奥斯卡最佳影片叙事美学研究

合集下载

美学视角下的电影叙事分析

美学视角下的电影叙事分析

美学视角下的电影叙事分析在美学视角下的电影叙事分析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在当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各种情节、角色和视觉元素的组合,向观众传达一种独特的情感和意义。

在电影的创作和观赏过程中,美学视角被广泛运用,通过对电影叙事的分析,可以深入探讨电影的美学价值和艺术效果。

首先,电影叙事的结构是美学视角下的重要要素。

电影叙事常常采用线性结构或非线性结构来展现故事的逻辑和内在联系。

线性结构是一种顺序展示故事发展的方式,通过时间的推移将故事的前因后果呈现给观众。

非线性结构则是以非传统的时间顺序组织剧情,通过闪回、前瞻和回环等手法来塑造电影叙事的独特魅力。

例如,电影《星际穿越》采用非线性结构,通过插入多个时间线来讲述故事,最后将这些线索巧妙地连接在一起,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其次,美学视角下的电影叙事需要注意角色的塑造和情感表达。

角色的形象和表演可以深刻影响观众对电影的理解和情感体验。

一个真实而有趣的角色能够引发观众的共鸣和情感共振,使他们更加投入于电影的世界之中。

例如,《肖申克的救赎》中的主人公安迪·杜弗雷恩通过其坚定的意志和智慧,赢得了观众的敬佩与喜爱。

他在电影中的坚韧不拔以及对真理和自由的追求,不仅成为故事的核心驱动力,也触动了观众深层次的情感。

此外,美学视角下的电影叙事还需要关注视觉元素的运用。

摄影、美术和音乐等元素在电影中的运用可以加强情感表达和氛围渲染,为观众提供一种视觉上的享受。

例如,电影《寻梦环游记》中的画面色彩丰富多样,通过精细的动画画面和音乐的配合,打造了一个充满奇幻和音乐的墨西哥民间传说世界。

这种视觉和音乐的呈现方式既符合故事情节的发展,也给观众带来了视觉和听觉上的享受。

在美学视角下的电影叙事分析中,也应该关注电影的主题和意义。

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不仅仅是娱乐的工具,也承载了导演对社会、人性和价值观念的思考。

通过电影叙事的分析,可以揭示电影所传达的思想和启示。

例如,电影《楚门的世界》通过楚门的一生,道出了人们对真实与虚幻、自由与控制的思考。

现代美学视阈下电影《教父》的叙事艺术

现代美学视阈下电影《教父》的叙事艺术

现代美学视阈下电影《教父》的叙事艺术【摘要】电影《教父》在现代美学视阈下展现出令人震撼的叙事艺术。

影片的叙事结构巧妙地交织了家族、权力和背叛的情节,展现出犯罪世界的残酷与复杂。

人物形象的塑造与发展是影片的亮点,高卢神父、迈克尔和卡西亚诺等角色栩栩如生,塑造了深刻的人物形象。

影片的视觉艺术表现充满了意境和张力,镜头语言的运用使得故事更加具有张力和震撼力。

对话和配乐的运用也为影片增色不少,紧张的对白和恰到好处的音乐营造了紧张的氛围。

通过探讨影片的文化背景和社会意义,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这部经典电影所要传达的价值观和思考。

《教父》在现代美学视阈下展现出了卓越的叙事艺术,成为了一部不可忽视的经典之作。

【关键词】关键词:现代美学、叙事艺术、电影《教父》、叙事结构、人物形象、视觉艺术、对话、配乐、文化背景、社会意义。

1. 引言1.1 现代美学视阈下电影《教父》的叙事艺术在现代美学视阈下,电影《教父》展现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叙事艺术。

这部经典电影以其精致的叙事结构,深刻的人物形象,华丽的视觉艺术表现,精彩的对话和配乐,以及丰富的文化背景和社会意义而著称。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教父》如何在现代美学的视角下展现出卓越的叙事艺术,成为一部不朽的电影之作。

2. 正文2.1 影片的叙事结构分析《教父》是一部经典的电影,其叙事结构精巧而复杂,令观众沉浸其中无法自拔。

影片采用了非线性的叙事方式,通过回忆、闪回等手法,将故事层层展开,让观众逐渐了解主人公的成长和变化。

整部电影围绕着堂·维托·考利昂的家族故事展开,从他的父亲时代开始,逐渐转向他自己执掌家族的故事。

这种叙事方式不仅使观众跟随主人公一同成长,还增加了故事的复杂度和深度。

影片还采用了多角度叙事的手法,通过不同人物的视角来揭示故事的不同层面,使得故事更加丰富和立体。

影片还巧妙地运用了反转和悬念,让观众层层猜测和揣测故事的发展,增加了观看的乐趣和紧张感。

电影解读:奥斯卡最佳影片的艺术特点

电影解读:奥斯卡最佳影片的艺术特点

电影解读:奥斯卡最佳影片的艺术特点引言奥斯卡最佳影片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电影奖项之一,每年颁发给在各个方面都表现出杰出表现的电影。

这些获奖影片通常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从剧本、导演、表演到技术实力都具备非凡之处。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于奥斯卡最佳影片中的艺术特点。

1. 杰出的剧本一个成功的奥斯卡最佳影片往往与优秀的剧本密不可分。

这些影片通常拥有深刻而富有层次感的故事情节,并通过巧妙而引人入胜的对话展示其中人物关系和冲突。

对剧本进行精心构思和刻画,能够令观众产生共鸣,并让他们沉浸其中。

2. 卓越的导演技巧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的电影往往由才华横溢的导演执导。

他们用独特视角和创意来呈现故事,并通过镜头语言和节奏感来营造情境与氛围。

他们运用各种技巧,如镜头配合、镜头切换、剪辑等,以讲述引人入胜的故事。

3. 杰出的演员表现奥斯卡最佳影片绝对离不开出色的演员表现。

这些电影通常拥有一流的演员阵容,他们通过精湛的演技,将角色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无论是强烈的情感表达还是细腻而真实的人物塑造,都能够令观众为之动容。

4. 精良的制作和技术实力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的电影往往在制作和技术方面非常出色。

包括摄影、剪辑、美术设计、音效等各个环节都要达到高水平。

这些制作上的精益求精使得电影更具观赏性和沉浸感,并为故事提供了更好的视听体验。

结论奥斯卡最佳影片的艺术特点可以从剧本、导演技巧、演员表现以及制作和技术实力等多个方面来解读。

这些特点的综合运用使得获奖影片在艺术和商业上都取得了巨大成功,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弗洛里安·多纳斯马尔克影片中的历史叙述、美学主张与隐性逻辑

弗洛里安·多纳斯马尔克影片中的历史叙述、美学主张与隐性逻辑

RESEARCH ON DIRECTORS导演研究自2006年以电影长片处女作《窃听风暴》一鸣惊人后,德国中生代导演弗洛里安·亨克尔·冯·多纳斯马尔克(以下简称多纳斯马尔克)始终保持着自编自导、在长电影周期内制作精品电影的习惯。

目前为止,多纳斯马尔克共拍摄了三部电影作品《窃听风暴》(2006)、《致命伴旅》(2010)与《无主之作》(2018),尽管起步较晚,产量也不算多,但每部作品都可以称之为较为优秀的艺术佳作。

《窃听风暴》与《无主之作》以具有历史原型的艺术家形象为主线,在其人生的跌宕起伏中讲述了德国近30年的变迁;《致命伴旅》则采用爱情喜剧的方式虚构了几种势力之间斗智斗勇的故事。

无论是展现思想博弈如何影响艺术,还是通过象征手法探讨历史变迁中的身份认同命题,弗洛里安·多纳斯马尔克的影片中历史与艺术的纠葛是其故事衍生的核心。

一、从后现代虚构历史视角展开的叙述与大部分导演从角色位置出发展现历史的做法不同,弗洛里安·亨克尔·冯·多纳斯马尔克的电影中历史是先于个人的,他从多重建构的历史视角看向不同角色的人生轨迹。

这首先要归功于他独特的人生经历。

1973年,多纳斯马尔克出生于德国科隆的一个贵族家庭,他自幼跟随担任汉莎航空公司的高管的父亲辗转于在纽约、柏林、法兰克福和布鲁塞尔等几个城市之间,后到列宁格勒圣彼得堡大学学习俄语。

这段难得的经历不仅令多纳斯马尔克掌握了多门语言,也让他穿梭在不同的文化区域中,产生了超越个人或地域局限,从宏观历史出发看待现实问题的思考方式。

1996从牛津大学毕业之后,多纳斯马尔克凭借优秀的毕业论文跟着曾拍摄《甘地传》(1982)的知名英国导演理查德·阿滕伯勒学习,在《爱情与战争》(理查德·阿滕伯勒,1996)剧组中担任实习生。

这部电影讲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记者海明威在意大利战场上与美丽的护士艾格尼丝相爱又分离的故事,战争中种种残酷的景象改变了海明威,与这段有缘无分的恋爱一起令这个年轻人迅速成熟并感到人生无常。

迈克尔·哈内克的历史叙述、美学探索与“电影书写”实践

迈克尔·哈内克的历史叙述、美学探索与“电影书写”实践

RESEARCH ON DIRECTORS导演研究奥地利导演迈克尔·哈内克(Michael Haneke)的作品继承了欧洲艺术电影一贯反思习惯与对现实的敏感体察,在对20世纪欧洲历史的反思中探寻两次世界大战的根源,揭示了资本主义现代社会的内在病症,并在同时追求客观与主观逼真性的“电影写作实践”中进行了诸多富有意义的美学探索。

一、虚实结合的历史叙述迈克尔·哈内克1942年3月23日出生于德国慕尼黑,他的少年时代经历过纳粹主义与其他形式的极端主义,见证了冷战的“铁幕”降临在欧洲;青年时代则经历了20世纪60年代以来风起云涌的欧洲民权斗争,日益严峻的社会现实与时代现象成为他拍摄电影的初衷之一,电影也成为他看待世界的一种手段。

然而,他回应现实的方式并不是现实主义的,他的电影只短暂地停留于某一事件,对事件本身不进行干涉,也不复原整个真实历史的来龙去脉。

他的电影画面充满视觉张力,这种张力却并不来源于对真实的复原,或者对满足观众了解历史的需要,而是引导观者去理解画面的更深层次,以视觉上的形式张力激发观众的思考。

电影《机遇编年史的71块碎片》(1994)中,迈克尔·哈内克通过71个人物视角的交叉串联支撑起整部故事:乡下男孩马克斯急于取现钱给车加油,因为插队被银行保安教训;银行女职员在多年不变的问候语句中迟钝如机械,前来问候她的父亲被她以事务繁忙为由遣回家,父亲只好独自准备晚餐;一对年轻夫妇领养了一个敏感内向的女孩,他们与女孩的交流在多番尝试下以失败告终,最后重新领养了一个在电视上看见的东欧流浪儿;当他们在银行办理业务时,马克斯情绪爆发扫射无辜者,女职员的父亲在回到银行再次寻女时被波及等等。

迈克尔·哈内克没有采用全知全能的视角,而是以71块来自不同年龄、阶层及种族的人生碎片连缀起整部电影,每一块碎片都折射出其他人物的生存状态,这些看似全无关联的残片最终不可避免地连结成一个巨大的悲剧。

略论当代电影叙事话语的现代性特质——从第82届奥斯卡最佳电影《拆弹部队》说起

略论当代电影叙事话语的现代性特质——从第82届奥斯卡最佳电影《拆弹部队》说起
2 1 第 3期 0 0年 角 2 3卷 ( 17期 ) 总 0
海南师范大学 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J OURNAL OF HA1 NAN NORMAL UNI RS Y VE n1
No 3 2 0 . 01
Ge e a . 0 n rl No 1 7
V .3 o1 2
8 4
这 一主题显然存在 明显 的悖 谬 ,地 位 的错误 导 向上 , 到了很 起
指 向普通人 , 向普通 人在 战争 背 景中对 生命 的更 加珍 好 的作用。 指 惜, 对回到 日常家庭 生活的向往 , 由此构成 的文本 间性 旨
战 争 主 题 与 文 本 间 性
纵 观整 部电影 ,拆弹 部队》 《 的总体 结构 安排依 循的 是传统 的线性结 构 , 即其叙 事时 间是 以 自然 的物理顺 序
收 稿 日期 :00— 3— 4 21 0 2 作者简介 : 义君 (9 7一) 女 , 郑 18 , 安徽 合肥人 , 中国传媒 大 学硕 士研 究生 , 究方向 : 研 中国现 当代 戏剧影视 文 学; 陈友 军(9 7一) 男 , 16 , 湖北人 , 文学博 士, 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 研究方向 : 当代文 学, 现 影视 文艺美学。
文 献标识 码 : A
文章编 号 :64— 30 21 ) 0 08 — 4 17 51 (00 一 3— 04 0
在 21 0 0年第 8 2届奥 斯 卡电影 节上 , 导演凯 瑟琳 展 开。以驻伊拉克 美军 士兵 的退 役时 间为指 向 , 间依 女 期

毕格罗 的战 争 题材 电影 《 弹 部 队》 举 击败 《 拆 一 阿凡 次穿插拆弹小组的 7次拆弹行动 。一 开始便 用字幕直接

电影叙事与美学的关系探究

电影叙事与美学的关系探究

电影叙事与美学的关系探究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通过叙事和美学元素的融合,展现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探究电影叙事与美学之间的关系,分析它们在电影创作中的相互影响和作用。

电影叙事是电影的灵魂,它通过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人物角色的塑造,讲述一个有机的整体。

电影叙事的目标是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和思考。

叙事结构的选择和呈现方式,对观众的情感体验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电影叙事中的时间和空间呈现是美学元素重要的体现。

电影通过架构故事的时间线和场景的设置,来展现不同情节和氛围的变化。

时间和空间的处理,影响了观众的感知和心理状态,从而塑造了电影的美学风格。

例如,电影《慕尼黑》通过片断化和交叉叙事的手法,将事件发生的过程和不同地点的情节交织在一起,增强了紧张感和情节的吸引力。

其次,电影叙事还通过镜头语言来传达美学效果。

镜头语言是电影艺术的重要手段,通过对画面的构图、镜头运动、特殊效果等手法的运用,创造出视觉上的美感和心理上的认知冲击。

如电影《泰坦尼克号》中的巨大海难场面,通过流畅的镜头运动和快速切换的节奏感,给观众带来震撼和紧张,同时又呈现出一种特殊的美学张力。

第三,电影叙事中的人物形象也是美学的重要体现。

角色的性格、举止、表情等都为电影增添了艺术的美感。

电影艺术家通过对角色的塑造和表演,来传递情感和价值观念。

人物形象的美学呈现不仅可以让观众情感共鸣,还能使观众对影片产生深入的思考。

例如,电影《失控马车》中的主人公查理·卓别林的小丑形象,通过夸张的动作和表情,呈现出一种独特的美感和幽默感。

此外,电影中的美学还体现在音乐和声音设计中。

音乐和声音是电影叙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音乐的旋律和声音的调配,为电影增添了一种独特的美感。

音乐和声音的运用可以调动观众的情感,并创建出一种特殊的氛围和感受。

比如,电影《霸王别姬》中的经典主题曲《霸王别姬》通过其悲伤的旋律和触动人心的歌词,将观众带入了电影的情节和情感中。

雷德利斯科特电影的美学风格

雷德利斯科特电影的美学风格

雷德利斯科特电影的美学风格英国著名电影导演、制作人雷德利?斯科特( Ridley Scott ) 是电影界一位不可多得的奇才导演。

1977 年,斯科特导演的第一部剧本长片《决斗的人》获得法国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处女作提名。

这部以真实战争为题材的影片开启了斯科特的导演之路。

在40 年电影导演的生涯里,他为观众奉上了《异形》《末路狂花》《黑鹰计划》《天朝王国》等多部精彩的影片,深受观众的喜爱。

雷德利?斯科特所导演的影片风格多样,题材广泛,主要有以《银翼杀手》为代表的科幻影片、以《角斗士》为代表的史诗影片、以《一年好时光》为代表的剧情片、以《巨浪》为代表的灾难片……斯科特类型众多、风格多样电影作品满足了不同观众的审美需求,带给观众独特的审美体验。

[1] 目前,中国学术界关于雷德利?斯科特电影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对电影《异形》《普罗米修斯》《罗宾汉》等影片的介绍方面,专门从总体上对斯科特电影进行研究的论文还比较少见,总的来说研究视角较为狭窄。

这样一位具有独特风格的导演理应受到更多学者的关注,因此,本文拟从斯科特的多部影片入手,以美学的角度作为切入点,从视觉奇观的审美表现、精心设计的镜头语言、美学话语下的影像寓意三个方面出发,对雷德利?斯科特电影的美学风格进行研究,以期让更多人了解这位导演电影的艺术特色。

一、视觉奇观的审美表现电影是一门视听结合的综合性艺术表现形式,导演主要通过画面、构图、色彩搭配等手段来完成电影表情达意的目的。

斯科特的电影绝大部分都能获得好的票房与口碑,是商业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典范。

[2] 好莱坞从来都不缺少会讲故事与能讲故事的导演,但是斯科特能在众多才华横溢的电影导演之间脱颖而出,这得益于他对电影视觉的独特把握上。

不拘一格的影像风格,别出心裁的画面构图,斯科特的电影表现在视觉上鲜明的美学特征,受到观众的推崇与喜爱,这表现在视觉语言上主要是视觉奇观的呈现。

视觉奇观的审美表现首先体现在电影的画面构图方面。

研究论文:现代美学视阈下电影《教父》的叙事艺术

研究论文:现代美学视阈下电影《教父》的叙事艺术

63109 艺术理论论文现代美学视阈下电影《教父》的叙事艺术电影《教父》首映于1972年,它改编自马里奥?普佐的同名小说,由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执导,它不仅斩获奥斯卡奖和金球奖的多个重要奖项,还在2007年美国电影协会评选的“百年百佳影片”中排名第二,是美国电影工业史上的经典。

这部电影之所以有如此魅力,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的奖项绝非虚名。

我们试从现代美学的视阈来剖析其叙事艺术,阐发这部电影的经典所在。

这部电影的叙事方法并未采用各种新异手段与技法,而以平易、写实为主要特色。

以王国维所谓“欲知古人,必先论其世”而论,除了《教父》作为通俗电影形态的先在设定外,这亦与原著作者曾在哥伦比亚大学、社会调查学院等部门从事文艺研究和社会研究的个人经历有关。

一、出入从容:全知视角主导下的叙事手法及其变式王国维曾经提出“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的美学思想,在现代美学的理论场域中,作为文化工业产品的电影往往具备叙事艺术的特征。

总体而言,全知视角这种古典叙述在《教父》中的运用较为普遍:结合概述性的镜头语言,全知全能的叙述者以自由的角度去描述事件甚至深入刻画人物心理。

然而,在全知视角几乎统贯整部电影的同时,亦有内视角和外视角的例外出现。

内视角可以简单总结为这样的等式:“叙述者=角色”,相应的,外视角则可归结为不等式:“叙述者?角色”。

在内、外视角的交相映射下,时时会见到这样的叙事局面:无论是人物角色还是观影者都不得不从外部观察特定角色和事件。

这样,在全知视角的主导下,内、外视角又从容地切入和跃出,镜头语言入乎其内、出乎其外,为整部电影的叙事增添了别样的美学华彩。

全知视角的选取对以感性娱乐为目的的观影者而言,便于产生酣畅淋漓的观影体验;而产生悬念效果的内、外视角兼取,同样为愉快的观影体验而服务――悬念和神秘之感在观影过程中愈加积累,直至整部电影终了的真相大白,观影者始为之惊异感慨不已,这就极大地突破了全知视角的局限,给观影者以相当的审美享受。

《达拉斯买家俱乐部》的纪实美学风格-精选文档

《达拉斯买家俱乐部》的纪实美学风格-精选文档

《达拉斯买家俱乐部》的纪实美学风格《达拉斯买家俱乐部》是第86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最大的赢家,凭借着在影片中的出色表演,马修?麦康纳和杰瑞德?莱托分别斩获最佳男主角和最佳男配角的大奖,成为红毯上的焦点。

褪去奥斯卡的光环,影片仍是一个打动人心的、关于生命的励志故事。

影片以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为历史背景,讲述了一名被确诊为艾滋病感染者的牛仔是如何凭借着坚强的意志和不屈的反抗精神延长自己生命的故事。

由于涉及艾滋病、同性恋等较为敏感的话题,加之又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而成,电影赢得了更多人关注的目光。

艾滋病、同性恋是80年代美国社会真实存在的尖锐的社会问题,[1]从这个意义上看,这也是一部纪实风格的影片。

影片完全按照线性的时间线索发展,以罗恩患病的时间为线索,从被确诊到生命走向终结,不放过罗恩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真实地展现了其患病前后高低起伏的心理变化历程。

这不仅仅是一首抗争者之歌、励志之歌,同时是一首现实主义之歌,影片将世人的目光引向一个被忽视的群体,了解社会边缘群体真实的生活状态,这是影片的重要价值所在。

本文以《达拉斯买家俱乐部》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其纪实美学风格的基础上,深入探究影片的社会价值与美学价值。

一、纪实化的镜头语言纪实化的镜头语言是《达拉斯买家俱乐部》最为突出的艺术特征,影片用朴实的镜头语言表达对生命严肃的思考,用真实的色彩表现特殊群体的生存境遇以及内心的真实情感,深深地打动着镜头前的每一个观众。

关于纪实性影片的艺术理论最早由巴赞提出,巴赞关于电影现实主义的观点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主要包括影片表现对象的真实、电影中时间和空间的真实以及影片叙事结构的真实。

[2]如果一部电影满足了以上三点,也就完全符合巴赞的对于纪实性电影的审美要求,可以称得上是一部优秀的现实主义影片。

毫无疑问,《达拉斯买家俱乐部》基本符合巴赞对纪实影片的定义。

《达拉斯买家俱乐部》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具有纪实的基础。

电影以真实人物的生平事迹为改编依据,虽然罗恩?伍德鲁夫并不是历史上的杰出人物,缺乏广泛的受众基础,但影片展现出了小人物不平凡的一生,比起那些惊天动地的伟人的生平也无半分逊色。

美学角度下的电影叙事隐喻与象征意义

美学角度下的电影叙事隐喻与象征意义

美学角度下的电影叙事隐喻与象征意义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不仅仅是用来娱乐观众的工具,更是借助视觉、声音、剧情等表现手法,传达丰富的情感和思想。

在电影的叙事过程中,一种非常重要的美学手法是通过隐喻和象征意义来传递深层次的信息和主题。

本文将从美学角度探讨电影叙事中的隐喻与象征意义,并通过具体的例子来说明这种表达方式的艺术效果。

电影作为一种视听媒体,能够通过映像和声音的组合给观众带来强烈的感官刺激。

但是,电影的艺术魅力远不止于此。

电影的叙事隐喻和象征意义,往往是导演和编剧用来传递主题、思想和情感的重要方式之一。

通过隐喻和象征意义,电影能够超越直接的表达,增加观众的沉思和思考,使电影具有更深刻的意义。

首先,我们来讨论电影叙事中的隐喻。

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比喻、暗示或象征等方式,将一个概念、主题或情感以非直接的方式表达出来。

在电影中,隐喻的运用可以通过影像的呈现、演员的动作和表情、剧情的设计等方式来实现。

例如,在瑞奇·格文斯的电影《楚门的世界》中,整个剧情都围绕着主人公楚门生活在一个虚构的、由电视节目控制的世界展开。

这个虚构的世界隐喻了现实社会中人们所生活的虚幻、被控制和被操控的状态。

通过电影中的一系列细节和场景,导演成功地将这个隐喻表达了出来,观众在欣赏电影的过程中不仅仅是享受故事的发展,更是思考人生的意义以及现实与虚幻的界限。

另一个例子是史丹利·库布里克的电影《2001太空漫游》。

电影中的太空飞船被描绘为一个象征着科技的神殿,它的外形和内部的设计都与宗教的象征意义相契合。

这个隐喻表达了科技对人类发展的影响和挑战,以及人与科技之间的永恒的关系。

观众通过对这个隐喻的感知,对人类对科技的探索和对未知的恐惧有了更为深刻的思考。

除了隐喻之外,象征意义也是电影叙事中常见的一种美学手法。

象征意义是通过符号和象征物来传递特定的含义和主题。

在电影中,导演和编剧可以通过特定的符号和象征物来构建故事的情节和主题,从而带给观众更加深入的体验。

互文、映射与隐喻:《鸟人》的长镜头美学叙事话语研究

互文、映射与隐喻:《鸟人》的长镜头美学叙事话语研究

互文、映射与隐喻:《鸟人》的长镜头美学叙事话语研究互文、映射与隐喻:《鸟人》的长镜头美学叙事话语研究引言: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以其特有的表达方式和叙事技巧深受观众喜爱。

《鸟人》作为2014年奥斯卡最佳影片,以其剧情紧凑、影像精美等诸多优点博得了广泛关注。

然而,除了这些明显的特点之外,《鸟人》还展现了长镜头美学叙事话语的独特魅力。

本文将通过对《鸟人》的深入分析,探讨其中所蕴含的互文、映射与隐喻,以及这些因素如何构建了长镜头美学的叙事话语。

一、互文的建构互文作为一种文学论述概念,指的是不同文本之间的相互关联与影响。

《鸟人》中的互文构建受到了多方面的影响,首先在形式上,电影运用了长镜头的手法进行叙事,这一手法使得各个场景之间呈现出连贯性,同时也呼应了传统话剧中的剧场效果。

其次,在内容上,《鸟人》对于艺术创作、生活哲理等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与众多文学作品和哲学思想产生了共鸣。

互文的建构不仅体现在形式上的相互影响,更重要的是在人物关系与情感表达中的呈现。

在《鸟人》中,主人公雷吉·汤普森饰演的R·R·汤姆逊是一位曾经饰演超级英雄的演员,而迈克尔·基顿饰演的Riggan则是一位曾经红极一时的演员,他们之间的互动与碰撞在情感与人物关系层面展现出了诸多互文的特征。

同时,女主角蕾妮饰演的莉兹与Riggan 之间也呈现出一种互文的关系,她既是Riggan的女儿,又是他心中的影魂,这种关系在电影中体现出强烈的互文效果。

二、映射的表达映射作为一种印象主义的艺术手法,在《鸟人》中得到了广泛运用。

首先,电影通过角色的内心映射和外在行为映射来表达主题。

Riggan内心的黑暗与矛盾在电影中通过“鸟人”这一形象进行了深刻的映射,这既是对他过去成功角色的回应,也是对他现实挣扎的映射。

此外,电影还通过Riggan的超能力幻想与现实之间的对话,表达了人们内心的真实感受与对现实的呐喊。

其次,在电影的视觉表达中也运用了映射的手法。

奥斯卡·王尔德的经典:领略《道林·格雷的画像》的美学人生

奥斯卡·王尔德的经典:领略《道林·格雷的画像》的美学人生

奥斯卡·王尔德的经典:领略《道林·格雷的画像》的美学人生1. 引言在英国文学史上,奥斯卡·王尔德(Oscar Wilde)被誉为杰出的戏剧家和作家。

他以独特的幽默和机智而闻名,并通过他的作品探索了人性、社会和美学等主题。

其中,他的小说《道林·格雷的画像》被视为其代表作之一,本文将带你领略这部小说中所蕴含的美学人生。

2. 小说背景《道林·格雷的画像》出版于1890年,是奥斯卡·王尔德唯一一部完成的小说。

故事讲述了一个富有魅力和俊朗外貌的青年贵族——道林·格雷,以及他与自己画像之间神秘联系的故事。

3. 美学思想与审美理念奥斯卡·王尔德是一位重要的美学思想家,他对艺术与美深有研究。

在《道林·格雷的画像》中,他通过角色对话和谈论塑造了自己的美学思想,并将其融入到小说中。

他强调艺术的独特价值,认为其远远超越了现实世界的琐碎和庸俗。

4. 自我意识与生命观道林·格雷是一个私欲、享乐主义者,渴求永久的青春与美貌。

在小说中,他与自己的画像形成一种奇特的关联,画像代表着他内心深处真实面孔的反映。

通过道林·格雷这个角色,王尔德探讨了自我意识、人性本质和生命观等问题。

5. 道德与罪恶《道林·格雷的画像》也涉及了对于道德和罪恶的讨论。

道林·格雷因为一次堕落交易而以壮丽外貌换来了无可预测之灾祸。

小说通过这一故事线索,引发人们对于善恶、责任和纯洁社会观念的思考。

6. 小说结构与语言风格奥斯卡·王尔德以其精湛写作技巧和独特风格而著名,《道林·格雷的画像》亦不例外。

他巧妙地运用象征主义和对比手法,通过优美而细腻的语言描绘了小说中的场景和人物。

这种独特的写作风格使得读者能够深入体验并领略美学意味。

7. 影响与评价《道林·格雷的画像》一经问世便收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好评。

它既是对当时社会伦理观念的冲击,又是奥斯卡·王尔德个人美学思想的杰作。

电影《教父》的叙事艺术与美学价值

电影《教父》的叙事艺术与美学价值

46外国电影评论Forein Film Review电影《教父》首映于1972年,是由著名美国电影导演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执导、改编自美国作家马里奥·普佐同名小说的经典之作,它的成功不仅仅赢得了奥斯卡奖、金球奖等多项桂冠,且被列入“百年百佳影片”(2007年,美国电影协会),更在于其别具一格的叙事艺术以及强大的美学价值为电影事业所作的巨大贡献。

基于此,本文尝试立足于现代美学的审美评判标准,来剖析其别具一格的叙事艺术,阐述《教父》的经典所在。

一、出入从容电影《教父》在叙事上,运用了大量的王国维戏剧思想,如内外兼修。

在现代美学理论领域,王国维戏剧思想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成为文化工业产品(电影)的叙事风格。

总体剖析电影《教父》,叙事情节是在结合镜头语言的基础上,以自由的角度向广大的电影观众呈现客观事件,与观众形成情感共鸣,而且,在这样的故事叙事风格几乎要覆盖整部影片的时候,又从内视角以及外视角的两端呈现令人感叹不已的事件。

其中,内视角可以简单归纳为故事的叙述者即为情景中的角色,外视角则可归纳为“叙事者角色”。

在叙述风格上,内视角与外视角交相辉映,所呈现出来的叙事局面:无论是电影观众还是电影中的角色,只有跳出叙事本身,从外部观察,来最终决定人物角色与相关事件的联系。

因此,从全知视角剖析电影《教父》,需要从容不迫地自然切入与跳出,使得镜头语言符合“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同时,为整部影片增添别样的美学价值,使得整部影片大放异彩。

从全知视角下分析电影《教父》会发现,对于感性的电影观众来说,会是一场酣畅淋漓的感官享受。

影片所呈现出来的悬念效果充分体现了内视角、外视角的交替与融合,以此为观众提供愉快的审美输出及体验,而且在整部影片的观看过程中,其悬念效果是逐层累加起来的,给人的视觉感受力逐步增强,这样也使得视觉冲击力一直绵延到影片结尾(故事结局令人感叹),传达出来的效果就明显摆脱了全知视角的局限,提升了整部影片的美学价值,给电影观众相当大的审美享受。

浅谈电影《泰坦尼克号》的美学透视和文化内涵

浅谈电影《泰坦尼克号》的美学透视和文化内涵

浅谈电影《泰坦尼克号》的美学透视和文化内涵电影是一门视听艺术,同时也是典型的文化产品。

它常常通过波澜壮阔的场景、优美精致的画面、至纯至深的情感等来表达一定的思想。

导演卡梅隆执导的好莱坞经典影片《泰坦尼克号》就是典型代表之一。

《泰坦尼克号》在影院引起了观众一片唏嘘和哭泣,也受到了人们的广泛赞誉,影片中浪漫的爱情故事、浓烈的海难氛围、人们面对死亡时的人性光辉等都给观众带来强烈的感官刺激,衍化为观众心中强烈的美感,也让人们反思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在第七届奥斯卡金像奖的颁奖典礼上,《泰坦尼克号》一举获得了十四项提名中的十一个奖项,创造了电影史上的奇迹。

2013年导演卡梅隆又将《泰坦尼克号》制作成3D影片,再次引发全球观众的热捧,这也说明了影片具有足以征服观众的经久不衰的文化魅力。

一、电影《泰坦尼克号》的美学透视1.影片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社会美是指社会生活中的美,是现实生活中美的存在形式之一,主要包括人物、事件、场景等,它是一种积极的肯定的生活现象。

社会美的实质在于它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所构成的美,如果人们的实践活动一旦终止,那么,社会关系也将消失,社会美也就不复存在了。

在《泰坦尼克号》这部影片中,社会美的一个方面即形式美在影片一开始就抓住了观众的眼球。

泰坦尼克号上的男士都是穿着优雅、干净的礼服,女士都穿着坠地长裙,紧身的蕾丝胸衣,黑色宽腰封等无不透露出电影人物的外表特点:身份高贵、气质高雅以及有着良好的教养。

帽子是欧洲贵族女人的标志性象征,影片中头等舱女性华丽的帽子是她们身份的标志,也是优雅的体现。

这些20世纪20年代欧洲古典服饰,给大众化休闲服饰流行的20世纪末的观众带来强烈的美感。

另外,影片的音乐也极其之美,个人的生活经验和审美情趣决定了一个人的审美层次。

影片中的音乐以其独有的旋律和节奏随着电影的情节发展层层递进。

杰克和罗斯在三等舱参加聚会跳舞时选取了轻松、奔放和明快的管弦乐器,将无拘无束的自由之美很好地表现了出来。

安德烈·兹维亚金采夫电影语法与叙事形态探究

安德烈·兹维亚金采夫电影语法与叙事形态探究

1092020俄罗斯导演、编剧安德烈•兹维亚金采夫(Andrey Zvyagintsev)1964年2月6日出生于俄罗斯新西伯利亚,就读于莫斯科国立戏剧学院。

他的电影曾经赢得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奖、戛纳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棕榈奖、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狮奖、第56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豹奖等多项国际性大奖,是目前俄罗斯影坛首屈一指的电影艺术大师。

安德烈•兹维亚金采夫的电影艺术继承了苏联蒙太奇学派的艺术手法与拍摄技巧,对电影语言的杰出贡献具有公认的典范意义;他采用忠实于电影本性的全新电影语法,植根于俄罗斯民族文化和社会现实进行创作,开创了自己独特而完整的艺术风格。

他的影片结合了苏联电影的艺术特色,将俄罗斯普通人生活中普遍的精神状态和困境与充满繁复意象和隐喻功能的叙事形态相结合,代表了新一代俄罗斯电影导演的艺术水准。

一、寓言式的电影语言与创作方式1964年,安德烈•兹维亚金采夫出生于俄罗斯北部城市新西伯利亚;1984年,兹维亚金采夫作为演员从西伯利亚戏剧学校毕业,随后就读莫斯科国立戏剧学院,他在1990年从莫斯科国立戏剧大学表演专业毕业后曾作为演员出演过许多角色,并在21世纪转行为迷你剧情片及电影导演,开始从事影视作品的创作。

迄今为止,安德烈•兹维亚金采夫拍摄了五部电影长片和一些电影与电视短片,其故事的构造、叙事策略大多都取自于寓言神话的原型:他的处女座《回归》更像一部历史寓言,其叙事模式暗合了“七天创世”的基督教创世神话的模型;《将爱放逐》与《伊莲娜》则流露出浓烈的“圣母崇拜”和“圣像崇拜”情结,《将爱放逐》中男性因嫉妒一手造成的女性和家庭悲剧则更像是对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的致敬;《伊莲娜》在反映了浓厚的俄罗斯特色的同时站在超越国界的角度揭露贫富差距与阶级分化带来的潜在危机,并涉及对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社会人性的褒扬与批判。

安德烈•兹维亚金采夫将人与国家之间艰难维系的关系看作长期以来都是俄罗斯人的生活主题。

现代电影美学与叙事风格分析

现代电影美学与叙事风格分析

现代电影美学与叙事风格分析现代电影美学和叙事风格是影片制作过程中至关重要的方面。

通过对电影的美学和叙事风格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电影艺术对于观众的意义和影响力。

本文将从美学和叙事两个角度对现代电影进行探讨,并分析其影响和发展。

首先,现代电影美学是指电影制作中所采用的美学原则和技巧。

美学原则包括镜头运动、摄影、色彩运用、剪辑等方面。

镜头运动是指相机的移动方式,如平移、推拉、旋转等。

现代电影常用的镜头运动技巧如稳定器、无人机和运动轨道等,使得电影画面更具流畅感和观赏性。

摄影是指摄影师通过运用光线、色调和构图等手段来表现电影画面的过程。

色彩运用在电影中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运用不同的色彩和色调来表现情绪、氛围和主题。

剪辑是将不同的镜头连接起来,使得电影的叙事更连贯和富有张力。

其次,现代电影的叙事风格也在不断演进和发展。

叙事风格涉及到电影中故事的展开方式和剧情结构。

传统的线性叙事是最常见的叙事方式,它按照事件发生的顺序展开故事并解决冲突。

然而,随着电影技术和观众审美的变化,非线性叙事也逐渐被影片制作人采用。

非线性叙事通过跳跃时间和空间来讲述故事,给观众带来新颖的观影体验。

此外,现代电影还采用了多重叙事和分段叙事等手法,使得故事更富有层次感和趣味性。

在电影美学和叙事风格的发展过程中,无疑受到了许多因素的影响。

首先,技术的进步对电影制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数字技术的应用使得电影制作更加便捷,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可能性。

例如,通过合成技术,导演可以在虚拟的场景中创造出更加逼真的视觉效果。

同时,数字化技术也为电影的后期制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例如音效处理和特效制作。

其次,社会文化因素也对电影美学和叙事风格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社会的变迁和观众的需求不断变化,导致电影制作人不断尝试新的表现手法和叙事方式。

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既反映了社会的现实,又影响和塑造了观众的审美观点。

随着电影美学和叙事风格的不断发展,一些标志性的电影作品催生了新的艺术潮流。

李安《卧虎藏龙》的电影美学思想

李安《卧虎藏龙》的电影美学思想

李安《卧虎藏龙》的电影美学思想2000年李安执导的电影《卧虎藏龙》获得了第73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最佳美术指导”“最佳电影音乐”和“最佳摄影”四项大奖,并创造了外语片在欧美票房过亿的纪录,也标志着中国的武侠电影获得了世界性的成功。

《卧虎藏龙》是一部具有中国特色并略带哲学意味的艺术片,其文化内涵深邃,人文色彩浓郁。

影片以中国式的手法描述了一段江湖恩怨,诠释了片中男女主人公间的爱恨纠结。

通过众多华丽的武打场面,并配以一系列多元化的电影音乐元素,为观众们展现了一场十分精彩的音画盛宴。

一、东方化的水墨画面《卧虎藏龙》透露着中国传统文化,整体色彩让人感到很宁静,全片就像一幅中国水墨画,采用了大量山水画式的优美镜头,具有一种清新淡雅的感觉。

影片开始出现的景象有青山、绿水、小桥、扁舟、竹林、江南特色的建筑,加上中国传统的民乐旋律做背景音乐,令人感受到中国文化所蕴涵的舒适与恬静,仿佛置身于这古朴典雅的美景中,像是一幅静态的中国山水画。

片中白衣翩翩的主人公以轻功飞跃湖面,既体现了武侠人物的飘逸,也使整个画面多了几分灵动,给人一种如梦如幻的感觉。

接着的竹林打斗,背景中大量的翠绿让人记忆深刻,仿佛是在观赏一部古色古香的动态中国风画卷。

在影像的色彩方面,为了更接近中国水墨画的感觉,全片的饱和度不是很高,全片以柔和、清雅的影调为主,几乎都呈现出青蓝的色调,充满诗意之美。

影片以白为主色调,白色象征着纯洁、善良、和平、空虚等含义,隐喻着主人公外在追求终归虚无时才能达到心灵超脱的境界。

剧中李慕白与俞秀莲的情感是压抑的,二人在室内或户外画面所呈现的多是黯淡的白光映衬黑暗色的背景,灰白色光线的基调表现出人文修身的精神净化,也隐喻了本片的儒家思想,即追求虚无与和平的本质。

沙漠里大片的金黄色和竹林的绿色也是该片的主色调,绿色象征生命、仁慈、再生、美好等意涵。

在这部电影中流露出许多东方式的渲染,渲染是在中国画中用水墨或一些淡的色彩来涂抹画面,以加强艺术效果的一种绘画技法,能为整个画面增强艺术感染力,传达完整的艺术感觉。

韦斯·安德森的作者电影、荒诞叙事与视听审美之旅

韦斯·安德森的作者电影、荒诞叙事与视听审美之旅

韦斯·安德森的作者电影、荒诞叙事与视听审美之旅作者:蒋框来源:《电影评介》2019年第15期当代美国新生代导演韦斯·安德森于2014年凭借《布达佩斯大饭店》入围第87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原创剧本等九项大奖,被大众所熟知,他的作品逐渐走入主流视野中。

事实上,在此之前,他已经拍摄了《瓶装火箭》(1994)、《青春年少》(1998)、《天才一族》(2001)、《水中生活》(2004)、《穿越大吉岭》(2007)、《了不起的狐狸爸爸》(2010)、《月升王国》(2012)等电影,并多次入围戛纳电影节、威尼斯电影节等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韦斯·安德森的作品具有强烈的个人风格,鲜艳明亮的画面色彩、规矩严整的独特构图,都让他的影片给观众留下了具有感染力的视觉印象。

在感官之外,韦斯·安德森善于创造真实与虚幻之间的魔幻现实主义风格,其叙事手法、人物设置技巧、叙事审美视角与叙事风格都独树一帜,成为国际影坛上不可不提的一位风格独特的导演。

他的电影美学在好莱坞传统的电影工业美学之外另辟蹊径,具有强烈的作者电影的特点,在主题表达中富有人文主义色彩。

本文将以韦斯·安德森的八部电影为研究对象,以《布达佩斯大饭店》作为其叙事风格成熟化的代表,来分析其电影中的美学风格。

一、作者电影:戏剧化冲突下独立意识的体现“作者电影”又称“作者策略”,法国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在《关于作者论》一文中将其概括为:“个人的一个元素作为相关的尺度,然后将其持续永恒地贯彻到一个又一个的作品中。

”[1]作者电影理论是在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中产生的,这次电影运动将西方的电影革新运动推向高潮,也使得现代主义美学思潮有了更新的发展,反对电影的商业化倾向,崇尚艺术性与个人色彩。

“作者电影”观念是这次电影运动的主要美学特征之一,其特点是影片以导演的想法与风格为主,通常情况下,导演兼具制片、编剧、配乐等职能于一身,影片有意识地淡化故事情节与戏剧冲突,强调自然简单的风格与纪实性的特点。

21世纪以来奥斯卡奖最佳真人短片创作研究及启示

21世纪以来奥斯卡奖最佳真人短片创作研究及启示

21世纪以来奥斯卡奖最佳真人短片创作探究及启示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真人短片在电影创作领域逐渐崭露头角,吸引了一批富有创设力和拍摄技巧的导演。

自2001年起,奥斯卡奖增设了最佳真人短片奖项,为这一类型的影片提供了更大的肯定与关注。

本文将对21世纪以来奥斯卡奖最佳真人短片进行探究,并从中探究创作与筹划的特点和启示。

起初,奥斯卡奖最佳真人短片奖项主要颁给来自美国和欧洲的作品,如《珍宝选片展》(The Accountant,2001)和《角斗士》(The Two of Us,2003),这些作品大多都以优秀的剧本和优雅的摄影手法为其特点。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得到此奖的作品越来越多样化,并展示出奇特的故事和制作方法。

在2006年,伊朗导演法拉赫·扎基那的《专家阴谋》(The West,2006)凭借其触目惊心和真实的摄像手法获奖。

这部作品记录了伊朗与西方文化之间的鸿沟,接受真实素材进行制作,呈现出一种奇特的观影体验。

此后,摄像手法逐渐成为奥斯卡奖最佳真人短片的探究重点之一。

在2015年,摩纳哥导演裴泰克·茹琪的《珍妮》(Stutterer,2015)利用高度操控摄影技巧展示了一位口吃者面对沟通障碍的故事。

这部影片以其精心筹划的摄像镜头和主角心里独白的结合,为观众带来了强烈的情感共鸣。

借助技术创新,如VR(虚拟现实)和AR(增强现实),奥斯卡奖最佳真人短片也越来越体现出了多样性。

2012年,美国导演埃德·厄赫特的《太空男孩》(Curfew,2012)接受了截然不同于传统镜头的故事叙述方式,通过其跌宕起伏的剧情和奇特的视觉效果,给观众呈现了一段富有想象力的冒险。

这部短片的成功证明了创新技术在短片创作中的巨大潜力。

除了奇特的摄影手法和技术创新外,21世纪以来奥斯卡奖最佳真人短片还表现出了一种强烈的社会关怀。

2018年,印度导演凯斯里·沙诺齐的《皮特拉》(Period. End of Sentence.,2018)通过叙述一个印度农村女性的故事,揭示了关于月经贫困、女性权益和社会性别不对等的话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奥斯卡最佳影片叙事美学研究
奥斯卡金像奖自从1929年5月16日在好莱坞罗斯福饭店举行第一届以来,便成为了世界电影艺术工作者公认的最高殿堂。

历年奥斯卡获奖影片以追求艺术性和商业性的高度统一,成为了电影史上创作的经典。

反观我国,每年生产的影视作品数量虽然在大大增加,但是质量却“参差不齐”,陷入了一种单纯追求数量的怪圈。

学习研究奥斯卡影片显得至关重要。

本文以奥斯卡最佳影片为研究对象,综合采用文献研究、实例研究和思辨研究三种方法,对奥斯卡获奖影片尤其是最佳影片的叙事结构进行研究,总结出其影片的创作规律,美学特征,为我所用,借鉴到中国电影的创作之中,提升我国电影的质量,探索基于21世纪的中国电影新模式,创作出越来越多的口碑和票房双赢的电影佳作。

奥斯卡最佳影片的叙事按照罗伯特·麦基的理论可以分为素材的选择、开局、激励事件、高潮和结局五部分。

本研究以奥斯卡最佳影片为分析对象,试图通过对影片每一部分的归类、对比、分析和总结,探索出奥斯卡影片优秀的奥秘所在。

奥斯卡最佳影片数量繁多,信息量大,且选取的素材、表现的主题、塑造的人物形象各不相同,从这众多的影片中寻找出素材选择、开局、激励事件设计、高潮、结局的一般规律,并阐明其美学效应是本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下面是本研究的思路架构和脉络走向:第一章主要是奥斯卡最佳影片叙事素材遴选和编创策略研究。

首先对素材、故事及其美学价值进行拷辩;其次是以奥斯卡最佳影片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统计分析,得出情感素材、战争素材、犯罪素材和名人素材四种类型是最受奥斯卡最佳影片
青睐的素材,并且对每一种素材的编创策略进行阐述,以挖掘奥斯卡
电影的独特之处。

情感素材的编创首先需要构建一个情感的载体,第
二是寻找到一个符合故事中人物发展轨迹的落脚点,即展现本真人性
的光辉。

战争素材的编创策略首先要解决的是艺术真实和历史真实的关系问题,然后重大战争素材的落脚点都是表现人性,即艺术真实是
一种本真人性的真实。

犯罪素材的编创策略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便是人在贪婪、欲望、自私等劣根性面前所展现的本真人性,最终的落
脚点回归到正义之上。

名人素材的创作过程必须以人物真实生活为蓝本,不可歪曲历史,美化人物形象,塑造名人光环,创建假大空的人物;
在此基础上塑造有个性特点的人物形象,尤其以“服从内心想法”为
着重表现对象。

第二章主要研究了开门见山的开局、激烈冲突事件开局、精心设计特殊奇观或者悬念开局以及突出特殊叙事视角开局四种类型,并且从第一时间勾住观众注意力,进入特定情境、启动矛盾冲突、遵循生活逻辑和情感逻辑三个角度阐释了奥斯卡最佳影片开局所具
有的独特的美学机理。

第三章奥斯卡最佳影片激励事件依据出现的时间、程度的强弱、产生的方式可以分成出现时间在前1/4、1/4后;
程度强、程度适中和程度弱;主动决定和被动巧合等不同种类。

每一
种种类的激励事件的设计都要符合艺术真实原则,根据剧情发展的需要,根据生活实际的演绎,不能为了营造对剧情具有重大转折的事件,
而脱离生活、情感逻辑凭空捏造激励事件。

对于激励事件情节中的人物,通过内在和外在冲突的构建,表现和折射最真实的人性。

第四章将奥斯卡最佳影片叙事高潮分为完全理想型和半理想型两种类型进行
分析,不管是何种类型,始终要秉承着这样的设计原则:故事高潮中的主人公往往是最能体现他的本真人性的;高潮的故事情节发展是最能体现生活真实和生活逻辑的。

第五章奥斯卡最佳影片叙事结局从理想型结局、悲观型结局、现实型结局和现代型结局四种类型入手,着重分析了结局塑造中的两个特点:一是结尾包含进体现生活真实的理性精神;二是与现实生活的故事发展脉络走向相吻合、与现实生活中的人物情感演绎相契合、与现实生活相重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