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资源合力教研共同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资源合力教研共同发展

孝昌县花西乡栗林学校吴发山

为了能够有效整合各种优势资源,建立一种新型的教研组织结构,让广大教师在新课程的理念指引下,按照“实践—研究—反思”的思路,将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将个人探索与团队协作紧密结合,在教学实践中研究、解决所遇到的各种困难,我们通过构建教育网络平台,建立了动态、开放、互动的网络教研、校际协作教研新模式,实现了校际携手合作,一起走在教育创新的路上,共同发展,再创辉煌的明天。

我们通过教育网络平台,建立校际协作教研新模式。对教师个体来说,基于网络平台共享自己的教育故事、教学反思、教案设计、教学课件、生活感悟等,在进行知识梳理、思考、学习与积累的同时,实现相互交流、智慧共享,在分享和交流中不断展现自我、激发灵感、开拓视野、获得业务支持,促进自身的成长和专业发展,提升自我生命质量和价值。对学生来说,网络用于教学的反馈、社会实践活动记录、研究性学习、学习资源收集整理等,支持学生更好地阅读、批判性地思考和积极主动地写作。这种方式可以让更多的学习者参与到群体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协作学习的能力,成为学生成长历程的记录和人生档案。通过对教育网络进行科学有序的规划,依托教育网,整合各校的教育队伍,形成教研合力,实现思想和资源共享,建校际的教研共同体不是为要完成某一项科研任务而临时聚在一起的松散机构,它有一个明确界定身份的小组,是诸多个体的集合,这些个体长时间地共享共同确定的实践的经验、策略,追求一个共同的事业。

我们将学校的各种学习、研修逐渐迁移至网络,进行了以各自学校为主体的校本研修,如某小学进行了“读《英才是怎样造就的》有感”读书活动,这种校本研修通过网络来完成,其他协作校的教师自发参与进来,进一步激发了教师的热情,提高了校本研修的效果。其次,协作组通过共商教育话题,萃取较敏感的主题推行区域式协作研修,让教师通过网络平台,突破时空进行教育理念的学习、教学观点的争辩、教学管理的交流,博采众长,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协作教学研究.通过“课堂拾贝”,引导教师记录日常教学规范基于校际协作教研共同体的基本行为准则,是共同创建的必要条件。在制定规划的同时,进行平台的搭建、内部的测试,并根据测试的结果进一步完善规划。协作教研共同体通过课题管理、课堂教学、学习理念等一系列活动推进协作校教师的全员参与,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协作教研。随着网络的普及及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加案例,成功的、失败的点滴教学心得是一线教师来自于课堂的最真实的记录,教师以思辨的眼光来看待这些真实的课堂,各抒己见,达到教学方法的探讨、教学过程的完善、教学资源的共享。让我们的教师通过这一过程,成为课堂的观察者、教学的记录者、方法的思考者、理念的提升者。除了教师自主参与式课堂研究,我们还将利用网络的群组功能,推行视频教学案例研究,围绕“同课异构”、“单元教学”、“主题式教学”,将各校的课堂教学拍摄成教学实录,教师们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学习、思考、提高,追求课堂教学的本真,进一步扩大区域协作的范围,进一步提升校际协作的品位。网络联系推动的几所学校均有各级教育技术课题,而且有些课题都有相通之处,通过梳理课题,寻找协作学校的课题共同发展。

考虑到校际协作共同体的有序开展,教育网络的注册采用“实名注册、笔名显示”的方式,鼓励教师围绕教育教学工作展开交流和研讨,加强应用培训,积极选拔、培养、推出骨干,组织与全国各地的教育骨干社团进行研讨交流,形成跨地区多渠道的互动、对话、共享的教研共同体,促进共同发展;重视教育专家、名师的专业引领作用,引导更多教师开展网上教研和叙事研究,提高网络教研实效;建立网络通报表彰机制,及时总结、通报,形成建立数通报、访问量通报、日志数通报的机制,定期评选精品资源,纳入资源表彰奖励范畴,定期评选各学段优秀学科教师,各校建立相应的协作考核与奖励的办法,用行政手段和教师

自身的内驱力对教研共同体的发展进行催化与促进。

通过这样的教研共同体,不仅实现了对新课程教学问题的研究,而且实现了对学校、教师发展的促进作用:通过有机地整合区内的优质教育资源,学习共同体实现了区内教师的学习、研究、实践、反思融为一体,教师自身发展与问题研究同步;学习共同体中教师与教研员、行政领导、专家平等对话、合作互动,实现了共同提升。教研共同体的建设,让我们的教师实现了智慧的共享。教师可以方便地将教学、研究、生活等方面的精神与物质的成果上传发表,形成教师个人的资源积淀。进入我们的联合网络,“让我们智慧在这里碰撞”形成了大家的共识。我们的教师通过网络这个平台,认真思考教学过程,热情奉献教育智慧,使表现为隐性知识的群体教育智慧显性化。人文,和谐,生成,体验,智慧,是教师笔下流淌最多的文字。这些文字里有我们想要追求的师生课堂中的精神状态,有我们想要追求的动态的教与学的过程,有我们想要追求的课堂的生命。这些智慧的话语积淀在网络上,形成了宝贵的教育资源,对其他教师也是很好的启发,可以说每一个内容,都是跳动着的一个生命,是闪烁着的一束火花,在这里,教师之间生命彼此感应,火花彼此碰撞,智慧彼此共享。教研共同体的建设,让我们的教师实现了技术的共享。术业有专攻,每一个教师都有不同的长处,我们利用网络平台,实现了校际技术共享,互通有无,互帮互助。随着全国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推行,对教师的信息化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的教师也应该成为一专多能的教师。为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我们除了集中的校本培训外,还开设了“技术支持”、“问题交流”,让教师感受到进行网络学习与教学的零壁垒,实现了校际思想、技术的交流,促进均衡发展,共享优质教育资源。黎加厚教授的“东行记”有这样一段文字:“如果我看得更远的话,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通过思维的碰撞、技术的共享,我们的教师能看得更远。教研共同体的建设,让我们的教师凝聚在一起。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学生同时在一个教室中参与教学活动,彼此之间可以很容易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可以自然而然地形成一定的教研共同体,而校际的学习共同体很难有时间、经费保障。我们通过网络平台,营造温馨友好的网络交流氛围,建立了教师之间的网络教研共同体。在网络上,师生共同学习,共同反思,共同研究,共享团队知识,共同成长,共建精神家园,这样凝聚了校际的合力,打造了学校之间的教研、学习团队。

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而行动就是从此岸到达彼岸的桥梁。我们真诚地渴望能和所有的人携起手来,一起走在幸福的教育路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