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24课《送东阳马生序》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送东阳马生序》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送东阳马生序》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送东阳马生序》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感悟作者对马生的勉励之情。

2.分析课文的语言特色,学习宋濂散文的写作技巧。

3.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培养独立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学习宋濂散文的语言风格。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向学生介绍作者宋濂及其写作背景。

2.简要介绍《送东阳马生序》的写作背景和主题。

二、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关键词语和句子。

3.学生分享阅读感受,讨论课文主题。

三、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如“序”、“赠序”、“勉之”等。

2.分析课文的结构,讲解作者的写作技巧。

3.讲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等。

四、课堂讨论1.让学生讨论课文中的主题思想,体会作者对马生的勉励之情。

2.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和修辞手法。

二、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如对比、排比等。

2.分析课文的语言特色,学习宋濂散文的写作风格。

3.讲解课文中的难点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三、课堂讨论1.让学生讨论课文中的主题思想,体会作者对马生的勉励之情。

2.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四、课后作业2.让学生复习课文,巩固所学知识。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和修辞手法。

二、课堂讨论1.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课后作业,讨论作文中的优点和不足。

2.让学生谈谈自己在写作过程中的感悟。

2.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四、课后作业2.让学生复习课文,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八年级语文下册 24《送东阳马生序》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 24《送东阳马生序》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囊萤映雪(晋车胤和孙康的学习故事)
悬梁刺股(战国苏秦的学习故事,也叫“头悬梁,锥刺股”)
凿壁偷光(西汉匡衡的学习故事)
韦编三绝(孔子晚年读《易》的故事)
画荻教子(欧阳修的学习故事)
三、解题及作者简介
宋濂:明初著名文学家,明初主修《元史》,后历任国子司业、侍讲学士,后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学识渊博,工散文,文字简练朴素,与X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宋濂很受朱元璋器重,为明代“开国文臣之首”。平生著作很多,有《宋学士文集》。
负箧(qiè)曳(yè)屣(xǐ):背着书箱,拖着鞋子。箧,箱子,这里指书箱。曳,拖。屣,鞋子。
2、词类活用:
腰白玉之环。(腰,名词作动词,挂在腰间。)
手自笔录。(笔,名词作状语,用笔;手,名词作状语,动手)
戴朱缨宝饰之帽。(宝,名词作状语,用珠宝;朱缨,名词作状语,用红缨)
3、古今异义
余幼时即嗜学(余:古义为我,今义为剩下,余下)
四、字词预习检测
1、字词
嗜(shì):喜欢,特殊的爱好。逾(yú):越过、超过。俟(sì):等待。
衾(qīn):被子。烨(yè):光彩照耀。叱咄(chìduō):训斥,呵责。
皲(jūn)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媵(yìn)人:原指陪送出嫁或陪嫁的人,这里指服役的人。容臭(xiù):香袋。臭,气味,这里指香气。
媵人持汤沃灌(汤:古义为热水;今义指
寓逆旅(逆:古义为迎,今义为逆向,相反方向)
穷冬烈风(穷:古义为深,今义为贫穷,穷尽)
尝趋百里外(趋:古义为奔赴,今义为趋势)
日再食(再:古义为两次,今义为又)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是:古义为因此,今义为判断动词,是;假:古义借,今义与真相对)
三、教学

语文八年级下册人教新课标第24课《送东阳马生序》教案一

语文八年级下册人教新课标第24课《送东阳马生序》教案一

语文八年级下人教新课标第24课《送东阳马生序》教案一【教学目的】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

学习翻译文言文。

3、理解作者是如何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后生勤奋学习的。

【教学步骤】一、情境导入1、比一比,看谁说的厉志的名人名言多。

2、听一听,看谁在听老师讲解文学常识的时候记的笔记多。

3、导入:苦难并非全是坏事。

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

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明确:1、“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孟子:“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2、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浙江浦江人,明初著名散文家。

他生活在元末明初,少时家贫,却勤奋好学,曾受业于元末有名学者吴莱、柳贯、黄晋等,以文章著名。

元代至正年间被举荐为翰林院编修,借口父母年老,坚辞不就,入山隐居著述。

朱元璋起义后,接受朱元璋璋征聘,任江南儒学提举和太子经师,后官至《元史》编修总裁官、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部主事等,负责或参与《元史》《国史》《日历》的编修以及开国之初许多典章制度的订定工作,从文治方面对明朝的建立和巩固做出了贡献,被推为“开国文臣之首”。

他的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尤其长于传记的写作,他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在当时影响很大。

解题:本文写于洪武十一(1378)年。

这一年,辞官归里的宋濂又从家乡到应天府(今江苏省南京市,当时是国都)朝见朱元璋。

他的同乡晚辈马君则来拜见他,他便写了这篇“赠序”送给东阳马生。

赠序,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有临别赠言的性质,内容多推重、赞许或勉励之辞。

二、朗读课文1、全班朗读:要求:声音响亮,字音准确,句读明晰2、教师范读:要求:认真听读,仔细笔记,划出停顿3、正音再读:要求:读出语气,读出情感三、解词析句1、组内讨论⑴教师将课文分成四段,标清其止。

⑵学生根据欣赏板块一来解词析句。

八年级下册语文《送东阳马生序》教案【五篇】

八年级下册语文《送东阳马生序》教案【五篇】

《送》是作者给同乡马君则写的赠言。

作者叙述了自己在求学生涯中的艰难经历和学习态度,旨在勉励马君则专心学习、刻苦攻读,以期学有所成。

本课除了重要文言词语需要积累学习外,更以作者勤苦求学的意志,成为激励学生发奋读书,培养艰苦奋斗精神的好教材。

二、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大意,积累文言词汇,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2、领悟作者勤且艰的好学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求学态度。

3、把握写作目的,领会写法作用。

三、学情分析我校九年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普遍缺少吃苦的经历、意志的磨练和勤奋的态度,很有必要利用教材积极的教育意义,对学生进行刻苦勤奋,好学上进的教育。

另外,他们在七、八年级的古文学习中,已经积累了一些文言知识,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能力,本文除个别难懂的字句外,大部分都能理解,但对作者生活经历及其感悟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教师必须灵活设计教学过程,精心指导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主旨。

四、教学重难点反复诵读,积累文言词汇,领悟作者勤且艰的好学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求学态度。

而把引导学生运用现代观念重新审视作品,理解文中作者的求学态度作为难点。

五、课时安排这篇文章拟用2课时完成教学。

第一课时反复诵读,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大意,积累文言词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领悟勤且艰的好学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求学态度。

把握写作目的,领会写法作用。

这里反映的是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六、教学方法体验感受、对话交流、探究思考、读写结合是我上这节课的指导思想。

在课堂上,重视唤起学生的切身感受,激发他们质疑、辨疑的意识,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并将从课堂中获得的思想、情感和体验再次返还到自身,提升个人的语文素养。

情境体验四边对话合作探究、拓展延伸是我上这篇课文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开展不同形式的朗读、探究活动是我落实这些教学方法的途径,也是我这一教学设计的亮点。

七、教学手段的运用为了创设情境,给学生提供明晰的学习模式,展示导学的索引问题,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第二十四课《送东阳马生序》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第二十四课《送东阳马生序》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第二十四课《送东阳马生序》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文言文词语,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3、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明确作者通过现身说法,以自己年轻时代的求学经历启发马生,以达到劝学的目的。

4、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1、复述课文,掌握作者求学的主要经历,理清行文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2、理解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其独特的表达效果。

<情感目标>学习作者克服困难、勤心求学的精神和意志,树立正确的苦乐观,珍惜现有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早日成才。

二、教学重点1、翻译课文,背诵课文,理解本文作者执著的求学之志和殷殷劝勉之情。

2、把握寓理于事的写作方法和对比的表现手法,学习形象说理的技巧。

三、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运用现代观念重新审视作品,理解文中作者的求学态度。

四、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点拨法复述法品读法延伸拓展法五、教学时间:二教时。

第一教时一、导入新课方法一: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孟子也说:“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

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

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板书课文标题)方法二:同学们,在五单元前面几篇课文里,我们学习了几种古代不同体裁的文章,如吴均的书信体山水小品文——《与朱元思书》、陶渊明的自传体文章——《五柳先生传》、韩愈的议论性文章——《马说》,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体裁为赠序的文章——《送东阳马生序》,看看作者是怎样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马生勤奋学习的。

二、作者简介:宋濂,明初文学家。

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人(现渐江义乌人)。

他年少时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溍等。

元朝至正九年,召他为翰林院编修,因为身老不仕,隐居龙门山著书。

明初,征他作江南儒学提举,让他为太子讲经,修《元史》,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朝廷的重要文书,大都由他参与撰写。

八年级下册教案:送东阳马生序

八年级下册教案:送东阳马生序

八年级下册《送东阳马生序》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了解作者宋濂及《送东阳马生序》的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代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厚意。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和背诵。

2. 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 感受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厚意。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

2. 古代诗歌的欣赏。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

2. 相关背景资料。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宋濂及《送东阳马生序》的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要求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式问题。

(2)分享学习心得,体会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厚意。

4. 诗歌欣赏(1)分析课文的韵律、意境,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古代诗歌。

(2)让学生背诵课文,提高审美情趣。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关注作者与友人的交往,珍惜友谊。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理解,以及诗歌的欣赏方法。

7. 作业布置(1)背诵课文。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学习(1)引导学生将《送东阳马生序》与其它送别诗进行对比,分析其异同。

(2)通过对比,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欣赏。

2. 文化拓展(1)介绍古代送别文化的特点和内涵。

(2)引导学生了解古代文人之间的交往方式,提高文化素养。

七、课堂练习1. 词语填空(1)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完成练习。

(2)巩固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 阅读理解(1)出一篇与课文主题相关的阅读理解题目。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八、情感升华1. 小组讨论(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情感升华。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送东阳马生序》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送东阳马生序》是明代文学家董其昌所写的一篇序文,它作为“文学史上千古绝妙之作”,被广泛地传颂。

本文将以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课标升级版语文》教材为基础,针对课堂教学,设计一份《送东阳马生序》的教案。

一、教学目标1、掌握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和用法。

2、理解文言文中的修辞手法。

3、学习如何评价一篇文言文。

二、教学内容1、了解《送东阳马生序》的作者背景和作品内涵。

2、探究文言文中的句式和用法。

3、理解文言文中的修辞手法。

4、学习如何评价一篇文言文。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先向学生介绍《送东阳马生序》,并让学生简单谈一谈他们对这篇文章的理解。

然后,让学生读一遍文章,了解文章的大意。

2、讲授(15分钟)教师通过读文段详细解释每个字的含义,并指导学生如何掌握文言中常见的句式和用法。

然后再用例子来让学生模仿运用,练习应用。

3、分析(20分钟)教师让学生阅读《送东阳马生序》的一段内容,指导学生理解文言文的修辞性格描写手法,让他们能够掌握文中使用的相关修辞手法。

例如,押韵、借代、比喻、对比等等。

4、评价(15分钟)教师让学生讨论和考虑安排一篇文言文的重要性和组织形式。

在讨论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发掘文章的主题,以及作者如何运用文言文的修辞性格描写手法来展示主题。

学生可以从词汇、句子结构、修辞手法等方面加以考虑。

5、练习(20分钟)教师以提问的形式,让学生按照文言文的常见句式和用法,构思一篇新的文言文。

例如:“欲速则不达”,“万事开头难”,“四面楚歌”等等。

然后,让学生互相交流,让他们模拟讨论创作过程。

四、作业教师布置文言文写作作业,让学生在课后根据任务书要求,写出一篇符合文言文结构和要求的文章。

五、教学反思教师应该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反思不断完善《送东阳马生序》的教学设计方案。

为了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写作能力,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的指导,鼓励他们不断尝试新的写作方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文言文写作修为提高本次文言文《送东阳马生序》的教学设计强调了对学生的实践指导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4课《送东阳马生序》教案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4课《送东阳马生序》教案 新人教版

送东阳马生序宋濂教学目标:1、积累重点词语及通假字等2、了解作者宋濂和本文的写作背景3、了解“书序”与“赠序”的不同4、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5、学习运用对比手法表现中心的写法6、感受名人的人格魅力并从中受到熏陶重点:1、积累重点词语及通假字等难点:1、学习运用对比手法表现中心的写法课时安排:2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2、了解作者宋濂和本文的写作背景3、了解“书序”与“赠序”的不同重点:1、积累文言词语难点:1、巩固重点文言词语一、导入: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孟子也说:“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

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

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板书课文标题。

先看一下这个题目是什么意思?送东阳马生序。

从题目得知这篇文章的体裁是什么?对是一篇序。

序分为赠序和书序两部分。

书序是书的序言,而赠序也就是赠言。

那么是谁给谁的赠言呢?东阳是现在浙江省的一个地方。

马生是姓马的一个后生。

也就是宋濂给一个姓马的后生的赠言。

“生”不是名字而是长辈对晚辈的一种亲切的称呼。

那么宋濂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二、作者简介: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人(浙江义乌县一带),明初著名文学家。

生活在元末明初,曾被召为翰林院编修,他借口父母亲年老,辞不就职,专心著述。

明初朱元璋重用他,命为江南儒学提举,替太子讲经,并在自己左右顾问。

主修《元史》,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朝廷的重要文书,大都由他参与撰写,被称为“国家文臣之首”。

年老辞官回乡,不久因长孙宋慎列入胡惟庸党,全家谪往茂州(四川茂汶),中途病死夔k uí州(四川奉节)。

生平著述很多,有《宋学士文集》75卷。

他的散文成就尤高,立意精深,语言生动畅达。

这篇课文是他散文中影响最大的一篇。

“宋濂、刘基、高启”─明初诗文三大家。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第24课《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第24课《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畅地翻译课文。

熟练地背诵课文,积累文言知识。

2、了解作者艰苦勤奋的学习经历,激励学生发奋读书,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

3、自主、合作、探究方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教学重点】熟练地背诵课文,积累文言知识。

激励学生发奋读书,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

【教学难点】背诵课文,掌握重点词词义。

【教学安排】两教时第一教时【教学要点】作者简介;正音、诵读全文;划分节拍;解读熟读翻译第一段一、介绍作者、解题,导入新课:1、宋濂是明朝主要的开国文臣,明初文学家。

他年少时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晋等。

元朝至正九年,召他为翰林院编修,因为身老不仕,隐居龙门山著书。

明初,征他作江南儒学提举,让他为太子讲经,修《元史》,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诰,朝廷的重要文书,大都由他参与撰写。

年老辞官。

后因长孙宋慎犯罪,被流放到四川,途中病死。

他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著有《宋学士集》。

2.解题:这是作者写给他的同乡后生马君则的一篇文章,节选自《宋学士文集》里的《朝京稿》。

这是一篇“赠序”,它不同于一般印在书前评介作品或说明写作目的的“序”。

赠序是古代文体之一,有临别赠言的性质。

本文的重点是叙述自己的力学苦学的情况,以激励对方努力学习为目的。

“生”是对晚辈的称呼,也有亲密的意思。

东阳马生: 东阳的马君则。

3.中国古代刻苦求学的例子。

囊萤映雪:(晋车胤和孙康的学习故事)囊萤,以囊盛萤。

《晋书·东胤传》:“(胤)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以照书,以认继日焉。

”《尚友录》卷四:“孙康,晋京北人,性敏好学,家无油,于冬月尝映雪读书。

”悬梁刺股(战国苏秦的学习故事,也叫“头悬梁,锥刺股”)《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

”《太平御览》卷三百六址三引《汉书》:“孙(敬)花色品种字文宝,发学,晨夕不休。

乃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后为当时大儒。

《送东阳马生序》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送东阳马生序》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送东阳马生序》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送东阳马生序》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一、教学目标: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是:1.了解《送东阳马生序》的背景及作者的时代背景。

2.学习《送东阳马生序》的文学特点。

3.分析文章的含义和写作手法,领悟文章的情感。

4.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二、教学重点:1.了解《送东阳马生序》的背景及作者的时代背景。

2.学习《送东阳马生序》的文学特点。

3.分析文章的含义和写作手法,领悟文章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1.分析文章的含义和写作手法,领悟文章的情感。

2.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学过程:1.热身开场教师向学生介绍了著名文化名城东阳的美丽风光,并介绍了明代文学家王羲之,引起学生的兴趣。

2.简要介绍《送东阳马生序》的背景及作者的时代背景教师简述《送东阳马生序》的背景,向学生介绍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并向学生讲述马生的故事。

另外,教师简要介绍了宋代的社会背景和文学情况,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民族精神。

3.分析文章的文学特点教师请学生一起逐句解读文章,分析文学特点,包括文辞简洁、意境深远、情感真挚等。

帮助学生理解文意,领悟文学之美。

4.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学习文章的含义和情感。

教师要求学生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包括比喻、对比、托物起兴等手法。

让学生通过分析手法更深入的理解文章,同时引导学生领悟文中体现出的情感,激发学生爱国之情。

5.讨论文中的理念,领悟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教师就文章的理念展开探讨,让学生思考文章所体现出的精神是什么,帮助学生领悟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从而使学生更好的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6.自主阅读及合作学习为了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教师要求学生自主阅读《送东阳马生序》,并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分享他们的感悟和领悟,把学习的成果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4课《送东阳马生序》教案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4课《送东阳马生序》教案 新人教版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的实词,理解“以”字的用法,了解“弗之怠”的句式特点。

2.了解赠序的文体知识,学习本文通过对比阐发主旨的写法。

3.沉潜涵泳,体悟作者的谆谆教诲,感受作者对年轻人的殷切期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教学重难点1.掌握文中的实词,理解“以”字的用法,了解“弗之怠”的句式特点。

2.了解赠序的文体知识,学习本文通过对比阐发主旨的写法。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活动导引1.课前预习。

要求如下:(1)读准音,借助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

(2)读顺文,并圈出意蕴深刻、内涵丰富的句子。

(3)读懂意,朗读全文,初知文章大意。

2.导入新课孟子说:“夫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

苦难中坚持苦读而大有成就的古人的故事就更多了。

以买不起灯油为例,凿壁借光的有汉匡衡,囊萤的有晋车胤,映雪的有晋孙康,随月的有南北朝江泌,等等。

其实,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

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3.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现在浙江省义乌县一带)人。

明初文学家。

他幼年家贫,学习十分刻苦,曾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等。

元朝至正九年,召他为翰林院编修,借口父母年迈辞不就职,隐居龙门山著书。

明初,征他作江南儒学提举,朱元璋让他为太子讲经,主修《元史》,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

朝廷的重要文书,大都由他参与撰写,被认为是“开国文臣之首”。

年老辞官回乡。

不久,因长孙宋慎被列入胡惟庸党,全家谪往茂州(现在四川省茂汶羌族自治县一带),中途病死于夔州(现在四川奉节)。

宋濂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他的文章内容深广,辞采丰富,闲雅从容,善于变化,又以传记文学最为出色,能用多种方法塑造人物,代表作有《王冕传》等。

宋濂一生勤奋好学,“未尝一日去书卷”,一天也没有离开过读书。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送东阳马生序》教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送东阳马生序》教案

课题总课时5(2)授课时间课型新授主备人张丽华授课人学习目标1.掌握一些重点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及重点句子的翻译。

2.理解课文内容。

3.会背诵课文。

重点难点1.掌握一些重点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掌握重点句子的翻译。

学案导学过程一、课前回顾:1.本文节选自《宋学士文集》,体裁是赠序。

2.本文作者是宋濂,字景濂,号潜溪,浦江(现浙江义乌)人,明初文学家。

3.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中,宋濂与高启、刘基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4.按拼音写汉字:shì(嗜)学负qiè(箧)曳xǐ(屣)chìduō(叱咄)yùn (緼)袍敝衣yè(烨)然以qīn(衾)拥覆5.检查背诵。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重点词语:嗜(爱好)致(得到)假借(借)弗之怠(懈怠)走(跑)送之不敢逾约(超过约定的期限)以是(因此)既加冠(加冠之后,指已成年。

)益(更加)慕(仰慕)圣贤之道(学说)硕师(学问渊博的老师)名人(有名望的人)与(亲近)游(交往)尝(曾经)趋(奔向)执(拿着)经叩(请教)问先达(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德隆望尊(德高望重)未尝(不曾)稍(略微)降辞色(言语和脸色)援(提出)疑(疑难)质(询问)理(道理)叱咄(训斥,呵责)色(脸色)愈(更加)恭(恭顺)礼愈至(周到)俟(等到)卒(终于)2.重点语句:(1)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期归还。

(2)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因此人家大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因此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书。

(3)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又担心没有与学问渊博的老师、有名望的人交往。

(4)未尝稍降辞色。

他不曾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

(5)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一、课前检测,导入新课。

二、明确目标,解读目标。

三、独学对学,群学展示。

(一)学生读课文第一段,对照学案和课下注释先自学、再合作探究问题。

(二)学生展示评价,教师点拨。

四、点拨提升,解决疑难。

第24课《送东阳马生序》精品教案(人教新课标初二下)doc初中语文

第24课《送东阳马生序》精品教案(人教新课标初二下)doc初中语文

第24课《送东阳马生序》精品教案(人教新课标初二下)doc初中语文宋濂【课型】自读课文【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把握文中的一些实词及虚词〝以〞的用法。

2.把握对比的写作手法,学习运用对比手法表现中心的写法;3.了解序和赠序的不同,了解省略主语的句式和一词多义的用法;过程与方法利用文中的对比展开讨论,层层剥茧,领会文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古人用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

【教学重点】1.把握通过对比表达自己观点的写作手法。

2.倒装句和省略句的明白得。

【教学难点】对比手法讲明〝勤且艰〞及主语省略的两种情形【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教学预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设想】这篇文章字词难度不大,除了一些重点词句,其他都比较容易明白得。

文章思路清晰。

在开篇提出〝嗜学〞,然后围绕那个中心词,层层展开,并采纳对比法,点明求学应有的态度和精神。

在教学时,能够引导学生在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把握重点字词和句子,然后,由字词明白得到内容明白得,把握文章的中心观点,明白得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中,要贯穿朗读,以朗读带动文章明白得。

【课前预备】学生利用工具书,读准字音,大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孟子也讲:〝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这些都讲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

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那么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

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板书课文标题。

)二、介绍作者和作品1. 解题:这是作者写给他的同乡后生马君那么的一篇文章,节选自«宋学士文集»里的«朝京稿»。

这是一篇〝赠序〞,它不同于一样印在书前评介作品或讲明写作目的的〝序〞。

赠序是古代文体之一,有临不赠言的性质。

本文的重点是表达自己的力学苦学的情形,以鼓舞对方努力学习为目的。

八年级人教版,送东阳马生序,教案

八年级人教版,送东阳马生序,教案

【 - 小学作文】【篇一】八年级人教版,送东阳马生序,教案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第24课《送东阳马生序》教案设计送东阳马生序(节选)教学目的1.积累文言词语,了解作者与文体知识,背诵课文。

2.理解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其独特的表达效果。

3.学习作者克服困难、勤心求学的精神和意志。

教学重难点1.积累文言词语,了解作者与文体知识,背诵课文。

2.理解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其独特的表达效果。

课时:2课时第1课时教学目的积累文言词语,了解作者与文体知识,理解文意。

教学内容与步骤情景激趣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现浙江义乌)人。

他家境贫寒,但自幼好学,“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

”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中,宋濂与刘基、高启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他以继承儒家封建道统为己任,为文主张“宗经”“师古”,取法唐宋,著作颇丰。

他的著作以传记小品和记叙性散文为代表,散文或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

朱元璋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刘基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四方学者称他为“太史公”。

著有(宋学士文集》。

序,是一种文体:分书序和赠序两种。

书序比较早,多为叙述著作者的意趣、写作缘起等,赠序创于唐初,用于临别赠言,如韩愈的《送孟东野序》、柳宗元的(送薛存义序》,多为赞颂、勉励、祝愿、惜别之辞。

第一步,泛读课文。

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文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

用(1,2,)标出段内层次,批注自己的阅读感受,列出不懂之处。

在阅读过程中校正读音,积累词语:序:文体名,有书序、赠序二种,本篇为赠序。

致:得到。

嗜(shì)学:爱好读书。

假借:借。

弗之怠:即“弗怠之”,不懈怠,不放松读书。

弗,不。

之,指代抄书。

走:跑,这里意为“赶快”。

既:已经,到了。

加冠:古代男子到二十岁时,举行加冠(束发戴帽)仪式,表示已成年。

硕(shuò)师:学问渊博的老师。

游:交游。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送东阳马生序》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送东阳马生序》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送东阳马生序》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理解《送东阳马生序》中的生字词和难懂句子,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掌握阅读和赏析古文的基本方法,提高对古文的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体会作者宋濂的修身正心的人格魅力,以及蕴含在作品中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送东阳马生序》中的生字词和难懂句子,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意义。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掌握阅读和赏析古文的基本方法,提高对古文的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1.课前准备: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纸笔以及工具书,如古汉语词典等。

2.课程导入:教师介绍宋濂的生平和《送东阳马生序》的写作背景,引导学生进入课文。

3.知识点讲解:教师讲解生字词、语法和难懂句子的意思,帮助学生扫清阅读障碍,同时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整体内容。

4.深入阅读:教师引导学生深入阅读课文,通过小组讨论、课堂互动等方式,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作品中的思想感情和作品意义。

5.课堂练习:教师安排课堂练习题目,以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包括词汇解释、句子翻译和理解题等。

6.总结评价:教师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并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讲解法:教师对课文中的生字词、语法和难懂句子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扫清阅读障碍。

2.讨论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练习法:教师安排练习题目,以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包括词汇解释、句子翻译和理解题等。

4.多媒体辅助:教师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课堂练习:教师安排课堂练习题目,包括词汇解释、句子翻译和理解题等,以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2.作业布置: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包括翻译课文中的难懂句子和完成相应的阅读理解题目,以巩固课堂所学。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送东阳马生序》教案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送东阳马生序》教案 新人教版

第24课《送东阳马生序》教案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明确作者通过现身说法,以自己年轻时代的求学经历启发马生,以达到劝学的目的。

2、理解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其独特的表达效果。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讨论、交流、拓展等,领会文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树立正确的苦乐观,珍惜现有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早日成才。

一、导入新课1、导语: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孟子也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这些都说明苦难并非全是坏事。

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劝学名篇《送东阳马生序》,作者宋濂。

(板书课文标题)2、出示学习目标。

(1)、理解内容,学习用对比手法来表现中心的写法。

(2)、学习古人立志成才,勤奋苦读的优秀品质。

二、听读课文,理解内容。

(1)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明确:本文叙述自己青少年时代勤奋学习和艰难求学的经历,勉励同乡晚辈马君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2)由此,你能找出本文的中心句吗?明确: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齐读)三、品读课文,合作探究。

1、文章的中心是叙述作者求学时的勤奋与艰难的,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都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如何克服的?请引用原文的词语或者句子回答。

(第一段总写,突出勤奋;第二段详写,突出艰苦。

)明确:一是小时候,家贫无书,靠借书、抄书来顽强学习。

二是成年后,求教无师,不得不到百里之外,从师叩问。

三是求学异常艰苦,负籍远游,环境恶劣。

四是生活贫寒,粗茶淡饭,衣着破旧。

2、家贫无书,没有老师,旅途艰险,生活艰苦,作者宋濂的求学之路可谓困难重重,而他最终却学有所成,成为一代大儒。

那么,你认为宋濂之所以能获得成功的原因(秘诀)有哪些?明确:原因之一:作者具有非凡的毅力,能十几年如一日地勤学苦读,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送东阳马生序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

2.了解赠序的文体特征。

3.能借助注释、工具书和同伴互助疏通第一段文意,朗读时正确把握停顿。

4.初步理解作者如何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勉励后生勤奋学习。

(二)课前预习:1.给加点词注音:嗜.()砚.()叩.()问叱咄..()()俟.()皲.()裂媵.()人衾.()烨.()然缊.()袍容臭.()负箧.()曳屣..()()2.宋濂,字景濂,号潜溪,_____(朝代)文学家。

他的散文清新简洁,行文善于变化,思想也比较深刻。

朱元璋称他是“__________________”,刘基赞许他“_________________”,四方学者称他“____________”。

宋濂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本文节选自《___________________》,这里“序”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借助注释、工具书疏通文意(第一段)。

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仲,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来源:学科网ZXXK]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三)课内导学:1.导入:同学们,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孟子也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

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

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2.作家、文体:首先,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作者。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浙江浦江(今浙江省浦江县)人。

元末明初文学家,他的散文清新简约,行文善于变化,思想也比较深刻。

他一生刻苦学习,“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

元朝末年,元顺帝曾召他为翰林院编修,他以奉养父母为由,辞不应召,修道著书。

朱元璋称他是“开国文臣之首”,与他同时代的人推许他“当今文章第一”。

宋濂、刘基、高启合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来源:学*科*网Z*X*X*K] 宋濂潜心学问多年。

明初朱元璋重用他,任命他为江南儒学提举,做太子的老师,并担任皇帝的顾问。

他主修《元史》,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管起草诏书;朝廷的重要文书,也大都由他参与撰写。

年老辞官回乡,不久因子孙参与乱党,全家被贬往四川,中途病死于四川奉节。

宋濂生平著述很多,有《宋学士文集》75卷。

他的散文成就最高,立意精深,语言生动畅达。

《送东阳马生序》是他散文中影响最大的一篇。

文体介绍:本文是作者写给他的同乡后生马君则的一篇文章,节选自《宋学士文集》里的《朝京稿》。

本课节选了序文的前半部分。

本文的重点是叙述自己的力学苦学的情况,以激励对方努力学习为目的。

作者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地位和长者身份,就板起面孔说教,而是现身说法,叙述自己青少年时代求学的艰难和勤奋学习的经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作者对马生的殷切期望寓于其中。

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

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

“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

而“赠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

赠序是古代文体之一,有临别赠言的性质。

“生”是对晚辈的称呼,也有亲密的意思。

3.字词正音:“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在读中感悟、品味语言,才能提高阅读能力和语言水平,理解作品内涵。

朗读之前,同学们先自查一下,下面这些字词的读音你都准确掌握了吗?叩(kòu)问叱咄(chìduō)容臭(xiù)负箧(qiè)曳屣(xǐ)皲(jūn)裂媵(yìng)人衾(qīn)烨(yè)然缊(yùn)袍俟(sì)嗜(shì)砚(yàn)4.朗读课文:请同学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文章。

(现场老师组织朗读和评价)名家会怎么诵读本文呢?下面请听录音,注意正确的停顿方法。

听录音。

5.分组交流,互通文意:现在,请同学们在预习的基础上,再借助注释、工具书和同伴互助进一步疏通第一段文意。

(现场老师组织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6.质疑问难:提出小组不会解释的词和不会翻译的句子。

7.重点检验:下面,我们通过一组句子来检测一下理解的基本情况。

①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来源:学,科,网Z,X,X,K]无从:没有办法。

每:常常,时常。

假借:假,jiǎ,假,借同义。

(因为)家里贫穷,没有办法买书来看,常常向有书的人家去借,(借来后)就用手抄写,计算着日子(按时)归还。

②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走:跑。

逾约:超过约定的期限。

逾yú,越过、超过。

抄写完毕,赶快去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

③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尝:曾经。

趋:快步走,奔赴。

从:向叩问:请教。

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

④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填:充塞,挤满。

降:和缓。

辞色:语言和脸色。

前辈道德高、声望高,门人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从来没有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

(四)当堂训练: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①书以观,每假借②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仲,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③。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④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⑤其室,未尝稍降辞色⑥。

余立侍⑦左右,援⑧疑质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⑩,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⑾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1、宋濂,字景濂,号潜溪,_____(朝代)文学家。

他的散文清新简洁,行文善于变化,思想也比较深刻。

朱元璋称他是“__________________”,刘基赞许他“_________________”,四方学者称他“____________”。

宋濂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本文节选自《___________________》,这里“序”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来源:]①致②假借③逾约④硕⑤填⑥辞色⑦侍⑧援⑨质⑩叱咄⑾俟3、翻译下列句子。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②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③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五)学后反思:通过刚才的翻译,我们可以总结出翻译文言要遵循的两个基本原则:一是“信、达、雅”原则。

所谓“信”,就是要忠于原文,不误解,不遗漏,不牵强附会,不随意增删内容;所谓“达”,就是无语病,做到通顺明白,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要求;所谓“雅”,就是译文的用词造句要讲究文采,做到文笔优美。

二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

翻译文言文时,从词语到句子结构,能直接对译的,就直接翻译,对号入座,以体现原文的造句特点;直译有困难的地方,在忠于原文的前提下,对词语或句子结构进行灵活的翻译。

(六)课后作业:(一)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1.指出下列词的古今不同的词义。

①余:古义:今义:②假:古义:今义:③走:古义:今义:④游:古义:今义:2.翻译下列句子。

①每假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②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③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3.哪些句子写出了读书的艰难?4.请概括出两个描写先达的身价和影响的词语。

5.作者幼时求学的主要方式是什么?(二)赵人患鼠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

中山人予之猫,善捕鼠及鸡。

月余,鼠尽而其鸡亦尽。

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①去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鸡。

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②,毁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而去夫猫也?”注释:①盍:为何不。

②垣墉:墙壁。

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括号的词的含义。

①其子(患)之患:____________②(弗)食鸡则已耳弗:________③(去)饥寒犹远去:__________7.翻译下列句子。

①是非若所知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不病于无鸡乎?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若之何而去夫猫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这则寓言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第二课时(一)学习目标:1.能借助注释、工具书和同伴互助疏通第二段文意,朗读时正确把握停顿。

2.初步理解作者如何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勉励后生勤奋学习。

3.积累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现象和常见虚实词用法。

(二)课前预习:1.借助注释、工具书疏通文意(第二段)。

当余之从师也,负筐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来源:]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2.①找出本文中的两个通假字并解释。

②找出本文中的至少六个古今异义的词并解释。

[来源:学§科§网Z§X§X§K]③找出本文中的至少三个词类活用的词并解释。

④结合已学过的课文,归纳几个一词多义的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