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桥村的“三变”故事
花桥荣记读后感
花桥荣记读后感读完白先勇先生的《花桥荣记》,心里像是被塞进了一团棉花,堵得慌,却又有着丝丝缕缕的温暖和感慨。
这篇小说里,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有的只是一群普通人在异乡漂泊的琐碎生活。
但恰恰是这些琐碎,让我仿佛看到了自己,看到了身边那些为了生活努力挣扎的人们。
故事围绕着花桥荣记这家米粉店展开。
老板娘春梦婆,守着这家小店,迎来送往着一群从桂林流落至台北的老乡。
这些人,曾经在家乡或许有着体面的生活,有着尊严和梦想,可到了台北,一切都变得不一样了。
卢先生,一个温文尔雅的教书先生,是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人物。
他总是穿着整洁的长衫,戴着一副金丝眼镜,说起话来也是文绉绉的。
他心心念念着自己在大陆的未婚妻,一直盼着能有一天和她团聚。
为了攒钱把未婚妻接来,他省吃俭用,甚至到了苛刻的地步。
可最终,他等来的却是一场骗局,那个所谓的“未婚妻”不过是个骗钱的幌子。
卢先生的梦碎了,他整个人也垮了,变得邋遢、颓废,再也没有了往日的风采。
想起卢先生,我就忍不住想起我家隔壁的王大爷。
王大爷年轻的时候也是个文化人,写得一手好字,还在村里当过会计。
后来,因为一些变故,王大爷带着一家人来到了城里。
刚开始,王大爷也是满怀希望,想着能在城里打拼出一番事业。
他找工作四处碰壁,最后只能在一个小工厂里当保安。
每天工作辛苦不说,工资还低得可怜。
王大爷的妻子身体不好,常年吃药,孩子上学也需要钱。
生活的压力一点点地压弯了王大爷的脊梁,他那原本挺直的腰板渐渐弯了下去,头发也白了一大半。
就像卢先生一样,梦想被现实狠狠地击碎。
他们曾经都对未来有着美好的憧憬,可生活却给了他们无情的打击。
小说中的米粉店,是这些老乡们的聚集地。
他们在这里吃着熟悉的米粉,唠着家乡的嗑,仿佛能在这片刻的温暖中,忘却身处异乡的孤独和艰辛。
老板娘春梦婆,虽然嘴上厉害,可心底却是善良的。
她看着这些老乡们的遭遇,心里也不好受,能帮衬的地方总会帮衬一点。
这让我想起了小时候,村子里的那棵大槐树下。
花桥古韵
花桥古韵作者:张会军来源:《大理文化》2019年第08期现在的花桥村是大理州永平县博南镇的一个行政村,历史上的西南丝路“博南道”就从这里穿村而过。
这个风光旖旎的小山村,曾是“汉德广,开不宾” 时的博南县县治所在地。
典籍里,博南是永平的古称,东汉立博南县,直到元朝才改称为永平。
“花桥”原本是一块花纹石板鋪成的桥,后成为花桥村的地名。
我才进入村口,就被花桥村青山环绕、如山水画般的地貌给吸引住了。
周围有墨绿色彩浸染的山峦,茂林荫荫的幽谷。
村口边细流涓涓的清溪旁,还有村民在淘洗东西。
村里小桥人家,鸡鸣犬吠,一派田园风光。
博南古县衙遗址,位于花桥村“普照寺”旁。
我沿着村里的小巷来到古县衙遗址,走近遗址,“八字”开的大门,居高俯视着花桥街道的过往人群;大门前有十多台“云梯”状的石阶,与街道路面相接;面对大门,博南古道从大门左下方经过。
拾级步入,有一栋砖木结构的普通民房,面对大山,坐东向西;另有两栋同结构的厢房分列其左右。
整个建筑群依山而建、居高临下。
这些建筑群历经上千年岁月的洗礼,坏了重修,修了又坏,反反复复,现仅存三栋砖木结构的房屋,其风格,当然已不能简单用“古老”一词来形容了。
这里坚硬的水泥地面、连通每栋房屋的电线以及打开即亮的灯光,这些设施表明,这些古老的建筑群已被打上了现代社会的烙印。
不过,院内的一株梅花却是生机勃发,格外显眼。
据介绍,这株古梅已抵御了800年岁月的风霜,是迄今为止我国罕见的古梅树之一。
诗人窦居炎曾经专门为“元梅明茶”撰写过对联:“阅历风霜,问尔几生修到此;传来锦绣,有谁千载艳如斯。
”这株元梅树干粗壮,虬枝盘旋,像一把巨伞向四面八方铺展。
古老的树干在时光的流转里,随着季节的变化更换着衣装。
现在春天伊始,铜枝铁干吐出鲜活的新芽;想必到仲夏季节,巨大的树冠生机勃勃、绿影婆娑,树上硕梅满枝,梅香四溢;寒冬腊月,满树繁花似雪,暗香浮动。
古县衙遗址前下方的花桥街道,虽然繁华不再,但昔日的辉煌依然有迹可寻。
(甘肃导游词)康县花桥村导游词
花桥村导游词各位游客朋友,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花桥村景点参观游览。
我是此次花桥村的导游员小*,今天我很荣幸陪同大家一起参观游览,下面将由我来为大家讲解花桥村。
花桥不是一座桥,而是一座村庄的名字,花桥村,位于甘肃省陇南市康县长坝镇,地处省道白望公路沿线,距成武高速望关入口 5 公里,距陇南市 70 公里,是康县的北大门和茶马古道上的知名驿站。
花桥,还让人想到徐志摩笔下的康桥。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优美的节奏像涟漪般荡漾开来,契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那么,连续荣获“2016中国最美村镇”“2017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美称的花桥会给我们什么呢?花桥村景区是西北地区集乡村养生养老、田园观光、休闲度假、民俗体验、乡村旅游培训及农特产品加工、展示、销售等产业链融为一体的乡村旅游景区,以“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为依托,有着旖旎的田园风光、特色的民俗风情、悠久的关东文化、自然风光怡人。
于 2016 年 12 月 30 日正式荣升为国家AAAA 级旅游景区。
先后被授予“中国茶马古道文化艺术之乡”、“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甘肃省乡村旅游培训基地”、“全省农民回乡创新创业基地示范区”等荣誉称号。
大家知道花桥村这个名字的由来吗?这缘于一个奇妙的传说。
从前,一个叫了因的和尚,梦见九天玄女对自己说,菩提山庄就是他的归宿。
了因和尚便四处游历,寻找他心中的菩提山庄。
等他来到长坝倒淌河边,看到有棵菩提树,便住了下来,在山坡上搭建起三间茅舍,在菩提树下吃斋、念经、参禅。
倒淌河水流湍急,在雨水较多的日子总会发洪水,使得过往客商和当地百姓无法通行。
了因和尚一心想修一座桥,于是他在参禅的同时开始化缘。
洪武三年,官府组织修整茶马古道,了因和尚修桥的钱也攒得差不多了,他便借此机会,组织村民在河上修了一座木廊桥,又请来能工巧匠,给廊架和柱子柱头上雕了花、涂了彩。
参观文山花桥村史馆观后感
参观文山花桥村史馆观后感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文山花桥村是一座充满历史沉淀与文化遗产的古村落,而文山花桥村史馆则是这座村落的历史见证者和传承者。
花桥荣记读后感
花桥荣记读后感《花桥荣记》,初闻这个名字,只觉得它带着些许古朴与神秘。
当我真正走进这本书,就仿佛走进了一个充满烟火气却又饱含沧桑的世界。
书中所描绘的那个小小的花桥荣记,宛如一个微缩的社会舞台。
老板娘的精明能干、食客们的百态人生,在作者细腻的笔触下一一展现。
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那些流落异乡的人们对故乡深深的眷恋和对往昔岁月的无尽怀念。
故事里的卢先生,是个温文尔雅的教书先生。
他总是穿着整洁的长衫,戴着一副黑框眼镜,显得那么的斯文有礼。
卢先生每天都会来花桥荣记,点上一碗米粉,默默地吃着。
从他的眼神中,我能看到一种深深的落寞和孤独。
老板娘好奇地打听卢先生的过往,才知道他在桂林有过一个青梅竹马的未婚妻。
卢先生满心期待着能把未婚妻接到台湾相聚,为此他拼命地攒钱,省吃俭用,甚至到了苛刻自己的地步。
他住在简陋的小屋里,连灯都舍不得开,每天就着昏暗的光线批改作业。
我仿佛能看到那个昏暗的小屋里,卢先生坐在破旧的书桌前,一笔一划认真批改作业的身影。
他的脸上带着坚定的神情,心中怀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那微弱的灯光,似乎就是他心中唯一的温暖和希望。
然而,命运却跟卢先生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
他托付帮忙接未婚妻的人是个骗子,不仅骗走了他的钱,还打碎了他所有的期待和梦想。
得知这个消息的卢先生,仿佛一下子失去了灵魂。
他不再是那个斯文整洁的先生,变得胡子拉碴,眼神空洞。
我能想象到卢先生当时的绝望,那种从云端跌入深渊的痛苦。
他的心就像被无数把刀狠狠地割着,每一刀都痛彻心扉。
曾经的希望有多大,此刻的失望就有多深。
他在那一瞬间,可能觉得整个世界都崩塌了。
后来,卢先生开始自暴自弃,和一个泼辣粗俗的女人混在一起。
他的生活变得混乱不堪,再也没有了曾经的那份儒雅和从容。
看到这里,我的心里特别不是滋味,就好像看到一个原本美好的东西被无情地摧毁了。
直到有一天,卢先生突然死在了自己的屋里。
听说是被那个女人给害死的。
老板娘在整理他遗物的时候,发现了一张已经泛黄的照片,上面是卢先生和他未婚妻的合影。
昆山花桥红色事迹
昆山花桥红色事迹
昆山花桥是一个古老而富有历史底蕴的小镇。
这里有许多令人惊叹的历史故事,让人们感受到这个地方的独特魅力。
花桥上有一座古代的寺庙,名为花桥寺。
相传在这座寺庙修建之前,这里原本是一片荒芜的河滩。
一天一位名叫胡公的和尚来到这里,看到这片土地的生机和潜力。
他决定在这里修筑一座寺庙,并为之起名为花桥寺。
从此,这座寺庙成为了这个地区的精神和文化中心。
花桥镇的历史也与水运息息相关。
在古代,这里交通不便,只有通过水路才能与外界相连。
因此,当时的居民和商人都会使用运输船只来往于这个镇和其他城市之间。
花桥镇因其水运的便利而迅速发展,成为一个繁荣的贸易中心。
许多商人选择在这里定居,并带来了繁荣和富裕。
另一个历史故事是关于花桥镇的传统手工艺。
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这个镇以手工艺闻名,特别是以编织和绣花而闻名。
这些传统的手工艺技术被代代相传,如今仍然在花桥镇流传。
许多当地居民仍然从事着编织和绣花,将这些传统艺术带给世界各地。
花桥镇还有其他许多历史遗迹和故事。
当你漫步在这个古老的小镇上,你会发现许多古老的建筑、石头街道和古老的民居。
这些都是这个镇独特的历史和文化遗产,昆山花桥红色事迹有着丰富的历史故事。
花桥流水
花桥流水花桥流水花桥是一个美丽的小镇,坐落在江南的风光之中。
它以其独特的桥梁和流水而闻名于世,吸引了无数游客和摄影爱好者前来观赏和拍摄。
花桥小镇的名字来源于两条交叉的河流,其中一条河被称为花溪。
这条河起源于终南山脚下的清澈泉水,一路蜿蜒流淌,穿过村庄和田野,最终流入大江大海。
花溪河的水源充足,溪水清澈见底,吸引了许多水生生物在其生活繁衍。
因此,这里的水也成为了花桥小镇的重要资源。
历经多年的发展,花桥小镇在花溪河上建起了一座座独特美丽的桥梁,构成了一道独特的景观。
这些桥梁有的高耸入云,有的曲径通幽,各具特色。
大桥横跨花溪河,连接着两岸。
桥下流淌的水仿佛是一条飞舞的银带,小心翼翼地流过桥墩,不舍地继续向前。
每当夏日的太阳照射在桥上时,桥面上的花瓣就像随风飘舞的彩蝶一般,煞是好看。
桥旁边的柳树在微风中轻轻摇摆,与桥梁交相辉映,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站在桥上,远眺整个花桥小镇,别有一番风景。
流水潺潺,如诗如画。
每年春天,花桥小镇都会举办一场盛大的花会,吸引了无数的游客和摄影爱好者前来一睹花溪河上的美景。
花会期间,河边的草坪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花卉,绚丽多彩的颜色令人目不暇接。
参赛者们纷纷携带自己栽培的花卉前来展示,争奇斗艳,好不热闹。
而河流上的桥梁也被装点得彩虹般绚烂。
花溪河上的桥梁成为了花会的一大亮点,吸引了无数镜头的追逐。
除了花会,花桥小镇还有许多其他的活动。
每逢夏日炎炎,人们常常会拖着自己的内胆游泳圈来到花溪河畔纳凉嬉水。
他们借助桥梁的阴影,享受河水的清凉和桥下水的欢快。
有的人会带上相机或手机拍摄自己的快乐瞬间,记录下美好的回忆。
有的人则选择在桥上、桥下垂钓,感受着宁静的河水带来的平静和放松。
而当秋风乍起的时候,桥下的银杏树便开始披上金黄的衣裳,犹如一幅动人的画卷。
这时的花桥小镇更是被美得如诗如画。
骑着自行车或散步在桥上,沐浴在秋日的阳光下,享受这份宁静和美好。
流水潺潺,桥上的人们沉浸在这如梦如幻的景色中。
云南省文山州花桥村观后感
云南省文山州花桥村观后感你知道吗?我去了云南省文山州的花桥村,那可真是一场奇妙的体验啊!一进村,我就像走进了一幅田园画卷。
那一排排的房子错落有致,墙面上画着各种各样的民族风情画。
就好像房子们都穿上了漂亮的花衣裳,争着给我们展示它们的独特魅力呢。
而且这些房子可不是那种千篇一律的现代建筑,它们带着浓厚的民族特色,我感觉自己像是穿越到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小天地,这里的每一块砖瓦都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
花桥村的村民那叫一个热情好客啊!我刚到那儿,就有一位大妈笑着迎上来,那笑容比村口盛开的花朵还灿烂呢。
她拉着我就往家里走,一路上还不停地给我介绍村子里的情况。
到了她家,桌上摆满了各种特色美食,什么五彩糯米饭啦,还有那些我叫不出名字的小点心。
那些食物光是看着就让人垂涎欲滴,吃起来更是美味得不得了,每一口都充满了浓郁的民族风味,感觉味蕾在舌尖上欢快地跳舞。
村子里的小路也是别有一番风味。
路两边种满了各种各样的花草树木,走着走着,时不时还能听到鸟儿欢快的歌声。
我就沿着小路闲逛,仿佛置身于一个绿色的隧道中,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来,形成一片片光斑,就像地上铺满了金色的小镜子。
小路弯弯曲曲的,每转一个弯都像是打开一个新的惊喜盒子,有时候会看到一群小孩子在路边嬉笑玩耍,那纯真的笑声让整个村子都充满了生机。
花桥村还有一些传统的手工艺作坊,这可把我给吸引住了。
在一个小作坊里,我看到一位老师傅正在制作精美的手工艺品。
他的手就像有魔法一样,一块普普通通的木头或者布料,在他的手下逐渐变成了一件艺术品。
我在旁边看了半天,眼睛都舍不得眨一下,心里想着这些传统手艺可真是宝贝啊,是花桥村的人们世世代代智慧的结晶。
到了晚上,花桥村又展现出了另一番迷人的景象。
村子里的广场上燃起了篝火,男女老少都围了过来。
大家穿着民族服装,手拉手围着篝火跳舞。
那欢快的音乐、灵动的舞步,让我这个外来者也忍不住加入了进去。
在那一刻,我感受到了花桥村浓浓的凝聚力和独特的文化氛围,所有人都沉浸在这欢乐的海洋中,不分彼此。
花桥村材料(修改版)
发展春潮连天涌策马奔腾战火急——花桥社区胡若如书纪典型发言材料各位领导,同志们:大家好!我是胡若如,我发言的题目是《发展春潮连天涌,策马奔腾战火急》。
作为花桥社区居委会的书记、主任,我为花桥社区的今天感到骄傲,感到自豪。
就像一个父亲看着自己渐渐长大的孩子,那么健康活泼,积极向上。
今天的花桥社区,是一个美丽的社区,村级公路四通八达,各家企业连绵而起,行道树整齐划一,荡起盎然生意。
今天的花桥社区,是一个繁忙的社区,白天机器轰响,行人话语匆忙,夜晚灯光灿烂,广场上爽朗的笑声四处飘扬。
如果你到到花桥来,住上几天,与老百姓聊聊天,看他们愉悦的表情和开怀的笑脸,你能真真正正地感受到花桥社区在近几年里天翻地覆的变化。
成绩好不好,奖牌榜上找。
先来看花桥社区的沉甸甸的荣誉吧。
2013年实现社会生产总值2.9亿元,工业企业和商贸业实现产值1.8亿元,社区集体年收入150万元。
社区党组织先后多次被中共黄冈、武穴市委表彰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五好村党组织”、“先进基层党组织”,多次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发展乡镇企业十强村”、全市“十强村”,连年被花桥镇党委、政府评为“综合考核红旗村”“先进基层党组织”。
我胡若如个人,因为大家对我工作的支持,也因此连续多次被市委、市政府评为“优秀村干部”“十佳村党组织书记”;2008年5月被省高级人民法院、省司法厅评为全省“优秀人民调解员”;当选为武穴市第五届至第七届人大代表,2009年被评为优秀人大代表。
这一切的成绩从哪里来?这一切的资金从哪里来?“天上不会掉馅饼!更不会掉钞票”。
“不靠天,不靠地,一切只能靠自己。
”从2002年6月,我开始担任花桥社区党总支书纪、主任一职,至今已有十三年了。
上任伊始,花桥社区居委会负债98万元。
看到这一境况后,一种危机感在我心中翻腾,如何发展社区集体经济,带领广大居民尽快走上强区富民之路,是我在心中反复思考的一个问题。
我在村两委会议上,向大家郑重承诺:“我要和大家一起,拔掉穷根,闯出一条富路来。
康县花桥村景区心得体会
康县花桥村景区心得体会
Xx,多么富有诗意的名字!孤陋寡闻的我只知xx区临近昆山有个xx,那儿是一片高楼林立、亟待开发的热土。
殊不知在我们离开xx前往xx的路途中,路过xx长坝镇的xx的时候,熟悉当地情况的xx老师对我们说:“xx有个xx,这里有一个美丽的xx村,我们顺便下车一游,去领略领略xx村的风情吧。
”
在xx村的入口处,看到两块巨石叠加起来,石头上用红漆写着三个别有风格的字——“xx村”。
车在村中宽阔的停车场停好后,我们沿着指示牌向xx村走去。
时已初秋,不远处的山围拱着xx村,山上是苍苍郁郁的树林,一座座的山在蓝天下互相掩映、互相衬托着,山下绿树如林,树荫浓郁,柏油马路两旁绿树成行,如毯的绿草地上点缀着各种颜色的小花。
白墙、青瓦、红檐的民居散落在绿林之中。
啊,原来xx村依山就势、错落有致地隐藏在群山怀抱的绿林之中。
看到此景,我不由地想到孟浩然《过故人庄》中的诗句:“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这是一个多么幽静美丽的村庄!。
花桥古镇
花桥古镇作者:叶华荫来源:《丝绸之路》2009年第23期天上有鹊桥,地上有吊桥、石桥或钢架桥,谁曾听说过还有花桥?幼时,听到“花桥”之名,便不能忘。
想象中,它是一座由五彩缤纷的花朵编织的桥,在青山绿水间,在蓝天白云下,鲜活灵动,飞架人间。
后来知道,花桥非桥,它是西南丝绸之路上最有特色、最有文化意蕴的古镇之一,就坐落在博南山下。
到了花桥便会发现,花桥果然有花、有桥。
花桥之花有山梁上无处不开的野山茶花和杜鹃花,田野里的油菜花,房前屋后的桃花、李花、梨花,以及大小庭院内各种各样的家养花草。
当然,其中最令人称奇的是一株栽于元代中叶的梅树,每年寒冬腊月梅花如雪绽放。
如今,这棵梅树已成为古镇一张响当当的名片。
花桥村北有一条丰盈的清泉,自西往东流,汇为小河,三次穿过村庄内的博南古道后蜿蜒游走,为古镇创造了三座石拱桥。
那些相互支撑的坚韧青石挺起脊梁,随意渡人、渡车、渡牲畜。
花桥只是个方圆半里、居家百户的小山村,坐落于永平县城西南20公里处,现属博南镇的辖地。
不过,古镇虽小,却久负盛名。
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便已彪炳于史册,且在东汉永平十二年即为博南县(今永平)的治所,以后又一直以“镇”为建制沿袭到新中国成立,现在的建制是一个村。
从县到镇、到村,可以说,花桥是不精于为官之道的,年纪越来越大,官却越做越小。
这样也好,少些权力的角逐与屠戮,苍生有福。
过去,古镇的兴旺主要得益于穿镇而过的那条博南古道。
远在西汉时期,这条古道即为西南地区重要的军事要道及民间商道,由此可达印度、阿富汗等西亚诸国。
古镇人至今依然传唱着“汉德广,开不宾;渡博南,越兰津;渡澜沧,为他人”的古歌。
透过这悲怆的谣曲,我们仿佛还能看到那飞身疾驰的役使和一队队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商贾马帮,远出蜀疆川地,历尽艰难险阻而来,再缘博南古道逶迤西去,把内地出产的华丽名贵丝绸和华夏古国悠久灿烂的历史文明远播他乡异国。
它那沉郁的旋律、孤傲的韵味,在今天听来,依然不免让人心生感慨。
文山州花桥村村史馆的观后感
文山州花桥村村史馆的观后感去了文山州的花桥村史馆,那感觉就像是走进了一本活着的历史书,还特有趣味性,一点都不枯燥。
一进村史馆,就像是被拉进了一个时光隧道,回到了花桥村的过去。
那些老物件啊,真的是让人眼前一亮。
有古老的农具,像是那种已经带着岁月锈迹的犁头,看着它就仿佛能看到以前的村民们,在田地里挥洒汗水,吆喝着老黄牛耕地的场景。
我当时就想,这小小的犁头,可承载着多少代人的生计和希望呢。
还有那些老式的家具,桌椅板凳都有着独特的韵味。
它们不像现在的家具那么精致华丽,但却有着一种质朴的美,每一道划痕、每一处磨损都像是在讲述着家里曾经的故事。
我就站在那儿,脑补着过去一家人围坐在那张桌子前吃饭聊天的画面,说不定还会有小孩子因为调皮被大人敲筷子呢,哈哈。
村史馆里的照片墙也特别吸引人。
黑白照片上的村民们,表情虽然有些严肃,但眼神里透着一股坚韧。
那时候的村子和现在比起来,真的是变化太大了。
从土坯房到现在的小洋楼,从泥泞的小路到宽敞的水泥路,这一路走来的历程都被这些照片记录得清清楚楚。
看着这些照片,就像是看着一个孩子慢慢长大、变得越来越好的过程。
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花桥村传统习俗的展示部分。
那些花花绿绿的服饰,还有独特的手工艺制品,真的是让人大开眼界。
原来这个村子有着这么丰富的文化底蕴,这些习俗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花桥村的历史长河中。
比如说那种手工编织的篮子,编得细密又精巧,现在可很少能看到这么精湛的手艺了。
我就在想,要是我也能有这手艺,那可太酷了,出去肯定能显摆显摆。
在村史馆里走了一圈,我是既感慨又自豪。
感慨的是时光的飞逝,曾经的那些艰辛与不易都被岁月沉淀在这里;自豪的是花桥村能有今天这样的发展,从一个普普通通的小村子变成现在充满活力和文化魅力的地方。
这个村史馆不仅仅是一个陈列过去的地方,更是一种激励,激励着花桥村的后代们继续努力,把村子建设得更加美好。
总之呢,花桥村史馆就像一个宝藏,值得大家都去看看,去感受一下那种独特的乡村历史文化的魅力。
昆山花桥红色事迹
昆山花桥红色事迹
摘要:
1.昆山花桥简介
2.昆山花桥的红色历史
3.昆山花桥红色事迹的影响
正文:
昆山花桥位于我国江苏省昆山市,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底蕴的地方。
在近现代史上,昆山花桥见证了许多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成为了一座富有红色文化的小镇。
早在20 世纪初,昆山花桥地区就有许多有志青年投身到民族解放和民主革命的伟大事业中。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当属陈毅、粟裕等新四军的领导人。
他们在昆山花桥地区开展了一系列抗日斗争,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抗日战争时期,昆山花桥地区的人民群众积极支持新四军的抗日行动,投身到抵抗日本侵略者的战斗中,展现出了顽强的民族精神。
昆山花桥的红色历史见证了新四军与当地民众的鱼水情深。
当时,新四军在昆山花桥地区建立了许多地下交通站和秘密联络点,为抗日战争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同时,昆山花桥地区的民众为新四军提供了大量物资和人力支持,共同抵抗日本侵略者。
这种军民团结一心、共同抵御外侮的精神,成为了昆山花桥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昆山花桥红色事迹的影响深远。
首先,它展现了中华民族在面临外侮时,能够团结一心、共赴国难的伟大民族精神。
其次,昆山花桥红色事迹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革命传统和精神财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昆山人民继续为实现
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总之,昆山花桥的红色历史和事迹不仅是当地人民的骄傲,更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体现。
祁门平里花桥村的故事
祁门平里花桥村的故事祁门平里花桥村是位于安徽省黄山市祁门县的一个小村庄。
这个村庄虽然不是很大,但是却有着一段非常动人的故事。
这个故事讲述了这个村庄的人们如何通过团结、努力和智慧,让这个村庄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在过去,祁门平里花桥村是一个非常贫穷的村庄。
由于村庄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农民们的生活条件非常艰苦。
他们的房屋破旧不堪,田地也荒废了很多年。
村庄的经济状况非常落后,村民们的生活水平也非常低下。
然而,村民们并没有放弃希望。
他们知道自己必须努力工作才能改变自己的生活。
于是,他们开始了一场艰苦卓绝的奋斗。
他们利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劳,开始了一场村庄的革命。
首先,他们开始修建自己的房屋。
他们利用自己的手艺和工具,开始建造新的房屋,让自己的家庭有了一个更加温馨和舒适的生活环境。
然后,他们开始重新开垦荒地。
他们利用自己的劳动力,开始耕种新的土地,种植各种农作物。
他们还开始养殖家禽和牲畜,让自己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村民们还开始了自己的小生意。
他们利用自己的手工艺品和土特产,开始在周边地区销售自己的产品。
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让自己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他们的经济状况也开始逐渐好转。
然而,村民们并不满足于此。
他们知道自己还有很多需要努力的地方。
于是,他们开始了一场村庄的改造。
他们修建了道路和桥梁,让村庄的交通更加便捷。
他们建造了公共设施,如学校、医院和图书馆,让村民们的生活更加方便和舒适。
最后,村民们的努力得到了回报。
他们的村庄逐渐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村庄的经济状况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村民们的生活水平也大为改善。
祁门平里花桥村成为了一个充满活力和希望的村庄。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我们有勇气和智慧,就可以创造出一个美好的未来。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和希望,只要我们努力去追求,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目标。
祁门平里花桥村的故事,也让我们看到了人类的无限潜能和创造力。
只要我们团结一心,努力工作,就可以创造出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祁门平里花桥村的故事
祁门平里花桥村的故事祁门平里花桥村,位于安徽省黄山市南部,是一个有着百年历史的小村落。
这个村子的故事,也许不曾被写进历史课本,但却深深地烙印在了村民们的心中。
在村里的老街上,有一条古老的石桥,名为“花桥”。
相传这座桥是由明代的市舶司司长林则徐修建,用来方便村民们出行和货物运输。
这座桥已经经历了风雨数百年,仍屹立不倒,成为了村里的一道风景线。
除了花桥,祁门平里花桥村还有其他许多历史建筑。
其中最有名的是一座百年古民居——“万氏宅”。
这座古宅建于清代,是当时祁门地区最大的私家住宅之一,也是一个典型的江南园林式建筑。
如今,虽然这座古宅已经年久失修,但仍然能够感受到它的历史韵味和文化底蕴。
祁门平里花桥村的村民们,传承着自己的文化和传统。
在这个村庄,依然有许多人在从事着传统手工艺,如编织竹器、制作剪纸、雕刻木雕等等。
这些传统手工艺,不仅保留了历史文化,也为村民们带来了一份收入。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发展,祁门平里花桥村也面临着许多问题。
村里的年轻人大多选择了离开家乡,到城市里寻找更好的发展机会。
这也导致了村庄的老龄化和人口减少。
同时,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离开农村,这也给传统手工艺的发展带来了挑战。
然而,祁门平里花桥村的村民们并没有放弃。
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致力于保护和传承自己的历史文化,也在积极地探索新的发展模式。
他们希望通过旅游开发、文化推广等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这个小村庄,也让这个村庄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祁门平里花桥村的故事,或许并不是那么轰轰烈烈,但它却是一个真实而又动人的故事。
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小村庄的历史和文化,也让我们体会到了人们对家乡的深深眷恋和不放弃的努力。
风雨桥风波的启示
风雨桥风波的启示风雨桥又称花桥,亦叫福桥,2005年财政投资1800万元建成。
风雨桥功能多样、式样奇特,是侗族人民引以自豪的民族建筑物。
2010年7月,因一家企业借恩施举办女儿会大型活动之机,在风雨桥上拆除供市民纳凉休憩用的长凳,在立柱子钻孔订钉,修装展柜,增加商业用途,引起广大市民强烈反对。
报社、网络等媒体积极介入,经过近一个月较量,风雨桥面貌基本恢复原样。
事情的下一步走向基本没有悬念——风雨桥要养伤休整(要说有点悬念的话,就是这“医疗费”由谁负担?)。
一场风波过去,留下几多叹息和反思。
反思一:公共基础设施究竟能不能进行科学合理的商业化开发?恩施风雨桥风波,就是因为借用公共基础设施进行商业化开发,引发了市民不满,进而导致了一场较大影响的“风雨桥风波”。
有人说,公共基础设施不宜进行商业化开发。
笔者认为,公共基础设施可以参与商业化开发,但要注重不影响其承担的公共服务部分的基本功能,并且要做好设施保护、恢复,一句话,把握好度。
由政府牵头,举办“恩施女儿会”,前面本有成功的经验,为什么2010年的这次活动准备过程一波三折?表面上看,问题主要出在承包公司“利令智昏”,想要借此机会捞着肥缺,占用公共资源,结果激起民愤,导致女儿会不得不改变活动场所。
那么深层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有网友质疑,它是否在官方有后台撑腰,才敢如此胆大妄为,在没有切实的证据的情况下,这一猜想暂置一边。
我个人认为,这有三个主要原因:一是政府在举办此类大型活动时,仍然存在经验不足的问题。
在签定相关条约时,就应该明确进行细节上的要求,如达不到要求,必须问责。
二是承包商对城市文化和环境的保护意识不足,只看到商机,忘记了保护,利令智昏,致使行为出格,引发众怒。
这一深刻教训具有普适性。
三是民俗文化保护开发与商业化的操作方面的确存在矛盾,相关部门和人士对此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把握好尺度。
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公共基础设施哪怕就是一些特色建筑,只要获得相关部门批准,明确相关责任,并做好详细的保护措施和预案,是可以适当参与商业化开发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花桥村的“三变”故事
作者:车景春
来源:《农村财务会计》 2018年第11期
安徽省芜湖县花桥镇花桥村因一座千年古桥——花桥而得名。
全村总面积8平方公里,半
山半圩,境内辖20个村民组,总人口803户,2860人,股改成员登记762户,成员人数2866人。
拥有水面面积1000余亩,耕地面积2997.4亩,其中圩田1700余亩,主要从事水稻、烟叶、大棚蔬菜种植和青虾、螃蟹养殖,丘岗区1290余亩,主要从事苗木种植和香猪养殖,培养新型家庭农场8户,其中以芜湖县宝平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芜湖能胜蔬菜种植有限公司、芜湖诚德
科技养殖有限公司为代表的龙头企业已成为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企业。
今年以来,粮食烘
干项目的建成及运营,成为了农村产权变革的突破口。
试点改革遇难题
2017年,对花桥村来说是一个机遇年。
因各方面综合条件比较好,花桥村成为芜湖县首批
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试点村。
尽管凭借争取土地置换等项目和村内丰富的水面资源发包,
集体经济有了一定的积累。
但长期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随着改革推进暴露无遗。
村“两委”在一开始制定改革方案过程中,就遇到村集体资产进行股权折股量化的问题。
股改之后,村民变股东,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是要进行资产收益分红,就必须有能不断增加收入
的经营性资产。
然而,此时的花桥村除了水面资源外,就剩下村办公用房和村级道路设施等公
益性资产。
水面资源作资产量化缺乏可靠的市场评估标准,且受发包年限制约。
若将村级办公
楼等公益性资产作为虚拟经营性资产,股权证书只是个“概念”股,并不能为村民带来实实在
在的“红利”。
选定项目谋发展
摆在花桥村“两委”面前最大难题的就是如何建设一批优质经营性资产,既能发挥集体经
济资源优势,又有市场发展前景。
围绕这一思路,花桥村“两委”经过广泛的市场调研和实地
考察,决定建设粮食烘干储备建设项目。
其主要考量因素在于与10万亩粮食主产区的水阳镇一衣带水,有广阔的市场需求,且周边尚无规模化的粮食烘干企业。
同时,集体经济经过这几年
的积累,村级账户存款有100多万元,具备项目投资能力。
适逢一系列扶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
的政策接连出台,花桥村乘势申报了粮食烘干储备建设项目,最终争取到国家扶持村级集体经
济项目资金110万元。
市场意识破资金缺口
粮食烘干储备建设项目从规划设计、征地拆迁、钢架库房建设到烘干设备采购,首期预计
投资约190万元,项目资金缺口达80万元。
花桥村“两委”通过测算粮食烘干储备建设项目出租经营收益,撇开粮食烘干经营收入不说,单就其对外出租年纯收入保底价不低于8万元。
一
座钢架库房面积5000平米,首期引进两台30吨烘干设备,日粮食烘干处理能力90吨,年粮食烘干处理能力达2万余吨。
基于这种考量,村“两委”决定,一方面发起成立芜湖县施茶湖粮
食烘干专业合作社,按照市场主体要求,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
另一方面,除了将国家扶持
村级集体经济项目资金110万元作为专业合作社的集体入股资金外,还召开村民代表会议表决
通过,专门从村集体积累资金中拿出6 0万元,作为施茶湖粮食烘干专业合作社集体股份。
同时,通过广泛宣传动员,共有55户村民按照最高不超过50 0 0元,最低不少于100元的出资
额进行投资入股,共筹集社员股金22.02万元。
这样一来,不仅解决了粮食烘干储备建设项目
资金缺口,更是实现了村集体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东、资源变资产的“三变”改革目标。
产权变革点燃“新引擎”
今年初,花桥村粮食烘干储备建设项目正式建成并交付使用。
芜湖县施茶湖粮食烘干专业
合作社正式运营。
选择由谁来具体经营尤为关键。
在广泛征求合作社股东意见基础上,施茶湖
粮食烘干专业合作社理事会决定,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将粮食烘干储备项目整体出租,交给粮
食专业经纪人来具体经营。
合作社按照不低于同期银行贷款利率保底加分红的方式享受稳定的
投资收益。
通过竞标,花桥村村民王正梅,也是合作股东之一,脱颖而出成为承包人。
王正梅今年40刚出头,和丈夫多年来一直从事粮食生意,对粮食及相关加工服务市场非常熟悉,是当地有名的粮食经纪人。
当初入股施茶湖粮食烘干合作社,夫妇二人最积极,对经营
好施茶湖粮食烘干项目,王正梅信心满满。
今年粮食夏收季节,烘干厂收购了小麦2000吨,不仅“消化”了周边农民的粮食,还吸引了水阳镇的大批粮。
与周边商户相比,烘干厂不仅物流
成本低,而且收购价格高,周边农户得到了真正的实惠。
投资入股烘干专业合作社的55名社员,除了定期收到来自合作社的分红,还能够享受到花桥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的“红利”。
CK
(作者单位:安徽省芜湖县花桥镇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