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史 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中国电影史

中国电影史

1、中国电影历史的写作:谷剑尘《中国电影发达史》、郑君里《现代中国电影史略》、程季华《中国电影发展史》。

2、电影历史是一门交叉学科,它既是历史学中的电影部分,也是电影学中的历史部分。

3、综合各种因素和矛盾关系来看,电影的一个基本着落点就是它的以艺术为特质的大众娱乐本性。

4、对人物的研究:首先,要把对人物的研究放在其所处的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不能以当代人的条件要求前人。

其次,对人物的研究一定要全面,也就是说,不能只看人物的一时一事,而要看其全部实力。

再次,人物研究必然要涉及人物的思想,涉及人物的作品及作品的倾向。

5、我们不能用世界上以经济运行为中心的常态社会条件来看待中国电影以及它的历史发展,而必须把它和中国这一百年的特殊历史条件联系起来,才有可能对它作出比较接近事实的描述。

6、中国电影史划分时期:10时期A、尝试时期:(1905-1923)《定军山》—《孤儿救祖记》。

特点:先驱者们对电影这个新鲜事物既喜爱又陌生,抱着试试看的态度着手电影拍摄活动,既没有明确的艺术目的,更说不上有清晰的经营方针。

B、探索时期:(1924—1927)《孤儿救祖记》——。

特点:增强了自觉性,既包括电影作为艺术的自觉,又包括电影作为企业的自觉C、商业竞争时期:(1928—1931)D、变革时期:(1932—1937)E、非常时期:(1937—1945)F、丰收时期:(1945—1949)G、新中国电影创造时期:(1949—1966)H、禁锢时期:(1966—1976)I、再探索时期:(1977—1992)J、市场化时期:(1992至今)7、1895年12月28日,电影诞生于法国巴黎一家咖啡馆的地下室里。

8、“西洋影戏”在中国的首次放映是在1896年8月,地点是上海徐园里的“又一村”。

放映的影片多为法国片。

9、西班牙商人加伦白和雷玛斯在上海经营放映,后者更为成功。

1908年,雷玛斯已有足够资本,并搭建了上海第一专门的电影院——虹口大戏院,又修建维多利亚影戏院、夏令配克影戏院葡萄牙人郝思培修建爱普庐影戏园;东京活动影戏院和东京活动影戏园则为日本人投资。

中国电影史梳理

中国电影史梳理

中国电影史梳理1. 介绍中国电影史是中国电影发展的历史纪录。

中国电影自20世纪初传入中国以来,经历了许多起伏,但在不同时期都产生了优秀的电影作品和人才。

本文将对中国电影史进行全面、详细、完整的探讨。

2. 第一阶段:默片时代2.1 早期电影的引入•1896年,电影技术传入中国,成为一种新奇的视听娱乐方式。

•1905年,上海首家电影院成立,引领了中国电影的发展。

2.2 默片的制作与发展•1920年代,中国开始制作默片,受到西方电影的影响。

•1921年,首部中国默片《定军山》上映,开创了中国电影的先河。

•1927年,中国默片《梅兰芳》在国际舞台上获得成功,使中国默片得到更大的关注和发展。

2.3 代表作品及影响•《定军山》(1921):中国默片的开山之作,展示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

•《梅兰芳》(1927):首部成功进入国际市场的中国默片,展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戏剧艺术。

3. 第二阶段:新中国成立后的电影发展3.1 新中国电影的崛起•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电影成为传播思想和宣传工具的重要媒介。

•1951年,中国第一部彩色剧情片《歌女红牡丹》上映,标志着中国电影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3.2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电影的繁荣•1950年代,中国电影开始追求现实主义创作,强调反映社会主义建设成果和劳动人民的生活。

•1960年代,中国电影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多数电影作品偏向政治宣传。

3.3 代表作品及影响•《活着》(1994):由张艺谋执导的电影,改编自余华的同名小说,通过一个家庭的故事展现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和个人命运的抉择。

•《红高粱》(1987):由张艺谋执导的电影,改编自莫言的同名小说,表达了对农村生活和传统文化的思考和呈现。

4. 第三阶段:现代电影的崛起4.1 第五代导演的兴起•1980年代,中国电影开始走出政治的阴影,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导演和作品。

•第五代导演,如张艺谋、陈凯歌、杨德昌等人,通过个人的视角和表达方式,将中国电影推向国际舞台。

中外电影史名词解释

中外电影史名词解释

中外电影史部分名词解释一、中国电影史左翼电影:指1933年到1935年底中国共产党的电影小组在上海开展的左翼电影运动及拍摄的一批反帝反封建电影。

早在1931年9月,左翼剧联就提出了电影要暴露帝国主义的侵略、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的剥削以及国民党政权的压迫,描写工农群众的反抗斗争并指出知识分子的出路,1933年,由明星、联华、艺华等公司拍摄的约三十几部电影,都遵循了反帝反封建的制片路线,表现了工人、农民、妇女和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斗争,代表作有:夏衍编剧、程步高导演的《狂流》、《春蚕》,沈西苓的《女性的呐喊》,孙瑜的《大路》,吴永刚的《神女》等等。

国防电影:指在“国防文学”号召下提出的在1936年提出的电影创作口号及摄制的电影,旨在发起“一个最大限度地动员文艺上的一切救亡力量的运动”,主张电影工作者在民族存亡的紧急关头以电影为武器,更好地为抗敌斗争服务。

受当时条件的限制,未能很好地解决理论和实践问题,但对电影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代表作费穆的《狼山喋血记》,沈西苓的《十字街头》,吴永刚的《壮志凌云》,袁牧之的《马路天使》等等。

十七年电影::指1949到1966年,中国电影在继承三、四十年代进步电影和解放军革命文艺两方面传统的基础上,发挥各自的传统与优势,开辟了中国电影的新阶段。

在风格上,十七年电影主要的样式是戏剧式的,主要以革命的正剧为主,喜剧电影(如吕班的《新局长到来之前》、《未完成的喜剧》)、散文电影(如水华的《林家铺子》、谢铁骊的《早春二月》等)也有所发展,它最主要的特点就是继承了我国优秀的民族文艺传统,体现了现实性和时代感,注重人物形象塑造,造就了一大批各具特色的电影艺术家,然而也存在不少的问题,比如电影直接为政治服务,导致作品缺乏艺术生命力,没有深入去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也很少借鉴外国电影的艺术成就,对电影本体的研究基本上没有展开。

新时期电影:指1977年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的中国电影,经过十年劫难,中国电影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在最初两年多的时间里,最多表现的是揭露“四人帮”丑恶罪行的揭露,在艺术上却难以摆脱原有的创作原则和创作模式,一直到1979年,影坛上出现了冲破“三突出”原则和陈旧创作观念束缚、带有艺术创作个性的影片,如李俊的《归心似箭》、《小花》、《瞧这一家子》、《苦恼人的笑》、《生活的颤音》,这些影片在题材上大胆拓展,艺术手法大胆创新,在人物形象塑造、艺术结构、电影语言上都有了明显的深化和发展,构成了中国电影第一次创作的浪潮。

中外电影史名词解释总汇

中外电影史名词解释总汇

中外电影史名词解释总汇————————————————————————————————作者:————————————————————————————————日期:中外电影史名词解释汇总1、影戏:从20年代初期开始,中国电影开始在艺术上逐步形成了一套创作方法和创作风格,它渐渐形成了一种传统,对以后中国电影的发展产生着十分深远的影响。

我们把这种传统称为“影戏”。

“影戏”是30年代中期。

以前中国人对电影的通用名称,直到30年代左翼电影运动兴起之后才逐渐被“电影”一词所替代。

“影戏”这一名称很形象地反映了当时电影创作的特点,也反映出当时的电影工作者的电影观念。

中国电影传统的形成正是与当时的戏剧有着直接的关系的。

这一点在当时郑正秋、张石川等人为代表的电影创作主潮中很明显地表现出来。

“影戏”的创作风格是初期中国电影创作的主流。

2、市民电影:在旧中国,电影观众主要是上海等大都市中下层市民。

他们一般文化素质和艺术旨趣都比较低。

电影对他们来讲就是一种廉价的娱乐和消遣工具。

电影观众的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商业电影的发展方向。

许多出于商业投机心理而从事电影的人为了赚钱,便大拍迎合这类观众趣味的影片。

在这种前提下影片生产中的模仿和粗制滥造的现象便十分明显地呈现出来。

1927年前后,电影中先后掀起了古装、武侠、神怪等一系列热潮,使这种末流的商业性市民电影彻底统治了中国影坛。

这些末流的市民电影与郑正秋等较严肃的创作一起,为中国电影中“影戏”传统的形成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3、“长城”、“神州”:这是主要由知识分子组成的两家影片公司,他们的创作较明显地反映出对电影创作的探索。

“长城”公司提出“问题剧”的口号,主张用电影反映社会问题。

“神州”公司主张“潜移默化”地用电影影响人们的世界观和生活观。

他们大都受到新文化运动之后的“为人生而艺术”的主张的影响。

“长城”公司的主要创作人员侯曜伴便主张以电影艺术“表现人生”、“批评人生”、“调和人生”、“美化人生”。

2015艺考考点试题中国近代史电影史解析

2015艺考考点试题中国近代史电影史解析

中国诞生的标志
• 1905年春夏之交,北 京丰泰照相馆老板任 庆泰主持拍摄,京剧 演员谭鑫培主演了第 一部无声影片《定军 山》。地位与影响: 中国第一部国产片、 电影艺术在中国诞生 的标志。
• 2、第一批短片 • 1913年,张石川、郑正秋在上海创办了 “新民公司”拍摄了中国第一部故事片 《难夫难妻》,其后又拍摄《黑籍冤魂》、 《一夜不安》等。 • 同年,黎民伟在香港拍摄了故事片《庄子 试妻》。 中国第一部出口片。
一、中国电影史
王广华主讲
1.摇篮时期的中国电影 2.抗战前后的中国电影 3.解放区的中国电影 4.新中国十七年电影 5.“文革”时期的中国电影 6.新时期的中国电影
电影的发明



1、电影是西方(现代工业)和(科学技术) 发展的产物。 2、灯影戏:是用光源照射在一种剪纸之类的 物象上,投影在一定的空间上,产生活动的影 像。法国著名电影史学家乔治.萨杜尔在《世 界电影史》中说,“电影的前驱”就是“皮影 戏与幻灯”。 3、灯影戏起源于(汉代),盛行于(唐宋), (13世纪)以后,被带入波斯、阿拉伯和东南 亚等国。(清代乾隆)年间,盛行于中欧一带。 4、1872年,(英国人慕布里奇)曾经用24架 照相机搞了一个拍摄(奔马)的试验,成为电 影史上非常著名的例子。
3、“国防电影”的提出 代表作:《保卫我们的土地》《八百壮士》 《火的洗礼》《东亚之光》《风云儿女》 等。 4、“软性电影”的干扰 5、“孤岛电影”的奇观 表现在以下方面:①产量高②类型多③效 益好④借古喻今,表现了艺术家的勇气和 良心 代表作:《貂蝉》《木兰从军》《铁扇公 主》《明末遗恨》《尽忠报国》《苏武牧 羊》
• • • • • • • • •
第四代导演 · 黄蜀芹 · 黄健中 · 郑洞天 · 谢飞 · 王启民 · 滕文骥 · 吴贻弓 · 丁荫楠

中国电影史(部分名词解释) 左翼电影:指1933年到1935年底中国

中国电影史(部分名词解释) 左翼电影:指1933年到1935年底中国

中国电影史(部分名词解释)左翼电影:指1933年到1935年底中国共产党的电影小组在上海开展的左翼电影运动及拍摄的一批反帝反封建电影。

早在1931年9月,左翼剧联就提出了电影要暴露帝国主义的侵略、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的剥削以及国民党政权的压迫,描写工农群众的反抗斗争并指出知识分子的出路,1933年,由明星、联华、艺华等公司拍摄的约三十几部电影,都遵循了反帝反封建的制片路线,表现了工人、农民、妇女和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斗争,代表作有:夏衍编剧、程步高导演的《狂流》、《春蚕》,沈西苓的《女性的呐喊》,孙瑜的《大路》,吴永刚的《神女》等等。

国防电影:指在“国防文学”号召下提出的在1936年提出的电影创作口号及摄制的电影,旨在发起“一个最大限度地动员文艺上的一切救亡力量的运动”,主张电影工作者在民族存亡的紧急关头以电影为武器,更好地为抗敌斗争服务。

受当时条件的限制,未能很好地解决理论和实践问题,但对电影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代表作费穆的《狼山喋血记》,沈西苓的《十字街头》,吴永刚的《壮志凌云》,袁牧之的《马路天使》等等。

十七年电影:指1949到1966年,中国电影在继承三、四十年代进步电影和解放军革命文艺两方面传统的基础上,发挥各自的传统与优势,开辟了中国电影的新阶段。

在风格上,十七年电影主要的样式是戏剧式的,主要以革命的正剧为主,喜剧电影(如吕班的《新局长到来之前》、《未完成的喜剧》)、散文电影(如水华的《林家铺子》、谢铁骊的《早春二月》等)也有所发展,它最主要的特点就是继承了我国优秀的民族文艺传统,体现了现实性和时代感,注重人物形象塑造,造就了一大批各具特色的电影艺术家,然而也存在不少的问题,比如电影直接为政治服务,导致作品缺乏艺术生命力,没有深入去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也很少借鉴外国电影的艺术成就,对电影本体的研究基本上没有展开。

新时期电影:指1977年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的中国电影,经过十年劫难,中国电影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在最初两年多的时间里,最多表现的是揭露“四人帮”丑恶罪行的揭露,在艺术上却难以摆脱原有的创作原则和创作模式,一直到1979年,影坛上出现了冲破“三突出”原则和陈旧创作观念束缚、带有艺术创作个性的影片,如李俊的《归心似箭》、《小花》、《瞧这一家子》、《苦恼人的笑》、《生活的颤音》,这些影片在题材上大胆拓展,艺术手法大胆创新,在人物形象塑造、艺术结构、电影语言上都有了明显的深化和发展,构成了中国电影第一次创作的浪潮。

中国电影史

中国电影史

左翼电影:1931年,左翼剧联提出电影要暴露帝国主义的侵略、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的剥削以及国民党政权的压迫,描写工农群众的反抗斗争并指出知识分子的出路的主张,提出了理论战线的建设和对各种反动电影理论及其作品斗争的任务,从而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电影运动,这一时期的电影就被称为左翼电影。

代表作有:夏衍编剧、程步高导演的《狂流》、《春蚕》,沈西苓的《女性的呐喊》,孙瑜的《大路》,吴永刚的《神女》等等。

国防电影:指在“国防文学”号召下在1936年提出的电影创作口号及摄制的电影,旨在发起“一个最大限度地动员文艺上的一切救亡力量的运动”,主张电影工作者在民族存亡的紧急关头以电影为武器,更好地为抗敌斗争服务。

由于受当时条件的限制,未能很好地解决理论和实践问题,但对电影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代表作费穆的《狼山喋血记》,沈西苓的《十字街头》,吴永刚的《壮志凌云》,袁牧之的《马路天使》等等。

十七年电影:指1949到1966年,中国电影在继承三、四十年代进步电影和解放军革命文艺两方面传统的基础上,发挥各自的传统与优势,开辟了中国电影的新阶段。

在风格上,十七年电影主要的样式是戏剧式的,主要以革命的正剧为主,喜剧电影(如吕班的《新局长到来之前》、《未完成的喜剧》)、散文电影(如水华的《林家铺子》、谢铁骊的《早春二月》等)也有所发展,它最主要的特点就是继承了我国优秀的民族文艺传统,体现了现实性和时代感,注重人物形象塑造,造就了一大批各具特色的电影艺术家,然而也存在不少的问题,比如电影直接为政治服务,导致作品缺乏艺术生命力,没有深入去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也很少借鉴外国电影的艺术成就,对电影本体的研究基本上没有展开。

新时期电影:指1977年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的中国电影,经过十年劫难,中国电影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在最初两年多的时间里,最多表现的是揭露“四人帮”丑恶罪行的揭露,在艺术上却难以摆脱原有的创作原则和创作模式,一直到1979年,影坛上出现了冲破“三突出”原则和陈旧创作观念束缚、带有艺术创作个性的影片,如李俊的《归心似箭》、《小花》、《瞧这一家子》、《苦恼人的笑》、《生活的颤音》,这些影片在题材上大胆拓展,艺术手法大胆创新,在人物形象塑造、艺术结构、电影语言上都有了明显的深化和发展,构成了中国电影第一次创作的浪潮。

中外电影名词解释

中外电影名词解释

中外电影史名词解释汇总编写:鱼目换珠QQ:4024036781、影戏:从20年代初期开始,中国电影开始在艺术上逐步形成了一套创作方法和创作风格,它渐渐形成了一种传统,对以后中国电影的发展产生着十分深远的影响。

我们把这种传统称为“影戏”。

“影戏”是30年代中期。

以前中国人对电影的通用名称,直到30年代左翼电影运动兴起之后才逐渐被“电影”一词所替代。

“影戏”这一名称很形象地反映了当时电影创作的特点,也反映出当时的电影工作者的电影观念。

中国电影传统的形成正是与当时的戏剧有着直接的关系的。

这一点在当时郑正秋、张石川等人为代表的电影创作主潮中很明显地表现出来。

“影戏”的创作风格是初期中国电影创作的主流。

2、市民电影:在旧中国,电影观众主要是上海等大都市中下层市民。

他们一般文化素质和艺术旨趣都比较低。

电影对他们来讲就是一种廉价的娱乐和消遣工具。

电影观众的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商业电影的发展方向。

许多出于商业投机心理而从事电影的人为了赚钱,便大拍迎合这类观众趣味的影片。

在这种前提下影片生产中的模仿和粗制滥造的现象便十分明显地呈现出来。

1927年前后,电影中先后掀起了古装、武侠、神怪等一系列热潮,使这种末流的商业性市民电影彻底统治了中国影坛。

这些末流的市民电影与郑正秋等较严肃的创作一起,为中国电影中“影戏”传统的形成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3、“长城”、“神州”:这是主要由知识分子组成的两家影片公司,他们的创作较明显地反映出对电影创作的探索。

“长城”公司提出“问题剧”的口号,主张用电影反映社会问题。

“神州”公司主张“潜移默化”地用电影影响人们的世界观和生活观。

他们大都受到新文化运动之后的“为人生而艺术”的主张的影响。

“长城”公司的主要创作人员侯曜伴便主张以电影艺术“表现人生”、“批评人生”、“调和人生”、“美化人生”。

4、唯美派电影:现式主义的唯美派电影是初期中国电影中的一支很小的力量,主要只有但杜宇、史东山等人拍摄的少数几部影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