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重视阳气思想的源流与应用_刘永旭
《黄帝内经》临床医学理论的研究
《黄帝内经》临床医学理论的研究王福燕;陈好远;周安方【摘要】对近20年来关于《黄帝内经》临床医学理论的研究进行了综述,该书不仅构建了传统医学的理论体系,还蕴含着丰富的临床医学内容;其临床医学理论内涵非常丰富,包括临床医学指导思想、病因病机理论、临床诊察理论、临床辨证理论、临床论治理论等方面,值得进一步发掘,并使之发扬光大。
【期刊名称】《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3(000)005【总页数】4页(P86-89)【关键词】《黄帝内经》;临床医学;理论研究【作者】王福燕;陈好远;周安方【作者单位】湖北中医药大学,湖北武汉 430065; 江汉大学医学院,湖北武汉430056;湖北中医药大学,湖北武汉 430065;湖北中医药大学,湖北武汉43006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2;R221临床医学是研究疾病的病因、诊断、治疗和预后,进而提高临床治疗水平、促进人体健康的科学[1]。
《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作为中医主要的经典著作,千百年来为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被尊崇为“医家之宗”[2];该书不仅构建了传统医学的理论体系,还蕴含着丰富的临床医学内容,包括临床医学指导思想、病因病机理论、临床诊察理论、临床辨证理论、临床论治理论等方面。
随着《内经》研究的不断深入,其临床医学思想被越来越多的学者重视。
现就《内经》临床医学理论的研究概况综述如下。
1 《黄帝内经》临床医学理论的基本内容郭教礼等[3]认为《内经》不仅在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病因病机、诊法治则及方药、腧穴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论述而且在内、外、妇科等方面总结和保存了许多临床医学思想。
张玉波[4]认为《内经》较为详细地描述了男性生理特点、阐述了男性病病因病机特点,提出了以“肾”为轴心的男性学说,记载了诸多男性病病名。
陈力[5]认为《内经》探讨了眼的解剖、生理、证候、病因病机及治疗等方面内容,是中医眼科之源。
《黄帝内经》基于阳气生理功能之阳气盛衰寿夭观
《黄帝内经》基于阳气生理功能之阳气盛衰寿夭观《素问· 上古天真论》曰: “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 吴崑曰: “天年者,正命考终,非人坏之谓。
”所谓天年,顾名思义,天赐之年,即自然寿命,而虚邪贼风、劳逸失度、精神内耗等因素往往坏其天真,使天赐之寿夭折,不能尽其天年,其中重要的病理机制在于损其阳气,所谓“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素问·生气通天论》) 。
阳气是决定人类性命寿夭的重要因素,在人体生命活动过程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促进机体各项机能顺利完成的基础,阳气的盛衰影响生命个体的寿夭,其内在机制在于阳气属性特点及其物质性影响下的,表现于人体生命活动过程中的诸多生理作用。
太阳是古代医家认识阳气的一个重要意象,《内经》时代的思维模式主要是经验思维,以取象比类思维为主要形式,其中太阳与火都是古人赖以认识阳气的意象,象是达意的门径,《内经》对阳气的认识同样离不开相关的意象。
1 火乃阳之象《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曰: “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 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
阴在内,阳之守也; 阳在外,阴之使也。
” 《灵枢· 本脏论》曰: “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关合者也。
”火是阳气的另一个重要意象,火给人提供热能,阳气具有温煦之性,可以确保人体生理机能所需的体温; 此外,火有腾跃向外之势,阳气性善居外。
1. 1 其性温煦阳气如火,确保内脏机能活动所需的体温。
人体脏腑机能活动的正常进行需要在一定的体温下运行,阳气确保体温维持在一定的高度。
如脾胃对饮食物的消化可概之以“中焦如沤”,“沤”(发酵) 所必须的温度,不可缺少阳气的温煦,如“釜底无薪,不能腐熟水谷”(《景岳全书·杂证谟· 反胃》) ,“薪”在“熟谷”中的作用,就指中焦之阳在消化中的温煦作用。
1.2 势善向外《素问· 生气通天论》曰: “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仲景承《内经》治病重视阳气
仲景承《内经》治病重视阳气作者:范增慧来源:《健康周刊》2018年第09期【摘要】阴阳学说在《内经》时代已有较为详尽的论述,本文继承《内经》的重阳思想,详诉阳气的含义;从生理病理方面阐释阳气对人体的重要性及仲景具体“扶阳”治病;对后世《伤寒论》六经辨证少阴病证的辨证论治及现代火神派的发展起着指导作用。
在中医学的发展中开出别具一格的花朵。
【关键词】内经;仲景;阳气;影响1、阳气的内涵古哲学认为,宇宙万物皆由气组成,阴阳的生成与“太极”密切相关,它犹如一股气在周流,在升降浮沉变化过程中产生了阴阳,动而生阳,静而生阴。
阴阳是自然界的根本关键。
阴阳学说来自《周易》,《周易》分别把乾坤代指阳阴,其中乾为至阳,由纯六阳爻组成,其性纯阳刚健,乃天元之始,万物之父[1]。
《黄帝内经》继承《周易》中阳气的学术思想,对阴阳二气的相关理论做了重要的阐释,阴阳理论作为哲学观和方法论逐渐被医学领域所应用。
人体之气有阴阳之分,然而其重要性并非等量齐观。
观《内经》原文阳气“若天与日”;“阳气通天”;“阳密乃固”等不难看出,在维持阴阳二气对立统一关系中阳气在人身发挥着主导作用。
《素问经注解.卷一》有“生生之气,阳气也”之说,提出人身以阳为本,阳气是生命的基本构成物质。
《内经》采用取象比类法把人身的阳气比作太阳,它的升降布散运转,盛衰消长变化,在人体生理病理过程中极为重要。
生理状态下中扮演着护卫肌表、抗御外邪、温煦周身、气化推动的角色。
若运行失常则肌表失卫外邪趁虚内陷;阴阳失衡温煦肌体功能失司,轻者寿命折损,重者阳气渐耗造成死亡。
因其生理功能,随之阳气被定义为具有温养组织脏腑,维持生理功能和固护肌表等作用,并充盈周身的气,是人体物质代谢和生理活动的原动力。
人的生殖、生长、发育、衰老、死亡等一系列生命活动,就是随着人体阳气的盛衰而变化,因此维持人体正常生理状态应当顾护阳气。
2、阳气的生理及病理辨治2.1外固肌肤、抵御邪袭《伤寒论》中桂枝加附子汤证,太阳病发汗不当,汗出不止,阳气失去其固外作用,机体易受外邪侵袭恶风;阳气失固,津液外耗致小便难,肢体挛急,屈伸功能障碍。
黄帝内经中的升发阳气的心法
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所以每个人的体质就是天生的,黄帝内经中说过,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体质,对身体进行养生最好的办法就是首先要知道自己是什么体质,这样才能去进行合理的养生,下面介绍几种黄帝内经中的升发阳气的心法,希望能帮助大家。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可以通过很多方法来升发阳气,在黄帝内经中也有相关的介绍。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下黄帝内经中的升发阳气的心法,以方便朋友们参考学习。
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
——《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有一次在外地讲扶阳保健,一位听众提了个问题:如果不用药物和灸法,您还能有什么方法让我升发阳气呢?对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当时给了一个回答,就是减少欲望,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但我自己不太满意。
回来后查阅了大量的道家古籍文献,发现道教的教理和仪轨当中,蕴藏着不用借助药物和灸法却行之有效的升阳方法,我对此进行了归纳总结,把这个方法,叫“三阳开泰”。
“三阳开泰”,出自《易经》六十四卦之中的泰卦。
古人发现冬至那天白昼最短,往后白昼渐长,故认为冬至是“一阳生”,十二月是“二阳生”,正月则是“三阳开泰”。
“三阳”表示阴气渐去阳气始生,冬去春来,万物复苏。
“开泰”则表示吉祥亨通,有好运即将降临之意。
人体的阳气生发也有类似的渐变过程,我称其为人体健康的“三阳开泰”,即动则升阳、善能升阳、喜能升阳。
《黄帝内经》把人分为二十五种体质,每个人生来就分属于不同的体质,但是辨别起来很复杂。
在此基础上,按照道家的观点,我把人的体质简约归纳为三类,即:偏阴体质、偏阳体质、阴阳平和体质。
在养生治病中,应用起来就很方便,使得《黄帝内经》的体质学说对普通人有了切实可行的指导意义。
温馨提示:以上介绍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有些大家可能看不明白,不过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来选择,选择适合自己的养生方法,黄帝内经里的方法有很多,总有一个适合您的,平时多了解一些相关的知识对身体有很大的帮助。
《黄帝内经》四季调神大论篇
《黄帝内经》四季调神大论篇《黄帝内经》四季调神大论篇内经阐述河图洛书、易经之医之用、五运六气、正邪辩证、阴阳辩证、气血辩证、六气辩证、六经辩证、三焦辩证等。
下面是《黄帝内经》四季调神大论篇,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春三月,此谓发陈1,天地俱生,万物以荣2,夜卧早起3,广步于庭4,被发缓形,以使志生5,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6,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7。
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8。
1 王冰春阳上升,气潜发散,生育庶物,陈其姿容,故曰发陈也。
所谓春三月者,皆因节候而命之,夏秋冬亦然。
杨上善陈,旧也,言春三月,草木旧根旧子皆发生也。
张介宾发,启也。
陈,故也。
春阳上升,发育庶物,启故从新,故曰发陈。
2 王冰天气温,地气发,温发相合,故万物滋荣。
杨上善天之父也,降之以德,地之母也,资之以气,德之与气,俱能生也,物因德气,英华开发也。
张介宾万象更新也。
3 杨上善春之三月,主胆,肝之腑,足少阳用事,阴消阳息。
故养阳者,至夜即卧,顺阴消也。
蚤字,古早字。
旦而起,顺阳息也。
4 王冰温气生,寒气散,故夜卧早起,广步于庭。
张介宾广,大也。
所以布发生之气也。
5 王冰法象也,春气发生于万物之首,故被发缓形,以使志意发生也。
杨上善广步于庭,劳以使志也。
被发缓形,逸以使志也。
劳逸处中,和而生也。
故其和者,是以内摄生者也。
张介宾缓,和缓也。
举动和缓以应春气,则神定而志生,是即所以使也。
后仿此。
6 王冰春气发生,施无求报,故养生者必顺于时也。
张介宾皆所以养发生之德也。
故君子于启蛰不杀,方长不折。
予,与同。
7 王冰所谓因时之序也。
然立春之节,初五日东风解冻,次五日蛰虫始振,后五日鱼上冰。
次雨水气,初五日獭祭鱼,次五日鸿雁来,后五日草木萌动。
次仲春惊蛰之节,初五日小桃华,新校正云:详“小桃华”《月令》作“桃始华”。
次五日仓庚鸣,后五日鹰化为鸠。
次春分气,初五日玄鸟至,次五日雷乃发声,芍药荣,后五日始电。
次季春清明之节,初五日桐始华,次五日田鼠化为鴽,牡丹华,后五日虹始见。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春季三个月,是推陈出新、万物复苏的时节,天地之间生机勃发,万物欣欣向荣。
这时,人们应该晚睡早起,在庭院里散步,披散头发,松解衣带,舒缓形体,以使神志随春天的生发之气而畅然勃发,不要滥杀生,要多施予,少争夺,多奖赏,少惩罚,这样做都是为了顺应春天的气机,遵循培养生命的自然规律。
如果违背这样的规律,就会损害肝脏,使提供给夏季生长的条件不足,导致身体到了夏季就会出现寒性的疾病。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勿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夏季的三个月,是天地万物生长最旺盛的季节,这个时候,天气下降,地气上升,天地之气相互交融,阴阳交合,因此,天地万物都在开花结果,在这个季节里,人们应该晚睡早起,不要讨厌漫长的白天,要保持情绪愉悦,切勿发怒,使得夏天里的花朵充分绽放,使得内部的气机可以充分得到外泄,精神外向,对外部的事物有浓厚的兴趣,这都是为了适应夏季的气候,保护万物茁壮成长的方法。
如果违背了这些方法,就会伤害到心脏,使得供给秋天用来收敛气机大大减少,这样一来,到了秋天就会染上疟疾,等到冬天的时候,病情还会进一步加重。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秋季的三个月,是万物成熟,平定收敛的季节,这个时候,秋风肃杀,燥而急,寒气渐增,地气收敛,萌而待发,进入新的循环终始之期,人们应该早睡早起,早晨起床的时间应与鸡鸣的时间一致,使情绪保持安宁,以缓和秋季的肃杀之气对人体的侵害,同时,要做到精神内守,以适应秋季收敛的特征,不要使精神外驰,以保持肺气的清肃功能,这就是适应秋季的特点,保养人体收敛之气的方法。
《黄帝内经》中“阳气”“阴气”概念之探微
《黄帝内经》中“阳气”“阴气”概念之探微刘媛【摘要】目前一般认为,“阳气”“阴气”分别指“具有温煦、推动、兴奋、升发作用的气”和“具有凉润、宁静、抑制、沉降作用的气”.然而笔者在阅读《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的过程中发现,这样的概念无法完全解释原文.笔者认为《内经》中“阳气”“阴气”中之“阳”“阴”常取其部位的含义,其中“阳”可泛指体表、阳经、六腑,“阴”可泛指体内、阴经、五脏;“气”因其分布部位的不同而拥有不同名称,“阳气”“阴气”分别指代“分布于阳位之气”“分布于阴位之气”;阳气、阴气相互贯通、互相流动,许多生理现象为阴阳之气正常流动产生,许多疾病的发生亦为阴阳之气分布异常所致,而针灸的治疗机理则为调节阴阳之气的分布.%In common sense,"Yang Qi" means the qi with the function of warming,propelling and inspiring,while "Yin Qi" means the Qi with the function of cooling,restraining and preventing.However,in Inner Canon of Huangdi,those concepts can' t make sense in many chapters.In this article,the author holds that in most chapters of the book,Yin and Yang respectively indicates certain locations.Yang means the surface of the human body,the Yang meridian or the six Fu organs,while Yin means the interior of the human body,the Yin meridian or the five Zangorgans.Thus,Yang Qi is the Qi distributed in Yang locations and Yin Qi is the Qi distributed in Yin locations.【期刊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年(卷),期】2017(023)008【总页数】3页(P1042-1043,1046)【关键词】阳气;阴气;概念;《黄帝内经》【作者】刘媛【作者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济南 25035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26【理论探讨】“阳气”“阴气”为《内经》中的重要概念,常用于描述人体的生理现象、病理机制及治疗机理,因此准确地理解二者的含义,对于我们体察《内经》的本义具有重要意义。
《黄帝内经》:阳气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黄帝内经》:阳气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阳气就是人体的真气,也就是中医学中所说的元气,真元,元阳。
《黄帝内经》说:“阳化气,阴成形”。
人体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都是由人体的阳气所化生的,阴气化生了人的形体。
人体若没有阳气,就象是一个空的躯壳,没有任何的价值可言,也就是根本就没有生命的存在。
阳气虚损,人体的固护作用减弱,则身体也会受到外界各种邪气的侵袭,从而导致人体生病。
所以养护人体的阳气是养生以及治病的根本。
《黄帝内经》说:“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
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溃溃乎若坏都,汨汨乎不可止。
”人体的阳气会在活动的时候扩张旺盛,但如果太过亢奋、烦劳,最终会导致阴精耗竭。
如果这种现象积累到了夏天,再加上暑热的灼损,就会发生“煎厥”病。
夏天天气炎热,阴精这个水被火煎灼,慢慢就被煎干了,所以叫“煎厥”。
这种病的主要证状是:眼睛昏蒙看不清东西,耳朵闭塞听不到声音。
这是一种什么病情呢?“溃溃乎若坏都,汨汨乎不可止”,意思就是像溃决的洪水冲破了堤坝一样,汩汩洪流不可制止。
“都”在《字通》作“渚”字,这里指防水的堤坝。
形容“煎厥”病来势凶猛,无法控制。
《内经》说:“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
”意思是说人体的阳气,在发怒的时候,怒则气上,阳气上冲,血随之上行,血就会郁在头部,气血逆乱,淤积在头部就会使人昏厥,就会发生“薄厥”病。
不仅如此,还会伤到筋。
气血上涌,不能正常循行,筋就不能得到濡养,当然就受伤了。
筋一受伤,肌肉就得不到约束,就会变得松弛,浮夸,肢体的运动就不可能自如,严重者还可能会出现瘫痪。
阳气也就是元气来源于肾,是以肾中精气为主,依赖于肾中精气而化生,具有推动人体的生长,发育,激发和温煦各个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的作用。
若阳气虚损,则温煦作用减弱,固护失利,脏腑功能低下,腠理皮毛开泄,人体就容易感受外邪。
故《内经》说“汗出偏沮,使人偏枯。
从《黄帝内经》话阴阳
从《黄帝内经》话阴阳作者:周培培来源:《养生大世界》2020年第08期何为养生之道,首先要知道你养的是什么。
古人讲“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这“生、长、化、收、藏”之力,掌握着所有生物的生命规律;人的身体也随之反映着不同的状态。
保护这种生命规律,也就是顺应“气”在四季的不同运动趋向。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渗透着对"阴阳"的解读,这是一种哲学思想,一种生活智慧。
中医学对阴阳五行的理解是自然规律,谈的是化育生命的基本条件。
(一)阴静阳躁中医理论和大自然息息相关;春夏日照时间逐渐延长,气温逐渐升高,这就是阳;秋冬日照时间逐渐缩短,气温逐渐下降,这就是阴。
于是,地球上就有了昼夜之分和四季的变化,也就有了阴阳之分。
凡是宁静的、柔润的、寒冷的、黑暗的、消极的事物,都归属于阴;凡是躁动的、刚强的、温暖的、明亮的、积极的事物都归属于阳。
如果说阳是兴奋的,那么阴就是抑制的,天地之间所有生灵保持稳定和平衡,就是健康的。
(二)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夏季天气最热的时候也就意味着秋天要来了;冬季最寒冷的时候到了,春天还会远吗?曙光来临前的黑夜是最暗最冷的,炙热的午后便是傍晚的凉风。
自然界的四季、昼夜、寒热的变化都是遵循“寒极生热,热极生寒”这个道理。
古代很多成语“否极泰来、乐极生悲、物极必反、物盛则衰”等都是表达这个意思。
这是古人的哲学思想和智慧,指导今天人们的生活仍然有效。
《黄帝内经》阳不能过阳,阴不能过阴。
人们有白天的劳作使之兴奋,就需要夜间的休息使之宁静,否则兴奋过度便会耗尽精力变得颓靡、乏力等病态的阴性状态,是低能量的、损害健康的状态;反之,休息过多,懒于劳动,就会虚热内郁,出现如失眠、心烦、上火、易怒等病态的阳性状态,同样是低能量的,损害健康的。
阳气不抗不烈,阴气不冰不寒。
阴阳二气此消彼长、此进彼退,协调稳定。
阳气太强就会过热,阴气便会受到伤害,比如夏天中暑会出现脱水休克,又比如我们吃多了辣椒就会上火;阴气太强就会过寒,阳气便会受到伤害,比如冬天感冒就会浑身发抖,吃多了冰激凌就会拉肚子……这些都是指阴阳的偏胜。
《黄帝内经》的春夏养阳思想
经络图解轩岐纵横________—-----------------------越来越多的人狂躁、抑郁、失眠……奇经八脉中阴跷脉的功 能关系人的活动与睡眠,与人的精神关系密切,因此,调理好 阴跷脉能很好地应对人们烦躁情绪,对健康大有裨益。
我们 可以选择一个比较安静舒适的环境,放松直立,双脚并拢,脚 尖和脚跟靠紧,使双腿也并拢,这样就会使肾经和阴跷脉紧密结合,对培补肾气有特殊的作用。
然后闭上双眼,感觉全身上下内外呈现一种虚空的状态。
保持此姿势5到15分钟。
整个过程中,我们的身体会微微晃动,能够带动周围的空气流动,这是一种奇妙的感觉,非常好。
这其实是太极拳中的一种粧法。
对失眠、神经衰弱、情绪抑郁、精神紧张等都有一定帮助。
五、阴晓脉要穴1.睛明穴—舒缓眼部疲劳取穴手法睛明穴位于面部,内眼角稍上方凹陷处。
睛明穴疗眼部疾病常用的要穴,对于目赤肿痛,流泪,视物不 明,目眩,近视,夜盲,色盲等证具有治疗作用。
对于迎风流泪、偏头痛、结膜炎、睑缘炎、眼睛疲劳、眼部疾病、三叉 神经痛等也有很好的辅助治疗效果。
按摩手法每隔2小时用大拇指和食指以画圆圈的方式 按压此穴位,可以使疲劳的双眼得到放松。
但是,眼部有血肿 和皮肤破损的病人不要按摩,另外按摩时要注意眼部卫生。
2.照海穴------告别咽痛和失眠取穴手法照海穴位于足内侧,内踝尖下方凹陷处。
也 就是我们脚上内踩骨下方的凹陷处。
功效主治该穴具有滋阴清热,调经止痛的功效。
现代 医学常用于治疗咽喉干燥,失眠,惊恐不宁,目赤肿痛,月经 不调,痛经,赤白带下,疝气,小便频数等证。
按摩手法大拇指按压照 海穴,用力向下按大约5至6秒 钟,然后松开,稍微停几秒后,再进行点按,一压一松为一个 循环。
每次按压约5分钟即可,也可以按住照海穴持续按揉约 3至5分钟。
冬季舂来,万物复苏, 舂三月是自然界推陈出新,生命萌发的季节,人体 的阳气潜藏一冬,至舂日 发泄。
因此,舂季养生贵在 调物情志,升发人体内的 阳气,顺应舂季“生”的特 性,保持心情舒畅,使机体与外界环境保持相应与平衡,达到‘‘阴平阳治,精神 乃秘”的状态。
阳气为重气化为用
目录分析
《阳气为重气化为用》这本书的目录设计得非常精妙,既符合人们的阅读习 惯,又能引导读者逐步深入地理解气化理论。通过对其目录的详细分析,我们可 以看到这本书不仅对气化理论进行了全面的阐述,还对其在现代科学中的应用和 未来发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学术著作。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这是《阳气为重气化为用》的读书笔记,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精彩摘录
《阳气为重气化为用》还从中医的角度解释了阳气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中医认为,人体的阴阳平衡是健康的关键。当阳气过盛或不足时,都可能导致疾 病的发生。书中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观察身体的症状来判断阳气的状态,以及如 何运用中医的方法来调理体内的阳气。
精彩摘录
《阳气为重气化为用》是一本深入探讨阳气理念的佳作。它不仅对阳气的概 念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还从多个角度分析了阳气在人体、自然和社会中的作用。 这本书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医的理论基础,还为我们提供了实用的养生建议和 心理调适方法。如果大家想深入了解阳气的奥秘,那么这本书一定值得一读。
阅读感受
阅读感受
在我看来,书籍是智慧的载体,是思想的火花。而《阳气为重气化为用》这 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中医理论的书籍,更是一本关于生命哲学和宇宙观的深 入探讨。
阅读感受
这本书的开篇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通过阐述“阳气”在人体中的 重要性,强调了生命的原动力和健康的核心要素。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很 多人常常忽视自己的身体健康,过度消耗自己的能量,导致身体逐渐衰弱。而 《阳气为重气化为用》提醒我们,身体的健康与否,与阳气的充足与否有着密切 的关系。只有保持充足的阳气,才能维持身体的健康和活力。
阅读感受
《阳气为重气化为用》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籍。它不仅仅可以让大家更深入 地了解中医理论,更可以让大家对生命和宇宙有更深的思考。我相信,这本书会 给每一个读者带来不同的启示和感悟。
阳气系统多维模型的建立——《黄帝内经》第四到第八篇
阳气系统多维模型的建立——《黄帝内经》第四到第八篇《黄帝内经-素问》的第四到第八篇,建议连在一起读,因为这五篇文章应该是一个整体,五篇文章从多个视角论述了人的阳气系统。
综合起来相当于给人的阳气系统建立了一个多维的立体模型。
第四篇《金匮真言论》:以天时和人体两个参照物,从两个维度描述阳气;第五篇《阴阳应象大论》:这篇是大论,非常复杂,参照的维度很多,不过重点可以看到这一篇有时间的维度,有味、气、形、精、神之间的变化过程的辩证,并且再次建立了一个更为详细的三维模型;第六篇《阴阳离合论》:深入剖析阳气,这是一篇以阴阳思维进行阳气分析的文章,阳气再分为阴阳,而且是三阴三阳;这是阳气的物理结构特征。
阳气的三阴三阳不仅是阳气性质的分类,也是阳气物理位置的分度。
第七篇《阴阳别论》:从阳气生病的维度观察和描述阳气。
第八篇《灵兰秘典论》:阳气的功能分类。
也是阳气功能和神识智慧之间的关系描述。
一、阳气系统对修炼的意义太过重大。
修行者要是搞不透阳气系统,不管怎么修都是盲人摸象阳气系统的重要性,其实在第二篇和第三篇里已经阐述得非常清楚了。
尤其是第三篇,简直就是一篇阳气大论。
修行者黄帝同学发现了阳气的秘密,激动不已,几乎语无伦次地就做了一篇阳气大论。
不过他被岐伯不动声色地修理了一番之后,终于冷静了下来。
从第四篇开始,他和岐伯就一起研究着怎么把阳气系统给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我记得曾经说过,不会画机械制图的中医不是个好厨子。
(《被苹果砸中的一位老钳工来谈一个隐藏在中医里的惊天秘密》)也就是要在图纸上表现一个三维的零部件,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就是画三视图。
三维的立体的三视图解决。
四维的那就四视图。
阳气系统我们看不见,深藏于人体之内而且没有具体的物质形状,我们去认识阳气,其实和盲人认识大象的情况是一样的。
盲人认识大象采用什么办法?摸。
只有摸得部位足够多之后,把各个部位在思维中组合起来,就能最大程度地接近大象的真实形状。
而古人为了最大程度地认识阳气的真相,则从各个维度把阳气在这个维度上的投影描述下来,然后让各个维度的信息在思维中进行组合,能够进行这种多维组合思维活动的人,才能在自己的意识中,形成阳气的最接近真实的概念或者说阳气的模型。
《黄帝内经》重视阳气思想的源流与应用
①让 患者懂 得 闭经 的发生 、治疗 效果与 本人 的精神状 态
有 较 密 切 的 关 系 ,逐 渐 克 服 自卑 感 , 最 终 能 战 胜 自我 , 重 塑
血瘀 型) 的临床研 究[ J 1 . 中医临床研究, 2 0 1 7 , 9 ( 1 0 ) : 2 6 — 2 7 .
竭 ,又 希 望 生 育 的 患者 , 可 根 据 临 床 情 况 选 用 促 排 卵 的药 物 。
参考文献 :
[ 1 ] 刘 亚琴' 孑 , J 1 得利 . 结合天文历法服 用益经汤治疗 继发 性闭经临床体会
[ J ] . 中医临床研 究, 2 0 1 5 , 7 ( 3 2 ) : 9 5 — 9 6 . [ 2 ] 胡 琳 莉, 孙 莹璞 . 闭 经 的诊 断进 展 [ J ] . 国际 生殖 健 康/ 计划 生 育杂
证型 : GB
要 】《 黄帝内经》是我 国古代的 医学典籍 ,书中从人体 结构 、生理功 能、病理 变化、疾病诊断、疾病 治疗 、疾病预后及
养生等方面阐述 了阳 气的重要 性 ,对现代 中医临床 治疗具有十 分重要 的指 导作 用。笔者 以下就对 《 黄帝 内经》重视 阳气思想的源
流 与应 用进行 了阐述和 分析 ,以期 为 中医临床更好的应 用 《 黄帝 内经》 阳气思想作 为疾病诊 断、治疗和 养生的指 导提 供帮助 。 【 关键词 】黄帝 内经 ;阳气思想 ; 应用
不到绝经期 ,闭止而不来潮 ,是 因脾 胃损伤 ,气耗 血枯 , 湿 痰 阻滞 ,恐 惊房 劳。精神 上 易怒 、暴躁 、忧郁 、焦 虑 、多 疑 ,情绪低落不 能 自我控制等 。此症 有虚实两类 ,虚者 补益,
《黄帝内经》:升发阳气是改变命运的最好方法。
《黄帝内经》:升发阳气是改变命运的最好方法。
谢锡亮:山西省侯马市人,1926年生于河南原阳县(主任医师,历任山西襄汾县中医院院长,山西省针灸学会副理事长,中国针灸讲师团教授,中华自然疗法世界总会顾问,中国澄江学派侯马针灸医学研究所所长,1953年与针灸教育家承淡安创建的中国针灸学研究社实习研究班毕业,受到承师亲炙教诲,尽得真传,从医70余年,现如今仍在继承师志,弘扬澄江学派针灸医学,发扬灸法特色而做贡献)2009年8月山西省针灸学会授予谢锡亮“针灸泰斗”称号,谢老在中国艾灸疗法和传承上功勋卓著。
80%的现代人都阳气不足:万病皆损于一元阳气!阳气旺盛不仅不会受到病邪侵害,还能使人的精神平和愉悦,心想事成。
所以,升发阳气还是改变命运的最好方法。
01《黄帝内经》中,何为气?气是构成世界物质的本源,人体的气充斥于全身无处不在,按分布及特点不同,可分为元气,宗气,营气,卫气,中气五气,这些统称阳气。
阳强则寿,阳衰则夭,所以,阳气决定生长。
阳气储藏在肾里,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元气,常说的元气大伤,即是伤了阳气。
《黄帝内经》中讲阳化气,阴成形。
阳化成身体所需的能量,阴形成看得见摸得着的身体。
如果身体没有了阳气,就成了一幅空的躯壳,就会死亡。
《黄帝内经·素问》里说: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就是指人体有抵御外邪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阳气。
02如何判断体内是否有寒?经常虚弱,容易疲劳;手脚冰凉,怕冷;容易腹泻,喜欢热;月经总迟到,常有血块,易痛经;腿脚容易水肿;下肢容易无力,酸麻,易犯腰痛。
以上情况占两样就要警惕了!03为什么要补阳气?阳气来源有二:一为先天性的,来自于父母。
二为后天性,主要从食物中吸收的水谷精气转化而来。
人的正常机体运转、工作、运动、性生活、情绪波动、适应气温变化、修复创伤等各项活动都是需要消耗阳气的。
阳气是人体物质代谢和生理功能的原动力,是人体生殖、生长、发育、衰老和死亡的决定因素。
人的正常生存需要阳气支持,所谓得阳者生,失阳者亡。
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及其对治未病的意义
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及其对治未病的意义张旭;刘圆圆;张庆祥【摘要】“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内经》中提出的重要的养生原则,也是治未病原则的具体体现.强调顺应四时调节阴阳、养生防病外,还体现了融合调整机体,养生防病的理念.文章查阅历史文献,总结了各时期医家较为代表性的观点进行总结讨论.结合个人的学习体会进行探讨,试图探求《内经》中该理论的本质,并且举隅其对临床的指导意义以供学习交流.【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年(卷),期】2015(013)012【总页数】2页(P15-16)【关键词】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顺应四时;调节人体;治未病;中医基础理论【作者】张旭;刘圆圆;张庆祥【作者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济南250355;山东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济南250355;山东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济南250355【正文语种】中文“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源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即四时阴阳的盛衰变化,是自然界万物生长收藏变化之根本,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强调了“圣人不治己病治未病”的观点,反应了《内经》以预防为主的医学思想。
《内经》又提出:“上古之人,其知道也,法与阴阳,合于术数”,从而度百岁乃去,而今时之人,不善养生,故半百而衰。
所以我们必须学习上古之人,既顺应四时阴阳盛衰的变化,又积极的调整机体阴阳的平衡,从而苛疾不起,身体健康,而尽终其天年。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出自《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主要阐述了四时阴阳生长收藏的规律,以及顺应四时的养生原则。
强调人们要顺应四时阴阳以调神养生,则达德全不危之境界,若反其道而行,必內格而半百而衰也。
《素问·至真要大论》言:“天地之大纪,人神之通应也。
”所谓“人神”是指人的生命活动现象,即人的生理活动规律与自然界变化的“大纪”是基本一致的[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0第13卷 第4期 2011 年 4 月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Vol. 13 No. 4 Apr . ,20111 扶阳思想的起源古代哲学认为,“太极”是无形的一元之气,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然后分出先天无形的元阴、元阳,从而化生后天有形的阴阳。
阴阳学说始于《周易》,《周易》中的乾、坤分别代表阳与阴,乾由纯六阳爻组成,故为至阳,其性纯阳刚健,乃天元之始,万物之父[1]。
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古代医家也把阴阳学说用于医学领域,在阴阳这对矛盾中,古人更重视阳气的主导作用。
《黄帝内经》尤以对人体阳气的叙述全面而深刻,这一点与其长期观察天象得出的结论有关。
古人认为天体中的太阳是天之阳气,能给自然界带来光明和温暖,阳气可司天体运行,蒸腾气化,推动万事万物生长发育,蓬勃向上,生生不息,不断更新。
古代医家把人体的阳气比做天体中的太阳,具有护卫生命、温煦脏腑、抵御外邪、推动、升提、气化等与天体中阳气一样的作用。
在人体的阴阳平衡中,阳气起主导作用。
故《内经》中有“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素问·生气通天论》)的记载。
2阳气的生理、病理规律古人在阴阳二气中为什么重视阳气呢?因为阳气是彰显的、向上的、向外的、功能的,人们无时无刻不在感知。
在生理上,阳气的主导作用在于维系生命、司生长化收藏的气化活动,阳气“出上窍”,“发腠理”,“实四肢”,以升降出入为运动方式。
“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为阳之基”。
阴是在行使各种功能的过程中消耗掉的精血津液,为阳气的功能活动提供物质基础。
在人体以心阳、肾阳(命门)更为重要,两脏之阳温养、推动其它脏腑实施各自的生理功能。
总之,五脏的生理功能即是阳气的不同运动状态,精血津液的化生、输布和排泄,全赖阳气的作用,人的生命活动离不开五脏的功能活动。
《内经》中有关阳气致病的症候论述得详细而生动,阳气失常的病理状态有:阳气固护卫外失常、阳气蓄积、阳气郁遏、阳气厥逆、阴虚阳亢、阳热内盛、阴精阳气失调等病气传化。
如阳盛则阴病,则见“烦热,腠理闭,喘麤为之俛仰,汗不出而热,腹满以《黄帝内经》重视阳气思想的源流与应用刘永旭1,闫也2(1.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 沈阳 110032;2.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辽宁 沈阳 110032)摘 要:阴阳学说是我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在阴阳这对矛盾中,古人更重视阳气的主导作用,《黄帝内经》一书从人体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病因病机、疾病的诊断、治疗、预后、养生等方面阐述了人体阳气的重要性。
其重视阳气的思想对后世医家影响颇深,对中医学的发展和各流派的形成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形成了重视阳气、偏于温补的学术流派,他们各抒己见,百家争鸣,丰富了祖国医学的内容,《内经》重视阳气的理论在各科疾病的发病学与治疗学上至今仍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黄帝内经;阳气;中风中图分类号:R2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2011) 04- 0130- 02收稿日期:2010-10-18作者简介:刘永旭(1984-),男,辽宁丹东人,2008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神经内科疾病。
Huangdi Neijing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Stream and Application of Yang-qiLIU Yong-xu 1, YAN Ye 2(1.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henyang 110032,Liaoning,China;2.Affiliated Hospit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henyang 110032,Liaoning,China)Abstract:The Yin and Yang theory is the philosophy of ancient China. From this contradiction,the ancient people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leading role of yang-qi. The Huangdi Neijing ,a book from thehuman body structure,physiological function and pathological changes,pathogenesis,disease diagnosis,treatment,prognosis,health and other aspects elaborate the importance of thehuman body yang-qi. The emphasis on the idea yang-qi deeply impact on later doctor and on the development of medicine,the formation of various school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guiding,formatting the emphasis on yang,warming biased academic school .They express their views,contending,rich the contents of the motherland medicine. Huangdi Neijing pay attention to yang-qi theory in the pathogenesis of the disease are still with the therapeutic significance.Key words:Huangdi Neijing ;Yang-qi;stroke13卷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烦冤……”,系邪气侵表,卫外失常,卫阳之气上浮与邪气抗争,阳气亢盛,热盛于里,外达于表所致;又如阳盛加之阴精虚衰,又逢盛夏阳热之时可致阴气竭绝的煎厥;阳气亢盛,恼怒伤肝则脏腑经络阻隔不通而气血上逆,可致薄厥;阳气不能温养筋脉、温固肌表则出现偏枯、大偻、出汗异常等;阳气郁遏,失于宣泻,营卫不和,湿邪内郁则易生疖、痱、痤等。
3 扶阳思想在中风病治疗中的应用文中的“薄厥”,是中医学中风的最早记载。
“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
汗出偏沮,使人偏枯(《素问·生气通天论》)。
”由此可见,阳气阻隔、蓄积,上下气不相交通,加之大怒,是《内经》时代中风病的发病机理。
“薄厥”相当于中风的急性期中脏腑中的闭证,即类中风,符合现代中风病恼怒伤肝、气血上逆的病因病机。
而《内经》中的“偏枯”为气血不足,营卫不和,风邪外中的真中风。
“偏枯”相当于中风恢复期或后遗症期,为病久阳气不能温养筋脉,温固肌表,筋肉失濡,干枯不荣的半身不遂。
通过长期的临证观察认为,中风表现为阳虚证者多见于恢复期,为阳气温煦失宜,经脉失养,气不运血,血脉瘀滞。
可用王清任的补阳还五汤治疗,以益气活血,化瘀通络。
病至后期,阳气不足,气不帅血,用大量补气药配伍少量活血药使气旺血生,偏寒者可加熟附子以温经散寒,鼓舞气血[2]。
阳主动,阳跷脉、阴跷脉共同调节肢体的运动,风病多在阳经,活动障碍其病在阳。
治宜针引阳气、鼓舞气血,肢体瘫痪取手、足阳明经穴;中脏腑神识昏朦的闭证选督脉穴——人中穴回阳救逆,调和气血,启闭开窍。
人体阳气的重要性在中风的发病学与治疗学上可见一斑。
对中风的认识古今有所不同,《内经》的病机特点有阳气阻隔、气机上逆及阳失温养、固护的区别,前者阳气不通属实,实者当泻。
后者阳气不荣属虚,虚者宜补。
泻寓意疏通阳气,令其调畅,恢复气机升降之常道,而非克罚阳气。
补非壅补,而为鼓舞阳气,温之、煦之、濡之、养之。
取意为“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又阳气帅血疏瘀,寓静于动,补而不滞。
同为一证,病因不同,治法各异,历代医家以各自独到的见解,形成了中风病病因病机的多元性和治疗思路的灵活性及治疗手段的广泛性,促进了中风病研究的发展。
现代人如何继承这些纷繁复杂的各家之言,是助阳,抑或滋阴……究其根本,应遵循辨证施治的个体化原则,师古而不泥古,视病人的体质、证候而用药、取穴。
阴虚者滋阴,阳亢者抑阳,气虚者益气,阳衰者扶阳,挟痰者祛痰,腑实者泻热,血瘀者通络……,“调其阴阳,以平为期”。
4 重视阳气思想的医学流派东汉张仲景受《内经》重视阳气思想的影响,总结了汉以前的医学成就,著成我国外感病的第一部专书——《伤寒杂病论》,创六经辨证,系统而全面地阐述了寒邪伤阳之后体内一系列病理变化过程和疾病的发生发展演变规律,处处强调固护阳气、保护脾胃的指导思想。
这些观点除了受《内经》重视阳气思想的影响外,当时的战乱、灾害、疾病流行、人们的体质下降、脏腑功能衰弱等诸多因素也是导致张仲景重视人体阳气的原因之一。
金元时期中以李东垣为代表的温补学派仍以倡导阳气学说为主流。
创“甘温除大热”之法,治以甘温益气补中温阳,对内伤发热的病机、论治独树一帜。
李东垣根据气机升降的理论,本着“劳者温之,损者益之[3]”的原则,立辛甘温升散之法,以升阳、散火、盛湿、舒肝、创补中益气汤。
明朝的张介宾,他是温补学派的代表人物,在论述阳气的问题上,提出“阳常不足,阴本无余”的观点。
强调人体阳气的重要,人的体温、活力、五官、五脏的功能活动、生老病死都离不开阳气的作用。
主张“热无伤而寒可畏”。
明·李中梓宗《内经》之理,在阴阳二气中仍注重阳气,认为“物不生于阴,而生于阳”,注重补脾胃,滋化源,补肾与益脾兼行[4]。
著《医宗必读》阐述了水火阴阳,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元气,虚劳等,治疗上不犯胶辛热,滞苦寒,执升提,泥凉润之误,对后世治则治法的发展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现代医家卢崇汉认为,生理上阴平阳秘的状态是以阳气为主导的阴阳平衡,病变过程中矛盾的主要方面仍然在于阳气。
是阳气为主导地位的阴阳二者关系遭到了破坏,从而引起脏腑功能失调。
其独到之处在于:阴虚的本质仍然是阳气的不足,是由于阳气化生阴精的功能受到影响出现阴阳两者的关系失调[5]。
不仅阳虚用附桂,阴虚也用附桂,以阳气为主导审视阴阳之间的生理、病理变化的观点值得探讨。
总之,《内经》的问世,为中医学理论形成和发展以至各流派的形成所起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
其重视阳气的思想在祖国医学史绵亘不绝的长河中发源于《易经》,完善于《内经》,充实于《类经》,流传至今,各代医家无一不把阳气视为人体最重要的功能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