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七章

合集下载

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精品教案全册

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精品教案全册

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精品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详细内容: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相交线的性质,平行公理及推论。

2. 第六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详细内容:数据的收集,数据的整理,频数与频率,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

3. 第七章:平面几何图形详细内容:三角形,四边形,圆的基本概念及相关性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掌握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及判定方法;(2)学会数据的收集与整理,能绘制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3)掌握平面几何图形的基本概念及相关性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2)通过数据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沟通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1)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2)数据的整理与统计图的绘制;(3)平面几何图形的性质。

2. 教学重点:(1)平行线与相交线的性质;(2)数据的收集与整理;(3)平面几何图形的基本概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1)直尺、圆规、量角器;(2)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学具:(1)直尺、圆规、量角器;(2)练习本、草稿纸。

五、教学过程1. 引入:(1)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概念;(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收集与整理数据;(3)展示几何图形,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其特征。

2. 知识讲解:(1)讲解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2)介绍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方法;(3)讲解平面几何图形的基本概念及相关性质。

3. 例题讲解:(1)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应用题;(2)数据分析与统计图绘制题;(3)平面几何图形的性质应用题。

4. 随堂练习:(1)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练习题;(2)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练习题;(3)平面几何图形的性质练习题。

六、板书设计1. 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 内容:(1)平行线与相交线的性质;(2)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方法;(3)平面几何图形的基本概念及相关性质。

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优质教案全册

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优质教案全册

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优质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5.1: 相交线5.2: 平行线5.3: 平行公理及推论2. 第六章:平面几何初步6.1: 三角形6.2: 全等三角形6.3: 等腰三角形3. 第七章:数据处理7.1: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7.2: 概率初步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相交线、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掌握三角形的性质,学会运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培养空间想象能力。

3. 初步了解数据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方法,学会运用概率知识分析简单事件的可能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的应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数据处理与概率计算2. 教学重点:相交线与平行线的识别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数据收集与整理的方法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直尺、圆规、量角器多媒体教学设备(PPT、几何画板等)2. 学具:学生练习册、草稿纸直尺、圆规、量角器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约5分钟)通过生活中常见的相交线与平行线实例,引导学生发现几何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2. 例题讲解(约15分钟)讲解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判定方法、性质应用。

示范如何运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分析数据处理与概率计算的方法。

3. 随堂练习(约10分钟)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课堂内容。

4. 小组讨论(约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难题,培养合作精神。

六、板书设计1. 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判定方法、性质2. 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3. 数据处理与概率计算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相交线与平行线的知识,设计一幅图案。

收集班级同学的身高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2. 答案:图案设计答案不唯一,关键要运用相交线与平行线知识。

判断全等三角形的答案依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身高数据分析结果根据实际数据而定。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关注学生对几何知识的运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华师大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华师大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华师大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第五章:整式的乘除5.1 单项式乘以单项式5.2 单项式乘以多项式5.3 多项式乘以多项式5.4 乘法公式5.5 整式的除法2. 第六章:一元一次方程6.1 等式与方程6.2 移项与合并同类项6.3 解一元一次方程6.4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3. 第七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7.1 不等式及其解集7.2 不等式的性质7.3 不等式的解法7.4 不等式组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整式的乘除运算,并能熟练运用乘法公式。

2. 培养学生解一元一次方程和不等式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技巧。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整式的乘除运算,特别是多项式乘以多项式。

一元一次方程和不等式的解法。

2. 教学重点:乘法公式的运用。

解一元一次方程和不等式的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出整式的乘除、一元一次方程和不等式的概念。

2. 例题讲解整式的乘除:讲解单项式乘以单项式、单项式乘以多项式、多项式乘以多项式等例题。

一元一次方程:讲解移项、合并同类项等例题。

不等式:讲解不等式的性质和解法等例题。

3. 随堂练习整式的乘除:让学生练习不同类型的乘除运算。

一元一次方程:让学生练习解一元一次方程。

不等式:让学生练习不等式的解法。

4. 小结与巩固六、板书设计1. 整式的乘除运算2.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3. 不等式的性质和解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整式的乘除:计算题。

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

不等式:求解不等式及其应用题。

答案:见教材课后习题。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探索整式的乘除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让学生了解一元一次方程和不等式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鼓励学生参加数学竞赛,拓展知识面。

七年级数学下册 第7章 二元一次方程(新版)电子课本 华东师大版 教案

七年级数学下册 第7章 二元一次方程(新版)电子课本 华东师大版 教案

第7章二元一次方程组 (1)二元一次方程组和它的解 (1)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3)§7.3 实践与探索 (9)阅读材料 (11)鸡兔同笼11小结 (11)复习题 (12)第7章二元一次方程组“我们的小世界杯”足球赛规定:胜一场得3分,平一场得1分,负一场得0分.勇士队赛了9场,共得17分.已知这个队只输2场,那么胜了几场?又平了几场呢?这就要研究有两个未知数的问题了!§7.1 二元一次方程组和它的解让我们来看导图中的问题.问题1暑假里,《新晚报》组织了“我们的小世界杯”足球邀请赛.勇士队在第一轮比赛中共赛9场,得17分.比赛规定胜一场得3分,平一场得1分,负一场得0分.勇士队在这一轮中只负了2场,那么这个队胜了几场?又平了几场呢?这个问题可以算术方法来解,也可以列一元一次方程来解.思 考问题中有两个未知数,如果分别设为x 、y 又会怎样呢?探 索在下表的空格中填入数字或式子.设勇士队胜了x 场,平了y 场,那么根据填表的结果可知x +y =7, ①和 3x +y =17. ②由题意可知,比赛场数x 、y 要满足两个要求:一个是胜与平的场数,一共是7场;另一个是这些场次的得分,一共是17分.也就是说,两个未知数x 、y 必须同时满足①、②这两个方程.因此,把两个方程合在一起,并写成⎩⎨⎧=+=+.173,7y x y x ①②上面我们列出的这两个方程与一元一次方程不同.每个方程都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未知项的次数都是1.像这样的方程,我们把它叫做二元一次方程(linear equation with two unknowns ).把这两个二元一次方程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用算术方法或者通过列一元一次方程都可以求得勇士队胜了5场,平了2场,即x =5,y =2.这里的x =5与y =2既满足方程①,即5+2=7;又满足了方程②,即3×5+2=17.我们就说x =5与y =2是二元一次方程组⎩⎨⎧=+=+.173,7y x y x 的解,并记作⎩⎨⎧==.2,5y x 一般地,使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两个方程左右两边的值都相等的两个未知数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问题2某校现有校舍20000m 2,计划拆除部分旧校舍,改建新校舍,使校舍总面积增加30%.若建造新校舍的面积为被拆除的旧校舍面积的4倍,那么应该拆除多少旧校舍,建造多少新校舍?(单位为m 2)做一做如图2,建造新校舍ym 2,请你根据题意列一个方程组.1. 根据下列语句,分别设适当的未知数,列出二元一次方程或方程组:图7.1.1(1) 甲数的31比乙数的2倍少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摩托车的时速是货车的23倍,它们的速度之和是200千米/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某种时装的价格是某种皮装的价格的1.4倍,5件皮装比3件时装贵700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已知下面的三对数值:⎩⎨⎧=-=;10,8y x ⎩⎨⎧-==;6,0y x ⎩⎨⎧-==.1,10y x (1) 哪几对数值使方程621=-y x 左、右两边的值相等? (2) 哪几对数值是方程组⎪⎩⎪⎨⎧-=+=-11312,621y x y x 的解? §7.2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探 索我们先来回顾问题2.在问题2中,如果设应拆除上校舍x m 2,建造新校舍y m 2,那么根据题意可列出方程组⎩⎨⎧=⨯=-.4%,3020000x y x y ①②怎样求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呢?观 察 方程②表明,可以把y 看作4x ,因此,方程①中y 也可以看成4x ,即将②代入①4xy -x =20000×30%,可得 4x -x =20000×30%.解 把②代入①,得4x -x =20000×30%,3x =6000,x =2000.把x =2000代入②,得y =8000.所以 ⎩⎨⎧==.8000,2000y x 答:应拆除2000m 2旧校舍,建造8000m 2新校舍.从这个解法中我们可以发现:通过将②“代入”①,能消去未知数y ,得到一个一元一次方程,实现求解.用同样的方法来解问题1中的二元一次方程组.例1 解方程组:⎩⎨⎧=+=+.173,7y x y x ①②解 由①得 y =7-x . ③将③代入②,得3x +7-x =17,即 x =5.将x =5代入③,得所以 ⎩⎨⎧==.2,5y x思 考请你概括一下上面解法的思路,并想想,怎样解方程组:⎩⎨⎧-=+=-.154,653y x y x练 习解下列方程组:1.⎩⎨⎧=++=.83,2|3y x y x2.⎩⎨⎧-==-.57,1734x y y x 3.⎩⎨⎧=+-=-.1023,5y x y x 4.⎩⎨⎧-=-=-.2.32,872x y y x 例2 解方程组:⎩⎨⎧=--=-.01083,872y x y x ①②分析 能不能将其中一个方程适当变形,用一个未知数来表示另一个未知数 呢?解 由①,得.274y x +=③ 将③代入②,得,0108)274(3=--+y y 解得 y =-0.8.将y ③,得).8.0(274-⨯+=x x =1.2.所以 ⎩⎨-=.8.0y练 习1. 把下列各方程变形为用一个未和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1)4x -y =-1; (2)5x -10y +15=0.2. 解下列方程组:(1)⎩⎨⎧=+=-;1723,642y x y x (2)⎩⎨⎧=++=;2352,53y x x y (3)⎩⎨⎧=-=+;153,732y x y x (4)⎩⎨⎧=-=+.2343,553y x y x 例3 解方程组:⎩⎨⎧=-=+.2343,553y x y x ①②探 索 注意到这个方程组中,未知数x 的系数相同,都是3.请你把这两个方程的左边与左边相减,右边与右边相减,看看,能得到什么结果?把两个方程的两边分别相减,就消去了x ,得到9y =-18.y=-2.把y =-2代入①,得3x +5×(-2)=5,解得 x =5.这样,我们求得了一对x 、y 的值.通过检验,我们可以知道⎩⎨⎧-==2,5y x 是原方程组的解.思 考从上面的解答过程中,你发现了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新解法吗?例4 解方程组⎩⎨⎧=-=+,.574,973y x y x ①②解①+②,得7x =14,x =2.将x =2代入①,得6+7y =9,7y =3,即 y =73. 所以 ⎪⎩⎪⎨⎧==.73,2y x概 括在解问题1、问题2和例1、例2时,我们是通过“代入”代入消元法,简称代入法.在解例3、例4时,我们是通过将两个方程相加(或相减)消去一个未知数, 加减消元法,简称加减法.练 习解下列方程组1.⎩⎨⎧=-=+.13,75y x y x2.⎩⎨⎧=+=-.1464,534y x y x 3.⎩⎨⎧=-=+.1976,576y x y x 4.⎪⎩⎪⎨⎧=+--=-.3521,135.0y x y x 例5 解方程组:⎩⎨⎧=+=-.4265,1043y x y x ①②分析 设法把这个方程组变成像例3或例4那样的形式.想想看,如何才能 达到要求?解 ①×3,②×2,得⎩⎨⎧=+=-.841210,30129y x y x ③④③+④,得 19x =114,所以 x =6.把x =6代入②,得30+6y =42,6y =12,即 y =2. 所以 ⎩⎨⎧==.2,6y x 思 考能否先消去x 再求解?试一试在本节例2解方程组⎩⎨⎧=--=-01083,872y x y x 时,用了什么方法?现在你会不会用加减法来解?试试看,并比较一下哪种方法更方便?练 习解下列方程组:1.⎩⎨⎧=+==.1732,623y x y x2.⎩⎨⎧=+=-.75,1424y x y x 3.⎩⎨⎧=+-=-.10073,203y x y x 4.⎩⎨⎧=-=-.575,832x y y x 例6 某蔬菜公司收购到某种蔬菜140吨,准备加工后上市销售.该公司的加工能力是:每天可以精加工6吨或者粗加工16吨.现计划用15天完成加工任务,该公司应安排几天粗加工,几天精加工,才能按期完成任务?如果每吨蔬菜粗加工后的利润为1000元,精加工后为2000元,那么该公司出售这些加工后的蔬菜共可获利多少元?分析 问题的关键是先解答前一半问题,即先求出安排精加工和粗加工的天数.我们不妨用列方程组的办法来解答.解 设应安排x 天精加工, y 天粗加工.根据题意,有⎩⎨⎧=+=+.140166,15y x y x 解这个方程组,得⎩⎨⎧==.5,10y x 出售这些加工后的蔬菜一共可获利2000×6×10+1000×16×5=200000(元)答:应安排10天精加工,5天粗加工,加工后出售共可获利200000元.归 纳在第6章中,我们借助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了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这一章中,又借助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了另一些实际问题.实际上,在很多问题中,都存在着一些等量关系,因此我们往往可以借助列方程或方程组的方法来处理这些问题.这种处理问题的过程可以进一步概括为:要注意的是,处理实际问题的方法往往是多种多样的,应该根据具体问题灵活选用.练 习1. 22名工人按定额完成了1400件产品,其中三级工每人定额200件,二级工每人定额50件.若这22名工人中只有二级工与三级工,问二级工与三级工各有多少名?2. 为改善富春河的周围环境,县政府决定,将该河上游A 地的一部分牧场改为林场.改变后,预计林场和牧场共有162公顷,牧场面积是林场面积的20%.请你算一算,完成后林场、牧场的面积各为多少公顷?3. 某般的载重为260吨,容积为1000 m 3.现有甲、乙两种货物要运,其中甲种货物每吨体积为8m 3,乙种货物每吨体积为2m 3,若要充分利用这艘船的载重与容积,甲、乙两种货物应各装多少吨?(设装运货物时无任何空隙)1. 解下列方程组:(1)⎩⎨⎧=+=-;182,23y x y x (2)⎩⎨⎧=+=+;634,02b a b a (3)⎩⎨⎧=-+=+-;010073,0203y x y x (4)⎩⎨⎧=+-=-.734,82y x x y 2. 第一小组的同学分铅笔若干枝.若每人各取5枝,则还剩4枝;若有1人只取2枝,则其余的人恰好每人各可得6枝,问同学有多少人?铅笔有多少枝?3. 现要加工400个机器零件,若甲先做1天,然后两人再共做2天,则还有60个未完成;若两人齐心合作3天,则可超产20个.问甲、乙两人每天各做多少个零件?4. 某厂第二车间的人数比第一车间的人数的54少30人.如果从第一车间调10人到第二车间,那么第二车间的人数就是第一车间的43.问这两个车间各有多少人?§7.3 实践与探索试解下列问题,与你的同伴讨论与交流.问题1要用20X 白卡纸做长方体的包装盒,准备把这些白卡纸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做侧面,另一部分作底面。

2024年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套教案

2024年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套教案

2024年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套教案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掌握三角形的性质、分类和判定,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了解函数的概念,理解变量之间的关系,能够分析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 理解概率的意义,掌握概率的基本计算方法,并能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三角形的不等式,函数的概念,概率的计算。

2. 教学重点: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变量之间的关系,概率的基本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几何模型,三角板,量角器。

2. 学具:练习本,铅笔,直尺,圆规。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相交线与平行线现象,引出第五章内容。

展示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生活中的平行线与相交线。

提问:如何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2. 例题讲解:讲解第五章第一节《平行线的判定》的例题。

分析例题,引导学生运用平行线的判定方法解决问题。

3.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第五章第一节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2024年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 各章节核心内容与公式:第五章: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第六章: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第七章:变量之间的关系第八章:概率初步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第五章:判断下列直线是否平行,并说明理由。

第六章:已知三角形的三边,判断三角形的类型。

第七章:根据给定的函数关系,求解实际问题。

第八章:计算下列事件的概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如何?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的需求?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开展数学活动,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爱好。

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研究,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选定与组织2. 教学目标的明确与细化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4. 教学过程的实践情景引入5. 例题讲解的策略与技巧6. 板书设计的逻辑性与条理性7.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答案的准确性8. 课后反思的内容与拓展延伸的方向一、教学内容的选定与组织教学内容应紧密结合教材,涵盖关键知识点,同时需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点。

2024年华师大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2024年华师大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2024年华师大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有理数的乘方与幂运算1.1 有理数的乘方1.2 幂的运算法则1.3 应用题举例2. 第二章:一元一次方程2.1 方程的概念2.2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2.3 应用题举例3. 第三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3.1 不等式的概念3.2 不等式的解法3.3 不等式组及其解法3.4 应用题举例二、教学目标1. 掌握有理数的乘方和幂运算的法则,并能熟练运用。

2. 学会解一元一次方程,理解方程的解的概念。

3. 掌握不等式与不等式组的解法,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有理数的乘方与幂运算、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不等式与不等式组的解法。

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教学课件。

2. 学具:练习本、铅笔、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了解有理数乘方、幂运算、方程和不等式的概念。

2. 例题讲解(1)有理数的乘方与幂运算:讲解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法则进行计算。

(2)一元一次方程:讲解例题,引导学生学会解方程。

(3)不等式与不等式组:讲解例题,引导学生学会解不等式和不等式组。

3. 随堂练习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 课堂小结5.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适量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有理数的乘方与幂运算2. 一元一次方程3. 不等式与不等式组4. 各类题型的解法步骤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题:有理数的乘方与幂运算。

(2)解方程题:一元一次方程。

(3)解不等式题: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找出不足之处,改进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1)探讨有理数乘方与幂运算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研究一元一次方程与不等式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完整版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完整版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完整版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详细内容: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平行线与相交线的相关问题。

2. 第六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详细内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概率初步。

3. 第七章:三角形详细内容:三角形的性质、分类、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4. 第八章:实数详细内容:有理数的平方、立方,实数的概念,实数的运算。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平行线、相交线的判定与性质,并能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能力,初步理解概率的概念。

3. 使学生了解三角形的性质、分类,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并能解决相关问题。

4. 让学生理解实数的概念,掌握实数的运算方法,提高数学运算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实数的概念。

2. 教学重点: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三角形性质与分类,实数的运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几何画板,三角板,量角器。

2. 学具:直尺,圆规,三角板,量角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相交线与平行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例题讲解:详细讲解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3.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组织学生进行实际调查,收集数据,并进行整理、描述和分析。

5. 三角形教学:通过实例,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的性质与分类,讲解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6. 实数教学:从有理数出发,引入实数的概念,讲解实数的运算方法。

六、板书设计1. 知识点框架:列出各章节的主要知识点,便于学生梳理。

2. 例题与解答:展示典型例题,给出详细解答过程。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相等。

①计算平均身高;②求出中位数、众数。

(3)已知三角形ABC,AB=AC,∠BAC=40°,求∠ABC和∠ACB 的度数。

2024年新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2024年新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2024年新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第五章:概率初步5.1 随机事件5.2 概率的计算5.3 概率的性质2. 第六章:平面几何6.1 直线、射线和线段6.2 角6.3 多边形6.4 平行线与相交线3. 第七章:一元一次不等式与方程7.1 不等式及其解集7.2 不等式的性质7.3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7.4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概率的基本概念和性质,能够运用概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掌握平面几何的基本概念,能够正确绘制图形,并解决简单的几何问题。

3. 学会解一元一次不等式与方程,能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并求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概率的计算与应用平行线与相交线的性质一元一次不等式与方程的解法2. 教学重点:概率的基本概念与性质平面几何图形的认识与绘制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不等式、方程的转化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直尺、圆规、三角板等。

2.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铅笔、直尺、圆规、三角板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抛硬币、抽签等游戏,引导学生理解随机事件和概率的概念。

通过观察生活中常见的几何图形,引入平面几何的学习。

以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为例,引出一元一次不等式与方程的学习。

2.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讲解概率的计算方法。

选取平面几何的典型图形,讲解图形的性质和绘制方法。

选取实际问题,讲解一元一次不等式与方程的解法。

3.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概率的计算和应用。

设计几何图形绘制题,巩固平面几何的知识。

设计实际问题求解题,巩固一元一次不等式与方程的解法。

4.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概率初步:随机事件、概率的计算和性质2. 平面几何:直线、射线、线段、角、多边形、平行线与相交线3. 一元一次不等式与方程:不等式及其解集、不等式的性质、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计算:抛硬币5次,求出现正面朝上的概率。

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

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

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详细内容: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相交线的性质,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

2. 第六章:平面直角坐标系详细内容: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坐标的表示方法,坐标与图形的变化。

3. 第七章:三角形详细内容:三角形的基本概念,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能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运用平面直角坐标系解决几何问题的能力。

3. 使学生掌握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教学重点: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应用,三角形的性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直尺、圆规、三角板、平行线模型。

2. 学具:直尺、圆规、三角板、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操场上的跑道、双杠等,引导学生发现平行线的存在。

2. 例题讲解:(1)讲解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2)讲解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与应用。

(3)讲解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3. 随堂练习:针对每个知识点,设计相应的练习题,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

4. 小组讨论:针对教学难点,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板书设计1. 在黑板上画出平行线模型,标注相关概念。

2. 列出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相关公式和性质。

3. 画出三角形,标注相关性质。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2,3)向右平移3个单位,得到的新坐标是什么?(3)已知等腰三角形的底边长为8cm,腰长为5cm,求该三角形的面积。

2. 答案:(1)正确。

(2)新坐标为(5,3)。

(3)20cm²。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较为抽象,学生可能对某些概念和性质的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课后加强巩固。

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套教案

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套教案

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套教案一、教学内容1. 第五章:数的运算1.1 有理数的乘方与开方1.2 平方差公式与完全平方公式1.3 乘法公式2. 第六章:几何图形2.1 平行线与相交线2.2 三角形2.3 四边形3. 第七章:数据的收集与处理3.1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3.2 数据的表示与分析二、教学目标1. 理解数的运算规律,掌握乘方、开方、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的运用。

2. 掌握平行线、相交线、三角形、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方法,培养空间观念。

3. 学会数据的收集、整理、表示与分析,培养数据分析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乘方、开方、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的运用三角形、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方法数据的整理与分析方法2. 教学重点:数的运算规律及几何图形的性质数据收集与处理的方法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直尺、圆规、三角板等。

2.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铅笔、直尺、圆规、三角板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发现数的运算规律及几何图形的性质。

2.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讲解乘方、开方、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的运用;讲解平行线、相交线、三角形、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方法;讲解数据的收集、整理、表示与分析方法。

3. 随堂练习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难点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板书设计1. 数的运算部分:乘方、开方、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2. 几何图形部分:平行线、相交线、三角形、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方法3. 数据的收集与处理部分:数据的收集、整理、表示与分析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数的运算:完成教材第五章课后习题1、2、3题。

几何图形:完成教材第六章课后习题1、2、3题。

数据的收集与处理:完成教材第七章课后习题1、2、3题。

2. 答案:课后习题答案附在教案后。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2. 拓展延伸:针对数的运算,可引导学生研究更多运算规律,提高运算能力。

新华东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7章 一次方程组 7.2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教案_5

新华东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7章 一次方程组  7.2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教案_5

7.2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加减消元法一、教材分析:本节课内容节选自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7章第二节第2课时。

是在学生学习了代入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的另外的一种消元方法——加减消元法,它是学生系统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知识的前提和基础。

如何求得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是本节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通过本节的学习要让学生掌握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另一种方法——加减法。

使学生体会“化未知为已知”的化归思想,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同时,对后继数学的学习起到奠基作用。

二、学情分析:我所任教的班级学生基础比较一般,不过有些学生还是具有一定的探索能力和思维能力,也初步养成了合作交流的习惯。

有好一部分学生的好胜心比较强,性格比较活泼,他们希望有展现自我才华的机会,但是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灵活应用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很多时候还需要教师的点拨、引导和归纳。

因此,我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适时引导,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适当地给予表扬和鼓励,借此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三、教学策略分析:1、深究教材定教法:在深究教材章节内容后,围绕着确定的教学目标,我根据所要教的内容和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在教学中我主要采取了“先练后教,问题发现,分层探究,例题讲解,巩固训练,拓展设疑”的教法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2、因材施教定学法:英国教育学家斯宾塞说过:“教课应该从具体开始,而以抽象结束。

”因此,在教学中,我先温故而知新,复习旧知,增加兴趣,再引入新知识,富有挑战性,课堂要求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对于问题,分组交流,相互补充,再进行归纳小结,而教师参与小组讨论,解答疑问。

四、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加减消元法的基本思想,体会化未知为已知的化归思想。

2、灵活的对方程进行恒等变形使之便于加减消元;3、学会用加减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根据方程的不同特点,进一步体会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思想——消元;训练学生的运算技巧。

2024年新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2024年新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2024年新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七年级下册数学的基本概念、公式和定理。

2.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解题技巧。

二、教学内容1.实数2.相似几何3.数据的收集、整理与分析4.二元一次方程组5.不等式与不等式组6.平面直角坐标系7.事件的概率一、实数1.教学重点:理解实数的概念,掌握实数的性质及运算。

2.教学难点:实数的运算。

3.教学步骤:(1)引入实数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实数的分类。

(2)讲解实数的性质,如实数的大小比较、相反数、绝对值等。

(3)通过例题和练习,让学生掌握实数的运算。

(4)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二、相似几何1.教学重点:理解相似几何的基本概念,掌握相似图形的性质。

2.教学难点:相似图形的性质证明。

3.教学步骤:(1)引入相似几何的概念,让学生了解相似图形的定义。

(2)讲解相似图形的性质,如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等。

(3)通过例题和练习,让学生掌握相似图形的性质证明。

(4)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三、数据的收集、整理与分析1.教学重点:掌握数据的收集、整理与分析方法。

2.教学难点:数据的分析。

3.教学步骤:(1)引入数据的收集、整理与分析的概念。

(2)讲解数据的收集方法,如问卷调查、观察法等。

(3)讲解数据的整理方法,如表格、图表等。

(4)讲解数据的分析方法,如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

(5)通过例题和练习,让学生掌握数据的收集、整理与分析方法。

(6)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四、二元一次方程组1.教学重点: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2.教学难点: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3.教学步骤:(1)引入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

(2)讲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如代入法、消元法等。

(3)通过例题和练习,让学生掌握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4)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五、不等式与不等式组1.教学重点:理解不等式与不等式组的解法。

2.教学难点:不等式与不等式组的解法。

华师大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华师大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华师大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第五章:整式的乘除详细内容:整式的乘法、整式的除法、多项式乘以多项式、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

2. 第六章: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详细内容:不等式的性质、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及其解法。

3. 第七章: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详细内容:直线的性质、圆的性质、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点到直线的距离。

4. 第八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详细内容:数据的收集、数据的整理、数据的描述、频数与频率。

二、教学目标1. 熟练掌握整式的乘除法,能够运用平方差公式和完全平方公式进行计算。

2. 学会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3. 了解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的计算方法。

4. 能够对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和描述,理解频数与频率的概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整式的乘法、除法法则,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2. 教学重点: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练习本、圆规、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实际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新课:详细讲解各章节知识点,结合例题进行讲解。

3. 随堂练习:针对每个知识点设计随堂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重点、难点进行回顾。

六、板书设计1. 整式的乘除:列出乘法法则、除法法则,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

2. 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列出不等式的性质,解法步骤。

3.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列出直线、圆的性质,点到直线的距离计算方法。

4. 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列出数据收集、整理、描述的方法,频数与频率的概念。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2x(x+3)3(x1)^2;(2)解不等式:3x4>2x+5;(3)已知圆的半径为5,求点到圆心的距离。

华师大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华师大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华师大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5.1 相交线5.2 平行线5.3 平行线的性质5.4 平行线的判定2. 第六章:平面直角坐标系6.1 平面直角坐标系6.2 坐标与图形的性质6.3 坐标的简单应用3. 第七章:三角形7.1 三角形的边7.2 三角形的基本概念7.3 三角形的角7.4 三角形的证明4. 第八章:幂的运算8.1 幂的定义8.2 幂的性质与运算法则8.3 幂的简单应用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相交线、平行线的性质及判定方法,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2. 培养学生运用平面直角坐标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让学生掌握三角形的基本概念、性质及证明方法,并能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4. 让学生掌握幂的定义、性质、运算法则,并能灵活运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三角形的证明幂的性质与运算法则2. 教学重点: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应用平面直角坐标系的运用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幂的运算及其简单应用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直尺、圆规、三角板、多媒体设备等。

2. 学具:课本、练习本、直尺、圆规、三角板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生活实例或实际操作,引入新课内容。

2. 讲解:详细讲解每个章节的知识点,结合例题进行讲解。

3. 练习:布置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用大号字体写出章节名称。

2. 知识点:用不同颜色的粉笔,突出重点、难点。

3. 例题:用清晰的字体展示解题过程。

4. 练习:用表格或列表形式展示练习题目。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5.1:画出相交线的图形,并标出相关角度。

5.2:判断哪些直线是平行线,并说明理由。

6.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标出给定点的坐标。

6.2:根据坐标,画出给定图形。

7.1:计算给定三角形的周长。

7.4:证明给定三角形的性质。

华师大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华师大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华师大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1.1 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1.2 平行线的性质1.3 平行线的判定1.4 习题讲解与实践2. 第六章:平面几何初步2.1 角的概念及性质2.2 角的度量2.3 三角形的基本概念2.4 三角形的性质2.5 习题讲解与实践3. 第七章: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不等式组3.1 不等式的概念与性质3.2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3.3 不等式组的概念与解法3.4 习题讲解与实践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2. 掌握角的概念、度量和三角形的性质。

3. 学会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不等式组的解法。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平行线的判定、三角形的性质、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2. 教学重点: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角的度量、不等式组的解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直尺、量角器、三角板、多媒体设备。

2. 学具:练习本、铅笔、直尺、量角器、三角板。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际生活中的实例,引入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概念。

2. 新课讲解:1)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判定方法;2)角的度量、三角形的性质;3)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不等式组的解法。

3. 例题讲解:针对每个知识点,选取典型例题进行讲解。

4. 随堂练习:针对每个知识点,设计相应的随堂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6.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包括书面作业和实践作业。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左侧:列出各章节和知识点。

2. 板书右侧:详细讲解典型例题,展示解题过程。

3. 板书中间:画图、列出公式、强调重点和难点。

七、作业设计1. 书面作业:1)练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的习题;2)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 实践作业:1)观察生活中的相交线与平行线,记录下来并进行分析;2)测量实际物体中的角度,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3. 答案:书面作业答案在课后练习中给出,实践作业答案在下次课上讨论。

华东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7

华东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7
4.实践应用,拓展提高
设计不同类型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三元一次方程组的知识解决问题。通过实践应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设计拓展提高题,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5.课堂小结,反馈评价
课堂小结环节,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自己在解题过程中的心得体会。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反馈评价,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并提出改进措施。
6.课后作业,巩固提高
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包括基础题、提高题和拓展题,让学生在课后进行巩固练习。同时,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查阅资料,提高自己的数学素养。
7.教学反思,持续改进
教师在课后进行教学反思,分析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调整教学策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4.通过对三元一次方程组的求解,培养学生对数学符号和算式的熟练运用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发现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通过实际问题的引入,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总结归纳三元一次方程组的求解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总结概括能力。
华东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7.3《三元一次方程组及其解法》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三元一次方程组的定义,掌握三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形式和结构特点。
2.学会运用代入法、加减法、消元法等方法求解三元一次方程组,并能熟练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3.能够根据实际问题抽象出三元一次方程组,并运用所学的解法解决问题。
(二)讲授新知,500字
1.教师详细讲解三元一次方程组的定义,强调其基本形式和结构特点。

新课程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七章教案_七年级数学教案_模板

新课程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七章教案_七年级数学教案_模板

新课程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七章教案_七年级数学教案_模板新课程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七章教案圆和圆的位置关系教案毛成胜广东省东莞市新星学校毛成胜教材:华师大版第九册23章2.4圆与圆的位置关系P60~62教学目的要求:知识目标:1、了解圆和圆五种位置的定义,2、熟练掌握用数量关系来识别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分析、动手操作、概括的能力,“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情感目标: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鼓励和肯定学生,培养他们敢于想象,勇于探索的学习精神。

教学重点:用数量关系来识别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教学难点:用数量关系来识别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方法:问题、引导、直观演示、总结学法指导:猜想、类比、观察、归纳、实验探究、合作交流教学过程:在这节课的前一部分学习了名数、单名数、复名数的概念。

但高级单位名数改写成低级单位名数的方法,低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名数的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

在高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名数的教学中,我的做法是:例3:3米是多少厘米?2吨50千克是多少千克?师说:我们先看第一问,3米是多少厘米?师说:由于1米=100厘米,那么米和厘米比较,米就是高级单位,厘米就是低级单位。

所以这道题将米数改写成厘米数,我们就说是将高级单位的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数。

师:1米是100厘米,3米是多少厘米呢?生:300厘米。

(师板书:3米=300厘米)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由于1米是100厘米,3米就是3个100厘米,也就是300厘米。

师:3米是3个100厘米,如果列式计算,怎么写?生:100×3=300(师将这个式子板书在3米=300厘米的下面)师:在这个乘法算式里,100表示什么?生: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

(师将“进率”二字写在100的下面)师:3表示什么?生:高级单位的数(师将“高级单位的数”写在3的下面)师:300又表示什么?生:低级单位的数。

完整版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完整版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完整版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5.1 相交线5.2 平行线2. 第六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6.1 数据的收集6.2 数据的整理和表示3. 第七章:一元一次不等式与方程7.1 不等式7.2 方程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2. 学会进行数据的收集与整理,能运用图表表示数据。

3. 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与方程的解法,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判定方法数据的整理与表示一元一次不等式与方程的解法2. 教学重点: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学会数据的收集、整理和表示熟练解决一元一次不等式与方程问题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直尺、圆规等。

2. 学具:练习本、直尺、圆规、计算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际情景引入,如校园平面图中的相交线与平行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第五章:讲解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定义、性质和判定方法,结合实际例题进行分析。

第六章:介绍数据的收集、整理和表示方法,通过实例演示,让学生动手操作。

第七章:讲解一元一次不等式与方程的解法,结合实际问题进行讲解。

3. 随堂练习:针对每个知识点,设计适量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

4. 例题讲解:针对每个章节的重点和难点,选取典型例题进行讲解。

六、板书设计1. 用大号字体书写章节名称。

2. 内容:用不同颜色粉笔标出重点、难点,图文并茂,简洁明了。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5.1:判断下列图形中的线段是否相交或平行。

6.1:收集本班同学的身高、体重数据,整理成表格。

7.1:解下列不等式:2x 3 > 5,3(x 2) < 4x + 1。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相交线与平行线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数据的收集、整理和表示在统计学中的应用一元一次不等式与方程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中的重点章节和内容重点关注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第六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第七章一元一次不等式与方程。

完整版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完整版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完整版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详细内容: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相交线的性质,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

2. 第六章:平面直角坐标系详细内容:坐标系的建立,坐标的表示方法,坐标与图形的关系。

3. 第七章:三角形详细内容: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的判定,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

4. 第八章:实际问题与一次方程详细内容:一次方程的应用,列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相交线、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能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学会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理解坐标的意义,能利用坐标系解决几何问题。

3. 掌握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了解等腰三角形的特殊性质,并能在实际问题中运用。

4. 学会运用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1)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2)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建立与应用(3)一次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2. 教学重点:(1)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2)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3)一次方程的实际应用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直尺、圆规、三角板、多媒体设备。

2. 学具:直尺、圆规、三角板、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了解平行线在实际中的应用。

(2)通过观察坐标系中的点、线,让学生认识坐标系的重要性。

2. 例题讲解:(1)讲解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通过例题使学生理解并掌握。

(2)以实际问题为例,让学生学会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并解决几何问题。

(3)讲解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以等腰三角形为例,让学生掌握特殊三角形的性质。

3. 随堂练习:(1)让学生完成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针对难点、重点进行针对性练习。

六、板书设计1. 知识点梳理:(1)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2)平面直角坐标系(3)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4)一次方程的实际应用2. 例题展示:(1)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例题(2)坐标系中的几何问题例题(3)三角形性质与判定例题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完成教材课后习题。

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七章

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七章

精品文档第七章二元一次方程组7.1二元一次方程组和它的解七年级备课组:李军田教学目的1.使学生了解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

2.使学生了解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含义,会检验一对数是不是它们的解。

3.通过引例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使用代数中的方程去反映现实世界中的等量关系,体会代数方法的优越性。

重点、难点1.重点:了解二元一次方程。

二元一次方程组以及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含义,会检验一对数是否是某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2.难点;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含义。

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1.什么叫一元一次方程 ?什么叫一元一次方程的解 ?怎样检验一个数是否是这个方程的解 ?2.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

二、新授问题 1:暑假里,《新晚报》组织了“我们的小世界杯”足球邀请赛,勇士队在第一轮比赛中共赛 9 场,得 17 分。

比赛规定胜一场得 3 分,平一场得 1 分,负一场得。

分,勇士队在这一轮中只负了 2 场,那么这个队胜了几场 ?又平了几场呢 ?这个问题可以用算术方法来解,也可以列一元一次方程来解,请同学们选一种方法试一试。

解后反思:既然是求两个未知量,那么能不能同时设两个未知数?学生尝试设勇士队胜了x 场,平了 y 场。

让学生在空格中填人数字或式子:(略)(见教科书)那么根据填表结果可知精品文档x 十 y=7①3x+y=17②这两个方程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都含有两个未知数,且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这里的 x、y 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个是胜与平的场数和是7 场;另一个是这些场次的得分一共是17 分,也就是说,两个未知数x、 y必须同时满足方程①、②。

因此,把两个方程合在一起,并写成x+y =7①3x+y=17②上面,列出的两个方程与一元一次方程不同,每个方程都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都是1,像这样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把这两个二元一次方程①、②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二元一次方程组7.1 二元一次方程组和它的解七年级备课组:李军田教学目的1.使学生了解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

2.使学生了解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含义,会检验一对数是不是它们的解。

3.通过引例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使用代数中的方程去反映现实世界中的等量关系,体会代数方法的优越性。

重点、难点1.重点:了解二元一次方程。

二元一次方程组以及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含义,会检验一对数是否是某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2.难点;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含义。

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1.什么叫一元一次方程?什么叫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怎样检验一个数是否是这个方程的解?2.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

二、新授问题1:暑假里,《新晚报》组织了“我们的小世界杯”足球邀请赛,勇士队在第一轮比赛中共赛9 场,得17 分。

比赛规定胜一场得 3 分,平一场得 1 分,负一场得。

分,勇士队在这一轮中只负了 2 场,那么这个队胜了几场?又平了几场呢?这个问题可以用算术方法来解,也可以列一元一次方程来解,请同学们选一种方法试一试。

解后反思:既然是求两个未知量,那么能不能同时设两个未知数? 学生尝试设勇士队胜了x 场,平了y 场。

让学生在空格中填人数字或式子:(略)(见教科书)那么根据填表结果可知x十y=7 ①3x+y=17 ② 这两个方程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都含有两个未知数,且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这里的x、y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个是胜与平的场数和是7场;另一个是这些场次的得分一共是17分,也就是说,两个未知数x、y 必须同时满足方程①、②。

因此,把两个方程合在一起,并写成x+y = 7 ①3x+y=17 ②上面,列出的两个方程与一元一次方程不同,每个方程都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都是1,像这样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把这两个二元一次方程①、②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

结合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对“元”和“次”作进一步的解释;“元” 与“未知数”相通,几个元是指几个未知数,“次”指未知数的最高次数。

用算术方法或通过列一元一次方程都可以求得勇士队胜了 5 场,平了 2 场,即x=5, y = 2这里的x = 5,与y=2既满足方程①即5十2 = 7又满足方程②,即3X 5十2= 17我们就说x= 5 与y= 2 是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一般地,使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两个方程左右两边的值都相等的两个未知数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三、巩固练习1 .教科书第25 页问题2。

2.补充练习。

四、小结1 .什么是二元一次方程,什么是二元一次方程组? 2.什么是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如何检验一对数是不是某个方程组的解?五、作业教科书第26 页习题7.1 全部7.2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第一课时)七年级备课组:李军田教学目的1.使学生通过探索,逐步发现解方程组的基本思想是“消元” ,化二元——次方程组为一元一次方程。

2.使学生了解“代人消元法” ,并掌握直接代入消元法。

3.通过代入消元,使学生初步理解把“未知”转化为“已知” ,和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的思想方法。

重点、难点1.重点;用代入法把二元一次方程组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

2.难点:用代入法求出一个未知数值后,把它代入哪个方程求另一个未知数值较简便。

教学过程一、复习1.什么叫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2.把3x+y = 7改写成用x的代数式表示y的形式。

二、新授回顾上一节课的问题2。

在问题2中,如果设应拆除旧校舍xm2,建新校舍ym2,那么根据题意可列出方程组。

y-x=20000 X 30% ①y=4x ②怎样求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呢?方程②表明,可以把y看作4x,因此,方程①中的y也可以看着4x,即将②代人①(得到一元一次方程,实际上此方程就是设应拆除旧校舍xm2,所列的一元一次方程)。

这样就二元转化为一元,把“未知”转化为“已知” 。

你能用同样的方法来解问题 1 中的二元一次方程组吗? 让学生自己概括上面解法的思路,然后试着解方程组。

对有困难的同学,教师加以引导。

并总结出解方程的步骤。

1. 选取一个方程,将它写成用一个未知数表示另一个未知数,记作方程③。

2. 把③代人另一个方程,得一元一次方程。

3.解这个一元一次方程,得一个未知数的值。

4.把这个未知数的值代人③,求出另一个未知数值,从而得到方程组的解。

以上解法是通过“代人”消去一个未知数,将方程组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来解的,这种解法叫做代人消元法,简称代入法。

三、巩固练习:教科书第29 页,练习。

四、小结1. 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思路。

2. 掌握代入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一般步骤。

五、作业教科书第34 页习题7. 2 题第 1 题。

7.2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第二课时)七年级备课组:李军田教学目的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代人消元法的基本思想和代入法解题的一般步骤。

2.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体会根据方程组未知数系数的特点,选择较为合理、简单的表示方法,将一个未知数表示另一个未知数。

重点、难点1.重点:熟练地用代人法解一般形式的二元一次方程组。

2.难点:准确地把二元一次方程组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过程一、复习1.方程组2x+5y=-2 如何求解?关键是什么?解题步骤是什么?x=8-3y2.把方程2x-7y = 8 (1)写成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y的形式。

⑵写成用含y的代数式表示x的形式。

二、新授例:解方程组2x-7y=8 ①3x-8y-10=0 ②分析:这两个方程中未知数的系数都不是I,那么如何求解呢?消哪一个未知数呢?如果将①写成用一个未知数来表示另一个未知数,那么用x 表示y,还是用y表示x好呢?(让学生自己探索、归纳)因为x 的系数为正数,且系数也较小,所以应用y 来表示x 较好。

尝试解答。

教师板书解方程的过程。

这里是消去x,得关于y的一元二次方程,能否消去y呢?让学生试一试,然后通过比较,使学生明白本题消x 较简单。

三、巩固练习教科书第30 页,练习1、2(1)(2)四、小结对于一般形式的二元一次方程用代入法求解关键是选择哪一个方程变形,消什么元,选取的恰当往往会使计算简单,而且不易出错,选取的原则是:1.选择未知数的系数是1 或-l 的方程;2.若未知数的系数都不是1 或-1,选系数的绝对值较小的方程,将要消的元用含另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再把它代人没有变形的方程中去。

这样就把二元一次方程组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了。

对运算的结果养成检验的习惯。

五、作业教科书第30 页,第 2 题的(3)、(4)。

7.2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第三课时)七年级备课组:李军田教学目的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解方程组的消元思想。

2.使学生了解加减法是消元法的又一种基本方法,并使他们会用加减法解一些简单的二元一次方程组。

重点、难点1,重点:用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2.难点:两个方程相减消元时对被减的方程各项符号要做变号处理。

教学过程一、复习1.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思想是什么? 2.用代人法解方程组3x+5y=5 ①3x-4y=23 ②学生口述解题过程,教师板书。

二、新授对复习 2 的反思并引入新课。

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思想是消元,只有消去一个未知数,才能把二元转化为熟悉的一元方程求解,为了消元,除了代入法还有其他的方法吗?(让学生主动探求解法,适当时教师可作以下引导)观察方程组在这个方程组中,未知数x 的系数有什么特点?怎样才能把这个未知数消去?你的根据是什么?这两个方程中未知数x 的系数相同,都是3,只要把这两个方程的左边与左边相减、右边与右边相减,就能消去x 从而把它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

把方程①两边分别减去方程②的两边,相当于把方程① 的两边分别减去两个相等的整式。

为了避免符号上的错误(3x+5y)-(3x-4y)=5-23板书示范时可以如下:3x+5y-3x+4y=-18解:把①—②得9y =- 18y=-2把y = —2 代入①,得3x+5X (—2)=5解得x=5二x = 5 这结果与用代入法解的结果一样y=—2 也可以通过检验从上面的解答过程中,你发现了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新解法吗?让学生自己概括一下。

例 2.解方程组3x+7y=9 ①4x-7y=5 ②怎样解这个方程组呢?用什么方法消去一个未知数?先消哪个未知数比较方便?①+②,得7x=14 :两个方程中,未知数y的系数是互为相反x=2数,而互为相反数的和为零,所以应把方程将x=2代入①,得①的两边分别加上方程②的两边]6+7y= 9y=「• x = 2y=以上两个例子是通过将两个方程相加(或相减),消去一个未知数,将方程组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来解,这种解法叫加减消元法,简称加减法。

三、巩固练习教科书第31 页,练习1、2。

四、小结今天我们又学习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另一种方法――加减法,它是通过把两个方程两边相加(或相减)消去一个未知数,把二元一次方程组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

请同学们归纳一下,什么样的方程组用“代入法”,什么样的方程组用“加减法” 。

五、作业教科书第31 页练习3、4。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用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一般步骤,能熟练地用加减法解较复杂的二元一次方程组。

重点、难点1重点:将方程组化成两个方程中的某一未知数的系数的绝对值相等。

2难点:将方程组化成两个方程中的某一未知数的系数的绝对值相等。

教学过程一、复习:下列方程组用加减法可消哪一个元,如何消元,消元后的一元一次方程是什么?3x+4y = -3.4 4x —2y = 5.66x-4y = 5.2 7x —2y = 7.7二、新授例l. 解方程组9x+2y=15 ①3x+4y=10 ②分析如果用加减法解,直接把两个方程的两边相减能消去一个未知数吗?如果不行,那该怎么办呢?当两个方程中某个未知数系数的绝对值相等时,可用加减法求解,你有办法将两个方程中的某个系数变相同或相反吗?方程②中y 的系数是方程①中y系数的2倍,所以只要将①x 27.2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第四课时)七年级备课组:李军田例2 .解方程组3x —4y= 10 ①15x+6y = 42 ②这个方程组中两个方程的x,y 系数都不是整数倍。

那么如何把其中一个未知数的系数变为绝对值相等呢?该消哪一个元比较简便呢?(让学生自主探索怎样适当地把方程变形,才能转化为例 3 或例4那样的情形。

)分析:(1)若消y,两个方程未知数y系数的绝对值分别为4、6, 要使它们变成12(4与6的最小公倍数),只要①X 3,②X 2(2)若消x, 只要使工的系数的绝对值等于15。

(3 与5 的最小公倍数,因此只要①X3,②X 2)请同学们用加减法解本节例 2 中的方程组。

2x —7y = 83x —8y —10= 0做完后,并比较用加减法和代人法解,哪种方法方便? 教师讲评:应先整理为一般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