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易误解的文史常识

合集下载

最易误解的文史常识

最易误解的文史常识

駙馬命運好嗎?
• 古人說:「皇帝女兒不愁嫁。」但是「駙 馬」一詞的由來卻暗含心酸。 •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經常出巡以顯示自己的 文治武功。西元前218年的春天,當他 的車隊行進到傅浪沙[在金河南原陽縣] 時,突然飛來一個碩大鐵椎,把秦始皇座 車後面的副車壓的粉碎。
駙馬命運好嗎?
• 替身的選擇要有皇家身分,這樣才不會損 害皇帝的威儀,同時這個替身又不能讓和 皇帝血緣太近的人來做,以防萬一出了意 外,皇族受損。通常由皇帝的女婿來擔當 副車替身。 • 明朝,朱元璋進一步明確規定,駙馬終生 不德在朝為官。如果公主比駙馬先行死去, 除非駙馬能夠在娶一個公主做老婆,否則 將遞奪「駙馬」名號,返回故里。
• 做官的墨家子弟要拿出俸祿一部份獻給墨 家…… • 對於這些規定不能有任何發揮或逾越,否 則會被掃地出門 • 因此,「墨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湯蹈火 死不旋踵」,此乃「成規」的威力 • 「墨守」、「成規」原為人們對墨家的兩 特色之概念,現有貶義。
「哇塞」傷風雅
• 「哇塞」原是閩南方言 • 七十年代在台灣流行,八十年代傳入中國, 最早開放的沿海地區 • 「哇」是第一人稱代名詞「我」 • 「塞」是表示性行為的動詞,相當北京話 的「操」 • 所以…….
最易誤解的文史常識
洪儀真 主講Leabharlann 「明日」黃花?「昨日黃花」?
• 蘇軾:「相逢不用忙歸去,明日黃花蝶也 愁」 • 蘇軾:「萬事到頭都是夢,休休,明明日 黃花蝶也愁」
• 宋代胡繼宗「書言故事.花木類」就稱: 「過時之物,曰:明日黃花」
紅得發紫?
• 以服色言:紫不如朱 漢代:朱是正色,紫為間色(雜色)在古 代間色被人看輕,視紫色為惑人的邪惡顏 色 •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齊桓公 • 唐宋:三品以上高官服紫,三品以下五品 以上服朱;宋朝五、六品服朱 • 所以紫的地位就提升了

古代文化常识(易错集).doc

古代文化常识(易错集).doc

1.古代的“河”一般指黄河,“江”一般指“长江”。

2.xx、xx、xx、xx。

3.“太学”或“国子监”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有时也是教育行政机构。

太学是始设汉代的中国古代的的一种大学,为中央官学、最高学府。

隋代以后改为国子监,而国子监内同时也设太学。

国子监,中国封建时代最高的教育管理机构,有的朝代兼为最高学府。

4.察举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朝廷专门选有才德的人,封之以“孝廉”的荣誉称号并加以重用。

5.古人根据太阳的圆缺把一年分成二十四段,分列在十二个月中,以反映季节、气温、物候等情况。

6.书院一开始是私人设立的,但后来官府也参与干涉了。

7.“迁”有升有降,“左迁”是贬职,升官极少用“右迁”一词。

8.封邑是指古代君主把国土中某一块地方的财政收入或赋税奖励给某人。

9.征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

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10.母亲去世曰“内艰”,父亲去世曰“外艰”。

11.斋戒时并非不吃肉,而是忌食有辛辣有臭气的食物,如葱蒜、芥末等。

12.不满周岁称襁褓。

2 至3 岁称孩提。

女孩 12 岁称 xx 之年。

女孩 13、14 岁称豆蔻年华。

女孩 15 岁称及笄之年。

男子 20 岁称弱冠。

30岁称而立之年。

40岁称不惑之年。

50岁称知命之年。

60 岁称 xx 或耳顺之年。

70 岁称古稀之年。

80 岁称杖朝之年。

80 至 90 岁称耄耄之年。

100 岁乐期颐。

称童年为总角或垂髫,称 xx 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称老年为皓首或白首,称xx 老人为 xx。

13.《礼记·曲礼》(周):“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唐代时,二品以上官员死称薨,五品以上称卒,自六品以下以至平民百姓都称死。

清代皇室成员中,皇帝、皇后和皇太后等身故称“崩”,皇贵妃以下到嫔、王、公、侯、伯的世爵之死称“薨”。

最易误解的文史常识

最易误解的文史常识

最易误解的文史常识:"淑女""美女"大不同“淑女”“美女”大不同“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每次读《诗经》开篇《关雎》中这第一句,总是引人想:这个“淑女”到底是怎样的女子,她又是靠什么成为君子的好配偶呢?很多人会把“窈窕淑女”理解成为身材苗条的女子,这多少有点狭隘了。

之所以称为君子的好配偶,当然是要符合“君子”的审美标准。

在古代,人们评价女子,讲究“美心为窈,美状为窕”。

所以“窈窕淑女”不仅仅指的是貌美,更重要的是心美。

只有内外兼修,达到内在美和外在美的和谐统一,才能成为君子的好配偶。

如果按照这种标准,当得起窈窕淑女的人当真是少之又少。

爱美是女人的天性。

既是天性,女人当然要想尽一切办法,抓住一切机会来美化自己。

所以,如今无论走在大街上还是进商场购物,都能遇到不少漂亮的女性;随便打开一张报纸,或是随手翻开一本杂志,美女靓照比比皆是;到饭店吃饭,有美女迎宾,到商场购物,有美女导购;要是打开电视,或是网络,更是不得了,这个模特走秀了,那个选美了,个个容颜姣好,个个身姿婀娜,真是“乱花渐欲迷人眼”!可是“美女”毕竟不是窈窕“淑女”。

“淑女”是美女的升级版。

“淑”讲究的是内在修养和美丽容貌的和谐统一,既要美貌更需道德和智慧,因此淑女要知礼仪,明退进……这些事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不少美女慨叹:“红颜弹指老,刹那芳华。

”因此宁愿做美女,也不愿做需要学习才能做成的淑女。

社会发展了,美女多了,可是淑女少了。

美女变成一种大众资源,淑女倒成了濒危物种,实在可叹!人到七十才“致仕”先是余秋雨误用,后是金文明“咬嚼”,再是余秋雨引经据典的苍白辩解,最终使得相对冷僻的“致仕”成为一个知名度很高的词。

从这个意义上说,名人误用词语是一件好事,否则,在中国社会上怎么会有如此好的普及古文化的机会?尽管如此,对于这个词,我们仍然有必要重新认识一番。

《礼记·内则》明确规定:“七十致政。

中国古代史易错易混淆知识点总结

中国古代史易错易混淆知识点总结

中国古代史易错易混淆知识点总结2020中国古代史易错易混淆知识点总结1.春秋时期的孔子提出“仁”的学说,而战国时期的孟子提出“仁政”。

2.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3.秦国李冰修都江堰。

隋朝李春修赵州桥3.秦长城的起止点—西起临洮,东到辽东明长城的起止点—东起辽东,西至嘉峪关4.北宋前期四川地区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宋朝东京城内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瓦子5.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禹 )。

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中国第一个皇帝:秦始皇。

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个鼎盛时期:西汉汉武帝大一统时期。

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西汉、司马迁)。

中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

我国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统一中国的封建王朝是:元朝(1271年,忽必烈)。

6.我国科举制度正式形成:隋炀帝时开设进士科(隋朝)。

我国殿试制度和武举形成:唐朝的武则天时期。

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唐朝中期开始)完成的标志:南宋时期。

西藏成为中国正式行政区的标志:元朝我国封建君主集权进一步强化(或我国封建君主集权发展到顶峰)的标志:军机处的设立(清朝雍正时期)。

明朝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一种表现:设立厂卫特务机构。

火药开始用于军事:唐朝末年指南针开始应用于航海:北宋7.西域,指今新疆和更西的地方,而非西藏。

前60年设置西域都护的,不是汉武帝。

8.文景之治是西汉的文帝和景帝光武中兴是东汉光武帝贞观之治是唐太宗开元盛世是唐玄宗 (统治前期,唐朝达到全盛)9.①顺治帝赐封dalai喇嘛。

②康熙帝赐封班禅额尔德尼。

乾隆确立金瓶掣签制度,此后历世dalai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册封。

③雍正帝设立驻藏大臣,与dalai、班禅共同管理西藏。

10.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

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思想大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

最易误解文史常识

最易误解文史常识

最易误解文史常识最易误解的文史常识1.“丰碑〞自古不是碑碑本来指的是没有文字的竖石或桩,其主要作用有三:一是立于宫庙前以观日影、辨时刻。

《仪礼?聘礼》曾说:“上当碑南陈〞,郑玄的注释就是:“宫必有碑,所以识日影,引阴阳也〞。

二是竖于宫庙大门内拴牲口。

三是古代用以引棺木入墓穴。

最早的碑上有圆孔,施轳辘以绳被其上,引以入棺也,亦即下棺的工具〔和现在工地上上楼板所用的叼板机的工作原理很相似〕。

古时往往用大木来引棺入墓,这大木的特定称呼就是“丰碑〞。

秦代以前的碑都是木制的,汉代以后才改用石头。

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资格用丰碑来牵引自己的棺材,《周礼》有云:“公室视丰碑,三家视桓楹。

〞所谓“公室视丰碑〞,就是公室成员死后,要用以大木立于墓圹的四周,上设辘轳,用以下棺于圹。

该规格本来为天子之制,后来诸侯也僭用之。

即使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对于丰碑的使用范围仍然有着严格的限制。

季康子的母亲去世之后,公输般劝说季康子用丰碑来下棺,结果就遭到了别人的一番挖苦〔事见《周礼?檀弓》〕。

显然,所谓的丰碑在当时的语境之下,就是一种特殊的葬礼规格。

先是只有天子才可使用,后来开展到公室成员,再往后开展到诸侯亦可用。

后人沿袭了此种习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普通百姓也学着用起了“丰碑〞,他们在自己亲人的坟前立起了石头。

只是他们忘了原来的碑是下葬的工具,忘记了碑最原始的功能。

所以,后来有人开始在光秃秃的石头上开始刻字记录父辈的功绩,这就是今天我们见到的墓碑。

从某种意义上说,武那么天的无字碑倒是歪打正着,有点符合古礼的要求。

除此之外,其他人就显得有些东施效颦了。

2.“劳燕〞最惯是“分飞〞第一次见到“劳燕〞这个词是多年之前,那时,高考在即的我们是如此惴惴不安而又忧郁感伤。

面对不可知的未来,每一个少年心里充满了莫名其妙的情绪。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有一天,教室的黑板突兀出现的“劳燕纷飞〞四个字一下子就深深打动了我。

该毕业了,我们这群“辛劳的燕子〞将被高考惊起,纷纷飞去,落下一地羽毛。

最容易误解的32个文史常识,汇总大全来了...

最容易误解的32个文史常识,汇总大全来了...

最容易误解的32个文史常识,汇总大全来了...
最容易误解的32个文史常识,汇总大全来了,家里有孩子的,为了孩子着想也要收藏起来学习,极力推荐的好资料。

对于文史常识,很多家长、同学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很大的误解。

今天,周少就来帮大家解决这个容易被误解的难题,比如“丰碑”自古不是碑,“衣冠禽兽”是褒义,“莘莘学子”不是成语,而是组合词。

因此,建议大家把这份32个最易误解的文史常识打印出来,让孩子学几遍,以后再遇见的时候,就不会被误解乱用了,增进孩子的文史积累。

易被误解的十个文学常识

易被误解的十个文学常识

易被误解的十个文学常识对传统文化通识的学习,是国人最起码的文化标识。

近些年来,社会上频频出现的对文学常识的错误理解,令人汗颜。

现选录十个易被误解的文学常识,供大家认识。

常识之一:“天之骄子”是匈奴“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句话出现在西汉名将陈汤的上疏中。

二千年后,这句话再次响彻在各大华语论坛,成为大家“遥想伟大汉人当年”的最佳凭据。

大家以此自壮声威,却忘记了令人追慕不已的汉朝当年也曾流行过的另外一个词:天之骄子。

据《汉书.匈奴传》记载,公元前九十年,匈奴入侵,汉武帝一声令下,贰师将军李广利、御史大夫商丘成,重合侯莽通分带三路大军踏上征程。

“车辚辚,马萧萧”,十三万大军旌旗蔽日。

谁知出师不利,李广利败降,匈奴单于给汉武帝写了一封著名的信件,在这封信中,匈奴单于说:南有大汉,北有强胡。

胡者,天之骄子也。

单于这么说,自然有他的依据。

匈奴是典型的轻骑兵,他们从小在马背上长大,长于骑射,机动灵活。

对于这一点,汉朝人有着清醒的认识。

在《言兵事疏》中,晁错曾总结了匈奴军队的三大长处:一、上下山坂,出入溪涧,中国之马弗如也。

二、险道倾仄,且驰且射,中国之骑费如也。

三、风雨罢劳,饥渴不困,中国之人弗如也。

直是道破了匈奴骑兵对中国步兵的压倒性优势。

因此,“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和“天之骄子”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仅仅记住其中一句而有意或者是无意的忘记另外一句,一定不会得出全面的结论。

常识之二:究竟如何'平″天下儒家认为,只有完成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八道人生工序,才可以称得上真正成功。

前七道工序的意思没什么争议,但对于'平天下″,后人望文生义地认为就是平定天下,'平″总是和武力、和沙场联系在一起的,这是一种误解。

其实,'平天下'的意思是'使天下平定',对于用什么方法才能够实现天下平定的理想,儒家给出了他们理解的方式:修身及家,平均天下。

高中语文 最易误解的文史常识素材

高中语文 最易误解的文史常识素材

最易误解的文史常识曾几何时为几时唐代诗人韩愈曾经写过一首题为《东都遇春》的长诗。

诗中说:“尔来曾几时,白发忽满镜。

〞其中,“曾几时〞后来就固定为一个词语“曾几何时〞,这个成语在后来的诗文中多有运用,比如以下两句:“补官扬州,公得谢归。

曾几何时,讣者来门。

〞(王安石《祭盛侍郎文》)“回首分携,光风冉冉菲菲。

曾几何时,故山疑梦还非。

〞(赵彦端《新荷叶》)如今,“曾几何时〞是一个使用率非常高的词语,但是也容易用错。

如下面两句话就误用了“曾几何时〞。

1.曾几何时,女性可以是交换马匹和玉米的财产。

2.美国方面希望通过播放萨达姆被捕的电视画面促使伊拉克抵抗武装放下武器,曾几何时,美国在伊拉克战争期间曾指责伊拉克方面播放被俘美军士兵的电视画面违反了《日内瓦公约》。

类似的差错在各种报刊上时有所见。

从词面上讲,“曾〞是“曾经〞的意思,“几何〞意为“多少〞。

翻阅各种辞书可知,“曾几何时〞都解释为“时间过去没多久〞,而《现代汉语词典》那么直接举出例句:“曾几何时,这里竟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明日〞黄花非“昨日〞在报纸、杂志和网络上,总会发现“昨日黄花〞一词。

比如:“同仁堂的百年盛誉会否成为昨日黄花?〞又如一文章标题:“美网球迷爱红颜昨日黄花遭冷落〞。

还有:“多彩台历走俏挂历已是昨日黄花〞。

不由得纳闷,明明是“明日黄花〞,怎么变成“昨日黄花〞了?所谓“明日黄花〞,出自北宋苏轼《九日次韵王巩》诗:“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

〞意思是说,重阳节过后,金黄的菊花便将枯谢凋败,到那时候也没有什么可以玩赏的了。

除此之外,苏东坡在《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中又用了一次:“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

〞同样一句话,苏大学士用了两次,可见他对这句话比较满意。

后来,人们就把“明日黄花〞比喻为过时的事物。

宋代胡继宗《书言故事·花木类》就称:“过时之物,曰:明日黄花。

〞那么,既然这句话很多人知道,为什么还会有人犯错呢?莫非仅仅是按照日常生活知识来判定,觉得“昨日〞比“今日〞更能表示“过时〞的意思?我们不如再把问题的本质转回苏轼所作的诗词本身。

最易误解的文史常识

最易误解的文史常识

最易误解的文史常识一个人有不懂的问题向别人请教,既然自己的学问比不上别人,又何谈“不耻下问”呢?在交往中,千万注意别犯这种错误。

古人不敢自称“我”古人有很多第一人称的代词,譬如吾、余、予、我,但在社交场合或者是公共场合,真正自称为“我”、“吾”、“余”的,却是少之又少。

在古代,公开自称“我”、“余”甚至会被大家讥为不懂礼仪。

据考证,至少从晋朝开始,各级官僚已经不习惯于用第一人称代词来指代自己了,他们热衷于自称“下官”来显示自己的谦卑。

唐人虽然旷达,但在相互交往之时依然羞于自称“我”,而是用略显青涩的“小生”来指代自己。

宋朝则再进一步,那时的官僚喜欢自称“卑职”,普通人则更愿意自称“晚生”。

当然,也有人不循此例。

《梦溪笔谈》卷十八就记载了这样一个人,此人姓许,他最大的特点是从来不用谦称,什么“小生”、“晚生”统统与他绝缘:贾魏公为相日,有方士姓许,对人未尝称名,无贵贱皆称“我”,时人讥称其为“许我”。

此人言谈颇有可采,然傲诞,视公卿蔑如也。

公欲见,使人邀召数四,卒不至。

又使门人苦邀致之,许骑驴,径欲造丞相厅事。

门吏止之,不可,吏曰:“此丞相厅门,虽丞郎亦须下。

”许曰:“我无所求于丞相,丞相召我来,若如此,但须我去耳。

”不下驴而去。

门吏急追之,不还,以白丞相。

魏公又使人谢而召之,终不至。

公叹曰:“许市井人耳。

惟其无所求于人,尚不可以势屈,况其以道义自任者乎。

”不论面对何人,这位许姓老兄都敢自称“我”,这在当时居然引起轰动。

从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在当时人们看来,能自称“我”是多么惊天动地的一件事情。

这也反衬出,自称“我”是多么难得,以至于一个人可以因为自称“我”而被传扬一时。

不耻下问向谁问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在学习和工作过程中一遇到问题就去请教别人,开口就是“这个问题有些复杂,我只好不耻下问来了”。

明明是不懂,还要搬出来这个词,用错了也不知道。

一个人有不懂的问题向别人请教,既然自己的学问比不上别人,又何谈“不耻下问”呢?在交往中,千万注意别犯这种错误。

[历史]容易误解的历史知识点

[历史]容易误解的历史知识点

1、“开元通宝”不是唐玄宗时开始铸造的。

鉴别古币是哪一朝的,光看年号是不准确的,应了解铸币历史发展的背景、看钱文、字体书法、看形制、锈色判断等特点,由此考证:开元通宝是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开始铸造的,当时分铜、铁、铅、金、银等币质,主要是铜质,铁质多为私人民间盗铸,又叫开通元宝,它结束了铢两钱制(秦时半两钱,重8克;汉五铢钱,铢为重量单位),开始进入通宝、元宝时代(仍为圆形方孔,通宝用了1300多年至清,又出现无孔铜币),因此开元通宝为后世通宝、元宝之起源。

为什么叫开元通宝呢?通宝为通行宝货之意,统一货币的称谓,“开元”意为武德四年始铸;开元通宝终唐世289年,一直铸行不衰,是唐最主要钱币,绝大多数是铜质(唐也另有过乾封泉宝、会昌开元等钱),元代也铸过开元通宝。

开元通宝轻重不一、标准币是8克,故十钱为一两重。

开元通宝的字体是由唐初大书法家欧阳询制词并书写,字在篆隶之间,又含楷意,结构精严,笔法凝重端正,对后世钱文化有深远影响。

2、“不用掐,不用算,宣统不过二年半。

今年猪吃羊,明年种地不纳粮!”这首民谣不是始于辛亥革命前的武昌。

这首民谣选自梅景九的《罪案》,它是1911年武昌起义前在陕西省盛传的一首民谣。

其中“掐”,北方语言,意“掐着指头数”,与下面的“算”都是算命的意思。

“宣统不过两年半”指清王朝气数已尽,宣统的统治不过两年半就要完蛋了。

“今年”指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

“猪”指猪年,猪为亥,猪年就是亥年,即辛亥年。

“羊”在这里不是指代天干地支的,它是“洋”字的谐音。

这里指帝国主义侵略者。

“今年猪吃羊”这句话是说“辛亥年定要驱逐帝国主义侵略者。

这首民谣反映了人民群众反帝反封建的坚定意志。

3、九一八事变后,“不到半年,东北三省100多万平方公里的锦绣河山,全部沦于敌手”,其中的东北三省不同于现在的东北三省,这是书上的隐性知识。

东三省的称谓源于清末,因当时奉天(今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在山海关以外而得名,又叫“关东三省”,三省行政区范围在历史上时有变化,在国民党统治时期,在东北与东三省相邻的还有察哈尔、热河两省的部分区域,我们注意观察教材上《东北三省沦亡示意图》,当时的东北三省黑龙江、吉林、辽宁与现在的东三省名称一样,但范围不同,现在的东三省还包括当时的察哈尔、热河一部分。

历史易混易错知识点

历史易混易错知识点

历史易混易错知识点(一)中国古代史部分:1、西周的分封制不仅分封王族,还分封异族功臣和先代贵族。

功臣和先代贵族与周天子并无血缘关系。

2、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专制主义是一种决策方式,而中央集权是一种相对于地方分权的制度。

3、四大发明的顺序:造纸术(汉)、印刷术(隋唐)、火药(唐中期)、指南针(北宋)。

具体来说,西汉出现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用麻做的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隋唐雕版印刷术,北宋毕生发明活字印刷术。

唐中期有了火药的记载,唐末用于军事,宋元广泛用于军事并向外传播。

指南针在北宋开始用于航海,南宋广泛用于航海并向外传播。

4、西域,指今新疆和更西的地方,而非西藏。

前60年设置西域都护的,不是汉武帝,他在位是前140-前87年。

5、东汉张衡发明的地动仪,不是预报地震的,而是测定地震方位的。

6、唐朝流通的货币“开元通宝”,不是唐玄宗开元年间铸造的,而是唐高祖下令造的,意为开辟新纪元之意。

7、武则天在位期间选拔的、破格提拔的贤才有姚崇、宋璟,而后来唐玄宗继续重用过姚崇。

8、清朝乾隆平定的回部贵族大小和卓叛乱,不是回族,而是新疆维吾尔族的。

9、清朝与以往相比,其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何突出特点?特点:一是反击外来侵略,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完整;二是把平定少数民族叛乱的斗争与加强民族联系和军事行政管理相结合。

(二)中国近现代史部分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含义:半殖民地是形式上的独立,但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受到帝国主义控制和压迫的国家。

半封建的含义是原有的封建经济遭到破坏,资本主义有了一定成分,但仍保留着封建剥削制度。

《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虽然形式上是独立国家,但其独立的政治开始受到外来干预,以自然经济为特征的封建社会也受到了外来资本主义冲击,已是不完整的封建社会。

2、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直接:英国发动两次鸦片战争,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洋务派开展洋务运动;工业文明成果进入中国,方便了人们出行、促进了商品流通、丰富了人们生活。

易错古代文化常识

易错古代文化常识

易错古代文化常识1、关于古诗与星宿苏轼《赤壁赋》:“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斗”“牛”就指二十八宿中的斗宿和牛宿,是写景之句,以星衬月。

王勃《滕王阁序》:“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

”是咏物之句,以星衬物。

《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歌咏牛郎织女的离别相思。

杜牧《秋夕》:“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写月夜观看牛郎织女星的闲适。

李商隐《马嵬》:“此日),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以“笑牵牛”来写唐玄宗当年与杨贵妃朝夕相伴的美好时光。

2、关于古诗文与纪时平明:“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日中:见于《陈太丘与友期》《两小儿辩日》。

人定:“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

”(《孔雀东南飞》)日暮:“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黄鹤楼》)更定:见于张岱《湖心亭看雪》。

夜阑:“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暮春:见于王羲之《兰亭集序》。

三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游子吟》)三秋:“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柳永《望海潮》)又见于王勃《滕王阁序》。

3、关于古诗文与节日古代诗文中涉及的节日很多,常见的有春节、上元(元宵)、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乞巧节(七夕)、中秋节、重阳节等。

这些节日,大部分延续到现在,不过过节的内容和习俗改变了很多。

有些节日活动(如妇女七夕乞巧),因为社会生活的变化现在消失了。

4、关于中国古代纪年中国古代从汉武帝时开始使用年号纪年。

第一个年号为建元(前140一前135)。

在中国历史上,清代用康熙的年号纪年时间最长,为1662一1722年,历61年;其次是乾隆,为1736一1795年,历60 年。

年号的长短和社会的治乱大体上成正比的关系,像康熙、乾隆时期史称“康乾盛世”。

又如唐玄宗用“开元”为年号历28年(713一740),史称“开元盛世”。

在社会动荡的年代,如北宋末年、南宋末年,皇帝频繁更换年号,如,徽宗之崇宁、大观、政和、重和、宣和,如理宗之宝庆、绍定、端平、嘉熙、淳佑、宝佑、开庆、景定等,企图借不断更换含有吉祥意义的年号来振兴国运,但最终也不能避免亡国的命运。

经常使用但容易误解的20个文史常识

经常使用但容易误解的20个文史常识

经常使用但容易误解的20个文史常识“此致敬礼”的“此致”是什么意思?“笑纳”是“笑着接纳”吗?平时经常用却容易误解的二十个文学常识,你都知道吗?1、“冠冕”并不皆“堂皇”“冠冕堂皇”是一个成语,比喻外表很体面然而实际并不如此。

但在古代,“冠”和“冕”二者的词义所指并不太一样。

帽子古代称首服,“冠”在古汉语里第一个意思就是首服的通称。

古时,人的社会身份不一样,“冠”也就不一样:庶人戴的为缁布冠。

缁为深黑色,缁布冠就是深黑色的布所制的帽子。

而大夫和士戴的是玄冠,用黑缯制成。

玄也是一种颜色,是浅黑色。

冠的第二个意思是冠礼。

冠礼是男子的成人礼,士二十而冠。

与冠相比,冕的地位要高得多,冕为首服之最尊者。

冕的大致规格如下:上面是木板,木板外包麻布,上面是黑色,下面是红色。

一般来说,只有天子、诸侯、卿大夫才有资格戴冕。

因此“冠冕”虽然连用,但二者却有严格的区分,冠和冕内部又有很多差别,所以冠冕并不皆堂皇。

2、“此致”乃到此结束几乎所有识字的中国人都写过信,几乎所有写过信的人都会用“此致”、“敬礼”作为结束语。

“敬礼”的意思比较明白,“此致”到底什么意思,“此致”和后面的“敬礼”到底是什么关系,却是众说纷纭的问题。

先看一个例子,此例出于《鲁迅手稿全集·书信第六册》,在《1935年4月1日致徐懋庸》的结尾,鲁迅先生这样写道:“此致,即请道安。

”在《1935年8月3日致李霁野》的结尾,鲁迅先生写道:“此致,即颂暑祺。

”鲁迅先生这样的用法,至少说明了一个问题,“此”者不是指后面的“道安”、“暑祺”,因为在“道安”和“暑祺”前还有“即请”、“即颂”一类的词来引领。

既然如此,“此致”和后面的“暑祺”就不可能再有动宾关系。

同理,“此致”和“敬礼”之间的关系也不可能是动宾关系,或者说,二者在词义上不存在任何直接关系。

那么,“此致”是什么意思呢?其实,这是从古文传承下来的一种用法。

这里的“此”,其作用在于概指前文,而“致”字在这里的意思是“尽”、“结束”,“此”、“致”连用,表达的意思是“我要说的事情到这里已经说完了”。

最易误读的32个文史常识,你能对几个?

最易误读的32个文史常识,你能对几个?

最易误读的32个文史常识以下是32个最易误读的文史常识:1.“劳燕”最惯是“分飞”“劳燕”代指伯劳和燕子两种鸟类,和“辛劳”没有半点关系。

“劳”和“燕”分别朝不同的方向飞去,“分飞”是“劳燕”最常见的姿态,而不是“纷飞”。

2.“七月流火”非天热“七月流火”不是指七月份的天气热得像流火,而是指天气日渐转凉。

七月指的是农历,“火”是指恒星大火星,“流”指的是西沉。

祖先早在几千年前观察到,每年的夏末秋初,大火星会落向夜空的西边,是天气将逐渐转凉的征兆。

3.律诗不叫古体诗古体诗和近体诗是以唐朝为时间参照的一对概念,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而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诗称为古体诗。

近体诗大体分为两种,一种称“绝句”每首四句;一种称“律诗”,每首八句。

4.“万卷”该有多少书形容一个人读书很多、学识渊博的时候,会很自然地用“读书破万卷”,实际上万卷书并没多少内容,因为“卷”本指串起来的竹简,古人一卷书的篇幅,只相当于现在的一章。

5.“仁者”为何要“乐山”“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仁爱之人和山一样平静稳定,不为外在事物动摇,他们以爱待人、待物,宽容仁厚,不役于物,也不伤于物,不忧不惧,因此说“仁者乐山”。

6.七月流火:不是七月天气热得像流火,是天气日渐转凉。

7.灯火阑珊:不是灯火辉煌,而是零落。

8.不足为训:不是不足以作为教训,是不能当作典范或法则。

9.炙手可热:原为嚣张跋扈之意,后来才用来形容“吃香”。

10.“首鼠两端”不是形容一个人在两头观望,犹豫不决。

而是形容在言行上首尾不一致,前后矛盾,态度不明朗。

11.“下车伊始”不是指下车之后刚刚开始,而是指官员刚刚到任。

12.“首善之地”不是指最好的地方,而是指首先实行善政的地方。

13.“不刊之论”不是不能刊登的言论,而是形容言论非常精当,无可修改。

14.“不闻不问”不是指不问世事,不管闲事,而是形容对事物毫不关心。

15.“不易之典”不是指不容易理解的典故,而是形容典故非常正确、不可更改。

中国人最易误解的48个文史常识

中国人最易误解的48个文史常识

中国人最易误解的48个文史常识!春风夏雨教化人春秋时期的管仲不仅以其思想成为众多学者孜孜不倦研究的对象,而且他的日常言行也成为中国成语宝库中的经典,并世世代代影响着后人。

其中,“春风风人,夏雨雨人”一词别有深意。

汉代刘向在《说苑》中记载了这个典故。

梁国宰相孟简子因罪逃亡到了齐国,受到了管仲的热情接待。

当管仲看到跟随孟简子的只有三个人时,就问:“难道你在梁国时候就只有这三位门客?”孟简子说:“岂止是三人,共有三千多人。

”管仲感到很迷惑:“你现在逃亡,那他们为什么不像其他人一样离开你呢?”孟简子就介绍了三个门客:其一是父亲死后,是孟简子帮助安葬的;其二是母亲死后,孟简子安葬的;其三是兄长被抓进监狱后,孟简子设法营救了出来。

因为孟简子对他们都有恩德,所以他们才追随着他同患难。

管仲闻言感慨万千,想自己辅佐齐主变法革新,虽然让齐国国力强盛,但是也得罪了很多人。

安顿好孟简子后,管仲说:“嗟兹乎!我穷必矣!吾不能以春风风人,吾不能以夏雨雨人,吾穷必矣。

”意思是说,我不能像春风一样吹拂人心,也不能像夏雨一样滋润人们,以后一定会穷困潦倒的。

管仲发出这样的感叹不是没有道理的。

古语有云:“己欲利,先利人;己欲达,先达人。

”帮助了人,人家自然也会给回报的;而在别人困难的时候袖手旁观,自然是会失去人心的。

后来,这句话就比喻为及时地给予人帮助和教益,也作“春风夏雨”、“春风化雨”。

但是,也有人把这个词用错,比如:“喝罢酒,他摇摇晃晃地走在路上,春风风人,心情别提有多高兴了。

”切勿乱抛“橄榄枝”2006年德国世界杯期间,葡萄牙国家队教练斯科拉里因为辉煌的执教经历,吸引了很多国家足协的青睐。

有些媒体在报道这一事件时,用上了“辉煌纪录晃人眼,四国足协争相伸出橄榄枝”的标题。

无独有偶,还有媒体对荷兰前锋范尼世界杯结束后的去向给予广泛关注,报道是这样说的:“就在比赛取胜后不久,德甲豪门拜仁俱乐部总经理鲁梅尼格就向范尼伸出橄榄枝,希望范尼能够在下赛季转会拜仁。

最易误解的文史常识

最易误解的文史常识

最易误解的文史常识1、“笑纳”并非笑着纳“笑纳”一词,“纳”是“接受”、“收下”之意,“笑”则是“嘲笑”、“哂笑”之意。

“笑纳”的意思是说,自己送给对方的东西不好,不成敬意,让对方笑话了。

所以应是“自己送礼物请对方笑纳”。

而有人把“笑”错误地理解为“高兴”,是因为高兴而笑,所以会说对方送的礼物自己笑纳了。

“做好东道主,笑纳远方客。

”客人可以“笑纳”吗?要对方把“远方客”作为礼物收入。

这不成了笑料了吗?把人作为礼品请对方“笑纳”,这多少有点不人道了吧!把“笑纳”改为“笑迎”,才是正确的。

2、“蓬荜生辉”是谦辞“蓬荜生辉”又可说成“蓬荜增辉”、“蓬荜生光”、“蓬闾生辉”,其中,“蓬”是“蓬草”;“荜”通“筚”,即用荆条、竹子等编制成的篱笆等物。

“蓬荜”连用,是“蓬门荜户”的略语,比喻穷人住的房子。

如杜甫在《客至》中写道:“花径未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虽然只是诗歌中的比喻,但也说明他当时的生活很贫苦。

“蓬荜生辉”是个谦辞,表示的是“简陋的房屋也发出了光辉。

是谦词,多用于对他人来访或题赠诗人字画等表示感谢”的意思。

所以,这个词只能出于自己之口,不能出自他人之口,否则就有贬低别人、抬高自己的意思。

3、“首当其冲”非首先“首当其冲”原为“当其冲”,出自《汉书?五行志下》:“郑以小国摄乎晋、楚之间,重以强吴,郑当其冲,不能修德,将斗三国,以自危亡。

”意思是说郑国是个小国,身处晋、楚、吴三个大国之间,处境十分困难,一旦国与国之间有冲突,首先要遭殃的就是郑国。

需在注意的是“冲”字。

在现有所有的词典中,编者都将这个“冲”解释为“要冲”。

可是,有一种说法却认为,“冲”字不能作“要冲”讲,应当理解作“战车,攻敌、攻城的战车”。

因为“冲”字在古代还有一个义项:战车。

“冲”的作用是用来冲击敌阵或撞击敌人的城墙,类似于今天的坦克,在正面向敌阵推进,步兵可以躲在其后面,用它作为掩护,杀向敌人。

而于对方来说,首先面对它的人,当然要面临巨大的危险。

10大文学常识错误,你会例外吗?

10大文学常识错误,你会例外吗?

10大文学常识错误,你会例外吗?小编今天列举了10个文学常识,可在我们生活中大约有七成的人都是用错了,还别不信,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1.七尺男儿究竟是指的身高还是年龄呢?按常理来说,“七尺”应指的是身体长度,但是,你知道么,最早的“七尺”指的并不是身高,而是年龄。

在周代,所谓的七尺,就是指二十岁的成年男子。

年过七尺,就有服兵役与徭役的义务了。

看到这里,刷新了你对七尺男儿的认知了吧。

2.“七月流火”并非天热“七月流火”语出《诗经·国风·豳风》:“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诗中,七月并非公历七月,而是指农历。

如果换算为公历,那就是相当于八九月份。

“火”是指大火星,大火星并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火星。

它是天蝎座里最亮的一颗星,中国古代称之为心宿二。

“流”指的是西沉,就是向西边落下。

我们的祖先早在几千年前就已经观察到,每年的夏末秋初,这颗红色的巨星就会落向夜空的西边,也就是把这种天象变化当作天气将逐渐转凉的征兆。

所以,“七月流火”不是指七月份的天气热得像流火,而是指天气日渐转凉。

3.“炙手可热”并非指温度高从古到今,炙手可热都为嚣张跋扈之意,如今媒体扩大其使用范围,滥用为一切“吃香”的事物,完全背离了该词的本义。

网络新闻截图网络新闻截图4.“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的“平天下”究竟为何义?“平天下”的意思是“使天下平定”,对于用什么方法才能够实现天下平定的理想,儒家给出了他们理解的方式:修身及家,平均天下。

这是《礼记.乐记》中的话。

“平”即无上下之偏,“均”即无远近之异。

很显然,从方法论的意义上看,“平天下”之“平”更接近于一种治国之道,它的基本诉求就是无上下远近之异,各安其分,各就其位,于是天下太平,天下大治。

“平”总是和武力、沙场联系在一起的,这是一种误解。

小编提醒大家再也不要简单地把“平天下”与武力统一天下联系起来啦!5.“首当其冲”误用当休矣这个词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首先受到灾难。

也可说“身当其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易误解的文史常识郭灿金张召鹏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内蕴丰富。

从本期开设的“文史博览”,将介绍一些日常交往中最易误解的人文、历史常识,包括典故溯源、民俗揭秘、人物考古、礼仪点评等方面,这些常识往往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我们应当正确、得体地运用。

“丰碑”自古不是碑碑本来指的是没有文字的坚石或桩,其主要作用有三:一是立于宫庙前以观日影、辨时刻。

《仪礼·聘礼》曾说:“上当碑南陈”,郑玄的注释就是:“宫必有碑,所以识日影,引阴阳也”。

二是竖于宫庙大门内拴牲口。

三是古代用以引棺木入墓穴。

最早的碑上有圆孔,施辘轳以绳被其上,引以入棺也,亦即下棺的工具(和现在工地上上楼板所用的叼板机的工作原理很相似)。

古时往往用大木来引棺入墓,这大木的特定称呼就是“丰碑”。

秦代以前的碑都是木制的,汉代以后才改用石头。

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资格用丰碑来牵引自己的棺材。

《周礼》有云:“公室视丰碑,三家视桓楹。

”所谓“公室视丰碑”,就是公室成员死后,要以大木立于墓圹的四周,上设辘轳,用以下棺于圹。

该规格本来为天子之制,后来诸侯也僭用之。

即使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对于丰碑的使用范围仍然有着严格的限制。

季康子的母亲去世之后,公输般劝说季康子用丰碑来下棺,结果就遭到了别人的一番挖苦。

显然,所谓的丰碑在当时的语境之下,就是一种特殊的葬礼规格。

先是只有天子才可使用,后来发展到公室成员,再往后发展到诸侯亦可用。

后人沿袭了此种习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普通百姓也学着用起了“丰碑”,他们在自己亲人的坟前立起了石头。

只是他们忘了原来的碑是下葬的工具,忘记了碑最原始的功能。

所以,后来有人开始在光秃秃的石头上开始刻字记录父辈的功绩,这就是今天我们见到的墓碑。

从某种意义上说,武则天的无字碑倒是歪打正着,有点符合古礼的要求。

除此之外,其他人就显得有些东施效颦了。

“劳燕”最惯是“分飞”第一次见到“劳燕”这个词是多年之前,那时,高考在即的我们是如此惴惴不安而又忧郁感伤。

面对不可知的未来,每一个少年心里充满了莫名其妙的情绪。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有一天,教室的黑板上突兀出现的“劳燕纷飞”四个字,一下子就深深打动了我。

该毕业了,我们这群“辛劳的燕子”将被高考惊起,纷纷飞去,落下一地羽毛。

后来读到“东飞伯劳西飞燕,黄姑织女时相见”的诗句时,我才知道了自己从前的误读。

应该是“劳燕分飞”。

原来,“劳燕”代指伯劳和燕子两种鸟类,“劳”是伯劳的简称,和“辛劳”无关。

“劳”和“燕”分别朝不同的方向飞去,因此,它们的姿势是“分飞”而不是“纷飞”。

伯劳俗称胡不拉,是食虫鸟类,大多栖息在丘陵开阔的林地,为我国较为常见的鸟类。

因为较常见,所以也就被写进了诗里。

和伯劳一起走进诗里的还有燕子。

譬如王实甫的《西厢记》中就有这样的句子:“他曲未通,我意已通,分明伯劳飞燕各西东。

”当伯劳遇见了燕子,二者就相互完成了身份的指认,共同构成了全新的意思,在传统诗歌的天空下,伯劳匆匆东去,燕子急急西飞,瞬息的相遇无法改变飞行的姿态,因此,相遇总是太晚,离别总是太疾。

东飞的伯劳和西飞的燕子,合在一起构成了感伤的分离,成为了不再聚首的象征。

因此,“分飞”是“劳燕”最常见的姿态,天空没有留下劳燕的影子,但“劳”和“燕”曾经飞过,曾经朝着不同的方向飞过。

郭灿金张召鹏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内蕴丰富。

从本期开设的“文史博览”,将介绍一些日常交往中最易误解的人文、历史常识,包括典故溯源、民俗揭秘、人物考古、礼仪点评等方面,这些常识往往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我们应当正确、得体地运用。

“丰碑”自古不是碑碑本来指的是没有文字的坚石或桩,其主要作用有三:一是立于宫庙前以观日影、辨时刻。

《仪礼·聘礼》曾说:“上当碑南陈”,郑玄的注释就是:“宫必有碑,所以识日影,引阴阳也”。

二是竖于宫庙大门内拴牲口。

三是古代用以引棺木入墓穴。

最早的碑上有圆孔,施辘轳以绳被其上,引以入棺也,亦即下棺的工具(和现在工地上上楼板所用的叼板机的工作原理很相似)。

古时往往用大木来引棺入墓,这大木的特定称呼就是“丰碑”。

秦代以前的碑都是木制的,汉代以后才改用石头。

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资格用丰碑来牵引自己的棺材。

《周礼》有云:“公室视丰碑,三家视桓楹。

”所谓“公室视丰碑”,就是公室成员死后,要以大木立于墓圹的四周,上设辘轳,用以下棺于圹。

该规格本来为天子之制,后来诸侯也僭用之。

即使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对于丰碑的使用范围仍然有着严格的限制。

季康子的母亲去世之后,公输般劝说季康子用丰碑来下棺,结果就遭到了别人的一番挖苦。

显然,所谓的丰碑在当时的语境之下,就是一种特殊的葬礼规格。

先是只有天子才可使用,后来发展到公室成员,再往后发展到诸侯亦可用。

后人沿袭了此种习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普通百姓也学着用起了“丰碑”,他们在自己亲人的坟前立起了石头。

只是他们忘了原来的碑是下葬的工具,忘记了碑最原始的功能。

所以,后来有人开始在光秃秃的石头上开始刻字记录父辈的功绩,这就是今天我们见到的墓碑。

从某种意义上说,武则天的无字碑倒是歪打正着,有点符合古礼的要求。

除此之外,其他人就显得有些东施效颦了。

“劳燕”最惯是“分飞”第一次见到“劳燕”这个词是多年之前,那时,高考在即的我们是如此惴惴不安而又忧郁感伤。

面对不可知的未来,每一个少年心里充满了莫名其妙的情绪。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有一天,教室的黑板上突兀出现的“劳燕纷飞”四个字,一下子就深深打动了我。

该毕业了,我们这群“辛劳的燕子”将被高考惊起,纷纷飞去,落下一地羽毛。

后来读到“东飞伯劳西飞燕,黄姑织女时相见”的诗句时,我才知道了自己从前的误读。

应该是“劳燕分飞”。

原来,“劳燕”代指伯劳和燕子两种鸟类,“劳”是伯劳的简称,和“辛劳”无关。

“劳”和“燕”分别朝不同的方向飞去,因此,它们的姿势是“分飞”而不是“纷飞”。

伯劳俗称胡不拉,是食虫鸟类,大多栖息在丘陵开阔的林地,为我国较为常见的鸟类。

因为较常见,所以也就被写进了诗里。

和伯劳一起走进诗里的还有燕子。

譬如王实甫的《西厢记》中就有这样的句子:“他曲未通,我意已通,分明伯劳飞燕各西东。

”当伯劳遇见了燕子,二者就相互完成了身份的指认,共同构成了全新的意思,在传统诗歌的天空下,伯劳匆匆东去,燕子急急西飞,瞬息的相遇无法改变飞行的姿态,因此,相遇总是太晚,离别总是太疾。

东飞的伯劳和西飞的燕子,合在一起构成了感伤的分离,成为了不再聚首的象征。

因此,“分飞”是“劳燕”最常见的姿态,天空没有留下劳燕的影子,但“劳”和“燕”曾经飞过,曾经朝着不同的方向飞过。

郭灿金张召鹏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内蕴丰富。

从本期开设的“文史博览”,将介绍一些日常交往中最易误解的人文、历史常识,包括典故溯源、民俗揭秘、人物考古、礼仪点评等方面,这些常识往往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我们应当正确、得体地运用。

“丰碑”自古不是碑碑本来指的是没有文字的坚石或桩,其主要作用有三:一是立于宫庙前以观日影、辨时刻。

《仪礼·聘礼》曾说:“上当碑南陈”,郑玄的注释就是:“宫必有碑,所以识日影,引阴阳也”。

二是竖于宫庙大门内拴牲口。

三是古代用以引棺木入墓穴。

最早的碑上有圆孔,施辘轳以绳被其上,引以入棺也,亦即下棺的工具(和现在工地上上楼板所用的叼板机的工作原理很相似)。

古时往往用大木来引棺入墓,这大木的特定称呼就是“丰碑”。

秦代以前的碑都是木制的,汉代以后才改用石头。

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资格用丰碑来牵引自己的棺材。

《周礼》有云:“公室视丰碑,三家视桓楹。

”所谓“公室视丰碑”,就是公室成员死后,要以大木立于墓圹的四周,上设辘轳,用以下棺于圹。

该规格本来为天子之制,后来诸侯也僭用之。

即使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对于丰碑的使用范围仍然有着严格的限制。

季康子的母亲去世之后,公输般劝说季康子用丰碑来下棺,结果就遭到了别人的一番挖苦。

显然,所谓的丰碑在当时的语境之下,就是一种特殊的葬礼规格。

先是只有天子才可使用,后来发展到公室成员,再往后发展到诸侯亦可用。

后人沿袭了此种习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普通百姓也学着用起了“丰碑”,他们在自己亲人的坟前立起了石头。

只是他们忘了原来的碑是下葬的工具,忘记了碑最原始的功能。

所以,后来有人开始在光秃秃的石头上开始刻字记录父辈的功绩,这就是今天我们见到的墓碑。

从某种意义上说,武则天的无字碑倒是歪打正着,有点符合古礼的要求。

除此之外,其他人就显得有些东施效颦了。

“劳燕”最惯是“分飞”第一次见到“劳燕”这个词是多年之前,那时,高考在即的我们是如此惴惴不安而又忧郁感伤。

面对不可知的未来,每一个少年心里充满了莫名其妙的情绪。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有一天,教室的黑板上突兀出现的“劳燕纷飞”四个字,一下子就深深打动了我。

该毕业了,我们这群“辛劳的燕子”将被高考惊起,纷纷飞去,落下一地羽毛。

后来读到“东飞伯劳西飞燕,黄姑织女时相见”的诗句时,我才知道了自己从前的误读。

应该是“劳燕分飞”。

原来,“劳燕”代指伯劳和燕子两种鸟类,“劳”是伯劳的简称,和“辛劳”无关。

“劳”和“燕”分别朝不同的方向飞去,因此,它们的姿势是“分飞”而不是“纷飞”。

伯劳俗称胡不拉,是食虫鸟类,大多栖息在丘陵开阔的林地,为我国较为常见的鸟类。

因为较常见,所以也就被写进了诗里。

和伯劳一起走进诗里的还有燕子。

譬如王实甫的《西厢记》中就有这样的句子:“他曲未通,我意已通,分明伯劳飞燕各西东。

”当伯劳遇见了燕子,二者就相互完成了身份的指认,共同构成了全新的意思,在传统诗歌的天空下,伯劳匆匆东去,燕子急急西飞,瞬息的相遇无法改变飞行的姿态,因此,相遇总是太晚,离别总是太疾。

东飞的伯劳和西飞的燕子,合在一起构成了感伤的分离,成为了不再聚首的象征。

因此,“分飞”是“劳燕”最常见的姿态,天空没有留下劳燕的影子,但“劳”和“燕”曾经飞过,曾经朝着不同的方向飞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