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学生军训模式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通高校学生军训模式研究
【摘要】为了贯彻落实《兵役法》,为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我校于1985年恢复军训,1995年被正式列入第一批军训试点院校。我们通过探索性的总结历年军训的教学环节,不断创新,走出了一条具有我校特色,同时又具有普遍推广意义的军训之道,明确提出了普通高校学生军训模式方案。
【关键词】普通高校学生军训模式
一、立项背景与基础
为了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关于对学生军训的规定,使高校学生军训工作规范化,在军训实践中,我们不断加深对高校学生军训的战略意义、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的理解,将它提高到素质教育和国防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来认识。
1.立项背景
当前的国内政治和经济形势,改革开放以来,已是一片欣欣向荣。但是复杂的国际形势和来自敌对势力的不轨企图,随时考验着我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综合实力。为保证国力的持续发展,经济快速增长,人才培养的要求也更高。对高知识层次的高校学生军训是全民国防教育的重要途径,是以教育为手段以国防为目的的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军训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国防意识,训练了军事技能、锻炼了学生的体魄,同时还培养了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严格了作为国家栋梁人才的组织纪律和生活行为规范。更为重要的是能够落实《兵役法》通过军训培养预备役兵源的要求。
国际上,随着世界政治与军事格局的演变,强权政治下的武力威胁日显突出。要应对复杂的国际政治和新军事革命形势下的军事格局,唯有努力培养现代高技术战争需要的既有高知识水平和专业科技能力,又掌握现代军事技能的高素质人才,作为国防预备役兵源,常备不懈。
2.课题的提出
有了对军训工作重要意义的深刻认识,明确了国防教育必须有效地结合到普通高校高素质人才培养计划中。经过对全国四十多所高校军训工作的调研,我们发现现行的军训工作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军训的组织形式没有一个较统一的训练模式,各行其是。集中军训草草过场,效果不佳,造成时间、人力、财力的浪费。
(2)没有充分发挥军训成果的长效作用。集中军训结束,没有一
个继续教育管理的机制,使军训学生的精神状况很快地回到原来的位置,未能巩固军训成果。
(3)《兵役法》中培养学生军官预备役的规定未付诸实施。通过军训的大学生,军政素质均有较大提高,但高校学生军训未被纳入国家的预备役体系。
为此,迫切需要建立一套相对统一的训练方法和训练管理运行机制,使高校学生军训实践教育课真正达到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的。
二、建立高校学生军训模式的内容分析
建立高校学生军训模式是基于解决高校军训规范化、科学化的问题,并探索培养既有丰富的文化知识,又有良好的军事技能的高素质军地两用人才的途径和方法。在对比分析了外国高校学生军训以及大学生预备役人员培养之后,我们依照国情,从法规、制度、运行机制、教育训练内容等方面入手,结合专业设置,人员管理方法,建立了合理的训管结合、教养一致、训、管、一体的军训运行机制。
1.我国高校学生军训的一般特点
到目前为止,全国已有157所军训试点院校,按照《高等学校学生军事训练教学大纲》组织军事理论课教学和军事训练。实践已证明应训的学生通过军训除掌握了一定的军事知识和技能之外,普遍增强
了国防意识,全面提高了大学生素质水平。另一方面,学生军训仍属于试点,并没有走上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还存在前面已述的一些问题。这种结果最终导致军事教育评估难立标准,影响高校国防教育领导体制、计划学时、经费保障、课程设置、教材建设、师资培养等方面的指标体系建立。
2.针对难点问题进行重点研究
课题通过对高校各种军训模式的对比分析和实践,探索“集中军训”、“理论教学”和“巩固成果”为一体,结合科学完整的考核、评估体系所组成的高校军训模式。以对国防建设长期发挥积极作用。
(1)集中军训。在多年的军训实践中,针对军训教官选择这一难点,我们曾进行了五种形式的探索,分别是:校内复转军人施训;部队和校内复转军人共同施训;部队承训;老生训新生;部队和学生教官共同施训。比较发现,它们各有短长:
经过反复论证,我们得出“部队和学生教官共同施训”这种形式能落实《军训教学大纲》中提出的“既能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军事知识技能,为国防建设培养大量的高素质后备人才,又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国家经济建设培养高质量的技术人才”的要求。这种形式的特点:
①学生教官成了部队教官与受训新生之间的纽带,军训效果好。
学生作为教官,他们既能按照部队条令的要求,严格训练,又能根据自身受训的经历去训练和管理,以提高训练质量;作为学生,他们能设身处地为新生着想,关心爱护新生,以学兄学姐的亲情做好传、帮、带。
②不普生教员提供了锻炼自己的舞台,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社会需要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军训的实践使这些学生教员自身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提高。
③培养厂一批学生工作骨干,巩固了军训成果,促进了学风校风建设。军训结束后,可充分发挥学生教官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作用。
④学生教员的使用,减轻了部队承训的任务和压力。
⑤培养了一大批高质量的国防建设后备力量,为储备国防后备兵员探索一条新路,为落实《兵役法》中培养学生预备役军官的规定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施方法。
(2)理论教学。军事理论教学是高校学生军训的第二阶段。军事理论课被列入教学计划,是军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集中训练在深度和广度上的延伸。
(3)巩固成果。巩固军训成果,是许多学校未能有效解决的问题。课题针对此阶段时间周期长、难度大的特点提出了“训管结合,教养一致”的原则,采取了三项措施:
①制定了军训结束后学生教官直接参与各院(系)新生管理教育工作的实施方案,以继续保持集中军训成果。
②结合专业特点,对一些特殊专业的学生,釆取更严格规范的军
训后期管理。
③在学生整个大学期间,经常性地组织各种国防教育和军事活动,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国防意识和军事素质。
三、高校学生军训模式构成
经过理论研究和军训实践,我们提出了“立足校内,部队主训,军政并重,训管结合,教养一致,服务国家,战备国防”军训指导思想,构建了集中军训模块、理论教学模块,巩固军训成果模块,再结合比较科学完整的考核、评估体系所组成的军训模式。为普通高校学生军训工作的规范化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施范例,为在新的教育改革形势下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跨世纪高素质预备役人才培养,探讨了可行的方案。
由于军训模式的建立意义重大,实际中涉及到政治、军事、政策、法规、教育等多方面的因素,需要在新的形势下不断地协调彼此之间的关系,最终实现统一的目标:高校军训,如何运用有限的教学时限和人力、物力、财力,融高校国防教育和高校人才培养于一体,满足新时期国家对国防预备役人才培养的需要。
课题表达的军训模式构成如下:
其中,理论依据是军训模式确定目标和价值准则构成的理论核心及研究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