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现役鄂籍将领名录谈楚人尚武精神传承
湖北历史英雄人物事迹
湖北历史英雄人物事迹
湖北是中国的一个省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众多英雄人物。
下面我将从不同角度介绍一些湖北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及其事迹。
1. 抗战英雄:
湖北在抗日战争期间涌现了许多英勇的抗战英雄。
例如,黄继光是一位湖北籍的英雄,他在1948年的淮海战役中英勇牺牲,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杰出代表。
还有杨靖宇将军,他是湖北黄冈人,勇敢抵抗日本侵略者,为保卫祖国作出了重要贡献。
2. 文化名人:
湖北也孕育了许多文化名人。
比如,屈原是中国古代伟大的诗人和政治家,他是楚国的爱国志士,他的《离骚》等作品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另外,曹雪芹是湖北人,他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的作者,这部作品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3. 科学家:
湖北也有许多杰出的科学家。
郭沫若是一位湖北籍的杰出文化名人,他是中国著名的文学家、历史学家和艺术家,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此外,湖北还出产了多位著名的科学家,如杨振宁和李政道,他们是中国第一个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为中国的科学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4. 革命先驱:
湖北也是中国革命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有许多革命先驱在这里诞生。
例如,孙中山先生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伟大领袖,他在湖北武昌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开创了中国近代史的新篇章。
还有朱德将军,他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者之一,为中国革命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总之,湖北历史上有许多英雄人物,涵盖了抗战、文化、科学和革命等领域。
这些英雄人物的事迹和贡献不仅对湖北乃至整个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值得我们铭记和敬仰。
当代文武奇才晏西征
当代文武奇才晏西征蚩尤故里梅山, 人杰地灵,文风鼎盛。
革命先驱谭人凤、陈天华就出生在这里。
当今,一位被文坛泰斗文怀沙老赞为:“文人没有他的气魄,武者没有他的文采,并世所鲜见之人材”、启功先生见其人其诗而连称:“惟楚有材!惟楚有材”、原国家体委副主任徐才先生称其为“武品高深、诗品高雅、人品高尚”的当代文武奇才晏西征也出生在这里。
西征先生幼年丧父,未冠罹劫,赖慈母将养成人,乃母出身大家,知文谙礼,雅好吟咏,先生幼聆堂教,居逆境气不消沉,处底层身怀鸿志,习文修武,经年不辍,至成大器。
正所谓近朱者也。
先生文武并重,德艺双修,观经史,览群书,励英雄志,炼金刚体。
采众山之薪,燃冲天之焰。
兴教育才,立德立言,所营事业,如日中天。
其所著《晏西征诗文集》、《传统诗词快速入门》可称文苑精品;所传梅山拳、八卦掌实乃武坛一绝。
先生之诗多感时忧事,借景(物)抒情者,下录先生不同时期诗作数首于后;汩罗吊屈秋风落木正飘黄,独立江滨欲断肠。
世道难行身在梦,人生易老鬓飞霜。
心忧黎庶朝天问,目极河山叹国殇。
自古忠良多惨戚,昏庸岂止楚怀王。
雾封江锁谷乱人眸,天地苍茫影欲浮。
启牖唯嗟霜凛凛,凭栏哪得鸟啾啾。
墙根好伏偷营旅,水面难行借箭舟。
纵是暂将真象隐,百川依旧向东流。
祭陈天华天华出吾邑,近世几人攀。
节本常山烈,悲超易水寒。
敢为家国死,便作圣贤看。
洒酒江天祭,英雄泪未干。
雷久默凝成一震威,电光石火看惊雷。
行空惯助神龙舞,扑地何容盗鼠肥。
莫笑英雄曾失箸,敢期湖海共倾杯。
回眸欲唤推车女,裂壁穿空正可为。
登南岳祝融峰南来寻胜境,爱此一峰青。
天地怀中纳,风云足下生。
涧松闲照影,山鸟自呼名。
最喜烟岚外,彤阳冉冉升。
春日山行略避一时忙,寻幽上远岗。
青藤依老木,紫壳抱新篁。
越壑禽携影,穿花蝶度香。
去年冬日雪,犹见小堆藏。
当代诗雄东遨先生曾评曰:西征以武学饮誉当代,其梅山拳、八卦掌出神入化,曾于全国大赛中数度夺金,声威喧赫,诗名几为所掩。
……先生之诗,各体兼备,注重“厚味、真情、高格”,其雄浑之象,磊落情怀,足与武学交相辉映。
楚人源自何方
楚人源自何方楚庄王称霸中原威震天下,屈原以其感人的作品享誉海内,西楚霸王项羽诛暴秦勇冠三军,他们都是楚国人。
楚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国,在中国历史上曾扮演过重要的角色,涌现了无数杰出人物。
然而,楚人源自何方,自古以来却说法不一,成为一个难解之谜。
一种观点认为楚民族来自东方。
郭沫若在《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等著作中提出,淮夷即楚人,楚人的先祖居淮水下游,其后为周人所迫,开始南下至长江地区,又为江水所阻,故而再西上至今湖北地区。
胡厚宣在其《楚民族源于东方考》一文中也指出,楚是来自东方鲁地的民族。
后来,随着周民族的向东扩展以及黄河流域气候的逐渐改变,东方民族大多南迁,其中以楚民族势力最强,以后便发展到南方的江汉流域。
一种观点认为楚民族来源于西方。
翦伯赞、吕振羽认为楚民族与夏、周同族,属于戎夏集团。
岑仲勉则指出,楚人的先祖颛顼、重黎、祝融等都是西方之人。
楚王名“熊”,与古代流传于中亚细亚的火教经文中的君主、首领读音相同;楚官“莫敖”是古伊朗文、古波斯文中的火教士。
这样,楚国的先民又成为来自西亚拜火教的米地亚人了。
一种观点认为楚民族来源于北方。
范文澜等人根据先秦文献典籍如《史记·楚世家》、《楚辞》等的记载,认为楚之先祖祝融氏是我国古代高阳颛顼部落的后裔。
祝融八姓的封国皆在中原一带,他们原是夏王朝的同盟部落,夏亡后,祝融部落中的一支南迁到江汉流域,与当地土著民族结合,形成楚民族。
这一说法得到较多学者的认同。
考古发现表明,江汉流域的北部存在着与长江流域原始文化有联系而又不同系统的文化,内有仰韶文化的因素,彩陶风格也近似半坡阶段。
这说明南北文化的交流自古以来就一直进行着。
夏商之际,长江流域的这个原始的文化系统序列中断,发生了极大的动荡。
而江汉流域文化序列中断的年代与夏商之际部落南迁的时间相合.因此,这支来自黄河流域的力量,似与文献记载的楚人先祖移徙的足迹,颇为符合,可以理解为南迁的季连部落,这个氏族来到这个地区后,以其带来的北方的先进的文化知识技术,与当地居民结合起来,在继续开发这个地区的过程中逐步融合,从而形成了荆楚部落和富有地方色彩的楚文化。
荆楚文化的五大精神及事例
荆楚文化的五大精神及事例摘要:一、荆楚文化的概述二、荆楚文化的五大精神1.开放包容的精神2.创新求变的精神3.忠诚爱国的精神4.尚武进取的精神5.崇文尚礼的精神三、荆楚文化的事例1.屈原的爱国情操2.楚国的创新求变3.荆楚地区的开放包容4.楚人的尚武进取5.荆楚文化的尚文尚礼正文:荆楚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一支,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
荆楚文化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其五大精神为开放包容、创新求变、忠诚爱国、尚武进取和崇文尚礼。
首先,荆楚文化具有开放包容的精神。
在楚国时期,荆楚地区位于长江中游,交通便利,商业发达,各地文化在此交流碰撞,形成了荆楚地区独特的文化特色。
屈原的《离骚》就是这一精神的代表作品,表现了屈原对楚国的热爱,同时也吸收了各地的文化精华为己所用。
其次,荆楚文化具有创新求变的精神。
楚国在战国时期曾经涌现出许多杰出的思想家和科学家,如老子、庄子、屈原等,他们的思想和作品都具有鲜明的创新精神。
例如,屈原的《天问》是中国古代科学思想的重要文献,对后世的科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三,荆楚文化具有忠诚爱国的精神。
屈原是荆楚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为了表达对楚国的忠诚,以身殉国,成为中国历史上忠诚爱国的典范。
第四,荆楚文化具有尚武进取的精神。
楚国在战国时期曾经涌现出许多杰出的武将,如项燕、春申君等,他们的军事才能和战斗精神对楚国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最后,荆楚文化具有崇文尚礼的精神。
楚国在战国时期的文化成就极高,如楚辞、楚歌等文学作品的流传,都表现了荆楚文化崇文尚礼的特点。
武汉精神代言人霍计武专访
武汉精神代言人霍计武专访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楚文化造就了荆楚之人的精神与品格;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武汉精神塑造了当地人的性情与气质。
武汉——一处海纳百川,桃李天下的城市。
而武汉精神以其特有的魅力,于众多贤人雅士心中独树一帜,“融通天下自强不息”也鲜明地诉说着武汉兼收并蓄,开放包容的文化传统。
在这样一座通达内外的城市中,有那么一群人以其奋发图强,坚韧不拔的意志毫不懈怠地建设着大武汉。
为了寻找武汉精神代言人,江汉大学商学院青春遍访暑期实践团队的同学于7月22日来到武汉市江夏区金水办事处武当村,找到了当地的大学生村官霍计武。
今年30岁的霍计武是一名北京大学毕业生,2012年8月,他通过考试来到江夏区金水村办事处,出任由南水北调移民组建的武当村村官。
“和土地相连,感受到自我价值”的80后青年,名校硕士,外企职员,毅然决然地放弃优渥的待遇,到一个移民村当村官。
我们于7月22日下午来到金水村办事处,希望通过此次采访,使更多人了解武汉精神,践行武汉精神,发扬武汉精神。
记者:您作为一名北大毕业的硕士生,本可以获得在大多数人看来都更有前途的工作,但您现在却坚持在村官的岗位上,您是怎么想到要去报考村官呢?霍计武:我做村官是偶然的。
我看了去年还是前年的北京大学毕业典礼上校长讲话时说道现在大学生下基层做村官的大概有五六十人,清华也有。
其实在北京那边大学生做村官的还是比较多的。
但是我做村官并不是我原来计划好的,其实很偶然。
我来武汉时间有点晚,大概四五月份吧,我当时报考了村官,也报考了公务员和教师,都考得不错,后来我考虑到我要考博士,而且听人说当村官比较清闲,上半天班就可以,下午可以不用上班,这样既能把工作做好又能复习。
更重要的是我自己本身也是农村出来的,我父母有五个孩子,从小我也是吃了很多苦,一直到高中我放假了也还要到地里干活,但是我看现在的农村发展很慢,城市里的一些问题也在向农村倾斜,比如说污染,城市的一些垃圾都在往农村倒,工厂里的废水污水也往农村的河里排,严重影响了农村居民的生活,有些居民还因为吃了污水里的鱼得了白血病。
辛亥革命鄂州籍志士标
姓 名略 历周德胜1881年生,战死于汉口刘家庙。
余品龙1883年生,战死于汉口跑马场。
陈洪启1887年生,战死于汉阳东门外。
李志国鄂军第四标第二营队长,在汉口刘家庙中炮身亡。
胡瑞林曾任江西马队军械长,8月回鄂参加起义。
陈占奎起义后招募新兵,参加阳夏战争。
秦洪发鄂军第七标三营兵士,起义后参与阳夏之战。
徐少云陆军第三中学副目,起义后参加敢死队,升排长。
吴德标原为新军正目,起义后任排长。
熊腾蛟同盟会员,炮队兵士,参与起义,任清丈总局经理。
罗为启葛店姚湖人,首义后应募入伍,驻守孝感花园及樊城。
罗子青1905年参加日知会,在军中倡导革命,后参加武昌首义。
徐升渊1905年参加日知会,后参与辛亥革命。
程贤礼湖北陆军测绘学堂毕业,共进会员,作为学生军参加起义。
诸义平共进会员,历经武昌起义和阳夏之战,后以执教为业。
纪雪昉早年参加辛亥革命,后从医。
佘式谷陆军三中学生,参与起义后担任学生军三营管带。
孟继旦参加武昌首义,后被湖北军政府委为麻城县知事。
尹 忠投身辛亥革命,后奉湖北军政府令任郧西县长。
张肇勋沼山杨井人,炮八标正目,起义后参与阳夏战争,充炮手。
贺子戊太和莲花贺人,陆军中学毕业,投入学生军参加起义。
胡廷伟城关谢家巷人,三十二标兵士,起义时攻打督署。
程茂震城关新民街人,工程八营兵士,在武昌紫阳桥参加起义。
舒百川字正黄,鄂州人。
陆军特别小学堂毕业,武昌首义,任汉口联络参谋,战时总司令部副部长、都督府参议等职。
抗战时,曾任某师师长。
范尚武字鸿江,鄂州人,共进会员,任保定入伍生队教官,武昌起义率生员南下参战。
王佐臣鄂州人。
清军工八营正目,共进会员,武昌起义,入敢死队,伤左臂。
后任鄂军工四营队官。
蒋楚杰字海山,鄂州人。
共进会员,武昌起义时,任敢死队副队长,参加阳夏之战,奋勇直前,九死一生,后裁军去职。
先秦时期楚人的武术文化探究
u p rn b e n t e sae o u wa e p y i f e c d b h tk e i g i e l g fT o ss t e c m b n t n o p e o ls i h tt fCh sd e l n u n e y t e f e p n d o o y o a it; h o i a i f l i o
so f s o twe p n ”s o d t e i tl g n e a d in v t e s i to h u s ,a s d h o t n s a d i n o h r a o s h we h e l e c n n o a i p r ft e Ch e e lo ma e t e c n e t n n i v i me h d f ril rsmo e d v r i e n o l td Th n q eh si e g a h c l n i n n sa d s e i c t o so ma t t r i e sf d a d c mp ee . e u i u o t e g o r p i a v r me t n p cf aa i l e o i
耀着楚人 尚武的精神光芒 。楚人 尚武 ,乐战轻死 的民族性格 ,具有 深厚 的文化底 蕴和浓郁的荆楚
民族体育风格 ,正如 《 史记 》中云 :“ 楚人 剽疾 ,勿与争锋是也” 。
关 键 词:武术文化 ;楚人 ;先秦时期
文章编号:10 .1 62 0 )20 8 .4 0 67 1(0 91—0 70 中图分类号:G82 文献标识码 :A 5
s r r i g t c i u s f m e sae fW u a d Yu . e sa eo u n t n y h d e c l n r h r t x wo d f g n e h q e r o n o t t ts o n e Th t t fCh o l a x e l t c e s wi e — h o e a h q ii r h r , u lo d v lp d ar lt e y c mp e ea c e e r . T es r ka e o n a o s t e e tn u st a c e y b t s e e o e ai l o lt r h r t o e a e v y h y “ h h n g fl g we p n , h x e — i o
楚人尚武习俗刍议
序》 说
,
武 王 戎 车三 百 辆
虎 贵三百人
“
与受 战
疏云
:
“
若 虎 之 奔走逐 兽
。
” 言其 猛 也
,
王 引 之 也 认 为虎 贵
,
有为 士 卒武勇 之 称
。
者
的
,
“
(见 《 经 义 述 闻》 卷 2 9
《 虎 贡》 )
知
虎方
“
虎
”
字 是作为 一 个具 有特性 形容 词 功用 来用
正 取 该 民 族 英勇 尚武 之 特征 而 言
表示 威 武 勇 猛 的 意 思 楚 人 尚武 的 习 俗
,
可证楚 人 以
。
“
妙
自名
上下 皆 然
,
姚 战国 策
,
卷 五 》 记蔡 泽 被逐 于 赵 来到秦 国和秦 相 应 侯说 但楚 人 喜 欢 习武
, ,
过
“
楚 地 持戟 百 万
: “
,
”
自 勺 话
虽然 有点 夸 张
确 属 事实
,
。
《 管子
轻重 戊 》
曰
:
,
国必 败
`
,
辱君 亏 地
。
,
忠 臣 不 忍 为也 大 夫之 遁 也 者
, ,
’
不 复于 君
,
,
至 于国郊
使 人 复于 君 子
臣 请死
,
,
君
曰
:
子
以 为 利也
,
而 今诚 利
。
子 大 夫毋 死 !
,
’
囊曰
,
:
荆楚文化的五大精神及事例
荆楚文化的五大精神及事例荆楚文化是湖北省的重要文化遗产,承载着湖北人民的智慧和情感,是湖北人民对于家园的热爱与向往的集中体现。
荆楚文化以其独特的内涵和精神内核,成为了湖北人民自强不息、开拓创新的源泉,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五大精神,即荆楚精神、荆楚魂、湘楚精神、荆楚胆和荆楚情。
荆楚精神,是指湖北人民自古以来在困境和逆境中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
它是一种刚毅坚韧、积极进取的品质,是湖北人民不畏艰险、坚持不懈的勇气和决心。
例如,湖北人民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展现了荆楚精神的伟大力量。
面对疫情的严峻形势,湖北人民众志成城,相互扶持,坚守岗位,无私奉献。
他们不怕困难,逆行而上,为全国疫情防控工作付出了巨大努力。
荆楚魂,是指湖北人民对于家乡的热爱和珍惜之情。
它是一种淳朴真诚、朴素而充满情感的品质,是湖北人民对家园的依恋和眷恋。
例如,在湖北丹江口水电站建设的过程中,湖北人民展现了荆楚魂的独特魅力。
他们玩忽个人得失,团结一心,为国家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他们牢记嘱托,坚守岗位,忠诚履职,在沉默中奉献,在奋斗中创造。
湘楚精神,是指湖北与湖南两省共同的文化精神。
它是一种豪情满怀、谦和包容的品质,是湖北人民与湖南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
例如,湖北岳阳楼与湖南岳阳楼两岸联手合作,联合举办了一系列文化活动,展示了湖北与湖南两省之间的深厚友谊。
两省人民共同走过磨难,共同奋进,共同进步,在文化交流中加深了解,提升了彼此之间的感情。
荆楚胆,是指湖北人民坚毅勇敢、敢于面对困难和挑战的精神品质。
它是一种英勇无畏、无所畏惧的品质,是湖北人民在面对困境时所展现出来的勇气和决心。
例如,湖北人民在洪灾和地震等自然灾害面前表现出来的荆楚胆。
他们奋勇救人,无所畏惧,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保护家园,守护生命的安全。
荆楚情,是指湖北人民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情感。
它是一种深情厚谊、乐观向上的品质,是湖北人民对于生活的热爱和热情。
例如,湖北人民在丰收季节举办的荆楚情节庆活动,表达了他们对丰收的喜悦和对农业的热爱。
楚人吴人与越人的自我与他者认同
楚人吴人与越人的自我与他者认同楚、吴、越是中国历史上的三个重要的部族。
这三个部族固有的民族特征和文化传统,塑造了他们的自我与他者认同。
在各自的历史中,楚、吴、越曾互相交错、互相侵略、互相融合,诸多问题和纷争也随之产生。
但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这三个部族获得了自身的认同,并在艰苦中崛起,立于东南地区的政治中心,并逐渐成为中国的主要民族。
楚人的自我认同主要源于其天赋的特质:自由、好斗和独立。
在楚文化中,楚人的精神寄托于好斗和自由意识,不受中央政府的控制。
楚人深刻洞悉到强势和操纵的危险,并宁愿保持他们的自主性尽管这意味着要单独面对外界的压力和采取自我保护的方法。
在楚文化的发展中,楚人拥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化,他们坚信自己的文化和历史是值得自豪和保护的。
吴人的自我认同主要表现为享乐、包容和敢为世界第一。
吴人在文化和艺术上非常重视享受。
他们崇尚优美的景色和生活方式,喜欢修建华美的建筑和庭院。
而在政治上,吴人披荆斩棘,勇往直前,几乎孤注一掷,敢于追求世界第一的地位。
从吴文化的演讲中,可以看到这种自尊的交待,吴人对于自己的快活和力量的自信,形成了其特质的自我认同。
吴人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下,他们除了自己的文化和历史以外,都有非常大的包容性。
在日常的生活和文化交流中,吴人会大力尊重来自他人的思想和经验。
一个经典例子是吴中文学和南朝文学的融合,南朝文学在吴中开花结果,吴都文化被南朝文化影响而发扬光大。
越人的自我认同主要表现为狂热、勇气和稳重。
越人很热爱狩猎、战争和冒险的精神。
他们热衷于挑战,在保持自己的战斗精神的同时,也会对部落其他居民保持稳重的态度。
越人非常自豪自己的英勇,这种勇气感激国家和家庭,融入了他们的文化和历史中。
越人背景下的自我和他者认同是非常有趣的。
此民族所处环境得益工具和技术的普及,越人开始向外辐射领土并融合更多的文化要素,来丰富自己的文化和历史。
越人的部落也开始向其他族群拓展贸易和外交交流,这种开放的态度融入越人的文化和自我认同之中。
略论楚人尚武
作者: 宋公文
作者机构: 湖北大学历史系
出版物刊名: 江汉论坛
页码: 57-61页
主题词: 左传;楚国;江汉平原;春秋前期;楚君;尚武精神;发展史;历史条件;公元前;崇武
摘要: <正> 楚人尚武,名扬两周,誉称后世。
楚人为何重军崇武?一部楚国发展史表明:这是由楚人所处的特定历史条件及其生存发展的切身经历所决定的。
自商朝至于西周,楚部落、国族一直在强邻的夹缝中顽强的求生,在穷山僻壤里奋发图强。
不尚武,何以立足?不尚武,何以继宗?从西周后期至春秋前期,楚终于从睢荆山区走向江汉平原,继而兵锋北指,辟地千里,数战强晋,称雄中原。
春秋后期至战国中期,楚又拓土。
楚人精神
楚人精神:进取、创新、开放、爱国
荆州市市长王祥喜:楚人精神归纳起来讲,大概是这么几个方面:
一是筚路蓝缕、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楚国由弱到强,成为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他们刚开始都是励精图治,不畏艰辛,披荆斩棘发展成为当时的春秋五霸、战国七雄。
二是革故鼎新、一鸣惊人的创新精神。
当时的楚国无论是在政治制度,还是在水利工程,在种植业,冶炼技术,文化建设等方面都体现着这种精神。
当时的楚人应该说建成了与雅典文明、古希腊文化相媲美的楚文化,也产生了像三年不鸣、一鸣惊人的楚庄王。
三是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开放精神。
楚国当时不固步自封,应该说是比较开放的,楚国精湛的丝绸工艺融汇了当时鲁国的技术,青铜冶炼借助了中原一带好的技术。
所以说当时楚先人是具有这种开放的意识。
四是崇尚教育、热爱祖国的民族精神。
当时楚国被吴国打败以后,申包胥就跑到秦国去哭了七天七夜,最后由秦来帮助恢复自己的国家。
另外还有屈原,几乎是家喻户晓,最后在汨罗江投江悲愤而去,他们都是民族精神的一种体现。
湖北人物志作文
湖北人物志作文湖北人地灵,素有重教兴学,培养人才的优良传统。
当我们打开尘封已久的中华历史长卷,荆楚大地的英雄豪杰,贤人逸士。
才子佳人层出不穷。
从中华名族人文祖之一的炎帝衣氏,到共和国家主席董必武,李先念,从爱国诗人屈原,到明代的政坛领袖张居正。
从远嫁塞北的王昭君名主战士闻一多,她们的行为胸怀,成就无不令人敬仰,崇拜,羡慕。
我最敬佩的是王昭君,看惯了官僚中的勾心斗角,本以为身为官女的她会在这高强深院中默默地度过一生。
正逢大汉朝与匈奴和亲时,她毅然决定为安疆保国做出贡献,远嫁到了匈奴,匈奴人都很敬佩,爱戴她,是她促进了汉和匈两族的友好交往。
同样是好,而我却没有王昭君那样博大的胸怀,奉献的精神。
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是为纪念他一一爱国诗人屈原,他担任过楚国的三问大夫。
惨于国家内政和外交事业,为了楚国的强盛,屈原主张对内进行改革,对外实行联合抗秦,却遭受到了贵族官僚的反对。
楚王也不信任他,吧他罢官,放逐到了外地,在流放途中听到京都被占得消息,肝胆俱裂,悲痛万分,报汩罗江而死。
他心系国家,忧心国家得精神使我崇拜。
明主战士闻一多在1935年“一二--五”运动爆发,他积极参加,发表演说,支持学生爱国抗日运动,最后却惨遭国名党特务的杀害。
他不畏强权,怒怕牺牲的精神使我敬仰,为了保护自己的国家挺身而出,明知道使死路一条,却还要做,他的胆大也是我所没有的。
我是一个胆小怕事的人,面对人多的地方,总是不知所措。
王昭君,屈原,闻一多他们就是我们心中的坐标。
我希望具有昭君博大的胸怀,奉献的精神,屈原的爱国情感,闻一多的胆量。
他们的精神品质值得我们去学习,吧我们的湖北人得品质发扬光大,使我们湖北的文化源远流长。
新中国湖北籍将帅
新中国湖北籍将帅新中国湖北籍将帅1955年~1965年授衔的将帅中,湖北籍将帅有236名,数量居全国第⼆。
计1位元帅、2位⼤将、14位上将、32位中将、187位少将。
主要分布在鄂东北地区的⼤悟、红安、⿇城、黄陂⼀带。
按将军所在的原籍县份统计,以红安(61位)、⼤悟(37位)、⿇城、黄陂、天门(14位)为多。
元帅(1名)林彪(黄冈)⼤将(2名)徐海东(黄陂今属⼤悟)、王树声(⿇城)上将(14名) 韩先楚(黄安今红安)、王平(阳新)、郭天民(黄安今红安)、周纯全(黄安今红安)、陈再道(⿇城)、王宏坤(⿇城)、刘震(孝感)、陈锡联(黄安今红安)、陈⼠榘(荆门)、王新亭(孝感)、黄永胜(咸宁)、贺炳炎(松滋)、谢富治(黄安今红安)、王建安(黄安今红安)(1956年授上将)中将(32名)/exu王必成(⿇城)、王近⼭(黄安今红安)、王尚荣(⽯⾸)、⽥维扬(枣阳)、成钧(⽯⾸)、刘飞(黄安今红安)、刘昌毅(黄安今红安)、杜义德(黄陂)、杨秀⼭(沔阳今仙桃)、李天焕(黄安今红安)、李成芳(⿇城)、吴先恩(黄安今红安)、余⽴⾦(⼤冶)、张才千(⿇城)、张天云(黄安今红安)、张仁初(黄安今红安)、陈康(⼴济今武洞)、陈庆先(黄陂)、周希汉(⿇城)、周志坚(礼⼭今⼤悟)、胡奇才(黄安今红安)、饶正锡(钟祥)、秦基伟(黄安今红安)、聂凤智(礼⼭今⼤悟)、顿星云(⽯⾸)、徐深吉(黄安今红安)、徐斌洲(黄安今红安)、黄新廷(沔阳今洪湖)、韩伟(黄陂)、程世才(⼤悟)、鲍先志(⿇城)、詹才芳(黄安今红安)、少将(187名)1. 1955年(124名)丁先国(⿇城)、万振西(汉川)、马龙(⼤冶)、马忠全(黄安今红安)、王义勋(阳新)、王全国(沔阳今仙桃)、王诚汉(黄安今红安)、王绍南(天门)、王政柱(⿇城)、邓岳(⿇城)、邓少东(⼤悟)、⽯志本(⼤悟)、邓家泰(荆门)、⽢思和(黄安今红安)、⽯忠汉(孝感)、帅荣(黄梅)、叶建民(⼤悟)、卢南樵(孝感)、⽥厚义(⼤悟)、史可全(天门)、乔信明(⼤冶)、朱⽕华(⿇城)、朱声达(江陵)、伍瑞卿(⼤悟)、刘何(⼤悟)、刘少卿(黄冈)、刘华清(⼤悟)、刘振国(孝感)、刘清明(汉川)、刘福胜(黄安今红安)、阮贤榜(通⼭)、孙光(⼤悟)、杜国平(⼴济今武洞)、严光(⼤悟)、李⼈林(天门)、李少元(英⼭)、李⽂清(松滋)、李书茂(沔阳今仙桃)、李世焱(黄安今红安)、李庆柳(⿇城)、李国良(荆门)、杨焕民(孝感)、吴林焕(⼤悟)、吴嘉民(阳新)、何光宇(⼤悟)、何济林(沔阳今仙桃)、何辉燕(⼤悟)、何德庆(黄安今红安)、邹国厚(黄安今红安)、闵学胜(黄安今红安)、况⽟纯(黄安今红安)、汪克明(阳新)、汪洪清(汉阳今蔡甸)、宋庆⽣(天门)、张⼴才(黄陂)、张汉丞(⿇城)、张秀龙(沔阳今仙桃)、张国传(⼤悟)、张宗胜(⼤悟)、张春森(⼴济今武洞)、张培荣(⿇城)、张竭诚(黄安今红安)、张潮夫(⼤悟)、陈⽂彪(汉川)、陈华堂(天门)、陈⾦钰(⼴济今武洞)、陈美藻(黄安今红安)、陈福初(黄陂)、范忠祥(天门)、罗应怀(黄安今红安)、罗坤⼭(沔阳今仙桃)、⾦世柏(黄安今红安)、⾦绍⼭(⼤悟)、周长庚(⽯⾸)、周世忠(黄安今红安)、周纯麟(⿇城)、周明国(⼤悟)、周学义(黄梅)、郑国仲(黄安今红安)、胡⼤荣(黄梅)、胡正平(黄安今红安)、胡定千(孝感)、查国桢(蕲春)、赵⽂进(⼤悟)、赵正洪(黄梅)、赵国泰(崇阳)、祝世凤(⿇城)、胥治中(⽯⾸)、姚运良(⼤悟)、贺健(黄安今红安)、袁克服(黄安今红安)、袁学凯(黄陂)、夏耀堂(⽯⾸)、徐其孝(⿇城)、徐绍华(黄安今红安)、⾼志荣(⿇城)、黄⽴清(⼤悟)、黄忠学(天门)、韩卫民(黄安今红安)、韩东⼭(⼤悟)、喻新华(⿇城)、程悦长(黄安今红安)、傅传作(⽯⾸)、童陆⽣(黄陂)、曾祥煌(潜江)、谢正荣(黄安今红安)、谢甫⽣(⼤悟)、蓝侨(⼴济今武洞)、雷震(黄陂)、雷绍康(⼤悟)、廖述云(⽯⾸)、谭友林(江陵)、熊伯涛(黄陂)、熊应堂(黄安今红安)、黎化南(长阳)、黎锡福(黄安今红安)、樊哲祥(公安)、颜东⼭(⼤悟)、薛少卿(监利)、魏天禄(天门)、江腾蛟(黄安今红安)、唐⾦龙(汉川)、萧永正(⿇城)、程儒珍(黄安今红安)2.1960~1965年(63名)王万⾦(沔阳今仙桃)、⽅明胜(黄陂)、⽅毅华(⼤悟)、叶超(黄陂)、卢燕秋(黄安今红安)、冯仁恩(⿇城)、宁贤⽂(⼤悟)、吕作松(阳新)、邓可运(⼤悟)、朱⽟学(⿇城)、朱⽟庭(巴东)、朱直光(阳新)、刘林(沔阳今仙桃)、江波(黄安今红安)、江鸿海(⿇城)、祁开仁(武昌今江夏)、阮汉清(通⼭)、苏宏道(江陵)、别祖后(天门)、吴杰(⼤悟)、吴⼦杰(天门)、吴永光(⼤悟)、吴振挺(黄安今红安)、汪运祖(黄安今红安)、李长如(⼤悟)、李⼤清(黄陂)、李定灼(黄安今红安)、李国良(天门)、杨虎⾂(天门)、张天恕(黄安今红安)、张志勇(黄安今红安)、张贤良(公安)、张树才(黄冈)、陈炎清(黄安今红安)、范保顺(天门)、罗厚福(黄安今红安)、周家美(潜江)、郑友⽣(孝感)、郑本炎(⼤悟)、赵复兴(沔阳今仙桃)、赵炳伦(⿇城)、赵鹤亭(黄安今红安)、贺俊侦(阳新)、秦光远(黄安今红安)、耿锡祥(黄安今红安)、袁彬(⿇城)、席舒民(⼤悟)、唐凯(黄陂)、涂锡道(黄安今红安)、梅盛伟(阳新)、龚兴业(荆门)、彭⽅复(阳新)、董志常(⼤悟)、董家龙(荆门)、程启⽂(黄安今红安)、詹少联(黄安今红安)、颜青云(汉川)、戴克明(黄安今红安)、戴克林(黄安今红安)、殷国洪(黄安今红安)、殷承祯(崇阳)、⾼林(⼤悟)、魏国运(监利)[ 转⾃铁⾎社区/doc/3f18313206.html/ 1988年恢复军衔制以来湖北籍获军衔、警衔有:上将(9名)刘华清(⼤悟1988年)、秦基伟(黄安今红安1988年)、王诚汉(黄安今红安1988年)、杨德清(应城1996年)、赵可铭(武汉1997年)、刘冬冬(武汉1998年)、喻林祥(应城2002年)、刘精松(⽯⾸1988年)、杨国屏(钟祥1993年)中将(22名)傅奎清(英⼭原属安徽1988年)、曾幼诚(武汉1988年)、邵农(武昌今江夏1990年)、杨正刚(郧县1993年)、邹永钊(⿇城1993年)、郭锡章(⼴济今武洞1993年)、何道泉(黄陂1994年)、程建宁(⼴⽔1995年)、董良驹(鄂州1996年)、朱曙光(江陵1997年)、陈达植(武汉1997年)、罗友礼(鄂州1997年)、⾼⽂远(黄陂1997年)、朱永清(随州1999年)、熊⾃仁(监利2000年)、邱衍汉(天门2002年)、张诗明(荆州2002年)、孔瑛(武洞2003年)、叶爱群(⼤悟2003年)、张孝忠(应城2003年)、范晓光(阳新2005年)、江建曾(红安2006年)其中1955年与1988年都获得将军军衔的有3名[ 转⾃铁⾎社区/doc/3f18313206.html/秦基伟1955年中将1988年上将刘华清1955年少将1988年上将王诚汉1955年少将1988年上将。
袁氏上将军茂松报国从戎的崇仁尚义
袁氏上将军茂松报国从戎的崇仁尚义袁三丰袁茂松,又名袁朴,今隆回高平人,是我伯庸祖之子三郎公之裔孙。
他生于一个衰败的朝代—清朝末年,年少的他胸怀宏志,特别是他就读于长沙岳云中学时,更多地了解到祖国的羸弱和任人宰割。
“家贫出孝子,国荡出良将”,孙中山先生的理想壮志与其雄心不谋而合,他的爱国忧民情怀陡然升起,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黄埔精神像磁铁般地吸引着这位钢铁无畏的血性男儿,以致忠肝义胆纵贯其赫赫一生,加之袁氏所取的梅山昂扬豪迈的文化熏陶,铸就了这个铮铮勇士和民族英雄波澜壮阔的戎马生涯和穿越时空的人格魅力。
一、铲除毒瘤的北伐战争近代中国没有袁世凯是无法逼退清帝让位而和处的,唯袁世凯又急流勇退,取消自己的帝制而和处民国,本为国之大幸。
可不幸的是,袁世凯因病早逝,中国一下子进入了群雄割据的状态。
为了完成中华大统,铲除一个个毒瘤式的枭雄,孙中山创办黄埔军校,袁朴怀梦天下苍生,毅然投入黄埔一期。
“升官发财请入别道,贪生怕死莫入此门。
”袁朴他们这群舍生忘死的学生军,所向披靡的北伐和讨陈开始了真实战场的博弈,铁军的历练及中原大战一举奠定了民国的当家一统,同时也为其抗日搏杀积累了隆隆的元气和才干。
二、长留浩气的抗日精神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纪念七十周年暨世界反法西斯胜利纪念七十周年,时间已经过去一个多甲子,但是做为民族救亡图存的抗日精神是人世间最伟大的浩然正气和最大的正能量是永存的,做为近代近一个世纪的屈辱,中华民族在历经八年全面抗战、十四年对日战争中,终于取得了扬眉吐气的胜利,又是何等的惊天动地。
袁朴及其弟袁延松、袁文松均在南京保卫战及松沪战场上痛击日寇。
遥想当年,枪声为曲,炮声伴奏,厮杀声汇成一曲荡气回肠的交响乐章,何等壮美啊!袁朴将军两个连、营级的亲弟弟以身殉国,壮烈牺牲,惊天地,泣鬼神。
他们的英勇无畏,无愧于国家和人民,无愧于列祖列宗,无愧于最受尊敬之楷模。
袁朴上将更是披坚执锐、运筹帷幄、身经百战、杀敌如麻、丰碑座座、奖章枚枚、璀璨闪耀。
楚文化的六大支柱及其精神特质
楚文化的六大支柱及其精神特质在祖国漫漫的历史长河中,荆楚文化是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
“楚”既是民族概念,又是国家概念,也是地域概念,加上一个“荆”字,时刻就延长了。
楚文化有800连年的历史,阻碍深远;“荆楚文化”时刻更长,可延伸至2000连年。
在荆楚文化研究中,楚文化研究是重点,因为荆楚文化的源头是楚文化。
楚文化是在荆楚大地诞生和进展起来的。
它吸取了周边文化之长,同时又保留了自己特有的文化形态和文化特点。
在周朝各国地域文化中,楚文化是极为重要的一支。
楚文化的要紧组成可归纳为六大支柱:青铜冶铸、丝织刺绣、木竹漆器、美术音乐、老庄哲学及屈骚文学。
从目前的考古功效来看,最先进的青铜冶铸出自楚国;最先的铁器在楚国;先秦漆器的数量之大、工艺之精莫过于楚漆器;最富有制造力的丝绸刺绣出自楚国;先秦金币、银币无一不是楚币。
哲学有老庄,文学有屈骚,戏剧的开山祖师是楚人优孟,养由基是楚国闻名的神箭手,楚国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塑超凡脱俗,楚乐“八音”是指金、木、土、石、丝、竹、革、匏。
楚国的编钟乐舞水平之高,举世公认。
在政体创新上,楚人最先在今湖北荆门设立县制,将其列为一级行政区划,改变了贵族分封制度,进而引发了军事、土地、赋税改革。
在天文、历法、数学等方面,楚人都有独特的奉献。
总之,在采矿、冶炼、丝绸、漆器等方面,楚人取得了举世无双的功效,而老庄哲学、屈骚宋赋也成为显学。
活着界范围内,从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的300年间,东西方文化竞相争辉,咱们完全能够把楚文化与同时期的古希腊文化并列为世界文明的代表。
楚国的青铜冶炼、铸铁、丝绸、漆器早于古希腊,许多科学技术处于领先地位。
在音乐艺术方面,楚人也在古希腊人之上。
在哲学方面,二者各有所长。
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根基在老子和庄子,而老子和庄子都是楚国人。
1993年,湖北荆门出土的竹简本《老子》甲、乙、丙三种,受到国际汉学界的高度关注。
在国家政体建设、货币制度方面,楚国那么比古希腊更为完善。
各省历史代表名将-湖北篇(二)
各省历史代表名将-湖北篇(二)宋孟珙孟珙(1195年-1246年10月13日),字璞玉,号无庵居士。
随州枣阳(今湖北枣阳)人,原籍绛州(今山西新绛)。
南宋中后期军事家,民族英雄,左武卫将军孟宗政第四子。
孟珙出身将门,曾祖孟安、祖父孟林都为岳飞部将。
他早年随父于枣阳抗金,在孟宗政死后接管忠顺军,累官京西兵马钤辖。
绍定六年(1233年),击败入侵的金国恒山公武仙所部。
端平元年(1234年),参与蔡州之战,联合蒙古灭亡金国。
宋蒙战争爆发后,统领南宋川蜀、京湖两大战场,以一人之力统御南宋三分之二战线上的战事。
累官枢密都承旨、京西湖北路安抚制置使,四川宣抚使兼知夔州,封汉东郡开国公。
晚年以宁武军节度使致仕。
淳佑六年(1246年),孟珙病逝,年五十二。
后特赠太师、吉国公,谥号'忠襄'。
孟珙虽为武将,但注重文教事业,于战乱之际兴建公安书院、南阳书院。
又精研《易经》,颇通佛学。
著有《警心易赞》《无庵法语》等,今已佚失。
《全宋诗》《全宋文》辑录有其诗文。
宋李庭芝李庭芝(1219~1276年),字祥甫,随州(今湖北随州)人。
南宋名将。
李庭芝早年投奔孟珙,训练农民,治理军务。
后中进士,担任孟珙的幕僚。
母丧期间,李庭芝紧急主管两淮制置司事,抵御蒙古入侵,率军打败李璮的军队,杀死其将帅厉元帅,平定南城而回。
景定元年,李庭芝又在乔村打败李璮,攻下东海、石圃等城邑。
景定三年,李璮投降,其又攻破蕲县,杀死守将。
李庭芝镇守扬州期间,襄阳告急,朝廷命李庭芝以京湖制置大使督师入援襄阳,遭奸臣陷害罢官。
不久,元兵围攻扬州,制置使印应雷暴死,朝廷即起用李庭芝担任两淮制置使。
德祐元年,贾似道兵败芜湖,沿长江各州的将帅或降或逃,只有李庭芝率所部军队坚守郡县城邑。
元丞相伯颜进入临安,留元帅阿术围困扬州,李庭芝突围失败,被执殉难。
元末张定边张定边,沔阳人,在今湖北仙桃,元末著名将领,若论勇猛天下无出其右者。
张定边身材魁梧,急公好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现役鄂籍将领名录谈楚人尚武精神传承
2007年05月07日星期一上午 09:47
从现役鄂籍将领名录谈楚人尚武精神传承
文/青芝山神
从新华军坛上偶然见到湖北网友“在沪工作其实压力很大”发表的一份鄂籍现役将领名录,弥足珍贵。
于是珍藏起来。
并一时兴起,借此开篇,谈谈楚人尚武精神的传承。
以下是鄂籍现役将领名录:
上将(4人)
国防大学政治委员赵可铭上将(1942.10-,湖北武汉人)
济南军区政治委员刘冬冬上将(1945.10-,湖北武汉人)
广州军区政治委员杨德清上将(1942.09-,湖北应城人)
第二炮兵司令员靖志远上将,(1944.12月--,湖北襄樊人)
中将(10人)
新疆军区司令员邱衍汉中将(1944.02-,湖北天门人)
第二炮兵政治部主任张孝忠中将(1946.04-,湖北应城人)
总装备部副部长张诗明中将(湖北荆州人)
济南军区副司令员叶爱群中将(1945-,湖北大悟人)
南京军区副政治委员熊自仁中将(1943.12-,湖北监利人)
广州军区空军政治委员朱永清空军中将(兼)(1943.03-,湖北随州人)
兰州军区政治委员喻林祥中将(1945.01-,湖北应城人)
兰州军区政治部主任孔瑛中将(1945.04-,湖北武穴人)
成都军区副司令员范晓光中将(1945.07-,湖北阳新人)
武警部队副司令员朱曙光武警中将(1944.12-,湖北江陵人)
少将(17人)
海军政治部副主任刘纪林海军少将(1949.08-,湖北天门人)
海军政治部干部部部长,李清说是湖北宜昌人;
军事经济学院(武汉)院长万东铖少将(1951.11-,湖北天门人)
总参谋部通信部部长张训才少将(1947-,湖北汉川人)
远洋航天测量船基地司令员简仕龙少将(1952-,湖北荆州人)
海军指挥学院(南京)院长刘卓明海军少将(湖北大悟人)
防空兵指挥学院(郑州)政治委员张训彩少将(1947-,湖北汉川人);
北京军区副参谋长秦卫江少将(1955.12-,湖北红安人)
南京军区空军司令员江建曾空军少将(兼)(湖北红安人)
南京军区副参谋长顾守成少将(1950.02-,湖北京山人
广州军区空军政治部主任刘展志空军少将(1952.06-,湖北英山人)
广州军区联勤部政治委员刘长银少将(1952-,湖北大悟人)
广州军区湖北省军区政治委员刘勋发少将(1947.07-,湖北宜都人)
广州军区广西军区司令员刘晓琨少将(1952-,湖北仙桃人)
广州军区陆军第42集团军政治委员岳世鑫少将(1952-,湖北宜昌人)
成都军区空军副政治委员龚德宏空军少将(1952.07-,湖北鄂州人)
武警山西省总队总队长叶景亮武警少将(1951.02-,湖北广水人)
武警安徽省总队总队长夏鹤武警少将(1953.07-,湖北武汉人)
以上名录,应该是现役鄂籍将军在重要领导岗位的。
其他有将军军衔但不在重要领导岗位的鄂籍将军,我估计未收录进来。
从名录总的看,湖北将星灿烂,湖北将星在中国军坛上举足轻重。
楚人尚武精神得以很好地传承,并发扬光大。
从将军籍贯的地域分布来看,武脉的传承,依然呈地域性分布。
先来让我们感受一下新中国1614位开国将军为湖北带来的荣光:
1955年9月,当中国的历史伟人毛泽东在中南海怀仁堂向众多的将帅授衔之际,全军上下,共授元帅10名、大将10名、上将55名、中将175名、少将798名。
之后,又补授上将2名、中将2名,补授、晋升少将562名,到1965年以前共授少将以上将帅1614名。
从此,1600多将星便以其璀璨的光辉诞生在中华民族历史的天幕中了,令世人瞩目,令世人敬仰,令中国人民自豪,令中华民族骄傲。
在这其中:出元帅最多的省份为四川,4人,占40。
出大将最多的省份为湖南,6人,占60。
出上将以上高级将领(元帅、大将、上将)最多的省份为湖南,28人,占总数的36;其次是湖北,17人,占总数的22。
若按将军所在的原籍县份统计,前10位的“将军县”依次为:湖北黄安、江西兴国、安徽金寨、湖南平江、江西吉安、江西水新、湖北大悟、河南新县、安徽六安、湖南浏阳。
曾出过10位以上将军的县还有:福建上杭、湖南茶陵、湖北麻城、江西吉水、江西泰和、江西于都、湖北黄陂、湖北天门、江西莲花、福建永定、福建长汀、四川达县、江西瑞金、河南商城、四川巴中。
湖北五大将军县:黄安、大悟、麻城、黄陂、天门
黄安:全国十大将军县中排序第一。
大悟:全国十大将军县中排序第七。
麻城:全国曾出过10位以上将军的县中排序第3;黄陂:全国曾出过10位以上将军的县中排序第7;天门:全国曾出过10位以上将军的县中排序第8
再来看看现役鄂籍将领籍贯:武汉、天门、应城、大悟,表现突出,各有将领三人,汉川、荆州、红安也不错,各有将领两人,总体讲,江汉平原将星璀璨。
比较一下开国将军造就的湖北五大将军县,除麻城外,将军县均传承了这种楚人尚武精神。
黄陂,现在是武汉的区县,所以,将军籍贯再不
会出现黄陂的,只会以武汉出现了。
黄陂的武脉,在武汉传承。
天门、大悟、红安,武脉传承,自不待言。
麻城有些例外,原因不得而知。
敬军礼!
青芝山神。
于2007五一黄金周。
英雄辈出竟陵城
文/青芝山神
英雄辈出竟陵城,给网友们展示的是竟陵城在军事政治方面的一种力量之美。
古往今来,竟陵古城,雄关漫道,英雄辈出,豪气冲天。
竟陵城:文风开天下之先,豪情存万世景仰。
竟陵城,无疑又是一个英雄之城。
================
历代湖北籍状元
1、杜陟:唐朝状元,襄阳(今襄樊)人。
2、宋郊:宋朝状元,安陆人。
宋郊即宋痒,本来考第三,按中国传统,顶替其弟宋祁而名列榜首,成为状元。
3、冯京:宋朝状元,咸宁人,官至宰相。
4、郑獬:宋朝状元,安陆人。
5、毕渐:宋朝状元,潜江人。
6、任亨泰:明朝状元,襄阳(今襄樊)人。
7、张懋修:明朝状元,荆州人,宰相张居正之子。
8、刘子壮:清代开科状元,黄冈人。
9、蒋立镛:清代状元,天门人。
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
10、陈沆:清代状元,浠水人。
=======================
湖北五大将军县:黄安、大悟、麻城、黄陂、天门
黄安:开国将军61人。
全国十大将军县中排序第一。
大悟:开国将军37人。
全国十大将军县中排序第七。
麻城:开国将军26人。
全国还曾出过10位以上将军的15个县中排序第3;
黄陂:开国将军14人。
全国还曾出过10位以上将军的15个县中排序第7;
天门:开国将军14人。
全国还曾出过10位以上将军的15个县中排序第8.
向湖北五大将军县致敬!
==============
中国十四位古代圣人:
河南,四个(画圣吴道子-禹县、医圣张仲景-邓县、诗圣杜甫-巩县、科圣张衡-南阳)
山东,三个(文圣孔子-曲阜、书圣王羲之-临沂、兵圣孙武-惠民)
陕西,三个(酒圣杜康-白水、史圣司马迁-韩城、药圣孙思邈-耀县)
湖北,一个(茶圣陆羽-天门)
山西,一个(武圣关羽-解州)
江苏,一个(草圣张旭-苏州)
安徽,一个(谋圣张良-毫县)
向圣贤学习!
==============
中国二十五个将军县:
湖北黄安、江西兴国、安徽金寨、湖南平江、江西吉安、江西水新、湖北大悟、河南新县、安徽六安、湖南浏阳、福建上杭、湖南茶陵、湖北麻城、江西吉水、江西泰和、江西于都、湖北黄陂、湖北天门、江西莲花、福建永定、福建长汀、四川达县、江西瑞金、河南商城、四川巴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