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第四单元 第一课 家住平原 教案

合集下载

初中《历史与社会》课教案——家住平原

初中《历史与社会》课教案——家住平原

初中《历史与社会》课教案——家住平原一、教学目标1.了解平原地貌及其特点;2.了解家住平原对人们的生活和发展的影响;3.掌握描述家住平原地区的常用词汇和表达方式;4.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力和描述能力。

二、教学重点1.平原地貌及其特点;2.家住平原对人们的生活和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家住平原对人们的生活和发展的影响。

四、教学准备1.课件:包含图片和地图等素材;2.实物样本:可准备一些与平原相关的实物,如农作物、平原地形模型等;3.板书工具:白板、彩笔等。

五、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引导学生回忆地理课程中学过的地貌类型;2.提问:你了解什么是平原?请描述一下平原的特点。

步骤二:讲授(15分钟)1.展示课件中的平原地貌图片,让学生观察,描述所见;2.解释平原地貌的概念:平原是地球表面相对平坦的地貌单位,地势平坦、土层厚,适合农业发展;3.介绍平原的特点:地势平坦、气候温和、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等。

步骤三:分组讨论(15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2-3人;2.分发材料,让学生阅读相关资料,讨论家住平原对人们的生活和发展有哪些影响;3.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与其他小组分享。

步骤四:课堂呈现(15分钟)1.邀请学生上台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2.全班讨论、补充和总结家住平原对人们的生活和发展的影响;3.教师进行点评和引导,确保学生理解和掌握主要内容。

步骤五:拓展应用(15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描述一下自己所在城市的地理特点和家住平原对当地的影响;2.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上台进行汇报;3.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进一步讨论平原地形对当地发展的意义。

步骤六:课堂总结(5分钟)1.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2.引导学生回顾学习收获,并提出问题;3.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地域特点,并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六、作业布置1.要求学生课后整理所学知识,形成学习笔记;2.要求学生在笔记中重点记录家住平原对人们生活和发展的影响;3.鼓励学生在家中或社区附近观察并记录平原地貌的特点,并制作一份观察报告。

初中《历史与社会》课教案——家住平原_七年级地理教案_模板

初中《历史与社会》课教案——家住平原_七年级地理教案_模板
关于世界森林资源的分布,课文提供一张地图,结合曾经学过的自然带的概念,能够很清楚地看出世界森林绝大部分分布在北半球,其中针叶林分布亚洲与欧洲最多,阔叶林以热带雨林为主,还有一部分亚热带常绿林和温带落叶阔叶林。
关于森林的利用和保护,课文讲解森林的破坏主要是人类的滥砍滥伐,尤其是热带雨林减少的速度很快,并通过漫画,描述森林资源的减少对野生动物的影响;通过“想一想”提出森林利用的三种方法,通过“读一读”,提出如何保护森林资源及植树造林的重要性。
四、关于教材中插图、图册的使用。
例:图是地理的重要语言,使学生获得读、用、析图的方法是地理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在本节课中,打算着重指导学生。。。
五、关于本课板书的设计和结构。
例,这节课的板书,打算设计成“纲要信号”的形式,其好处是。。。
特别提示:
1.在第二部分中,有些觉得有必要单独立出来讲的,可以再分几点。
二、新授。
1、天圆地方。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生活的空间:天是圆的,地是方的。〔投影:天圆地方〕
2、古代印度人:地球是一只漂浮在大海中的巨大海龟。
〔雄伟高大的喜马拉雅山隔断了古印度同亚洲其它地区的陆上联系,孟加拉湾、印度洋、阿拉伯海三面环绕,使古印度人无法理会海外的世界。〕
3、有趣的地理现象:
〔1〕在海边看到有帆船的远方驶来,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
7、地球的大小:〔投影:地球的大小〕
引导学生读出相关数据:
R=6371km〔记忆:在祖国风景秀丽的庐山上吃鱼的感觉一定是很美妙的〕。
C=40000km〔毛泽东:坐地日行八万里〕。
S=5.1亿平方km
三、小结:
1、人类为探索地球的形状进行了不懈地努力。
2、地球是一个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的大球体,其5.1亿平方千米的表面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

初中家住平原教案

初中家住平原教案

初中家住平原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平原地区的地理特征,包括地形、气候、植被等。

2. 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增强学生的地理意识。

3. 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平原地区的地理特征。

2. 家乡的风土人情。

教学难点:1. 平原地区地形、气候、植被等特点的讲解。

2. 学生对家乡的深入了解。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有关平原地区的图片、资料等。

2. 学生准备自己家乡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展示平原地区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平原地区的特点。

2. 学生分享自己家乡的图片和资料,介绍家乡的地理特征。

二、探究平原地区的地理特征(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平原地区的地形、气候、植被等特点。

2.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总结平原地区的地理特征。

三、深入了解家乡(15分钟)1. 学生根据自己的家乡,深入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

2. 学生分享自己的了解,让大家了解家乡的文化特色。

四、思考与讨论(10分钟)1.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家乡的变化和发展。

2. 学生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认识到家乡的地理特征和文化特色。

2. 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提出改进的方法和策略。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平原地区的地理特征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对家乡的深入了解程度。

3. 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展示平原地区的图片和资料,引导学生关注平原地区的特点。

同时,让学生分享自己家乡的资料,深入了解家乡的地理特征和文化特色。

在思考与讨论环节,引导学生思考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平原地区的地理特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自己的家乡也有了更深的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同时,教师也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高。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第一课《家住平原》名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版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第一课《家住平原》名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版

第一课家住平原教学设计课程标准2-5 通过典型实例,比较我国不同地区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以及人地关系方面的主要问题。

2-7 通过典型实例,比较世界一些地区和国家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主要特点。

教学要求1.利用各种地图和图表,获取有用信息,分析说明一个地区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基本特征。

2.通过案例学习,了解平原地区的自然环境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

3.对比湄南河平原和美国大平原,说明它们在景观、生产和生活方面的不同之处,理解一个地区的区域特色是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相互联系、共同作用的结果。

4.通过对两个案例的剖析,理解因地制宜的观点,认识协调人地关系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结构分析不同地区人们的生活各具特色,这是因为地区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无论人们生活在哪里,都在积极地利用各种自然环境,创造着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自然环境是人们生产生活的基础,区域生活大都刻上了这个地区自然环境的烙印。

所以,从自然与人文关系的角度分析区域特色,是本课教学的主线。

课文中的两个案例同为平原地区,但由于气候、环境、人口等其他方面的差异,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区域特色。

稻作文化的印记──重点讲述以精耕细作的水稻生产为核心的文化与生活。

水稻适宜在高温多雨、土壤肥沃、灌溉便利的自然环境中生长,因此热带和亚热带的冲积平原成为水稻生产的主要分布区。

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生产具有典型性。

水稻生产是当地人民的生活核心,由此产生了当地特色鲜明的“稻作文化”。

课文从物质、社会、精神三个层面展示了稻作文化的内容。

用机器种庄稼──重点讲述以大机器为核心的农庄文化与生活。

面积广大和机械化作业是大农场经营的两大特点。

美国大平原的农业生产能够很好地诠释这种特点。

地域广大和平坦是基础,生产工具和运输方式的现代化是条件,而人的生活方式的形成是适应这种农业生产方式的结果。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第四单元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第四单元教案

第一课家住平原第一课时稻作文化的印记一、教学目标1、能根据资料、地图和图片描述,获取有用的信息,分析出湄南河平原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基本特征,形成感性认识。

2、通过对水稻生产情况和湄南河平原人们的生活情况的分析,了解自然环境与人们生产和生活以及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理解一个地区的区域特色是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相互联系、共同作用的结果,建立事物相互联系的观点。

3、能运用所学方法,剖析教师提供的或自己搜集的新案例,确产因地制宜、合理发展的观点。

二、重点与难点重点:湄南河平原人们的稻作生产以及生活方式。

难点:湄南河平原的稻作生产与人们生活方式之间的密切关系。

关键之处:从自然与人文关系的角度分析平原地区的生活特色。

三、教学流程1.教学活动程序设计意图创设情景通过播放我国民居图片,让学生分析不同的自然环境下形成的不同的民居特色采用喜闻乐见的形式,再现社会情景,巧妙地将社会需要转化为学生的学习需要,调动其学习热情,使用权其积极参与师生共同探究学习新知1、提出设问:我国及全世界水稻的主要生产区集中在哪里?促成学生思考2、展示湄南河平原的位置图,提问:水稻生产需要什么样的良好条件?放手自学,让学生自主探索,从而获得新知。

3、教师自制表格;稻作生产与人们生活的了联系。

让学生通过分析,并填表,把握其对应的联系。

巧用手段,直攻难点,使学生掌握技能,发挥学生主支学习的作用。

4、播放“农民在田野里劳动”录像及观看课本中的《水稻生产图》。

说明从口分布与人力劳作的关系。

学生演示插秧,培养热爱劳动的情感。

5、展示湄南河风光图片,反映丰收后带来的喜悦。

小组讨论民居特色,学生回答相关问题,了解生活情况。

6、播放“春耕礼”录像片段。

让学生畅谈感想。

7、布置课外调查活动内容。

学生明确学习的方向。

8、“稻作文化的印记”中,给你最大的印记是什么?讨论思考后,结合实际,畅所欲言,从众多的内容中达到共识。

9、你心中的稻作生产走的是什么路子?启发学生发散性、开放性的思维,为下一节课铺垫。

人教版七上历史与社会3-1《家住平原》第一课时教案

人教版七上历史与社会3-1《家住平原》第一课时教案

人教版七上历史与社会3-1《家住平原》第一课时教案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名称:人教版七上历史与社会3-1《家住平原》2.教学年级和班级:七年级一班3.授课时间:2022年10月10日4.教学时数:1课时(45分钟)二、核心素养目标分析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时空观念: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能够理解平原地区的地理、历史和文化特征,建立起对平原地区发展的时空观念。

2. 史料实证:学生能够通过阅读课文和观看相关资料,掌握平原地区的发展历程,形成对平原地区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3. 历史解释:学生能够对平原地区的文化、经济和社会现象进行解释,从而提高历史解释能力。

4. 地方认同: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能够增强对自己家乡平原地区的认同感,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

5. 批判性思维:学生能够在分析平原地区的发展过程中,运用批判性思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6. 沟通与协作:在课堂上,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沟通与协作能力。

7. 创新与实践: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出改进家乡的建议,培养创新与实践能力。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1. 重点:- 平原地区的地理、历史和文化特征。

- 平原地区的发展历程。

- 家乡平原地区的认同感。

2. 难点:- 理解平原地区的历史发展脉络。

- 分析平原地区的文化、经济和社会现象。

3. 解决办法:- 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直观展示平原地区的地理、历史和文化特征,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 通过小组讨论、分享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平原地区的发展历程,增强对家乡的认同感。

- 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平原地区的文化、经济和社会现象。

- 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鼓励学生提出改进家乡的建议,培养创新与实践能力。

四、教学资源1. 软硬件资源:教室、投影仪、计算机、白板、教学挂图、教材。

2. 课程平台:人教版七上历史与社会3-1《家住平原》。

3. 信息化资源:相关平原地区的图片、视频、文献资料。

七年级历史上册 《家住平原》课件 人教实验

七年级历史上册 《家住平原》课件 人教实验

根据你所掌握的知识 和教材提供的资料,请谈 一谈:美国中部大平原的 农业生产具有高度机械化 的特点是由哪些因素决定 的?
比一比:
中美有关农业情况的比较数据(2000年)



积 人口 密 耕 度
每农业户 地 人均耕地 均 耕


937万平方千 29人每平 20000万 0、74公顷 2400亩
北部代表“象冠”、东北地方代表“象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耳”、进罗湾代表“象口”,而南方的
长条带代表“象鼻”。此部又是旅游休




水稻生产流程
播 种 、 育 秧
丰收
收 割
插 秧
田 间 管 理
水稻种植业属于劳动密集型 农业,同时是一种自给农业。 粮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 础。在世界粮食体系中,稻米 是三大主粮之一。它约占世界 粮食总产量的1/4。全球约有一 半人口以大米为主食。
牛是主要的劳动帮手 传统农业,敬畏自然灾害
爱护牛 祈求风调雨顺
兴修水利
人口聚居
自然灾害多 抗御能力差
团结互助 关爱弱者
邻里友善和睦
敬畏神灵,崇尚 谷神、稻母
干栏式房屋
俗称“高脚楼”, 在泰国 十分普遍。一般只分上下 两层,用竹子或木材盖建。
充足的水分 民居绕稻田 [水渠和河流] 或河流形成
悬空架设
人工劳动
高产农业 粮食丰收
人口分布密集
满足需要,增加收入 提高生活水平
湄南河平原 上聚集着泰 国87%的人 口。
泰国的重要节日-----春耕礼
春耕礼是泰国的一项由 国王亲自主持的宫廷大 典,在每年的五月初举 行。这一天,耕牛打扮 一新,吃好食,过好日, 预兆丰年。 人们以此大 典来祈求天神,保佑农 家风调雨调、五谷丰登, 这一天也是一年开始种 植水稻的标志。

《家住平原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家住平原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家住平原》导学案第一课时导学目标:通过进修《家住平原》,同砚能够:1.了解该作品的作者是谁,以及作品的背景和主要内容;2.理解作品中所抒发的主题和情感;3.分析作品中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4.能够进行思辨性阅读,提出自己对作品的见解和评判。

导学步骤:第一步:导入请同砚回答以下问题:1. 你们知道《家住平原》这部作品的作者是谁吗?有没有听说过这部作品?2. 你们对平原这个地理环境有什么了解?在平原生活有哪些特点?3. 你们等候通过阅读《家住平原》可以了解到什么?第二步:整体理解请同砚阅读《家住平原》,并尝试回答以下问题:1. 作品描写了哪位作家的家庭生活?他们生活在一个怎样的环境中?2. 作品中表现出的主题是什么?作者通过怎样的手法来表达这一主题?3. 作品中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第三步:语言分析请同砚选择一段他们觉得精彩的文字,并分析其中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比如暗喻、拟人等。

并尝试重新诠释这段文字,加以朗读。

第四步:思辨性阅读请同砚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和看法,对《家住平原》进行沉思和评判。

你认为作者想要表达的是什么?你有哪些共鸣或者反思?该作品对你有何启发?第五步:总结请同砚总结本次导学课程的收获和体会,同时提出对将来阅读的等候和建议。

并对本次进修进行评判。

导学案就以上内容提供了指导和引导,让同砚在阅读《家住平原》过程中更加深度地理解和感受其中的内容,同时引导同砚进行沉思和评判,从而提高同砚的综合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

第二课时导学目标:1. 了解《家住平原》的作者、背景和主题;2. 理解小说中所描绘的生活环境和人物形象;3. 分析小说中所蕴含的哲理和情感。

导学内容:1. 作者介绍- 作者:高阳- 生平:高阳,原名韩成光,1945年生于山东,中国摩登作家。

- 代表作:《家住平原》、《人生一串》等。

2. 小说背景- 故事发生在一个名叫平原的小乡村,描写了一对夫妻因为生活困难而感情破裂的故事。

历史与社会人教七年级上册(2012年新编)《家住平原》教学设计1

历史与社会人教七年级上册(2012年新编)《家住平原》教学设计1

第一课家住平原[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能根据资料、图片及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分析出水稻生产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基本特征。

2.通过水稻生产区人们的生产、生活情况的分析,了解自然环境与人们生产和生活以及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理解一个地区的区域特色是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相互联系、共同作用的结果。

3.积极参与,学会与人合作,学会分析比较、联系实际的方法。

热爱稻作文化,形成因地制宜的发展观,坚持和谐的人地观。

[教学重点]水稻生产区人们的稻作生产和生活方式。

[教学难点]水稻生产区稻作生产与人们生活方式之间的密切关系。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通过第三单元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的真谛。

本地属长江三角洲,今天,我们讨论一下本地这方水土是如何养育我们的?家住平原地区的人们是怎样生产和生活的?二、从生活中学1.说一说:(1)本地的自然条件以及适合哪种农作物生长?学生回答:土壤肥沃的平原、高温多雨的气候、水网密布的灌溉条件。

特别适合水稻的生长。

(2)请同学描述一下稻田景观(略)教师:我们以大米为主食是因为本地适合水稻生产。

大米主要产自平原地区。

展示图1——水稻种植2.想一想:(1)大家知道大米是如何生产出来的吗?展示图2——水稻请出生农村的同学边讲解边表演水稻的生产过程。

水稻生产在水田中进行,具体步骤是:1)播种育秧(先平整好一块田,在上面播种,等秧苗长到一定高度时再移植到另外的田中);2)插秧(插秧前,土地要平整、灌水);3)田间管理(为了保证秧苗的生长,还需除杂草、除虫、施肥);4)收割(把成熟的稻杆割下)5)丰收(脱粒晒干)。

教师对学生的讲解和表演进行点评及补充:现在有的地方采用直播法,减少了育秧这个环节。

请同学们再观看一下水稻的生产流程, 加深理解。

展示图3—1 播种育秧图3—2插秧图3—3 田间管理图3—4 收割图 3—5 丰收(2)水稻生产需要很多环节,而每个环节都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动。

初中《历史与社会》课教案——家住平原

初中《历史与社会》课教案——家住平原

初中《历史与社会》课教案——家住平原课题:家住平原课型:历史与社会年级:初一教学目标:1. 了解平原地区的地理特点和自然资源。

2. 了解平原地区的居民生活和经济发展情况。

3. 掌握通过地理环境介绍社会发展的方法。

4.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社会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1. 平原地区的地理特点和自然资源。

2. 平原地区的居民生活和经济发展情况。

教学重点:1. 了解平原地区的地理特点和自然资源。

2. 了解平原地区的居民生活和经济发展情况。

教学难点:1. 掌握通过地理环境介绍社会发展的方法。

2.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社会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1. 课件和图片资料。

2. 教材:《历史与社会》教材。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向学生提问:“你知道什么是平原地区吗?能举几个例子吗?”让学生介绍一下他们所了解的平原地区。

Step 2:讲解地理特点和自然资源(15分钟)通过图片和课件,向学生展示平原地区的地理特点和自然资源,例如平坦的土地、丰富的水资源、肥沃的土壤等。

让学生了解平原地区的一些特点。

Step 3:讲解居民生活和经济发展(15分钟)通过图片和课件,向学生展示平原地区的居民生活和经济发展情况,例如农业生产、工业发展、城市建设等。

让学生了解平原地区的居民生活和经济发展的情况。

Step 4:讨论案例(10分钟)选择一个平原地区的城市,让学生就该城市的地理特点、自然资源、居民生活和经济发展情况展开讨论,并提出一些问题。

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激发他们的地理观察和社会思维能力。

Step 5:总结和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并提醒学生今后在学习地理和社会课程时要注重观察和思考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Step 6: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个平原地区,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该地区的地理特点、自然资源、居民生活和经济发展情况,并写一篇短文进行介绍。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地理特点和自然资源,讲解居民生活和经济发展,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社会思维能力。

《家住平原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家住平原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家住平原》导学案一、导语《家住平原》是中国闻名作家蒲松龄所著的一篇小说,讲述了一个平凡家庭的故事。

通过阅读本文,我们可以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团结,以及人生的坎坷和变迁。

本导学案将指挥同砚们深入理解这篇小说,探讨其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和价值观。

二、课前准备1. 带上《家住平原》的原文或电子版。

2. 准备笔记本和笔,记录重要内容和思考。

3. 对蒲松龄的生平宁文学作品有一定了解。

三、导学内容1. 了解作者背景蒲松龄,字士元,生于清朝康熙年间,是中国闻名的文学家和诗人。

他的代表作品有《聊斋志异》等,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一。

2. 了解《家住平原》的背景《家住平原》是蒲松龄的一篇散文小说,描写了一个普通家庭的生活。

在这个家庭中,父亲是个勤劳朴实的农民,母亲是个贤惠勤苦的妇女,他们养育着几个孩子,过着平凡而幸福的生活。

3. 阅读理解阅读《家住平原》,回答以下问题:(1)小说的主要人物有哪些?他们的性格特点是什么?(2)小说的情节主要盘绕着什么展开?(3)小说的结尾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4. 思考讨论思考以下问题,并记录你的答案:(1)小说中父母的形象对你有何启迪?(2)小说中家庭的温暖和团结给你带来了什么感受?(3)你觉得小说传达了怎样的人生哲理和价值观?四、教室互动1. 分组讨论将同砚们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1)你们觉得小说中哪个场景最让你感动?(2)你们认为小说中的家庭是怎样维系和发展的?2. 分享交流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并与其他小组交流。

3. 总结反思老师引导同砚们总结本节课的进修内容,思考小说《家住平原》给我们的启迪和感悟。

五、课后作业1. 完成阅读《家住平原》的读后感,写下你的心得体会。

2. 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你觉得家庭在人生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你认为怎样的家庭是一个幸福的家庭?3. 阅读蒲松龄的其他作品,并写下你的阅读感想。

六、延伸阅读1. 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探讨蒲松龄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家住平原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家住平原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家住平原》导学案导学目标:通过本文的进修,学生将能够理解并分析小说《家住平原》中的主题、人物塑造以及情节发展,提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

一、导入引导1. 引入话题:请同砚们想象一下,如果你们的家住在一个平原上,会是怎样的一种生活?平原上的景色是怎样的?会有怎样的故事发生?2. 引入作品:今天我们要进修的这篇小说就是以“家住平原”为题,作者通过描述家住在平原上的人们的生活,展现了一幅平凡而又充满温暖的家庭画面。

二、整体理解1. 主题分析:《家住平原》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通过家住在平原上的人们的生活,作者想要传达给读者怎样的思考和感悟?2. 人物塑造: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有哪些?他们的性格特点和命运如何?作者通过怎样的描写展现了这些人物的形象?三、细节解读1. 情节分析:小说中的情节如何展开?哪些情节是你印象最深刻的?这些情节对整个故事的发展有何作用?2. 对话解析:小说中的对话揭示了哪些人物的心里世界?通过对话,读者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人物之间的干系和情感。

四、拓展思考1. 艺术手法:作者在《家住平原》中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这些手法对表达主题和情感起到了怎样的作用?2. 情感体会:你在阅读《家住平原》这篇小说时有什么感受?有哪些情节或人物让你产生共鸣?请谈谈你的感受和体会。

五、课后作业1. 请结合教室进修的内容,写一篇关于《家住平原》的读后感,分享你对这篇小说的理解和感悟。

2. 选择一段你认为最有代表性的情节或对话,用自己的语言重新描述一遍,并谈谈你的理解和感受。

通过本次进修,置信同砚们对《家住平原》这篇小说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感悟,希望能够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和文学修养。

愿大家在文学的海洋中畅游,感受到知识的无限魅力!。

《家住平原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家住平原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家住平原》导学案第一课时一、导学目标1.了解小说《家住平原》的作者、背景和主要内容。

2.理解小说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和主题思想。

3.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4.探讨小说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和价值。

二、导学内容1.《家住平原》简介2.作者简介3.小说主要内容概述4.文化内涵和主题思想5.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分析6.当代社会启示和价值探讨三、导学步骤和方法1.小组强化学习: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每个小组负责研读一部分内容,然后在集体讨论中交流讨论心得。

2.讲解与引导:教师依据《家住平原》相关资料,对小说内容、背景、主题等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3.阅读与思考:学生阅读相关文本,通过思考和笔记整理,提炼出重要观点和见解。

4.分组研讨:学生按照不同的主题或角度分组研讨,讨论对小说中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主题思想的理解和解读。

5.写作与总结:学生根据听课、研讨、阅读的内容,撰写分析文章,总结收获和思考。

四、导学评价1.参与程度: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分组研讨,提出见解和分析,展示独立思考和学习能力。

2.表达能力:学生能够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分析,语言表达流畅,条理清晰。

3.独立思考: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分析文本内容,提出深刻见解和观点,展示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4.文书写作:学生撰写文章清晰准确,条理清晰,论据充分,语言得体,表达观点明确。

第二课时导学目标:1. 了解《家住平原》的作者、背景和文学风格。

2. 理解小说的主题和情节。

3. 掌握小说中重要人物形象和其所代表的意义。

4. 分析小说中的主要思想和价值观。

5. 讨论小说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和影响。

导学步骤:第一步:导入请同学们思考以下问题:你对《家住平原》这部小说有什么了解?你猜测这部小说的主题是什么?你认为这部小说对你的启示是什么?第二步:了解作者1. 请同学们阅读关于《家住平原》作者茅盾的简介,并回答以下问题:- 茅盾是哪个时期的作家?- 他的作品主要反映了哪些社会问题?- 他的文学风格有何特点?2. 请同学们查找有关茅盾的更多信息,了解他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第一课 家住平原

第一课 家住平原

七年级上第四单元第一课家住平原[第二课时]用机器种庄稼(教学设计)[课程标准]2-5通过典型实例,比较我国不同地区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方面的特点,以及人地关系方面的主要问题。

2-7通过典型实例,比较世界一些地区和国家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主要特点。

[教材分析]《用机械种庄稼》——重点讲述以大机器为核心的农庄文化与生活。

面积广大和机械化作业是大农场经营的两大特点。

美国中部平原地域广大,地势平坦,人口稀少,非常适合大规模的机械化耕作。

机械化代替手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粮食产量,使自给自足的农业向商品性农业转变,从而构成以大农场为核心的文化与生活特色。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理解一个地区的生产生活与自然环境有着密切关系,不同事物之间是互相联系,相互影响的。

[教学目标]1. 1.了解美国中部平原高度机械化生产和商品性农业的特点,理解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2. 2.通过分析与对比,了解不同区域的人们由于自然环境的不同,生产生活方面各具特色。

学会尊重不同、认同差异。

3. 3.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学会分析归纳、互相合作。

[教学重点]美国中部平原的生产方式及对当地人们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理解平原地区不同的区域特色是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互相联系.共同作用的结果。

[教学思路]本节课采用学生自主探究、分析比较、合作学习的方式,通过与湄南河平原的自然环境、生产方式、居民特色、精神生活的对比,理解因地制宜的观点。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本地及湄南河平原以水稻为核心的文化与生活。

今天我们到美国中部平原去看看那里的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情况。

[新课教学]1. 1.比较湄南河平原和美国中部平原的差异展示图1——湄南河平原图2——美国地形学生自学课文,按学习小组合作讨论,完成以下表格2、议一议:按学习小组合作完成①①同样是平原,为什么两地的主要农作物不同?展示图3—水稻图4—小麦生产湄南河平原高温多雨、河网密布的自然环境适合水稻的生长,美国中部平原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热量和降水都不如湄南河平原,因而成为小麦、玉米、大豆的主要产地。

初中《历史与社会》课教案家住平原

初中《历史与社会》课教案家住平原

初中《历史与社会》课教案家住平原
第一课家住平原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①通过认识丰富多样的区域生活,初步学会分析泰国湄南河平原和美国中部大平原位置、气候、河流等自然环境、人们生产生活及文化之间的关系,初步树立因地制宜和可连续进展。

②初步把握了解一个地区自然和社会生活特点的方法,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分析不同区域的人们在生产、生活方面的特色。

学会尊重、明白得异乡人们的文化。

③进一步锤炼和提高利用《世界地势图》,学会从具体的情境中猎取、分析信息,并会运用多种方式展世界要紧平原的景观、生产和生活。

情感态度目标
①通过认识湄南河平原和美国中部密西西比河大平原位置、气候、河流等自然环境、人们生产生活及文化之间的关系,逐步形成追根求源的探究意识,强化“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辩证观。

②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读图分析、讨论等活动,进展逻辑思维、培养创新与合作意识。

③学生学会明白得、尊生并观赏各个不同地区人们的生产生活和风俗适应。

教学重点
人们生产生活、居民特色、精神生活与当地的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对比泰国湄南河平原和美国中部大平原生产生活、居民特色、精神生活等差异的要紧缘故。

教学预备
多媒体教室,自制课件。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家住平原》教案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家住平原》教案设计

七年级历史上册《家住平原》教案设计一、课程标准2-5通过典型实例,比较我国不同地区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以及人地关系方面的主要问题。

2-6运用各种资料,描述世界自然与人文环境的总体特征。

二、学习目标1、通过分析湄南河平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基本特征及其存在的内在联系,掌握梳理知识的复习方法。

2、通过对比湄南河平原和美国大平原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了解自然环境与人们生产和生活以及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同时掌握区域间对比的复习方法。

3、运用所学的复习方法,分析我国不同地区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以及人地关系方面的主要问题。

4、通过例题的讲解,掌握做题的基本方法。

三、重点和难点1.重点:通过分析湄南河平原和美国大平原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基本特征及其存在的内在联系,掌握区域地理的复习方法。

2.难点:运用所学的复习方法,分析我国不同地区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以及人地关系方面的主要问题。

四、教学过程【导入】同学们有没有玩过大家来找茬的游戏呢?今天,老师就带同学们一起来玩一玩这个有趣的游戏。

一、【复习方法介绍】【游戏一】大家来找茬时间:5分钟形式:4人小组合作找茬要求:从给出材料中找出表述有误的地方并加以改正。

看谁找的最快、最多、做全面湄南河平原湄南河平原,位于东南亚山东半岛的泰国境内,濒临波斯湾,经纬度位置大概在南纬14度~17度,西经99度~103度之间。

湄南河平原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网密布,均为旱地。

湄南河平原主要的农作物是小麦、玉米和大豆。

因为这里的人口较为稠密,同时人力资源充足,所以湄南河平原的农业生产方式大多采用大规模的机械化耕种。

由于当地潮湿的自然环境,房屋的建设均为平房和低矮的楼房。

当地人民崇尚“谷神”“稻母”等神灵,人们团结互助,邻里关系融洽。

师:同学们。

你们都找到了哪些茬呀?生(预设):山东半岛-->中南半岛;南纬-->北纬;西经-->东经;温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旱地-->水田;小麦、玉米和大豆-->水稻;大规模的机械化耕种-->人工耕种;平房和低矮的楼房-->高脚屋。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 第四单元 第一课(家住平原)第一课时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教案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 第四单元 第一课(家住平原)第一课时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教案

第四单元第一课家住平原第一课时一、教学设计思想1、教材分析《稻作文化的印记》重点介绍了以精耕细作的水稻生产为核心的文化与生活。

水稻适宜在高温多雨、土壤便利的自然环境中生长,因此热带和来热带的总和平原成为水稻生产的主要分布区。

水稻的种植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无论是生产过程还是修建家田设施,都需要大量的劳动田径赛样一方面促进了当地人口的增长,同时也使人口密度不断上升,给农业生产,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压力。

为了满足对粮食的需求,人们不断地兴修水利,共同抵御自然灾害带来的威胁,并祈求神灵的保佑,形成了物质、社会、精神三个层面的稻作文化印记。

这实际上体现了环境与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因此,通过本课教学,应使学生明确地区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之间的密切联系,认识到自然环境是人们和生活的基础,但同时人们又都在因地制宜地利用各种自然环境创造着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2、课程标准能根据资料、地图和图片描述,获取有用的信息,分析出湄南河平原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基本特征,形成感性认识。

通过对水稻生产情况和湄南河平原人们的生活情况的分析,了解自然环境与人们生产和生活以及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理解一个地区的区域特色是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相互联系、共同作用的结果,建立事物相互联系的观点。

能运用所学方法,剖析教师提供的或自己搜集的新案例,确产因地制宜、合理发展的观点。

2、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湄南河平原人们的稻作生产以及生活方式。

教学难点:湄南河平原的稻作生产与人们生活方式之间的密切关系。

关键之处:从自然与人文关系的角度分析平原地区的生活特色。

3、教学方法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类型。

为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课前应对学生的状况有所了解。

考虑到有些地区的学生对裟的生产及所需条件可能不是十分清楚,为此可运用现代教育手段进行教学,从而更好地把一个真实、全面、生动、具体的事例清晰地展现在学生的眼前,来弥补课堂教学与社会实际生少联系不够的缺陷,同时也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历史与社会初一上人教新资料3.1家住平原学案

历史与社会初一上人教新资料3.1家住平原学案

历史与社会初一上人教新资料3.1家住平原学案【一】课程标准2-5通过典型实例,比较我国不同地区在各自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方面的特点,以及人地关系方面的主要问题。

2-7通过典型实例,比较世界一些地区和国家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主要特点。

【二】学习目标1、根据资料分析水稻生产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基本特征2、通过对水稻生产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分析,了解自然环境与人们生产和生活和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理解一个地区区域特色是自然条件与社会条件相联系,共同作用的结果. 3.坚持和谐的人地观.【三】重点和难点1、重点:水稻生产区人们的稻作生产与人们生活方式.2、难点:水稻生产区人们生产与生活方式之间的密切联系.【四】自主学习:1、湄南河平原位于半岛上,该半岛位于海和海之间。

湄南河平原的气候特点是,当地主要农作物是,该平原上主要的河流是。

2、湄南河的民居大多就地取材以、为主,用支撑,架设。

随社会的发展,这里的建筑也开始呈现出的色彩。

3、在湄南河平原人们崇尚、等神灵,祈求神灵保佑,获得好收成。

4、美国东侧是洋,西侧是洋,美国中部平原在山脉和山脉之间,南濒湾。

5、美国中部平原的主要气候是,其主要农作物是等。

6、乔治家耕种着300公顷的土地,农场,有存放农业机械的,它们和纵横交错在一起交织成一幅乡村风景画。

7、泰国的首都是,美国的首都是,美国最大的城市是。

【五】课堂助学1、填表3、美国中部平原农场的生活图景4、长江中下游平原与湄南河平原有很多相似之处:长江中下游平原河流纵横交错,湖泊星罗棋布,稻田鱼塘遍野,平原表面有一些起伏平缓的山丘。

由于地处亚热带,又深受季风影响,雨热同期。

〔1〕如果你是生活在这里的农民,你会选择种植哪种农作物?为什么?〔2〕你认为我国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人们的生产生活与湄南河平原地区的人们有哪些相似之处?5、我对泰国和美国的了解还有六、巩固练习1、泰国湄南河流域和中国太湖流域相同的是………………………………………〔〕A、建筑风格B、耕作水稻C、崇尚谷神D、饮食习惯2、湄南河平原位于以下哪一个半岛…………………………………………………〔〕A、马来半岛B、中南半岛C、朝鲜半岛D、雷州半岛3、以下地区中,农业耕作以大型农用机械为主的是………………………………〔〕A、日本关东平原地区B、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C、美国中部平原地区D、湄南河平原地区4、以下不属于...美国中部平原生活特点的是…………………………………………〔〕①人们居住比较分散②农业生产主要是机械化作业,劳动人手不多③人们生活水平较高④人们崇尚“谷神”“稻母”等神灵⑤只有水平变化,没有垂直变化⑥无任何变化A、①②③B、④⑤⑥C、①②④D、①⑤⑥5、湄南河流入的海域…………………………………………………………………〔〕A、孟加拉湾B、安达曼海C、北部湾D、泰国湾6、有稻作文化印记的是………………………………………………………………〔〕A、东北平原B、西欧平原C、长江中下游平原D、亚马孙平原7、以下是湄南河生活图景的是………………………………………………………〔〕(1)人们居住比较分散(2)农忙时互相帮助(3)农业生产以人工为主(4)农业生产是机械化作业(5)插秧和收割的季节是人们最为忙碌的时候,片片稻田中都有人们劳作的身影A、(2)(3)(5)B、(1)(4)(5)C、(2)(3)(4)D、(1)(2)(3)(5)8、美国大农场农业的特点有…………………………………………………………〔〕(1)商品性农业(2)机械化作业(3)生产效率高(4)人均产量低A、(1)(2)(4)B、(1)(2)(3)C、(2)(3)(4)D、(1)(3)(4)我的收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的疑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教材
历史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历史教案 / 初中历史 / 七年级历史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第四单元第一课家住平原教案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历史给人们提供了经验,历史学是一切学科的基础,没有历史就没有传承,就没有其他各种学科。

历史不仅仅留给我们只是,同样也有教训,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七年级历史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第四单元第一课家住平原第二课时
一、教学设计思想
1、教材分析
第二课时主要介绍了高度机械化成为美国中部平原上的农业特色,以及在这一特色下的人们生活情况。

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分析与结比,明确人的生活与自然环境有密切关系;不同事物之间是相互影响的。

促使学生支探索居住在平原条件下其他人们的生活特色,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2、课程标准
了解美国中部大平原的商品性农业特点和经营上的生要特色---高度机械化,熟悉在这种环境下人们的生活图景,明确科学技术对农业生产的重要影响。

通过对具体区域的分析,掌握案例分析,掌握案例分析法;明白地理事物受多种因素影响,学会综合分析问题方法。

通过对国外先进农业科技的学习,认识到人类具有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同时又要明确人类活动必须遵循自然规律才可使农业得农业所受到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3、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美国中部大平原的商品性农业特点和经营上的重要特色---高度机械化。

教学难点:对美国中部大平原的商品性农业所受到的多种因素影响的具体综合分析。

4、教学方法
本节课的设计主要通过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得出结论。

根据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先惧有关资料,呈现疑难情景,通过分析典型实例,自然而然地激发学生学习、探索的欲望。

同时为顺利完成探究任务,教师先做好范例,然后让学生根据资料,提出问题,相互探讨,共同解决,从而引导学生带着自身的感受、体验、认识,参与教学过程。

这样既突出了重点,解决了难点,又使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与能力得到了培养与发展;学生也学会了倾听他人的意见和看法,培养了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也穿插了一些讨论法、讲述法以及设问启发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提高认识和能力。

5、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选取一个有关美国中部大平原上农庄的有关文字介绍、图片资料和影像资料,
并把它们分类成四大块:“我的家”“我家的农场”“农场的周边景观”“日常生活与活动”。

学生准备:课前查阅美国的商品性农业生产情况。

二、教学流程整体构架
教学活动程序
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
大家先来谈一谈:你脑海中浮现的现代化农业生产是一种什么样的场景?
将学生带入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激发学习举。

师生共同探究学习新知
1、显示以下几大块内容:“我的家”“我家的农场”“农场的周边景观”“日常生活与活动”。

明确学习的主要内容。

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

2、播放“我的家”的有关资料,教师开始针对内容提出各种相关问题。

巧妙地做好范例工作,使学生发挥技能。

3、播放“我家的农场”,并要求在看完后分组展开讨论。

让学生自主探索,从而获得新知。

4、播放“日常生活与活动”,以学生欣赏为主。

有利于学生学习的一张一弛。

5、请大家把看到的情景结合自己的感受,相互交流一下。

然后,请一位同学把这幅美国乡村生活风景画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思考、讨论交流后,结合实际,畅所欲言,从众多的内容中达到一种共识。

6、展望未来,要大力进行科技兴农,培养为振兴我国农业而努力的意识。

从思想情感上来激励学生奋发努力学习,渗透德育教育。

学法指导
通过让学生分析独特的地理自然环境给社会生活带来的深刻的影响,充分说明了人们适应环境,利用环境协调发展,因地制宜的重要性,从而进行人地辩证观点的教育,教会学生用联系的观点来看问题的方法。

二、学与教的过程
叙述:前面我们贪图了湄南河平原上美好的风土人情,反映给我们的是一幅传统农业生产的美好生活场景。

今天我们交到美国中部大平原去领略在现代农业生产条件下的生活图景。

板书:用机器种庄稼
叙述:乔治热情地邀请我到他那儿去做客,他住在美国中部的大平原上,他通过互联网
给我们传来了一些资料。

展示:“我的家”、“我家的农场”、“农场的周边景观”、“日常生活与活动”四个框题。

乔治告诉我,看了这四大块内容,就基本了解了他那里的情况。

下面我先给大家看一块内容,然后问几个问题,让同学来回答。

总结:实际上,乔治家农庄的特色也就反映了美国中部平原的农业特色。

大家可以去阅读一“阅读卡”。

市场的变化是影响农业最突出的因素,交通运输条件的变化也使市场对农业的影响在地域上扩大。

美国中部平原的农业是一种商品性农业,其形成就是由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播放:“日常生活与活动”,包含乔治一家吃饭、旅游、节假日到教学做礼拜、到超市购物、探亲访友、上学过程、家门口做游戏等内容。

叙述:乔治给我们的资料全部看完了。

通过这些资料,我觉得他为我们展示了一幅美丽的美国乡村风景画。

我想请大家把看到的情景,结合自己的感受,相互交流一下。

然后,请一位同学报这幅美国乡村生活风景画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问:我国一直是一个农业生产大国,今天通过学习美国中部平原的农业生产情况,你觉得哪些是我国在发展农业生产中值得借鉴的?
总结:我们认识到,农业的发展首先要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合理地利用土地。

其次为获得更大经济效益,还要提高科技水平,遵循自然规律改造自然,全面实施农业现代化和农业机械化,同时把现代科学成果与传统农业技术精华相结合,建立一种具有生态合理性、功能性徨的现代化生态农业,保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树立科技兴农的意识。

三、问题研讨
本课教学内容只凭学生的想象很难理解,因此在设计本课时,应注重运用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应遵循总是化原则。

即将教学内容隐入一个个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能力。

问题的设计应注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充分考虑学生个性和认知规律之外,还使之既源于课本又不落俗套,既注意扎扎实实打好基础又加强知识的拓展与联系,具有较强的思考性。

XX文讯教育机构
WenXun Educational Institutio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