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微生物实验室意外事故
实验室生物安全事故典型案例
实验室生物安全事故典型案例案例一:实验室感染事件背景某大学生物实验室进行了一项新型病毒的研究,涉及高风险的生物实验。
在实验过程中,安全操作措施不严格,导致实验室发生了感染事件。
事件经过一名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在操作时不慎将病毒样本泼洒到了自己的身上。
由于实验室没有及时发现,该研究人员没有立即采取相应的紧急处理措施。
后果由于病毒的传播,不仅该研究人员自身受到了感染,还进一步导致了实验室其他人员的感染。
虽然最终控制住了病毒的传播,但是整个实验室的研究计划被迫中断,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案例二:生物废物处理失控事件背景某医院设有生物废物处理中心,负责处理医院产生的生物废物。
然而,在处理过程中出现了一起废物处理失控的事件。
事件经过处理中心的职工在操作废物处理设备时疏忽大意,导致废物溢出。
该废物中含有多种病原体和有毒物质,泄漏后迅速扩散到周围环境。
后果废物的泄漏引起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对周边的生物多样性和水体质量造成了不可逆转的损害。
而且,医院声誉受损,面临着一系列的法律诉讼和罚款。
案例三:实验室火灾事故背景一家化工公司的实验室发生了一起严重的火灾事故。
该实验室主要进行高风险化学品的研发实验。
事件经过由于未能及时发现实验室内一台仪器发生故障,导致该仪器起火。
火势迅速蔓延,无法迅速控制,实验室内的人员被困住。
后果火灾事故导致实验室内的人员受伤,部分人员甚至不幸身亡。
此外,实验室内的设备和实验样品也被损毁,对公司的研究进程和投资造成严重影响。
结论以上三个典型案例展示了实验室生物安全事故的严重后果。
为了防止类似的事故发生,实验室管理人员应加强人员培训,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建立完善的安全监测和紧急处理机制。
在实验室工作中,确保生物安全是至关重要的,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安全。
微生物实验室意外事故应急处理预案样本
微生物实验室意外事故应急处理预案样本1.容器破碎及感染性物质的溢出1.1桌面消毒1.1.1立即用清洁布覆盖受感染性物质污染或受感染性物质易撒的破碎物品。
1.1.2滴上2000mg/L有效氯消毒液,盖上半小时后,再用清水擦洗。
1.1.3用于清理的清洁布等应放在盛放污染性废弃物的容器内,这些过程都应戴手套进行操作。
1.2缓冲区域、更衣室、实验室操作区及地面感染性物质的溢出的消毒1.2.1将局部暴露部位用含2000mg/L有效氯消毒液或者0.8%-1%的过氧乙酸的吸水性好的多层纱布或纸巾覆盖暴露表面,覆盖面积要超过25%1.2.2覆盖15分钟后小心地将吸水性材料及被吸收的液体或覆盖的试验样品一起放入到事先准备好的耐高压污染物袋中。
1.3使用材料、试验仪器内外表面感染性物质的溢出的消毒为使有机材料损害程度低,一般选择0.5%新洁尔灭小型喷雾器喷雾消毒。
2.潜在感染性物质2.1非封闭离心桶的离心机内带有感染性物质的离心管发生破裂2.1.1离心机正在运行时发生破裂或怀疑发生破裂,应关闭电源,密闭30min使气溶胶沉降。
2.1.2离心机停止后发现破裂,应立即盖上盖子密闭使气溶胶沉降。
离心机停止后发现破裂,应立即盖上盖子密闭30min。
2.1.3戴结实的手套(如厚橡胶手套)及口罩(避免吸入气溶胶),必要时可在外面戴一次性手套。
2.1.4使用镊子清理玻璃碎片,或用镊子夹着的棉花来清理。
2.1.5破碎的离心管及离心桶、转轴和转子都应放在无腐蚀性的、对相关微生物具有杀灭作用的消毒剂内浸泡破碎的离心管及离心桶、转轴和转子都应放在无腐蚀性的、对相关微生物具有杀灭作用的消毒剂内浸泡60min以上。
2.1.6未破损的带盖离心管应放在另一个有消毒剂的容器中适当浸泡,或用消毒剂彻底擦拭后回收。
2.1.7用清洁剂或消毒剂清洁擦拭被污染的表面。
2.1.8处理的溢洒物以及处理工具(包括收集锐器的镊子等)全部置于专用的收集袋或容器内封好。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应急预案(最新版)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应急预案1总则1.1编制目的为加强我区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确保各项实验活动的顺利进行,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公众健康,积极预防及有效应对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特制定本工作预案。
1.2编制依据《传染病防治法》、《国境卫生检疫法》、《突发事件应对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内交通卫生检疫条例》、《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和《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以下简称《名录》)、《XX市突发卫生公共事件应急预案》、《XX市卫生局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应急处置工作预案(试行)》、国家及浙江省卫生计生委有关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的通知等相关文件精神。
1.3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本行政区域内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
1.4指导思想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以维护我区社会稳定和公众健康为目标,形成反应快速、运转高效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管理与应急处置机制,提高预防和应对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的能力。
1.5指导原则1.5.1统一领导、分级负责。
根据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的范围、性质和危害程度实行分级负责,各单位按照本预案的分工和要求,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相关工作。
1.5.2预防为主、常备不懈。
在日常工作中落实好预防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发生的各项措施,做好物资储备和预案演练,提高防范意识,及时消灭安全隐患,力争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
1.5.3依法管理、科学规范。
遵循相关法律、法规,信守有关国际条约,尊重国际惯例,依法处置和应对各类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
2组织机构与职责2.1区卫生局职责成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领导小组,由区卫生局、区疾控中心、区卫生监督所、各医疗机构等单位主要负责人组成,具体人员组成参照区卫生局相关文件。
医院实验室微生物菌种毒株发生意外应急预案
文档序号:XXYY-ZWK-001文档编号:ZWK-20XX-001XXX医院实验室微生物菌种毒株发生意外应急预案编制科室:知丁日期:年月日实验室微生物菌种毒株发生意外应急预案一、病原微生物实验室一般职业暴露应急预案(一)现场应急处理1.立即用肥皂液或流动清洁水清洗被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黏膜。
2.如有伤口,应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清洗。
3.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用消毒液如75%的乙醇或0.5%的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
4.污染物溅入眼睛必须用洗眼装置清洗,用洗眼药进行消毒。
5.污染物溅入口腔必须用含嗽消毒药进行消毒。
6.衣物污染:尽快脱掉污染的衣物,用含有效氯2000mg/L的消毒剂浸泡4~6小时后清洗。
7.污染物的喷溅:发生小范围喷溅事故时,应立即按消毒规范进行消毒处理;发生大面积喷溅事故时,应立即通知实验室及科室负责人,到达现场查明情况,确定消毒的范围和程序。
8.溅于皮肤上必须用70~75%乙醇或用含有效氯1000mg/L的消毒剂进行消毒(对于有芽胞的致病菌可用2%戊二醛常温下15分钟消毒)。
9.实验操作中如发生病原微生物泄漏时,本人进行应急处理,并由其它工作人员进行环境消毒处理。
(二)报告与登记1.发生职业暴露后,应及时报告科主任,尽快落实紧急处理措施,必要时向医院感染管理科报告。
2.报告的内容,包括损伤时间、地点、被何物损伤、伤口情况、现场处理措施、医疗处理措施、处理记录等。
二、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应急处置预案(一)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分类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是指病原微生物感染性材料在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操作、运送、储存等活动中,因工作人员违反操作规程(非蓄意破坏)或因自然灾害、意外事故、意外丢失等造成人员感染或暴露,或造成感染性材料向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内、外扩散的事件。
根据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的性质、危害程度和涉及范围,将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分为重大生物安全事件、一般生物安全事件和生物恐怖事件。
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意外事件处理报告制度
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意外事件处理报告制度第一篇: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意外事件处理报告制度微生物组学实验室意外事件处理及报告制度一、微生物组学实验室应有意外事件、伤害、事故、职业性疾病以及潜在危险的报告程序。
二、工作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发生意外,如针刺和切伤、皮肤污染、感染性标本喷溅及体表和口、鼻眼内、衣物污染、污染试验台面等均视为安全事故。
应视事故类型等不同情况,立即进行紧急处理。
在紧急处理的同时必须向有关专家和领导汇报,并详细记录事故经过和损伤的具体部位和程序等,由专家评估是否需要进行预防性治疗。
三、所有事件(包括伤害)报告应形成文件。
报告应包括事件的详细描述、原因评估、预防类似事件发生的建议以及为实施建议所采取的措施。
四、发生突发事件、事故或严重差错,在妥善处理的同时向实验室负责人口头报告,实验室负责人应立即向院领导报告,必要时及时进入现场进行处理。
事故现场处理后,应及时详细如实填写事故及事故处理记录,由事故当事人和实验室负责人签字后上报。
五、处理后实验室负责人应立即向医院安全委员会作详细汇报。
六、对事故的经过以及事故的原因和责任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对感染者的发病过程作详细记录和检验。
事故有了结果以后,当事人、负责人应深入、实事求是地找出事故的根源,总结教训写出书面总结。
七、事件报告(包括补救措施)应经医院领导、安全委员会或实验室负责人批审。
微生物组学实验室生物安全意外事件应急预案一、潜在危害性物质的意外食入的紧急处理应脱下受害人的防护服并送到急救室。
告诉医生食入的物质并按照其建议进行处理。
应当保留完整适宜的医疗记录。
避免感染性物质的食入以及皮肤和眼睛的接触:实验室人员在操作时应戴一次性手套,并避免触摸口、眼及面部;不能在实验室内饮食和储存食品;不应在实验室化妆;在所有可能产生潜在感染性物质喷溅的操作过程中,操作人员应将面部、口和眼遮住或采取其他防护措施。
二、潜在危害性气溶胶的释放的紧急处理所有人员必须立即撤离相关区域。
微生物实验室意外事故
微生物实验室意外事故引言实验室是进行科学研究和实验的重要场所,然而,由于实验材料的特殊性质,实验室事故不可避免。
微生物实验室是研究微生物学相关领域的基础设施,一旦发生事故,可能对人员安全、环境和研究项目造成严重影响。
本文将讨论一起微生物实验室的意外事故,并探讨预防措施以及事故发生后的处理。
事故概述在2021年8月10日,某大学微生物实验室发生了一起意外事故。
当天上午10点左右,一名实验员在进行一项细菌培养实验时,意外将培养皿掉落到地上,导致培养基溅散在实验台上。
同时,实验员的手也被培养基弄脏。
由于实验室内的上百种微生物均有可能引起感染,此事故被认为是非常严重的。
可能影响1.人员安全:实验员暴露在可能感染微生物的环境中,可能会导致健康问题甚至生命危险。
2.实验室环境:培养基的溅散可能污染实验台,导致其他实验的混乱和延误。
3.研究项目:受到感染风险的微生物可能影响实验结果,对研究项目造成不利影响。
预防措施预防是避免实验室意外事故的首要任务。
为了确保微生物实验室的安全性,以下是一些预防措施的建议:1. 培训所有实验室工作人员,特别是新成员,应接受完整的实验室安全培训。
培训内容应包括实验室规章制度、个人防护措施、微生物操作规范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通过培训,能够提高实验员对实验室安全的认识和意识。
2. 个人防护在进行微生物实验时,实验员应佩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如实验服、手套、护目镜等。
这些个人防护装备能降低微生物接触的风险,保护实验员的安全。
3. 实验室清洁与消毒定期对实验室进行清洁和消毒是预防微生物实验室意外事故的重要措施。
清洁工作应包括实验台、仪器设备和周围环境的清理。
消毒工作则应采用适当的消毒剂和方法,确保实验室的微生物污染得到控制。
4. 管理与监督实验室应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和监督机制,确保每位实验员严格按照实验室规章制度进行操作。
定期的巡检和安全检查能够及时发现潜在的安全隐患,并及时进行整改和处理。
深圳市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
深圳市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应急处置工作预案一、总则(一)目的以维护深圳市公众健康和社会稳定为目标,建立反应快速、运转高效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管理与应急处置机制,提高预防和应对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能力,有效预防、快速应对和及时控制深圳市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最大限度降低事件造成的危害和损失,保障公众健康,维护社会稳定。
(二)依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以下简称《名录》)和《深圳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等相关法规。
(三)工作原则1、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在市卫生和人口计划生育委员会统一领导下,根据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发生的范围、性质和危害程度实行分级负责,各有关部门和单位按照本预案的分工和要求,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管理和应急处置工作,各实验室所在单位的法定代表人作为直接责任人。
2、预防为主、常抓不懈增强防范意识,制定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和应急预案,落实各项管理措施;做好物资储备和应急演练,及时消灭安全隐患,一旦发生生物安全事件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
3、遵守法规、科学管理遵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信守有关国际条约,尊重国际惯例,依法科学处置和应对各类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
(四)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深圳市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的管理和应急处置工作。
二、组织机构与职责(一)深圳市卫生和人口计划生育委员会成立“深圳市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领导小组”及“深圳市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专家小组”(组成见附件1)。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为本市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日常管理机构,主要职责为:负责汇总全市病原微生物实验室设立、分布及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情况的信息;组建深圳市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专家小组;组织制定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技术方案;指导、检查、督导各区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与生物恐怖防范工作;负责组织病原微生物实验室进行生物安全事件应急知识和处理技术的培训及应急演练;对全市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培训和考核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发生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时根据情况及时组织应急处置和报告上级部门,并启动本工作预案。
医院实验室微生物菌种毒株发生意外应急预案
文档序号:XXYY-ZWK-001文档编号:ZWK-20XX-001XXX医院实验室微生物菌种毒株发生意外应急预案编制科室:知丁日期:年月日实验室微生物菌种毒株发生意外应急预案一、病原微生物实验室一般职业暴露应急预案(一)现场应急处理1.立即用肥皂液或流动清洁水清洗被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黏膜。
2.如有伤口,应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清洗。
3.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用消毒液如75%的乙醇或0.5%的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
4.污染物溅入眼睛必须用洗眼装置清洗,用洗眼药进行消毒。
5.污染物溅入口腔必须用含嗽消毒药进行消毒。
6.衣物污染:尽快脱掉污染的衣物,用含有效氯2000mg/L的消毒剂浸泡4~6小时后清洗。
7.污染物的喷溅:发生小范围喷溅事故时,应立即按消毒规范进行消毒处理;发生大面积喷溅事故时,应立即通知实验室及科室负责人,到达现场查明情况,确定消毒的范围和程序。
8.溅于皮肤上必须用70~75%乙醇或用含有效氯1000mg/L的消毒剂进行消毒(对于有芽胞的致病菌可用2%戊二醛常温下15分钟消毒)。
9.实验操作中如发生病原微生物泄漏时,本人进行应急处理,并由其它工作人员进行环境消毒处理。
(二)报告与登记1.发生职业暴露后,应及时报告科主任,尽快落实紧急处理措施,必要时向医院感染管理科报告。
2.报告的内容,包括损伤时间、地点、被何物损伤、伤口情况、现场处理措施、医疗处理措施、处理记录等。
二、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应急处置预案(一)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分类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是指病原微生物感染性材料在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操作、运送、储存等活动中,因工作人员违反操作规程(非蓄意破坏)或因自然灾害、意外事故、意外丢失等造成人员感染或暴露,或造成感染性材料向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内、外扩散的事件。
根据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的性质、危害程度和涉及范围,将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分为重大生物安全事件、一般生物安全事件和生物恐怖事件。
核酸实验室(PCR)高危病原微生物溢洒事故应急演练方案
核酸实验室(PCR)高危病原微生物溢洒事故应急演练方案一、目的为进一步做好我科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工作,保障实验安全、人员安全和环境安全,防范各类安全事故,堵塞安全漏洞,确保实验室在应对重大传染病疫情以及开展检测工作时能以安全、有效和高质量运作,进一步提升实验室工作人员的专业技术素养和生物安全防护水平,XX市中医院检验科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及《医学检验实验室管理暂行办法》于2021年1月19日晚上19:30举行了一次生物安全事故处理应急演练。
二、演练内容PCR实验室高危微生物溢洒污染事故处理三、演练地点PCR实验室四、演练组织机构以及职责分工指挥部:负责本次演练的组织领导,制定演练方案,指挥协调各参加人员,指挥整个演练活动,对演练活动进行评估。
总指挥:曾XX副总指挥:谢XX、梁XX、林X、林XX林X:负责落实指挥部的有关指令以及演练的具体事务。
林XX:协助林协同志落实相关指令及物资保障工作。
指挥系统:现场记录组转达、电话、微信实验室紧急行动组群。
参加科室及人员:检验科全体工作人员、医务科相关工作人员、院感科相关工作人员。
检验科应急行动小组分组明细:组织撤离组:邓XX、赖XX。
邓XX负责组织无关人员(群众组)撤离,赖XX持警示牌配合邓XX组织撤离工作。
警戒组:梁XX、杨XX。
负责划出警戒区,放置警示标识,禁止劝离无关人员进入警戒区范围。
事故处理组:吴XX、李X。
吴XX负责高危溢洒物、气溶胶污染的处理,包括清洁,消杀,医疗废物的处理。
李X负责对事故当事人进行消杀,带往隔离区。
事故记录报告组:朱X、温XX、黄X、古XX。
朱葛对应组织撤离组,温XX对应警戒组,黄X对应事故处理组,古XX对应事故当事人。
负责相应组的指令传达、工作处理的拍照、记录相关活动。
群众组(撤离人员):梁XX、李XX、崔XX、梁XX,在发热门诊二楼停留,待组织撤离组组织撤离。
微生物实验室意外事故应急处理
应急物资的更新与替换
更新
根据应急物资的使用情况和保质期,定期进行更新和替换,确保应急物资始终处于良好 状态。
记录
建立应急物资更新与替换的记录,确保管理过程可追溯。
应急物资的调用程序与记录
调用程序
制定应急物资的调用程序,确保在紧急 情况下能够快速、准确地获取所需的应 急物资。
VS
记录
建立应急物资调用记录,记录每次调用时 间、调用人员、调用物资种类和数量等信 息,以便于管理。
微生物实验室意外事故应急 处理
目录
• 实验室意外事故概述 • 应急处理流程 • 事故预防措施 • 应急物资储备与管理 • 事故应急预案的制定与实施
01
实验室意外事故概述
常见类型与原因
实验室火灾
原因包括电路故障、实验操作不当、化学品 泄漏等。
化学品泄漏
由于储存容器破裂、操作失误或化学品本身 的性质导致。
生物污染
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微生物或细胞株外泄,可 能引发感染或疾病传播。
仪器故障
实验设备故障或维护不当可能导致意外事故。
事故后果与影响
人员伤亡
可能导致实验人员受到伤害甚 至死亡。
环境破坏
事故可能对实验室内部和周边 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
实验数据损失
重要实验数据可能因事故而丢 失或损坏。
社会影响
可能引发社会恐慌和不良影响 ,需要妥善处理。
03
事故预防措施
人员培训与演练
01
定期进行实验室安全培训,确保 实验人员熟悉安全操作规程和应 急处理措施。
02
定期组织演练,提高实验人员在 紧急情况下的应对能力。
安全设施的维护与检查
定期检查实验室内的安全设施,确保 其完好、有效。
实验室生物安全意外事故
13
演 練 腳 本 大 綱(暫訂)
X月X日下午X時XX分發生六級地震,此時某生物實驗室內 王小明、陳大同兩位研究生於生物櫃內進行XX病毒之離心 作業時,由於地震搖晃過於劇烈導致離心機傾倒,此時內部 試管破裂,大量生物材料外洩污染。同時因為地震因素導致 實驗室部分電器設備起火燃燒,兩位研究生緊急逃生後聯絡 警衛室,火勢越來越大,整棟大樓需要緊急疏散民眾,於疏 散過程中發現有部分民眾疑似受到外洩生物病毒污染,事故 單位緊急成立緊急應變小組,並緊急尋求相關單位支援。
每個實驗室評比出1個 Worst Case
9
實 施 流 程(續)
The Worst Case 進行後果分析
緊急應變輔助資料(HAZMAT) H:Hazard Identification 危害確認 A1:Action Plan 行動方案 Z:Zoning 區域管制 M:Managing 建立管理應變組織 A2:Assistance 請求支援 T:Termination 善後處理 工程改善建議 緊急應變程序、器材設置建議
12
6
演練協調與研商
1.中央協調會議:每場次演練至少需召開一次中央協調會議, 擬定腳本大綱及後續演練日期。
2.腳本研商會議:每場次演練至少需召開兩次腳本研商會議, 邀請各參演單位與會,完成演練手冊及分工事宜。
3.預演規劃:每場次演練至少需召開三次預演(其中一次正式預 演),進而發現實際應變問題並改善。
中毒(Toxicity):暴露於生物體所產生之毒素(細菌內毒素、 細菌外毒素、真菌毒素)所致。
4
2
災害應變缺失經驗
• 無法於第一時間啟動搶救機制,延誤救災時效。 • 救災指揮系統紊亂,應變人力雖多但無法有效整合,
微生物意外事故
向实验室生物安全小组报告,进行事故记录。
谢
谢观看
电子显微镜下的炭疽菌
炭疽菌简略结构
炭疽菌病疫情
SARS简介
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为一种由SARS冠状病毒(SARS-CoV)引起的急 性呼吸道传染病,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其命名为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本病 为呼吸道传染性疾病,主要传播方式为近距离飞沫传播或接触患者呼吸道分泌物。 SARS病毒粒子呈不规则形状,直径约60-220nm。病毒粒子外包着脂肪膜,膜表 面有三种糖蛋白:刺突糖蛋白(S,Spike Protein,是受体结合位点、溶细胞作 用和主要抗原位点);小包膜糖蛋白(E,Envelope Protein,较小,与包膜结合 的蛋白);膜糖蛋白(M,Membrane Protein,负责营养物质的跨膜运输、新生 病毒出芽释放与病毒外包膜的形成)。少数种类还有血凝素糖蛋白(HE蛋白, Haemaglutinin-esterase)。 SARS病毒的核酸为非节段单链(+)RNA,长27-31kb,是RNA病毒中最长的 RNA核酸链,具有正链RNA特有的重要结构特征:即RNA链5’端有甲基化“帽 子”,3’端有PolyA “尾巴”结构。这一结构与真核mRNA非常相似,也是其基 因组RNA自身可以发挥翻译模板作用的重要结构基础,而省去了RNA-DNA- RNA的转录过程。SARS病毒的RNA和RNA之间重组率非常高,病毒出现变异正 是由于这种高重组率。重组后,RNA序列发生了变化,由此核酸编码的氨基酸序 列也变了,氨基酸构成的蛋白质随之发生变化,使其抗原性发生了变化。而抗原 性发生变化的结果是导致原有疫苗失效,免疫失败。
微生物意外事故 应急处理
生物安全意识至关重要
事件:炭疽粉末、SARS、猪链球菌及各地的实验室感染。 投入:各国政府对卫生部门加大投入。 实际:实验室相关感染在各地经常发生。
实验室安全事故典型案例
实验室安全事故典型案例
检验科安全检查案例分析报告
一、检查记录:
1.生化室标本保存冰箱门未完全关闭。
2.微生物实验室发现一实习同学未带手套操作。
二、原因:由于当事人在操作时粗心大意,违反操作规程。
三、经验教训:实验操作过程中的每一个步骤都必须仔细,不能有半点马虎;实验操作严格执行生物安全操作手册。
四、整改措施:
1.加强检查力度,每个亚专业实验室组长落实日常安全检查。
2.加强科内各岗位、各操作环节的安全制度培训。
五、效果跟踪:
连续两周检查,均未发现类似情况。
1。
实验室生物安全意外事故处理
实验室生物安全意外事故处理日常工作实验过程中,操作者会因个人疏忽或差错,有时会造成严重后果,对操作者本人、共同进行操作的工作人员和实验室环境造成威胁。
因此,妥善、果断地处理这些意外事故对于保证实验室安全至关重要。
一、菌(毒)种外溢在台面、地面和其他表面1.1感染性材料洒溢处理的一般原则:待气溶胶沉降30min后,准备好消毒液、纸巾、镶子、利器盒,垃圾袋、桶、75%酒精、移动紫外线车等。
对于一般病人菌(毒)种溢出物处理,按二级处理防护;对于新型冠状病毒阳性或疑似新型yyxq冠状病毒阳性患者的处理,严格按照三级防护再按下处理:1.1.1.用消毒湿巾覆盖污染区域,然后,小心地倒上消毒液(84消毒液/含氯消毒剂(2000mg/L))在溢出物的周围,避免扩大污染区域。
保证30min以上的接yyxq触反应时间。
1.1.2用镶子捡起一些尖锐的物品丢弃在一个利器盒中,随后进行高压消毒再转交至相关人员至医疗垃圾暂存点存放,而后转运销毁。
1.13用消毒液在桶里浸泡溢出物30min,并放入一个标yyxq有"生物危害”字样的黄色垃圾袋内。
1.1.4用75%酒精喷洒擦拭这个区域,必要时进行接触反应10分钟后用消毒湿巾擦拭。
同时,擦净溢出物可能飞溅到的周围区域。
之后紫外消毒120min o1.1.5用75%酒精喷洒消毒手套,(必要时按新冠穿脱流程进行),用快速手消消毒双手,用洗手液和水洗净双手和暴露的皮肤部分。
1.2在安全柜内菌(毒)种的洒溢。
1.2.1洒溢量少时,用纸巾覆盖75%酒精喷洒,进行lOminyyxq 接触反应后擦拭待干,方可继续工作。
1.2.2如果在安全柜内洒溢量比较大,视为有一定危险应及时处理,立即停止检验工作,在风机工作状态下,按(1.1)方法进行台面消毒,然后将安全柜内全部物品移出,打开台面钢板,往下层槽中加入75%酒精,使整个收集yyxq槽被酒精覆盖,消毒处理30min后将液体吸出,或打开收集槽下面的放水阀门,将废液缓慢放出收集到一容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