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扶余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含答案

合集下载

吉林省高三上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吉林省高三上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吉林省高三上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26题;共52分)1. (2分)西周时诸侯国的国君相对于周王来说应是A . 大宗B . 小宗C . 关系是相对的D . 不确定2. (2分) (2017高二上·山东开学考) 明末小说《初刻拍案惊奇》中记载:“徽州风俗以商贾为第一等生业,科第反在次者。

”材料反映了()A . 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B . 徽商活动遍布全国各地C . 政府不再重视科举制度D . 明末商人地位有所提高3. (2分)唐朝的对外开放不仅影响到亚洲文明的发展,而且促进了西方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唐朝“开放”的表现包括()①鉴真东渡日本②玄奘西游天竺③日本“遣唐使”来华④法显到天竺学习佛法A . ①②③B . ②③④C . ①③④D . ①②④4. (2分)“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

”这表明“礼”是A . 习俗B . 道德C . 法律D . 规范5. (2分)“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亡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

故曰:‘世异而事异。

’”这一观点可以印证A . 儒家对仁政的提倡B . 法家进步的历史观C . 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D . 佛家慈悲为怀的主张6. (2分) (2016高二上·天水月考) “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

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

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A . 佛教开始传入中国B . 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C . 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D . 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7. (2分) (2018高二下·汕头期中) 从我国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到工商皆本思想的出现,反映的是()A . 商品经济的发展B . 专制皇权的衰落C . 自然经济的解体D . 封建制度的解体8. (2分) (2017高一上·唐山月考) 依据古雅典民主制度,以下具有公民大会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是()A . 在雅典的波斯商人B . 公民克里昂C . 公民克里昂的妻子D . 贵族布达拉斯的奴隶9. (2分)古代雅典陶片放逐法规定,只有公民在公民大会上所投票数达到六千以上,才能放逐该人,否则投票作废。

2021-2022年高三历史第二次月考试卷新人教版

2021-2022年高三历史第二次月考试卷新人教版

2021年高三历史第二次月考试卷新人教版一、选择题(本题共25道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1869年,《教会新报》的一篇文章写道:“外国生产皆归男医接生,虽经此例,似不成规矩。

……男归男医,女归女医,岂不善也!”材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A.虽已开放,但人们思想还比较保守 B.西方男女平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C.旧的风俗习惯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冲击 D.人们难以接受西方医学知识2.1962~1965年国民经济逐渐恢复,在这一过程中城镇出现了集市贸易,农民重新有了自留地,不少农村甚至开始了包产到户。

这一现象说明了( )A、中央已经纠正了“左”倾的指导思想B、中央开始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C、“调整”在农村取得了一定的成效D、当时农村的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3.1962年,在中央七千人大会上,有国家机关人员说:“(当时)在党内出现了四不讲现象:报上没发表的不讲,中央没讲的不讲,文件没规定的不讲,顶头上司没讲的不讲。

”这表明该时期A.党内民主制度遭到践踏B.民主言论受制于“左”倾思想C.党内思想具有高度凝聚力D.党内右倾思想发展扩大化4.有人认为:中国近代社会变迁不是在原有母体中孕育启动的,而是在列强的威胁和侵略下,中断自身历史进程,移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近代化转变的。

说明了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特点是A.深受外部的影响 B.有继承地发展C.艰巨曲折地发展 D.在沉沦中上升5.下表是明代三个时期江苏吴江县市镇数量的变化情况。

对出现该变化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A.经济中心地位使吴江县集市增多 B.政府经济政策调整促进了市镇发展C.资本主义萌芽促进了江南城市的发展 D.工商业的发展促进了城镇的繁荣6.英文版《南京条约》第十款的直译为:“中国皇帝陛下同意在所有通商口岸制定一部公平的、正式的进出口关税和其他费用的则例,该则例将公开颁布。

”这一条款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A.使清朝在广州的通商旧制得以延续 B.为中英平等经济交往奠定基础C.为英国干涉中国关税主权埋下伏笔 D.使中国完全丧失了海关管理权7.梅森在《冷战》一书中指出,如果把冷战时期重新定义为“长时期的和平”倒是颇为令人耳目一新的。

2021年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2021年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2021年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1.“宗”是一个会意字。

在甲骨文中,宗字作“”,“”象宫室屋宇之形,“”可能表示A.青铜兵器 B.铁制农具 C.祖先牌位 D.皇帝宝座【答案】C解析考点:宗法制。

由于宗是一个会意字,所以这个字的每个部分都有一定的含义,题干中说表示宫室屋宇,所以“”就有可能是摆在宫室屋宇内的祖先牌位,再结合我们平时所提到的祖宗、宗法制、宗庙等说法,就可以确定该选C。

皇帝出现在秦朝,铁制农具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甲骨文是商朝的文字,故排除掉BD;表示宫室屋宇,兵器象征战争,而战争不可能在“宫室屋宇”下进行,故排除A。

2.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

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

这反映了秦汉以后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答案】B解析考点: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

A选项本身说法就是错误的,君主专制制度作为一种政治制度根源是经济基础;B选项说法正确,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

百姓却只能祭拜自己的祖先,存在等级差异;C说法中两者之间有着必然的关系;D选项,与材料内容不相符。

3.史载,东晋时,太尉郗鉴为女择婿,遣人至朝廷重臣王导的家中“遍观子弟”。

王氏子弟各自修饰,以图被选,只有王羲之“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被郗鉴认为是理想的女婿人选,“遂以女妻之”。

这主要反映了当时A.女性地位低下 B.婚姻讲究门第 C.择婿方式独特 D.大臣拉帮结派【答案】B解析考点:魏晋时期婚姻风俗。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

依据材料,太尉选取女婿的对象为朝廷重臣王导家,可以看出当时的婚姻依然讲究门当户对,讲究门第,材料与女性地位高低无关,也不能说明方式独特,结成儿女亲家,并不等同于拉帮结派,所以A、C、D错误,所以选B4.唐代否定了按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及等额推荐的察举制,实行分科考试、差额录取的科举制,这反映唐代A.官员特权受到否定B.君主集权得到强化C.选才注重知识水平D.选官重视思想品德【答案】C解析考点:科举制。

吉林高三高中历史月考试卷带答案解析

吉林高三高中历史月考试卷带答案解析

吉林高三高中历史月考试卷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选择题1.据《汉书》载:“自周衰,官失而百职乱,战国并争,各变异。

”“秦遂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

”材料认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A.巩固了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制度B.适应了封建大一统政治的需要C.消除了分裂割据的经济基础D.适应了地主土地所有制的需要2.重农抑商是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经济思想,然而历代商品经济仍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重农抑商是我国封建社会传统的经济思想,所以孔子是主张重农抑商的B.法家代表人物商鞅是重农抑商政策的始作俑者,所以战国法家都是主张重农抑商政策的C.重农抑商政策的经济基础是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所以重农抑商政策是封建自然经济的必然结果,因而它的长期的实行,是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D.司马迁在《史记》中为从事工商业者作传记,(《货殖列传》)说明秦汉以前工商业者还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而后世的正史中再也看不到专门为工商业者作的传记,说明由于受重农抑商政策影响,工商业者不再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了3.1880年,薛福成写道:“中国立约之初,有视若守常而贻害于无穷者,大要有二:一则曰,一国获利各国均沾也。

一则曰,洋人居中国而不归中国官管理也。

”在他看来对近代中国“贻害于无穷”的是①开设工厂②协定关税③最惠国待遇④领事裁判权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4.1949年,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指出:“在今日的欧洲,世仇完全不合时宜了,我决心使德法关系成为我政策的核心。

”这番话旨在强调A.德法应吸取多次战争的深刻教训B.德法战争决定着世界的形势C.德法联合是避免战争的有效途径D.德法和好是时代的要求5.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顾炎武曰:“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

”有研究者据此得出“明清时期中央集权制阻碍了中国社会进步”的结论。

2021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含答案

2021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含答案

2021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含答案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题前,考生务必在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试卷上无效。

3. 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卸载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 考试结束,将答题卡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140分)24.汉和帝永元十三年诏曰:“幽、并、凉州,户口率少,边役众剧,束修良吏,进仕路狭。

抚接夷狄,以人为本。

其令缘边郡,口十万以上,岁举孝廉一人;不满十万,二岁举一人;五万以下,三岁举一人。

”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A.巩固儒家思想统治地位 B.改变人才分布南北失衡C.防止地方选官滥竽充数 D.笼络边远地区百姓人心25.侯建新在《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和中国》中指出:“他们(徽商)一方面耗费巨额利润来促使自己缙绅化,另一方面又将大量财富抛向非生产领域,诸如购置族田、建祠、修家谱,以及提倡程朱理学等……这样的商品经济,实质上只能补充和强化自然经济。

”该材料意在反映明清时期A.商人政治地位空前提高 B.重农抑商政策发生逆转C.社会转型根本动力缺乏 D.封建伦理道德得到强化26.近代西方列强侵略中国并取得了很多特权和利益,严重践踏了中国的国家主权。

下列对应分析不正确的是A.协定关税——破坏了中国的经济主权 B.领事裁判权——破坏了中国的贸易主权C.割香港岛给英国——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 D.军舰“巡查贸易”——破坏了中国的领海主权27.1899年督办铁路大臣盛宣怀在奏折中写道:“入手而能用,著耳而得声,坐一室而可对百朋,隔颜色而可亲謦欬,此亘古未有之便宜。

故创行未三十年,遍于各国。

其始止达数十里,现已可通数千里。

”盛宣怀记述的科技产品是A.火车 B.电话 C.电报 D.电影28.1937年德国《共和报》曾载文称:“上海乃世界最富庶城市之一,在日本垂涎已久,在中国必以死力抵御,原属意料中事。

2021-2022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 历史

2021-2022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 历史

2021-2022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本试卷分为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共32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清楚。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Ⅰ卷(选择题,本卷共32小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

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下图是xx年上海世博会的吉祥物海宝,它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上善若水”的理念。

下列与“上善若水”观点最一致的是A 是以明君守始以知万物之源,治纪以知善败之端B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C 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D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2、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

文治武功令人赞叹,被后世称为“千古一帝”。

然而“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强大的秦帝国到秦二世时就灭亡了!秦帝国的历史悲剧成为历史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下列史料中距离解开这个“历史之迷”最近的是()A 贾谊《过秦论》:“及至始皇……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B 杜牧《阿房宫赋》:“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C 柳宗元《封建论》:“秦有天下……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D 清·赵翼说:“当其兴大役,天下皆痍疮;以之召祸乱,不旋踵灭亡。

”3、董仲舒在《深察名号》中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

”以下对这一思想理解最准确的是A 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 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C 以礼入法、以礼入俗D 认为人性本善,君权神授4、斯塔夫里阿诺斯说:“罗马人在思想意识方面最重要的贡献在于,他们的法律是基于理性而不是基于习俗。

吉林省吉林市高三上学期历史第二次月考试卷

吉林省吉林市高三上学期历史第二次月考试卷

吉林省吉林市高三上学期历史第二次月考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24题;共48分)1. (2分) (2017高三上·大丰开学考) 赵翼《廿二史札记》载:“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

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天下变局,至是始定。

”材料反映了()A . 分封制度开始瓦解B . 中央集权制度建立C . 贵族政治遭到破坏D . 察举制度逐渐形成【考点】2. (2分) (2017高二下·永安期中) 秦始皇的父亲去世后,按周代谥法被追封为庄襄王。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以“子议父”、“臣议君”不合理为由,废除了谥法。

秦始皇此举意在()A . 废除宗法制度B . 弘扬三纲五常C . 取消分封制度D . 维护皇权尊严【考点】3. (2分) (2017高一上·包头期中) “立行中书省十有一,曰岭北,曰辽阳,曰河南,曰陕西,曰四川,曰甘肃,曰云南等。

”材料反映的制度创立于()A . 唐朝B . 宋朝C . 元朝D . 明朝【考点】4. (2分) (2017高一上·平原月考) “上(宋太祖)因谓(赵)普曰:‘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

’”宋太祖据此思想所采取的措施是()A . 削减节度使的实权B . 实行更戍法C . 设置转运使D . 派遣文官担任知州【考点】5. (2分) (2020高二上·大庆期中)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之《置相》中发出了“有明之无善治,高皇帝罢丞相始也”的感慨,主张恢复宰相制度。

这突出表明黄宗羲()A . 倡导“天下为主,君为客”B . 主张限制君主权力C . 希望健全中央机构D . 否定君主制度的合理性【考点】6. (2分) (2020高三下·定远月考) 罗马法规定,善意和诚信是有效缔结契约的前提。

2021-2022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含答案(VIII)

2021-2022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含答案(VIII)

2021-2022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VIII)班级姓名考号得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A.颁布“推恩令” B.实行察举制C.重用侍从、秘书等,以削弱相权 D.郡国并行制2、有学者把先秦到秦汉的历史列为“方国—王国—帝国”(“方国”就是活动在一定区域,以血缘为纽带牢固的部落集团)。

这一变化反映的主要问题是A.最高统治者开始建立皇帝制 B.周边王朝完全臣服于秦汉王朝C.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形成 D.中央王朝统治范围极大扩张3、史学界曾经有这样一种说法:东周以上无信史。

也就是说,东周以前没有可靠的历史记载,这个观点的主要错误在于,研究历史A.局限于文字记载 B.只重视古代神话传说C.局限于考古研究 D.局限于权威观点4、乾隆年间的一首《竹枝词》写道:“呼郎早趁大冈墟,妾理蚕缫已满车;记问洋船曾到几,近来丝价竟何如?”该情景应出现在A.天津地区B.上海地区 C.苏杭地区D.珠三角地区5、中国古代文学主流表达形式经历了赋——诗——词——曲——小说的变化趋势。

这种变化反映了①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②科举考试内容的变化③城市经济的繁荣④通俗文学的蓬勃发展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6.从总理衙门的设立到其改为外务部,这一变化反映了A.清政府中央权力的削弱过程 B.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过程C.洋务运动的兴衰过程 D.维新变法运动兴败的过程7.钱穆认为:“讲到中国的地方行政,只能说是汉代好,唐代还比较好,宋代就太差了。

”他评判三代地方行政好坏的依据是A.地方行政效率的高低 B.中央集权程度的大小C.能否抵御外族的入侵 D.能否镇压地方的叛乱8、秦统一巴蜀后,“移秦民万家实之”,秦灭六国后,“辄徙其豪侠于蜀”。

这一措施①充实巴蜀人口,加强蜀地控制②削弱六国势力,巩固秦朝统一③促进蜀地开发,推动民族融合④强化皇权专制,实现社会流动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②③④D. ①②③④9、明朝后期开始,利玛窦等欧洲传教士先后来华,把欧洲的天文、数学、地理等著作介绍到中国,同时把中国的《大学》、《论语》等典籍介绍到欧洲,欧洲学者称之为“一次相互的启蒙”。

2021年高三历史12月月考试题 (含解析)

2021年高三历史12月月考试题 (含解析)

2021年高三历史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孟子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君权神授”,黄宗羲认为君主是“天下之大害”。

对此,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孟子、黄宗羲都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B.三种主张都与当时的社会状况密切相关C.三种主张都遭到当时统治集团的轻视D.三种主张都反映了社会转型时期的剧变【答案】B【解析】考点: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孟子主张“民贵君轻”是因为当时战乱,老百姓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阶级矛盾尖锐。

董仲舒主张“君权神授”是因为当时需要强化君主的权力,巩固国家的统一。

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则是因为当时封建制度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所以,三种主张都与当时社会状况密切相关。

2、有人说:“古代西方什么都禁,就是不禁人的本能。

中国什么都不禁,独独禁人的本能。

”假如你同意他的观点,那么你的论据是A.人文主义民贵君轻 B.因信称义天人感应C.人文主义“存天理,灭人欲” D.因信称义致良知【答案】C【解析】考点:人文主义;程朱理学。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比较、分析,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

根据题干信息,本题实际上中西方古代思想主张相关内容。

结合所学知识,解读题干材料观点,得出这样的认识:“古代西方什么都禁,就是不禁人的本能”,体现的是肯定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即“人文主义”可以作为论据;“中国什么都不禁,独禁本能”,强调的是压抑人性、维护封建等级,为专制统治服务,即“存天理,灭人欲”可以作为论据。

故,本题正确答案选C。

其余ABD三项均不正确。

3、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萧功秦教授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的意识。

2021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

2021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

2021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时量:9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有学者指出,(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

“创制”的含义是A.推行王位世袭制B.实行宗法分封制C.确立世卿世禄制D.实施中央集权制2.苏东坡在《论养士》中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进行了总结:“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

”对此分析正确的是A.反映了古代对教育的重视B.古代重视对基层官吏的提拔任用C.反映了统治者一直重视廉政建设D.选官制度的变化体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趋势3.有学者认为,从秦汉起,中国官僚体制的核心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

隋唐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独创性举措A.提高了决策的周密程度B.丰富了官吏选拔的手段C.打破了世家的特权垄断D.推动丞相制度走向解体4.元初,中书省“省规”:三日一奏事,军国事务不拘于此限;定时由首领官排定需议事项,逐项讨论,事关重大且意见不同时将实情禀奏皇帝。

这表明中书省A.专为处理军国急事而设B.强调集体议决防止大臣专权C.通过分割权力强化相权D.任何决策之事实时禀报皇帝5.明代中后期,“内阁权日重,即有一二吏、兵之长与执持是非,辄以败。

至世宗中叶,夏言、严嵩迭用事,遂赫然为真宰相,压制六卿矣”。

出现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在于A.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B.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C.宋明理学的思想束缚D.丞相制度被彻底废除6.“他消除了过分专横的寡头政治,解放平民,使其免于奴役,并建立了雅典‘平民政体的祖制’。

”这里的“他”所采取的措施不包括A.实行分区选举制度B.成立公民陪审法庭C.推行财产等级制度D.设立四百人议事会7.《十二铜表法》的颁布被视为是平民的胜利,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A.它明确维护贵族的私有财产权B.法律内容基本上都是习惯法的汇编C.它使平民获得平等的婚姻权利D.它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滥用特权8.万民法是继公民法之后,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罗马司法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用来调整罗马公民和异邦人之间以及异邦人和异邦人之间民事法律关系的罗马法律。

吉林高三高中历史月考试卷带答案解析

吉林高三高中历史月考试卷带答案解析

吉林高三高中历史月考试卷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选择题1.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富国强兵,经常出现任用出身低下的人为高官的现象,如齐之管仲、秦之百里奚、楚之孙叔敖、吴起等等。

这一现象在本质上A.是小农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B.为官僚政治出现奠定基础C.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诉求D.导致血缘政治的逐渐瓦解2.孙中山在《三民主义·民权主义》中把人类社会的进化分为“洪荒时代”、“神权时代”、“君权时代”和“民权时代”。

他认为无论是宇宙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史,都处于进化之中。

这表明孙中山A.倡导通过革命推动社会进步B.力主宣传达尔文进化论C.通过西学寻求社会发展进步D.深刻剖析社会演进规律3.1970年,中国与发达国家的贸易额占外贸总额的53%,而1965年只占39%,与共产党国家的贸易额则从1965年的30%降至1970年的20%。

中国进口的工业品和技术的大部分、农产品的绝大部分均来自日本和西欧。

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中美关系的正常化B.中苏关系不断恶化C.外交新局面的开创D.外交政策回归理性4.罗马法规定,女子出嫁时家长要给予嫁资,嫁资孳息,一般说来由丈夫享有。

妻子在离婚时享有绝对的嫁资返还请求权,但丈夫在返还时,也允许其留下一部分财产用以维持生活,同时,父亲征得女儿同意后也可行使嫁资返还请求权。

材料反映罗马法A.追求公平与正义B.侧重保护男性权利C.体现了男女平等D.注重调节债务纠纷5.新的华盛顿“上层集团”在与莫斯科的相互关系中无疑将更好说话,但美国在关键地缘战略问题上的理念不会发生根本改变。

……特朗普对中国怀有“深刻的敌意”。

由此预料A.第三次科技革命早已打响B.亚太局势将出现新一轮升温C.美国开启国际霸主争霸赛D.世界贸易保护将会愈演愈烈二、连线题【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出身南朝世族,曾遍历名山,寻访仙药,据说得到东阳道士传授经法,修道之名闻于朝野。

2021-2022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2021-2022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2021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1.赵尔巽等《清史稿》中载:“先是世祖亲政,日至票本房,大学时司票拟,意任隆密。

康熙时,该内阁,分其职设翰林院。

雍正时,青海告警,复分其职设军机处,议者谓与内三院无异。

至本章归内阁,大政由枢臣承旨,权任渐轻矣。

”这说明A.内阁权力越来越小 B.军机处取代了内阁C.清朝中央集权加强 D.清初分权思想加剧2.著名学者余英时在论及科举时说:无论是东汉“孝廉”还是宋、明、清“进士”,都是在各地区均衡分配的大原则下产生的。

而且地区分配的要求来自“士”阶层的内部,也不能归之于皇权的片面操纵。

东汉“孝廉”与人口成比例出于“公卿会议”;北宋“逐路取人”则经过南北士大夫长期争论而获致;明代分南、北、中卷也起源于洪武时北方落第举人的抗争。

……各地“孝廉”或“进士”往往在政府中为自己地方的利害说话。

这当然谈不上是代议制,但不能否认科举制有时也发挥了一点间接的代议功能。

这里余英时强调的是科举制A.有利于选拔真正的人才 B.没有坚持“取士唯才是择”的标准C.遵循了地域均衡分配的原则 D.具备近代西方代议制的基本功能3.1902年2.月,.,《泰晤士报》驻北京记者莫里循(澳人利亚)说过:“我们在‘暴乱’(指义和团运动).中并无所失。

而事实上我们的威信大增,我们敢肯定地说,多少年来我们在北京或在中国的地位,从未像今天这样高。

我们与清朝官员的联系从未像今天这样密切。

”这是因为A.清政府保证“设将来大皇帝有心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B.凡中人与英国人“交涉词讼”,“其英人如何科罪……发给管事官(即英国领事)照办”C.清政府保证“永禁设或人与诸国(即列强)仇敌之会,违者皆斩’’D.清政府同意外国军队驻扎北京到天津大沽铁路沿线4.在伯里克利时代,雅典的全体公民都要出席“公民大会”,对诸如宣战与媾和之类的城邦大事,握有最高决策权、监督权和终审权。

这放映的实质是A.天赋人权B.主权在民C.君民共主D.自由平等5.xx年由于有58个国家都进行领导人的换届选举,因此被称为“换届年”,在美国和法国的大选中,奥巴马和奥朗德分别成为新任总统,回溯法国第三共和国时期与美国民主政体,有关两国总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两国总统都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B.两国的内阁都由国会任命产生C.两国总统都要对议会负责D.两国总统都是本国的国家元首与军队统帅6.司马迁在《史记·李斯列传》中评论说:“秦无尺士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功臣为诸侯者,使后无攻伐之患。

2021-2022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含解析

2021-2022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含解析

2021-2022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试卷综析】本份文综历史部分的试题总体难度不大,主要考查的考点区域为必修二的相关内容和较少的必修一和三的相关考点知识。

试题侧重考查学生材料信息解读能力、综合分析理解能力及概括能力,既有基础知识考查又有能力检测,符合一轮复习阶段夯实基础培养部分能力的高考素养要求。

【题文】13. 秦朝的《行书律》规定:急行文书包括皇帝诏书,必须立即传达,不能有片刻稽留。

汉朝对车马传递也有明确的法律规定——《汉驿律令》;曹魏时期曾颁布《邮驿令》。

古代政府重视邮驿制度目的是A.促进全国经济交流B.加强对地方有效控制C.推动交通网络完善D.制定完善的法律体系【知识点】A2从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古代邮驿制度【答案解析】B 解析:材料信息“行文书包括皇帝诏书,必须立即传达,不能有片刻稽留”表明皇帝旨意须立即传达由地方执行,汉魏时期不断加强这一制度,起着巩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

A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C、D项与材料无关,故本题选B。

【思路点拨】本题依托古代邮驿制度考查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解题时抓住材料关键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排除与材料无关选项。

【题文】14.朱熹在将两个孙子的教育托付于弟子后,在信中叮嘱弟子严督二孙“只可着力学做好人,是自家本分事。

平时所望于儿孙者不过如此,初不曾说要入太学,取科第也。

”王守仁也曾将读书作文称为“枝叶事”,立志才是“植根事”。

由此可知宋明理学家A.强调人的修养为首位B.明确反对科举制度C.强调“发明本心”D.强调“天理”的决定作用【知识点】O2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宋明理学【答案解析】A 解析:材料信息“只可着力学做好人”和“立志才是植根事”表明朱王二人强调人的修养重要性,B项错误,有断章取义之嫌,C、D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俱排除,故本题选A。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材料有效信息的获取能力和分析能力,解题时需对材料信息解读全面。

吉林省2021版高三上学期历史第二次月考试卷(II)卷

吉林省2021版高三上学期历史第二次月考试卷(II)卷

吉林省2021版高三上学期历史第二次月考试卷(II)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24题;共48分)1. (2分)历史典故“烽火戏诸侯”中,诸侯因义务所在,蜂拥而至勤王。

这一典故是下列哪一政治制度的反映A . 郡县制B . 王位世袭制C . 宗法制D . 分封制2. (2分)美籍华人历史学家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一书中写道:“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史上的第一次社会政治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

” 这次大“转型”的主要表现是A . 世袭制代替禅让制B . 郡县制代替分封制C . 行省制代替郡国制D . 内阁制代替三省六部制3. (2分)主父偃曾上书汉武帝说,“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

导致这一现象的出现和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分别是()A . 郡县制、设置中朝B . 郡国并行制、“推恩令”C . 郡国并行制、“封异姓王”D . 郡县制、设刺史4. (2分) (2016高一上·揭阳月考)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措施有()①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②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③设置通判监督地方④掌控地方赋税A . ①②③B . ①②③④C . ②③④D . ①②④5. (2分) (2020高三下·襄阳月考) 乾嘉学派是清代学术全盛时期的代表,其在治学的过程中形成了“求是”的学术风格,具体表现为追寻圣贤原意的“实事求是”精神。

据此可知,乾嘉学派()A . 反对空谈义理之风B . 具有早期人文精神C . 符合市民文化追求D . 推动近代学术转型6. (2分) (2018高二上·东辽期中) 19世纪英国法学者亨利·梅因《古代史》一书中写道:“罗马人不爱万民法,正像他不爱外国人一样,因为万民法是从这些外国的制度中来的,并且是为了外国人的利益而制定的。

”这表明万民法适用于()A . 罗马境内公民和非公民B . 罗马共和国的女性公民C . 罗马共和国的男性公民D . 罗马帝国内的非自由民7. (2分) (2018高二下·舒城开学考) 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合理的是()A . AB . BC . CD . D8. (2分)(2016·江苏模拟) 下表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大事年表,该表反映出()A . 和平方式结束革命是历史的必然B . 革命结果必然带有浓厚封建残余C . 民主与专制的斗争在曲折中前进D . 1649年处死国王增加了革命阻力9. (2分) (2017高一上·友谊期中) 被尊为美国“宪法之父”的麦迪逊说:“如果人人都是天使,那么政府就根本没有必要。

吉林省高三上学期历史第二次月考(9月)试卷

吉林省高三上学期历史第二次月考(9月)试卷

吉林省高三上学期历史第二次月考(9月)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单选题 (共40题;共80分)1. (2分)下图是古希腊的著名雕塑“维纳斯”。

雕塑透露出女性体态丰满,具有协调性,反映了人体之美。

其产生的原因有①古希腊文化充溢着人文主义精神②自由民主的政治氛围为人们提供了创作的自由空间③工商业发展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A . ①②③④B . ①②③C . ①③④D . ②③④2. (2分)亚里士多德认为:“当一人或若干人所组成的一个团体,势力增长得过大,以至于凌驾整个公民团体,……这样的特殊地位常常造成君主专制政治或门阀寡头政治。

为此,若干城邦,例如阿尔咯斯和雅典,制订了陶片放逐的政策。

但,容许这种特殊人物产生以后方才加以补救总不能算是一个良好的政策。

”这表明()A . 公民团体渴望社会地位平等B . 防止集权政治应当未雨绸缪C . 雅典民主容易导致政治动乱D . 特权阶层是城邦制必然产物3. (2分)在伯里克利时代,雅典的全体公民都要出席“公民大会”,对诸如宣战与媾和之类的城邦大事,握有最高决策权、监督权和终审权。

这反映的实质是A . 天赋人权B . 主权在民C . 君民共主D . 自由平等4. (2分)(2017·怀化模拟) 古希腊各城邦在宗教节日期间举行的各种祭祀、娱乐、竞技和饮宴等活动,使古希腊人心中充满了对神的感激和作为城邦公民的自豪感,增强了城邦的团体凝聚力。

材料旨在说明()A . 雅典民主政治的优越性B . 宗教活动不利于民主发展C . 公民是希腊城邦的主体D . 宗教在城邦中的重要影响5. (2分)罗马帝国的建立者屋大维的顾问叫苦不迭:“麻烦在于人口众多,管理事务繁杂。

因为公民包括了各族和能力上的形形色色的人,他们的秉性和愿望更是千差万别,所以统治起来困难至极。

”罗马帝国于是通过一系列司法实践,形成了()A . 《十二铜表法》B . 公民法C . 万民法D . 自然法6. (2分) (2017高一上·瓮安月考) 罗马法的发展经历了从习惯法到成文法《十二铜表法》,最后形成《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的历程。

吉林省2021年高三上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II)卷

吉林省2021年高三上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II)卷

吉林省2021年高三上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II)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25题;共50分)1. (2分)(2019·全国Ⅱ卷) 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

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A . 公田制度逐渐完善B . 铁制生产工具普及C . 交通运输网络通畅D . 国家组织能力强大2. (2分)(2017·红桥模拟) 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的目的是()A . 增加税收B . 恩泽贵族C . 实现民族融合D . 削弱王国势力3. (2分) (2016高一上·清远月考) 对下表中“大臣”职能所反映的时代特征叙述正确的是()A . 专制皇权强化,阻碍社会发展B . 政府机构臃肿,国家积贫积弱C . 档案管理周密,文化日渐繁荣D . 宰相分工明确,行政效率提高4. (2分)《明史·食货志一》记载“ 洪武二十年,命国子生武淳等,分行州县,随粮定区。

区设粮长四人,量度田亩方圆,次以字号,悉书主名及田之丈尺,编类为册,状如鱼鳞,号曰鱼鳞图册。

”对此认识错误的是A . 鱼鳞图册对于中国土地制度的研究有着重要价值。

B . 鱼鳞图册可以作为封建政府征派赋税徭役的依据C . 明代鱼鳞图册中记载的土地性质为封建土地国有D . 鱼鳞图册的编订不可能从根本上限制封建土地兼并5. (2分) (2018高一下·四川期末) 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现象。

“机户”是指()A . 手工作坊主B . 雇佣工人C . 地主D . 佃农6. (2分)下列语句体现“以民为本”思想的是①君者仪也,民者影也,仪正而影正②民者,国之本也,财用所出,安危所系③道之以政,齐之以刑④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A . ①②B . ①③C . ②④D . ③④7. (2分)苏轼和辛弃疾都是豪放派词人,但二者作品的内容却大相径庭,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A . 二人的阶级立场截然不同B . 二人的政治立场明显不同C . 二人所处社会环境的差异D . 二人的才学、才气的差异8. (2分)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摘录了伯利克里的一段话:“我们的政治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是民主政治,是因为政权掌握在全体公民的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还找到了下面的图片。

吉林省2021版高三上学期历史9月月考试卷(II)卷

吉林省2021版高三上学期历史9月月考试卷(II)卷

吉林省2021版高三上学期历史9月月考试卷(II)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本卷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共24题;共48分)1. (2分)以下关于先秦时期所取得的科学技术成就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发明指南仪器②建立数学体系③记录哈雷彗星④创制浑仪、简仪A . ①②B . ①③C . ③④D . ②④2. (2分) (2018高一上·大连期末) 唐高宗在位时,专门下诏,要求臣下和百姓都不许穿黄用黄,色彩从此被赋予了政治生活意义。

唐高宗这一诏书体现了()A . 皇权至上B . 神化皇权C . 皇权专制D . 中央集权3. (2分) (2017高一上·杭锦后旗期中) 唐朝三省六部制和北宋二府三司制的设置,反映出唐朝和北宋在政治理念上的相似之处是()A . 重视官员的推荐和征用B . 注重对皇帝的监察制约C . 分割相权以加强皇权D . 削弱地方以强化中央4. (2分)(2019·临沭模拟) 历史学家黄仁宇字认为,中国古代的隋唐宋时期“外向”“开放”,带“竞争性”,而明清时期则“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

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 自然经济的影响B . 政府政策的变化C . 君主专制的加强D . 殖民势力的东来5. (2分) (2019高一下·赣州期中) 中国古代商人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

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

材料表明,引发人们经商致富的动机中()A . 包含着否定商业发展的基本因素B . 体现了发展农业生产的根本目标C . 折射出由抑商到崇商的观念变迁D . 表明了商人参加科举的强烈诉求6. (2分) (2017高一下·成都月考)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记载,明清之际原为稻米之乡松江嘉定一带棉织业发展迅速,导致该地区“县不产米,仰食四方。

吉林省扶余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Word版含答案

吉林省扶余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Word版含答案

2021~2021学年度扶余市第一中学高三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题2分,共计48分。

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公元前807年,括〔鲁懿公兄〕之子伯御与鲁人攻杀懿公,而立伯御为君。

公元前796年周宣王伐鲁,杀伯御,立鲁懿公弟称,是为鲁孝公,称其“能训治其民〞。

据此可知宣王立孝公的主要依据是A.孝公贤能B.伯御违礼C.等级分封制D.嫡长子继承制2.有学者指出:当秦朝全新的政治形态在多种不同的文化类型中被疑心、被否认时,它无法让秦朝统治下的人民获得自我身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于是,秦朝的二世而亡便成了必然性的结果。

该学者认为秦朝亡于A.政治新形态被疑心和否认B.未能实现文化心理的统合C.推行郡县制激化社会矛盾D.严刑峻法激化了社会矛盾3.按照唐制,凡属皇帝敕令,必须经三省政事堂会议正式议决通过,并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方可颁行生效,因此唐代也就出现了“不经凤阁鸾台,何名为敕〞的现象。

这说明唐代三省制下A.中枢决策的有效性加强B.君权受到一定程度制约C.宰相之间彼此相互制衡D.政事堂掌握最高决策权4.在清代的地方行政管理体制中,巡抚主民政事务,总督主军事。

但实际上,二者的职权具有相当的类似性,可以说是相互交织、彼此渗透,且有的督抚其辖地也有局部重叠。

这一做法是为了A.打破权力垄断以加强中央集权B.加强君主专制以维护皇权独尊C.提高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效率D.军民分治以加强地方的独立性5.以下是局部学者对鸦片、鸦片战争的研究文章及相关评价。

对其解读准确的是A.历史评价具有思辨性B.清政府仍以天朝上国白居C.历史记录具有主观性D.相关研究表达了全球史观6.用阶级观点去分析,?天朝田亩制度?显然是天国最革命的文献,其按人口均田的土地政策渗透了强烈的反封建精神。

但与此相反,太平天国多数地区实施的那么是“照旧交粮纳税〞的政策。

这说明A.太平天国具有强烈的反封建精神B.?天朝田亩制度?遭到封建势力的狙击C.太平天国的革命理想与实践背离D.领导者的个人价值取向影响历史进程7.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倡导“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道德观,即把个人“权利与义务〞和国家自主、民族独立联系起来,并从个人、家庭、社会、国家相互之间的关系,论证了权利与义务的统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程。”万斌、罗维认为政治妥协是指“在特定的社会共同体中,政治利益冲突的双方或各方,以社会共同 体为念,以相互宽容为怀,依据共同认可的规则,通过彼此间利益的让渡来解决或 暂时解决政治冲突的一种社会调节机制”。
——摘编自张丽娟《政治妥协及其对政治民主化的意义》 根据材料,就政治妥协的定义任选一种观点,并结合近代欧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建立和 发展的史实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 分) 材料 “一边倒”外交战略是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共产党确立的新中国基本外交战略。下图反 映了这一词汇在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中的使用频率。
3.按照唐制,凡属皇帝敕令,必须经三省政事堂会议正式议决通过,并加盖“中书门下之印”, 方可颁行生效,因此唐代也就出现了“不经凤阁鸾台,何名为敕”的现象。这说明唐代三省 制下 A.中枢决策的有效性加强 B.君权受到一定程度制约 C.宰相之间彼此相互制衡 D.政事堂掌握最高决策权
4.在清代的地方行政管理体制中,巡抚主民政事务,总督主军事。但实际上,二者的职权具有相 当的类似性,可以说是相互交织、彼此渗透,且有的督抚其辖地也有局部重叠。这一做法是 为了 A.打破权力垄断以加强中央集权 B.加强君主专制以维护皇权独尊 C.提高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效率 D.军民分治以加强地方的独立性
2020~2021 学年度扶余市第一中学高三第二次月考
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4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计 48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 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公元前 807 年,括(鲁懿公兄)之子伯御与鲁人攻杀懿公,而立伯御为君。公元前 796 年周宣 王伐鲁,杀伯御,立鲁懿公弟称,是为鲁孝公,称其“能训治其民”。据此可知宣王立孝公的主 要依据是 A.孝公贤能 B.伯御违礼 C.等级分封制 D.嫡长子继承制
——摘编自孙喆《从汉承秦制看西汉“严于治吏”的法律思想》 材料二
清代王船山认为周“礼士多,府史少而事治,后世令史多而事不济”,因此必须裁汰冗员。 王船山认为要达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必须整顿吏治,严惩贪官污吏。他说:“严者,治史之经 也;宽者,养民之纬也;并行不悖,而非以时为进退者也。”“<左传》日:‘国家之败,由官邪也, 官之失德,宠赂彰也’可不戒与”!王船山“把培养官德作为廉政的基本内容”,“把廉政看作 吏治的根本”。王船山认为“严下吏之贪,而不问上官,法益峻,贪益甚,政益乱,民益死,国乃 以亡。”所以他认为,惩贪治贪的关键是“唯严之于上官而已矣。严之于上官,而贪息于守令, 下逮于薄尉胥吏,皆喙息(即住嘴,此处引申为停止,收敛)而不敢逞”。
“汉承秦制”之说早为学界所公认,秦律中“严于治吏”的精神在汉律中有着深刻的反映。 与秦律相似,汉律亦有关于荐举官吏的法律规定。如《二年律令·置吏律》规定:“有任人以 为吏,其所任不廉、不胜任以免,亦免任者。其非吏及宦也,罚金四两,戍边二岁。”秦简<法律 答问》中有:“害盗别徼而盗,驾(加)罪之。”而<汉书·王子侯表》也记载:陵乡侯欣“建始二 年,坐使人伤家丞,又贷谷息过律,免。”汉律在秦律基础上,针对王侯、官吏朋比为奸、结党营 私制定了“左官”“附益”“阿党”“更相荐举”等诸法……执法的严格性,使朝廷法令对各级官 员产生了巨大的震慑力量,督使他们勤于政事,谨慎行事,以免有犯法之嫌。自汉之后,后代 统治者在立法、司法方面都非常重视“严于治吏”的举措。秦汉严于治吏、“明主治吏不治民” 的精神,在今天也有其重要的借鉴意义。
2.有学者指出:当秦朝全新的政治形态在多种不同的文化类型中被怀疑、被否定时,它无法让秦 朝统治下的人民获得自我身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于是,秦朝的二世而亡便成了必然性的结 果。该学者认为秦朝亡于 A.政治新形态被怀疑和否定 B.未能实现文化心理的统合 C.推行郡县制激化社会矛盾 D.严刑峻法激化了社会矛盾
知,巴黎公社所确立的“社会公仆” 原则
A.建立在打碎旧有国家机器基础上 B.发展了若干资产阶级民主原则 C.有助于工农联盟革命策略的实施 D.完善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基础 18.列宁在《论我国革命》中指出,俄国是介于东西方文明之间的特殊国家,既具有西方发达文明 的印记,又同时兼有东方落后腐朽的烙印,“俄国能够表现出而且势必表现出某些特殊性。” 这些特殊性指的是 A.率先发生政治革命 B.革命与改革交叉进行 C.战争必然引起革命 D.革命爆发具有偶然性 19.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明确指出,从县苏维埃到省苏维埃的农民代表苏维埃是地方国家政权 的全权机关,这个机关可以根据《土地法令》的规定支配地主的全部土地。他强调:“乡土地 委员会的一切命令,取得县农民代表苏维埃同意后,都是法律,应当无条件地立即执行。”这 一指示旨在 A.赢得喘息机会 B.巩固 T 农联盟 C.建立集体农庄 D.退出世界大战 20.在 1946 年 4 月召开的巴黎外长会议上,英国外长贝文威胁说,英国纳税的负担太重,不能再 这样无条件地支持波茨坦协议,“我的政府不得不以……这样一种方式来组织德国的英占 区。”此后贝文主动向美国靠拢,两国开始公开讨论双占区合并的问题。英国这样做的目 的是 A.统一欧洲 B.分裂盟国 C.惩罚德国 D.平衡法德 21. 1969 年勃兰特出任联邦德国总理后,开始大力推行与苏联、东欧国家“缓和”和“合作”的“新 东方政策”,该政策的思想精髓有两个方面:一是通过接近实现转变,二是在两个德国和东西 方关系上积累“小步子”的策略。这一政策 A.加剧了美苏冷战对峙 B.推动了欧洲一体化进程 C.提高了西德国际地位 D.使世界格局开始多极化 22.针对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提出的“和平竞赛”口号,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上台前就呼吁:“让 我们扩大这个竞赛,把它扩大到不仅……包括粮食和工厂,而且把它扩大到包括我们文明特 征的伟大的精神和道义上的价值。”其目的是
1
务”和国家自主、民族独立联系起来,并从个人、家庭、社会、国家相互之间的关系,论证了权利 与义务的统一。这表明革命派 A.提升了人们的价值取向 B.维护了个人的权利与义务 C.摧毁了传统的伦理道德 D.促进了国人民族观的认同 8.抗战爆发后,国民党将领白崇禧在谈及国民党军队在河北省游击战的作用时认为,其在“牵制 敌人,防止中共组织,贡献殊大”。并提出国民政府应积极加强国军敌后游击战的建议,蒋介 石最终采纳了这一建议。这主要是由于敌后游击战 A.能迅速打破日军的战略 B.贯彻了全面抗战路线 C.有利于两个战场的配合 D.能将抗日与反共结合 9.人民政协在政治协商中坚持求同存异的原则,尊重各党派、各团体、各阶层人士的特点,包容 统一战线成员在信仰、利益和观念等方面的差异,政协委员不因职业和党派差异都享有平等 的议论权,人民政协坚持在考虑少数意见的情形下,达成反映公共利益的共识。这体现出的 主要政治精神是 A.民主精神 B.共和精神 C.法治精神 D.平等精神 IO.由于历史的原因,东南亚的众多华人、华侨拥有中国及其所在国的双重国籍。1978 年,邓小 平在出访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时鲜明地表示反对双重国籍,鼓励华人、华侨融人当地社 会,与居住国人民友好相处。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A.放弃“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B.急于冲破西方国家的外交孤立 C.积极开展区域间经济合作 D.努力营造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 11. 20 世纪 80 年代前期,在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世界主题的背景下,要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就 必须尊重历史,照顾现实和各方利益,找到一种合情合理、各方都能接受的办法来解决国家 统一问题,因此“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应运而生了。这说明“一国两制” A.蕴含了“求同存异”的思想 B.突出港澳台问题本质的一致性 C.得益于中美两国建交的推动 D.“一国”与“两制”两者并行不悖 12.在古代雅典,“尽管共同体的概念根深蒂固,但它却从未包含平等主义或是对此的追求。至 多,一些城邦曾采取措施以保障其公民出任公职并行使政治权利的同等机会,或在非常时期 采取措施保护弱势群体……但财产、生活方式的不平均却被普遍地看作是‘自然的”’。这表 明古代雅典追求 A.经济平等 B.政治平等 C.主权平等 D.生存平等 13.公元前 3 世纪,罗马外事裁判官在处理罗马市民与非罗马市民之间,以及涉外法律纠纷过程 中,逐步形成了所谓的“裁判官法”(见下表)。这反映出罗马法
3

A.挑动苏东矛盾 B.调整美欧关系 C.实行战略防御 D.推行和平演变 23.冷战结束后,不结盟运动开始抛弃过去的对抗和意识形态偏见,强调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与 发达国家建立一种“民主的伙伴关系”。这种转变出现的深刻背景是 A.世界格局的“无极时代”即将呈现 B.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 C.世界经济发展的全球一体化加速 D.南北对话与合作向纵深发展 24.新冷战史研究认为:美苏冷战对抗并没有也不可能决定时代重大事态的所有方面,其他诸多 国际行为体,经常会根据自己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各行其是,两个超级大国有时甚至会被动地 卷入地区的冲突。这表明,二战后 A.民族白决为冷战全球化提供了可能 B.新兴国家的诞生形塑了国际政治 C.美苏对抗加剧了地区冲突与内战 D.世界格局呈现出动荡与缓和交织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 3 小题,第 25 题 25 分,第 26 题 12 分,第 27 题 15 分,共 52 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 分) 材料一
——摘编自刘伯兰《王船山严于治吏的法律思想及现实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严于治吏的法治举措及其历史影响。(10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王船山严于治吏的法律思想及其现实意义。(15 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将政治妥协界定为:“国家、民族、阶级、政党集团之间在利 益冲突时,冲突双方通过政治谈判、协商或默契,互相做出让步,以缓解矛盾的一种行为。”以 这一概念为基础,学者龙太江进一步将政治妥协定义为“冲突、竞争的政治行为主体(国家、 民族、阶级、政党、政党集团等)之间通过谈判、协商、讨价还价以及基于避免直接对抗造成严 重后果的共同认识或默契而相互做出让步以求得争端缓和、平息以至解决的行为、方法与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