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古溯源-篆刻艺术》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篆刻技法之步骤
六、修改的差不多就把石沫扫掉。要试印了,最好用朱砂印泥, 质地细腻颜色鲜亮又沉稳。
篆刻技法之汉印的特点及临摹注意事项
汉白文印的特点
1、就整体章法布局而言,朱白空间基本均匀,章法稳定平衡,没有特别突兀的视觉感。 比如四字印,四字各占地四分之一,每字所占空间相当,这种均衡的构图手法,是汉印 最基本的章法构图样式。
2、就单个文字而言,以方形为基,方中寓圆,内圆外方;就单个笔画而言,平直是其篆 本特点,但平直太多,则显重复单调,产生僵硬、板滞的副作用,所以汉印中常常用少 量的弧笔、斜笔线条,来化解这种局面,往往能收到良好的视觉效果。
3、印文笔画与笔画间的空隙大致相等。当然,这是基本的规律,在此前提下,笔画少的 字,笔画空隙略大.笔画多的字,笔画空隙略小。这样,自然而然地在印面上就产生了一 定的疏密关系。
篆刻的工具材料
二、篆刻刀 初学篆刻,如果是中小学生,可以买价格最低 廉的碳钢刀。目前国内用得最多,质量最好的 当属四川生产的永字牌刻刀了,永字牌刻刀主 要以硬质合金刀为主,永字牌刻
篆刻的工具材料
三、印泥 篆刻完成后先用普通印泥打出印花,看看有哪 些地方需要更改修饰,等全部修好以后再用上 好的印泥打出来。这样可以节约印泥,延长印 泥的使用寿命。
1.一字印,常见的有置于中央,或靠上或靠左、右。 2.两字印,布排方式有两种:
3.三字印,Baidu Nhomakorabea排方式有四种:
4.四字印,布排方式有六种:
篆刻的章法之印文安排
5.五字印,布排方式有八种: 6.六字印,布排方式有八种: 7.七字印,布排方式有十二种:
8.八字印,布排方式更多,只要按照顺序规律,容易顺读就可以了。
篆刻的章法布局
1.平均法 平均法在印章形式中属最工整的一路。字数二至六字,每字在印面上所占位置 相等。章法工整平稳,线条与线条之间的留朱宽度基本相等,横平竖直,转折 处或方或方中寓圆,给人以静雅稳健、自然得韵之感(见图8—19)。平均法 初习刻印比较好掌握,不过选择内容文字的笔画多少要基本相等,过于悬殊, 章法也就无平均可言了。
篆刻技法之运刀
刀法,顾名思义就是指运刀的方法,当与学习书法当中的基本笔法一样,成为 篆刻技法的一个重要环节。
古代篆刻理论中对刀法的研究与陈述往往是故弄玄虚,把本来很简单的操作讲 得神乎其神。陈克茹在(篆刻针度》中例举了单刀、双刀、复刀、反刀、飞刀、 锉刀、轻刀、伏刀、埋刀、切为、舞刀、涩刀、冲刀和送刀等多达14种刀法。 篆刻的刀法其实也没有什么大讲究,经过几代人的探索和实践之后,人们总结 出所谓的刀法总共不过是冲刀、切刀这两种基本刀法。冲和切构成了篆刻当中 “刻”的基本技术动作。所谓冲刀就是“执刀直冲”,这种方式在刻的过程中 比较畅快淋漓,运刀的过程也比较长。它形成的刻痕线条较为挺劲,有力度感, 这是历来篆刻爱好者和篆刻家普遍使用的刀法。所谓切刀就是由多个用刀角切 石的小碎刀连接成一根完整线条的用刀方式。它的墓本法则是表现一种“断而 再起,笔断意连”的刀味和笔意。用切刀法表现出的线条则较为苍老含蓄。
篆刻技法之步骤
三、初学者把握不好字型大小的话,可以用铅笔在石面上四等分。 因为汉印比较规整大气,大部分印章字体都差不多大,所以很适 合初学临摹。先用毛笔蘸浓墨描出边框。注意了,这时宣纸是要 反过来看的!!!把反字写在石面上。写好后修正一下
篆刻技法之步骤
四、该用刀了,握刀姿势有两种,一般用包抄式执刀。就像握毛 笔那样用前三个指头握刀,无名指抵住石头。书上说冲刀容易表 现流畅稳健劲挺的线条,为皖派所擅长;切刀易于传达犀利峻峭 简炼苍莽的美感,浙派西泠印社擅长。从难度上说,我觉得切刀 更难,所以我们初学用冲刀就好。这个图比较难懂。大家好好揣 摩。虚线箭头是刀尖的运行轨迹。这一步一定要找个石头练习一 下,好好体会在石头上刻字的感觉。
篆刻技法之步骤
一、用砂纸先把石面均匀磨一下,注意均匀用力, 不要磨成斜面。前面这块是磨好的。后面是没磨 的。因为买来的石头都打上蜡了,所以要磨掉那 层薄薄的蜡以便后来的操作。
篆刻技法之步骤
二、用半透明的宣纸,剪一小块下来,把宣纸覆盖要临摹的稿子 上,用小楷笔摹下来。注意要用浓墨,水加多了宣纸会皱。注意 用笔,体会书写的意味。写成这样就好
4、印文中笔画的转折处以方为主,但不是生硬的直角,而是或大或小,略带圆意,自然 顺和。
篆刻的章法之印文安排
印文的字数多少不一,少者一二字,多者数十字。在布排的顺序上古今基本相同,一 般均是按照先上后下,先右后左顺序进行的。在相同字数的印中,又有各种不同的排 列方法,这是因为文字结构笔画繁简的不同,为了章法的需要而进行的变化。
篆刻技法之步骤
五、觉得练习好了就开始吧。初步刻好是这样,乱七八糟的。还 要改。手指抹上快干了的、黏糊糊的墨,在刻好的石面上轻拍。 刻成什么样明显了很多,这时候对比一下书上的印章,查看哪里 不对,哪里刻得不好。把之前磨下来的石粉倒一点在石面上。拍 匀,然后开始修改。修改的时候还是要注意刀法,千万不要来回 用刀磨,否则印章就不精神了,印出来拖拖沓沓的很难看。
六、工具书和教材 初学篆刻建议至少配一本篆刻入门书籍和篆刻字典,篆 刻书籍推荐刘江的《篆刻技法》和吴颐人的《篆刻五十 讲》,篆刻字典推荐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的《篆刻字典》 或西泠印社出版的《篆刻常用字字典》,前者从名家的 印中搜集字体,后者直接书写,各有千秋。
篆刻的工具材料
七、笔墨纸其它杂件 毛笔可以选用小楷毛笔,有弹性,好使就行。篆刻 写稿用的墨建议用一得阁墨汁或者自己用墨条研磨 出来的墨。小镜子(刻好后放到镜子前看一下效果) 旧牙刷(刻好后刷去印面上的石粉)
篆刻的章法布局
2.疏密法
入印文字的笔画有繁有简,把它们安排在一印中,各字面积均等,形成自然的疏密对比;或者是 根据文字特点,作适度的调整后所产生的疏密对比。古人所说的“宽可走马,密不透风”,在疏 密法中即能得到体现。疏密法在传统的印章中有四种表现方法。一种为本身入印文字特定笔画造 成的疏与密的对比。图8—20“傅捐之印”,四字在印面各占四分之一,“傅捐印”三字笔画多, 在所占的位置中线条密集白多红少,形成了三繁一简的疏密关系;图8—21“殿中都尉”印,图8— 22“人间何世” 印,同属此类。第二种是顺其文字笔画的繁简,生成上下或左右的疏密呼应对比。 如图8—23“王凤之印”四字,文字布排为顺向,四字各占四分之一,“王”、“之”笔画简, “凤”、“印”笔画繁,上下各半,形成了上下疏密朱白对比。如果此印四字采用回文法布排, 可产生对角疏密呼应;图8—24“千人督印”,图8—25“侵骑千人”印,为左右疏密对比法。第三种 疏密法是印文中某字的笔画过多,又无法省减,只能随其形,加大其所占面积,而让下一字紧缩, 造成左密右疏或右密左疏的关系,如图 8—26“王奉熹印”即属此种。第四种为随形就势。图8— 27“丁若延印”中的“丁”字,其形似蘑菇,上部笔画密集,下部一足顶立,“丁”字四周形成了 自然的空白,毫无造作之气。
篆刻的章法布局
3.轻重法 轻重是物理学的名词,造型艺术由于线条所占面积有大小的区别,给视觉造成轻重感, 后来艺术家们便把这一名词引用到了艺术上。印章章法如能巧妙地安排出轻重的对比, 将能赋予作品以虚实相生,轻重相间,协调呼应的节奏感。轻重在印章中以线条的粗细 所占的空间论之,粗者重,细者轻。线条粗细的把握,通常是根据入印文字笔画的繁简 而决定的,字的笔画多,线条细;笔画少,则线条刻得粗些。图8—28“晋率善羌佰长” 印,其中“晋”、“善”两字笔画繁,所刻线条只有其他字的二分之一粗,而其他字笔 画少就刻得粗,全印六字,呈二轻四重。图8—29“晋归义胡王”印,图8—30“赣榆令 印”,为四重一轻和两重两轻,均能给人以轻重相间的节奏美感。
为什么要刻印章?
印章,信也,权也。古往今来,印章是权力、身份的 象征;是责任、信用的体现方式,更是文人雅士把玩 的心爱之物。中国印,沉淀千年的岩层,只有配上古 色古香的篆体文字,在方寸之间展现一片天地。
篆刻的工具材料
一、练习石 初学篆刻,练习石必不可少,比较常见和实惠 的练习石有青田石、萧山红、墨绿冻、广西冻 石(备注:广西冻石硬度为1左右,质地较软, 仅适合18岁以下学生使用)等。
篆刻的工具材料
四、印床 初学篆刻一定要配个印床来固定印石。如果没 有印床,篆刻练习的时候既要握紧印石,还要 把握好用刀力度,对于初学者会有一定难度。
篆刻的工具材料
五、砂纸或磨盘 初学至少要配备号数不同的砂纸各几张,一般 号数(粒度)越小,表面越粗,号数(粒度) 越大,表面越精细。
篆刻的工具材料
篆刻的起源
汉代印章到达兴盛,史称汉印,字体由小篆演变 成“缪篆”。汉印的印形制、印纽亦十分精美。 西泠八家的奚冈曾说:“印之宗汉也,如诗文宗 唐,字文宗晋”。唐宋之际,由于文人墨客的喜 好,虽然改变了印章的体制,但仍以篆书作印。 直到明清两代,印人辈出,篆刻便成为以篆书为 基础,利用雕刻方法,在即面中表现疏密、离合 的艺术型态,篆刻遂由广义的雕镂铭刻,转为狭 义的治印之举。
篆刻的章法布局
4.呼应法
呼应是朱白或疏密在一方印中相互照应的一种方法。一方印经过合理的呼应安排,能产生左顾右盼、 遥相呼应的效果,增强整体的韵律节奏。但呼应安排不能生搬硬套,要根据字形结构特点和笔画的 繁简灵活变化。
呼应有两种处理方法:一种为入印文字依固有的笔画繁简;另一种是根据印面艺术氛围的需要,人 为地创造呼应,达到天然浑朴的艺术效果。图8—31“杨士骧印”中的“杨”、“骧”笔画繁,“士”、 “印”笔画简,用回文法布排,形成了朱白的对角呼应。图8—32“长水司马” 图8—33“新会伍氏藏 书”印,均属此类。图8—34“鑾坡一字泽广”,图8—35“颍孙”印,为上中部与右下角呼应。图8— 36“太医丞印”四字中,除“太”字外,其余三字的笔画均不算少,为了使印面轻重呼应,虚实相间, 此印把“印”字的上半部“爪”字头向下延伸,下面的“卩部紧缩,与“太”字形成了呼应。图8— 37“修盦”印,是把两字一上一下进行错位后形成右上与左下的空白呼应。图8—38“丁敬之印”,图 8—39 “群众未县”印,通过印边、角的残破处理而呼应,使印面达到了开朗透气、轻松活泼的效果。
篆刻技法之执刀
4、拽刀式 与写字执笔方式相同,以拇指食指中指三指相对,撮住刀干,以无名指抵着中指, 小指抵着无名指,刻印时的方向与掴刀式相同,自前方向内刻。无名指在刻制时 可以紧贴印石边缘,使力量容易由大食中三指贯注于刀锋。而小指则可于每一笔 刻划就后,将石粉扫于已刻的空隙间,这样,可以使印面上的字迹黑白分明。 这种方式适用于刻制一寸左右大小的印章,因为指与腕的力量在这种执刀方式下, 可以得到高度的发挥,所以,古人便把双钩是的执刀法列为刻印执刀的不二法门, 历代篆刻法采用这种执刀式的人最多,浙皖两派多用此法,近代印坛巨擘吴昌硕 先生也是用此执刀刻印。 5、推刀式 和执硬笔(原子笔、钢笔)的方式相同,用大、食、中三指自刀干四周撮定刀干, 自怀内的方式向前推出,这叫做直推式;如果横推,就叫做平推式。 这种执刀的方式,刻平直的笔画容易得到很好的效果,刻精细的印也可以,所以 采用的人很多,自硬笔流行以来,用这种方式刻印的人越来越多了。赵之谦刻印 用直推法,黄牧甫刻印用平推法,
篆刻技法之执刀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篆刻常用的执刀有下面几种方法: 1、执笔式 以拇指、食指、中指用力握住刀杆,无名指抵刀后。运刀方向是自右向左, 或刀杆可略向右倾斜,以看清运刀变化。执笔式执刀法需要具备较强的能力, 但能敏锐细腻地处理细微之处。 2、捏拳式 是五指紧聚捏拳样将刀握于手中,全从腕肘之力运刀,运刀方向是自上而下, 迎面向里,刀杆也略向后倾斜。一般说,捏拳式执刀法易发出,但对运刀细 微变化较难体现。 3、掴刀式 用手紧握刀干,五指外裹而向内用力,刀锋内斜,如握拳状,刻时自前方向 怀内刻
追古溯源---
篆刻入门
主讲:高震波
篆刻的起源
篆刻艺术,是书法(主要是篆书)和镌刻(包括凿、 铸)结合,来制作印章的艺术,是汉字特有的艺术形 式,迄今已有三千七百多年的历史。篆刻兴起于先秦, 盛于汉,衰于晋,败于唐、宋,复兴于明,中兴于清。
篆刻的起源
篆刻印章起源甚早,据《汉书 祭祀志》载:“自五 帝始有书契,至于三王,俗化雕文,诈伪渐兴,始 有印玺,以检奸萌”。 远在三千七百多年前的殷商时代,便盛行刻字艺术。 但印面并无本来意思的文字,只有象征血缘集团的 记号,附加在同时代的青铜器或旗子上。虽说是记 号,确有一定的读音。到了周代,以青铜质为主的 “周玺”大为兴起。各种大小形状都有,一般分为 白文,朱文两种。秦代是中国文字由“籀书”演变 成为篆书的时期,印的形式也更为广泛,印文圆润 苍劲,笔势挺拔。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玺” 为天子所专用,大臣以下和民间私人用印统称 “印”,从此鉨就废而不用了。这就形成了帝王用 印称“玺”或“宝”,官印称“印”,将军用印称 “章”,私人用印称“印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