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信用评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我国信用评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关键词】信用评级;问题;原因

近些年来,中国的信用评级研究以及评级机构均有所发展,但是总体看来还是很薄弱,存在着诸多相似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妥善的解决,我国信用评级业将始终笼罩在令人堪忧的阴影,而这些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指标体系不合理,评级结果大相径庭。目前,由于我国资信评级机构的数量多,竞争激烈,缺乏机构之间的联系和交流,其评级指标、方法、基本程序和收费标准等没有统一标准,各个评级机构都有自己的一套评级体系、评级方法,如定性和定量指标的设置存在很大差异,尤其在定性分析时所使用的指标,各家评级机构都根据机构自身的情况而设定。资信评级标准缺乏规范性和科学性,不同评级指标算出来的评级结果比较混乱,特别是分析资信规模较小的企业时所给出的评级级别不符合企业实际情况。

第二,尚未建立跟踪评级体系。我国评级机构在对受评对象的跟踪监测方面做得远远不如西方国家,基本上是一次性评级为主。其过程中由于内、外部因素的变化,在资信等级有效期内,原评定的等级可能发生升或降的变化,因此要运用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有必要进行跟踪监测。发达国家的资信评级机构在合同规定的资信评级结果有效期内,评级的监测体系要经常对被评对象的经营状况及资信程度进行跟踪检测,如果影响被评级对象资信等级的因素发生了变化,评级机构就要及时对其资信等级做出调整,

确保评级结果准确、客观、公正。与此相较,我国目前资信评级“一评定终身”的做法显得十分简单和草率。这种做法不利于投资者及时了解企业的资信情况和偿付能力,因而增加了企业的信用风险。第三,缺乏评级结果的检验。违约率是检验评级机构评级质量的最重要方法。违约率检验方法是,对不同信用级别下违约率之间是否存在差异来检验评级系统的有效性,对相同信用级别下不同行业违约率之间是否存在差异来检验评级系统的一致性。但由于我国资信评级发展落后,历史数据积累不够,跟踪检验工作滞后不到位,评级结果利用率不高,难以统计不同等级内的绝对违约率。目前资信等级只能作为相对指标,揭示的是评级对象的相对风险程度。

最后,现行的收费模式导致利益关联影响评级的客观性和公正性现有一些的资信评级机构市场规模非常小,其市场化、社会化程度不高,评级结果无影响力、缺乏权威性,评级机构的规范化管理与运作还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的支持。此外,由于目前评级机构多、缺乏监管,市场上出现了一些很不规范的竞争行为。资本市场上存在激烈的价格和级别竞争,有的评级机构许诺收费返还(实际为回扣),有的甚至在对同一单位做第二单业务时承诺“免费”,还有的评级机构则预先承诺级别。信贷市场资信评级则是准入竞争,因此,每一个机构都想说服监管者批准自己进入信贷评级市场。

从深层次看,我国资信评级进行缓慢的原因也比较复杂,具体分析如下

(1)对资信评级的认识度不够

资信评级业在国内还属于一个新兴的产业,产生于1987年,尚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市场。投资者对资本市场发育过程中资信评级业务重要性的认识严重不足,没有将其视为提供有关投资信息的一种不可或缺的手段。从企业资信评级方面看,相当多的受评企业误以为企业的资信评级是给企业一个综合的评价,评的级别高就是企业有实力,级别不高就意味着经营不好,因此将评级结果的高低视为参加评级的标准。资信评级主要是对企业违约可能性的分析,是对偿还债务本息能力与意愿的评价,它不考虑债务以外的其他投资风险。事实上,我国现有的资信评级结果根本不可能产生降低企业筹资成本和增加企业无形资产这两个关键功能,这是我国不能真正形成资信评级市场的根本原因。

(2)企业对资信评级需求不大

一部分企业信用意识不强,片面地认为。资信评级只是发行企业债或融资贷款的一种审批手续,与他们无直接利害关系,因此,不能与评级机构积极合作,从而影响了评级业务的开展。此外还有一部分企业由于其经营状况欠佳、财务有问题,对评级结果存在消极预期,担心等级过低将难以从银行取得贷款,反而会暴露财务问题。(3)投资者对评级报告的需求不高

我国资信评级业缺乏制度规范,现行资信评级业的规章制度中,均未明确规定行业的准入标准。资信评级相关的规章制度不健全和缺乏相关监管部门的监管,使评级结果很难保证质量,进而影响了市场对资信评级结果的需求和利用。从资信评级的作用来看,评级

机构主要为广大投资者提供有效的企业信息,但是目前我国资信评级作用只服务于被评对象和业务主管部门,而投资者对评级报告的需求几乎为零。

(4)违约数据库也很缺乏,在利用更为前沿的基于现代风险理论的国外模型时受到很大的限制。我国目前的证券市场发展尚不完善,股票市场数据波动大、不稳定,不能为研究提供充分的数据支持。

金融危机后,信用评级市场需求正在形成一个新的高潮,这对正处在建立自己的征信和评级体系过程中的中国来说,是一个历史性契机。因此,若能完善数据库和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从评级机构准入设置,评级人员从业要求等多方面入手,明确针对评级市场的监管单位,独立监管。倡导金融市场各主体单位对评级结果的正确使用,引导合理需求,使得评级机构进入健康发展的良性循环。【参考文献】

[1]闫屹.次贷危机后对信用评级业的反思[j].武汉金融,2010(4):21-23.

[2]薛晓春.信用评级体系及启示[d].河北:河北大学金融学系,2009.

[3]陆义敏.中国信用评级的战略困境及对策[j].征信,2010(6):50-53.

[4]彭宇松.中国信用评级业的供需矛盾及解决途径探讨[j].上

海金融,2010(12):108-112.

[责任编辑:汤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