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去文人长袍的苏东坡》同步练习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同步练习含答案

人教版语文七下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同步练习一、基础知识部分1、下面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生疏.(shū) 商酌.(zhuó) 拖沓.(tà) 诲.人不倦.(huǐ juàn)B.草率.(shuài)晦涩..(huì sè)牵涉.(sè)自顾不暇.(xiá)C.恳.切(kěn)冗.长(rǒng)累赘.( zhuì)颠沛..流离(diān pèi)D. 譬.如(pì) 朦胧.(nóng)搀.合(chān)鞠躬..尽瘁(jū gōng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繁碎慎重不屑不即不离B.躬行尊嘱拙作以身作则C.峰芒恢复效法付之一笑D.规矩生疏妥贴下里巴人3、下列句子中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庆节来临之际,春华街道组织全体党员、干部召开了一次廉政教育会议,要求全街干部以身作则....、严于律己,严格执行廉洁自律的有关规定,正风肃纪,过好假期。
B.新春佳节,我们一家人津津乐道....地谈论着春晚的精彩节目,共享天伦。
C.对于外界的流言,他只是付之一笑....,毫不在意。
D.他一生勤勤恳恳,诲人不倦....,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栋梁之才。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在如何提高课堂效率的问题上,老师听取了广泛同学们的意见。
B. 作为一种新媒体,微博为公众提供了一个广阔的交流平台。
C. 考生在考场上专心答卷,而场外的老师和家长无时无刻都在焦急地等待。
D. 市卫生监督部门要求各餐饮单位切实提高食品安全管理。
5.下列句子的排列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想和做怎样才能够联结起来呢?。
①想的时候要从实际出发,就不能“空想”,必须去接近实际。
②当然要观察。
③我们常常听说“从实际出发”这句话,这就是想和做联结起来的一条路。
④怎样才能接近实际?⑤光靠观察还不够,还得有行动。
《念奴娇 赤壁怀古》同步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含答案)

9.1《念奴娇•赤壁怀古》同步练习(含答案)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节选自苏轼《赤壁赋》)材料二: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
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
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
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
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节选自苏轼《后赤壁赋》)材料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苏轼《念奴奴娇·赤壁怀古》)1.下列各项词理解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A.举酒属.客(属:劝)而吾与子之所共适.(适:适应)B.白露横.江(横:充满)一尊还酹.江月(酹:洒酒酬月)C.今者薄.暮(薄:稀薄)是岁十月之望.(望:农历每月的十六日)D.顾.安所得酒乎(顾:可是,只是)顾.而乐之(顾:环顾)2.下列对以上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侧重写赤壁夜游,良辰、美景、好友,充满了“乐”;材料二侧重叙事,无酒、无肴、江山面目改易,充满了遗憾。
古代诗歌赏析苏轼《初到黄州》阅读练习及答案

三、诗歌鉴赏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初到黄^卜|苏轼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逐客不妨员外置①,诗人例作水曹郎②。
只惭无补丝毫爭,尚费官家压酒囊③。
(注释)①员外置:指泄额以外的官员,苏轼此时授检校水部员外郎。
②水曹郎:水部员外郎。
梁代的何逊、唐代的张籍、宋代的孟宾子皆以诗名,且都曾任水部郎,③压洒囊:宋代官俸一部分用实物来抵数,叫折支,这里说,检校官的“折支”,多用官府中酿洒用剩的酒袋来抵数,作者曾自注:“检校官例,折支多得退酒袋。
”15.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开篇两句,用语简洁,诗人借“自笑”''为口忙”“转荒唐”之语,以自嘲的口吻回顾了自己的人生道路。
B.三四两句宕开一笔,描绘初到黄州,风尘仆仆之中,见江波而思鱼美,望修竹而羡笋香,伤感之情,溢于言表。
C.最后两句反话正说,如绵里藏针,平和中见锋颖,谈笑诙谐之际,表明诗人贬官到此, 将会破费朝廷许多抵作俸禄的“压洒饗”,体现出一种幽默之感。
D.诗歌语言平实淸注,但内涵丰富,写岀了诗人复杂微妙的感情,显示了诗人高超的表达技巧。
16.本诗情感丰富,请结合全诗具体分析。
四、情景默写17.(1)王维的《山居秋暝》中采用了“未见其人,先闻苴声”的写法的两句是(2)髙适在《燕歌行》中描写前线军情紧急,敌军侵略的战火已经点燃的两句是(3)杜甫在《蜀相》中用“ 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 “赞扬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和耿耿忠心,表达了作者的赞美和仰慕。
15.B项“伤感之情”错,应是喜悦之情,是描述对未来生活的一种憧憬。
16.①难言的伤感。
开篇两句诗人回顾人生道路,“荒唐”二字看似轻松,实则自伤。
②初到的喜悦。
诗人初到黃州,看长江而思鱼美,望好竹而羡笋香,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包含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③苦中作乐,乐观旷达。
尾联既有自嘲,也有对朝廷权势者的嘲笑,刻画了诗人被贬黄州时复杂矛盾的心绪,深刻地表明诗人无论遭受多大打击和迫害,决不向命运低头,更不为此摇尾乞怜,始终保持旷达的情怀,在逆境中寻求生活的乐趣。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送东阳马生序》同步训练(含答案)

《送东阳马生序》同步训练一、单选题1.下面加点词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A.砚.冰(yàn)耄.老(mào)嗜.学(shì)俟.其欣悦(sì)B.硕.师(shuò)裘.葛(qiú)逾.约(yú)既加冠.(guān)C.皲.裂(jūn)叱咄.(duō)冻馁.(něi)负箧.曳屣.(qiè xǐ)D.媵.人(yǐng)容臭.(chòu)为贽.(zhì)以衾.拥覆(qīn)2.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余/因得/遍观群书。
B.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C.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D.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3.下面加点词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A.既加冠.(帽子)执经叩.问(磕头)B.岁有裘葛之遗.(给予,赠送)或遇其叱咄..(训斥,呵责)C.持汤.沃灌(热水)烨然..若神人(光彩照人的样子)D.录毕,走.送之(跑)色愈恭,礼愈至.(周到)4.下列各句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予者哉?B.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C.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D.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5.下列句子中“以”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A.无从致书以观B.以衾拥覆C.人多以书假余D.以中有足乐者6.下列每句话都体现作者学习生活艰苦的一组是()①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②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③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
④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⑤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⑥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A.①②③④⑤B.②③④⑤⑥C.①②④⑤⑥D.①②③⑤⑥二、对比阅读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下列小题。
第11课《送东阳马生序》同步练习-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11课《送东阳马生序》1.下列加下划线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 弗之怠(dài)既加冠(guàn)以乡人子谒余(yè)B. 烨然(yè)容臭(xiù)言和而色夷(yí)C. 朱缨(yīng)执经叩问(kòu)有裘葛之遗(wèi)D. 逾约(yú)绮秀(qǐ)主人日再食(sì)2.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的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 益慕圣贤之道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B. 援疑质理非天质之卑C. 故余虽愚今虽耄老D.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撰长书以为贽3.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A.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拿着经书向同乡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B.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寄居在旅店,店主人每天供给两顿饭)C.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既然成年了,更仰慕那些学问和道德极高的人的学说)D. 辞甚畅达。
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文辞很顺畅通达。
同他论辩,言辞温和,脸色平易)4.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我国的“二十四节气”表示气候变化和农事季节,其中包括立春、小满、芒种、重阳等。
B. 古人常用“冠”或“加冠”表示已成年。
古代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即束发戴帽仪式,表示已经成人。
C.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D. 谥号是古人死后依其生前行迹为之所立的带有评价性质的称号,宋濂的谥号是“文宪”。
5.下面对文章《送东阳马生序》理解与分析不当的一项是()A. 为了勉励马生勤奋学习,作者现身说法,对马生的殷切期望,寓于其中。
B. 作者意在告诉马生,学习条件越苦,成就便会越大。
C. 本文从得书之艰、叩问之难、奔走之劳、生活之苦四个方面讲述了作者求学的艰难。
D. 本文是作者给同乡后学的临别赠言,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
6.宋濂《送东阳马生序》(1)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释了自己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艳羡的原因。
《念奴娇 赤壁怀古》同步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9.1《念奴娇·赤壁怀古》训练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作为士人的苏轼,为何要躬耕?倘若细究起来,大概有以下几种因缘。
苏轼是以检校尚书水部员外郎充任黄州团练副使之职贬居黄州的。
谪黄之初的经济状况,何忠礼先生做过专门的研究。
何先生说,检校官为非正式任命的加官,而检校尚书水部员外郎实乃贬官的代名词。
作为加官,是没有俸禄的,仅有一些额外收入。
“检校尚书水部员外郎”这一虚衔没有现金收入,唯一福利就是可以得到一些官酒,喝完酒之后,卖掉酒囊可得些许现金。
至于团练副使是否有收入,历来众说纷纭。
困境的另一方面来源于家庭成员众多。
苏轼到黄州后不久,一家老小在苏辙的护送下也来到黄州。
其家庭人口数量,虽比不过富家巨室,然有二十余口。
正因为收入锐减,加之食口又多,“平生未尝作活计”的苏轼,在以前阔绰的时候,“俸入所得,随手辄尽”,而今“禄廪相绝,恐年载间,遂有饥寒之忧,不能不少念”。
苏轼内心一直存在着归隐躬耕的夙愿,只是没有找到合适的机会而已。
早在熙宁年间倅杭时期,他就曾经萌生过此种念头。
《径山道中次韵答周长官兼赠苏寺丞》诗中有“欲求五亩宅,洒扫乐清净”的表达。
“五亩宅”即孟子笔下的“五亩之宅”,是古代农耕的一种理想模式。
苏轼当时希望能够得到五亩宅地,表明他归隐躬耕的愿望早就存在,绝非一时的心血来潮。
被贬黄州之后,苏轼的处境变得艰难,他试图借助陶渊明来宽慰自己,经常口诵手抄渊明诗文。
不过,陶渊明虽然归隐之后生活也较为艰难,但毕竟有自己的田产,而苏轼仅是一员迁客。
后来,好友马梦得深知他处境的艰难及内心的夙愿,出手相助,给他谋得一大片荒地。
苏轼苦盼的机会终于来临,他绝无推辞的理由。
苏轼所得之地,在离黄州府治东边不远的东坡。
“东坡”这个名称,注定在苏轼的思想深处要撞击出悠远的历史回音,因为苏轼的偶像白居易被贬忠州后,曾在东坡经营,且东坡有文化美名。
在古代士人中,苏轼极为仰慕陶渊明和白居易。
若言志向及经历,苏轼更接近白居易,而非陶渊明。
1《念奴娇赤壁怀古》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1

1《念奴娇赤壁怀古》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9.1《念奴娇赤壁怀古》同步练习一、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壶中天①·夜渡古黄河,与沈尧道、曾子敬同赋张炎扬舲万里,笑当年底事,中分南北。
须信平生无梦到,却向而今游历。
老柳官河,斜阳古道,风定波犹直。
野人惊问,泛槎②何处狂客?迎面落叶萧萧,水流沙共远,都无行迹。
衰草凄迷秋更绿,唯有闲鸥独立。
浪挟天浮,山邀云去,银浦③横空碧。
扣舷歌断,海蟾飞上孤白。
【注】①壶中天:词牌名,即“念奴娇"。
②槎(chá),筏也,即木排竹排。
③银浦:银汉,即天河也。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词以秋夜渡河所见,描绘出古黄河雄壮、苍凉的景象,意境壮阔,情感深沉。
B.当年南北对峙的形势已经不复存在,词人选用一个“笑”字,表达内心喜悦之情。
C.“迎面"三句承上启下,写黄河气象之萧疏空阔,将“艰难苦恨”之情寄寓其中。
D.“扣舷"两句将作者激动的心情推向“高潮”。
他万感交集,便敲击船舷狂歌浩叹。
2.“浪挟天浮,山邀云去,银浦横空碧"三句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三句在写景达情上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词上阕写景,描绘万里长江极其壮美的景象。
下阕怀古,借对周瑜的仰慕,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
B.“故垒西边"三句指明怀古的特定时代、人物和地点,引入对古战场的凭吊。
高中语文 第5课 苏轼词两首同步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4

第5课苏轼词两首一、语言文字运用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沦.陷轮.流伦.理道德羽扇纶.巾B.墙.壁蔷.薇不稼不穑.帆樯.如林C.俊俏.讥诮.刀剑出鞘.春寒料峭.D.木槿.觐.见怀瑾.握瑜谦虚谨.慎2.下列词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浪淘.尽,风流人物淘:冲刷B.樯橹灰飞烟.灭烟:像烟一样C.竹杖芒鞋轻胜马.马:骑马D.一蓑烟雨任.平生任:担负3.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回首向来..人物..萧瑟处B.千古风流C.便纵有千种风情....D.同行皆狼狈4.下列对《念奴娇·赤壁怀古》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句写长江给人以雄奇壮丽之感,既写江景,又点明怀古,从大处落笔,气势磅礴,感情饱满。
B.“浪淘尽”三字,含蓄有力地表达了作者凭吊古战场的心情,也蕴含了“是非成败转头空”的意思。
C.“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写“小乔初嫁”,意在以美人衬英雄,赞颂周瑜年少得志。
D.这首词在“怀古”的基础上“伤今”,词作最后回到现实,抒发自我的感伤,感情沉郁而又悲慨。
5.下列对《定风波》一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全篇即景抒情,语言自然流畅,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体现了东坡词独特的审美风格。
B.这首词借途中遇雨的生活小事,抒写作者苦乐随缘、开朗乐观、意存归隐的人生态度和坦荡胸怀。
C.“莫听”“何妨”两句是作者的人生写照,也是全词的主题,以下词情都是由此而发。
D.“一蓑烟雨任平生”“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两句,表达了词人乐观开朗、积极进取、对仕途风浪无所畏惧的精神。
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字。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① 。
汪国真有诗曰:“心晴的时候,雨也是晴,心雨的时候,晴也是雨。
”环境可以影响心境,② 。
当我们身处逆境时,我们应该像苏轼那样做到洒脱,且行且歌。
林语堂《苏东坡传(节选)》阅读理解

林语堂《苏东坡传(节选)》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苏东坡传苏东坡现在过的是神仙般生活。
黄州也许是狭隘肮脏的小镇,但是无限的闲暇、美好的风景、诗人敏感的想象、对月夜的倾心、对美酒的迷恋--这些合而为一,便强而有力,是以使诗人的日子美满舒服了。
在庄稼已然种上,无金钱财务的烦心,他开始享受每一个日子给他的快乐。
苏东坡在农舍雪堂和城中临皋亭两处住,每天两处往返,那不过是一里三分之一的一段脏泥路,却大概变成了文学史上最出名的一条路。
在过了城镇中那一段小坡之后,就到了叫黄泥板,一直通到起伏的丘陵。
那个地方向四周一望,似乎全是黄色,只有树木苍翠,竹林碧绿而已。
苏东坡曾在徐州建有黄楼。
现今住在黄州,日日横过黄泥板,而后达到黄岗的东坡。
他已经脱去了文人的长袍,摘去了文人的方巾,改穿农人的短褂子,好使人不能辨识他士大夫的身份。
他每天来往走这段路。
在耕作之暇,他到城里去,喝得小有酒意,在草地上躺下便睡,直到暮色沉沉时好心肠的农人把他叫醒。
有一天,他喝醉之后,写出了一首流浪汉狂想曲,名之为《黄泥板词》。
其结尾部分如下:朝爆黄泥之白云兮,暮宿雪堂之青烟。
喜鱼鸟之莫余惊兮,幸樵臾之我娱。
初被酒以行歌兮,忽放杖而醉堰。
草为首而块为枕兮,穆华堂之清晏。
纷坠露以湿衣兮,升素月之团团。
感父老之呼觉兮,恐牛羊之予践。
于是极然而起,起而歌曰:月明兮星稀,迎余往兮饯余。
归岁既晏兮草木胖。
归来归来,黄泥不可以久病。
但是他和酒友的夜游却引起了有趣的谣言,不但在当地,连宫廷都知道了。
也幸喜饮酒夜游,这种生活才使他写出了不朽的杰作,也有诗,也有散文。
又一次夜游,他可把太守吓坏了。
他在江上一个小舟中喝酒,夜晚的天空极美,他一时兴起,唱词一首道: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仗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第二天,谣传苏东坡曾到过江边,写了这首告别词,已经顺流而下逃走了。
高一语文人教课标版必修4:第5课《苏轼词两首》随堂练习Word版含解析(可编辑修改word版)

《苏轼词两首》随堂练习一、语基落实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组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
A.故垒/累赘公瑾/谨慎惊涛拍岸/文韬武略B.豪杰/借助樯橹/蔷薇吟啸徐行/风雨萧瑟C.狼狈/疲惫料峭/俊俏羽扇纶巾/至关重要D.蓑衣/绳索斜照/写照竹杖芒鞋/仗义执言2下列词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穿:直指。
B.一尊还酹江月酹:祭奠。
C.何妨吟啸且徐行徐:缓慢。
D.一蓑烟雨任平生任:担负。
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Error!B.Error!C.Error!D.Error!4将下列诗词名句补写完整。
(1)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苏轼《定风波》)(2)欲把西湖比西子,。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3)不识庐ft真面目,。
(苏轼《题西林壁》)(4),熟读深思子自知。
(苏轼《送安惊落第诗》)(5)我欲乘风归去,,高处不胜寒。
(苏轼《水调歌头》)(6),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7),最是橙黄橘绿时。
(苏轼《赠刘景文》)。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8)竹外桃花三两枝,二、阅读理解阅读文本选段,完成第 5~8 题。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ft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5这首词的上阕写景怀人,在众多的风流人物中,作者为什么把怀念的对象锁定为周瑜?6词作以“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结束全词,表现了怎样的人生格调?定风波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ft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7古人评苏轼这首词时说,“足征是翁坦荡之怀,任天而动”且“能道眼前景,以曲笔直写胸臆”(郑文焯《手批东坡乐府》)。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一版语文高中必修四 2.5 苏轼词两首 同步练习

2.5 苏轼词两首一、基础巩固(16分,选择题每小题2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D )A.千堆.雪(duī)萧瑟.(sè)已而遂.晴(suí)B.周公瑾.(jǐn)何妨.(fǎnɡ)一蓑.烟雨(suō)C.生华发.(fā)吟啸.(xiào)羽扇纶.巾(ɡuān)D.酹.江月(lèi)樯.橹(qiánɡ)料峭.春风(qiào)2.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C )A.小乔初.嫁了初:刚刚B.樯橹..灰飞烟灭樯橹:代指曹操的水军C.回首向来萧瑟..处萧瑟:形容冷落凄凉D.一尊还酹.江月酹:将酒洒在地上,以表示凭吊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A.故.垒西边故.国神游B.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道.芷阳间行C.人生如.梦技不如.人D.竹杖芒鞋轻胜.马胜.地不常,盛筵难再4.下列各项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B )A.“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这里词人自感苍老,同年方气盛卓有建树的周公瑾恰成对照。
B.“羽扇纶巾”,“羽扇”代指诸葛亮,和周瑜一起火攻曹操,有儒将风度。
C.“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D.“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
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做铺垫。
5.下列关于本课文化常识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C )A.词,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
形成于唐代,五代十国后开始兴盛,至宋代达到顶峰。
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B.这两首词选自《东坡乐府笺》,其中“乐府”本是音乐行政机关,后来成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名称。
此处是词的别称。
C.公瑾,是周瑜的字。
古人一诞生就起名,成人后则有字。
一般来说,古人的名和字在意义上没有联系。
D.周郎,是对周瑜的称呼。
因为周瑜24岁时担任中郎将,故人们称他为“周郎”。
1《念奴娇赤壁怀古》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3

1《念奴娇赤壁怀古》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9.1《念奴娇赤壁怀古》同步练习一、文学类阅读-单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赤壁朱增泉文赤壁在黄州,武汉向东,车子开一个来小时就到了。
一下车,我就远远望见苏东坡,是山坡下一尊高高站立的汉白玉石雕像。
文赤壁的名声犹胜武赤壁,苏东坡是这里的主角。
大家走近前去,仰视这位千古文豪。
一个人一旦被刻成一尊石像,即便恣肆汪洋如苏轼,他那眉宇间,襟袍临风处,拂袖挪步,毕竟已少了那份气质。
他的醉态浪漫呢?他的才情风骨呢?他的失意豁达呢?一尊石像纵然万古不朽,终究已不是有血有肉的那个人了。
难怪,苏东坡这样豪放的人,也曾在这里感叹过“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江山如画,逝者如斯!迎面一座小山,不高,拾级而上。
可能是这里的人想让文赤壁比武赤壁更“赤”、更吸引游客吧,山壁上泼了一层赭红色涂料,显得假了。
苏东坡的文采名声,哪里还用得着粉饰媚俗?登临而观,山壁下只剩两池死水。
抬头北望,远处才是白茫茫的长江江面。
在古代,长江是在这座小山脚下拍壁而流的,千百年来渐渐淤积成滩,如今滩地上都已盖满房子。
当年,苏轼写了《前赤壁赋》,三个月后重游赤壁再写《后赤壁赋》时,就已感叹“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他去世至今已九百多年了,星换斗移,江山已改,虽是涛声依旧,毕竟江面已远。
唯有东坡在,剩有游人处。
苏东坡获罪入狱,旋被朝廷发配来黄州,反而为他营造出了创作“三赤”名篇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
正是黄州落难这几年,苏东坡写下了不朽名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
后来朝廷发来诰命,任命他为“汝州团练副使"。
其实那只是一个虚职,挂职领一份钱粮而已。
一个失意文人,被安排去挂职当一名“武官”,真是阴差阳错。
然而,文赤壁的全部意蕴,又恰恰全部产生在一连串的阴差阳错之间。
古时,此山有峭壁插入江中,形如象鼻,山体为红色花岗岩,故名“赤鼻矶"。
《苏轼词两首》同步检测

同步检测1.下列词语中加粗的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践.踏信笺.把盏.言欢临行饯.别B.锋镝.贬谪.嫡.传弟子滴.水不漏C.弹劾.遗骸.骇.人听闻言简意赅.D.秩.序对峙.掷.地有声卷帙.浩繁2.下列各句中加粗的成语的使用,恰当的一组是()A.人生道路的选择很多时候都只是一念之间的事,但结果却可能大相径庭....。
所以要想将来不后悔,不怨恨,就只有在那一念间慎重考虑,仔细思量。
B.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这个县的领导干部们屈尊下顾....,至基层蹲点包村,带领人民群众发家致富。
C.他在填报高考志愿的第一批院校时,既想报清华大学,又想报北京大学,总是见异思迁....,半天拿不定主意。
D.登上黄山光明顶放眼眺望,起伏的群山座座相连,鳞次栉比....,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天际。
3.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建设新农村,无论从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到各项社会事业,都有许多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加强;但这不是简单的大拆大建,把原来的推倒重来。
B.“9•11”事件后,随着美国和欧洲的经济萎缩,一些国际基金组织为寻找新的投资机会,将目光转向亚洲,尤其是中国这个大市场。
C.由于高级公务员长期在政府中担任要职,形成了一个特殊的超稳定系统,结成了一个盘根错节的人际关系网。
D.这样做,不仅有助于我国煤炭出口,同时也将对国内正在实施的煤炭走向市场的战略举措起到了极好的推动作用。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5题。
定风波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4. 本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作者在这首词中表现了什么人生态度?5.作者在词中又是如何表现这种人生态度的?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6—7题。
题李凝幽居贾岛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部编版九下12课《词四首》同步习题及答案

12.《词四首》精品练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下】12.词四首一、渔家傲•秋思/范仲淹二、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三、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四、满江红(小住京华)/秋瑾一、《渔家傲•秋思》范仲淹【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唐代诗人李益诗句“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抒写了戍边将士强烈的思乡之情,《渔家傲·秋思》中表达同样感情的句子是:人不寐,将军白发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3、《渔家傲•秋思》中抒发征夫戍边难归的无奈和对家乡的眷念之情且表达了主旨的诗句是: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4、王维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突出体现了边塞的壮美,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运用相似的景物渲染了边塞的悲凉,这句词是: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5、《渔家傲•秋思》中渲染古代西北边地秋景的悲凉奇异的诗句是: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二、赏析选择题:1、下面对范仲淹的《渔家傲》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词是作者边地生活经历的写照,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表达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渴望为国建功的情怀。
B.这首词通过“塞下”“长烟落日”“霜”等词语写出了边塞秋季的景色特点。
C.“衡阳雁去无留意”一句是说,衡阳的大雁飞去,没有丝毫想留下来的意思。
D.“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形象描绘了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城门的情景,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
同时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解析】C分析:“衡阳雁去无留意”一句是说,大雁飞往衡阳,没有丝毫想留下来的意思。
2、对范仲淹的《渔家傲》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这首词写出了我国北方秋季的景物特点,从词中的“塞下”“霜”等词语可以看出。
B.“衡阳雁去”是说“大雁向衡阳飞去”而不是“大雁从衡阳飞走了”。
C.这首诗既表达了将士的爱国之心,又流露出思念亲人和家乡的感情。
D.这首诗感情悲观而又消极,表达了鲜明的反战、厌战情绪。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第5课 苏轼词两首习题 新人教版必修4

第5课苏轼词两首你从北宋走来,带着风雨,挟着你的诗文;你从古代走来,携着沧桑,印着你的超然。
你让后人景仰,让后人敬慕,你的为人、你的诗文、你的品行,亦将永恒后世。
你用豁达乐观的态度化解掉人生路途中的坎坷磨难,你用如椽大笔写出了千古第一豪放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你用豪情抒发了“千古文人的英雄梦”。
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史中,名垂青史的文人多如牛毛,被后人格外喜欢的诗人亦不计其数。
但往往诗文作得好的,人并不可爱;人品相当不错的,诗文却不过尔尔。
而像苏东坡这样诗文书画和人品道德都趋于完美都富于魅力者实在是凤毛麟角。
⊙课内素材豪放旷达的苏轼苏轼一生风雨,一生坎坷,然而,他走到哪里,他的名字就响彻在哪里的天空中,响彻在哪里的人们的心坎上。
他的“一蓑烟雨任平生”道尽了千古的真理,让人懂得用开朗、宽容、豁达的心去面对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和物,让人知道用感激、豁达的心境去挑战我们的人生。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了多少英雄豪杰。
苏轼站在曾经是三国人物竞风流的赤壁面前,像一个关西大汉,手持铁板,大声高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这是他历经风雨后的坦然,这是他真情的告白。
他知道在有生之年要用美酒来面对如画的江山,如梦的人生。
[运用角度]“乐观与悲观”“心态与人生”“微笑着生活”“逆境与成才”等。
⊙运用示例风飘飘,水飏飏,掸掸这一路素衣风尘,驾一叶扁舟,于清秋的黄昏,残阳如血,沧海如幕,来到这古战场——赤壁。
心中沉浸着如此的哀闷漫想:那“乌台诗案”的苦楚,那皇帝谪贬的敕令,那开封亲友的牵念。
于是黄州成为苏轼的落脚之地,赤壁成了苏轼的赤壁。
他想起了周瑜。
“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他问自己:难道我苏轼不正是那东吴的都督吗?自己满腹经纶,胸中有治国平天下的翰墨,而此时,面对这一片漫漫江水,只有任它逝去而已。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必修四25苏轼词二首同步练习

《苏轼词二首》同步练习30分钟训练(巩固类训练,可用于课后)阅读明白得(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好汉。
联想公瑾昔时,小乔初嫁了,英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世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1.苏东坡有一次问一名善歌的人:“我词何如柳七(柳永)?”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
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那个譬喻鲜明地表明了婉约词和豪放词的不同。
请你以这首词的上阕为例,谈谈作者是如安在景物描述中表现豪放特点的。
提示:注意第一看这首词写了哪些景物,作者通过这些景物抒发了哪些情感,从这些具体内容来分析。
参考答案:这首词从滔滔东去的长江起笔,把大江的汹涌奔腾和历史人物的气概联系在一路,刻画了一个广漠的背景,表现了诗人站立江边凭吊古迹时激荡起伏的心情,气魄极大。
“浪”“乱石”“惊涛”“雪”等雄奇壮阔的景物,把读者带进了一个惊心动魄的奇险境遇。
2.这首词豪气冲天,但最后却陡然一转,发出人一辈子如梦的感慨,似乎有点不太和谐,你是如何明白得的?请谈谈你的观点。
提示:诗歌所抒发的情感是复杂的,不是单一的,因此不能单纯地明白得。
参考答案:壮丽的江山和英雄人物,激起作者豪迈奋发的情感。
只是想起自己的人一辈子毫无建树,前途渺茫,作者因此自叹人一辈子如梦。
3.从词的流派看,下列文句与其他三句不同类的一项是()A.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B.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C.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D.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提示:A项是豪放词的代表人物苏轼的作品,B、C、D三项从词的风格上看,都是婉约派的词作,它们别离是晏殊、柳永、李清照的作品。
答案:A4.“联想公瑾昔时,小乔初嫁了,英姿英发”这几句写周瑜什么缘故却提到小乔?提示:读诗词要结合诗词的背景来明白得文句的微言大义。
苏轼《定风波》课后练习

苏轼《定风波》课后练习苏轼《定风波》课后练习定风波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失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4. 对这首词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词小序中的“狼狈”是说在雨中感到窘迫、难堪,“不觉”指不在乎。
B. 首句中的“莫听”意思是不用管;“吟啸”的意思是放声长啸。
C. “一蓑烟雨”一句是说自己对披蓑衣、冒风雨的生活,向来处之泰然。
D. “山头斜照”一句是说云开雨霖,落日有情,脉脉斜辉,映照我身。
5. 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词的上阙写雨中情形,诗人不理会那穿林打叶之声,吟啸徐行,无一丝慌乱之意,与小序中的“同行皆狼狈”形成鲜明对照。
B. 词末句的“归去”取自陶渊明的“归去来兮”,照应上阙的“一蓑烟雨”句,表达了诗人摆脱政治上的风风雨雨、归隐田园的决心。
C. 全词从叙事到抒情,以表达感受、见解到体现诗人的襟怀、个性,都紧密关系着旅途中遇雨一事。
D. 诗人以曲笔抒写胸臆,把日常生活的形象和深邃的生活哲理,有机地融合统一在一起,读来令人深受启迪。
【试题答案】1. C 点拨:ABD的正常语序应为:A应笑我多情,华发早生;B枣花簌簌落衣巾;D纤云弄巧,飞星传恨,暗渡迢迢银汉。
2. D3. B 点拨:本项反引诗句,并非直抒胸臆;对古代英雄的景仰只能说是含蓄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的愿望。
4. B 点拨:“吟啸”是指“吟咏、吟诗”,既指低吟,又指长啸。
5. B点拨:并没有归隐田园的决心。
7.辛弃疾词两首·同步练习【模拟试题】1.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全错的一组是( )2. 从修辞看,与其他各句不同的一项是( )A.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B.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C. 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D.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3. 下列诗词句全是写景的,从实写与虚写的角度看,不同的是( )A.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B.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C. 一片神鸦社鼓D. 大江东去4. 下列诗句中没有运用典故的一项是( )A.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脱去文人长袍的苏东坡》同步练习
一、课内阅读
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回答下面问题。
1、文中从几方面描写了苏轼在黄州的生活?
2、苏轼被贬黄州后,写作风格有哪些变化?
3、苏轼在黄州期间出现了哪几起谣言?用简练的词语概括苏轼在黄州的处境,苏东坡又是以怎样的心态来对待的?
4、从课文看苏轼在黄州的放逐生涯对他的写作产生了影响,传记作者又是如何叙写这种影响的?
5、文中大量引用苏轼的诗词文章,有什么表达效果?
二、课外阅读
欣赏苏轼的诗,回答问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请找出这首词中描写出猎场景的句子。
2、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3、请写出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大意及其所蕴含的情感。
4、词人借射天狼的典故表达什么意思?
5、用你自己的话,描述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所展现的壮观场面。
6、下面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词描绘冬猎盛况,上阕写出猎场面,极其壮观使人有亲临其境之感;下阕向朝廷请战,豪情壮志跃然纸上。
B.写作此词时,作者刚刚四十岁,而词中自称老夫,显然有时不我待、功业未就的迟暮之感。
C.词中运用冯唐持节赦免魏尚的典故,含蓄委婉地表示:希望朝廷能派人来赦免他的罪名,让他有机会到西北边防抵抗外敌入侵。
D.季羡林说:苏轼是中国文学史和艺术史上最全面的伟大天才。
苏轼的才能是多方面的,在词的创作上,他摆脱了婉约派的传统,创豪放词派,与辛弃疾并称。
参考答案
一、1、饮酒、夜游、下棋、酣睡等方面
2、他讽刺的苛酷,笔锋尖锐,以及紧张与愤怒,全以消失代而出现的则是一种光辉温暖、亲切宽和的诙谐,醇甜而成熟,透彻而深入。
3、(1)一次谣传他写了告别词逃走了;另一次苏轼因生病几个月不出门,谣传他同曾巩同一天死了。
(2)处境:作为一个被贬的官员是被监视的,不得越出县境,人身完全没有自由。
(3)自嘲。
4、通过引用苏轼的作品;在前后赤壁赋中采用将叙事、描写与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方法。
5、(1)增加了作品的真实感。
(2)从中透露了苏轼在黄州期间的内心世界和性格。
(3)增加作品的幽默感。
二、1、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
2、表达了作者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3、定将把弓拉得如圆月一样去参加战斗,去抵抗西北的侵略者。
表达了作者要报效祖国,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决心。
4、表达自己报效国家、御敌建功的爱国情怀。
5、随从出猎的武士个个戴着锦帽,穿着华贵的貂皮猎装,纵马驰骋,浩浩荡荡的队伍如同一阵疾风骤雨,从地势平缓的山冈上席卷而过。
6、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