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灾与爆炸的破坏作用
爆炸和火灾事故树分析
爆炸和火灾事故树分析导言爆炸和火灾是工业和生活中经常发生的灾害事故。
由于其突发性和破坏性,往往会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为了减少这类事故的发生,需要进行系统的事故树分析,找出事故的根本原因,从而采取措施进行预防。
本文将针对爆炸和火灾事故展开分析,希望能为相关领域的安全管理和预防工作提供参考。
一、爆炸和火灾事故概述爆炸和火灾是由于燃烧反应而产生的大量热能和气体所引发的灾害。
它们可以发生在工厂、化工厂、建筑物、交通工具等不同的场所和环境中。
爆炸和火灾通常会导致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甚至影响到周边环境和社会秩序。
爆炸和火灾事故的原因较为复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火源:如明火、电弧、静电等能够点燃可燃物质的因素;2. 可燃物质:如液态、固态或气态的可燃物料;3. 氧气:支持燃烧反应所需的氧气;4. 化学反应:如化学品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爆炸和火灾;5. 不安全的工艺设计和操作:如设备泄露、操作不当等。
针对以上原因,需要通过事故树分析手段,找出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并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
二、爆炸和火灾事故树分析(一)爆炸和火灾事故树的基本结构爆炸和火灾事故树是由事件节点、门事件和根事件构成的树状结构。
通过对各节点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分析,找出事故发生的可能路径和原因。
1. 事件节点:指导致事故发生的具体事件,如火源、可燃物质等;2. 门事件:表示事件节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如“与”门、或门、非门等;3. 根事件:指导致事故发生的最基本的事件,如不安全的工艺设计和操作。
通过对爆炸和火灾事故树的构建和分析,可以找出导致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从而进行有效的预防措施。
(二)爆炸和火灾事故树的分析步骤1. 事件识别:首先要对爆炸和火灾事故发生的环境、条件和原因进行全面的调查和分析,找出所有可能导致事故的事件节点;2. 事件归因:对每个事件节点进行细致的分析,找出其发生的原因和条件,分析各节点之间的逻辑关系;3. 逻辑关系建模:通过建立爆炸和火灾事故树的逻辑关系,找出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途径和原因;4. 事故预防措施:根据事故树分析的结果,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和控制措施,对可能引发事故的事件节点进行防范和管理。
发生危险化学品事故的危害
各类危险化学品发生事故的造成危害危险化学品危害主要包括燃爆危害、健康危害和环境危害。
燃爆危害是指化学品能引起燃烧、爆炸的危险程度;健康危害是指接触后能对人体产生危害的大小;环境危害是指化学品对环境影响的危害程度。
一、危险化学品的燃爆危害火灾、爆炸事故有很大的破坏作用,化工、石化企业由于生产中使用的原料、中间产品及产品多为易燃、易爆物,一旦发生火灾、爆炸事故,会造成严重后果。
资料显示,由于危险化学品的火灾、爆炸所导致的事故占危险化学品事故的50%左右,伤亡人数占所有事故伤亡人数的50%左右。
这些事故都是由于危险化学品自身的火灾爆炸危险造成的。
因此,了解危险化学品的火灾、爆炸危害,对及时采取防范措施,搞好安全生产,防止事故具有重要意义。
1.可燃气体、可燃蒸气、可燃粉尘的燃烧危险性可燃气体、可燃蒸气或可燃粉尘与空气组成的混合物,当遇点火源时极易发生燃烧爆炸,但并非在任何混合比例下都能发生,而是有固定的浓度范围,在此浓度范围内,浓度不同,放热量不同,火焰蔓延速度(即燃烧速度)也不相同。
在混合气体中,所含可燃气体为化学计量浓度时,发热量最大,稍高于化学计量浓度时,火焰蔓延速度最大,燃烧最剧烈;可燃物浓度增加或减少,发热量都要减少,蔓延速度降低。
当浓度低于某一最低浓度或高于某一最高浓度时,火焰便不能蔓延,燃烧也就不能进行,在火源作用下,可燃气体、可燃蒸气或粉尘在空气中,恰足以使火焰蔓延的最低浓度称为该气体、蒸气或粉尘的爆炸下限,也称燃烧下限。
同理,恰足以使火焰蔓延的最高浓度称为爆炸上限,也称燃烧上限。
上限和下限统称为爆炸极限或燃烧极限,上限和下限之间的浓度称为爆炸范围。
浓度在爆炸范围以外,可燃物不着火,更不会爆炸。
但是,在容器或管道中的可燃气体浓度在爆炸上限以上,若发生泄漏或空气能补充或渗漏进去,遇火源则随时有燃烧爆炸的危险。
因此,对浓度在上限以上的混合气,通常仍认为它们是危险的。
爆炸范围通常用可燃气体、可燃蒸气在空气中的体积百分数表示,可燃粉尘则用mg/m3表示。
火灾与爆炸事故 论文
浅谈火灾与爆炸事故呼达物质燃烧、爆炸过程中会释放出物质内部潜藏的能量,这些能量通常是人们生产、生活所必需的主要能量。
但是,当人们对燃烧爆炸失去控制时,就会酿成灾害,造成火灾或爆炸事故。
所以要防止火灾、爆炸,必须控制燃烧、爆炸发生的条件,限定燃烧、爆炸发生的空间范围。
火灾、爆炸事故的形成和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
当火灾发生后,火会向四周各个方向蔓延,而且会随着时间的延长,火势向外蔓延的速度加快,着火的范围急剧扩大,失控的程度也就越发严重。
所以,火灾发生后需要及时迅速地进行扑救。
爆炸事故是突然发生的,所以一旦发生爆炸就无法控制和制止。
为了防爆,只能在爆炸事故出现之前,采取安全防范措施,防止爆炸事故的发生。
近几年来,我国所发生的各类事故中,由于火灾爆炸导致的人员死亡成为各类事故之首,直接经济损失也损失巨大。
例如: 2014年“8.2”昆山特别重大铝粉粉尘爆炸事故,造成146人死亡,114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3.5亿人民币;2015年“2.5”义乌商品城火灾事故,造成17人死亡,5人重伤;2015年“8·12”天津港瑞海公司危险化学品仓库火灾爆炸事故,造成死亡100余人,直接经济损失高达亿元以上。
掌握火灾与爆炸原因,正确进行危险性评价,及时采取防范措施,对搞好安全生产,防止事故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一、火灾及其分类凡是在时间或空间上失去控制的燃烧所造成的灾害,叫火灾。
(1)在国家技术标准《火灾分类》(GB 4968—85)中,根据物质燃烧特性将火灾分为:① A类火灾指固体物质火灾,如木材、棉、毛、麻、纸张火灾等。
② B类火灾指液体火灾和可熔化的固体物质的火灾,如汽油、煤油、柴油、乙醇、沥青、石蜡火灾等。
③ C类火灾指气体火灾,如燃气、甲烷、乙烷、氢气火灾等。
④ D类火灾指金属火灾,如铝合金火灾等。
(2) 按照一次火灾事故损失划分火灾等级将火灾等级划分为:①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特大火灾:死亡10人以上(含本数,下同),重伤20人以上,死亡、重伤20人以上,受灾户50户以上,直接财产损失100万元以上。
火灾及爆 炸伤害分析
• • • • •
池火灾(Pool Fire) 喷射火(Jet fire) 突发火(Flash fire) 沸腾液体扩展蒸气爆炸(BLEVE) 蒸气云爆炸(VCE)
第一节:热辐射伤害准则
1、烧伤等级
I度烧伤:只伤及皮肤的外层,造成红肿及 产生剧烈的触痛。 II度烧伤:伤处起水泡,周围肿胀并变为红 肿 III度烧伤:伤及皮肤的每一层,皮肤表面呈 苍白、蜡色,有时烧成焦碳,疼痛不剧烈。
50
60 70 80 90
5.00
5.25 5.52 5.84 6.28
5.03
5.28 5.55 5.88 6.34
5.05
5.31 5.58 5.92 6.41
5.08
5.33 5.61 5.95 6.48
5.10
5.36 5.64 5.99 6.55
5.13
5.39 5.67 6.04 6.64
(2)热强度准则 • 热强度:指热通量与作用时间的乘积; • 当目标接受到的热强度大于或等于目标被 破坏的临界热强度时,目标被破坏,否则 不被破坏; • 适用于作用于目标的热通量持续的时间比 较短,以至于目标接受到的热量来不及散 失掉。
(3)热通量-热强度准则 • 当热通量和热强度准则的适用条件均不具 备时,应该使用热通量、热强度准则。认 为目标是否受到破坏应该由热通量和热强 度的组合来确定。
(3)火焰燃烧速度确定
c.H c mf CP Tb T0 H v
式中: mf——液体单位面积燃烧速率,kg/(m2.s); C——常数,0.001kg/(m2.s); Hc——液体燃烧热,kJ/Kg; Hv——液体在常压沸点下的蒸发热,J/Kg; Cp——气体的比定压热容,J/(kg.k); Tb——液体的沸点,K; T0——环境温度,K。
火灾爆炸的特点与预防原则
火灾爆炸的特点与预防原则火灾和爆炸是目前生产、科研和生活中常见的安全事故,其一旦发生会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的损失。
因此,了解火灾爆炸的特点,同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对于人们的生命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火灾的特点火灾是指可燃物质在氧气的作用下,受到高温的刺激而起火,并迅速蔓延的燃烧现象。
火灾具有以下的特点:1.燃烧性高:火灾发生后,火焰迅速蔓延,并且燃烧速度非常快。
2.破坏性强:火灾会使得周围环境温度升高,导致建筑物结构松动,一些材料会迅速分解,木质家具会被烧毁,石灰石结构会裂开,都会给我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巨大的损失。
3.逃生难度大:火灾发生后,一些人往往会惊慌失措,甚至走失,为后续的救援增加难度。
爆炸的特点爆炸是指物质在短时间内发生化学反应或物理变化时,释放大量的能量形成的瞬间性爆炸现象。
爆炸具有以下的特点:1.威力巨大:爆炸的能量十分巨大,即使是一小点能量也可能导致周围物体的大规模破坏。
2.范围广泛:爆炸的威力突出,会使周围大批物体因冲击、飞溅、倾倒等原因受到破坏。
3.污染性强:爆炸产生的释放物、毒素和灰尘会造成对身体的影响。
火灾与爆炸的预防原则为了预防火灾和爆炸的发生,我们需要遵守以下的原则:燃气安全原则燃气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能源,同时也是导致火灾和爆炸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为了避免发生火灾和爆炸的危险,我们需要遵守以下的原则:1.安装好通风设备:通风设备需要安装到通风效果最佳的位置,确保燃气排放后的烟气能够及时排出。
2.切勿乱动燃气管:在安装燃气的时候,要保持管路的畅通,保证燃气管路不会被移动和损坏。
3.使用正规燃气设备:燃气设备需要购买正规品牌,严格按照使用说明进行操作。
电气安全原则现代生活中,电气设备已经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设备。
但是,电气设备的使用也容易引起火灾和爆炸等意外事件,因此,我们需要遵守以下的原则:1.定期检查电线,插座是否损坏、老化;2.安装电器开关与漏电保护器;3.儿童禁止随意触碰电器,不得将电器用品开关打开或闭合。
化学品的火灾与爆炸危害
化学品的火灾与爆炸危害近几年来,我国化工系统所发生的各类事故中,由于火灾爆炸导致的人员死亡为各类事故之首,由此导致的直接经济损失也相当可观。
如1997年北京东方化工厂油品罐区发生特大火灾爆炸事故,在较短的时间内,整个罐区一片火海,死亡9人,伤37人,直接经济损失高达亿元以上。
1993年深圳清水河化学危险品仓库发生特大火灾爆炸事故,死亡15人,200多人受伤,其中重伤25人,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5亿元。
这些事故都是由于化学品自身的火灾爆炸危险性造成的。
因此了解化学品的火灾与爆炸危害,正确进行危险性评价,及时采取防范措施,对搞好安全生产,防止事故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1、化学品的燃烧与爆炸危险性化学品的燃烧与爆炸危险性,根据其状态不同有不同的评价方法。
1.1可燃气体、可燃液体蒸气、可燃粉尘的燃爆危险性(1)爆炸极限可燃气体、可燃液体蒸气或可燃粉尘与空气组成的混合物,并非任何混合比例下都可以爆炸,而是固定浓度范围的,不同可燃物有不同的固定浓度范围。
这一固定范围通常叫该物质的爆炸范围或爆炸极限,通常用可燃气体、可燃液体蒸气、可燃物粉尘在空气中的体积百分数表示。
能够产生爆炸的最低浓度称为爆炸下限,最高浓度为爆炸上限。
例如:乙醇爆炸范围为4.3%~19.O%。
4.3%称为爆炸下限,19.0%称为爆炸上限。
汽油的爆炸极限是1.0%~6.0%;天然气的爆炸极限是4.8%~13.46%;氢气的爆炸极限是4.0%~75%;一氧化碳的极限是12.5%~74.2%;氨气的爆炸极限是15.5%~27%等等。
爆炸极限的数值越宽,爆炸下限越低,爆炸危险性越大。
爆炸极限是在常温、常压等标准条件下测定出来的,这一范围随着温度、压力的变化而有变化。
(2)最小点火能最小点火能是指能引起爆炸性混合物燃烧爆炸时所需的最小能量。
如氢的最小点火能为0.019mJ,甲烷为0.25mJ,乙烷为0.25mJ,环氧乙烷为0.065mJ,乙烯为0.096mJ。
防火防爆知识总结
绪论1、燃烧:是可燃物质与助燃物质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氧化反应。
2、燃烧四要点:1)、可燃物质存在2)、助燃物质存在3)、发生氧化反应4)、伴有发光发热。
3、燃烧三要素:(1)可燃物质(2)助燃物质(3)点火源4、燃烧两个本质特征:(1)新的物质产生(2)伴随着发光放热现象5、燃烧3个特点:(1)发光(2)放热(3)生成新物质6、燃烧的危害性:主要是其燃烧产物。
7、火灾的危害性:(1)造成资源浪费(2造成环境破坏(3)造成人身伤亡(4)造成财富毁灭(5)引起社会波动8、爆炸的危害性:(1)直接的爆炸作用(2)冲击波的破坏作用(3)造成火灾9、防火防爆的基本目的:把人生伤亡和财产损失降至最低限度。
10、防火防爆的基本原则:预防为主,防消结合。
第一章防火基本原理1、燃烧的学说和理论:(1)燃烧素学说(2)燃烧的氧化学说(3)燃烧的分子碰撞理论(碳氢化合物的氧化在300℃左右就进行了)(4)活化能理论(5)过氧化物理论(6)链式反应理论2、链式反应的过程:(1)链引发。
(2)链传递。
(3)链终止。
3、链式反应的分类:链式反应有分支连锁反应和不分支连锁反应两种。
(氢和氧的反应属于分支连锁反应、氯和氢的反应是不分支连锁反应)5、燃烧形式:扩散燃烧蒸发燃烧分解燃烧表面燃烧混合燃烧阴燃6、根据燃烧的起因可分为闪燃、着火和自燃三类。
7、闪燃:可燃液体的蒸气(也包括可升华固体的蒸气)与空气混合后,遇到明火而引起瞬间(延续时间少于5S)燃烧叫闪燃。
8、闪点:液体能发生闪燃的最低温度,称为该液体的闪点。
9、着火:存在可燃物和助燃物(充分空气、氧)时,有点火源作用引起的持续燃烧现象叫着火。
10、燃点/着火点:使可燃物发生持续燃烧的最低温度,称为燃点或着火点.燃点越低,越容易着火。
11、闪点与燃点的区别:燃点燃烧不仅是蒸气,而且还有液体。
闪点时移去火源后,闪燃即熄灭,而在燃点时则能继续燃烧。
12、自燃:可燃物受热升温而不需明火作用就能自行着火燃烧的现象.13、自燃点:可燃物发生自燃的最低温度。
危化品基本常识
危化品基本常识
肝脏:作用是净化血液中的有毒物质 并在排泄前将它们转化为无害的和水溶 性的物质。然而反复接触一些物质是对 肝脏有害的,引起病变(肝硬化)和降 低肝脏的功能,例如溶剂酒精、四氯化 碳、三氯乙烯、氯仿等,也可能被误认 为病毒性肝炎,因为这些化学物质引起 肝脏损伤的症状(黄皮肤、黄眼睛)类 似于病毒性肝炎。
在常温的空气中能发生化学、物理、 生物化学作用放出氧化热、吸附热、聚合 热、发酵热等热量的物质均可能发生自热 燃烧,如硝化棉及其制品。
受热自燃:可燃物在外部热源作用下,
温度逐渐升高,当达到自燃点时,即可着 火燃烧,如合成橡胶的防老剂。
危化品基本常识
(4)火灾与爆炸的破坏作用:
火灾:损失与时间的平方成正比。 爆炸:瞬时完成。直接的破坏作用、冲
危化品基本常识
(6)致癌:长期接触一定的化学物质 可形成癌性肿瘤。这些肿瘤可能在第一次 接触这些物质后许多年才表现出来,潜伏 期一般为4~40年。
(7)致畸:接触化学物质可能对未出 生胎儿造成危害,干扰胎儿正常发育,在 怀孕的前三个月,脑、心脏、胳膊和腿等 正在发育,从而导致胎儿畸形。
危化品基本常识
危化品基本常识
其次要检查周围环境,有无泄漏点或敞 口设备。地沟、地漏、下水井要有效封 挡。清除动火点附近的可燃物,环境空 间要进行测爆分析。
再次动火现场要有明显标志,备足适用 的消防器材。
作业完毕应认真检查现场,灭绝火种;
审批人在认真审核各项防火措施后,签 发动火证。
动火人要做到“三不动火”:没有动火 证不动火;防火措施不落实不动火;监 火人不在现场不动火。
第一章爆炸分类及爆炸效应1
瓶装压缩气体分类(GB16163 ——1996)
压缩气体(旧称,是指在其容器内部处于标准大
气温度的压力下以气态形式单独存在的气体)。
TNT分解爆炸形成的气态产物的温度高达3000K,并形成
图1-1 爆炸后不同瞬间的压力-距离曲线
(一)冲击波的能量
冲击波压力变化
中心附近的压力比间断面上的压力下降要快得多,在爆炸
的初期阶段,中心的压力就降到初始压力的一半。
随着冲击波向外传播,冲击波面包围的体积越来越大,相
比之下,爆炸产物的初始体积可以忽略不计。
按照所记录的冲击波压力-距离曲线,正压相和负压相的面
积大约相等,但一般正压相要更强一些,因为负压受到大气
压力的限制。
对负压相起作用的惯性效应不仅导致压力增量改变符号,
图1-2 冲击波的压力-时间曲线而且在大气中产生压力振荡。
火灾与爆炸的破坏作用
火灾与爆炸的破坏作用火灾与爆炸是常见的灾难性事件,具有极高的破坏性。
它们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给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本文将重点探讨火灾与爆炸的破坏作用,以及如何预防和减轻火灾爆炸带来的危害。
火灾的破坏作用火灾是指物质在氧气存在下发生氧化反应而放热,造成火焰、高温和一系列危害的事件。
火灾具有以下破坏作用:1. 人员伤亡火灾常常伴随着浓烟、高温、剧烈的燃烧和爆炸等现象,对人员造成严重伤害甚至死亡。
在火灾发生的瞬间,人员容易受到烧伤、窒息、中毒、撞击等伤害。
此外,火灾还会导致人员的心理创伤和精神压力。
2. 财产损失火灾可以燃烧各种物质,如房屋、车辆、货物、设备等,造成不同程度的财产损失。
火灾后重建和修复所需的成本和时间都很高昂,对经济带来极大的影响。
3. 环境破坏火灾燃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有害气体和废气,会对周围环境造成影响,如空气污染、水源污染等。
燃烧产生的废弃物和灰烬,也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导致土地不育、生态失衡等问题。
火灾不仅对受害者造成生命和财产上的损失,还会对整个社会造成诸如资源浪费、生产受阻、公共秩序混乱等方面的影响。
长期来看,火灾会导致社会的恐慌和不安全感,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爆炸的破坏作用爆炸是指物质内部或物质间瞬间自发性或受其它条件影响而爆发出大量的能量释放的过程,也是一种常见的灾难性事件。
爆炸具有以下破坏作用:1. 人员伤亡爆炸的能量释放瞬间强度极高,会造成人员的烧伤、撕裂伤、切割伤、压伤等严重伤害,导致人员死亡或致残。
爆炸后还可能会产生有毒气体和尘埃等,对人员带来进一步威胁。
2. 财产损失爆炸的能量释放会对物体造成破坏和损失,如建筑、车辆、机器、设备等。
爆炸产生的碎片、火花等可能引发二次事故,加大财产损失。
3. 环境破坏爆炸会产生大量噪声、震动和压力波等,对周围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和污染。
爆炸产生的有毒气体和废弃物等也会对环境造成影响。
爆炸会对周围地区的人员和社会带来恐慌和不安全感,产生一定的社会影响。
爆破爆炸的危害作用及预防措施
安全撤离与现场清理
01
安全撤离
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组织现场人员有序撤离,避免发生二次事故。
02
现场清理
对事故现场进行清理和排查,确保无遗留危险物质,恢复交通和秩序。
03
事故调查与总结
对事故原因进行调查和分析,总结经验教训,完善预防措施和管理制度
。
THANKS
感谢观看
VS
详细描述
在布置药包时,应根据地质条件和施工需 求进行综合考虑。药包位置和间距的合理 布置能够提高爆破效果和安全性。例如, 在岩石爆破中,应选择合适的孔位和孔深 ,确保岩石能够被均匀破碎;在水下爆破 中,应选择合适的炸药类型和布置方式, 确保水下施工的安全性。
装填药包时的注意事项
总结词
在装填药包时,应遵循安全操作规程,注意安全距离和飞石防护等问题。
影响因素
地质条件、地震波的传播特性、爆破规模等。
飞石安全距离
1 2 3
定义
飞石安全距离是指,在爆破作业过程中,为了保 护人员和设备免受飞石的伤害,需要与爆破源保 持的最小距离。
计算方法
根据爆破作业的方式、地形条件、飞石的飞行速 度和方向等因素,通过计算和实地勘测来确定飞 石安全距离。
影响因素
地形条件、飞石的飞行速度和方向、爆破方式等 。
详细描述
在装填药包时,应遵循安全操作规程,注意安全距离和飞石防护等问题。装填 药包时易发生飞石等危险情况,因此应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同时,应注意保 持安全距离,避免因过近而导致伤害事故的发生。
03
CATALOGUE
爆破安全距离计算
空气冲击波安全距离
定义
空气冲击波安全距离是指,在爆破作业过程中,为了保护人员和设 备免受空气冲击波的伤害,需要与爆破源保持的最小距离。
爆炸及其种类爆炸分类
爆炸及其种类爆炸是一种极其危险的自然现象,能够在瞬间释放大量能量,破坏力极大。
爆炸可分为很多种类型,本文将对爆炸的种类进行分类介绍。
化学爆炸化学爆炸是指在氧气存在的情况下,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放出大量的热和气体的化学反应。
化学炸药是一种常见的化学爆炸源,它可以在外力刺激下,出现爆炸反应。
常见的化学炸药有三种:炸药、火药和烟火药。
炸药一般是指专门用于发生爆炸反应的化学药品,如TNT、C4等,是一种高能化学爆炸源。
火药是一种低能化学爆炸源,由硝酸钾、炭和硫组成,可用于制作烟花爆竹。
烟火药一般是由烟粉、箔条和着色药剂等材料混合而成的小型烟花,既可以发出绚丽多彩的光芒,也可以发出巨大的响声。
核爆炸核爆炸是指核武器爆炸产生的爆炸现象。
核武器是一种利用核反应产生能量的武器,常见的核武器有原子弹和氢弹。
核爆炸的摧毁力极大,可以瞬间摧毁规模较大的城市,并会引发大规模的放射性污染。
火灾爆炸火灾爆炸是指在火灾、爆炸事故中发生的爆炸现象。
由于火灾引起的燃烧反应和氧气的相互作用,可以使火势迅速蔓延,达到爆炸的程度。
火灾爆炸在工业生产中很常见,如石化厂爆炸事故、煤气爆炸事故等。
气体爆炸气体爆炸是一种由于气体的容积增加而引起的爆炸现象。
当气体遇到一个能够将其容积压缩的障碍物时,容积迅速减小,内部压力随之增加,达到一定的压力后爆炸就会发生。
气体爆炸在煤矿事故、石化厂事故、燃气爆炸等中非常常见。
物理爆炸物理爆炸是指在超过物质材料能够承受的力量作用下,能够引起结构的破坏和物质的摧毁。
常见的物理爆炸有地震、滑坡、雪崩、漏斗云等。
总结本文对爆炸的分类进行了介绍,常见的爆炸类型有化学爆炸、核爆炸、火灾爆炸、气体爆炸和物理爆炸等。
正确应对爆炸,增强安全意识和应急能力,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重大问题。
爆炸冲击波的破坏作用和防护措施详细版
文件编号:GD/FS-6475(解决方案范本系列)爆炸冲击波的破坏作用和防护措施详细版A Specific Measure To Solve A Certain Problem, The Process Includes Determining The Problem Object And Influence Scope, Analyzing The Problem, Cost Planning, And Finally Implementing.编辑:_________________单位:____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____爆炸冲击波的破坏作用和防护措施详细版提示语:本解决方案文件适合使用于对某一问题,或行业提出的一个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过程包含确定问题对象和影响范围,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建议,成本规划和可行性分析,最后执行。
,文档所展示内容即为所得,可在下载完成后直接进行编辑。
1)爆炸冲击波的破坏作用爆炸所产生的空气冲击波的初始压力(波面压力)、可达100 MPa,其峰值达到一定值时,对建(构)、筑物及各种有生力量(动物等)、构成一定程度的破坏或损伤。
2)防护措施(1)、生产、贮存爆炸物品的工厂、仓库的厂址应建立在远离城市的独立地带,禁止设立在城市市区和其他居民聚集的地方及风景名胜区。
厂库建筑与周围的水利设施、交通枢纽、桥梁、隧道、高压输电线路、通讯线路、输油管道等重要设施的安全距离,必须符合国家有关安全规定。
(2)、生产爆炸物品的工厂在总体规划和设计时,应严格按照生产性质及功能划分各分区,并使各分区与外部目标、各区之间保持必要的外部距离。
3.工厂平面布置(1)、主厂区内应根据工艺流程、安全距离和各小区的特点,在选定的区域范围内,充分利用有利、安全的自然地形加以区划。
(2)、总仓库区应远离工厂住宅区和城市等目标,有条件时最好布置在单独的山沟或其他有利地形处。
防火防爆(安全生产)培训知识
安全生产基本知识1、安全:指企业员工在生产过程中或生产过程中的设备没有危险、不受威胁、不出事故。
危险:指系统中存在导致发生不期忘后果的可能性超过人们的承受程度。
2、危险源危险源是指可能造成人员伤害、疾病、财产损失、作业环境破坏或其他损失的根源或状态。
3、事故与事故隐患事故是指造成人员死亡、伤害、职业病、财产损失或者其他损失的意外事件。
事故隐患泛指生产系统中可导致事故发生的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和管理上的缺陷。
4、本质安全本质安全是指设备、设施或技术工艺含有内在的能够从根本上防止发生事故的功能。
具体包括三方面的内容:⑴失误——安全功能。
指操作者即使操作失误,也不会发生事故或伤害,或者说设备、设施和技术工艺本身具有自动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的功能。
⑵故障——安全功能。
是指设备、设施或技术工艺发生故障或损坏时,还能暂时维持正常工作或自动转变为安全状态。
⑶上述两种安全功能应该是设备、设施和技术工艺本身固有的,即在它们的规划设计阶段就被纳入其中,而不是事后补偿的。
本质安全是安全生产预防为主的根本体现,也是安全生产管理的最高境界。
5、安全生产管理:人们为了实现预定安全工作目标,按照一定的安全管理原则,通过科学地组织、指挥和协调群体的活动,以达到个人单独活动所不能达到的效果而开展的各项安全活动。
6、安全生产的意义:安全生产关系全体员工的生命财产安全;安全生产关系到企业生存与发展;如果安全生产搞不好,发生伤亡事故和职业病,劳动者的安全健康受到危害,生产就会遭受巨大损失。
7、安全生产工作的主要任务安全生产工作任务就是要采取各种措施,保障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与健康,为劳动者创造一个舒适、良好的劳动条件,充分调动和保护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8、安全生产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⑴安全生产管理。
主要包括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安全生产管理组织机构和人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操作规程;安全生产教育与培训;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安全生产资金投入;奖励与处罚等。
火灾爆炸事故机理(二)
二、爆炸(一)爆炸及其分类广义地讲,爆炸是物质系统的一种极为迅速的物理的或化学的能量释放或转化过程,是系统蕴藏的或瞬间形成的大量能量在有限的体积和极短的时间内,骤然释放或转化的现象。
在这种释放和转化的过程中,系统的能量将转化为机械功以及光和热的辐射等。
一般说来,爆炸现象具有以下特征:·爆炸过程高速进行;·爆炸点附近压力急剧升高,多数爆炸伴有温度升高;·发出或大或小的响声;·周围介质发生震动或邻近的物质遭到破坏。
爆炸最主要的特征是爆炸点及其周围压力急剧升高。
爆炸可以由不同的原因引起,但不管是何种原因引起的爆炸,归根结底必须有一定的能量。
按照能量的来源,爆炸可分为三类:物理爆炸、化学爆炸和核爆炸。
按照爆炸反应相的不同,爆炸可分为以下3类。
1.气相爆炸包括可燃性气体和助燃性气体混合物的爆炸;气体的分解爆炸;液体被喷成雾状物在剧烈燃烧时引起的爆炸,称喷雾爆炸;飞扬悬浮于空气中的可燃粉尘引起的爆炸等。
2.液相爆炸包括聚合爆炸、蒸发爆炸以及由不同液体混合所引起的爆炸。
例如硝酸和油脂,液氧和煤粉等混合时引起的爆炸;熔融的矿渣与水接触或钢水包与水接触时,由于过热发生快速蒸发引起的蒸汽爆炸等。
液相爆炸举例见表4--2。
3.固相爆炸类别爆炸机理举例混合气体爆炸可燃性气体和助燃气体以适当的浓度混合,由于燃烧波或爆炸的传播而引起的爆炸空气和氢气、丙烷、乙醚等混合气的爆炸气体的分解爆炸单一气体由于分解反应产生大量的反应热引起的爆炸乙炔、乙烯、氯乙烯等在分解时引起的爆炸包括爆炸性化合物及其他爆炸性物质的爆炸(如乙炔铜的爆炸);导线因电流过载,由于过热,金属迅速气化而引起的爆炸等。
固相爆炸举例见表4--2。
爆炸过程表现为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中,物质的(或系统的)潜在能以一定的方式转化为强烈的压缩能;第二阶段,压缩物质急剧膨胀,对外做功,从而引起周围介质的变化和破坏。
不管由何种能源引起的爆炸,它们都同时具备两个特征,即能源具有极大的密度和极大的能量释放速度。
爆炸的主要破坏形式有哪几种
爆炸的主要破坏形式有哪几种
爆炸的破坏形式通常有直接的爆炸作用、冲击波的破坏作用和火灾等三种,后果往往都比较严重。
(1)直接的爆炸作用。
这是爆炸对周围设备、建筑和人群的直接作用,它直接的造成机械设备、装备、容器和建筑的毁坏和人员伤亡。
机械设备和建筑物的碎片飞出,会在相当范围内造成危险,碎片击中人体则造成伤亡。
(2)冲击波的破坏作用,也称爆破作用。
爆炸时产生的高温高压气体产物以极高的速度膨胀,像活塞一样挤压周围空气,把爆炸反应释放出来的部分能量传给这个压缩的空气层。
空气受爆炸影响而发生扰动,这种扰动在空气中传播就成为冲击波。
冲击波可以在周围环境中的固体、液体、气体介质(如金属、岩石、建筑材料、水、空气)中传播。
在传播过程中,可以对这些介质产生破坏作用,造成周围环境中的机械设备、建筑物的毁坏和人员伤亡。
冲击波还可以在它的作用区域产生振荡作用,使物体因振荡而松散,甚至破坏。
(3)造成火灾。
可燃气(或可燃粉尘)与空气的混合物爆炸一般都引起大面积火灾。
这种情况在油罐、液化气爆炸后最容易发生,正在进行的燃烧设备或高温的化工设备被炸坏,其炽热的碎片飞出,
有可能点燃附近贮存的燃料或其他可燃物,引起火灾。
爆炸物品爆炸后,气体产物的扩散,不足以牙起一般可燃物的燃烧,但是被炸建筑物内遗留大量的热或残余火苗,会把被破坏设备内部逸出的可燃物气体呀可燃液体蒸汽点燃,也可能将其他易燃物质点燃,引起火灾。
P41 危险了解与预防
3.燃烧与燃烧的关系 3.燃烧与燃烧的关系
3. 火灾和爆炸的破坏作用
火灾与爆炸都会带来生产设施的重大破坏和人员伤 亡,但两者的发展过程显著不同。 1.火灾 1.火灾 火灾是在起火后火场逐渐蔓延扩大,随 着时间的延续,损失数量迅速增长,损 失大约与时间的平方成比例,如火灾时 间延长一倍,损失可能增加四倍。
机械设备、装置、容器等爆炸后产生许多碎片,飞出后会在相当大的范围内造 成危害。一般碎片在100~500米内飞散。 成危害。一般碎片在100~500米内飞散。
B 冲击波的破坏作用
爆炸产生的冲击波传播速度极快,在传播过程中,可以对周围环境中的机械 设备和建筑物产生破坏作用和使人员伤亡。冲击波还可以在它的作用区域内 产生震荡作用,使物体因震荡而松散,甚至破坏。
5 人们使用熨烫服装的电熨斗、修整发型的电吹风、焊 接仪器设备的电仪器铁等,用后忘记切断电源,搁置 在可燃的基座上;或者用完后,余热未散,立即装入 可燃的包裹内,因温度过高引起火灾。 6 公共场所人们使用的电热杯、电炉子、电褥子等电热 设备长期通电,或忘记关闭电源开关,也容易造成火 灾事故。 7 公共场所人们随额意吸烟,乱扔烟头或火柴杆,也是 造成火灾的主要原因。 例如: 1985年 例如: 1985年4月19日哈尔滨天鹅饭店的火灾事故, 19日哈尔滨天鹅饭店的火灾事故, 就是一美国人晚上酒后躺在床上吸烟引着被褥起火造 成的,致使中外旅客10人死亡,7 成的,致使中外旅客10人死亡,7人受伤,不但造成 了很大的经济损失,而且造成了很大的政治影响。
4. 化学品的火灾爆炸危险性评价
评定化学危险品的火灾爆炸危险特性有以下几个指标: 评定化学危险品的火灾爆炸危险特性有以下几个指标:
1. 闪点
易燃、可燃液体(包括具有升华性的可燃固体)表面 挥发的蒸气与空气形成的混合气,当火源接近时会产 生瞬间燃烧。这种现象称为闪燃。引起闪燃的最低温 度称闪点。当可燃液体温度高于其闪点时则随时都有 被火焰点燃的危险。 闪点是评定可燃液体火灾爆炸危险性的主要标志。 就火灾和爆炸来说,化学物 质的闪点越低,危险性越大。
火灾与爆炸的破坏作用
火灾与爆炸的破坏作用火灾与爆炸都会带来生产设施的重大破坏和人员伤亡,但两者的发展过程显著不同。
火灾火灾是在起火后火场渐渐蔓延扩大,随着时间的延续,损失数量快速增长,损失大约与时间的平方成比例,如火灾时间延长一倍,损失可能增加四倍。
爆炸爆炸则是猝不及防。
可能仅在一秒种内爆炸过程已经结束,设备损坏、厂房倒塌、人员伤亡等巨大损失也将在瞬间发生。
爆炸通常伴随发热、发光、压力上升、真空和电离等现象,具备特别大的破坏作用。
它与爆炸物的数量和性质、爆炸时的条件、以及爆炸位置等因素有关。
主要破坏形式有以下几种:直接的破坏作用机械设备、装置、容器等爆炸后产生许多碎片,飞出后会在非常大的范围以内造成危害。
一般碎片在100~500米内飞散。
冲击波的破坏作用爆炸产生的冲击波传播速度极快,在传播过程当中,可以对周围环境中的机械设备和建筑物产生破坏作用和使人员伤亡。
冲击波还可以在它的作用区域内产生震荡作用,使物体因震荡而松散,甚至破坏。
造成火灾爆炸发生后,爆炸气体产物的扩散只发生在极其短促的瞬间,对一般可燃物来说,不足以造成起火燃烧,而且冲击波造成的爆炸风还有灭火作用。
但是爆炸时产生的高温高压,建筑物内大量的热或残余火苗,会把从破坏的设备内部不断流出的可燃气体、易燃或可燃液体的蒸气点燃,也可能把其它易燃物点燃引发火灾。
当盛装易燃物的容器、管道发生爆炸时,爆炸抛出的易燃物有可能引起大面积火灾,这种情况在油罐、液化气瓶爆破之后最易发生。
正在运转的燃烧设备或高温的化工设备被破坏,其灼热的碎片可能飞出,点燃附近储存的燃料或其它可燃物,也能引发火灾。
爆炸的破坏形式及破坏力
.
25
V0
将方程(4-3B)绘在P-V图,得到一向上凹的曲线,
V
称为空气冲击波绝热曲线。
将方程(4-2A)绘在P-V图,得到一直线,称为波速线。
冲击绝热曲线方程和波速线
冲击波绝热曲线是不 同强度的冲击波通过同一 介质初态时,所达到的一 系列终态点联成的曲线, 而不是过程线。
冲击波的波速线是相 同的冲击波传过具有同一 初始状态的不同介质所达 到的终点状态的连线
.
29
§4.3 爆炸破坏力的计算 4.3.1 物理爆炸时破坏力的计算
介质为压缩气体时的计算
当带压容器内介质为压缩气体时,发生物理 爆炸时的破坏力,相当于该气体绝热膨胀时所作 的功,或按下式进行计算:
.
Hale Waihona Puke 30L1一气体容器的爆炸力,J; P一气体的压力(绝对压力),Pa; V一容器的容积,m3;
K一气体的绝热指数,即气体的定压比热与定容比热之比,
.
2
它直接造成机械设备、装置、容器和建筑物 的毁坏和人员的伤亡,后果往往是严重的。
机械设备和建筑物被冲击后,会变成碎片飞 出。碎片一般在100m~500m内飞散,会在相当范 围内造成危险。在一些爆炸事故中。由于爆炸碎 片击中人体造成的伤亡常占较大的比例。
.
3
4.1.2 冲击波的破坏作用
冲击波的形 成
.
27
(5)冲击波的超压
冲击波的波阵面上的超压与产生冲击波的能量 有关。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气体爆炸能量越 大,冲击波强度越大,波阵面上的超压也越大。
在平坦地形条件下,可按下式计算超压:
.
28
爆炸气体产生的冲击波是主体冲击波,它以爆 炸点为中心,以球面向外扩展传播。随半径增大, 波阵面表面积增大,超压逐渐减弱,最后超压(△P) 趋向于零,冲击波变成声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火灾与爆炸的破坏作用
火灾与爆炸都会带来生产设施的重大破坏和人员伤亡,但两者的发展过程显著不同。
火灾是在起火后火场逐渐蔓延扩大,随着时间的延续,损失数量迅速增长,损失大约与时间的平方成比例,如火灾时间延长一倍,损失可能增加四倍。
爆炸则是淬不及防。
可能仅在一秒种内爆炸过程已经结束,设备损坏、厂房倒塌、人员伤亡等巨大损失也将在瞬间发生。
爆炸通常伴随发热、发光、压力上升、真空和电离等现象,具有很大的破坏作用。
它与爆炸物的数量和性质、爆炸时的条件以及爆炸位置等因素有关。
主要破坏形式有以下几种:
2.1直接的破坏作用
机械设备、装置、容器等爆炸后产生许多碎片,飞出后会在相当大的范围内造成危害。
一般碎片在100~500米内飞散。
2.2冲击波的破坏作用
爆炸物质爆炸时,产生的高温高压气体以极高的速度膨胀,象活塞一
样挤压周围空气,把爆炸反应释放出的部分能量传递给这压缩的空气层,空气受冲击而发生扰动,使其压力、密度等产生突变,这种扰动在空气中传播就称为冲击波。
冲击波的传播速度极快,在传播过程中,可以对周围环境中的机械设备和建筑物产生破坏作用,使人员伤亡。
冲击波还可以在它的作用区域内产生震荡作用,使物体因震荡而松散,甚至破坏。
冲击波的破坏作用主要是由其波阵面上的超压引起的。
在爆炸中心附近,空气冲击波波阵面上的超压可达几个甚至十几个大气压,在这样高的超压作用下,建筑物被摧毁,机械设备、管道等也会受到严重破坏。
当冲击波大面积作用于建筑物时,波阵面超压在20kPa~30kPa内,就足以使大部分砖木结构建筑物受到强烈破坏。
超压在100kPa以上时,除坚固的钢筋混凝土建筑外,其余部分将全部破坏。
2.3造成火灾
爆炸发生后,爆炸气体产物的扩散只发生在极其短促的瞬间,对一般可燃物来说,不足以造成起火燃烧,而且冲击波造成的爆炸风还有灭火作用。
但是爆炸时产生的高温高压,建筑物内遗留大量的热或残余
火苗,会把从破坏的设备内部不断流出的可燃气体、易燃或可燃液体的蒸气点燃,也可能把其它易燃物点燃引起火灾。
当盛装易燃物的容器、管道发生爆炸时,爆炸抛出的易燃物有可能引起大面积火灾,这种情况在油罐、液化气瓶爆破后最易发生。
正在运行的燃烧设备或高温的化工设备被破坏,其灼热的碎片可能飞出;点燃附近储存的燃料或其它可燃物,也能引起火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