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阅读题解答必备的套用公式

合集下载

语文阅读理解万能公式初中

语文阅读理解万能公式初中

语文阅读理解万能公式初中一、记叙文阅读理解万能公式。

1. 概括文章内容。

- 公式:(何时 + 何地+ 何人 + 做何事 + 结果如何)。

- 示例:在一个寒冷的冬天(何时),在小镇的街头(何地),一位卖火柴的小女孩(何人)为了卖火柴而奔走(做何事),最后冻死在街头(结果如何)。

2. 分析人物形象。

- 公式:从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以及他人的评价等方面入手。

- 外貌描写:如果文中描写人物“他穿着破旧的衣衫,头发蓬乱”,可能暗示人物生活困苦或者不拘小节。

- 语言描写:如“我一定要考上大学,改变自己的命运!”体现人物有志向。

- 动作描写:“他飞快地跑向那个摔倒的老人,将老人扶起”,表现人物善良、热心。

- 心理描写:“他心里想,这次考试一定要考好,不能让父母失望”,反映人物孝顺、有上进心。

- 他人评价:“大家都说他是个诚实的孩子”,这是直接表明人物诚实的特点。

3. 理解句子含义。

- 公式:抓关键词 + 联系上下文 + 分析句子的修辞手法(如果有)+ 表达的情感或哲理。

- 例如:“他的话像一把刀,刺痛了我的心。

”- 关键词是“刀”“刺痛”,联系上下文可能是他说了一些很伤人的话,这里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了“我”被伤害后的痛苦心情。

4. 分析标题的作用。

- 公式:- 内容上: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点明文章的中心事件或关键人物等。

- 结构上:作为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推动情节发展。

- 表达效果上: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

5. 分析段落的作用。

- 首段作用:- 公式:总领全文、开篇点题、设置悬念、为下文做铺垫、奠定感情基调等。

- 中间段作用:- 公式:承上启下(过渡)、推动情节发展等。

- 例如在一篇写成长经历的文章中,中间段落“一次失败的考试改变了这一切”,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文的快乐时光,开启下文因为考试失败而产生的变化。

- 尾段作用:- 公式: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开头(标题)、使文章结构完整等。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24个万能公式可打印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24个万能公式可打印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24个万能公式可打印以下是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的24个万能公式:
一、整体把握型
1.分析全文结构,确定主题思想。

2.筛选关键词,理解篇章概括。

3.找出关键连接词,建立篇章逻辑。

二、段落独立型
5.抓住首尾句,概括段落主旨。

6.寻找中心句,总结段落要点。

7.换位思考,理解段落观点。

8.分析依据论述,判断文章倾向。

三、语境辅助型
9.根据上下文,理解词语含义。

10.利用反义词,推测词语解释。

11.根据同义词,推断词语意思。

12.总结词语搭配,掌握固定搭配。

四、句子结构型
13.确定主谓宾结构,维持句意流畅。

14.理解衔接词,关联句子段落。

15.借助修饰词语,理解名词解释。

16.辨析修辞手法,猜测句子意图。

五、猜测推理型
17.利用细节信息,推测文章脉络。

19.借助事例描写,猜测文章目的。

六、背景常识型
21.利用题外信息,理解文章含义。

22.关注历史背景,推测文章意思。

23.分析环境描述,理解事件原因。

24.观察文化特点,把握作品特色。

语文常见答题技巧(万能公式)完整版

语文常见答题技巧(万能公式)完整版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常见考点及答题技巧一、文章的主要内容题型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叙述了一件什么事。

题型2:请简要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答题技巧:(1)必须包含两个要素:人物+事情;(2)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

回答清楚(什么时什么事+结果怎么样二、线索1.以具体事物或事物的特征为线索。

如《白杨礼赞》,以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贯穿全文。

2.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

如《背影》,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

3.以中心事件为线索。

如《变色龙》,以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事件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

4.以思想感情为线索。

如《荔枝蜜》,以“我”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不大喜欢——想去看看——赞赏蜜蜂——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

5.以时间推移或空间变换为线索。

如《藤野先生》,以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为叙事线索组织材料,在东京的见闻和感受——到仙台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离别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6.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

如《孔乙己》,以小伙计“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塑造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

(技巧:注意题目、文中多次出现的字眼、议论抒情的句子。

)明线与暗线 :所谓明线,就是由作品中的人物活动或事件发展所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

它可以是一条或几条,也可以是主线或副线。

所谓暗线,就是由作品中末直接描绘的人物活动或事件所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

暗线大都是副线,有时也可以是主线。

一般情况下,暗线只有一条,与明线构成有机的情节整体,为刻画人物性格、深化作品主题服务。

答题格式: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脉络分明。

三、题目的理解标题的含义和作用:(1)把握象征意义;(2)语带双关;(3)作者感情的出发点;(4)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5)文章线索;(6)文眼;揭示文章中心;(7)吸引读者、新颖;(8)题目中运用修辞的,要还原它的本义后再分析作用。

题型1:结合全文,说说题目“XX”的作用。

中考语文阅读题解答必备的套用公式

中考语文阅读题解答必备的套用公式

中考语文阅读题解答必备的套用公式一、说明文1.说明顺序(时间、空间、逻辑)问: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答:本文使用了xx的说明顺序对xx(说明对象)加以说明,使文章更具条理性。

2.说明方法(举例子、分类别、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摹状貌、作诠释、下定义)格式:本句/段运用了xx的说明方法,科学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xx(说明对象)的xx特点3.语言特点(准确or形象生动或简明平时)格式:本文充分体现了说明文的xx特点,如xx一句就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地说明了事物的xx特征。

(此类问题不常问)4.语言品析例:A.xx词有何作用B.xx词能否去掉,为何?C.xx词能否换成另一个顺序:1.表态(大多数为不能)2.解词,解句。

3.定性格式:不可以,xx词原来是什么意思,在文中是什么意思。

它生动形象/准确地说明了xx事物的xx特征(情况),体现了说明文的准确性。

若删去/改变,原句就会变成什么意思,显得太绝对(或是与原句意不符),所以不能去掉。

(此种类型题目任何胤文体都能见到,真是考恶心了,这并非最好版本,具体情况具体对待,最好形成自己的套路)5.某句在问段中的作用1.结构、内容上:引出下文、承上启下、总结全文/前文、引出说明对象2.说明方法,见点2.二、议论文1.中心论点(完整的陈述句句式,并是中心主题,不能是短语。

)识别:1.题目2.首尾段3.论据观点4.承上启下句5.概括:抓胤住关键词句、中心思想,简明概括、2.论据(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格式:这是xx论据,在文中起着证明xx(分论点,若无则写中心论点)的作用3.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格式1.举例论证: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通过列举了xx 事例,证明了xx(分论点或中心论点),使论证更具有说服力。

(视情况加上引起读者兴趣)2.道理论证: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证明了xx(分论点或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说服力。

语文阅读理解答题公式万能模板

语文阅读理解答题公式万能模板

语文阅读理解答题公式万能模板一、概括文章内容类(3题)题1:概括记叙文主要内容。

- 公式:谁 + 做什么 + 结果如何。

题2:概括说明文主要内容。

- 公式:说明对象 + 特征。

题3:概括议论文主要内容。

- 公式:论点 + 论证过程概述。

二、分析人物形象类(3题)题4:分析记叙文人物形象(正面描写)- 公式:外貌描写(如有)+ 动作描写 + 语言描写 + 神态描写 + 心理描写(如有)得出人物性格特征。

题5:分析记叙文人物形象(侧面描写)- 公式:通过他人反应(侧面描写)+ 结合事件来分析人物形象。

题6: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综合描写)- 公式:综合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以及他人对人物的态度、人物所处环境等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 解析:从外貌描写“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可知他生活穷困潦倒;语言描写“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体现他的迂腐;他给孩子们分茴香豆的动作描写,又显示他善良的一面;他人对他的态度是嘲笑、戏弄,也反映出他在社会中的地位低下。

综合来看,孔乙己是一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穷困潦倒、迂腐、善良但又被社会所不容的下层知识分子形象。

三、理解词语含义类(3题)题7:理解文中词语的本义和语境义(记叙文)- 公式:本义 + 文中联系上下文分析语境义。

题8:理解文中词语的指代义(说明文)- 公式:往前找,一般指代前面提到的相关事物或现象。

- 解析:在文中找到提到“这些自然现象”的句子,然后往前查找,会发现它指代的是“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

题9:理解文中词语的深层含义(议论文)- 公式:结合文章论点、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社会背景等分析深层含义。

四、赏析句子类(4题)题10:赏析记叙文句子(从修辞角度)- 公式:修辞(判断)+ 修辞作用 + 写出了……(内容)+ 表达了……(情感)- 解析: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

35个阅读理解万能答题公式

35个阅读理解万能答题公式

35个阅读理解万能答题公式以下是35个阅读理解万能答题公式,可供参考:1.细节题公式:阅读题目中的关键词→ 定位文章中的相应细节→ 对比文题,确定答案。

2.主旨题公式:分析文章结构→ 识别主题句和转折词→ 确定文章主旨。

3.词汇理解题公式:根据上下文推断词义→ 识别同义词或反义词→ 选择正确答案。

4.推理题公式:识别文章中的关键信息→ 进行逻辑推断→ 得出结论。

5.指代题公式:分析上下文语境→ 确定指代对象→ 选择正确答案。

6.态度题公式:识别文中情感词汇和语气→ 分析作者态度→选择匹配的态度描述。

7.配对题公式:阅读选项内容→ 定位文章相关细节→ 匹配文题,确定答案。

8.表格题公式:分析表格结构→ 对比文章信息与表格内容→填写正确答案。

9.计算题公式:根据题目要求和文中数据计算→ 得出结果。

10.排序题公式:分析文中事件顺序→ 对比选项中的顺序→ 选择正确答案。

11.标题选择题公式:总结文章主题→ 分析选项中的标题→选择最佳标题。

12.结构分析题公式:识别段落间的逻辑关系→ 分析文章结构→ 总结答案。

13.定义理解题公式:仔细阅读题目中的定义→ 定位文章中对应的描述→ 选择与文意相符的答案。

14.句子理解题公式:分析句子结构,理解关键词汇→ 结合语境,理解句子含义。

15.作者观点题公式:识别文中表达观点的句子或段落→ 对比选项,确定答案。

16.标题添加题公式:概括段落或全文内容→ 选择最佳标题。

17.信息筛选题公式:仔细阅读题目要求→ 定位相关段落或细节→ 筛选信息,回答问题。

18.代词指代题公式:根据上下文确定指代对象→ 对比选项,选择正确答案。

19.归纳总结题公式:分析段落或全文结构→ 总结主要内容。

20.因果推理题公式:分析文中因果关系→ 结合常识和语境进行推理→ 得出结论。

21.意图揣摩题公式: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情感色彩→ 确定答案。

22.文本替换题公式:阅读替换前后的句子或段落,理解意思→对比前后变化,判断最佳选项。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45个万能公式可打印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45个万能公式可打印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阅读理解的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的训练,下面将介绍45个万能公式,供学生参考使用。

一、万能公式1-151、先通读全文,了解大意,然后看题干。

2、抓住主题,对照题干。

3、细读全文,理清思路。

4、指代题干的位置。

5、划出难点句,看透题意。

6、选项辨析法。

7、排除干扰项。

8、紧抠事实,抓住关键。

9、换位思考法。

10、句意猜词法。

11、时间地点人物三要素。

12、中心句把握法。

13、连接词的作用。

14、对比分析法。

15、辨析事实与观点。

二、万能公式16-3016、绝对化与相对化表达。

17、主旨大意找中心。

18、排除干扰,找正确答案。

19、增加逻辑关联把握。

20、对照题干理清思路。

21、眼到口到手到全媒体。

22、综合分析法。

23、点题法。

24、比较与类比。

25、增加练习量提高效果。

26、阅读文章与综合素材。

27、解答问题要点。

28、提高揣摩能力。

29、整体解题法。

30、改变解题思维模式。

三、万能公式31-4531、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32、理性解题法。

33、增强辩证思维。

34、增加综合认知。

35、提高解题效率。

36、练习解题策略。

37、量化分析法。

38、心智导图解题法。

39、提高表达能力。

40、提高归纳概括力。

41、提高直接推断能力。

42、增加练习强化记忆。

43、深入探究教材。

44、增强识记记忆。

45、解题技巧与方法。

以上就是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的45个万能公式,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学习和掌握,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为提升语文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不仅是学习的一部分,更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希望大家能够多加练习,不断提升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在初中语文阅读理解中,掌握一些有效的解题方法和技巧是非常重要的。

仅仅掌握基本的阅读能力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一些方法和技巧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抓住重点,提高阅读效率。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模板公式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模板公式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模板公式一、概括文章内容。

公式: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二、分析人物形象。

公式:从人物描写(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事件+他人评价入手。

解析:从外貌描写来看,“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可以看出他生活穷困潦倒且好逸恶劳。

他的语言总是“之乎者也”,如“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表现出他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迂腐不堪。

动作上,“排出九文大钱”的“排”字,显示出他想在短衣帮面前显示自己的阔绰。

他教小伙计认字,分茴香豆给孩子们吃等事件,能看出他心地善良的一面。

而旁人对他的嘲笑,如“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也从侧面反映出他是一个被社会边缘化的可怜人。

公式:同上。

解析:外貌描写文中未着重体现。

语言上,当他们以为于勒发财时,“真奇怪!这个卖牡蛎的怎么这样像于勒?”“可要多加小心,别叫这个小子又回来吃咱们!”等话语,表现出他们的自私、冷酷、唯利是图。

动作上,他们发现于勒又变得穷困潦倒时,“母亲突然很暴怒起来,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

现在把钱交给若瑟夫,叫他去把牡蛎钱付清。

已经够倒楣的了,要是被那个讨饭的认出来,这船上可就热闹了。

咱们到那头去,注意别叫那人挨近我们!’”,母亲的暴怒、躲避动作,生动地刻画了他们嫌贫爱富的嘴脸。

从整个事件中,于勒有钱时盼他回来,没钱时避之不及,他人的评价虽未直接点明,但从他们的行为可以看出在旁人眼中他们也是势利之人。

三、理解词语含义。

公式:本义+文中义(结合语境)解析:“标致”的本义是漂亮、好看。

在文中“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

实在标致极了。

”这里的“标致”是反语,结合语境,是用来讽刺清国留学生的丑态,表达了作者对他们不学无术、附庸风雅的厌恶之情。

公式:同上。

解析:“隔膜”的本义是隔阂、不相通。

中考语文备考重要阅读答题公式

中考语文备考重要阅读答题公式

中考语文备考重要阅读答题公式中考〔复习〕最忌心浮气躁,急于求成。

接下来是为大家带来的关于中考〔语文〕备考重要阅读答题公式,盼望会给大家带来关怀。

中考语文备考重要阅读答题公式:一﹑修辞格与体会文章表达。

1﹑读出佳句在文章中的位置及地位。

2﹑公式:①比方:接受了比方的修辞手法,地描写了,表现了对的感情,形象生动。

②拟人:接受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赋与人的情感与性格来写,表现了对的感情,十分形象,生动(或活灵活现,逼真)。

③夸张:接受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表达了的情感,联想奇怪,富于形象感。

④反问:接受了反问的修辞手法,用反问的句式把的感情表达出来,语气更剧烈,表达的思想也更剧烈。

⑤排比:接受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了的情景,集中地表达了的感情,节奏明快,增添了语言的气概。

⑥对偶:接受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抒发了对的感情,节奏明快,富于音乐美。

二、插叙的作用。

1、读出插叙的语段的位置及和全文的联系。

2、公式:接受了插叙的写法,既对文章的内容加以补充,又突出了文章的的主题(或丰富了主人公的性格)。

三、归纳文章的中心。

公式:①写人为主:记叙了赞扬了表达了②记事为主:记叙了(批判了)歌颂了表现了③写景状物:接受了手法,借助描写,赞扬了抒发了④游记:描写了表达了感情⑤议〔论文〕:文章论述了说明了四、记叙的要素的作用。

公式:①时间:以的时间为序(或线索)来写,使记叙的过程更清楚。

②地点:以的转换为序来写,为人物提供活动环境。

③事件:以的事件来写,突出人物形象,使人物有血有肉,丰富鲜亮。

④人物:以的活动来写,推动〔故事〕情节向前进展。

看过中考语文备考重要阅读答题公式的还看了:1.20XX中考语文答题技巧2.中考语文复习方法3.中考语文复习冲刺方法4.初中名著阅读试题答题方法5.复习语文的方法:五个做题技巧[中考语文备考重要阅读答题公式]相关的文章20XX年中考语文标点复习之书名号及省略号的使用20XX年中考语文标点复习之标点符号的位置及复习的4个要点20XX年中考语文复习五步骤及文言文断句技巧20XX年中考语文复习步骤方法及六大得分技巧20XX年中考语文复习必备名言名句之长江+高风亮节20XX年中考语文复习必备名言名句之读书+奉献20XX年中考语文复习必备名言名句之战争与雄心壮志20XX年中考语文复习必备名言名句之立志+思乡必备名句20XX年中考语文复习必备名言名句之黄河及记叙文阅读练习20XX年中考语文复习:古诗词鉴赏练习及修辞手法表达效果20XX年中考语文复习:文学常识与名著《简爱》练习20XX年中考语文复习:成语辨析+大材小用九年级语文】图文推举20XX年中考语文复习必备名言名句之黄河及记叙文阅读练习初三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题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秋季学期九年级语文期末试卷题。

初三语文阅读答题公式

初三语文阅读答题公式

初三语文阅读答题公式一、记叙文阅读答题公式(一)概括内容1.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公式:谁(主要人物)+做什么(主要事件)+结果怎样。

示例:《走一步,再走一步》主要内容可概括为“我”(主要人物)在和伙伴们去爬悬崖时被困,在父亲(人物)的鼓励下,一步一步走下悬崖(主要事件),最终克服了恐惧(结果)。

2. 概括事件发展过程:按照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梳理出起因、经过、高潮、结局。

公式:起因是……,经过是……,高潮是……,结局是……。

比如一篇记叙文写比赛,起因是学校组织篮球比赛,各班积极准备;经过是比赛过程中双方激烈角逐,我方队员出现失误但又努力追赶;高潮是在最后几分钟我方打出精彩配合反超比分;结局是我方获得比赛胜利。

(二)分析人物形象1. 从人物描写方法分析:外貌描写(肖像描写):通过对人物容貌、神情、衣着、姿态等的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

公式:外貌描写表现出人物……的特点,如“他头发蓬乱,脸上带着疲惫的神色,身上的衣服满是补丁”,可看出人物生活困苦、操劳的特点。

语言描写:通过人物的对话、独白等来刻画人物。

公式:语言描写体现出人物……的性格,如“我一定要考上理想的大学,为家人争光!”这句语言描写表现出人物有志向、有责任感的性格。

动作描写:通过人物的行为动作来展现其性格。

公式:动作描写展现了人物……的品质,如“他猛地站起身,冲上前去,紧紧抱住了即将摔倒的老人”,体现出人物善良、热心的品质。

心理描写:对人物内心的想法、感受等进行描写。

公式:心理描写反映出人物……的心境和性格,如“她心里暗暗想:这次考试可千万不能再失利了,不然怎么对得起父母的期望呢”,反映出人物焦虑、有上进心的心境和性格。

2. 从具体事例分析:公式:通过……事例,看出人物……的特点。

例如,通过“小明在公交车上主动给老人让座,还帮忙提东西”的事例,看出小明尊老爱幼、乐于助人的特点。

(三)理解句子含义1. 结合上下文理解:公式:先分析句子本身的字面意思,再结合上下文内容,理解其在文中的深层含义。

中考语文阅读题答题方法(配公式)

中考语文阅读题答题方法(配公式)

中考语文阅读题答题方法(配公式)中考语文阅读答题公式(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三)句子含义的解答: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六)段意的概括归纳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格式:(时间+地点)+人+事.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七)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诗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夸张.排比.对偶.比喻.借代.比拟.设问.反问.反复等.分析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有: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新奇.优美.绚丽.含蓄.质朴.自然等.复习时要系统归纳各种表达技巧,储备相关知识.首先要弄清这些表达技巧的特点和作用,再结合具体诗歌进行仔细体味.辨析.至于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则包括总结作品的主旨,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指出其积极意义或局限性等.总之,鉴赏古代诗词,第一步,把握诗词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细读标题和注释;2分析意象;3品味意境;4联系作者.第二步,弄清技巧:1把握形象特点;2辨析表达技巧;3说明表达作用.第三步,评价内容观点:1概括主旨;2联系背景;3分清主次;4全面评价.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易混术语区分(一)〝方式.手法〞的区分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①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②表现手法: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③修辞: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引用.反语.反复.(二)〝情〞.〝景〞关系区别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三)描写的角度常见的角度有:形.声.色.态.味.〝形〞.〝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语文考试制胜三大秘诀一.仔细审题:多想想题目到底要你答什么(内容),怎样答(形式),一般题读一.两遍,难度题必须读三.四遍;二.用好草稿:用草稿的目的在于反复修改,力臻完美.三.认真书写:工整规范,一目了然;清晰美观,百看不厌.语文阅读分析常用名词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二.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借代.反问.设问.引用.对比三.说明文分类:1.实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程序说明文2.科技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也叫科学小品或知识小品)四.说明顺序:1.时间顺序:历史顺序.年代顺序.四季交替顺序.早晚(先后)顺序2.空间顺序:注意表方位的名词3.逻辑顺序:先总后分.由主到次.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由此及彼.从特殊到一般.由现象到本质等.五.说明方法: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分类别.作诠释.下定义.列图表.引资料两大说明方式:平实说明与生动说明六.说明文语言特征:生动(趣味性).准确(科学性)七.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追叙)八.散文的分类:抒情散文和叙事散文九.散文的特点:形散而神不散十.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与环境十一.小说的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前有序幕,后有尾声) 十二.描写的方法:1.概括介绍与具体描写;2.肖像(外貌)描写.行为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3.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4.小说中的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十三.议论文分类:立论.驳论十四.议论文三要素:1.论点:解决〝需要证明什么〞2.论据:解决〝用什么来证明〞3.论证:解决〝怎样来证明〞十五.议论文结构1.引论:提出问题2.本论:分析问题3.结论:解决问题十六.论据类型: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十七.常见论证方法:1.最基本的论证方法:摆事实.讲道理2.常用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用论证(如引用故事则属于举例论证,如引用名言则属于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常有〝同样〞〝诸如此类〞等词语)十八.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联想.想像.象征.比较.对比.衬托.烘托.反衬.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寓理于物.借物喻人.状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十九.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二十.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二十一.语句特色评价用词: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典型题实战兵法语段阅读题答题总原则:1.先读题后读文.读题时注意从题干中找出〝题眼〞(即答题关键点),带着问题读文,使阅读具有明确的目标.2.读文时,要注意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思.3.准备答题时,必须再次细读题目,找准〝题眼〞.4.答题时,具体题目涉及到相关段落,要对这些段落反复研读;如涉及全篇,则要再读全文.词曲小知识词牌名(或曲牌名)表示词(或曲)的格律,而题目则限定词(或曲)的内容.引号的作用:1.表引用(引用人物对话.诗文句等);2.表特定称谓(特殊含义);3.表否定.反语.讽刺等意味;4.表强调.限字题的解答:1.根据题目要求作完全准确的表述(此时不要过多地考虑字数的多少);2.对照字数要求进行简缩:①去除无关紧要的修饰语,②多音节词改为单音节词,③用简称(尤其是地名).3.将符合题意和字数要求的句子连起来读一遍,看是否有语病,如有,必须修改.要做到句子简明.完整.通顺.明确.拟写标语题:1.语句必须简短.精炼;2.可采用以下句式:祈使句.比喻句.排比句.对偶句.对称句,也可巧妙地应用诗文名句.谚语.歇后语等稍作改动以切合语境.仿写句子:1.仔细分析例句格式.注意例句所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和用词特点(如叠词)等.2.如果是续写性仿句,还要注意语意的连贯一致.口头表达题(如询问.交谈.电话交流等场景对话)1.称呼:准确,体现人物关系;2.结合提示语境,表意必须明确;3.语气必须符合身份,切忌成人化.打官腔;4.注意文明礼貌用语的使用.词语的比较(选词填空)1.比较词义,尤其是意思相近的词,一定要仔细辨别两个词在程度.适用范围.感情色彩的方面的区别.2.选好之后应该将相关句子多读几遍,反复体会.根据文意给相关名词下定义:以给〝转基因作物〞下定义为例.1.格式A:转基因作物是一种…………的作物.格式B:一种…………的作物叫做转基因作物.2.注意点:下定义必须把握住事物的本质属性,如〝作物〞就是〝转基因作物〞的本质属性;〝数学方法〞就是〝统筹方法〞的本质属性.文段中关键词语.短句的分析:在题目的题干中出现了加引号的词语或句子,往往表明分析的对象源出于原文,在分析时应贯彻这样的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也就是说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考虑.理解词语在选文中的意思和在语境中的含义: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两点:一是这个词可能不再具有词典中的含义,而是特定语境中的特殊含义.二是要理解词语的语境含义首先必须正确理解词语所在的语境.如《藤野先生》一文中〝实在是标致极了〞一句中的〝标致〞.语句作用.含义分析题:1.句中用了关联词〝虽然……但是……〞,这组关联词表转折关系;用了关联词〝不但……而且……〞之类,这类关联词表递进关系,两者用意都在于强调后者.2.倒装句的作用:往往是强调前置(即调到前面)的部分,例如:〝甚矣,汝之不惠〞就是为了强调〝汝之不惠〞的程度是〝甚矣〞.又如〝并不见佳,我以为〞一句是为旗帜鲜明地强调作者对〝雷峰夕照〞这一胜景的评价是〝并不见佳〞.3.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4.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5.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准确.生动).6.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7.议论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论点(或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或是所在段的分论点)以及议论文语言的特色.8.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①点明题旨的句子;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③总结全文的句子;④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⑤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指明语句所用的写作方法:一定要注意文体特征和名词使用的准确性.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1.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2.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1.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2.推动情节发展;3.渲染气氛;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5.突出.深化主题.句子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分析:1.对上文(或全文):照应上文.首尾呼应.总结上文(或全文); 2.对下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3.对上下文:承上启下(过渡).句子比较分析题:常见题意:原句换成改句行不行?或原句与改句哪个好?答题方法及步骤:1.表明观点(行不行,哪个好);2.分析原句优点;3.分析改句缺点.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1.这种题目往往就是限定不能直接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从另个层面上来说,也就是暗示你原文中有相关语句,所以你首先应该找出原文中的相关语句;2.现在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将原文中的语句变成自己的话,可以采用下列方法:①概括大意法,适用于原文相关句子较长的情况;②翻译句子法,适用于文言文语段;③解释重点词法,适用于原文语句中有生僻词;④变换句式法,适用于原文使用的是疑问.设问.反问的语意未能完全明确的句子,而题目又要求作出明确表达的情况.文段中主人公的判断原则:必须依据本文的主题.例如:《七根火柴》——无名战士;《一件小事》——〝我〞.散文(包括杂文.通讯.一般记叙文)中的〝我〞等于作者本人;而小说中的〝我〞不等于作者本人,而是作者在生活的基础上通过虚构塑造出来的人物形象.评价作家作品:1.应以对作家.作品的进步性作肯定性评价为主;2.对作家.作品的局限性应点到为止,重点在于历史局限性.给文段拟题:1.看开头.看结尾.看中心句.看过渡句.看反复出现的句子..2.语言要求简练,一般在6个字左右.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1.用第一人称;2.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1.必须用第一人称;2.必须仔细研读具体语境.根据短文提出的观点补充举例:1.可举名人事例,有更大的说服力,并能展示出自己的知识面,但一定要写准确人物.事件,切忌张冠李戴.2.也可举凡人事例,可以编造,但要注意具有真实感,切忌过于夸大,让人一看就知道是胡编乱造的.3.格式:人物+事例+简短评价文段中事例的概括:1.必须包含两个要素:人物+事情;2.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段意.层意:要注意理清文章的线索,借助文章中的过渡性的段落.句子和词语,表时间变化的语句,表地点转换的语句,还要注意人物出场的先后顺序.提炼中心.主题:要注意体会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以及蕴涵在文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一些常用词语,如概括主要内容,一般用: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介绍了……,通过……,等等,如概括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鞭挞…….讽刺…….说明…….揭示…….反映……等.判断文段的说明中心(说明内容):答题方式:1.实物说明文:说明对象+对象的特征2.事理说明文:关于…………的道理(原因.方法.原理等)3.程序说明文:…………的操作或实验或制作的过程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分析的常用答题格式:本句用了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具体直观.深入浅出(科学准确)地说明了(说明内容),使读者.说明文中词语作用的认识与辨析:主要有两种题型:A.〝__215;__215;〞词好在哪里?答题方式:用了〝__215;__215;〞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B.〝__215;__215;〞词能不能删掉?答题方式:①不能,用了〝__215;__215;〞词,生动地说明了……,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去掉就没有这种效果.②不能,删掉〝__215;__215;〞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太绝对化;用了〝__215;__215;〞词,准确地说明了……,符合实际情况,留有余地,具有科学性.文段(各种文体)中指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1.常考的指代词有:这.那.这些.那些.其他.以上.如此.此……;2.一般是望前找;3.找到之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合.说明文中的主观题及其解答:着重要表现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主要题型:1.对文中的内容进行简明.准确的改写.如:根据提示给事物下定义.文字图表式处理.图表文字化.简要概述所举例子等.2.对文中内容进行合理的补写.如:加标题.结合语境补写句子.对文章说明的对象按要求进行补充说明.3.联系实际举例说明.(要符合文段的说明中心的要求)4.对文章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与设想.(要有科学性,切忌胡编乱造)5.对语言的表达特色进行评说.(结合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文语言特色来考虑)识别或提炼中心论点.分论点:1.论点出现的形式和位置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较完整的句子.位置:①标题.②开头.③篇末.④论述过程中(注意承上启下的过渡句).⑤表述不集中,需要概括2.当碰到文中没有现成的表达论点的句子时,尽管有一定难度,但也有方法可循:需要在准确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抽取文章核心,依据论题和论据,参考作者要解决的问题,准确判断和提炼作者的观点,然后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3.要注意的是,有些文章中表达中心论点意思的句子不止一句,需要加以比较,找出最简洁.最明确的句子.分析论据与论点的关系:答题方式:本文(段)的论点是,这里所列举的……属(事实或道理)论据,是为了从(反面或正面)证明这个论点,……辨识论证方法,分析其作用:1.回答这类问题,首先需要明确常见的几种论证方法的概念,了解它们之间的差别,然后结合语境,具体内容具体分析.2.答题方式:这一段(一句)运用了论证方法,论证了……(论点),显得……(好处).仿照原文中表述论点(分论点)的句式,提出自己的一个观点:1.回答这类问题,首先要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再根据阅读文章的启示获取独特体验,最后用规定的句式表述出来,并构成一个论点(分论点).2.这种题目既考查联想能力,又考查语言表达能力,还考查把握分论点与中心论点关系的能力.评价文段的观点(需阐述理由):回答这样的问题,需要弄清楚原文的结构.材料.观点之间的关系.回答时一定要有所分析.概括,切忌一抄了事.开放性阅读试题的解答:这类试题实际就是要考查学生对选文内容或重要句子的感悟能力.要求学生把阅读与生活.阅读与写作.阅读与学习方法.阅读与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要求根据选文材料谈看法.感受和启示;2.结合实际阐述对选文内容的理解;3.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说;4.根据生活.学习经验,判断优劣,对选文材料谈自己独到的见解;5.联系实际对文中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和设想;6.调动知识的积累,考查选文材料由内向外的延伸和课本外与内的联系(如理解选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作品中的文学典型.名句等);7.发挥联想.想像补写有关内容;8.对文中的艺术手法或美点进行赏析.语文记叙文阅读技巧一.辨析记叙线索和作用1.线索::(1)以人物为线 (2)以时间为线 (3)以人物为线 (4)以事件为线 (5)以情感为线(6)以某物为线 (7)以题目为线 (8)明暗两线2.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3.答题套路:如:文章以〝……〞线索,中间串写了〝……〞.〝……〞几件事,组成一种〝冰糖葫芦〞的〝串〞式结构,选材典型,脉络清晰,主旨鲜明.二.理清记叙顺序.1.记叙顺序及作用(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代前面发生的事.).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十二)某句话的某个词可以换成另一个词吗?动词:不能,因为这个动词准确.具体.生动地描写了……对象……所以……形容词:不能,因为这个动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对象……所以……副词:不能,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对象……的情况(程度.限制.时间.范围),换了之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题型:一是分辨文章记叙的顺序类型;二是思考文章为什么要运用这样的顺序.三.记叙文的表达方式:B.环境描写又可以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但还常常辅以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描写和记叙是议论和抒情的基础.1.表达方式及作用(1)描写:对人物.事件和环境等所作的绘声绘色.细致入微的描绘与刻画.A.描写分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1).人物描写又细分为 : (1)肖像描写 (2)外貌描写(3)神态描写(4)动作描写 (5)语言(对话)描写 (6)心理描写 (7)景物描写(8)场景描写另外,人物描写从另一个角度看,又可以分为: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人物描写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B.环境描写又可以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1).表现地域风光,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季节和环境特点;(2).推动情节发展;(3).渲染气氛;(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5).突出.深化主题.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揭示社会现实.(2)议论:记叙文中议论是以记叙为基础,对记叙的内容进行分析或评论.记叙文的议论有三种方式:先叙后议.先议后叙.夹叙夹议.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可起到承上启下;统领全文;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记叙文中抒情:抒情可分为:一是直接抒情:指作者或主人公直接倾吐内心感受的抒情发式.二是间接抒情是指寄情于景,融情于物,感情流露于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字里行间的抒情方式.注意:阅读散文时,要特别注意文章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的特点.抒情作用: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4)记叙文中的说明:记叙文中的说明是记叙中的补充交代,一般要求文字简明扼要.四.分析和体味重点语句和关键性词语.1.关键句是指:主旨的句;议论.抒情句;总结全文的句子;照应的句和过渡句.2.作用:A.从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句子:(1)对上文(或全文):照应上文.首尾呼应.总结上文(或全文);(2)对下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3)对上下文:承上启下(过渡)B.从内容上,在开头:常有开篇点题.设伏笔.留悬念,作铺垫.在文章结尾:深化中心.点明主旨(画龙点睛)等作用.。

中考现代文阅读公式

中考现代文阅读公式

中考现代文阅读公式
中考现代文阅读公式是中考语文阅读理解中常用的答题方法,旨在通过总结阅读理解的规律,提高答题的准确性和效率。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考现代文阅读公式:
1.文章体裁判断:判断文章体裁是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还是散文,对于理解文章内容有很大帮助。

在中考中,常见的是记叙文和议论文,说明文和散文相对较少。

2.记叙文六要素:记叙文的六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这些要素对于理解记叙文内容至关重要。

3.事件概括题:对于事件概括题,可以采用“人物+经过+结果”的公式来概括。

例如,“小明在公园里跑步,不小心摔了一跤,但是他没有放弃,继续坚持跑步。


4.人物形象概括题:对于人物形象概括题,可以通过分析人物描写手法来概括。

例如,“通过描述小明的外貌、语言、动作等,可以看出他是一个阳光、积极向上的年轻人。


5.段落大意概括题:对于段落大意概括题,可以采用“本段讲述了什么”的公式来概括。

例如,“本段讲述了小明在公园里跑步摔跤后不放弃,继续坚持的故事。


6.主题思想概括题:对于主题思想概括题,可以采用“本文讲述了什么,表达了什么”的公式来概括。

例如,“本文讲述了小明在公园里跑步摔跤后不放弃的故事,表达了坚持和毅力的重要性。

”。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15个万能公式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15个万能公式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15个万能公式阅读理解是初中语文考试中的重要部分,对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下面是15个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的万能公式,通过掌握这些公式,可以大幅提高阅读理解的效果。

1.背景知识法:阅读前了解相关背景知识,如时代背景、作者背景等,有助于理解文章。

2.首尾呼应法:理解文章的关键在于抓住首尾,通过对首句和尾句的理解,可以快速找到文章的关键信息,有助于整体把握文章。

3.关键词定位法:关键词往往是文章的重点,通过找到关键词,可以快速定位到关键信息。

4.逻辑推理法:阅读理解过程中要善于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通过对文章的描述、论述、对比等逻辑关系的分析,找出文章的逻辑关系。

5.句子分析法:有些文章句子较长,句子之间关系较复杂,可以通过对句子的分析,理解句子之间的关联,帮助理解整个文章。

6.对比分析法:通过对文章中的对比词语、句子的对比分析,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7.推理判断法:通过对文章中提供的信息进行推理判断,将零散信息整合起来,形成完整的理解。

8.总分结构法:文章往往有总分结构,通过找到文章的总分结构,抓住文章的核心思想和重点内容。

9.上下文法:通过对文章上下文的分析,理解隐含在语境中的信息,帮助理解文章。

10.反复揣摩法:对于难以理解的句子、词语,可以反复揣摩,通过思考分析,逐步理解。

11.挖掘修辞法:阅读理解中常常用到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反问等,通过挖掘和理解修辞手法,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12.构词法:通过对文章中的词语的构词法进行分析,可以了解词语的意义和含义。

14.修辞手法分析法:文章中的修辞手法有时候能够帮助理解文章的内涵,可以通过对修辞手法的分析,深入理解文章。

15.内容概括法:通过对文章的主题、段落的主旨进行内容概括,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以上是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的15个万能公式,通过掌握这些公式,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希望同学们能够有针对性地运用这些公式,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

语文阅读理解答题万能公式

语文阅读理解答题万能公式

语文阅读理解答题万能公式语文阅读理解是语文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很多同学感到头疼的部分。

其实,只要掌握了一些万能公式和答题技巧,就能在阅读理解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接下来,我将为大家详细介绍语文阅读理解答题的万能公式。

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公式:人物+事件+结果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时,首先要找出文章中的主要人物,然后梳理出人物所经历的主要事件,最后明确事件的结果。

例如,一篇文章讲述了小明在上学路上帮助一位老人过马路,结果受到了老师的表扬。

那么概括起来就是:小明在上学路上帮助老人过马路,受到老师表扬。

二、理解文中词语的含义1、联系上下文理解公式:词语本意+文中指(结合上下文阐述)如果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可以先想想这个词语的本意,然后结合上下文,分析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比如“他是个机灵鬼”中的“机灵鬼”,本意是指聪明、机智的人,在文中指他头脑灵活,反应敏捷。

2、指代类词语公式:找位置+看前文+找答案指代类词语的理解,需要先找到这个词语在文中的位置,然后往前文去找,通常答案就在附近。

三、理解文中句子的含义1、抓关键词公式:关键词含义+句子本意+深层含义(联系文章主旨)先找出句子中的关键词,理解其含义,然后解释句子的本意,最后联系文章的主旨,挖掘深层含义。

比如“他的心中仿佛有一团火在燃烧”,关键词是“火”,可能代表着热情、愤怒等,句子本意是说他内心情绪强烈,深层含义可能是他对某件事充满激情或者极度愤怒。

2、修辞类句子公式:修辞手法+本体和喻体+表达效果+情感/主旨如果是使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要先指出修辞手法,如比喻就指出把什么比作什么,然后分析这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最后联系情感或主旨。

比如“月亮像个大圆盘”,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月亮比作大圆盘,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亮的圆和大,表达了作者对月亮的喜爱之情。

四、归纳文章中心思想公式:主要内容+作者情感/态度+文章主旨先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然后分析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或态度,最后总结出文章的主旨。

中考语文阅读答题万能公式

中考语文阅读答题万能公式

中考语文阅读答题万能公式一、表达方式:记叙、写、抒情、议论、说明二、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借代、反问、设问、引用、比照三、说明文分类:1、实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程序说明文2、科技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也叫科学小品或知识小品)四、说明顺序:1、时间顺序:历史顺序、年代顺序、四季交替顺序、早晚(先后)顺序2、空间顺序:注意表方位的名词3、逻辑顺序:先总后分、由主到次、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由此及彼、由现象到本质等。

五、说明方法: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分类别等说明方法的作用:打比方:生动形象说明了------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举例子:具体说明_____的特点,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作比较:把____和______相互比较,突出强调了____的_____特点.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六、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追叙)七、人物描写的方法:1、肖像(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活动描写;2、正面描写与侧面衬托八、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联想、想像、象征、比较、比照、衬托、衬托、反衬、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寓理于物、借物喻人、状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九、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照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开展十、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衬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二)典型题实战兵法词曲小知识词牌名(或曲牌名)表示词(或曲)的格律,而题目那么限定词(或曲)的内容。

如【补算子.咏梅】,补算子是词牌名,咏梅是题目。

引号的作用:1、表引用(引用人物对话、诗文句等);2、表特定称谓(特殊含义);3、表否认、反语、挖苦等意味;4、表强调。

词语的比较(选词填空):1、比较词义,尤其是意思相近的词,一定要仔细区分两个词在程度、适用范围、感情色彩的方面的区别。

初中阅读理解24个万能公式

初中阅读理解24个万能公式

初中阅读理解24个万能公式1. 主题/中心思想公式:文章的主题 = 作者的观点 + 论据 + 证明2. 态度/情感公式:作者态度 = 词语/句子情感色彩 + 文章词汇选择3. 文体公式:文章文体 = 作者的写作目的 + 文章的语言风格4. 对比/类比公式:通过对比/类比展示事物相似或不同之处或关系5. 比喻公式:通过比喻用一个事物解释另一个事物,以形象化说明6. 递进公式:通过逐步升高或升华、推进内容的形式表达作者立场7. 举例公式:通过具体的例子说明问题,以使论点更加生动形象8. 回答问题公式:通过回答问题展开论述,达到表达观点的目的9. 叙述公式:通过叙述大量细节描写事情的发生、发展情况,以加深读者印象10. 分类/归纳公式:将事物进行分类或归纳,使信息更有条理性11. 演绎/归纳公式:通过逻辑推理和总结来证明论点的可信度12. 对话/引言公式:用对话和/或引言来引出文章的话题和内容13. 引证/出处公式:通过引用其他人的观点、数据等来证明论点的可信度14. 补充/丰富公式:通过补充和丰富信息来使文章内容更具说服力15. 问题解决公式:通过提出一个问题,然后用论证来解决问题16. 时间/空间公式:通过描述时间和空间来加强文字的描述和表达17. 道德/伦理公式:通过道德和伦理角度的论述来分析和评价某些事物18. 实证/统计公式:通过数据、事实和统计等来支持论点,达到说服读者的目的19. 比较公式:通过对比论述来进一步阐明观点,加强文章可信度20. 权威/专家公式:通过引用权威和专家的意见来支持论点21. 反面/对比公式:通过从反面来论述和对比所表达的观点22. 以小见大公式:通过具体事例和细节来反映大问题和深层次的内涵23. 自然/文化公式:通过自然和文化元素来表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24. 语感/节奏公式:通过音韵、韵律、节奏等语感效果来体现文章的美感和思想感染力。

初中语文阅读答题公式 语文阅读理解万能套路

初中语文阅读答题公式 语文阅读理解万能套路

初中语文阅读答题公式语文阅读理解万能套路
初中语文阅读在中考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下文小编给大家整理了语文阅读的答题技巧及套路,供参考!
 语文阅读理解答题套路公式(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的万能公式(24个)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的万能公式(24个)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的万能公式(24个)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是学生们在语文研究中常遇到的一个难点,下面给出了24个万能公式,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的能力。

1. 审题要准确:仔细阅读题目,理解题目要求。

审题要准确:仔细阅读题目,理解题目要求。

2. 通读全文:进行整体把握,了解文章大意。

通读全文:进行整体把握,了解文章大意。

3. 找出关键句:寻找文章中解答题目的关键句。

找出关键句:寻找文章中解答题目的关键句。

4. 推理判断:根据关键句进行合理推理和判断。

推理判断:根据关键句进行合理推理和判断。

5. 信息定位:找到题目和文章中对应的信息。

信息定位:找到题目和文章中对应的信息。

6. 推敲选项:仔细对比选项,排除干扰项。

推敲选项:仔细对比选项,排除干扰项。

7. 紧记词性:注意选项中词语的词性关系。

紧记词性:注意选项中词语的词性关系。

8. 细心比较:仔细对照文章和选项之间的细微差异。

细心比较:仔细对照文章和选项之间的细微差异。

9. 排除关联:排除与文章无关的选项。

排除关联:排除与文章无关的选项。

10. 上下求索:结合文章前后内容进行综合思考。

上下求索:结合文章前后内容进行综合思考。

11. 找对应:找出与题目要求相对应的部分。

找对应:找出与题目要求相对应的部分。

12. 抓关键词:找到文章中与问题相关的关键词。

抓关键词:找到文章中与问题相关的关键词。

13. 归纳概括:将文章中的信息进行总结和概括。

归纳概括:将文章中的信息进行总结和概括。

14. 记句型教句法:重复出现的句型往往是关键信息。

记句型教句法:重复出现的句型往往是关键信息。

15. 注意细节:仔细寻找文章中的具体细节。

注意细节:仔细寻找文章中的具体细节。

16. 运用逻辑:通过逻辑关系推理出正确答案。

运用逻辑:通过逻辑关系推理出正确答案。

17. 辨别观点:分辨文章中的主观和客观观点。

辨别观点:分辨文章中的主观和客观观点。

18. 注重语境:注意选项在文章中的语境使用。

注重语境:注意选项在文章中的语境使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语文阅读题解答必备的套用公式一、说明文1.说明顺序(时间、空间、逻辑)问: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答:本文使用了xx的说明顺序对xx(说明对象)加以说明,使文章更具条理性。

2.说明方法(举例子、分类别、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摹状貌、作诠释、下定义)格式:本句/段运用了xx的说明方法,科学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xx(说明对象)的xx特点3.语言特点(准确or形象生动或简明平时)格式:本文充分体现了说明文的xx特点,如xx一句就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地说明了事物的xx特征。

(此类问题不常问)4.语言品析例:A.xx词有何作用B.xx词能否去掉,为何?C.xx词能否换成另一个顺序:1.表态(大多数为不能)2.解词,解句。

3.定性格式:不可以,xx词原来是什么意思,在文中是什么意思。

它生动形象/准确地说明了xx事物的xx特征(情况),体现了说明文的准确性。

若删去/改变,原句就会变成什么意思,显得太绝对(或是与原句意不符),所以不能去掉。

(此种类型题目任何胤文体都能见到,真是考恶心了,这并非最好版本,具体情况具体对待,最好形成自己的套路)5.某句在问段中的作用1.结构、内容上:引出下文、承上启下、总结全文/前文、引出说明对象2.说明方法,见点2.二、议论文1.中心论点(完整的陈述句句式,并是中心主题,不能是短语。

)识别:1.题目2.首尾段3.论据观点4.承上启下句5.概括:抓胤住关键词句、中心思想,简明概括、2.论据(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格式:这是xx论据,在文中起着证明xx(分论点,若无则写中心论点)的作用3.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格式1.举例论证: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通过列举了xx 事例,证明了xx(分论点或中心论点),使论证更具有说服力。

(视情况加上引起读者兴趣)2.道理论证: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证明了xx(分论点或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说服力。

3.比喻论证: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xx比作xx生动形象地证明了xx的观点,使论证浅显易懂,更容易被读者接受,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

4.对比论证: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xx和xx进行比较,(使对与错更加分明),突出强调了xx的观点,更容易让读者接受,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

以上四种答题格式应该是比较全面了,照搬再围绕主题应该是比较完美的。

4.语言特点(不外乎简明平实和生动形象)格式:xx(句、段、全文)具有xx的语言特点,从xx(词、句)中体现了xx的语言特点。

5.作用类1.题目作用(1)点明论点(2)交待论题2.结尾作用(1)总结全文,强调xx的中心论点(2)总结全文,得出xx的中心论点(3)提出问题,发人深思。

三、现代文1.概括内容(注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1)摘录法。

提取中心句、主旨句、一般句、(2)拼接法,选取关键词关键句进行整合2.思想感情(结合本文主题(一定要注意围绕中心思想主题)与首尾段、关键句)格式:本文通过对xx的描写/记叙,赞美了xx(文章线索),(也赞美了像xx一样的人或是具有其品质的人),表现了作者对xx 的欣赏,抒发了作者对xx的喜爱之情和…。

之情(具体要结合文章主旨)3.描写及作用描写(1)正面描写、侧面描写(2)环境描写、场面描写、细节描写(3)人物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作用(1)人物描写:运用xx描写准确揭胤示了xx人物的…(心情/心理/性格)(2)景物描写:1.通过对xx的描写渲染了xx气氛2.烘托了xx人物的xx(人物形象/心情/性格)3.推动胤情节发展,为下文的xx(情节)作铺垫4.渲染、突出了xx主题5.交待人物活动的时间、环境(以上五点可以视情况结合来用)(3)议论的作用:抒发了作者xx的情感,画龙点睛,突出xx 中心,深化主题(此格式不常用到)(4)第二人称的作用:亲切、自然,拉近了作者与写作对象的距离,使表达的情感更强烈,更具有感染力和亲切感。

4.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作用(1)比喻:把xx比作xx,生动形象地写出了xx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2)排比:强调了xx的xx特点,增胤加了文章的语言气势,表达了作者的…之情。

(3)拟人:赋予xx以人的动作/情感,写出了…特点,表达了作者的…之情。

(4)对比:通过xx与xx相比,突出了xx的xx特点,表达了作者的…之情。

5.词、句赏析词语格式:该词词义,该词深层义或在本文中的含义,表现了…的特点(具体分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赏析句子主要是找修辞手法(见第四点)以及围绕中心组胤织6.写作手法(象征、对比、衬托、铺垫、先抑后扬、首尾呼应、设置悬念、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以物喻人、以小见大、想象等)作用(1)衬托: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了主要人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2)先抑后扬:先贬抑再颂胤扬描写对象,上下文形成鲜明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3)首尾呼应:使情节更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4)插叙1.补充、衬托的作用2.解释说明3.使内容更丰富,主题更加突出,使结构紧凑。

7.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抒情、说明、描写)8.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标题(1)引起读者兴趣(2)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3)行文的线索(4)形象的体现文章的主题(5)设置悬念首段及段首(1)开门见山(2)总领下文(3)设置悬念(4)埋下伏笔某句话的作用结构上:总领全文、引起下**铺垫、承上启下、线索内容上: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点明中心、深化主题总而言之这仅仅是一些死的套路(已囊括了绝大部分的题目),具体情况一定要具体分析,牢记围绕中心点来回答问题。

【词义】结合语境说加点词语在文中的特殊含义。

“根据语境解释词语”题型有两种答题方式,一种是通过对上下文的分析,直接写出该词语的意思;另一种更为完整,即在解释完该词语后,再加上:在文中指的是……公式: 1、先解释这个词的本义。

2、……描写了(或刻画了)…… 3、……意思是……动词理解:XX生动表现了人(事)物XX的特点(情状)(或描绘出一幅……的场景),反映了人物……的心情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动词: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形容词: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注:有些是可以换的,不要一律写不能换,要先搞清楚再写能不能哦!)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不能。

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注:有些是可以的,不要一律写不能,要先搞清楚再写能不能哦!)句子句子含义的解答: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

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联系上下文,围绕主题,挖掘出句子深层含义,再整理一下自己的语言就可以了。

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例题:请问文中划线部分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1、比喻、拟人、夸张:生动形象;答题格式: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用XX比喻XX,表现了(事物)……的特点,表达了(人物)……)(①比喻……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地描写了……,表现了作者对……的感情,形象生动。

)拟人:把XX拟人化(或赋予人的情感),生动形象的表现了……(或描绘出……的画面,写出了事物……的特点)(②拟人……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赋与人的情感与性格来写,表现了作者对……的感情,十分形象,生动(或栩栩如生,逼真)。

)夸张:……采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表达了作者……的情感,联想奇特,富于形象感。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使句式更整齐,气势更强调了(事物)的……,突出了(事物)……的特点)(……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了……的情景,集中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节奏明快,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开头出现,其作用通常为“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文中或结尾出现,其作用通常为“引起了对……的问题的关注(或引人深思),给人以启迪,突出了文章的主旨”4、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这个反问句的意思是……,以强烈的语气表达了(人物)……的感情)(……采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用反问的句式把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语气更强烈,表达的思想也更强烈。

)5、对比:强调了……突出了……6、引用:引用诗句,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语言更优美(或引用诗句是为了说明……)”引用故事,神话传说,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者”7、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借代:用XX代XX,使被借代的更加具体,生动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特点8、对偶:……采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抒发了作者对……的感情,节奏明快,富于音乐美。

仿写句子。

公式: 1、数清例句的字数。

②弄清例句所采用的修辞手法(没有修辞手法的除外)。

③读懂例句与所要仿写的句子在概念和现象上的联系。

【模版】景物描写的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表现人物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

环境描写的作用。

1、找出文段开头或中间及末尾的环境描写语句。

2、公式:①……的景物描写,写出了……的景色(或环境),烘托了人物……的性格和品质。

②……的景物描写,结合人物心理活动,表现人物……的性格和精神。

3……的景物描写,反映了……的情景,为全文定下了……的感情基调。

文章开头写景语段的作用。

公式: 1、分析所写景物的特色。

2、……描写了……,为下文写……打下了伏笔。

“赏析优美语句”题型(主要有两种题型)A、“××”词好在哪里?★答题方式:用了“××”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B、“××”词能不能删掉?★答题方式:①不能,用了“××”词,生动地说明了……,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去掉就没有这种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