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修辞学》PPT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语音的调配
(一)连类而及
在古汉语中,有时叙说某一事物时,连带提及另一 事物,而连带提及的事物在句子中实际上不起作用。 这种修辞方式叫做连及。
(1) 二 国 治 戎 , 臣 实 不 才 , 不 胜 其 任 , 以 为 俘 馘 。 (《左传宣公十二年》
(2)宋有酤酒者,升概甚平。(《韩非子外出说上》) (3)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孟子离娄
古代汉语修辞
在语言运用中,影响表达效果的主要因素来 自两个方面:
一是语言自身的诸要素——语音、词汇、结 构关系等;
二是运用语言要素的客观环境,即所谓的 “语境”。
我们从语音的调配、词语的选择、结构的安 排等几个方面对古汉语修辞的规律和特点予 以简要阐述,另外,把修辞格也一并归入其 中予以分析介绍。
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 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 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史记·鸿门宴》) 五十年间万事空,懒将白发对青铜。 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焉。肃问备曰“豫
州今欲何至?”(刘备做过豫州刺史)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王风·采葛》) 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着,其为厉农夫哉? 长铗归来乎,食无鱼。 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去家日以远,衣带日以缓。
古人写文章非常重视修辞表达。古代汉语有多种多样 的修辞方式,如譬喻、称代、用典、委婉、双关、夸 饰、并提、共用、互文等。
(一)譬喻
1.喻词的变化
常用的比喻词是“如”、“若”、“犹”、“似”等。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山木》) 孤儿泪下如雨。(汉乐府诗《孤儿行》) 2.古代汉语中有两种特殊的明喻,一种叫较喻,另一种 叫对喻。 (1)较喻,是一种有比较性质的明喻,它的结构形式不 是“甲似乙”,而是“甲比乙怎么样”。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 《报任安书》) 人比黄花瘦。(李清照词《醉花阴》)
借用与该事物有某种关系的词语来称谓该事物的修辞 方式。常见的代称分为两大类: 1.用人或事物各个侧面的特征代称该人和事物的性状、 特征指代该事物
(1)用性状、特征代本体 (2)用功能、工具代本体 (3)用数量、原料特征代本体 (4)用地域特征相代 (5)用官职、职业特征相代 (6)局部、整体互代 2.用与该事物相关的其他事物的名称代称该事物 专名通名互代、具体抽象互代、以古代今、以实数代 虚数、以结果代原因、以古书中相邻的词语相代。
2.怀怒未发,休祲将于天。(战国策魏策) (休,吉兆;祲,妖气。)
3.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诸葛 亮《出师表》)
பைடு நூலகம்
(三)同义连文
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相同、相近的词语并列 组合,以满足音节、意义、功能等方面需要 的修辞方式称作同义连文。 (1)秦国负恃其众,贪于土地,逐我诸戎。 (《左转襄公十四年》) (2)老聃新沐,方将披发而干。(《庄子田 子方》)
(四)运用虚词与衬字
1.虚词作为重要的语法手段,在组词成句中被 广泛运用。然而古代汉语中,有些虚词的运 用、取舍是为了满足偶数音节的需要。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滕文公下》)
(2)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 母。(《孝经庶人》)
2.衬字指那些没有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只 起调节音节、和谐节奏作用的词,他只是言 语交际过程中的“添衬”。从语义和语法的 角度看,是一种“羡余”成分。
北风其凉,雨雪其雱。(《诗经•邶风•北 风》)
(五)重言叠字
重言是同一个字的重复、接连使用,故又称叠字。 由于汉字语音节一一对应的关系,所以重言表现在 语音形式上是两个相同的音节并列组合。 (1)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 《登高》) (2)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3)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4)采采卷耳,不盈顷筐。
二、词语的选择
王安石《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 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宋洪迈《容斋随笔》卷八载有作者的原稿:初云又到 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 复圈去而改为“入”,旋改为“满”,凡如是十许字, 始定为“绿”。一个“绿”字使之成为千古绝唱。
B、用多种比喻来说明一件事物的一个方面。
试问闲愁知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 子黄时雨。(贺铸《清玉案》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 然,如怨如慕(想念),如泣如诉;余音袅 袅,不绝如缕。(苏轼《赤壁赋》
博喻在古代的诗、文、词、曲中经常使用,
相对来说,现代汉语中不大使用。
(二)代称(教材p354)
3.博喻:是用多种事物来比喻某一种事物或一个事物的
各个方面,它可以是明喻、隐喻的多种使用。
A、用多种比喻来比喻一种事物的各个方面。
手如柔荑(tí),肤如凝脂,领如蝤蛴(qiúqí),齿如瓠 (hù)犀,螓(qín)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诗经 卫风 硕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 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白居易《琵琶 行》)
下》) (4)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
(《礼记·曲礼上》)
(二)复合偏义
把两个意义相对、相反的词组合在一起,只有一个词 表义,另一个词并不表义,仅仅是一种陪衬,这种修 辞表达方式就是复合偏义。
1.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墨子非攻) (种树的地方叫园,种菜的地方叫圃。)
(2)对喻,可以说是一般明喻的省略形式,它的特点是 省去比喻词,把本体和喻体(喻体一般不是一个)配 成对偶、排比等平行句式。它可分为两种:
第一种:喻体在前,本体在后。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也; 不闻先生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荀子《劝学》)
第二种:本体在前,喻体在后
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史记留侯世 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