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修辞学》PPT课件

合集下载

古代汉语修辞PPT课件

古代汉语修辞PPT课件
•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谢谢您的指导
THANK YOU FOR YOUR GUIDANCE.
感谢阅读!为了方便学习和使用,本文档的内容可以在下载后随意修改,调整和打印。欢迎下载!
汇报人:XXXX 日期:20XX年XX月XX日
10
主人下马客在船
并提:把两件相关的事情合并在一个句子中表达的 修辞方式,理解时,必须还是按照两个语句的搭配 关系来分别承接,又叫“分承”。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脭2020醲/10/1肥3 厚。
4
练习:
1、耳目聪明。
2、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3、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4、风霜高洁。
5、夫种、蠡无一罪,身死亡。
• 夸饰(夸张) • 定义:指在客观事物的基础上,故意言过其实,对某方面的特点
加以扩大或缩小。 • 1、数量的夸大 • 千禄百福,子孙千亿。 • 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 2、状貌的夸大 •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 ※(樊哙)嗔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 力拔山兮气盖世。 • 3、 情势的夸张 • 噫吁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6、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著。
7、师之耳目,在吾旗鼓。
2020/10/13
5
借代
• 1、 借用与该事物有某种关系的词语来称谓该事 物的修辞方式。
• ①修辞效果 • 突出事物特征,引发读者联想 • 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与幽默感 • ②代称的分类

修辞文体—古代修辞(古代汉语课件)

修辞文体—古代修辞(古代汉语课件)
修辞效果: 使表达生动、形象,具体可感。 使表达通俗、易懂,便于理解。
2)比喻三要素:
一个比喻要有:① 被描写的事物或被说明的道理;② 用来比方的事物或道理; ③ 它们两者之间须是本质不同(不是同一类事物),但有某种相似点。
比喻在形式上则有: ① 本体;② 喻体;③ 比喻词。 如“其翼(本体)若(比喻词) 垂天之云(喻体)。”
➢ “互文”这一术语包括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一是“互文 见(现)义”一是“同义互文”。
➢ 修辞效果:行文简约、形成对仗
(一)互文见义(互见、互辞、互言)
上下文义互相呼应、补充,参互见义。有的是一个句子中互文见义,如: ① 主人下马客在船。(《琵琶行》主人客人都下马都在船。) ② 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对句中的互文,如: ③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白雪歌》将军、都护都不得控角弓、
本课小结
引用:引经、引事 譬喻:三要素,明喻、隐喻、借喻和博喻 代称:旁借、对代 并提并提分承)(合叙)
修辞——修辞方式
目 录
1
2
3
2
3










五、互文(互文见义)
➢ 为了行文简练或适应韵文对字数的限制,把本应合用的词 语前后分用,其义互相呼应,彼此关照。这种修辞方法叫 做互文,也叫互言、互体、互备、参互、互见、互文见义。
2)夸小:把事物及其特征往小处说,如: ① 谁谓河广,曾不容刀(舠)。(《诗·河广》) ② 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报任安书》) ③ 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李贺《梦天》)
七、倒置(倒装,倒文)
言语中特意颠倒语法、逻辑的常规语序, 叫倒置。使用倒置,主要是为了加强语势、 调和音节、错综句法。

第十七章 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PPT课件

第十七章 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PPT课件
丞》诗) 富家子弟之穿着多为“纨袴”,故以 “纨袴”代指富家子弟;文人学者多戴“儒 冠”,故以“儒冠”代指读书人。 • ③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诸葛亮《出师 表》) 古时平民百姓只能穿布衣,故以“布衣” 代词平民。
2、用具体代抽象
• ①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 (《史记·廉蔺列传》)
• ②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白居易《望月有感》) “干”,作战 时防身的盾牌;“戈”,刺杀对方的武器。 以具体的“干戈”指代战争。
②引用的分类 ◎引言:引用不见于书面的熟语,如格言、俗语、 谚语、歌谣等。如: ➢迟任有言曰:“人惟求旧;器非求旧,惟新。” (《书经·盘庚上》) ➢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 之谓也。(《庄子·秋水》)
◎引事:利用传说故事、历史事实等来说明自己的 观点。如: ➢昔卫灵公与雍渠同载,孔子适陈;商鞅因景监 见,赵良寒心;同子参乘,袁丝变色:自古而耻 之。(司马迁《报任安书》)
五、互文(互文见义、互见)
• “互文”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在 古文中的运用一般来讲有两种表现形式:
• 1.有时为了避免词语单调重复,行文时交替使 用同义词。这种互文的特点是在相同或基本相同 的词组或句子里,处于相应位置的词可以互释。 掌握了它,有时可以从已知词义来推知另一未知 词义,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 江》),其中的“用”和“以”处相应位置,由 此可推知“以”就是“用”的意思。又如“求全 责备”这一短语,其中“全”与“责”处于相应 位置,由此可推知“责”就是“求”的意思。
• ③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具体的 “口舌”指代“口才”好,善于言辞。
用特称代泛称
• ①凌阳侯之泛滥兮,忽翱翔之焉薄。(屈原 《哀郢》)

第七章 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ppt.Convertor

第七章  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ppt.Convertor
第一节引用
为了增强说服力而在说话或写作中征引一些材料的修辞方式,或称“引语”。引用的内容一般分为引言、引文、引事三类。
(一)引言
指引用的内容是人们口头流传的格言、俗语、谚语、歌谣等。例如:
①迟任有言曰:“人惟求旧,器非求旧,惟新。”《尚书·盘庚上》
例句
②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左传·僖公五年》
国际修辞学会前会长、美国南加洲大学劳伦斯·葛林教授
例句
①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左传·隐公元年》
②国危则无乐君,国安则无忧民。《荀子·王霸》
③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诸葛亮《前出师表》
例句
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乐府诗集·木兰诗》
⑤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⑨玄成深知其非贤雅意,即阳为病狂,卧便利,妄笑语昏乱。《汉书·韦贤传》
例句
⑩是日,武帝起更衣,子夫侍尚衣轩中,得幸。《汉书·外戚世家》
⑾虽遇执事,其弗敢违。《左传·成公三年》
⑿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卫子夫写意
第四节互文
两个句子或两个词组在意思上互为补充和呼应的一种修辞方式,即“互文见义”。互文实际上是把一句话拆成两个部分来说,故阅读时应把两个部分合起来理解,如果去掉其一,则另一部分的意思是不完整的。
第七章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
陈望道,教育家、修辞学家、语言学家。浙江省义乌人。1915年赴日本留学,先后在东洋大学、早稻田大学、中央大学等校学习文学、哲学、法律等1919年回国曾任上海大学、复旦大学、安徽大学、光绪大学等高校教授。主要著述有《修辞学发凡》、《文法简论》等。
“修辞”溯源

修辞古代汉语PPT课件

修辞古代汉语PPT课件
(2)使语言简约含蓄。 “楚人谚曰:‘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 诺。’”
(3)使表达凝炼深沉。
“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 效穷途之哭。”
引用------明用和暗用
✓ 明用:明显地引用,读者一看便知作者在 引用。
✓ 暗用:把引用的内容化入自己的文章,使读 者从行文中看不出在引用。
“故士或自盛以橐,或凿坏以遁。”
練習题
一 引用的作用是什麽? 二 古代漢語的代稱可以分爲哪些類型? 三 什麽是並提?舉例説明。 四 什麽是互文?舉例説明。 五 什麽是變文?變文與互文有什麽區别? 六 什麽是倒置?舉例説明。 七 古代漢語的委婉可以分爲哪些類型?
九 指出下列句子中所使用的修辭方式: 1.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爲莫己若者,我之 謂也。 2.如今人方爲刀俎,我爲魚肉,何辭爲? 3.五月渡瀘,深入不毛。 4.卽宫車晏駕,非大王立,尚誰立哉? 5.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 6.朝避猛虎,夕避長蛇。 7.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九色鹿本生图(敦煌壁画)
8.委婉 顾名思义,就是婉转曲折的语言表现思
想感情的手法。
(1)为避粗俗而委婉 “荒侯市人(市人,樊哙庶子,封为荒侯)
病,不能为人。”
“即阳为病狂,卧便利。”
(2)为避忌讳而委婉 病 “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 “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不能造朝。” 死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懂得了互文的规律,对阅读古书帮助很大。 凡是互文,分而解之则两伤,后而观之则相 益。
“花径不曾缘君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
古人说的互文,还包括由两个同义词形成互文关 系。
“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
✓ 变文是为了避免重复而在对偶句或排比句中更换 相同位置上的同义词语。

《古代汉语》常见修辞格教学课件

《古代汉语》常见修辞格教学课件

②引用的分類 ◎引言:引用不見於書面的熟語,如格言、 俗語、諺語、歌謠等。 • 《尚書·盤庚上》:“遲任有言曰:‘人 惟求舊;器非求舊,惟新。’” • 《莊子·秋水》:“野語有之曰:‘聞道 百,以爲莫己若’者,我之謂也。” • 《水經注·巫山、巫峽》:“故漁者歌曰: ‘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3.代稱 • 借用與該事物有某種關係的詞語來稱謂 該事物的修辭方式。 ①修辭效果 • 突出事物特征,引發讀者聯想。 • 增強語言的形象性與幽默感。
②代稱的分類 ◎用該事物的性狀、特征指代該事物 • 《史記·越王勾踐世家》:“乘堅驅良逐 狡兔。” • 《孟子·齊桓晉文之事》:“爲肥甘不足 於口與?輕暖不足於體與?” • 《淮南子·氾論訓》:“古之伐國,不殺 黄口,不獲二毛。”
③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著作——《文心雕龍》 • 提出了豐富多彩而又相對獨立的修辭理論, 並使之形成系統,標誌著漢語古代修辭學的初 步建立。 ④歷代訓詁中的修辭研究 • 《論語·顏淵》:“子曰:‘浸潤之譖 (zèn ),膚受之愬,不行焉,可謂明也已 矣。’”邢昺疏:“訴亦譖也,變其文耳。”
“修辞”名义: 最早出现在《周易·干卦·文言》: “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 以居业也。”唐代孔颖达认为,“修辞” 就是修理文教,文教不但指文化教育, 而且也指著书立说。 现代“修辞”定义: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修辞是为了 达意传情,因此,它是一种针对情意调 整适用语词的手段。
《古代汉语》常见修辞格
修辞
• 《說文》:“修,飾也。”“辭,說也。” • 古人的修辭活動及修辭研究 ①先秦時的修辭活動 • 《詩經·衛風·碩人》:“手如柔荑,膚如 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 ②兩漢時賦、比、興的討論 • 鄭玄《周禮注》:“賦之言鋪也,直鋪陳今 之政教善惡;比,見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 類以言之;興,見今之美,嫌於媚諛,取善事 以喻勸之。”

第五章 古代汉语修辞方式 古代汉语课件

第五章 古代汉语修辞方式 古代汉语课件

2020/7/6
河套大学 张永刚
13
三、代称(借代) (一)用该事物的性状、特征、标记、属性等指代该事物 1、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杜甫《哀江头》) 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陶渊明《桃花源记》) 3、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刘禹锡《竹枝词》) 4、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与?(张
10、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11、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 平岗。(苏轼《江城子》) 12、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2020/7/6
河套大学 张永刚
15
(二)用泛称代特称 13、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韩愈《马说》) 14、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2020/7/6
河套大学 张永刚
7
21、銮驾迁,成都盼。更那堪浮水西飞雁,一声声送上雕鞍。伤 心故园,西风渭水,落日长安。(白朴《梧桐雨》)
(贾岛《忆江上吴处士》 “西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
2020/7/6
河套大学 张永刚
8
二、比喻 (一)明喻 1、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山水》) 2、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所引是《战国策·魏策》中苏代的话。这里引用是为了 证明自己的“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一观点)
16、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 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王勃《滕王阁序》)
(用冯唐等的故事抒发时运不济,命运多舛的感概。汉文帝时,
冯唐很老还只做一个郎中署长的小官。西汉李广功虽大但未得封
(三)用特称代泛称 15、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塞下曲》) 16、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韩愈《马说》)

古代汉语修辞学

古代汉语修辞学
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修辞的比较研究有助于 揭示语言发展的规律,为语言学研究提供新 的视角和方法。
古代汉语修辞对现代文学创作的影响
文学风格
古代汉语修辞的丰富表现力和独特风格为现代文学创 作提供了灵感,有助于形成多样化的文学风格。
文学表达
古代汉语修辞的运用能够增强现代文学作品的表达力, 使其更具有感染力和艺术性。
描写
通过细腻的描绘来刻画人物和场景的特征。例如,鲁迅的 《阿Q正传》中通过对阿Q的形象和行为的描写,揭示了 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
议论
通过作者或作品中人物的口吻发表对事件或人物的看法和 评价。例如,巴金的《家》中通过主人公觉慧的口吻发表 了对封建家庭的批判和反思。
04 古代汉语修辞与文化传承
CHAPTER
对偶是古代汉语中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通 过使用结构相同、意义相反的词语或句子来 表达意思,可以使语言更加整齐、优美。对 偶可以增强语言的节奏感和音乐美感。
Hale Waihona Puke 排比总结词用结构相似、意义相近的词语或句子来表达 意思的修辞手法。
详细描述
排比是古代汉语中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通 过使用结构相似、意义相近的词语或句子来 表达意思,可以使语言更加流畅、有气势。
修辞的特点
修辞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语言的艺术 性和表达的技巧性。通过修辞,可以 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有力,从而 达到更好的表达效果。
古代汉语修辞的重要性
增强语言表达效果
古代汉语修辞学可以帮助人们更 好地运用语言,增强语言表达效 果,使语言更加优美、有力、富 有感染力。
传承文化
古代汉语修辞学是中国文化的重 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古代汉语 修辞学,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 中华文化。
05 古代汉语修辞的现代意义与价值

古代汉语修辞上PPT教案学习

古代汉语修辞上PPT教案学习
最后讲一讲修辞方式的配合使用。
第2页/共92页
一、引用(或称援引)
指引用口头流传的话语、 历史故事、书面的文字入文。
引言
引事 引文



明引(指出人名) 明引(指出人名) 明引(指出书名)
暗引( × ) 暗引( × ) 暗引( × )
可见,指出了具体的人名或书 名的引用叫明引;没有指出具 体的人名或书名的引用叫暗引。
在古人笔下,凡是可能引起别人产生不良联想 的事物,也尽可能地采用讳饰的方法。如生病说 成“采薪之忧”(《孟子·公孙丑下》),意谓自 己卧病在床,不能出门采伐柴薪。上厕所被说成 “更衣”。(课文《赤壁之战》):“权起更衣, 肃追于宇下。” 另一种避讳,即人物姓名的避讳。 这里的所谓“避”,是指躲开,回避;所谓 “讳”,是指忌讳、隐瞒。具体地说,是指对帝 王、长官、父母、祖父母以及其他尊者的名字避 而讳之。人们在说话或写文章的时候,遇到应该 忌讳的人物的名字,必须设法避开,用音同或音 近的字来代替,或用其他办法来改说改写。
在遣词造句中在遣词造句中把本应写成两个短语或句子的话把本应写成两个短语或句子的话合为形式上合为形式上的一个短语或句子的一个短语或句子把相同的语句成分放在一起并提把相同的语句成分放在一起并提但在表但在表意上却仍然按照两个短语或句子的组合关系来分别相承意上却仍然按照两个短语或句子的组合关系来分别相承这种这种修辞方式就是分承修辞方式就是分承或者叫做并提或者叫做并提
第24页/共92页
汉文帝名恒,因为“恒”与“常”同义,于是
改“恒山”为“常山”,改“姮héng娥”为
“嫦娥”。汉光武帝名刘秀,便把“秀才”改称 为“茂才”。鲁迅《阿Q正传》中称赵太爷的儿 子赵秀才为“茂才先生”,其源盖出于此。唐代 为了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民”字改用“人” 字。魏徵《谏太宗十思疏》:“怨不在大,可畏 惟人。”杜牧《阿房宫赋》:“使六国各爱其人, 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 万世而为君”。两个“人”均为“民”。唐高宗 叫李治,当时在行文中凡遇到“治”字都要改成 “理”字(“治”与“理”同义)。柳宗元《郭 橐驼传》:“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

古汉语修辞学

古汉语修辞学
《左传· 僖公四年》
您如果不毁灭我国,肯
与我们结盟。
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 军会猎于吴。
《资治通鉴· 赤壁之战》
作战。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 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 敢知。 《答司马谏议书》
则是我所不知道的。
(礼貌地拒绝了司马 光的责难。)
返回本章目录
第七节
代 称
返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本章目录
38
代称-定义
非合叙
合叙
×
×
【合叙】
在一个句子中,同时表述相关的两件事,包
含两套平行的语法关系,以求句子紧凑、文辞简
练的修辞方法,叫做合叙。也叫并提、分承。
返回本章目录
合叙-举例1 合 叙 举 例 分
师之耳在鼓, 师之目在旗。

师之耳目,在吾旗鼓。
《左传· 成公二年》
饮食君之酒肉。
《庄子· 徐无鬼》
饮君之酒,食君之肉。 水不积,则润不博; 火不积,则晖不博。
《水经注· 三峡》
返回本章目录
错综-复句错综 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 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 是问。
《左传· 僖公四年》
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马駃騠不实
实词 错综
外厩。
遂通五经,贯六艺。
《谏逐客书》
《后汉书· 张衡传》
民可以乐成,不可与虑始。
《史记· 滑稽列传补》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返回本章目录
藏词-藏头 原 文
《后汉书· 左雄传》
出 处 及 所 藏 词 语 箫韶九成,凤凰来仪。
《尚书· 益稷》
故能降来仪之瑞。 痛心拔脑,有如孔怀。
陆机《与长沙顾母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博喻:是用多种事物来比喻某一种事物或一个事物的
各个方面,它可以是明喻、隐喻的多种使用。
A、用多种比喻来比喻一种事物的各个方面。
手如柔荑(tí),肤如凝脂,领如蝤蛴(qiúqí),齿如瓠 (hù)犀,螓(qín)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诗经 卫风 硕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 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白居易《琵琶 行》)
B、用多种比喻来说明一件事物的一个方面。
试问闲愁知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 子黄时雨。(贺铸《清玉案》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 然,如怨如慕(想念),如泣如诉;余音袅 袅,不绝如缕。(苏轼《赤壁赋》
博喻在古代的诗、文、词、曲中经常使用,
相对来说,现代汉语中不大使用。
(二)代称(教材p354)
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 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 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史记·鸿门宴》) 五十年间万事空,懒将白发对青铜。 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焉。肃问备曰“豫
州今欲何至?”(刘备做过豫州刺史)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王风·采葛》) 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着,其为厉农夫哉? 长铗归来乎,食无鱼。 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去家日以远,衣带日以缓。
(四)运用虚词与衬字
1.虚词作为重要的语法手段,在组词成句中被 广泛运用。然而古代汉语中,有些虚词的运 用、取舍是为了满足偶数音节的需要。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滕文公下》)
(2)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 母。(《孝经庶人》)
2.衬字指那些没有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只 起调节音节、和谐节奏作用的词,他只是言 语交际过程中的“添衬”。从语义和语法的 角度看,是一种“羡余”成分。
北风其凉,雨雪其雱。(《诗经•邶风•北 风》)
(五)重言叠字
重言是同一个字的重复、接连使用,故又称叠字。 由于汉字语音节一一对应的关系,所以重言表现在 语音形式上是两个相同的音节并列组合。 (1)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 《登高》) (2)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3)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4)采采卷耳,略形式,它的特点是 省去比喻词,把本体和喻体(喻体一般不是一个)配 成对偶、排比等平行句式。它可分为两种:
第一种:喻体在前,本体在后。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也; 不闻先生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荀子《劝学》)
第二种:本体在前,喻体在后
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史记留侯世 家》)
2.怀怒未发,休祲将于天。(战国策魏策) (休,吉兆;祲,妖气。)
3.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诸葛 亮《出师表》)
(三)同义连文
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相同、相近的词语并列 组合,以满足音节、意义、功能等方面需要 的修辞方式称作同义连文。 (1)秦国负恃其众,贪于土地,逐我诸戎。 (《左转襄公十四年》) (2)老聃新沐,方将披发而干。(《庄子田 子方》)
一、语音的调配
(一)连类而及
在古汉语中,有时叙说某一事物时,连带提及另一 事物,而连带提及的事物在句子中实际上不起作用。 这种修辞方式叫做连及。
(1) 二 国 治 戎 , 臣 实 不 才 , 不 胜 其 任 , 以 为 俘 馘 。 (《左传宣公十二年》
(2)宋有酤酒者,升概甚平。(《韩非子外出说上》) (3)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孟子离娄
下》) (4)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
(《礼记·曲礼上》)
(二)复合偏义
把两个意义相对、相反的词组合在一起,只有一个词 表义,另一个词并不表义,仅仅是一种陪衬,这种修 辞表达方式就是复合偏义。
1.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墨子非攻) (种树的地方叫园,种菜的地方叫圃。)
二、词语的选择
王安石《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 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宋洪迈《容斋随笔》卷八载有作者的原稿:初云又到 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 复圈去而改为“入”,旋改为“满”,凡如是十许字, 始定为“绿”。一个“绿”字使之成为千古绝唱。
借用与该事物有某种关系的词语来称谓该事物的修辞 方式。常见的代称分为两大类: 1.用人或事物各个侧面的特征代称该人和事物的性状、 特征指代该事物
(1)用性状、特征代本体 (2)用功能、工具代本体 (3)用数量、原料特征代本体 (4)用地域特征相代 (5)用官职、职业特征相代 (6)局部、整体互代 2.用与该事物相关的其他事物的名称代称该事物 专名通名互代、具体抽象互代、以古代今、以实数代 虚数、以结果代原因、以古书中相邻的词语相代。
古人写文章非常重视修辞表达。古代汉语有多种多样 的修辞方式,如譬喻、称代、用典、委婉、双关、夸 饰、并提、共用、互文等。
(一)譬喻
1.喻词的变化
常用的比喻词是“如”、“若”、“犹”、“似”等。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山木》) 孤儿泪下如雨。(汉乐府诗《孤儿行》) 2.古代汉语中有两种特殊的明喻,一种叫较喻,另一种 叫对喻。 (1)较喻,是一种有比较性质的明喻,它的结构形式不 是“甲似乙”,而是“甲比乙怎么样”。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 《报任安书》) 人比黄花瘦。(李清照词《醉花阴》)
古代汉语修辞
在语言运用中,影响表达效果的主要因素来 自两个方面:
一是语言自身的诸要素——语音、词汇、结 构关系等;
二是运用语言要素的客观环境,即所谓的 “语境”。
我们从语音的调配、词语的选择、结构的安 排等几个方面对古汉语修辞的规律和特点予 以简要阐述,另外,把修辞格也一并归入其 中予以分析介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