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洞庭》教案新部编本设计 张瑞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优秀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优秀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优秀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凭借课文插图或通过理解古诗大意;课外吟诵刘禹锡的其它古诗。
3.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想像这首诗描绘的优美景象,感受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
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词语“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感悟诗境,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教学准备:1.资料搜集:作者刘禹锡的生平、君山的传说2.电化教具:投影片、课文影像资料3.实物准备:白盘子、青螺教学流程一、激情导入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从古至今,无数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赞美山水诗词,今天我们学习刘禹锡的一首赞美祖国山清水秀的诗《望洞庭》。
(书写课题,强调“庭”的写法)2.齐读课题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初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不准的字和不理解的地方可以标注出来。
自由读,指名读,强调“和,螺”等字的读音指名读,齐读。
2.孩子们你们除了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谁还能读出古诗的节奏美和韵律美呢?再读古诗,读出情感,读出节奏美、韵律美。
3.同学们,通过读,你能发现作者描写了哪些美景吗?(板书:湖光秋月)三、品词析句感悟美景1.你从哪里感受到湖光和秋月很美呢?“两相和”是什么意思?强调学习方法(注释)2.请同学们分组交流一下“两相和”的画面是什么样的?作者是怎样形容这样的画面的3.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把湖面比作没有打磨过的铜镜4.没有打磨过的铜镜给人怎样的感觉?朦朦胧胧、模模糊糊5.谁能把这种朦朦胧胧的美景读出来呢?指名读、男女读、齐读1.同学们,作者是哪个角度欣赏这样的美景呢?“遥望”:远望。
点题2.请同学们看插图,你看到了什么,作者是怎么描写的呢?3.这句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谁能美美的读一读这两句。
《望洞庭》的教案2
《望洞庭》的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望洞庭》。
(2)理解诗歌中的生词和短语,如“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等。
(3)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描绘的景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和背诵,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2)运用图片和地图等辅助材料,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诗歌内容。
(3)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能力,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诗歌中生词和短语的理解。
(3)诗歌主题思想和描绘的景象的分析。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部分生词和短语的理解。
(2)诗歌意境的感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洞庭湖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洞庭湖的美丽景色。
(2)简要介绍洞庭湖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2. 朗读诗歌:(1)指导学生正确朗读《望洞庭》。
(2)学生自主练习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3. 理解诗歌内容:(1)分析诗歌的意象,如“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等。
(2)解释生词和短语的含义。
4. 感悟诗歌意境:(1)引导学生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象,感受洞庭湖的美丽。
(2)分享对诗歌意境的感悟。
5. 小组讨论:(1)分组讨论诗歌的主题思想。
(2)分享讨论成果,总结诗歌的主题思想。
四、课堂小结:本节课学生通过朗读、理解和感悟《望洞庭》,欣赏了洞庭湖的美丽景色,体会了诗歌的意境美。
希望学生能够通过这首诗歌,激发对自然景观的热爱之情。
五、课后作业:1. 背诵《望洞庭》。
2. 运用所学,尝试创作一首描写自然景观的诗歌。
3. 调查其他有关洞庭湖的资料,下节课与同学分享。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讨论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理解程度。
2. 作业评估: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包括背诵情况和创作诗歌的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
《望洞庭》教案设计(通用13篇)
《望洞庭》教案设计《望洞庭》教案设计(通用13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望洞庭》教案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望洞庭》教案设计篇1教学任务:1、理解《望洞庭》诗意,并写出诗意。
2、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新课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李白的《峨眉山月歌》,谁能来述说诗意,并有感情地背诵?2、说说对刘禹锡的了解:刘禹锡,唐代诗人,洛阳人,其诗通俗、清新、有民歌特色。
3、介绍洞庭湖:位于湖北省北部,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有”八百里洞庭“之称,湖中有君山,名胜很多。
指名说。
4、指名背。
二、回忆学法,引导自学。
1、指导回忆《峨眉山月歌》的学法逐句理解诗句的意思。
2、串讲诗句的意思。
3、看图想象。
朗读体会。
运用学法学生自学。
教师巡视自学情况。
检查生字:磨洞潭螺三、流汇报自学情况1、一、二句的意思:秋天的夜晚,洞庭湖水清澈透明,天空的月亮银光闪闪,湖水与月亮叫相互应的那么宁静、和谐,湖上一点风都没有,湖面就像没有磨拭过的铜镜一样。
交流:1、字词意思:相:相互和:和谐,协调镜未磨:未曾擦拭过的镜子。
2、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诗。
3、三、四句的意思:远远望去,那在月光映照下的洞庭湖就像一个白银作成的盘子,而那湖中青翠的君山就像放在银盘里的一个小巧玲珑的青螺。
遥望;远望。
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诗。
引导思考讨论:1、诗歌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2、”湖光山色“为什么会”两相和“?3、文中的饿”镜“、”白银盘“、”青螺“分别指什么,为什么要这样比?1、看图想象,思考讨论。
2、交流。
四、引导想象诗的意境。
1、出示课文挂图或幻灯。
观察,用文中的词句来描绘图意。
2、观察图,朗读诗句。
指名描述意境。
指导朗读、背诵。
1、师范读2、评读,指点停顿方法和重音。
以赞美的语气来读。
1、生听读。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优秀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优秀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优秀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感悟古诗意境,学会赏析并运用古诗“比”的艺术手法。
2.通过反复诵读和放飞想象,感受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并通过欣赏优秀范例,学会将比喻巧妙用于写景。
3.感受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体会诗人宽广、豁达的胸怀。
【教学重点】感悟诗境,学习古诗“比”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将比喻巧妙用于写景中。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游戏:想象力大比拼(1)出示一: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瀑布还像什么?)(2)出示二: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你觉得白雪还像什么?)看来你们的想象真丰富,用起比喻来都得心应手了!诗人刘禹锡也有个描写洞庭湖的绝妙比喻,不着急,先来欣赏洞庭湖的秀丽风光吧!2.欣赏洞庭湖风光,引出古诗,渗透写景方法。
(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你看到的洞庭湖。
)(如果请你写洞庭湖的景色,你会选哪些景物来写呢?)二、感悟古诗(一)初诵读,明诗意1.师示范诵读:2.(出示带平仄符号古诗,配洞庭湖美景图)学生结合注释自由练习诵读,要求读准字音,提示诵读规则:平长仄短,入促韵长;3.指名诵读,相机指导:4.分组赛读。
(通过这样一遍又一遍的诵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呢?)(二)再诵读,悟诗情(过渡:让我们一起领略秋夜洞庭湖的朦胧美吧!)1. 学习“湖光秋月两相和”,感悟“两相和”;(1)全班齐诵:你从第一句诗中读懂了什么?“和”字给你什么感觉?小结:是呀!一个“和”字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的画境,用得多妙呀!(2)引导学生诵读诗句。
(引读:刘禹锡遥望洞庭,秋月的清辉静静地洒在洞庭湖面,湖面好像披上了一层薄薄的轻纱,他不禁吟道……洞庭湖在淡淡的月光笼罩下,点点银光,是那么温柔,我们赞美道……2. 男女生赛读“潭面无风镜未磨”,欣赏本句中的艺术手法“比”,结合体会“镜未磨”;(湖上真的有一面铜镜吗?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镜未磨”?)3.分组诵读“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你喜欢这两句吗?为什么?)(为什么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而不是其它东西?)(板书:抓特点、想象)(这两个巧妙的比喻也是饱含着诗人美好的情感,你体会到了吗?)(板书:融情)(对比这一句“遥望洞庭山水翠,银白湖中一君山”,刘禹锡的比喻给你什么感觉?)(板书:生动形象)(三)知作者,说背景1.了解诗人及写作背景:(1)学生汇报课前搜集的有关写作背景的资料:(2)教师小结:(多次被贬,他都没有放弃,无论面临多么绝望的境地,他始终没有放弃!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刘禹锡?)(是的,他始终乐观豁达,热爱生活,就算是被贬到偏远的地方,依然能保持豁达平和的心态,依然将洞庭湖的美景尽收心底。
《望洞庭》优秀教学设计(通用11篇)
《望洞庭》优秀教学设计(通用11篇)在工作和生活中,少不了要写各种各样的文档,不论是写制度、写总结、写方案、写方案、写教案还是写其它的材料,能写出一篇好的文档,体现了一个人的文笔,也体现着一个人的力量,下面是我整理的《《望洞庭》优秀教学设计(通用11篇)》,快快拿去用吧!《望洞庭》优秀教学设计篇1【教学内容】内容一《望洞庭》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补充教材内容二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雍陶《题君山》【教材分析】《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被贬为朗州司马后,赴任的途中经过洞庭湖时所作。
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方,描绘了一幅安静美丽的洞庭月夜图,重在表现洞庭湖的严峻秀美。
古诗先写“秋月”与“湖光”相映照,月光如水洒在湖面上,水平如镜,静静的月,静静的湖,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沉静、和谐、秀美的景色。
“潭面无风镜未磨”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的清静温纯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
古代没有玻璃,镜子是用青铜铸的,磨光以后才能照人。
未磨的镜面,朦朦胧胧,用来形容月夜湖光,真是恰到好处。
以生动形象的比方补足了“湖光秋月两相和”的诗意。
由于只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
放眼远望,皓月银辉之下,洞庭山愈显青翠,洞庭水愈显清亮,山水浑然一体,望去犹如一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如精致绝伦的工艺珍品,生动形象。
全诗纯然写景,既有细致的描写,又有生动的比方,诗人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设计理念】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古诗语言凝练,所描绘的意象所构成的意境美,能使同学受到美的熏陶,培育同学观赏美,感受美的力量。
但很多时候,古诗的教学都只是留意让同学理解诗的意思,忽视对意境的感悟。
对于同学来说“诗境”难以感悟,这也是我们古诗教学的难点。
《望洞庭》这首诗总体给人空灵、缥缈、温纯、安静、和谐的感受,特殊是诗中形象的比方,形、色和谐,让人感到洞庭山水如设色淡雅、造型精致的艺术品,玲珑剔透。
部编版望洞庭公开课教案
部编版望洞庭优质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望洞庭》。
(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3)了解刘禹锡的生平事迹及文学成就。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默写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2)学会通过关键词和句子,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2)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望洞庭》。
(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 教学难点:(1)诗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通过关键词和句子,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刘禹锡的生平事迹及文学成就。
(2)引导学生关注诗的《望洞庭》,激发学生对诗文内容的好奇心。
2. 朗读与背诵:(1)指导学生正确朗读《望洞庭》。
(2)组织学生进行背诵练习。
3. 诗文解析:(1)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分析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4. 课堂练习:(1)让学生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诗的内容。
(2)请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诗句并说明理由。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望洞庭》。
2. 结合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写一篇关于《望洞庭》的短文。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学习态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和对诗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3. 课堂讨论:评价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表达能力、思维敏捷性和团队协作能力。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互动教学:采用提问、讨论等方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3.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关键词和句子,深入理解诗文内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望洞庭》教学设计教案
《望洞庭》教学设计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望洞庭》。
(2)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寓意,领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主题和表现手法。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对古典诗词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 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表现手法。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 诗歌的寓意和作者的表达技巧。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诗歌全文、字词解释、图片等。
2. 学生准备课本和相关参考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教师出示洞庭湖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发表感慨。
1.2 教师简要介绍洞庭湖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1.3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有关洞庭湖的诗句或故事。
2. 自主学习2.1 学生自读诗歌,注意字词的读音和意义。
2.2 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自行解决诗歌中的生僻字词。
2.3 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
3. 合作探讨3.1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诗歌的主题和表现手法。
3.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给予评价和补充。
3.3 教师总结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表现手法。
4. 欣赏感悟4.1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如洞庭湖、月光、秋色等。
4.2 学生发挥想象,描述诗歌中的画面。
4.3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体会诗人的情感。
5. 拓展延伸5.1 教师出示其他有关洞庭湖的诗句或故事,引导学生欣赏和探讨。
5.2 学生自由发挥,创作一首以洞庭湖为题材的小诗。
6. 课堂小结6.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6.2 学生反馈学习情况,提出疑问和建议。
7. 布置作业7.1 学生背诵诗歌。
7.2 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包括字词解释、翻译和赏析。
7.3 学生准备下一节课的相关资料。
《望洞庭》教案设计2
《望洞庭》优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望洞庭》这首诗。
(2)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意境,领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3)了解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壮美,增强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2)领会诗人对家乡的眷恋之情,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3)学会以古诗为载体,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望洞庭》这首诗。
(2)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意境,领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3)了解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教学难点:(1)诗中一些生僻字词的释义和理解。
(2)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3)联系诗人的人生经历,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刘禹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准备诗中涉及的生僻字词的解释。
(3)设计教学活动和课堂讨论题目。
2. 学生准备:(1)预习《望洞庭》这首诗,熟悉诗的内容。
(2)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唐代诗人刘禹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唐代诗人刘禹锡。
(2)引导学生回顾《望洞庭》这首诗的内容。
2. 讲解诗文(1)讲解诗中涉及的生僻字词。
(2)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3)引导学生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3. 课堂讨论(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2)选取代表性的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练习(1)让学生朗读并背诵《望洞庭》。
(2)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
(2)评价学生的朗读和背诵效果。
2. 作业完成情况:(1)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
(2)评价学生在练习题中的表现。
课文《望洞庭》的教案
课文《望洞庭》的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望洞庭》。
(2)理解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的含义,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讨论、回答问题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模仿、改写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能力,增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2)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望洞庭》。
2. 理解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的含义,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2. 欣赏课文中所描绘的洞庭湖美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望洞庭》的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 教学PPT或黑板。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展示洞庭湖的美景,引导学生欣赏。
(2)板书课题《望洞庭》,引导学生朗读课题。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
(2)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
(3)学生分组朗读,互相评价。
3. 理解课文(1)学生自主思考,回答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2)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3)教师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4. 欣赏美景(1)学生闭眼想象课文中所描绘的洞庭湖美景。
(2)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洞庭湖美景。
(3)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将洞庭湖美景写下来。
5. 总结与拓展(1)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2)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如背诵课文、写一篇关于洞庭湖美景的作文等。
(3)鼓励学生阅读其他有关洞庭湖的文学作品,拓展知识面。
六、教学评估1. 课堂互动: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朗读、讨论、回答问题等。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完成的课后作业,如背诵课文、写作练习等。
3. 小组合作:评估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包括合作态度、贡献程度等。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读懂古诗,感悟诗中描绘的独特景色,体会表现手法。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并由此想象画面。
3.搜集、背诵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
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敬亭山,感受颇深。
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望洞庭》二学习古诗:1.出示小黑板,指名读古诗,师正音,然后全班齐2.复习学习古诗方法:解诗题,知作者抓字眼,明诗意多诵读,悟诗情3.解诗题,知作者①望洞庭:望着洞庭山水。
洞庭湖:位于湖南省北部,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②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与白居易并称“刘白”。
4.抓字眼,明诗意(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古诗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②结合上下诗句理解词语意思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四人小组交流讨论(2)检查合作学习情况①指名读②汇报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和:和谐,这里指水色和月色融为一体秋月:点明时间——秋天洞庭湖水色和秋天的月色融为一体潭面:湖面湖面上没有一点风吹过,就像一面还没有磨过的镜子(运用比喻,我们还学过什么古诗中也有比喻手法?)师强调“潭”字笔画③指名小结: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洞庭湖水色和秋天的月色融为一体,湖面上没有一点风吹过,就像一面还没有磨过的镜子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遥望:远远地看;翠:苍翠青螺:这里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也用上了比喻的手法远远地看去,洞庭湖山水苍翠,就像银盘子里放着一只青青的田螺。
④同桌互相用自己的话解释整首古诗的意思⑤指名复述:洞庭湖水色和秋天的月色融为一体,湖面上没有一点风吹过,就像一面还没有磨过的镜子。
远远地看去,洞庭湖山水苍翠,就像银盘子里放着一只青青的田螺。
⑥师小结: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准确的比喻,生动地描绘出了洞庭湖那美妙的秋月风光。
你们说,作者此时的心情会是怎么样的呢?(轻松、自然)⑦朗读想象诗歌画面全班齐读古诗,边读边想象诗歌画面你们想用自己手中的彩笔把它画出来吗?⑧把优秀图画展示在黑板上5.多诵读,悟诗情①师:现在黑板上有好几张洞庭湖月夜图,让我们看着这些图,自己美美地读一读《望洞庭》好不好?(全班自读古诗)②师:说想当一会大诗人,上来吟诵这首古诗?(指名读)③师:有很多同学还想上来读,但是时间不够了,你们在四人小组里读给其他组员听。
部编版望洞庭公开课教案
部编版望洞庭优质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望洞庭》。
(2)理解古诗中的关键词汇,如“洞庭”、“青螺”、“白银盘”等。
(3)分析古诗的韵律和意境,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和地图查询,了解洞庭湖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2)借助工具书,查阅古诗中涉及的词汇的含义。
(3)分组讨论,分析古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提高他们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导入:(1)展示洞庭湖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景观。
(2)简要介绍洞庭湖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2. 朗读古诗:(1)指导学生正确朗读《望洞庭》。
(2)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3. 解析诗句:(1)分析古诗中的关键词汇,如“洞庭”、“青螺”、“白银盘”等。
(2)解释诗句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4. 小组讨论:(1)分组讨论古诗的意境和作者的表达技巧。
(2)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观点。
三、教学资源1. 图片展示:洞庭湖的图片和地图。
2. 工具书:词典、古诗鉴赏辞典等。
3.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音响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展示洞庭湖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景观。
(2)简要介绍洞庭湖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2. 朗读古诗:(1)指导学生正确朗读《望洞庭》。
(2)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3. 解析诗句:(1)分析古诗中的关键词汇,如“洞庭”、“青螺”、“白银盘”等。
(2)解释诗句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4. 小组讨论:(1)分组讨论古诗的意境和作者的表达技巧。
(2)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观点。
五、作业布置1. 请学生背诵《望洞庭》。
2. 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写一篇关于自然景观的短文。
3. 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有关洞庭湖的古诗或文学作品,并分享阅读心得。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提问、回答问题、讨论等。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认知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能力目标:能凭借课文插图或通过理解古诗大意;课外吟诵刘禹锡的其它古诗。
情感目标: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想像这首诗描绘的优美景象,感受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
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词语“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感悟诗境,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教学准备1、资料搜集:作者刘禹锡的生平、君山的传说2、电化教具:投影片、课文录音磁带3、实物准备:白盘子、青螺教学过程(一)整体读,感知美。
1、导入: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山青水秀,美不胜收。
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追随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足迹,到湖南岳阳的洞庭湖走一走,看一看。
板书:望洞庭2、指名说了解的刘禹锡和洞庭湖。
(刘禹锡,唐代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字梦得。
洛阳人。
刘禹锡工诗能文,兼擅书法。
所著有《刘宾客集》。
洞庭湖,我国第二大淡水湖,绵延八百里,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3、播放朗读录音,学生边看插图边听读,整体感知美。
4、自己练读,达到正确、流利。
5、同位互查读,力争人人过关。
(注:介绍刘禹锡生平和洞庭湖考察学生课前搜集信息的能力,激发学生读诗的欲望。
正所谓“不积跬步,何以至千里”,熟读古诗,人人过关,是下步教学的良好开端。
)(二)理解读,洞察美。
1、导入:学习古诗,意在读出它的韵味,它的意境,读好古诗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呢?2、学生各抒己见。
3、学生读诗,先说说能够理解的词语的.意思。
(1)自由理解。
(2)小组内研讨。
(3)全班交流。
(相:相互和:和谐镜:铜镜,比喻洞庭湖水面镜未磨:未被磨拭过的铜镜遥望:远望)重点研讨“镜未磨”:为什么把湖面比喻成未经磨拭的铜镜呢?引导学生想象:作者观察时恰逢晚间,在月光照映下,湖面迷迷蒙蒙,不是很清楚,而未经磨拭过的铜镜应该就是一种模糊的感觉。
《望洞庭》教学设计教案
《望洞庭》教学设计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望洞庭》诗歌。
能够分析并欣赏刘禹锡的诗歌创作风格。
能够运用诗歌中的意象进行创作。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学会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感受自然之美,培养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望洞庭》诗歌全文。
2.2 教学重点:诗歌的语言特色和意象。
诗歌中的情感表达。
2.3 教学难点: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诗歌意境的深入领会。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洞庭湖的美丽景色,引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3.2 朗读与理解: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解释生僻字词的意思。
3.3 分析与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语言特色和意象。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情感表达的理解。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评价方法:学生背诵诗歌的情况。
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学生的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4.2 评价内容:学生背诵的熟练程度。
学生对诗歌语言特色和意象的把握。
学生的创作和表达能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学资源:《望洞庭》诗歌文本。
洞庭湖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相关诗歌解读的参考资料。
5.2 教学工具:投影仪或白板。
教学PPT或幻灯片。
朗读录音设备(可选)。
第六章:教学活动6.1 教学活动设计:学生朗读比赛:组织学生进行朗读比赛,鼓励他们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诗歌解析会:学生分组讨论,解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分享彼此的见解。
创意写作:学生根据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创作自己的诗歌或短文。
6.2 教学活动安排:朗读比赛:20分钟诗歌解析会:30分钟创意写作:40分钟第七章:作业设计7.1 作业内容:背诵《望洞庭》诗歌。
完成一篇关于《望洞庭》诗歌的解析文章。
创作一首以自然景色为主题的诗歌。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教学设计(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教学设计第【1】篇〗【教材分析】《望洞庭》中诗人以轻快的笔触,勾勒出一幅风景优美的洞庭湖秋夜图。
明月当空的夜晚,诗人经过洞庭湖,记下所见的景象,故名为“望洞庭”。
全诗的大意是:湖光秋月互相辉映,显得那么和谐,平静的潭水,如一面没经过打磨的迷蒙的铜镜,那月下洞庭湖里苍翠的君山,从远处看,就好像在白银盘里盛放着一枚青螺。
【学情分析】《望洞庭》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将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
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俨然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珍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
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诗词,对学习古诗词也有了一定的方法。
教学的程序可按照运用插图和教师的导语带入诗的意境---理解词句、想像画面---吟诵诗词、体验诗情的步骤进行。
另外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注意课堂上要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归还给学生,通过教师有效地促进和支持性教学行为,帮助学生突破教学重难点,组织学生在轻松、自由的课堂环境中快乐的学习。
【教学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古诗;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
【教学安排】一课时【教学准备】洞庭湖风光的多媒体课件、配套朗读音频【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诗句接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玩一个“诗句接龙”的小游戏,老师说诗的上半句,看谁能最快说出诗的下半句。
(“明石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飞流直下三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大家回答得真棒!那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小游戏中这些诗句有哪些特点呢?生:山水诗2.揭题释题诗人游历了名山、名水之后,诗兴大发,为了留住眼中的美景,于是写下了这些山水诗,今天我们就跟随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去看看他眼中的山水之美吧。
三年级语文上册《望洞庭》教案、教学设计
-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布置实践性作业,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感悟诗中的情感,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4.教学评价:
-采用形成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采用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小测验等形式,评估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
2.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学习诗人刘禹锡的崇高品德,如热爱自然、关心民生、积极向上等,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此外,通过课堂讨论,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的重要性,培养其社会责任感。
本教学设计旨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使其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达到教学目标。
2.词汇量与阅读理解:学生的词汇量逐渐丰富,但本节课中的一些生字、生词可能对学生来说仍有一定难度。在阅读理解方面,学生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学习兴趣与动机:三年级学生对语文学习充满好奇心,对古典诗词有一定的兴趣。通过设置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动机。
4.小组合作:与同学组成学习小组,共同讨论以下问题:
-诗中运用了哪些意象来描绘洞庭湖的美景?
-诗人是如何通过对洞庭湖的描绘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的?
-我们在创作描绘自然景色的诗歌时,可以借鉴《望洞庭》的哪些技巧?
5.家长参与:鼓励学生与家长一起完成课后作业,家长可以协助学生理解诗意,共同创作描绘自然景色的诗歌。
三年级语文上册《望洞庭》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望洞庭》这首古诗的基本内容,理解诗中描绘的洞庭湖美景,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同时,引导学生学习并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生词,如“洞庭”、“湖光”、“潭面”等,提高学生的词汇量和阅读理解能力。
《望洞庭》教案设计2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望洞庭》这首古诗;(2)理解诗句中的关键词语,如“洞庭”、“青螺”、“翠绿”等;(3)了解诗人刘禹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反复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2)运用图片、地图等辅助材料,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诗歌内容;(3)开展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诗歌的意境和表现手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壮美,培养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敬畏之情;(2)领会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热爱之情;(3)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望洞庭》这首古诗;(2)理解诗句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3)领会诗人的情感和表现手法。
难点:(1)诗句中的一些生僻字和词语的理解;(2)诗歌意境的把握和表现手法的分析。
三、教学准备1. 教材:《望洞庭》全文;2. 辅助材料:洞庭湖的图片、地图、相关诗歌等;3. 教学工具:投影仪、音响设备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人刘禹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望洞庭》,提问学生对洞庭湖的了解。
2. 朗读与背诵:(1)指导学生正确朗读《望洞庭》;(2)组织学生进行背诵练习。
3. 诗句解析:(1)解释诗句中的关键词语,如“洞庭”、“青螺”、“翠绿”等;(2)分析诗句的意象和意境;(3)引导学生探讨诗人的表现手法。
4. 小组讨论:(1)分组让学生讨论诗歌的意境和表现手法;(2)邀请代表分享小组讨论的成果。
5. 总结与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句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2)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绘制一幅洞庭湖的图画,并写一段描绘洞庭湖的文字。
五、课后作业1. 绘制一幅洞庭湖的图画,要求能够表现出洞庭湖的壮美和诗意;2. 写一段描绘洞庭湖的文字,要求能够表达出对洞庭湖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朗读、讨论和提问等。
部编版望洞庭公开课教案
部编版望洞庭优质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望洞庭》这首诗。
(2)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意境,领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2)学会欣赏古诗,提高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洞庭湖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对自然美景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望洞庭》这首诗。
2.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意境,领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诗中意象的分析与理解。
2.作者表达技巧的把握。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件和教学素材。
2.学生准备课本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洞庭湖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发表自己的感受。
(2)教师简要介绍洞庭湖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3)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有关洞庭湖的诗句,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望洞庭》这首诗,注意诗句的节奏和韵律。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中的生词和难点。
3.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2)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4.教师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和指导。
(2)教师详细讲解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5.欣赏与拓展(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其他描写洞庭湖的诗句或画作。
(2)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或绘画创作,展示自己对洞庭湖美景的理解和感悟。
6.总结与反思(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表达对洞庭湖美景的喜爱。
7.作业布置(1)正确朗读和背诵《望洞庭》这首诗。
(2)写一篇关于洞庭湖美景的短文,可以是诗歌、散文或绘画作品。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和创作活动。
2. 知识掌握:通过提问和作业检查,评估学生对诗文内容、意象和表达技巧的掌握程度。
《望洞庭》教案设计2
《望洞庭》优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望洞庭》。
(2)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体会作者的表达意图。
(3)了解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增强对自然景观的热爱。
(2)领略诗人豁达的人生态度和崇高的品质。
(3)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认读和理解。
2. 诗歌的结构和表现手法分析。
3.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关键字词的含义和作用。
2. 诗歌意境的感悟和描绘。
3. 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含诗歌全文、注释、译文、相关图片等。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洞庭湖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大自然的美丽。
(2)简要介绍诗人刘禹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诗歌,注意字词的正确读音和意义。
(2)学生结合注释和译文,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的主题和表现手法是什么?(2)全班交流:各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同学补充意见。
4. 诗歌解析(1)分析诗歌的结构,讲解关键字词的含义和作用。
(2)引导学生感悟诗歌意境,描绘画面。
5. 朗读与背诵(1)学生齐读诗歌,体会韵律美。
(2)学生自愿上台背诵,给予表扬和鼓励。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鉴赏方法和技巧。
7. 作业布置(1)熟读并背诵《望洞庭》。
(2)写一篇关于《望洞庭》的观后感。
(3)收集其他描写自然景观的诗歌,进行比较学习。
六、教学反思:1.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总结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
2. 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
《望洞庭》的教案设计
《望洞庭》的优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理解并掌握《望洞庭》这首诗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刘禹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这首诗,并理解其意境。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望洞庭》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2. 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大自然的壮美,培养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 领略诗人刘禹锡的豪放与豁达,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望洞庭》这首诗的意境和艺术特色,以及诗人刘禹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三、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望洞庭》这首诗的意境,以及如何欣赏古典诗歌。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a. 向学生介绍诗人刘禹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b. 引导学生关注《望洞庭》这首诗的题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a. 学生自主阅读《望洞庭》这首诗,理解其基本内容。
b.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讨论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a. 学生分组合作,分析《望洞庭》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b. 各小组汇报自己的探讨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欣赏与感悟a. 学生朗读、背诵《望洞庭》这首诗,感受其意境。
b. 学生分享自己对这首诗的欣赏和感悟,教师点评并引导。
5. 课堂小结a.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望洞庭》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b. 学生表示本节课的收获,激发对古典诗歌的兴趣。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背诵《望洞庭》这首诗。
2. 结合诗中的意境,画一幅《望洞庭》的图画。
3.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典诗歌,进行欣赏与分析,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望洞庭》这首诗的掌握程度,包括诗句的记忆、理解以及朗读、背诵的流利程度。
2. 学生对诗人刘禹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的了解程度。
3.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对《望洞庭》的诗意和艺术特色的分析能力。
4. 学生对古典诗歌的欣赏和感悟能力,以及他们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望洞庭》教案设计
教师: 张瑞
【教材阅读】
这篇课文是描写秋夜景色的七言古诗。
《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秋天转任和州,行经洞庭所作。
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将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
写洞庭湖诗大多气势雄伟、境界壮阔,如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临洞庭上张丞相》再如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而刘禹锡这首诗却不同,重在表现洞庭湖的柔和秀美。
古诗先以“秋月”与“湖光”相映照,水月澄洁,一片和谐。
湖面无风,如月下铜镜铺展于大地。
“镜未磨”写出了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呈现出迷蒙之美。
放眼远望,水白山青,相依相伴,恰如一颗青螺缀放在白银盘中,如一种工艺珍品,使人爱不忍释。
全诗构想新奇,化大为小,色调淡雅。
【教学理念】
1、把握好两点:
⑴“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⑵“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新课标》)
2、诗歌教学从三方面抓:
⑴抓字眼:旨在明确诗的意思。
⑵抓想象:旨在领悟诗的意境。
⑶抓吟诵:旨在进一步升华情感,得到美的熏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习本课的生字,认识一个多音字。
3.能理解诗句中重点词和诗句的意思。
并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背诵古诗。
同学们已经读过不少古诗,现在老师想请大家来背一背自己最喜欢的古诗。
(二)刚才大家背了很多古诗。
它们只是中国浩瀚诗海中的一滴水,其中很多古诗都是诗人漫游登临写下的见闻感受,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等等都是这样的情况下写成的。
一千年前的一个秋天,有位诗人经过洞庭湖,洞庭的美景令他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诗歌佳作。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一起来学习的《望洞庭》,这位诗人就是唐代的著名的诗人刘禹锡。
(三)简单介绍作者:
刘禹锡,唐代著名的文学家,诗人。
代表作《竹枝词》、《陋室铭》二、初读感知
(一)学生自读全诗。
要求是: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教师提问:你掌握了那些字词的正确读音?你会怎样提醒别人注意这些读音?
(二)学习一下生字词:正音:和hèhéhuóhuò潭、君是前鼻音。
磨是多音字,螺是边音。
(三)再读一读,结合课文中的插图,理解一下诗句:看看你读懂了哪些诗句?可以帮助别人。
还有哪些诗句是你不懂得,需要别人帮助的。
(四)说一说,你觉得诗中哪些句子写的很美。
你读了有怎样的感受和体验:
1.湖光秋色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注意:
①和的意思是指和谐。
②后一句是一个比喻句,让学生了解到未磨之镜,很模糊。
而磨过的镜子很光亮,从而体会到洞庭湖的湖面朦胧的意境美。
2.白银盘里一青螺:让学生想象一下常见的大白盘子里放一个青螺。
结合一下文中的“白银盘”是指的什么?“青螺”有指的什么?之后让大家想一想,青翠玲珑的君山,和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
那是一种怎样的感觉?怎样的美丽?
三、品诗中的意境
我们来好好读一读,看看怎样能把它读好。
(注意重音、停顿)中间可以指导学生,正因为作者对于洞庭山水的热爱,所以笔下的洞庭是那么美丽。
四、通过学习,相信同学对于洞庭山水一定好奇,出示洞庭山水的图片资料。
让学生感受一下现实中的洞庭山水
五、这样的美景,吸引着许多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诗文名篇。
1.出示:
杜甫《登岳阳楼》和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2.让大家读一读,背一背。
六、布置作业
一、解释加横线的词,并写出诗句的意思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1.诗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句中诗人把___________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认真背诵诗歌,仔细观察插图,展开丰富的想象,把〈望洞庭〉这首诗描绘的景色写下来。
七、板书设计
湖月——相和
洞庭秋色{}和谐宁静
潭面——如镜
}风景如画
望洞庭{
山水——青翠
洞庭山水{}秀美如画
君山——青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