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公平的基本理论

教育公平的基本理论
教育公平的基本理论

公平

1公平的界定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公平是指“处理事情合情合理,不偏袒哪一方面”;公正是指“公平正直,没有偏私”;平等是指“人们在社会、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享有相等待遇”或“泛指地位相等”。1

公平作为一个含有价值判断的“规范性概念”,比平等、均等更抽象,更具道德意味、伦理性和历史性。2

其他参考文献:

万光侠:《公平范畴的社会哲学审视》,《探索》,2001 年第1 期。

夏文斌:《建立社会主义公平观》,《北京大学学报》,1999 年第2 期。

2公平的层次

第一,权利公平;第二,机会公平;第三,规则公平;第四,效率公平;第五,分配公平;第六,社会保障公平。3

3.公平的属性

只有在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发展到甚至对我们现代条件来说也是很高的阶段,才有可能把生产提高到这样的水平,以致使得阶级差别的消除成为真正的进步,使得这种消除持久巩固,并且不致在社会的生产方式中引起停滞或甚至衰落。”4

1《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2版

2杨东平:《教育公平的理论及在我国的实践》,《东方文化》,2000 年第6 期。

3肖玉明:《社会公平与和谐社会》,《光明日报》,2005 年5 月1 日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 卷,人民出版社1964 年版,第610 页。

教育公平理论的发展

国内:

孔子:有教无类

国外:

-古希腊雅典的公民教育也隐含了民主教育的思想:柏拉图提出的实施初等义务教育观点,亚里士多德提出的通过法律保证自由民的教育权利。

-17 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人人都应该知道关于人的一切事项”。

-18世纪末,教育公平的思想已经在一些西方国家转为立法措施。

-马克思在1886年提出“教育是‘人类发展的正常条件’和每一个公民的‘真正利益’”。

的教育平等性含义。5

-1960 年12 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详尽地阐释了教育均等的概念,明确提出这一概念由消除歧视和不平等两部分组成:“歧视”是指“基于种族、肤色、性别、语言、宗教、政治或其他观点、民族或社会出身、经济条件或家庭背景之上的任何差别,排斥、限制或给予某些人以优先权,其目的在于取消或减弱教育中的均等对待”。6

代表人物:

1詹姆士·科尔曼:

美国社会学家、霍普金斯大学教授科尔曼于1966年调查了4000所学校的60万学生后所作的《科尔曼报告》,科尔曼期望通过调查发现美国白人和黑人学校中教育资源的巨大不均,并根据调查数据来大规模地纠正这种不平衡。科尔曼报告以《教育机会均等的观念》为

5《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第127页。

6马和民、高旭平:《教育社会学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年版,第86 页。

标题出版7。科尔曼报告的一个重要发现是学校的物质条件并不是决定学生学业成就的核心因素,学生的家庭背景对其学业成就有着显著影响,学校的作用在于帮助学生克服其出身不平等所带来的学业进步障碍科尔曼报告就影响白人学校学生学业成就差异因素的重要性进行了排序,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社会经济背景差异,其次是教师素质的差异,而设备和课程的差异是最不重要的因素8。

科尔曼报告的另一个突出贡献是重新界定了教育机会均等的内涵。为了明确教育机会平等的内涵,科尔曼给出了五种不同的界定:对学生资源投入的平等;能力相当的学生在产出或学业成就上的平等;来自不同背景的学生学业成就上的平等(学校须为劣势群体的学生作出补偿性安排);取消种族隔离——同时认定教育上的种族隔离在本质上即为不平等;平等的教育环境,测量的指标包括校风和教育质量9。

要将社会环境的影响与教育机会均等问题区分开来,完全的教育机会均等“只能消除所有校外的差异性才能实现”,而这是永远不可能的。后来他又在1975年的一篇论文中指出,必须拒绝两种关于教育平等的一般认识:一种认为教育平等是教育结果上的平等,另一种认为教育平等是教育资源投入的平等。他认为前一种教育平等的观点没有考虑环境对不同孩子的不同影响,而后一种观点只能导致谁也得不到教育。因此教育的真正目的应该是通过教育过程来降低环境因素对不同学生的不平等影响,从而减少这些因素对孩子将来的成年生活的影响。10

教育均等在不同社会或者理论中的涵义:(1)在前工业社会中,家长制盛行,还没有教育机会均等目标出现;(2)在工业社会中,教育机会均等发展到创办面向人民群众子女的、基础的、义务的和公款资助的教育;(3)在欧洲的自由主义者和社会主义者那里,教育机会

7参见翁文艳著《教育公平与学校选择制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一页。

8[美]珍妮·H·巴兰坦. 教育社会学:一种系统分析法[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90.

9莫琳·T·哈里楠. 教育社会学手册[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99.

10Coleman, James S. 1975. “What is meant by ‘an Equal Educational Opportunity’?” Oxford Review of Education, 1, 1, 27-29.

均等被界定为“为所有儿童提供同样的教育机会”,即不论其社会出身,人人都能不受限制地接受教育;(4)在自由主义的理论中,教育机会均等观念被解释为受教育结果或学业成绩的均等。

科尔曼认为教育机会均等的涵义:

一是指每个人都不受任何歧视地开始其学习生涯的机会(起点均等论);二是以平等为基础对待不同人种和社会出身的人(过程均等论);三是促使学业成就的机会平等(结果均等论)。这里的“机会”则是指几组变量:学校外部的各种物质因素;学校的各种物质设施;家庭环境中某些心理因素;学校环境中某些心理因素;学习机会(即教学条件)。11

科尔曼的研究:

第一,研究教育平等问题,可以从投入与产出两个纬度来认识。投入则既有因学校行政的作用而输入的资源(设备、课程和教师),也有学生输入的资源;既有有形的资源,也有无形的资源。第二,教育平等的内涵由平等的学校转变为平等的学生,即教育平等的定义“从平等地得到条件(投入)同等优越的学校重新规定为在标准化的成绩测验中有平等的表现(平等的结果)”。第三,对教育平等涵义的界说应考虑到能否将其转变为教育政策。12

2瑞典著名教育家托尔斯顿·胡森

指出教育机会均等在三个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涵义,经历了起点均等论、过程均等论和结果均等论三个阶段。起点均等论是一种保守主义的机会均等观,在一战以前的多数西方工业国占主导地位,主要指法律保证人人都有受教育权利,都可进学校,但不同能力的人接受不同性质的学校教育。它强调的主要是教育权利平等。过程均等论是一种自由主义的观点,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西欧和北欧教育界占据主导地位。其主要观点认为教育的功能在

11扈中平、陈东升:《中国教育两难问题》,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 年版,第209~210 页。

12张人杰:《国外教育社会基本文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年版,第22 页。

于消除经济和社会的外部障碍,使每个人的天赋能力得到充分发展,并将每个学生分配到与其能力相称的社会地位上。因此,重要的是教育制度要等地对待每一个儿童,应该让每个儿童有机会享受同样的教育,至于如何利用这种机会,则属于儿童及其家庭的权利。它强调的主要是教育机会均等。结果均等论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的美国,主张把均等作为总的指导原则,以便向每个学生提供使其天赋得以充分发展的机会,并向处于社会文化不利地位的儿童提供补偿教育,使其与其他儿童一样获得平等的教育效果。因此,它强调的是结果均等,即学业成功机会的均等。13

其他参考文献:[瑞典]托尔斯顿·胡森.平等——学校和社会政策的目标[A].张人杰.国外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889.193-215

3布劳—邓肯

在布劳-邓肯的地位获得模型中所研究的教育,包含两个层次的教育平等问题:(1)来自父母教育和社会经济地位的不平等影响(家庭背景);(2)本人教育获得的结果(受教育年限)的不平等。(教育公平与政策博士论文)

4亨利·利文(Henry M. Levin)——研究西欧教育机会与社会不平等评价教育机会平等应该有四个方面的标准:(1)对于具有相同教育需求的人给予的受教育机会均等;(2)来自不同社会背景的学生,获得教育的机会均等;(3)教育结果的均等;(4)教育对生活机会的影响是均等的。14

5鲍顿等人(1980)

研究也表明,战后西欧教育的迅速扩大并没有自动导致社会平等的出现。

13张良才、李润洲:《关于教育公平问题的理论思考》,《教育研究》,2002 年12 期。

14Levin, Henry M. 1976. "Educational Opportunity and Social Inequality in Western Europe”. Social Problems, Vol. 24, 2, Dec: 148-172.

利文等人提出的这个问题使我们意识到,需要从教育不平等概念本身转到对教育不平等机制的研究上来。关于消除教育不平等的机制,一个主流的观点认为,教育的扩张,现代化程度的提高,会导致由家庭背景因素所带来的教育不平等程度的下降。15

6Bowles & Gents(1976)及Collins(1971)

他们分别从冲突论和文化资本再生产理论出发,认为教育不平等是一种永恒的现象。他们认为,较低阶段教育的平等程度可能会提高,但是大学或其他精英教育机构则由富人和有权力的人把持和垄断。一个对13个国家教育扩展的研究支持了后一种观点。他们发现,除了2 个国家外,其余11个国家在教育扩展与改革方面的努力,不是缩小而是扩大了特权阶层和劣势阶层之间的教育不平等差异。16

7卢卡斯

卢卡斯(Lucas,Samuel)对比了美国社会80 年代前后家庭背景对各个年龄组的大学入学影响。他发现80 年代以后,学费标准的提高和公共财政资助的减少,加强了社会背景因素对教育获得的影响。17

8比尔、奥尔森与豪勒

对巴西的研究则表明,现代化过程打破了基本性别的教育不平等,但是对降低由地区性差异、家庭背景所产生的教育不平等则无所裨益。18

151) Nieuwbeerta, Paul & Susanne Rijken (1996). "Educational Expansion and Educational Reproduction in Eastern Europe, 1940 1979".Czech Sociologica Review, 1996, 4, 2, fall: 187 210. (2)Donald J. Treiman, Harry B. G. Ganzeboom & Susanne Rijken (1998). "Educational Expansion and Educational Achievement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in Conference on Social Stratification and Mobility: Newly Industrialization Economies Compared. Institute of Sociology, Academia Sinica. (3) Torlindsson, Thorolfur (1988). "Equality and Educational Opportunity in Iceland".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Vol. 32(1), Mar: 9-22.

16Shavit, Yossi & Blossfeld, Hans Peter(ed. ). 1993. persistent In equality: Changing Educational Attainment in Thirteen Contries. Westview Press.

17Lucas, Samuel R, 1996. "Selective Attrition in a Newly Hostile Regime: The Case of 1980 Sophomores". Social Forces, Vol. 75, 2, Dec, 511-533.

18Nafziger, E. Wayne. 1975. "Class, Caste and Community of South Indian Industrialists,

An Examination of the Horatio Alger Model". 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 Vol, 11( 2), Jan, 131-148.

9麦克马洪(McMahon)

三种类型:(1)水平公平,指相同者受同等待遇;(2)垂直公平,指不同者受不同待遇;(3)代际公平,指确保上一代人的不平等现象不至于全然延续下去。(教育公平与政策博士论文)

10克里斯托夫·詹克斯(Christopher Jencks)

在《不平等:对美国家庭与学校教育影响的再评价》一书中,詹克斯列出了下面三个结论:(1)教育资源的不均等。不同的个人之间与不同群体之间,所获得的国家教育资源十分不均等。(2)学生入学机会的不均等。进入低成本学校的人(初等与中等教育)比进入高成本学校的人(学前与高等教育)更为符合均等的原则。(3)学生选择课程的机会不均等。即使所有的教育都免费,也不足以让人们实际受教育的机会达到均等。

11马丁·特罗大众化理论

中的教育公平观(论文教育公平理论及其在战后美国高等教育领域的实践)

简介:美国著名的教育社会学家、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学校公共政策研究生院教授马丁·特罗(Martin Trow)博士,于1970年和1971年,在《从大众向着普及高等教育的转变》(From Mass Higher Education to Universal Access)和《高等教育的扩展与转化》(The Expansion and Transform of Higher Education)中提出了高等教育发展阶段划分的理论,1973年6月,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于巴黎召开的“关于中等后教育的未来结构”国际会议上,他发表了另一篇论文—《从精英向大众高等教育转变中的问题》(Problems in transition from Elite to Mass Higher Education),对精英、大众和普及三个阶段高等教育的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系统地阐述了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理论。

教育公平观的内容19: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补偿性计划和引进其他非学术标准来实现高等教育机会均等二是通过实现高等教育机构之间的平等,为先天察赋和后天学业基础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类型和形式的高等教育,以促使他们“不均等”地发展他们的潜力。

19

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点整理

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知识要点

这是自己从一大本的教综中整理出来的一些比较重要的知识点,其中带星的是重点,是需要背诵的。本人就是靠这份资料成功上岸啦成为一名高中教师,希望对大家有用~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基本形式、属性和基本要素 (一)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1、“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分开解释最早见于许慎《说文解字》 2、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3、从个体的角度定义:教育是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个体的个性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二)教育的基本形式 教育的基本形式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或教材)向受教育者进行教育。教育的基本形式包括(1)学校教育(2)家庭教育(3)社会教育(4)自我教育(5)自然形态的教育,指渗透在生产、生活过程中的口授身传生产、生活经验的现象。 (三)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的本质属性是育人,即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教育的社会属性:(1)教育具有永恒性(2)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3)教育具有历史性和时代性(4)教育具有继承性、长期性、生产性和民族性等。 (四)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媒介(教育影响)。 ★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这一对矛盾是教育中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 二、教育的功能 1、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可分为个体发展功能(本体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派生功能)。 2、按教育功能作用的方向,可分为正向功能(有助于)和负向功能(妨碍)。 3、按教育作用显现的形式,可分为显性功能(相吻合)和隐性功能(非预期的)。 三、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我国朱熹也持这种观点。 2、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和沛西·能是生物起源说的代表人物,他们认为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而不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生物起源说是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 3、心理起源说★:美国教育学家孟禄提出心理起源说,他认为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同样导致了教育的生物学化,否定了教育活动的目的性和意识性,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 4、劳动起源说: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持这观点的学者主要集中在我国和苏联。 四、教育的历史发展 (一)原始社会的教育 (1)教育具有非独立性,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连(2)教育具有自发性、全民性、广泛性、无等级性和无阶级性,原始状态下教育机会均等(3)教育具有原始性 (二)古代社会的教育 1、古代社会教育的特征★ 古代社会教育一般指奴隶社会教育和封建社会教育。 (1)奴隶社会的教育及其特征★:奴隶社会里,出现了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产生了

化学类专业化学教学基本内容

化学类专业化学教学基本内容 2006—2010年教育部高等学校化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化学类专业化学教学基本内容”是教育部高等学校化学与化工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为化学类专业(四年制)本科教学制定的。化学类专业本科教学总学时数以2800学时左右(不含军训、各类实习和毕业论文)为宜,化学类专业课为1400~1700学时,其中实验教学不少于520学时,选修课约300学时。 制定本教学基本内容的指导思想是: (1)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特定阶段,其前有中学教育为基础,其后又有研究生教育和职业再学习。尽管研究生教育在我国已普遍实施,但多数本科毕业生仍将直接走上工作岗位,因此本科教育必然带有专业教育的成分。但是,不应要求通过本科教育就培养出该专业的专家。本科教学应着力培养具有宽广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够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因此本科教学的基本内容应着眼于为学生今后发展奠定基础,强调的是本学科中最基础的内容。 (2)本科教学不只是传授知识,更要传授获取知识的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品质,使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和潜在的发展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本科教学应具有一定的研究属性,担任本科教学的教师应具备良好的从事研究的素质。 (3)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内涵必然会随着时代的演进、科技的进步、学科的发展、社会的需要而有所变化,对已经陈旧的基础知识应该更新。 (4)化学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科学素质的有力手段,应予以充分重视。化学实验不应仅仅是验证性的,还应该带有探索性和研究性。化学实验教学体系应该包括基础实验、综合实验和研究性实验。 (5)所列内容是最基本的知识点,它不与课程设置挂钩,不与学时分配挂钩,其顺序也不是教学顺序。这种安排的目的在于给各院校在课程改革中留有充分余地。各院校应以“基本内容”为基础,根据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制定各具特色的培养方案。 (6)除了课堂讲授外,可辅以多种形式落实基本内容的教学。 (一) I 1. 气体 (1) 理想气体与实际气体 (2) 气体分子运动论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导言 在泰勒看来,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是围绕着4个中心问题运转的,如果要从事课程编制活动,就必须回答这些问题。这些问题是: 1、学校应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2、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3、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4、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第一章学校应力求达到何种教育目标怎样获得教育目标呢?学校领导与教师与其说是制定目标,还不如说是选择目标。而要对教育目标的抉择作出明智的判断,必须有来自三个方面的信息:1、对学生的研究;2、对当代社会生活的研究;3、学科专家的建议。任何单一的信息都不足以为明智地选择教育目标提供基础。由于学校教育的时间、能量有限,因此要把精力集中在少量非常重要的目标上,就要对选择出来的大量目标进行筛选或过滤,剔除不很重要或相互矛盾的目标。教育哲学和学习理论是目标筛选的两个筛子,可以对已选择出来的目标进行筛选。 教育目标的来源之一:对学习者本身的研究 “对学习者本身的研究”,泰勒强调的关键词是“需要”,这个“需要”指的是“实然”和“应然”间的差距。普雷斯科特将需要分为三种类型:生理性需要、社会性需要和整体性需要。我们要做的是满足这些需要。而在从“对学习者本身的研究”中抽取教育目标时,我们要做的是从学习者本身的需要中抽取出“适合教育来满足的需要”,而满足这些需要,也就成为了制定教育目标的依据。 教育目标的来源之二:对当代校外生活的研究 在“对当代校外生活的研究”作为教育目标的来源中,泰勒强调从当代校外生活中获取真正有价值的教育目标。这里的两个关键点是“当代”和“真正有价值”。首先,从“对当代校外生活的研究”中抽取的教育目标必须以时代为背景,从已经过去了的时代中抽取出的教育目标显然是不合适的;而从当代生活中抽取教育目标时,会出现相当多的冗余信息,我们需要通过进行大量的调查,

北京中医药大学远程教育中医基础理论考试及答案

北京中医药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中医基础理论Z》考试资料 一、选择题: 说明:下列各题,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的答案。 1、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是哪一部着作的成书? A.《黄帝内经》B.《伤寒杂病论》C.《难经》D.《脉经》E.《诸病源候论》 2、“金元四大家”中称为“滋阴派”的医家是? A.刘完素B.张子和C.李东垣D.朱震亨E.张元素 3、属于阳的事物和现象是: A.静止B.外向C.寒凉D.抑制E.晦暗 4、阳偏胜引起的病理变化是: A.实热B.实寒C.虚热D.虚寒E.假热 5、五味分阴阳,属于阳的味是: A.酸B.苦C.咸D.辛E.以上均非 6、五行中水的特性为: A.曲直B.炎上C.稼穑D.从革E.润下 7、根据五行相生规律,木的“子”行为: A.土B.水C.金D.火E.以上均非 8、五脏分属五行,肝属于哪一行? A.木B.火C.土D.金E.水 9、五脏共同的生理特点是: A.传化水谷B.泻而不藏C.化生和贮藏精气 D.受盛水谷E.实而不能满 10、肝的生理功能为: A.主血脉B.主气C.主运化D.主疏泄E.主水 11、心的生理功能为: A.主血脉B.主肃降C.主运化D.主藏血E.主藏精 12、统摄血液是哪脏的功能? A.肝B.心C.脾D.肺E.肾 13、调节情志活动是哪脏的功能? A.肝B.心C.脾D.肺E.肾 14、主管生长发育是哪脏的功能? A.肝B.心C.脾D.肺E.肾 15、心的在体是: A.筋B.脉C.肉D.皮E.骨 16、肝的在窍为: A.目B.舌C.口D.鼻E.耳 17、泌别清浊是哪一腑的功能? A.胆B.胃C.大肠D.小肠E.膀胱 18、与胆的功能关系密切的是哪个脏? A.心B.肝C.脾D.肺E.肾 19、易于感冒是气的哪项功能减退? A.推动作用B.温煦作用C.防御作用D.固摄作用E.气化作用 20、具有调节汗孔开合作用的是? A.元气B.宗气C.营气D.卫气E.心气 21、根据十二经脉在四肢部的分布规律,手太阴经的分布部位是什么?

09教育教学基本理论

09教育教学基本理论 09教育教学基本理论(转) 一、新的教学观 1、教学目的的新演变——新的教学目的观 (1)双基观:传授基础知识和训练基本技能。 (2)智能观:加强基础,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3)素质观:加强基础,增强能力,发展个性,提高素质。 2、教学本质的新定义——新的教学本质观 (1)将“教学”当作一种行为,即相当于老师的“教”,是教学实践中教师这一方的行为。 (2)将“教学”看成是一个联合词组,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组成的活动,并且两者不可分割。 (3)华东师大施良方教授指出,从关注教师的行为的角度来说,“教学(教)就是教师引起、维持与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现代的课堂教学,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过程,而是组织学生主动学习,实现学生的某些内在的发展与变化的过程。 3、教学价值的新内涵——新的教学价值观 (1)重外在价值轻内在价值。教学的外在价值,即教学服务于社会的价值。教学的内在价值,即教学具有完善人的精神世界的价值。 (2)内外价值并举。教学不能仅仅只注重学生认知智慧的发展,还应关注人的情感智慧的发展,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完善人的精神世界。 4、教师角色的新定位——新的教师观 (1)教师的职责定位:传授文化知识;教师的角色定位:知识的传授者、课堂纪律的管理员、社会的代表人等。

(2)教师角色的新定位为:人类文化的传递者;新生一代灵魂的塑造者;学生心理的保健医生;学习者和学者;人际关系的艺术家;教学的领导和管理者。教师职责的新定位: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展自己的潜能,引导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发展。 5、对学生的新认识——新的学生观

高考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命题特点和复习策略

高考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命题特点和复习策略 河南宏力学校张朝利 一、基本概念、化学基本理论知识体系及考点 化学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是化学的最基本内容与最基础的知识,是学习的难点,学生的分化点,更是高考的重点。基本概念"块":包括物质组成和分类线、性质变化线、化学用语线、分散系统、化学量线等五条知识线(或小系统)。基础理论"块":包括结构理论(原子结构,分子即化学键理论,晶体结构理论)和元素周用律、周期表线,电解质溶液(含氧化-还原理论)线,化学反应速度和化学平衡理论线。理论块是化学的灵魂。主要考点有:紧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理解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及其相互联系,掌握电子式、原子结构示意图、分子式、结构式和结构简式的表示方法,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热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电离方程式、电极方程式,理解物质的量浓度、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含义,掌握物质的量与微粒数目、气体体积之间的相互关系,能够判断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数目,并能配平反应方程式,了解原子的组成及同位素的概念,掌握元素周期律的实质,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掌握同一周期内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掌握同一主族内元素性质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理解外界条件对反应速率的影响,理解离子反应的概念及离子共存、离子浓度问题,掌握有关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及确定分子式的计算,掌握有关物质的量为核心的计算(含溶液PH的计算、溶液浓度、质量分数、溶解度有关计算),掌握利用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等。 二、高考化学命题特点和趋势 1.注重基础:化学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题的挥毫泼墨 随着高考试卷整体难度的调整和试卷长度的缩短,高考化学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试题也越来越注重考查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题目涉及的内容和背景资料基本上为考生所熟知,例如高考常考不懈的“五同”的概念、原子的构成、化学键的类型、离子反应、平衡体系中反应物的转化率、勒夏特列原理的应用等都是化学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中的重点、也是基点。 2.突出迁移:概念、理论试题的神来之笔 高考化学概念与理论试题重视基础,但不是就基础考基础,而是注重化学概念与理论基础的延伸和拓展,注重将课本理论知识的综合和应用。例如“氢镍电池”、“熔融盐燃料电池”、“镍镉可充电电池”、“甲醇燃料电池”等,都是课本原电池知识的灵活迁移。 3.面向现实:概念、理论试题的依附渊源 高考命题不拘泥于大纲,引导学生注意社会实际问题,经常用化学视角观察现实问题。试题密切联系生产和生活中各类化学问题,重视化学与环境、能源、资源、健康、科技等方面的联系。概念、理论试题更有这方面的优势。“NMR(核磁共振)”、“含高能量的正离子N5+的化合物”;“天然气水合物”“月 球He”“新元素Ds”等等,有的试题虽然起点较高,但考查的落点依然是化学概念、理论的基本知识,有的试题强调课本知识在新的问题情境中的应用。 4.再现探究:理论试题的发展创新 高考概念、理论试题在强调强调知识应用的同时,还尝试对学生拓展性学力和研究性学力的考查,强化对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运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考核。适当增加开放型试题,鼓励有创造性的答案,要求用研究性的思路考虑问题,提出更优的实验方案。试题不具难度但有深度,体现了考改与课改的一致性,配合和支持了中学新课程改革。 5.体现区分:概念、理论试题的选拔功能 虽然高考试题难度下降,但其作为选拔性考试的性质决定了高考试题要有必要的区分度的适当的难度。纵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体现这种区分和选拔功能的试题大多为基本概念、理论试题。概念、理论试题在高考试卷的选拔功能中起着重要作用。试卷中低于整卷难度系数的无论从题量还是从分数权重大多为理论试题,有个别试题甚至成为全卷的难题。 6.热点重复:概念、理论试题的不简单连续 据统计,高考理论试题的比重每年都比考试说明规定的要高,基本理论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近几年高考化学各理论板块的题量和分值,不难看出每年各理论板块具有一定数量和分值的试题,理论部分的考点多,重现率高。但这种连续和重复不是简单的连续和重复,渐变和创新贯穿其中。

中医药大学远程教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作业1-6答题

中医药大学远程教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作业1答题 1. 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传统文化必须批判地继承。这种态度依据的哲学道理是: D.辨证的否定的原理 2.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揭示:D.时间和空间相对性 3. 下列选项中,正确揭示了认识的本质的是:A.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4. 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的观点是: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5.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A.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6.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根本对立在于是否承认:C.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7. 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是: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8. 16世纪末,伽利略通过在比萨斜塔所做的自由落体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的降落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成正比的说法。这件事说明:D.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 9.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C.对立统一规律 10. 生产方式是: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11. 时间和空间“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都只是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空洞的观念、抽象。这段话是说:B.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12. 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哲学的:B.辩证法思想 13.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B.认识中“源”和“流”的关系 14. 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C.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15.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D.实践的 16.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统一于它的:D.实践性 17. 在客观规律面前,人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在:D.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18.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3学习活动——远程教育的基本理论

一、通过阅读相关文献,谈谈你对远程教育均等理论的认识和理解。 答: ①均等理论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对美国远程教育的影响和作用而产生的。新技术的应用使得远程教育中的学生也可以与教师进实时交流,开展协作学习,也可以做实验、查资料和参与课程讨论等,因此远程学习者也能获得跟常规学习者相同的学习体验。 ②均等理论的核心思想是:远程学习者在学习中获得的学习经验与那些常规学习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的经验越相等,则两者所取得的学习成果也越接近。 这说明,即使不同的学习者对学习材料的使用、学习过程和参与活动的情况不同,但教学设计者都应该致力于为学习者提供与常规学习者相当的和均等的学习经验。 因此,教学设计者在设计课程时,要尽可能地开发出于常规学习相同的教学材料、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 ③均等理论是建立在美国远程教育的实践基础上的一套有价值的时间方法,也可以对我国的远程教育起到指导作用。为了使远程学习者和常规学习者取得的学习成功最大程度地接近,教学设计者要尽量给远程学习者提供与常规学习相近的学习经验。比如,可以开发有强大交互功能的通讯系统、选用常规教育的教师来承担远程教育的部分工作,组织小规模的教学班、加强师与生之间的融合等等。 二、阅读下面的一段关于英国开放大学的案例材料,结合本单元所学习的远程教育基本理论,谈谈自己的感想及对我国远程教育的启示。 材料: 英国开放大学在教学上的成功有两条基本经验:一是精心设计制作高质量的多种媒体课程材料,二是为学生提供全方位学习支助服务。开放大学在开展电子远程学习时,也始终把课程资源开发与学习支持服务放在了首位。我们从以下4个方面来作介绍: 1.课程材料 考虑到要在课程和材料方面为学生提供更大的选择余地,开放大学已经开发出了三类主流的电子远程学习课程: ——网络提高型(Web enhanced)课程:在这类课程中,学生选择性地使用基本的电子远程服务,包括数字资源、课程网站或电子桌面、计算机会议和学习支助。但是,学生学习这些课程时不是必须使用这些服务。 ——网络集中型(Web focused)课程:在这类课程中,使用在线的信息通信技术(ICT: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是教学支助中的一项必需的要素,一些教学和学生支助是通过在线的方式发送给所有学生的。 ——网络精深型(Web intensive)课程:在这类课程中,所有的教学和学生支助都是通过在线的方式发送的。 开放大学在决定用何种媒体发送课程材料时遵守着一个十分简单的原则:在使用电子远程学习技术能够增加学生的学习经验,课程可以采用电子远程学习技术;然后,根据这些技术怎样能最好的满足学习目标来选择媒体。 本科生的课程中基于信息通信技术的学习材料和服务的范围包括:不想参加寄宿学习(这是某些课程必须进行的一部分)的学生可以选择在线学习;使用电子方式批改作业;只读光盘和基于网络的交互式模拟;课程网站上和课程材料中的网络广播。如学习“环境科学”的学生能收到包含虚拟实地考察在内的数字视频光盘…… 2.数字化资源 学生通过开放大学的图书馆可以获得电子远程学习资源。它包括: ——172个与课程相关的网站,而且能链接到3825个外部资源中去;

教育教学的基本理论

l、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是建国以来的第8次课程改革。其改革大体分为三个阶段:(1)酝酿准备阶段(1999年-2001年6月,制订了18个学科的课程标准,20个学科计49种教科书);(2)试点实验阶段(2001年9月,38个实验区,高中2003年秋进入);(3)全面推广阶段(2004年与2005年全面展开)。 2、新课程的特点可归纳为六个创新之处:(1)课程目标的创新,每门学科的目标至少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2)课程结构的创新,强调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3)课程标准的创新,用课程标准取代过去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4)教学的创新,强调教学与课程的整合,注重科学探究的教学,提倡交流与合作的学习,关注体验性教学,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5)课程评价的创新,提出了发展性的评价观,侧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内容提要]: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知识:关注教师的成长。(6)课程管理的创新,强调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3、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 4、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 (1)倡导全人教育。促进每个学生...关注教师的成长。(6)课程管理的创新,强调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3、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 4、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1)倡导全人教育。促进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处理好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系。克服课程过分注重知识传

承与技能训练的倾向。(2)为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新课程追求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和具体性。(3)体现新时代的价值观。新课程的基本价值观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5、新课程的内容选择:淡化“双基”,精选对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改变目前课程内容繁、难、多、旧的现象。新课程改革方案明确了课程结构的综合性(低年级综合,高年级分科)、均衡性(多种类型的课程和多种与现实社会生活及学生自身生活密切联系的科目)、选择性(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三个原则。 6、新课程的结构有了调整:(1)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高中课程设置应体现层次性、多样性、选择性。(2)逐步走向课程综合化。一是学科领域的综合化;二是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其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会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3)适当减少国家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比重,将10%—12%的课时量给予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形成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并行的类型结构。 7、新课程的教学策略:(1)强调教学与课程的整合,突出教学改革对课程建设的能动作用。(2)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持续发展的过程。(3)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4)实现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合理应用。 8、新课程从“文本课程”走向“体验课程”。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交往的本质属性是主体性,交往的基本属性是互动性与互惠性。

化学教育类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简介

附件:化学教育类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简介 化学课程与教材研究(The Research on Chemical Curriculum and Material in Secondary School )(必修3学分) “化学课程与教材研究”课程是化学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必修课程。开设该课程的目的是使化学全日制教育硕士能够运用当代先进的课程理论,反思当前中学化学课程设计与评价、中学化学课程的改革与发展、中学化学教材的编制与分析、中学化学教学过程和方法以及当代中学教学范式的构建等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展开理论与实践的探讨,以提高教育硕士对中学化学课程,教材及教学本质的理解,从而使他们能从更高的视野和理论水平上审视当代中学化学课程与教学改革实践。 本课程主要包括当代主要的课程论、中学化学课程的设计、中学化学课程评价、中学化学课程的改革与发展、中学化学教材编制与分析研究、中学化学教学过程和方法、中学化学课堂教学设计及现代化学教学模式的构建等内容。 主要参考书目: 1.刘知新. 化学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 王策三. 教学论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3.贺湘善等. 化学教育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施良方. 课程理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5.施良方. 学习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6.叶澜. 新编教育学教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7.[美]拉尔夫·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8.吴文侃等.比较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9. [美]国家研究理事会.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12. 化学课程标准研制组.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3.化学课程标准研制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14.新思考化学课程网 15.化学教育、化学教学、中学化学教学参考、教育研究、课程·教材·教法等杂志。 化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Chemical Instruction Design and Cases Analysis )(必修3学分) 本课要求学生运用前面所学课程的理论与方法,通过查阅文献、专题研究、案例讨论和教学设计等多种学习方式亲身对当前科学教育和化学教学改革的一

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知识

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知识 1.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 我国春秋末期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注,比罗马的昆体良《论演 说家的教育》早300年。其主要思想有:“不陵节而试”,体现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体现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原则。 3. 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他提出 “班级授课制”。 4. 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做中学”,开启现代教育派。 5. 苏联赞可夫《教育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宿。 6. 美国的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 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分别被称为“活的教育 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知识 8. 教育的概念:广义为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为思想道德教育。 9. 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和相对独立性。 10. 我国封建社会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

书、礼、易、春秋)。 11. 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但环境决定 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收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 我国普通中学的双中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背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 生。 13. 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 “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 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 其中思维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16. 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17. 蔡元培于1912年最早提出美育,主张以美育代替宗教。 18. 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1)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养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和习惯;(2)教育 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 19. 美育的任务:(1)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的知识与能力;(2)培养 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 20. 义务教育是指依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 保证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是种强制性教育。

远程教育理论综述课件

远程教育理论综述 班级:13教育技术一班姓名:XX 学号:1304010411XX 日期:2015.11.10

摘要 关于我国远程教育主要涉及几个问题,远程教育的历史发展、远程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其趋势、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对于远程教育的一些建议。还有关于我国远程教育的形式,主要有各类函授教育、广播电视教育和现代远程教育等。函授教育自建国以来,有了很大的发展。现在,全国已有许多中等和高等学校举办函授教育,包括中专、专科、单科进修以及大学后继续教育等。广播电视教育是我国远程教育的主要形式。 关键词 远程教育现代远程教育函授教育学习者网络远程教育 远程开放教育研讨会 1.远程教育的发展史 对于远程教育的定义,有很多种不同的说法。丁兴富在《中外远程教育定义和特征的分析研究》一文中指出:所谓远程教育就是学生和教师在时间和空间上处于分离状态;以现代教育技术为基础的媒体教学占有主导地位;有组织的系统工程;以自学为主、助学为辅;在学生和教师之间存在某种形式的双向通信和反馈机制的教育活动形式。简单的说,远程教育是指师生凭借媒体所进行的非面对面的教育。 远程教育已经历经三代:第一代是函授教育;第二代是广播电视教育;第三代的基本特征是利用卫星、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在数字信号环境下进行教学活动,被称为“现代远程教育”。 2.现代远程教育的定义 现代远程教育是指利用当今先进的计算机网络和通信技术,实时或非实时地传递多媒体的音频、视频或数据等信息,进行可视的、交互的远程教育形式。它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技术,能提供公平、广泛和廉价的教育方式,使教育效率大大提高。使学习者不再受到地理位置和上

教育教学基本理论.docx

教育教学理论学习考试内容 一、新的教学观 1、教学目的的新演变——新的教学目的观 (1)双基观:传授基础知识和训练基本技能。 (2)智能观:加强基础,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3)素质观:加强基础,增强能力,发展个性,提高素质。 2、教学本质的新定义新的教学本质观 (1)将“教学”当作一种行为,即相当于老师的“教”,是教学实践中教师这一方的行为。 (2)将“教学”看成是一个联合词组,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组成的活动,并且两者不可分割。 (3)华东师大施良方教授指出,从关注教师的行为的角度来说, “教学(教)就是教师引起、维持与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现代的课堂教学,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过程,而是组织学生主动学习,实现学生的某些内在的发展与变化的过程。 3、教学价值的新内涵——新的教学价值观 (1)重外在价值轻内在价值。教学的外在价值,即教学服务于社会的价值。教学的内在价值,即教学具有完善人的精神世界的价值 (2)内外价值并举。教学不能仅仅只注重学生认知智慧的发展,还应关注人的情感智慧的发展,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完善人的精神世界。 4、教师角色的新定位一一新的教师观 (1)教师的职责定位:传授文化知识;教师的角色定位:知识的传授

者、课堂纪律的管理员、社会的代表人等。 (2)教师角色的新定位为:人类文化的传递者;新生一代灵魂的塑造者;学生心理的保健医生;学习者和学者;人际关系的艺术家; 教学的领导和管理者。教师职责的新定位: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展自己的潜能,引导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发展。 5、对学生的新认识——新的学生观 (1)潜能观一一学生是具有巨大潜能的人 人的潜能分为生理潜能和心理潜能。心理潜能又分为智慧潜能、情感潜能和创造潜能。教师所要做的,就在于发现和开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潜能。我们要相信每个人都具有潜能。 (2) --------- 发展观学生是处于发展中的人 ①乐观地估计学生的天性。坚持性善论,反对性恶论。性善论注重自省和内在力量的挖掘,性恶论注重外在规范的约束和行为的矫正。 ②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学生还是一个不成熟的人,是一个正在成长的人。要理解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足,要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改正错误,从而不断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3)主体观一一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 ①要认识学生必须是学习的主体。外因只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才是变化的基础,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②要相信学生确有内在的主体能力,教师不能包办代替学生的学习。 ③明确判断教学活动中谁是主体的标准。看学生是不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主要取决于他是否确定或参与确定有关活动的目的,是否决定或参与有关

《化学教学论》学习指南

《化学教学论》课程学习指南 《化学教学论》是高等师范院校化学专业最能体现教师教育特色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作为高师化学专业的学生,学习时务必高度重视,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该课程的学习。 1.认识学好《化学教学论》课程的意义。化学教学论在未来化学教师职业生涯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正确认识学好化学教学论课程的意义,才能真正端正学习态度,增强学习动力。首先,化学教学论是化学与教育科学交叉的一门边缘学科,其研究方法和学习模式具有一些社会科学学科的特点,而化学专业学生的思维方式应由自然科学进而关注并思考学科教学论;其次,化学教育研究中基础理论和应用实践发展非常迅速,新课程研究日益活跃,许多新观点、新成果不断涌现和更新。因此,在学习化学教学论的同时,要主动去图书馆、资料室查阅有关期刊、专著等文献资料和相关网络信息,努力提高自己的化学教学理论水平和学科视野。 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原则。化学教学论既研究化学教学原理,又研究化学教学实践。原理反映了客观存在的教学规律,是教学上灵活创新和运用各种方式方法的依据。所以在学习上要加以重视,充分掌握。但原理必须通过运用才能深刻理解,只凭阅读教材和倾听教师讲授是难以掌握的。因此,在学习时务必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把教学理论和中学化学教学实际紧密结合起来,结合听课、备课、模拟课堂教学等来培养和训练自己的教学基本技能,同时,课程中所介绍的基本理论也要结合具体的教育教学个案分析才能深刻领会和掌握。比如,有的同学认为上课很容易,但经过备课试教却发现哪怕是只讲清一个概念都不是简单的事,因此,理论指导下的实际训练是提高教学能力的必然途径。 3.学会分析化学教学案例。案例教学是一种通过模拟或者重现现实教学场景,让学生通过讨论或者研讨来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式,它让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学习而理解案例背后的理论知识,进而掌握解决此类问题的基本方法。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理论融合在实际案例中,学生即便没有接触过类似的问题也不会感到理论太空洞,毫无用处。对于从来没有做过教师的学生,纯粹的教学理论很难引起认知的共鸣,而案例的使用一方面能使他们联想起自己的中学时代学习情境,

北京中医药大学远程教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作业1答案

您本学期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是您需要提交的作业。 说明:本次作业的知识点为:第一部分(1--47题),发布时间为2013-3-20,您从此时到2013-6-8前提交均有效。 A型题: 请从备选答案中选取一个最佳答案 1. 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哲学的()[1分] A.唯物主义思想 B.辩证法思想 C.可知论思想 D.决定论思想 2. 在客观规律面前,人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在() [1分] A.人可以创造规律 B.人可以消灭规律 C.人可以改变规律 D.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3. 对物质和意识哪个是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这两大基本派别是( ) [1

分]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C.一元论和二元论 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4. 唯心主义运动观的根本错误就在于() [1分] A.否认物质是运动的 B.割裂了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关系 C.否认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D.否认运动对于物质的依赖性 5. 一种理论是不是真理,根本之点是看它( ) [1分] A.是否与已有的理论相一致 B.是否与客观实际相一致 C.是否说得清楚明白 D.是否被大多数人承认 6.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 ) [1分] A.基本动力 B.最终动力

C.直接动力 D.唯一动力 7. 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 [1分] A.是否承认世界的统一性 B.是否承认联系的普遍性 C.是否承认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D.是否承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8. 提示事物发展趋势和道路的规律是() [1分] A.否定之否定规律 B.质量互变规律 C.对立统一规律 D.容和形式相互作用规律 9. 古诗云:“王子去求仙,丹成入九天,洞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这是用神话形式说明时间() [1分] A.是客观的 B.是有限的 C.是可知的 D.是相对的

4 教育教学基础知识精选

教学基础知识问答选录 1.简述素质教育的内涵与特点. 素质教育是与"应试教育"相对立的,以全面提高公民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和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的教育.素质教育是充分开发受教育者潜能的教育,是以社会文化塑造社会合格成员的教育,是促进受教育者个性化的教育. 素质教育的特点是:①面向全体学生;②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③让学生主动发展. 2.素质教育对广大教师的自我完善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为适应素质教育的实施,广大教师除要具有合格教师必备的基本条件外,还必须具备以下素质:①全面育人的思想素质;②复合的专业知识和智慧;③参与发展和研究的意识能力; 3.简述教育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从教育领域来讲,教育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教育能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具有道德教化,能力培养,文化传承及创新等多种功能,是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其次,教育能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学生既具有社会性,又具有个体性,既担任了相应的社会角色和社会义务,又有发展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权利.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能在帮助学生适应社会和张扬个性的同时,实现其社会化和个性化的统一,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 再次,教育本身需要进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教育自身也是具有生长性的,也需要改革和创新,只有不断推陈出新,才能保持教育事业的生命力和活力,保持发展和前进的势头. 4.请说出科学发展观核心的实质内涵.: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 5.现阶段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是什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6."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基本涵义是什么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包括两层意思:一是教育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二是教育本身要现代化,即教育思想,教育制度,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要进行改革,更新,充实和发展. 教育要面向世界,有三层涵义,一是了解和学习世界各国的先进科学技术和教育经验;二是培养学生具备面向世界所需的素质;三是使我国的教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自立手世界教育之林. 教育面向未来,涵义有三:一是教育应与世界范围内科学技术发展的未来趋势相适应;二是教育应考试培养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三是探讨教育本身的变革趋势.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既相互联系,又各有侧重."教育面向现代化"是基础,核心,出发点. 7.教师应具备哪些心理素质 一个合格的教师必须具备教师职业活动的各种心理素质,以自己优秀的心理素质去塑造新一代的心灵,出色地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 首先教师要有教师的职业意识素质,面对自身从事教育实践的认识,情感,意志,态度等心理活动有所觉知.这主要指教师要具备明确的教育指导思想,创新意识和奉献意识. 其次教师要有教师的职业情感素质.教师崇高的职业情感是推动积极工作的强大力量,是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前提条件.教师的职业情感,主要包括热爱教育事业和热爱学生两个方面. 第三,教师要有优良的职业能力素质.能力是顺利完成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教育活动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多方面的能力;这样才能完成教育教学的各项任务.教师的职业能力应包括敏锐的观察力,良好的分配注意的能力,丰富的想象力,优秀的思维力,较强的语言能力和相当强的组织能力. 最后,教师必须具有职业兴趣素质.要做好一项工作,离不开对这项工作的兴趣,如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全身心投入,以苦为乐,创造性地完成任务.要做好教师工作就应该有对探索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兴趣,对研究教育教学方法的兴趣,以及对自己所任学科的兴趣. 8.怎样理解教育机智 教育机智是教师的心理品质之一.它是指对学生行为表现的敏感性及能根据学生新的,特别是意外的情况,快速作出反应,及时采取恰当措施的能力.教师的教育机智表现在四个方面: (1)因势利导.根据学生的要求和愿望,运用循循善诱的方式进行思维教育;同时,把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引向正确的道路. (2)随机应变.根据当时的情况,灵活果断地处理意外事情,及时调节和消除矛盾行为. (3)对症下药.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教育.

化学理论知识的内容和特点

化学理论性知识的内容: (1)事实性知识:事实性知识是指与物质的性质密切相关的反映物质的存在、制法、保存、用途、检验和反应等多方面的知识; (2)理论性知识:理论性知识是指与化学理论密切相关的概念、原理、规律等内容; (3)策略性知识:策略性知识是指与学习者控制自己学习过程相关的各种方法知识,即学会如何学好化学的知识; (4)技能性知识:技能性知识是指运用习得的知识和经验,通过反复练习而形成的顺利完成某种任务的活动方式,主要包括实验操作技能、化学计算技能和化学表达技能; (5)情意类内容:情意类内容是指对学生情感、意志、品格和行为规范产生影响的一类教学内容。 化学理论性知识的特点: (1)抽象性:化学学科是一门以抽象思维为主的学科,其借助于化学现象认识物质性质、化学原理或理论,以及由已知理论认识物质性质或推测未知理论等。在此过程中,需要分析推理、逻辑判断和归纳概括等抽象思维。尽管目前化学教学中越来越多地运用一些直观的方法或教具,但也只是通过这些典型的直观形象,经过分析、概括、比较、分类和具体化等思维过程,使学生逐步掌握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同时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如原子结构、电子云模型、

微粒间作用力,晶体结构等内容,均是无法直接观察,而只能依靠宏观性质,根据一定的理论,进行抽象思维过程来理解和掌握一定的规律,从而指导宏观性质的判断。 (2)概括性:化学理论性知识在于对大量元素化合物知识规律性的一个概括,目的是用少量精炼的文字完成对化学现象的解释和认识。如元素周期律,就是对元素在结构、单质性质及化合物性质等多方面进行的一个概括,甚至对将来元素的发现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3)严密的逻辑性:化学是一门自然学科,是一个严谨的基本范畴,化学理论性知识又是其主干,因而它必须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如化学平衡理论部分,通过对不同对象的分析和研究,产生了一系列的理论分支,提升到量化水平,使它的严密的逻辑性又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4)学习的层次性:化学理论性知识的学习具有明显的层次性,低一级理论性知识是高一级理论性知识学习的必要条件。假定我们的教学目标是化学原理的学习,教师在进行任务分析时必须鉴别构成该原理的基本概念,这些基本概念就是原理学习的必要条件。只有掌握了这些基本的概念,才能进一步掌握由基本概念构成的化学原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