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病多风”治验举隅
柴胡桂枝汤辨治疑难杂病验案举隅

始于疑心终于信仰归于实用——柴胡桂枝汤辨治疑难杂症验案举隅学号: XX:X徽题记:中医学术流派及其各家学说之间的争鸣与更替之路是一条始于疑心、终于信仰、但必须归于实用之路。
摘要:柴胡桂枝汤立足于肝胆脾胃的脏腑功能,着眼于气血津液的盈虚通滞,用力于膜腠三焦的内外上下,可表、可里、可温、可清、可升、可降、可补、可泻,用于辨治疑难杂症,屡获佳效。
关键词:柴胡桂枝汤;疑难杂症。
柴胡桂枝汤集“柴胡法〞和“桂枝法〞于一身,寒热并调,正邪兼顾。
其制方立足于肝胆脾胃的脏腑功能,着眼于气血津液的盈虚通滞,用力于膜腠三焦的内外上下。
由此观之,仲景之匠心独运便展露无遗。
余会其意,以此方用于辨治疑难杂症,竟屡获佳效,兹以验案为证,举隅于下,以飨同道。
1.情志内伤而致厥证赵某,男,50岁,于2021年3月22日初诊。
患者近一个月来,频繁在凌晨3点至上午9点之间出现昏倒而不省人事,每次都拨打120急往市医院,但各种检查均显示正常,值班医生无从下手,遂皆令回家观察。
刻诊:昏倒前都会出现以胃脘部为中心的紧缩感并伴有汗出及短气,苏醒后一如常人,欲发作时急饮盐水而会稍舒,胃脘及左胁有不适感,自觉胃中似有物从左腹而下并伴有打雷声,大便首次必于五更之时且日计不少于2次而粗细不匀,小便正常,舌胖色淡苔白腻,因察动脉见关上,故追问此病由来,方知始于兄弟不和。
处方:柴胡10g,黄芩10g,黄连5g,干姜10g,半夏10g,党参10g,桂枝10g,白芍10g,枳实10g,炙甘草10g,生姜5片,大枣10枚。
6剂,每日1剂,水煮2次分2服。
3月28日复诊,仅于昨日凌晨四点多发作一次,持续约半小时,早饭后常有困意,口干苦,舌上布有水珠,左脉较右脉为快。
守上方,将柴胡和白芍用量均增至20g,另加吴茱萸5g,当归10g,细辛10g,乌药10g,香附10g,6剂,服法如前,药尽而诸症悉除。
随访至今,未有复发。
按:?伤寒论卷第一·辨脉法第一?[1]言:“阴阳相博,名曰动。
成都老官山汉墓医简《六十病方》第一方疏解

马 王 堆 汉 墓 出 土 帛 书 、《武 威 汉 简 》及 《居 延 新 简 医 方 》中 ,常 见 煎 煮 药 物 后 获 取 药 物 或 药 液 的 “浚 ”取 法 ,如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五十二病方》有 :
二 、两个词的训释
( 一 )酿
《说文•酉部》曰 :“酿 ,酝也 ,作酒曰酿。”® 《王力古汉语字典》认 为 :“‘酿 ’与 ‘囊 ’、‘瓤 ’等同源, 都含有包容义,把造酒的原料、酒 曲 放 进 容 器 中 制 酒 叫 ‘酿 ’。”® “酿原专指酿酒,后泛指利用发酵作用制 造 醋 、酱油等”® 。可 见 ,酿有酿酒、酿醋、酿酱油等利用发酵作用的酿造义。此 外 ,酿还有酿菜义。如 《礼记•内则》有 :“鹑 羹 、鸡 羹 、駕 ,酿之寥。”郑 玄 注 :“酿 ,谓切杂之也。”孔 颖 达 疏 :“酿 ,谓切杂和 之 ,言鹑羹、鸡羹及忝之等三者皆酿之以寥。”® 即将香辛味菜如寥菜等切碎,和肉、肉羹等杂和在一起用 于调味亦谓酿。然 则 ,将制药的原料放入容器中制药当然亦可称作酿,正如本方中所述。故 酿 有 酿 药 义 ®。
凡 十 物 , 皆 父 (叹 )且 (咀 ),半 夏 毋 父 (叹 )且 (咀 ),8G甲洎水斗六升,炊 令 六 沸 ,參去 宰 (滓 )。 温 饮 一 小 桮 (杯 ), 日三饮。80己® 《居 延 新 简 医 方 》第 十 三 方 有 :
0 □ 皆 父 (叹 )且 (咀 ),以 淳 (醇 )酸渍之一宿,費 (沸 )药成,>參去宰(滓 ),以酒饮。EPS4TZ65® 《广 雅 • 释 诂 二 》:“浚 ,盪 也 。”王 念 孙 疏 证 :“( 浚 )谓漉取之也。”b 《慧 琳 音 义 》卷 四 十 一 “漉出” 注 :“漉 ,滤 漉 。”@ 是 浚 、盪 、漉皆有过滤义。又 ,《广雅•释诂二》:“薺,盪 也 。”王 念 孙 疏 证 以 为 霽 “亦 通作齐”® ,是 薺 、齐亦有过滤义。然 则 ,上 文 所 举 《武威汉简》与 《居延新简医方》中 的 “浚 去 宰 (滓 )” 即谓滤去药渣,然后取用剩下的药物或药液,马 王 堆 汉 墓 帛 书 中 的 “浚取 其 汁 ”则谓滤去药渣取用留下 的 药 液 ,《六 十 病 方 》中 的 “齐 (济 )取 其 汁 ” 与 之 正 同 。可 见 “齐 (济 )”取 法 与 “浚 ”取 法 ,两者 所 采 用 的 实 乃 同 一 取 药 法 ,即过滤法。综 上 可 知 ,药 物 经 煎 煮 后 获 取 药 物 或 药 汁 的 “浚 ”取 法 或 “齐 ( 济 )”取 法 ,亦 即 过 滤 法 ,至西汉早期已是一种普遍和常用的方法, 并且这种方法一直沿用至今。故而 本 方 中 所 谓 “齐 取 其 汁 ,浴之 ”,即 是将陈粟、盐和水经三沸三酿后,滤 去 渣 滓 (陈 粟 残 余 ),然后用得 到的大量药液洗浴患者之意。
针灸聚英卷四下杂病歌

针灸聚英卷四下杂病歌针灸聚英卷四下杂病歌风半身不遂患偏风。
肩曲池列缺同。
阳陵泉兮手三里。
合谷绝骨丘墟中。
环跳昆仑照海穴。
肘不能屈治腕骨。
偏风却治冲阳窟。
身体反折肝俞中。
中风肘挛内关突。
目戴上治丝竹空。
吐涎百会丝竹同。
不识人治水沟穴。
临泣合谷三穴攻。
脊反折兮治风府。
并治哑门真有补。
风痹天井曲泽中。
少海委中兼阳辅。
惊痫神庭与百会。
前顶涌泉丝竹类。
神阙一壮鸠尾三。
七穴治之斯为贵。
风劳曲泉膀胱俞。
只有膀胱七壮宜。
风疰肾俞膀胱穴。
三壮百会肝与脾。
风眩临泣与阳谷。
再有申脉同腕骨。
风痛临泣百会攻。
肩井肩曲池窟。
兼治天井并内间。
通前七穴不可忽。
口眼斜治太渊。
列缺申脉与二间。
内庭行间地五等。
水沟颊车合谷连。
复有通谷不可失。
十一穴治病即痊。
喑哑间使与支沟。
合谷鱼际并复溜。
灵道阴谷然谷穴。
兼治通谷疾即瘳。
凡人口噤不可开。
颊车承浆合谷该。
风痫疾发僵仆地。
风池百会灸无灾。
又曰。
半身不遂云中风。
七处各灸三壮同。
如风在左灸在右。
患右灸左艾气通。
寻穴须从百会起。
次及耳前之发际。
第三肩井四风市。
六是绝骨五三里。
乃若曲池居第七。
灸之神效无可比。
二椎五椎各七壮。
状如半枣核大炷。
以此同灸二椎上。
中风目戴不能语。
身热头疼攒竹穴。
大陵神门与少泽。
合谷鱼际中渚间。
液门委中与太白。
洒淅恶寒栗鼓颔。
寒热风池与少海。
鱼际少冲合谷在。
复溜太白临泣中。
八穴治之病自瘥。
伤寒汗不出风池。
鱼际二间兼经渠。
过经不解期门上。
余热不尽先曲池。
次及三里与合谷。
二穴治之余热除。
腹胀三里内庭中。
阴证伤寒神阙攻。
灸壮须及二三百。
庶几能保命不终。
大热曲池及三里。
复溜不失患者起。
呕哕百会曲池中。
间使劳宫商丘底。
腹寒热气少冲中。
商丘太冲行间同。
三阴交兮与隐白。
阴陵三壮炷火红。
发狂间使与百劳。
合谷复溜四穴焦。
不省人事中渚穴。
三里大敦二穴烧。
秘塞照海与章门。
小便不通阴谷焚。
更兼阴陵通二穴。
治之患者效自臻。
痰喘咳嗽咳嗽列缺与经渠。
须用百壮灸肺俞。
尺泽鱼际少泽穴。
前谷解昆仑隈。
中七壮不可少。
临证辨治顽疾举隅

5d干 净 。 又加减 用 之 1 剂 , 愈 出院 。 0余 痊
5讨 论
笔者 仿 罗元恺 教授 以活血 化瘀 治疗 宫外 孕 ( 定 型 ) 已 稳 ,
成 功 5例 , 刻体 会 到 : 深 育龄 妇 女 阴道 不规 则 出 血 , 腹痛 , 伴
首先 要 想 到宫 外 孕 , 时完 善 必要 的 检查 . 免误 诊 、 诊 , 及 避 漏
五 味 子 1 熟 地 1 、 麻 黄 1 、 根 2 、 茅 根 1 、 2 2g 炙 O g芦 0g 白 5g
隐 回 , 不更 方 , 连 进 1 效 又 8剂 , 大便 终 于恢 复 正 常 , 药 观 停
察 , 反复。 无
按 : 闻 问切 , 望 望之 为 先 , 可 不察 ; 不 仲景 麻杏 甘 石本 为
个案报道
2 年 月 1 第6 0 6第7 1 1 0 卷 期
临证 辨 治顽 疾 举 隅
杨 喜 艳
( 内蒙古 自治 区乌 兰察 布市 第二 医 院 , 内蒙古 乌兰察 布
0 20 ) 10 0
【 摘要】 中医治病强 调辨 证论 治 , 有“ 素 同病异 治 , 病 同治 ” 异 之说 。 临床 上对 于一些 疑难 病证 若能不 拘 于常法 , 中医 将
疾, 寓静 于动 , 以通 为用 , 谓力 求神 通也 。 所 3清肃 肺气 疗便秘
以免 使病 情迁延 , 造成 不 良后果 。
f 考文献 】 参
f】 王庆 其 . 5年 来 中医 药治 疗癫 痫进 展 中 医杂志 ,963 ()4 - & 1 近 l9 ,24 :5- 4 【】 颜德 馨 . 医抗 衰 老 秘 要【 . 海 : 2 中 M】 上 文汇 出版 社 ,9 2 18 19 :8 .
桂枝汤临证治验举偶

葛根 1 2 g 、 当归 1 2 g 、 川芎 9 g 、 桃仁 9 g 。 3 剂后热退 , 纳寐可 , 恶
露 少许 。
按: 此例乃为产后气血亏虚 , 凑理疏松 , 外 邪侵袭 , 邪 入 少 阳, 邪 正相 争 而致 。方 中桂 枝 、 白芍 、 葛根 发 表 解肌 , 敛 阴和 营 以 和营卫 ; 柴胡、 黄芩和解少 阳使邪外 达, 生姜增强助桂枝发散之 力且 有 和 胃之 功 ; 甘草、 大枣 、 当1 闩 益气 养血 , 补虚 凋 中 ; 川芎 、 桃 仁 活 血 化瘀 以除 恶 露 。诸 药 配 伍 , 寒热并用 , 攻补兼司, 使 正可 扶, 胃可 和 , 邪可散, 瘀可祛, 故热 退 露除 共 凑其 效 。
l 0 0 6 — 0 9 7 9 l 2 0 1 3 ) 3 6 — 0 0 6 8 — 0 1 审强分类 号 : R 2 8 9 文献 标识 码 : B 文章 编 号 :
桂 枝 汤 源于 仲 景《 伤 寨 裂 病 沦》 , 仲景 立 方 2 0 0 余首 , 其 用桂 枝者有 ( ; 0余 方 , 而 以桂枝 为 主者 近 3 0 余方; 是《 伤 寒 沦》 歼宗 明 义 第 一方 , 被誉 为 “ 群 方之 , 冠” 。 本方 原是 用 以治 疗 伤寒 太 阳 中风 表虚证, 其有 疏 散 风寒 , 发 表解 肌 , 调和 营 卫之 功 。但 临 证 中 , 随 证加减 , 应 用 于 临床 内 、 外、 妇、 儿 等 各科 内伤 杂 病 , 只要 辨 证 准 确, 紧扣 病 机 , 常 常取 效甚 捷 。现 就几 年来 吾 在 临证 中应用 之 验
融 作痛 , 恂闷 、 心 慌气 短 , 汗出, 倦 怠乏 力 , 纳寐 均 差 , 舌淡暗 , 薄白, 脉 沉 细 时 有结 、查 : 心电图 s T — T改 变 。符 合 冠 心痫 诊 断。 证 属 寒 凝心 脉 , 心 血瘀 阻 之胸 痹 、 心悸 。方剧 桂 枝汤 加 味 : 桂 枝3 0 g 、 白芍 2 0 g 、 炙甘草 1 2 g 、 生 姜 5片 、 大 枣 5枚 、 丹参 1 5 g 瓜 蒌2 0 g 、 细辛 3 g 、 红花 1 2 g 、 服用 2 0剂 , 胸部隐隐作痛消失 , 余 证
四逆汤临床新用举隅

显增多 , 平时盗汗 , 纳呆 , 多矢气 , 汗味臭 , 脚 饭后脘腹痞满 ,
形 体 消 瘦 , 酒 。检 查 : 部欠 温 暖 无 压 痛 , 足 凉 , 验 大 嗜 腹 手 化 便 常 规 无脓 血 , 黯 红 、 薄 腻 , 弦 细 滑 。 证 属 少 阴 病 伴 舌 苔 脉 下 焦 湿 热 。 方从 四 逆 汤 合 枳 术 汤 、 四妙 丸 加 减 , 用 : 附 药 制
・
4 2・
山西 中 医
21 0 0年 1 第 2 第 l 2月 6卷 2期
S A X FT M D e2 1 o 2 o 1 H N I O C e. 00V 1 6N .2 J .
・
医 案 医话 ・
四 逆 汤 临床 新 用 举 隅
尚福林
关键词 : 逆汤 ; 核气 ; 秘 ; 性腹泻; 四 梅 便 慢 腰椎 间盘 突 出症 ; 案 验
苍术 、 枳实 、 人参 、 炙甘草各 6g5剂 , 日 1 , , 每 剂 水煎 服。 三诊 : 症 基本 消失 , 汗 、 诸 盗 脚汗 未止 , 腻脉 , 滑。 苔 细 药用 : 人参 、 柏 、 黄 炙甘 草各 6 g 干姜 、 , 秦艽 各 9g 炒 白术 , 1 , 0g 茯苓 1 。5剂 , 日1剂 , 5g 每 水煎服 。后 以附子理 中丸
及瘀块消失 。以小剂量理 中丸 、 肾两助丸 巩 固治疗 2个 脾
月, 随访 1 无 反 复 。 年 按: 中年 女性 , 候 复 杂 , 似 痰 浊 肝 郁 湿 热 实 证 , 证 貌 但 服用 逍 遥 丸 效 差 , 药 证 相 悖 。初 诊 着 眼 于 午 后 腹 胀 、 知 大
多味臭 。故选 四逆汤温 阳散 寒调 中治其本 , 枳术 汤健脾化 饮, 四妙丸清热利 湿除臭 , 白扁豆健 脾化湿 , 芍药 甘草汤缓
难证治验四则举隅_张光新

151第11卷 第12期 2009 年 12 月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Vol. 11 No. 12 Dec . ,20091 补肾泻肝治奔豚气李某,女,56岁,2006年7月12日初诊。
患慢性胃炎3年,加重半年。
半年来每天下午自觉从小腹两侧各有一股热流沿两胁上冲至咽喉,甚则冲至后脑,渐至全身燥热,每十几分钟发作1次。
发则恐惧,烧灼难耐,持续到深夜,影响睡眠。
上腹隐痛,从心口窝到脐下有条索状硬革样感,频频嗳气,呃逆并发。
畏寒无汗,神疲乏力,饮食无味,食量极少,大便干燥难解。
在外院中医给疏肝理气清热方药调解服用半年无效。
西药服维酶素、麦滋林、多潘利酮片均无效。
胃镜示:胃窦黏膜萎缩肠化,胃窦疣状突起3个如黄豆大小。
病检示:肠上皮化生。
查:精神萎靡,消瘦,面色晦暗,舌质淡苔白腻,脉濡细,腹软,剑突下压痛明显,上腹正中触及索状肿块长约15cm,宽约4cm,质稍硬,由上至脐下。
辨证属脾肾阴阳两虚,肝热上冲。
治则:补脾温肾,疏肝清热。
处方:党参、白扁豆、山药、白花蛇舌草各30g,炒白术、莲子肉、白芍各20g, 炙鳖甲、胡连、肉苁蓉、巴戟天、菟丝难证治验四则举隅张光新(石嘴山市中医院,宁夏 石嘴山 753200)收稿日期:2009-05-14作者简介:张光新(1956-),男,宁夏石嘴山人,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胃肠道疾病。
摘 要:补肾泻肝治奔豚气并萎缩性胃炎疣状增生;温阳滋阴治阴茎冷疼;解表清胃治顽固性头痛;疏风泻热治痹证。
关键词:辨证治疗;奔豚气;阴茎冷疼;头痛;痹证中图分类号:R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2009) 12- 0151- 02Empirical Therapy in Treatment of Four Rare IllnessesZHANG Guang-xin(Shizuishan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izuishan 753200, Ningxia, China)Abstract:Tonifying the kidney & hepatic diarrhea to cure sensation of gas rushing with atrophic gastritis verrucous proliferation; Warming yang & nourishing yin to cure penis crymodynia; Detoxification & removing heat from the stomach to cure chronic obstinate headache; Expelling wind & purging heat to cure arthromyodynia.Key words:Dialectical Treatment; Sensation of Gas Rushing; Penis Crymodynia; Headache; Arthromyodynia3 射干麻黄汤案黄某,男,47岁,2009年4月8日入院。
中医经典名句摘抄

中医经典名句摘抄
中医经典语录:
1.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治风先治血,血足风自熄。
2.人之所病病疾多;医之所病病道少。
3.世上只有不知之症,没有不治之症
4.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5.扶正即所以祛邪,祛邪即所以扶正
6.六腑以通为补
7.少年进补,老来吃苦
8.心主血、脾统血、肝藏血
9.暴怒伤肝,五志化火
10.上工(高明的医生)治未病,不治已病
11.夫业医者,当先明脏腑……治病不明脏腑,何异于盲子夜行!——清王清任《医林改错》
12.缓则治其本,急则治其标
13.治急性病要有胆有识
14.治慢性病要有方有守——岳美中
15.风为百病之长
16.痛则不通,通则不痛
17.六腑以通为用
18.行欲方而智欲圆,心欲小而胆欲大
19.胃以通为补,脾以健为运
20.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
21.不为良相,则为良医
22.凡药能逐邪者,皆能伤正;能补虚者,皆能留邪……于此知无药之不偏矣……何必朋参芪而仇硝黄哉。
——莫枚士《研经言·用药论二》
23.夫病有宜补,以泻之之道补之;病有宜泻,以补之之道泻之——程杏轩《医述·药略》
24.必先岁时,勿伐天和
25.氣聚則塞,氣散則通
26.是痛之休作由氣聚散也
27.故治疝必先治氣——金翼匱
28.邪在脾胃,陽氣不足,陰氣有餘,則中寒腸鳴腹痛——靈樞?五邪
29.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与己大医精诚.
30.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
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

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李可著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李可医学传略李可,男,汉族,山西灵石人,生于1933年,毕业于西北艺专文学部。
逆境学医,经全省统考获中医大专学历。
曾任灵石县中医院院长,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山西分会会员,《中医药研究》特邀编委,香港《中华医药报》医事顾问,全国民间医药学术研究专家委员会委员、特约研究员。
致力于中医临床与研究46年,崇尚仲景学说。
擅长融寒温于一炉,以重剂救治重危急症。
自创方剂28首,对各科疑难杂症有独到的救治经验,是山西中医界独具特色的临床家之一。
自序能够成为一名中医,是我一生中最值得欣慰的奇遇。
我16岁初中学业未竟,毅然从军,西北全境解放后,转入地方工作。
23岁蒙冤,50岁后平反昭雪。
所幸28年时光,未敢虚度。
逆境中学习中医,并终生矢志不悔,可谓"塞翁失马,安知非福"。
46年来的中医生涯中,闯过重重难关,1978年经全省统考录用为中医师,1983年奉命创办灵石县中医院,任院长近9年。
我一生大部时间奔波于穷乡僻壤、缺医少药的山村。
农民生活困苦,一旦患病,只能望医院而兴叹。
为解救病人疾苦,我苦练针灸,搜集简便验廉的中医治法,力求使农民少花钱而治大病。
又因求医者病种繁多,贫病交困,情极可悯,推出去于心不忍,接下来则力难胜任,只好现买现卖,急用先学,白天诊病,夜晚挑灯翻拣资料,读书明理,辨识病机,寻求有效治法,以解患者燃眉之急。
故一生所学甚杂,内、外、儿、妇、五官、皮肤各科均有涉猎。
自迈入医门,常为破解一则医学难题,弄得焦头烂额,废寝忘食。
至今虽年近古稀,仍不敢稍懈,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正是这特殊的年代、特殊的患者群,以及身处逆境奋发苦斗,锻炼、造就了我攻克多种疑难病的能力。
更由于农村患者,非到危及生命,不敢言医。
一发病就成九死一生之局,因不及救治而死者,屡见不鲜,人间惨事,莫过于此。
为救危亡于顷刻,我被逼上急症攻关之路,殚心竭虑探索仲圣先师六经八纲辨证论治的理、法、方、药;借鉴后世百家的成功经验,搜集了大量针灸、救急要方;自针穴位,亲验针灸感应;亲尝毒药及研制速效解毒诸法,参与中毒急救,以积累经验,超常破格用药,独闯新路。
中医病机十九条歌诀

中医病机十九条歌诀,解读中医传统中医病机十九条歌诀是中医经典著作之一,也是中医理论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19条歌诀包含了中医对疾病的独特认识和防治方法,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探讨。
1.病从口入,饮食有关。
中医认为,营养不良、饮食过量、饮食不洁等不良饮食习惯会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治疗密切相关。
2.病因必问,三因缺一不可。
中医疾病诊治以辨证论治为基本方法,三因包括外感、内伤和情志,是分析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推测病情变化的重要依据。
3.病重虚实,先辨先治。
疾病的辨证论治要根据虚实情况来进行,根据病情轻重缓急及时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
4.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中医强调个体化的治疗方法,认为相同疾病虽然病因、病情、年龄、体质等因素不同,也会有着不同的治疗方法。
5.急则治标,缓则治本。
对于急性病症应及时进行治疗,而慢性疾病则需长期调理,治疗方法要区别对待。
6.争分夺秒,越快越好。
中医讲究用药及时有效,治疗过程要积极主动。
7.以心宽体胖,精神抖擞。
心态放松、心境平和有助于身体康复,身体肥胖可引起多种疾病,中医讲究“以心宽体胖”来保持良好身体状态。
8.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中医治疗强调平衡,对于实证疾病要泻实补虚,对于虚证疾病则要补虚泻实,找到优化身体机能的平衡点。
9.苦味下气,酸甘上气。
中医对药物性味的认知十分重视,苦味药物具有下气清热之功效,而酸甘药物有上升之效。
10.治疗有方,防未犯先。
中医治疗强调预防,防病于未然,通过提高身体免疫力和预防疾病的发生减少医疗负担。
11.神药误人,方药救人。
中医认为,神药具有毒性,治疗作用强大,但易产生不良反应。
而方药则是在治疗过程中不断汇总和总结出的,更加容易被人体接受和吸收。
12.病重宜清,病轻宜补。
中医认为疾病的程度和阶段对治疗方法有很大影响,在确定清补法时,要综合考虑病情、病证和患者身体状况。
13.慢证取脉,急证看舌。
中医四诊法是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方法,其中包括望、闻、问、切四个方面。
田令群临证治验举隅

养胃阴。而田师在二者的启发下 , 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证 有 治经 验 。提倡 “ 气 和 胃, 益 以通 为 治 ” 认 为 脾 胃乃 仓 廪 之 , 宫, 主受纳和运化水谷 , 其气 以下行为“ ” 上行为“ , 顺 , 逆” 故胃气以“ 为和 , 通” 降” 以“ 为治。田师临症时常用参苓 白 术散 及香砂 六 君 子 汤加 减 以治 疗 脾 胃病 。本 例 患者 属 脾 虚气滞胃痛 , 故以党参 、 茯苓 、 白术 、 炒 水半夏、 炙甘草健脾
尿频急伴腹绞痛难忍及恶心呕 吐, 纳可, 大便正常。既往
有嗜烟 酒茶 史 l 年 。查 T 65 ,9 0余 3 . ℃ P0 ̄/ i, 2 mn R 2次/ mnP 1080 m g i,B4/ 5m H 。急 性痛 苦病 容 , 肺 ( , 软 , 心 一)腹 右 中腹压 痛 、 肌卫 及反 跳 痛 , 淡 红 苔 黄略 厚 , 弦 。尿 常 无 舌 脉
3 淋 证
次, 并嘱其调饮食 , 忌辛辣 。服 7剂后诸症减轻 , 遂随症加
减 , 2 剂后诸 症 消失 , 服 0余 病愈 。
陈某 , , 4 。尿频 、 急 、 5岁 尿 尿痛 1 , 血 尿 。1 周 伴 天
按 : 东垣治 脾 胃主 张 益 胃生 阳 , 天 士 治 胃首倡 濡 李 叶
和 胃, 胃气 “ 而 以通为 治 ” 故用 木香 、 皮 、 手 、 附 、 , 陈 佛 香 砂 仁、 苏梗 以理气 止痛 , 三仙 开 胃健 脾 。现 代研 究 表 明 , 焦 黄 连 、 萸有抗 幽 门螺 旋 杆 菌作 用 。诸 药 合 用 , 吴茱 紧扣 病机 , 故 收 良效 。 2 心 悸
古方治疗老年发热举隅

症状 有所 好转 , 但 自汗 未 能 明显 减轻 , 仍然心烦失眠, 口苦 , 舌苔 黄厚 腻 , 脉沉 滑 , 仔 细 询 问患 者 自汗 以头 面
部 明显 , 且 汗 出黏腻 如油 。徐老 师再 次辨证认 为 : 患者
虚弱 , 脾 失健 运 , 日久 湿 热 内生 , 湿 热 交蒸 , 迫津外泄 ,
兼有 阴虚 。气 虚则气 不 摄 津 , 汗 自溢 出 , 面色萎黄 , 头
晕 眼花 , 倦 怠乏 力 , 食 少纳差 , 脉沉 细等 为气虚 之证 ; 阴
虚则 内热 , 症见 心烦 , 梦多寐 少 , 口渴 , 舌 红等 。 以益气
( 5 ) : 2 3 3— 2 3 4 .
高血 压 、 2型糖 尿病 、 动 脉硬化 、 慢 性 胃炎 等 病史 多 年 ,
目 前在气虚阴虚的同时, 湿热 内盛突出, 蒸液外 出, 故 汗 出黏腻 , 口苦 , 舌苔黄厚腻 , 脉 沉 滑均 为 湿 热 之 证 。 治疗 上 以清利 湿热 为 主 , 辅 以健 脾 益 气 。选 龙胆 泻 肝
养 阴为治疗 原 则 , 方用参芪地黄汤加减 : 黄芪 2 0 g , 太
故 汗 出黏腻 如油 , 心烦失 眠 , 口苦 , 苔黄 厚腻 , 脉滑 。治 疗给 予利湿 清热 为主 , 辅 以健 脾益气 。药用 龙胆 草 、 炒 栀子 、 黄芩 、 黄连 、 黄柏苦 寒清 热燥湿 , 车前子 、 茵陈、 泽
汤 合 四君 子 汤加减 , 处方 : 龙胆草 6 g , 炒栀 子 1 0 g , 车前 子 1 0 g , 泽泻 1 0 g , 茵陈 1 5 g 、 黄芩 1 0 g , 茯苓 1 0 g , 党 参 6 g , 白术 6 g , 陈皮 6 g , 佩兰 1 0 g , 黄连 3 g , 黄柏 6 g , 藿 香 1 0 g , 川芎 1 2 g 。颗 粒剂 , 每 日 1剂 , 水 冲 服 。7剂后 患 者 出汗症 状 明显缓 解 , 口苦 、 心 烦失 眠 , 倦 怠 乏 力 等不
经方临证举隅

经方临证举隅标签: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一书,开后世辨证论治先河,其遣方用药,法度严谨。
精研仲景之法,不断扩大经方运用范围,可解决诸多疑难杂症。
兹不避浅陋,录经方临证医案四则,以请教于方家。
标签:经方应用举隅1 奔豚陈某,女,21岁,广东人,大学生。
2006年5月27日延余诊治。
病史:头晕;肚脐下时有一股气上冲咽喉,顿时呼吸困难,间有发作,发作过如常人,此症已近1年。
观其指甲白,舌淡苔薄白,舌边有齿痕,脉细弱。
辨为奔豚,为寒伤厥阴,气上冲心。
治宜温经散寒,柔肝缓急。
方用桂枝加桂汤:桂枝25g,白芍15g,生姜15g,炙甘草10g,大枣12枚。
患者只服1剂,发作次数大为减少,自服药后短期内仅发作2次,自此未再发作。
随访18个月,未复发。
按:仲景《伤寒论》谓:“烧针令发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
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
”寒伤于表,治宜发汗以散其寒,医者反烧针令其汗,使寒从针处入侵,寒性收引拘急,遂呈此证。
今之医生绝少用烧针以治风寒,然辨证求本,此证当为寒伤厥阴,筋脉挛急。
桂枝汤加重桂枝分量,在于温散寒邪,得辛温走散之生姜相助,温散之力为之增强;桂枝本有平冲降逆之功,得下气降逆之生姜相助,平降冲气之力亦为之增强。
白芍柔肝解痉,甘草、大枣缓急止痛。
五药合用,俾寒邪得散,冲气得平,则奔豚亦随之而愈。
仲景治疗奔豚,尚有《金匮要略》之奔豚汤治疗奔豚证情偏热者,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治疗欲作奔豚证属寒饮上逆者。
临证时当“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辨其病机,方能奏效。
2 腹痛、腰酸痛詹某,男,22岁,广东人,大学生。
2006年8月23日初诊。
主诉:腹痛3年,腰酸痛1月。
病史:患者自3年前起,清晨睡觉起来腹痛,上厕后或早餐过后,腹痛缓解。
其人面色无华,喜喝热开水,温按腹痛缓解。
1月前因一次搬东西不慎腰扭伤,酸痛不已,近期加重。
舌淡苔薄白,脉细缓无力。
辨为虚劳里急,营卫不和,气虚血瘀。
眩晕治验举隅

该 病 例 为 中 风 兼 癃 闭 案 , 中 医急 症 。 情 危 重 , 势 凶 险 , 属 病 病 稍 有 不 慎 , 贻 人 性 命 。然 如 得 辨 证 论 治 之 要 领 , 可 获 满 意 疗 则 仍 效 。本 案 始 终 , 细细 斟酌 , 有 体 会 。 颇
・
l 4・ 01
中 国 中 医急 症 2 1 0 2年 6月 第 2 卷 第 6期 J T 1 J n 2 1 , o . 1 N . 1 E Cb. u . 0 2 V 1 2 , o6
月 后 回访 , 者 诸症 悉 除 , 情 痊 愈 。 患 病
2 体 会
万 举 万 当 , 知 标 本 , 为妄 行 ” 《 济 总 录 ・ 不 是 及 圣 治法 ・ 标 》 病 有 本 “
渴 、 热 , 可上润清窍 , 脉化血 , 退 又 人 滋润 头 脑 经 脉 而 止 眩 。 龙 骨
窍。 法 : 眩安神 , 治 止 化痰 降浊 。 用 葛 龙 枣 仁 汤 : 根 3 , 龙 方 葛 0g 生 骨 3 ( 煎 )炒 酸 枣 仁 3 。2剂 , 日 1 , 煎 分 4次 服 。 0g 先 , 0g 每 剂 水
安 宫 牛 黄 丸 与 羚 羊 角 汤 并 用 。 出 现 之 癃 闭 病 较 中 风 病稍 急 , 后 急 则 治 其 标 。 先 以 清 肺 饮 解 “ 闭 ” 危 , 以镇 肝 息 风 汤 疗 “ 故 癃 之 再 中
风” 疾 。 谓 “ 者并行 , 者独行 ” 之 所 问 甚 是也 。 该 病 案 可 以看 到 , 从
色晦暗 , 立不稳 , 晕欲仆 , 麻 , 偏瘫及语言障碍 , 眠 , 站 眩 肢 无 失 心
中医治疗常见病验案举隅(精)

中医治疗常见病验案举隅杜孟喜 2005-12-13 13:27:51 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 2003年7月第1卷第4期常见病,司空见惯,诊断往往不难,治疗也多有规范。
循常情常理而常规施治多可获效,医者皆知。
然,拘其常易而忽其繁变,固守常规套法,泥而不化,致常见病久治无效迁延难愈而成“疑顽”,非病疑顽皆医者或惑医,顽固不化所致也。
仅举隅三则常见病验例,以证传统医学辨证论治、治病求本之精奥特色,现报告如下。
1 验案举隅例1:患者,女,43岁,2001年7月初诊。
咽部疼痛5年,时轻时重。
口干舌燥,白昼饮水不能缓,喉中或觉有痰,却难咯出。
近半年来,咽干、喉痛之症日重,咽下有异物梗阻感,稍劳即有汗出,精神易疲倦,饮食如常,小便利,大便时溏。
曾诊为慢性咽炎,经多方医治无效,病症迁延,颇觉痛苦。
查咽部粘膜干燥,轻度充血,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
间接喉镜:声带边缘肥厚、闭合差,破裂充血、轻度肿胀,双侧扁桃体不大,舌淡,苔白稍腻,脉濡小。
循常规予以罗红霉素胶囊口服,金嗓子喉宝含化,利咽解毒无效。
《素问·阴阳类论》云:“咽喉干燥,病在脾土。
”医学古论,东垣曰:“气少则津液不行”。
辨证为喉痹,脾虚、津失上荣所致。
“燥药治燥”可也,治:益气升提,布津润燥。
弃常法,投补中益气丸,并用太子参10g,金莲花6g,葛根10g,山药12g,薏苡仁15g,每日1剂,水煎代茶饮。
药进5日后,咽中即觉舒畅;再10日后,咽部干疼、异物感已明显好转,腻苔已退,脉转平和,精神振作,诸症渐愈。
以参苓白术散善后治疗1月余,诸恙尽除。
按:既无外感之邪,已无精血之伤,阴虚火旺之候,舌淡苔白,脉滞小,自汗、神疲、声怯,便溏;可知其脾虚不濡。
气不布津而失上荣之象,益气布津之法,药证合辙而获验。
例2:患者,女,28岁。
4年前,立秋前后在水田中劳作,时值月经来潮,病发咳嗽。
4年来每值秋季遂发严重而持续的咳嗽、咯痰、气喘。
前2年,西医按喘息性细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予以消炎、解痉、祛痰、平喘等治疗,虽症状减轻,但咳喘频频,咳时涕泪俱下,痰多如涎,吐之痰丝不断,入夜加重而不得卧,舌体瘦小,苔白腻,脉弦细数。
张喜报用经方治验举隅

张喜报用经方治验举隅
杜金喜;徐秀莲
【期刊名称】《江西中医药》
【年(卷),期】1997(028)004
【总页数】1页(P7)
【作者】杜金喜;徐秀莲
【作者单位】内蒙古四子王旗二中医务室;内蒙古四子王旗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9.7
【相关文献】
1.经方柴胡剂治验举隅 [J], 张天星
2.经方临床治验举隅 [J], 张广智;郝瑞春
3.经方拓展运用治验举隅 [J], 宋爱军
4.化裁经方治疗功能性胃肠病重叠综合征治验举隅 [J], 康年松;马伟明;谷红苹;韩旭丰;岑迎东;倪约翰
5.王淑玲经方治验举隅 [J], 田立茹;李继安;姚建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临床杂症治验举隅

临床杂症治验举隅
施维
【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年(卷),期】2006(013)006
【摘要】笔者在中医临床中,每遇杂病,遵循古训,辨证施治,疗效颇佳,特举例如下.【总页数】2页(P82-83)
【作者】施维
【作者单位】新华社门诊部中医科,北京,1008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9.76
【相关文献】
1.中医治疗杂症临床治验二则 [J], 阳明剑
2.妇科杂症治验举隅 [J], 王丹;洪天一
3.杂症治验举隅 [J], 罗再生;蒋卫东
4.贾六金运用消肿散结汤临床治验举隅 [J], 王盼盼;陈梅;杨莉丽;袁叶
5.解建国教授疑难杂症治验举隅 [J], 苏春燕;王巍;郭玉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久咳为证治验举隅

久咳为证治验举隅
王树祥
【期刊名称】《天津中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1996(015)001
【摘要】久咳变证治验举隅天津铝品三厂医务室王树祥1咳嗽晕厥症王某,男,67岁,退休干部,1990年2月初诊。
患者昔日病咳,近日加重,常因剧咳发生晕厥,发作时每次持续1—3分钟,日发2—3次不等,晕厥缓解后,但无口眼斜、抽搐等后遗症。
经医院诊断:咳嗽晕厥综合征...
【总页数】2页(P20-21)
【作者】王树祥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6.110.5
【相关文献】
1.汗证治验举隅 [J], 温井奎
2.汗证治验举隅 [J], 王鹏
3.疑难杂证治验举隅 [J], 陈渝龙
4.小便不禁之虚证治验举隅 [J], 王晓立
5.“漏液证”治验举隅 [J], 刘永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久病多風”之治驗探研
78級醫療張群湘
【摘要】從古至今,中醫對於久病多從正虛、血瘀、痰濁等方面論治,因為有“久病多瘀” ,“久病多虛”,“久病多痰”之說。
筆者認為:久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風為百病之長,風邪的久稽不去、反覆侵襲,或風從內生,亦是其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在研究歷代文獻及臨床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久病多風”的論點。
其目的是想提醒各位同業:不可忽視風在久病中的作用,風既可外受,又可內生,既善行數變,又可稽留不去,其致病既可為新病,也可為久病范圍,且遍及臨床各科,對人類健康危害极大。
多年來,許多醫家在治療久病的臨床中,均可見“多風”的記載,本文通過有關醫家的臨床病案,分析各病證的發病機理、用藥特點等,以探研“久病多風”的臨床治療。
【關鍵詞】久病多風臨床治驗探討研究
患病日久不癒或長期反覆發作,既給病人帶來痛苦,也影響生活質量。
多年來,中醫對於久病多從正虛、血瘀、痰濁等方面論治。
筆者在研究歷代文獻及臨床經驗的基礎上曾提出過“久病多風”的論點。
現通過有關醫家的臨床病案,以探研“久病多風”的臨床治療。
1 外風
1.1頭痛
案例:(1)劉某,女,42歲。
患頭痛5年,初起感冒頭痛,因頭痛輕微而未加以治療,後頭痛反覆發作,痛勢漸劇,痛無定處,以偏頭痛較多,伴有嘔吐、失眠,每因天氣冷熱變化或情志刺激而誘發。
西醫查頭顱CT及腦電圖未見異常,經多方治療效果不佳。
舌質淡紅、苔厚,脈弦細。
診為風邪阻絡,濕濁內蘊,治用疏風除濕,通絡止痛,養血益氣。
處方:荊芥12g,防風12g,羌活12g,白芷12g,川芎6g,蔓荊子12g,柴胡12g,薄荷6g,蒼朮12g,法半夏12g,白芍15g,酸棗仁15g,炙甘草6g。
上方連服6劑,頭痛大減,嘔吐已止,睡眠好轉;效不更方,繼續服原方12劑,諸症皆平。
隨訪未見復發。
分析:《雜病源流犀燭‧頭痛源流》曰:“巔頂之上,惟風可到。
”《臨証指南醫案》曰:“傷于風者,上先受之,故必頭痛。
”《普濟方》曰:“氣血俱虛,風邪傷于陽經,入于腦中,則令人頭痛”。
本証初起為感受風邪,阻滯經絡氣血而作痛,因輕視而未作治療,致使風邪留戀不去,潛伏其間,更傷其正,故有脈弦細之徵;遇氣候變化或情志不暢而誘發。
方以荊芥、防風、羌活、白芷、川芎、蔓荊子、柴胡、薄荷等宣肺疏風、通絡止痛,重用酸棗仁養肝血、安心神,并配炙甘草益氣補中、調和藥性,蒼朮、法半夏祛濕和中以治濕濁內蘊諸症。
辨証施治,則諸症皆平。
1.2. 泄瀉
案例:(2)樂某,男,45歲,1996年4月16日診。
腹瀉半年余。
患者半年前1次飲酒複受涼,患急性胃腸炎,當時吐瀉交作。
經治吐止,腹瀉則時止時作,遷延至今未已,為稀溏便,一日3~4次,無紅白凍,亦無明顯腹痛腹脹感,唯整日脘腹中雷鳴不已。
每于受涼、飲酒及飲食不節時加重。
曾作乙狀結腸鏡檢查為慢性結腸炎。
先後就診多家醫院,用過中藥附子理中湯、胃苓湯、參苓白朮散等,亦用過不少西藥,均效果不著。
患者形瘦,面色黃白少華,苔薄白潤,脈沉小稍弦。
証屬泄瀉,由風邪入中,脾胃虛弱所致。
治以祛風健脾止瀉。
藥用:白芷、蒼朮、白朮、羌活、獨活、防風、陳皮、柴胡各10g,白芍、澤瀉、黨參各12g,黃耆、茯苓各15g,川黃連、甘草各4.5g。
5劑。
藥後腹瀉減為1日1~2次,腹鳴響大減,原方去白芷,加薏苡仁15g,更進5劑,大便成形,1日1次,面色轉榮。
再進5劑,大便完全正常。
分析:《內經》曰:“久風入中則為腸風飧泄。
”飧泄即風泄,有腸鳴飧泄之稱。
其特點是瀉而伴有腸鳴。
本証除了久瀉傷脾之外,仍有“久風入中”之征,如腹瀉時止時作,脘腹中雷鳴不已,脈弦等。
故用祛風健脾止瀉之法而療效佳。
2 內風
2.1哮喘
案例:(3)韓某,女,15歲,1989年10月7日就診。
哮喘五年,每遇涼即喘咳哮鳴,呼吸急促,冬春季發作較甚,經服中西藥物治療效不顯。
舌苔黃膩,脈弦滑。
本証為痰熱壅肺,風動而喘。
治以清肺祛痰熄風。
藥用:麻黃6克、杏仁10克、桑白皮12克、沙參12克、麥冬15克、五味子6克、銀花12克、板藍根12克、牙皂6克、地龍12克、僵蠶6克、甘草6克。
服藥5劑,喘鳴略減,舌苔黃膩退,然咯痰難出,呼吸急促;繼上方加減治療,藥用:麻黃6克、杏仁10克、桑白皮12克、地龍12克、僵蠶6克、葶藶子6克、紫菀12克、蔪蛇6克、全蝎2克、沙參15克、麥冬12克、甘草5克。
服藥8劑咳止喘平。
治療仍守上方與蛤蚧(蛤蚧1對,去頭足焙干研末服,每日2次,每次3克)交替服用,治療2月,追蹤訪問未見復發。
分析:本案屬風的臨床表現主要是:每遇風寒(涼)、冬春季則喘咳哮鳴,呼吸急促發作較甚,脈弦。
本証之痰熱用銀花、板藍根、桑白皮、甘草等清肺祛痰,故熱清喘減,初治風之藥為麻黃、地龍、僵蠶等,然痰壅風急,呼吸急促,治風之藥力度不夠,需再加蔪蛇、全蝎以熄風解痙(此為治風平疾之法)止哮急,並加葶藶子瀉肺化痰平喘,從而收到滿意療效。
患者日久,氣陰虧虛,加蛤蚧配合沙參、麥冬以滋養肺陰善其後,標本同治。
2.2心悸
案例:(4)杜某,男,65歲,1984年6月12日就診。
3年前因胸悶心悸在冠縣人民醫院診查為“冠心病”。
予中西藥治療,症情時重時緩。
近日來,心悸發作頻繁,伴失眠、胸悶、短氣。
今晨突然暈厥,須臾蘇醒,醒後來診。
診見:心悸怔忡,手足震顫,頭目眩暈欲仆,肢體麻木,精神萎頓,腰膝痠軟,口干唇燥,
舌紅光剝,干裂有紋,脈結代;查血壓13.3/8.0Kpa,心電圖提示:“冠狀動脈供血不足”“心房纖顫”。
証屬心悸,由陰血虧耗,虛風內動所致。
治以滋陰養血熄風。
擬大定風珠湯加減:生白芍30g,生地黃30g,龜板15g(先煎),生牡蠣20g(先煎), 麥冬15g,丹參15g,吉林參10g,五味子6g,炙甘草6g。
水煎去渣,入阿膠10g,雞子黃2枚攪勻服。
3劑,心悸眩暈減;繼服6劑,悸暈除,胸悶肢麻消失;再服18劑,舌脈轉和,諸恙咸安。
復查血壓14.6/10.6KPa,心電圖明顯改善,房顫消失。
一年後隨訪病未再發。
分析:《景岳全書‧怔忡惊恐》認為怔忡惊恐由陰虛勞損所致,且“虛微動亦微,虛甚動亦甚。
”這裡的“動”實則由虛風所致。
本証的主要病因病機是:陰血虧耗,水不涵木,虛風內動。
本案屬風的臨床表現主要是:心悸發作頻繁,突然暈厥,手足震顫,頭目眩暈欲仆。
方中以雞子黃、阿膠、白芍、地黃、麥冬滋陰養血,柔肝涵木以熄內風;龜板、牡蠣合用以達平肝潛陽熄風之效,人參育陰納陽,五味子收斂真陰、配炙甘草酸甘化陰,丹參養血行血,諸藥合用,共奏滋陰養血熄風之效,使諸症悉除。
2.3 頭痛
案例:(1)夏某,男,53歲。
有高血壓病史4年(高達26.5/14kPa),患頭脹痛2年多,時重時輕,平素性情急躁易怒,每發怒時頭脹痛必然發作,或是工作緊張時出現頭痛,痛時兩太陽部青筋怒張,面赤,心胸煩悶,甚至惡心嘔吐,夜不能寐,伴腰酸肢麻,舌顫,口苦口干,大便干結。
舌紅少苔,脈弦細數。
診為陰虛陽亢,風火上擾之頭痛。
治以潛陽熄風,滋陰瀉火。
處方:生地18g,女貞子15g,白芍15g,旱蓮草12g,生龍骨30g,石決明30g(先煎),白蒺藜12g,玄參15g,勾藤30g,羚羊骨30g(先煎),黃芩15g,山梔15g,知母15g。
服上葯3劑,頭痛等証均減,仍有失眠。
原方加夜交藤15g,連服20余劑,諸証逐漸平復。
分析:本証由陰虛陽亢,風火上擾所致,本案屬肝風的臨床表現主要是:性情急躁易怒,工作緊張易頭痛及血壓升高,舌顫,脈弦等。
方中以生龍骨、石決明、白蒺藜、勾藤、羚羊骨等平肝潛陽熄風;女貞子、旱蓮草、白芍養肝柔肝;生地、玄參養陰降火;黃芩、山梔、知母清熱瀉火。
諸藥成方,共奏潛陽熄風,滋陰瀉火之效,使諸症逐漸平復。
參考文獻
1. 葉莘等.頭痛的中醫辨治體會.江蘇中醫,1996,17(3):8
2. 沈開金.久瀉話風藥,久痢言通下.安徽中醫臨床雜誌.2000年,10(12):
434~435
3. 李湘雲.祛風藥治療頑症.中醫古籍出版社.199
4.(第一版)
4. 張明亞.大定風珠湯驗案三則.廣西中醫藥.1992年,6(15):25~26
審校員:黃潤波
日期:11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