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病多风”治验举隅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久病多風”之治驗探研

78級醫療張群湘

【摘要】從古至今,中醫對於久病多從正虛、血瘀、痰濁等方面論治,因為有“久病多瘀” ,“久病多虛”,“久病多痰”之說。筆者認為:久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風為百病之長,風邪的久稽不去、反覆侵襲,或風從內生,亦是其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在研究歷代文獻及臨床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久病多風”的論點。其目的是想提醒各位同業:不可忽視風在久病中的作用,風既可外受,又可內生,既善行數變,又可稽留不去,其致病既可為新病,也可為久病范圍,且遍及臨床各科,對人類健康危害极大。多年來,許多醫家在治療久病的臨床中,均可見“多風”的記載,本文通過有關醫家的臨床病案,分析各病證的發病機理、用藥特點等,以探研“久病多風”的臨床治療。

【關鍵詞】久病多風臨床治驗探討研究

患病日久不癒或長期反覆發作,既給病人帶來痛苦,也影響生活質量。多年來,中醫對於久病多從正虛、血瘀、痰濁等方面論治。筆者在研究歷代文獻及臨床經驗的基礎上曾提出過“久病多風”的論點。現通過有關醫家的臨床病案,以探研“久病多風”的臨床治療。

1 外風

1.1頭痛

案例:(1)劉某,女,42歲。患頭痛5年,初起感冒頭痛,因頭痛輕微而未加以治療,後頭痛反覆發作,痛勢漸劇,痛無定處,以偏頭痛較多,伴有嘔吐、失眠,每因天氣冷熱變化或情志刺激而誘發。西醫查頭顱CT及腦電圖未見異常,經多方治療效果不佳。舌質淡紅、苔厚,脈弦細。診為風邪阻絡,濕濁內蘊,治用疏風除濕,通絡止痛,養血益氣。處方:荊芥12g,防風12g,羌活12g,白芷12g,川芎6g,蔓荊子12g,柴胡12g,薄荷6g,蒼朮12g,法半夏12g,白芍15g,酸棗仁15g,炙甘草6g。上方連服6劑,頭痛大減,嘔吐已止,睡眠好轉;效不更方,繼續服原方12劑,諸症皆平。隨訪未見復發。

分析:《雜病源流犀燭‧頭痛源流》曰:“巔頂之上,惟風可到。”《臨証指南醫案》曰:“傷于風者,上先受之,故必頭痛。”《普濟方》曰:“氣血俱虛,風邪傷于陽經,入于腦中,則令人頭痛”。本証初起為感受風邪,阻滯經絡氣血而作痛,因輕視而未作治療,致使風邪留戀不去,潛伏其間,更傷其正,故有脈弦細之徵;遇氣候變化或情志不暢而誘發。方以荊芥、防風、羌活、白芷、川芎、蔓荊子、柴胡、薄荷等宣肺疏風、通絡止痛,重用酸棗仁養肝血、安心神,并配炙甘草益氣補中、調和藥性,蒼朮、法半夏祛濕和中以治濕濁內蘊諸症。辨証施治,則諸症皆平。

1.2. 泄瀉

案例:(2)樂某,男,45歲,1996年4月16日診。腹瀉半年余。患者半年前1次飲酒複受涼,患急性胃腸炎,當時吐瀉交作。經治吐止,腹瀉則時止時作,遷延至今未已,為稀溏便,一日3~4次,無紅白凍,亦無明顯腹痛腹脹感,唯整日脘腹中雷鳴不已。每于受涼、飲酒及飲食不節時加重。曾作乙狀結腸鏡檢查為慢性結腸炎。先後就診多家醫院,用過中藥附子理中湯、胃苓湯、參苓白朮散等,亦用過不少西藥,均效果不著。患者形瘦,面色黃白少華,苔薄白潤,脈沉小稍弦。証屬泄瀉,由風邪入中,脾胃虛弱所致。治以祛風健脾止瀉。藥用:白芷、蒼朮、白朮、羌活、獨活、防風、陳皮、柴胡各10g,白芍、澤瀉、黨參各12g,黃耆、茯苓各15g,川黃連、甘草各4.5g。5劑。藥後腹瀉減為1日1~2次,腹鳴響大減,原方去白芷,加薏苡仁15g,更進5劑,大便成形,1日1次,面色轉榮。再進5劑,大便完全正常。

分析:《內經》曰:“久風入中則為腸風飧泄。”飧泄即風泄,有腸鳴飧泄之稱。其特點是瀉而伴有腸鳴。本証除了久瀉傷脾之外,仍有“久風入中”之征,如腹瀉時止時作,脘腹中雷鳴不已,脈弦等。故用祛風健脾止瀉之法而療效佳。

2 內風

2.1哮喘

案例:(3)韓某,女,15歲,1989年10月7日就診。哮喘五年,每遇涼即喘咳哮鳴,呼吸急促,冬春季發作較甚,經服中西藥物治療效不顯。舌苔黃膩,脈弦滑。本証為痰熱壅肺,風動而喘。治以清肺祛痰熄風。藥用:麻黃6克、杏仁10克、桑白皮12克、沙參12克、麥冬15克、五味子6克、銀花12克、板藍根12克、牙皂6克、地龍12克、僵蠶6克、甘草6克。服藥5劑,喘鳴略減,舌苔黃膩退,然咯痰難出,呼吸急促;繼上方加減治療,藥用:麻黃6克、杏仁10克、桑白皮12克、地龍12克、僵蠶6克、葶藶子6克、紫菀12克、蔪蛇6克、全蝎2克、沙參15克、麥冬12克、甘草5克。服藥8劑咳止喘平。治療仍守上方與蛤蚧(蛤蚧1對,去頭足焙干研末服,每日2次,每次3克)交替服用,治療2月,追蹤訪問未見復發。

分析:本案屬風的臨床表現主要是:每遇風寒(涼)、冬春季則喘咳哮鳴,呼吸急促發作較甚,脈弦。本証之痰熱用銀花、板藍根、桑白皮、甘草等清肺祛痰,故熱清喘減,初治風之藥為麻黃、地龍、僵蠶等,然痰壅風急,呼吸急促,治風之藥力度不夠,需再加蔪蛇、全蝎以熄風解痙(此為治風平疾之法)止哮急,並加葶藶子瀉肺化痰平喘,從而收到滿意療效。患者日久,氣陰虧虛,加蛤蚧配合沙參、麥冬以滋養肺陰善其後,標本同治。

2.2心悸

案例:(4)杜某,男,65歲,1984年6月12日就診。3年前因胸悶心悸在冠縣人民醫院診查為“冠心病”。予中西藥治療,症情時重時緩。近日來,心悸發作頻繁,伴失眠、胸悶、短氣。今晨突然暈厥,須臾蘇醒,醒後來診。診見:心悸怔忡,手足震顫,頭目眩暈欲仆,肢體麻木,精神萎頓,腰膝痠軟,口干唇燥,

舌紅光剝,干裂有紋,脈結代;查血壓13.3/8.0Kpa,心電圖提示:“冠狀動脈供血不足”“心房纖顫”。証屬心悸,由陰血虧耗,虛風內動所致。治以滋陰養血熄風。擬大定風珠湯加減:生白芍30g,生地黃30g,龜板15g(先煎),生牡蠣20g(先煎), 麥冬15g,丹參15g,吉林參10g,五味子6g,炙甘草6g。水煎去渣,入阿膠10g,雞子黃2枚攪勻服。3劑,心悸眩暈減;繼服6劑,悸暈除,胸悶肢麻消失;再服18劑,舌脈轉和,諸恙咸安。復查血壓14.6/10.6KPa,心電圖明顯改善,房顫消失。一年後隨訪病未再發。

分析:《景岳全書‧怔忡惊恐》認為怔忡惊恐由陰虛勞損所致,且“虛微動亦微,虛甚動亦甚。”這裡的“動”實則由虛風所致。本証的主要病因病機是:陰血虧耗,水不涵木,虛風內動。本案屬風的臨床表現主要是:心悸發作頻繁,突然暈厥,手足震顫,頭目眩暈欲仆。方中以雞子黃、阿膠、白芍、地黃、麥冬滋陰養血,柔肝涵木以熄內風;龜板、牡蠣合用以達平肝潛陽熄風之效,人參育陰納陽,五味子收斂真陰、配炙甘草酸甘化陰,丹參養血行血,諸藥合用,共奏滋陰養血熄風之效,使諸症悉除。

2.3 頭痛

案例:(1)夏某,男,53歲。有高血壓病史4年(高達26.5/14kPa),患頭脹痛2年多,時重時輕,平素性情急躁易怒,每發怒時頭脹痛必然發作,或是工作緊張時出現頭痛,痛時兩太陽部青筋怒張,面赤,心胸煩悶,甚至惡心嘔吐,夜不能寐,伴腰酸肢麻,舌顫,口苦口干,大便干結。舌紅少苔,脈弦細數。診為陰虛陽亢,風火上擾之頭痛。治以潛陽熄風,滋陰瀉火。處方:生地18g,女貞子15g,白芍15g,旱蓮草12g,生龍骨30g,石決明30g(先煎),白蒺藜12g,玄參15g,勾藤30g,羚羊骨30g(先煎),黃芩15g,山梔15g,知母15g。服上葯3劑,頭痛等証均減,仍有失眠。原方加夜交藤15g,連服20余劑,諸証逐漸平復。

分析:本証由陰虛陽亢,風火上擾所致,本案屬肝風的臨床表現主要是:性情急躁易怒,工作緊張易頭痛及血壓升高,舌顫,脈弦等。方中以生龍骨、石決明、白蒺藜、勾藤、羚羊骨等平肝潛陽熄風;女貞子、旱蓮草、白芍養肝柔肝;生地、玄參養陰降火;黃芩、山梔、知母清熱瀉火。諸藥成方,共奏潛陽熄風,滋陰瀉火之效,使諸症逐漸平復。

參考文獻

1. 葉莘等.頭痛的中醫辨治體會.江蘇中醫,1996,17(3):8

2. 沈開金.久瀉話風藥,久痢言通下.安徽中醫臨床雜誌.2000年,10(12):

434~435

3. 李湘雲.祛風藥治療頑症.中醫古籍出版社.199

4.(第一版)

4. 張明亞.大定風珠湯驗案三則.廣西中醫藥.1992年,6(15):25~26

審校員:黃潤波

日期:11月16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