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带汤治验举隅

合集下载

真武汤应用举隅

真武汤应用举隅

真武汤应用举隅发表时间:2014-08-18T10:47:40.857Z 来源:《医药前沿》2014年第18期供稿作者:张新军[导读] 真武汤出自《伤寒论》,为古代水气病的用方,也是经典的温阳利水方。

张新军(焦作市心脑血管病医院中医科河南焦作 454100) 【关键词】真武汤适应症治则【中图分类号】R2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18-0349-02 真武汤出自《伤寒论》,为古代水气病的用方,也是经典的温阳利水方。

适用于精神萎靡,畏寒肢冷,脉沉细无力,浮肿为特征的疾病。

1.真武汤的适应症《伤寒论》原文: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82)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

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316)据其原文,真武汤的适应症应是太阳病发汗太多,伤人阳气,或其人素体少阴阳虚,邪从寒化,致阳虚不能制水,水邪泛滥所引起的诸多症候,故凡脾肾阳虚,水湿内停所引起的诸多症状或咳、或吐、或心下悸、或头眩、或身瞤动、或肢体颤抖站立不稳、或腹泻等皆可用本方加减治疗。

2.真武汤的组成及治则方解《伤寒论》中真武汤的的配比组成:茯苓、芍药、生姜(切)各三两,白术二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方中附子大辛大热,能使肾阳得复、气化得行。

水为阴邪,“阴得阳助则化”;此即“壮元阳以消阴翳”。

白术甘苦而温,燥湿健脾,颇合“脾喜燥恶湿”之性,附子振肾阳于先,姜、术复脾阳于后,故附术当为君药。

茯苓一助姜、术之健脾强运;一可淡渗水湿,使阴邪从小便而行。

生姜辛而微温,走而不守,宣肺温胃,助附子行散溢于肌表之湿。

故苓姜当为臣药。

佐芍药一则柔肝以止腹痛;一则敛阴护液,敛阴缓急,以治身瞤动。

全方共奏温补脾肾之阳、化气行水之功。

3.病案举例3.1过敏性鼻炎张某,男,44岁。

阳和汤新用举隅

阳和汤新用举隅
叫轻 时重 ,月经 延 后 ,量 少 色 暗 ,B超 珍 为 慢 性 盆 腔 炎 ,血 、尿 常 规 检 查 无 异 。 征 见 : 面 色 萎 黄 ,
切开 排脓 约 20m ,恶 寒 除坦 伤 ¨不愈 合 .请 巾医 0 L 治疗 。证 见 :面色晦 暗 ,身体 消瘦 ,畏 寒晴 睡 ,食 欲 不 振 ,伤 口色淡 ,脓 液 清稀 ,唇舌 淡 自 ,符 自,脉 沉 细弱 。证属 阳虚 阴盛 、气血虚 衰 。治拟 温 阳散寒 ,补 益 气 血 ,排 脓 生 肌 。方 用 船 和 汤加 昧 。药 用 :熟 地 、 鹿角胶 、党参 、黄芪 各 3 ,肉桂 、炮 姜 、自芥 、 0g 甘草 各 6g ,白芷 、大 贝 各 2 g c ,附 片 t g( 煎 ) 】 5 先 , 鹿 角霜 2 。服药 3 剂 ,脓 尽 伤愈 。 0g 5 侧 4 女 ,4 。 19—40 诊 腰 及 下 收部 8 900—2就 冷痛 ,倦 怠 嗜睡 ,带 下 色 白 ,量 多 ,质 清 稀 4a余. . 多 次服完带 汤 、参苓 白术 散 、补 中 益气 汤 等荆 ,症状
收 之 品 .1 便 干 燥 者 如 需 使 用 应 配 以 通 便 药 同 丈
用。
阴阳也常用于治疗该病 .相应的药物已为人们熟悉 ,
不再赘述 7 升提 法 主要 用于气 虚下陷 、久泻 不止者 。常用药 物有黄
以上 是慢 性结 肠炎 的常用 治法 .临床 立法处 方 l 1 l f
清 ,股 骨 头 变 小 。 余 周 围 软 组 织 尚 清 。 诊 断 : 双 侧 股 骨 头 缺 血 性 坏 死 。 证 见 :面 色 晦 暗 ,精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皮 色 如 常 ,按 之 不 痛 患 者 每 日 F午 恶 寒 ,仇 不发

缩泉丸加味妇科运用举隅重点

缩泉丸加味妇科运用举隅重点

按:本案之病为脑血管病所引起。

属中医“呃逆”之症,其病顽固难治。

笔者首辨其证考虑患者面色不华且重病之后,为耗伤中气,损及脾胃所致,故用温补脾胃之法,其效不显。

究其病因在于肝气不舒,疏泄失常,累及脾胃而发病,遂于原方其础上加用疏肝行滞之品,疗效满意。

体会 调肝之意是使肝脏柔和,即肝脏疏泄正常,功能有序。

其法包括:疏、清・泻、平、镇、养、柔、温等法。

在临床上根据其病理变化可对应用之。

中医认为肝具有调畅人体气机的作用,而气机是脏腑升降出入活动的基本形式。

气机的调畅是靠着肝的疏泄功能来完成的。

因此说肝为五脏活动的枢纽。

在病理中无论久病及肝,还是肝先受损,伤及肝的疏泄,其脏腑的升降出入就会紊乱。

其它四脏如心神的运机,脾土之斡旋,肺气之敷布,肾脏之藏泄都要受其影响。

清・魏玉璜说:“肝木为龙,龙之变化莫测,其于病亦然,肝为万病之贼。

”在临床中抓住肝主疏泄这条主线,用调肝之法治疗各种常见病及疑难证,常收到意外收获。

正如前辈张山雷所云:“肝气乃病理之一大门,善调其肝以治百病,胥有事半功倍之故。

”(收稿日期:1998-02-24)缩泉丸加味妇科运用举隅天津中医学院(300193) 钱聚义 缩泉丸出自《校对妇科良方》,该方由乌药、益智仁、山药组成。

方中乌药、益智仁皆为辛温入肾、膀胱经之药,具有温肾固涩,行气散寒之性;山药甘平入脾、肾经,可补后天之脾,而益先天之肾,三药相伍可奏温肾缩泉之功。

据本方适于下元虚寒病机所致之病证,笔者将其用于妇科崩漏、带下、乳泣、滑胎等病证,疗效显著,报道于下。

1 崩漏患者,女,38岁,已婚,1995年7月初诊。

主证经水淋漓3月余。

曾在某医院做妇科及B超检查无异常,并行诊刮及中西药治疗罔效。

刻诊:经水淋漓不断,色淡质稀,少腹冷痛,喜暖喜按,腰脊酸楚,畏寒怕冷,尿频,舌淡苔白,脉沉弦细。

证属下元虚寒,冲任不固,血海不藏,水泉失约。

治宜温补下元,止血调经。

方用缩泉丸加味:益智仁30g,乌药15g,山药15g,鹿角霜15g,乌贼骨15g,茜草炭20g,三七粉4g(冲),炮姜炭10g。

三仁汤临床治验举隅

三仁汤临床治验举隅
方继进 5剂 , 双下肢 浮肿消失 , 出汗 明显减少 , 减去黑茅 遂 根。继服 3剂 , 临床症状 消失 , 连续 6天 , 复查 尿常规 均正
按: 凡与气候 、 劳动 、 绪 等 因素无 关 而汗 出者 , 情 皆属 于异常病态 的出汗 。病 态 出汗 , 可分 为全身 和局 部 两类 。 上半身出汗属局部 出汗 , 因阳气大 虚 , 有畏寒神 疲 、 多 兼 面
治疗湿温 的首剂 , 也是后 世 医家 推崇 的治疗湿温 的代表方
剂 …。祖国医学认 为 , 为 阴邪 , 湿 其来 亦渐 , 留恋难 散 , 故
著, 遂转诊 中医治疗 。刻诊 见 : 面色 尚润 , 体适 中, 形 口黏
不渴 , 小便黄赤 , 大便不 畅, 舌质 红、 黄腻 , 滑。证属 湿 苔 脉
分的名方 , 具有宣上 、 中、 畅 渗下之功 。多年来 , 笔者应 用三 仁汤加减辨证治疗 内科 多种病证 , 收效甚佳 , 兹举例如下 。
1 上半 身 出汗
于 内科之半 身不 遂症 , 此乃 抓住该 患者 湿热 壅阻 、 脉络不 畅之主要病机 , 故予三仁汤加 味治疗 而获 良效 。
9 H , 0mm g 肾功能 正常 , 常规 : 蛋 白(++) 尿潜 血 尿 尿 、
(++) 血钾 、 、 正常 , 、 钠 氯 B超 检查 肾脏 正常 , 断为 “ 诊 慢 性 肾炎 ” 一 直服 用 黄葵 胶囊 、 生 丁片 等药 , 效 不著 。 , 潘 疗 刻诊见 : 眼睑 、 下肢 水肿 , 闷, 力 , 膝酸 软 , 双 头 乏 腰 纳呆 食
邪所致 , 病机 为湿 热壅滞 , 机不 畅 , 气 水道 不利 者 , 以宣 治 畅三焦气机、 热化 湿为 主 , 清 使三 焦宣 畅 , 气机 升 降有 序 ,

中医诊治带下病学术源流探讨及文献整理研究

中医诊治带下病学术源流探讨及文献整理研究

中医诊治带下病学术源流探讨及文献整理研究目的:带下病,多是指带下的量明显增多,色、质、气味发生异常,或伴全身、局部症状者,又称“下白物”、“流秽物”。

相当于西医学的阴道炎、子宫颈炎、盆腔炎、妇科肿瘤等疾病引起的带下增多。

属中医妇科临床常见病证,发病率很高,正如俗语“十女九带”所言不虚。

除了具有高发病率的特点,带下病的高复发率也是其临床特点,故该病为妇科领域中仅次于月经病的常见病。

其发病上,病情缠绵,反复发作,不易速愈,常常并见月经经期延长、周期缩短、经间期不规则出血等情况,导致流产、不孕症、妊娠期宫内感染、胎膜早破等疾病。

如治不及时、治不彻底,致使病程迁延日久者,还会出现失眠、神经衰弱、焦虑、抑郁等神经精神症状,严重影响女性的身心健康。

从历代医家到现代中医,对带下病的论述众多,其中不少具有代表性的观点。

文献记载,以《黄帝内经》、《金匮要略》为起点,至明清时期及近现代,各派医家、学者诸多争鸣,期间以宋金元时期的学术争鸣尤为突出,新的学术观点不断涌现、冲击。

随之而来的是诊治方药推陈创新,理论水平与诊疗效果的提升。

迄至明清时期,各类医论医著空前丰富,多对前朝的医说医述进行归纳总结,也不乏新观点论述,多本医著分纲别领的对其概念性状、病因病机、证候证型,治法方药、预后转归进行归类分析,如《女科经纶》、《妇科玉尺》、《医宗金鉴》等,认识更为全面,更贴近于临床实际,治疗逐渐趋于理、法、方、药的理论化和系统化,带下病的辨证论治重要理论体系逐渐形成,且年代距今最为接近,对后世医家带下病的治疗和研究影响十分密切。

近现代的带下病诊治认识研究已趋于完备,并逐渐形成系统理论,其中地域诊治特色开始涌现,逐渐向学派发展,可谓中医妇科发展史上一座新的里程碑。

而近代中医妇科学术界对带下病的认知不断深化,现代医学认为带下病主要为细菌、病毒及原虫等的侵入感染或生殖道内菌群失调所致,炎症可局限于一个部位或多个部位同时受累;病情可轻可重,轻者无症状,重者引起败血症甚至感染性休克死亡。

带脉资料

带脉资料

奇异“带脉病”案2006年 26卷 10期《中国针灸》CHINESE ACUPUNCTURE & MOXIBUSTION 起止页码:734-734 国际标准刊号:ISSN 0255-2930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024王启才南京中医药大学王某,男,74岁。

初诊日期:2004年5月11日。

主诉:不能系裤带,系则全身不适2年。

现病史:1987年开始出现尿频、尿急和排尿困难,夜尿多,一晚5~6次不等,采用中西医治疗,效果不明显。

体检发现左侧睾丸下方有一个约1.0cm×1.0cm的硬块,前列腺肛门指检:前列腺Ⅰ~Ⅱ度肿大,表面不光滑,尾部肿大变硬,结节明显,有触痛,诊断为“附睾炎”“前列腺癌(可疑)”,曾先后住院3次,行睾丸肿物切除术及前列腺大部切除术、双侧睾丸全切术。

住院期间,前列腺肛门指检:前列腺呈Ⅱ度增生;B超提示:肾囊肿、膀胱内实质性占位性病变;CT提示:脑萎缩。

艾条温和灸阴交穴激发带脉感传3例田宁等2004年 35卷 4期《江西中医药》JIANGXI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起止页码:58-58 国际标准刊号:ISSN 0411-9584 国内统一刊号:CN 36-1095/R针灸激发循经感传,气至病所,是针灸治病的一个特色,也是临床上提高疗效的一个关键步骤。

带脉属于奇经八脉之一,其“总束诸脉”,健运腰腹和下肢,对纵行诸经脉起到协调和柔顺作用,但其循经感传现象却少见报道。

近期,我们用艾条温和灸阴交穴治疗一些腰腹及下肢疾病时,发现不少循带脉的感传现象,而且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兹举3例如下:2004年 127期摘要:腰骶疼痛多由腰椎的退行性改变如:骨质增生,椎间盘退变等原因所致。

可见于跌挫损伤,久坐劳累,产后损伤等。

症状为腰骶部疼痛,坐下或久坐站起时疼痛加重,甚至卧床转侧不利。

检查腰骶局部无红肿热疼,但局部压疼明显。

笔者近2年来应用针刺带脉配以足临泣穴治疗腰骶疼痛46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CHINESE MAGAZINE OF CLINICAL MEDICINAL PROFESSIONAL RESEARCH起止页码:70-7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728-1083 国内统一刊号:CN 13-4431论痿厥是为带脉病(附病案4例并论治)蔡子华广东省揭阳市东山区第一人民医院522071摘要:痿证又称痿躄。

完带汤

完带汤

完带汤【出处】《傅青主女科》【分类】补益剂-补气【组成】白术(30克)山药(30克)人参(6克)白芍(15克)车前子(9克)苍术(9克)甘草(3克)陈皮(2克)黑芥穗(2克)柴胡(2克)带下之证多与带脉有关。

带脉属奇经八脉之一,带脉围腰一周,有如束带,能约束诸脉,所以有“诸脉皆属于带”之说。

如果带脉失常,不能约束则为带下。

本方肝脾同治,量大者补养,量小者消散,寓补于散之中,寄消于升之内,为脾虚肝郁,湿浊下注,带下不止的常用方,服之可舒肝木,健脾运,消湿浊,从而使绵绵之白带完全中止,故名“完带汤”。

【功效】补脾疏肝,化湿止带。

【主治】脾虚肝郁,湿浊带下。

带下色白,清稀如涕,面色恍白,倦怠便溏,舌淡苔白,脉缓或濡弱。

(本方常用于阴道炎、宫颈糜烂、盆腔炎而属脾虚肝郁,湿浊下注者。

)【用法】水煎服。

【禁忌】带下证属湿热下注者,非本方所宜。

【方解】"本方为治疗白带的常用方剂,所主病证乃由脾虚肝郁、带脉失约、湿浊下注。

【病机】肝脾不和,带脉失约,湿浊下注。

【配伍特点】诸药相伍,寓补于散之中,寄消于升之内,培土抑木,祛湿化浊,使脾气健旺,肝气条达,清阳得升,湿浊得化,则带下自止。

【辩证要点】带下清稀色白,舌淡苔白,脉濡缓。

运用1.本方主治白带。

以带下清稀色白,舌淡苔白,脉濡、缓为证治要点。

2.若湿热较重,带下兼黄色者,宜加黄柏、胆草以清热燥湿;兼有寒湿,而见小腹疼痛者,宜加炮姜、盐茴以温中散寒;腰膝痠软者,宜加杜仲、续断以补益肝肾;日久病涉滑脱者,宜加龙骨、牡蛎以固涩止带。

3.可用于阴道炎、宫颈糜烂,属肝脾不和,湿浊下注者。

文献摘要《傅青主女科》:“夫带下俱是湿证,而以带名者,因带脉不能约束,而有此病,故以名之,盖带脉通于任督,任督病而带脉始病……加以脾气之虚,肝气之郁,湿气之侵,热气之逼,安得不成带下之病哉?故妇人有终年累月下流白物,如涕如唾,不能禁止,甚则臭秽者,所谓白带也。

夫白带乃湿盛而火衰,肝郁而气弱,则脾气受伤,湿土之气下陷,是以脾精不守,不能化荣血以为经水,反变成白滑之物,由阴门直下,欲自禁而不可得也。

李梓榕教授治疗妇科炎症经验举隅

李梓榕教授治疗妇科炎症经验举隅

李梓榕教授治疗妇科炎症经验举隅妇科炎症易反复发作,多因脾胃虚弱,水湿内生,带脉失约所致,属虚实夹杂证,其病程缠绵,常影响女性日常生活和工作。

李梓榕教授强调从白带的质、量、色、状以及气味进行分析,总结本病治疗应着眼于脾、肝、肾,并重视顾护正气,治疗时注重调整脏腑功能,辨证施治,灵活运用。

标签:妇科炎症;完带汤;李梓榕李梓榕教授从事中医临床30余年,善于辨证论治各种疑难杂症,衷中参西,经验丰富,见解独特,采取中医内外合治法治疗妇科炎症取得了满意疗效,尤其对于慢性子宫颈炎、阴道炎、外阴炎及慢性盆腔炎等疗效明显。

1 理论认识在传统中医学中并无“妇科炎症”之病名,李教授认为妇科炎症多有白带的质、量、色、状以及气味,其应属“带下病”范畴。

早在《黄帝内经》时期“带下”病名便已出现,《素问·骨空论》曰:“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中沿用“带下”的病名,开创了阴道纳药外治妇科疾病的先河。

在诊治理论方面,李教授认为带下病病机为脾胃虚弱,水湿内生,带脉失约,强调从白带的质、量、色、状,以及气味来分析,治疗应着眼于脾、肝、肾,并重视顾护正气,扶正祛邪并施,多使用完带汤加减内服,配合臭氧化油阴道给药,内外合治,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2 治法分析2.1 内服中药,补中健脾,化湿利水完带汤为清代名家傅山所创,为《傅青主女科》所述第一病第一方,现代临床研究已表明完带汤加减对妇科炎症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1-5]。

方药组成紧扣病机,寓补于散之中,寄消于升之上。

以补脾为主,佐以疏肝化湿之品,肝之疏泄使风木不闭塞,则脾土之气上升,使脾气健运则湿气消。

方中人参大补元气,《本草经疏》记载:“人参能回阳气于垂绝,却虚邪于俄顷,其主治也,则补五脏,盖脏虽有五,以言乎生气之流通则一也,益真气,则五脏皆补矣。

”调中者,脾治中焦,脾得补则中自调矣。

山药补脾固肾,《药品化义》曰:“温补而不骤,微香而不燥,因其味甘气香,用之助脾,又取其甘则补阳,以能补中益气。

痛经辨证治验举隅

痛经辨证治验举隅

血, 重用 白芍缓急 止痛 ; 加黄芪 、 复 党参补气 ; 柴胡 、 香附 行气; 桂枝 温经通 络 , 益母 草活血化 瘀 。待 气血畅通 , 痛
经 自愈 。 脾虚 湿盛 。 滞血瘀 气
部隐 隐作 痛 , 伴头 晕 。其 人 面色 苍 白 , 疲 乏力 。舌 并 神
黯淡 , 薄 白, 弦 细无 力 。辨 为气 血虚 弱 , 有血 瘀 。 苔 脉 兼
簟床 摄 童
CHl NA’ S NATUROP ATHY
痛 经辨 证 治 验 举 隅
张 少聪
( 州 中 医药 大 学 第一 临 床 医学 院 2 0 广 0 4级 七年 制 , 东 广 州 5 0 0 ) 广 14 5
气血 虚弱 , 有血瘀 兼
经行 之际 , 气血下 注 冲任 , 脉气 血 壅滞 , 通则 痛 , 胞 不 故 痛 经发作 。经血 量少 , 黯 , 块 多 , 为 寒 凝 血 瘀 之 色 血 均
注 , 凡属 此病 机 者 皆可 化 裁 治疗 。患 者经 来 下 腹 胀 故
痛 , 前泄泻 , 经 白带量 多 , 情郁 闷 时有 烦躁 诸症 , 心 皆为 脾虚肝 郁 、 浊下注 之象 , 用完带 汤健 脾胜湿 、 湿 故 柔肝疏
患者 ,2岁 。2 0 年 3月 2 E初诊 。病 史 : 经 4 2 08 t 痛
年 。经前 泄泻 , 腹胀 痛 有下 坠感 , 小 喜按 , 久 则不 适 。 按 月 经量 尚可 , 色黯 红 , 较 多 白带 , 夹 黏稠 , 味较 重 。经 气 来 小腹胀 痛剧烈 , 第二 天腹 痛 最 厉害 , 闷, 胸 口干 头 晕 。
随访 至今 , 见复发 。 未 按: 完带 汤出 自《 傅青 主 女科 》 原 为带 下色 白量 多 , 而设 , 为治疗 白带 常用 方 , 究其 病机乃 脾虚肝郁 、 湿浊下

161.完带汤详解研讨

161.完带汤详解研讨

161.完带汤详解研讨161.完带汤详解研讨本资料由朱永库老人,在研究学习中医方剂学.《中医药方精选网》和多名老中医经验资料后所编辑,目的是在自己用方时,便于找方,使用方便。

本篇主要是分析了.完带汤药方的详解和研讨,供有缘人对症选药方组成;白术一两(30g)土炒山药一两(30g)炒人参二钱(6g) 白芍五钱 (15g)酒炒车前子三钱(9g)酒炒苍术三钱(9g)制甘草一钱(3g) 陈皮五分 (l.5g) 黑芥穗五分(1.5g) 柴胡六分(1.8g))加减法1. 若兼湿热,带下兼黄色者,宜加黄柏、胆草以清热燥湿;2. 兼有寒湿,小腹疼痛者,宜加肉桂、盐茴以温经散寒止痛;3. 腰膝酸软者,宜加杜仲、续断以补肾强腰;4` 病久,白带如霜,可加鹿角霜以温肾涩带;5` 日久病涉滑脱者,宜加龙骨、牡蛎以固涩止带。

主治;本方现代常用于阴道炎、宫颈炎、宫颈糜烂等属肝脾不和,湿浊下注者;也可用于慢性胃炎、慢性结肠炎、慢性细菌性痢疾、慢性肝炎、慢性肾炎、慢性肾盂肾炎、肾炎蛋白尿、乳糜尿、肾积水、硬脑膜外血肿等,以及泄泻、眩晕、鼻渊、水肿等属于脾虚湿盛者。

1.乳糜尿2.厌食证3.泄泻4.妊娠肿胀5.经漏6.嗜睡 7.呕吐8.经行泄泻 9。

肾盂肾炎10.阳痿 11。

慢性肾炎12。

慢性痢疾l3.慢性前列腺炎14.慢性肝炎15.流涎 16.脓耳 17.鼻渊 18。

耳鸣一、妇科 1。

带下2.慢性宫颈炎 3.脾虚闭经二、内科 1.慢性胃炎 2.慢性结肠炎 3。

肾炎蛋白尿 4.肾积水 5.眩晕 6.颅内血肿功用] 补中健脾,化湿止带。

[主治] 脾虚肝郁,湿浊下注之带下。

带下色白或淡黄,清稀无臭,面色咣白,倦怠便溏,舌淡苔白,脉缓或濡弱。

本方为治疗脾虚白带之常用方,临床以带下绵绵不止,清稀色白无臭,舌淡苔白,脉濡缓为证治要点。

完带汤 (《傅青主女科》卷上)[组成] 白术一两(30g)土炒山药一两(30g)炒人参二钱(6g) 白芍五钱(15g)酒炒车前子三钱(9g)酒炒苍术三钱(9g)制甘草一钱(3g) 陈皮五分(l.5g) 黑芥穗五分(1.5g) 柴胡六分(1.8g)[用法] 水煎服。

_傅青主女科_五色带下论治特点及临床运用浅析

_傅青主女科_五色带下论治特点及临床运用浅析
方中重用白术、山药补脾以祛湿, 以人参补中 益 气、苍术 燥湿 运 脾、白 芍柔 肝 理脾、 车 前子 利 湿 清 热, 陈皮理气燥湿, 柴胡、芥穗升清阳、解肝 郁, 甘 草调和诸药, 使脾气健旺, 肝气条达, 清阳得 升, 湿 浊得化则带下自止。
1 2 青带下 征象: ∀ 妇人有带下色而青者, 甚则绿如绿 豆汁,
稠粘不断, 其气腥臭, 所谓青带也# , 即带下色 青绿, 质稠而腥臭。
病机: ∀ 夫青带乃肝经之湿热# 。五色配五 行, 木 属青, 肝属木, 带下色青, 则 应为肝 木之 病。 ∀ 脾 主 湿, 湿为 土之 气, 因 受 肝木 所 制, 肝 气 郁滞 不 能 制 脾, 则脾气反侮 ∃ ∃# 而见肝经湿热。肝经湿热为 青 带病机。
∀ 女科# 在带下病的病因病机方面突出以下 几点: 一是湿邪为患; 二是带脉损伤; 三是任脉损伤; 四 是 脾虚失运; 五是肝气郁滞; 六是火热为患。主要有 脏 腑功能的损伤及邪气侵袭, 肝、脾及任、带二脉的 损 伤, 脏腑功能失调, 肝失疏泄、脾失健运, 任脉带 脉 失约, 或湿邪内生, 或外感湿邪, 或郁而化火, 总 之 湿邪为患是带下病的关键[ 1] 。 2 2 遣方用药
在治疗上重在调理失调的脏腑功能, 主要从肝 脾 入手, 以培土解郁为用药常规, 重用白术、山 药、人 参等以 补 气健 脾, 轻 用 陈皮、 柴胡、 荆 芥等 疏 通 气 机、舒发肝气, 重补益, 轻疏泄, 补散并用, 补而 不 滞, 泄而无损, 使脏腑功能条达, 而湿邪自去, 带 下 自止。
3 病例举隅 作为一部妇产科经 典著作, 傅青主女 科 对 五
征象: ∀ 妇 人有 终年 累月 下流 白物, 如 涕 如唾, 不能禁止, 甚 则臭 秽者, 所 谓白 带也。# 即 带下 色白 清稀, 如涕如唾, 常年连绵不绝。

完带汤临床新用举隅(1)

完带汤临床新用举隅(1)

jE夏史匡煎纳S笙!旦箜盟鲞筮!翅壁封iⅡg地婴堂垡墅迦丛鲤丛£hin£璺曼丛!堂£i卫£』垫Hg口,2鲤8:!丛:塑,塑Q:!完带汤临床新用举隅【关键词】完带汤;傅山;辨证论治杨忠山朱青学完带汤出自清代傅山著的《傅青主女科》哪,是一首治疗带下病的有效名方。

所主病证乃由脾虚肝郁、带脉失约、湿浊下注所致,所治病机为“脾气之虚、肝气之郁、湿气之侵、热气之逼”。

近年来,笔者根据中医辨证论治原则.运用该方治疗临床各科疑难杂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举隅如下:1病例举隅1.1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男,46岁,2004年5月18日初诊。

患者于半年前因饮食不洁出现发热、腹痛、便下脓血,每日达10余次,多次治疗,病情时好时坏,至今未愈,为求进一步诊治来我处。

自诉仍阵发腹痛、腹胀、便下脓血每日34次,以晨起为著;发热时有时无,饮食纳差,极度疲乏。

查体:神志清,精神萎靡,言语有气无力,时断时续,慢性消耗体质,身体极度消瘦,体重39kg,面色苍白,口腔内多发溃疡,心肺未见异常,舟状腹,左下腹压痛明显。

无反跳痛。

WBC:14.2×109几,N:86%,Hb:68扎。

红细胞:(卅),脓细胞:(+++);总蛋白:48扎,白蛋白:289/L,K:3.2mmol/I。

,N:136mmol/L,血沉:32mln/11,C反应蛋白:(+);结核菌素试验(一)。

结肠镜检查示:①全结肠黏膜粗糙呈细颗粒状,弥漫性充血,水肿,血管纹理模糊,质脆、易出血,可见较多脓性分泌物。

②横结肠处可见多发弥漫性糜烂并溃疡形成,结肠袋变钝。

初步诊断:溃疡性结肠炎。

因患者经济困难,无法住院,要求中医治疗。

查:舌淡胖,苔白腻,脉沉迟无力。

辨证:脾肾亏损,湿邪内阻,气机不畅。

治则:温补脾肾,疏肝行气,祛湿止泄。

方药:完带汤合四神丸加减。

处方:焦白术309,炒山药309,苍术159,陈皮69,柴胡109,白芍109,车前子159(包煎),人参109(另煎),石榴皮309,肉豆蔻109(去油),补骨脂109,吴茱萸69,炮干姜109,炮附片109,焦乌梅109,炒粟壳69,焦三仙各159,黄连19,甘草69。

当归四逆汤临证治验举隅

当归四逆汤临证治验举隅

化 腹水 治疗有 显著 效 果 。此外 ,消鼓 利 水 贴敷 脐 可促 进 肠道 蠕动 与气体 排 出 ,缓解 胃肠 道静 脉 淤 血 ,改 善 内毒素 血 症 与 肾 功 能 ,提 高 利 尿 药 物 的作 用 效 果 ] 。
故 在 常规治 疗 的基础 上 ,采 用 消鼓 利 水贴 外 敷 ,对 改
川 I 牛膝、 伸筋草各 1 2 g , 细辛 5 g , 鸡 血藤 2 0 g 。每 日 1 剂, 水 煎分 服 。5剂 服 毕 , 趾痛 渐止, 上 方 出入 , 治疗 2 个月后, 诸 症消 失 , 随访 数年 未 发 。 按 :雷 诺 氏病多 因寒凝 血 瘀 、脉 络 阻滞 所 致 ,辨 证 治疗 离不 开 温经活 血 、通 络 止 痛 。故 以桂 枝 温经 散 寒 活 血 ;细 辛 温 经 散 寒 止 痛 ;当归 补 血 活 血 ; 白芍 、
浙 江 中 医杂 志 2 0 1 3年 1 1月第 4 8卷 第 1 1 期
当归 四逆 汤 临证 治 验举 隅
胡 华 容
湖北 省通 城县 中医医院 湖北 通城 4 3 7 4 0 0
关 键 词 当 归 四 逆 汤 雷 诺 氏病 病 态 窦 房 结 综 合 征 医 案
当归 四 逆 汤 出 自 《 伤寒论》 ,具 有 温 阳散 寒 、养
血通 脉之 功 。主治 手足厥 寒 、 Nhomakorabea 细 欲 绝 者 。笔 者采 用
相 伍 ,共 奏通 经散 寒 、养 血通 脉之效 。 2 病 态窦 房结综 合征 赵某某 ,男 ,5 7岁 。2 0 0 1年 9月 2 0 日初 诊 。患 者 5 年 前 出现憋气 、心悸 ,且 眩 晕欲 仆 ,且 症 状 日益 加重 。心 电 图检查 :窦性心 动过缓 及 不齐 ,心 室率 4 O 次/ 分 。阿托 品 试 验 阳性 。西 医 诊 断 为 病 窦 综 合 征 。

完带汤加味治疗带下病

完带汤加味治疗带下病
32结果见表1表1两型下肢湿疹临床疗效比较例组别例数基本痊愈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湿热型4027751975寒湿型20124319504讨论下肢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一种具有明显渗出倾向的皮肤炎症反应皮疹呈多样性瘙痒剧烈易复发
维普资讯
2 0 年第 2 卷第 8 07 9 期
1例。 8
湖北 中医杂志
・4 ・ 5
中医分型 : 湿热型 4 O例 症见下肢皮 损处 红肿 、 糜烂 、 渗
液, 剧烈瘙痒, 两侧对称分布 , 伴心烦 口 , 渴 纳呆食少 , 小便黄
赤, 舌红苔黄腻 , 脉滑数 。
完 带汤加 味治疗 带 下病
艾 国才
( 湖北省天 门市卢市中心卫生院 ,
外敷药用 : 荆芥 、 大黄 、 苦参、 苍术 各 3g 枯矾 2 g 0, 0 。水
煎服 2 0 ml 00 湿敷患处 , 日 2 每 ~3次 , 每次 2 O分钟 。
22 寒 湿型 .
带下病是妇科常见病 。近年来 , 笔者运用《 付青主女科》 中的完带汤加味治疗本病 4 例 , 5 疗效 较好 , 现报告如下 。
张某 , ,4岁 ,0 2年 8月 来诊 。患 白带过 多 已 2年 女 3 20
余 。带下色 自如涕 , 无臭 , 面色无华 , 四肢不温 , 少气 懒言 , 神
疲乏力 , 腹部有 坠胀 感 , 少 , 纳 便溏 , 下肢轻 度 浮肿 , 两 舌质
清脾 胃湿热为法 , 方用加味三妙散 ; 属寒湿 型者 , 以温化寒 治 湿为法 , 方用 胃苓汤化裁 , 并配合 中药外敷 2 结果( . 见袁 1 )
裹 1 两型下肢湿疹临床疗效比较 ( ) 例
药 用完带汤 : 白 、 山药 、 炒 术 炒 苍术各 3g党参 、 0, 白芍各

冰硼散临床应用举隅

冰硼散临床应用举隅
魏 某 , ,2岁 , 女 2 已婚 。2 1 年 1 01 0月 9日初 诊 。患 者 自诉 近
吴某 , ,5岁。 0 2年 3月 61初 诊。 女 3 21 3 患者 2d 前感 冒后左
下唇 出现数 个细小红疹 , 灼痛 , 奇痒 , 白服西药感 冒好转 , 口唇细
疹未见好转 , 红疹集成黄豆大水 疱 , 溃破 流水 。诊 见左 下唇微肿 , 水疱 浑浊 , 壁破 裂 , 疱 糜烂 渗 出 黄色分 泌物 , 灼痛 赤 痒 , 口臭烦 渴, 左侧颌下 淋巴结肿大 , 舌红 , 苔黄 , 脉数 。 证属脾 胃蕴热。 先用 盐水清洗患 处 , 芝麻油调冰硼散成糊状 涂抹于患处 ,- 用 5 6次,。 d 用药当 日痛痒缓解 , 2d疱疹干燥结痂 , 周后病愈 。 l
冰硼散 出 自明代陈实功所著《 外科正宗 》 卷二 , 之 冰片五分 , 朱 砂六分 , 明粉 、 玄 硼砂各五钱 , 治咽喉 、 齿新久 肿痛 , 久嗽 5 1 及
痰 火 , 哑作 痛 [ 为 口腔 疾 病要 药 。笔 者 应用 冰 硼 散 治 疗 多 种 疾 咽 】 1 ,
鸡肉 、 虾及辛辣之 品。 周皮疹 面明显缩小 , 1 诸症 明显改善 , 改为晚 上外敷冰硼散, 白天涂搽蛋黄油。 个月后皮疹完全消失 , 1 皮肤)滑。 匕
中医 中药
CARNEARMT幽 ‘ H E DLEE U IF MI A N NOI CTT 口固 ■ G ■
冰 硼 散 临床 应 用 举 隅
吴 曦
贵阳中医学院医史教研 室 . 贵州 贵阳
500 502
[ 要】 摘 冰硼散 南冰 片、 朱砂 、 玄明粉 、 硼砂 四味药组成 , 具有清热解毒 、 消肿止痛 、 疮生肌作用 , 泛应 用于疡科疾病 , 敛 广 初起

冰硼散临床应用举隅

冰硼散临床应用举隅

冰硼散临床应用举隅作者:吴曦来源:《中外医疗》 2012年第27期吴曦贵阳中医学院医史教研室,贵州贵阳 550002[摘要] 冰硼散由冰片、朱砂、玄明粉、硼砂四味药组成,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敛疮生肌作用,广泛应用于疡科疾病,初起易消,溃后易敛,功效尤捷。

临床常用于治疗口腔溃疡、口唇疱疹、痤疮、婴儿湿疹、霉菌性阴道炎、宫颈糜烂、带状疱疹、特应性皮炎、日晒伤、痄腮、中耳炎、褥疮、脚湿气等,证属热毒或湿热蕴结者尤宜[关键词] 冰硼散;临床应用;病案介绍[中图分类号] R289;R24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0742(2012)09(c)-0133-02冰硼散出自明代陈实功所著《外科正宗》之卷二,冰片五分,朱砂六分,玄明粉、硼砂各五钱,治咽喉、口齿新久肿痛,及久嗽痰火,咽哑作痛[1],为口腔疾病要药。

笔者应用冰硼散治疗多种疾病,疗效颇佳,兹取数例病案介绍如下。

1 口腔溃疡祝某,女,30岁。

2011年8月24日初诊。

患者3 d前舌尖、左颊黏膜出现数个溃疡,黄豆大小,溃烂面中央凹陷,周围充血微肿,灼痛难忍,口苦心烦,舌红,苔黄,脉数。

证属心脾蕴热。

先以金银花泡水含漱,再将冰硼散撒敷患处,5~6次/d。

用药当日疼痛缓解,2 d后溃疡面、疼痛消失,嘱续用冰硼散2 d,以金银花、莲子心各3 g泡水当茶饮1周,清解热毒、除心脾积热以善其后。

2 口唇疱疹吴某,女,35岁。

2012年3月6日初诊。

患者2 d前感冒后左下唇出现数个细小红疹,灼痛,奇痒,自服西药感冒好转,口唇细疹未见好转,红疹集成黄豆大水疱,溃破流水。

诊见左下唇微肿,水疱浑浊,疱壁破裂,糜烂渗出黄色分泌物,灼痛赤痒,口臭烦渴,左侧颌下淋巴结肿大,舌红,苔黄,脉数。

证属脾胃蕴热。

先用盐水清洗患处,用芝麻油调冰硼散成糊状涂抹于患处,5~6次/d。

用药当日痛痒缓解,2 d疱疹干燥结痂,1周后病愈。

3 痤疮夏某,女,22岁。

2011年7月6日初诊。

连建伟_平脉辨证_运用完带汤治验举隅_黄拓

连建伟_平脉辨证_运用完带汤治验举隅_黄拓

167第13卷 第8期 2011 年 8 月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Vol. 13 No. 8 Aug .,2011古人云“千方易得,一效难求”,连建伟教授精研历代名方,并能于临证中屡获佳效。

笔者有幸常随师侍诊,体悟到这不仅和连师精究方剂学有关,更与他精心“平脉辨证”密不可分。

连师这种治学态度对于如何在临证中妙用方剂,有着重要的启示。

首先,西汉初期陆贾《新语·术事》云:“书不必起仲尼之门,药不必出扁鹊之方。

合之者善,可以为法,因世而权行。

”东汉初期王充《论衡·别通篇》云:“医能治一病谓之巧,能治百病谓之良。

是故良医服百病之方,治百人之疾;大才怀百家之言,故能治百族之乱。

扁鹊之众方,孰若巧医之一技?”东汉末年郑玄在《周礼·天官》注云:“治合之齐,则存乎神农、子仪之术。

”唐代贾公彦《周礼·天官》疏云:“刘向云扁鹊治赵太子暴疾尸蹶之病,使子明吹耳,子仪脉神,子游按摩。

又《中经簿》云《子义本草经》一卷。

(子)仪与(子)义,一人也。

若然,子义亦周末时人也,并不说神农。

”晋代《中经新簿》著录有《子义本草经》一卷,而无《神农本草经》。

这是本草书名见于目录书的首次记录。

据《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公乘阳庆曾授仓公以《药论》,仓公曰:“菑川王时遣太仓马长冯信正方,臣意教以案法逆顺,论药法,定五味及和齐汤法。

”以上论述清晰地表明扁鹊学派对于早期方剂的“治合”,有着巨大地理论创见。

仲景“精究方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伤寒杂病论》被后世称为“方书之祖”,是东汉末期扁仓医学的集大成者。

其次,司马迁曰:“至今天下言脉由扁鹊也。

”扁鹊论太子尸蹶病时说“色废脉乱”。

阳庆曰:“庆有古先道遗传黄帝扁鹊之脉书,五色诊病,知人死生,决嫌疑,定可治,及药论,甚精。

”仓公曰:“扁鹊虽言若是,然必审诊,起度量,立规矩,称权衡,合色脉表里有馀不足顺逆之法。

傅青主完带汤治疗宫颈炎医案

傅青主完带汤治疗宫颈炎医案

傅青主完带汤治疗宫颈炎医案
傅青主完带汤
【组成】炒⽩术、⼭药(炒)各30g,⼈参6g,⽩芍(酒炒)15g,车前⼦(酒炒)9g,⽢草3g,陈⽪、⿊荆芥穗、柴胡各1.5g。

【⽤法】⽔煎服,每⽇1剂。

【功效】补中健脾,化湿⽌带。

⽤于脾虚肝郁,湿浊下注,带下⾊⽩或淡黄,清稀⽆臭,⾯⾊⽆华,倦怠便溏,⾆淡苔⽩,脉缓或濡弱。

【⽅解】本⽅所治,是脾虚肝郁,湿浊下注之证。

⽅中重⽤⽩术、⼭药以健脾束带;⼈参、⽢草补⽓扶中;苍术燥湿健脾;柴胡、⽩芍、陈⽪疏肝解郁,理⽓升阳;车前⼦利⽔渗湿;⿊荆芥穗⼊⾎分祛风胜湿。

全⽅脾、胃、肝三经同治,具有健脾益⽓,升阳除湿之功。

【加减】如肾虚腰痛者,酌加杜仲、菟丝⼦;寒凝腹痛者,酌加⾹附、艾叶;若带下⽇久,滑泄不⽌者,酌加⾦樱⼦、龙⾻、芡实、乌贼⾻之类。

【医案】郑某,⼥,44岁,2001年3⽉来诊。

主诉⽩带量多,⾊黄10余年,伴有腰痛。

临床检查为重度宫颈糜烂(颗粒型)。

经门诊上⽅治疗,第1个疗程后⽩带明显减少,宫颈糜烂变为重度糜烂(单纯型);第2个疗程后⽩带清晰稀,⽆腰痛,检查为宫颈中度糜烂(单纯型);第3个疗程后临床⽆症状,检查宫颈糜烂⾯变为光滑。

嘱其注意外阴清洁卫⽣,禁⽌性⽣活1个⽉。

【⽅源】《傅青主⼥科》。

补阳还五汤临证举隅

补阳还五汤临证举隅

补阳还五汤临证举隅
郎立和
【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年(卷),期】2010(17)7
【摘要】@@ 补阳还五汤出自王清任<医林改错>,主治中风后遗症之气虚脉络瘀阻所致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症.方中重用黄芪,以大补元气、长肌肉、壮筋骨,用为主药,意在气行则血行;辅以当归尾、川芎活血和营;少佐桃仁、红花、地龙以化瘀通络.全方可使气旺血行、瘀去络通.多年来,笔者临证以补阳还五汤随证加减治疗包括中风后遗症在内的诸多疾病,均获良效,举例如下.
【总页数】2页(P88,110)
【作者】郎立和
【作者单位】济源市妇幼保健院,河南,济源,45465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9.6
【相关文献】
1.补阳还五汤合阳和汤临证验案举隅
2.补阳还五汤临证辨治举隅
3.补阳还五汤临证应用举隅
4.补阳还五汤临证举隅
5.补阳还五汤化裁临证举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充分休 息后不 减 ,工作 效率 低 ,纳 差 ,腰 酸 痛 ,便溏 ,舌 质淡 、苔 略厚 ,脉细弱 。病 为解侪 ,证属 脾虚湿滞 ,肝 肾 不足 。治 以健 脾 除 湿 ,补 益肝 肾为 法 ,完 带 汤 化 裁 主 之 :炒 白术 20g,炒 山药 25g,党参 15g,白芍 药 12g,车 前子 (包 煎 )10g,苍术 10g,陈皮 6g,柴胡 6g,黄 芪 30g, 当归 10g,狗脊 20g,仙鹤 草 30g,炙 甘草 3 g,7剂 ,每 日 1剂 。药后 自感乏力 好转 ,上 方 加鸡 内金 10 g以助 纳 运 ,继服 20余 剂 ,诸 症 皆除 。
胡某 ,男 ,48岁。平 素 喜 吃 甜 食 ,多 生 肥 腻 ,近 6 个月来 头胀 闷神疲 ,体 重逐渐增 加 、乏力 而来诊 。诊见 形体胖臃 ,大腹 便 便 ,身高 186cm,体 重 103kg,骨 节 酸 软 ,腹胀 痞满 ,大 便 不 干 但 黏 滞 难 行 ,舌 胖 大 ,边 有 齿 印 ,苔黄 腻 ,脉 濡 细数 。查 胆 固醇 7.6mmol/L,甘 油三 酯 3.3mmo ̄L,B超 提 示 脂 肪 肝 。证 属 脾 虚 湿 阻 ,湿 浊 蕴于肌肤 ,且有化 热之势 ,治宜健 脾益气 ,渗利湿浊 ,佐 以清化 。完带汤 加味 :炒 白术 20g,苍 术 10g,陈皮 10g, 荆芥 6g,柴胡 10g,荷叶 6g,泽泻 15g,生 山楂 15g,黄芩 9g,甘草 3g。每 日 1剂 ,嘱控 制 饮食 ,加强 运 动 锻 炼 , 服药 10剂 ,自觉好 转 ,无 不适 。原方 继 进 l0剂 ,身 体 轻快 ,药 已 中病 ,但 嫌煎药 不便 ,拟 上方加量 为水丸 ,每 次 9g,日3次 ,服 药 3个 月余 ,血 脂 检 查 正 常 ,嘱 仍 控 制 饮食 ,运 动锻炼 防其 复发 。
doi:10.3969/j.issn.1003—8914.2010.10.104 文 章编 号 :1003—8914(2010)一10—1900-02
完带 汤 出 自《傅 青 主女科 》,由炒 白术 、炒 山药 、人 参 、白芍 药 、车 前 子 、苍 术 、甘 草 、陈 皮 、黑 荆 穗 、柴 胡 组 成 ,原治脾 虚不运 、湿浊不 化 、肝郁乘 脾 、带 脉失摄所 致 的带证 。本 方肝脾 同治 ,升降 并 用 ,消 补 兼顾 ,以健 脾 补 气 、燥 湿 运 脾 为 主 ,兼 疏 肝 解 郁 ,补 中寓 散 ,化 浊 于 升 清 之 中。据其补脾疏 肝 、升 阳化湿 之功效酌 情化裁 ,治 脾 虚 、肝郁 、湿浊所致 诸病 ,可收佳效 ,举案 如下 。 1 肥 胖
· 1900 ·
光 明 中 医 2010年 10月 第 25卷 第 lO期 CJGMCM October 2010.Vol 25.10
完 带 汤 治 验 举 隅
李 海 涛 Leabharlann 河 南省 南 召 县 城 关 镇 卫 生 院 (南 召 474650)
关键词 :肥胖;解侪;阳痿;不孕症 ;完带汤;医案
按 :《素 问 ·奇 病论 》中有 :“素食 甘 美而 多肥 ”的 记 载 ,恣食 肥 甘 导 致 脾 虚 失 运 ,以 致 水 谷 不 化 精 微 ,反 为 水 湿 ,湿 浊 聚 集 于 肌 肤 而 致 肥 胖 ,且 水 湿 郁 久 能 化 热 ,故治 疗应健脾补 气助运 治其本 ,利水渗 湿清热燥 湿 治其 标。 用具有健脾 化 湿 功效 的 完 带汤 为主 方 治 疗 , 且 柴胡用量较 重 是取 其 :“推 陈致新 、久服 轻 身”(《神 农本 草》)的作 用 ;荷 叶、泽 泻升 清泻 浊化 湿 ,有 助 脾运 化之功 ,且荷 叶 又 能“令 人瘦 劣 ”(《神 农本 草 》)有减 肥 作 用 ;山楂 消食 运 脾 ,有 降 脂 减 肥 作 用 ;黄 芩 清 热 燥 湿 。诸 药 合 用补 运 脾 气 ,升 清 与 降 泄 浊 湿 并 举 ,切 合 病 情 ,故 能取 效 。 2 解 佛
按 :解 ,见于《内经 ·论 疾诊 尺 》及 《素 问 ·平人 气 象论》。解 :懈怠 ;无 力 ;解,即 困倦 无力 ,类似 于现 代的 疲 劳综 合 征 、亚 健 康 状 态 。脾 主 肌 肉 四 肢 ,脾 虚 湿 滞 肌 肉四肢 不得 充养 而发病 。故 用 完带汤健 脾益 气化 湿为 主 方治疗,加黄 芪益 气健脾 ,参 入 当归 配 白芍药养 血益 肝 ,补 肝 体 助 肝 用 ,使 “土 得 木 而 迭 ”,肝 主 筋 ,为 罢 极 之 本 ,肝得补养 亦有利缓 解 病情 ;用狗脊 补肝 肾,强腰 膝 , “治腰 背 强,机 关缓 急 ,利 骨节也 ”(《本草 崇原》),且 能 补 火暖土 以助脾 运 ;仙鹤 草 又名脱 力草 ,江浙 民间 用此 治脱力 劳伤 是有 效 验 方 ,足 证 其有 强壮 之 功。诸 药共 投 ,侧 重 治 脾 ,兼 顾肝 肾 ,且 用 验 方 ,故 收 效 尚佳 。 3 阳 痿
黄 某 ,男 ,50岁 ,乏 力 一 年 ,加 重 2个 月 。 1年 前 原 因不 明 出现疲 劳乏力 ,记忆力 下 降 ,4个 月前 曾在 医 院 全 面检 查 ,各 项 指 标 均 正 常 ,诊 断 为 :“疲 劳 综 合 征 ”。 近 2个 月 来 病 情 加 重 ,头 晕 ,全 身倦 怠 无 力 ,喜 卧 懒 动 ,
陈某 ,男 ,43岁 。 自诉 40岁后 性 功 能逐 渐 减 退 , 近 1年来 阳痿 ,偶 有不 全 勃 起 ,但 维 持 时 间很短 ,经 多 方 检查未 发现任 何 阳性体 征 ,屡 用 中西 药治 疗 而无 明 显效 果 。现头 昏沉重 ,四肢乏力 ,口淡无 味 ,饮食 日减 , 食后 腹胀 ,大便溏 ,时 有腰 酸 ,舌 淡 苔腻 ,脉 沉缓 无 力 。 辨 证 属 脾 失 健 运 ,精 血 无 源 ,肾 失 滋 养 ,宗 筋 弛 缓 。 治 宜益气 健脾 ,补 肾起 痿 ,完 带 汤加 减 :炒 白术 20g,炒 山 药 30g,党参 20g,白芍 药 10g,车 前子 (包 煎 )15g,苍术 15g,陈皮 6g,柴胡 6g,巴戟天 20g,九 香虫 10g,蜈蚣 2 条 ,炙 甘草 6g。服 药 6剂 ,食 量增加 ,守方加仙 茅 12 g, 温 肾壮 阳,治疗 月余 ,阳痿告 愈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