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文言文翻译方法

合集下载

文言文翻译原则及方法

文言文翻译原则及方法

3.补谓语: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 ( 击鼓 ) 士兵们的 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
4.补介词: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晋军驻扎(在)函 陵 , 秦 军 驻 扎 ( 在 ) 氾 南 。
5.补量词: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 已。
文言文翻译原则
一 信、达、雅 二 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文言文翻译原则一:信、达、雅
1.“信”:真实,准确。实词虚词做到字字落实,不可以随 意增减内容。
例: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译文:六国被攻破灭亡,不是武器不锋利,战术不恰当,弊病 在于贿赂秦国。
2、“达”:通顺,流畅。合乎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及语言表达
练习:
人名、年号
地名
1.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 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官名
与现代汉语义同
译文: 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作为赵国的将领征讨齐国,大败 齐军,夺取了阳晋,被封为上卿,他凭借勇气在各国诸侯间闻 名。
二 补:补充。 需要补充的有以下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古代汉语大多是 单音词,现代汉语的双音词中有不少是以文言词汇为基本词素 而发展成的。翻译时,要把这些文言单音节词补充为相应的现 代汉语双音词。 学不可以已。 译:学习不可以停止。 吾尝终日而思矣。 译:我曾经一天到晚地思考。 第二种情况,补出文言文中省略的成分或隐含的成分,如句子 中省略的主语、谓语、宾语以及介词“于”等,从而使句意完 整。
①文言词汇
现代汉语词汇
②词类活用词
活用后的词;
③通假字
本字;
④古义
今义、引申义、比喻义。

文言文好多种翻译方法

文言文好多种翻译方法

一、直译法直译法,即逐字逐句翻译,力求忠实原文。

此法适用于字词简单、句式结构相似的文言文。

如:原文: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直译: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复习,不是也很愉快吗?”二、意译法意译法,即根据原文意思进行翻译,不求字字对应。

此法适用于句式复杂、意境深远、难以直译的文言文。

如:原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意译:山不一定要很高,只要有仙人居住,就会有名气。

三、增译法增译法,即在翻译时添加一些现代汉语中常见的词语,使译文更加流畅易懂。

如:原文: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增译:青青的衣领,悠悠的思绪。

四、减译法减译法,即在翻译时省略一些古文中常见的虚词、重复的词语等,使译文更加简洁。

如:原文:朝三暮四,愚公移山。

减译:朝三暮四,愚公移山。

五、换译法换译法,即将古文中生僻的词语、成语等用现代汉语中常见的词语、成语替换。

如:原文:君子之交淡如水。

换译:朋友之间的交往应该像水一样淡泊。

六、分译法分译法,即将长句或复杂句式拆分成若干短句,使译文更加清晰。

如:原文: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

分译:天地最大的德性是生养万物,圣人的最大宝藏是地位。

七、合译法合译法,即将若干短句合并成一个长句,使译文更加紧凑。

如:原文: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合译:通过温习旧知识,获得新的认识,就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了。

总之,翻译文言文需灵活运用多种方法,以达到准确、流畅、生动的效果。

然而,无论何种方法,都应以忠实原文为前提,力求让现代读者领略古文之美。

文言文翻译方法逐字翻译

文言文翻译方法逐字翻译

古文之妙,在于其言简意赅,含蓄深远。

然文言文与白话文之间,相隔甚远,非逐字翻译,难以达意。

逐字翻译,即按照原文的字面意思进行翻译,力求忠实原文,不失原意。

以下为逐字翻译文言文之方法,以供参考。

一、理解字词含义逐字翻译之前,需先理解原文中每个字词的含义。

文言文中的字词,往往具有丰富的内涵,一字多义、一词多义的现象较为常见。

因此,在翻译时,要结合上下文,准确把握字词的具体含义。

例如,原文:“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其中,“青青”表示颜色,可译为“翠绿”,“衿”指衣领,可译为“衣领”,“悠悠”表示遥远,可译为“遥远”,“我心”即我的心情,可译为“我的心情”。

二、分析句子结构文言文的句子结构较为复杂,主谓宾、定状补等成分的排列方式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

在逐字翻译时,要分析句子结构,正确划分成分,保证翻译的准确性。

例如,原文:“吾日三省吾身。

”其中,“吾”为主语,可译为“我”,“日”为时间状语,可译为“每天”,“三省”为动词短语,可译为“反省”,“吾身”为宾语,可译为“我的身心”。

翻译时,应按照“主语+时间状语+动词短语+宾语”的结构进行翻译。

三、注意词性转换文言文中,某些实词或虚词在特定语境下,会根据需要发生词性转换。

在逐字翻译时,要注意这种转换,确保翻译的准确性。

例如,原文:“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其中,“安”原本为疑问代词,此处根据语境,转换为副词,表示疑问,可译为“怎么”。

四、考虑修辞手法文言文中,作者常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排比等。

在逐字翻译时,要充分考虑这些修辞手法,尽量保留原文的修辞效果。

例如,原文:“朝露待日晞。

”其中,“朝露”运用了比喻手法,将露水比作人的青春,可译为“青春如朝露”。

五、调整语序文言文与现代汉语在语序上存在差异,逐字翻译时,要根据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调整语序,使译文通顺易懂。

例如,原文:“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其中,“人生得意”在原文中为状语,翻译时调整为现代汉语的语序,即“在人生得意之时”。

文言文翻译技巧和方法

文言文翻译技巧和方法

文言文翻译技巧与方法一、基本方法:直译与意译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与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就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

直译的好处就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就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所谓意译,则就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

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

意译的好处就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

其不足之处就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二、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就是保留。

凡就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例如:《晏子使楚》中的“楚王”、“晏婴”、“晏子”等不用翻译。

“删”,就就是删除。

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

例如:“寡人反取病焉”的“焉”就是语气助词,可不译,本句的意思就就是“我反而自讨没趣。

”(《晏子使楚》)又如:“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中的“而”就是连词,可不译,整句意思就是“子猷与子敬都病重,子敬先死去。

”“补”,就就是增补。

(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一词就是“妻子、儿女”的意思;(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如《人琴俱亡》中“语时了不悲”,翻译为:(子猷)说话时候完全不悲伤。

“换”,就就是替换。

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

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您”。

“调”就就是调整。

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

例如《人琴俱亡》中“何以都不闻消息”,“何以”就是“以何”的倒装,宾语前置句,意思就是“为什么”。

“变”,就就是变通。

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

“子猷问左右”(人琴俱亡))中的“左右”指的就是“手下的人”,“左右对曰”(《晏子使楚》中的“左右”指的就是“近臣”。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组词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组词

文言文,即古代汉语,是我国古代文献的主要载体。

由于历史变迁,语言的发展,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存在较大的差异。

因此,在阅读和研究古代文献时,翻译文言文便成为了一项必备的技能。

以下将介绍几种常用的文言文翻译方法。

一、直译法直译法,即按照文言文原文的字面意思进行翻译。

这种方法适用于文言文中一些基本词汇和语法结构。

具体操作如下:1. 对文言文中的实词进行直译。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它们在句子中充当主要成分。

直译时,应将实词翻译成现代汉语中相对应的词汇。

2. 对文言文中的虚词进行直译。

虚词包括介词、连词、助词等,它们在句子中起连接、修饰、辅助等作用。

直译时,应根据虚词的语法功能,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中相应的虚词。

3. 对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进行直译。

文言文中存在一些特殊句式,如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等。

直译时,应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将这些特殊句式还原成正常的语序。

二、意译法意译法,即根据文言文原文的意思进行翻译,不拘泥于字面意思。

这种方法适用于文言文中一些难以直译或直译后表达效果不佳的句子。

具体操作如下:1. 对文言文中的难译词汇进行意译。

对于一些生僻词汇或古语,直译后难以理解,此时可采用意译,用现代汉语中相近的词汇表达其意思。

2. 对文言文中的修辞手法进行意译。

文言文中常运用比喻、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意译时需将这些修辞手法转化为现代汉语中的相应表达。

三、注释法注释法,即在翻译过程中,对文言文中的一些生僻词汇、地名、官职等进行注释。

具体操作如下:1. 对生僻词汇进行注释。

将文言文中生僻的词汇解释清楚,使读者能够理解其意思。

2. 对地名、官职等进行注释。

对于一些与地理、历史相关的地名、官职等,需进行简要介绍,以便读者了解。

四、结合上下文法结合上下文法,即在翻译文言文时,要充分考虑上下文语境,使翻译后的句子通顺、符合逻辑。

具体操作如下:1. 分析句子结构。

在翻译前,先分析文言文句子的结构,了解其主语、谓语、宾语等成分。

古文翻译的八种方法

古文翻译的八种方法

古文翻译的八种方法古文翻译包括文言文和古诗词翻译,古文翻译是对古汉语知识的综合能力的训练。

近年来,在高考语文试卷上,加大了文言文的主观题。

所以,“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的特别重要。

如何做好文言文的翻译呢?准确、明白、通顺,符合现代汉语表述习惯,没有语病;能体现原文的语言特色,力求做到文笔优美、生动、富有表现力是文言文翻译的标准。

下面就让小编给大家总结下古文翻译的八种方法。

一起来看看吧!古文翻译的八种方法由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一、加。

即加字法。

在单音节词前或之后加字,使之成为双音节词或短语。

(一) 单音节变双音节。

如:1、前辟四窗,垣墙周庭。

(《项脊轩志》)译文:前面开辟了四个窗子,障壁围着院子(或“绕着院子砌上围墙”)。

2、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译文:独自一个人欣赏音乐快乐,同别人一起欣赏音乐也快乐,哪一种更快乐呢?(二) 同形异义词取古义。

如:(1)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赤壁之战》)(2)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桃花源记》)(3)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4)今以实校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久已疲。

(《赤壁之战》)上述四例中,(!)“妻子”,今义指男子的配偶,即爱人(女方);古义为妻子和儿女。

(2)“绝境”,今义指没有出路的境地;古义为与外界隔绝的地方。

(3)“宣言”,今义是表示政见的公告或声明;古义指公开扬言。

(4)“不过”,今义为转折连词,古义是不超过的意思。

二、减。

对于“偏义复词”,就是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陪衬。

翻译时,要将“陪衬意”去掉。

如:(1) 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

(《指南录后序》)(2)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出师表》)(3) 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孔雀东南飞》)(4) 备盗之出入也。

文言文翻译六字诀方法归纳

文言文翻译六字诀方法归纳

文言文翻译技巧六字诀对、换、留、删、补、调。

1.“对”,即对译。

文言文中单音词较多,翻译时要把单音词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现代汉语双音词。

例:①“学而时习之”(《论语》)中的“学”可对译为“学习”,“习”可对译为“温习”;②“一狼径去”(《狼》)中“径去”可对译为“径直离去。

”当然,有的文言文单音词在现代汉语中有多个双音词,对译时要注意根据语境选择使用。

2.“换”,即替换。

一种情况是文言文中有些单音词不能对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双音词时,就要换上一个确切的词来翻译。

例:“薄暮冥冥,虎啸猿啼”(《岳阳楼记》)中的“薄”,译为“迫近”;“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幼时记趣》)中的“明”,译为“眼力”。

另一种情况就是要把通假字换成本字。

文言文中,有时要用同音字或音近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使用,这叫做古字通假。

通假,就是通用、借用的意思。

在翻译时,先要换成本字,再作解释。

例:《核舟记》中“诎右臂支船”一句中的“诎”同“屈”,“屈”是本字,意思是弯曲;“左手倚一衡木”中“衡”同“横”,“横”是本字。

3.“留”,即保留。

有的文言文词语不用翻译。

古今词义相同的词语,如“山、水、牛、羊”等,人名、地名、朝代名、年号、官名、书名、器物名、度量衡单位等,都可以保留在译文中。

4.“删”,即删除不译。

指的是有些文言文虚词,在句中只起语法作用,无实在意义,翻译时可以删去不译。

例:“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中的“夫”是句首发语词,只起引发议论的作用;“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中的“之”,只起凑足音节的作用,也可删去不译;另外,如“盖大苏泛赤壁云”(《核舟记》)中的“云”是句末语气词,表陈述语气,不用翻译。

5.“补”,即补充。

一种情况是在文言文中数词往往直接放在动词或名词前,不用量词,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应把量词补充进去。

例:“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应译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根抚尺罢了”。

另一种情况是指文言文中省略句子成分的现象,翻译时要补充完整,有以下4种情况:(1)省主语。

文言文翻译十大方法

文言文翻译十大方法

文言文翻译十大方法古文翻译,特别是文言文翻译,一直是对于许多人来说的一大难题。

在现代汉语和文言文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为了能够准确的理解和翻译文言文,我们需要采用一些方法和技巧。

以下是文言文翻译的十大方法:一、全面深入的了解原文意义在进行文言文翻译之前,我们必须对原文进行全面的了解,包括语境、意义和背景等。

只有通过这种深入理解,我们才能够对文言文进行合理的解释和翻译。

二、捕捉关键词文言文翻译通常伴随着许多冗长的词汇和繁琐的语句。

为了准确地理解意义,我们需要从中挑选出关键词,并加以分析和解释。

这样能够使我们更准确的翻译文言文。

三、学会借助现代汉语很多时候,我们可能感到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之间存在巨大的隔阂。

然而,在翻译时,我们可以借助现代汉语,结合文言文的语法规则,进行适当的转化和调整,使翻译更加顺畅和自然。

四、认识典故和常用词汇文言文翻译需要对典故和常用词汇进行认识,因为这些典故和词汇往往体现着文言文的特点和重要意义。

通过这种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翻译文言文。

五、结合语境和背景文言文翻译之所以困难,主要是因为文言文语言结构复杂,表达方式独特,需要结合背景和语境,才能进行准确的翻译。

只有通过这种方法,我们才能够完整地呈现文言文的内涵和意义。

六、善于运用词典和工具为了进行更准确和准确的文言文翻译,我们需要学习如何运用词典和其他语言工具,这些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结构和主题意义。

七、注意文句的主谓宾结构文言文的语言结构比较复杂,尤其是在主谓宾的结构中。

正确的处理这种结构,可以在文言文翻译中获得巨大的优势。

八、了解动词和副词的用法在文言文中,动词和副词是非常重要的词汇。

了解它们的用法和用途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翻译文言文。

九、分清文言文的修饰关系文言文的修饰关系非常重要,它可以把几个词元连接成为一个意义巨大的词汇。

了解这种修饰关系是理解文言文的关键。

十、掌握术语和专业知识在进行文言文翻译时,我们还需要学习和掌握一些术语和专业知识,以便能够更好地理解、解释和翻译文言文。

语文文言文翻译方法

语文文言文翻译方法

夫文言文,古人之遗泽,虽历经千年,仍熠熠生辉。

然今之人,鲜有通晓古文者,故翻译之法,遂成吾辈之必备。

翻译文言文,非易事也,须具备一定的古汉语知识,严谨的态度,以及灵活的技巧。

兹论及文言文翻译之法,以飨读者。

一、字词翻译1. 直译:以现代汉语中与之意义相近或相同的词替换古文中的字词。

如:“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

”直译为:“天地,是万物所逆旅的地方。

”2. 意译:在直译的基础上,根据上下文语境,对字词进行灵活的解释。

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意译为:“那青青的衣领,使我心中久久不能平静。

”3. 音译:对于一些古文中的字词,现代汉语中没有对应的意义,可采取音译的方法。

如:“蝴蝶”在古文中写作“胡蝶”,可音译为“胡蝶”。

二、句子翻译1. 调整语序:古文中的语序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翻译时需调整。

如:“余闻之也。

”应翻译为:“我听说这件事。

”2. 增删词语:为了使句子通顺,可适当增删词语。

如:“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

’”翻译为:“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其中必有我的老师。

’”3. 保留古风:对于一些具有古风色彩的句子,可保留其原貌。

如:“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翻译为:“月亮明亮星星稀疏,乌鹊向南飞去。

”三、篇章翻译1. 理解篇章主旨:翻译文言文篇章,首先要理解其主旨,把握全文大意。

如《离骚》一篇,主要表达了屈原忧国忧民之情。

2. 分析篇章结构:文言文篇章结构严谨,翻译时要注意层次分明。

如《岳阳楼记》分为四段,分别描述了楼之高、山之远、水之广、心之旷。

3. 融汇贯通:翻译文言文篇章,要将字词、句子、篇章三者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翻译。

四、注意事项1. 严谨态度:翻译文言文,必须严谨认真,不可随意篡改原文。

2. 灵活运用:在保证准确翻译的基础上,可适当运用修辞手法,使译文更加生动形象。

3. 注重文采:文言文翻译,不仅要忠实于原文,还要注重文采,使译文更具韵味。

总之,翻译文言文需具备一定的古汉语知识,严谨的态度,以及灵活的技巧。

文言文实词翻译方法

文言文实词翻译方法

夫文言文者,古人之言也。

其词义深邃,韵味悠长,然今人读之,往往难解其意。

故翻译文言文实词,实为学文言之要务。

今略述文言文实词翻译方法如下:一、字面意义法字面意义法即以实词在文言文中的直接意义进行翻译。

此法适用于那些在文言文中意义较为固定的实词。

例如:1.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翻译:经过寒冷的岁月,然后才知道松柏之树在寒冷中依然挺立。

2. 水落石出。

(《诗经》)翻译:水退了,石头就露出来了。

二、语境分析法语境分析法即根据实词在文言文中的语境进行翻译。

此法适用于那些在文言文中意义较为灵活的实词。

例如:1. 虽然如此,吾仍愿为之。

(《左传》)翻译:尽管如此,我还是愿意去做这件事。

2.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论语》)翻译:君子之间的交往清淡如水,小人之间的交往甜如美酒。

三、同义词替换法同义词替换法即用现代汉语中的同义词替换文言文中的实词。

此法适用于那些在文言文中意义较为简单的实词。

例如:1.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翻译:尊敬自己的老人,也要尊敬别人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小孩,也要爱护别人的小孩。

2.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诗经》)翻译:桃花娇艳,盛开如火焰。

四、反义词替换法反义词替换法即用现代汉语中的反义词替换文言文中的实词。

此法适用于那些在文言文中意义较为明显的反义词。

例如:1. 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

(《战国策》)翻译:忠告虽然刺耳,但有利于行动;良药虽然苦口,但有利于治病。

2.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翻译:不合礼节的事不要看,不合礼节的事不要听,不合礼节的事不要说,不合礼节的事不要做。

五、综合分析法综合分析法即结合上下文、语法结构、修辞手法等因素,对实词进行综合翻译。

此法适用于那些在文言文中意义较为复杂、难以理解的实词。

例如:1. 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庄子》)翻译:水的积累不够深厚,那么它就无法承载大船。

文言文翻译六方法——留、对、拆、增、删、调

文言文翻译六方法——留、对、拆、增、删、调

文言文翻译六方法——留、对、拆、增、删、调(1)留。

古今意义相同、专有名词(国号、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书名)保留不译。

如:“晋侯、秦伯围郑”,“晋侯”、“秦伯”不译。

(2)对。

将单音节词对译成双音节词,有三种情况。

①原单音节词加前缀或后缀。

如:“鼠度其无他技”,“鼠”译“老鼠”;“石之铿然有声者”,译“石”译“石头”。

①原单音节词前或后加同义词。

如:“不患贫而患不安”,“贫”译“贫困”,“安”译“安定”。

①原单音节词换成另一个双音节词。

如:“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凶”译“荒年”。

(3)拆。

现代汉语的一个双音词有时是古汉语中两个连在一起的单音词,译时不能以今度古,要拆开。

如:“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祖父”译“祖辈、父辈”。

(4)增。

增补句子省略成分或词语活用后新增内容。

①增省略成分。

如:“黑质而白章”,译时补出省略的主语“蛇”;“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译时补出省略的谓语“击鼓”;“则与斗卮酒”,译时补出动词的宾语“他”;“竖子不足与谋”,译时补出介词的宾语“你们”;“今以钟磬置水中”,译时补出省略的介词“在”。

①增活用后需要的内容。

如:“吾从而师之”,译时加“把当作”;“吾妻之美我者”,译时加“认为”;“项伯杀人,臣活之”,译时加“使”。

(5)删。

一些无法译出的虚词(语气助词、表停顿、凑足音节)可删去。

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这里的“之”、“也”不译。

(6)调。

古汉语中的倒装句子(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译时要调整到它应在的位置。

“甚矣,汝之不惠”,译时谓语应回到主语后面,“你太不聪明了”。

古文翻译六种方法

古文翻译六种方法

熟悉六种方法:1、留——凡是有古今意思相同的词语,以及专有名词,如国号、年号、帝号、冠名、地名、人名、器物明、书名等都可以保留下来,没有必要作变动。

例1、日待哺于东南之转饷,浙民已困,欲救此患莫若屯田。

(08全国卷Ⅰ)译文:每天等着吃从东南地区运来的军粮,浙地人民已经困乏,要解救这一患难不如屯田。

2、对——将已由单音节发展成双音节的词对译出来。

对译时主要有下面两种情况:(1)在原来的单音词前面或者后面加一个同义词或者近义词,合成一个双音词(原来的词语作为语素之一)。

例如:不可党邪陷正以求苟免。

(04湖北卷)译文:不能用阿附邪恶、陷害忠正的手段达到免祸的目的。

(2)换为完全不同的另一个词。

例如:吾但使国家无逋赋,吾职尽矣,不能复念尔民也。

(07江西卷)译文:我只要使国家没有人拖欠赋税,我的责职就尽到了,不能再考虑你们百姓了。

3、拆——文言中有两个单音词,在白话文中恰好有一个双音词,对这类词语,需要拆成两个单音词来翻译,而不能用白话中双音词的词义去翻译。

例如:如古语里面的‘是非’应该翻译成:“这不是”,“设备”应该翻译成“设置防备”。

4、增——增补句子的省略成分和词语活用后的新增内容。

(1)句子的省略部分一定要补出来。

例如:游学青、徐、并、冀之间,与交友者多异之。

(07上海卷)译文:仲长统在青州、徐州、并州、冀州一带游历求学,和(他)交朋友的大多认为他与众不同。

(2)词类发生活用时候,必须根据活用的类型增补有关活用后的新增内容。

例如:郭异之,持以白王。

(07广东卷)译文:郭感到非常奇怪,拿着纸来告诉王生。

5、删——文言文中的一些虚词没有实在意义,或者为语气助词,或者表示停顿,或者是凑足音节,或者起连接作用,在翻译时候可以删去,而不必硬译。

例如:盖忠臣执义(07全国卷Ⅰ)译文:忠臣坚持道义。

6、调——把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子调整过来,使之符合现代语法的习惯。

例如:门前植槐一株,枝叶扶疏,时作麋哺饿者于其下。

文言文翻译技巧

文言文翻译技巧

文言文翻译一、翻译要求:(1)信:就是准确,即译文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要忠实于原文,不歪曲,不遗漏,不增译。

(2)达:就是畅达,即译文明白晓畅,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要求和习惯,无语病。

(3)雅:语言优美。

二、翻译原则: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三、翻译考点:古文翻译,要求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义通畅,要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1.积累性的:关键词语(重要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议词等)2.规律性的:语法现象(词类活用、固定结构、特殊句式等)四、翻译步骤:(1)审:审清踩分点,即两类考点。

(2)切:以词为单位,用“/”切分句子。

(3)连:按现代汉语语法的习惯,将逐一解释出来的词义连缀成句。

(4)誊:抄在答卷上,不写繁体字,简化字,错别字。

五、翻译方法:(1)对:即对译法。

例: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

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逸享乐可以使自己灭亡。

翻译下列句子,注意画线字的翻译1. 请略陈固陋。

请让我大略的陈述(自己)固瑟鄙陋(的意见)2. 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我认为平民之间的交往尚且不相互欺骗,何况使大国之间的交往呢?3.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这(就是)求学问的人不可以不深入地思考并谨慎的选取它。

(2)留:即保留法,保留古今意译相同的专有名词(地名,人名等;年号…)(3)换:即替换法。

(4)删:即删减法,包括发语词、助词、结构倒装的标志、停顿…例:师道之不传也久已。

从师的风尚不流传很久了。

(“之”、“也”删掉)(5)补:即增补法,原句中的省略,古今用词的不同。

1.单音节实词对译成双音节实词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变更你的差役,回复你的赋税,那怎么样呢?2.补充省略句中的主语、谓语、宾语和介词等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孟子)问:“一个人欣赏音乐快乐,和别人一起欣赏音乐快乐,哪一个更快乐?”…3.补充行文省略的内容,如关联词语等(6)调:即调位法,包括:主谓倒置等六、如何达到“信”、“达”、“雅”的要求。

古文翻译常用的六种方法

古文翻译常用的六种方法

古⽂翻译常⽤的六种⽅法2019-10-27⼀、对译法所谓对译法,就是⽤现代汉语中对等的词去对换⽂⾔词的⽅法。

例如:“有卖油翁释担⽽⽴睨之,久⽽不去。

见其发⽮⼗中⼋九,但微颔之。

”(欧阳修《卖油翁》)就可词对词地翻译:“有”译为“有个”、“卖油翁”译为“卖油的⽼者”、“释”译为“放下”、“担”译为“担⼦”、“睨之”译为“斜眼看他”、“发⽮”译为“发箭”、“⼗中⼋九”译为“⼗次中了⼋九次”、“但”译为“只”、“微颔之”译为“稍稍地对此点点头”。

然后把上⾯的所有词连接起来就是准确译⽂: “有个卖油的⽼者放下担⼦站着斜眼看他,很久不离去。

看他发箭⼗次中了⼋九次,只稍稍地对此点点头。

”⼆、增删法增,就是增加;删,就是删除。

由于⽂⾔词⼤多是单⾳节词,⽽现代汉语已经成为双⾳节词了,所以翻译时,就要把单⾳节词增扩为双⾳节词。

例如:“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者不可得兼,舍鱼⽽取熊掌者也。

”(《鱼我所欲也》)就可以翻译为“鱼,是我喜欢的;熊掌,也是我喜欢的。

两种东西(如果)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舍弃鱼⽽选取熊掌。

”很明显,括号⾥的内容是我们为了通顺⽽添加上的,“也”字删掉了,再加上了“是”字,句⼦就⾮常通顺了。

由于有的⽂⾔虚词,虚得⽆⼀点实在意思,可不译出;有的⽂⾔虚词,现代汉语虽有同它相当的词,但如果勉强翻译出来,反⽽会使句⼦累赘。

属于这两种情况的⽂⾔虚词,翻译时都应该删去。

例如:“夫战,勇⽓也。

”(《曹刿论战》)“夫”发语词,不译;“也”,表判断的语⽓词,也可不译出。

三、移位法⽂⾔⽂的语⾔顺序和现代汉语的语⾔顺序是很不相同的,⽂⾔⽂中有很多倒装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就必须将颠倒了的顺序再颠倒过来,这实际上就是⼀种移位法。

例如:“何以效之?”(《订⿁》)“⼦何恃⽽往?”(《为学》)“微斯⼈,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这些句⼦实际上都是宾语前置句(即倒装句)。

翻译的时候,都得把倒置了的宾语提到前⾯去。

(完整版)文言文翻译方法及解题技巧

(完整版)文言文翻译方法及解题技巧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

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

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

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

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留“”:就是保留。

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例如:《晏子使楚》中的“楚王”、“晏婴”、晏“子”等不用翻译。

“删”,就是删除。

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

例如:“寡人反取病焉”的“焉”是语气助词,可不译,本句的意思就是“我反而自讨没趣。

”( 《晏子使楚》)又如:“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中的“而”是连词,可不译,整句意思是“子猷与子敬都病重,子敬先死去。

”补“”,就是增补。

( 1 ) 变单音词为双音词,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一词是“妻子、儿女”的意思;( 2 )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如《人琴俱亡》中“语时了不悲”,翻译为: (子猷)说话时候完全不悲伤。

“换”,就是替换。

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

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就是调整。

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

例如《人琴俱亡》中“何以都不闻消息”,“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宾语前置句,意思是“为什么”。

“变”,就是变通。

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

“子猷问左右” (人琴俱亡)) 中的“左右”指的是“手下的人”,“左右对曰” (《晏子使楚》中的“左右”指的是“近臣”。

古文翻译,自有顺序,首览全篇,掌握大意;先明主题,搜集信息,由段到句,从句到词,全都理解,连贯一起,对待难句,则需心细,照顾前文,联系后句,仔细斟酌,揣摩语气,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词句之间,联系紧密。

(完整版)文言文的翻译技巧

(完整版)文言文的翻译技巧

文言文翻译技巧:1、原则:文言文翻译要求准确达意,必须遵循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不可以随意地更换。

省略现象应该作补充,特殊句式的翻译也要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加以调整,力求通顺。

2、标准:信、达、雅。

信:要求准确表达原文意思,不增、不漏、不歪曲。

达:要求明白通顺,没有语病。

雅:要求遣词造句比较讲究,文笔优美富有表现力。

3、方法:增、删、调、留、换。

增:增加内容,保持句子顺畅。

删:去掉多余、累赘的成分,使句子简洁。

调:在遇到特殊句式时,需要把句子中的某些语法成分调整位置,更好地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

留:对于人名、地名、时间名词以及专有名词,一般保留原词。

换:某些内容损及到整个句子的“雅”时,调换其中冲突的内容。

[例]用现代汉语说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在翻译这个句子的时候,要注意到“物喜”“己悲”的意思,需要添加一些成分,还要注意“以”字的意思。

答案应为“不因为外物的好坏或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加字法:古文一般都是单字词,用加字法改成双字词。

如:名余曰正则兮,父亲把我的名取为正则其中“名余”加字为把我的名字取为改字法:古文中有古今异议词如上面例句的“余”在现代汉语中是“我”改变顺序法:注意改变倒装句语序重要一点就是多练,练多了自己也会总结出方法,改写得更加得心应手一、录“录”,就是把文言文句子中不必翻译的词抄录下来。

文言文中不必翻译的词大体分两类:一类是特殊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年号、日期等;一类是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不必翻译的词,如:山、石、高、远等。

例句①: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

”( 《梦溪笔谈》) 句中元“丰”是年号,“庆州”是地名,“子方虫”是害虫名,“秋田”与现代语意思相同,均不必翻译,抄录即可。

二、释“释”,就是把需要翻译的词加以解释。

古文翻译的方法

古文翻译的方法

古文翻译的方法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古文翻译的方法一、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

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

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

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

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二、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是保留。

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例如:《晏子使楚》中的“楚王”、“晏婴”、“晏子”等不用翻译。

“删”,就是删除。

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

例如:“寡人反取病焉”的“焉”是语气助词,可不译,本句的意思就是“我反而自讨没趣。

”(《晏子使楚》)又如:“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中的“而”是连词,可不译,整句意思是“子猷与子敬都病重,子敬先死去。

”“补”,就是增补。

(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一词是“妻子、儿女”的意思;(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如《人琴俱亡》中“语时了不悲”,翻译为:(子猷)说话时候完全不悲伤。

“换”,就是替换。

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

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就是调整。

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

例如《人琴俱亡》中“何以都不闻消息”,“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宾语前置句,意思是“为什么”。

“变”,就是变通。

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

文言文翻译方法及其例句

文言文翻译方法及其例句

夫文言文,古之遗言也,其辞约而义丰,其句奇而意深。

然今之人,多不解其意,遂使千古佳句,尘封于故纸堆中。

故翻译文言文,实为传扬古文化、启迪后人智慧之要务。

本文将略述文言文翻译方法,并附以例句,以飨读者。

一、直译法直译法,即直译原文,不增不减,力求忠实于原文。

此法适用于文辞简练、意义明了的句子。

例如:原文:子路曰:“吾闻君子之学也,亲其亲,仁也;教民予之,善也。

”译文:子路说:“我听说君子学习,亲近自己的亲人,这就是仁;教导民众,这就是善。

”二、意译法意译法,即根据原文的意思,用现代汉语重新表达。

此法适用于文辞含蓄、寓意深刻的句子。

例如:原文: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译文:月光明亮,星星稀疏,乌鸦向南飞去。

三、增译法增译法,即在翻译时增加一些现代汉语的成分,使译文更加通顺易懂。

此法适用于原文省略较多,或原文意思不够明确的句子。

例如:原文: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译文: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时去复习它,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吗?”四、删译法删译法,即在翻译时删除一些与文意无关或重复的词语。

此法适用于原文中存在一些不必要的修饰或重复。

例如:原文: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温习旧知识,能够从中获得新的理解,就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了。

”五、换译法换译法,即用现代汉语中相对应的词语或句子替换原文中的词语或句子。

此法适用于原文中的某些词语或句子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没有对应的意思。

例如:原文:孟子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译文:孟子说:“得道的人会得到许多帮助,失道的人会得到很少的帮助。

”例句:原文:昔孟母,择邻而处子。

译文:从前孟子的母亲,选择邻居的女子(居住)。

原文: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译文:青青的衣领,使我心情悠长。

总之,翻译文言文需遵循忠实于原文、准确传达意思、通顺易懂的原则。

掌握以上翻译方法,并结合具体语境,方能将文言文翻译得生动有趣。

文言文翻译的5种基本方法

文言文翻译的5种基本方法

翻译的基本方法有五种,即:留、补、换、改、删。

1、留。

文言句子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年号名、器物名等在翻译时予以保留,照抄不译。

例①:赵惠文王五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廉颇蔺相如列传》)句中划线的分别是帝王记年、古地名和古官职名,翻译时都可保留不译。

2、补。

即补出句中省略成分或某些必要的词句,使意思更准确完整,句子更顺畅。

补充部分要加小括号。

例②: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邹忌讽齐王纳谏》)句中“与”前省略主语“邹忌”,“与”后省略宾语“客”,翻译时都应补出。

例③: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

(《游褒禅山记》)这句话应译成:距离华山洞百余步(的地方),有(一块)石碑倒(在)路旁。

3、换。

一是用现代的双音词去换古代的单音词;二是对同一事物或行为,古人和今人有不同的指称,翻译时应用现代的指称去替换古代的指称。

例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带点部分应译成: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惑(问题)。

例⑤:邹忌修八尺有余……朝服衣冠……(《邹忌讽齐王纳谏》)句中的“修”现在讲“长”,这里指身高;“服”现代讲“穿戴”。

这方面例子很多。

比如,古人讲“书”,现在讲“信”;古人讲“目"”,现在讲“眼睛”;古人讲“首”,现在讲“头”;古人讲“食”,现在讲“吃”等等。

都要译为现代的指称。

4、改。

改变一些特殊文言句式的语序,把它改成现代汉语的常规语序。

主要有下列几种:(1)宾语前置句。

例⑥: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诗经·硕鼠)“莫我肯顾”就是“莫肯顾我”,属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翻译时都要改为现代常规语序。

(2)定语后置。

例⑦: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

(《廉颇蔺相如列传》)句中划线部分要按“求可使报秦之人”来译。

(3)状语后置。

例⑧:短屈原于顷襄王。

(《屈原列传》)句中划线部分译成时要放在“短屈原”前面作状语。

(4)谓语前置例⑨: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窃符救赵》)句中的“安在”是句子的谓语部分,提在主语“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之前了,翻译时要改语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 )
④ 推及,涉及。此其近者祸~身,远着~其子孙。(《战国
策》)
⑤ 来得及。方急时,不~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战国
策》)
⑥遭遇,遇到。公叔文子享94卫灵公,史鰌(qiū)知其~祸
(《训俭示康》)
2.介词
①等到,到了。 ~日中则如盘盂。(《列子·汤问》) ②趁着。 愿~未填沟壑而托之。 (《战国策》) 3.连词①和,与。洄曲~诸道桥梁。(《资治通鉴》 )
《石钟山记》:“微风~浪,水石相搏。”
⑦隆起;凸出。《中山狼传》:“遂~吻奋爪以向先生。” 3.量词⑧古代夜间计时单位“更”的代称,一鼓即一更。
《李愬雪夜入蔡州》:“四~,愬至城下,无一人知者。”
古今异义 公伤股 大腿
同义复词 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
通假字 既陈而后击之 同“阵”,这里用作动词,
摆好了交战的阵势
通假字 不禽二毛 同“擒”,擒拿
注意下列红色字的用法: 既陈而后击之 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 不鼓不成列
名词→动词 形容词→名词 动词→名词
常见文言实词: (1)一词多义 (2)古今异义 (3)同义复词、偏义复词 (4)通假 (5)活用
常见虚词 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
凭借
翻译下列句子: 1.宋公及楚人战于泓 2.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 3.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 4.公伤股,门官歼焉
人都责备宋襄公。宋襄公说:“有道德的人在战 斗中,只要敌人已经负伤就不再去杀伤他,也不 俘虏头发斑白的敌人。古时候指挥战斗,是不凭 借地势险要的。我虽然是已经亡了国的商朝的后 代,却不去进攻没有摆好阵势的敌人。”
一词多义 宋人既成列 已经 楚人未既济 完全,都
(1)动词①尽;完;终了。韩愈《进学解》:“言未~,有
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季氏将伐颛臾》:“~来之,则安之。”
②与“且”、“又”、“亦”搭配使用,表并列。《芙
蕖》:“有风~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谋攻》: “三军~惑且疑,则诸侯之难到矣。”
楚人未既济 渡河
(1)jì动词 ①渡;渡水。《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
沧海。
②成功;成就。《赤壁之战》若事之不~,此乃天也。 ③救助;帮助。《赤壁之战》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
高考专题复习
文言文阅读
(二)古代诗文阅读 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浅易”指合格的高中毕业生能够基本读懂的程度。 2.理解 B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 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文 1.辨析文句意义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 。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 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 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 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 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皆咎公。公曰: “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 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
笑于列者曰。”
(2)副词①后来;不久。《左传》:“~,卫人赏之以 邑。” ②已经。《廉颇蔺相如列传》:“~罢,归国,以相如 功大,拜为上卿。” ③完全;都;皆。《屈原列传》:“楚 人~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 ④通“即”。就;便。
《战国策》:“轲~取图奉之。”
(3)连词①既然;既然是。《归去来兮辞》:“~自以心为
省略句 补 换
翻译下列句子: 3.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 摆好阵势后才攻击楚军,宋军大败。
(楚军)既陈而后(宋军)击之,宋师败绩。 (楚军)摆好阵势后,(宋军)才攻击楚军,宋 军大败。
省略句 补 删
翻译下列句子: 4.公伤股,门官歼焉
宋襄公大腿受伤,他的护卫官杀死了他。 宋襄公大腿受伤,他的护卫官都被杀死了。
共~世业。
④停止。《淮南子·览冥》于是风~而波罢。 (2)jǐ名词,济水,河流名称,发源于河南,东流至
山东入海,后来下游河道被黄河所夺。
及其未既济也 趁着
1.动词
①赶上,追上。 追张仪,不~ 。(司马迁《史记》) ②至,到达。 ~郡下,诣太守。(陶渊明《桃花源记》) ③比得上,赶得上。 郯子之徒,其贤不~孔子。(韩愈《师
皆咎公 归罪,责备
1.名词 ①灾害,灾祸。违天,必有大~。 ②罪过,过失。若无兴德之言……以彰其~。难辞其~ 2.动词 ①责备,归罪。既其出,则或~其欲出者。 动辄得~ ②遭灾。 ③追究过失。 既往不~。 ④憎恶。
不鼓不成列 击鼓进军
1.名词 ①鼓,一种打击乐器。《庄暴见孟子》:“百姓闻王钟~之音,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 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3.分析综合 C (1)辨析文句意义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文言 = 文 + 言
1.常见文言实词 2.常见文言虚词(18个) 3.特殊句式、用法
(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 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 宋襄公与楚军在泓水作战。宋军已摆好了阵势
,楚军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担任司马的子鱼对 宋襄公说:“对方人多而我们人少,趁着他们还 没有全部渡过泓水,请您下令进攻他们。”宋襄 公说:“不行。”楚国的军队已经全部渡过泓水 还没有摆好阵势,子鱼又建议宋襄公下令进攻。 宋襄公还是回答说:“不行。”等楚军摆好了阵 势以后,宋军才去进攻楚军,结果宋军大败。宋 襄公大腿受了伤,他的护卫官也被杀死了。 宋国
管籥之音。”
②鼓乐声。《石钟山记》:“噌吰如钟~不绝。” ③战鼓。《赤壁之战》:“瑜等率轻锐继其后,雷~大进。” 2.动词 ④击鼓进军。《曹刿论战》:“战于长勺。公将~之。” ⑤弹奏、敲击(乐器)。《庄暴见孟子》:“何以能~乐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瑟。”
⑥挥动;振动。《信陵君窃符救赵》:“臣乃市井~刀之屠。”
翻译下列句子: 1.宋公及楚人战于泓 宋襄公和楚国人在泓水交战。
介宾后置 调 留
翻译下列句子: 2.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
全部渡河,但尚未排好阵势,再次报告。
(楚军)既济而未成列,(子鱼)又以(之)告 (宋襄公)。 (楚军)全部渡河,但尚未排好阵势,(子鱼) 再次用(“请击之”)报告(宋襄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