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十三章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三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13.1 复习笔记
一、社会分层概述
社会分层是指依据一定具有社会意义的属性,一个社会的成员被区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和现象。
1.社会地位及其差别
(1)自然差别与社会差别
自然差别是指根据某种自然属性将社会成员划分为不同类别,各类别成员在生理或遗传机制方面存在的各种差异。
社会差别是指根据某种社会属性划分的各类社会成员在社会境况方面的差异,是影响人们态度行为、制约人们之间互动关系的重要因素。
在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有许多自然差别同社会差别有着较强的联系,这种相互关联性又是非常稳定和持久的,对人们的社会表现有直接的影响。
(2)社会地位
①社会地位是指社会关系空间中的相对位置以及围绕这一位置所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即社会地位是社会关系之网中的各个纽结。
社会地位构成了社会分层的标准。
②社会地位可以分为正式的社会地位与非正式的社会地位。
正式社会地位是指那些长期存在并同其他相关地位发生稳定的制度化关系的位置或属性;非正式社会地位则指那些偶然的或临时性的、同其他相关地位之间处于易变的、非制度化关系的位置或属性。
(3)个人社会地位的多重性
个人社会地位多重性是指个人的社会地位通常不是唯一的,个人可以占有不同的社会地位,即个人社会属性的复合性。
个人社会地位的多重性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
①场合(外显)地位的多重性。
在不同交往场合,个人可以根据交往时空、对象及情境界定的不同而变换地位。
②素质(潜在)地位的多重性。
个人在同一个交往场合,各种构成其内在素质的社会属性同时对交往过程发生影响。
个人的素质地位取决于他的独特生活经历造成的内在潜能的发展程度。
在社会分层研究中,既要对正式地位之间的制度化关系做定性分析,又要对社会成员在各类社会地位上的分布以及由这种分布所形成的地位间联系状态做定量研究。
(4)总结
影响人们社会表现的社会差别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社会地位性质、地位间关系及多重地位的复合性决定的。
社会地位作为具有社会意义的属性,是分层研究所依据的最重要分类标准以及研究出发点。
分层研究的主要目标就是从社会地位入手,把握社会基本结构以及由它制约的社会运行状态,推进社会的协调发展。
2.社会分化及其类型
(1)社会分化及其后果
①社会分化是指社会系统的结构中原来承担多种功能的某一社会地位发展为承担单一功能的多种不同社会地位的过程,其具有两个重要特征:功能专一化和地位多样化,后者直接反映了社会发展过程中社会地位差别的扩大趋势。
②社会分化产生两方面的后果
a.有助于提高社会的整体功效,社会分化程度可以作为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判定标准;
b.社会分化对整个社会系统的协调提出了更高要求,加大了社会整合的难度。
(2)社会分化的类型
①水平分化
水平分化是指依据某种社会属性或特征,将社会成员分为不同类型的地位群体,这些群体从公认的社会价值序列看不存在高低差别,即他们的生活境况、互动影响力大体相等。
②垂直分化
垂直分化是指依据某种社会属性或特征,将社会成员分为不同层次的地位群体,这些地位群体从公认的社会价值序列看存在着高低差别,即他们的生活境况、互动影响力各不相同。
由垂直分化所造成的差别叫做社会不平等。
确定分化类型的根据是特定属性所具有的社会意义、社会价值,而非统计学性质。
社会垂直分化有各种表现形式,如政治的、经济的、职业的、居住区位的等,多种形式的垂直分化共同构成了一个具体社会的实际分层空间,使得分层结构呈现出复杂性和多面性。
3.阶级、阶层与社会不平等
(1)阶级、阶层的一般含义
社会阶级和社会阶层是分层研究的基本范畴,它们一般是指社会垂直分化产生的各个社会地位层次以及分处于这些地位层次上的人群。
阶级、阶层概念表明,垂直分化所造成的社会差别绝不仅仅是社会成员个人之间的差别,更主要的是一种集体性差别。
著名的理论派别有:马克思主义阶级学说、韦伯—W.沃纳的多元分层模式、布劳—邓肯的职业分层学说,以及帕森斯代表的分层功能论、达伦多夫等人代表的分层冲突论等等。
(2)社会不平等
社会不平等是对垂直分化所产生的各阶级、各阶层之间关系的集中概括,是指各阶级、阶层对相对稀缺的社会价值物在占有量、获取机会和满足需求的程度上存在着差异性。
阶级、阶层存在的必要前提是特定社会价值物的相对稀缺,人类社会中不平等现象长期、普遍存在的两个重要因素:
①人类需求具有不断发展的潜能,这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一个显著特征。
②人类需求具有社会性,许多人类追求的事物所包含的价值量,本身就取决于它的稀缺性,即只有借助社会比较及通过社会不平等状态显示出它的稀缺性时,其价值才能增加,才是值得人们追求的。
(3)分层研究的理论视角
①考察社会不平等的第一对范畴是法律上的不平等与事实上的不平等。
a.法律上的不平等直接与地位相联系,是指各个层次的社会地位享有不同的法定的权利和义务,这些相互区别的权利义务得到整个社会的公认。
在这里,“法律上”不仅限于成文法律明文规定的,同时广泛包括那些虽未成文但得到社会公认的普遍规范。
法律上的不平等主要是由社会地位差异体现的公开的制度化不平等。
b.事实上的不平等则涉及具体人群间的关系,是指尽管各个地位群体和个人在法律上享有同等权利和义务,但由于各自在行使自身权利的手段上存在着差别,而导致实际行使权利上的差别。
事实上的不平等主要体现着人与人之间实际情况方面的差异,是一种较为隐蔽的不平等。
②考察社会不平等的第二对范畴是稳定性不平等和暂时性不平等。
a.稳定性不平等是指社会分层地位与处于这些地位上的社会成员具有长期固定的联系,即社会成员长时期(终身乃至世代)停留在同一个阶级、阶层之中。
b.暂时性不平等是指分层地位与社会成员间的联系是短暂的、临时性的,社会成员有可能或者通过自身努力改变地位层次,或者是自动跨越地位层次。
二、社会分层研究的两大理论传统
1.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
(1)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基本内容
①阶级的含义
列宁指出:“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大的集团,这些集团在历史上一定的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同生产资料的关系(这种关系大部分是在法律上明文规定了的)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取得归自己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
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这一定义表明,划分阶级的标准是经济地位,特别是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
②阶级产生的条件
a.与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联系,以剩余产品的出现为前提;
b.阶级的产生与生产资料的私有制相联系,私有制使得对剩余产品的剥夺和占有成为可能。
③阶级的内部关系和发展
同一阶级的社会成员具有同样的经济地位和共同利益,具有共同行动的可能性。
而阶级共同行动能力则与它是否成熟相联系,判断一个阶级是不成熟的“自在阶级”还是成熟的“自为阶级”有两个重要标志:一是阶级意识,二是阶级的组织化程度。
④私有制社会的阶级斗争
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是私有制条件下社会结构变迁和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⑤阶级的历史发展趋势
阶级现象最终将随着私有制的铲除,生产力的高速发展而消亡,阶级消亡意味着人类最
终能够消灭社会不平等。
⑥阶层分析是阶级分析的具体化
阶层是依据生产资料占有关系之外的属性划分的,它或者存在于阶级内部,或者是与阶级相联系而又相对独立的特殊群体。
进行阶层分析要以阶级观点为指导。
⑦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基本结论
资本的私人占有及以此为核心形成的各种生产关系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不平等的最深刻根源,因而也是社会冲突的主要根源。
以资本主义现有的生产力水平,一旦消灭私有制就有可能大大缩小整个社会的不平等差距,创造出高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相对平等。
(2)在新形势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
现代西方社会中的阶级状况与马克思所处时代的阶级状况相比,发生了一些引人注目的变化。
但就资本主义社会整体来看,各个阶级在获取社会价值物的份额和机会上的不平等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社会不平等差距依然存在,阶级关系的基本性质(剥削与被剥削)也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因此阶级理论的基本观点对于我们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结构仍然没有失去现实意义。
2.西方社会学的分层理论
(1)韦伯三位一体的分层模式
①主张从经济、声誉、权力三个角度综合考察一个社会的经济、文化和政治三大领域中的不平等。
a.韦伯将根据经济因素划分的地位群体视为阶级,认为阶级是指一批在经济状态和变化方面相同或相似的人群。
其阶级差别主要是货币量的差别,与马克思的阶级概念不同。
b.声誉地位是由社会公认的评价体系确定的,社会的评价从肯定到否定构成了高低有序的阶梯,声誉地位即指人们在这一阶梯中所处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