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卫生学
学前卫生学
![学前卫生学](https://img.taocdn.com/s3/m/2096f037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01.png)
学前卫生学一、名词解释1、哑嗓子,小儿的声带还不够坚韧,如果经常哭喊或扯着嗓子唱歌等,不注意保护,则声带充血肿胀、变厚,就成了哑嗓子,发音时失去圆润、清亮的音质. 2、龋齿:龋齿是因牙齿经常受到口腔内酸的侵袭,牙釉质受到腐蚀而变软变色,逐渐发展为实质缺损而形成龋洞。
3、牵拉肘:小儿的关节囊比较松弛,关节周围的韧带不够结实,容易发生脱臼(俗称吊环).当肘部处于伸直位置时,若被猛力牵拉手臂,就可能造成牵拉肘,这是一种常见的肘关节半脱臼。
它常常是因为大人带着小儿上楼梯、过马路,或帮小儿穿脱衣袖时,用力牵拉、提拎小儿的手臂所造成的。
4、青枝骨折:由于小儿骨头最外层的骨膜较厚,可以发生折而不断的现象。
就像鲜嫩的柳枝,被折后,外皮还连着。
这种骨折被称为青枝骨折,疼痛不如骨头完全断裂时明显,伤肢还可以做些动作,因此这类骨折容易被忽略,而未能送去医院治疗,骨折未经复位长上以后,肢体就会出现畸形,甚至影响正常功能。
所以,小儿肢体受伤后,即便痛得不十分厉害,也要去医院检查一下,是否发生了骨折。
5、基础代谢:人体在清醒、静卧、空腹和20℃左右的环境中,维持基本的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称为基础代谢,一般相对来说,男性基础代谢比女性高,儿童比成年人高。
6、营养素:是指食物中所含的、能维持生命和健康并促进机体生长发育的化学物质。
儿童与成人的区别是,除了需要营养素以维持生命和一切生理活动以及修补组织损耗外,还需要保证其生长发育之需。
7、必需氨基酸:是指在人体不能合成,必须由食物中的蛋白质来提供的氨基酸。
对儿童来说有九种:赖氨酸、色氨酸、苯丙氨酸、蛋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苏氨酸、缬氨酸和组氨酸。
对成人来说,组氨酸不是必需氨基酸,只前八种为必需氨基酸。
8、基础免疫:选择几种对小儿威胁较大的传染病的疫苗,在短期内,有计划地对小儿进行预防接种,使小儿获得对这些传染病的特异性免疫力,并为今后的免疫打下基础,称基础免疫。
9、缺铁性贫血:又名营养性小细胞性贫血,系因体内缺乏铁,影响血红蛋白的合成所致,为小儿贫血中最常见的一种,三岁以下发病率较高.10、先天免疫:非特异性免疫也叫先天免疫,它是生来就具有的免疫功能,是人类在种系进化中,长期与病原微生物斗争而发展、完善的一种生理功能。
学前卫生学的名词解释
![学前卫生学的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1228c34d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66e4b4c.png)
学前卫生学的名词解释学前卫生学是一门研究儿童健康与保健的学科,重点关注0-6岁的儿童群体。
通过对学前儿童的健康状况进行分析、评估和干预,学前卫生学旨在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以促进儿童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学前卫生学的几个重要概念和实践方法。
一、儿童生长发育儿童生长发育是学前卫生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它指的是儿童身体、智力和社会能力的全面发展过程。
在儿童的早期发育阶段,合理的营养摄入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其身体发育至关重要。
学前卫生学通过监测儿童的身高、体重、头围等指标,了解其生长情况,并提供相应的营养指导和干预措施,以确保儿童健康成长。
二、预防接种预防接种是学前卫生学的另一个重要实践方法,它通过注射疫苗来预防和控制儿童常见的传染性疾病,如麻疹、百日咳和流感等。
预防接种可以增强儿童的免疫力,降低患病的风险,有效地保护他们的健康。
学前卫生学的专业人员会根据国家的免疫规划制定相应的接种计划,并提醒家长及时完成儿童的预防接种工作。
三、口腔卫生口腔卫生在学前卫生学中也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儿童的口腔健康与其全身健康密切相关,不良的口腔卫生习惯会导致龋齿、牙周炎等口腔疾病的发生。
学前卫生学通过普及口腔健康知识,教育儿童正确刷牙、漱口和定期看牙医,提倡健康的饮食习惯,以维护儿童口腔健康。
四、心理健康儿童心理健康一直是学前卫生学的重点关注领域。
儿童在早期发展中面临着各种压力和挑战,如适应性问题、行为障碍和情绪困扰等。
学前卫生学通过心理评估和干预,帮助儿童解决问题并提供相应的心理支持。
此外,学前卫生学还重视儿童的社交能力培养,鼓励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并与家长密切合作,共同促进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
五、环境卫生环境卫生对学前儿童的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学前卫生学致力于提供安全、洁净、健康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以保护儿童免受细菌、病毒和有害物质的侵害。
学前卫生学的专业人员会进行环境评估,确保儿童所处的幼儿园、家庭和社区具备良好的卫生条件,并为儿童和家长提供相关的环境卫生知识和建议。
学前卫生学重点
![学前卫生学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00a1dd01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f47e242.png)
1.简述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及行为发展的生理和心理因素。
(1)生理因素:遗传因素、发育成熟度。
(2)心理因素:气质、情绪、需要、自我概念。
2.皮肤是如何调节体温的?皮肤通过汗毛和汗腺来调节体温,使机体保持恒温。
当机体遇到冷刺激时,皮下血管收缩,皮肤上的立毛肌收缩,机体散热减少;当机体遇到热刺激时,血管舒张,汗腺分泌,人体大量出汗,将体内热量散发。
3.简述骨折的正确处理方法。
(1)固定骨折断端的上下两个关节,立即送医院处理。
(2)如果是开放性骨折,先进行止血,然后固定关节,不可将断端骨骼复位。
4.简述提高易感者抵抗力的做法。
(1)预防接种。
(2)体育锻炼。
(3)营养与睡眠。
5.简述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和交往能力。
亲社会行为是指人们在交往中表现出的谦让、帮助、合作、分享等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
亲社会行为是学前儿童社会性和个性发展的重要方面,社会交往能力则是学前儿童实现社会化的必要条件。
6.简述幼儿园奖励法实施要点。
(1)及时奖励。
(2)讲明奖励原因。
(3)选择恰当的奖励物。
(4)避免奖励不正确的行为。
7.简述儿童患遗尿症的常见原因。
(1)与某些疾病有关。
(2)遗传因素。
(3)发育不成熟。
(4)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
(5)缺乏夜间排尿训练或训练不当。
(6)情绪紧张、过度疲劳等其他因素。
8.简述爬行对婴儿动作发展的作用.爬行可促进婴儿身体协调性和自主控制能力的发展。
爬行扩大了婴儿的活动范围和视野,爬行与婴儿情绪、认知及社会性行为发展有关。
9.简述幼儿园的安全管理制度。
门岗管理制度、幼儿接送制度、设备安全检查制度、食堂卫生管理制度,环境和物品消毒制度、药物管理制度和意外事故应急预案。
10.简述健康生态模式图给我们的启示。
(1)学前儿童健康受多因素影响,在分析影响因素时,一定要全面综合地考虑。
(2)各种影响因素是呈动态变化的。
在促进学前儿童健康时,应实施积极干预,增加生活中的有利因素,减少不利因素。
(3)学前儿童健康状态呈动态变化。
学前卫生学全部ppt课件
![学前卫生学全部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c6b8d64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fe.png)
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通过科学的卫生保健措施,保障儿童 身体健康,促进心理发展。
提高儿童生命质量
为未来社会培养人才
健康的儿童更有可能成为未来社会的 有用之才,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做出贡 献。
通过预防疾病和提供优质的卫生保健 服务,提高儿童生命质量。
CHAPTER 02
学前儿童生长发育
学前儿童生长发育的规律与特点
关注儿童心理健康
家庭应关注儿童心理发展,增强其自信心、社交能力和抗挫折能力,培养积极健康的心态 。
社区在儿童健康促进中的功能和服务项目
1 2 3
提供儿童保健服务
社区应承担儿童保健工作,包括定期体格检查、 预防接种、生长发育监测等,确保儿童健康成长 。
开展健康教育和宣传活动
社区应组织针对家长和儿童的健康教育和宣传活 动,普及健康知识,提高家长和儿童的健康素养 。
动作与运动技能发展
评估学前儿童动作协调性和运 动技能的发展水平,包括粗大 动R 03
学前儿童营养与膳食
营养素的生理功能与食物来源
蛋白质
构成和修复组织、调节生理功能、供给能 量。食物来源包括肉类、蛋类、奶类、豆 类等。
矿物质
构成骨骼和牙齿、维持正常生理功能。食 物来源包括奶类、豆类、绿叶蔬菜等。
CHAPTER 05
托幼机构卫生保健工作管理
托幼机构卫生保健工作的任务与目标
任务
保障儿童身心健康,促进儿童全面发 展。
目标
建立健全卫生保健制度,提高卫生保 健工作质量,预防和减少疾病发生, 提高儿童健康水平。
托幼机构卫生保健工作的内容与要求
内容
包括儿童健康检查、疾病预防与控制、营养与膳食管理、环境卫生与消毒、心 理健康与行为指导等方面。
学前卫生学
![学前卫生学](https://img.taocdn.com/s3/m/5194c3de33d4b14e8524682d.png)
1.晨检: 一看:一般情况下,观察幼儿精神状态、面色等,传染病的早期表现,咽部、皮肤有无皮疹等。
二摸:幼儿有无发热现象,可疑者测量体温三问:询问家长儿童回家后的状况,包括幼儿饮食、睡眠、大小便情况,有无发烧等四查:有无携带不安全的物品,发现问题迅速处理。
晨检记录:晨检后,保健医需将健康观察中发现的异常情况登记下来,并与当班教师一起关注当日幼儿情况,如有异常情况,保健医进行临床诊断决定入园或去医院诊治。
2.幼儿骨骼中有机物多,无机盐少,外层骨膜较厚,在外力作用下可发生“折而不断”的现象,称为“青枝骨折”。
3.学前儿童骨骼发育的特点:(1)幼儿的骨骼富于弹性,容易变形。
青枝骨折:由于小儿骨头最外层的骨膜较厚,可以发生“折而不断”的现象,就像鲜嫩的柳枝,被折后,外皮还连着。
小儿的这种骨折称为“青枝骨折”。
(2)幼儿骨膜较厚,含有丰富的血管、神经,有益于骨的生长和愈合。
(3)幼儿5岁前骨髓全是红骨髓,有造血功能。
(4)幼儿的骨骼处在骨化过程中。
(5)幼儿的关节窝较浅,关节的伸展及活动范围大于成人,但牢固性差,容易发生脱臼。
4.运动系统由骨、关节、骨骼肌三部分组成,学前运动系统的主要特点是骨组织的不断骨化;骨富于弹性,易变性;关节、韧带较松弛;肌肉力量差,易疲劳。
(书上)5.新生儿的体重平均为三千克,身高为50厘米,体重公式(2到10岁):体重(千克)=年龄×2+8;身高=(年龄×5)+75 影响儿童体格发展的因素:遗传,环境,营养,锻炼,疾病,生活习惯等6.正常的呼吸次数,根据年龄不同,呼吸的次数也不同。
一般年龄越小,呼吸越快。
新生儿每分钟44—40次;6个月—1岁每分钟35—30次;1—3岁每分钟30—25次;4—7岁每分钟25—20次;8—14岁每分钟20—16次,接近成人呼吸次数。
若运动和情绪激动可使呼吸暂时加快,休息或睡眠时呼吸恢复正常。
7.新生儿每分钟心跳次数为140次左右,正常新生儿每分钟呼吸约40次8.新生儿的护理1)注意保暖,新生儿的体温调节能力差,应注意体温的过高和过低2)保护皮肤,新生儿的皮肤细薄柔软,很容易受伤感染,洗澡水的温度在37到38度最好;3)保护脐带;4)防止感染,有亲友来探望,切忌亲吻新生儿;5)母乳喂养,吃初乳,有利消化,有利增强抵抗力,增进母子感情(初乳是指出生4天以内分泌的乳汁)6)注意新生儿的特殊生理现象,如生理性黄疸,新生儿出生2到3天出现黄疸,皮肤,巩膜发黄,大小便正常,一般持续7到10天黄疸即可消退。
学前卫生学
![学前卫生学](https://img.taocdn.com/s3/m/8cac9b7ccaaedd3383c4d34d.png)
外耳道的皮肤非常娇嫩,和软骨膜连 接很紧密,皮下组织少,血液循环差, 耳内的鼓膜非常薄。用发卡、火柴棍、 挖耳勺等用力地掏耳朵,这样很容易伤及 鼓膜或听小骨,造成鼓膜穿孔,影响听 力,甚至导致中耳炎。 耳屎在医学上称为耵聍,是耳道皮肤 正常分泌物结合皮屑等形成的,应该请 耳科医生用专门工具取出,千万不要自 己掏。耳痒时,可以用手在耳外侧轻揉, 或用棉签轻轻擦,但不要太往里伸。
1、教育儿童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 看电视要有节制 2、为儿童提供良好的采光环境、适宜的读物和教具 看书、画画及写字时,光线应来自左上方避免造成 暗影。 3、注意用眼安全和卫生 不玩有可能伤害眼睛的危险物品,不用手揉眼,手 绢等专用并保持清洁,定期将物品消毒等。 4、定期检查视力(斜视、弱视) 5、供给足够的营养
解释儿童骨折“折而不断”(青枝骨折)现象 儿童骨骼的特点:儿童的髋骨由髂骨、坐 骨和耻骨三块骨头,借助软骨连结在一起。 由于这种特点,就可能使骨头受伤,错位, 使骨盆变形。 儿童骨头有机物和无机盐的比例约为1:1 ,因此与成人骨相比弹性大,硬度小,好比 娇嫩的柳枝,易弯曲,一旦发生骨折,就可 能出现折而不断现象,称为“青枝骨折”
2、有关道德健康的概念
道德健康的内容是指不能损害他人的利益来满足自己 的需要,而是能按照社会认可的道德行为规范准则约束及 支配自己的思维和行为,具有辨别真伪、善恶、荣辱的是 非概念和能力。
(二)有关“健康”概念的发展理论,这一 发展主要有三方面的预示:
(1)健康的内涵在不断扩大。 (2)由关注自然生命转向关注精神生命。 (3)由关注疾病转向关注精神成长。
5、胰腺
虽不很发达,但所分泌的消化液已经具备成人所 有的消化酶,由于炎热或各种疾病的影响,易 导致幼儿消化不良。
学前卫生学全部课件
![学前卫生学全部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0e71542f111f18583d05ad6.png)
• 维护皮肤的屏障功能。
• 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血液微循环,从而减少血栓的形成。
• 降低血中胆固醇和甘油三酯。
• 3.脂肪的生理功能 • (1)脂肪是组成人体细胞的重要成分。 • (2)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 (3)脂肪是储存能量、供给热量的重要物质。 • (4)脂肪有保暖和保护作用。 • (5)增进食欲。 • (6)提供必需脂肪酸。
不饱和脂肪酸多 • 饱和脂肪酸可使血胆固醇增高,促成动脉硬化; • 不饱和脂肪酸可降低血中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
2.必需脂肪酸
有些脂肪酸在人体内不能合成,必须从食物中获得,称为必需脂肪 酸。人体所需要的必需脂肪酸主要有三种:亚油酸、亚麻油酸、花 生四烯酸,均为不饱和脂肪酸。
必需脂肪酸的生理功能 • 是婴幼儿生长发育所必需。缺乏亚油酸可致生长发育迟缓,损害发
蛋白质消化率越高,则被机体吸收利用的可能性越大,其营养价值 也愈高。食品中蛋白质的消化率,是以蛋白质中能被消化吸收的氮 的数量与该种蛋白质含氮总量的比值来表示的。
蛋白质的生物价指蛋白质吸收后被机体利用的程度,在营养学上称 为蛋白质的生物价。通常以氮在体内的储留量与吸收量之比的百分 数来表示蛋白质被吸收后在体内被利用的程度。
合成或在体内合成的量不足,必须由外界供应。 生理功能:调节人体的新陈代谢,与酶有密切关系。不提供热能,
不构成机体组织。 根据溶解性分类:
脂溶性维生素和水溶性维生素。 • 脂溶性类:包括维生素A、D、E、K • 水溶性类:包括维生素B族、维生素C。
• 1.维生素A
• (1)生理功能
维持正常的视觉。视紫红质=维生素A+视蛋白,具有感受弱光的作 用。
维护上皮细胞组织的健康,增强抗病能力。维护呼吸道、消化道、 泌尿道、泪腺的上皮组织,眼睛的角膜、结膜以及皮肤健康和正常 功能。
江苏师范大学学前卫生学答案
![江苏师范大学学前卫生学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8f3305a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7c64d58.png)
江苏师范大学学前卫生学答案一、什么是学前卫生学?学前卫生学是研究儿童健康和幼儿教育的交叉学科,主要关注儿童在幼儿期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健康发展,并提供相关的教育和干预措施。
学前卫生学的目标是帮助儿童在幼儿期获得良好的健康状况和全面的发展。
学前卫生学的研究内容包括: 1. 儿童的生理发展:研究儿童在幼儿期的生理特点和发育过程,了解儿童的生长、营养、运动等方面的特点。
2. 儿童的心理发展:研究儿童在幼儿期的认知、情感和社会发展,探讨儿童的认知能力、情绪管理和社会交往等方面的发展规律。
3. 幼儿保健:关注儿童的健康问题,如疾病预防、免疫接种、营养健康等,提供儿童健康教育和专业的干预措施,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
4. 家庭与社会环境:研究儿童的家庭和社会环境对其发展的影响,探讨家庭教育、社会支持等方面的作用。
二、学前卫生学的重要性学前卫生学对儿童的健康和全面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以下是学前卫生学的重要性:1.儿童期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
儿童在幼儿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对其整个人生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学前卫生学研究儿童期的健康和发展,有助于及早发现和干预儿童的问题,为其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2.健康儿童是学习和成长的基础。
儿童的身体健康和心理状态直接影响其学习能力和成长发展。
学前卫生学通过提供健康教育和干预措施,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促进其学习和发展。
3.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前卫生学是与幼儿教育紧密相关的学科,它为幼儿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通过学前卫生学的研究和实践,可以提高幼儿教育的质量,实现幼儿全面发展的目标。
4.社会发展的需要。
健康的儿童是社会进步的基石,学前卫生学的研究和实践可以改善儿童的健康状况,减少疾病和残疾的发生,提高儿童的生活质量,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三、学前卫生学的研究方法学前卫生学的研究主要采用多种方法,包括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等。
1.观察法:通过观察和记录儿童的行为、生活方式和表现等来研究幼儿的生理和心理发展。
学前卫生学(第二版)课件全ppt课件
![学前卫生学(第二版)课件全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7c1d299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dc.png)
常见心理问题
情绪问题(如过度焦虑、抑郁等),行为问题(如攻击行为、多动症等),睡眠障碍(如夜惊、梦魇等),饮食障碍(如厌食、偏食等),语言障碍(如口吃、语言发育迟缓等)。
干预措施
针对不同问题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如提供心理支持、进行行为疗法、改善睡眠环境、调整饮食习惯、进行语言训练等。同时,家长和教师应关注儿童心理健康,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营养素的分类及功能
了解不同食物中各种营养素的含量及其生物利用率,为合理选择和搭配食物提供依据。
食物的营养价值评价
掌握各年龄段学前儿童每日所需各种营养素的摄入量,以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的推荐摄入量。
营养素的摄入量与推荐摄入量
学前儿童膳食指南
遵循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结合学前儿童的生理特点和营养需求,提出具体的膳食建议。
02
01
03
04
05
02
CHAPTER
学前儿童生长发育与保健
学前儿童生长发育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各年龄阶段生长发育有一定的特点。
生长发育的连续性
学前儿童生长发育速度不是直线上升的,而是呈波浪式的,有时快有时慢。
生长发育的不均衡性
学前儿童身体各系统器官的发育不是孤立的,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个系统的发育是彼此关联、相互影响的。
学前卫生学(第二版)课件全ppt课件
目录
学前卫生学概述学前儿童生长发育与保健学前儿童营养与膳食管理学前儿童心理卫生与健康教育学前儿童疾病预防与控制托幼机构卫生保健工作管理
01
CHAPTER
学前卫生学概述
学前卫生学是研究0-6岁儿童生长发育、营养卫生、疾病预防、心理健康等方面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定义
05
CHAPTER
《学前卫生学》课程标准
![《学前卫生学》课程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e1f1ff0d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fc3d85d.png)
《学前卫生学》课程标准课程名称:《学前卫生学》课程类型:理论课学时:68适用专业:学前教育专业(五专)一、课程性质和任务1.课程性质:《学前卫生学》主要以脑科学、现代医学、生物学、营养学等学科为研究的理论依据,研究学前儿童解剖生理特点、学前儿童生长发育规律,以及维护和增进学前儿童健康、促进学前儿童正常发育的一门学科。
课程主要围绕学前儿童保健工作重点,从理论到实践展开了论述和讨论,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如何保护学前儿童,促进学前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该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理论课,也是学前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
《学前卫生学》与学前教育专业后续开设的课程,如《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以及各科教学法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学前卫生学》中的学前儿童生理特点为上述学科在生理方面提供了科学依据,它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其他相关学科的基础。
2.课程标准设计思路:《学前卫生学》课程标准的设计主要是根据社会对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结构的要求及我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格制定的。
根据这些标准,认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必须掌握学前儿童的生理特点、懂得对学前儿童进行营养管理、懂得学前儿童常见疾病的护理与预防及托幼园所的卫生与保健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因此将《学前卫生学》课程的内容定为下面五大模块:学前儿童的生理特点、学前儿童的营养管理、学前儿童健康评价、学前儿童疾病的护理与预防、集体儿童的卫生与保健等五方面。
接着再根据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在每一模块下面选择了相应的教学内容,然后以项目为载体,每一个具体的项目都提出相应掌握的知识点与能力要求。
最后根据拟定的这些内容、项目,再查找相关的参考资料,在查找中发现《学前卫生学》(2004年第二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较符合我校对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在学前卫生方面的要求,与既定的五大模块内容较为接近,因此选择《学前卫生学》为本课程的教材,同时还参考了其他相关的资料,对教材进行调整、重组与补充,形成了《学前卫生学》课程标准。
学前卫生学-课件
![学前卫生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e5ba1c3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875a546.png)
对社会的影响
减少公共卫生问题
学前卫生学对于预防和控制儿童传染病、改善儿童营养和身体状况具有重要作用 ,可以减少公共卫生问题的发生。
促进社会稳定发展
儿童是社会的未来和希望,通过学前卫生学的实施,可以促进儿童全面健康发展 ,提高未来社会的整体素质和幸福感,进而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06
结论
对学前卫生学的总结
05
学前卫生学的影响
对学前儿童的影响
01
促进身体健康
良好的学前卫生环境可以降低儿童患病率,增强抵抗力,为后续学习
和生活打下良好的身体基础。
02
有助于生长发育
科学的学前卫生学指导和干预,有助于儿童正常生长发育,特别是对
于低龄儿童,能够更好地促进身高、体重等基本生理指标的发育。
03
增强心理适应能力
良好的卫生环境可以促进儿童认知、情感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减
THANK YOU.
1 2 3
学前卫生学的重要性
学前卫生学是研究如何保护和促进学前儿童健 康的学科,对于儿童的生长发育和健康具有重 要的意义。
学前卫生学的基本内容
学前卫生学包括儿童营养、儿童心理、儿童健 康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是保证儿童健康成 长的基础。
学前卫生学的实践应用
通过实践应用,可以有效地改善儿童的生活环 境,提高儿童健康水平,促进儿童全面发展。
卫生保健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02
由于缺乏统一的培训和认证标准,卫生保健人员的专业素质和
能力水平参差不齐,影响了卫生保健工作的质量。
缺乏科学规范的卫生保健管理
03
部分幼儿园缺乏科学规范的卫生保健管理制度,导致卫生保健
工作不规范、不全面,影响了幼儿的健康水平。
学前卫生学各章节重点
![学前卫生学各章节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32853f67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ca.png)
学前卫生学各章节重点学前卫生学是研究如何保护和促进学前儿童健康的一门学科,它涵盖了多个方面的知识和内容。
以下是对学前卫生学各章节重点的详细阐述。
一、学前儿童的生理特点与卫生保健这一章节主要介绍了学前儿童身体各系统的生理特点,包括运动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等。
在运动系统方面,学前儿童骨骼柔软、易弯曲变形,肌肉力量较弱。
因此,要注意培养儿童正确的坐、立、行姿势,避免过度负重和长时间单侧肢体活动。
同时,提供充足的户外活动时间,促进骨骼和肌肉的发育。
呼吸系统中,学前儿童的鼻腔狭窄、鼻毛少、喉腔较窄、声带短而薄,呼吸频率快且浅。
所以,要保持室内空气新鲜,避免儿童接触刺激性气体,预防呼吸道感染。
循环系统方面,学前儿童心肌纤维细、弹性纤维少,心脏收缩力较弱,心率较快。
不宜让儿童进行过于剧烈的运动,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
消化系统里,儿童的乳牙萌出较晚,咀嚼能力差,胃容量小,消化能力较弱。
应注意饮食的营养均衡、易消化,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
泌尿系统中,学前儿童肾脏功能发育不完善,排尿次数较多。
要训练儿童定时排尿,注意尿道口的清洁。
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的发育也有其特点。
学前儿童生长激素在夜间分泌旺盛,应保证充足的睡眠。
神经系统发育迅速,但兴奋和抑制过程不平衡,易疲劳。
要合理安排学习和休息时间,避免过度刺激。
感觉器官方面,如眼睛,学前儿童眼球前后径较短,容易出现生理性远视。
要注意用眼卫生,防止用眼过度。
二、学前儿童的营养与膳食营养是学前儿童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
首先要了解儿童所需的各类营养素,包括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矿物质和水等。
蛋白质是构成身体组织和细胞的重要成分,对于儿童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
优质蛋白质的来源包括蛋类、奶类、肉类、鱼类等。
碳水化合物是提供能量的主要来源,如谷物、薯类等。
但要注意控制糖分的摄入,预防龋齿和肥胖。
脂肪能提供能量、保护内脏和维持体温。
学前卫生学
![学前卫生学](https://img.taocdn.com/s3/m/1817c621a26925c52dc5bf01.png)
(3)脊柱:我们把人体从上到下的四道弯曲,叫做脊柱生理性弯曲 (颈部前弯、胸部后弯、腰部前弯和骶尾部后弯)。
二、学前卫生学的任务
根据学前卫生学的目的以及幼儿的年龄特点,学 前卫生学必须完成以下任务: 1、要研究幼儿年龄相关的解剖生理特点及生长发育 的规律。 2、要研究外界环境和教育对幼儿身体的影响,以及 两者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律。 3、要研究如何采取合理的卫生措施和组织幼儿教育, 防止和消除不利于幼儿生长发育的因素,创造良 好的卫生环境,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学前卫生学
第一章 绪论
学前卫生学的概念 学前卫生学的任务 学前卫生学的内容 学前卫生学的方法
一、什么是学前卫生学?
学前卫生学是一门以学前儿童为研究对象,运用医学(以卫生 学为主)的研究方法,探讨影响学前儿童健康的各种因素及其作用 规律,提出相应的卫生要求和保育措施,为学前儿童创造良好的发 展环境,促进学前儿童正常发育、维护和增进学前儿童健康成长的 科学。
肌肉按结构和功能的不同可分为平滑肌、心肌和骨骼肌三种, 平滑肌主要构成内脏和血管,具有收缩缓慢、持久、不易疲劳等特 点,心肌构成心壁,两者都不随人的意志收缩,故称不随意肌。骨 骼肌分布于头、颈、躯干和四肢,通常附着于骨,骨骼肌收缩迅速、 有力、容易疲劳,可随人的意志收缩,故称随意肌。
(二)学前儿童运动系统的特点:
2.实验法:即有目的的,有计划地控制各种条件,在各种条件中,观察幼儿身 心的变化。可分为: (1)实验观察法:研究者在有计划地控制外界环境条件下,观察、检查实验对 象的身心变化状态。此方法可以研究生活制度或饮食营养对幼儿的体质和健 康的作用,也可以研究教学内容或教学方法对幼儿的健康和智力发展的影响, 以及体育锻炼、环境因素对幼儿身体的作用等。 (2)实验室的检查:通过采用物理、化学、生物化学及细菌学等方法对搜集来 的实物标本和材料进行检验和分析。例如,对幼儿的食物、饮水等进行检验 分析,对活动室的空气、照明检查测定,对环境污染及噪音的检查测定。
《学前卫生学》绪论第一章
![《学前卫生学》绪论第一章](https://img.taocdn.com/s3/m/50efb198d0d233d4b14e698e.png)
比较法
一、人体的基本慨况
• • • • 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细胞 四大部分:头部.胸部.躯干.四肢 三大腔:颅腔.胸腔.腹腔 四大组织: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
组织
• 八大系统:运动.呼吸.循环.消化.泌尿.内分泌.
神经.生殖 • 生命的基本形式:新陈代谢(同化作用.异化作用) • 调节途径:神经调节.体液调节
第一章 婴幼儿的身体特点
• 第一节 婴幼儿的生理解剖特点
细胞
Hale Waihona Puke 织器官系统(一)细胞
• 1.概念 细胞是人体结构的基本单位,也是进行 生理活动的功能单位。
• 2.细胞的结构
A、肌细胞 B、血细胞 C、上皮细胞 D、神经细胞
E D
B
C
A
3.细胞的功能
不同形态的细胞,功能不同 树状的神经细胞能产生并传导兴奋, 纤维状的肌细胞具有收缩功能
(四)系统
• 人体有八大系统:
• • • • 运动系统、 消化系统、 内分泌系统、 神经系统、 呼吸系统、 循环系统、 泌尿系统、 生殖系统。
想一想
人最基本的生理活动是什么? 为什么紧张时想上厕所? 为什么心情不好会食欲减退?
三、人体的基本生理特征和生理功能调节
(一)人体的基本生理特征
•
人体具有新陈代谢、兴奋性、生殖等基 本生理特征,其中新陈代谢是其他基本特 征的基础。
•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 式是反射。
• 反射的途径是反射 弧。
知识点回顾
反射分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 非条件反射是先天形成的,与生俱来的, 如膝跳反射、眨眼反射等 条件反射是后天形成的,较为复杂的反 射。比如望梅止渴、不寒而栗等
• (二)体液调节:一种比较原始的调节方 式,作用范围广泛、作用缓慢持久
《学前卫生学》课程标准
![《学前卫生学》课程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6deaf044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8b.png)
《学前卫生学》课程标准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性质《学前卫生学》是幼儿教育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是幼儿教师必备的基础性强、应用范围广的教学和实践指导性课程,是构成幼儿教师完整的知识结构的一个重要部分。
《学前卫生学》是研究学前儿童生理解剖特点和生长发育规律,维护和增进学前儿童身体健康,促进学前儿童正常发育的一门科学。
学前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机体各部分机能尚不成熟,对外界适应能力较差,对疾病的抵抗力较弱。
因此了解学前儿童生长发育特点,做好学前儿童的卫生保健工作,提高学前儿童的健康水平,是幼儿教师日常的一项重要工作。
三、课程设计本课程在内容上力求体现科学性、系统性、创新性、实用性。
理论知识的选择以阐述基本问题为主,通俗易懂,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专业技能根据托幼机构的实际需要,做到内容全面,要求明确,指导具体,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操作性。
在结构的设置上更有利于教和学,每章开头有概括学习要点,便于学生积极思考;每章附有“思考练习”,有助于学生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对教学实践分析并掌握。
本课程最为突出的特点是加强了对实践教学的指导,将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起来,在实践中通过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训练和培养,以强化学生的职业意识,帮组学生掌握托幼机构卫生保健工作的基本技能,提高从事学前教育职业的实际工作能力。
此外,每章中穿插有“知识窗”、“实践链接”、“二维码拓展资源”,使学生的视野更开拓,使教材的内容更加丰富。
四、课程目标(一)总体目标通过本门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学前儿童身体的解剖生理特点以及身体生长发育的规律,掌握营养学基础知识,了解托幼机构的膳食管理,了解学前儿童常见疾病的有关知识及基本急救措施,熟悉教育环境创设及教育过程中的卫生要求,系统了解学前儿童常见心理卫生问题及教育对策,能够对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状况进行科学的评价,具备一定的实际工作能力,将来在实际工作中能够切实做到维护和增进学前儿童的身心健康。
(二)具体目标1.知识目标(1)理解、记住教材中重要的术语、概念和观点(2)主动学习学前儿童卫生与保育知识(3)了解《学前卫生学》的一般原理和理论,分析和解决学前儿童卫生保健实践中所存在的各种实际问题。
学前卫生学
![学前卫生学](https://img.taocdn.com/s3/m/2b8a6266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de.png)
学前卫生学学前儿童的健康是家庭和社会所关注的焦点。
学前卫生学就是研究学前儿童的保健、预防和干预措施的科学。
其目的是提高学前儿童的健康水平,预防和控制疾病的发生和传播,促进学前儿童的身体和智力发展。
学前卫生工作的重要性1.儿童是国家未来的希望,学前卫生工作关乎国家未来的发展。
2.学前卫生工作对学前儿童的身体和智力发展至关重要。
3.学前卫生工作能够预防和控制疾病的发生和传播,保证健康人口的比例。
4.学前卫生工作具有长期的社会经济效益,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学前卫生工作的内容学前卫生工作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学前卫生监测。
通过定期的体格检查、身体生长发育监测和健康问诊等方式,及时了解学前儿童的身体发展状况和健康状况。
2.学前卫生保健。
通过体育锻炼、健康饮食、充足睡眠等方式,促进学前儿童身体发育和健康。
3.疾病预防。
包括预防传染病、防止意外伤害和鼓励体检等方面,从源头上预防疾病的发生。
4.健康教育。
通过各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提高学前儿童及其家长的健康意识和保健知识。
学前卫生工作的实践学前卫生工作的实践需要与有关部门和家长共同努力。
具体实践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学前卫生工作组织。
由有关部门成立学前卫生工作组织,统筹规划学前卫生工作。
2.学前卫生监测。
学前儿童体检工作由其就读的幼儿园及相关专业机构负责。
3.学前卫生保健。
幼儿园要制定相应的体育锻炼和膳食保健方案,家长也要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平时要注意孩子的睡眠和饮食问题。
4.疾病预防。
幼儿园和家长要共同做好孩子的疫苗接种和防护工作,避免意外伤害的发生。
5.健康教育。
家长要加强健康教育,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保健知识。
学前卫生学是关注学前儿童健康的重要科学。
学前卫生工作的实践需要有关部门和家长共同努力,通过监测、保健、预防和教育等综合措施,促进学前儿童的健康发展和全面成长。
学前卫生学
![学前卫生学](https://img.taocdn.com/s3/m/3b676dc5240c844769eaee1c.png)
2.学前卫生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内容以0~6岁儿童为研究对象,以保护和促进学前儿童身心正常发育、维护和增进学前儿童健康为宗旨,内容:一健康与健康促进、二疾病与预防、三膳食与营养、四保护与照料。
3.学前卫生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一)文献研究法(二)调查法(三)观察法(四)个案研究法(五)行动研究法4.学前卫生学是研究如何保护和促进学前儿童身心正常发育、维护和增进学前儿童健康的一门科学。
5.文献研究法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通过搜集、梳理和分析文献资料而进行的研究。
它在学前卫生学中常用于研究某些问题,或制定某项政策、开展某项工作前收集信息。
6.调查法是调查者采用访谈、问卷、测验、座谈、测量等多种方式收集所要研究对象的信息,并对信息进行统计学或理论分析(定量或定性分析)的一种研究方法。
7.观察法是指在自然情景或预设情境下,通过感官或借助一定的仪器设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现象或行为进行考察、记录、分析的一种研究方法。
8.行动研究是指在自然、真实的教育环境中,教育实践工作者按照一定的操作程序,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与技术,以解决教育实际问题为目标的一种研究方法。
9.健康是学前儿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健康为学前儿童身体发育和心智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保障。
促进学前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是托幼园所保健工作的根本任务。
10.生物医学模式产生于19世纪初。
医学模式认为,健康是人体、环境与病因三者之间的动态平衡,一旦这种平衡被打破,个体便会患病并出现细胞、组织、器官或功能的改变。
11.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认为,人体是由生物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三者共同构成的一个统一整体,三方面因素相互影响,共同决定着人的健康状况。
12.苏联学者布赫曼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亚健康”概念。
13.健康概念和健康内涵演变的特点:一,健康概念是不断变化、演进的。
二,人类对健康的追求是永恒的,对健康的要求不断提高。
三,健康是多元的、广泛的,并且是相对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前卫生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性质:必修课课程名称:学前卫生学课程英文译名:Hygiene in Preschool Education课程适用专业: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层次:中专学时:72学时学分:一、课程的作用、地位和任务1、<<学前卫生学》是中师类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主干课。
是幼儿教师和幼儿园管理者必备的基础性强、应用范围广的教学和实践指导性课程。
是《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的前沿课程。
《学前卫生学》是研究学前儿童解剖生理特点和生长发育规律,以及如何促进学前儿童正常发育、维护和增进学前儿童健康的一门科学,也是幼儿教师培养学校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学前儿童机体发育的一般特点和规律,探讨影响学前儿童健康的各种因素,提出相应的卫生要求和保育措施,为学前儿童创造良好的发育环境,促进学前儿童健康成长。
通过学习《学前卫生学》,学生应全面掌握学前儿童解剖生理特点以及身体发展的规律,系统了解学前儿童常见心理卫生问题及教育对策,掌握营养学基础知识,了解托幼机构的膳食管理,熟悉教育环境创设及教育过程中的卫生要求,了解学前儿童常见疾病的有关知识及基本急救措施,能够对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进行科学的评价。
2、教学方法:讲授法、多媒体课件、讨论法、演示法、模拟操作、案例分析法、等3、课程学习目标和要求(1)使学生初步掌握从事幼儿教育工作所必需的卫生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以及具备开展婴幼儿卫生保健工作的基本技能(2)初步掌握运用幼儿卫生学知识去解决在教育幼儿过程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3)培养热爱幼儿,对幼儿教育工作有浓厚兴趣,进而树立热爱幼儿教育专业和专业思想,培养其职业素养4、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二、课程内容和要求(一)理论教学第一章人体概述(一)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对本章的学习,掌握人体的基本结构和化学成分及新陈代谢的定义(二)教学内容1、基本形态2、基本结构3、人体功能的调节4、人体的化学成分5、新陈代谢第二章学前儿童生理解剖特点及保育要点(一)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了解婴幼儿的生理解剖特点以及保育要点。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动作的执行者——运动系统第二节、循环不已的运输流——循环系统第三节、气体交换站——呼吸系统第四节、食品加工管道——消化系统第五节、泌尿、输尿、贮尿、排尿——沁尿系统第六节、人体的司令部——神经系统第七节、人体内的化学信使——内分泌系统第八节、感觉器官——眼睛、耳朵、皮肤第九节、人体的生殖系统第三章学前儿童的生长发育(一)教学目的和要求:1、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儿童生长发育的规律及年龄阶段的划分和特点。
2、掌握儿童生长发育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生长发育的概述1、生长发育的定义,生长为量变,发育为质变2、儿童年龄阶段的划分及各阶段的特点第二节、生长发育的规律1、由量变到质变的复杂过程2、有一定的程序性3、生长发育的不均衡性4、个体差异性第三节、影响学前儿童生长发育的因素1、遗传因素决定了儿童生长发育的可能性2、环境因素决定了儿童生长发育的现实性(1)营养(2)体育锻炼和劳动(3)疾病(4)生活制度(5)其他因素第四节、生长发育的指标及测量评价1、评价指标分为形态、生理功能、心理指标,身高和体重是最基本的指标2、评价方法分为五等级评价法和曲线图评价法,五等级评价法中的三把尺:年龄别身高、年龄别体重、身高别体重第四章学前儿童的生活保健制度(一)教学目的和要求:1、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集体儿童保健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意义。
2、了解儿童定期体格检查、晨午检查和全日健康观察的内容和方法,制订一日生活日程的依据,体格锻炼的注意事项,集体儿童膳食计划的制订。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学前儿童的生活制度1、安排合理生活制度的意义2、制定一日生活日程的原则3、执行生活制度的注意事项4、一日生活各环节的卫生要求第二节、托幼机构的卫生保健制度1、体格检查制度(1)、儿童入所(园)前体格检查(2)、工作人员入所(园)前体格检查(3)、儿童定期体格检查(4)、晨、午、晚间检查及全日健康观察2、预防接种制度3、隔离制度4、消毒制度(1)物理消毒(2)化学消毒5、环境卫生制度第五章学前儿童营养卫生(一)教学目的和要求:1.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有关儿童营养的基础知识。
2.了解科学喂养婴儿的方法,以及如何为幼儿提供合理的平衡膳食。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营养基础知识和营养需要1、营养素:定义、分类2、热能:热能的单位、小儿热能的消耗3、蛋白质:生理功能、必需氨基酸、蛋白质的营养价值、蛋白质的互补作用4、脂类:脂类的组成及生理功能、必需脂肪酸5、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的组成及生理功能,膳食纤维、碳水化合物的主要食物来源6、矿物质:无机物和微量元素,钙、铁、锌、碘的生理功能与食物来源,锌缺乏症、碘缺乏症7、维生素:维生素A的生理功能,维生素A缺乏症,维生素A 中毒。
维生素D的生理功能和来源。
维生素B1、维生素B1、维生素C 的生理功能及缺乏症。
8、水:水的生理功能,儿童对水的需要量第二节学前儿童的膳食1、膳食配置的原则2、膳食计划(1)母乳喂养(2)人工喂养(3)混合喂养(4)添加辅食(5)断奶(6)安排幼儿膳食的原则(7)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第三节、托幼机构的饮食卫生要求1、食品卫生(1)食品的选购(2)烹调制备(3)食物储存2、厨房卫生3、炊事人员卫生第六章托幼机构安全教育及常见意外的处理(一)教学目的和要求1、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安全教育的内容及安全措施2、常见意外的处理(二)教学内容第一节安全措施和安全教育1、安全措施2、安全教育第二节常见意外的处理1、小外伤2、脑震荡(3、惊厥4、出血5、烧烫伤6、晕厥7、异物8、眼外伤的处理9、煤气中毒的急救10、中暑冻伤的处理第七章传染病及常见病的预防和处理(一)教学目的和要求1、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传染病的流行环节及预防2儿童常见传染病的一些表现,以便早发现、早治疗,对于一些常见的症状有初步分析的能力。
3、掌握一些常见病的防治要点。
4、常用的护理方法(二)教学内容:第一节传染病概述1、传染病的特性2、发生和流行的三个环节3、预防和管理第二节常见传染病1、水痘2、流行性腮腺炎3、风疹和幼儿急疹4、麻疹5、百日咳6、流脑乙脑7、病毒性肝炎8、细菌性痢疾9、狂犬病10、艾滋病第三节学前儿童常见病1、感冒2、扁桃体炎3、肺炎4、疱疹性口腔炎5、腹泻6、佝偻病7、贫血8、肥胖病9、龋齿10、结膜炎11、沙眼12、弱视13、中耳炎14、痱子15、脓疱疮16、蛔虫病17、蛲虫病第四节常用护理技术1、测体温2、数脉搏3、观察呼吸频率4、物理降温法5、热敷法6、喂药7、滴眼药8、翻转眼睑9、鼻腔滴药10、外耳道滴药11、简易通便法急救技术1、惊厥2、桡骨小头半脱位3、骨折的处理4、溺水的急救5、口对口吹气法6、胸外心脏挤压7、煤气中毒的急救第八章学前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一)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健康的整体观。
了解幼儿常见的心理卫生问题及矫治方法。
(二)教学内容:1、健康的涵义2、睡眠障碍3、功能性遗尿症4、口吃5、缄默症6、不良习惯7、情绪障碍8、儿童孤独症9、儿童多动症(二)实践教学内容及要求2、实习要求:利用教育实习期间了解学前儿童的身体素质及心理健康教育等开展情况。
三、学时分配表本课程理论教学时数:60学时实践教学时数:12学时四、考核的内容及要求:1、课程考核应掌握的知识点和技能:幼儿卫生学的基本理论以及运用这些基本理论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2、考试形式:本课程考核的方法包括笔试、口试、撰写调查报告、考察小论文等。
其中期末考试采用闭卷笔试方式,统一命题,统一考试时间,统一批改试卷。
3、考试时间:90分钟4、试卷结构:名词解释15分单项选择题15分,填空题15分,判断题10分,简答题15分,案例分析题30分,五、课程参考资料教材:《学前卫生学》麦少美编著,复旦大学出版社,主要参考书目:1、《学前卫生学》,万钫编著,湖南师大出版社,2、《学前儿童卫生学》朱家雄著,华东师大出版社,3、《学前儿童心理卫生》朱家雄著,人民教育出版社4、《人体解剖生理学》钱梓文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六、说明在学习第二章婴幼儿身体特点时,建议教师利用挂图、投影、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
学习常用护理技术和急救术时,采用模拟操作教学法使学生掌握基本技能,学习第四章集体儿童保健时,配合幼儿园见习活动,帮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