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性学习与性学习几点思考

合集下载

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与承受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与承受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成了唯一。

探究性学习与承受性学习是课堂教学过程中两种互动统一的学习方式。

注重探究性学习,这值得肯定。

但探究性学习不能超越教学目标和学生认知开展水平。

急功近利者往往就从一种极端走向另一种极端,以为创新,就得全盘否认旧的,将探究性学习当成了唯一,完全抛弃了探究性学习与承受性学习。

这种片面的形式就是重现象不重本质,重形式不重实质,重形似不重神似,浪费的是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损毁的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殊不知,由于学科性质、内容特点、学生认知状况、心理特点、思想动态等方面的差异,以老师传授知识,以听讲、记忆、模仿、联系等为特征的承受性学习依然不可少,我们不能采取一种片面的走极端式的思维,搞非此即彼。

现代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思维的概括性、严谨性,还要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将认知与情感、抽象与具象、能动与受动、个体与群体等因素加以协调平衡,将承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辨证统一,从而使课堂教学成为一个完整的认识与开展过程。

我对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理解

我对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理解

我对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理解武汉市黄陂区祁家湾小学雷斌学生的学习方式可分为接受和发现两种,发现即探究。

接受性学习是传统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是新课改中倡导的学习方式,两种学习方式并不是相互排斥、非此即彼的关系,而应是彼此相辅相成、互为依托的关系。

二者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有着各自的特点,并发挥其各自的作用。

所谓接受性学习,简言之,就是学生在教师讲解之后的学习。

教师先讲,学生后学,学是发生在讲解之后的。

这种传统的学习方式是在教师对学生单向“培养”活动之下的学习,其特点是:以教师为中心,学围绕教而转,教师是课堂的主宰,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以教为基础,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以传授知识为目的,重结论轻过程。

接受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讲解之后去领会、掌握、运用知识的,作为传统的学习方式是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的。

学生毕竟是求知者,知识以及获取知识的手段相对缺乏,学生只有在教师的讲解之后才能去理解领悟,并掌握运用知识。

有相当一部分知识没有教师的讲解,学生是无法解读的。

如理解性较强的定义、概念、公式、定理,以及解题的一般性思路、技巧、过程、方法、规则等方面的内容,教师的讲解是非常必要也是无法替代的。

因此,接受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在新课改中不能一味摒弃、一棍子打死。

然而接受性学习毕竟是学生在教师的主宰之下的学习,因而,学生成为知识的接受器,学生常常处于被动服从的地位,其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发挥,学习兴趣低下,厌学情绪俱增,个性得不到张扬,教学过程平庸到无需智慧努力,学生的智慧与个性最终只会被扼杀和摧残,更谈不上学生的终生发展。

探究性学习的提出从根本上改变了落后的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为教与学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探究性学习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它是在“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核心理念下提出的。

其主要的特点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围绕学生转,注重学习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其知识的获得主要是通过自身的努力而取得的,它是一种适应性学习,重会学,重在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

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

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作者:谢梦兰来源:《广东教育·综合》2009年第08期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

探究性学习能激励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和研究者,但机械的探究也会束缚学生的思维。

而作为传统教学方式的接受性学习,即教师将学习内容直接呈现给学习者,其最大的价值在于学生不必从零开始学习活动,他们可以直接接受前人与他人的认识成果而加速个体的认识发展过程。

为此,笔者认为,在阅读教学中,不应该把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对立起来,而应是该讲解的讲解,该探究的探究,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实效出发,做到两种学习方式合理运用,有机结合,以期收到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教学效果。

一、重视语文知识的学习,让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自然地结合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它必须通过字、词、句、段、篇的教学,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

在小学阶段,学生年龄小,知识积累不够丰富,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同时,更要注意结合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

如有一位教师讲《七颗钻石》一课。

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小姑娘在为生病的母亲寻找水的过程中木罐子神奇的变化。

当小姑娘发现了木罐子装满水时,“她真是喜出望外”。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喜出望外”这个词语的意思,有的学生说是“兴高采烈”,有的学生说是“兴致勃勃”,还有的说是……教师接连提问了几个学生,但没有一个学生能正确理解这个词语的意思。

为了理解一个词语,花费了课堂几分钟的时间,而学生最终还是没能真正弄明白该词语的意思。

笔者认为,在阅读教学中,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应及时传授相关的知识。

如此例,在学生没能理解“喜出望外”时,教师应及时地告诉学生“喜出望外就是遇到出乎意外的喜事而特别高兴”,从而帮助学生解惑。

这样的接受性学习是有意义的,也是应该的。

我们知道,语文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如果教学中一味强调探究,就得有时间让学生去实践自己的想法,还得有时间开展相互讨论等,这样势必影响课堂教学的进程与效果。

接受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有机结合

接受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有机结合

二 、 住结 合点 进行 突破 抓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 ,有意义的 接受性学 习与研究性学 习是有机统

如教学 《 匆匆》一文时 ,教师
让学生通过默 渎、朗读 、配乐朗诵
的,在阅读教学 中,我们要好好
挖掘教 材 ,吃透 教意 ,抓住 重点 , 引导学生从 有意义的接受 性学 习引 领 到有 创意的研究性学 习中去 。 如教学 《 跨越 海峡 的生命桥 》
扣 ,层 层领引 ,又与深化教学 内容 紧密结合 ,且学生容 易完成 ,这样

上。抓住 “ 和平年代狮子” 的各种
形态来进行 朗读 、想象 、表演 、补
新的 《 文课 程标 准》也把 积累放 语
在一个重要 的位置 ,课程 总 目标 中 提到 “义教阶段学生 )要具有独立 ( 阅读 的能力 ,注重情感体验 ,有 丰
重要 意义 ;二是教师要把研究 的重 点引向 “ 寻找合适 的骨髓 ”上 ,引 导学生想象为 了寻找合适 的骨髓医 治 患 者小 钱 ,都 去 了哪 些 地方 寻 找 ?承受 了哪些打击 ?以及找到合 适骨髓 时双方 的心情 。而其他 问题
新课 程标 准指 出 :合作 学 习 ,
是指 学生在学 习群体 中 “ 了完成 为 共 同的任务 ,有 明确的责任分工的 互助性 学 习” 。因此 ,我 们在设 计
富 的积 累 ,形 成 良好 的语 感 ” 可 见 。 积累 在 阅读 教 学 中的 重要 性 。
来更有利 于调动学生 的积极性 。
充 练笔等 ,通过调动 学生 的语 言 、
感观 、动作 、思维等让学生在脑海 中形成卢沟桥狮子 的千姿百态 、美 丽而 详和 的意境 。到此 笔锋一 转 , 教师借助多媒体巧妙地再现卢沟桥 战火纷飞 的场景 ,枪林 弹雨中再 一 次一 幅幅地 凸现 卢沟桥上 的狮子 。

浅谈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结合

浅谈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结合

创新课堂1212016年 第7期创造。

还可布置适当的课外小实验,让学生动脑、动手,多思、多做,从中受到激励、启发,产生联想、灵感,使学生在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的活动中观察课内教学所不曾看出的道理,去领悟课内教学所来不及深透的奥秘,去触摸课内教学所无法取的东西。

通过小制作和小实验等物理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动手、动脑和自我发展的机会,能充分挖掘学生潜在的创新素养,不断提高学生知识的应用能力,还能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创新技能。

综上所述,培养创造性的思维能力,除了上述几点外,还要培养学生敏锐的洞察力,独特的知识结构、活跃的灵感和挫折忍耐力,它们都是创造性思维的相关因子。

我们只要根据心理学原理,从创造性思维的整体性、相关性及主要特征等方面加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可以得到显著发展的。

参考文献:[1]戴忠恒.心理与教育测量[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2]许国梁.中学物理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3]乔际平.物理学习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4]张大昌.新课程理念与初中物理课程改革[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是小学数学课程中不可或缺的两种学习方式。

在我们的教育实践中,也一直存在着传授性教育和体验性教育这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形式。

接受性学习是指学习者通过教育者系统的传授接受已有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而探究性学习是指学习者自己亲身实践感受,通过质疑分析探讨,发现问题并调查研究解决问题,从而建构出自己的知识体系的一种学习方式。

这两种学习方式对一个人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不存在孰优孰劣,只有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实现教育的全面性。

然而从目前搜集到的资料来看,当前基础教育在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结合上仍有很多欠缺存在很大不足。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所提倡的“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下,很多老师出现一种偏见认为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是相对立的,接受性学习是落后的、过时的,探究性学习是先进的、唯一的,致使教学走上了形式化道路。

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的结合

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的结合

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的结合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是小学数学课程中不可或缺的两种学习方式。

接受性学习比较适合陈述性知识的学习,学生们根据已有的知识来接受和吸收教师传授的新知识。

这种学习方式的优点是学生接受知识时具有高效性,有利于教师发挥其主导作用,组织和管理整个教学活动和发挥情感因素在教学中的作用。

然而其缺点就是这种学习方式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使他们的发散思维和创造思维受到制约,创新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也大大下降。

导致学生学会了书本知识却难以用于实际,学生知道是什么知识却不会用更不用说创新了。

体现在小学数学上是学生学会了怎么读写和计算人民币,但是在超市却不会买东西等现象。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学生所学的知识并不是通过自己亲身去实践探究感悟得来的,而是从老师那里直接复制和拷贝的,学生往往只是掌握了相关知识概念没有理解其本质。

探究性学习强调学习是由认知主体内部心理过程和外界刺激相互作用的结果。

教师把当前的学习内容和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相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然后由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态度和情感对当前的刺激做出选择的信息加工过程。

这种学习方式的优点就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发展学生对事物的观察力和创造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学习者在没有外在因素的压力下,主动参与探究过程,所学到的知识灵活的,有助于培养他们长期的探究意识。

但是探究性学习也有其缺点:探究性学习需要大量优良的教学设备、数据库、软件和图书资料,还需要大量的时间。

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可能会不知所措,教师也会不可避免出现一些技术和判断上的失误,从而导致探究时间的拖延给教学成本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增大了教学难度。

小学数学教学中,综合运用“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等学习方式,不仅能保证教学过程的最优化,还能充分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那么,怎样将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呢?一、针对年龄,有机运用小学生有向师性的特点,老师的讲授他们乐意倾听,而他们认识事物往往是直接的,片面的,零碎的,模糊的,也需要老师的讲授给予系统梳理,所以引导他们进行接受性学习符合他们的认知特点。

英语教学中接受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有机结合的探究

英语教学中接受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有机结合的探究

容该讲, 该讲多少, 讲多深, 分寸如何掌握 以及如何 察 、独 自获得 的思考材料 、符合规范的思考逻辑
收 稿 日期 : 0 9 1— 8 2 0 — 1 2
作者简介 : 夏振伟( 9 5 )男 , 17 一 , 江苏宜兴人 , 宜兴丁蜀职业高级 中学一级教师 , 主要研究方 向为 中职英语教学。
成等 等 。用 研 究性 学 习和 建构 主义 理论 来 统 领 教 应该是“ 渗透”而不是“ , 排斥” 。 育 , 人 本 主 义 、 力 多元 论 、 质 教 育思 想 贯 穿 把 智 素
于整 个 教育 教 学 过程 中 ,提 升和 丰 富接 受 性 学 习
( ) 三 从教 学 管理 ( 程 管理 ) 课 和评 价 方 面得 以
教 师在 组 织教 学 过 程 中应 处 理好 学生 研 究 性
知 识 , 且 参考 学 生 学 习能 力 、 新 能力 以及 参 与 而 创
的积极性等进行综合评定, 以激励 、 并且 肯定为主。
其 评 价 不 只关 注 学 习结 果 的 正 确 与 否 , 注 重学 更 习活动 过 程 所产 生 的丰 富 多彩 的学 习体 验 和个 性 化 的创 造 性 表现 , 价 标 准具 有 多 元性 , 而其 活 评 因
学生 在 研究 性 学 习过程 中掌握 基本 知 识 、技 能 和
可以提 高教学效率 ,而且也可以不断给学习以鼓
交际能力以及发展各 自的潜能和个性。诚然, 研究 励和鼓舞 , 从而形成教师愿教 , 学生愿学的良好局 性学 习的成功也能促进有意义的接受性学 习的发 面。 展。因此, 英语教育中接受性学习要与研究性学习 ( 采 用各类 实践活动 , 四) 倡导体验参与是研 整合 使用 , 发展 。 协调 究性 学 习的有效 延伸

的研究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整合探讨

的研究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整合探讨

内容摘要倡导学习方式的科学化与多样化,学习方式的选择要因人而异,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作为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式,存在分歧,各有长短。

在实践中并不是相互排斥的,相反在实际的学习活动中,应有机整合。

既要避免研究性学习冲淡了传授性学习,又要防止只进行传授性学习而忽视研究性学习。

为推动学习方式转变,人们将研究性学习单独设课,这不失为一种可行的策略,但如果把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方法截然分割开来,那就注定要犯历史性的错误。

“模式”是人们在实践中对一种思想或理论的高度概括的简约形式,是人为形成的。

当它已不适应教学实践,反而影响甚至防碍教学效果时,应该模糊“模式”,打破框架,重新整合。

切不可从一个“模式”出来进入另一个“模式”,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结果矫枉过正。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接受性学习整合探讨AbstractThisthesisdemonstratesthatthelearningmodeshouldbevariedbasedonscientificresearch.Theselectionof1earningmodevariesinaccordancewithdifferentlearningneedsofindividuals.Althoughthetwotypesofleamingmodes:learningfordoingresearchandlearningforacquiringknowledgearedifferentfromeachother,eachwithrespectivemeritsanddrawbacks,theycanbecombinedduringtheactualrealizationoflearningpractice.Itmaybeafeasibletacticstomakelearningforresearchanindependentcurricuhtmsubjectforthesakeofenhancingthetransformationoflearningmode.However,thismethodisdoomedtofailifittellsthesetwolearningmodescompletelyapart.Thelearningmodecomesfrompeople’Sexperienceandisformedinsuchawayastofacilitatethelearningandteaching.Whenthemodedoesnotcontributetothelearningpracticeandexertanegativeeffectontheactualteachingoutcome.thenitshouldbealteredandintegratedintoothermodesinordertOgetthebestone.Goingextremesfromonemodetoanothershould,therefore,beavoided.Keywords:learningfordoingresearch;learningforacquiringknowledge,integration;probeinto.华中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独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如何让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相得益彰

如何让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相得益彰

如何让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相得益彰传统教学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这种接受性学习指的是在教师的科学引导下,学生把新概念,新命题积极主动地纳入到原有认知结构中而出现意义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讲解,演示呈现课程内容,然后学生通过听讲、讨论、讲评等一系列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过程,使学生在原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把新知识作为有意义的知识构建为自身的知识结构。

这种学习方式强调的是学生的掌握和接受,老师对学生认识活动的指导性,可控性。

这种接受性学习存在明显的弊端:容易抑制学生的主动思考,扼杀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长此以往,形成盲目服从,迷信权威的思维定式,只会机械地接受现成的东西,丧失创造的欲望和能力,而且与此同时教师也疲与应付,真是苦不堪言。

幸运的是新课改在各级领导的关注和大力倡导下,不断深入,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不断地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中,在教学舞台上刮起一股清新的风,学生的主角地位日益得到体现。

以发展学生智能,注重学生深层次的情感体验,构建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为目标的探究性学习,深受欢迎。

这种学习主要是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景,通过学习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等一系列活动,使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得到特别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与接受性学习相比探究性学习的优点明显,但是有些教师对于学习方式的转变的认识存在明显误区,存在形式化与绝对化的情况:“重现象,轻本质;重自主,轻指导;重感情,轻训练;重活动,轻思考,重拓展,轻文本。

”对于教学改革不能很好地深入理解,只是形似而神不似,甚至完全提倡新的,彻底否定旧的,走向极端。

以至于无需探究的问题也要去探究,往往导致探究的浅层化和庸俗化。

这样不但探究失去了意义,而且也浪费了许多宝贵的时间。

所以说在倡导探究性学习的同时也不要忽视接受性学习,一定要重视打好语文的基础。

在小学阶段,学生写不好字,读不好书,没有一定的语文积累,打不好语文的基础,会影响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

阅读教学中接受性和探究性学习的自然结合

阅读教学中接受性和探究性学习的自然结合

[1]郑巧文.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创造性思维.科
技创业月刊, 2004年第8期.
[2』 胡中双.浅谈高中 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 养【 Jl.湖南教学学院学报, 2001年第 7期.
藻 夫 货 2 0年 号 旬 口 教 料06 5月 中刊 困
在课堂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积极创设情境, 灵活调控, 巧妙点拨 , 用接受性学习适时地辅助探究性学习, 这就要求 教师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多种学习方式相结合的教学过程 , 即:接受性学习(接受基础知识或信息)— 自主学习( 阅读 感知, 发现问题)— 合作学习( 倾听 、 交流 , 协作 , 分享) 明园怎样? 美好的东西被毁灭了, 你们有什么感受? 对造成 毁灭者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 让学生进行探究学习。 探究 学习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应在教学中
予以关注和重视。 四、 教师应重视对学生人文的关怀、 尊孟和鼓励。
— 探究(通过与作品, 作者对话, 提出问题, 进行探讨, 研 究建立创新意识), 教师按照这样的教学进程去设计, 带着
与学生对话, 参与的意识, 合作意识的情感去积极地实施, 使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自然融合在一起。课堂阅读设 计, 仅强调接受性学习, 不能完成新课程规定的目标 , 培养 出来的人才也不能满足时代的发展与要求; 抛弃接受性学
间,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针对高中数学课知识性 强、 相对比较枯燥的特点 , 教师用 自己生动的语言和丰富 的肢体动作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 用积极提问等方式号召 学生踊跃发言来创造 良好的课堂环境显得尤为重要。创造 良好的、 有利于学生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课堂氛围可以通过 以下几种途径来实现: 第一, 利用导语教学。出色的导语不 仅是导人教学内容的良好手段 , 更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的必要方法。教师应该为每一堂课设计符合课程要求的 、 并极具生动性的课前导语,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培 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第二, 加强课堂提问教学。多样化的 课堂提问可以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的能力, 学生在掌握基本 解题方法的基础上 , 寻求多样化的解题方法 , 对于培养学 生的创造性思维非常重要 ;第三, 加强学生 自主学习教学。 学生的 自主学习不仅是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必要基础 , 更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最好手段之一。学生通过 自主 学习可以寻求多样化的解题方式 , 可以利用已有的知识深 化知识点 , 可以发掘出新的知识点 , 还可以创造性地发现 问题和解决问题。

试谈接受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统一

试谈接受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统一
维普资讯
南方论刊 ・06 20年第1期语 阅 教 中 统 谈 受 学 和 究 学 在\ 文 读 学 的 一 J 学
赵 红 玫
( 茂名 市第六小学 广 东茂名 5 5 0 2 0 0)
在 当今信 息社 会 ,阅读 是 人 们 获取 信息 、更 新 知识 和提 高 能 力的基 本途 径 。 只有掌 握有 效 的 阅读方 法 ,才 能提 高最 大 的学 习 效 率 。如何 在 小学 语 文教 学 中加 强和 改进 阅 读教学 ,教会 学生 怎 样 在 阅读 中 获 取 信 息 ,加 以 提 炼 、分析 和综 合 ,来 解决 实 际问 习 旧知 ” 为 这 一 环 节 做 准 备 ; “ 固练 习 ” 即学生 作业 ,巩 同 巩 掌握所 学 的新 知 。这 种传 统 阅读 教 学模 式 ,是经 过许 多年 来 众多 语文 教 师 、语 言专 家在 教学 和研 究 实践 中总 结概 括 出来 的 ,对我 国的语 文教 学起 到 了积极 的推动 作 用 。它具 备 的优 点是 :能充 分 发 挥老 师 的主 导作 用 ,强调 学科 的性质 和 文章 的价 值 ,注 重字 、 题。 学 活动 是一个 复 杂 的心智 活动 过 词 、句 、段 、篇 的讲 读 、理 解 , 小学 阶段 ,是培养 学 生阅读 程 ,是 教师 和学 生之 间的 双边 活 重视 复习 旧知 、巩 固新 知 ,低 、 兴 趣 ,锻炼 学 生 阅读能 力 ,提 高 动 ,是 两 者 共 同 参 与 、协 调 完 中 、高各 年级 的学 生 可在 规定 的 学 生 综 合 素 质 的 关 键 时 期 。但 成 、沟 通 交流 的信 息传递 过程 。 时 间里掌 握该 学科 的知识 。教 法 是 ,在过 去 的应试 教 育体 制下 , 它要求 教 师必须 发 挥主 导作 用 , 简单 ,易 操作 ,也 实用 于应 试教 为 了应 付 考试 ,学生 往往 只注 意 学 生 必 须 学 会 思 考 ,主 动 地 思 育 。但 是 ,这种 以教 师 为 中心 的 接 受 性 阅 读 ,而 忽 视 研 究 性 阅 考 ,成 为学 习的 主体 。阅读 是通 阅读 教学 模 式 ,也存 在一 个 较大 读 ,最 终 导 致 上 课 只 能 被 动 地 过 学生 自己创 造性 的 思考来 获得 的弊病 :以教 师为 中 心 ,强 调教 “ 收 ” ,被动 地 “ 接 听讲 ” ,完 意 义 。有 效 的 阅读 ,实 际上 就是 师 的 “教 ” 而 轻 视 学 生 的 学 全依 赖 于教 师 的讲 解 灌输 ,无 法 接 受性学 习 和研究 性 学习 的运用 “ ” ,全部 教学 设计 理论 都 是 做 到 主动学 习 、积极 参 与 ,更谈 与 统一 。 接受 性学 习和研究性 学 围绕 如何 “ ”而 展 开 ,较少 涉 教 不 上 “ 究 ” ,结 果 “ ”了 十 习在语 文 阅读教 学 中的应 用 ,就 及学 生如 何 “ ”的 问题 。按 这 研 读 学 几年 的书 ,却仍 然 不会 读 书 。因 是 接受 性 阅读 和研究 性 阅读 的统 样 的理 论 设计 的 阅 读教学 ,学 生 此 ,我们 必须 紧 紧抓住 小 学生 这 就是指 学 生在教 师指 导下 学 参与 教学 活 动的机 会 少 ,大部 分 个 关键 时 期 ,把握 学 生思 维发 展 习 阅读 的方法 ,让学 生 自己阅读 时 间处 于被 动 “ 接受 ”状 态 ,学 规律 ,重 视学 生在 教 学 活动 中的 文章 ,概括 主要 的内容 ,摘取 重 生 的主动 性 、积极 性 、研 究性 很 主体 地位 ,引导学 生 的 自主学 习 要 的 信 息 ,主 动 质 疑 并 提 出 问 难 发挥 ,不 利于创 造 型 人材 的培 和积 极参 与 ,努 力在 小学 语 文 阅 题 , 自己或合 作解 决 问题 ,从 而 养 。针 对这 种 以教 师 为 中心 的满 读教 学 中实 现接 受性 阅读 与研 究 达 到 深 入 理 解 文 章 的 目的 。 因 堂灌 的 “ 鸭式 ”模 式 ,后 来在 填 导 性 阅读 的统 一 。这样 ,既可 以让 此 .就小 学语 文 阅读 教 学来说 , 课 堂 教 学 改 革 中 出 现 了 “ 学 启 自学讨论 学 生熟悉 课 程 内容 ,消 除 听课 的 实 质上 ,这 就是 接受 性学 习和研 式 ” 、 “ 发 式 ” 、 “ 精 盲 目性 ,做 到 主动 学 习 、积极 参 究 性学 习统 一于 阅读 教学 活动 的 式 ” 、 “ 讲 多练 式 ”等 多种 阅 与 教学 活动 ,也 有 利于 听课 时积 过 程 。 读 教学 模式 ,注 重学 生参 与 ,注 2 把握 接 受性 阅读 和研 究性 重手 脑并 用 ,对 发挥 学生 的 主动 . 极 思考 、深 入 理解 、重点 记忆 、 难 点 突破 ,大 大提 高课 堂 阅 读和 阅读 的差 异 ,循序渐 进 地实现 其 性 起 了积极 的作 用 ,有利 于培 养 课 堂 教学 的效 率 ,从而 有效 地锻 统 一 学 生 的 自学 能力 和思 维 习惯 。但 接 受性 阅读 和研 究性 阅读 , 是 ,由于 学 生有 差异 ,加 上 教师 炼 和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 。 1 明确 “ . 两种学 习 ”与 阅读 是与 接受性 学 习 和研 究性 学 习相 要 在 有 限 的 时 间 内完 成 教 学 任 教学 的 关系 ,增 强 实现 两者统 一 对应 的两 种 阅读教学 方 式 。接 受 务 、应 付考 试 ,所 以 ,在 阅读教 性 阅读 ,也 叫传统 阅读 教学 ,其 学 中既无 法顾 及 学生 的兴趣 和情 的 自觉 性 组 般 来说 ,根 据教 与学 角色 基 本 阅读 教 学 模 式 是 “ 织 教 感 ,也 不可 能 让全 体学 生 参与有 作用 的不 同 ,学 习可分 为接 受性 学 一 一 复 习 旧 知 一 一 传 授 新 关 活动 ,往 往 是少 数优 秀 生得 到 学 习 和研 究 性 学 习两种 形式 。接 知一 一巩 固练 习” 。在 这种课 堂 活 动机 会 多 ,而大 多数 学 生 只是 受 性 学习 ,是 指 突 出教 师 的主 导 教 学模 式 的四个 环节 中 , “ 传授 陪衬而 已。 作 用 ,教 师要设 计 和决 定 教学 的 新 知 ”是 中心环 节 ,教 师要 讲 深 为 了适应 当今教 育形 势 和社 方 向 、内容 、方 法和组 织 ,向学 讲 透 ,字 、词 、句 、段 、篇等要 会发 展 的需要 , 《国务 院关 于基 生传 授知识 ,并评 价教 学 的质 量 面面俱 到 ; “ 织教 学 ”和 “ 组 复 础 教 育 改 革 与 发 展 的 决 定 》提

有意义接受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的关系探析及教学启示

有意义接受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的关系探析及教学启示

关 键 词 :有 意 义接 受 性 学 习 ;研 究 性 学 习 ;整 合 中 图 分 类 号 :G3 .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7 — 5 8 2 1 )6 0 0 — 2 20 . 1 0 6 (0 i— 0 7 0 6 1
随 着 新 世 纪 课 程 改 革 的 逐 步 深 入 ,学 生 的 学 习 方 式 虽 然在有 意义接 受性 学习 中也强调 以学生 为学 习 的主体 ,
也 开 始 发 生 变 化 。 教 师 主 导 取 向 的 有 意 义 接 受 性 学 习 方
式 逐 渐 取 代 注 重 “ 输 ” 机 械 式 接 受 性 学 习 方 式 ,但 随 灌 的
但 学 生 必 须 按 照 教 师 的 教 学 设 计 来 开 展 学 习 活 动 ,事 实 上 ,他 们 仍 处 于 被 支 配 的 地 位 ,与 学 生 的 预 设 期 待 产 生 了 反 差 ,这 样 就 难 免 使 学 生 的 主 体 性 和 创 造 性 的 发 展 遇 到 阻 力 。研 究 性 学 习 侧 重 于 过 程 性 知 识 的 获 得 ,通 过 在
高 解 决 问 题 的 能 力 ,培 养 学 生 对 学 科 的 情 感 , 增 强 学 生
学 习 的 自信 心 和 克 服 困 难 的 意 志 力 , 以 及 在 学 习 活 动 中

有 意 义 接 受 性 学 习 与 研 究 性 学 习 的 区 别
1运作机理 方面 。有 意义接受 性学 习是相 对于传 统 的 .
( )学 生 学 习 的 心 理 过 程 不 同 。 在 有 意 义 接 受 性 学 3 习 中 .学 生 需 要 直 接 将 现 成 的 知 识 加 以 内 化 并 纳 入 个 体

浅析接受性学习和探究式学习

浅析接受性学习和探究式学习

浅析接受性学习和探究式学习接受性学习和探究式学习是小学教学最主要的学习方式,在我们的教育中也不断的被证明。

接受性学习主要是指通过教育者系统的传授使学习者不断接受已有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而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学中创设类似于问题研究的情境,学生通过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收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培养能力从而建构出自己的知识体系,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发展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

它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

这两种学习方式对学生都非常重要,不存在孰优孰劣。

小学生有向师性的特点,他们愿意听老师的讲授,他们认识事物往往是直接的,片面的,零碎的,模糊的,需要老师的讲授给予系统的梳理,所以引导他们进行接受性学习符合他们的认知特点。

特别是年龄较小的学生,在课堂上主要还是靠老师讲学生听。

所以教师要看教学内容所处的学段,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探究能力较差,需要教师的扶持和引导,以有意义接受学习为主,探究性学习为辅。

以前传统小学数学教学过分强调接受学习,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一味的被动的接受知识,没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时间,也不会反思总结,以至于学生的学习思路狭窄刻板,学习模式单一缺乏创造性和灵活性,对老师存在着很大的依赖性。

而且提高学习成绩完全是靠学生在题海中奋战。

大量的题海战术中完全丧失了学习的兴趣,更不用说对学生科学情感科学态度和情感价值观的培养了。

但是新课改之后一些教师片面理解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过于强调探究性的学习方式,不分情况不分年段尽可能避免接受性学习方式的出现,完全让学生探究、自学,让本来不需要探究的陈述性知识花费大量课堂时间,导致上课效率不高完不成教学任务。

在我们的教学实际中有经验的老师会将两种教学方式结合起来。

因为这两种学习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形成优势互补的,且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避免课堂时间和资源的浪费,调节课堂的气氛,丰富教学手段,使教学发挥最佳效果,确保课堂教学的质量。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有意义接受性学习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有意义接受性学习
调 ,善 于 辨 别 社 会 现 象 、艺 术 作 品 的 审 美 品格 ,形 成 高 度 发 展 的 审 美 感 和 尺 度 感 。二 是 要 求 教 师在 语 文 教
参 考文 献 :
[]张承明. 1 现代语文教 育新论 [ 昆明:云 南美术 出版社 ,19 . M】. 93 []吴 济南. 感与语 言 美育 lI 中学语 文教 学 ,19 , (1 . 2 语 . J 9 2 1) [】张 大 均. 育 心理 学 [ 3 教 M]. 京 :人 民教 育 出版 社 ,2 0 . 北 01 [ ]彭 锋 . 学 的 意 蕴 [ 4 美 M]. 京 : 中 国 人 民 大 学 出 版 社 , 北
按照 美 的 规律 改 变 生活 的愿望 以及 对丑 恶 现象 的憎 恶 。
享 受 ,意 味 着 从 劳 动 、生 活 和艺 术 中去 发 现 、认 识 和
创 造 美 好 的东 西 。培 养 高 中学 生 的 审美 趣 味 ,一 是 要
求 教 师 在 教 学 中 ,善 于 引 领 学 生 理 解 形 式 与 内 容 的 协
教师应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需求有的放矢地进行精细分析讲出文本中真正的精华讲出自己的解读结果讲出如何通过阅渎而内化为自身的感悟与情感让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课语言这一载体吸纳来自教师及文本的双重信息从而更有效地实现学生有意义的探究以及学生教师与文本之间的高质量的对话
维普资讯
和 生 活 之 中各 种 事 物 和 现 象 的 审美 特 征 的 能力 。人 们 通 过 在 社 会 实 践 中得 出 的美 、丑 、喜 、悲 的 看 法 ,用 于 对 现 实 、对 全 部 多 样 的 审 美 价 值 作 出 相 应 的 评 价 。 良好 的审 美 趣 味 意 味着 有 能力 从 真 正美 好 的 东 西 得 到

对科学新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

对科学新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

高认识, 深刻理解新课程标准的内涵, 树立新的课程观。
1.学生认知的起点在哪里? 学生认知起点的定位 ,直接决定了课堂教学学生 自主 思考的空间。因此 , 教师对学生认知起点的把握 , 就显得尤 为重要。如果教师只从知识的逻辑关系去寻找学生认知的 起点, 而忽视学生本身的现实认知起点, 就难免要面临课堂 上突如其来的问题或尴尬的场面。 如果处理不当, 极易造成 课堂教学的效率低下及师生关系的失调。 2.怎样重新认识新课程教 学中教师的角色? “ 教为学服务”“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些谁都会 , 说的理念, 落实在行动中还有一定差距。新课程实验中, 有 的教师的教学设计很多 , 也很新 , 但学生的学习方式并没有 改变, 仍然是在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 有的教师对学生有
做 这 点却 是 件 易 事 通 对 时 学 调 到 一 ,不 一 容 的 。 过 平 教 的 查
发现, 有的教师“ 千呼万唤”学生就是不动 , , 有的教师又哄 又奖, 也只有少 学生动。可当学生真地动起来后, 新的担 心又产生了— 有的课堂热热闹闹, 纪律难以控制, 教学任 务难以完成。 专家认为, 关键是教师如何引导。改变教学 法不能简单化 , 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质不只是调动积极性 、 主
作 用?
创意的想法置之不I , 哪怕学生有胜过教师的独到见解也
不予以鼓励。 为什么? 因为教师在潜意识里希望学生沿着 自 己事先设定的思路回答问题, 最后圆满地实现预定目 在 标。 落实新课程 目 标的课堂里, 当教师把过程还给学生的时候 , 一堂课究竟需要一个什么样的教学过程 ,已经远远不是在
备课的时候就能完全了然于胸、 把握在手的, 它需要循着学
生认知的曲线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思维的张弛或者情感的波澜 , 以自己的教育 机智随时调整教学环节。 3.如何看待新课程课堂教学中的“ 和“ ? 收” 放” 新课程倡导让学生动起来 , 让课堂活起来 , 然而真正要

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的思考

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的思考

接受 性 学 习是 由教 师 把 已知 的知 识 以讲 授 为
主要方 式传授 给学生 ,然后学生再按教师所设定 模式反复操 练 ,逐步掌握 由别人设计好 的知识 技 能和态度方法。它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 的发挥 , 便
于教师组织 、 监 控 整 个 教 学 活 动进 程 , 有 利 于 系 统
厚、 可 塑性 强 、 综 合素质高 的师资 队伍 , 为课 程改 革 的顺利推进提供 了强有力 的保 障。 总之 . 课 程 改 革 是 一 项 复 杂 的 系统 工 程 , 学 校
近 年来 的一 系 列 课 改 措施 , 虽 取 得 了一 定 成 果 , 也 存 在一 些 不 足 。我们 将 不 断总 结 经验 , 在今 后 的实 践 中不 断 探 索 ,为进 一 步 深 化 课 程 改 革 做 出应 有
和创 新 素 质 的 培 养 。这 种 学 习 方 式 偏 重 于 机 械 记 忆, 鼓 励理解 也流于浅显 层面 , 应 用更谈不 上 。 学 生 获 得 的知 识 是 从 教 师 那 里 复 制 和 拷 贝过 来 的 ,
的观点 , 如何 与别人达成一致 , 如何共享共 同的成 果等。参与探究性 学习课题 的小组成员除组 内成 员外 , 还要 与组外成员如指导教师 、 研究对象 等进 行交 流 , 这有 利 于 人 际 沟通 能力 的培 养 。
[ 摘 要 】 通过 对 中职 生的学 习现状 、 接 受性学 习与探 究性 学 习两种 学 习方式 的分析 , 认 为应该辩证 地看
待这 两种 学 习方式 , 在具体 应用 中, 应接 受性 学习与探 究性 学习两者并重 , 使 两者相 辅相成 , 相得益 彰。
[ 关键词 ] 中职生
接 受性 学 习 探 究性学 习 学习方式

关于学习方式的几点思考

关于学习方式的几点思考

关于学习方式的几点思考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的基本行为和认知取向。

学习方式不仅包括相对的学习方法及其关系,而且涉及学习习惯、意识、态度、品质等心理因素和心灵力量。

现就几种学习方式,结合课堂教学实际,谈几点肤浅的思考。

一、关于接受学习的思考接受性学习的作用是在较短的时间里,使学生获得比较多的知识和技能。

它不需要学习者事事亲身经历,它是有计划、有组织的高效学习。

但接受性学习并不是单纯的记忆和复述,它需要把符号系统所表达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直接知识。

因此,它是一个对知识的理解和建构的过程。

小学生知识积累有限,人生阅历不深,直接经验少,需要接受学习。

比如,历史、地理、人物、事件等背景知识,学生难以弄懂,需要老师作简明的介绍。

我们也反对那种过于强调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过多模仿的学习。

我们提倡启发性的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如一年级的写字教学:先引导学生读帖,接着临帖,再接着对贴,最后书写生字。

这写字过程是老师引导学生一步一步走过来的。

这里有老师的教与学生的模仿、练习,是属于接受学习。

假如放手让一年级学生自主书写,效果就大打折扣。

[思考]接受学习有它的优点,是一种传统的学习方式。

正如教育专家崔峦所说,它与自主学习没有孰优孰劣。

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把握好接受学习的“度”,针对学情,合理运用。

如果一味接受学习,学生就会变成盛知识的容器,不加思考的灌输,会使学生变得懒于动脑、动手,长此以往,学生又会走进死记硬背的死胡同。

应该来说,遇到学生经过讨论、交流、还理解不到位的地方,教师就应点拔;遇到学生归纳概括不全面、不清晰的地方,教师就应用有条理性的准确的语言帮助归纳和概括;当经过启发、引导,学生还理解不准、不深,甚至错误时,教师就应进行精当的讲解。

二、关于自主学习的思考自主学习是突出学生自我的“主人意识”、“参与意识”、“主动意识”,改变以往学生的被动地位和过分依赖于接受的学习方式。

庞维国认为,自主学习是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学生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的一种学习状态。

接受性学习如何有意义?

接受性学习如何有意义?
变得 更 为有 意 义 。 四 、 思— — 使 学 生理 性 反 省 接 受 学 习的 方 法 反

面积是 1 平方分米 。 这样 , 通过度量发现单位 不合适 ,创 “ 造 ” 1 方分米 , 出 平 其实 就 已经 建立 了有 意义学 习平 方
分 米 的学 习 意 向 . 自然 地 进 入 了新 知 识 的学 习 。
迁移是数学学习 中的一种普遍现象 。 这里是说学生
在接受学习时 ,我 们要做到让他们 由例到类触动迁移 ,
生真 的去一下一下地量 ,等到他们都觉得这样量很麻烦
时。 教师问学生有什么想法 。 学生说最好有一个大一点的 面积单位来度量。教师提问 : 的 , 是 确实有一个大一些的 面积单位叫平方分米 , 你能猜想 1 平方分米有多大呢? 学
生 根 据 l 方厘 米 的知 识类 推 到边 长 是 1 米 的 正 方 形 平 分
积累感知表象 . 促使 他们从对个别具体量 的感知跃升为
对一 类 现 象 的感 知 , 而 实 现 自主思 考 、 移 内化 。 从 迁 例如在学习“ 比的 基 本 性 质 ” 一 知 识 点 时 , 这 只要 引

髫 棚 一


JAOHAt I T ANHANG
E -malwalc @2 c .ol i : l e 1nc r e ' l
接受性学 习如何 有意义 ?
■王 建 荣
早在 2 0 0 4年 , 周玉仁教 授就指 出 : 接受 学习和探究
学习各有 其功 能 , 两种 形式不 可偏废 , 切勿 提倡一 种而 否定另一种 。在推进新课程 的过程 中 , 我们 要旗帜鲜 明 地让有 意义 的接受学 习成为课 堂教 学 中常用而有 效 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的几点思考
内容摘要:阅读教学过程中,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作为最基本,最重要的两种学习方式,各有所长,相辅相成。

将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加以结合,才会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使学生养成终生学习的好习惯,使学生终身受益。

关键词:探究引导结合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应该是活动,活动是联系主客体的桥梁,是认识发展的直接源泉。

根据心理特点,放手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的协调之中,进行自主探求知识的活动,可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

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实行开放式教学,让学生自主地探究性学习。

探究学习是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时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发现问题与处理、交流等的探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学习方式。

积极倡导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标准》的理念之一。

是古人“授人以渔”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扬,有利于激活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和研究者,学会学习,学会求知。

新课程针对过去教学中过于注重接受学习的倾向,强调探索的学习方式,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但是,强调探究性学习方式,并不排斥接受学习。

因为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并非机械学习,只要所讲解的知识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
建起实质性的和非人为的联系,学生就完全可以进行有意义学习。

可见,接受学习仍是学生获取知识,获得发展的重要学习方式。

因此,课堂教学中必须把探究学习与有意义的接受学习紧密地结合,使其相辅相成。

如何把探究学习与有意义的接受学习自然地结合呢?
一、正确理清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的误导
1、注重接受性学习,忽略探究性学习。

一些老师注重接受学习,忽略探究学习。

他们认为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探究能力有限,学生花很多时间去探究,也难有什么发现,还耽误教学时间,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还不如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教师多讲点,学生多获得一些知识。

在他们看来,前人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探究出来的知识,学生接受就可以了。

接受学习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可以提高掌握知识的效率。

如果只注重接受性学习,忽视探究性学习,长此以往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思维定向单一,容易产生惰性,最后僵化凝固。

不利于他们想象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我们应该全面地认识教学的任务,对探究、发现的意义有充分的认识。

教学不光是让学生掌握知识,培养学生探究、发现的意识和能力,让学生体验求知的过程,掌握求知的方法,这本身就是教学任务的一个方面,而且可以说是更重要的一个方面。

2、注重探究性学习,忽略接受性学习。

一些老师注重探究学习,忽略接受学习。

其实,在新课程的教学中,语文老师不但要讲,而且要讲好,或提供背景知识,或点拨语
言规律,或交流学习收获,或激情熏陶,不一而足。

例如:教学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课,老师首先就应该向学生介绍背景: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乘船从四川沿长江东下,一路游览了不少地方。

在襄阳,他听说前辈诗人孟浩然隐居在城东南的炉门山中,特地去拜访他。

孟浩然看了李白的诗,大加称赞,两人很快成了挚友。

孟浩然热情的款待李白,并留住了他10多天。

公元730年阳春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便约孟浩然在黄鹤楼相会。

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

船开走了,李白伫立江岸,望着那孤帆渐渐远去,惆怅之情油然而生,便写出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只有通过教师的介绍,学生了解了当时的时代背景,为后来的探究学习作下铺定,才能使探究学习取得最佳效果。

教师精彩的讲解,恰到好处的点拨,充满智慧的提示,令人佩服的示范,对于学生心灵的震撼,学习方式的启迪,思想方法的顿悟,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把握好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关系。

接受性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应是相辅相成,对于一个人的学习和发展都能起到相应的作用。

接受性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在短期内、较快地掌握一些知识,这些知识通常会给学生的成绩带来较大、显著地提高。

但是,由于这种学习方式缺乏对于学习方法的指导,不能教给学生自主长效地展开学习的本领,探究式学习则给了学生更广阔的学习空间,为学生提供了崭新的学习方式,在这种形式的学习之中,学生会在探索之中,享受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学会如何发现问
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对于语文学科而言,学生的语文能力与素养就是在不断的训练与实践中生成发展的。

所以只有将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加以结合,才会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使学生养成终生学习的好习惯,使学生终身受益。

所以,课堂教学中必须正确地处理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关系。

既不能放任自流,全部问题都由学生探究解决,也不能只是教师讲解,学生被动地接受。

必须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1、在探究性学习中,引导可以限制学生对理解课文的分歧。

在探究学习时,学生有时会对课文思想内容产生不同的理解。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应该给予引导。

如在探究学习《景阳冈》一课时。

有的同学说:现在要保护老虎,武松打虎这样的故事不该再读了。

而有的同学却认为这是该读的。

这时候,教师可就两方面稍做点拨。

一是关于打不打老虎,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在古时候,人打老虎是为了自卫;现在,老虎已濒临灭绝,为了保护生态平衡,就应该保护老虎。

二是该不该读武松打虎这样的文章。

读《景阳冈》,并不是要学武松去打虎,而是学习武松勇敢无畏的精神,最重要的是接触我国优秀的古典名著,学习语言。

因此像《景阳冈》这样的课文我们是应该学习的。

通过引导,学生统一了认识,探究学习也取到了不错的效果。

2、在探究性学习中出现谬误,引导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因受理解分析能力的限制,学生在探究时,往往会出理解不当或分析不正确等情况,此时,教师画龙点晴式的相机诱导,能帮助学
生正确理解课文内容。

如在探究《穷人》一文中的“桑娜听着波涛的轰鸣和狂风的怒吼,感到心惊肉跳”。

这句话时,学生对桑娜为什么会感到心惊肉跳这个问题认识不清。

有的认为是天气不好,桑娜害怕;有的认为是桑娜当心自己的五个孩子。

这些理解都不符合文意。

此时,教师就要通过引导加以纠正:桑娜的丈夫出海打渔还没有归来,天气又那么糟糕,桑娜到底当心谁呢?学生就会认识到:桑娜并不是自己害怕,而是当心自己的丈夫。

这样教师在学生理解的谬误处略施指点,学生就能正确地理解课文。

3、在探究学习中,引导可以激起学生的思考,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的丰富内涵。

有些课文在记叙时留有空白,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自己去体味。

可在学生探究时,往往不会对这些空白处进行补白。

因此,教师就需要进行及时的引导,激起学生的思考,让他们从这些空白处充分地想像,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的丰富内涵。

例如探究《难忘的启蒙》一课中的“从这种宽严之间,我们这些小学生也领悟到了老师们没有明说的某些道理”。

这一句话时,学生只能理解老师宽在哪里,严在哪里,而对于老师们没有明说的某些道理体会得不深,于是我就进行了这样的引导:哪些课老师对学生比较严格,哪些课比较宽松?为什么?经我的点拨,学生认识到老师们宽松的是翻译官上的日语课。

我又进一步引导:这门课是日本侵略者强迫中国孩子上的,目的是借助语言灌输侵略者的思想,把中国孩子变为他们统治下训服的工具。

在我的引导与学生的探究下,学生领悟到了老师们具有
着强烈的爱国思想及他们的这种思想深深地感染着作者。

三、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结合的“两个注重”
1、应注重形式与结果的统一
任何违背自然规律的做法必定导致失败。

接受性学习忌大量灌输,不注重学生的理解和运用,引发学生的“接受疲劳”;而探究性学习要注意探究内容的价值,不能为探究而探究,或只注重探究的形式,不重视探究的结果的正确性。

对于不同年龄的学生,不同的教材方法结合使用时还要有所侧重。

低年级的学生要以接受性学习为主,高年级可适当增加探究性学习的内容。

2、应注重认知与情感的统一
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结合要注重促进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

如果只注重课文内容的探究、注重知识内容的任意拓展、却忽视了语文的本体训练,将说明性课文的学习探究成了“科学课”,将记叙性课文的学习探究成了“思想品德课”,就迷失了阅读教学的方向;如果没有给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荣辱观,价值观,我们将误人子弟,有愧于教书育人的光荣称号。

所以我们要改变落后课堂教学片面单一的评价方式,既关注到学习语文双基的训练提高,又让其在全过程中享受精神的洗礼,让学生不断接受真善美的同时,培养他们探究的精神与态度、探究的方法与能力、探究的行为与习惯等,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总之,阅读教学过程中,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作为最基本,最重要的两种学习方式,各有所长,相辅相成。

在实施《语文课程
标准》的今天,我们应让这两种教学方式进行结合,既发挥接受性学习高效率,有利于发展学生集中思维.强化语言文字训练的优势,又发挥探究性学习思路活、有利于发展学生发现性思维,拓展语言学习能力的特长,让它们成为课堂教学的双翼,更好地培养学生语文的素养,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