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不同时期军队称呼
中小学国防教育读本四年级第六课 百万雄师过大江
![中小学国防教育读本四年级第六课 百万雄师过大江](https://img.taocdn.com/s3/m/9ec9a92af78a6529647d5351.png)
不同 时期 军装
国共内战
战前实力对比: 1、美国在军事和财政上对国民党的支持。 2、共产党的地盘没有国民党的大,国民党 控制着大城市、交通要道和现代工业。 3、国民党兵力430万,共产党兵力120万, 其中正规军61万 4、国民党武器精良,共产党的武器很落后。
中原突围
1946年6月26日,蒋介石在完 成了发动内战的准备后,悍然 撕毁停战协议,以大举围攻中 原解放区为起点,发动了全国 规模的内战,共产党被迫开始 全线撤退,史称“中原突围”, 长达三年的内战开始。
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国民党称“徐蚌会战”,是解放战争时期中 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 东起海州(连云港),西至商丘,北起临城(今枣庄市 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战略 性进攻战役。 战役于1948年11月6日开始,1949年1月10日结束,徐 州剿匪总司令部刘峙指挥中华民国国军五个兵团部、22 个军部、56个师及一个绥靖区共55.5万人被消灭及改编, 解放军总共伤亡13.4万人。 淮海战役是三大战役中解放军牺牲最重,歼敌数量最多, 政治影响最大、战争样式最复杂的战役。 淮海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 役的第二个战役。
国共内战题材影视
《解放海南岛》:1950年
《潜伏》:1945年起,共产党地下工作者 《解放》:国共内战到新中国成立 《红日》:1947年苏北山东解放区战役
1949年10月1日,在解放军向全国进 军途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北京宣告 成立。到1950年6月,残存在华东、中 南、西南、西北战场上的国民党军被 全部歼灭,仅有少量逃往台湾。1951 年西藏和平解放。至此,解放军完成 了解放全国大陆和近海岛屿的任务, 中国人民解放军取得第二次国共内战 胜利,统一了中国大陆。
川军桂军湘军哪个最强
![川军桂军湘军哪个最强](https://img.taocdn.com/s3/m/b37b4068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24.png)
川军桂军湘军哪个最强川军、桂军和湘军是中国历史上三大军队,它们在中国近代史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川军指的是四川军队,桂军指的是广西军队,而湘军则是湖南军队。
这三支军队在中国的历史上都曾经有过许多辉煌的战绩,但到底哪支军队最强呢?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进行比较和分析。
首先,我们可以从历史背景和实力来比较这三支军队。
在清朝末年和辛亥革命时期,川军是从四川兴起的军队,拥有较强的地理优势和人才基础。
虽然在抗战期间取得了多次胜利,但川军最终因为人员裁决和其他因素,在长期中都未能实现真正的壮大。
桂军则是广西的军队,由广西地方势力组建而成。
桂军与川军类似,也是在革命时期崛起的力量,但与川军相比,桂军在实力上略显不足。
尽管桂军也有过一些战术上的胜利,但由于外部因素和内部分裂等原因,最终并未实现长期的壮大。
湘军作为湖南的军队,是由湖南地方势力组建而成的,也是辛亥革命时期的一支正规军队。
与川军和桂军相比,湘军在实力上更加强大。
湘军凭借其广阔的湖南人才基础,配备优良的装备和领导人才,多次取得了重要的战役胜利。
特别是在1924年至1926年的北伐战争中,湘军表现出色,成为北伐军队中的中坚力量,对推翻北洋政府和国共合作作出了重要贡献。
其次,我们可以从战争胜利和军事实力来比较这三支军队。
在中国近代史的多次战争中,川军、桂军和湘军都有过较为突出的表现。
然而,在全面比较它们的战争胜利和军事实力时,湘军可以说是最强的。
湘军在战争中表现出色,多次击败了北洋政府的军队和其他反动势力。
湘军的实力使得它成为北伐战争中的重要一方,并且在打破北洋政府的藩篱、巩固了国共合作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
最后,我们可以从历史影响和军事战略来比较这三支军队。
川军、桂军和湘军在中国近代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历史影响力和军事战略地位。
川军因其地理优势和人才基础,曾在抗战时期发挥重要作用,但最终未能实现长期的壮大。
桂军则受制于广西地理位置和实力劣势,在战争中表现不如湘军。
中国军队的称谓变化
![中国军队的称谓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bfd4dcfc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a0.png)
中国军队的称谓变化从中国⼯农⾰命军到中国⼯农红军1927年8⽉1⽇,根据中共中央的决定,以周恩来为⾸的中共前敌委员会和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领导下的北伐军两万余⼈,在江西南昌举⾏了武装起义。
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地领导武装⽃争的开始,但在当时的条件下,在起义过程中并没有公开打出中国共产党的旗帜,起义部队仍沿⽤国民⾰命军第⼆⽅⾯军的番号,仍称为国民⾰命军。
贺龙任总指挥,叶挺任前敌总指挥。
1927年9⽉9⽇,⽑泽东同志在湖南、江西边界地区,领导农民、⼯⼈和⾰命⼠兵举⾏了秋收起义。
参加起义的主⼒部队编成“中国⼯农⾰命军第⼀军第⼀师”。
这是我党第⼀次公开打出“⼯农⾰命军”的旗帜。
1928年4⽉下旬,朱德、陈毅等率领南昌起义的余部转战到井⼭,同⽑泽东同志领导的⼯农⾰命军会师,合编为“中国⼯农⾰命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泽东任党代表(后改称政治委员)。
1928年5⽉25⽇,中共中央发出第51号通报,规定各地⼯农⾰命军⼀律改称“中国⼯农红军”(简称红军)。
1928年6⽉起,各⾰命根据地的⼯农⾰命军及其他⼯农武装开始陆续改称红军。
1930年8⽉⾄1936年7⽉,红军⼜先后编成了红⼀、红四、红⼆⽅⾯军。
1933年5⽉,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决定,组织中国⼯农红军总部,任命朱德为中国⼯农红军总司令,周恩来为中国⼯农红军总政治委员。
从中国⼯农红军到⼋路军、新四军1937年“七七事变”后,根据党的洛川会议和我党同国民党达成的协议,于1937年8⽉将红军主⼒部队改名为国民⾰命第⼋路军,简称“⼋路军”。
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叶剑英任参谋长,左权任副参谋长,任弼时任政治部主任,邓⼩平任副主任,下辖第⼀⼀五、第⼀⼆0、第⼀⼆九师和直属队。
全军共4. 6万⼈。
同年9⽉11⽇,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命令⼋路军改为国民⾰命军第⼗⼋集团军,属第⼆战区序列,并任命朱德为第⼗⼋集团军总司令,彭德怀为副总司令。
中国军队的发展
![中国军队的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5b637d6f7fd5360cba1adbe4.png)
抗日战争时期 国民革命军革命军 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中正 参谋总长 程潜; 副参谋总长 白崇禧
直属部队 第一预备队 司令长官李宗仁; 第二预备队 司令长官刘湘; 第三预备队 司令长官龙云; 第四预备队 司令长官何成濬;陈绍宽将军 第十七集团军 司令长官马鸿逵;
第十八集团军 司令长官朱德(八路军副总指挥)
第四战区 (辖区:闽、粤,共13个师又3个旅。) 司令长官:何应钦 第四集团军 总司令蒋鼎文; 第十二集团军 总司令余汉谋
一 一 五 师
师 长:林 彪 副师长:聂荣臻 参谋长:周 昆 政训处主任:邓小平
下辖2 个旅4 个团
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 总指挥:朱 德 副总指挥:彭德怀 参谋长:叶剑英 副参谋长:左 权 总政治部主 任:任弼时 副主任:邓小平
第一战区 (辖区:平汉、津浦两铁路线, 共26个师又6个旅。) 司令长官:蒋中正(兼)后为程潜 第一集团军总司令宋哲元; 第二集团军 总司令刘峙; 第十四集团军 总司令卫立煌
第二战区 (辖区:晋、察、绥,共13个师又16个旅。) 司令长官:阎锡山 第六集团军 总司令杨爱源; 第七集团军 总司令傅作义; 预备军 总司令阎锡山(兼)
下辖5、8、16军
红二军团 总指挥为贺龙 政委为周逸群
红二方面军 贺龙任总指挥 任弼时任政治委员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 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之一, 是红军长征中唯一没有损失的部队。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由红军第2军团、第6军团及第32军组成。 由贺龙任总指挥,任弼时任政治委员。 在湘鄂川黔苏区粉碎国民党军多次“围剿”。 1935年11月开始长征。 次年10月到达陕甘苏区。抗日战争爆发 改编为八路军120师。
骑兵第二军 军长何柱国 空军总司令 蒋中正(兼);前敌总指挥周至柔 海军总司令陈绍宽
中国不同时期军队称呼
![中国不同时期军队称呼](https://img.taocdn.com/s3/m/72ad85cb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8c.png)
中国不同时期军队称呼中国不同时期军队称呼中国⼯农红军中国⼯农红军是中国⼟地⾰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军队。
简称“红军”。
中国⼈民解放军的前⾝。
1928年5⽉25⽇,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决定,全国各地⼯农⾰命军正式定名为红军。
1930年后,⼜逐渐改称中国⼯农红军。
在国共内战时期,中国⼯农红军不断发展壮⼤,先后组成了第⼀⽅⾯军(曾经称中央红军)、第四⽅⾯军、第⼆⽅⾯军和西北红军等红军部队,建⽴了中央⾰命根据地和湘鄂西、鄂豫皖、琼崖、闽浙赣、湘鄂赣、湘赣、左右江、川陕、陕⽢、湘鄂川黔等⾰命根据地,连续粉碎了国民党军多次“围剿”和“清剿”。
全国红军发展到最多时达到约30万⼈。
由于王明“左”倾错误的战略指导,中央红军未能打破国民党军的第五次“围剿”,被迫于1934年10⽉撤离中央⾰命根据地,进⾏长征。
在长征中,红军粉碎了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战胜了⽆数艰难险阻,于1935年9⽉、10⽉和1936年10⽉先后到达陕⽢⾰命根据地和⽢肃南部地区会师。
抗⽇战争全⾯爆发后,根据中共中央同国民党政府达成的协议,主⼒红军改编为国民⾰命军第⼋路军(简称⼋路军);在江西、福建、浙江、⼴东、湖南、湖北、河南、安徽8省13个地区坚持⽃争的红军和游击队改编为国民⾰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
⼋路军国民⾰命军第⼋路军,简称为⼋路军,中国⼈民解放军的前⾝之⼀。
1937年8⽉22⽇,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正式宣布由原西北主⼒红军,即中国⼯农红军⼀、⼆、四⽅⾯军改编⽽成“国民⾰命第⼋路军”,朱德、彭德怀任正、副总指挥。
1937年9⽉11⽇,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按全国陆海空军战⽃序列(把各“路军”改编为“集团军”),并下达命令:将⼋路军改称国民⾰命军第⼗⼋集团军,⼋路军总部改称第⼗⼋集团军总司令部。
朱德改任总司令,彭德怀改任副总司令。
9⽉14⽇,朱德、彭德怀发布⼋路军改为第⼗⼋集团军的通令。
但此后仍习惯称为“⼋路军”。
新四军中国抗⽇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坚持华中抗战的⼈民军队。
古代对士兵的别称
![古代对士兵的别称](https://img.taocdn.com/s3/m/8dc663dd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e9.png)
古代对士兵的别称
在古代历史上,对士兵有许多不同的别称。
以下是一些例子: 1. 兵:这是古代中国历史上最常用的士兵别称之一。
兵的本意是军队,后来逐渐演变为指士兵。
2. 勇:勇是指勇敢、有勇气的士兵。
这个别称通常用于形容战场上表现出色的士兵。
3. 突骑:突骑是指骑兵中的突击部队。
在古代中国历史上,突骑通常是最具攻击性和机动性的部队。
4. 步兵:步兵是古代中国历史上最主要的士兵类型之一。
步兵通常负责地面作战和防守任务。
5. 海贼: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些海盗或海贼团体通常被称为海贼。
这个别称通常用来描述那些在海上活动的士兵。
6. 弓手:弓手是指使用弓弩等远程武器的士兵。
在古代中国历史上,弓手通常是最强大的远程攻击部队之一。
7. 盾手:盾手是指使用盾牌等防御武器的士兵。
在古代中国历史上,盾手通常负责保护其他士兵和防御城墙等建筑物。
这些别称通常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地区有所不同。
古代皇帝身边的军队称呼
![古代皇帝身边的军队称呼](https://img.taocdn.com/s3/m/02c8804f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2b.png)
古代皇帝身边的军队称呼古代皇帝身边的军队有着丰富多样的称呼,起源于各个朝代的不同历史背景和时代特征。
下面我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古代称呼。
1.御林军:御林军是中国古代宫廷的贵族近卫军队,最早出现在秦朝。
他们的主要职责是保护皇帝和宫廷安全,同时也会参与一些重要仪式和活动。
御林军的兵员来自于勇武的武士阶层以及将门世家。
他们通常穿着华丽的盔甲,手持弓箭和长剑。
2.内卫:内卫是宫廷内部的警卫部队,主要负责维护皇帝和后宫的安全。
他们负责守卫宫殿的门户、监视后宫妃嫔的动态,并在必要时执行皇帝的命令。
内卫的兵员主要来自于贵族家族,拥有较高的修养和武功。
3.步兵团:步兵团是皇帝身边的常备军队,他们负责打击和防御外敌的入侵。
步兵团的兵员主要由平民组成,通过选拔和培训来提高他们的战斗力。
在战争期间,步兵团能迅速组织战斗并协助皇帝制定战略。
4.骑兵团:骑兵团是皇帝重要的战斗力量,他们骑着马匹快速机动,可以迅速打击敌人。
骑兵团士兵通常具备较高的马术和武艺,能在战斗中灵活应对各种情况。
骑兵团在平时也常被用来进行巡逻和侦查任务。
5.御前侍卫:御前侍卫是专门负责保护皇帝的人,他们紧密跟随在皇帝身边,始终警惕着可能出现的威胁。
御前侍卫由经验丰富的武功高手组成,他们需要具备良好的忠诚度、隐蔽性和反应速度。
以上仅是几个常见的古代皇帝身边军队的称呼,实际上不同朝代和不同的皇帝在建立自己的军队时可能会有不同的称呼和组织方式。
这些军队秉持着对皇帝的绝对忠诚,并通过不断训练和提升自己的战斗力,确保皇帝的权威和国家的安全。
古代军队的发展与变迁是历史的一部分,不仅反映了军事技术的进步,也反映了社会制度和政治体系的变化。
通过了解这些古代军队的称呼,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皇帝及其身边的军事力量对于历史的影响和意义。
中国军队近代化历程
![中国军队近代化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10c07948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7f.png)
中国军队近代化历程(一)中国军队近代化,就其总体发展阶段而论,大致上可分为两个时期:前期从1895年清廷小站练兵到1924年国共合作、黄埔建军;后期从1927年大革命失败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
从严格意义上讲,小站练兵是中国军队近代化的开端。
马克思主义认为,军队是国家机器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清王朝建立后,封建统治阶级依靠八旗兵和继起的绿营,统治了中国近三个世纪。
然而,作为封建没落政权的工具,八旗、绿营随着封建制度的沉沦衰败而日趋解体。
19世纪以后,八旗兵已成为名存实亡的"寄生集团",基本上丧失了战斗力;绿营兵自乾嘉开始,也迅速走向衰朽。
在鸦片战争中,充分暴露了清军的腐败无能,有事则临阵溃逃,无事则虚糜粮饷。
太平天国起义时,清朝50余万军队,"遇敌辄糜",溃不成军。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自60年代初叶开始,在洋务派"求强"、"求富"呼声推动下,清政府曾对军队进行了一些改革,如聘用外国军事教官,购买洋枪洋炮,推行西洋操典等等。
但由于清军积重难返,收效甚微,尤其其建制仍保持绿营的组织形式,没有实质性的变革。
这种表面的局部"西化",虽然为尔后的军队近代化作了思想上的准备,创造了一定的条件,但很快地在实践中碰了壁。
1894至1895年中日甲午一役,参战的中国陆军不堪一击,号称"北洋精华"的海军也全军覆灭。
堂堂天朝大国,居然败于东瀛弹丸小国。
失败的苦果,撞击着人们的心窗。
那种昏聩愚蠢的"四夷宾服"、"万国来朝"的虚妄自尊,以及纲常名教等封建陈腐教条所筑起的樊篱,再次遭到重创。
朝野上下,"修明武备"的呼声日亮。
许多中外臣工,纷纷提出"筹饷练兵为急务"。
清朝最高统治者也从这次战争中看到了日人"专用西法制胜"之道,决定"仿照西法添设新军"。
古代中国军事制度及其变革
![古代中国军事制度及其变革](https://img.taocdn.com/s3/m/7d56c7cc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33.png)
古代中国军事制度及其变革在古代中国,军事制度是国家安全的基石,也是国家实力的重要标志。
中国历史上的军队经历了多次的变革和改革,不同的朝代和时期都有其独特的军事制度和管理方式。
本文将以时间轴的方式,讲述古代中国军事制度及其变革。
1. 夏、商、周时期夏、商、周时期的军事制度,主要是以部落为单位进行的。
统治者会派遣武将去统帅各个部落,实行军民合一的管理方式。
周朝的军事制度以“诸侯兴兵”为主,各地方分别由各自的王侯负责。
军队中主要分为骑兵、步兵、战车兵和弓箭手等。
2. 秦朝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国家,因此在军事制度上进行了大量的改革。
秦朝时期的军队实行钦差大臣制度,将地方武将的权力大大削弱。
同时,秦始皇将中国分为36个郡,每个郡派遣一名治理者,掌管兵权。
秦朝的防务网络相对完善,长城、城墙等构筑物建造比较齐全,为后来的民族大融合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3. 汉朝汉朝继承了秦朝的大部分军事制度,但相比之下汉朝更加灵活,更注重策略和组合。
汉朝将军事制度和科举制度相结合,培养出一些著名的将领,如韩信、李广等,奠定了汉朝的基础。
汉朝还实行将军分等制度,将军职位分为10级,由皇帝任命,使得军队更加稳定和有序。
4. 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由东晋、南北朝分裂成多个王朝,对抗性军事冲突不断。
这个时候,北方少数民族入侵频繁,军事制度需要紧急改革。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均田制”,使得全国的军队数量大幅度增加,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土地平均利用率。
这个时期,军队的主力是步兵,士兵装备了钢铁武器和防护盾,提高了作战能力。
5. 唐朝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朝代之一,大力强化了军事制度。
唐朝的军队分为中央军、地方军、边军和保安军,由最高统帅大将军统领。
唐朝的军队建立了训练营和军事学院,训练士兵的战斗技能和组织纪律。
唐朝还增设了管军的少数民族权臣,巩固了边疆地区的稳定和安全。
6. 宋元明清时期宋元明清时期,中国军事制度又提出了一些新的改革措施。
八年级上册人教版历史12-22课知识要点
![八年级上册人教版历史12-22课知识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05ea5a7f02768e9951e738f6.png)
初二上历史复习提纲(12-22课)2013.12第12课1. 1927年8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周恩来、贺龙、朱德等人,率领革命军在南昌举行武装起义,占领了南昌城。
起义军南下广东,准备在广东建立根据地,途中队伍遭到失败,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的余部,转战湘南。
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2. 1927年9月,毛泽东在湘赣边界,领导工农革命军,举行秋收起义。
起义失败,毛泽东决定放弃攻打中心大城市长沙的计划,向农村进军,于是在井冈山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3.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的队伍和湘南的农民武装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三支革命武装会师: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的队伍;朱德、陈毅领导的南昌起义的余部;湘南农民起义武装),这就是井冈山会师。
会师后军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一万人,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
这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坚强的队伍。
4.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始。
第13课1. 1933年10月,蒋介石调集50万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博古、李德等人指挥错误,红军奋战一年未能粉碎敌人的“围剿”。
1934年10月党中央和中央红军8万人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长征。
(长征原因: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2.长征初期,红军冲破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人员损失过半,毛泽东提出不去湘西,改向贵州前进。
于是,红军渡过乌江,夺取遵义。
3. 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会议集中全力解决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取消了博古在军事上的指挥权,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4.1935年10月,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吴起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5.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红二、红四、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宣告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
中国军队的称谓变化
![中国军队的称谓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8eceb986b9d528ea81c77982.png)
从中国工农革命军到中国工农红军1927年8月1日,根据中共中央的决定,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前敌委员会和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领导下的北伐军两万余人,在江西南昌举行了武装起义。
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地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但在当时的条件下,在起义过程中并没有公开打出中国共产党的旗帜,起义部队仍沿用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的番号,仍称为国民革命军。
贺龙任总指挥,叶挺任前敌总指挥。
1927年9月9日,毛泽东同志在湖南、江西边界地区,领导农民、工人和革命士兵举行了秋收起义。
参加起义的主力部队编成“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
这是我党第一次公开打出“工农革命军”的旗帜。
1928年4月下旬,朱德、陈毅等率领南昌起义的余部转战到井山,同毛泽东同志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合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后改称政治委员)。
1928年5月25日,中共中央发出第51号通报,规定各地工农革命军一律改称“中国工农红军”(简称红军)。
1928年6月起,各革命根据地的工农革命军及其他工农武装开始陆续改称红军。
1930年8月至1936年7月,红军又先后编成了红一、红四、红二方面军。
1933年5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决定,组织中国工农红军总部,任命朱德为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周恩来为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委员。
从中国工农红军到八路军、新四军1937年“七七事变”后,根据党的洛川会议和我党同国民党达成的协议,于1937年8月将红军主力部队改名为国民革命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
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叶剑英任参谋长,左权任副参谋长,任弼时任政治部主任,邓小平任副主任,下辖第一一五、第一二0、第一二九师和直属队。
全军共4. 6万人。
同年9月11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命令八路军改为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属第二战区序列,并任命朱德为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彭德怀为副总司令。
唐代对军队的称呼
![唐代对军队的称呼](https://img.taocdn.com/s3/m/22d5e27b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302f37f.png)
唐代对军队的称呼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代,也是军事力量强大的时期。
在唐代,军队被称为“军”,同时也有一些特定的称呼和组织结构。
1. 军队的总称:在唐代,军队的总称为“军”,这是一个广义的称呼,包括了各种类型的军队,比如禁军、边军、水军等。
2. 禁军:禁军是唐代的主要军事力量,也是皇帝的亲卫队。
禁军分为左右两部,每部都有自己的领导官员。
禁军的兵员主要由京畿地区的士兵组成,他们接受了严格的训练,装备精良。
禁军的主要任务是守卫京城和保卫皇帝的安全。
3. 边军:边军是唐代在边疆地区设置的军队,主要负责边境地区的防御和边界的巡逻。
边军的兵员主要由当地的士兵组成,他们熟悉地形和民情,具有较强的战斗力。
边军的领导官员通常由朝廷派遣,他们负责指挥和管理边境地区的军事事务。
4. 水军:水军是唐代的水上作战力量,主要负责河道、湖泊等水域的防御和船队的护卫。
水军的兵员主要由水手和船员组成,他们擅长水上战斗和航行技巧。
水军的领导官员负责指挥和管理水军的作战行动。
5. 长史:长史是唐代军队中的重要职位,负责管理军队的文书和档案,记录军队的编制、人员情况和军事行动等。
长史通常由有丰富军事经验和文书管理能力的官员担任,他们协助将领进行军队的组织和管理工作。
6. 司马:司马是唐代军队中的高级军官,负责指挥和领导军队的作战行动。
司马的级别和职责根据军队的规模和重要性而有所不同,有的司马负责一支军队,有的司马负责一片地区的军事指挥。
7. 都督:都督是唐代军队中的最高指挥官,负责全面指挥和统领一个地区的军事力量。
都督的级别和权力较高,他们直接受命于朝廷,负责维护边疆安全和平定叛乱。
都督通常由有丰富战斗经验和卓越军事才能的将领担任。
总的来说,唐代军队的称呼主要有军、禁军、边军、水军等,不同的军队有不同的组织结构和职责,都督、司马、长史等是唐代军队中的重要职位。
这些称呼和组织结构反映了唐代军队的层级关系和分工。
唐代的军队在战争和边疆防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唐朝的繁荣和稳定做出了贡献。
中国人民解放军不同时期称谓的演变
![中国人民解放军不同时期称谓的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cba3d9560740be1e650e9af2.png)
中国人民解放军不同时期称谓的演变作者:陈大勇来源:《中学政史地·高中文综》2013年第10期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经常会碰到有同学问起红军、八路军、新四军、解放军等称谓有什么区别。
若不明白这些称谓的区别就会导致在做题时经常犯错误。
有的同学甚至会把《亮剑》中八路军独立团团长李云龙说成是新四军独立团团长,还浑然不知这是明显的历史知识性错误,这也从侧面说明其军事史常识非常欠缺,因此,中学历史教学不应忽视军事史教学。
作为历史教师,我感到非常有必要对此知识点加以说明,希望广大师生能更清楚明白,以避免在考试中再犯类似错误。
2013年8月1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6周年纪念日。
“中国人民解放军”这一光荣称谓并不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一诞生就有的,在不同的革命历史阶段,它有着不同的称谓。
其前身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中国工农红军和抗日战争时期的八路军、新四军。
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称谓,则是从抗日战争后期开始逐步确立起来的。
中国工农红军;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又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国共十年对峙时期)领导的人民军队,简称“红军”。
1927年8月至1928年春,中国共产党先后发动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湘南起义和湖北东部等地区的起义。
这些地区起义后保留下来的部队,当时叫“工农革命军”,1928年5月以后,全国各地工农革命军陆续称为“红军”。
1931年后,均统一称为“中国工农红军”,简称“红军”。
在国共内战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不断发展壮大,先后组成了第一方面军(曾经称中央红军)、第四方面军、第二方面军等部队,建立了中央革命根据地和湘鄂西、鄂豫皖、琼崖、闽浙赣、湘鄂赣、湘赣、左右江、川陕、陕甘、湘鄂川黔等革命根据地,连续粉碎了国民党军多次“围剿”。
全国红军最多时达到30万人。
但由于王明“左”倾错误的领导,中央红军未能打破国民党军队的第五次“围剿”,被迫于1934年10月撤离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长征。
中国古代兵制
![中国古代兵制](https://img.taocdn.com/s3/m/ce918bc451e79b8969022641.png)
二、 春秋兵制
中国古代兵制
春秋时期奴隶制逐渐解体,封建制逐渐兴起,军事制 度随之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随着周王室的衰弱和一些诸侯、卿大夫势力的增强,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逐渐变为“自诸侯出”和“自大夫 出”(《论语·季氏》),较大的战争几乎都由诸侯国的军 队承担。几个诸侯大国相继成为中原的霸主,代天子发号 施令。
粮草物资供给,平时由“司马”负责,战时士卒通常须随身携带数天的
口粮,称为“裹粮”,并有随行车辆以备补充。到达某城邑或诸侯国时,
则由该城邑或东道国供给。
中国古代兵制
春秋中期以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制度的演变, 军事制度进一步发生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晋、鲁 、郑、楚等国先后在改革田制的基础上,“作州兵”“作丘甲 ”“作丘赋”“量入修赋”等(《左传》的《僖公十五年》《成 公元年》《昭公四年》《襄公二十五年》),扩大兵役和军赋的 来源;第二,允许奴隶从军和充当甲士,“国人”从军的制度逐 渐向郡县征兵制演变;第三,车兵的地位逐渐下降,步兵的地位 逐渐上升;第四,军权向集权方向发展,文武开始分职。但是这 些变化,有的仅开始,有的仅表现出某种先兆,军事制度的重大 变革则是在战国时代完成的。
中国古代兵制
战国时期,随着车战地位的衰退,车兵的作用下降,步兵成 为主要兵种,兵力也空前扩大。步兵通常称为“带甲”。《战国 策》等文献中常有“带甲数十万”“带甲百万”的记载。骑兵在 战国时期已发展成为独立的兵种,舟师也有很大的发展。吴、越、 齐、楚、秦等国都先后建立了强大的水上部队。司马错攻楚的黔 中之战时(公元前280年),秦国已有船万艘。河南汲县出土的 战国水陆攻战纹铜鉴,纹饰中战船、水兵和划船手栩栩如生。水 兵所执武器有戈、矛、弓、箭和短剑,指挥工具有金、鼓、旗。 指挥官鸣金击鼓,水兵英勇拼杀,水手拼力摇船,远距离则张弓 搭箭,近距离则短兵相接。整个纹饰清晰逼真,晓畅生动,是战 国时期水上作战的真实再现。
中国古代十二大特种部队
![中国古代十二大特种部队](https://img.taocdn.com/s3/m/ee1861b9960590c69ec3763f.png)
虎狼之师——秦国新军秦军新军(商鞅变法后组织的军队)勇猛善战,称为锐卒。
根据《商君书·境内》,秦军队最小战术单位为伍,由5个士兵组成。
10个伍组成一个屯,由50士兵组成。
2个屯组成一个将,由100名士兵组成。
5个屯组成一个主,由500名士兵组成。
2个主组成一个大将,由1000 士兵组成。
(大路按:此处的大将是秦军建制单位,不是将军之意。
)军队在做战时,伍、屯、主、将、大将等战术组织保持紧密联系,互相配合。
以一个伍为例,防守时五名军卒互相保护,进攻时如有人数优势则围攻敌人。
混战时,伍内部兵卒之间始终保持紧密联系,队伍不会被轻易击破。
当然秦新军最具杀伤力的还是弓弩。
对于当时以步兵为主构成的难以横向移动的大型方阵来说,弓弩具有很强的杀伤力与威慑力,所以为中国历代兵家所重。
如公元前260年发生的秦赵长平之战中,秦军的强弓硬弩发挥了巨大作用,使得数十万赵军无法突围,最终,赵国主将赵括射死,秦军以来弓弩取得了这场决定天下大局之战的胜利。
正是依靠这样一支王者之师,秦始皇迅速灭掉了六国。
用一个形容词说,就是“摧枯拉朽”或者是“风卷残云”。
秦始皇(当时还称“秦王”)十七年,灭韩;十九年灭赵;二十二年灭魏;二十三年灭楚;二十五年灭燕;二十六年灭齐,实现全国统一。
难望项背——陷阵营陷阵营是东汉末期时期吕布手下大将高顺统领的一支特殊军队。
人称高顺“所将七百余兵,号为千人,铠甲具皆精练齐整,每所攻击无不破者,名为陷阵营”。
后汉时期马铠没有普及,所以曹操在《军策令》中说:“袁本初铠万领,吾大铠二十领;本初马铠三百具,吾不能有十具。
”当时骑兵主要以轻骑为主,“铠甲、斗具皆精练齐整”这指的是重装步兵。
高顺其人“为人清白,有威严,不饮酒,不收贿”,可以说是典型的刚正不阿,以忠诚闻名,吕布被平灭之后,一言不发而引颈受死,这在反复无常的吕布阵营中颇为难见,曹操对吕布手下无法劝降而杀的也只有他一人(陈宫是因为深知曹操底细,不能不杀)。
古代对军官的称呼
![古代对军官的称呼](https://img.taocdn.com/s3/m/fa662d4d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2a.png)
古代对军官的称呼中国古代对军官的称呼反映着当时社会的军事机构体制,也反映了中国权力架构中的伦理情节。
中国古代称军官有“文官”、“武官”和“侍从”等,它们组成了中国古代军队的基本称号体系。
文官是中国古代最高级别的军官,包括元帅、大将军、帝王、进士、大夫、司马、司徒等多种称号。
这些称号都具有显赫的学术成就和政治地位,这些军官不仅主持军事行动,还执行政治和行政任务,是中国古代政府的核心力量。
他们的称号多以“司”或“元”字开头,代表他们的职位十分重要。
比如,司马阍主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家,他被称为“司马”,他的职位令人敬畏。
武官是中国古代的一类军官,他们的头衔包括将军、元帅、尚书、副司马、参绥、元帅、中护、武将等。
这些军官主要负责军事行动和统率军队,他们是中国古代军事机构体制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他们的称号多以“将”或“元”字开头,代表他们的军事地位非常重要。
比如,战国时期的著名将领孙膑被称为“将军”,他的军事能力和强大的军事指挥被公认为是当时军事家中的佼佼者。
侍从是中国古代的一类军官,也可以称为“小官”。
他们的头衔包括大尉、中尉、少尉、都尉、统领、副尉等。
这些侍从主要承担侦察任务,负责军事勤务,是中国古代军队支撑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们的称号多以“尉”字开头,表明他们在军队中的地位较低,但也十分重要。
比如,战国时期的著名将领韩信被称为“少尉”,他为齐国作出的重大贡献被整个中国人民所称赞。
以上只是中国古代对军官的称呼的简单总结,中国古代的社会结构给军官的称号赋予了特殊的意义,反映了当时的军事机构体制和社会秩序。
古代的军官不仅要担负重大的军事责任,而且也要承担大量的政治和行政任务,体现了中国传统社会秩序中政治和军事文化的精细化。
人民解放军称号来历
![人民解放军称号来历](https://img.taocdn.com/s3/m/57410027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f8.png)
人民解放军称号来历沿用至今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这个称谓,究竟什么时候被第一次提出?何时被正式使用?早在抗日战争的战略反攻阶段,八路军、新四军曾一度使用“解放军”的称谓。
军事科学院研究员郭芳认为,刘少奇同志是最早提出“解放军”称谓的人。
在1944年8月2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军委高干会议上,刘少奇说:“正规军、游击队合起来叫‘解放军’,或加之为国民革命军解放军。
”这是迄今为止,所见档案资料中第一次出现“解放军”的称谓。
但在各地区,“解放军”这一称谓在使用时,多在前面冠以地名,如:“南路人民抗日解放军”“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山东解放军”等。
1945年8月29日至10月10日,在国共两党进行的重庆谈判中,焦点是人民军队整编和解放区政权存在的问题。
出于战略和政略上的考虑,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没有继续对自己领导下的人民军队提出和使用“解放军”的称谓。
真正第一次使用“中国人民解放军”这一名称,是在1946年。
1946年6月,国民党发动的全面内战爆发。
“人民解放军”的称谓被重新提出。
1946年9月12日,《解放日报》在社论中再次使用“人民解放军”的称谓。
随后,在毛泽东和新华社发表的文章中,也多次公开出现“人民解放军”的称谓。
1946年10月3日,《解放日报》在《为实现一月停战协定及政协决议而斗争》的社论中,第一次正式提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称谓。
1947年10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发表,这是全军性改称“人民解放军”的重要标志。
到1948年初,全军各部队均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
1948年11月1日,中共中央军委作出《关于统一全军组织及部队番号的规定》,团以上各部队均冠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称谓。
从此,“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称谓一直沿用至今。
古代军制编制单位
![古代军制编制单位](https://img.taocdn.com/s3/m/cee74e18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302f351.png)
古代军制编制单位中国古代军事是一个悠久而多样的社会历史过程,数千年来,权利、政治、战争等因素构成了中国古代军事制度的复杂网络。
中国古代军队编制单位也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不同的朝代文化和政治背景决定了中国古代军事编制单位的不同类型。
从公元前11世纪的商朝到三国时期,从西汉时期到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军事编制单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它的形式大体上都可以以部队和营为基本单位来概括。
商代的军事编制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军事编制单位,商代称其军队为“负乡兵”,其部队编制单位由步兵、骑兵、弓箭兵和车兵等组成,每个部队由十个营组成,由一营一骑组成,每营由100名士兵组成。
西汉时期的军事编制单位主要包括:军队兵科编制单位和步兵、骑兵、弓弩兵编制单位。
西汉时期,军队编制主要采用五十人一营、五十营一部、五百营一师、五千营一军、五万营一兵种的编制方式,军队拆分为步兵、骑兵、弓弩兵等不同的兵种。
东汉时期,军事编制单位继续采用西汉时期的部队编制形式,但在此期间,军队采用更严格的兵种编制,将部队拆分为步兵、骑兵、弓箭兵、车兵等不同的兵种,其中以步兵、骑兵数量最多。
到了三国时期,随着军事技术的进步,军事编制单位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步兵、骑兵、弓箭兵、车兵这些兵种的编制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最普遍的就是军队拆分为步兵、骑兵、弓弩兵和车兵四大兵种。
明朝时期,军事编制更加标准化,军队采用更加严格的兵种编制,将部队拆分为步兵、骑兵、弓弩兵和车兵四大兵种。
此外,明朝还引进了大量外国兵种,并创造了新的编制单位,例如锋骑、铁骑、枪械骑兵等。
清朝时期,军事编制单位在明朝的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兵种编制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例如步兵、弓弩兵、铁骑、投枪骑兵等,其中火炮部队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以上就是中国古代军事编制单位的轮廓,随着中国古代文化和政治体系的发展,军事编制单位也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军事编制单位,但是本质上它们都是为了抵御外敌入侵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不同时期军队称呼
中国工农红军
中国工农红军是中国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
党领导的人民军队。
简称“红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前
身。
1928年5月25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决定,
全国各地工农革命军正式定名为红军。
1930年后,又逐
渐改称中国工农红军。
在国共内战时期,中国工农红军
不断发展壮大,先后组成了第一方面军(曾经称中央红
军)、第四方面军、第二方面军和西北红军等红军部队,建立了中央革命根据地和湘鄂西、鄂豫皖、琼崖、闽浙赣、湘鄂赣、湘赣、左右江、川陕、陕甘、湘鄂川黔等革命根据地,连续粉碎了国民党军多次“围剿”和“清剿”。
全国红军发展到最多时达到约30万人。
由于王明“左”倾错误的战略指导,中央红军未能打破国民党军的第五次“围剿”,被迫于1934年10月撤离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长征。
在长征中,红军粉碎了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战胜了无数艰难险阻,于1935年9月、10月和1936年10月先后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和甘肃南部地区会师。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根据中共中央同国民党政府达成的协议,主力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在江西、福建、浙江、广东、湖南、湖北、河南、安徽8省13个地区坚持斗争的红军和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
八路军
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为八路军,中国
人民解放军的前身之一。
1937年8月22日,国
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正式宣布由原西北主力红军,
即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改编而成“国
民革命第八路军”,朱德、彭德怀任正、副总指
挥。
1937年9月11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按
全国陆海空军战斗序列(把各“路军”改编为
“集团军”),并下达命令:将八路军改称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八路军总部改称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部。
朱德改任总司令,彭德怀改任副总司令。
9月14日,朱德、彭德怀发布八路军改为第十八集团军的通令。
但此后仍习惯称
为“八路军”。
新四军
中国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坚持华中抗战
的人民军队。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与国
民党谈判达成协议,于10月将在湘、赣、闽、粤、浙、鄂、豫、皖8省的中国工农红军游击队和红军第二十八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
叶挺任军长,项英任副军长,张云逸、周子昆分任正、副参谋长,袁国平、邓子恢分任政治部正、副主任,同时成立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第四军分会,项英为书记,陈毅为副书记。
辖4个支队,共1.03万余人。
改编后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深入华中敌后,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
人民解放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解放军担当保卫国防,参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任务,同时开展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使之发展成由陆、海、空三军和导弹部队组成的诸军、兵种合成的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