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病科外治

合集下载

中医专家谈脾胃养护 三分治七分养

中医专家谈脾胃养护 三分治七分养

中医专家谈脾胃养护三分治七分养*导读:衡阳市衡南县三塘镇的谢先生患直肠溃疡5年了,多年的腹痛、便秘、腹泻、脓血便等情况,让他苦不堪言。

在多家医院住院均疗效欠佳,转……衡阳市衡南县三塘镇的谢先生患直肠溃疡5年了,多年的腹痛、便秘、腹泻、脓血便等情况,让他苦不堪言。

在多家医院住院均疗效欠佳,转到衡阳市中医医院脾胃病科一边口服中药汤剂,一边接受中药保留灌肠、中药栓剂塞肛、中药坐浴等治疗后,病情竟大为改善。

该院脾胃科主任武建华介绍,脾胃疾病三分在治,七分在养,中药治疗不仅价格较西药更为低廉,且只要坚持治疗,疗效优势明显。

中医外治,绿色治脾胃病武建华介绍说:中医外治法治疗脾胃肠病,作为中医特色的治疗途径,既绿色又安全,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治疗脾胃病的中医药特色优势,譬如中药汤剂口服、穴位敷贴、穴位埋线、针灸、艾灸、中药保留灌肠、中药坐浴、中药塞肛、中药外敷等技术,在临床运用中疗效显著。

特别是中医外治法在治疗胃肠神经官能症方面,有西医治疗难以达到的效果。

据了解,目前衡阳市中医医院独立研制出肝益泰片、蚁芪胶囊、胃疡胶囊等疗效确切的专科自制药,对各种脾胃病、肝病顽疾如老胃病、老肠病、老肝病具有明显疗效。

养脾胃,重在调节生活方式胃主受纳(饮食物经过胃的初步消化,形成食糜),脾主运化(把水谷饮食化为精微物质并转输至全身),脾与胃通过经脉相互络属而构成表里关系,它们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及其精微的输布,从而滋养全身,所以脾胃亦被誉为气血生化之源。

常见的脾胃肠病症候有脾胃虚弱、脾阳虚衰、胃阴不足、寒邪客胃、胃肠积热、食滞胃肠、湿邪困脾、肝气犯胃和瘀血内停。

其内容包括:胃痛、痞满、腹痛、呕吐、呃逆、噎膈、泄泻、便秘等。

而常见的脾胃肠病病因不外乎感受邪气、饮食不节、七情失和、脾胃虚弱、误治内传等。

武建华提醒民众,脾胃肠病重在调养,顺应四时的变化、合理饮食、适当运动、心态平和、正确治疗。

春季易发怒,所以应情绪乐观,保持心胸开阔。

脾胃病的治疗方法及体会

脾胃病的治疗方法及体会
为纳运失 调 , 湿 不济 , 热 错 杂 , 降 失 常 。针 燥 寒 升
脾 胃不 和证 由饮 食不 节 、 暴饮 暴 食 所致 , 素 问 ・ 《 痹
论》 : 饮食 自倍 , 胃乃伤 。 症 见脘 腹痞 满 胀痛 , 日 “ 肠 ”
嗳腐 吞 酸 , 食 呕逆 , 便 溏 , 苔 厚腻 , 滑 ; 恶 或 舌 脉 治宜
肠鸣 泄泻 ; 用 四逆 散 或 柴 胡 疏 肝 散 加 减 , 方 即所 谓
“ 治肝 可 以安 胃” 。肠 胃不 和证 由中气 虚弱 、 热错 寒 杂 、 降失常 所致 ; 见 心下痞满 , 升 症 恶心 呕吐 , 鸣下 肠
适 用 于脾气 虚证和 胃气虚证 。脾气 虚亦 称脾失 健运 , 由脾气 不足 、 化失 职 所 致 ; 运 临床 常见 腹胀 纳 少 , 后胀 甚 , 体倦 怠 , 食 肢 神疲 乏 力 , 面色 少 华 , 体 形
消瘦或 肥胖 , 浮肿 , 舌淡苔 白, 脉缓 弱 ; 法 当遵 李东 治
痢 , 腻而微 黄 ; 表方用 半夏 泻心汤 , 苔 代 辛开苦 降 , 调
和寒热 。 3 养 阴法 适用 于 胃阴虚 证 和 脾 阴虚 证 。 胃为 阳腑 , 以阴
垣 “ 温以 补其 中而 升 其 阳 ” 代 表 方 为 四君 子 汤 。 甘 , 胃气虚 多 由 胃气不足 、 胃失 和降所 致 ; 临床 常见 胃脘 隐痛或 痞胀 , 之觉舒 , 按 不思 饮食 , 食后胀 甚 , 时作 暖
节 支具 治疗 踝 关 节 扭 伤 的方 法 值 得 在 临 床 推 广 使
用。
参 考 文献 :
[] 1 国家 中 医药 管 理 局 . 医病 证 诊 断 疗 效 标 准 [ . 京 : 中 M] 南

脾胃病中医外治诊疗规范

脾胃病中医外治诊疗规范

脾胃病中医外治诊疗规范脾胃病中医外治诊疗规范脾胃病科胃痞(功能性消化不良)胃痞就是称有慢性间歇性发作的上腹痛、上腹胃部不适、晚饭、纳差、嗳气、恶心等临床症状的病证。

相等于现代医学中功能性消化不良。

针灸法主穴:中脘、内关、足三里、太冲(1)脾虚气滞证症状:胃脘痞满,食欲不振,脘腹胃部不适,餐后胀甚,神疲不振,恶心欲恚,小便溏泄,舌质浓苔白,脉浮粗大。

治则:健脾益气,和胃消胀配穴:脾俞、肝俞、天枢、气海;针刺补法加灸或烧山火法。

(2)肝胃不和证症状:胃脘胸膈,攻撑作痛,苦连胸胁,脘部水肿,易饱、嗜睡、嗳气,多因情志阻塞而发作,苔薄白,脉沉弦。

治则:疏肝理气,健脾和胃配穴:梁丘、阳陵泉;针刺泻法。

(3)肝胃郁热证症状:胃脘灼热胀痛,痛连两胁,烧心,泛酸,心烦易怒,口干苦,舌质红苔黄,脉弦滑。

治则:疏肝泄热,和胃止痛配穴:梁丘、内庭、行间;针刺泻法或透天凉。

(4)五脏间或证症状:胃脘痞满,泛酸,烧心,食后尤甚,纳呆,干哕食臭或肠鸣下利,苔薄黄,或黄腻,脉弦数。

治则:理气消痞,辛开苦降配穴:合谷、梁丘、内庭、太冲、期门;针刺泻法或透天凉。

(5)胃阴亏虚证症状:胃脘班果,嗳气抽搐,饥不欲食,口干咽燥,舌红少津,苔太少或花掉剁,脉细数。

治则:益胃养阴,农健理气配穴:胃俞、肝俞;针刺平补平泻法。

罐法:肢太阳膀胱经肝俞至大肠俞跑罐,肝俞、脾俞、胃俞、大肠俞留罐。

穴位埋线:胃俞、肝俞、足三里、中脘。

胃痛(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痛是指以上腹胃脘部经常疼痛反复发作为主症的病证。

现代医学中以上腹部疼痛为主要症状的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于中医胃痛范畴。

针灸法主穴:中脘、足三里、合谷、梁丘(1)五脏夹杂着证症状:胃脘痞满,嘈杂,烧心,饭后有饱胀感,食欲减退,口苦口粘,大便不畅,畏寒,舌苔黄白厚腻,脉弦滑。

治法:平调寒热配穴:期门、太冲、阳陵泉、阴陵泉、天枢,针刺泻法。

(2)脾虚气滞证症状:上腹部痞满,胸闷,气逆,嗳气,脘腹不适,隐痛,得食稍减,喜暖喜按,食欲减退,消瘦乏力,贫血,苔薄白,脉沉。

汪龙德主任医师治疗脾胃病临床经验总结

汪龙德主任医师治疗脾胃病临床经验总结

汪龙德主任医师治疗脾胃病临床经验总结甘肃中医学院于立友,王宁汪龙德主任医师,毕业于甘肃中医学院中医医疗系。

毕业后在甘肃中医学院附属医院长期主要从事消化内科的临床科研教学工作。

他在临床中形成一套独特的诊疗思路与方法,我作为他的研究生,跟师1年多来收获颇丰,现将导师的经验总结如下。

一、谨记脾胃病生理特性,细斟脾胃病致病特点“脾胃为后天之本”,脾在五行属土,应长夏,脾主四末,应四季之末各一十八日,所以脾土在春夏秋冬四季皆有所主,这充分说明了脾在五脏当中的重要性,也为脾为后天之本提供了理论依据。

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为阴土,喜燥而恶湿,胃为阳土,喜润而恶燥;脾主升清,胃主降浊。

所以脾和胃的关系就是化与纳、燥与湿、升与降的关系。

脾主运化包括运化水谷精微和水湿,其病多因饮食不洁、暴饮暴食、喜食肥甘厚腻之品,也常受精神情致的影响,导致脾不升清,胃不降浊,中焦气机阻滞,运化无权,水湿停聚,湿聚成痰,痰湿日久不化,可导致热邪的出现,所以湿痰热是影响脾胃病的关键病理因素。

脾与胃一脏一腑,互为表里,生理上相互联系,病理上也相互影响。

导师认为脾与胃的发病谱是不一样的,在临床上要细心辨证区分。

例如:纳谷不香、口淡乏味、纳呆之类,多是脾失健运,湿浊内生导致;而恶心、呕吐、嗳气之类,多是胃不降浊,胃气上逆之症。

他强调脾病与胃病多同时出现,但二者当有轻重主次之分,临证时需仔细辨认,分而治之,才能药到病除。

二、重视西医诊断,强调中医辨证导师认为西医理论和中医理论是两个完整而不同的理论体系。

应当用各自理论指导各自的临床治疗,不可用西医理论指导中医的治疗。

例如:某患者,西医诊断为脑出血,中医辨证为中风中脏腑之淤血阻络证,是否就不能用活血化瘀药了呢?这显然是错误的!他坚持为了使患者的利益最大化,尽量选择一种最为适合的治疗方法,哪个治疗方法疗效好就选哪个,不可中不中西不西。

当然,如果中西医结合治疗有更好的疗效,二者同时应用也无可厚非,总之宗旨就一个,那就是一切为了患者的利益着想。

中医外治常用穴位

中医外治常用穴位

脾胃病科常用穴位定位1、天枢定位:脐中旁开2寸。

主治:①腹痛、腹胀、便秘、痢疾等胃肠病证;②月经不调、痛经等妇科疾患。

2、气海Qihai(RN6)定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

主治:虚脱、形体赢瘦、脏气衰惫、乏力等气虚病证;水谷不化、绕脐疼痛、腹泻、痢疾、便秘等肠腑病证;小便不利、遗尿;遗精、阳痿、疝气;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崩漏、带下、阴挺、恶露不尽、胞衣不下等妇科病证。

3、神阙Shenque(RN8)定位:在腹中部,脐中央。

主治:虚脱、中风脱证等元阳暴脱;腹痛、腹胀、腹泻、痢疾、便秘、脱肛等肠腑病证;水肿、小便不利。

4、下脘Xiawan(RN10)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2寸。

主治:腹痛、腹胀、腹泻、呕吐、饮食不化、小儿疳积等脾胃病证;痞块。

5、中脘Zhongwan(RN12)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主治:胃痛、腹胀、纳呆、呕吐、吞酸、呃逆、小儿疳积等脾胃病证;黄疸;癫狂、脏躁。

6、上脘Shangwan(RN13)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5寸。

主治:胃痛、呕吐、腹胀、呃逆等胃腑病证;癫痫。

7、关元Guanyuan(RN4)定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

8、足三里定位:犊鼻穴下三寸,胫骨前嵴外1横指处。

主治:①胃痛、呕吐、噎嗝、腹胀、腹泻、痢疾、便秘等胃肠病证;②下肢痿痹证;③癫狂等神志病;④乳痈、肠痈等外科疾患;⑤虚劳诸证,为强健保健要穴。

9、章门脏会定位:第11肋游离端下际。

主治:①腹痛、腹胀、肠鸣、腹泻、呕吐等胃肠病证;②胁痛、黄疸、痞块(肝脾肿大)等肝脾病证。

10、三阴交定位: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

主治:①肠鸣腹胀、腹泻等脾胃虚弱诸证;②月经不调、带下、阴挺、不孕、滞产等妇产科病证;③遗精、阳痿、遗尿等生殖泌尿系统疾患;④心悸,失眠、高血压;⑤下肢痿痹;⑥阴虚诸证。

配合谷、复留治疗盗汗;配中极治疗癃闭。

11、血海定位:屈膝,在髌骨内上缘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

兰州市中医医院肺病科.脾胃病科

兰州市中医医院肺病科.脾胃病科

兰州市中医医院肺脾胃简介【科室人员】科室拥有一支结构合理、高素质、高水平的临床及教学科研队伍,主任医师1名,副主任医师3名,资深主治医师2名,其中硕士研究生2名,大学本科9名。

特聘甘肃省名老中医马国义教授每周进行查房、坐诊。

【科室设备】日本捷斯特大型肺功能仪、富士EB270S电子支气管镜、鸟牌呼吸机1台、伟康无创呼吸机、i-stat掌上血气分析仪、日本奥林巴斯160胃镜、180肠镜、安徽养和14C幽门螺旋菌测定仪等。

【诊疗范围和特色】科室开展中药贴敷、针灸、推拿、按摩、理疗、火罐、穴位注射、穴位贴敷、汤熨、中频等中医外治方法,具有独到的疗效。

肺病专业:在中医药治疗“咳嗽”、“哮症”、“喘症”、“肺胀”“浮肿”等方面具备丰富的经验。

开展冬病夏治、中医药治疗哮喘、血气分析、肺功能、支气管镜、胸膜活检、微创胸腔闭式引流术、有创、无创机械通气等项目,中西医诊治各种原因引起的发热、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气管炎、各种肺炎、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肺气肿、肺心病、肺部肿瘤、咯血、气胸、胸水以及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慢性呼吸功能衰竭等。

脾胃病专业:在治疗“呕吐”、“胃痛”、“泄泻”、“黄疸”“水肿”等方面有一定的优势。

应用中西医结合方法诊治急慢性胃炎、急慢性肠炎、食管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症、各种原因引起的消化道岀血、胰腺炎、酒精性肝病、脂肪肝、不明原因腹泻、非肝炎病毒感染引起的各种肝炎、肝硬化腹水以及胆囊炎的内科治疗等。

开展了电子胃镜、电子肠镜、幽门螺旋杆菌测定以及经内镜下止血(注射、电凝、钛夹)、经内镜下息肉切除,经内镜异物取出等治疗。

肿瘤专业:各种肿瘤的化疗、中医药治疗、免疫治疗、以及支持治疗。

尤其是对消化、呼吸系统肿瘤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肺癌、胃癌、食管癌、结肠癌、肝癌、胰胆系癌等)具备丰富的经验。

【科室荣誉】科室先后获得兰州市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兰州市卫生系统优秀护理集体和兰州市“巾帼文明岗”等集体荣誉奖项。

国医大师朱良春教授脾胃病诊治经验

国医大师朱良春教授脾胃病诊治经验
73
一面,除上述见症外,伴见口苦、溲赤,在此情况下,不妨温阳与解毒并举;温阳药能 振奋功能,提高机体抗病能力,而解毒药则有直接针对病原之意图,可加用板蓝根、黄 柏、丹皮、白花蛇舌草等。 对慢性肝炎之各种证候,区别是在气分还是在血分,有利于根据病理层次进行辨证 治疗,故不容不辨。按照中医学的观点,初病在经在气,久病入络在血,故慢性肝炎尤 多络病。其特点为肝区疼痛,牵及背部,舌质有紫气,苔薄腻,脉弦涩,肝功能长期不 正常,对其治疗,疏肝养肝、必兼通络,通络必兼解毒。一般可用《金匮》旋复花汤为 主方,取茜草代新绛,药如旋复花、茜草、丹参、泽兰、柏子仁、紫草、菝葜、路路通、 参三七等。不效,需参用虫类药,叶天士“取虫蚁之品,以松透病根”,确是经验之谈。 常选用九香虫、全蝎、参三七各等份,研细末,胶囊装盛,每服5粒,1日3次,收效 堪佳。虫类药对慢性肝炎的治疗,大有前途,值得进一步加以研究与应用。 慢性肝炎进一步发展,还会出现肝肾精血亏损、瘾块癖积的证候。朱师强调养正消 徵,重药轻投,调和肝脾,燮理阴阳,汤丸并进,治疗早期肝硬化、慢性肝炎。以辨证 论治为指导,结合机体免疫反应,选用部分有促进细胞功能之品,如党参、黄芪、仙灵 脾、白术、白芍、当归、女贞子等健脾、补气、补。肾、补血、补阴之品。朱老早在50 年代末,就研制成复肝散后改为复肝丸(今之复肝胶囊)。1963年在《中医杂志》8期 披露后,全国各地较多同仁验证临床,尤治疗慢肝和早期肝硬化疗效均较理想。“复肝 丸”,(由红参须、参三七、地鳖虫、紫河车、炮山甲、广姜黄、广郁金、鸡内金等组成), 对慢性肝炎之癞块癖积及早期肝硬化,确有改善症状与体征,促进肝功能好转之疗效。 但是对于肝胆湿热壅遏,转氨酶明显增高者,此丸不宜早用,必待湿去热消,方可斟酌 用之。 朱老还根据《内经》:“肝开窍于目。”指出肝炎病情的轻重及转变,必然反映于目。 在临床实践中,朱老对肝炎病人眼血管的变化,进行了观察和综合分析,结果发现随着 肝炎病情的加剧、好转或恢复,眼血管的色泽、扩张、弯曲按照一定的规律变化。所以, 眼血管变化对肝炎的诊断和病情进退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这一独特的诊断方法后写进 《传染性肝炎的综合疗法》,为中医诊断学增添了新的内容。 在脾胃病诊治上朱老倡导的“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谨守病机,分期论治;精研专 病,创制专方;辨西医病,融中医理;见微知著,既病防变等观点,在临床上具有很好 指导意义,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挥。

脾胃病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实施情况及临床疗效分析

脾胃病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实施情况及临床疗效分析

脾胃病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实施情况及临床疗效分析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种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脾胃病的发生率逐年上升。

为了提高脾胃病的治疗效果,我们科室制定了一系列针对常见脾胃病的诊疗方案。

本文将对这些方案的实施情况及临床疗效进行分析。

制定诊疗规范:我们科室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结合现代医学理论,针对常见的脾胃病制定了详细的诊疗规范。

规范中包括病人的评估、诊断标准、治疗方案、疗效评估等内容。

培训医护人员:为了确保诊疗方案的顺利实施,我们组织全体医护人员进行了培训。

培训内容包括疾病的认识、治疗方案的理解、诊疗技术的掌握等。

实施诊疗方案:按照制定的诊疗规范,我科室对每一位脾胃病患者进行了详细的评估,并根据病情制定了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在疗程结束后,我们对患者进行了随访,并对疗效进行了评估。

疗效评估标准:我们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结合我科室实际情况,制定了详细的疗效评估标准。

评估标准包括症状缓解程度、生活质量改善程度、实验室检查指标等多个方面。

疗效数据分析:通过对患者的随访和评估,我们收集了大量的数据。

经过统计分析,我们发现实施诊疗方案后,患者的症状缓解率、生活质量改善率均有了显著提高。

同时,实验室检查指标也得到了明显改善。

疗效评估针对常见脾胃病制定的诊疗方案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

这一结论为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完善诊疗方案提供了有力依据。

通过本次研究,我们认识到制定详细的诊疗方案对提高脾胃病的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优化诊疗方案,提高医护人员的诊疗水平,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同时,我们也将加强与国内外同行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进脾胃病的治疗研究。

虽然我们的诊疗方案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我们也意识到仍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进一步研究疾病的发病机制:深入了解疾病的发病机制有助于我们制定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中医特色康复治疗操作标准及规范

中医特色康复治疗操作标准及规范

古浪县中医医院中医特色康复治疗操作标准及规范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0年下发的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及临床路径,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制定各科室常见病种的中医特色康复治疗及操作规范。

各科室必须按照执行。

一、脑病科:1.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针灸治疗(病情平稳后即可进行),方法包括体针、头针、电针、耳穴贴敷、灸法和拔罐。

推拿治疗熏洗疗法康复训练2.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针灸治疗(采用传统针刺方法辩证取穴和循经取穴)治疗方法包括体针、头针、电针、耳穴贴敷、灸法和拔罐。

推拿治疗熏洗疗法康复训练3.痴呆:针灸治疗:采用辨经刺井法,颞三针疗法。

康复疗法推拿疗法4.眩晕:针刺疗法包括体针、耳穴、耳尖放血疗法。

5.头痛(偏头痛):推拿按摩针灸治疗:根据头痛的轻重缓急或针、或灸、或点刺放血、或局部取穴,方法有耳针、电针、腕踝针;热敏灸疗法、浅针疗法、火针疗法(用于偏头痛发作期或预防性治疗)。

6.假性延髓麻痹:针刺治疗:可采用项针疗法、醒脑开窍针刺法、头体针疗法。

康复训练:包括吞咽功能训练和言语训练,参照相关诊疗常规进行。

7.心悸:包括体针、耳针。

8.病毒性心肌炎:包括体针、耳针。

9.不寐(失眠):针灸治疗:包括体针、耳针、穴位贴敷、穴位埋线、热敏灸、浅针疗法等。

中药足浴。

10.郁病(抑郁症):针灸治疗:体针、耳针、温灸。

理疗1.外感发热:退热治疗包括针刺退热、刮痧退热、药物擦浴退热。

三、肺病科:1.风温肺病:根据患者病情和临床实际情况,可选用耳尖放血、中药保留灌肠、刮痧法、拔罐法、经络刺激法。

2.咳嗽:针灸治疗药物敷贴砭术、刮痧、拔罐疗法雷火灸、热敏灸、经络刺激法3.哮病(支气管哮喘):针灸治疗其他疗法:包括穴位贴敷、穴位埋线、穴位注射、电磁波疗法、经络刺激法。

4.肺癌:外治法:根据病情选择贴敷疗法、中药泡洗、中药熏洗疗法。

针灸治疗:体针、头针、电针、耳针、腕踝针、眼针、灸法、穴位埋线和拔罐。

1.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手法:包括松解类手法、整复类手法。

中医儿科常用外治10个方法讲解

中医儿科常用外治10个方法讲解

中医儿科常用外治10个方法讲解中医外治指的是将中医理论作为基础,选择除口服用药的方式进行治疗,通过药物直接作用于体表位置,以此方式达到治疗的效果。

临床中常见的中医外治法有针灸、推拿、外洗以及脐疗等,尤其是在小儿疾病的治疗中,中医外治法具有一定的优势,其可以避免小儿口服药物依从性较低的缺陷。

另外因为此类外治法的操作相对便捷,可以短期发挥治疗作用,同时也避免了不良反应的发生,故本文将对中医外治法以及在不同疾病中的应用进行简要说明。

一、中医外治法在儿科疾病中的应用(一)肺类疾病穴位贴敷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中医外治法,该治疗方式体现了中医的内病外治理念。

作用机制是通过药物以及穴位的作用,将经络作为理念根本,将药物根据穴位分布进行贴敷的方式,在渗透效应下,药物能够经过皮肤吸收,对疾病产生治疗作用。

另外,穴位贴敷能够调节气血、疏经通络,将原本药物的效果更好的发挥出来。

在肺类疾病的治疗中,可选择双侧肺俞、天突穴、檀中穴、阿是穴治疗小儿肺炎,穴位贴敷联合推拿的方式治疗小儿支气管炎也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推拿能够对经络和穴位起到刺激作用,具有止咳平喘、宣肺化痰的效果。

(二)脾胃疾病在儿科中,腹泻作为发生率较高的疾病,取神厥穴行中药脐贴的方法具有调理肠胃、健脾止泻的效果。

其中使用丁香、肉桂等药材制成粉状,敷贴于神厥穴,治疗效果可靠。

(三)心肝疾病心肝疾病主要发生在脏腑,心肝两脏为主的疾病,是儿科疾病中的主要组成部分。

结合实际情况分析,当下家庭以独生子女居多,对儿童的过度照顾使得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当受到某些因素的影响后,例如精神、心理压力较大等,将会引起精神或神经症状。

针对该疾病类型,中医外治法可选择耳穴压豆、小儿推拿等方式治疗。

(四)肾类疾病肾类疾病虽然在儿科中发生率较低,但也是儿科疾病的一部分,例如小儿遗尿症。

在中医角度学分析,肾类疾病的发生和膀胱、肺、脾等具有一定联系。

选择温针灸的方式,取穴关元、气海、中极、肾俞等穴位进行治疗,可取得良好效果。

中医医院脾胃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中医医院脾胃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医院脾胃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一、总则第一条为指导和加强中医医院脾胃病科规范化建设和科学管理,突出中医特色,提高临床疗效,在系统总结中医医院脾胃病科建设与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参照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本指南旨在指导中医医院及其脾胃病科管理者加强脾胃病科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建设与管理,同时可作为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开展评价工作的参考和依据。

第三条二级以上中医医院脾胃病科按照本指南建设和管理。

第四条中医医院脾胃病科应在脾胃病基本诊疗技术基础上,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应用药物和技术开展脾胃病诊疗工作,注重突出中医药特色,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继承、创新和发展中医特色诊疗技术,不断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

第五条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加强对中医医院脾胃病科的指导和管理,中医医院应加强对脾胃病科的规范化建设与管理,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二、基本条件第六条中医医院脾胃病科应具备与其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的场所、设备设施和技术力量,以保证本科诊疗工作的有效开展。

第七条有条件的中医医院脾胃病科门诊,可开设专病门诊。

三级中医医院和有条件的二级中医医院脾胃病科应开设病房及脾胃病重症监护病房,具备提供脾胃病急诊诊疗服务的能力。

第八条中医医院脾胃病科门诊应设置候诊区、诊室、检查室、治疗室(含中医治疗室),各区域布局合理,就诊流程便捷,能够保护患者隐私。

三级中医医院和有条件的二级中医医院脾胃病科应设置内窥镜室、胃肠动力室;有条件者可设置专业B超室、逆行胰胆管造影室。

建筑格局和设施应符合医院感染管理要求及手术室相关规定。

中医医院脾胃病科病房应设置普通病房、观察室、检查室和中医治疗室,并符合相关规定。

中医治疗室能够开展针灸、火罐、理疗、中药外治疗法等。

第九条中医医院脾胃病科设备配置,应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在配备基本诊疗设备和相应急救设备、药品的同时,应配备电子内窥镜(胃镜、肠镜)、胃(肠)电图,以及针灸设备、足浴器、理疗仪、中药超声导入治疗仪等有助于提高中医疗效的诊疗设备。

中医外治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进展

中医外治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进展

中医外治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进展田佳碧,陈 婕*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天津 300000)[摘要]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疾病。

该病的发病机制复杂,且常反复发作,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西医无治疗该病的特效药物。

临床研究发现,用中医外治法配合药物治疗该病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中医外治法的历史悠久,主要包括针刺疗法、艾灸疗法、推拿疗法、耳针疗法、穴位贴敷疗法及穴位注射疗法等。

本文对用中医外治法治疗FD 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关键词]功能性消化不良;针刺疗法;艾灸疗法;穴位贴敷疗法;穴位注射疗法;耳针疗法[中图分类号]R5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629-(2021)06-0012-02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

该病患者主要的临床表现为上腹部疼痛、饱胀不适、早饱、上腹部有烧灼感、恶心、呕吐及嗳气等。

西医认为,FD 的发生与患者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胃肠道动力障碍、脑肠轴功能异常、肠道菌群失调及精神心理因素等原因有关[1-5]。

因此,西医临床上常采用抑酸护胃、调节胃肠动力、根除幽门螺杆菌、抗焦虑抑郁等方法对该病患者进行治疗,但治疗后其病情常反复发作。

中医学中无FD 这一病名的相关记载,根据该病的临床表现可将其归为“胃痞”、“胃痛”等范畴[6]。

中医认为,该病的病位在脾胃,与心肝的关系密切,其病因与脾胃虚弱、饮食不调、肝胃不和等多种因素有关,应以健脾益气、疏肝理气、和胃降逆等为基本治法对该病患者进行治疗。

中医外治法是通过刺激患者的经络、穴位、皮肤、黏膜、肌肉及筋骨等,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传统疗法。

中医外治法的历史悠久。

古人用砭石放瘀血、用草茎敷裹创伤、用干草烤石御寒被认为是针法、敷贴疗法及热熨法等中医外治法的雏形。

《内经》中记载了砭石疗法、九针疗法、导引疗法、按摩九针疗法、导引疗法、灸法、熨法、渍法、浴法、蒸法、涂法、取嚏法等多种中医外治法,并开创了用膏药防治疾病的先河。

脾胃疾病的临床诊治思路及案例

脾胃疾病的临床诊治思路及案例
脾胃疾病的临床诊治思路及案例
胃痛(教科书举例)
• 胃脘部近心窝处经常反复发生疼痛。 • 西医范围:胃炎、溃疡等 • 中医鉴别诊断 • 辨证论治 • 辨证调摄 • 临床运用缺少灵活性和连续性以及系统性,
特别就是就是学习者思维固化(最可怕!)
案例一
• 张某某,男性,42岁,四肢麻木、无力6月,西医 诊断为低钾,予多种方案治疗无效,舌淡,苔薄 白,脉细。
非典型症状:
• 口腔黏膜得病变、咽部得不适(异物感、咯 痰)、异常出汗(头颈胸背、手足、偏身、会 阴)、上腹部灼热、胸痛(胁痛)、背痛、肛 门不适(肛门痛、瘙痒)、腰痛、手足心热、 转筋、游走性肌肉痛(跳动)、皮肤病、妇科 病等
诊治模式举例一
• 便秘: • 确立便秘! • 病程有助内外科得步骤 • 大便得排解周期及大便性状 • 排便前后过程得伴随症状指导药物选择 • 系统症状回顾,从脾胃展开,各系均涉及 • 诊治方案确立
脾胃病诊疗中得注意事项
• 首先必须明确,即使诊断无误,也不代表就就 是药到病除得!
• 中药得使用,必须包括医者得综合素质,准确 把握判断及预测,患者理解并积极配合。
• 脾胃病得治疗基础与目得都就是要实现进 食得正常状态,即:水谷=>气血
• ——恢复脾胃系统得气机!
治疗目得原理
• 从生理到病理,再从病理到生理得认识与治疗过程! •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神乃
失败得案例
• 曹某某,男性,57岁,反复腹泻水样便2年,加重 1周。住院进行多项检查,结果都就是阴性, 考虑过肿瘤、甲亢、糖尿病、菌群失调、 功能性腹泻等,中医认为属于脾阳虚,住院2 月无任何变化出院,10年后,病员告之!
西医消化系统疾病(范围)
• 食道 •胃 • 小肠 • 大肠 • 肝脏 • 胆道 • 胰腺 • 其她:中毒、药物反应、其她系统得波及

脾胃科出科鉴定小结

脾胃科出科鉴定小结

脾胃科出科鉴定小结简介脾胃科是中医内科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与脾胃相关的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脾胃是人体消化和吸收营养的重要器官,其功能失调常导致脾胃疾病的发生。

脾胃科出科鉴定是对脾胃科医师的专业能力和知识水平进行评估和认证的过程。

出科鉴定的目的脾胃科出科鉴定的目的是评估脾胃科医师的专业能力,确保其具备独立诊治脾胃疾病的能力。

通过出科鉴定,可以提高脾胃科医师的临床水平,保证医疗质量,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满意度。

出科鉴定的内容脾胃科出科鉴定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理论知识脾胃科医师需要具备扎实的中医理论知识,包括脾胃的解剖、生理、病理等方面的知识。

出科鉴定中会考察医师对于脾胃相关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的理论掌握情况。

2. 临床技能脾胃科医师需要具备良好的临床技能,包括病史采集、症状分析、体格检查、辨证论治等方面的技能。

出科鉴定中会考察医师在临床实践中的操作技能和对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的诊治能力。

3. 专业知识应用脾胃科医师需要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应用于实际工作中,能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诊疗方案。

出科鉴定中会考察医师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专业素养和医德医风脾胃科医师需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医德医风,包括尊重患者权益、保护患者隐私、严守医德等方面的要求。

出科鉴定中会考察医师在与患者交流、沟通、医患关系处理等方面的表现。

出科鉴定的程序脾胃科出科鉴定的程序一般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 报名申请脾胃科医师需要提前向相关机构提交出科鉴定的报名申请,填写相关表格并提供必要的证明材料。

2. 资格审核相关机构会对报名申请进行资格审核,确认申请人是否符合出科鉴定的条件和要求。

3. 考试笔试出科鉴定一般会进行笔试,考察医师的理论知识和专业能力。

考试内容包括脾胃科相关的理论知识和临床应用能力等方面。

4. 考试实操除了笔试外,出科鉴定还会进行实操考试,考察医师的临床技能和操作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脾胃病科中医特色外治法
中医外治法治疗疾病自古有之,历代医家皆有善用者,外治法如针灸、外敷、膏药等疗法皆应用广泛。

清代名医吴尚先所写的中医外治专书——《理瀹骈文》道出了外治法的原理:“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

医理药性无二,而法则神奇变幻。

”他认为内外治法原理相同,只是用药方法、途径不同而已,并言外治法治疗也应辨明寒热虚实、脏腑病位—“外治必如内治,先求其本。

本着何?明阴阳,识脏腑也。


随着社会的进步,近代中医药外治方法进一步发展壮大,借助现代科技发明了许多新的外治法,如中药离子导入、电针疗法、透皮贴敷等。

中医外治法方法多样,应用简便,安全有效,被广大群众所青睐。

外治法治疗多种脾胃疾病疗效显著,在此笔者简单介绍我院脾胃病科两种中医特色外治方法,供大家参考。

1.中药保留灌肠疗法
中药灌肠疗法历史悠久,早在东汉时期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便记载了用土瓜根、猪胆汁等药物导入肛门通便的疗法。

中药保留灌肠疗法是在继承中医传统直肠给药方法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的灌肠技术和中医辨证论治发展起来的一种独特的疗法。

中药保留灌肠疗法是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根据患者病
情辨证用药,将中药汤剂自肛门灌入,保留在直肠或结肠内,通过肠粘膜吸收,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方法。

此法适用于慢性结肠炎(包括部分感染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放射性结肠炎、伪膜性结肠炎等),慢性便秘,各型肝炎、黄疸,肝硬化、肝性脑病等疾病。

慢性腹泻、便秘的患者尤其适合中药保留灌肠疗法,本法药物直达病所,使药物高浓度作用于病灶。

中医诊断为黄疸、臌胀等疾病的患者也适合此疗法,灌肠药物通过直肠中下静脉丛吸收,减少肝脏的首过效应,提高生物利用度,减少了对上消化道的刺激。

本疗法还适用于难于服药的儿童和老年人,药物不需要口服,既解决了患者服药困难,又充分发挥了药效。

中药保留灌肠疗法操作过程简便,将拟好的灌肠方剂煎制成灌肠中药液,液量100ml,温度控制在39-40度,将灌肠液装入输液瓶中。

根据病情安排体位,如病变在乙状结肠和直肠,取左侧卧位。

挂灌肠器于输液架上,液面距肛门约30~40cm。

润滑导管后从肛门插入约10~15cm,调节滴速,每分钟60~80滴,滴完后拔出导管,保持舒适体位,尽量保留药液不溢出,保留时间越长越有利于药物的吸收。

尽管中药保留灌肠法操作简便,安全有效,但是患者不宜自行操作。

中药保留灌肠所用汤剂为专业中医师根据患者病情开具,一人一方,辨证用药。

此灌肠方法的操作需要由专业护士进行,看似简单的操作也有禁忌症和诸多注意事项。

为了避免不必要的损伤,还请患者到医院就医求治。

2.敷脐疗法
敷脐疗法是从病人脐部给药的一种方法,属于外治法范畴。

此疗法疗效可靠,作用迅速,是群众乐于接受的一种医疗方法。

不但取材方便、价廉、安全,而且操作简便,方法灵活,并无痛苦,符合“简、便、灵、廉、广、快”的要求,极宜推广应用。

敷脐疗法所选脐部为神阙穴。

中医认为神阙是生命形成的根源,《普济方》云:“脐者,齐也。

根源本始生成之处,有生生不穷之义”。

脐又被称为生门,《黄庭经》云:“生门者,脐也。

婴儿在母腹中,取气于脐管,母呼亦呼,母吸亦吸”。

神阙又称为气舍,是元气之宫城,为元神之所居,因此具有重要治疗意义。

西医解剖学认识到胎儿在母腹中靠脐带供给血液,出生以后脐循环停止肺循环增强,脐动静脉及静脉导管等闭锁为韧带,但脐周静脉网可通过附脐静脉回流至肝门静脉,脐部用药可经此途径进入体循环。

因此脐在疾病的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脐部给药,通过十二经络、奇经八脉可作用于全身上下、表里,产生治疗效果。

敷脐疗法可以治疗黄疸、呕吐、胃脘痛、腹痛、腹泻、痢疾、便秘、食积、虫积等脾胃疾病。

敷脐疗法可随各种疾病辨证的不同而选用药物,运用灵活。

如散寒有肉桂、附子等;消食有莱菔子、莪术等;理气有木香、茴香等;泻下有大黄、芒硝等;收敛固涩有五味子、五倍子等;泻火有黄连、栀子等;开窍有麝香、冰片等。

敷脐疗法操作简便,将所用中药打粉,用醋、酒或姜汁
等调匀,药物填脐或捏成药饼敷脐并用医用胶带固定,一般1-2天换药一次。

亦可根据病情需要加用外熨脐部、艾灸脐部等辅助方法。

敷脐疗法所用药物有些为有毒或作用峻猛的药物,应在医师指导下选用。

有皮肤过敏史的患者慎用,体弱及有严重基础疾病的患者禁用。

中医药外治疗法安全有效,是中医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吴师机认为《黄帝内经》内外治法并重,未曾专用内治,“经文内取、外取并列,未尝教人专用内治也。

若云外治不可有恃,是圣言不足信矣”。

由此可知,外治法是中医治疗疾病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随着中医知识的普及及群众对中医的喜爱,笔者相信中医外治疗法将继续绽放异彩,为人民群众的健康保驾护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