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

合集下载

第一课 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

第一课 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


二、宗教“异端”


1、什么是“异端”活动?
中世纪,人们在反对封建统治的斗争 中,常常用与教会说教不同的“异端”宗 教思想发动民众,这就是历史上所称的 “异端”运动。


2、各国的“异端”运动
a、法国的“异端”运动 b、英国人威克里夫的“异端”学说 c、捷克人胡司的“异端”学说







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

*基督教的主要派别
基督教创建于罗马帝国时代,开始受 到压迫,后来在君士坦丁大帝时期被尊为 罗马国教。罗马帝国灭亡后,基督教会逐 渐分裂为东西两部分,东部叫东正教,当 时以拜占庭为主,今天流行于俄罗斯、希 腊、乌克兰等东欧国家;西部以罗马教皇 为首的天主教,后来在宗教改革时代,天 主教阵营中又分裂出不少新教国家,如路 德派(德意志)、加尔文派(瑞士、荷 兰)、英国国教。


b、发展 (1)4世纪初期,成为罗马国教。

(2)西罗马灭亡后,依附于日耳曼封建王权, 得以继续发展。
(3)11世纪,基督教以罗马和君士坦丁堡为中 心分裂为东西两部分。 (4)西部形成以罗马教皇为首的天主教会,开 拓势力,与封建王权展开权力之争,并以征服 “异教徒”为名进行“十字军东征”。



宗教“异端”思想,对天主教会的神 权统治提出了有力挑战,反映了市民阶层 争取政治权利,发展工商业经济的要求和 改革教会的愿望,它表明了宗教改革势在 必行。


*学思之窗
教会是欧洲最大的封建主;教权高于 王权;教会的统治阻碍了社会的进一步发 展;一个人从生到死,深受教会的束缚; 处于工场手工业资本主义发展早期的资产 愿望。

学案9:第1课 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

学案9:第1课 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

第1课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一、天主教的神权统治1.基督教的起源和发展(1)产生:大约公元1世纪左右,产生在小亚细亚与一带,是下层人民反抗压迫的宗教团体。

(2)发展:公元4世纪初期,逐渐演变为的国教,势力日益扩大。

476年,在日耳曼封建王权下得以继续发展。

(3)分裂:11世纪时,分裂为 (罗马为中心,领袖是教皇)和 (君士坦丁堡为中心)。

2.天主教神权统治地位的确立(1)原因①中世纪天主教加强对教会的整顿,与争夺权力。

②以征服“异教徒”为名,组织“”,进一步扩展了教会势力。

③中世纪的欧洲,封建割据严重,王权衰弱,天主教会势力空前强大,罗马教皇确立了对西欧的大一统神权统治。

(2)表现二、宗教“异端”1.表现(1)12世纪后期,法国南部爆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异端”运动,要求纯洁教会。

(2)14~15世纪,欧洲的“异端”运动更加高涨。

英国人系统阐述了“异端”学说。

(3)14~15世纪,捷克人主张废除宗教仪式和教阶制度,要求教会的权力服从的权力。

2.影响(1)对天主教会的提出了有力挑战。

(2)反映了市民阶层争取、发展工商业经济的要求和的愿望。

(3)推动了宗教改革的到来。

三、向近代过渡的西欧1.经济(1)封建生产方式开始瓦解,开始出现。

(2)新航路开辟以后,西欧各国的海外贸易和殖民扩张促进了的发展。

2.政治(1) 开始兴起,他们要求分享政治权利。

(2)资产阶级化的希望建立强有力的国家政权。

(3)一些国家的也想摆脱天主教会的束缚,加强,实现富国强兵。

3.思想文艺复兴运动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对天主教会的统治形成巨大冲击。

【合作探究】[史料一] 中世纪的罗马天主教会是封建主阶级的统治工具,它给封建制度披上了神圣的外衣,为封建统治辩护;天主教会也是各国最有势力的封建主,它拥有天主教世界地产的三分之一;教会还是各国的特权组织,成为西欧国家实现统一的障碍。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1)根据史料一探究分析,天主教会在西欧起到什么作用?[史料二] 被告人如不承认“罪行”,就反复用刑拷问。

高二历史:《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人教版选修)

高二历史:《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人教版选修)

第1课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一、教学目标目标内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识记理解运用天主教的神权统治基督教及其分裂;天主教在社会各方面的地位天主教占据支配地位的原因探究宗教的作用分析图片,从图片中发现有效信息16世纪的天主教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宗教异端法国“异端”运动、威克里夫和胡司的思想主张宗教异端的概念和形成原因情境再现、概括知识宗教裁判所摧残了进步势力向近代过渡的西欧资本主义萌芽、西欧民族国家发展、文艺复兴冲击了教会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促进了西欧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要变革旧的意识形态以适应新的经济基础的要求问题探究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1.知识结构2.教材分析与建议重点西欧向近代过渡。

难点宗教异端运动形成的原因和作用。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本课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介绍了16世纪西欧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宗教改革前天主教的神权统治;“异端”运动;西欧向近代过渡。

中世纪的西欧,天主教大一统的神权统治占绝对支配地位,但到宗教改革以前,天主教的神权统治已成为中世纪欧洲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巨大障碍,各地宗教“异端”运动不断,天主教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一场旨在摆脱罗马教皇统治的宗教改革运动在西欧兴起。

由于本课内容偏重理论分析,学生掌握起来难度较大,学习对一些难点问题要适当补充一些材料,增加一些感性认识;要把课本中的几个重要概念给学生解释清楚。

第一目“天主教的神权统治”本目以时间的发展顺序,分别叙述了基督教的起源、发展和分裂;天主教势力的扩大,到13世纪初占据了西欧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社会生活方面的支配地位。

(1)基督教的发展。

天主教与东正教、新教是基督教的三大派别;而基督教又是与佛教、伊斯兰教并列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基督教的发展过程比较复杂,关键是让学生掌握其发展的大致脉络,学生只要了解了课本内容就可,不要补充过多的课外材料。

可以理出这样一条基本的线索:公元1世纪产生;4世纪初期定为罗马帝国的国教;11世纪分裂为东西两部分──东正教和天主教;13世纪初确立了对西欧的大一统神权统治。

宗教改革的历史知识点

宗教改革的历史知识点

宗教改革的历史知识点宗教改革是16世纪在欧洲发生的一系列宗教、政治、文化和社会变革运动,它对基督教的教义、组织结构以及整个欧洲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宗教改革的一些关键历史知识点:1. 宗教改革的背景:- 经济因素:随着商业和贸易的发展,财富积累在少数人手中,教会的财富和权力也日益膨胀。

- 社会因素:教会的腐败和道德沦丧,以及对普通信徒的重税和赎罪券的滥用,引起了广泛的不满。

2. 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 1517年,德国的奥古斯丁修士马丁·路德发表了《九十五条论纲》,批评教会出售赎罪券的行为,这标志着宗教改革的开始。

- 路德主张“信仰独白”(sola fide)和“圣经独白”(sola scriptura),即信仰的确立和教义的解释应基于圣经的直接文本。

3. 宗教改革的主要思想:- 强调个人与上帝的直接关系,减少教会作为中介的作用。

- 反对教皇的绝对权威,主张教会的民主化和地方化。

- 提倡教育普及,使更多人能够阅读和理解圣经。

4. 宗教改革的扩散:- 改革思想迅速在德国、瑞士、英国等地传播。

- 约翰·加尔文(John Calvin)在日内瓦推动了改革,形成了加尔文主义。

- 亨利八世因与教皇的冲突,导致英格兰教会与罗马天主教会的分离,建立了英格兰教会。

5. 宗教战争:- 宗教改革引发了一系列的宗教战争,如德国的三十年战争和法国的宗教战争。

- 这些战争不仅基于宗教信仰的差异,也与国家权力、领土争端和政治利益紧密相关。

6. 宗教改革的影响:- 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形成,加强了国家权力,减少了教会对政治的干预。

- 促进了教育和文化的普及,尤其是在新教国家。

- 导致了基督教的分裂,形成了天主教、新教和东正教等不同的教派。

7. 宗教改革的长期后果:- 宗教改革为现代民主和宗教自由奠定了基础。

- 促进了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的发展,因为改革鼓励了对传统权威的质疑。

课件6: 第1课 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

课件6: 第1课 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

一、天主教的神权统治 (2)表现:等级森严的教阶制度
教皇 红衣主教 大主教
主教 神甫
教阶制度:规定天主教神职人员的 等级和教务管理的制度。教阶制一般 由主教、神父和执事组成。教会管理 体制就是按照上述的等级层次,逐级 向下行使管理权的。
一、天主教的神权统治
(2)表现:垄断思想(思想)
中世纪的天主教会完全垄断了西欧 的文化和教育。教会控制和禁锢着人 们的思想和行动,任何不符合宗教教 义的行为都被认为是异端,随时会被 宗教裁判所送上火刑架。
信徒和上帝之间不需要任何中介人;《圣经》是信仰 的唯一教条,宗教仪式不必要;国家没收教会财产
取消教会地产;废除宗教仪式和教阶制度;教会的权 力服从世俗统治的权力;用民族语言传教
二、宗教“异端”
3、“异端”思想共同之处: ①都揭露了天主教的奢侈、虚伪和腐化; ②都主张取消教会烦琐的宗教仪式和等级森严的教阶制度。
阅读教材,找出天主教的神权统治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一、天主教的神权统治
(2)表现: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经济)
教会出售赎罪券
(1517年)修士约翰·台彻尔受 命在德国口若悬河地销售赎罪券…… 他居然说:如果某人与基督的母亲睡 觉,教皇也有权在天国和人间赦免他, 只要他肯把钱扔进钱箱里。只要教皇 宽恕了他的罪,那么上帝也会宽恕他。
二、宗教“异端”
1.含义:中世纪时,人们在反对封建统治的斗争中形成的与教会说教不同的宗教思想。 2.“异端”运动的表现
阶段 时间 12世纪
兴起 后期
代表 纯洁派
主要思想 封建统治秩序和教会都是魔鬼创造的;揭露教会虚伪 与腐败,否定正统宗教仪式和教阶制度;纯洁教会
高潮
英国人
14~15 威克里夫

第五单元第1课 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

第五单元第1课 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

实质:新兴资产阶级发动的,反封建的斗争
1.欧洲宗教改革的背景
(1)历史渊源:中世纪的欧洲,封建割据严重,王权衰弱,天主 教会利用各种手段,包括组织“十字军东征”,发展势力空前 强大,占据支配地位。天主教罗马教皇最终确立了对西欧的大 一统神权统治,在社会上的影响无处不在。
(2)现实动力:14~16世纪,西欧社会从中世纪向近代过渡。当 时西欧所发生的社会变动主要表现在三方面:第一,经济上,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新兴的资本主义萌芽成长, 封建生产方式开始瓦解。第二,政治上,资产阶级与新贵族开 始形成,反对封建贵族的特权与分裂割据。英法两国的封建君 主加强政治集权,推行重商主义,奖励文化创造,有力地促进 了民族国家的发展。但在意大利、德意志还存在着分裂割据, 迫切需要政治统一。第三,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新兴资产阶级 反封建、反神权的文艺复兴运动。
D
卡诺莎晋见
5.下列关于宗教神学与人文主义的对比,错误的是 A.以神为中心——以人为中心 B.禁欲和来世——现世的享受 C.自由平等——等级观念 D.蒙昧主义——理性和科学
C
材料一 “十四和十五世纪,在地中海沿岸的某些城市已经稀疏地 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最初萌芽。”新兴的资产阶级为发展生产需 要文化科学知识,而新文化的发展必须突破教会的桎梏。 —— 朱寰《世界中古史》 材料二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在西欧的萌芽和逐步发展,以及市民阶 级的逐步形成,在一个国家内形成统一的市场和制度的要求日趋强 烈。在这样的条件下,已经长期被虚置的君主们乘机巩固和加强了 自己的权力,最终“国王的政权依靠市民打垮了封建贵族的权力, 建立了巨大的、实质上是民族为基础的君主国。”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材料三 在中世纪,人类意识的两个方面──内心自省和外界观察 都一样—— 一直处于一层共同的纱幕之下,处于睡眠或半醒状态。 这层纱幕是由信仰、幻想和幼稚的偏见织成的,透过它向外看,世 界和历史都罩上了一层奇怪的色彩„„在意大利,这层纱幕最先烟 消云散。 ── 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

5.1 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 课件(人教版选修1)

5.1 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 课件(人教版选修1)

二、宗教“异端” 1.活动: 法国南部 爆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异端”运 (1)12世纪后期,_________ 动,要求纯洁教会。教会进行了严厉镇压,并在各地建立起许
多“异端”裁判所。
威克里夫 (2)14-15世纪,欧洲“异端”运动更加高涨,英国人________ 把《圣经》由拉丁文译成英文,撰文系统阐述了“异端”学
教会的行列中来。
材料二
比较一般的历史运动带有宗教的色彩,甚至在基督教
传播的范围内,具有真正普遍意义的革命也只有在资产阶级以
往的解放斗争的最初阶段的历史,即从13世纪到17世纪,才带
有这种宗教色彩,而且,这种色彩„„要用以往的整个中世纪 的历史来解释,中世纪的历史只知道一种意识形态,即宗教和 神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天主教会遭到普遍反对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分析资产阶级早期斗争的形式,并分析其原 因。
(3)新航路的开辟,海外贸易和殖民活动。
2.政治保障:西欧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
资产阶级 开始兴起,他们不满教会的盘剥,希望建立强有 (1)_________ 力的国家政权,结束分裂割据的局面。 君主 也想摆脱天主教会的束缚,加强中央集 (2)一些国家的_____ 权,实现富国强兵。
文艺复兴 和人文主义的推动。 3.思想基础:_________
级真实能力的体现。 【名师指津】宗教“异端”思想的产生有其特定的环境,它反 映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和要求,是在力量弱小的形势下的反映, 是促进宗教改革的先声和滥觞。
宗教改革的背景
(2012·衡阳高二检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世纪的罗马天主教会是封建主阶级的统治工具,它
给封建制度披上了神圣的外衣,为封建统治辩护;天主教会也 是各国最有势力的封建领主,它拥有天主教世界地产的1/3; 教会还是各国的特权组织,成为西欧国家实现统一的障碍。

高中历史选修1《欧洲的宗教改革 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1576人教PPT课件

高中历史选修1《欧洲的宗教改革 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1576人教PPT课件

二、宗教“异端”
1、“异端”的概念
中古西欧基督教占统治地位的派别对异己派别的贬称。 中古西欧教会内部一直存在着对教义、信条的不同理解 和解释,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派别。 以罗马教廷为首的主 流派以正统自居,视其他派别为异端,不断加以排挤、 迫害。
2、“异端”运动
(1)法国南部的“异端”运动
(2)英国人威克里夫的“异端”学说
(2)当时欧洲资本主义尚处于工场手工业阶段,资本 主义还不很发达,资产阶级力量比较弱小,无力通过大 规模的革命手段实现自己的愿望,加之他们还没有形成 自己的思想体系,在反封建斗争中,也不得不借用宗教 的力量。
(3)是由新教本身的特点决定的。新教的思想和资产 阶级早期的反封建思想相吻合,因而成为早期资产阶级 革命的思想武器。
5、宗教“异端”学说对宗教改革的影响
宗教“异端”思想,对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提出了有 力的挑战,反映了市民阶层争取政治权利、发展工商业 经济的要求和改革教会的愿望,对16世纪欧洲的宗教改 革起了先驱的作用。
三、向近代过渡的西欧(14~16世纪)
1、西欧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1)原因 ①生产力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 ②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③新航路的开辟,海外贸易和殖民活动。
(2)时间: 14~16世纪
(3)地点 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威尼斯等城市以及西欧其他的一
些城市。
中世纪西欧商人的生活
2、西欧民族国家的发展
(1)原因
①新兴的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化的新贵族不满教会的盘 剥,希望分享政治权利和建立强有力的国家政权,结束 分裂割据局面; ②一些国家的君主也想摆脱天主教会束缚,加强中央集 权,实现富国强兵。
(2)表现
到15、16世纪,西欧的英、法、西班牙等国先后形成 为统一的民族国家,并且出现了以专制君主为核心的加 强中央集权的趋势。德国虽然分裂成许多诸侯国,但一 些大的诸侯国也建立了君主制度,向集权的方向发展。

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介绍

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介绍

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介绍宗教改革是指基督宗教在16世纪至17世纪进行的一次改革,是资产阶级披着宗教外衣的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以下是为你整理的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希望能帮到你。

欧洲宗教改革最早发生在德国,当时的德国还没有真正建设成为中央集权制的国家,各个势力派别镇守一方,各自为政。

在这种情况下,德国皇帝只能寻求教会的帮助,企图依靠教会的力量来维护自己对于国家的统治。

教会趁机剥夺了皇帝的统治权,让皇帝成为了教会的傀儡。

宗教改革的背景就是以此作为导火索展开的。

在十六世纪的德国,国家领土四分五裂,中央缺乏健全有效的管理方式,德国王室并没有实际拥有统治权。

随着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在历史客观要求的背景之下需要德国统一中央集权来进行社会形态的变革。

此外,在封建割据的状况之下国内经济涣散,德国民众生活困苦,而在思想上还要受制于教会的统治。

从这一点上来说,宗教改革的背景就是由德国的内忧和教会的外患这两方面构成。

在宗教改革的背景之下,马丁・路德勇敢的站了出来,领导民众认清教会的腐败和教皇的贪婪,借助德国民众对于现状的愤怒来推动宗教改革的进行。

德国各地教民纷纷走上街头,揭露神职人员和教会的虚伪,呼吁对教会进行改革,要求政治民主,主张个人的政治权利和宗教权利。

在此背景之下,罗马教会得以彻底整治,并在原始基督教义的指引下成立了新的派别,将神从统治的神坛上拉下来,恢复了民众的独立地位,激发了民众的民族意识。

宗教改革的原因宗教改革是欧洲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次改革,宗教改革原因很多,当时天主教会的统治异常地黑暗。

而且当时欧洲的政治、生产、文化有了长足地发展,当时天主教会独裁的统治和精神控制已经阻碍了各方势力的发展。

由于新势力的发展,人们渐渐地反对神学的束缚,而且印刷业的出现,人们发现很多教义是被天主教故意曲解。

宗教改革原因还包括天主教会的腐败和奢靡,已经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甚至在德国境内兜售赎罪卷。

国家的大权掌握在教会的手中,无论谁犯了错即使是王室都要接受教会的严厉惩罚。

高中历史宗教改革

高中历史宗教改革

宗教改革(盲点)【概念】:宗教改革是指基督教在16世纪至17世纪进行的一次改革,是资产阶级披着宗教外衣的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背景】政治:民族主义观念的兴起,要求建立统一的民族国家,打破天主教的控制。

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封建生产方式开始瓦解。

文化:文艺复兴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要求打破宗教的桎梏。

宗教:天主教会的专制统治。

【表现】政治:教权凌驾于王权,阻碍了王权的加强和民族国家的形成。

经济: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

思想:垄断意识的形成。

社会生活:人从生到死受教会的影响无处不在。

【序幕】1517年,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

【代表人物】马丁·路德、加尔文及慈运理等人,以及发展出来的新教教派。

【影响】政治:打击了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促进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为资产阶级勾画了政治蓝图。

经济:确立了适应资产阶级需要的伦理规范和生活方式,夺取了大量原属教会的财产,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文化:传播和发展了文艺复兴以来复苏了的人文主义,它将西欧人从长期的基督教神权统治中解放出来;为启蒙运动的到来做了思想上的准备;促进了西欧各国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马丁·路德的主要观点:思想核心是“因信称义”,每个人都可以凭借自己的虔诚信仰得到拯救。

《圣经》是信仰的唯一源泉,代表着理性,代表着思想自由。

人人有权阅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和上帝沟通,与上帝直接对话。

提出“信徒皆为祭司”,否定了教皇和教会作为上帝代言人的特权地位。

主张建立一个廉洁的教会和民族的教会。

比较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异同相同点:(1)都是在西欧封建制度衰亡和资本主义兴起的年代产生。

(2)都具有反封建的性质,并把矛头对准了天主教会。

(3)两者都向古代文化或典籍吸取养分,人文主义者借助的是古典文化,马丁·路德借助了《圣经》中的原始教义。

(4)都在兴起后迅速扩大到整个西欧,促进了人们思想解放及近代文化繁荣。

高中历史第五单元欧洲的宗教改革1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课件新人教版选修1

高中历史第五单元欧洲的宗教改革1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课件新人教版选修1

• ③11世纪,分裂日耳为曼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的________和
以罗马为中心的__________。
东正教
天主教
• 2.天主教的神权统治
• (1)原因
• ①天主教会通过整顿教会,与_封_建_王__权_______争夺权力,
组织“______________”,势力不断拓展。 十字军东征
• ②中世纪的欧洲,____________严重,_______衰弱。
③ 根据老师的提示抓住老师的思路。老师在教学中经常有一些提示用语,如“请注意”、“我再重复一遍”、“这个问题的关键是····”等等,这些 用语往往体现了老师的思路。来自:学习方法网
④ 紧跟老师的推导过程抓住老师的思路。老师在课堂上讲解某一结论时,一般有一个推导过程,如数学问题的来龙去脉、物理概念的抽象归纳、语 文课的分析等。感悟和理解推导过程是一个投入思维、感悟方法的过程,这有助于理解记忆结论,也有助于提高分析问题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第五单元 欧洲的宗教改革
• 中世纪的欧洲一直处于基督教的黑暗统治中,宗教神 学一直左右着人们的思想。伴随商品经济的发展,中 产阶级(资产阶级)日益壮大。他们反对罗马教廷对他 们的压榨,要求建立廉洁教会,以适应其积累资本的 要求。世俗贵族与下层民众也不满教会的统治。因此 15世纪的西欧,尤其是德意志,教会成为众矢之的。
• 2.可能性 • (1)经济根源: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 (2)阶级基础: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共同要求反教会,进
行反封建斗争。
• (3)政治因素:民族观念的形成和民族国家的崛起,要 求摆脱天主教会控制。
• (4)思想文化因素:“异端”思想、文艺复兴倡导人文 主义推动宗教改革。
• (5)直接因素:在思想文化和经济政治上居于统治地位 的教会贪婪腐败,其掠夺最终引发改革运动。

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1课件:5.1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

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1课件:5.1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

问题1
问题2
(2)原因:①中世纪时西欧封建割据严重,|王权衰落,无力与天主教 势力对抗;同时,封建|王权为了借助教会的神学迷信思想加强自身 的统治,又给予教会一定的支持 .②当时西欧社会开展相对落后,教 会垄断了学校教育,利用神学迷信思想对人民进行统治 .③教会利 用自己的特权,设立 "异端〞裁判所,对持不同思想的人进行严厉镇 压,更加稳固了其大一统的地位 .
问题1
问题2
【例题2】 中世纪晚期,天主教会受到了种种挑战 .这些挑战的 产生都源于( )
A.社会经济的开展 B.民族意识的增强 C.人们思想的解放 D.各国|王权的增强 解析:14~16世纪,西欧各国民族意识的增强、文艺复兴运动的开 展以及|王权的增强都是由西欧社会经济的开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 产生所决定的 .随着社会经济的开展,打破天主教会大一统的神权 统治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应选A项 . 答案:A
问题1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问题2
【例题1】 教皇格列高利七世继任后,公布敕令: "罗马天主教会
系由上帝单独建立,只有教皇才能任命和废黜主教,如果有人从世
俗界接受主教的职位,教廷将不予成认 .〞这表达了( )
A.教权高于|王权
B.|王权与教权平等
C.|王权高于教权
D.教权与|王权互不干预
解析:四个选项都是关于教权与|王权关系的,由材料中的关键信
一二
2.罗马教皇对西欧的大一统统治 (1)(政|治)方面: ①教皇在罗马建立天主教会的最|高权力机构 - -教廷,并通过与 封建|王权争夺权力和组织 "十字军东征〞等手段不断拓展势力 . ②罗马教皇确立了对西欧的大一统神权统治,竭力控制各国的高 级|教职任命权与教会司法权,不断干预各国的(政|治)权力,迫使各 国统治者听命于教廷 .

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PPT

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PPT

一课一练
1.欧洲中世纪曾经被称为笼罩着宗教灵光的“黑暗 时代”。以罗马教廷为首的天主教会处于当时欧洲 “万流归宗”的地位。这一时期天主教会势力扩大 的措施或因素有( ) ①整顿教会拓展势力 ②组织十字军东征 ③封建割据 势力强大,王权衰弱 ④教权高于王权 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D
C
3、本课小结 天主教 的神权 统治
天主教的起源发展
天主教 确立大一统神权统治
法国的异端运动 英国人威克里夫的异端运动
宗 教 改 宗教 革 异端 的 背 景 向近代
过渡的 西欧
捷克人胡司的异端运动 异端学说对宗教改革的影响 西欧资本主义的兴起 西欧民族国家的形成 文艺复兴运动的推动
第 二 幅 图
B
B
4.下图中,你可以得到的最准确的信息是 A.天主教会与封建王权争夺权力 B.教会向信众榨取“什一税” C.教皇惩处持“异端”思想者 D.封建王权屈从于教权 5.下列关于宗教神学与 人文主义的对比,错误的是( ) A.以神为中心——以人为中心 卡诺莎晋见 B.禁欲和来世——现世的享受 C.自由平等——等级观念 D.蒙昧主义——理性和科学
第九幅图
第十幅图 中世纪商人的生活
结合教材说明图片反映了当时的商人的生活状况如何? 商人日益富有,人数不断增加 。
结合必修二专题五说明当时的经济生产状况有何新变化? 资本主义经济萌生,资产阶级开始兴起。
天主教的神权统治
时间:中世纪
“中世纪”也称中古,史学上通常指封建时代,即介于古代奴 隶社会与近代资本主义之间的时代。主要适用于欧洲。
地点: 欧洲 角色: 天主教
佛教
宗 教
天 主 教
基督教
东 正 伊斯兰教 教

第1课 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

第1课 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

四. 宗教改革影响及其作用
改革影响 1.政治上:打击了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动摇了教皇的权威。 2.经济上: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3.思想上:引起文化价值上的变化,冲击了天主教会对人们思想
的禁锢,人的个性得到较高程度解放。 4.文化上:促进了西欧各国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为早期
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 改革作用
加尔文宗教改革:
②. 主张简化宗教仪式:取消天主教的主教制,建立共和长老制; 简化宗教仪式,只保留洗礼和圣餐;改组市议会。
③. 主张先定论,宣扬选民或弃民(思想核心):“先定论”这一 思想反映了早期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加尔文拿 先定论来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作辩护。
④. 主张选民要有奋斗精神,要具有简朴、诚实、讲信用等高尚 美德:加尔文教派主张发财致富,支持商业和高利贷,崇尚节俭、 主张克制欲望,鼓励积累资金。
都要求摆脱教权束缚,建立统一的民族国家。 4.文艺复兴运动的推动。 5.天主教会的贪婪和腐败。(直接原因)
二. 宗教改革内容
一:清除内部积弊,重新审定教规、教义。教会清除了一批无知、 腐败、贪婪的神职人员,规定教士必须穿僧衣,执行教士独身制; 在每个教区设立学校,提高神职人员的知识水平。教会在肯定赎罪 券功效的同时,禁止非宗教目的的出售行为,并取消了销售机构。
出售赎罪券,这种搜刮民 财的无耻行径激怒了路德。 他在一所大教堂门前张贴 《九十五条论纲》,要求 公开辩论赎罪券问题
《九十五条论纲》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
1. 背景:
(1). 德意志政治上的分裂局面,严重阻碍了经济发展 (根本原因)
(2). 罗马教廷对德意志的神权统治和经济搜刮 (主要原因)
(3). 1517年,教皇派人到德意志兜售赎罪券 (直接原因: 导火线)

最新高二历史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

最新高二历史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

第1课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教材自学导引与解读一、天主教的神权统治1.基督教的起源和发展⑴起源:大约1世纪左右,在①与②一带产生,是下层人民反抗压迫的宗教团体。

⑵发展A.4世纪初期,演变为③的国教。

B.476年,在④封建王权下得以继续发展。

C.11世纪,分裂为以⑤为中心的东正教和以⑥为中心的天主教。

2.天主教神权统治的确立⑴原因A.天主教会通过整顿教会,与⑦争夺权力,组织“⑧”,势力不断扩展。

B.中世纪的欧洲,⑨严重,⑩衰弱。

⑵表现A.经济上:教会拥有天主教世界全部耕地的三分之一,还通过兜售“⑪”等方式搜括钱财。

B.政治上:⑫高于王权,典型例证是“⑬”。

C.思想文化领域:教会垄断了⑭,掌握了《圣经》⑮,文学艺术作品也蒙上浓厚的⑯。

D.社会生活方面:天主教会的影响无处不在,人们深受⑰束缚。

【拓展点拨】天主教会在欧洲占据支配地位,对西欧实行大一统的神权统治。

经济上,天主教会是最大的封建地产所有者;政治上,教权高于世俗王权,至高无上;思想文化方面,天主教会的影响无处不在,广大人民深受教会束缚。

【自我校对】①小亚细亚;②巴勒斯坦;③罗马帝国;④日耳曼;⑤君士坦丁堡;⑥罗马;⑦封建王权;⑧十字军东征;⑨封建割据;⑩王权;⑪赎罪券;⑫教权;⑬卡诺莎之辱;⑭学校教育;⑮解释权;⑯宗教色彩;⑰教会;二、宗教“异端”1.含义;古代中世纪时,基督教占统治地位的派别对①的贬称。

2.性质:用与教会说教不同的“②”宗教思想发动民众的③。

3.表现⑴12世纪后期,法国南部爆发了“异端”运动,要求④。

⑵14~15世纪时,欧洲“异端”运动高涨A.英国人⑤系统阐述了“异端”学说。

B.捷克人⑥对教会进行强烈批评。

4.影响⑴对天主教会的⑦提出有力挑战。

⑵反映了市民阶层争取⑧、发展⑨经济的要求和⑩的愿望。

⑶对16世纪欧洲的⑪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拓展点拨】中世纪反封建、反教会斗争以“异端”形式出现的原因:天主教会是欧洲最大的封建主,教会的统治阻碍了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处于工场手工业时期的资产阶级比较幼稚,没有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在斗争中不得不借助宗教力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无力通过大规模的革命方式实现自己的愿望。

高中历史课件 5.1 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

高中历史课件  5.1 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
所有违背教会意志的进步思想均会被扼杀,西欧的思想得不到 解放,当然科学文化也就无从发展。从根本上说,让人们保持 着愚昧,就不会反抗,也就不会有后来欧洲的思想解放和科学 发展,也就没有欧洲的资本主义发展。
2.欧洲的反封建、反教会斗争都以宗教“异端”的形式出现的
原因。
(1)教会是欧洲最大的封建主;教权高于王权;教会的统治阻 碍了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2)在天主教的神权统治下,普通民众都具有浓厚的宗教信仰, 要将民众发动起来,就要为斗争披上神圣的宗教外衣。 (3)资本主义不发达,资产阶级力量较弱,不得不借助宗教外 衣。
阅读材料分析探究以下问题。
材料
法国和英国的君主们所拥有的新力量,多半来源于他们
与新兴的商人阶级所结成的非正式联盟。君主保护市民们不受 频繁的战争和封建主任意征收的苛捐杂税的侵害,而市民们则 向君主提供财政支援作为报答。随着民族君主的力量日渐增强、 国家机构逐渐完备,君主们在动员人力物力以及从事海外冒险 事业方面,作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发展。③新航路的开辟,海外贸易和殖民活动。
(3)14-16世纪西欧向近代转型表现在哪些方面?
提示:①经济上,封建生产方式开始瓦解,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
现并发展。 ②政治上:民族国家发展,挑战天主教会的权威。 ③思想上:文艺复兴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冲击了天主教会 的统治。
(4)西欧民族国家发展的原因和影响是什么?
(1)据材料思考,法国和英国封建君主战胜教皇权威的原因和 影响。 提示:原因: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新兴资产阶级和新 贵族支持封建君主与封建割据势力、教皇势力进行斗争。 影响: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发展,为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创造 了条件。 (2)西欧向近代转型的原因有哪些?

高二历史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

高二历史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

第1课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教材自学导引与解读一、天主教的神权统治1.基督教的起源和发展⑴起源:大约1世纪左右,在①与②一带产生,是下层人民反抗压迫的宗教团体。

⑵发展A.4世纪初期,演变为③的国教。

B.476年,在④封建王权下得以继续发展。

C.11世纪,分裂为以⑤为中心的东正教和以⑥为中心的天主教。

2.天主教神权统治的确立⑴原因A.天主教会通过整顿教会,与⑦争夺权力,组织“⑧”,势力不断扩展。

B.中世纪的欧洲,⑨严重,⑩衰弱。

⑵表现A.经济上:教会拥有天主教世界全部耕地的三分之一,还通过兜售“?”等方式搜括钱财。

B.政治上:?高于王权,典型例证是“?”。

C.思想文化领域:教会垄断了?,掌握了《圣经》?,文学艺术作品也蒙上浓厚的?。

D.社会生活方面:天主教会的影响无处不在,人们深受?束缚。

【拓展点拨】天主教会在欧洲占据支配地位,对西欧实行大一统的神权统治。

经济上,天主教会是最大的封建地产所有者;政治上,教权高于世俗王权,至高无上;思想文化方面,天主教会的影响无处不在,广大人民深受教会束缚。

【自我校对】①小亚细亚;②巴勒斯坦;③罗马帝国;④日耳曼;⑤君士坦丁堡;⑥罗马;⑦封建王权;⑧十字军东征;⑨封建割据;⑩王权;?赎罪券;?教权;?卡诺莎之辱;?学校教育;?解释权;?宗教色彩;?教会;二、宗教“异端”1.含义;古代中世纪时,基督教占统治地位的派别对①的贬称。

2.性质:用与教会说教不同的“②”宗教思想发动民众的③。

3.表现⑴12世纪后期,法国南部爆发了“异端”运动,要求④。

⑵14~15世纪时,欧洲“异端”运动高涨A.英国人⑤系统阐述了“异端”学说。

B.捷克人⑥对教会进行强烈批评。

4.影响⑴对天主教会的⑦提出有力挑战。

⑵反映了市民阶层争取⑧、发展⑨经济的要求和⑩的愿望。

⑶对16世纪欧洲的?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拓展点拨】中世纪反封建、反教会斗争以“异端”形式出现的原因:天主教会是欧洲最大的封建主,教会的统治阻碍了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处于工场手工业时期的资产阶级比较幼稚,没有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在斗争中不得不借助宗教力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无力通过大规模的革命方式实现自己的愿望。

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

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
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对天主教会统治 形成巨大冲击,为宗教改革的发生奠定了思想 基础。
天主教之所以激起这样强烈的反对,并非 因为它是一种宗教教义,而是因为它是一 种政治制度;并非因为教士们自命要治理 来世的事务,而是因为他们是尘世的地主、 领主、什一税征收者、行政官吏;并非因 为教会不能在行将建立的新社会占有位置, 而是因为在正被粉碎的旧社会中,它占据 了最享有特权、最有势力的地位。
——摘自《西方宗教史》
2、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经济基础决定 上层建筑,当旧的上层建筑已不能满足社 会发展的需要,甚至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 时,变革便应运而生。”
14-16世纪向近代过渡的西欧: 1、经济上是资本主义萌芽和发展的时代: (1)原因: ①生产力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
②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2、从西欧社会发展看——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 级和新贵族形成,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加强集权,文艺 复兴的思想解放为宗教改革准备了多种基础。
而中世纪就开始的宗教“异端”运动成为改革的先 声。
1.教皇英诺森三世说:“教皇权力好比太阳,国王权力犹
B 如月亮,它的光是向着太阳借来的”。这句话反映了( )
A.封建君主的权力是从教皇的权力中分化出来的
B.天主教迫使各国统治者听命于教皇,取得政治上的神权 统治
C. 罗马教会统治一切,影响世俗社会的每一个方面
D.人们既是国家的臣民,也是教会的子民
2.“谁若杀害了父母、兄弟、姐妹、妻子或其他任
何一个亲属,只要交纳5~7枚金币,便可洗净罪恶
B 了。”材料集中体现了( )
A.天主教会政治势力强大 B.天主教会凭借权力搜刮钱财
第1课 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
教学目标: 1、从天主教的腐朽,激化社会矛盾的角度去探究 宗教改革发生的直接原因; 2、从欧洲社会发展变化角度去探究宗教改革发生 的必然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教材自学导引与解读一、天主教的神权统治1.基督教的起源和发展⑴起源:大约1世纪左右,在①与②一带产生,是下层人民反抗压迫的宗教团体。

⑵发展A.4世纪初期,演变为③的国教。

B.476年,在④封建王权下得以继续发展。

C.11世纪,分裂为以⑤为中心的东正教和以⑥为中心的天主教。

2.天主教神权统治的确立⑴原因A.天主教会通过整顿教会,与⑦争夺权力,组织“⑧”,势力不断扩展。

B.中世纪的欧洲,⑨严重,⑩衰弱。

⑵表现A.经济上:教会拥有天主教世界全部耕地的三分之一,还通过兜售“⑪”等方式搜括钱财。

B.政治上:⑫高于王权,典型例证是“⑬”。

C.思想文化领域:教会垄断了⑭,掌握了《圣经》⑮,文学艺术作品也蒙上浓厚的⑯。

D.社会生活方面:天主教会的影响无处不在,人们深受⑰束缚。

【拓展点拨】天主教会在欧洲占据支配地位,对西欧实行大一统的神权统治。

经济上,天主教会是最大的封建地产所有者;政治上,教权高于世俗王权,至高无上;思想文化方面,天主教会的影响无处不在,广大人民深受教会束缚。

【自我校对】①小亚细亚;②巴勒斯坦;③罗马帝国;④日耳曼;⑤君士坦丁堡;⑥罗马;⑦封建王权;⑧十字军东征;⑨封建割据;⑩王权;⑪赎罪券;⑫教权;⑬卡诺莎之辱;⑭学校教育;⑮解释权;⑯宗教色彩;⑰教会;二、宗教“异端”1.含义;古代中世纪时,基督教占统治地位的派别对①的贬称。

2.性质:用与教会说教不同的“②”宗教思想发动民众的③。

3.表现⑴12世纪后期,法国南部爆发了“异端”运动,要求④。

⑵14~15世纪时,欧洲“异端”运动高涨A.英国人⑤系统阐述了“异端”学说。

B.捷克人⑥对教会进行强烈批评。

4.影响⑴对天主教会的⑦提出有力挑战。

⑵反映了市民阶层争取⑧、发展⑨经济的要求和⑩的愿望。

⑶对16世纪欧洲的⑪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拓展点拨】中世纪反封建、反教会斗争以“异端”形式出现的原因:天主教会是欧洲最大的封建主,教会的统治阻碍了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处于工场手工业时期的资产阶级比较幼稚,没有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在斗争中不得不借助宗教力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无力通过大规模的革命方式实现自己的愿望。

【自我校对】①异己派别;②异端;③反封建斗争;④纯洁教会;⑤威克里夫;⑥胡司;⑦神权统治;⑧政治权利;⑨工商业;⑩改革教会;⑪宗教改革;三、向近代过渡的西欧1.经济上:①开始瓦解,②开始出现和发展。

2.政治上⑴③开始兴起并要求分享政治权利。

⑵新贵族希望建立强有力的④,结束分裂割据局面。

⑶一些国家的君主想摆脱天主教会的束缚,加强⑤,实现⑥。

3.思想上:⑦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冲击了⑧的统治。

【拓展点拨】思想文化既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又对社会政治、经济产生重大影响。

当旧的意识形态阻碍社会进步时,只有通过社会变革,冲破它的阻碍,才能适应新的经济基础的要求。

【自我校对】①封建生产方式;②资本主义萌芽;③资产阶级;④国家政权;⑤中央集权;⑥富国强兵;⑦文艺复兴;⑧天主教会;重点难点知识解析一、为什么在中世纪的西欧,天主教会会拥有特殊的社会地位?在中世纪的西欧,天主教会的社会地位是和西欧的社会状况和生产力水平分不开的。

1.在中世纪时西欧缺乏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国家的存在,大多数国家处于分裂状态,没有强大的王权抗衡天主教会,有利于天主教会地位的形成。

2.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人们的思想还不开放,只能信仰天主教会,广大人民群众把精神寄托在天主教会身上。

二、中世纪早期的反封建斗争为什么大多采取宗教”异端“的形式?1.中世纪西欧各国,几乎人人都是天主教徒,从生到死都与天主教会发生密切联系,他们的思想和行动都受到天主教的严厉控制。

2.当时资本主义还很不发达,资产阶级力量还比较弱小,在反封建斗争中,不得不借用宗教的力量。

3.天主教会日益堕落、反动。

三、欧洲宗教改革的原因有哪些?1.新兴市民阶层的要求:14~16世纪随着西欧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兴起,要求有一个强大的国家保证其经济利益,促使王权尽力摆脱教权的控制,他们要求教会实现国家化,建立本民族的教会,西欧封建社会趋于解体。

2.神权统治的阻碍:罗马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严重阻碍了欧洲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3.“异端”运动兴起:随着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反映市民阶层利益的宗教“异端”运动兴起和高涨,反天主教的“异端”思想为宗教改革奠定了思想基础。

4.文艺复兴运动的促进:14世纪兴起的文艺复兴运动,大大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宗教改革作了思想铺垫。

学习方法点拨1.本课主要学习两个问题:一是中世纪天主教会的神权大一统地位;二是神权统治受到的冲击。

2.在学习时,要明确随着欧洲社会经济的发展、民族国家的形成、思想解放运动的逐步深入,天主教会逐渐成为欧洲社会发展的主要阻碍。

3.改革天主教会,建立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新教会,成为时代的迫切需要。

视野拓展基督教的主要教义早期基督教的教义主要来自《圣经》,以后随社会的发展,教派也不断涌现,各派的教义侧重点也各异,但基本的信条有以下内容:1.十诫。

除了我(上帝)以外你不可有别的神;不可为自己雕刻和敬拜偶像;不可妄称耶和华你上帝的名;当守安息日为圣日;当孝敬父母;不可杀人;不可奸淫;不可偷盗;不可作假证陷害人;不可贪恋别人妻子和财物。

2.三位一体。

这是基督教的基本信条之一。

相信上帝唯一,但有三个「位格」,即圣父——天地万物的创造者和主宰;圣子——耶稣基督,上帝之子,受上帝之遣,通过童贞女玛利亚降生为人,道成肉身,并「受死」、「复活」、「升天」,为全人类作了救赎,必将再来,审判世人;圣灵——上帝圣灵。

三者是一个本体,却有三个不同的位格。

3.信原罪。

这是基督教伦理道德观的基础,认为人类的祖先亚当和夏娃因偷食禁果犯的罪传给了后代子孙,成为人类一切罪恶的根源。

人生来就有这种原罪,此外还有违背上帝意志而犯种种「本罪」,人不能自我拯救,而要靠耶稣基督的救赎。

因而,原罪说以后逐渐发展为西方的「罪感文化」,对欧美人的心理及价值观念影响深远。

4.信救赎。

人类因有原罪和本罪而无法自救,要靠上帝派遣其独生子耶稣基督降世为人做牺牲,成为「赎价」,作了人类偿还上帝的债项,从而拯救了全人类。

5.因信称义。

人类凭信仰就可得救赎,而且这是在上帝面前成为义人的必要条件。

6.信天国和永生。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人的灵魂会因信仰而重生,并可得上帝的拯救而获永生,在上帝的国——天国里得永福。

7.信地狱和永罚。

人若不信或不思悔改,就会受到上帝的永罚,要在地狱里受煎熬。

8.信末世。

相信在世界末日之时,人类包括死去的人都将在上帝面前接受最后的审判,无罪的人将进入天堂,而有罪者将下地狱。

小学二(2)班班规一、安全方面1、每天课间不能追逐打闹。

2、中午和下午放学要结伴回家。

3、公路上走路要沿右边走,过马路要注意交通安全。

4、不能在上学路上玩耍、逗留。

二、学习方面1、每天到校后,不允许在走廊玩耍打闹,要进教室读书。

2、每节课铃声一响,要快速坐好,安静地等老师来上课。

3、课堂上不做小动作,不与同桌说悄悄话,认真思考,积极回答问题。

4、养成学前预习、学后复习的好习惯。

每天按时完成作业,保证字迹工整,卷面整洁。

5、考试时做到认真审题,不交头接耳,不抄袭,独立完成答卷。

三、升旗排队和两操方面1、升旗时,要快速出教室排好队,做到快、静、齐,安静整齐地排队走出课室门,班长负责监督。

2、上午第二节后,快速坐好,按要求做好眼保健操。

3、下午预备铃声一响,在座位上做眼保健操。

四、卫生方面1、每组值日生早晨7:35到校做值日。

2、要求各负其责,打扫要迅速彻底,打扫完毕劳动工具要摆放整齐。

3、卫生监督员(剑锋,锶妍,炜薪)要按时到岗,除负责自己的值日工作外,还要做好记录。

五、一日常规1、每天学生到齐后,班长要检查红领巾。

2、劳动委员组织检查卫生。

3、每天负责领读的学生要督促学生学习。

4、上课前需唱一首歌,由文娱委员负责。

5、做好两操。

6、放学后,先做作业,然后帮助家长至少做一件家务事。

7、如果有人违反班规,要到老师处说明原因。

班训:坐如钟站如松快如风静无声班规:课堂听讲坐如钟,精神集中认真听;排队升旗站如松,做操到位展雄风;做事迅速快如风,样样事情记得清;自习课上静无声,踏实学习不放松;个人努力进步快,团结向上集体荣;我为领巾添光彩,标兵集体记我功。

扣分标准1 没交作业、不做晚作业-12 忘带书本、学具-13 迟到-14 在课堂上被老师点名-25 不穿校服,不戴红领巾-16 吃零食、带钱、带玩具-27 说脏话、打架-3请家长,写保证书8 座位周围有垃圾-2-19 课间操、眼保健操不认真做10 升旗时违反纪律-211 来学校不进教室,在走-1廊聊天打闹-212 体育课打闹说话、排队不整齐注:每人基本分60分起,学期末核算总分,作为学期评先依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