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有机肥料.

合集下载

有机化肥市场调研报告

有机化肥市场调研报告

有机化肥市场调研报告关于有机化肥国内市场调研报告目录第一部分有机化肥行业的相关概述天然有机质经微生物分解或发酵而成的一类肥料。

中国乂称农家肥。

其特点有原料来源广,数量大;养分全,含量低;肥效迟而长,须经微生物分解转化后才能为植物所吸收;改土培肥效果好。

常用的自然肥料品种有绿肥、人粪尿、厩肥、堆肥、泯肥、沼气肥和废弃物肥料等。

在全球20个化肥高施用国家,我国是唯一一个高用量、低产出类型的国家,我国的化学用量每公顷超过发达国家150-160公斤。

这不仅引起很多环境问题,同时,也提高了农民的肥料成本投入。

只有用好有机养分,才能实现我国的粮食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中国以占世界耕地的7%却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完全要归功于我国的化肥产业。

虽然我们现在不能不用化肥,但是仅有化肥肯定不是中国乃至世界的农业发展方向。

为此,国家科技部、农业部启动了商品有机肥的研究和开发等工作,通过十年时间的组织和运作,在我国基本形成了稳定的商品有机肥研发队伍,有机肥产业也从无到有、从小作坊到初具规模。

但是综观我国有机肥的研发,还远远跟不上有机肥产业的发展和对肥料发展的要求,每年产生6000万吨的有机养分,但是真正回到田里的还不到30%o从另一方面,我国每年消耗化学养分5000万吨,成为世界上第一消耗大国,如何将我国的有机质充分利用起来、最大程度地替代化学养分是今后我国肥料产业发展的方向。

我国有机化肥产业发展出现的问题中,许多情况不容乐观,如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集中于劳动力密集型产品;技术密集型产品明显落后于发达工业国家;生产要素决定性作用正在削弱;产业能源消耗大、产出率低、环境污染严重、对自然资源破坏力大;企业总体规模偏小、技术创新能力薄弱、管理水平落后等。

近二三年间,有机肥受到越来越多农民的关注和认可,特别是大棚蔬菜产区,施用有机肥作底肥的菜农逐年增多,有机肥的销量也逐年攀升。

但同时,有机肥在生产、销售过程中也暴露出了诸多缺点和不足,影响了人们对有机肥的正确认识,阻碍了有机肥市场的正常发展。

有机化学 第九章 羧酸及其衍生物取代酸

有机化学 第九章 羧酸及其衍生物取代酸

RCOOH..第九章 羧酸及其衍生物和取代酸(一COOH )官能团的化合物,一元饱和脂肪羧酸的通式为C n H 2n O 2 。

羧基中的羟基被其它原子或基团取代的产物称为羧酸衍生物(如酰卤、酸酐、酯、酰胺等),羧酸烃基上的氢原子被其他原子或基团取代的产物称为取代酸(如卤代酸、羟基酸、羰基酸、氨基酸等)。

羧酸是许多有机化合物氧化的最终产物,常以盐和酯的形式广泛存在于自然界,许多羧酸在生物体的代谢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羧酸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非常重要,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和有机合成中间体。

§9-1 羧酸一、羧酸的结构、分类和命名 1、羧酸的结构在羧酸分子中,羧基碳原子是sp 2杂化的,其未参与杂化的p 轨道与一个氧原子的p 轨道形成C=O 中的π键,而羧基中羟基氧原子上的未共用电子对与羧基中的C=O 形成p -π共轭体系,从而使羟基氧原子上的电子向C=O 转移,结果使C=O 和C —O 的键长趋于平均化。

X 光衍射测定结果表明:甲酸分子中C=O 的键长(0.123 nm )比醛、酮分子中C=O 的键长(0.120nm )略长,而C —O 的键长(0.136nm )比醇分子中C —O 的键长(0.143nm )稍短。

RCOOH羧基上的p -π共轭示意图2、羧酸的分类和命名 2.1.羧酸的分类根据分子中烃基的结构,可把羧酸分为脂肪羧酸(饱和脂肪羧酸和不饱和脂肪羧酸)、脂环羧酸(饱和脂环羧酸和不饱和脂环羧酸)、芳香羧酸等;根据分子中羧基的数目,又可把羧酸分为一元羧酸、二元羧酸、多元羧酸等。

例如:或OOCOOcCOOHHOOC HOOC CH 2COOHCH 2COOHCH 2HOOC CH 3CH C H C OOHCOOH HOOC脂肪羧酸 一元羧酸 脂环羧酸 芳香羧酸二元羧酸多元羧酸2.2.羧酸的命名羧酸的命名方法有俗名和系统命名两种。

俗名是根据羧酸的最初来源的命名。

在下面的举例中,括号中的名称即为该羧酸的俗名。

第9章堆肥

第9章堆肥

• 3. 地表粗糙
– 另外,堆肥原料中若含有陶瓷、塑料等不易腐化物质, 堆肥施用农田后,会造成地表粗糙并损坏农用机械。
垃圾堆肥技术的优点
• 垃圾转化为堆肥后,减容30-50% • 堆肥过程中温度升高,大多数病原体被杀灭
• 堆肥可用作农肥和土壤改良剂等,实现了资源 化 • 初期投资和运行成本比焚烧法要低
• 2. 增加土壤养分 • 3. 提高土壤的微生物活性
• 4. 促进植物品质的提高
施用堆肥的隐患
• 1.土壤砂化
– 堆肥中虽含有多种养分,但普遍存在较大比例的砾石成 分,长期施用于大田会导致土壤砂化。
• 2.重金属污染
– 堆肥中的重金属会因长期施用而在土壤中富集。因此, 重金属污染是垃圾堆肥施用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我国垃圾堆肥技术发展展望
• 推进我国城市垃圾堆肥技术的主要途经应是: • 摒弃以前盛行的粗堆肥方式, 在我国垃圾还未分类收 集的情况下,应积极研究开发垃圾机械筛分、堆肥新 工艺、重金属去除等技术,把堆肥的危害降至最低。 • 进一步完善国产化有机复合肥成套生产技术与设备, 并使生活垃圾堆肥厂中生产有机复合肥的比例逐步提 高。 • 进一步拓宽堆肥市场,使其有稳定的市场需求。
好氧堆肥的影响因素(3)—通风供氧
• 通风是好氧堆肥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主要作用在于:
– 提供氧气,以促进微生物的发酵过程; – 通过供气量的控制,调节最适温度; – 在维持最适温度的条件下,加大通风量去除水分。
• 从理论上讲,堆肥过程中的需氧量取决于被氧化的碳 量,但由于有机物在此过程中分解的不确定性,难以 根据垃圾的含碳量变化精确确定需氧量。 • 目前,研究人员往往通过测定堆层中的氧浓度和耗氧 速度来了解堆层的生物活动过程和需氧量多少,从而 达到控制供气量的目的。

有机化学课件第九章乙酰乙酸乙酯和丙二酸二乙酯

有机化学课件第九章乙酰乙酸乙酯和丙二酸二乙酯
高职高专有机化学各章
第一章 有机化合物概述 第二章 脂肪烃和脂环烃 第三章 芳香烃 第四章 对映异构体 第五章 卤代烃 第六章 醇、酚和醚 第七章 醛和酮 第八章 羧酸及其衍生物 第九章 乙酰乙酸乙酯和 丙二酸二乙酯 第十章 含氮有机化合物 第十一章 含杂原子有机化 合物 第十二章 生命有机化学 第十三章 有机化合物的波 谱知识简介 第十四章 有机化合物的分 离与纯化技术
化合物 CH3COCH3 H2O ROH EtO2CCH2CO2Et NCCH2CO2Et CH3COCH2CO2Et CH3COCH2COCH3 C6H5COCH2COCH3
O CHO
pKa 20 16 15 13.3 9 10.3 9
烯醇式含量 1.5×10-4(痕量)
7.7×10-3 2.5×10-1
乙酰乙酸乙酯实际上是酮式和烯醇式的混合物, 酮式和烯醇式混合物是互变异构体,两者处 于平衡状态,互相转换。在室温时,液态乙 酰乙酸乙酯是由约 7.5% 的烯醇式和 92.5% 的 酮式异构体组成的平衡混合物。这种能够互 相转变的两种异构体之间存在的动态平衡现 象就称为互变异构现象。
CH3COCH2COOC2H5
CH3CCH=COC2H5
O
O
OH
O
CH3 O
CH O H
OC2H5
CH3CCH2COC2H5
CH3C=CHCOC2H5
酮式(92.5%)
烯醇式(7.5%)
(三)乙酰乙酸乙酯在合成上的应用
得到的 -烃基取代的乙酰乙酸乙酯,再进行酸式或 酮式分解,可制得甲基酮、二酮、一元或二元羧酸。 还可用来合成酮酸及其他环状或杂环化合物 P163。
2、乙酰乙酸乙酯的酸式分解 乙酰乙酸乙酯与浓 的NaOH共热,则在α-和β-C原子之间发生断裂,生 成 两分子乙酸盐——故称为乙酰乙酸乙酯的酸式分 解。

高中化学第9章 第56讲 认识有机化合物---2023年高考化学一轮复习(新高考)

高中化学第9章 第56讲 认识有机化合物---2023年高考化学一轮复习(新高考)

第56讲 认识有机化合物复习目标 1.能根据有机化合物的元素含量、相对分子质量确定有机化合物的分子式。

2.了解常见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了解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的官能团,能正确地表示它们的结构。

3.了解确定有机化合物结构的化学方法和物理方法(如质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等)。

4.能够正确命名简单的有机化合物。

考点一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一)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1.根据元素组成分类有机化合物⎩⎪⎨⎪⎧烃:烷烃、烯烃、炔烃、苯及其同系物等烃的衍生物:卤代烃、醇、酚、醛、酮、羧酸、酯等2.按碳骨架分类3.按官能团分类(1)官能团:决定有机化合物特性的原子或原子团。

(2)有机化合物的主要类别、官能团和典型代表物:类别官能团典型代表物名称、结构简式烷烃甲烷CH4烯烃(碳碳双键)乙烯CH2==CH2炔烃—C≡C—(碳碳三键) 乙炔CH≡CH芳香烃苯卤代烃(碳卤键)溴乙烷CH3CH2Br醇—OH(羟基) 乙醇CH3CH2OH酚苯酚醚(醚键)乙醚CH3CH2OCH2CH3醛(醛基)乙醛CH3CHO酮(酮羰基)丙酮CH3COCH3羧酸(羧基)乙酸CH3COOH酯(酯基)乙酸乙酯CH3COOCH2CH3胺—NH2(氨基)苯胺酰胺(酰胺基)乙酰胺CH3CONH2氨基酸—NH2(氨基)、—COOH(羧基)甘氨酸(二)有机化合物的命名1.有机化合物常用的表示方法有机化合物名称结构式结构简式键线式2-甲基-1-丁烯2-丙醇或CH3CH(OH)CH32.有机化合物的命名(1)烷烃(2)含官能团的有机物,与烷烃命名类似。

注意卤代烃中卤素原子作为取代基看待。

酯是由对应的羧酸与醇(或酚)的名称组合,即某酸某酯。

聚合物:在单体名称前面加“聚”。

(3)苯的同系物:苯环上的氢原子被烷基取代所得到的一系列产物。

①习惯命名:用邻、间、对。

②系统命名法将苯环上的6个碳原子编号,以某个甲基所在的碳原子的位置为1号,选取最小位次号给另一甲基编号。

土壤肥料学知识-第9章 磷肥

土壤肥料学知识-第9章 磷肥
(1)作物营养特性:
A:CEC大,利用力强的作物, 豆科大于禾本科作物。 B:根系分泌二氧化碳及有机酸 能力的强弱。
(2)土壤条件
A 土壤酸碱性 ♣ 有效性与pH反相关 ♣ pH小于5时,有效性升高 ♣ 红壤、黄壤有效性高 B 有效性与土壤有效磷含量反相关
(3)细度与用量

细度:90%过100目筛 (目:每英寸长度上的孔数)
(3)生物固定
生物吸收后自身利用,暂时无效
(4)移动性慢
多数集中在施肥点周围0.5cm范围内
4. 施用原则
因易固定、移动性小: ♣ 尽量减少与土壤的接触面, ♣ 又要扩大与根系的接触面。
施用要点:
(1)作基肥、追肥、种肥; (2)基肥要深施、分层施用,集中施; (3)与有机肥混合施用 (减少与土壤接触面,使分解的有机酸 络合铁、铝、钙);
1. 成分性质


a-Ca3(PO4)2 ,含钙镁的硅酸盐;
含P2O5 14%-20% , CaO 25%-30%, MgO、SiO2 40%; 灰绿色粉末、不吸湿结块; 化学碱性 pH8.2-8.5; 95%的磷溶于弱酸,不溶于水.

2. 土壤中的转化
Ca3(PO4)2 +2CO2+2H2O
(4)腺三磷ATP:
糖酵解、呼吸和光合作用释放的能量常用于合
成高提供能量, ATP和ADP间的转化伴随有能量的释放和贮存, 是能量中转站。
(5)酶的成分:
辅酶І: NAD, 辅酶Π: NADP, FAD等含磷
2.促进碳水化合物代谢
♣ 碳水化合物的合成、分解、互变、运输 都离不开磷参与; ♣ C3途径二氧化碳的固定需磷参与:
1. 成分 Ca10(PO4)6∙F2 +7H2SO4 +3H2O 3(CaH2PO4)2∙H2O +7CaSO4+HF

有机化学课后习题答案(高教五版)第九章

有机化学课后习题答案(高教五版)第九章

第九章卤代烃1.用系统命名法命名下列各化合物(1)(2)(3)(4)(5)答案:解:⑴2,4,4-三甲基-2-溴-戊烷⑵2-甲基-5-氯-2-溴已烷⑶2-溴-1-已烯-4-炔⑷(Z)-1-溴-1-丙烯⑸顺-1-氯-3-溴环已烷2.写出符合下列名称的结构式⑴叔丁基氯⑵烯丙基溴⑶苄基氯⑷对氯苄基氯答案:解:3、写出下列有机物的构造式,有“*”的写出构型式。

(1)4-choro-2-methylpentane(2)*cis-3-bromo-1-ethylcycclonexane(3)*(R)-2-bromootane(4)5-chloro-3-propyl-1,3-heptadien-6-yne答案:(1)(2)(3)(4)4、用方程式分别表示正丁基溴、α-溴代乙苯与下列化合物反应的主要产物。

⑴NaOH(水)⑵ KOH(醇)⑶ Mg、乙醚⑷ NaI/丙酮⑸产物⑶+⑹ NaCN ⑺ NH3⑻ (9)、醇 (10)答案:5.写出下列反应的产物。

⑴⑵⑶⑷⑸⑹⑺⑻⑼⑽⑾⑿答案:解:6. 将以下各组化合物,按照不同要求排列成序:⑴水解速率⑶进行SN2反应速率:① 1-溴丁烷 2,2-二甲基-1-溴丁烷 2-甲基-1-溴丁烷 3-甲基-1-溴丁烷② 2-环戊基-2-溴丁烷 1-环戊基-1-溴丙烷溴甲基环戊烷⑷进行SN1反应速率:①3-甲基-1-溴丁烷 2-甲基-2-溴丁烷 3-甲基-2-溴丁烷②苄基溴α-苯基乙基溴β-苯基乙基溴③答案:解:⑴水解速率:b>a>c⑵与 AgNO3 -乙醇溶液反应的难易程度:d>b>c>a⑶进行S N2反应速率:① 1-溴丁烷>3-甲基-1-溴丁烷>2-甲基-1-溴丁烷>2,2-二甲基-1-溴丁烷a>d>c>b② 溴甲基环戊烷>1-环戊基-1-溴丙烷>2-环戊基-2-溴丁烷c>b>a⑷进行S N1反应速率:①2-甲基-2-溴丁烷>3-甲基-2-溴丁烷>3-甲基-1-溴丁烷b>c>a②α-苄基乙基溴>苄基溴>β-苄基乙基溴b>a>ca>c>b7.写出下列两组化合物在浓KOH醇溶液中脱卤化氢的反应式,并比较反应速率的快慢.3-溴环己烯 5-溴-1,3-环己二烯溴代环己烯答案:2>1>38、哪一种卤代烷脱卤化氢后可产生下列单一的烯烃?⑴⑵⑶⑷答案:9、卤代烷与氢氧化钠在水与乙醇混合物中进行反应,下列反应情况中哪些属于S N2历程,哪些则属于S N1历程?⑴一级卤代烷速度大于三级卤代烷;⑵碱的浓度增加,反应速度无明显变化;⑶二步反应,第一步是决定的步骤;⑷增加溶剂的含水量,反应速度明显加快;⑸产物的构型80%消旋,20%转化;⑹进攻试剂亲核性愈强,反应速度愈快;⑺有重排现象;⑻增加溶剂含醇量,反应速率加快.答案:解:⑴ S N2 ⑵ S N1 ⑶ S N1 ⑷ S N1⑸ S N2为主⑹ S N2 ⑺ S N1 ⑻ S N210、用简便化学方法鉴别下列几组化合物。

土壤肥料学通论-9

土壤肥料学通论-9
生产上要求:全面供给养分
一 、 植 物
体 内 的 营
养 元 素
二 、 植 物 对 养 分 的 吸 收



影 响 植 物
、 施 肥






分 的 条
原 理

五 、 如 何
合 理 施 肥
第二节 植物对养分的吸收
一、根系对养分的吸收 二、根外器官对养分的吸收 三、养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转和利用
LateraLlatreoraol trsoots
1. 快 2. 强 3. 省
缺铜土壤上叶面施铜对小麦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处理
穗数/m2
(CuSO4/kg.hm2)
不施Cu
37.0
10.0(soil) 28.8
0.04(leaf) 63.8
穗粒数
0.14 2.3 17.1
籽粒数/g.m2
0.03 1.0 14.0
1.溶液的组成
不同溶液组成叶片吸收速度不同 KCl>KNO3 >KH2PO4 尿素>其它N肥
土壤肥力下降 土壤结构改变
未来的挑战
• ——需要养活更多的人口
肥料是 必需的!
• ——需要用更少的土地生产出数量更多 和品质更优的食品
肥料养活了整个世界——不争的事实 但肥料的使用是不平衡的——存在的问题
1.1 为什么要施肥?
• 植物是人(动物)的粮食 • 肥料是植物的粮食
1.2 肥料的起源与发展
绪论
1.1 为什么要施肥? 1.2 肥料的起源与发展 1.3 肥料有哪些作用? 1.4 肥料的负效应有哪些? 1.5 营养元素的迁移、转化和再利用
We have to properly “feed” plants before we can feed ourselves.

分析化学:第9章课后习题答案

分析化学:第9章课后习题答案

第九章思考题与习题1.重量分析对沉淀的要求是什么?答:要求沉淀要完全、纯净。

对沉淀形式的要求:溶解度要小,纯净、易于过滤和洗涤,易于转变为称量形式。

对称量形式的要求:沉淀的组分必须符合一定的化学式、足够的化学稳定性、尽可能大的摩尔质量。

2.解释下列名词:沉淀形式,称量形式,固有溶解度,同离子效应,盐效应,酸效应,络合效应,聚集速度,定向速度,共沉淀现象,后沉淀现象,再沉淀,陈化,均匀沉淀法,换算因数。

答:沉淀形式:往试液中加入沉淀剂,使被测组分沉淀出来,所得沉淀称为沉淀形式。

称量形式:沉淀经过过滤、洗涤、烘干或灼烧之后所得沉淀。

固有溶解度:难溶化合物在水溶液中以分子状态或离子对状态存在的活度。

同离子效应:当沉淀反应达到平衡后,加入与沉淀组分相同的离子,以增大构晶离度,使沉淀溶解度减小的效应。

盐效应:由于强电解质盐类的存在,引起沉淀溶解度增加的现象。

酸效应:溶液的酸度对沉淀溶解度的影响。

配位效应:溶液中存在能与沉淀构晶离子形成配位化合物的配位剂时,使沉淀的溶解度增大的现象。

聚集速度:沉淀形成过程中,离子之间互相碰撞聚集成晶核,晶核再逐渐长大成为沉淀的微粒,这些微粒可以聚集为更大的聚集体。

这种聚集过程的快慢,称为聚集速度。

定向速度:构晶离子按一定的晶格排列成晶体的快慢,称为定向速度。

共沉淀现象:在进行沉淀时某些可溶性杂质同时沉淀下来的现象。

后沉淀现象:当沉淀析出后,在放置过程中,溶液中的杂质离子漫漫在沉淀表面上析出的现象。

再沉淀:将沉淀过滤洗涤之后,重新溶解,再加入沉淀剂进行二次沉淀的过程。

陈化:亦称熟化,即当沉淀作用完毕以后,让沉淀和母液在一起放置一段时间,称为陈化。

均匀沉淀法:在一定条件下,使加入沉淀剂不能立刻与被测离子生成沉淀,然后通过一种化学反应使沉淀剂从溶液中慢慢地均匀的产生出来,从而使沉淀在整个溶液中缓慢地、均匀地析出。

这种方法称为均匀沉淀法。

换算因数:被测组分的摩尔质量与沉淀形式摩尔质量之比,它是一个常数。

第9章 农田土壤污染与修复

第9章 农田土壤污染与修复
(3) 不可逆性
土壤重金属污染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 参与自然界自净作用转化中的重金属仅 可能发生形态上的转变, 或是从一处迁移至另一处,通常情况下农田土壤重金属污 染一旦发生, 就很难被降解消除。
(4) 表聚性
土壤中存在无机胶体、 有机胶体和有机-无机复合胶体, 对重金属有较强的吸 附作用和螯合能力。 所以当重金属进入土壤中, 首先受到这些胶体的吸附螯合作 用, 限制了其在土层中的迁移, 使得重金属污染物难以向土壤下层移动, 大多残 留在土 壤耕层。
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 第九章 农田土壤污染与修复
一、我国农田土壤污染现状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城市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土壤重金属污染日趋严重。 我国土壤污染面积亦不断增加,已有超过1000万公顷的土壤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直接影响到土地耕地质量、食品安全和居民健康。
2014年,我国发布了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全国土壤总的超标率为 16.1%,其中轻微、轻度、中度和重度污染点位比例分别为11.2%,2.3%,1.5%, 1.1%。污染类型以无机重金属污染为主, 有机污染次之, 复合型污染比重较小。 重金属污染物超标点位数占全部超标点位82.8%。
(2)有机肥 有机肥是指经植物残体和 (或)动物粪尿及其他生物物质
发酵而成, 施于土壤中以供给植物营养的碳基肥料。若植物或 动物体内重金属含量较高, 发酵而成的有机肥可能携带较高浓
度的重金属。这些肥料的长期施用,可能引发土壤重金属污染 风险。部分学者认为,有机肥是所有肥料中对土壤重金属贡献 最大的因子,如在英国,家庭养殖产生的动物排泄物带入农田 中的铜、 锌量约占重金属总输入量的40%。一些长期定位研究 报道,有机肥使土壤铜、 锌、镉、铬、汞和砷含量都呈增加趋 势,而施用氮肥对土壤重金属影响不大, 施用磷肥使土壤镉含

有机化学上第九章 醇和酚

有机化学上第九章 醇和酚
CHO
OH OH OCH3 邻甲氧基苯酚 o-甲氧基苯酚
OH COOH 邻羟基苯甲酸
萘酚 萘酚
OH 对羟基苯甲醛
(二) 醇和酚的结构
醇分子中氧原子采取不等性sp3杂化,具有四面体结构:
2 O£2s 2p £ 4
Ó ­ Ô º s p sp3
H
O R
由于氧的电负性大于碳,醇分子中的C-O键是极性 键,ROH是极性分子。
H2O/H+
OH R'-C R R" ££ OH R'-CH-R R-CH2-OH
££
´ £££££££ ´ £££££££
R-CH2-CH2-OH
例:
O CH3(CH2)3MgCl + CH3-C-CH3
(1) 干醚 (2) H2O/H+
OH CH3CH2CH2CH2-C-CH3 CH3
(4) 醛、酮、羧酸和羧酸酯的还 原
£ °££
NaBH4/H+
CH3CH£CHCH2OH £
£ °££
¥ Ý ³º õ È Ò ± Na+C2H5OHº Ô £ µ ® Ò ´ º » Ç £ ¸ « ª © º ³ß ­ Ó â ¹ O Na+C2H5OH R£C£OR' £ £ R£CH2OH + R'OH £ £ ¨1 ££ £ O H2£Ni R£C£OR' £ £ R£CH2OH + R'OH £ ££ £ ¨1 ££ £
HO OH HO OH HO OH
苯酚(一元酚)
对苯二酚(二元酚) 均苯三酚(三元酚)
②醇还可按与-OH相连的碳原子的类型分:伯、仲、叔醇
CH3CH2CH2CH2OH ¬ » ® ´ OH CH3CH2CHCH3 Ù » Ö ´ CH3 CH3£C£OH £ CH3 å » Ê ´

第9章 水生花卉(2学时)

第9章 水生花卉(2学时)

种子的发芽速度因品种而异, 耐寒性种类发芽较慢,需3个月到 1年,不耐寒种类发芽较快,播后 10天左右即可发芽。 播种可在室内或室外进行, 室内条件易控制,室外水温度难 以控制,往往影响其发芽率。
大多数水生花卉的种子 干燥后即丧失发芽力,需在 种子成熟后立即播种。
少数水生花卉种子可在 干燥条件下保持较长的寿命, 如荷花等。
(1)挺水类:
(2) 浮水类: 这一类花卉根生泥中,叶片漂
浮水面或略高出水面,花开时近水面。是主要的观 赏类型。对水的深度要求也因种类而异,有的深达 2~3m。主要有睡莲、王莲等。
(3)漂浮类: 此类根系源于水中,叶完
全浮于水面,可随水漂移,在水面的位置不易 控制。其中不乏观赏价值较高者。属于这一类 型的主要有凤眼莲、浮萍等。
白花睡莲 花白色而大,径10~ 15cm,花瓣16~24枚,呈2~3轮排 列,有香味,夏季开花。 黄花睡莲 花鲜黄色,径约10cm, 午前至傍晚开花。 红花睡莲 花深红色,径12~20cm, 花瓣12~16枚,夏季开花。
香睡莲 花白色至淡红色,径约 15cm,有香味,夏季开花,花早晨 开放,午后关闭。 兰花睡莲 花淡蓝色,花瓣30~50 枚排列成3轮,稍有香味,夏季开花。
此外还有大睡莲,花亮蓝 色;块茎睡莲,花白色;埃及 睡莲,花淡紫色有香气;星花 睡莲,花星状,外瓣蓝色,内 瓣金黄色以及杂种睡莲等等。
复习思考题:
1.露地宿根花卉有何特点? 2.如何区分牡丹与芍药。 3.芍药如何繁殖?简述其繁殖技术。 4.简述绿化菊的栽培技术。 5.萱草除了观赏还有什么用途? 6.水生花卉分几种类型? 7.如何区分荷花与睡莲。
栽培水生花卉的塘泥大多需含 丰 富的有机质,在肥分不足的基质中
水生花卉的繁殖和管理特点

《土壤肥料学》教学大纲

《土壤肥料学》教学大纲

《土壤肥料学》土壤学部分教学大纲总学时:30 理论24 实验实习6 课程学分:1课程面向专业:蚕学本科专业、农学本专科Ⅰ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土壤肥料学》课程是为农学类各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土壤学和肥料学的基本知识,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以达到对学生的实际工作起一定的指导作用。

Ⅱ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一、理论知识方面要求学生了解掌握土壤的组成、性质及其与水、热、气、肥耕作等方面的关系。

特别是土壤粘土矿物类型与电荷、离子交换、土壤结构的形成、土壤水、肥、气、热等性质的动态变化关系。

二、能力、技能方面通过实验分析、野外观察等环节。

要求学生掌握测定土壤水、质地、酸碱度、有机质、土壤养分等到方面的技术,初步掌握野外认土和剖面观察方法,并将所分析观察结果与生产问题进行综合解释,提出解决方法和途径。

Ⅲ选用教材的基本依据虽然已有面向21世纪的《土壤肥料学》统编教材,一是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吴礼树主编;还有由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的,陆欣主编的教材。

但由于我国南方、北方农业生产的特点有较大的差异,为结合实际,各个学校使用的教材也不相同。

如中国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采用陆欣主编的,面向21世纪的《土壤肥料学》教材;南京农业大学使用的是《土壤肥料学通论》,沈其荣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出版。

西南大学、四川农业大学采用的是谢德体主编,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年出版的《土壤肥料学》,湖南农业大学、贵州农业大学以及广西大学也有采用此教材。

Ⅳ课程讲授大纲(24学时,1学分)绪论(2 学时)教学目的:1、明确土壤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2、了解土壤学的地位以及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土壤学的地位以及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讲授要点:1、土壤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2、土壤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3、土壤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4、土壤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5、土壤及土壤肥力的概念。

《土壤与农业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土壤与农业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土壤与农业化学》课程教学大纲Soil Science and Agricultural Chemistry课程编号:10202201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适用专业:草业先修课程:后续课程:总学分:2.5学分课程简介:本课程是农学类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主要讲述农业生产所依赖的最基本生产资料土壤和肥料的有关知识,是农学、园艺、植保、草业、农业资源与环境等专业的本科生的一门重要的必修课程。

教学内容分为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两部分。

主要讲述土壤的形成、发育、分布、不同土壤的农业特性、土壤的改良技术、肥料的制造、肥料的性质、在土壤中的转化特点、植物的需肥规律,以及如何根据土壤的供肥特点与植物的需肥规律,通过适当的施肥手段调节好它们之间的关系等。

通过这方面的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土壤与肥料在作物生产中的基本作用,为后续课程和今后的实际工作奠定基础。

必读书目:[1] 沈其荣主编.《土壤肥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选读书目:[1] 吴礼树主编.《土壤肥料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年。

主讲教师:××,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教学目的与要求:土壤肥料学是研究土壤、肥料和植物营养及其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主要讲授土壤的组成和性质,土壤的形成、分类和分布,土壤管理,植物营养的基本原理,无机肥料的成分、性质和施用,以及有机肥料的成分、性质和积制。

以提高土壤肥力为中心,研究土壤肥力发生发展的规律,了解各种养分对植物的作用和植物对各种养分的需求,明确土壤、植株和肥料的关系。

掌握主要化肥和有机肥的性质、作用及其在土壤中的转化的关系和施用原则。

结合农业生产实际,学会经济用肥和科学施肥的原理和方法。

本课程是农学类各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中应力求做到深度适当,结合我国生产实际,突出应用理论、应用技术的传授。

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第一章绪论一、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土壤和肥料学发展概况;(2)理解土壤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3)掌握土壤和肥料的概念。

高考化学一轮第9章有机化学基础微专题十五多官能团有机物的结构与性质新人教版

高考化学一轮第9章有机化学基础微专题十五多官能团有机物的结构与性质新人教版

醇羟基不与NaOH反应。
4.一般条件下羧基、酯基、肽键不与H2反应; 1 mol羰基、醛基、碳碳双键消耗1 mol H2; 1 mol碳碳三键消耗2 mol H2; 1 mol苯环消耗3 mol H2。 如:
1 mol
消耗 6 mol NaOH;
1 mol
消耗 8 mol H2。
专题探究
类型一 官能团的性质分析 1.科学家研制出多种新型杀虫剂代替DDT,其中一种的结构如图。下列关 于该有机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A )
A.该有机物既能发生氧化反应,又能发生酯化反应 B.与FeCl3溶液发生反应后溶液显紫色 C.1 mol该有机物最多可以与2 mol Cu(OH)2反应 D.1 mol该有机物最多与1 mol H2加成
解析 该有机物的醛基可发生氧化反应,醇羟基可发生酯化反应,A正确;该 有机物中无苯环,没有酚羟基,B错误;1 mol该有机物中含2 mol—CHO,则最 多可与4 mol Cu(OH)2反应,C错误;—CHO、碳碳双键均与氢气发生加成反 应,则1 mol该有机物最多可与3 mol H2加成,D错误。
mol H2。
3.与NaOH反应,1 mol—COOH消耗1 mol NaOH;1 mol
(R、
R'为烃基)消耗1 mol NaOH;
1 mol酚酯基消耗2 mol NaOH;
1 mol酚羟基消耗1 mol NaOH;1 mol碳卤键消耗1 mol NaOH(当碳卤键位于
苯环上时,会多消耗1 mol NaOH);
,B错误;根据B选项分析的反应原理可知
反应①中还有另一产物CH3OH,该反应为可逆反应,及时分离产物可以使
平衡正向移动,提高反应物的转化率,C正确;根据B选项分析可知反应②中

有机第九章醛和酮

有机第九章醛和酮

R(H) ( )
α—H的反应 的反应
一、亲核加成(nucleophilic addtion)反应 亲核加成( ) 反应机制: 反应机制: δ+ δR-C=O R`
Nu- 慢
OR-C-Nu R` 负氧离子中间体
A+,快
OA R-C-Nu R` 加成产物
亲核加成反应有以下几种类型: 亲核加成反应有以下几种类型:
—CH3-C-CH3 O 芳香醛酮: 芳香醛酮: —CHO —C-CH3 O
二、醛、酮的英文命名: 酮的英文命名: 改作“ , 醛:将烃名词尾“e”改作“al”,例 将烃名词尾“ 改作 如: CH3CHO Ethanal CH2=CHCHO CH3CHCH3CHO CH3 Propenal 3-methylbutanal
第三节 醛酮化学性质
酮分子中含有活泼的羰基, 醛、酮分子中含有活泼的羰基,可以发生多 种化学反应。 种化学反应。
氧化反应 还原反应
亲核加成
OδC C +
δ
R (H)
H
α-C及α-H的反应
醛、酮的反应一般可归纳如下: 酮的反应一般可归纳如下:
δ+
—C H
δC=O
亲 亲核试剂带负电荷部分 核 先进攻缺电子的碳原子 加 成 亲核试剂带正电荷部分 反 后进攻富电子的氧原 应 子 醛的特征反应
1,3-diphenyl-1, , , 3-propanedione 茴香醛 (anisaldehyde) )
CH3-O-
-CHO
—CH=CHCHO 肉桂醛 (cinnamaldehyde) )
请同学们用系统命名法命名下列化合物: 请同学们用系统命名法命名下列化合物: 5-甲基 乙 甲基-3-乙 甲基 O CH2CH3 基-4-庚烯 庚烯 CH3-C-CH-CH=C-CH3 -2-酮 3酮 ethyl-5CH2CH3 methyl-4CH2=CH OH hepten-2-one CH3CH2CH2-CH-CH2CHCHO 4-正丙基 羟基 己烯醛 正丙基-2-羟基 正丙基 羟基-5-己烯醛 2-hydroxy-4-n-proryl-5-hexenal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green manure)
4. 杂肥:城市垃圾、泥炭、腐殖酸类肥料、
(rubbish) (peat) (humic acid fertilizers)
油粕类肥料、污水污泥等
(cake)
(sewage and sludge)
四、有机肥料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1. 提供作物所需的各种矿质养分和有机养分
• 有机肥料在分解过程中通过矿化作用将其所含的养 分源源不断地释放出来,供作物生长发育需要。
(methane tank compost)一ຫໍສະໝຸດ 人粪肥腐熟后为速 效铵态氮肥
人粪尿的组成是
人粪
人尿
70-80%水分,20%的有机 95%水分和多种可溶性
物质和少量无机物
氮化物和无机盐类
纤维素、半纤维素、脂肪、 主要成分:尿素、氯化
酸(0.92%)含量
总之,多施有机肥料可以提高土壤活性和生物繁殖 能力,从而提高土壤的吸附性能、缓冲性能和抗逆性能。
五、有机肥料的发展趋势
1. 传统有机肥料的使用呈萎缩的趋势!!
原因:养分含量低 肥效缓慢 制作和使用有机肥料需要消耗较多的人力、物力等
2. 商品化,即将有机肥料加工转化为商品有机肥
特点: 价格相对于化肥(等效养分)便宜 施用较为方便 有机肥在培肥土壤方面有优势
有机肥是有机物和无机物、有生命的微 生物和无生命的物质的混合体。
二、有机肥料的特点
1. 来源广 2. 含有机质 3. 完全肥料 4. 肥效缓长 5. 养分含量少(用量大)
来源:
人畜粪尿、作物秸秆、绿肥、泥炭、城市 废弃物等。
我国各地使用的有机肥料有14类,共100 多种,每年各种有机肥料的总量达18~24亿 吨 , 其 中 含 N700 多 万 吨 、 P2O5500 多 万 吨 、 K2O1 000多万吨,相当于我国化肥产量中氮 肥的1/3、磷肥的2倍、钾肥的50倍。
第9章 有机肥料
(Organic Fertilizers)
主要内容
有机肥料的概述 传统的有机肥料 绿肥 其它有机肥料
要求
掌握 了解 了解 了解
第一节 有机肥料概述
一、有机肥料的定义
广义:含有有机质,既能为农作物提供各种有机、 无机养分,又能培肥土壤的一类肥料
狭义:农村中利用各种有机物质就地积制或直接耕 埋施用的一类自然肥料 (农家肥)
(human manure) (animal manure) (barnyard manure)
2. 堆沤肥:秸秆还田、堆肥、沤肥
(straw returning) (compost) (waterlogged compost)
和沼气池肥
(methane tank compost)
3. 绿肥:野生绿肥和栽培绿肥
有机肥料与化学肥料性质和特点的比较
有机肥料
含有一定数量的有机 质,有显著的改土作用
化学肥料
不含有机质,只供给 矿质养分,没有直接的改 土作用
养分种类多,但含量
养分含量高,但种类

较单一
供肥时间长,但肥效
供肥强度大,肥效快,
缓慢
但肥效不持久
既能促进作物生长,
养分虽丰富,但某些
又能保水保肥,有利于化 养分易挥发、淋失或发生
学肥料发挥作用
强烈的固定作用
有机肥料与无机肥料配合施用的好处:
1. 有机肥料和无机肥料所含养分的种类和含 量个不相同,能互补长短
2. 有机肥料和无机肥料的肥效快慢、长短各 异,能相互祢补
3. 有机肥料和无机肥料配合,能培肥改土, 协调天然养分供应
三、有机肥料的分类
1. 粪尿肥:人粪尿、畜粪尿、禽粪、厩肥等
特点:
以有机质为主,如纤维素、半纤维素、脂 肪、蛋白质、氨基酸、激素及腐殖酸等,同 时含有氮磷、钾、硫、钙、镁以及微量元素 等各种矿质养分,是一种完全肥料。
作用:
通过改善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状, 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
思考题:请比较化学肥料与有机肥料的异同点,
并结合实际谈谈两者配合施用的优越性。
3. 绿肥、沼气池肥在未来农业生产中具有发展潜力, 是值得进一步发展、推广的有机肥
我国农田养分投入中有机肥结构的变化
年份
1949 1957 1965 1975 1980 1985 1990 1995 2000
肥料投入总量
有机肥所占比重(%)
(万吨)
总量 N P2O5 K2O
444
99.9 99.6 100 100
四、厩肥:家畜粪尿与垫圈材料混合堆制而成
(barnyard manure)
五、秸秆还田:农作物的秸秆直接翻埋回田
(straw returning)
六、堆肥:有机废弃物在通气良好的条件下堆腐而成
(compost)
七、沤肥: 有机废弃物在嫌气的条件下堆腐而成
(waterlogged compost)
八、沼气池肥:除提供沼渣和沼液外,还提供生物能
2. 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
• 提高了土壤保水保肥能力 • 有利于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改善土壤物理性质 • 通过提供有机碳源,可促进土壤微生物的活动 • 动物消化道分泌的各种活性酶和微生物产生的各
种酶,这些物质 进入土壤后可大大提高土壤中酶 的活性 • 提高土壤中难溶性磷和微量元素有效性
3. 增加作物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
726
94.9 88.9 96.2 100
974
81.9 71.4 73.2 99.9
1710
68.6 53.8 57.8 97.6
2488
49.0 31.2 44.3 93.5
3218
44.8 28.9 40.0 85.8
4127
37.2 23.4 30.9 77.9
5295
32.1 21.6 24.9 66.9
多个田间试验的结果表明:施用有机肥料对农作 物有良好的增产作用。
配合施肥技术与常规施肥方法比较: ➢ 可提高小麦、玉米中蛋白质(2.0%~3.5%)、氨基酸
(2.5%~3.2%)、面筋(1.3%~3.6%)的含量 ➢ 降低蔬菜中硝酸盐,亚硝酸盐含量,提高维生素C
含量 ➢ 提高大豆中粗脂肪(0.56%),亚油酸(0.31%)和油
6028
30.3 20.9 23.7 57.4
第二节 传统的有机肥料——农家肥料
一、人粪尿 :腐熟后为速效铵态氮肥,不宜忌氯作物
(human manure)
二、禽粪:鸡、鸭、鹅、鸽粪,经堆制后多用于旱地
(poultry manure)
三、家畜粪尿:马、牛、羊、猪、兔粪尿
(animal manur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