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读书感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读书感悟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的作者是王维 (701-761),字摩诘,原籍太原祁州(今山西省祁县)。唐代著名诗人,擅长 书画音乐, 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 以下是小编搜索整理的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读书感悟,供参考借鉴!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读书感悟篇一: 又到了重阳节,每到这一天,我就不由想起诗人王维的诗作《九月九日忆山 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 王维独自离开家乡,到他乡做客,每到佳节到来之日就加倍思念亲人。遥想亲人 们登高的情景,都插着茱萸却唯独少了他一人。是啊,一个人独自出远门,到外 面去打拼实在不容易,而且每逢到了一家人团圆的时候,就更想家了! 我的故乡在徐州, 爸爸妈妈年轻时就在常州拼搏了。 他们经过了无数的风风 雨雨,终于为以后的生活打下了基础,并在这儿买了房子,长期住下来。我可谓 是身在常州心在徐州, 做梦都见到自己的亲人, 特别是在中秋重阳佳节来临的时 候, 我们一家便更加思念自己的亲人。 这时, 想必远方的亲人也在思念着我们吧! 如果一封信能代表我的心声,寄给家乡的人们,我想说:爷爷,您的眼睛好 了吗?可以看见了吗?要多休息。奶奶,您的风湿病有所好转了吗?有空的时候, 到医院去看看。外公外婆,你们虽有“良田万亩”,可你们都已年过七旬了,家 里的粮食也够了,在家里好好过晚年,我有空会去看你们的„„ 昨天晚上, 我做了一个梦, 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小鸟, 带着兴奋激动的心情, 飞回故乡亲人的身边„„愿天下所有人的游子能和家人早日相聚,共享团圆!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读书感悟篇二: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此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 独自在异乡闯荡, 每到过节时就会思念自己 的家人,知道家人登上高处插上茱萸作重阳节纪念时,少了一人来参加。登高: 阴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民间有登高避邪的习俗。茱萸:一种香气浓烈的植物,传 说重阳节扎茱萸袋,登高饮菊花酒,可避灾。独自流落他乡,长做异地之客,每 逢佳节良辰,我越发思念眷亲。遥想今日重阳,家人又在登高,他们佩带茱萸, 发觉少我一人。我十分思念家人。
1/6

重阳节我们一般到爷爷奶奶家过。 但今年我没有回老家, 重阳节虽然不是特 别大的节日, 但是我此时身在他乡, 现在我也逐渐明白了就是思念远方的亲人的 感觉。这让我想起了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千古名句。 九九重阳是个登高望远的节日,也是老年人的节日。周末,爸爸、妈妈和我一同 去登山 。次日清晨,我们一家就开始爬尖峰山但缺少二老。哎,好思念姥姥姥 爷。刚到一半,我们就累得直喘气,坐在路边的石头上歇息。我是不安分的,听 着耳畔松涛阵阵,看漫山红叶缤纷,还不忘在林中搜寻一闪而过的小松鼠。最吸 引我的是路边的野花。话说“路边的野花你别采”,怎么能不采呢?山花烂漫, 鲜艳夺目,点缀在绿草丛中,那么招人喜爱。 我像鸟儿一样,追着蝴蝶雀跃,一不留神,就采了一大把。分了送给妈妈, 她们都很高兴,抱在怀里爱不释手。 我们继续向上攀登,途中遇到不少登山的人。我突然记起王维的诗句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 这些风俗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文化的体现。 “哇!好美的山哦!”我就回想起我小时候随家人爬了无数次的山, 但每次爬 山都是姥姥姥爷背我爬的。但我现在在他乡,我猜姥姥姥爷腿脚不利落了,不再 是可以背着我上山的体魄了, 妈妈爸爸的额头也爬上了皱纹。 我的成长凝聚着他 们的心血。在爱的氛围中成长,我好幸福。成长是个过程,我愿我的成长如爬山 一样,有时可以停下脚步,陪伴家人歇息片刻,欣赏路边无限风景,采撷鲜花装 点他们的容颜,他们的梦。 山景无限,秋景旖旎,九月九日重阳节去登山真是个不错的选择。 九九重阳是个登高望远的节日, 也是老年人的节日。 周末, 我真希望和爸爸、 妈妈一同回老家去陪姥姥姥爷。各地都要组织老年人登山秋游,锻炼身体。随着 人们对重阳节的重视, 已经博得了大多数老年人的亲睐。 最后我祝老爷爷老奶奶 们节日快乐,身体健康。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读书感悟篇三: 王维家居蒲州,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大概 正在长安谋取功名。 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中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 但 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 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孑无亲。第一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分 量下得很足。对亲人的思念,对自己孤孑处境的感受,都凝聚在这个“独”字里 面。“异乡为异客”,不过说他乡作客,但两个“异”字所造成的艺术效果,却 比一般地叙说他乡作客要强烈得多。 在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的封建时代, 不同地 域之间的风土、 人情、 语言、 生活习惯差别很大, 离开多年生活的故乡到异地去, 会感到一切都陌生、不习惯,感到自己是漂浮在异地生活中的一叶浮萍。“异 乡”“异客”, 正是朴质而真切地道出了这种感受。 作客他乡者的思乡怀亲之情, 在平日自然也是存在的, 不过有时不一定是显露的, 但一旦遇到某种触媒——最
2/6

常见的是“佳节”——就很容易爆发出来,甚至一发而不可抑止。这就是所谓 “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往往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而且往往和对家乡风物的 许多美好记忆联结在一起, 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就是十分自然的了。 这种体 验,可以说人人都有,但在王维之前,却没有任何诗人用这样朴素无华而又高度 概括的诗句成功地表现过。 而一经诗人道出, 它就成了最能表现客中思乡感情的 格言式的警句。 前两句,可以说是艺术创作的“直接法”。几乎不经任何迂回,而是直插核 心,迅即形成高潮,出现警句。但这种写法往往使后两句难以为继,造成后劲不 足。这首诗的后两句,如果顺着“佳节倍思亲”作直线式的延伸,就不免蛇足; 转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高潮,也很难办到。作者采取另一种方式:紧接着感情的 激流,出现一泓微波荡漾的湖面,看似平静,实则更加深沉。 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 登高时佩带茱萸囊, 据说可以避灾。 茱萸, 又名越椒, 一种有香气的植物。三四两句,如果只是一般化地遥想兄弟如何在重阳日登高, 佩带茱萸,而自己独在异乡,不能参与,虽然写出了佳节思亲之情,但会显得平 直,缺乏新意与深情。诗人遥想的却是:“遍插茱萸少一人。”意思是说,远在 故乡的兄弟们今天登高时身上都佩上了茱萸, 却发现少了一位兄弟——自己不在 内。 好像遗憾的不是自己未能和故乡的兄弟共度佳节, 反倒是兄弟们佳节未能完 全团聚;似乎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的缺憾更 须体贴。这就曲折有致,出乎常情。而这种出乎常情之处,正是它的深厚处、新 警处。杜甫 的《月夜》:“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和这两句异曲同工,而王诗似 乎更不着力。 更多《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相关文章推荐:
3/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