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乐美》爱的极致是死
莎乐美之死:唯美-颓废主义的终结

WE NXUE 文 ANHUI 艺 理
论
莎乐美之死 : 唯美 一颓废主义的终结
关 涛
北 京工 商大 学
摘
要: 王 尔德 的《 莎乐美》 是 唯 美一颓 废 主 义 的 经典 作 品 , 莎 乐 美 对 美的 追 求 偏 执 到 不 惜 杀 死 所 爱 之 人 的程
度, 这是对作者本人“ 为艺术而艺术” 和“ 艺术与道德无关” 的 最佳 写 照 , 但 作 者 内 心 深 处 的 压 抑 和 焦虑 又使 他
在 剧 中安排 了莎 乐美之 死 的结 局 。这 一 悲剧 结 局 象征 着唯 美一 颓废主义的终结 , 反 映 出该 文 艺 思潮 的 自反 性 。
关键词 : 莎 乐 美 唯 美一颓 废 主 义 王 尔德
★基 金 项 目 : 本 文受 到 教 育 部 留学 回 国 人 员 科 研 不 分 彼 此 . 正如王尔德本 人所说的“ 外 形 是 内容 的 表
启 动 基 金 项 目的 资 助
一
达, 灵 魂 被 赋 予 了血 肉 , 躯 体 本 能 赋 予 了精 神 。 形 式 显
为 美 而 偏 执 的莎 乐 美 其 实 正 是 王 尔 德 本 人 的 最 佳写照。 王 尔德 短 暂 的一 生 充 满 了 矛盾 : 才华横溢 、 能 言善辩 、 妙语连珠 , 集诗人 、 小说家 、 剧 作 家 和演 讲 家
唯美一 颓废主义诞生于 l 9世 纪 末 的 欧 洲 . 在 现 代 于 一 身 ; 奇装异服 、 放荡不 羁 、 特立独 行 , 以 浪 荡 子 的
科 学 和物 质 文 明 的飞 速 发 展 中 . “ 上帝死 了” ,人 们 对 眼 光 观 察 世 界 . 对 苛 刻 的 传 统 礼教 和社 会 规 范 宣 泄 不 以 往 笃 信 的宗 教 发 生 了 质 疑 . 爆 发 了前 所 未 有 的 “ 精 满 . 对 世 人 的 嘲笑 与 讥 讽 不 屑 一 顾 : 坚 持 艺 术 至 上 的 神 危机 ” .广 大 知识 分子 对 资 产 阶级 的 工 具 理 性 和 实 唯 美 主 义 立 场 . 认 为艺术与道德无关 . 提 倡 生 活 模 仿 用 主义无法苟 同 . 只好 抱 着 颓 废 的 人 生 态 度 躲 在 “ 美 艺 术 .把 对 美 的欲 望 延 伸 进 日常 生 活 和 对 性 的追 求 的 理 想 国” 里做现代文 明的“ 隐士 ” . 幻想“ 美” 能 够 成 上 最 终 因 为 当 时社 会 无 法 容 忍 的 同性 恋 行 为 而 身 陷 为 现代 的宗 教 . 将 人 们 丢失 的灵 魂 拯 救 到 可 以安 息 的 天 堂 王 尔 德 曾这 样 说 过 : “ 在 这 动 荡 和纷 乱 的 时 代 , 在 这纷 争 和 绝 望 的可 怕 时 刻 .只 有 美 的无 忧 的殿 堂 。
《莎乐美》:爱欲与禁欲的矛盾,是王尔德对生命悲剧的独特理解

《莎乐美》:爱欲与禁欲的矛盾,是王尔德对生命悲剧的独特理解《莎乐美》是英国唯美主义作家奥斯卡·王尔德于1893年创作所创作的戏剧,直至现今依然是经典的作品。
而在莎乐美的创作过程当中,不可回避的是在作品的各个方面所呈现出的爱欲与禁欲之间的矛盾。
王尔德《莎乐美》这一故事的最初起源,来源于《圣经》当中的《马可福音》,原来的故事是:希律为了兄弟腓力的妻子希罗底的缘故,去将圣人约翰捉住,并且锁在牢狱当中。
因为希律娶了自己兄弟的妻子希罗底,而约翰曾经对希律说过,娶自己兄弟的妻子是不合理的,因而希罗底怀恨在心,但又因为其约翰的品行等尊敬他,无法杀害。
而在希律的生日的时候,希罗底的女儿跳舞引得众人欢喜,继而希律问他要什么赏赐,而希罗底的女儿问过她母亲之后。
母亲要他去许约翰的头,进而希律无法收回自己的许诺,约翰就这样送了命。
希罗底的女儿就叫做莎乐美。
自古至今,这一典故就被许多的艺术家作为其素材而鼎鼎有名。
爱欲与禁欲的冲突所引发的悲剧但王尔德所创作的《莎乐美》,却与这一典故并非有着巨大的相似,而是通过自己的观点与想法进行了重大的改造。
例如在《圣经》当中,莎乐美仅仅只是连名字都没有的工具式的人物,在王尔德的这部巨作当中,成为了女主角和各种矛盾的中心点,并且赋予了其人格化的表达。
约翰的死去例如美丽的外表,和执着的性格,与勇敢的女性权力追求者的形象。
而在这一剧作当中,莎乐美去为希律跳舞,并非是屈从于权威,更多的是为了得到乔凯南(即圣人约翰)的命,并非是听命于自己的母亲而作为工具存在,更多的是为了实现自己去亲吻乔凯南的愿望。
而是为了自己的目的而去践行,并非是以工具人的面目显示。
这一改造使得莎乐美从原来的纸片似的单薄形象,彻底的变成活生生的一个现实的人的模样,有了更多的艺术化的形象塑造与表述。
莎乐美这部剧当中的主要冲突,就来源于莎乐美和乔凯南的冲突,从所具有的象征意义上来探寻,所追求的其实是欲望的放纵与欲望的禁制之间的重大冲突。
莎乐美

《莎乐美》
王尔德的其他戏剧都是喜剧,《莎乐美》是他唯一的悲剧剧本。
莎乐美的故事起源于《圣经》,但王尔德更多的是受到十九世纪象征主义和颓废主义艺术家对该故事的再诠释的影响:莎乐美是个年仅十六岁的妙龄美女。
希律王十分迷恋继女莎乐美的丽质,对她宠爱无度,以至以施洗礼者乔卡南的头为许诺,请莎乐美跳舞。
莎乐美非常任性,其根源是她爱上了乔卡南,因为不可得而由爱发展为恨:她吻不到活着的乔卡南,最终吻到了死去的乔卡南。
莎乐美因此被希律王下令处死。
因此,莎乐美也被视为爱欲的象征词。
她用世间最美的舞,换取爱人的头颅,“吸血鬼”式的爱情,你见过吗

她用世间最美的舞,换取爱人的头颅,“吸血鬼”式的爱情,你见过吗你认为,爱应当是奉献,还是占有?曾有一个女子,在两者之间选择了占有。
她对对方一见钟情,却被残忍拒绝。
于是,她跳了一支世间最美的七层面纱舞,换来爱人的头颅,然后对这颗鲜血淋漓的头亲吻表白。
她,就是莎乐美。
莎乐美的故事源于《圣经》。
传说中,以色列的希律王“弑兄娶嫂”,娶了希罗底,还将目光投向希罗底的女儿——莎乐美身上。
圣人约翰反对希律王,王后希罗底就指示她的女儿莎乐美去唆使希律王。
最后,希律王杀死约翰,并将约翰的头放进银盘子里。
西方有一系列油画都记录了这个故事,比如这幅——卡拉瓦乔的《带着施洗约翰头颅的莎乐美》,比较有趣的是,可以观察下盘子里那张脸,正是画家卡拉瓦乔本人。
到了19世纪,莎乐美的故事更是激发了许多艺术家的创作激情,许多作品涌现,一时掀起“莎乐美”热。
王尔德的《莎乐美》就是其中突出的一部。
在《圣经》中,莎乐美只是权力的傀儡。
到王尔德的笔下,莎乐美有了强烈的个人意志:她爱上了约翰,爱到不惜杀了他也要得到。
她的偏执和病态让这个故事拥有了诡异而唯美的氛围。
王尔德出生于爱尔兰,是19世纪伟大的作家和艺术家,他主张“为艺术而艺术”,是唯美主义的代表人物,主要作品有《夜莺与玫瑰》《道林格雷的画像》等。
他的《莎乐美》,与其本人一样,长久以来都备受争议。
/ Part 01「你会如何选择伴侣,相似还是互补?」▼美剧《摩登家庭》中有这样一个观点:我们为什么会选择和自己迥然相异的伴侣?或许是因为——我们从他们身上找到了自己曾经缺失的部分,从而得到了完满。
也正因为这样,世间的很多爱情,双方差别很大,乍看之下并不相配。
莎乐美爱上约翰,是因为他完美。
在她眼中,约翰像“象牙雕塑”那样美丽精致。
他是圣洁的象征,尤其与莎乐美所处的污秽环境相比。
之前说了,莎乐美的叔叔娶了莎乐美的母亲,不仅如此,他还将色情的目光投向莎乐美。
莎乐美在那种寻欢作乐的环境与目光下一分钟也呆不下去,到外面透气,结果听到了被关押的约翰的骂声。
《莎乐美》:理智与激情的悲剧之爱

莎乐美:理智与激情的悲剧之爱简介《莎乐美》是英国作家威廉·莎士比亚创作的一部经典戏剧,被认为是他最伟大的作品之一。
该剧讲述了两位年轻人,罗密欧和朱丽叶,由于家族仇恨而陷入禁忌的爱情,并最终以双方不幸的死亡结局。
剧情梗概* 第一幕:圣佩多广场上,蒙太古和卡比雷家族之间的冲突引发了一场械斗。
在这个过程中,罗密欧遇见了朱丽叶,并迅速爱上了她。
* 第二幕:罗密欧用自己的朋友墨丘利奥帮助交换誓言,他们承诺要彼此相爱,并计划私奔。
* 第三幕:墨丘利奥向提醒罗密欧必须离开城市来避免得到死伤,朱丽叶标定准备接住火箭社团纳我采取毒药以模拟黄昏前不醒之死。
* 第四幕:无法和朱丽叶重新聚首,罗密欧采取了同样的措施,喝下了毒药,再后来发生误会让两人注释做绝症。
* 第五幕:玛珊踱步钟预示着龙修护有月亮文澈成熟忍者衣服意外吹起的风使摧毁火焰埃里克斯·科茨。
世赠体赠羿等其他站立工具木勺子或弓箭。
人物角色主要角色•罗密欧:主角,年轻的蒙太古家族成员,爱上了朱丽叶。
•朱丽叶:主角,年轻的卡比雷家族成员,爱上了罗密欧。
•墨丘利奥:罗密欧的好友,《莎乐美》中的一个重要角色,帮助罗密欧与朱丽叶交换誓言并计划私奔。
次要角色•奥波伦提亚斯:卡比雷家族的族长,反对朱丽叶与罗密欧相爱。
•老劳伦斯:一位智者和神父,秘密帮助罗密欧和朱丽叶私奔。
•提伯尔特:蒙太古家族的族长,反对罗密欧与朱丽叶相爱。
主题分析《莎乐美》通过描述罗密欧和朱丽叶之间的悲剧之爱,探讨了理智与激情之间的冲突。
尽管两位主人公深深地相爱,但他们所属家族之间的仇恨及传统束缚了他们的爱情。
正因如此,他们在求爱过程中多次面临冲突和困境。
最终,无法摆脱命运的束缚,他们选择以死亡来结束这段不被接纳的爱情关系。
该剧还揭示了社会环境对个人决策产生巨大影响的主题。
罗密欧和朱丽叶所处的家族对立环境使得他们无法自由地追求真爱,并为其付出代价。
此外,《莎乐美》强调了命运起到的作用。
“爱情的神秘远超死亡的神秘”

“爱情的神秘远超死亡的神秘”作者:孙诚来源:《歌剧》2018年第08期原定于一年前上演的歌剧《莎乐美》,“在上海交响乐团2017—2018演出季的闭幕音乐会上,终于掀开其“神秘面纱”。
此次演出虽为音乐会版歌剧(Concert Version),但这丝毫不影响歌剧作为艺术综合体的整体性,反而令观众置身于其凝练浓缩的音乐戏剧情境之中。
笔者以为,观赏歌剧并非一定要“看”,除去视觉要素、舞台布景和繁复的舞台调度之后,反而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观众对于音乐与歌词的专注度。
当晚的演出由瑞士指挥家夏尔·迪图瓦指挥,2014年他执棒的理查·施特劳斯的歌剧《埃莱克特拉》,给沪上观众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而此次《莎乐美》的剧名主角,则由德国女高音贡-布里特·巴克明(Gun-Brit Barkmin)演唱,她是世界各大歌剧院公认的理查·施特劳斯歌剧作品的最佳诠释者之一,尤其擅长于演绎20世纪及当代歌剧作品中复杂艰深的角色。
极具纪念性意义的是,当晚上海交响乐团采用了与该剧首演时相同的110余人的超大乐队编制,保证并还原了该剧最真实的艺术价值。
艺术家们通过长达三年的酝酿与准备,用精彩绝伦的高超技艺,将《莎乐美》这部歌剧经典之作在音乐厅中呈现,为上海交响乐团今年的乐季画上完美的句号。
经典艺术形象的再塑造理查·施特劳斯创作的第三部歌剧《莎乐美》,使其真正意义上成为继瓦格纳之后最重要的德语歌剧作曲家。
《莎乐美》作为一部极具“先锋性”的独幕歌剧作品,因其离经叛道、有悖常伦的故事情节而连遭禁演,直至今日仍饱受非议,堪称歌剧史上最具争议的作品之一。
《莎乐美》的故事最早起源于《圣经》新约全书,在《圣经》中她是希罗底(Herodias)的无名女儿,到了19世纪末欧洲唯美主义作家王尔德对其进行了颠覆性的改写,他以诗意的散文式对话和强烈象征意义的戏剧意象,再加之唯美主义文学创作为核心藝术理念,大胆改写挪用《圣经》的部分故事内容,赋予莎乐美这一人物倾城的美貌以及爱憎分明的强烈性格。
莎乐美:沉溺于我所爱的爱情

莎乐美:沉溺于我所爱的爱情莎乐美:沉溺于我所爱的爱情——读《莎乐美》有感从怀有心事的少女成长到一个脊背挺直的青年人,我读了很多书,见证了形形色色,各不相同的爱情。
但在少女时期给我印象最深的,便是王尔德的《莎乐美》。
莎乐美,天真而残忍,任性的公主。
她是白色玫瑰花的影子,印着银白色的容貌。
金色的双眼仿佛上好的橄榄石,镶嵌其中。
她从不安分的双手,纤细而洁白,就像在清溪里摇曳的水草。
莎乐美她是巴比伦之女,所多玛之女,希律王之女,但她是一位贞洁的处女,纯洁如同洁白的羔羊,而她的美丽,已初现危险的端倪。
在英俊庄严的施洗约翰出现的那一刹那,莎乐美便疯狂的爱上了他,不论是灵魂,还是肉体。
“我要吻你的唇,约翰。
”“我要吻你的唇。
”“让我吻你的唇,约翰。
”“我要吻你的唇。
”求爱不得。
月亮赤红如血,而天上的众星就像成熟的无花果掉落大地。
穿过香雾,七重纱之舞已然拉开序幕。
哦,这终极狂欢的前奏,暴风雨已然降临。
远处有巨大的翅膀扇动的声音。
“我要约翰的头颅。
”“我要他的头颅。
”“我只要约翰的头颅。
”现在,约翰的头颅属于莎乐美了。
我的莎乐美,我的殿下,她不顾一切的吻上约翰的唇。
他唇上的味道好苦。
难道是血的滋味吗?……或许那是爱情的滋味……他们说爱情的滋味相当苦……但那又怎样?那又怎么?我终于吻了你的嘴,约翰。
暴风雨猛烈的降临,死神的阴影已巨大而清晰,终极狂欢俨然攀上巅峰。
莎乐美,这贞洁的处女,被约翰点燃了血液的少女,抱着约翰的头颅不停的跳舞。
纱衣不断飘扬出一个个自由而不受约束的弧度,最后,以血色的嫁衣结尾。
约翰,你使我沦亡,只需一眼,我便沦为你的奴隶。
我只愿沉溺于我所爱的爱情,注视着我的爱情而死去。
自此,莎乐美惊世骇俗的爱情画上了永恒的句号。
王尔德唯美主义的献祭,也走向幻灭,归于平静。
我曾经为莎乐美的爱情而震撼,着迷。
我病态的渴望一段求而不得的爱情,一段自导自演的单恋。
甚至幻想人生若是一朵花的周期,我宁愿在开花时就幻灭,也不想体味凋零时的苦涩;幻想人生若是一幕戏剧,我宁可在戏剧的高潮死去,自行了断,也不愿走到结尾。
爱的悖论:一个人的悲剧——再看《莎乐美》

年 由 田汉
,
好色
、
有偷 窥癖 甚
,
执 导 南 国剧社演 出 的《莎乐美 》在上 海 引起轰动 的配 乐 是 由冼 星 海 和 吴 作 人
止这 些
。
6
万 马 克 的稿 酬 而 出 版 商 的 实 际 收 入 也 远 不
,
来 摘 下 那 面 具 ? 是 否 恰 恰 正 是 这 些 内容 燃 起 了 装 模 作 样
,
、
道
、
貌岸然 面 具 之 下 的
历 史的河 流 没 有抛弃
,
《莎 乐 美 》
。
.
,
它 随着 溪流 的 奔跑
《莎
、
地域
长久教 育束绑起 来 的每个 人 心 灵 中 的 那个
, ,
弑 兄 娶 嫂 的 希 律王 是 理 所 当然 的主 角 ;如 若 构 思 野 史 小说 受 辱 生 恨 睚 眦 必 报 的 毒 王后 希 罗底 确 是个 值 得 花 笔墨 的选择 ;然而
么 违 背伦 常
、
、
— —
种 种假 设
重 重 选 择 大 师终 归 是 大 师 不 是 我 1 等 凡 人小 辈 所 能揣 测 ! 王 尔 德选 中 /~ 1个 连名 字
, ,
,
的诱 因 同时 也 使这 个 故 事 理 所 应 当地 成 为教 会 然而 其 中 所 带有 的 正 义不 艺术 的 表 现 主 题 之
一
。
敌残 暴 的悲剧色 彩与 不 伦 情 欲 的戏剧 性 力量 却使 它 引起 了 文 学 家 艺 术 家们 的 关 注 诗 人 海 涅
、 。 、
小 说 家 马拉 美
,
把 头放 在 盘 子 里
莎乐美观后感

《莎乐美》观后感
昨天老师给我们放了《莎乐美》。
故事是根据王尔德的剧本改编的,有着很唯美的气质。
莎乐美喜欢约翰,但约翰始终不为所动,于是,在跳了七层纱巾舞后,莎乐美让希律王砍下了约翰的头,然后莎乐美抱着约翰的头亲吻了约翰的嘴唇。
剧中莎乐美一直渴望约翰能够给她一个吻,然而约翰一直拒绝,导致了莎乐美的恨意。
转换至在一念之间。
这就是纯粹感性的魔力。
但这是毁灭性的。
剧中一直充斥着为了爱不顾一切的力量,然而这种力量却导致了剧中的种种。
希律王和莎乐美的妈妈为了爱合手杀害了莎乐美的爸爸。
莎乐美为了爱约翰希望能够得到他的吻,而不顾约翰的感觉一意孤行。
以至于得不到而产生的恨意。
为了如此而让希律王砍掉了约翰的头。
一切都是打着爱的名义做着自己认为能够得到爱的事。
舞蹈演员的表情很到位,对于希律王的色心还有莎乐美对于约翰的爱恋都生动的在舞蹈演员的脸上表现出来。
舞台给人的感觉很简单但是在舞蹈演员的表演中给人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
很简单但是又能和舞蹈演员的舞蹈想呼应。
让大哲学家尼采深度着迷、痛苦一生的女人——莎乐美

让大哲学家尼采深度着迷、痛苦一生的女人——莎乐美尼采关于女人谈得很多,有褒有贬。
即便如此,其实尼采也并不躲避女人,一生中有过几次恋爱,只是都不成功罢了。
1882年4月,尼采旅居罗马,他的朋友梅森葆夫人和雷埃给他介绍了一个学生,跟他学哲学,这是一个极其聪慧,富有魅力的俄国少女,叫莎乐美。
这一回,尼采真心堕入了情网。
莎乐美也喜欢他,后来她这样描绘自己对他的印象:“孤独,这是强烈的第一眼印象,尼采的形象因此而很有吸引力……当他谈话激动时,眼中会点燃一对动人的火花,然后渐渐熄灭,但是,如果他心情忧郁,他的眼睛便显得深不可测,流露出异常孤独的神情。
他的举止给人一种内向而沉默寡言的印象。
有时,他彬彬有礼,具有一种近于女性的温柔,待人态度友好,风度优雅。
”他们的结伴旅行有五个月之久。
其间,尼采向她娓娓讲述往事,回忆童年,谈论哲学,感受到一种被理解的快乐。
然而,他那致命的羞怯再一次妨碍他表露心迹,只好恳请雷埃替他求婚。
殊不知雷埃自己也爱上了莎乐美。
莎乐美拒绝了这两位求婚者。
她尊敬和钦佩尼采,把他看作自己的人生导师,但她的感情还不是爱情。
他们继续友好相处,后来,由于尼采的妹妹伊丽莎白出于嫉妒而进行干预和挑拨,两人才不欢而散。
爱情经历'我无法拯救自己,假如你将我获取。
除了摧毁你还能做什么?我永远不会相信。
'这是露·莎乐美写给十九世纪后半叶最伟大的哲学家尼采的。
少女的祈祷总是虔诚的,少女的梦想总是热烈的。
莎乐美渴望什么?她渴望有朝一日能与伟大的心灵当面对话,从那口甘泉中舀取一瓢琼浆玉液。
弗罗琳·冯·梅森伯格是莎乐美的知音,也是莎乐美的引导者,这位'女巫'仰眺璀璨的星空,犹豫的只是该让谁来下凡?她的目光被一颗最闪亮的星,也是一颗最孤独的星吸引了,他就是伟大而又可怜的弗莱德里希·尼采。
弗罗琳待人接物的技巧颇为圆熟,她先给莎乐美寄去尼采的新著《悲剧的诞生》,然后又写了一封长信讲述这位哲人的故事。
从黑格尔的悲剧冲突论解读悲剧《莎乐美》

100从黑格尔的悲剧冲突论解读悲剧《莎乐美》王云云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外语系摘要:从黑格尔的戏剧冲突理论出发,王尔德的独幕悲剧《莎乐美》呈现了近代悲剧特有的冲突与和解方式。
当莎乐美对约翰的主观情欲之爱和约翰代表的坚定维护的基督教伦理力量之间产生冲突时,冲突双方由于坚定的性格选择以破坏的方式来否定对方肯定自己,冲突的结局是莎乐美的主体性原则获得阶段性胜利。
莎乐美作为唯美主义的化身为了得到一瞬间的爱情引发了戏剧中的第二个冲突戏剧,即希律王的精神力量的差异对立所引发的冲突。
在意识到莎乐美的行为会亵渎上帝,为了维护宗教的伦理力量,他采取行动将莎乐美杀死,以毁灭的方式再次否定了主体性原则,冲突的结局最终还是以宗教的普遍的伦理力量胜利实现和解。
关键词:悲剧冲突;和解;黑格尔;王尔德《莎乐美》是王尔德所有作品中唯一的一部独幕悲剧。
作为一部成功的由圣经故事改编而来的戏剧,这部悲剧讲述了犹太国的公主莎乐美爱上先知约翰又遭到坚定拒绝之后,在为希律王跳七层纱舞时乘机索要先知的首级,最后亲吻其头颅,莎乐美最终也被希律王处死。
由于王尔德的唯美主义主张,这部悲剧的解读大多被赋予颓废色彩和唯美主义的视角,即强调强烈的感官刺激和瞬间享受。
但是文艺作品的解读应该是多视角、多层次的。
作为一部浪漫悲剧,《莎乐美》的解读应该回到它作为悲剧作品的定位。
本文将从黑格尔的悲剧冲突理论出发,通过对《莎乐美》中矛盾冲突和和解的分析,旨在为这部戏剧作品的解读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一、黑格尔的悲剧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思想来源,黑格尔的辩证法和哲学体系在西方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黑格尔的美学思想是其哲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其中他的悲剧理论则最能体现他的核心的美学观点“美是理性的感性显现”。
作为辩证法的大师,他将辩证法规律创造性地运用到他的戏剧理论,提出悲剧理论的矛盾冲突学说。
他的悲剧冲突理论成为继亚里士多德的摹仿论以来西方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戏剧理论。
“爱情的神秘远超死亡的神秘”——析理查·施特劳斯《莎乐美》上海演出

262018/8现 场LIVE原定于一年前上演的歌剧《莎乐美》(Salome ),在上海交响乐团2017-2018演出季的闭幕音乐会上,终于掀开其“神秘面纱”。
此次演出虽为音乐会版歌剧(Concert Version ),但这丝毫不影响歌剧作为艺术综合体的整体性,反而令观众置身于其凝练浓缩的音乐戏剧情境之中。
笔者以为,观赏歌剧并非一定要“看”,除去视觉要素、舞台布景和繁复的舞台调度之后,反而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观众对于音乐与歌词的专注度。
当晚的演出由瑞士指挥家夏尔·迪图瓦(Charles Dutoit )指挥,2014年他执棒的理查·施特劳斯(Richard Strauss )的歌剧《埃莱克特拉》(Elektra ),给沪上观众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而此次《莎乐美》的剧名主角,则由德国女高音贡-布里特·巴克明(Gun-Brit Barkmin )演唱,她是世界各大歌剧院公认的理查·施特劳斯歌剧作品的最佳诠释者之一,尤其擅长于演绎20世纪及当代歌剧作品中复杂艰深的角色。
极具纪念性意义的是,当晚上海交响乐团采用了与该剧首演时相同的110余人的超大乐队编制,保证并还原了该剧最真实的艺术价值。
艺术家们通过长达三年的酝酿与准备,用精彩绝伦的高超技艺,将《莎乐美》这部歌剧经典之作在音乐厅中呈现,为上海交响乐团今年的乐季画上完美的句号。
“爱情的神秘远超死亡的神秘”——析理查·施特劳斯《莎乐美》上海演出“The mystery of love is greater than the mystery of death”—On Richard Strauss’s Salome in Shanghai文:孙 诚 图:蔡磊磊OUTLINE / Richard Strauss’s Salome , originally scheduled last year, finally appeared on stage during the Shanghai Symphony Orchestra’s 2017-2018 season. Although the performance was only a concert version, this did not affect the integrity of the opera as a whole. In fact, the audience was immersed in the drama contained in thiscompact musical score.经典艺术形象的再塑造理查·施特劳斯创作的第三部歌剧《莎乐美》,使其真正意义上成为继瓦格纳之后最重要的德语歌剧作曲家。
莎乐美爱与悲剧的读后感

莎乐美爱与悲剧的读后感在阅读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莎乐美》之后,我被深深地触动了。
这是一部集爱与悲剧于一身的作品,通过对主人公莎乐美的描绘,展现了人性中的善与恶、爱与恨的较量,同时也探讨了命运的无情与宿命的束缚。
故事的背景设定在16世纪的威尼斯,一位美丽且聪明的威尼斯贵族女子莎乐美爱上了一个叫奥瑟罗的摩尔人将军。
莎乐美的爱是无私而真挚的,而奥瑟罗也对她深深地倾心。
然而,他们的爱情遭受着来自社会和亲人的压力。
恶棍约戈在故事中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
他嫉妒莎乐美和奥瑟罗的关系,因此设计谋害她们的感情。
通过他的狡诈和陷害,他使莎乐美误以为奥瑟罗对她不忠,最终导致了悲剧的结局——莎乐美被杀害,奥瑟罗也因为杀妻而自杀。
这部作品深刻地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心灵的脆弱。
莎乐美是一个善良纯洁的女子,她对爱情抱有无限的热忱和信任。
然而,在面对外界的诱惑和挑战时,她的信心被逐渐瓦解,最终身心俱疲。
这使我不禁思考,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是否也有类似的经历,是否我们也会在一些不可抗拒的力量面前变得脆弱和易受伤害。
此外,这部作品也揭示了社会和环境对个体的压迫与限制。
莎乐美与奥瑟罗的婚姻遭受了来自种族、地位和社会观念的冲击,这些因素最终导致了他们的悲剧。
从这个角度看,莎乐美爱与悲剧的故事不仅仅是两个个体之间的纠葛,更是社会对于个体自由选择的限制和压迫。
《莎乐美》中的角色塑造也非常精彩。
莎乐美是一个温柔善良的女性形象,她的悲剧经历使我们更加珍惜和尊重爱的力量。
奥瑟罗则是一个坚韧有魄力的军事将领,他的悲剧经历则展示了个人信念和道德选择在命运面前的无助。
此外,约戈这个角色的形象也令人难忘。
他的狡诈诡计和对莎乐美的陷害让我对人性的黑暗面有了更深的思考。
约戈的存在警示着社会的邪恶和道德的沦丧,他无情地摧毁了两个真挚爱情的结合,使之沦为悲剧。
总的来说,莎士比亚的《莎乐美》以其深刻的情感描绘和复杂的人物塑造展现了爱与悲剧的主题。
它不仅仅是一个爱情故事,更是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解读王尔德作品《莎乐美》

解读王尔德作品《莎乐美》作者:蔡皓来源:《智富时代》2015年第09期【摘要】《莎乐美》是王尔德创作中的唯一一部悲剧作品,主要是以《圣经》中的故事为创作题材,有着浓郁的宗教内涵和现代审美气息。
莎乐美作为故事中的女主人公,被王尔德赋予了多样化的性格特征和神秘的唯美性——美丽的外表,高超的舞技和令人害怕的言行举止。
在情感世界中,她是纯洁而又执着的,即使对爱情追求的方式过于极端。
本文就通过对王尔德《莎乐美》的解读,简要分析该作品所表达的是“罪孽”还是“真爱”。
【关键词】《莎乐美》;王尔德;唯美;罪孽一、引言王尔德的《莎乐美》是在维多利亚时期完成的,但是其作品的主体却远远超出了那一时期的道德标准,被称为是一部超越王尔德所处时代审美要求的唯美主义的悲剧作品。
在王尔德所塑造的主要形象中,都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人性所共有的疯狂的、不能压抑的乃至于向罪恶方向发展的欲望,但是王尔德却并没有直接的对人性中的“罪孽”进行刻画,而是上升为他们对美的一种执着而不顾一切的占有、追求。
二、莎乐美形象简析(一)王尔德笔下的莎乐美王尔德是英国唯美主义的代表性人物,《莎乐美》便是唯美主义的典型之作。
在这部作品中充分地表现出了他的非理性主义与肉体崇拜主义,堪称是历史性的永不褪色的唯美主义的经典作品。
然而,在《莎乐美》的传播和翻译过程中,其唯美主义中的一些典型特征也逐渐被社会发展中的时间观念所取代。
莎乐美的形象也就随之被人们表现成为了一个敢于反抗当时社会下启蒙主义的女性杰出代表。
王尔德的《莎乐美》来源于《圣经》故事,这主要包括其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全部来自于《圣经》中的原型,如莎乐美、约翰、希律王等等。
甚至连故事情节的安排也几乎一样。
因此,人们常说,王尔德的《莎乐美》能获得如此大的成就,其功劳的一半则要归于《圣经》。
(二)西方传统文化中的莎乐美在《圣经》中,莎乐美对约翰的执着并非出于她自身的欲望,而是希律王为了实现对约翰的报复而采取的计划,目的就是为了取下约翰的头颅;而在王尔德的《莎乐美》中,莎乐美的存在并不是作为一种工作,而是作为一个有纯洁而又疯狂的情爱追逐者,美丽的外表,冷酷的性格,对爱情抱着颓废而又情色的态度,成为浪漫主义文学和唯美主义文学“致命女性”形象中的一个典型。
《莎乐美》中的生死爱欲

《莎乐美》中的生死爱欲作者:田旭雯来源:《青年文学家》2009年第16期摘要:爱欲是《莎乐美》中的一个关键词,在《莎乐美》中,美与欲望不可分离。
本文结合马尔库塞关于爱欲的学说,考察《莎乐美》中各人因对美的追求而产生的爱欲,以及作者王尔德的唯美思想。
关键词:爱欲个体本能文明作者简介:田旭雯(1984——)女,安徽巢湖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比较文学专业硕士;方向:西方文学思潮与文论【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09)-16-0012-02《莎乐美》是王尔德于1891年用法文写成的独幕悲剧,一直与《道连·葛雷的画像》被视为王尔德的代表作。
但从它诞生开始,就道德层面。
经常受人非议,认为其表现了人性的阴暗和王尔德对病态心理的趣味。
其实,笔者认为这正是《莎乐美》的价值。
本文力图客观的探讨《莎乐美》中被视为人性阴暗的生死爱欲。
一、周小仪在《莎乐美之吻》《唯美主义、消费主义与中国启蒙现代性》中提出“莎乐美是从浪漫主义到唯美主义文学传统中一系列‘致命的女性’形象中的一个”。
而“致命的女性形象”身上总是有三个特质,即情爱、审美、死亡。
在莎乐美这儿,情爱被爱欲所代替。
莎乐美因看见约翰如百合花、如积雪般的身体,生出“触一触你的身体”的欲望;因看见约翰如黑葡萄球、如柏树般的黑发,生出“摸一摸你的头发”的欲望:因看见约翰比石榴花还红,比珊瑚还红的嘴唇,生出“亲一亲你的嘴”的欲望。
(1)从触摸身体到触摸头发再到亲吻嘴唇这样的欲望的转变,并不是约翰的一次次拒绝而造成的转移,而是莎乐美对约翰注视的一次次仔细,从轮廓最大的身体,到头发,再到嘴唇。
约翰吸引莎乐美的,不是他如先知般的存在,也不是他作为先知的智慧,只是他的如“象牙雕的像的美”。
吸引莎乐美的是一种感官之美。
由这种感官之美产生了欲望,而这种欲望因着扇着翅膀的死神的参与,带来了死亡。
而这种欲望不仅表现在莎乐美身上,剧中的每个主要人物身上都有着强烈而近乎疯狂的欲望。
(2)[转载]歌剧《莎乐美》
![(2)[转载]歌剧《莎乐美》](https://img.taocdn.com/s3/m/0ad545e2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11.png)
(2)[转载]歌剧《莎乐美》歌剧《莎乐美》没有序曲,单簧管吹奏出低婉而略带阴森的引子后,宫廷卫队长纳拉玻斯随即唱出了:莎乐美公主今夜真美丽!冷月当空,这平实至极的寥寥数语透出隐隐不祥。
1902年的一天,当理查·斯特劳斯无意中读到这句开场白时,乐思滚滚涌出。
当时奥斯卡·王尔德由于同性恋情暴露,其作品在英国全面遭禁,幸好在欧洲大陆仍然畅行无阻。
维也纳的斯特劳斯识中了王尔德作品中最怪异叛逆的《莎乐美》,并非事出无因,因为《莎乐美》虽然取自《圣经》里的故事,但全无伪善委婉的宗教式表达,爱恨欲念直接了当,正中斯特劳斯的下怀。
《莎乐美》中的各个人物出场时,都借明月来抒怀,表达出各自不同的心境。
在卫队长眼里,明月映射出莎乐美倾国倾城的美貌:她如脚踩白鸽的小公主,你看见她正在翩翩起舞……公主看上去多苍白,我从来没有见过她如此苍白,如映在银镜内的白玫瑰。
在《新约全书》中,莎乐美的只是母亲赫罗狄亚手中的杀人工具而已,形像极为单薄。
然而,王尔德赋予她鲜活的血肉。
她刚出场时,是为了逃避宴席上国王赫罗德投来的贪婪目光。
此时的莎乐美,如她眼中的明月一般冷美而圣洁。
明月令我欢欣!她如一朵银色的花,冷美而圣洁。
是的,我深信她是个处女,她展示着处贞之美。
面对英俊的卫队长的垂涎,莎乐美无动于衷。
是公主的孤傲,是故做的矜持,还是对世间平凡爱情的厌倦?百无聊赖之际,她听到了使徒约翰从地牢里传出的说教:主即将来临,人之子即将来临。
蓬头垢面的约翰在卫兵等人的眼里,面目可憎,但他的嗓音令莎乐美神往,开始了一场“不可言名的爱”。
当她得知约翰正当年轻时,更是兴致勃发。
为了冲破国王赫罗德的禁令,她以美色相许,怂恿卫队长打开了地牢的门──这是莎乐美走出“圣洁”的第一步。
约翰的咏叹调以宗教说教为主,充斥了对国王赫罗德及其王后赫罗狄丝的诅咒,也许是莎乐美对于叔叔赫罗德戕兄夺嫂的行径仍然深怀余悸,她对约翰的这番诅咒置若罔闻,甚至略露幸灾乐祸之色。
莎乐美读后感爱情与激情的追寻

莎乐美读后感爱情与激情的追寻莎乐美读后感——爱情与激情的追寻莎乐美(Salomé)是法国作家奥斯卡·王尔德创作的一部戏剧,该剧围绕着充满矛盾和复杂的爱情与激情展开,引人深思。
阅读完《莎乐美》,我深深感受到了人性中的纠结与矛盾,以及对爱情和激情的追寻。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面对爱情,人们既期待着甜蜜与幸福,也承受着伤痛与痛苦。
《莎乐美》中的主人公莎乐美就是一个充满激情的女性形象,她对于爱情的追求超越了一般的限制和界限。
她热烈地爱着约翰·泰特,即使他是自己的继父,她毫不在乎。
从莎乐美的言行举止中可以看出,她对爱情的狂热与执着。
这种追求爱情的方式在当时是不被接受的,但她并不在乎众人的眼光,她坚信爱情可以超越一切界限。
莎乐美的这种追求激发了我对于爱情的思考,让我意识到爱情是需要勇气和坚持的。
激情是人生的动力,它可以激发人们豪情万丈的行动,也可能让人们陷入无尽的苦恼。
在《莎乐美》中,主人公的强烈激情带来了连锁反应。
莎乐美为了得到约翰·泰特,不惜出卖自己,甚至勾结他人杀害约翰·泰特的人。
她的激情是如此之强,让她失去了理智和道德的约束。
莎乐美的追求让我想起了生活中那些陷入激情中却一再背离初衷的人们。
他们可能是为了金钱、地位等一时的激情而背叛了自己的价值观。
这让我明白了激情深处的人们往往是如此容易迷失和背离。
在阅读《莎乐美》这部戏剧后,我发现爱情与激情是如此地紧密相连。
爱情和激情在人类心灵深处既是一种追求,也是一种负担。
莎乐美的悲剧注定是爱情与激情的交织,她对于爱情的追求使她偏离了正常的道德轨道,走向了悲惨的结局。
但同时,她的激情和勇气也让我对于人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通过阅读《莎乐美》,我反思了人性中的纠结和矛盾,以及对爱情和激情的追寻。
爱情和激情是人类永恒的命题,它们在每个人的内心纷纷扰扰,彷徨不定。
正如莎乐美一样,我们或许会迷失,或许会受伤,但在这个追寻的过程中,我们也能够找到更加真实和自我的存在。
莎乐美:王尔德的五十度灰

莎乐美:王尔德的五⼗度灰本⽂字数2258,阅读时间约为4分钟“The mystery of love is greater than the mystery of death.”― Oscar Wilde, Salomé爱情之不可理喻⽐死亡之神秘更甚—— 王尔德《莎乐美》以个⼈理解,西⽅神话⾥有两个冤假错案。
⼀是希腊神话⾥的⼥妖美杜莎。
作为被海神波塞冬强暴的⼥祭司,诉苦⽆门后居然因为貌美⽽招致雅典娜⽆情的诅咒,乌⿊的秀发变成了蠕动的毒蛇,沦为⼈⼈唾弃的⼥妖。
若是有⼈注视了她的眼睛,便会化作⽯头。
另⼀个是圣经故事⾥的莎乐美。
原本是个历史上⽆名的公主,却被后世塑造成美艳⾄极、残酷冷⾎的形象,是为⼀吻爱⼈的唇,不惜砍下其头颅的泼辣放荡⼥。
贝诺佐 · 哥佐利:《莎乐美的舞蹈》在⽂艺复兴早期的作品中,莎乐美通常以质朴的年轻⼥孩形象出现。
巴洛克时期的天主教为宣传教义突出约翰殉道这⼀圣经主题,单纯可爱的莎乐美逐渐化⾝成了⼀名刽⼦⼿,开始⾯⽆表情地直视⾎淋淋的头颅。
到了⼗九世纪,莎乐美的外在形象进化到了巅峰。
这⼀时期的欧洲开始收到东⽅艺术的影响,莎乐美开始散发神秘的异域⽓质,成为⼀位具有鲜明性格与⽓质的邪魅⼥性,⽽不再是圣经中⼀个跑龙套的⾓⾊,⽽是艺术家的灵感缪斯。
⼏百年来,⽆数艺术家为这意象着迷不已。
达芬奇、提⾹、莫罗……他们在不同时期⽤各种风格技法描绘了这个场⾯。
彼得·鲁本斯:《施洗约翰的头颅》为莎乐美注⼊⼈格与意识的⼈是爱尔兰作家奥斯卡·王尔德。
他在巴黎的⼀次沙龙上看到了莫罗画的莎乐美,⼤为惊叹,随后创作了著名的戏剧《莎乐美》,是唯美主义思潮下的⼀部经典,剧中的莎乐美爱上了先知约翰,遭到⽆情的拒绝后,她⽤⼀曲舞蹈换来了与约翰⾎腥的⼀吻。
暴⼒、乱伦、⾊情、虐恋……所有抓眼球的元素全都在故事⾥了,活脱⼀场五⼗度灰。
理查·施特劳斯看了他的戏剧,深感不过瘾,拿过来⼜写了歌剧。
西班牙美女舞蹈电影《莎乐美》

西班牙美女舞蹈电影《莎乐美》导演: 卡洛斯·绍拉编剧: 卡洛斯·绍拉主演: Aída Gómez / Pere Arquillué / Paco Mora类型: 剧情制片国家/地区: 西班牙语言: 西班牙语字幕:中文字幕上映日期: 2002-08-27片长: 85 分钟 / 86 分钟(阿根廷)剧情:“亲爱的,我真得很爱你——我会永远爱你——但首先,我得杀死你。
”如果神只允许莎乐美说一句话,想必从她的口里流淌出来的,会是这样一句了。
莎乐美的母亲希罗底原本是希律王的嫂子,丈夫死后改嫁希律王,施洗约翰为此谴责了她。
希罗底怂恿莎乐美在希律王面前跳起美艳绝伦的舞蹈,希律王看了非常高兴,允诺莎乐美自己可以满足她提出的一切要求,莎乐美在母亲逼迫下向希律王索取施洗约翰的头颅,希律王只得答应。
莎乐美,圣经新约马可福音里只提到她几句话,是个屈从于母亲意志的娇弱女儿;莎乐美,在王尔德笔下是邪恶的拥有魔鬼的诱惑与美丽的性变态狂;莎乐美,到了西班牙电影大师卡洛斯绍拉的舞剧电影里,成了亦正亦邪、贞洁又放荡,神、人、魔的三位一体。
和绍拉其它的影像作品风格一致,画面极度精美,演员富有节律的运动和调度在摄影机的配合下具有强烈的形式感,这种趋于极端的形式美又严丝合缝地为唯美的内容服务。
在完整呈现通过舞蹈表达的剧情前,穿插了演员的访谈、排练片段,然后是教练通知演员进入角色开始连排,一时间,音乐与肢体水乳交融,分不清天上人间。
蓝色的月光、鲜红的衣裳,照映在几面落地镜里的是或渴望或绝望的面庞,金黄的阳光、玄色的端庄,投影在三块白色幕布上的是狂舞着的疯狂。
莎乐美的舞蹈,分别舞在希律王和施洗约翰的面前。
在希律王面前的舞蹈,是在母亲眼神胁迫下的不得已,近于疯狂的神经质,是在一群美姬群舞中要突出自己、争个第一的卖弄风情,成全一个公主的骄傲;在约翰面前的舞蹈,是一个少女情窦初开的真情流露,是一个女人对一个男人的真心相许,是恍惚间就低到尘埃里去的谦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莎乐美》爱的极致是死关于王尔德,我们所听到的几乎都是神话一样的叙事。
莎乐美的故事,出自于圣经之中施洗者约翰的故事,一般性的介绍文本,比如房龙的《圣经的故事》都会提到此事。
约翰是一位先知,他预言了弥赛亚,犹太人的弥撒亚,但他们并不承认基督,事实上那个弥赛亚就是基督,两者是不同语言的翻译,意义是一样的,即那个“从来都没有的”救世主。
基督,套用穆斯林的说法,可说是基督教世界的最后一位先知,基督之后的先知,都是伪先知。
奉至慈至仁的上帝之名,万物非主,唯有上帝;基督耶稣是最后的上帝使者……基督徒尽管并不这样说,他们实际上就这样想。
一定程度上,耶稣就是耶和华,这里存在一个争论。
李敖说,其实,施洗者约翰是比基督耶稣更有智慧的先知,但他因为没有像保罗那样的学生,所以,他的教不传,甚至被用来当成耶稣的边角料,充当某种光晕。
李敖是否定基督教的,他知道基督教最看重的是耶稣,所以否定耶稣是一种否定策略。
他的说法并不可靠,因为他有某种可称为政治性的目的。
但不妨约翰可能真的比耶稣有智慧,事实是,这两者存在与否一直还在辩论之中呢。
王尔德写了一个剧本叫《莎乐美》,当然蓝本是《圣经》。
圣经是上帝的语言,上帝用语言创造这个世界,比如他说要有光,于是有了光。
“他说”就是一种语言。
上帝用言创世,所以语言很重要,上帝为了不让人重返天庭,阻止了巴别塔工程,所用的策略就是语言的混乱。
在这之前,人类还是有灵性的,甚至能听懂动物的话,但在这之后,这个族群的人连另一个族群的人的话都听不懂了,更不要说动物的语言。
上帝知道语言的威力。
关于莎乐美,圣经的故事,我已经模糊了,现在记得的就是王尔德的版本。
王尔德的版本的基本情节,即莎乐美割了施洗者约翰(在戏剧里,他叫乔卡南——不知所本)的头,放在银盘里,是没有多大的出入的。
圣经故事是要以此说明什么呢?圣经故事里面是不是暗示了某种爱与美?这都需要重新读圣经。
王尔德的戏剧实际上很简单,半个小时就看完了,这是一出没有“幕”的分别的剧,也可以说是独幕剧。
这出戏剧,牵扯的东西很多,除了我将要说到的爱与美的主题,还有乱伦与禁忌的主题,有犹太人与基督徒的主题,有古罗马与地方行省的关系的主题。
其中乱伦的主题让人想起《哈姆莱特》。
同样的故事,弟弟杀了作为王的哥哥,自己成了王,于是娶了嫂嫂,可称为“叔嫂恋”。
这本身是一种乱伦,但更深的乱伦隐匿着,一开始希律王的眼睛就没有离开过莎乐美。
因为莎乐美太美了,希律王当然想得到她,仅仅因为想要看她跳舞就说可以把半个王国给他。
和《哈姆莱特》相比,这里没有复仇的主题,莎乐美没有想过为父报仇,一丝念头都没有。
换个思路,如果是莎士比亚来以这个由头写剧本,他可能会写莎乐美如何杀死希律王,或者如何失败地杀死希律王而最终被处死,莎士比亚可能也会考虑到乱伦,但为了一个政治目的,这点牺牲时必要的。
这样一想就知道,王尔德和莎士比亚是不一样的啊。
再换一个思路,如果哈姆雷特是个女人,那么故事大概也如上面所说的发展,忍辱负重,甚至不惜乱伦,然后完成复仇的主题,同时在完成的时候自己也身重剧毒倒地而亡……这种悲剧,和原来的悲剧有什么区别?这样一想,其实剥离文本去想莎士比亚,是一件暴殄天物的事情,对于莎翁来说,很多带有神经质气质的剧中人,他们的语言就是一种魅力。
不考虑莎翁的语言,而只是讨论情节,对于后期的莎翁的戏剧,是一种杀戮。
犹太人与基督徒——虽然当时还没有所谓的基督徒,主要是在巴勒斯坦地区的那些人,什么法利赛人,拿撒勒人,这些族群,圣经里面都提到过。
里面提到了耶稣的神迹,这些诸如治好了麻风病人,使死人复活等等,都是《福音书》中所提到的。
希律王不满意于那个未登场的耶稣的是,他竟然使死人复活,他绝对不能容忍这样的事情。
为什么?他戴着死亡的戒指,换句话说,他是死亡的化身。
另外,假如死人真能复活,那他的哥哥复活了怎么办?关于戒指,《指环王》的故事因为电影的大场面、大制作,可谓已经家喻户晓了。
其实戒指是一个古老的欧洲文化主题,大约从《尼伯龙根之歌》就已经开始了,而《尼伯龙根之歌》是最早的德国史诗。
希律王要杀人,就会把死亡戒指给那个人,戴上了这个戒指大概就象征死亡,因而行刑人能够勒死一个王——希律王的哥哥。
戏剧中提到,犹太人总是在辩论,在不多的文本里,竟然真的安排了几个犹太人在那里辩论耶稣的神迹……至于凯撒和希律王的问题,则是罗马和行省的关系。
提到了十字架,希律王说凯撒会把自己的敌人某个王钉死在十字架上。
研究者指出,钉死耶稣的那个十字架,以前是用来钉死政治犯的。
所以,如果耶稣确有其人,那么他可能是一个政治活动家,不过他的活动是通过传教的方式。
利用基督教进行革命行动,而革命对象是古罗马,所以希律王作为罗马帝国的一个行省的长官,有义务处死他。
革命者和宗教的关系很特殊,很有趣,也很让人匪夷所思。
比如孙中山、蒋介石(他当然也算是一个革命者)和基督教、三合会(青、洪帮)的关系。
这些主题,可能都只是一两句话,但看到了就会想到。
从这些分析可以看出,王尔德身上具有很深厚的历史的积淀和基督教文化的熏陶。
因此,也就使得《莎乐美》并不是一个枯燥的讲述爱与美的理念宣传。
里面所有的人物都栩栩如生,但最大的败笔是乔卡南,相比于别的人物的形象之鲜明,性格之突出,可以说是活生生,乔卡南则显得很奇怪、突兀、不明不白。
这里要提到讲故事的视角。
在圣经里面,这是施洗者约翰的故事;而在莎乐美里,则是希律王的“继女”莎乐美的故事。
因此圣经里面强调的是先知的死亡;而莎乐美里面强调的是女人的可怕的爱,由爱导致了杀虐。
不过,尽管如此,必须说明的是乔卡南的形象设计仍然很失败。
但这就是王尔德,他不是莎士比亚,莎士比亚来写约翰的故事,可能会有一段死前细语,这些句子会成为千古流传的金句,但王尔德写道,约翰什么也没有说,甚至连大喊大叫都没有。
他的头被割掉了,放在银色的盘子里,端到了莎乐美的面前,莎乐美吻了他的嘴。
从乔卡南的角度来分析这个故事,可以发现,他只是是被提及的人,而且一直被说起。
乔卡南是一个侧面,正面描写的是莎乐美,她不仅被说起,被观望,被赞叹,而且她还亲自现身,她说话了,她说出了惊世骇俗的话,她行动了,她的举动同样让人匪夷所思。
当乔卡南和莎乐美接触的时候,爱情发生了。
但这种爱情是单方面的。
乔卡南一直在拒绝莎乐美,莎乐美一直在渴望得到乔卡南,这里有爱,也有性。
莎乐美说,她的性欲被乔卡南撩拨了;而希律王也说,她全身散发着性欲,因此他的眼睛没有离开过她的身体。
这里存在好几层关系,包括那个自杀的叙利亚的王子,那个希律王的卫队长,也是一个美少年,他的眼睛也没有离开过莎乐美,为了她甚至不惜违抗国王的命令,让莎乐美看到了乔卡南。
他爱上了莎乐美,而当他听到莎乐美在向乔卡南求爱的时候,他受不了了,拔剑自刎了。
这是第一个爱让人死的故事,他预示了第二个,第三个,甚至更多的。
和卫队长相比,莎乐美在面对爱而不得的事实的时候,不是自己痛不欲生,想到要自杀,而是选择杀人。
这里存在一个男女之间的思维的分野。
阿部定可以杀了吉藏。
莎乐美可以杀了乔卡南。
这些故事,虽然是一种对于极致的演绎,但共同说明了女人在爱的面前的某种极端性。
人分男女,对于爱的理解和渴求,男人永远都比女人弱、小,作为一种凶猛的动物,男人会追求性而不是爱,女人则追求爱虽然也并不忽略性(她们可能认为,性会使得爱升华)。
莎乐美不能得到乔卡南,因为他是先知,他说一些没有任何人能听懂的话。
换句话说,她得不到他的思想,他的智慧,他的爱的回馈,但她可以得到他的肉体,因为其时乔卡南已经是希律王的一个俘虏、奴隶和囚犯,她要想杀了他则轻而易举,不过乔卡南是希律王的“重点保护对象”,因此她要得到一个誓言:无论我做什么,希律王你都要答应。
他竟然答应了,就为了看莎乐美跳舞。
她跳完了舞。
王尔德没有写跳舞的过程……他可能不擅长描写女人的那种曼妙姿态,但也许只是因为不必要。
希律王问你要什么,莎乐美。
她说:我要一个银盘。
希律王就笑,银盘多得很,为什么只要一个银盘。
她话还没有说:用来盛乔卡南的头。
希律王呆住了。
他提出了很多交还条件,绿宝石以及美丽的孔雀,无尽的珍宝,甚至国土,但莎乐美只说一句话:给我乔卡南的头。
给她吧。
但天地会因此变色。
希律王更关心的是自己的命运:我杀死了一个先知,而他是上帝身边的人。
捧着乔卡南的头,莎乐美亲吻。
希律王说:这是一个妖孽。
杀了她吧。
全剧结束了。
莎乐美说:乔卡南,你若是看我一眼,你就会爱上我,为什么你不看我?我突然想到,要是乔卡南真的看了莎乐美一眼,真的爱上了莎乐美,那么乔卡南变成了什么人呢?他还是先知吗?他还会被人提起吗?他可能利用成为驸马的机会,继而等希律王死后成为整个地区的王,而像阿育王推崇佛教一样推崇基督教……问题就这样解决了。
为什么乔卡南不能虚与委蛇,接受一个公主的爱?我又想到,换做现代,这种事又有几人会坚持。
乔卡南悄无声息的死了。
他知道这一切,又默默接受。
像天使美亚一样,他回到了上帝的身边,看着人间的一切。
希律王说,莎乐美是一个妖孽……其实,女人谁不是一个爱的妖孽呢?妖者,事物之极致也;孽者,事物到一极致后对于本性之背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