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考点:相同海拔的背风坡比迎风坡的温度高的原因

合集下载

【专题突破】2020高考地理雪线考点复习总结(附专题设计)

【专题突破】2020高考地理雪线考点复习总结(附专题设计)

【专题突破】2020高考地理雪线考点总结(附专题设计)雪线是指地球陆地上年降雪量等于消融量的某一海拔高度,即永久积雪下限的海拔。

在雪线以上,气温低于0℃,全年冰雪的积累量大于消融量,形成了常年积雪区;在雪线以下,气温高于0℃,全年冰雪的积累量小于消融量,不能积累常年积雪,只能是季节性积雪区;在雪线附近,年降雪量等于年消融量,达到动态平衡。

一个地方的雪线位置不是固定不变的。

只有夏季雪线位置比较稳定,每年都回复到比较固定的高度,由于这个缘故,雪线高度都是在夏季最热月进行测定的。

一、雪线高度分布规律1、雪线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是由副热带高压带向高低纬度两侧递减。

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2、同一座山地,夏季雪线升高;冬季雪线降低。

3、一般山脉,阳坡雪线高,阴坡雪线低。

4、一般山脉,迎风坡雪线低,背风坡雪线高。

二、雪线高度成因分析地球上各地区雪线的分布高度起伏多变,主要取决于气候与地貌因素的综合作用。

1、气温:雪线的分布高度与气温成正相关气温越高,积雪的消融量越大,雪线越高;气温越低,雪线越低。

由于地表气温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使雪线分布高度的总趋势也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

例如,雪线高度在热带非洲为4500~5200米,到阿尔卑斯山降至2400~3200米,北极圈内只有200米以下。

2、降水:雪线的分布高度与降水量成负相关降水量越大,冰雪的补给越多,雪线越低;降水量越少,雪线越高。

在干旱的副热带地区,气温高,降水少,雪线的高度达到最高。

3、坡向(1)阳坡和阴坡在海拔高度相同的山坡两侧,阳坡接受的太阳辐射量较多,气温偏高,雪融化较快,雪线位置较高;阴坡接受的太阳辐射量较少,气温偏低,雪线位置也较低。

对于北半球而言,南坡为阳坡,雪线偏高;而北坡为阴坡,雪线较低。

例如,中国天山南坡雪线高度为3900~4200米,而北坡雪线高度为3500~3900米。

(2)迎风坡和背风坡同一座山脉的迎风坡,多地形雨,降水量大,雪线较低;背风坡降水较少,雪线较高。

2016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微专题5山地垂直自然带判读练习

2016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微专题5山地垂直自然带判读练习

微专题5 山地垂直自然带判读一、同一山体陆地自然带差异比较同一山体陆地自然带同一山体同一自然带迎风坡低,背风坡高,对吗?看如图作何解释?(比如太行山,其东坡为迎风坡)。

太行山是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的分水岭,是海河及其他诸多河流的发源地,其土壤保持功能对保障区域生态安全极其重要。

该区发育了以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为基带的植被垂直带谱,森林植被类型较为多样。

乞力马扎罗山同一自然带东坡高,西坡低(除冰雪带),东南信风影响东部降水多,而该地位于赤道附近,两侧同处于热带,温度差别不大,所以降水决定了自然带的高低。

但太行山同一自然带东坡低,西坡高,的确难以解释(因为冬季风影响时西坡是迎风坡,东坡是背风坡)。

查阅“中国自然地理图集”,发现其附近的马衔山、吕梁山、霍山、红岩岭、五台山、太岳山,同一自然带东坡、西坡高低各不相同,同类垂直带谱东坡高于西坡。

一般同一山体阳坡拥有较多的热量,而迎风坡可以得到较多的降水,坡面的性质可以改变山体不同坡向的水热组合状况。

由此看来,太行山的东坡是夏季的东南季风迎风坡,多地形雨。

由于空气湿度大,阴雨天气较多,东坡平均气温比西坡低,故同一自然带在东坡的上线比西坡要低一些。

又如喜马拉雅山南坡向阳,又有来自印度洋的西南气流影响,形成海洋性森林型垂直地带谱,山地冰雪的积累量多,导致冰川积雪带下延,雪线偏低,北坡则表现为大陆性草原荒漠型垂直地带谱,雪线偏高。

而天山的北坡是西风带的迎风坡,多地形雨,阴雨天较多,气温偏低,故同一自然带在北坡的上线比南坡要低一些。

地处西风带的天山,来自大西洋和北冰洋的湿润气流,一方面沿山地北坡爬升,形成降水;另一方面顺山脉走向向东运移,使降水逐渐分散,形成天山北坡由西往东逐渐变干的湿润状况。

在垂直地带谱上表现为大陆性由西向东增强,垂直地带高度由西向东逐渐升高的特征。

阴阳坡面要考虑气温的高低、降水和蒸发的综合情况,一般气温高则蒸发也大。

根据对黄土高原植被的研究:阳坡坡地的地面蒸发耗水大于阴坡,同一区域阳坡的土壤水分条件往往较阴坡干旱。

高考地理微专题5.3 山地林线高度成因分析

高考地理微专题5.3 山地林线高度成因分析

微专题山地林线高度成因分析【知识精析】一、林线1.概念:林线高度是指山地垂直自然带谱中的森林分布的上限海拔高度,通常与最热月平均气温10℃等温线相吻合。

若最热月平均气温低于10℃,森林就不能正常生长,只能生长草甸或灌丛。

林线高度受热量和水分两个因素的共同影响和制约。

2.影响林线分布的热量因素(1)纬度通常纬度越低,获得太阳辐射能量越多,热量越充足,山地林线分布越高。

纬度越高,气温越低,山地林线分布越低。

(2)坡向一般情况下,同一座山体的向阳坡热量充足,山地林线分布较高;背阳坡,山地林线分布较低。

(3)海拔同纬度相比较,海拔越高,温度越低,山地林线分布越低。

3.影响林线分布的水分因素(1)纬度受信风带或副高控制的中低纬度地区,降水少,山地林线分布较低。

(2)坡向一般情况下,同一座山体的迎风坡降水丰富,山地林线分布较高;背风坡降水较少,山地林线分布较低。

(3)海陆位置同纬度相比较,沿海地区降水丰富,山地林线分布较高;内陆地区降水较少,山地林线分布较低。

4.影响因素具体分析①温度:温度对林线有决定性影响,温度过低是植物生长不好的首要原因,热量不足使植物生长的基本条件得不到满足,不能形成干物质。

受温度因素影响,高山林线海拔高度大致由赤道向两极方向逐渐降低。

②降水:降水减少会使植物叶和芽出现干化现象,从而限制树木在更高海拔高度生长。

高山林线高度随降水减少而降低。

③其它要素:主要有地形、积雪、火及人为因素等。

二、中国高山林线高度分布规律①在30°N以北,高山林线高度随纬度升高而下降。

下降速率为112m/度左右。

②在30°N以南,表现出明显的东西差异:东部高山林线高度变化不明显,西部则随纬度增加呈上升趋势。

③在藏东南一带(约29°N——32°N,94°E——96°E)达到4600米,为世界最高林线高度,并以此为中心向四周递减。

三、林线分布举例分析全球来讲,纬度越高,林线越低;同纬度情况下,降水量少的地区林线的高度较高(与山地迎风坡的降水、干热的焚风等相关)在平地一般是高寒地带的针叶林的北限(北半球),见于北纬60-70°附近,而海岸附近多为较此更低的纬度。

地形对气候的影响——以北美为例

地形对气候的影响——以北美为例
结论一:高大的地形区成为温暖或寒冷气流的屏障。
一、地形对气温的影响 结论二:平原地区,气流畅通无阻,加剧冷热变化程度。
一、地形对气温的影响
一、地形对气温的影响
探究二:死亡谷国家公园位于美国落基山脉和内华达山脉之间,面积 1408km2,最低点海拔低于海平面86米。这里不仅极度干旱,而且 是地球上夏季最热的地区之一,绝对最高温曾原因。
谷地海拔低,深而狭长(地形较封闭),热量不易散失;盛行西风的背风坡。 结论三:同纬度地区,海拔低,气温高。 结论四:盆地(谷地)不易散热,一般是夏季的炎热中心。 结论五:同一山脉同海拔地区,背风坡温度比迎风坡温度高。
一、地形对气温的影响
二、地形对降水的影响 美国死亡谷不仅是北美洲最炽热的地区,也是最干燥的地区。
中 央 大 平 原
一、地形对气温的影响
一、地形对气温的影响
一、地形对气温的影响 探究一:从地形的角度分析西雅图冬季气温高于多伦多的原因。
西雅图
多伦多
一、地形对气温的影响
一、地形对气温的影响 探究一:从地形的角度分析西雅图冬季气温高于多伦多的原因。
西雅图
多伦多
西雅图——有高大山脉阻挡冷空气 多伦多——冷空气不受地形阻挡,但暖湿气流被阻挡
以地理科学审美欣赏世界 用地理原理视角解析世界 让地理思想陪伴人生旅途
二、地形对降水的影响
二、地形对降水的影响
谷底——下沉气流控制 北壁——西风迎风坡 南壁——西风背风坡 逆流而上——不一样的地形雨
结论二:峡谷谷底干燥少雨。 结论三:湿润气流逆流而上降水增多。
举一反三
关于“地形对气候 的影响”,你还能 举出其他例子吗?
结束语
《地理教育国际宪章》指出:地理在各个不同级 别的教育中都可以成为一门见识广、有活力、有趣 味的科目,并有助于人们终身欣赏和认识这个世界。

【高中地理】迎风坡和背风坡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迎风坡和背风坡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迎风坡和背风坡知识点总结由于地形对气候的影响,山地的迎风坡和背风坡常形成不同的自然环境,进而形成了不同的人文环境。

1、气候的差异。

如图:迎风坡由于地形对暖湿气流的阻挡抬升而降温,易成云致雨,降水较多。

背风坡盛行下沉气流而增温,难成云致雨,降水较少。

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迎风坡上不同的海拔高度降水也有差异。

山麓和山顶地带降水少些,因山麓地带气流抬升不够,成云致雨少些,山顶部分空气湿度已经大大降低,云雨少些,山体的中部降水最多。

如图所示B处降水最多,A 处和山顶都要少。

迎风坡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比背风坡的小。

因迎风坡多云雾雨天气,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气温不会过度升高,夜晚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强,气温不会过度降低。

背风坡反之。

2、自然带的差异。

如图:如图所示,同一自然带迎风坡分布的海拔高些,背风坡分布的海拔要低些。

因迎风坡降水多,且热量要丰富些。

如果山地对气流过度抬升,迎风坡和背风坡甚至呈现出完全不同的自然景观。

如南美南部安第斯山脉的西风带两侧,西侧迎风坡是温带落叶林带,背风坡东侧是温带荒漠带。

3、雪线的海拔高度不同。

如图:如图所示,迎风坡雪线分布的海拔低些,背风坡分布的海拔高些。

因为迎风坡降水多,更易积雪,水循环更活跃。

背风坡气流下沉增温干燥,积雪更易融化和蒸发,同时降水少,积雪也少。

4、人文景观的差异。

迎风坡自然条件更优越,人口、城镇分布密些,经济发达些。

背风坡反之。

如古诗“山雨欲来风满楼”一般只有迎风坡才有这种现象出现。

如果是海岛山,背风坡是发展海滨欲场的良好地方。

因这里天气晴朗,雨天少,太阳辐射强。

背风坡还是盐场的最佳位置,因背风坡盛行下沉气流,难成云致雨,降水少。

同时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辐射强,且大气干燥,蒸发强。

背风坡海岸还可以作为海上船只的避风港。

5、山地气温的垂直递减率总的来说,同一座山峰,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一般来说,海拔每升高100m,气温大约下降0.6℃。

2020高考地理二轮高频考点突破2-2 地形的影响【带解析】

2020高考地理二轮高频考点突破2-2 地形的影响【带解析】

2-2 等高线地形图(专辑所有的思维导图均有导出emmx格式一起打包上传,下载mindmaster即可对思维导图进行再编辑)一、地形对气候的影响(一)地形宏观影响气候知识系统考点精讲1.形成独特的高山高原气候区,如青藏高原、天山山脉由于海拔高,形成了独特的高山高原气候区。

2.导致非地带性气候区形成的原因之一,如位于赤道地区的东非高原本应该形成热带雨林气候,但是由于海拔较高,气温较低,气流对流运动减弱,从而形成了热带草原气候;马达加斯加岛东侧(巴西南部、澳大利亚东北部)本应该是热带草原气候,但是由于来自海洋的东南信风受地形抬升多地形雨,加上沿海暖流增温增湿作用,最终形成了热带雨林气候。

3.雨影效应,如南美洲巴塔哥尼亚高原干旱环境的形成。

4.影响大气环流,如北美南北向的落基山脉阻挡了西风深入,而东西向的阿尔比斯山脉利于西风深入;北美中央大平原贯穿南北利于冷空气南下和暖空气北上,而中国东西向的阴山、秦岭、南岭等对冬季风的阻挡明显。

(二)地形局部影响气候1.影响局部气温。

海拔高度要影响气温,一般而言,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山体的阴坡和阳坡要影响气温,一般而言,同一海拔,山体阳坡气温高于阴坡。

山体迎风坡和背风坡要影响气温,一般而言,同一海拔,迎风坡气温低于背风坡(焚风效应)。

河谷地形要影响气温,一般而言,河谷地形水汽较多且不利于散热,气温高于同纬度其它地区气温。

2.影响局部降水(地形雨)。

就同一山体而言,从山麓到山顶,降水先增加后递减,降水最多的地方在山腰;山体的迎风迎风坡降水远远大于背风坡,如图所示。

在干旱地区山地易形成“雨极”(地形雨),如我国祁连山、天山降水多于周围地区,是西北地区的“雨极”。

地形雨的形成对山体高度有一定的要求,一般要求相对高度高于500米。

就同一地区不同山体而言,海拔高的山体降水量较多。

3.影响风速。

山脉与风向大致垂直,可降低风速;山脉与风向平行,对风速削弱作用较弱;山脉隘口可增加风速(狭管效应)。

[全]高中地理(迎风坡、背风坡、山地的垂直地带性)考点详解

[全]高中地理(迎风坡、背风坡、山地的垂直地带性)考点详解

高中地理(迎风坡、背风坡、山地的垂直地带性)考点详解• 1. 迎风坡、背风坡迎风坡,即迎着风向的山坡;背风坡为背着风向的山坡。

迎风坡的空气“冷湿”,背风坡的空气“暖干”,水汽越过一个山坡的过程为:①迎风坡。

携带水汽的风(冷湿)遇到山脉的阻挡,被迫抬升,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逐渐降低(0.6℃/100m),水汽冷凝,产生降水;②背风坡。

风越过山顶后(冷干),开始下沉,随着海拔的降低气温逐渐升高(1℃/100m),因此风越来越温暖干燥(暖干),到达坡脚时,容易带来森林火灾、农作物枯萎。

图1 迎风坡与背风坡• 2. 山地的垂直地带性因此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逐渐降低,分布的植被类型也会发生变化,主要有3个规律:①基带。

山脚分布的植被(基带),与当地的植被分布一致;②山脚-山顶。

从山脚至山顶,气温越来越低,植被越来越稀疏;③迎风坡、阳坡。

迎风坡和阳坡的光照、水汽更加充足,因此同样的海拔时,植被更加茂盛。

在考试中,经常考查珠穆朗玛峰南北坡的植被、雪线差异,总结如下:①南坡的植被种类更丰富。

a). 南坡是阳坡,光照充足;b). 且夏季盛行西南季风,南坡为迎风坡,降水较多;冬季盛行西北季风,南坡为背风坡,免遭寒冷西北季风的侵袭;c). 南坡的相对高度大,可以分布更多的植被种类。

②南坡的雪线更低。

a). 南坡夏季为迎风坡,降水丰富,因此积雪充足,雪线较低。

b). 虽然南坡光照丰富,但不是主导因素,主导因素为降水(积雪量)。

图2 珠穆朗玛峰的垂直地带性规律例题图3 例题答案:(1)青稞(小麦)水稻。

①相同点: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灌溉便利,雨热同期;②不同点:甲地热量不足,降水量较少;乙地热量丰富,降水量较多。

(2)高山草甸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3)流域面积广、降水量大、夏季降水强度大、地形坡度大、水土流失严重。

精讲精析:(1)分析两地的自然条件。

①甲地位于雅鲁藏布江的河谷,丁地位于恒河河谷,两地的地形平坦、土壤肥沃,靠近河流,灌溉水源充足,并且两地都是雨热同期,适宜作物的生长;②甲地位于青藏高原,海拔较高,空气稀薄,气温较低,昼夜温差大,有利于作物养分的积累;而乙地的纬度和海拔都较低,因此气温较高,热量丰富;③夏季该区域盛行西南季风,则甲地位于喜马拉雅山脉的背风坡,空气干燥,降水较少;丁地位于山脉的迎风坡,降水较多。

影响地理现象的因素高考地理知识点

影响地理现象的因素高考地理知识点

影响地理现象的因素高考地理知识点1、影响某地气温高低的因素:——位置、大气、地形、洋流、植被、水文、人类活动(1)位置:包括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①纬度对气温的影响:全球气温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如热、温、寒等五带的划分。

②海陆分布对气温的影响: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受海洋影响大的地区,气温变化缓和;受陆地影响大的地区相反。

如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而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炎热冬季寒冷。

(2)大气:包括锋面活动和天气状况:①锋面活动:主要指冷(暖)锋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对气温的影响。

如冷锋过境前,受暖气团控制,气温较高;冷锋过境时大风降温;冷锋过境后,受冷气团控制,气温较低。

暖锋相反。

②天气状况:白天多云,由于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气温往往比晴天低;夜晚多云,由于大气的保温作用好,往往比晴朗的夜晚温暖;多云时,往往昼夜温差小,晴天时相反。

(3)地形:因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0.6℃/100米),因此同一热量带内,地势越高,气温越低。

另外,高大地形往往对冷空气起屏障作用,因此山间盆地、河谷气温往往偏高。

山地同一高度,阳坡比阴坡气温略高(4)洋流:暖流能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5)植被:主要指植被覆盖率。

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因其对太阳辐射的屏蔽作用和对蒸发量的影响,气温变化小于裸地。

(6)水文:湖区、库区、沼泽、湿地等由于热容量大,对太阳的反射率低,故温差小。

(7)人类活动:城市的热岛效应,大气的温室效应,人类营林与毁林、兴修水库与围湖造田等活动对气温都有很大影响。

2、影响某地降水多少的因素:——位置、大气、地形、洋流、植被及水文(1)位置:主要是海陆位置对降水的影响,通常大陆内部干旱少雨。

(2)大气:主要包括大气环流、锋面、气旋(反气旋)等因素对降水的影响。

①大气环流包括三圈环流和季风环流。

三圈环流中形成了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其中低压带控制地区降水较多,高压相反;西风带内西岸降水多于东岸,信风带内东岸降水多于西岸。

高中地理常见的27种“效应”

高中地理常见的27种“效应”

高中地理常见的27种效应焚风效应翻越山坡的暖湿气流,在迎风坡形成地形雨。

大气中的水汽凝结降落差不多;到背风坡,随着气流下沉,海拔变低,气温升高,空气变得既高温又干燥,此现象被称作“焚风效应”。

“焚风效应”在地球上热带、温带的山地屡见不鲜,甚至可找到主要由“焚风效应”影响形成的荒漠,如南美阿根廷的巴塔哥尼亚沙漠。

我国不少地区都有“焚风效应”,例如偏西气流越过太行山下降时,位于太行山东麓的石家庄就会出现焚风效应。

据统计,出现焚风时,石家庄的日均温比无焚风时增加10℃左右。

绿洲效应在沙漠地区,只要有水源,水份与空气混合,就能降低空气温度,提高相对湿度,这种水份与空气混合产生降温加湿的结果与沙漠中绿洲的形成十分相似,因此称之为“绿洲效应”。

如在热带大陆西岸,有寒流经过的滨海地带(北美的加利福尼亚寒流、南美的秘鲁寒流、北非的加那利寒流、南非的本格拉寒流的沿岸等地区),这一带多雾,气候虽干旱降水少,但由于“绿洲效应”,相对湿度大。

盆地效应在盆地内部的地表,炎热的夏季,常因地势低,空气密度大,稠密的大气阻挡了地面热量向高空的辐射冷却,加之周围高中间低的地势不易散热,使气温升高。

如我国新疆吐鲁番盆地(—155米)有“火洲”之称,是我国夏季最高气温出现的地方,七月份平均气温为33℃,那里极端最高气温曾达到49.6℃。

在寒冷的冬季,常因冷空气密度大,在重力作用下顺山坡下滑至洼地底部汇集,使底部气温低于周围坡地。

如俄罗斯西伯利亚的奥伊米亚康成为北半球的寒极,曾达到—71℃的低温,就是位于封闭盆地。

以上现象谓之“盆地效应”。

高原效应在面积较大的高原上,其上空空气密度小,白天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夜间大气的保温作用较弱,形成气温昼夜温差大的气候特点。

地势愈高,这种特点愈明显,谓之“高原效应”。

如我国青藏高原,这种“高原效应”强烈,才形成了藏族独特的服饰——藏袍。

藏袍大多是右衽大襟,长袖宽领,用飘带扎腰。

夜间气温很低,可以将双手藏在袖中;晨后气温渐渐升高,右袖可以脱下来搭在肩上,以便劳作;到了中午,气温很高,可以将双袖脱下,围在腰间。

备战高考地理之《考前抓大题》-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解析版)

备战高考地理之《考前抓大题》-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解析版)

备战2020年高考地理之《考前抓大题》大题10 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1.(安徽省芜湖市2019—2020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阿塔卡马沙漠位于安第斯山脉西侧海岸山脉的山麓盆地地带,介于南纬180—280之间。

终年高温干燥,这里年平均降水量少于0.1毫米,曾经在1845年至1936年的91年间滴雨未下,是世界上最干旱的地区,干旱河谷广布,在其流出山口处发育洪积扇。

在超强厄尔尼诺年份才会出现暴雨,这些干河床才会有水流,但这样的机会30 —50年才会出现一两次。

考古发现,阿塔卡马沙漠竟是鲸的陵地,有着凄美的西班牙语“Cerro Ballena”(鲸之陵)之称。

下图是阿塔卡马沙漠所在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

(1)指出纳斯卡板块和美洲板块交界处的边界类型,并说明理由。

(2)板块运动改变了区域的地质、地貌和气候特征,分析这些特征的变化对阿塔卡马地区自然环境的影响。

(3)推测阿塔卡马地区洪积扇的整体发育规模和速度的特点。

(4)预测未来几万年内阿塔卡马地区海拔变化趋势。

【答案】(1)消亡边界。

(纳斯卡板块俯冲到美洲板块下)在海洋中形成了海沟;(美洲板块受挤压)在陆地上形成了高大的安第斯山脉;(2)板块运动,导致阿塔卡马地区地壳抬升,形成陆地,海洋沉积作用转变成陆地外力作用;板块运动,导致地表隆起形成山脉;山脉阻挡东部湿润气流进入,导致气候干旱;干旱的气候,发育的河流短且稀少,成为时令河,形成内流湖和内流区;干旱的气候,植被稀少,风化作用强烈,多碎屑物质。

(3)因为降水稀少,流水搬运能力弱,洪积扇发育规模小;气候干旱,多年才会出现一次洪流,洪积扇发育速度缓慢。

(4)阿塔卡马地区位于美洲大陆板块,受板块挤压抬升影响,海拔可能继续升高。

【解析】本题以阿塔卡马沙漠所在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为背景,考查板块运动和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1)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的消亡边界易形成海沟,造山带,纳斯卡板块俯冲到美洲板块下,在海洋中形成了海沟;美洲板块受挤压在陆地上形成了高大的安第斯山脉;故纳斯卡板块和美洲板块交界处为消亡边界。

热点06 常见的“地理效应”-备战2024年高考地理热点专题解读与训练

热点06 常见的“地理效应”-备战2024年高考地理热点专题解读与训练

备战2024年高考地理热点专题解读与训练热点06 常见的“地理效应”【狭管效应】狭管效应,又称峡谷效应或颈束效应,是指峡谷地形对气流的影响。

当气流由开阔地带流入峡谷时,由于空气质量不能大量堆积,于是加速流过峡谷,风速增大,当流出峡谷时,空气流速又会减缓。

在城市中,高大的建筑之间也会因“狭管效应”产生局地强风现象,通常被称为“狭管风”或“穿堂风”。

位于我国新疆天山山脉东侧山脚下的达坂城就是一个存在天然“狭管效应”的地区,达坂城的西部是高大的天山山脉,往东是博格达山,从西两侧的山脉都呈西北东南走向,并呈平行状分布,达坂城所在的地区形成了一个西北东南走向的峡谷。

造成达坂城风力强劲的原因还有以下两方面,其一是达坂城地理位置靠近冬季风的策源地,本身风力较大,影响我国的冬季风主要来自于亚洲高压,距离达坂城较近,产生的影响较大。

其二是达坂城深居我国内陆地区,距海十分遥远,属于降水稀少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地表植被荒芜,以荒漠自然带为主,地表摩擦力较小,对于风力的减弱十分有限。

所以,本身风力强劲地表摩擦力较小,加上“狭管效应”的影响,使得达坂城成为了我国最著名的“老风口”,同时也意味着达坂城地区蕴藏着极为丰富的风能资源。

达坂城风区的面积超过2000平方千米,有1500平方千米的区域具备风力开发条件,被称为“中国风电事业的摇篮”。

热点指引热点概述——狭管效应——焚风效应——大湖效应名师解读热点集训(40分钟)【焚风效应】翻越山坡的暖湿气流,在迎风坡形成地形雨。

大气中的水汽凝结降落差不多;到背风坡,随着气流下沉,海拔变低,气温升高,空气变得既高温又干燥,此现象被称作“焚风效应”。

人们最早发现欧洲阿尔卑斯山脉的焚风效应最为显著。

同一时间,在迎风坡(山南)的意大利米兰往往是大雨如注,而在山北的瑞士却是碧空万里,干热难熬,呈现出明显的“山前山后两重天”的景象。

另外,南美洲南部大陆东侧的巴塔哥尼亚沙漠的形成也与焚风效应有关。

在世界上,亚洲的阿尔泰山、欧洲的阿尔卑斯山、北美的落基山和南美的安第斯山等地都是著名的焚风出现区。

高一地理大气天气气候变化规律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一地理大气天气气候变化规律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一地理大气天气气候变化规律试题答案及解析1.《安徽省应对气候变化方案》提出,安徽省应对气候变化面临巨大挑战,必须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下图表示1962年一2007年安徽省年平均气温变化。

完成下列各题。

【1】1962年一2007年,安徽省年平均气温变化的总体趋势是( )A.降幅超过升幅B.逐年上升C.升高约2.1℃D.波动上升【答案】D【解析】从图形中可知,从1962年一2007年,安徽省年平均气温有时段升高,有时段降低,但总体上是上升的。

其变化趋势为波状上升。

选项D正确。

【2】气候变化对安徽省地理环境的影响有( )A.各地的生长期缩短B.低温冻害损失减小C.极端天气事件增多D.天然湿地面积扩大【答案】C【解析】气温升高,各地的生长期将增长;生长期延长更易受低温冻害影响;由于气温升高,蒸发增加,气候将变干,天然湿地面积将缩小,极端天气事件增多。

选项C正确。

【考点】该题考查气候变化产生的影响。

2.下图为“亚欧大陆及附近海域1月零度等温线图”,读图回答问题。

(12分)(1)C地与F地温度同为零度,但F地纬度偏高的原因是什么?(2分)(2)A、E两地所属的气候类型是什么?1月影响两地的大气环流形式与气候特征有何相似之处?(4分)(3)A地与B地纬度相当,但气温比B地高,试解释原因。

(6分)【答案】(1)F地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增温。

(2分)(2)A地为地中海气候(1分),E为温带海洋性气候(1分),两地1月均受盛行西风控制(1分),温和多雨(1分)。

(4分)(3)A地处大陆西岸(1分),1月受盛行西风控制(1分),风由低纬海洋吹向陆地(1分);B地处大陆东岸(1分),1月受西北季风影响(1分),风来自高纬陆地(1分)。

(6分)【解析】(1)图中亚欧大陆的西岸有北大西洋暖流经过,受其影响F地增温,所以F地的纬度偏高。

(2)A地位于30°—40°N的亚欧大陆西岸,属于地中海气候;B地位于40°—60°N的亚欧大陆西岸,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1月分两地都受西风带影响,其气候特征为温和多雨。

【高中地理】迎风坡和背风坡知识点复习总结

【高中地理】迎风坡和背风坡知识点复习总结

【高中地理】迎风坡和背风坡知识点总结由于地形对气候的影响,山地的迎风坡和背风坡常形成不同的自然环境,进而形成了不同的人文环境。

1、气候的差异。

如图:迎风坡由于地形对暖湿气流的阻挡抬升而降温,易成云致雨,降水较多。

背风坡盛行下沉气流而增温,难成云致雨,降水较少。

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迎风坡上不同的海拔高度降水也有差异。

山麓和山顶地带降水少些,因山麓地带气流抬升不够,成云致雨少些,山顶部分空气湿度已经大大降低,云雨少些,山体的中部降水最多。

如图所示B处降水最多,A 处和山顶都要少。

迎风坡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比背风坡的小。

因迎风坡多云雾雨天气,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气温不会过度升高,夜晚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强,气温不会过度降低。

背风坡反之。

2、自然带的差异。

如图:如图所示,同一自然带迎风坡分布的海拔高些,背风坡分布的海拔要低些。

因迎风坡降水多,且热量要丰富些。

如果山地对气流过度抬升,迎风坡和背风坡甚至呈现出完全不同的自然景观。

如南美南部安第斯山脉的西风带两侧,西侧迎风坡是温带落叶林带,背风坡东侧是温带荒漠带。

3、雪线的海拔高度不同。

如图:如图所示,迎风坡雪线分布的海拔低些,背风坡分布的海拔高些。

因为迎风坡降水多,更易积雪,水循环更活跃。

背风坡气流下沉增温干燥,积雪更易融化和蒸发,同时降水少,积雪也少。

4、人文景观的差异。

迎风坡自然条件更优越,人口、城镇分布密些,经济发达些。

背风坡反之。

如古诗“山雨欲来风满楼”一般只有迎风坡才有这种现象出现。

如果是海岛山,背风坡是发展海滨欲场的良好地方。

因这里天气晴朗,雨天少,太阳辐射强。

背风坡还是盐场的最佳位置,因背风坡盛行下沉气流,难成云致雨,降水少。

同时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辐射强,且大气干燥,蒸发强。

背风坡海岸还可以作为海上船只的避风港。

5、山地气温的垂直递减率总的来说,同一座山峰,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一般来说,海拔每升高100m,气温大约下降0.6℃。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2020·江苏高考)下图为甲、乙两山地同纬度的山地垂直带谱示意图。
1.两山地属于 D
A.昆仑山脉
B.秦岭
C.祁连山
D.横断山脉
2.两山地的基带植被类型不同,原因是
乙山地 C
A.基带更高,热量不足 B.海拔更高,山谷风强 C.基带受焚风作用更强 D.基带原生植被遭破坏
贡嘎山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因东西坡降水差异,两坡针叶林种 群有较大差异。图为“贡嘎山垂直自然带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 下面小题。
2.自然带的分布:
(2) 基带和顶带: 基带:山麓所在的自然带,由当地的纬度决定;
纬度
气候
植被
南北纬 30°~40° (西岸)
地中海 气候
亚热带常绿 硬叶林
实例:下列两图的基带分别是什么?
顶带
➢ 顶带:某一山地垂直带谱中最高的自然带。它是垂直带谱完整性的标志。一个完 整垂直带谱,顶带应是永久冰雪带。如果山地没有足够的高度,顶带则为与其高 度及生态环境相对应的其他自然带。
山北水南为阳 山南水北为阴
阴坡 阳坡
河 流
阳坡 阴坡
山南水北为阳 山北水南为阴
阳坡 阴坡
河 流
南半球
赤道
北半球
冰川带 草甸带 森林带
北极
➢ ③坡向 ——同一山地,同一自然带的分布,迎风坡低、背风坡高
太行山
温带地区南北走向的山,背风坡自然带分布海拔高, 迎风坡自然带分布海拔低(如太行山迎风坡降水多, 但气温稍低,在背风坡相同的海拔处,其降水量比 迎风坡少,但气温偏高,因此太行山同一自然带分 布的海拔高度西坡高于东坡)
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海拔
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1.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成因:

[全]高中地理(迎风坡、背风坡、气候的影响因素)考点详解

[全]高中地理(迎风坡、背风坡、气候的影响因素)考点详解

高中地理(迎风坡、背风坡、气候的影响因素)考点详解•迎风坡、背风坡一般来说,迎风坡降水多(冷湿)、背风坡降水少(暖干),具体的成因如下:①迎风坡。

携带水汽的风(冷湿)遇到山脉的阻挡,被迫抬升,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逐渐降低,因此水汽冷凝,产生降水;②背风坡。

风越过山顶后(水汽减少,冷干),开始下沉,并且随着海拔的降低气温逐渐升高。

因此背风坡的气流较为温暖干燥(暖干),容易引起冰雪融化、森林火灾等灾害。

图1 迎风坡与背风坡例题读图,完成第1题。

1、下列四幅图中,能正确反应上图气流运动过程中气温、降水可能性变化趋势的是()答案:B精讲精析:(1)分析气温的变化。

①气流从甲地到乙地,即从迎风坡到背风坡,越过了山坡;②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逐渐降低。

从甲地到乙地,海拔先升高后降低,因此气温先降低、后升高。

图中的实线代表气温,因此选项B正确。

(2)分析降水的变化。

①气流从甲地出发,在迎风坡,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逐渐降低,水汽逐渐冷凝,成云致雨,因此降水逐渐增加(一般在山腰处降水最多);②气流越过山坡,到达背风坡,气流中的水汽较少(已经在迎风坡形成了降水),在气流到乙地的过程中,逐渐下沉、升温,空气变得越来越干燥,降水可能性越来越小;③因此甲地-山腰(接近山顶)-乙地,降水的可能性先增加、后降低,图中的虚线代表降水可能性,即选项B正确。

总结•气候的影响因素本节例题的难度较小,解题思路为:①根据气温与海拔高度的关系(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分析气流运动过程中的温度变化(山脚-山顶-山脚);②气流中的水汽,会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冷凝,成云致雨,因此从山脚-山腰,降水逐渐增多;此后越过山顶,气流下沉增温,空气越来越干燥,因此降水可能性逐渐减小,即山脚-山腰(接近山顶)-山脚,降水先增加后减少。

在该题中,仔细观察可以发现,选项B中气温的最低点(山顶)、降水的最高点(山腰)并不在同一海拔,因为往往山腰处的降水最多,植被也最为茂盛。

高考地理考点:相同海拔的背风坡比迎风坡的温度高的原因

高考地理考点:相同海拔的背风坡比迎风坡的温度高的原因

高考地理考点:相同海拔的背风坡比迎风坡的温度高的原因高考地理考点:相同海拔的背风坡比迎风坡的温度高的原因很多同学在学习过程中都可能遇到了类似这样的题:一气团从一山峰的西坡流向东坡如图所示,在经过甲、乙海拔相同的两地,则()A.水汽含量甲地>乙地B.气温甲地=乙地C.水汽含量甲地<乙地D.气温甲地<乙地提供的参考答案是AD,甲坡为迎风坡,因为有水汽凝结所以比背风坡的乙地水汽含量多,这一点很多学生还是可以理解的,可是为什么迎风坡的甲地气温比背风坡的乙地低,很多学生就不太理解了。

下面就这个问题,本人谈一下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理解。

在对流层范围内,气温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降低,称为气温垂直递减率,一般为0.6℃/100米。

气流在上升过程中,如果没有与外界进行热量的交换时,每上升单位距离的温度变化,称为气温垂直递减率。

不含水汽的干空气上升的绝热直减率是干绝热直减率,理论值为1℃/100米,未饱和的空气绝热直减率近似等于1℃/100米。

当空气在作水平运动遇到山地阻挡时,被迫抬升,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气温逐渐降低,开始时,因没有水汽凝结出来,可以近似地认为是按干绝热直减率(1℃/100米)递减,当迎风坡的气流上升到一定高度空气中的水汽达到饱和状态时,空气中的水汽发生凝结,即空气中的水汽由气态变成液态,这时水汽就会释放出潜热,即对周围加热,所以这时空气再上升时,气温变化的梯度将变小,低于水汽凝结前的温度直减率(1℃/100米),约为(0.5~0.6)℃/100米,这样,有水汽凝结时的空气垂直递减率为湿绝热直减率。

当气流越过山顶后,空气顺背风坡下滑并基本按干绝热直减率增温,而使得背风坡空气中的水汽蒸发加快形成雨影区。

当该地气流抵达山麓时,山麓的气温比山前相同海拔高度高得多,湿度小得多,形成干热如焚的焚风。

同一海拔高度的背风坡比迎风坡温度高的这种焚风效应在地球上热带、温带的山地屡见不鲜,我国的太行山、武夷山、西南峡谷等地区和阿尔卑斯山、北美的落基山脉、澳大利亚大分水岭西侧和巴塔哥尼亚荒漠等地带都是著名的焚风区。

课外地理为什么这里山坡处的气温比较低海拔处的高?

课外地理为什么这里山坡处的气温比较低海拔处的高?

课外地理为什么这里山坡处的气温比较低海拔处的高?本文由地理蹊倾情首发编辑整理制作,虽免费交流使用,但保留谴责直接拿过去作为自己成果的部分使用者的权利。

在新疆天山的一些牧区有的冬牧场(一般在海拔较低的山麓凹地)居然比夏牧场(一般在山坡上部)海拔更高也就是说较高海拔处气温反而不低这是什么原因呢?下面我们来看一段视频:视频出自《地理·中国》 20200111 自然胜景·奇怪的土丘哦,原来是逆温搞的鬼。

可什么是逆温呢?一般情况,大气温度会随着高度增加而下降但在某些天气条件下地面上空的大气结构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反常现象气象学上称之为“逆温”据其成因,逆温主要可分为辐射逆温、锋面逆温、平流逆温和地形逆温还包括湍流逆温等图a为正常气温垂直分布情形;在晴朗无云的夜间,地面辐射冷却很快,贴近地面的气层也随之降温。

离地面愈近,降温愈快,离地面愈远,降温愈慢,因而形成了自地面开始的逆温(图b);随着地面辐射冷却的加剧,逆温逐渐向上扩展,黎明时达最强(图c);日出后,太阳辐射逐渐增强,地面很快增温,逆温便逐渐自下而上地消失(图d、e)。

辐射逆温厚度从数十米到数百米,在大陆上常年都可出现,以冬季最强。

冬季夜长,逆温层较厚,消失较慢。

辐射逆温是最常见的类型经常发生在晴朗无云的夜间由于地面和大气的比热容不一样(地理蹊注:大多在晴朗少云风速小的夜间)地面辐射强烈冷却,近地面层气温迅速下降而高处气层降温较少从而出现上暖下冷的逆温现象锋面逆温冷暖气团交锋所形成的面,称为锋面由于冷气团在下,暖气团在上就形成了上暖下冷的逆温地形逆温主要由地形造成主要在盆地和谷地中由于夜间山坡上的空气冷却很快于是冷空气顺坡下沉到谷底谷底原来的较暖空气被冷空气抬挤上升出现上暖下冷的逆温现象平流逆温的形成是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地面或气层上下层空气受到冷地面或气层的影响迅速降温上层受影响较少,降温较慢从而形成平流逆温逆温产生时风力小,不利于大气对流上升,不利于雾的扩散,不利于大气污染物扩散,可以抑制沙尘暴产生。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地理阅读29】山体效应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地理阅读29】山体效应

山体效应【阅读材料】山体效应主要指隆起地块的热力效力,巨大山体(山系或高原)创造其周围的气候。

在任一相同的海拔高度上,隆起地块的表面积越大,则山体对其本身和周围环境的影响也就越大。

也可以这么理解山体效应,该效应是由隆起山体造成的垂直带界限,如林线(山地森林分布的最高界线)、雪线等,在内陆的巨型山体或者山系中央比外围地区分布要高的现象,形成原因是山体的热力效应所产生,山体内部比外部(或外围低地)温度高的温度分布格局。

山体作为突起的热岛,太阳辐射被吸收并转换成长波热能,其温度远高于相同海拔自由大气的温度。

研究表明,影响山体效应强度的因素主要是山体基面高度和降水。

注:山体内部并不是指山体地下的内部,而是以山体地表本身作为内部,以外区域为外围进行区分的。

山体效应之所以产生,根据大气受热过程的原理,可以推断出:地面是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山体内部海拔高,空气较稀薄,地面接收的太阳辐射较山体外部多,再加上山体内部气候较为干燥降水少,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地面接收的太阳辐射较山体外部多,传递给大气的热量也较多,山体外部的地面热量传递到同山体相同海拔高度时,热量已大为减弱。

山体效应在山体上比边缘地区明显,山体越大,植物生长的上限相对越高,垂直自然带的相应界线也越高。

山体效应对山体本身也有影响,与低地相比,山地的气压、气温和湿度都有所降低,而日照和辐射则有所增加,到一定的高度时有较大的降雨量。

在山坡上,多种不同气候带的分布与从赤道到两极气候带的分布有些相像。

在低纬度地区,高度可起调节温度的作用。

因此,即使在赤道上,高山也会终年积雪。

山体在垂直方向上,受水热条件影响不同,呈现不同的植被景观的变化,因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甚为复杂,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山体效应也是山体越大,其效应越明显。

【地理试题中的山体效应】山体效应是指由于山体隆起,对山体本身及其周围环境造成的气候效应。

下图为38ºN科罗拉多落基山脉山体内外最热月气温10℃等温线分布高度图。

新高考地理地形对局地小气候气温的影响。

新高考地理地形对局地小气候气温的影响。

考点地形对局地小气候气温的影响m,气温降低6 ℃;②山体的阴坡和阳坡要影响气温,一般而言,同一海拔,山体阳坡的气温高于阴坡。

③山体迎风坡和背风坡要影响气温,一般而言,同一海拔,迎风坡气温低于背风坡(焚风效应)。

地形可以阻挡冷空气(我国东西走向的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等);④山脉垭口要影响气温,一般而言,当暖空气通过垭口时,垭口后方气温较高;当冷空气通过垭口时,垭口后方气温较低。

地理概念:高原、高山上的“垭口”垭口在《辞源》里的解释是“两山间的狭窄地方”,即连续山梁的一块平坦且相对较低的位置,也可以说是高大山脊的鞍状坳口。

垭口的地理意义:⑤山间盆地、河谷气温较高(同一热量带内,地形对冷空气起屏障作用,如:高大山脉阻挡,冬季风难以入侵;盆地地形,冬季不易散热;干热河谷)河谷地形要影响气温,一般而言,河谷地形水汽较多且不利于散热,气温高于同纬度其它地区气温。

盆地地形:空气不易扩散,盆地底部气温更高(冬季加重暖冬与雾霾)。

如果冷空气进入盆地堆积,易导致气温更低(加剧了寒潮或者冷空气的影响时间,对农业生产极为不利)补充:干热河谷是指高温、低湿河谷地带,大多分布于热带或亚热带地区。

区域内光热资源丰富,气候炎热少雨,水土流失严重,生态十分脆弱,寒、旱、风、虫、草、火等自然灾害特别突出。

⑥对气候日较差和年较差的影响:山地比附近平原气温日较差小;山顶比山谷气温日较差小;高原比平原气温日较差大。

对气温年较差的影响:同一纬度的高原高山地区,气温年较差较小(夏季由于海拔高,气温低;冬季由于海拔高,寒冷气流影响不到,所以气温不是很低)。

⑦对热力环流的影响。

如山谷风的形成。

【拓展提升】在我国西南众多的深切峡谷中分布着许多干热河谷,这些河谷往往山坡林木繁茂,而谷底植被稀疏。

读中国西南地区示意图及干旱河谷景观图。

完成下面小题。

1.形成图中干热河谷的原因可能是()A.地处内陆,距离海洋远,海洋水汽难以到达B.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大,谷底植被难以存活C.河谷深,地处背风坡,气流下沉增温D.受副高控制时间长,盛行下沉气流2.关于图中a、b两支气流叙述正确是的()A.气流a是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形成的B.气流b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的C.气流a从太平洋上带来充沛的水汽,使贵阳阴雨连绵D.气流b从太平洋上带来充沛的水汽,使昆明阴雨连绵【答案】1.C 2.B【分析】1.读图可知,该地位于我国横断山区,为季风区,受西南季风和东南季风的影响,A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地理考点:相同海拔的背风坡比迎风坡的温
度高的原因
高考地理考点:相同海拔的背风坡比迎风坡的温度高的原因
很多同学在学习过程中都可能遇到了类似这样的题:一气团从一山峰的西坡流向东坡如图所示,在经过甲、乙海拔相同的两地,则()
A.水汽含量甲地>乙地B.气温甲地=乙地
C.水汽含量甲地<乙地D.气温甲地<乙地
提供的参考答案是AD,甲坡为迎风坡,因为有水汽凝结所以比背风坡的乙地水汽含量多,这一点很多学生还是可以理解的,可是为什么迎风坡的甲地气温比背风坡的乙地低,很多学生就不太理解了。

下面就这个问题,本人谈一下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理解。

在对流层范围内,气温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降低,称为气温垂直递减率,一般为0.6℃/100米。

气流在上升过程中,如果没有与外界进行热量的交换时,每上升单位距离的温度变化,称为气温垂直递减率。

不含水汽的干空气上升的绝热直减率是干绝热直减率,理论值为1℃/100米,未饱和的空气绝热直减率近似等于1℃/100米。

当空气在作水平运动遇到山地阻挡时,被迫抬升,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气温逐渐降低,开始时,因没有水汽凝结出来,可以近似地认为是按干
绝热直减率(1℃/100米)递减,当迎风坡的气流上升到一定高度空气中的水汽达到饱和状态时,空气中的水汽发生凝结,即空气中的水汽由气态变成液态,这时水汽就会释放出潜热,即对周围加热,所以这时空气再上升时,气温变化的梯度将变小,低于水汽凝结前的温度直减率(1℃/100米),约为(0.5~0.6)℃/100米,这样,有水汽凝结时的空气垂直递减率为湿绝热直减率。

当气流越过山顶后,空气顺背风坡下滑并基本按干绝热直减率增温,而使得背风坡空气中的水汽蒸发加快形成雨影区。

当该地气流抵达山麓时,山麓的气温比山前相同海拔高度高得多,湿度小得多,形成干热如焚的焚风。

同一海拔高度的背风坡比迎风坡温度高的这种焚风效应在地球上热带、温带的山地屡见不鲜,我国的太行山、武夷山、西南峡谷等地区和阿尔卑斯山、北美的落基山脉、澳大利亚大分水岭西侧和巴塔哥尼亚荒漠等地带都是著名的焚风区。

焚风效应可使得初春积雪提前融化,夏季粮食作物与水果早熟,甚至引起森林大火,冬季可造成雪崩等。

巩固练习:
读下图,回答1~3题。

1.气流在②—③之间成云致雨,气温垂直递减率与山地其它处相比的变化及成因()
A.变大,水汽凝结释放热量
B.变大,水汽凝结消耗热量
C.变小,水汽凝结释放热量
D.变小,水汽凝结消耗热量
2.气流穿越山顶后按干绝热变化,气流在④处的温度比在①处的温度大约高()
A.7.5℃B.9℃C.12℃D.15℃
3.下列地理现象与焚风效应无关的是()
A.云南怒江谷地山麓地带出现热带、亚热带稀树草原B.吐鲁番盆地夏季高温
C.美国中部草原地区的沙尘暴问题
D.澳大利亚西海岸出现热带荒漠
参考答案:1.C2.D3.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