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地球
高三地球知识点
![高三地球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ab08511e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1b.png)
高三地球知识点地球是我们居住的星球,了解地球的知识对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是关于高三地球知识点的详细介绍。
一、地球的结构地球主要由内核、外核、下地幔、上地幔、地壳等组成。
内核是地球的中心部分,主要由铁和镍组成。
外核则由液态的铁和镍构成。
下地幔和上地幔是由岩石构成的层,而地壳则是地球最外层的岩石壳层。
二、地球的大气层地球的大气层分为不同的层次,包括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和外层等。
对流层是最接近地球表面的大气层,其中包含着我们所生活在的大气环境。
平流层以上的层次主要由稀薄的气体组成,起到保护地球的作用。
三、地球的水圈地球的水圈是指地球上所有水的总体循环系统。
它包括大海、河流、湖泊、冰雪、地下水等。
水圈的循环起到调节地球气候和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作用。
四、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自转是指地球围绕着自己的轴线旋转一周的运动,它引起了昼夜交替的现象。
地球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轨道,一年时间完成一次,这决定了季节的变化。
五、地球的地理特征地球上有许多地理特征,包括山脉、平原、河流、湖泊、草原和沙漠等。
这些地形地貌的不同给地球带来了丰富多样的生态环境。
六、地球的生物多样性地球是一个生命丰富的星球,拥有各种各样的生物种类。
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我们需要保护地球上的生物资源。
七、地球的环境问题地球面临着气候变化、空气污染、水源污染等环境问题。
这些问题对人类生存和生活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保护地球做出努力。
总结:地球是我们生存的家园,了解地球的知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地球资源。
希望通过对高三地球知识点的介绍,能够增加大家对地球的了解,并鼓励大家积极参与到保护地球的行动中来。
让我们共同努力,保护我们的地球。
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地球自转
![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地球自转](https://img.taocdn.com/s3/m/7d8414d3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f1.png)
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地球自转
地球自转
(1)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
(2)速度:①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最快,南北纬60减为赤道的一半。
南北极点既无角速度,也无线速度。
线速度运算公式Vф=1670千米/小时COSф(其中ф为纬度)。
②角速度(除两极为0外,各地相等15/h)。
注意:同步卫星的角速度与地球角速度一样
(3)周期:①恒星日(23时56分4秒,真正周期);②太阳日(24时,昼夜更替周期)
注意:同一颗恒星在天空中同一位置观测的时刻,每天提早4分钟,1 5天提早1小时,一个月提早2小时;亦即每个季度天空同一位置的星座是不同的。
(4)意义:①昼夜更替(周期24小时,一个太阳日)
②地点时(不同经度地点时不同)。
经度差1=时刻4分钟
③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
例如:与河流腐蚀岸、堆积岸的关系,与河流建港的关系,与三角洲的进展关系。
【注意】:弯曲河道的河流凸岸是堆积岸,缓坡岸;凹岸是腐蚀岸,陡坡岸。
右图中的D岸腐蚀最厉害;A岸比B岸腐蚀厉害。
④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
(北极不动,在北半球,北极星与地平面的夹角(仰度)=所在纬度。
⑤地球两极略扁,赤道略鼓的形状(因赤道离心力较大,向两极递减)。
高考地理复习专题知识归纳总结—地球的公转
![高考地理复习专题知识归纳总结—地球的公转](https://img.taocdn.com/s3/m/103d7236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275c754.png)
高考地理复习专题知识归纳总结—地球的公转一、课标呈现结合实例, 说明地球运动(公转)的地理意义 二、基础知识知识点1:地球公转的特征(1)方向:自西向东。
从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从南极上空俯视,为顺时针。
(2)自转周期:周期(一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
(3)速度:约每日1度。
知识点2:黄赤交角(1)黄赤交角是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的夹角,目前为23°26′。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到导致地球在绕太阳公转的过程中直射点不断移动。
黄赤交角的大小决定太阳直射点做回归运动的范围。
也决定了发生极昼极夜地区的范围。
黄赤交角的度数等于回归线的度数,并与极圈的度数互余,即二者之和为90°。
如果黄赤交角变大,热带、寒带变大,温带变小;如果黄赤交角变小,热带、寒带变小,温带变大。
(2)影响: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做周期性往返运动——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回归运动的周期:1个回归年,为365日5时48分46秒。
(注意恒星年比回归年长)知识点3: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1.昼夜长短的变化2.正午太阳高度角(1)正午太阳高度角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与地面所形成的的夹角,一天当中地方时为中午12点太阳高度最大。
正午太阳高度角是由直射点所在的纬度决定的,离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
(2)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规律(3)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运用:①确定地方时当某地太阳高度达一天中最大值时,就是一天的正午时刻,此时当地的地方时是12时。
①判断所在地区的纬度当太阳直射点位置一定时,如果知道当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就可以根据“某地与太阳直射点相差多少纬度,正午太阳高度就相差多少度”的规律,求出当地的地理纬度。
①确定房屋的朝向为了获得最充足的太阳光照,各地房屋的朝向与正午太阳所在的位置有关。
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南方,房屋朝南。
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北方,房屋朝北。
①判断日影长短及方向太阳直射点上,物体的影子缩短为0;正午太阳高度越大,日影越短;反之,日影越长。
高考地理基础地球构造基础知识点清单
![高考地理基础地球构造基础知识点清单](https://img.taocdn.com/s3/m/7ce0a021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27.png)
高考地理基础地球构造基础知识点清单地球的内部结构1. 地球的三层结构:地壳、地幔、地核。
2. 地壳:分为陆壳和海壳,陆壳主要由硅质岩石组成,海壳主要由镁铁质岩石组成。
3. 地幔:位于地壳之下,由厚达2900公里的固体岩石组成。
4. 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外核是液态的,内核是固态的。
地球的板块构造1. 板块构造理论:地球上的陆地和海洋被分为多个大块,称为板块。
2. 板块边界类型:包括大陆边界、海洋边界和大陆-海洋边界。
3. 板块边界的地质现象:包括地震、火山喷发和山脉的形成。
4. 板块运动的驱动力:主要是地球内部的热对流和地球自转的影响。
地球的地壳变动1. 变动类型:包括构造抬升、构造沉降、构造断裂和构造变形等。
2. 构造抬升:指地壳隆起,形成山脉或高原。
3. 构造沉降:指地壳下降,形成盆地或海洋。
4. 构造断裂:指地壳发生破裂,形成断层。
5. 构造变形:指地壳岩石受到外力作用而发生形变的过程。
地壳的地貌类型1. 高原:由地壳抬升或侵蚀作用形成的平坦或凹凸不平的地形。
2. 平原:由地壳沉降或侵蚀作用形成的平坦的地形。
3. 山地:由地壳抬升或地壳运动形成的起伏的地形。
4. 盆地:由地壳沉降形成的中部平坦而四周高出的地形。
地球的水体分布1. 海洋:包括大洋和海。
大洋分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
2. 湖泊:由地壳抬升或火山喷发形成的淡水或咸水湖泊。
3. 河流:由降雨或冰雪融化形成的水流,汇入海洋或湖泊。
地球的大气环境1. 大气成分:主要包括氮气、氧气、水蒸气、二氧化碳等。
2. 对地球的作用:保持适宜的气候、生物活动和屏蔽宇宙射线等。
3. 大气层:由地球表面向上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同温层、臭氧层和电离层等。
总结:地球的构造是地理学中的基础知识之一。
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板块构造、地壳变动、地貌类型、水体分布和大气环境等基础知识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地球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进而深入探讨地理学相关的问题。
地理笔记高中
![地理笔记高中](https://img.taocdn.com/s3/m/91f81d3f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0e.png)
地理笔记高中一、自然地理1. 地球的构造地球主要由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部分组成。
地壳是最外层的固体岩石层,包括陆地和海洋地壳。
地幔则是介于地壳和地核之间的一层高温岩石层,厚度约为2900千米。
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外核为液态,内核为固态。
2. 地球的内部运动地球的内部具有两种主要形式的运动:地壳的水平运动和地壳的垂直运动。
地壳的水平运动表现为板块构造运动,即地壳板块相对运动,导致地壳的地震和火山活动。
地壳的垂直运动主要包括地壳隆起和地壳下沉现象,如山脉的形成和地质断裂。
3. 地球的气候和气象气候是长期的天气状况统计,包括温度、降水、风力等要素。
气象则关注短期内的天气变化。
地球的气候主要受到太阳辐射、地球自转和地形等因素的影响。
不同地区由于纬度和海拔的不同,气候也呈现多样性。
4. 水资源地球上约70%的表面被水覆盖,但其中绝大部分是咸水,只有少部分是淡水资源。
淡水主要包括地下水、湖泊和河流等。
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对于人类社会和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5. 地理环境与生态系统地理环境是指地球表面的各种自然环境,包括土地、气候、水资源等。
生态系统是由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一个系统。
地理环境对于生态系统的形成和演化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同时生态系统也对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人文地理1. 人口地理人口地理主要关注人口的数量、分布和变化等问题。
人口数量和分布的不均衡现象对于地区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状况产生深远影响。
人口地理还涉及人口迁移、人口密度和人口结构等方面的研究。
2. 城市化与城市地理城市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转移的过程。
城市地理研究城市的空间分布、功能区划、城市规模和城市发展等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地理的研究意义日益凸显。
3. 经济地理经济地理研究地域经济的空间分布、地域经济联系和地域经济发展等方面的问题。
包括产业地理、交通运输和资源开发等内容。
经济地理的研究对于合理规划和发展地域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地理高考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地理高考知识点总结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c19720c4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6ecb76a.png)
地理高考知识点总结人教版一、地球的形状和结构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它是一个近乎球形的天体,但由于地球自身的自转和公转运动,使得地球可能稍微扁扁。
并且地球由地壳、地幔、地核等不同结构的部分组成。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一层硬壳,地幔是介于地壳和地核之间的一层软流层,地核则是地球的中心部分,由内外两层构成。
二、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自转是指地球绕自身轴心旋转的运动,其自转一周需要24小时,这个时间就构成了一天的时间。
地球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轨道运动的现象,每一年绕行一周。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决定了地球的白昼和黑夜、四季变化等自然现象。
三、地球的地理分区地球上存在着温带、寒带、亚热带、热带四大气候带,这些气候带由于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不同热量分布、以及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以及地球自转轴的倾斜角度都有关系。
另外,地球上还有五大洲,它们是亚洲、非洲、欧洲、美洲、大洋洲,此外还有南极洲等奇特景象可挖掘。
四、地球的气候地球的气候是由地球自身的气候动力、水文循环、太阳能的照射角度、海陆分布、地形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地球上的气候类型不胫而走,常见的有热带季风气候、热带雨林气候、地中海气候等。
五、地球的地形地球的地形多种多样,有平原、丘陵、山地、盆地、高原等等。
地球地形的特征与地球物理性质、地球气候、地球人文活动都有密切关系。
地球地形决定了各地的资源分布、生长植物、地势高低等自然现象。
六、地球的自然资源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包括种种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等。
这些资源既是人类生活的物质基础,也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地球的各种资源分布不均衡,资源的利用和开发也面临着很多问题和挑战。
七、地球的环境问题地球的环境问题主要包括水资源的短缺、土地的荒漠化、气候变化等诸多问题。
这些问题是全球性的、复杂的,对于世界各国来说都是一个挑战。
全球的气候变暖和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成为了人类共同面对的大问题。
八、地球的人口分布地球上的人口分布不均衡,人口聚集在了产业发达、资源丰富的地区。
自然地理高考知识点归纳总结
![自然地理高考知识点归纳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c0498e86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fd57016.png)
自然地理高考知识点归纳总结自然地理是高考地理科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自然地理知识点对于高考考生来说是非常关键的。
在这篇文章中,将对自然地理常见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以帮助考生更好地复习备考。
第一部分:地球与地球运动1.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是一个近似于椭球形的球体,赤道略大于两极,直径约为12756.274km。
2. 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地球上各种自然现象发生的基础。
自转产生昼夜变化,公转引起季节变化。
3. 地球的倾斜与地区气候地球赤道与黄道面之间的倾角引起不同地区之间的气候差异,热带气候、温带气候和寒带气候是其表现形式。
第二部分:大气圈与天气1. 大气的组成大气主要由氮气、氧气和其他气体组成,其中氮气占比最大。
2. 大气层大气层主要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外层等,各层之间具有不同的温度和气压特点。
3. 大气运动大气的水平运动表现为风,垂直运动表现为对流和垂直气旋。
4. 天气与天气变化天气是指地球上一定时期内的气候状态,其变化受到热带气旋、锋面和气候等因素的影响。
第三部分:水资源与水循环1. 水资源的分布与利用地球上水资源的分布与地形、气候等因素有关,合理利用水资源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2. 水的循环过程水的循环包括蒸发、凝结、降水、下渗等过程,通过这些过程,水在不同形态循环流动。
3. 水循环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地理环境会影响水循环的过程,湿润气候条件下水资源丰富,干旱气候条件下水资源匮乏。
第四部分:地表水与地下水1. 地表水的形成与分布地表水主要来自降水和地下水补给,其分布受地形、降水和地下水位等因素影响。
2. 地表水的利用与污染地表水的利用包括饮用水、农业用水和工业用水等,然而,过度开发和污染对地表水造成威胁。
3. 地下水的形成与分布地下水主要来自降水的入渗和地表水的补给,地下水的分布具有多样性。
4. 地下水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地下水被广泛用于饮用水、工业用水和农业灌溉,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地下水资源是非常重要的。
新高考地理必考知识点
![新高考地理必考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b636f50c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95.png)
新高考地理必考知识点地理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在新高考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考生需要熟悉并掌握地理的必考知识点,才能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本文将介绍新高考地理必考知识点,并按照合适的格式进行简洁美观的排版。
一、自然地理知识点1. 地球与地理坐标:地球是我们人类生活的家园,掌握地球的基本情况是非常重要的。
地球是一个近似于椭球体的球体,被划分为北半球、南半球、东半球和西半球。
为了确定位置,人们采用了经纬度坐标系统,其中纬度表示地点距离赤道的远近,经度表示地点相对于本初子午线的位置。
2. 大地形地貌与水系:地球的表面由陆地和水域组成,根据形态特征不同,可分为高原、平原、山地、盆地、丘陵等地形。
水系包括海洋和内陆水系,海洋是地球表面积水最广的部分,而内陆水系包括河流、湖泊、湿地等。
3. 气候与气象:气候是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地球大气长期变化的统计结果。
气候要素包括温度、降水、气压、湿度等。
气象研究具体天气现象,如暴雨、台风、龙卷风等。
4. 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自然灾害常常给人类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
地震、火山、洪水、干旱等是常见的自然灾害形式。
防灾减灾工作非常重要,包括科学预测、预防、应急救援等。
二、人文地理知识点1. 人口与城市:人口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组成单位,城市是人口集中居住的地区。
人口密度、人口数量、人口流动等是重要的人口指标。
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城市规模的变化对人类社会产生重要影响。
2. 经济与农业: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农业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济增长与发展存在着不平衡性,经济规模、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模式等是经济学关注的重点。
3. 文化与城市发展:城市与文化密切相关,文化是城市发展的灵魂。
文化多样性、文化遗产、城市文化创意产业等是人们关注的话题。
4. 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技术在地理学领域有着重要应用。
GIS 能够整合遥感数据,进行地理分析和决策支持;而遥感技术则能够获取地球表面的大范围信息。
2025年高考地理复习:高中地理必背基础知识点提纲
![2025年高考地理复习:高中地理必背基础知识点提纲](https://img.taocdn.com/s3/m/e9686d8d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57d3542.png)
2025年高考地理复习:高中地理必背基础知识点提纲一、地球与地图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o形状: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o平均半径:约 6371 千米。
o赤道周长:约 4 万千米。
2.地球仪o地轴:地球自转的假想轴,北端指向北极星附近。
o两极:地轴与地球表面相交的两点,分别是北极和南极。
3.经线和纬线o经线:连接南北两极的半圆,指示南北方向,所有经线长度相等。
o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指示东西方向,赤道是最长的纬线,从赤道向两极纬线逐渐缩短。
4.经度和纬度o经度:以本初子午线 0°经线)为基准,向东向西各分 180°,向东为东经,用“E”表示;向西为西经,用“W”表示。
o纬度:以赤道为基准,向南向北各分 90°,向北为北纬,用“N”表示;向南为南纬,用“S”表示。
5.地图三要素o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公式为:比例尺 = 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o方向:一般地图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定向;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箭头指向北方;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o图例和注记:地图上表示地理事物的符号和文字说明。
6.等高线地形图o等高线:地图上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
o等高线的特点:同线等高;等高距全图一致;等高线一般不相交、不重合 陡崖处除外)。
o地形部位: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
二、地球的宇宙环境1.天体系统o层次:总星系→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
o太阳系:由太阳、行星、矮行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和行星际物质等构成。
2.太阳o主要成分:氢和氦。
o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
o太阳活动:包括黑子、耀斑、日珥、太阳风等,对地球的气候、电离层和磁场等产生影响。
3.地球o普通性:在太阳系中,地球在体积、质量、密度等方面与其他行星相似。
o特殊性:存在生命,条件包括适宜的温度、液态水、适合呼吸的大气。
高考地理复习中的重点知识
![高考地理复习中的重点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5ce0a685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8d.png)
高考地理复习中的重点知识对于即将面临高考的同学们来说,地理学科的复习需要抓准重点,有的放矢,才能提高复习效率,取得理想的成绩。
以下是高考地理复习中的一些重点知识。
一、地球的宇宙环境了解天体系统的层次、太阳系的组成以及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要明白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比如太阳辐射对地球气候、生物和人类活动的作用,以及太阳活动对地球磁场、电离层和气候的影响。
对于地球的圈层结构,要清楚地球内部圈层(地壳、地幔、地核)的特点,以及地震波在判断地球内部结构中的应用。
同时,也要掌握地球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的组成和相互关系。
二、地球上的大气大气的受热过程是重要的知识点,要理解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逆辐射之间的能量传递和转换。
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能够解释城市热岛效应、海陆风、山谷风等现象。
对于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要清楚其分布规律,以及对气候形成的影响。
季风环流也是常考的内容,比如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成因和特点。
此外,常见的天气系统如冷锋、暖锋、准静止锋以及气旋(低压)和反气旋(高压)的特点和对天气的影响,需要重点掌握,能够根据天气图判断天气状况,并分析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三、地球上的水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包括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和海上内循环,要理解其地理意义,比如对水资源的更新、塑造地表形态等方面的作用。
洋流也是重点之一,要掌握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包括寒流和暖流的分布,以及洋流对气候、海洋生物、海洋航行和海洋污染的影响。
四、地表形态的塑造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两大力量。
内力作用包括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要了解其表现形式和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比如褶皱山、断块山的形成。
外力作用包括风化、侵蚀、搬运、堆积等,常见的地貌如河流地貌(河谷、冲积扇、三角洲等)、风成地貌(沙丘、风蚀蘑菇等)、喀斯特地貌等的形成过程和特点要清楚。
五、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整体性方面,要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气候、地形、土壤、生物、水文等)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
地理高考自然知识点
![地理高考自然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bcf3267e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ab.png)
地理高考自然知识点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现象和自然地理环境的科学,其中自然知识点是高考地理中必备的内容。
下面将从不同的角度介绍地理高考自然知识点。
一、地球的形状与结构地球是一个近似于椭球体的三维物体,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
地球的形状主要由引力和自身自转产生的离心力共同作用形成,并呈现出地球的赤道稍微鼓起,两极稍微扁平的形态。
二、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绕着自身轴线从西向东旋转,一个自转周期为约24小时。
而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运行,一个公转周期为约365.25天。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对于地球的季节、昼夜等现象产生重要影响。
三、地球环境的特点1.气候与气象:地球的气候由多种因素共同影响,包括纬度、海洋和陆地分布、地形、风向等。
而气象则是研究地球短期天气现象的学科,包括降水、温度、湿度、风力等因素的观测和预测。
2.水资源与水循环:地球是蓝色行星,其表面约70%为海洋。
而水循环是指地球上水分在不同形态之间的不断循环与转移,包括蒸发、降水、地表径流等过程。
3.地形与地貌:地球表层的地形由山脉、高原、平原、丘陵等地貌组成。
不同地形对气候、土壤和植被等有重要影响。
4.地震与火山: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结果,常常发生在板块边界。
火山则是地球内部的岩浆喷发到地表形成的地形,常常和地震密切相关。
四、地球资源与环境保护地球资源包括矿产、能源、水资源等。
地球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于人类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
然而,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还会对地球环境造成破坏,因此环境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五、地理灾害与防灾减灾地理灾害包括地震、火山喷发、洪水、台风等自然灾害。
科学的地理知识有助于我们预测和防范地理灾害,从而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六、全球环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全球环境变化涉及到气候变化、海平面上升、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系统造成重大影响。
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基础上,不破坏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使子孙后代也能够满足自身需求的发展方式。
新高考高中地理知识点大总结
![新高考高中地理知识点大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82752c28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a6.png)
新高考高中地理知识点大总结一、地球与地图1. 地球的形状与运动: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公转产生四季更替和昼夜长短变化。
2. 地图的基本知识:地图是地球表面特征的缩略表示。
比例尺、图例、方向是地图的基本要素。
3. 地图的类型:自然地图、社会经济地图、专题地图等。
4. 地图的阅读与解读:通过比例尺计算实际距离,识别图例,了解地图所表达的信息。
二、自然地理1. 大气与气候:- 大气层的组成与结构。
- 气候类型:热带、温带、寒带气候。
- 气候变化的影响因素:纬度、海陆分布、地形等。
2. 水文循环与洋流:- 水文循环的过程:蒸发、凝结、降水、径流。
- 洋流的类型与分布:寒流、暖流,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3. 地貌与地质作用:- 地貌类型:山脉、平原、盆地等。
- 地质作用: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外力作用(风化、侵蚀)。
4. 自然灾害:- 地质灾害:地震、火山爆发。
- 气象灾害:洪水、干旱、台风。
- 灾害预防与减灾措施。
三、人文地理1. 人口与城市化:- 人口分布与迁移。
- 城市化进程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2. 经济地理:- 农业地理:农业类型、农业布局。
- 工业地理:工业区位因素、工业布局。
- 交通运输地理:交通网络、物流分布。
3. 环境与发展:- 环境问题:污染、生态破坏。
- 可持续发展策略:资源节约、环境保护。
四、地理信息技术1. 遥感技术:- 遥感的基本原理与应用。
2. 地理信息系统(GIS):- GIS的基本概念、功能与应用。
3. 全球定位系统(GPS):- GPS的工作原理与在地理中的应用。
五、地理实践1. 地理实验:- 气象观测、土壤分析等。
2. 地理调查:- 社区调查、环境评估等。
3. 地理研究:- 地理现象的观察、分析与解释。
六、地理学科思想方法1. 地理空间思维:- 空间分析、地理模式识别。
2. 地理综合分析:- 自然与人文因素的综合考量。
3. 地理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比较研究、案例研究等。
高考地理必背知识难点常考考点归纳
![高考地理必背知识难点常考考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ba1f4de3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e2.png)
高考地理必背知识难点常考考点归纳高考地理必背知识难点常考考点归纳地理是高中三年级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门科目。
作为一门普及性较强的学科,它既有生动形象的实地调查,又有严谨系统的理论建构。
作为高考的必修科目,地理考试难度很大,需要学生高度重视和仔细备考。
因此,在高考地理备考中,必须要掌握一些重点知识,避免盲目的复习和大量无效的时间浪费,下面我们就来看看高考地理必背知识难点常考考点归纳。
一、知识难点1.地球的构造和地球上的陆地及海洋地球是由地壳、地幔和地核三部分组成。
其中,地壳是地球最薄的一层,包括大陆壳和海洋壳两种类型。
海洋上面分布着大量的海岛和岛屿。
地球上的陆地和海洋分布不平衡,陆地占地球总面积的不到1/3,而海洋则占了约2/3。
2.地理信息科技和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地理信息科技是当今世界先进科技领域之一,主要包括地理信息系统(GIS)、远程感知、GPS和信息网络等技术。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是以卫星为基础实现对人类活动信息和位置信息的定位、追踪和导航等功能的系统。
如今,这些技术的应用已经深入到各个领域,为我们的生活和社会进步带来了很多便利和机会。
3.自然灾害和人类活动带来的环境问题自然灾害是地球上的一种必然存在,包括地震、火山、洪水、干旱等各种自然灾害。
而人类活动所产生的环境问题,如空气污染、水质污染、垃圾污染、土壤退化等,也日益严重。
这些环境问题对人类的生活和生存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必须加强全球合作来解决。
二、常考考点1.自然灾害的发生及其影响自然灾害是地球上无法避免的、具有突然性、破坏性和不可预测性的自然现象。
常见的自然灾害有地震、火山喷发、洪水、干旱、暴风雪等。
这些灾害在发生时不仅直接造成生命和财产的损失,还会引发其他的环境问题,影响地区的经济发展。
2.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全球气候变化是当前我们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
气候变化会直接影响地球上的自然环境和人类的生活。
主要表现在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气温升高、海洋污染等方面。
地理必学知识点总结
![地理必学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639aa364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dc.png)
地理必学知识点总结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近似于椭球的球体,其长轴和短轴之间的差异不到0.3%,是地球近似于椭球体的根据之一。
地球的赤道周长为约40000千米,南北两极之间的距离为约12756千米。
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8千米,地球的面积约为510000000平方千米。
根据这些数据可以得出地球的形状是近似于椭球形的。
地球的运动地球有自转和公转两大运动。
地球自转是指地球在自己轴上的旋转,其自转一周所需的时间为24小时,这就形成了昼夜交替的现象。
地球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轨道上的运动,地球的平均公转周期为365.256日。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共同形成了四季交替、昼夜交替等自然现象。
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可以分为地核、地幔和地壳三层结构。
地核由内核和外核组成,内核主要由铁和镍构成,外核主要由铁和硫构成,地核的半径约为3500千米。
地幔主要由铁、镁、矽等元素构成,地幔的厚度约为2900千米。
地壳主要由硅、铝、铁和氧等元素构成,地壳的厚度约为30-70千米。
地球的气候地球的气候是指地球上一定地区在一定时间内的气象要素的平均状况及其变化规律。
气候受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地形地貌和海陆分布、气候要素相互作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气候可根据温度和降水量分为热带气候、温带气候和寒带气候等多种类型。
地球的生态系统地球的生态系统是指地球上不同的生物群落和它们的生存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生态系统包括生物圈、大气圈、水圈和土壤圈等多个方面。
生态系统可以分为陆地生态系统和水域生态系统两大类。
地球的资源地球的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两大类。
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土地资源和生物资源等多种类型。
人文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科技资源、文化资源和区位资源等多种类型。
地球的地貌地球的地貌是指地球上不同地区的地形地貌特征。
地貌由地表的高程、坡度和地形特征等要素构成。
地球的地貌可分为平原、丘陵、山地和高原等多种类型。
地球的人口地球的人口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亚洲和非洲地区。
地理背书知识点总结
![地理背书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66cf540c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788be5e.png)
地理背书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地理基础知识1. 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近乎球体的椭球体,它的南北两极是略微地被压扁的。
地球的赤道半径约为6378千米,两极半径约为6357千米。
2. 地球自转和公转地球自转周期为23小时56分04秒。
地球公转周期为365.242日。
3. 地球的经纬度经线是指连接地球南北两极的半径线,共有360个,等距离分布在地球上。
纬线是指连接地球赤道和两极的圆,共有180个,平行分布在地球上。
4. 地理坐标地理坐标是描写地表地理位置时采用的坐标系。
通常都是用经度和纬度来确定一个地方的位置。
第二章自然地理知识1. 地球的地表形态地球表面形成无数地貌,主要有山地、平原、高原、盆地、丘陵、台地、峡谷、河流、湖泊等。
2. 地球的气候地球气候主要包括温带、寒带、热带等气候类型。
气候的形成受地球自转、公转、赤道附近太阳直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3. 地球的水文地球表面有大量水资源,包括海洋、江河湖泊、冰川、地下水等。
水资源是维持地球生态平衡和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资源。
4. 地球的植被地球表面植被多样,包括森林、草原、沙漠和湿地等。
植被对地球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
第三章人文地理知识1. 人口地理地球上的人口分布非常不均匀,主要集中在亚洲、非洲、欧洲等地区。
人口分布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地形地貌、气候、水文等自然因素的影响。
2. 人类活动的地理地球上的人类活动主要有农业、工业、交通、商业等。
这些活动受地理环境的影响,也对地理环境产生影响。
3. 城市地理地球上的城市分布也非常不均匀,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和河流流域地带。
城市的规模和分布与地理环境、资源条件、经济发展等因素密切相关。
4. 区域地理区域地理主要研究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特点,以及地区的发展变化等。
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特点决定着地区的发展状况和特色。
第四章地理研究方法地理研究的方法主要包括实地考察、调查研究和模型分析等。
实地考察是通过实地走访来获取地理信息;调查研究是通过调查问卷等方式收集地理数据;模型分析是通过模型和地理信息系统等工具来分析地理问题。
高考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地球运动知识
![高考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地球运动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df982ec2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5d80642.png)
高考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地球运动知识1、天体的类别:星云、恒星、流星、彗星、行星、卫星、星际空间的气体、尘埃等。
2、天体系统的层次:总星系——银河系(银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3、大行星按特徵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
4、月球:(1)月球的正面永久差不多上向著地球,也有昼夜更替。
(2)无大气,故月球表面昼夜的温差大,陨石坑多,无声音、无风,(3)月球表面有山脉、平原(即月海)、火山。
5、地球生命存在的缘故:稳固的光照条件、安全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和温度、液态水。
6、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7、太阳活动--黑子(标志)、耀斑(最猛烈),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11年。
8.太阳活动的阻碍:黑子--阻碍气候,耀斑--电离层--无线电通讯,带电粒子流――磁场――磁暴9、太阳辐射的阻碍:①坚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要紧动力。
②太阳能是我们日常所用能源。
10.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速度:①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至0) ②角速度(除两极为0外,各地相等)周期:①恒星日(23h56m4s真正周期) ②太阳日(24时,昼夜更替周)意义:①昼夜更替②不同经度不同的地点时③水准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11、晨昏线: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线(晨昏线上太阳高度角为0度)。
12、晨昏线与经线:晨昏线与经线重合-----春秋分;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夏至、冬至13、时刻运算:所求时刻=已知时刻±区时差+ 途中时刻14、时区=经度/15°(若不整除,则四舍五入) 区时差=时区差15、世界时:以本初子午线(0°)时刻为标准时,也称为格林尼治时刻,也是零时区的区时。
16、日期分割:零点经线往东至日界线(180°)为地球上的“今天”,往西至日界线为“昨天”。
高考地理复习专题知识归纳总结—地球的自转
![高考地理复习专题知识归纳总结—地球的自转](https://img.taocdn.com/s3/m/32054ef2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b2.png)
高考地理复习专题知识归纳总结—地球的自转一、课标呈现结合实例,说明地球运动(自转)的地理意义二、基础知识知识点1: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1)自转方向:自西向东;(极点俯视图):南顺北逆。
(2)自转周期: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真正周期);太阳日(24小时,昼夜更替周期)(3)自转速度:线速度: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赤道最大,南北极点为0;60°纬度的线速度是赤道线速度的一半;(同一纬度)海拔越高,线速度越大;角速度:除两极点外各地相等(15°∕h)。
知识点2:地球自转运动产生的地理意义1.昼夜更替(1)原因:由于地球自转,且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因此产生昼夜交替现象。
2.晨昏线晨昏线是昼夜的分界线。
由晨线和昏线组成,是一个大圆。
①晨昏线的特点:平分地球,是过球心的大圆。
晨昏线所在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晨昏线上各地太阳高度角为0°。
晨昏线永远平分赤道。
晨昏线与经线圈的夹角(α)变化范围为0°~23° 26′,且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数相同,即图2中①α=①β。
晨昏线在二分日时与经线圈重合,在二至日时与极圈相切。
晨昏线以15°/h的速度自东向西移动。
2.时差(1)地方时/区时的计算①地方时定义: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同一纬度地区相比,东面的地点总是比西面的地点先看到日出。
因此,东面地点总是比西面地点时刻早。
这种因经度不同而不同的时刻,叫做地方时。
规律: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每隔1°,地方时相差4分钟。
向东加,向西减。
计算方法:所求经线地方时=起算地方时±时差(注意:东+西-;计算结果①24 日期加上1天,时间减去24小时;计算结果< 0日期减去1天,时间加上24小时;同为东经或西经,经度差为两者差值;若一东经一西经,经度差为两者之和)① 时区: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
全球共24个时区。
地球与地图高考地理知识点
![地球与地图高考地理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84da2ba0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0d.png)
地球与地图高考地理知识点地球与地图是高考地理学科的重要知识点,它关乎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也是了解地球自然和人文景观的重要前提。
在高考地理考试中,地球和地图所涉及的知识点包括地球的结构和自然地理环境、地球上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地图的制作和使用等,下面将从几个方面介绍这些知识点。
一、地球的结构和自然地理环境地球是一个球体,直径约为1.29亿米,其内部划分为地核、地幔和地壳三层。
地核是地球的中心部分,由铁和镍等物质组成,温度约为6000摄氏度,具有磁性。
地幔是地核和地壳的中间层,厚度约为2900公里,温度为1000—3500摄氏度,地幔岩石的物理性质对地球的热力学演化有重要影响。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薄壳,其厚度在不同的地区不同,平均约为30公里,包括陆地和海洋两种地形。
地球的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大气、水体、陆地和生物四个方面。
大气是地球周围的空气层,由氮气、氧气、水蒸气、二氧化碳等气体组成,它保护地球免受太阳宇宙射线和流星雨的侵害。
水体是地球表面的水资源,包括海洋、湖泊、河流、冰川等。
陆地是指地球表面上没有被水覆盖的部分,包括山地、平原、高原、丘陵等地形。
生物是指地球表面上的生物群落,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它们互相依存、相互制约,构成了丰富多彩的生态系统。
二、地球上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自然景观是指地球表面自然形成的风景、地貌、气象现象等,在地理考试中,最常涉及的自然景观为山、水、草原和沙漠等。
山是地球表面的陆地高地,具有复杂的地形,是河流的发源地和水资源的重要储库。
水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它在地球的生态系统、经济活动和人类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
草原是地球上广阔的天然草land生态系统,是动物牧畜、农业生产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场所。
沙漠是指气候条件下极端干燥地区,是生命的极限环境,具有独特的地理特征和文化遗产。
人文景观是指人类文明活动在地球表面所留下的痕迹,包括建筑、城市、文化遗产、交通运输等各类工程。
高考地理“地球与地图”知识点归纳
![高考地理“地球与地图”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5cf5ee90941ea76e58fa0471.png)
高考地理“地球与地图”知识点归纳一、地球1、地球的形状与大小(1)表面积:5.1亿Km2,其中海洋占71%,陆地占29%;赤道周长:4万Km;平均半径:6371Km(2)形状:两极部位略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地球仪(1)地轴:地球自转所绕转的假想轴,地轴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2)赤道:在地球仪上,与地轴垂直的大圆。
(3)两极:地轴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北极是地轴北端与地球表面的交点;南极是地轴南端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3、经纬线的特点和经纬度的划分(1)经线①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的半圆;②所有经线都相等,端点都是两极;③两条正相对的经线可组成一个经线圈,经度之和为180°,东西经相反,且任一经线圈均可平分地球;④赤道上经度1°的间隔长度最大,约为111Km,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南北纬60°纬线上的长度为赤道上的一半;⑤所有经线都指示南北方向(绝对方向),北极是地球上最北点,四面八方都是南;南极是地球上最南点,四面八方都是北。
(2)经度①某地经线所在的平面与本初子午线平面之间的二面角;②东经度为0°向东至180°,用字母E表示;西经度为0°向西至180°,用字母W表示,180°经线无东西经之分;③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向东增大为东经度,递减为西经度;④自20°W向东至160°E为东半球,自20°W向西至160°E为西半球;⑤本初子午线(0°)是经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
(3)纬线①与赤道平行的线叫纬线,赤道是最长的纬线;②所有纬线由赤道向两极递减,两极处纬线缩短成点;③纬度相同,纬线不同,但长度相等,如30°S=30°N;④全球各地纬度1°的间隔长度都相等,大约是111Km/1°;⑤纬线指示东西方向(相对方向),同一纬线上的两点,若经度差小于180°,则东西方向不变;若经度差大于180°,则东变西,西变东;若经度差等于180°,则互为东西。
地理必考知识点高考
![地理必考知识点高考](https://img.taocdn.com/s3/m/eac1b7cb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1111c5f.png)
地理必考知识点高考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对于高考考生而言,掌握地理的必考知识点是十分重要的。
下面将介绍一些地理必考知识点,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
一、自然地理知识点1. 地理位置与地球坐标:了解地球的分布情况,包括纬度、经度、东西半球、南北半球等概念。
2. 大洲与洲际水体:掌握地球上的主要大洲,并了解洲际水体如大西洋、太平洋等的位置与特点。
3. 地球的内部结构:了解地球的构造,包括地壳、地幔、外核、内核等部分的组成与特点。
二、人文地理知识点1. 人口与人口分布:了解世界人口总量及其分布情况,注意重点区域的人口分布特点。
2. 城市与城市化:掌握主要城市的位置与特点,了解城市化的过程、原因及其对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影响。
3. 经济地理:重点了解世界主要国家的经济发展情况,包括主要产业、交通运输和对外贸易等。
三、地理地貌与气候知识点1. 地貌类型与特征:掌握不同地球地貌类型的形成原因、特点及其在世界各地的分布情况。
2. 气候与气候带:了解不同气候带的分布情况,包括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气候、寒地气候等,并了解其特点和影响因素。
四、资源与环境知识点1. 能源资源:了解各种能源资源的类型、分布以及利用方式,如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等。
2. 水资源与水环境:关注全球水资源分布情况、水的循环以及对水质和水环境的保护。
3. 城市污染与环境保护:了解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及其应对措施,如大气污染、水污染等。
五、地理实践与技能1. 地图阅读与制图:学习掌握地图的基本要素及其符号含义,能够灵活运用地图分析问题。
2. 田野调查与数据收集:通过实地调查,获得真实的地理数据,并能够进行数据的整理与分析。
3. 组织地理实验操作:具备基本的地理实验技能,能够进行简单实验并得出合理结论。
这些地理必考知识点覆盖了地理学科的重点内容,希望考生可以系统学习、复习和巩固这些知识点,以提高自己的地理成绩。
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把握,考生可以更好地应对高考地理考试,取得好成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地球地理学以往仅指地球的绘图与勘查,今天已成为一门范围广泛的学科。
小编准备了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希望你喜欢。
1、地球在天体系统中的位置:(1)微观:水金地火(类地行星)、木土(巨行星)、天海王(远日行星)(2)宏观: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2、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1)地球的普通性:从地球的外观、所处的位置、运动特征而言,地球与其它八大行星相比,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
地球只是一颗普通的行星。
(2)地球的特殊性:由于地球具备了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所以又是特殊的:①日地距离适中,温度适宜。
②有液态水;③地球体积质量适中,使地球能够吸引住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④太阳的光照条件稳定。
⑤九大行星绕日运行具有共面、同向性,彼此间不会发生碰撞。
故地球所处的行星际空间安全稳定。
简而言之,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是稳定的光照条件、安全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和温度、液态水。
3、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的主要成分是氢和氦,氢核不断聚变为氦核能。
(2)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这种现象被称为太阳辐射,太阳辐射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如太阳直接为地球提供了光、热资源,生物生长发育离不开太阳。
(3)太阳辐射为人们日常生产、生活提供能量。
如工业主要能源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下来的太阳能。
4、太阳活动对地球的主要影响(1)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由里往外:①光球:黑子(标志,变化周期11年))、②色球:耀斑(标志,以称色球爆发,最激烈)③日冕:太阳风(带电粒子流)。
(2)对地球的影响:①对地球气候的影响:与降水量的年际变化与黑子的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
②对地球电离层的影响: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
(黑子和耀斑增多时,发射的电磁波扰动电离层,电离层:地面以上80-500千米高度)③对地球磁场的影响:高能带电粒子流使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的现象,对地质勘探、行船造成一定影响。
④两极地区的夜空出现极光现象。
5、地球自转北极星与地平面的夹(1)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2)速度:①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最快,南北纬60°减为赤道的一半。
南北极点既无角速度,也无线速度。
线速度计算公式Vф=1670千米/小时×COSф(其中ф为纬度)。
②角速度(除两极为0外,各地相等15°/h)。
注意:同步卫星的角速度与地球角速度一样(3)周期:①恒星日(23时56分4秒,真正周期) ②太阳日(24时,昼夜更替周期)注意:同一颗恒星在天空中同一位置观测的时间,每天提前4分钟,15天提前1小时,一个月提前2小时;亦即每个季度天空同一位置的星座是不同的。
(4)意义:①昼夜更替(周期24小时,一个太阳日)②地方时(不同经度地方时不同) 。
经度差1°=时间4分钟③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
例如:与河流侵蚀岸、堆积岸的关系,与河流建港的关系,与三角洲的发展关系。
【注意】:弯曲河道的河流凸岸是堆积岸,缓坡岸;凹岸是侵蚀岸,陡坡岸。
右图中的D岸侵蚀最厉害;A岸比B岸侵蚀厉害。
④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
(北极不动,在北半球,角(仰度)=所在纬度。
⑤地球两极略扁,赤道略鼓的形状(因赤道离心力较大,向两极递减)6、晨昏线: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线(晨昏线上太阳高度角为0度)。
晨线与赤道的交点为6:00,昏线与赤道的交点为18:007、晨昏线与经线:晨昏线与经线重合---春秋分;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夏至、冬至;晨昏线与经线交角=直射点纬度8. 时间计算:所求时间=已知时间±区时差+ 途中时间9、时区=经度/15°(若不整除,则四舍五入); 区时差=时区差(同区减,异区加)10. 世界时:以本初子午线(0°)时间为标准时,也称为格林尼治时间或国际标准时间,也是零时区的区时。
11、日期分割:0:00经线往东至日界线(180°)为地球上的“今天”或称“新一天”,往西至日界线为“昨天” 或称“旧一天”。
若0时经线为西经度,则新一天大于一半;若0时经线为东经度,则新一天小于一半;若0时经线与180°经线重合,则全球处于同一日期;若0时经线为0°,则新旧一天各占一半。
12、日界线:自西向东越过日界线(不完全经过180°经线)日期减一天,自东向西越过日期加一天。
即自西向东越过0时经线日期加一天。
13、卫星发射基地的区位选择:(1)自然因素:①气象条件需要天气晴朗②地球自转的初速度:取决于纬度和地势③地形平坦开阔;(2)人文因素:地广人稀,交通便利,符合国防安全需要。
(3)实例:①太原:技术力量强; ②酒泉:大陆性气候,晴天多; ③西昌纬度低,发射初速度大;④海南文昌:纬度低,发射初速度大;海运便利。
14、地球公转(1)速度:1月初--近日点—速度快,7月初--远日点—速度慢;(2)意义:①昼夜长短的变化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③四季的更替④五带的形成15、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1)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2)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90°—△(直射点纬度与所求点的纬度差)(3)夏至日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高度角为一年中最大值, 南半球为一年中最小值;冬至日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高度角为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为一年中最小值。
(4)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有两次直射机会---两次最大值。
(5)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日影越长,楼房间距越大。
(6)正午太阳高度(H)因纬度而不同:同一时刻,H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离直射点越近,H就越大。
夏至日: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地,H达一年中最大值。
南半球各地,H达最小值。
冬至日:直射南回归线,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地,H达一年中最大值。
北半球各地,H达最小值。
春秋分时:太阳直射在赤道,H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注意:等太阳高度分布规律——以直射点为中心,呈同心圆分布。
昼半球的中心点是直射点(7)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①确定地方时。
当某地太阳高度达一天中的最大值时,此时日影最短,当地的地方时是12时。
②确定房屋的朝向。
为了获得更充足的太阳光照,确定房屋的朝向与正午太阳所在位置有关。
在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南方,房屋朝南;在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北方,房屋朝北。
③判断日影长短及方向。
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日影越短;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日影越长,且日影方向背向太阳。
④根据正午太阳高度判断所在的地区,并进而判断该地区的其它地理特征。
⑤计算楼距。
为了使楼房底层获得充足的太阳光照,一般来说,纬度较低的地区楼距较小,纬度较高的地区楼距较大。
解题关键是计算当地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即一年中最小的正午太阳高度),并计算影长。
⑥计算热水器安装角度。
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太阳能资源,应该合理设计太阳能热水器的倾斜角度,使太阳能热水器集热板与太阳光线垂直,提高太阳能热水器的效率。
⑦判断山地自然带在南坡和北坡的分布高度。
一般情况下,由于向阳坡正午太阳高度大,得到的光热多,背阳坡得到的太阳光热少,因此在相同高度,阳坡温度较高,阴坡温度较低,从而影响到自然带在阳坡和阴坡的分布高度。
⑧影响年太阳辐射总量的因素:纬度、气候、地势高低16、昼夜长短的时间分布:(1)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该半球昼长夜短,为夏半年;如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3.21—9.23),北半球的昼长夜短,此时北半球夏半年。
9.23---次年3.21为北半球冬半年。
(2)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这个半球的昼就渐长,如北半球:12月22日最短,之后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北半球昼渐长,3月21日昼夜平分,6月22日昼最长。
之后直射点向南移动,北半球昼渐短,12月22日昼最短。
(3)南北回归线之外昼长最大值与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值在同一天出现;南北回归线之间昼长最大值与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值不在同一天出现,如海口市。
(4)不同半球的纬度数相同的两地,昼长=夜长。
17、昼夜长短的纬度分布:(1)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白昼越长(日出越早日落越晚),如北京﹥上海﹥广州(2)北半球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南白昼越长(日出越早日落越晚)。
如海口﹥广州﹥上海18、昼长计算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24小时—夜长=(12-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2(1)日出时间=12:00-昼长/2(或0:00+夜长/2);赤道上的点的日出时间是6:00(2)日落时间=12:00+昼长/2(或24:00-夜长/2);赤道上的点的日落时间是18:0019、地球是个不发光、不透明球体—-出现昼夜现象(1)地球自转—昼夜更替(自转速度周期影响昼夜温差变化)、地方时、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2)地球倾斜着公转—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移动、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五带20、公转与自转形成了黄赤交角(23°26′):(1)黄赤交角存在:①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②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的形成。
(2)五带的划分界线:南北回归线之间为热带、回归线极圈之间为温带、极圈极点之间为寒带。
(3)若黄赤夹角变大,热带和寒带变大,温带变小;若黄赤夹角变小,热带和寒带变小,温带变大。
(4)若黄赤交角为零,太阳永远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消失。
21、太阳直射点(1)地球上每时每刻,只有一个地方得到太阳的直射;(2)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地方时一定是正午12点;(3)太阳直射点出现在当地的天顶时,当地的正午太阳高度H = 90°。
(4)太阳直射时物体的影子长度为零。
(5)太阳直射点以一个回归年为周期,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
(6)太阳直射点与晨昏圈的关系:直射光线始终与晨昏线(面)垂直。
(7)太阳直射点移动与极昼极夜范围的关系: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数,与极昼极夜现象的最南、最北界限度数之和互余。
例如: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与地轴的夹角=极点的太阳高度=90°-刚好出现极昼的纬度=?×刚好出现极昼的纬线的正午太阳高度=?×(极昼区域内任纬度一天中太阳高度最大值+最小值)(8)太阳直射点移动与太阳升落方向的关系:3.21~9.23: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太阳从东北方向升起,西北方向落下(适合于南北半球);9.23~次年3.21: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太阳从东南方向升起,西南方向落下(适合于南北半球)。
(9)太阳直射点移动与正午太阳在天空的方向关系:①北回归线以北:正午太阳终年在正南方向;物体影子指向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