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 必背知识点 堰塞湖的形成过程(全国通用)
高考地理湖泊演变知识点

高考地理湖泊演变知识点地理学中的湖泊演变是指湖泊在地质历史中由原始态向现代形态的过程,这一知识点在高考地理中往往会涉及到考生的论述和解析题。
本文将详细介绍湖泊的演变过程和相关的知识点,帮助考生更好地应对高考地理考试。
一、湖泊的形成湖泊的形成是由地壳构造活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地壳构造活动首先决定了地球表面地形的形成,形成山脉和洼地等地貌,而洼地的低凹处往往是湖泊形成的基础。
气候变化则通过影响水循环和降水量等因素,直接决定了湖泊中水的补给和蒸发等过程。
此外,人类活动如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排泄物的排放等,也可能对湖泊的形成产生影响。
二、湖泊的演变过程湖泊在形成后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变过程,主要包括积水阶段、稳定阶段和消亡阶段。
1. 积水阶段湖泊在形成后的初始阶段被称为积水阶段。
在这一阶段,湖区的地形洼地积水较多,水体蓄积量逐渐增加,湖泊面积和容积不断扩大。
此时,湖泊周围的水系和河流对湖泊的补给量大于湖泊水体的蒸发量和出流量,湖泊水位和水量相应增加。
2. 稳定阶段当湖泊的补给量与蒸发量、出流量达到平衡时,湖泊进入稳定阶段。
湖泊在这一阶段内,水位和水量相对稳定,湖泊水体中的营养物质和悬浮物质逐渐积累。
稳定阶段的湖泊常常形成丰富的湖泊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较高。
3. 消亡阶段当湖泊的进一步补给量不足以维持湖泊水位和水量时,湖泊进入消亡阶段。
在这一阶段,湖泊水位逐渐下降,湖泊容积减小,甚至最终干涸。
消亡阶段的湖泊常常伴随着湖底的土地退化和水体污染的加剧。
三、湖泊演变的影响因素湖泊演变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1. 地质构造地质构造对湖泊的演变至关重要。
地壳运动和断裂构造可能导致湖盆的形成和变化。
2. 气候因素气候因素影响着湖泊水的供应和蒸发过程,决定湖泊水量和水位的变化。
气候变化导致的降水量和温度变化都可能引起湖泊的面积和水位的变动。
3. 人类活动人类活动对湖泊的演变有着重要的影响。
堰塞湖的形成过程及破坏性.

堰塞湖的形成过程及破坏性堰塞湖是指地震后引起的大规模山体滑坡,河水冲击泥土、山石而造成堆积,堵截河谷或河床后贮水而形成的湖泊。
堰塞湖形成过程1、原有的水系2 、原有水系被堵塞物堵住。
堵塞物可能是火山熔岩流,可能是地震活动等原因引起的山崩滑坡体,可能是泥石流,亦可能是其他的什么物质。
3、河谷、河床被堵塞后,流水聚集并且往四周漫溢4、储水到一定程度便形成堰塞湖堰塞湖是由火山熔岩流,或由地震活动等原因引起山崩滑坡体等堵截河谷或河床后贮水而形成的湖泊。
由火山溶岩流堵截而形成的湖泊又称为熔岩堰塞湖。
我国东北的五大连池旧称鸟得邻池,在五大连池市郊,地处纳诺尔河支流--白河上游,北距小兴安岭仅30.0km,系由老黑山和火烧山两座火山喷溢的玄武岩熔岩流堵塞白河,使水流受阻,形成彼此相连呈串珠状的5个小湖得名。
五大连池火山群的火山活动始于侏罗纪末至白垩纪初。
据史料记载,最近的一次火山喷发,始于1719年(清康熙58年),而清《黑龙江外记》的记载则更详:“墨尔根东南,一日地中忽出火,石块飞腾,声震四野,约数日火熄,其地遂呈池沼,此康熙五十八年事”。
这次火山喷发,堵塞了原纳漠河的支流--白河,迫其河床东移,河流受阻形成由石龙河贯穿成念珠状的5个湖泊。
五大连池湖水清澈,从附近火山峰顶望去,有如一画面明镜,映射着天光云影,美不胜收!黑龙江省的镜泊湖就是由第四纪玄武岩流在吊水楼附近形成了宽40m,高12m的天然堰塞堤,拦截了牡丹江出口,提高了水位而形成的面积约90.3km2的一个典型熔岩堰塞湖。
镜泊湖四周为群山环抱,森林茂密,风光秀丽,不仅有火山口森林,溶岩洞与唐代渤海的遗址,还有湖中的大弧山、小弧山、珍珠门、吊水楼瀑布与镜泊山庄等“八大名景”,从而成为我国着名的旅游湖泊。
由山崩滑坡所形成的堰塞湖多见于藏东南峡谷地区,且年代都很新近,如1819年在西姆拉西北,因山崩形成了长24-80km,深122米的湖泊。
藏东南波密县的易贡错是在1990年由于地震影响暴发了特大泥石流堵截了乍龙湫河道而形成的,波密县的古乡错是1953年由冰川泥石流堵塞而成,(实则也属冰川湖)。
高一地理知识点复习:湖泊的成因

高一地理知识点复习:湖泊的成因
高一地理知识点复习:湖泊的成因高一地理知识点复习:湖泊的成因
一、湖泊的成因:
1.构造湖:地壳变动,断层、褶曲、地震作用形成的湖泊。
如:贝加尔湖、坦干伊喀湖、青海、巢湖、裏海、大盐湖……。
2.火山湖:由火山作用所形成的湖泊,如
(1)火口湖:东北长白山的天池、纽西兰的陶波湖。
(2)堰塞湖:火山熔岩堵住流水而成的湖:如镜泊湖。
3.山崩湖:因山崩的崩积物堵塞河谷而成的湖泊。
4.冰蚀湖:因冰河作用而成的湖泊。
(1)冰斗湖—博格多山区的天池—漏斗状。
(2)槽湖—瑞士的苏黎世湖—长条状。
(3)冰蚀湖—北美五大湖、芬兰千湖国—不规则状。
(4)冰碛湖—俄罗斯阿尼加湖、拉多加湖—不规则状。
5.河成湖:如牛轭湖。
6.海成湖;如潟湖。
如:台湾高雄港
7.人工湖;如亚斯文大坝、三峡大坝的淹没湖区。
二、世界湖泊之最:
最大的湖泊及咸水湖:裏海(面积达371,000平方公里) 最大的淡水湖:苏必略湖(面积达82,100平方公里)
最大的人工湖:纳赛尔水库(LakeNasser,埃及,面积达5,250平方公里)。
西藏古乡沟泥石流堰塞湖演化规律

西藏古乡沟泥石流堰塞湖演化规律西藏的古乡沟泥石流堰塞湖,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儿复杂?换个方式说,就是这儿曾经发生过一次大规模的泥石流,结果把水流给堵住了,形成了一个自然“水库”。
但别看这水库看着安静,背后可是充满了变数和故事。
这事儿得从几年前说起。
那时候的古乡沟,原本就是一个山清水秀、风景如画的小地方。
可是,谁能想到,天公不作美,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把山里的泥土、石块全都催动起来了。
没错,泥石流来得快,去得也快。
它像一头饿狼,横扫过沟壑,把周围的石块、泥沙统统给推翻了。
这下可好,沟口处的河流被一堵墙似的泥沙堰住了,变成了个天然的堰塞湖。
那一片本来安静的小河就这样变成了一个随时可能“爆发”的大水潭。
说实话,泥石流堰塞湖的形成,看似平常,但其中的风险真不小。
咱们想象一下,堰塞湖里的水像个隐形的定时炸弹,压得山那边的水势一旦积蓄过多,泄洪时可不是闹着玩的。
堰塞湖附近的道路几乎都被泥石流给堵住了,别说村民出行,就是想要救援,几乎都得绕上一大圈。
大家都知道,西藏的地理环境不是一般的复杂,一座山就是一道天堑。
那会儿,大家都捏着一把汗,不知道堰塞湖什么时候会出事,最怕的就是“水库崩塌”,一旦崩了,后果不堪设想。
话说回来,堰塞湖形成后,它的变化就成了大家关注的重点。
刚开始,大家最担心的是水位不稳定,湖水可能会溢出来,那时一场小小的暴雨,就可能引发大规模的水灾。
但是,令人奇怪的是,堰塞湖的水竟然没有那么容易溢出。
为什么呢?因为泥沙和岩石堆得满满的,堰塞口的地方像是天然的挡水墙。
水就这么安安静静地躺在堰塞湖里,给人一种安全感,但谁知道它下一秒会不会突然发飙呢?大自然的变化可真是让人捉摸不透。
随着时间的推移,堰塞湖的演化也逐渐显现出一些规律。
最明显的变化就是,湖水的水位开始缓慢上升,虽然这并不代表立马就会发生溃坝事件,但也不代表它能永远平静。
毕竟,水位的上升意味着湖泊底部的压力在增大。
原本堵住水流的泥沙和岩石,随着时间推移,开始发生微小的变化。
堰塞湖科普知识

1)堰塞湖及相关知识王琳简略版:堰塞湖,是指地震、火山爆发、泥石流发生后,河道被堵塞,积水形成的湖。
堰塞湖不仅会造成堰塞体上游水位上升,淹没两岸的房屋、道路、农田等;更大的危险在于,堰塞体是快速堆积形成,坝体结构一般较为松散,基本没有胶结,可能在渗透水压力作用下溃决,造成大量水流突然冲击下游。
复杂版:堰塞湖是一种自然界经常发生的自然现象,主要是在一定的地质和地貌条件下,由于河谷岸坡在动力地质作用下迅速产生崩塌、滑坡、泥石流,以及冰川、溶雪活动所产生的堆积物,火山喷发物等形成的自然堤坝横向阻塞山谷、河谷或河床导致上游段雍水而形成的湖泊,而具备一定挡水能力的堵塞河道的堆积体称之为堰塞体。
从地质时代起,堰塞湖就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客体。
堰塞体因其在瞬间堵塞河道,导致河流短时间内断流,此后,堰塞体雍水,随着上游不断来水,堰塞湖水位迅速上涨并漫坝或导致坝体溃决,对下游造成洪灾。
对于坝体短时间内不溃决的堰塞湖,随着水体携带物的沉积会形成湖相沉积物,其地质特征与河流沉积物有所不同,正是基于这一点,人们辨别出很多河流在地质历史时期曾发生过堵江事件形成堰塞湖,如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岷江等,而当坝体溃决时,因巨大水体突然下泄,又会对下游河道产生强烈冲刷,有时甚至会导致河道改道。
自人类社会以来,堰塞湖因其灾害的严重性,而与人们的生命生活息息相关。
堰塞坝形成主要模式(1 河床、2 破坏坡体及运动方向、3 两岸斜坡、4 河流)2)红石岩堰塞湖的成因王琳复杂版:2014年8月3日16时30分,云南省鲁甸县发生6.5级地震,地震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对人民生命财产和基础设施造成巨大的破坏。
8月3日17点40分,昭通市防办接到昭阳区水利局情况报告,在鲁甸县火德红乡李家山村和巧家县包谷垴乡红石岩村交界的牛栏江干流上,因地震造成两岸山体塌方形成堰塞湖。
堰塞体位于原红石岩水电站取水坝下游600m处,红石岩左岸滑坡体在历史上曾发生堵江事件,地震发生后,滑坡表面物质被震松,大孤石及局部失稳碎石土滑移进入牛栏江,但滑坡体整体没有滑动,处于稳定状态。
牛栏江堰塞湖形成过程示意图

【自然灾害与防治】
堰塞湖是指河道因山崩、冰碛物、泥石流或火山熔岩阻塞而形成的湖泊。
2014年8月3日16时30分,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27.1°N,103.3°E)发生6.5级地震后,下图为牛栏江堰塞湖形成过程示意图。
①②③
山崩滑坡下落堵截河床形成水位渐长的湖泊
说出鲁甸地震引发的地质灾害类型,并分析牛栏江堰寨湖形成的自然原因。
(10分)
答案:类型:崩塌、滑波或泥石流。
(2分)自然原因:地质构造不稳定,岩性疏松;地形高差大、河谷陡峻(山高谷深);地震引发地表物质滑落,阻塞河道;降水较多,河流水量较大。
(8分)
解析:地质灾害类型一般包括地震、崩塌、滑波或泥石流,而本题是要求叙述其相关的灾害,所以答崩塌、滑波或泥石流。
堰寨湖形成与地质构造,岩性、地形、地表物质滑落、降水等有关。
【地理】高中地理知识汇总中国湖泊的成因与变迁

高中地理知识汇编:中国湖泊的成因与变迁湖泊从形成到消亡这一漫长的演变过程中,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的不同,其变迁的历史也很不一样。
初生期的湖泊,周围自然界对其影响较小,湖盆基本上保留了它的原始形态,岸线欠发育,湖水清澈;湖水的有机质含量低属贫营养型,湖里的生物种类不多,几乎没有大型水生植物分布。
处于初生期的内陆湖或外流湖,多属淡水湖。
当湖泊发展到壮年期,周围的环境因素参与了湖泊形态的改造,发育了入湖三角洲,湖盆淤浅,湖岸受到侵蚀等等;加上入湖径流携入的盐量不断增加,湖泊由贫营养型演变成中营养型,内陆湖往往发育成咸水湖。
老年期的湖泊,基本上已濒临衰亡阶段,此时湖水极浅,湖面缩小,湖水多属富营养型,大型水生植物满湖丛生,湖泊日渐消亡。
外流湖常演变为沼泽地,内陆湖演变为盐湖或干盐湖。
(一)成因类型中国湖泊的成因是多种多样的。
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断陷、拗陷、沉陷所形成的构造盆地,经潴水而成为湖泊,通常称为构造湖。
构造湖在中国的分布很广,一些大中型湖泊多属于这一类型。
由于火山喷发,喷火口积水成湖,称为火山口湖,或因火山喷发的熔岩壅塞河床,抬高水位而成的湖泊,称为火山堰塞湖,此类湖泊在中国东北地区分布较多。
由于冰川的挖蚀作用和冰砾泥的堆积堵塞作用而形成的湖泊,称为冰川湖,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南、西北冰川比较发育的高海拔地区。
由易溶性碳酸盐类岩层的溶蚀洼地积水而成的湖,叫喀斯特湖,在中国喀斯特地貌发育的西南地区比较常见。
沙漠地区的沙丘受定向风吹蚀成的丘间洼地,被潜水汇聚成的风成湖,多以小型时令湖的形式出现,集中分布在中国沙漠或沙地地区。
沿海平原洼地由于沿岸流所挟带的泥沙不断淤积,海湾被沙嘴封闭而形成的潟湖,多分布在中国沿海平原低地。
此外亦有因河道的横向摆动而残留的河迹湖,或随河流天然堤而伴生的堤间湖等,这类湖泊大多分布在中国大江大河沿岸排水不良的低地。
然而中国不少湖泊的成因具有混成的特点。
例如长江中下游的五大淡水湖,其湖盆的形成与地质构造有关,但又与江河、海洋的作用有联系。
堰塞湖是怎么形成的-

堰塞湖是怎么形成的?篇一:堰塞湖堰塞湖朱诗鳌1.引子四川汶川大地震造成的山体滑坡形成了许多堰塞湖。
堰塞湖的险情,牵动着亿万人的心。
现在对于堰塞湖,可谓家喻户晓。
“堰塞湖”一词是一个属于地质学与地理学领域的专业术语,因而此前不为一般人熟知,《现代汉语词典》也未收入。
不过笔者还是有幸在自己的书橱中找到了两本收有该词的辞书,一本是1985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汉英词典》,另一本是1974年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云五社会科学大辞典》。
这两部辞书都将“堰塞湖”堂而皇之地收为词条。
可见,堰塞湖一词早已有之,并不生辟,亦非生造。
实际上,堰塞湖从古老的年代开始就与人类社会息息相关。
更有意思的是,有些堰塞湖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却有眼不识泰山。
如重庆的小南海就是因地震时产生的山体滑坡阻塞河道形成的堰塞湖,只是我们过去没在意或没有意称它是堰塞湖罢了。
2.什么是堰塞湖堰塞湖(barrierlake;dammedlake;checkeduplake)是河道、凹地因种种原因堵塞后贮水所形成的湖泊。
堵塞体称堰塞体。
堰塞体实际上是一座天然水坝,堰塞湖实际上是一座水库。
堰塞湖主要有以下一些类型:(1)地震堰塞湖——由地震活动产生的山体滑坡形成的堰塞湖。
相应的堰塞体也称“地震坝”。
我国重庆黔江上的小南海,就是在清代(1856年)因地震活动形成的一座堰塞湖,坝长约100m,坝高约30m,见图1。
由于后来又人为开设了溢洪道,因此它能与人工水坝工程比美,现已成为旅游胜地,并享有“深山明珠”等美誉。
对其成因,李四光曾有“冰窖”之说。
图1小南海(引自)(2)山崩堰塞湖——由特殊地质构造产生的山体滑坡形成的堰塞湖。
相应的堰塞体也称“山崩坝”。
我国陕西的天池则是由特殊的地质构造产生山体滑坡堵塞了太乙河形成的堰塞湖。
天池也称太乙池。
见图2。
图2陕西天池(引自)(3)泥流堰塞湖——由地震等活动产生的泥石流形成的堰塞湖。
(4)熔岩堰塞湖——由火山爆发产生的熔岩流形成的堰塞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堰塞湖的形成过程
2013年高考在即,小编整理了堰塞湖的形成过程供大家学习参考。
1、原有水系被堵塞物堵住。
2 、堵塞物可能是火山熔岩流,可能是地震活动等原因引起的山崩滑坡体,可能是泥石流,亦可能是其他的什么物质。
3、河谷、河床被堵塞后,流水聚集并且往四周漫溢
4、储水到一定程度便形成堰塞湖
堰塞湖是由火山熔岩流,或由地震活动等原因引起山崩滑坡体等堵截河谷或河床后贮水而形成的湖泊。
由火山溶岩流堵截而形成的湖泊又称为熔岩堰塞湖。
我国东北的五大连池旧称鸟得邻池,在五大连池市郊,地处纳诺尔河支流--白河上游,北距小兴安岭仅30.0km,系由老黑山和火烧山两座火山喷溢的玄武岩熔岩流堵塞白河,使水流受阻,形成彼此相连呈串珠状的5个小湖得名。
五大连池火山群的火山活动始于侏罗纪末至白垩纪初。
据史料记载,最近的一次火山喷发,始于1719年(清康熙58年),而清《黑龙江外记》的记载则更详:“墨尔根东南,一日地中忽出火,石块飞腾,声震四野,约数日火熄,其地遂呈池沼,此康熙五十八年事”。
这次火山喷发,堵塞了原纳漠河的支流-- 白河,迫其河床东移,河流受阻形成由石龙河贯穿成念珠状的5个湖泊。
五大连池湖水清澈,从附近火山峰顶望去,有如一画面明镜,映射着天光云影,美不胜收!
黑龙江省的镜泊湖就是由第四纪玄武岩流在吊水楼附近形成了宽40m,高12m的天然堰塞堤,拦截了牡丹江出口,提高了水位而形成的面积约 90.3km2的一个典型熔岩堰塞湖。
镜泊湖四周为群山环抱,森林茂密,风光秀丽,不仅有火山口森林,溶岩洞与唐代渤海的遗址,还有湖中的大弧山、小弧山、珍珠门、吊水楼瀑布与镜泊山庄等“八大名景”,从而成为我国著名的旅游湖泊。
由山崩滑坡所形成的堰塞湖多见于藏东南峡谷地区,且年代都很新近,如1819年在西姆拉西北,因山崩形成了长24-80km,深122米的湖泊。
藏东南波密县的易贡错是在1990年由于地震影响暴发了特大泥石流堵截了乍龙湫河道而形成的,波密县的古乡错是1953年由冰川泥石流堵塞而成,(实则也属冰川湖)。
八宿县的然乌错是1959年暴雨引起山崩堵塞河谷形成的。
台湾地震活动频繁,1941年12月,嘉义东北发生一次强烈地震,引起山崩,浊水溪东流被堵,在海拔高度580m处溪流中,形成一道高100m的堤坝,河流中断,10个月后,上游的溪水滞积起来,在天然堤坝以上形成一个面积达6.6km2,深160.0m的堰塞湖。
最新的堰塞湖是2000年4月发生的西藏易贡藏布大滑坡引起的。
滑坡前的易贡湖盆地流淌着易贡河,它并不完全充满湖水,而是多条漫流呈网状分布,总面积只有26km2,堵断易贡河后形成的易贡湖成为一个覆盖面积约33km2的大湖。
必须强调说明,堰塞湖的堵塞物不是固定永远不变的,它们也会受冲刷、侵蚀、溶解、崩塌等等。
一旦堵塞物被破坏,湖水便漫溢而出,倾泻而下,形成洪灾,极其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