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史之秦汉魏晋南北朝音乐

合集下载

音乐史-1-古代乐舞到学堂乐歌

音乐史-1-古代乐舞到学堂乐歌

第一编乐舞时代一、原始社会时期1、原始乐舞概念:歌、舞、乐“三位一体”《葛天氏之乐》原始乐舞,反映了原始人的敬神意识、宗教信仰和生活愿望,“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措辞》祭歌《云门》黄帝部族崇拜云图腾的乐舞《朱襄氏之乐》炎帝部落的乐舞,反映了原始人在干旱等自然灾害面前以音乐娱神、祈求降雨的愿望《萧韶》舜时乐舞,排箫为主奏乐器,是富于变化的“多段体”作品,“箫韶九成,凤凰来仪。

”2、原始乐器(材质、演奏方式)贾湖骨笛:能吹奏完整的六声音阶或七声音阶,距今8000余年。

反映了原始先民对音高观念、音阶规律的认识;是我国目前所知新石器时代年代最早的乐器。

骨哨、石磬、陶钟、陶埙、鼓、陶响器二、夏商时期1、夏商乐舞《大夏》夏代歌颂夏禹治水《大濩》商朝初期创作,歌颂正义战争获得胜利,夏桀得到应有惩罚《雩舞》商民族盛行的求雨舞《魌舞》商代驱鬼逐疫《桑林》商代,祭祀祖先、男女相会活动二、西周春秋战国时期1、礼乐制度(等级性、制度化)指古代为维护君臣上下等级秩序而建立的一套文化典章制度,以求达到尊卑有序远近和合的通知目的。

“佾”制度:天子八佾,诸侯六佾,大夫四佾,士二佾“乐悬”制度:王宫县四面,诸侯轩县三面,卿大夫判县二面,士特县一面“四夷之乐”:秦、楚、吴、越以及北方地区的民间音乐被收集在宫廷“房中乐”:周代宴飨宾客(后宫),娱乐性强,采用民间乡乐(江汉流域一代的民歌)2、新乐与古乐古乐:雅乐(有节制、适度的音乐);新乐:郑卫之音(周代黄河流域一带,郑、卫、宋、齐等地的民歌)起到了加速“礼崩乐坏”进程作用雅乐最高典范:六代之乐(即西周统治者用于祭祀大典和重大宴享活动的六部乐舞)《云门大卷》黄帝祭天神云图腾《大咸》尧祭地神水、鱼图腾《九韶》舜祭四望鸟图腾《大夏》禹祭山川《大濩》商祭先妣《大武》周祭先祖歌颂武王伐纣的历史性战功,有着宏伟的战争场面和磅礴的气势前三部以图腾崇拜为主,后三部以歌颂开国元勋的赫赫功绩。

中国音乐简史

中国音乐简史

中国古代音乐简史一.上古音乐(约前8000-约前2070)中国音乐的历史,已知的大约已有8000-9000年的历史。

原始乐舞的内容1、关于劳动生产。

2、以自然灾害作斗争或强健身体。

3、祭祀性乐舞。

二.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前11世纪—前211年)夏:在我国历史上统治者都有用大型乐舞颂扬自己的功德的做法,这种形式始于夏代。

《大夏》是歌颂禹治水功绩的乐舞。

周:周代在礼乐制度上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宫廷雅乐体系。

周代音乐机构是大司乐。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周王室的衰落,导致其礼乐制度“礼崩乐坏”。

《诗经》约在公元前六世纪中叶编纂成书,据说是由儒家创始人孔子编定的。

它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作品三百零五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都因音乐得名。

“风”是地方乐调,收录当时十五国的民歌;“雅”分大、小雅,多为贵族所作的乐章;“颂”是用于宗庙祭祀的乐歌。

《楚辞》是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创作的诗歌,楚国巫风盛行。

《楚辞》中的《九歌》,其前身就是当时楚国各地包括沅湘一带的民间祭神的歌曲。

《九歌》的音乐也就是所谓的“楚声”,有的歌词每隔一句的末尾用一个语助词,如“兮”、“思”之类,这就是楚地民歌的特色。

乐器古琴是我国古老且富有民族特色的无码弹拨乐器。

古琴有自己的记谱方法(简字谱),至少有1500多年的历史。

古琴现存有150多部古琴谱,包含着3000多首琴曲流传下来。

1、《高山流水》2、《广陵散》三.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公元前221年-公元220)秦汉乐府(前221-220)乐府:秦始皇为了巩固统一政权,创立了一系列国家制度。

其中包括参照周朝采风制度首次设立的国家音乐机构“乐府”。

到魏晋六朝时,乐府便由机关的名称一变而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的名称。

乐府作为音乐机构,其宗旨是收集、整理、加工民间音乐及管理宫廷音乐,这一点对后世的音乐及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音乐形式乐府搜集的最有名的歌曲形式叫“相和歌”。

浅谈魏晋南北朝音乐的发展

浅谈魏晋南北朝音乐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音乐的发展引言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变革与创新的时代。

这一时期的音乐文化也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音乐内涵。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魏晋南北朝时期音乐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

一、相和歌的演变与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相和歌成为了一种重要的音乐形式。

最初的相和歌基本上是一种来自民间的“街陌谣讴”歌曲,其最简单的形式被称为“徒歌”,没有任何的伴唱和伴奏,这类似于我们今天所见的原生态民歌。

随着时间的推移,相和歌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有丝竹伴奏,唱者执节而歌的更为复杂的艺术形式。

这种艺术形式不仅丰富了歌曲的表现力,还使得歌曲更加深入人心。

相和歌的进一步发展,逐渐与舞蹈相结合,演变成为一种有器乐、歌唱与舞蹈相配合的多段体大型歌舞,即相和大曲,也称作燕乐大曲。

这种大型歌舞结构复杂,典型的曲式结构包括“艳”“趋”“乱”3部分,各部分之间互相呼应,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

相和歌常用的调式有瑟调、清调、平调,有时也使用楚调、侧调等,这些调式的运用为相和歌增添了丰富的色彩和层次。

二、清商乐的兴起与影响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清商乐作为一种新兴的音乐形式,逐渐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清商乐亦名清商曲,它继承了汉魏时期相和大曲的传统,并不断吸收当时的南方民间音乐元素,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音乐风格。

清商乐以其清新脱俗的旋律和悠扬的曲调,深受当时人们的喜爱,成为当时音乐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清商乐的发展不仅推动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音乐文化的繁荣,还为后世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清商乐的影响下,后来的音乐创作逐渐形成了更加注重旋律优美、情感表达细腻的风格,为中国音乐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宫廷音乐与民间音乐的互动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宫廷音乐与民间音乐之间的互动频繁,共同推动了音乐艺术的发展。

宫廷音乐作为一种表现皇家尊严的音乐形式,其演奏技巧和音乐风格都达到了当时的顶峰。

宫廷乐师们通过不断地创作和演奏,为宫廷音乐注入了新的内涵和活力。

中国古代音乐鉴赏

中国古代音乐鉴赏

中国古代音乐鉴赏音乐是伴随着人类的出现而产生的,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中国音乐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古代音乐是指1840年以前的音乐。

曾经,中国古代音乐对我来说是神秘的,用兽骨磨制的骨笛,悠扬的古琴,还有许许多多不了解的钟磬等乐器。

这么多乐器,那么多美妙的乐曲都让我对中国古代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一、周秦时期的音乐(公元前11世纪—前206年)周代的礼乐制度:公元前十一世纪中期推翻殷商建立的周王朝,在总结殷商典章制度的基础上,制定了等级严密的礼乐制度。

“礼”是为了区分贵族等级,“乐”可以使人互相和敬,两者结合,为的是维护奴隶制贵族的等级秩序,巩固统治阶级内部团结而更有效地统治百姓。

周秦时期民间音乐的发展: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因逃避大戎族的威胁,把都城从镐京迁到东边的洛邑,进入了史称的春秋战国时期。

之后,代表奴隶制鼎盛时期的周王室日渐衰落,随同奴隶制的瓦解,新兴的地主阶级的产生,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一方面诸侯贵族无视于礼乐制度的束缚,在宴饮用乐中常有“僭礼”之举。

另一方面,被统治阶级斥为“淫乐”的民间音乐,以“郑卫之音”为代表,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并渗透到了宫廷音乐中。

周秦时期的乐器及其分类法:周秦的乐器见于记载的已近七十种,管弦乐器和敲击乐器形制多种多样,制作技术相当进步。

随着乐器形制和数量的增多,周代出现了以乐器主要制作材料为依据的“八音”分类法:金、石、丝、竹、匏、土、革、木。

周秦时期的音乐理论:周秦音乐文化高度发展的主要标志,还在于从理论上奠定了我国古代乐律学的基础。

二、两汉三国的音乐(公元前206年—公元205年)公元前211年统一中国的秦王朝作为一个中央集权国家,为适应政治上大一统和文化管理上一体化的需要,曾设有专门管理音乐的官署——乐府。

乐器和器乐的发展:汉魏之际乐器的发展最引人注目的是“琵琶”的出现。

相传秦始皇时修长城的役工将鼗鼓加弦当作弹拨乐器,被称之为“弦鼗”。

到汉代已演进成为“颈长体园,四弦有品”的“汉琵琶”,竖抱用手指弹奏,这种乐器因魏末的阮咸擅长演奏,唐代之后被称之为“阮咸”或“阮”。

中国古代音乐史知识梳理

中国古代音乐史知识梳理

1.作为精神力量的需要产生2.表达感情和娱乐而产生3.为模仿大自然音响与鸟类的鸣声产生4.直接起源于劳动生产过程远古骨笛骨笛是用猛禽的肢骨在一侧钻孔制成的吹奏乐器,属于直吹乐器。

目前发现最早的是1986-1987年于河南舞阳县贾湖出土的骨笛,其中有八、七、六、五孔笛,共计18支。

其中保存最完整的一支七孔笛,用简单的指法就可吹出像河北民歌《小白菜》这样的曲调。

其音阶结构至少为六声音阶,可能为七声音阶。

它们距今已经有9000年,是我国音乐具有9000年的依据舞蹈纹彩陶盆于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距今约5000余年,盆内有三组舞者,每组五人,装饰有头饰、尾饰,可能是装扮鸟兽,他们手挽手列队跳舞,舞姿优美,富于节奏感和情感。

这是我国乐舞具有悠长历史的确证,八阕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兽之极》《云门》(黄帝时期)《咸池》(尧)《韶》(舜)《韶》是古乐舞中最著名的一首。

这是一部宗教性乐舞。

它共有九次变化,歌也有九段,伴奏用若干管编排起来,既“萧”(排萧),据说高潮时有扮演的凤凰出现。

孔子评价它“尽善”“尽美”。

“尽善”“尽美”是古人最早提出的评价艺术作品的准则。

夏、商大夏(夏)大(商)商代虎纹大石磬1950年于河南安阳武官村出土的商代虎纹大石磬,制作工艺水平极高,音色柔美,发音略高于#C1西周、春秋、战国春官这是朝为了实施礼乐制度而设置的我国第一个礼乐机构。

大司乐这是周初建立的我国最早的宫廷音乐机构,它的特点是:机构庞大、分工明细、各司其职。

它的重要职能是音乐教育,其教育对象是国子、世子、学士,教学内容为“乐德”、“乐语”、“乐舞”。

大司乐是我国古代第一所音乐学校,其目的是为了配合礼乐制度,维护周王朝最高统治。

除教育职能外,大司乐还有另外两个职能:严格的行政管理与音乐表演职能《诗经》又称“诗三百”,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产生于春秋末年,分风、雅、颂,共305篇。

中国传统音乐历史

中国传统音乐历史

中国音乐的历史一.远古·先秦时代(约公元前8000~221年):从5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中国开始有人居住,到新石器时代人们开始学会用火,并且用火烧制精巧的陶瓷器具来演奏乐曲。

如最早被发现的骨笛,盘等,到后期发现的陶钟,埙,鼓,陶铃以及编钟等,都是远古先秦时代演奏音乐的主要乐器。

远古时代的音乐作品大多偏自然形成并且带有宗教性的色彩,到商、周时期,乐师演奏制度开始完善。

春秋战国时期则是根据各思想派别发展出了各自的音乐。

感想:中国音乐的历史非常悠久,在聚居文明开始形成之后,就开始发展出了音乐的文明。

通过当时仅有的技术,制造出不同的陶瓷器具以及后期的青铜器具,用以演奏乐曲。

这不仅仅体现了人类生活文明的发展,也提现出了音乐的重要性,在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

二.秦汉·魏晋南北朝时代(公元前221~公元581年):秦始皇一统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国家,并且统一了度量衡和文字。

但因为秦朝只存在了15年,所以对中国音乐的历史并未产生过大的影响。

而在汉代,音乐的形式开始变得多样,与此同时,乐府也开始逐步设立。

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音乐开始在中国流行开来,音乐的风格开始不再单一,中国传统音乐中不可缺少的乐器之一——琵琶,开始正式出场。

感想:随着历史变更,朝代迭替,有很多文化都被抛弃,但是音乐文化一直在更新,从器具到形式,从团体到机构,音乐从未消失过。

三.隋·唐时代(公元581~907年):隋唐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经济与文化都发展到了一个巅峰的时代。

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中,音乐也得到了非常大的发展,其中燕乐部伎的发展尤为显著。

而由散序、中序-拍序和破构成的唐代大曲,在进一步吸收了外来音调与形式后,更是代表着隋唐音乐文化的最高水平。

感想:隋唐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巅峰期,由于很多方面的原因,对音乐的发展更是起到了一个很大的刺激作用,传统音乐遇到了外来音乐,没有被替代而是将外来音乐同化,进行再次创造,成为新的传统音乐。

中国古乐文化之魏晋南北朝音乐

中国古乐文化之魏晋南北朝音乐

中国古乐文化之魏晋南北朝音乐中国古乐文化之魏晋南北朝音乐这是一个动荡的时期。

由于民族的迁徙杂居,文化的频繁交流,中国音乐正酝酿着巨大的发展变化,但这个时期由于没有强大的统一政权对民间音乐进行搜集整理工作,所以流传下来的资料很少。

汉代的鼓吹曲和相和歌,有很多流传到魏晋以后。

相和歌所用的乐律,主要是“平调、清调、瑟调”,“汉世谓之三调”。

到魏晋时期,在相和歌的基础上,又有新音乐发展起来,称为“清商三调”或“清商乐”。

“三调”表示继承了相和歌的乐律,“瑟调以角为主,清调以商为主,平调以宫为主。

”举清商以代表三调,所以称为清商三调。

魏晋两代,朝廷都设置了掌管音乐的机构“清商署”。

清商署虽因清商三调而得名,但所演奏的音乐不会只限于清商三调,也必然继承了其他传统乐曲,吸收了当时流行的民歌,这些民歌大部分出于北方各地区。

西晋末年,北方少数民族鲜卑、匈奴、羯、氐、羌等族,已陆续进入黄河流域,各政治集团割据一方,建立政权。

西晋灭亡后,东晋即被迫迁都建康(今南京),偏安江南,北方人大批南迁,把北方音乐也传到江南,对当地音乐一定会有影响。

南朝各代不断地涌现新声,而记载下来的主要是“江南吴歌”和“荆楚西曲”。

吴歌产生的中心是建康(今南京),即今江苏一带的民歌。

西曲歌出于荆(今湖北江陵)、郢(今武昌一带)、樊(今湖北襄樊一带)、邓(今河南邓县)之间。

从歌词中出现的地名考虑,西曲分布在今湖北、江西、四川东部和河南一带。

吴歌和西曲产生的地域大致相当于汉代相和歌中《吴楚、汝南歌诗》产生的地域。

再往上推,都和楚辞、楚声有些渊源关系。

南朝的清商乐也流传到北方。

北魏统一北方后,把相和歌、清商三调以及吴歌、西曲等,统称为清商乐。

北魏及其以后的北齐的音乐机构,除搜集整理一些民间乐歌之外,也都保存了一部分清商乐。

魏晋南北朝时期,除了西晋王朝取得短暂的统一局面外,中国处于分裂状态中,到处是动乱的现象,政治黑暗,烽火连天,人民饱经忧患。

当时的歌词对这种社会现实,都有所反映。

第3章 秦汉 魏晋 南北朝时期的音乐 9-10节

第3章 秦汉 魏晋 南北朝时期的音乐 9-10节

《中国音乐史与作品欣赏》(1)
42
唐代 九霄环佩琴 伏羲式 北京故宫博物院
2019/12/20
《中国音乐史与作品欣赏》(1)
43
三、琴家
• 这一时期出现一批不依附于宫廷贵族 的自由音乐家如蔡邕、蔡琰、嵇康、 阮籍等一大批文人琴家。琴曲创作较 西汉繁荣,如《广陵散》、《猗兰 操》、《酒狂》等一批著名曲目问世。
《中国音乐史与作品欣赏》(1)
31
2019/12/20
• “琵”和“琶”原 是两种弹奏手法的 名称,右手向前弹 是“琵”,右手向 后弹是“琶” 。
《中国音乐史与作品欣赏》(1)
32
2019/12/20
• 南北朝时由印度经 龟兹传入内地。木 制。张四弦,颈与 面板上设用以确定 音位的相和品。演 奏时竖抱,左手按 弦,右手五指弹奏。 可独奏、伴奏、合 奏。
• 在唐代,我国有多种乐器传入日本。
2019/12/20
《中国音乐史与作品欣赏》(1)
35
2019/12/20
《中国音乐史与作品欣赏》(1)
36
• 琴的型制从先秦至汉魏,逐步完成了 定型化的转变。琴乐在汉代继承了周 文化的传统,获得了文人音乐的文化 品格,这与文人的安身立命、道德修 养等观念意识层面的内容紧密结合在 一起。
2019/12/20
《中国音乐史与作品欣赏》(1)
37
2019/12/20
《中国音乐史与作品欣赏》(1)
38
汉·牟融《理惑论》:“公明 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 故。非牛不闻,不合其耳矣 。”
2019/12/20
《中国音乐史与作品欣赏》(1)
39
2019/12/20
• 七弦琴的成熟期 是在汉末魏晋时 期。西汉时期已 有琴徽,但从出 土汉琴看,琴面 未见有琴徽,估 计琴制仍处于未 定型状态。

3中国音乐史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

3中国音乐史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

第三章;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前221-公元589)。

第一节、概述。

短暂的秦王朝揭开了封建大一统的序幕。

它虽然在音乐文化的发展方面并未有更多典章文物遗世,缺乏清晰的历史脉络,但大一统思想,包括开水渠、修驰道、筑长城、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力图规范化的政策措施却给音乐思想以及音乐文化的发展留下了印迹。

汉承秦制。

汉初,由于统治阶级采取了发展封建制的政策,西汉文、景之世(公元前179-公元前141)与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40—公元前87)接连出现了两个科学文化发展的高峰,音乐文化的发展也相应进入了中古伎乐的新的历史时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则是中国音乐文化上承秦、汉,下启隋、唐的重要时期。

这一时期社会历史的发展以动荡、分裂、割据为特点。

从三国建立,到梁、陈灭亡的三个半世纪中,除西晋灭吴后有过短暂的统一外,我国长期处于南北分裂状态。

北方先后出现了20多个政权;南方前后经历了六个王朝。

在这种分裂状态下,战乱不可避免,各个政权的分立、对峙,也形成了一些相对稳定的局面,为音乐文化的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特别是由于局部战争而造成的民族迁徙和融合,使得中原文化传统在并未中断的情况下进一步融会外来文化而得到新的继承和发展。

在数学和天文学方面,刘徽、祖冲之贡献卓著;贾思勰的《齐民要术》的出现,标志着农学的成熟;此外在医药、地理、冶铁、纺织等方面均涌现出灿若星汉的科技成果。

这些文化成果构成的文化环境显示着文化开放、交融的魅力。

在此文化背景下,音乐史上中古伎乐的发展延续着春秋以来散乐发展的遗绪,体现着世俗性的特点。

从汉高祖刘邦起,统治者对民间音乐的偏爱即影响着民间音乐的发展。

乐府机构的建立,采集了大量的民间歌曲,即或旌旗猎猎的仪仗鼓吹音乐,也多用世俗性歌词;歌舞伎乐中百戏的形式绽开新花;相和歌这种民间艺术形式不断丰富、完善;随着魏晋间民族音乐大融合的发展趋势,汉时的相和歌辗转南北,演变为清商乐;中原音乐和西域及北狄诸乐的保存与输入形成隋唐七部乐、九部乐的雏形;随着世俗音乐潮流的发展壮大还孕育了这一时期歌舞戏的产生。

考研歌舞伎乐时代

考研歌舞伎乐时代

第二编歌舞伎乐时代(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第一章秦汉魏晋南北朝音乐(公元前221—公元589年)第一节音乐机构一、乐府:是秦朝开始设立,汉代开始兴盛起来的,以搜集、改编、整理和表演民间音乐为主要职能的音乐机构。

它对各民族间音乐文化的交流、融合及对秦汉音乐文化和以后各代音乐文化都有很大的影响。

汉哀帝时罢除了乐府。

二、协律都尉李延年:李延年是汉武帝时“乐府”的最高领导人。

他“性知音,善歌舞”,是一位能歌善舞、擅长创作的音乐家。

《晋书·乐志》中有“李延年因胡曲更造新声二十八解”的记载,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关于采用西域音调进行创作的记载。

第二节宫廷音乐一、宫廷雅乐:我国古代的宫廷音乐分“雅乐”和“燕乐”两大体系。

先秦的雅乐,由于长期战乱和秦始皇“焚书坑儒”等原因,到汉代时严重失传。

虽然,汉高祖时,叔孙通制定了朝仪礼乐,但只“能纪其铿锵鼓舞,而不能言其义”。

到汉景帝时,汉代的雅乐又搀杂进了民间音乐,所以,汉代的雅乐已经徒有“雅乐”的躯壳,没有先秦雅乐的本来面目了。

文献见《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汉书·礼乐志》二、宫廷燕乐:汉代宫廷燕乐的情况,史籍中记载很少。

汉代燕乐可能以民间音乐(特别是南方的“楚声”)为主要来源,多使用“丝竹”类乐器。

文献见《汉书·礼乐志》第三节民间音乐一、概况:由于汉代乐府机构对民间音乐的采集和加工等原因,汉代的民间音乐不管是形式还是内容都有很大的发展。

二、鼓吹乐:鼓吹乐是秦汉时期发展起来的、以吹管乐器和打击乐器为主有时也有歌唱的一种音乐。

在较早的时候,是角和笳一起使用的,称为“鼓吹”。

后来,渐渐由于使用场合的不同,分成鼓吹和横吹两种:一种用排箫和笳为主要乐器,在仪仗行进中实用的叫鼓吹,它的兴起是在汉朝,由班壹首创;一种使用鼓和角为主要乐器,作为军乐,在马上演奏的,称为横吹,它的兴起在汉武帝时期。

两类各有自己的曲目。

在历史上,两类之间的区分是相对的、暂时的。

中国音乐史的发展

中国音乐史的发展

中国音乐史的发展中国音乐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摆布的新石器时代,当时的音乐主要以吹奏、弹拨和敲击为主。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音乐逐渐发展成为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融合了各个时期和地区的音乐元素。

1. 先秦时期(公元前221年之前)先秦时期的音乐主要是宗教和祭祀活动中的音乐,以及宫廷和贵族社交场合的音乐表演。

代表性的乐器有磬、钟、簧管等。

《诗经》是这个时期最重要的音乐文献之一,记录了大量的古代音乐曲目和歌词。

2.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秦汉时期的音乐受到了儒家文化的影响,音乐被视为一种教育工具,用于培养人的品德和修养。

乐府是当时最重要的音乐形式,其中包括了七言绝句、乐府诗等。

此外,秦汉时期的音乐还受到了西域音乐和外来文化的影响,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3. 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公元589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以琵琶、箫、笛等乐器为主,音乐内容更加多样化,包括了丰富的宫廷音乐、民间音乐和戏曲音乐。

著名的音乐家嵇康和阮籍在这个时期活跃,他们的音乐作品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4. 唐宋时期(公元618年-公元1279年)唐宋时期是中国音乐史上的黄金时期,这个时期的音乐成就在世界音乐史上也有重要地位。

宫廷音乐达到了巅峰,有“乐府古风”、“律吕清商”等流派。

同时,民间音乐和戏曲音乐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如“南曲”、“北曲”等。

著名的音乐家包括李白、杜牧、白居易等。

5. 元明清时期(公元1279年-1912年)元明清时期的音乐受到了蒙古、满洲等民族的影响,形成为了独特的音乐风格。

元代的音乐以“宫调”为主,明代的音乐注重了音乐的表达力和技巧性,清代的音乐则更加注重了音乐的形式和结构。

这个时期的音乐也受到了西方音乐的影响,浮现了一些融合了中西方元素的音乐作品。

6. 当代音乐(1912年至今)20世纪以来,中国音乐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中国音乐家开始接触西方音乐理论和技巧,融合了西方音乐元素,创作出了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音乐作品。

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

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

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一·上古音乐(原始社会)1.贾湖骨笛:●在河南舞阳县于1986和1987年两次发掘“骨笛25件,完整17件,残器6件,半成品2件。

”●贾湖骨笛是目前所知中国最为古老的乐器,骨笛出土于不同时代的墓葬,其年代跨度长达两千余年,音阶结构随着年代的距离而变化。

●描述贾湖骨笛:早期,距今九千多年至八千六百年左右,骨笛上开有5孔6孔,能奏出四声音阶和完备的五声音阶。

中期至今八千六百至八千二百年左右,骨笛上开有7孔,能奏出六声和七声音阶。

晚期,距今八千二百至七千八百年左右,能奏出完整的七声音阶以及七声音阶以外的一些变化音阶.骨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发现160件,用鸟禽类中段肢骨制作,有2—3孔。

3.葛天氏之乐:《吕氏春秋·古乐》:“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这是原始社会极为着名的一部乐舞作品。

●表演形式: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八支歌内容:《载民》《玄鸟》《遂草木》《奋五谷》《敬天常《达帝功》《依地德》《总禽兽之极》4.黄帝《云门》是一部崇拜云图的乐舞。

.尧《咸池》以水鱼图腾崇拜为主的乐舞,是一部远古时期优秀的乐舞作品。

咸池是天上西宫星名,古人称它是西方日落之处。

.舜《萧韶》这是一部反映原始社会最高水平的乐舞作品。

乐舞由编管乐器排箫作为主要伴奏乐器,所以称《萧韶》;乐舞有个段落,所以称《九韶》;有9次歌唱,称《九歌》;有9次变化称《九辨》。

二、(夏商周春秋战国)西周:1.雅乐:是我国古代祭祀天地、神灵、祖先等典礼中所演奏的音乐和乐舞,在周代包括用于宗庙、宫廷礼仪、军事大典等各个方面的音乐。

雅乐一直延续至清末。

2.六代之乐:是西周统治者用于祭祀大典和重大宴享活动的六部乐舞,被后世儒家奉为雅乐的最高典范。

●黄帝《云门》是一部崇拜云图的乐舞。

●尧《咸池》以水鱼图腾崇拜为主的乐舞。

●舜《萧韶》这是一部反映原始社会最高水平的乐舞作品。

●禹《大夏》歌颂大禹治水。

●商《大濩》歌颂商汤伐桀。

中国音乐史试题及答案

中国音乐史试题及答案

中国音乐史试题及答案中国音乐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是世界上最古老、最丰富的音乐传统之一。

它通过不同的时期和地域的音乐风格演变,展示了中国音乐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本文将就中国音乐史的相关内容进行阐述,并提供相应的试题及答案。

一、先秦时期的音乐(约前17世纪 - 前221年)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音乐的重要阶段,那时的音乐在礼仪、祭祀、宴会等场合起着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一部分相关试题及答案:1. 请简要介绍先秦音乐的特点。

答:先秦音乐重视声乐表达,以琴瑟等弦乐为主,并且注重音乐与礼仪的结合。

2. 先秦时期,音乐在什么场合被广泛运用?答:音乐在祭祀、宴会、军事和礼仪等场合被广泛使用。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220年 - 589年)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音乐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呈现出新的特点和风格。

以下是相关试题及答案:1. 魏晋南北朝时期,音乐受到哪些外来文化的影响?答:音乐受到了西域音乐、波斯音乐以及中亚音乐的影响。

2. 请简要描述魏晋南北朝时期音乐的特点。

答:魏晋南北朝时期音乐注重表现力和个人情感的表达,形成了独特的声音风格。

三、唐宋时期的音乐(618年 - 1279年)唐宋时期是中国音乐史上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的音乐在技巧和艺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以下是相关试题及答案:1. 唐宋时期,乐府文学对音乐有何影响?答:乐府文学的发展促进了音乐与诗歌的结合,使音乐更具叙事性和感染力。

2. 请谈谈唐宋时期音乐的艺术特点。

答:唐宋时期音乐在形式上更加丰富多样,技巧上更加复杂,并注重才艺的展示和个人表达。

四、元明清时期的音乐(1271年 - 1912年)元明清时期的音乐历经了政治和社会变革,形成了不同的音乐流派和曲牌体系。

以下是相关试题及答案:1. 元明清时期流传最广的音乐剧种是什么?答:元明清时期,"皮影戏"成为最广泛流传的音乐剧种。

2. 请简要描述元明清时期宫廷音乐的特点。

答:宫廷音乐受到宗教、礼仪和政治的影响,强调庄重、端庄和严肃的音乐风格。

中国音乐教育的发展

中国音乐教育的发展

中国音乐教育的发展一、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教育众所周知,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时期,这时期时局混乱,但同时也是“百家争鸣”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官学”逐渐衰退,而“士”这个阶层逐渐形成。

百家争鸣时期,最典型的莫过于儒家的思想。

孔子在教育上一直提倡“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與“相长”等。

她创办了私学,并且也非常重视音乐教育,强调了音乐具有教化功能注重音乐与政治的关系,提出了内容要与形式相统一,内在素养要与外在表现相统一。

后来,他的弟子还选编,整理出我国最早的诗歌,也就是最早的音乐教材书《诗经》。

孟子认为音乐就应该“与民同乐”。

二、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时期的音乐教育在秦汉时期出现了新的乐器,比如笛、箜篌、琵琶。

丝竹乐取代了先秦时期的金石乐器,改变了乐队的结构,同时也改变了音乐的旋律。

舞姿,舞容也有了一定的发展。

在这个时期,楚声风靡了全国不仅仅是南北方音乐文化的交融而有利于音乐艺术的发展,影响了汉人的审美情趣与审美意义。

在秦汉时期,设立了乐府这样的机构,乐府是官办的,制度开明,收集民歌,创编歌曲,创作和填写歌词。

乐府具备了音乐教育和音乐表演的完整概念,教育的目的明确,教材师资力量与教学理论的设施齐全,有固定的教学场所。

在此时期,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阐述音乐艺术规律和音乐艺术本质特征的文学著作--《史记》。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文化大融合,民族器乐和歌舞音乐的一个大交流。

歌、舞、乐三位一体,形成了中原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交融的一个重要时期。

器乐的发展得到了很大的进步,例如蔡琰的《胡笳十八拍》。

在这个时期也出现了著名的音乐理论思想《生无哀乐论》,嵇康认为因为的本身是没有任何思想感情的,音乐的感情在于听音乐的人。

强调了音乐的本身是没有社会性和阶级属性的。

音乐需要和自己的内心进行交流,更着重强调了音乐的自然功能。

三、隋唐时期的音乐教育在隋唐时期,民间的民族民间音乐,宫廷燕乐和宗教音乐都得到了重大的发展,并且音乐教育机构的建立、音乐教育的交流、乐器的制作、乐谱的刊物、乐曲形式的改革以及音乐理论和音乐思想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

❖ 魏晋以来传统律学发展的两条路线
❖ 沿着附会历数—钱乐之的“三百六十律” ❖ 沿着便于旋宫转调具有实际意义的——何承
天的“新律” 这种新律与十二平均律相比较,最大相差不 到半音的十分之一。解决了“三分损益法” 所解决不了的“旋相为宫”问题。 ❖ 荀勖的“笛律” ❖ 纯律
❖ 课后习题
作业
清商乐形成背景
❖ 公元4世纪,随着国家政治中心南移,北方 音乐文化也随之流入江南,并把汉、魏以来 的相和歌、相和大曲与江南流行的吴歌、西 曲等民间音乐相结合,由此而产生了一种新 的音乐风格与形式——“清商乐”。
❖ 定义
清商乐包含的内容
❖ “中原旧曲”,即东晋和宋、齐所存的相和诸 曲。
❖ 在南方新兴经济发展条件下,与东晋南迁所传 入的中原文化相结合的吴歌、西曲。
❖ 中原南北音乐文化的交流
乐器
❖ 这一时期出现了很多节奏性强的利于舞蹈的 乐器。
1、吹管乐器 2、打击乐器 3、弹拨乐器 秦琵琶、汉琵琶、秦汉子在魏晋时因阮咸善 弹此器,被称作阮咸,即后世的阮。其由西 域传来。同时出现了由国外传入的,与汉琵 琶形制迥异的曲项琵琶、五弦琵琶。
❖ 七弦琴及其音乐
❖ 出现了解说琴曲标题的古琴艺术重要专著 《琴操》
1、音乐是客观存在的音响 2、音乐的本体是“和” 3、人的情感哀乐是人心受外界事物的影响 4、主张音乐脱离封建政治功利(与《乐记》观点不 同)
❖ 音乐文化交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 歌舞伎乐的交流 具体包括:天竺乐、龟兹乐、西凉乐、疏勒 乐、安国乐、高昌乐、高丽乐、康国乐
❖ 乐器、乐曲的交流
❖ 西域佛教及佛教曲的传入
百戏中的乐舞类别 建鼓舞 踏鼓舞 七盘舞 七盘是一种泛指,盘、鼓的多少是据舞者舞技而定。 长袖舞 巾 舞 汉代著名的杂舞之一,也叫公莫舞 剑 舞 刀剑是战斗的武器,又是表演的舞器。

魏晋南北朝 中国古代音乐史

魏晋南北朝 中国古代音乐史
2少数民族的乐器带入中原
3佛教的传入建立起佛教音乐体系
龟兹乐
西凉乐
高昌乐
康国乐
疏勒乐
天竺乐
安国乐
高丽乐
曲项琵琶
五弦琵琶
筚篥
方响

羯鼓
南朝:何承天
律学家何承天创立了十分接近十二平均律的“新律”
清商乐
(魏晋南北朝时期汉魏相和诸曲与南方的民间音乐的总称)
清商乐
(清商三调:平清瑟)西晋:勖管口校正数吴歌(东晋南朝时流行建康的民歌)
时期音乐现象乐曲乐器音乐人理论三国两晋南北少数周边国家的歌舞技乐在中原地区迅速流行少数民族的乐器带入中原佛教的传入建立起佛教音乐体系龟兹乐西凉乐高昌乐康国乐疏勒乐天竺乐安国乐高丽乐曲项琵琶五弦琵琶羯鼓南朝
时期
音乐现象
乐种
乐曲
乐器
音乐人
理论
三国两晋南北朝
音乐文化大融合
1少数周边国家的歌舞技乐在中原地区迅速流行
吴歌
《子夜歌》
《上声歌》
魏晋名士、竹林七贤:嵇康
《声无哀乐论》(人的哀乐来自外界客观事物的影响音乐诱导其表现出来)
西曲(南朝江陵一带的民歌)
西曲
《莫愁乐》
《那呵滩》
歌舞戏(南北朝后期兴起)
歌舞戏
戏曲雏形
《大面》
(代面)
《钵头》
(拔头)
《踏摇娘》(苏中郎)
古琴乐曲: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中的阮籍《酒狂》
《碣石调·幽兰》南朝梁丘明是我国目前所见最古老的文字谱
《梅花三弄》东晋桓伊,唐颜师古改成琴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乐府的极盛时期是汉武帝执政期间。扩大后的乐府 机构共有近千人之多,除行政管理人员外,还有演 唱齐、蔡、巴、楚等地民歌的“讴员”;有来自全 国各地从事乐器演奏的“鼓员”、“竽员”、“琴 员”、“瑟员”等;有专管乐器修理的“柱工员”、 “绳弦工员”等。 但到了汉哀帝时,国力的衰退,经济的窘迫,使朝 廷已无力维持乐府庞大的机构,而采集的民歌中反 映出的强烈反抗情绪也使统治者坐立不安,所以绥 和二年(公元前七年)汉哀帝下诏罢免乐府,对乐 府实施大量裁员,乐府由800余人被裁减至300余人, 留下的乐工主要掌管郊庙祭祀等场合所用的雅乐, 而其余从事民间音乐的乐工则全被裁掉。 此后,乐府逐渐趋于衰微。

清商乐在晋及隋唐各代很受统治者的重视,被视为 华夏正声,统治者与文人都多有创作,唐武则天时, 朝廷不再重视古曲,清商乐在宫廷逐渐衰微,至开 元间朝廷内几乎无人能演奏清乐。 清商乐在宫廷的冷落并不代表它的盛衰,它们中的 一部分和西域音乐结合,形成了辉煌的唐代燕乐, 另一些经过艺术加工的乐舞如《白纻舞》、《巾舞》 等则长期在民间流传,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和欢 迎。


更值得称道的是李延年作曲时运用了大量的民间音 乐素材,他可能还是中国音乐史上第一位利用外国 音乐素材进行创作的音乐家。

西晋崔豹《古今注》及《晋书· 乐志》都载张骞出使 西域时,曾带回胡乐《摩诃兜勒》,李延年根据此 曲创作了二十八首新的曲调,用于仪仗中使用的军 乐。这些乐曲在当时广受欢迎,其影响一直延续至 后世,数百年后的晋代还能演奏其中的《黄鹄》、 《陇头》、《出关》、《入关》等曲。 李延年对民间音乐的重视为乐府创立了良好的传统, 他对西域音乐的改编创作促进了中外音乐的交流。 作为乐府领导人,他更为乐府的振兴作出了不可磨 灭的贡献。可惜的是,李延年的妹妹去世不久,李 家全族被诛,一代杰出音乐家李延年的艺术生命从 此被扼杀。
《乐府诗集》鼓吹曲辞中就录有十八首,如《战城南》、
《上邪》、《思悲翁》、《有所思》、《艾如张》、 《朱鹭》等。
这些作品都是西汉民歌的上乘之作,能在鼓吹乐中得以
运用、保存,值得庆幸。
但一些显然不符合统治者口味、不适用于军乐的作品也
被选入其中,则令人颇为不解,值得深省,如表示纯真 爱情的情歌《上邪》、《有所思》和反抗战争、揭露战 争的《战城南》等歌曲。
的斗争精神,使它深受历代追求自由之名士 的喜爱,嵇康就是其中突出的一人。
嵇康以善弹《广陵散》著称,传说他弹此曲
是由仙人所授 。嵇康酷爱《广陵散》,不但 从不教人,而且临刑之时,从容不迫,慨然 弹奏此曲,把自己的满腹怨恨和对政权统治 黑暗的不满在演奏中表现得淋漓尽致,遂成 千古佳话。

正因为《广陵散》描写了以臣弑君的这种斗争精神, 而音乐又不具有传统美学思想所要求的“中正平和” 之声,所以被历代封建卫道士视为大逆不道而予以 谩骂、禁止,但这些都无损于《广陵散》的思想价 值和艺术价值,也阻止不了它的广泛流传。 至今,这首能令听者达到“冰炭交加、升天坠地” 之境界的琴曲仍是古琴的传统重要曲目之一。
清商乐

西晋末期,战乱四起,司马睿战败后南逃建立东晋, 北方百姓也大量南迁。在此期间,相和歌由北流传 至南,吸收了当地的吴歌、西曲,形成了清商乐。 北魏时清商乐又自南方传至北方,成为在全国范围 流传的民间音乐。 与相和歌比较,清商乐是南北民间音乐的融合,但 相和歌以北方音乐为主,清商乐则以南方的民间音 乐吴歌、西曲为主。
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水深激激,蒲苇冥冥。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 鸣。梁筑室,何以南,何以北!禾黍不获君何食?愿为忠臣安可得!思子良 臣,良臣诚可思:朝行出攻,暮不夜归。
《战城南》是一首控诉战争罪恶的歌曲,描写了战争的残酷场面和士兵的悲
惨遭遇,有强烈的反战情绪 。

《有所思》描写一女子闻知情人变心后,马上烧掉他送的礼物,坚决同 其决绝,并在秋风中发出了悲愤的呼喊,反映了封建压迫下的女性对专 一情感的强烈追求。
如《汉书· 礼乐志》载:“采诗夜诵,有赵、代、秦、楚之讴。以李
延年为协律都尉,多举司马相如等数十人造为诗赋,略论律吕,以 合八音之调,作十九章之歌”。 可见乐府采集民歌规模之大和范围 之广。

这些作品从各个侧面描写了汉代人们的生活场面,具有强烈 的现实主义精神,所以至今仍在广为流传。
李延年

《有所思》是西汉的乐府民歌,
歌词为:有所思,乃在大海南。何用问遗君?双珠玳瑁簪,用玉绍缭之。闻
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摧烧之,当风扬其灰。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 与君绝!鸡鸣狗吠,兄嫂当知之。妃呼豨!秋风肃肃晨风飔,东方须臾高知 之。

《战城南》也是西汉的乐府民歌,
歌词为: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为我谓乌:“且为客豪!野死


骑吹
主要用于皇帝贵族的车驾从行等场合,因在
马上演奏而得名。
从所见的汉画象砖中发现,骑吹所用乐器有
箫、笳、鼓等。
应劭《汉卤簿图》有“骑吹执笳”之语,可
见笳是骑吹中重要的乐器,
短箫铙歌
主要用于军队凯旋等盛大典礼活动,以建威
扬德、风敌劝士。
所用乐器有箫、铙等。

鼓吹乐来自民间,所以和相和歌、清商乐等民间歌 曲的关系非常紧密,其歌词采用了大量的乐府民歌。
中国音乐史与名作欣赏
更多教学资料来源 请联系黄剑敏老师 QQ541363562 欢迎加入音乐 时期的音乐
一、 乐 府
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 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夏雨雪, 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这是一首爱情的千古绝唱,歌中主人公为表示对 爱人的忠贞不渝,列出了五种自然界中不可能出 现的现象,可见意志之坚决,感情之深厚。这首 常被历代恋人引用的作品就出自汉乐府民歌。
这些或抒情或反战的歌曲用作军歌,显然起
不到建威扬德、鼓舞士气的作用。
它们之所以被用于鼓吹乐并得以保存,一方
面说明鼓吹乐和民间音乐联系的紧密,另一 方面也证明统治者对民间音乐的利用。
可能鼓吹乐在吸收利用这些歌曲的曲调时,
歌词也随之被保存了下来。

鼓吹乐自汉兴起,就广泛用于宫廷各种礼仪中,历 朝历代都有规模不同、种类不同的鼓吹乐队。 后来鼓吹乐又在民间得到较大的发展,形成了各种 鼓吹、吹打乐,用于民间的各种婚丧嫁娶及各种法 事中。明清时盛行一时的西安鼓乐、十番鼓、十番 锣鼓、苏南吹打等民间乐种就和鼓吹乐有着一定的 联系。 鼓吹乐自民间传入宫廷,最终又由宫廷返回到民间。

吴歌是东晋以来流行在江南一带的民歌,和相和歌一样, 它也由徒歌发展而成,所用的伴奏乐器有篪、琵琶、箜篌、 笙、筝等。内容多以男女感情的悲欢离合为主,音乐细腻婉 转,非常抒情,富有江南音乐的特点。歌词大多是五言四句 的分节歌,也有长短句结构。代表作有《子夜歌》、《读曲 歌》等。 西曲是齐、梁时期产生于“荆、郢、樊、邓”一带的湖北 民间歌曲,比吴歌略晚。由于地区不同,西曲和吴歌在语言、 音乐形式等方面都存有差异。留存至今的西曲有《石城乐》、 《乌夜啼》、《莫愁乐》等三十余曲。西曲的歌词结构有四 言、五言、七言、长短句等句式,较吴歌丰富,内容多描写 贾客思归、情人离别相思之苦,音乐风格婉转哀怨。


二、相和歌与清商乐

相和歌是汉代产生的艺术歌曲,它是在北方民歌的 基础上经过加工而成的。 相和歌的发展过程经过了三个阶段,最初是清唱的 民间歌谣,既而又加上帮腔,成“一人唱、三人和” 的“但歌”,最后形成带有乐器伴奏的“丝竹更相 和,执节者歌”的艺术化歌曲。
相和歌的名称即由此产生,它伴奏用的丝竹乐器有 笙、笛、节、琴、瑟、琵琶、筝等七种。



从汉武帝的竭力扶持,到汉哀帝的坚决罢免,乐府 仅有百余年的兴盛,但它对民间音乐的保存和发展 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并对以后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 远影响。
汉乐府的建立,对我国汉族民间音乐的收集整理以 及在促进汉族和各少数民族人民之间的文化交流、 融合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后来虽然被撤消了,但那 些被罢免而又在乐府中受过专业训练的民间音乐家, 流落到民间去后,无疑对我国各地民间音乐的发展 与提高起到一定作用。 乐府的概念也随着时代不断发生变化,被广泛用于 音乐、文学领域。
据载延年曾在汉武帝面前专门歌唱她,歌词曰: 北方有佳人, 绝世而独立。 一顾倾人城, 再顾倾人国。 宁不知倾城与倾国, 佳人难再得。 李延年之妹不仅有倾城倾国之貌,而且能歌善舞, 所以被汉武帝纳入后宫,深得宠爱。这样李家也逐 渐显贵起来,延年也有机会一展音乐才华,被任命 为协律都尉,总管乐府的全面工作。
古琴艺术自汉代始得到了较大的发展,魏晋
之后更出现了众多脍炙人口的作品,有些琴 曲、琴歌成为经典之作,长久流传不衰。本 时期著名的琴曲有《广陵散》、《酒狂》等。
《广陵散》

《广陵散》是我国东汉时流传的一首著名古琴曲, 它描写了聂政刺韩王的悲惨故事 。这是一曲歌颂古 代义士的悲歌,是浩如烟海的古代琴曲中最富有斗 争性的一首。


史传李延年“性知音,善歌舞”,是一个天才歌唱 家和作曲家。他的歌声音色优美,技巧高超,非常 富有感染力,所以“每为新声变曲,闻者莫不感 动”。 李延年作曲水平很高,他创作的音乐被广泛用于宫 中的祭祀、仪仗等活动,受到皇帝的赞赏。元鼎六 年(公元前111年)前后,李延年为司马相如等人 创作的十九首郊祀歌词作曲,史书多有记载。
主要用于朝廷的仪仗、宴飨等场合。
《西京杂记》载:“汉大驾祠甘泉、汾阴,
备千乘万骑,有黄门前、后部鼓吹。”
乐器以箫、笳为主。笳是西域等少数民族常
见的乐器,最初是卷芦叶吹之,后来以芦苇 作哨,装在一根钻有音孔的木管上吹奏。
横吹

主要用于军队,在马上演奏。《乐府诗集》说“有 鼓、角者为横吹,用之军中,马上所奏者是也”。 可见横吹的乐器主要是鼓和角。 李延年曾根据张骞从西域带回的《摩诃兜勒》为横 吹创作了二十八段乐曲。这些乐曲魏晋后失传,世 间所用的只有《黄鹄》、《陇头》、《出关》、 《入关》等十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