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籍测量设计书
地籍测量设计书
连云港市市区城乡一体化现代化地籍建设工程技术设计书连云港市国土资源局二 00 四年(最终定稿)为进一步加强连云港市地籍基础业务建设,全面提升连云港市地籍管理工作水平,切实保证“对内以图管地,对外以证管地”的实施,连云港市国土资源局决定开展“连云港市市区城乡一体化现代地籍建设工程” 。
本项工程是连云港市“数字国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数字连云港”的基础性建设工程。
为确保此项工程的顺利实施,连云港市国土资源局成立了连云港市市区城乡一体化现代地籍建设工程领导小组。
通过招标的方式确定了作业队伍和工程监理单位。
本次作业将在工程领导小组的直接领导下,按照“立足现状,寻求创新,注重实用,兼顾发展”的指导思想,统一规划,统一组织,试点研究,整体实施。
工程领导小组组织编写了“连云港市市区城乡一体化现代地籍建设工程技术设计书”,本设计书由五部分构成,分别是:总纲、控制测量、城镇地籍更新调查、1:2000 农村地籍调查、数据库工程建设及附件。
在整个作业过程中,作业单位要始终按照本设计书的规定执行,确保为本项工程的创优打下良好的基础。
目录第一篇总纲⋯⋯⋯⋯⋯⋯⋯⋯⋯⋯2第二篇控制测量⋯⋯⋯⋯⋯⋯⋯⋯..20第三篇城区、建制镇地籍调查⋯⋯..24第四篇1:2000 农村地籍调查⋯⋯⋯..44第五篇数据库工程建设⋯⋯⋯⋯⋯..53附件一附件二一、测区概况二、工作任务三、已有资料四、技术依据五、主要技术规格及精度指标六、数据库建设软硬件配置七、城乡一体化地籍数据库建设的组织实施八、质量保证措施九、提交资料一、测区概况1.1 测区范围测区位于北纬34°25′49″—34°48′18″,东经119°04′18″—119°40′01″。
测区范围为连云港市市区,辖新浦、海州、连云三个行政辖区,总辖面积约890 平方公里。
1.2 地理概况连云港市地处于黄海之滨、陇海铁路东端,是欧亚大陆桥的东桥头堡。
地籍测量课程设计
地籍测量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地籍测量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使学生了解地籍测量在现代土地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3. 帮助学生掌握地籍图的绘制、地籍资料的整理和归档。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地籍测量仪器进行实地测量的操作能力。
2. 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地籍测量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熟练运用地籍测量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绘图。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地籍测量学科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
2.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培养严谨、负责的工作态度。
3. 提高学生对我国土地资源的保护意识,树立正确的土地价值观。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旨在培养学生具备地籍测量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和数学基础,但可能对地籍测量具体操作和实际应用较为陌生。
教学要求:结合课程性质和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能够独立完成地籍测量任务。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
通过对课程目标的分解,为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明确依据。
二、教学内容1. 地籍测量基本概念:地籍、地籍测量、地籍图等。
2. 地籍测量原理:测量坐标系、平面控制网、高程控制等。
3. 地籍测量方法:地面测量、摄影测量、卫星测量等。
4. 地籍测量仪器:经纬仪、水准仪、全站仪、GPS等。
5. 地籍测量数据处理:数据采集、处理、分析、精度评定等。
6. 地籍图绘制:地籍图符号、图幅编制、地籍资料整理等。
7. 地籍测量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分析:土地登记、土地征收、土地开发等。
教学内容安排:第一周:地籍测量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介绍。
第二周:地籍测量仪器的认识和使用方法。
第三周:地籍测量数据处理与分析。
第四周:地籍图绘制及地籍资料整理。
第五周:地籍测量实际应用案例分析及讨论。
教材章节关联:第一章:地籍测量概述第二章:地籍测量原理与仪器第三章:地籍测量数据处理第四章:地籍图绘制与资料整理第五章:地籍测量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分析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课程将采用以下多样化的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系统讲解地籍测量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使学生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
城镇地籍调查测量技术设计书样本
城镇地籍调查测量技术设计书样本*测量技术设计书一、任务来源及测区概况:(一)、任务来源为依法维护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保护土地使用者的合法权益,使城镇国有土地、集体土地使用权登记工作走向规范化,健全地籍管理制度,根据*市国土资源与规划局*国土资发[2004]1号《关于转发开展全国地籍管理规范化建设的通知》,经*土地管理局与*协商,本着互相协作的原则,发挥学校仪器设备、技术力量方面的优势,支援地方的经济建设,由*来完成本次地籍测量任务。
(二)、测区概况*隶属*市管辖,位于*省*部,居*西北部,介于北纬34°31′--35°03′,东经104°59′--105°31′之间。
东接*和*,南邻*和*,西靠*,北接*。
南北长*KM,东西宽*KM,总面积*KM2。
海拔在*--*M。
*有西向东贯穿全境,自然形成南北两部。
南北两山由高到底均向*河谷倾斜。
*位于*部,是*政府所在地。
交通便利,*从城区西南边通过,*从城区北通过。
整个城区位于*两岸,由*冲击而形成的川地。
测区平均海拔*米。
本次地籍测量的面积约*KM2,测量范围为:东至:*。
南至:*西至:*北至:*测区街道布设不规则,居民住宅密集,多为老城区居民居住区。
用地类别除部分机关、商业、服务业、工业用地、军事用地外多为居民用地。
根据*年权属调查资料城关镇约有*多宗土地使用者,且多数为居民。
控制测量,碎部测量均较困难。
二、已有测量成果资料的分析评价和利用1、成果平面控制测量(1).测区原有首级控制是*省测绘局于*年*月建立的*等三角网,城区控制网是在四等三角网的基础加密的一级导线网;(2).控制网点坐标成果表和点之记成果;(3).1:1000地籍图(1995年);(4)1:5000分区图;(5).*土地局2004年城关镇土地权属调查资料。
三、技术设计的依据1.《城镇地籍调查规程》(1993.6)国土局制定。
以下简称《规程》。
某市区地籍控制测量技术设计书
XX市区地籍控制测量技术设计书第一章前言XX市自1983年建市以来,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市区城市面积由1983年的9平方公里发展到约15平方公里。
2020年将发展到50平方公里左右,形成一个中等规模的现代化城市。
XX市区作为全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城市规模、土地利用状况、土地的数量、质量、权属及空间分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传统的手工作业不但使得土地管理部门难堪重负,也不能适应现阶段土地管理科学化的需要。
为了有效地管理和利用土地,促进和保障国民经济的发展,用现代化的科学手段,对已有的地籍资料和新增建设用地进行一次彻底的变革性的清理已经势在必行。
因此,XX 市土地管理局和XX省地矿测绘院于2001年11月签定了《XX市区地籍控制测量、地籍测量、地籍信息系统建设合同文本》,最终目标是建成“XX市地籍信息管理系统”,使XX市土地管理局的地籍管理工作得以根本性的变革。
一、 XX市概况XX市地处XX省东部,是我省第二大城市,市区中心地处东经103°47′北纬25°34′,平均海拔1900米。
距省会168公里,是出省入滇的咽喉要塞,历称“滇东重镇”,因民间有麒麟仙女降福于人民的传说,故又称为“麒麟城”,是XX市市府所在地。
XX市区主建成区面积约为12平方公里左右,根据2001年1月编制的《XX 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到2020年将发展到50平方公里左右,建成一个中等规模的现代化城市。
XX市座落于我省第五大盘地中央,自然环境得天独厚,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境马雄山是南盘江、北盘江、牛栏江的分水岭,珠江的发源地,是我省大米和“云烟”的主要产地之一。
XX地处320国道和326国道交汇处,贵昆铁路由北向南纵贯全城,昆曲高速、曲胜高速和曲陆高速公路使得XX市交通十分方便。
XX物产丰富,已初步建成了以卷烟、煤电、机械、冶金、化工、轻纺为主的现代化工业体系,同时也是我省重要的物资集散地。
地籍测量的课程设计
地籍测量的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地籍测量的基本概念、原理及方法。
2. 掌握地籍测量中常用的测量仪器及其操作规范。
3. 了解地籍测量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技能目标:1. 能够正确使用地籍测量仪器,进行基本的地籍测量操作。
2. 能够运用地籍测量原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 能够分析地籍测量数据,编制地籍图。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地理信息科学的兴趣,激发其探索精神。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使其在测量实践中学会相互协作。
3.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其认识到地籍测量在土地资源管理和保护中的重要性。
本课程针对高中年级学生,结合地理学科特点,以实用性为导向,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地籍测量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达到上述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未来进一步学习地理信息科学及相关专业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地籍测量基本概念:地籍、地籍测量、地籍图等。
2. 地籍测量原理:坐标系统、投影原理、测量误差理论等。
3. 地籍测量方法:地面测量、摄影测量、卫星遥感等。
4. 常用地籍测量仪器:经纬仪、水准仪、全站仪、GPS等。
5. 地籍测量实际操作:仪器操作、测量数据处理、地籍图编制等。
6. 地籍测量在土地管理中的应用:土地登记、土地征收、土地利用规划等。
教学内容按照以下进度安排:第一课时:地籍测量基本概念及原理介绍。
第二课时:常用地籍测量仪器及其操作方法。
第三课时:地籍测量方法及实际操作演示。
第四课时:地籍测量数据处理及地籍图编制。
第五课时:地籍测量在土地管理中的应用案例分析。
本教学内容参考教材相关章节,结合课程目标,确保科学性和系统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关注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适时调整教学进度,保证教学质量。
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学生将全面了解地籍测量知识,为实际操作和未来工作打下基础。
[整理]1靖江市城区地籍测量试点技术设计书
靖江市城区地籍测量(试点)技术设计书靖江市城区地籍测量(试点)技术设计书编制单位:靖江市土地测量事务所编制人:苏仰兴、周建波审查单位:靖江市上地管理局地籍科1998年9月靖江市土地测量事务所受靖江市国土局委托承担靖江市城区地籍测量试点工作。
为搞好地籍调查试点工作,现根据我市靖城镇的实际情况,为保证地籍图的准确性,特制定本技术设计书。
一、地籍测量范围及概况:根据靖江市国土管理局划分的靖城规划区范围内地籍街坊编号,逐步逐年实施的计划。
先在1#、31#两个街坊试点,1#街坊为市中心,市政府机关所在地,交通繁华,房屋密集;31#街坊大都为码头、仓储用地和水泥厂工业用地。
两个街坊内部弄道狭窄、通视条件较差。
两个街坊内宗地的权属调查均由靖江市国土管理局地籍科负责组织进行。
二、地籍测量设计及作业依据:1、国家土地管理局1993年6月22日发布的《城镇地籍调查规程》,以下简称《规程》。
2、江苏省土地管理局1994年1月1日实施的《江苏省城镇地籍调查细则》,以下简称《细则》。
3、国家标准局1988年6月10日发布的《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式》。
4、靖江市城区地籍测量技术设计书。
三、地籍平面控制测量:地籍平面控制测量利用江苏省测绘局第一测绘院1996年5月施测的靖江市GPS控制点(靖江市地方座标系中中子午线经度为120°15′,三度带投影,Y座标加500KM,最弱点点位中误差为26mm,)作为城区的首级控制。
另外,青海省测绘局第二测绘院在靖城地区测设了一级导线网。
在GPS基础之上,补充一级导线或直接补充二级导线,在一级导线之上补充二级导线,再发展图根控制。
1、一级(5″)导线布设方案:根据1#、31#两个街坊的测量范围的高级控制点的分布位置及今后的发展方向,采用由葡萄粮厂、食品公司、影剧公司、纸制品厂作为起算点,布设一级导线,导线总长约3.7KM,布设略图如下:△葡萄糖厂△食品公司1#P△影剧公司31#△纸制品厂2、二级(8″)导线布设方案:二级导线在一级导线的基础上发展二级导线,根据街坊的具体情况可以做成闭合导线,附合导线、支导线等。
山海关地籍测量技术设计书
山海关区建成区城镇地籍测量技术设计书第一部分总述一﹑任务概况(一)任务来源及工作量为维护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保护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建立健全地籍管理制度,促进土地的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切实加强地籍管理工作,山海关区土地管理局委托河北省第一测绘院与其共同完成山海关建成区的地籍调查工作,然后由河北省第一测绘院其测量工作。
测量面积约1.3 平方公里(约6000宗地)。
(二)测区范围及自然地理概况山海关区测区范围为:山海关区建成区。
山海关区位于河北省东北部,行政隶属秦皇岛市,位于秦皇岛市东北17公里处,属于省经济开发区,面积约190平方公里,长城由东南向西北紧扼东北通向华北的咽喉要道,地势十分险峻。
该区气候温和,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冬季较长,春、秋、夏季较短,年最低温度为-21.5℃,七月份平均气温为24.5℃,年平均降水量为698.5毫米,并且降水量多集中在七月份,全年无霜期180天。
山海关区地理位置位于东经119°37′—119°50′,北纬39°51′—40°06′。
山海关区依山傍海,风景绣丽,是闻名天下的旅游胜地。
“天下第一关”就坐落在山海关镇内。
该区交通较为发达,地处京沈公路的咽喉,又是京山沈山的重要枢纽,山海关车站目前为全国最大自动编组站之一。
二﹑作业依据(一)国家土地管理局1993年发布的TD1001--93《城镇地籍调查规程》(二)参照GB/T 7929-1995《1:500 1:1000 1:2000地形图图式》;(三)《城市测量规范》CJJ 8—99,以下简称“城市规范”;(四)《山海关区地籍测量设计书》,以下简称“设计书”;各技术规定互相矛盾时,以本设计书为准。
三﹑已有资料分析及利用(一)平面控制资料测区内有1985年由河北省测绘局大地测量队施测的秦皇岛二三四等测量的首级控制网。
(二)形图资料有山海关区土地局提供的1:500的城区地形图,可供参考使用。
城镇地籍测量技术设计书
民权县1:500比例尺城镇地籍测量技术设计书1.概况民权县位于河南省东部,地理坐标为北纬34°31′-34°52′,东经114°49′-115°28′,豫东平原东北部,县域东西长公里、南北宽公里,总面积1222平方公里。
县境西南连杞县,西接兰考,东北临山东曹县,南接睢县,东接宁陵。
县城西距省会郑州151公里,东望商丘市区55公里,南抵睢县县城25公里,北达菏泽市87公里。
2010年年底,民权县辖1个街道办事处、8个镇、9个乡。
地处黄河中下游,以黄河故堤为界,南北形成两个不同的地理地貌,堤北高滩地,堤南靑沙、沙碱为主,废黄河境内达32公里,通惠渠境内长32公里。
民权县交通四通八达,陇海铁路从东南至西北斜贯县境,境内有民权、内黄集两个火车站;郑徐高铁开工在即,并新设民权北站(高铁站),更拉近了沿海与内地的时空距离。
连霍高速公路(G30)在民权东西横亘36公里并设有出入口和服务区;郑州至民权高速公路于2012年建成通车。
国道连云港至天水公路(G310线)于省道菏(泽)太(康)公路(S211线)、省道民(权)永(城)公路相交于县城,另有省道曹(县)沈(丘)公路(S210线)穿境而过。
2.调查原则调查区划分为满足土地管理工作的需要,根据测区实际情况,对调查区地块所属地域上的空间层次确定,划分的空间层次应与行政管理系统相一致。
1、城镇地区土地划分首先按各级行政区划的管理范围进行划分土地,城镇可划分区和街道两级,在街道内划分宗地(地块)。
当街道范围太大时,可在街道的区域内,根据线状地物,如街道、马路、沟渠或河道等为界,划分若干街坊,在街坊内划分宗地(地块);若城镇比较小,无街道建制时,也可在区或镇的管辖范围内,划分若干街坊,在街坊内划分宗地(地块)。
对城镇,完整的土地划分就是××省××市××区××街道××街坊××宗地(地块)。
地籍控制测量技术设计书
xxxx大学xx学院课程设计任务书xxxxx 系测绘工程专业 2014 年级学生姓名课程设计题目 XXXXXXXXX地籍控制测量技术设计课程设计主要内容本课程设计主要是针对地籍测量所进行的GPS网的布设,具体内容为:1、GPS控制网布设的目的控制网具有控制全局,限制测量误差累积的作用,是各项测量工作的依据。
对于地籍测量,首级控制是扩展图根控制的基础,常需布设专用控制网,作为地籍测量和地籍变更测量的依据。
①保证整个网中所有的控制点位测量精度一致;②保证网中所有的图根点、界址点测量成果无误;③控制网能给测量计算增加必要的检核条件。
2 、GPS控制网的设计设计测区GPS控制网,本课程主要是对四等GPS控制网的设计:①读懂所给的相关报告和图纸,找出本项设计需注意的方面;确定项目设计的内容及等级要求;②能利用谷歌地图资料,完成纸上设计工作,并完成电子版设计图纸;③对设计的方案进行估算,判断是否满足确定的等级要求;在设计方案估算满足精度的前提下,进行相关项目的优化设计;④根据设计方案,编制本项目设计的相关工程量清单。
其具体要求见课程设计指导书。
3 、成果要求要求提出设计大纲、设计方案(包括控制网基点布置和控制点测量精度评估)、主要测量仪器及设备的数量、相应的图纸等基础资料。
4、时间及进度要求在两个星期内提交GPS控制网设计报告、有关附图、仪器设备清单及相关测量技术要求等。
指导教师(签字) XXX2015年11月9日目录1工程概况 (1)2地籍控制网布设依据与原则 (4)2.1布设依据 (4)2.2布设原则 (4)2.3已有控制资料 (5)3地籍测量技术指标 (5)3.1一般规定 (5)3.2地籍测量精度指标 (5)3.2.1地籍图精度指标 (5)3.2.2界址点精度指标 (5)4XXX地籍控制网布设 (7)4.1一般规定 (7)4.2.首级控制网等级选择及精度指标 (7)4.2.1控制网等级选择 (7)4.2.2四等GPS控制测量精度指标 (7)4.3控制网设计及精度估算 (8)4.3.1控制网设计 (8)4.3.2控制网精度估算 (8)4.4图根控制测量 (9)5地籍控制测量技术要求 (9)5.1 GPS地籍首级控制测量 (9)5.1.1 选点、埋石 (9)5.1.2接收机选用 (10)5.1.3 接收设备检验 (10)5.1.4 GPS观测 (11)5.1.5数据处理 (12)5.2图根控制测量 (13)5.2.1测量方法及技术要求 (13)5.2.2 RTK图根控制测量 (14)6主要工作量 (15)7成果资料 (15)8附录 (15)附图一:XXX首级GPS地籍控制网布置图附图二:XXX首级GPS地籍控制网精度估算报告附录三:GPS点之记附录四:GPS静态测量观测记录手簿1工程概况现XXXXXXXXX需进行农村宅基地确权工作,我单位受丽江市古城区国土局委托,负责该项目地籍控制测量技术设计。
地籍测量方案设计
××县地籍测量方案设计作者姓名:指导教师:单位名称:专业名称:测绘工程年月The Programme Design of The CadastralSurvey ofbySupervisor:June 2011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地籍测量方案设计摘要为了积极响应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城镇(村庄)土地调查,在辽宁省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技术细则的基础上,对辽阳县兴隆镇地籍测量项目进行了详细的技术设计,可用于指导规范项目中的实际工作。
该设计主要介绍了辽阳县兴隆镇地籍测量项目工程概况、目的及意义。
同时,根据地籍测量的相关规范,针对此项目的具体情况,提出了设计方案。
该设计方案涉及到了以下几个方面:工程所需要的仪器设备及其精度指标和主要性能;工程前期的人员组织与培训;每个作业小组所负责的工作(包括资料收集和设备准备等);权属调查的一般原则、要求及其技术方法和地籍表的填写工作;地籍控制测量的精度指标、控制网的布设、地籍测量中的测量方法;界址点的精度要求、测量方法及其施测时的注意事项;电子数据整理的基本要求和工程中各种图形的编绘;地籍数据库系统的介绍及其数据入库的工作内容和方法;变更地籍测量;工作成果的检查验收和提交。
最后对此次项目进行了大致的总结,该方案设计后附有各个图表的模板。
关键词:地籍测量,权属调查,界址点The Programme Design of The Cadastral Survey of Xinglong,LiaoyangAbstractIn order to respond the second Land Survey of Town(Countryside) Survey actively. On the basis of technical rules of right confirming, registering and certificating of Liaoning countryside land. The detailed technical design is made for the cadastral survey project of Xinglong,Liaoyang land, and used to guide and regulate the pratical operation of the project.The design,which mainly introduces engineering project,aims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cadastral survey of Xinglong,Liaoyang,is proposed based on the specification about cadastral and specific situation of this project.Its contents involve primarily the following aspects: The equipment,which the project need, and whose index of precision and main performance.Preparation of manpower and personnel training in advance. The work that every working team should be responsible for,such as the collecting of materials. General principle,request and technical methods of Property investigation,and filling in cadastral list.Index of precision of cadastral control survey,posting control network, Measurement method of cadastral survey.Index of precision and measurement method of boundary mark, and attentions in surveying.Basic requirements of electronic data reduction and all kinds of maps compilation in engineering. Introduction of cadastral database systems, and the main job and methods of making the data going into the database.Conversion cadastral survey. Inspection and submitting of the work product.Finally,roughly summarize the engineering project,Every chart template accompanies at the end of the design.Key words: cadastral survey, property investigation, boundary mark目录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 (ⅰ)摘要 (ⅱ)Abstract (ⅲ)目录 (1)第1章绪论 (1)1.1 背景 (1)1.2 测区概况 (2)1.3 项目工程的任务、目的和意义 (2)1.3.1 任务 (2)1.3.2 目的 (3)1.3.3 意义 (3)第2章作业依据 (5)2.1 法律法规 (5)2.2 行政规章 (5)2.3 技术标准与方案 (5)第3章技术规格指标 (7)3.1 基本技术依据 (7)3.2 调查工作要求 (7)3.3 地籍图规格和编号方法 (8)3.4 工程实施的软硬件配置要求 (8)第4章准备工作 (9)4.1 组织结构 (9)4.2 领导小组 (9)4.3 工作组 (9)4.4 资料收集 (9)4.5 设备准备 (9)第5章权属调查 (11)5.1 权属调查的一般原则 (11)5.2 权属调查前期准备工作 (11)5.2.1 资料准备 (11)5.2.2 发动宣传 (11)5.2.3 调阅地籍档案资料 (11)5.2.4 印制表格 (12)5.3 调查实施 (12)5.3.1 调查地图的选择 (12)5.3.2 地籍编号 (12)5.3.3 发放通知书 (12)5.3.4 土地权属资料的收集、分析和处理 (13)5.3.5 实地调查 (13)5.3.6 资料整理 (13)5.3.7权属调查的基本流程 (13)5.4 权属调查技术方法与要求 (14)5.4.1 基本要求 (14)5.4.2 宗地划分原则 (15)5.4.3 界址线的划定原则 (15)5.4.4 界标设置 (16)5.4.5 界址点编号 (17)5.4.6 界址边长丈量 (17)5.5 地籍调查表的填写 (17)5.6 对土地权属争议的处理 (23)第6章控制测量 (25)6.1 地籍控制测量的精度指标 (25)6.2 地籍平面控制网的布设原则 (27)6.3 测区四等GPS网的布设 (28)6.3.1 点位的选择 (28)6.3.2 埋设标石 (28)6.3.3 四等GPS网的施测 (28)6.3.4 四等GPS数据处理 (29)6.4 高程控制测量 (30)6.4.1 水准路线 (30)6.4.2 技术要求 (30)6.4.3 观测要求 (30)6.4.4 平差计算 (31)6.5 地籍测量中的几种测量方法 (31)6.5.1 全站仪测量方法 (31)6.5.2 GPS测量方法 (33)6.5.3 GPRS定位技术 (34)第7章界址点测量 (36)7.1 界址点的精度 (36)7.2 界址点的测量方法 (36)7.3 界址点测量的外业实施 (37)7.4 界址点测量的注意事项 (38)第8章电子数据整理与图形编绘 (39)8.1 电子数据整理基本要求 (39)8.1.1 标准化 (39)8.1.2 剖分、共线、拓扑和接边 (39)8.2 数据格式 (39)8.2.1 测绘数据 (39)8.2.2 其他数据 (39)8.2.3 数据处理 (39)8.2.4 协助建库 (40)8.3 图形编绘 (40)8.3.1 行政村地籍图的编绘 (40)8.3.2 宗地图的编绘 (40)8.3.3 分幅地籍图的编绘 (41)8.3.4 调查区图幅结合表的编绘 (41)第9章地籍数据库 (42)9.1 系统特色 (42)9.2 系统功能结构: (42)9.2.1 国图城镇数据建库子系统 (42)9.2.2 国图城镇数据管理子系统 (44)9.3 地籍数据入库及其资料核查修改 (47)第10章变更地籍测量与调查 (49)10.1 变更地籍测量与调查 (49)10.1.1 变更地籍测量与调查的作用 (49)10.1.2 地籍变更的内容 (49)10.1.3 变更地籍调查与测量的准备 (50)10.1.4 变更地籍要素的调查 (50)10.1.5 变更地籍资料的要求 (50)10.2 变更界址测量 (51)10.2.1 更改界址的变更界址测量 (51)10.2.2 不更改界址的变更界址测量 (52)10.3 界址的恢复与鉴定 (53)10.3.1 界址的恢复 (53)10.3.2 界址的鉴定 (53)第11章检查验收 (55)11.1 权属调查成果检查 (55)11.1.1 自查 (55)11.1.2 互查 (55)11.1.3 核查 (55)11.2 控制测量检查 (55)11.3 图件检查 (55)11.3.1 地籍图、地形图检查 (55)11.3.2 宗地图检查 (56)11.4 数据成果的检查 (56)第12章提交成果 (57)12.1 基本成果 (57)12.2 数据成果 (57)12.3 成果存储的介质 (58)第13章结论 (59)参考文献 (60)结束语(致谢) (62)附录 (63)第1章绪论1.1 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对地籍测量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城镇地籍调查技术设计书
城镇地籍调查技术设计书1、设计的目的和意义为建立健全地籍管理制度,维护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保护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加强土地管理,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铜山县的实际情况,承揽铜山县城镇地籍系统调查测量项目。
采用新技术、新方法,加快城镇地籍更新调查测量进度,提高调查质量,保证地籍调查的现势性和时态性,为房地产登记、地政管理、征地拆迁、土地税费的征收、测绘、土地监察、建筑设计管理、城镇地籍数据库建设和建立“以图管地”的土地管理新机制提供基础数据,加快国土资源的信息化管理进程。
2、自然地理概况铜山县下辖铜山镇、丰乐镇、永乐镇等,乡镇规划区面积约25平方公里。
3、资料情况(l)政府和上级部门有关土地管理政策性文件,行政区代码,地籍调查测量的技术性规程、规、细则和图式等;(2)已有的测量控制点成果,包括成果表、控制网图、点之记、技术总结等;(3)最新的大比例尺地形图及航摄成果资料;(4)土地申报材料,已登记发证的地籍档案资料;(5)土地出让、划拨、处置等用地文件资料;(6)房屋普查及工业普查中有关土地资料;(7)标准地名资料;(8)土地等级评估资料;(9)城建规划资料图件等。
4、地籍调查的依据(1)《城镇地籍调查规程》TD1001-93(2)《中华人民国土地管理法》(3)《确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若干规定》1995年修改版(4)《城市测量规》,1987年,建设部标准(5)GBT7929-1995《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式》(6)《全国土地分类》(国土资发[2001]255号)(7)国家和省有关地籍调查测量的其他规定5、地籍编号(1)地籍编号以地(市)级为单位,一般可按区号--街道--街坊--宗四级编号。
编列街道号时,应根据镇(乡)、行政街道的大小及宗地数量情况。
(2)“区号”是以乡、镇编号。
(3)“街道”是以行政区行政界线、主干道路、河沟等线状地物所封闭的块。
(4)“街坊”是“街道”互通的小巷、沟渠等封闭起来的地块。
XX市区地籍测量技术书
XX市区地籍控制测量、地籍测量、地籍信息系统建设技术设计书院长:XXX(高级工程师)总工程师:XXX(高级工程师、硕士)总经理:XXX(高级工程师、硕士)编写:XXX(工程师)审核:XXX 杨润书XXX(高级工程师)X X 省地矿测绘院二○一○年○一月目录第一章前言 (1)一、XX市概况 (1)二、已有资料 (1)(一)等级控制网情况 (1)(二)加密控制网情况 (2)(三)高程控制情况 (2)三、已有权属资料及地籍测量资料 (2)四、概略工作量 (3)五、技术设计依据 (3)第二章平面控制测量技术设计 (3)一、四等GPS控制测量 (3)(一)四等GPS控制网布网方案 (3)(二)四等GPS控制网的选点埋石 (4)(三)四等GPS控制网的观测 (4)(四)四等GPS数据处理 (4)(五)四等GPS精度要求 (6)二、一级GPS测量 (6)(一)一级GPS控制网的选点埋石 (6)(二)一级GPS控制网的观测 (6)(三)一级GPS数据处理 (7)(四)一级GPS精度要求 (7)三、二级导线测量 (8)(一)二级导线选点、埋石 (8)(二)二级导线观测 (8)(三)二级导线平差计算 (8)四、图根加密控制测量 (9)(一)图根加密控制的技术设计 (9)(二)图根导线观测、计算 (10)第三章高程控制网测量技术设计 (10)一、已有高程控制网情况 (10)二、高程控制网的布网设计 (10)(一)总体原则 (10)(二)四等红外测距高程 (10)(三)红外测距三角高程及GPS高程 (11)第四章权属调查 (11)一、权属调查的准备工作 (11)二、权属调查 (12)(一)宗地的划分原则 (12)(二)用途调查 (12)(三)宗地编号 (12)(四)界址调查 (12)第五章地籍测量 (14)一、综述 (14)二、地籍图测绘 (15)三、图表处理 (17)(一)宗地图的制作 (17)(二)地籍图的制作 (17)(三)报表输出 (18)四、地籍变更 (18)第六章地籍信息系统建设 (18)一、系统设计原则 (18)二、系统主要功能 (19)三、系统平台简介 (20)(一)系统平台功能 (20)(二)城镇地籍管理子系统 (21)(三)土地监察子系统 (22)(四)土地评估子系统 (22)(五)档案管理子系统 (22)(六)局长办公子系统 (22)四、系统建立实施步骤 (23)(一)资料分析 (23)(二)作业流程 (23)五、系统开发和维护 (24)(一)本系统的用户 (24)(二)系统培训 (24)(三)系统开发与再开发 (25)六、软硬件配置建议 (25)(一)单机结构 (25)(二)网络结构 (25)第七章提交资料 (26)附录一二级导线点埋石规格 (27)第一章前言XX市自1983年建市以来,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市区城市面积由1983年的9平方公里发展到约15平方公里。
地籍测绘设计方案
地籍测绘设计方案一、引言地籍测绘是土地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它对于明确土地权属、保障土地交易安全、合理规划利用土地资源等方面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为了确保地籍测绘工作的准确性、高效性和规范性,特制定本设计方案。
二、项目概述(一)项目名称_____地籍测绘项目(二)项目位置项目位于_____,范围涵盖_____。
(三)项目目的本次地籍测绘的主要目的是获取准确、详尽的地籍信息,包括土地的权属、位置、面积、用途等,为土地登记、发证、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提供可靠的依据。
三、测绘依据(一)法律法规1、《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2、《土地管理法》3、《地籍测绘规范》(二)技术标准1、《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2、《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图式》3、《城市测量规范》(三)已有资料1、测区范围内的高等级控制点成果2、相关的土地登记资料和权属证明文件3、现有的地形图、影像图等四、测绘内容与精度要求(一)测绘内容1、地籍控制点测量2、界址点测量3、地籍图测绘4、面积量算与统计5、地籍簿册建立(二)精度要求1、界址点精度:根据不同的土地用途和面积大小,界址点的精度应符合相应的规范要求,一般来说,城镇地区界址点精度不低于±5cm,农村地区界址点精度不低于±10cm。
2、地籍图精度:地籍图的比例尺一般采用 1:500 或 1:1000,图上地物点相对于邻近控制点的点位中误差不超过图上±05mm。
五、测绘技术方案(一)控制测量1、平面控制测量采用 GPS 静态测量或导线测量的方法,在测区内布设首级控制点和加密控制点,确保控制点的精度和密度满足后续测量的需要。
2、高程控制测量采用水准测量或三角高程测量的方法,建立测区的高程控制网。
(二)界址点测量1、对于明显界址点,采用全站仪极坐标法或钢尺丈量的方法进行测量。
2、对于隐蔽界址点,采用解析法或图解法进行测量。
(三)地籍图测绘1、采用全野外数字测图的方法,使用全站仪或 GPSRTK 采集地形、地物和界址点的坐标数据,并绘制地籍图。
地籍测量设计书
连云港市市区城乡一体化现代化地籍建设工程技术设计书连云港市国土资源局二00四年(最终定稿)前言为进一步加强连云港市地籍基础业务建设,全面提升连云港市地籍管理工作水平,切实保证“对内以图管地,对外以证管地”的实施,连云港市国土资源局决定开展“连云港市市区城乡一体化现代地籍建设工程”。
本项工程是连云港市“数字国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数字连云港”的基础性建设工程。
为确保此项工程的顺利实施,连云港市国土资源局成立了连云港市市区城乡一体化现代地籍建设工程领导小组。
通过招标的方式确定了作业队伍和工程监理单位。
本次作业将在工程领导小组的直接领导下,按照“立足现状,寻求创新,注重实用,兼顾发展”的指导思想,统一规划,统一组织,试点研究,整体实施。
工程领导小组组织编写了“连云港市市区城乡一体化现代地籍建设工程技术设计书”,本设计书由五部分构成,分别是:总纲、控制测量、城镇地籍更新调查、1:2000农村地籍调查、数据库工程建设及附件。
在整个作业过程中,作业单位要始终按照本设计书的规定执行,确保为本项工程的创优打下良好的基础。
目录第一篇总纲 (2)第二篇控制测量 (20)第三篇城区、建制镇地籍调查 (24)第四篇 1:2000农村地籍调查 (44)第五篇数据库工程建设 (53)附件一附件二第一篇总纲一、测区概况二、工作任务三、已有资料四、技术依据五、主要技术规格及精度指标六、数据库建设软硬件配置七、城乡一体化地籍数据库建设的组织实施八、质量保证措施九、提交资料一、测区概况1.1 测区范围测区位于北纬34°25′49″—34°48′18″,东经119°04′18″—119°40′01″。
测区范围为连云港市市区,辖新浦、海州、连云三个行政辖区,总辖面积约890平方公里。
1.2 地理概况连云港市地处于黄海之滨、陇海铁路东端,是欧亚大陆桥的东桥头堡。
是我国重要的海盐产地、最早的沿海经济开放城市和重要海港之一,在经济与交通上具有重要地位。
地籍调查技术设计书
徐州市铜山新区控制测量技术设计书专业:工程测量小组:第八组姓名:学号:指导教师:2012年 5 月16 日徐州市铜山新区控制测量技术设计书目录一.任务概述1.任务来源2.测区范围3.地理位置4.任务量和采用的技术规定5.附图二、测区概况三、已有测量成果及利用四、测区控制测量设计方案1、作业方法2、各类控制点的布设方案3、施测方法和使用的一起4、有关的技术要求五、高程控制测量1、仪器检校2、外业观测3、内业计算六、检查验收七、提交资料徐州市铜山新区控制测量技术设计书一、目的要求及任务范围一、任务概述任务来源:1 .巩固课堂教学知识,加深对控制测量学基本理论的理解,能够用有理论指导作业实践,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力,从而对控制测量学的基本内容得到一次实际的应用,使所学知识得到进一巩固和深化。
2 .进行控制测量野外作业的基本技能训练,提高动手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
通过实习,掌握三、四等控制测量的作业程序及施测方法。
3 .对野外观测成果的整理、检查和计算。
掌握用测量平差理论处理控制测量的基本技能。
4 .通过完成控制测量实际任务的锻炼,提高学生独立从事测绘工作的计划、组织与管理理论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专业品质和职业道德,达到综合素质培养按照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工程测量专业《控制测量》课程教学的计划安排,在课堂教学结束后,进行5周的测量实习。
测区范围:东至长安路,南至206国道,西至大学路,北至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地理位置:徐州市铜山区,地处江苏省西北部,地形由平原和丘陵岗地两部分组成。
国土面积2089平方公里,辖22个乡镇、515个行政村,总人口127万。
任务量和采用的技术规定:依据工程建设的要求,结合测区自然地理条件的特征,选择最佳布网方案,保证在所规定的期限内完成生产任务。
应学院要求,布设能控制全校区的平面及高程控制网。
另外,还依据布设好的控制网实地埋设钢钉,并做好标记。
任务量:平面控制测量{设计方案编制、GPS控制测量、导线测量}首级四等附合或闭合导线4条(9km÷*4=24站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连云港市市区城乡一体化现代化地籍建设工程技术设计书连云港市国土资源局二00四年(最终定稿)前言为进一步加强连云港市地籍基础业务建设,全面提升连云港市地籍管理工作水平,切实保证“对内以图管地,对外以证管地”的实施,连云港市国土资源局决定开展“连云港市市区城乡一体化现代地籍建设工程”。
本项工程是连云港市“数字国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数字连云港”的基础性建设工程。
为确保此项工程的顺利实施,连云港市国土资源局成立了连云港市市区城乡一体化现代地籍建设工程领导小组。
通过招标的方式确定了作业队伍和工程监理单位。
本次作业将在工程领导小组的直接领导下,按照“立足现状,寻求创新,注重实用,兼顾发展”的指导思想,统一规划,统一组织,试点研究,整体实施。
工程领导小组组织编写了“连云港市市区城乡一体化现代地籍建设工程技术设计书”,本设计书由五部分构成,分别是:总纲、控制测量、城镇地籍更新调查、1:2000农村地籍调查、数据库工程建设及附件。
在整个作业过程中,作业单位要始终按照本设计书的规定执行,确保为本项工程的创优打下良好的基础。
目录第一篇总纲 (2)第二篇控制测量 (2)第三篇城区、建制镇地籍调查……..24第四篇 1:2000农村地籍调查………..44第五篇数据库工程建设……………..53附件一附件二ﻬ第一篇总纲一、测区概况二、工作任务三、已有资料四、技术依据五、主要技术规格及精度指标六、数据库建设软硬件配置七、城乡一体化地籍数据库建设的组织实施八、质量保证措施九、提交资料ﻬ一、测区概况1.1 测区范围测区位于北纬34°25′49″—34°48′18″,东经119°04′18″—119°40′01″。
测区范围为连云港市市区,辖新浦、海州、连云三个行政辖区,总辖面积约890平方公里。
1.2 地理概况连云港市地处于黄海之滨、陇海铁路东端,是欧亚大陆桥的东桥头堡。
是我国重要的海盐产地、最早的沿海经济开放城市和重要海港之一,在经济与交通上具有重要地位。
测区内地形有平原、山区、海域。
山区主要位于新浦与连云之间,有前云台山(625米)、后云台山(605米)、东阝取山、锦屏山、白虎山、孔望山等,其中前云台山主峰玉女峰是江苏省最高峰,山区总面积约为180平方公里;平原地区平坦而低洼,高程一般在3-4米,总面积约710平方公里,其中盐田约230平方公里,农业区约480平方公里;海域分布有鸽岛、竹岛、前三岛、东西连岛等岛屿。
测区居民地除城区外多为沿山坡而建的集居式居民地,平原地区居民地亦多为集团式。
气候属温和的海洋性气候,四季分明,一月最冷,平均温度为-0.4°C,7月最热,平均温度为27°C;雨量适中,年均降水量为926毫米,夏季多雨;年均无霜期为218天。
测区交通条件优越,连云港是不冻的天然良港,水深港阔,是我国重要的对外贸易海港。
陆运交通十分发达,陇海铁路横穿我国东西,经新疆同欧州铁路接轨。
公路四通八达,主要有310、204国道,还有宁连、连徐等高等级公路。
水运也很发达,主要有盐河等。
花果山为著名的风景区,名胜古迹有海清寺阿育王塔,孔望山的摩崖画像、石刻,还有云台山郁林观石刻,海州东门外古墓葬群。
1.3 任务简述连云港市市区城乡一体化现代地籍数据库建设是连云港市市区城乡一体化现代地籍建设核心,是连云港市国土资源信息化的基础,同时也是“数字连云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更好地满足连云港市经济发展对大尺度、一体化地籍基础数据的需要,推动连云港市国土资源信息化和“数字连云港”建设,进一步落实好“对内以图管地,对外以证管地”现代地籍管理模式,按照江苏省国土资源厅要求,连云港市国土资源局决定在市区范围内开展城乡一体化现代地籍建设工程。
工程建设主要内容包括:1)应用GPS技术建立市区GPS控制网;2)基于现有的城区地籍调查数据和资料,进行城区更新、补充和变更等权属调查,采用野外全解析法完成城区地籍要素的变更、更新和修补测,并对新建成区进行初始地籍调查工作,建立1:500的覆盖城区的数字化地籍图;3)利用1:2000比例尺的地形图及正射影象图,进行市区城乡国有土地使用权、集体土地所有权、使用权权属调查和土地利用现状更新调查,建立1:2000的农村地籍数据库和城乡地权信息库;4)对2002年完成的1:1000比例尺地形图测量的14个乡镇,进行初始地籍调查工作,并建立地籍数据库;5)采用全野外解析测量方法进行市区范围内1:1000村庄地形图的数据采集,并在此基础上开展村庄地籍调查,建立村庄地籍数据库;6)按照新的土地分类标准,进行城区1:500比例尺和镇区1:1000比例尺地籍数据库、村庄1:1000比例尺村庄地籍数据库与农村地区1:2000比例尺农村地籍调查数据的数据整合,实现城区、集镇、村庄、农村的统一分类,建立融城区、镇区、村庄与农村地区于一体的城乡一体化地籍数据库;7)立足于“现代地籍”建设的目标与需求,开发城乡一体化地籍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建立城乡一体化地籍管理信息系统,服务于城乡地籍的统一管理。
数据库建设是采用统一的地理信息系统平台、统一的数据库管理软件、统一的坐标体系,将同一时点、不同尺度的城镇地籍数据和农村地类、地权数据集成到一个空间/非空间数据库体系中,在统一城乡一体化地籍管理信息系统软件支持下,进行实现城乡地籍空间/非空间数据的输入、处理、存储、统计、分析、检索、输出及更新等统一管理。
ﻬ二、工作任务2.1城区及近郊区数据采集各类作业的具体范围依据市区实际情况由连云港市国土资源局确定。
2.2农村地区数据采集各类作业的具体范围依据市区实际情况由连云港市国土资源局确定。
2.3数据库建设三、已有资料3.1平面控制资料3.1.1 2000年江苏省测绘局第一测绘大队施测的C级GPS控制网,测区内有4点。
分别为点2006(I连云港支(2HY1))、3168(锦屏山)、4051(I连云港支8基上)、6040(连云港)。
3.1.2 2002年国家测绘局第三大地测量队施测的D级GPS控制网,计106点。
该网计算四套成果,即中央子午线120°的1954年北京坐标系;120°的1980西安坐标系;119°15′测区平均高程面4米的投影面上的2002连云港54坐标系;119°15′测区平均海拔高程面4米的投影补偿面上的2002连云港1980年坐标系。
平差显示各项精度指标均满足规范要求。
3.1.3 2002年国测第三大地测量队在十四个乡镇施测的一级导线点共201点。
坐标系统为2002连云港54坐标系。
以上平面资料均可作为本次测图的控制资料,测区其他资料如换算成以上相同坐标系也可使用。
3.2地图资料3.2.1 1981年总参测绘局出版的1:5万地形图。
3.2.2 1976-1999年江苏省测绘局和地质局测绘院出版的1:1万地形图。
以上地图资料可供航摄领航、作业参考和组织生产指挥工作。
3.2.3连云港市国土资源局提供的1:1万电子扫描地形图及回放图,可作为测区的范围划定,一、二级导线选点工作用图。
3.3航摄资料3.3.1本测区航摄工作由中国四维测绘技术公司承担。
航摄在2002年12月—2003年2月进行。
航线沿1:2千比例尺图幅中心线呈东西向飞行,航摄比例尺为1:8000。
3.3.2摄区代号为(验收后补全)3.4 地籍资料3.4.1连云港市国土资源局于1997年~2001年相继完成的连云地区、新浦地区、云台地区南城镇的初始地籍调查,成果资料有:连云区1:500地籍图316幅,覆盖面积约16.20平方公里,9340个宗地;新浦区1:500地籍图452幅,覆盖面积约27.25平方公里,20495个宗地;新浦区沈圩办事处地籍图65幅,覆盖面积约3.10平方公里;新浦区南城镇地籍图60幅,覆盖面积约3.00平方公里;开发区地籍图30幅,覆盖面积约1.5平方公里;上述范围内的权属调查成果。
以上地籍调查区共有51.05平方公里,甲方均有此地籍图数据光盘。
该地籍图通过坐标系统转换后可作为地籍变更和地形补测的基础图。
海州城区也有部分地籍调查成果,但由于各种原因,成果不便利用,但地籍图尚可利用修补测。
3.4.2土地利用现状(更新)调查资料1983年-1988年进行初始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并通过省级验收,1991年-1993年进行了补充调查,于1994年通过省级验收。
共完成全市78幅1:1万标准分幅土地利用现状图及土地统计台帐。
四、技术依据4.1基本依据4.1.1 1998年8月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4.1.2 1998年12月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4.1.3原国家土地管理局1995年《土地登记规则》4.1.4江苏省人民政府1996年《江苏省土地登记办法》4.1.5国土资源部2001年《集体土地所有权调查技术规定》4.1.6国家土地管理局1993年6月22日发布的《城镇地籍调查规程》4.1.7原江苏省土地管理局1993年12月发布的《江苏省城镇地籍调查细则》4.1.8原国家土地管理局1995年《关于确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问题的若干规定》4.1.9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1984年《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4.1.10原江苏省土地管理局《江苏省土地详查补充调查细则》4.1.11国土资源部2001年《县(市)级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试行)》和《城镇地籍数据库标准(试行)》4.1.12国土资源部2001年《全国土地分类(试行)》4.1.13国土资源部2001年《集体土地所有权调查技术规定》4.1.14江苏省国土资源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地籍基础业务工作的通知》(苏国土资发[2002]16号)4.1.15江苏省国土资源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和更新调查管理工作的通知》(苏国土资发(2002)244号)4.1.16关于认真做好2002年度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成果检查验收工作的通知(苏国土资发[2003]5号文件)4.1.17本技术设计书4.2参考标准4.2.1 GB/T18314~2001《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4.3 数据标准4.3.1 GB/T13923-92《国土基础信息数据分类与代码》五、主要技术规格和精度指标5.1平面坐标系统:采用1954年北京坐标系坐标,中央子午线为119°15′任意带,投影至海拔高4米的测区高程面,称为2002连云港54坐标系;5.2图幅分幅及编号5.2.1 1:500~1:2000比例尺均按50cm×50cm规格分幅;5.2.2 1:2000图号按图廓西南角坐标整公里数分幅编号,x坐标值在前,y坐标值在后,中间加短线连接,xy值取至整公里;5.2.3 1:1000图是在1:2000图幅内分为4幅,从左上至右下顺序编号,在1:2000的图幅编号后分别加-10、-20、-3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