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编辑出版的草创时期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物可证实的学校最早为商代,因为殷墟甲骨文有“痒、序、学、宗”记载。 甲骨文中“教”写作“ ”
西周的学校:构成比较完备的学制体系,高度垄断,“学在官府”、 “官守学业” 国学专为奴隶主贵族子弟而设,按年龄程度分为大学、小学两级,官 吏兼做教员 乡学只有小学一级,教员由地方各级行政官员兼任
先秦诸子 儒家:创始人——孔子,《论语》、《孟子》、《荀子》等 道家:创始人——老子,宣传无为,主张小国寡民,辩证思想 《老子》、《庄子》 墨家:创始人——墨子,主张兼爱、非攻、节葬,《墨子》 法家:以刑法治理国家,加重国君的权势,《管子》、《韩非子》 纵横家:苏秦、张仪,《战国纵横家书》 杂家:观点“兼儒、墨、合名、法”而不主一家,《吕氏春秋》
诸子书存在的问题:伪作 书籍编辑不是一次性的,传播过程中传抄者不断编辑。
吕氏春秋的编辑特点
兼收并蓄,集众家之长,诸子之说兼而有之,超出学派的门户之见,独立 性强 有所取舍,形成了新的思想体系(编选标准:取现实主义态度,不尚空言) 编排有序,体系严谨,结构完整(使用两级分目法)
为此后大部头书籍的编辑提供了技术上的重要参考和保证。 《吕氏春秋》达到了战国时期书籍编辑的最高水平,标志书籍编辑走向成熟
帛书与帛卷
何为帛书? 写在绢、缯、缣、帛上的文字为帛书,亦称素书。(新石器时代 发现人工整治蚕茧,殷商时代,甲骨文中常见丝、蚕、帛、桑等 字。。。)
帛书的时代与发现
王国维《简牍检署考》中认为
“以帛写书,至迟亦当在周 季”,《晏子春秋》、《论语》、《墨子》 发现最早的帛书实物是战国中晚期之交的遗物,长沙子弹 库战国“楚缯书”
官学的衰落与私学的勃兴
原始状态的教育:文字发明之前,主要以传授如何制造和使用工具以及生产 生活经验为主。 如:燧人氏教授钻木取火、伏羲氏教授结网捕鱼,神龙氏教授制类耕作 特点:无特定组织与形式、尚未形成制度、与生产结合密切。
奴隶社会以后:生产力发展、社会分工扩大、文字和书籍产生,出现了知识 阶层。 知识阶层特点:属奴隶主贵族(垄断)、有足够的财富和时间、专门培养贵 族子弟
实践近50年,弟子3000人之多,孔门弟子将其言行汇编为 《论语》,保存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活动。 少正卯、墨子(墨家学派,科技教育、逻辑思维、道德意志)
孔子之后:官学与私学并重,形成中国古代教育的“双轨制”
战国时代:私学繁盛,弃商贾而学为士已成社会风气
私学教学管理逐步完善,如:“稷下学宫”(私学联合 体),设有管理和组织学术活动领导人员“祭酒”(相当于大学校 长),荀子曾任“祭酒”(《劝学篇》) 齐湣王前期,学宫人数多达数万人 “有教无类”的教育形式取代了“学在官府”,为学术的广泛论争 提供了可能
“诗亡然后春秋作” “诗” 随周王室衰微走向衰弱,到春秋之际,各诸侯国有自己纪年和史官从事历史记载。 出现了晋《乘》、楚《祷杌》、鲁《春秋》等编年记事形式的文献。
春秋时期,著书立说之风初起
如何继承和利用前代文献? (典籍内容失实,文字需校正、错误内容需考辨)
原因:文字产生之初,部分神话当做史实写进形成的典籍里 朝代更替,后朝对前朝极力诋毁,歪曲历史真相 好古思想十分浓重,把远古社会描绘成理想的黄金时代
史官垄断制度的崩溃及私人著述的兴起
上古时代:史官垄断文献档案工作、参与统治阶层咨询与决策与决 策活动 殷商时期,史官兼做卜、巫、祀官员,充当人与神之间的 沟通角色 地位高、掌握部分军政、司法、外事大权
春秋时期:生产力发展、平民及奴隶反抗、天子地位衰落、神权动摇 宗教祭祀管不再参与军政大事、史官职守仅限于掌握立法、 记载国事、搜集整理文化典藏,典藏编辑任务突出了
学术下移与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时期,思想解放、文化普及,其中的一个反映为“打破宗教迷信” “国将兴,听于民,国将亡,听于神”(《左传・庄公三十二年》) “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灶焉知天道,是亦多言矣” (《左传・ 昭公十八年》)。。。 《小雅・ 节南山》、《左传・桓公六年》 孔子倡导自由讲学之风,以“有教无类”为宗旨,中国的知识开始向平民 普及 战国后期出现了“诸子峰起,百家争鸣”的局面。这是中国古代文化第一 次发展高潮: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名家、医学、天文历法等
孔子的编辑特点
有明确的编辑意图
通过教材的编选,文ຫໍສະໝຸດ 加工,传播 科学的编辑方法
多闻阙疑、无征不信、排斥虚妄
第三节 战国时期图书编辑活动
战国时期的图书文献 战国时期的文献编辑 《吕氏春秋》的编辑特点
战国时期的图书文献
背景:春秋末期,百家争鸣,政治环境宽松,言论相对自由 战国时期各家学说充分发展、学术繁盛 战国时期的文献在类型、数量上有较大增长
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生产关系转向封建制生产关系,官学衰落、私 学兴起 原因:王室、诸侯忙于战争、无暇顾及学校 统治阶级的奴隶主贵族政治上没落,丧失进取精神,失去学习的兴趣
官学衰落,私学兴起 《左传・昭公十七年》载“天子失官,学在四夷” 孔子是首倡私学,开创私人讲学的第一位大教育家,从事教学
文学体裁
楚辞:作者在战国主要为楚国的屈原、宋玉
战国时期的文献编辑
创造性著作超过资料性汇编 对近人或同时代人作品编辑大大超过对古人作品编辑 编辑周期较以前大大缩短
春秋末期~战国初期:诸子书由弟子及再传弟子编辑而成,记录型著作 (先师的言谈记录),《论语》章与章之间不连贯,无固定主题,分篇并 非人为归纳。 战国初期~中期:诸子书在编辑成书之前,将自己的语言进行了初步加工, 连贯性强,《孟子》的《梁惠王》,分篇只限于长度,未进行有意识的归 纳。 战国中后期:诸子在生前将其作品以篇为单位进行编辑传播,待去世后由 其弟子将单行的篇什编辑成书,类似于后世编纂的“大全集”,《韩非子》
第二节、春秋时期的图书编辑活动
图书的编纂、考辨与校勘 孔子的编辑活动 孔子的编辑特点
图书的编纂、考辨与校勘
“王者之迹熄而诗亡” 《诗》是西周时期的一种重要的文献形式,文学作品,记录 历史的资料。 诸侯国的乐官搜集诗歌 王朝 王朝乐官编辑 编出我 国最早的诗集 春秋时,周王势力大减 诸侯不常来朝拜、祭祀 对周王 歌功颂德的诗锐减
竹木简牍的影响
简牍制度是我国最早的书籍制度。 与甲骨、金石相比,取材容易、整治工艺简单、方便书写修改、编连 成册容量大,利于文化普及与学术发展 现如今,图书的计量单位仍为“册”,文章的计量单位为“篇”,许 多从竹从木的字都与书籍有关 相当长的一个时期,中国的书籍都是由上至下的书写,由右至左书写, 卷轴制度与册页制度形成后也要在纸上打印出与竹简差不多的行格。 另外,“赘简”制与衬页和环衬也有一定的渊源。
第二章 编辑出版的草创时期(春秋战国)
第一节、史官制度的打破与私人著作的兴起 第二节、春秋时期的图书编辑活动 第三节、战国时期的图书编辑活动
第四节、竹帛并行与简牍制度
第一节 史官制度的打破与私人著作的兴起
史官垄断制度的崩溃及私人著述的兴起 官学的衰落与私学的勃兴 学术下移与百家争鸣
史辑形式
《春秋左氏传》:先秦作品,相传为左丘明所作,纪事自公元前722 年起至公元前454年止,共269年,比春秋篇幅长,是当时重要的一 部史籍。 《国语》:分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语,共21篇,记 事下至公元前454年,与《左传》相同,记载的都是一些历史事件当 事人的言论和思想。传为左丘明所作。
帛书的种类
何为帛?
丝织物的通称,其中可供书写的仅数种(《释帛》),
平实无华的白帛称为“素”,是书写所用缣帛的统称,由生
丝造成,不经漂染 生丝造成的“絹”,轻薄如纱,常用于书写,特别是绘画 “纨”生丝所制,洁白轻薄,极似“绢” “缯”由粗丝加工织成,,或为野蚕丝成品,厚而暗,较其 他各种素帛经久耐用
竹木简牍的时代
简策的使用可追溯至上古三代,与甲骨、金石同时 能见得简牍实物最早是战国时期的,于本世纪50年代发现。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编辑六经,诸子百家著书立说都是写在简策上; 秦汉时,秦始皇批阅竹简奏章;东方朔给汉武帝上书,用3000根简写奏议; 西汉末刘向等编辑整理政府藏书,多数也写在竹木简牍上,造纸术发明后很长一段时间, 竹简、帛书与纸并行; 三国时,已有纸书帛书,但官府的文采仍采用竹简和木牍; 东晋末,开始用旧麻布为原料制成的黄纸。至此,简牍使用历史已有数千年。
春秋时代后期:宗法世袭的社会制度被打乱,弱小国家被大国吞并 许多史官不能保持原有的禄位,图集文献流散在外 如:畴人、鲁国乐官 分化出来的贵族、上升起来的知识阶层使“士”人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 发生了变化 从新兴地主阶级利益出发,提出不同主张、谁服他人、争取民众 纷纷著书立说,私人著作兴起,教育向平民普及,“学术下移”
竹木简牍的内容
祭悼记录:1961年和1981年出土的属祭悼和卜筮文
遗策:1978年出土的简策为殉葬器物的目录 书籍:包括儒家经典、编年体历史书、地理书、科技书、秦
汉时的法律书、兵书、历谱等,如1957年出土的简策内容 是书籍,记录有周公的言辞。
竹木简牍的形制
刮削整治:“截竹为简,破以为牒”,“断木为椠,析之 为板,力加刮削,乃成奏牍”,“汗青”(汗简、杀青) 编简成策:单根竹片为“简”,编连诸简为“策(册)”; 缥丝绳编,素丝绳编,青丝绳编; 长度内容:简册的长度与所载内容相关,长短有所区别: “三尺律令”、“一尺半”《孝经》、“八寸”《论语》 等诸子传记;版牍用于公私文书、信件:“二尺之牍”写 檄书诏令、“一尺五寸”的牍多用来传信公文、“一尺” 多用来写书信(尺牍)、“五寸”多为通信证,“检”、 “署”、“封”、“封泥”、“斗检封”
第四节 竹帛并行与简牍制度
简牍与简牍制度
竹木简牍的时代 竹木简牍的内容 竹木简牍的形制
帛书与帛卷
帛书的时代与发现 帛书的种类及形式 帛书的特殊用途
简牍与简牍制度
什么是“竹木简牍”
?
把文字写在经过整治的竹片和木板上,一根竹片称“简”,许多简编连在一起称 “策”(册),合称简策。 加工后未写字的木片称“版”,写了字的称“牍”,细一些的木条称“简”,木 质的合称“简牍”,竹木合称为“简牍”。
(韩非主张要对古书古说调查研究)
西周末期,出现了对前代文献的校勘、考辨的编辑活动。 最早的校雠家是周宣王时宋国大夫正考夫(《商颂》) 孔子的弟子子夏也从事文献校勘工作(《毛诗》、《春秋公羊
传》、《谷梁传》) 古籍编纂整理,孔子的成绩最显著
孔子的编辑活动
对商周文化典籍进行了搜集和整理(《易》、《诗》、《书》、《礼》、 《乐》、《春秋》——六艺) 孔子与六艺(六经)的关系:深浅各不相同,须分别加以讨论。 孔子晚年学过《易》,给弟子讲过《周易》,在教学中可能有一些编辑加工; 孔子对《尚书》通篇做过编辑工作; 孔子对《诗经》加以评论与解释,对后人理解《诗经》有巨大影响; 《仪礼》经孔子编定,《礼记》是孔子及其后学传述礼制、论说礼义的著作, 《周礼》与孔子关系疏远; 孔子亲自编辑整理《乐》; 《春秋》是鲁国编年体史书,后经孔子整理、修订,成为取其意以行褒贬的著 作。
书写字体:数和行数不同,一般一根简写一行,较宽的木简可
写两行或多行;板牍用以书写短文、文告,一版即可,一尺见 方的版也称“方”;字体随时代不同,先秦古简多用古文、篆 字,秦统一后为隶书;错字采用刀刮削或用水涂抹
收卷:编连成策的简可折叠,最后一根尾简为中轴,向前舒卷,
卷成一卷存放,十卷为帙。
周代:各诸侯国设有史官,由王室委派,所记材料送交王室保存。 春秋:王室衰弱,各诸侯国自立史官,选择当时有学识的人担任。 如:董狐、史墨、齐太史、南史氏、左史倚相 春秋晚期和战国:诸侯国政权下移,一些大臣和身份特殊的贵族的家 臣中也设有史臣。 如:周舍是晋大夫赵简子的家臣;名士茁是晋大夫智伯的家臣 主要职任:记录本国大事、编纂史书(“君举必书”) 杰出著作:《左传》、《国语》、《天文》、《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