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编辑出版的草创时期
现当代文学史第一个十年
一: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发起人为﹕郑振铎﹑沈雁冰(茅盾)﹑叶绍钧(叶圣陶)﹑许地山﹑周作人等12人,主要成员有周作人、鲁迅、冰心、朱自清、老舍、胡愈之、刘半农、徐志摩。
后来发展到170多人。
以《小说月报》为阵地。
1把“为人生而艺术”作为文学主张,关注社会,关注底层,面向大众特别注重对社会黑暗的揭露。
2、创作手法以现实主义的描写方法为根本,重视强调实地观察和如实描写。
创造社:成立于1921年7月,由留学日本归来的郭沫若、郁达夫、张资平、田汉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
先后办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等刊物。
创造社初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直觉"、"灵感"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
1、在内容上以侧重自我表现为主,较少客观描绘。
无论是诗歌、散文还是小说、戏剧,都带有浓重的主观抒情的色彩。
2、在表现手法上,利用热烈的直抒胸臆,坦率的自我暴露,病态的心理描写,来对现实社会中的丑恶现象大胆诅咒和强烈抗议。
创作中的浪漫主义倾向明显。
新月社:是五四以来最大的以探索新诗理论与新诗创作为主的文学社团。
1923年成立于北京,该社活动在1927年春移往上海,1933年结束,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
他们把《晨报副刊》作为阵地,后又创办《诗刊》周刊、《新月》周刊。
新月社是一个涉及政治、思想、学术、文艺各领域的派别,在思想上组织上都表现了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特点。
它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贡献主要在于新诗,闻一多、徐志摩等人针对自由体诗出现的散文化倾向,提出新格律诗的主张,即新诗的"三美"主张。
他们对于诗歌艺术的追求带有唯美倾向,但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并纠正了五四以来白话新诗过于松散、随意等不足,在当时对于新诗在艺术技巧上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徐志摩《再别康桥》、闻一多《死水》等是新月社的佳作。
语丝社:得名于《语丝》周刊。
草创时期的文学理论——以田汉《文学概论》为例【现当代文学论文】
草创时期的文学理论——以田汉《文学概论》为例【现当代文学论文】草创时期的文学理论——以田汉《文学概论》为例内容提要本文认为从文学理论的百年书写历史来看,田汉《文学概论》提出了文学理论的基本问题,奠定了文学理论的写作范式,但在百年现代性历程的学科建制史上,该书则只能称为草创时期的文学理论。
关键词田汉文学理论问题意识学科建制史作为现代性的学科知识的专门生产,中国文学理论产生于20世纪西方学科体制的东渐。
一本文学理论教材凝聚了一个时代的文学思考方式和文学研究模式"在新世纪初重新书写文学理论时,回眸文学理论建制之初人们的文学思想及其书写模式,对于推进今天的文学理论教学、文学思想的研究和文学理论教材的重构等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这里,选取了20世纪20年代具有代表性的教材——田汉的《文学概论》作为剖析的蓝本,分析八十年前文学理论的问题意识并发掘其当代意义。
一问题意识构成了文学理论的整体布局和理论框架。
问题意识从作者所拟定的文学理论论题显现出来。
田本《文学概论》篇幅较小,全书分为两大部分,上编为文学的本质,下编为社会的现象之文学。
上编为五章,分文学的定义,文学的特性,文学的要素,文学与个性,文学与形式。
下编分析文学与社会系统中其他要素的关联,分为文学的起源,文学与时代,与国民性,与道德的关系。
田本的理论问题和许多思想细节直接来源于日本人木间久雄的《文学概论》。
木间本《文学概论》中译本1925年由章锡琛翻译出版"此后作者加以修订,增加了第三编文学各论和第四编文学批评论,1930年开明书店出版了新版译本"对照田本和木间本《文学概论》目录,发现除了把木间本第一编第三章“美的情绪及想象”改为“文学的要素”外,田本的目录与木间本的第一、第二编完全相同"田本初版于1927年,可见,田汉借用的是木间的初版。
田本的文学理论问题框架影响了当时以西方文学理论为参照的一系列文学概论教材,如1930年出版的陈穆如著《文学理论》!1931年出版的曹百川著《文学概论》!1932年出版的赵景深编写的《文学概论》!193《年出版的陈君冶的《新文学概论讲话》,这些《文学概论》在文学理论的问题意识上与田著基本相同。
第二章 十七年时期的小说创作(1949-1966)第一节、概述
五、别样情调,人性美的战争小说《百 合花》
作者简介:茹志娟(1925— 1998), 1958年在《延河》 发表《百合花》。新时期发表 有对历史、现实进行反思,批 判极左路线的作品《剪辑错了 的故事》、《草原上的小路》。 作品内容: • 人物: 十九岁的小战士、新媳 妇、文工团的 “我”。 • 情节:小战士向新媳妇借被子, 为救老百姓牺牲。(请叙述)
•人物形象性格鲜明。农 民英雄朱老忠从不成熟 到成熟,(现代成长小 说),发起反割头税斗 争。 •情节跌宕起伏,从第一 代朱老巩(自发)保卫 锁井镇48亩公田失败, 吐血身亡;到第二代朱 老忠远走他乡多年后回 乡复仇(自觉革命); 到第三代江涛、大贵遇 到共产党,成长为无产 阶级战士。
•艺术上:气势宏伟,结构 庞大,有民族气魄。家族小 说与阶级斗争建构相结合, 朱、严两家三代农民的不断 奋争; •锁井镇乡土气息浓郁,日 常生活化叙事特点明显,具 有北方农村风俗画、风景画 特征。
炼》
1、作者简介: 1906—1970,原名赵 树礼,山西人,很小就受民间戏剧、戏 曲的影响,是《讲话》后实践毛泽东文 艺思想的最佳作家。1943年发表《小二 黑结婚》、中篇小说《李有才板话》, 1944年后,发表《李家庄的变迁》。建 国后主编《说说唱唱》,创作了长篇 《三里湾》、短篇《锻炼锻炼》、《登 记》,及戏剧、谈创作经验的文章。作 品追求大众化,语言通俗、风趣。是一 个置身于农民站在农民的立场上写作的 作家。与马烽、西戒、孙谦、胡正等一 起形成“山药蛋”派。
三、周立波及其《山乡巨变》
1、作者简介
1908—1979,湖南益阳人。1934开始创作。 1946创作写东北地区土改的《暴风骤雨》,与 丁玲作品一起获得斯大林文学奖金。解放后创 作了表现湖南地区1955—1956合作化运动的 《山乡巨变》(1958发表上篇,1960发表下 篇)。1978年后发表《湘江一夜》,获全国优 秀短篇小说奖。以及以故乡农村为背景,写得 很秀美的《山那面人家》。
中国编辑出版史各章重点整理
第一章思考题1、试析甲骨文的内容和价值(图书的起源)内容:少数为记事刻辞,多数为殷商王室的占卜记录。
价值:1) 可真实地了解殷商社会的方方面面;2) 可与古文献和其他文物资料相比较印证考证历史;3) 保存许多珍贵的科学和艺术资料、历法气象、图书音乐等;4) 与金文、篆字、隶书一脉相承,可检视汉字的演变发展规律;5) 早期图书在竹木简牍无存的情况下,可了解原始编辑活动。
2、为什么说殷商、西周时期的史官是早期编辑活动的开创者和推动者从商周时期史官的职守来看1) 商朝史官负有记录先公先王世系和商王行事、言论及国家大事的职责;2) 史官典藏朝廷的文献档案;3) 周初外史有“掌达书名于四方”之责。
从史官文化的特点来看1) 学在王宫,贫民百姓没有文化;2) 职在史官,史官之外的官吏无权记录;3) 记载内容包罗万象,涉及国家大事的方方面面;4) 史官记录的目的是档案保存和向执政者提供国情咨询。
殷商时期史官的活动完成了我国早期图书文献的积累、编次和纂集,形成了我国早期编辑活动中最早的编辑体式——编年体,外史“掌达书名于四方”的职责已涉及传播和出版问题。
(这一段是早期编辑出版活动的意义)综上所述,商周时期的史官是我国早期编辑活动的开创者和推动者。
第二章思考题一、孔子编订六经的思想与原则1、广泛搜集材料,去除重复● 搜集诗3000余首,最后编定为305篇的《诗经》•删掉重复篇目,按乐曲的正确音调进行篇章上的调整2、述而不作对待古代文化只是阐述而不进行创作,旨在传述历史的时候做到实事求是、尊重事实,不去篡改、歪曲历史事实。
3、无征不信、多闻阙疑•没有经过验证的证据,决不轻率下笔•对阙文切忌独断妄改4、排除虚妄强调实事求是。
在编辑过程中,孔子对于没有见过的超自然现象和他自己无从探究无法理解的事物,从不提及。
二、试论述先秦古籍概貌及其编辑特点先秦图书文献的编辑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主要成果:儒家六经、历史书籍、诸子著述。
出现许多新创的编辑体例:编年体、国别体、纪事本末体、谱录,以及语录体、专题、汇编等。
编辑的起源与发展 (1)
第一章编辑的起源与发展第一节编辑起源评述对编辑起源于何时,学界存在诸多不同的认识和分歧,但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代表性的观点:1.编辑产生于唐宋以后;2.编辑产生于殷商时期;3.编辑产生于人类符号创造时期。
1.编辑产生的社会条件,至少需以社会文化的普及程度和生产传播工具技术进步状况为前提,唐宋以前还不存在这样的条件。
2.编辑总是处于作者和读者之间,而在之前,我们看不见由于利用传播工具因而处于作者与读者之间的那种编辑所特有的社会关系。
3. 编撰不等于编辑。
第一种观点:编辑产生于唐宋以后随着编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对编辑的起源又引发了进一步考证。
有不少学者认为孔子以前也有人做过类似的工作,只是史书上没有专门记载,但是从殷商时期就有甲骨典籍来看,编辑活动远不止于春秋时期,至少在殷商时期就有了编辑活动的萌芽,这可从20世纪初殷墟甲骨文的发现中得到证实。
第二种观点:编辑产生于殷商至先秦时期安阳出土的殷墟甲骨文上就有“编”字,“编”字由“册”与“系”合体而成。
许慎《说文解字·系部》曰:“编,次简也,从系扁声”。
清朝段玉裁注曰:“以丝次第竹简而排列之曰编。
”出土的殷墟甲骨不是杂乱堆放的,而且一摞一摞,分坑储藏,有的还有序号,有的有钻通的孔眼,可以串联。
这些甲骨除了正文,还有文字记录,如“妇好示”、“十屯有一”、“三册·册凡三”、“册六”等,这显然是用来表示编排者署名、甲骨的数量、编成的册数和册的次序。
这些甲骨文应该就是《尚书·多士》所载“惟尔知,惟殷先人,有典有册,殷革夏命”中的“典”、“册”,可以说是古代书籍的萌芽。
殷墟甲骨上的文字符号约4500多个(目前将近一半已被辨识)。
可见当时的文字已经能够做到基本的记事表意了。
甲骨是殷商时期文字的书写材料。
甲是指龟的腹甲与背甲;骨是指兽骨,主要为牛的肩胛骨。
殷墟甲骨文的内容来看,主要是卜辞。
所谓“天命玄鸟,降而生商”,所以要敬天。
除卜辞之外,甲骨文中还有一些记事的刻辞,如记载战争中俘虏的数字、田猎收获的多少,以及封赏和祭祀的情况。
编辑出版的草创阶段春秋战国2
帛书与帛卷
写在绢、缯、缣、帛上的文字为帛书, 亦称素书。丝织文化起源于中国,为世 界公认。由于丝织物易朽,所以实物很 少见。20世纪以来,特别是马王堆帛书 的出土填补了帛书实物的空白。从文献 和实物结合而来,可以说帛书的使用在 春秋和魏晋之间,约有上千年的历史, 而战国至三国则是其盛行时期。
楚缯书。现存最早的帛书实物是战国中 晚期之交的遗物,长沙子弹库战国楚缯 书。盗掘。30或40年代,放在漆盒当中, 呈深褐色,图文不清。经复原当中文字 的书写方向互相颠倒,文750字,四周有 彩色绘图,并标有说明文字254个,其中 有帝名、神名、四季名称、并用白、黑、 朱、青四色绘制,书的四周有12神像, 每边3个,代表12个月,每像下有神名, 职司及该月宜、忌等,历书。现存美国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行格:书写用的帛书,一般先画上或织 上行格,称为界格和栏线; 尺寸:帛为二尺二寸宽,简长二尺四寸, 把帛与卷轴放在一起相差不多。
帛书的特殊用途
竹帛并行,同用于书写,但因两者质料和价格 上的差异,在使用上也有所不同。 竹简常用于起草稿,缣帛用于最后写定本。 帛书多用来记录有纪念意义的文字或重要事件。 在《汉书·艺文志》,除了一部分儒家经典,全 部的天文、历法、医药、卜筮著作是帛书,祭 祀祖先及神灵、占卜星相之书,通常多为缣帛。 汉代的谶纬一类书籍,也大多是帛书。
竹木简牍的形制
一部简牍书籍的制作方式及其形式,大 致如下: 1 1、刮削整治,“截竹为简,破以为牍”。 烘干,称为“汗青”或“杀青”。西北 少竹之地常有木材做简,多取白杨木, 柳木、松木为原料,因其色白,质软, 易吸墨汁。木简的长短宽窄与竹简相似, 较宽的称为“椠”,较宽的板称为 “方”,小木片称为“札”。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初生草创时期的史学
第一,天命转移的观念。 第二,‚敬德‛以 修人事的观念。第三,‚保民‛的观念。第四, 明确的以历史为鉴戒的思想。注意到正反两方 面的历史经验与教训,如《康诰》提出立身行 政要‚敷求于殷先哲王‛、‚别求闻由古先哲 王‛,即向殷商以及更古的英明君王学习。 《酒诰》则在关于戒酒这一具体问题上,叙述 了商朝国王从成汤至帝乙时的君臣都勤于政务, 不但不敢纵情饮酒,而且也没有纵饮的闲暇。 商纣王君臣都大肆饮酒,政治败坏,终于亡国。 周文王则早就教导说只有祭祀时才可用酒,我 们遵守文王之教,所以代殷受命。
《史通· 六家》
29
学术界一致公认比较可靠的二十八篇为: 《尧典》(含《舜典》)、《皋陶谟》(含 《益稷》)、《禹贡》、《甘誓》《汤誓》、 《盘庚》、《西伯戡黎》、《微子》、《牧 誓》、《洪范》、《金滕》、《大诰》、《康 诰》、《酒诰》、《梓材》、《召诰》、《洛 诰》《多土》《无逸》《多方》《立政》《顾 命》(含《康王之法》)、《费誓》、《吕 刑》、《文侯之命》、《秦誓》等篇。
7
8
二、文字产生以前史学的记录方式 历法(时间)的产生:夏历《夏小正》 记录方式:口述,结绳记事,刻木记事。 《易· 系辞》“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 书目契。‛这些记录方式包含了文字、体例等 含义。
9
10
三、史官 中国史官的设臵最早可追溯到氏族时期, 出现于仰韶文化,最晚不迟于大汶口文化时期。 《说文〃叙》“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 之迹……初造书契。‛其他还有沮涌、大挠 (作甲子)、隶首(作算数)、容成(造历) 等。 《后汉书· 班彪传》“唐虞三代,《诗》、 《书》所及,世有史官,以司典籍‛。 结绳、刻木、象形符号,其本身并无意义, 它的意义在于解释者的解释。远古传说也在不 断的解释中传播。史官就是它们的解释者。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整理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整理绪论一、现代文学的范围与分期中国现代文学,指起于五四前夕,迄于新中国成立这一时期文学历史,即从1917年发难的“文学革命”到1949年全国第一次“文代会”召开,大约三十二年文学发展历史。
分期1917年到1927年为第一个时期,五四新文学运动的产生和发展时期;1927年到1937年为第二时期,左翼文学运动的形成和壮大时期;1937年到1949年为第三个时期,抗战的民主的文学运动的勃兴和繁荣时期。
二、现代文学的性质1.“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学,即新民主主义文学”2.“改造民族灵魂的启蒙文学”3.“现代化的与世界文学相沟通的民族文学”4.“用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感情、心理的文学。
”三、现代文学的主题、题材与形式1.充满矛盾与张力的主题现代作家对待现代化的态度并不是统一的,主题的呈现往往充满了矛盾与较大的差异,呈现出一种“复调现象。
”所谓复调(poliphony)本是音乐术语,指欧洲18世纪(古典主义)以前广泛运用的一种音乐体裁,它与和弦及十二音律音乐不同,没有主旋律和伴声之分,所有声音都按自己的声部行进,相互层叠,构成复调体音乐。
复调小说是前苏联学者巴赫金创设的概念。
"复调"也叫"多声部",本为音乐术语。
巴赫金借用这一术语来概括托斯妥耶夫斯基小说的诗学特征,以区别于"那种基本上属于独白型(单旋律)的已经定型的欧洲小说模式"。
“复调小说”的概念是现代文论的一个重大飞跃,对读者反映论、接受美学、解构主义等都有深刻影响。
2.多样化的题材两大基本题材:知识分子题材与农村题材。
同时又极为广阔:中国社会各个阶层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思想、命运、形象与心理情绪都无一例外地被摄入作家们的艺术视野。
3.文学形式的现代化与民族化的纠结现代文学前半期:文学形式的“现代化”诉求被置于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
抗战的爆发扭转了这一进程一直在复杂而曲折的历史轨道中寻求自己作为现代民族文学的位置和特色。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完整版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重要时间和事件1.1930.3.2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
2.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
3.1938.3 在武汉成立了中华全国文艺抗敌协会。
4.1949.7 第一次中华全国文艺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召开。
5.1896年梁启超主编《时务报》(当时影响最大)。
6.1891年苏曼殊翻译的《拜伦诗选》是中国最早的翻译诗集。
7.1902年梁启超在日本横滨创办第一份中文小说杂志《新小说》。
8.1906年成立春柳社;1910年成立进化社,都专演话剧。
9.1915.9 《新青年》创刊于上海,第一卷名为《青年杂志》陈独秀主编。
10.1917.1发表胡适《文学改良诌议》,它是“五四”文学革命正式开始的标志。
11.1917.2陈独秀《文学革命论》举起“文学革命”的大旗。
12.1917.2《新青年》发表白话新诗。
13.1918年5月中国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鲁迅的《狂人日记》发表。
14.1922.1成立学衡派;1914.5在东京成立的甲寅派。
15.1920.9《新青年》第八卷第一号迁回上海。
16.1924年《现代评论》创刊由徐志摩、王世杰、陈源等主编。
17.1921.1在北京成立了最早的新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
18.1910.7在上海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诗歌团体——中国新诗社。
19.1921.7创造社成立。
20.1924.11.17在北京成立语丝社,《语丝》周刊。
21.1923年在北京成立了新月社,《新月》月刊。
1927年多数成员南下,从此分为两个时期。
22.1921.5在上海成立了“五四”以后最早的话剧团体——民众戏剧社。
创办了第一个戏剧杂志《戏剧》周刊(1921.5~1922.4)。
23.1921年冬在上海成立了戏剧协社,是中国早期话剧团体中历史最悠久的一个。
24.1922成立“浅草—沉钟社”(1934年解散),被鲁迅称为中国最坚韧、最诚实的……..25.1917.2在《新青年》发表了《白话诗八首》,其中《朋友》一诗创作于1916.8。
社会环境对编辑出版事业的影响
社会环境对编辑出版事业的影响08编辑出版班刘馨岳华夏五千年延绵不绝的文化,世界丰富多彩的文明,大有赖于历史悠久的编辑出版活动。
那么历史悠久的编辑出版活动在历史的长河中受到哪些环境因素的影响呢?我们所说的环境分为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纵观历史自然环境对编辑出版事业起着基础的作用,而社会环境对编辑出版事业的发展和壮大,并走向成熟有着不可否定的重大意义。
首先,编辑出版活动的出现至少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文字的产生和使用;书写工具和书写材料的发明和使用;人们的现实需要。
其中文字是最重要的,而文字是由人发明的,人的出现就成为了编辑出版活动产生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人和文字的出现都是在一些自然环境优越的地区,它为编辑出版事业的产生提供了不可缺少的基础。
其次,编辑出版发展与同时期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
历史上一些图书出版中心必然是同时期社会,文化,经济发达的国家或地区。
1、政治发面:以中国为例,在社会政治长期动荡战乱纷争四起的年代,编辑出版活动受到严重的影响,如春秋战国时期和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相对于北方却是繁荣的)。
而在社会大一统时期编辑出版活动呈现一片繁荣,如秦汉和隋唐时期。
另外,同时期的统治者的权力,政策和其喜好也对编辑出版活动有着重大影响。
此外,对外交流程度也会对编辑出版活动及其内容有影响。
在一个封闭的社会里不会出现关于国外的事件和知识。
2、经济方面:这是毋庸置疑的,一个政治不稳定的国家,经济的发展可以想象是什么样子,编辑出版活动固然受到影响。
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南北两地编辑出版活动的发展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北方,政治集权削弱,自然主义活跃;南方,政治稳定,经济文化大融合。
3、文化方面:亲灭六国,从而结束了战国以来诸侯称雄割据的局面,建立起了统一的中央政权。
但为维护皇权,巩固统一,秦始皇实行禁毁诗书,消灭私学,镇压儒生的政策,使得在战国时期刚刚草创的图书编辑出版活动又陷入困境,走进低谷。
第二章 五六十年代的小说创作
幻灯片1第二章五六十年代的小说创作幻灯片2第一节五、六十年代小说概述●本时期小说的取材●本时期的小说体裁状况●本时期小说的形态幻灯片3一本时期小说的取材(一)历史(二)现实(三)分类与等级幻灯片4(一)革命历史题材民主革命抗日战争革命历史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其它历史幻灯片5(一)革命历史题材●《小城春秋》●《青春之歌》●1、民主革命《三家巷》●《红旗谱》●《党费》●《七根火柴》幻灯片6高云览与《小城春秋》幻灯片7高云览与《小城春秋》●1956年12月,著名作家高云览的长篇小说《小城春秋》由作家出版社出版了第一版。
●高云览(1910-1956),我国现代著名华侨作家,生于福建厦门一个开小酒店的老华侨家里,幼年时家中生活贫苦。
他一生勤奋努力,笔耕不辍,至今可收集到的文学作品有近百篇。
活跃在厦门、上海及南亚如马来亚、新加坡、苏门答腊等地,以教书、经商为掩护从事抗战、反对内战的爱国行动,40年代后期成为陈嘉庚《南侨日报》的“大股东”。
1950年定居天津,从事专业创作,1956年患肠癌去世。
幻灯片8●1952年至1956年他写成《小城春秋》这部长篇小说,这是他酝酿了20多年、耗费了大半生心血的文学艺术结晶。
在国内外引起很大反响,当时曾有“北有《青春之歌》,南有《小城春秋》”之说。
是一部著名的描写革命知识分子生活和斗争的小说,它以1930年5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厦门破狱斗争为背景,以主人公何剑平、秀苇等人在革命道路上的成长及“厦联社”的活动为线索,反映了1927年到1936年中国革命斗争的一角,塑造了一群具有爱国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风格的英雄儿女形象。
《小城春秋》1981年被拍成电影,2005年,它成为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中国台港电影研究会评出的“中国电影百年百部名片”之一。
幻灯片9幻灯片10杨沫与《青春之歌》幻灯片11●杨沫(1914-1996),原名杨成业,祖籍湖南湘阴,生于北京。
中学时因家道中落而辍学,遂辗转奔波于河北保定、香河及北京等地,间或以乡村教师、书店店员和家庭教师为业,生活动荡不安。
编辑出版史考试笔记
出版史复习笔记一、编辑出版图书的概念起源二、中国古代出版史的特点分析(一)、一脉相承从未中断(二)、文献载体资料众多(三)、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编辑出版工作(四)、具有编校著合一的特点。
(校雠,如《史记》)(五)、较早的建立了目录学。
(刘向父子《别录》。
辨章学术)(六)、世界上典籍最多、图书最多最丰富的国家。
(地方志)(七)、图书既注重实用性,又注重美观、讲究装帧设计。
图书形制:简牍制度、卷轴制度、册页制度。
(八)、中国是最早发明印刷术的国家,是图书发行事业发达的国家。
(九)、图书遭遇厄运,损失惨重。
(“皇史”)(十)、编纂了许多在世界上有影响的巨作。
(《皇览》)三、中国编辑出版史的分期萌芽,草创,奠基,初兴,发展,壮大,兴盛,变革,斗争(一)萌芽时期(上古—西周)1、文字产生(1)结绳记事(2)契刻(3)图画(象形文字)2、早期的文字载体(1)陶器(2)甲骨(3)青铜器(4)玉石(石刻)(5)竹木简牍(二)草创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年—前221年)1、学术下移:养士战争先进思想由上层贵族下移到平民阶级百家争鸣: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2、春秋时期的编辑出版活动(1)图书的编纂、校勘与考辨孔子、子夏:择善而从校对:活校法(校是非)死校法(校异同)(2)孔子编辑活动的特点“述而不作”六经:五经+《乐》《文言》《系辞》特点:①明确的编辑意图:传达思想、恢复周礼②科学的编辑方法:“疑”3、战国时期的编辑出版活动初期:《论语》中期:孟子《梁惠王》后期:汇编成书末期:《吕氏春秋》(三)奠基时期(秦汉时期)【重点】1、秦朝的文化政策统一了文字——书同文焚书坑儒2、两汉的文化政策废除禁书令招生编纂图书,“聚书”策略3、两汉时期图书机构与编校活动图书机构石渠阁天禄阁麒麟阁兰台(藏存儒家经典,兰台漆书)东观秘书监图书的编校活动:A西汉B东汉熹平石经(将儒家六经、《论语》刻于石碑上供人阅读)4、秦汉时期的出版物石刻课本(仓颉篇)、字书、《尔雅》、《说文解字》、《方言》、《史记》《东观汉记》、《伤寒杂病症》、《甘石星经》《九章算术》5、两汉时期的图书贸易槐市书肆书佣(从抄书为生)(四)初兴时期(魏晋南北朝)1、编辑出版活动机构:秘书监(1)编制书目(将书目录化)《中经》→《中经新簿》(2)编修史书(3)编辑类书《皇览》2、新兴的出版物形式(1)别集(一个人的很多作品集合在一起)和总集(很多人的作品集合在一起《玉台新咏》)(2)韵书(3)姓氏谱(家谱)(4)翻译文献(佛经《四十二章经》)(五)发展时期(隋唐五代)1、图书的典藏与整理(征书)2、图书编辑活动刊定经典《五经》→《五经正义》政书出现佛教文献的发展(玄奘)3、雕版印刷术4、图书贸易活动实物图书货币图书(六)壮大时期(宋辽金元)活字印刷书广告(出版物上关于出版社社址的印制)(七)兴盛时期(明,清前期)翰林院《永乐大典》《四库全书》文字狱资本主义萌芽小说戏曲(八)变革时期(清中后期)技术方法的变革书籍形式(线装→精装、平装)图书内容(先进思想)图书类型(报纸杂志连环画)图书发行方式(出版社书局)(九)斗争时期(中华民国1911-1949)“五四”运动新旧思想斗争《新青年》陈独秀白话文马克思主义思想传入战争两大出版企业: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张元济王云五)创始人第一章:新中国出版事业的建立和发展(1949.10-1956.12)第一节:人民出版事业基础的稳定一、中共中央对出版事业的指示和采取的重要措施(一)周恩来指示将生活、读书、新知三家书店人员主力逐渐转入解放区(二)中共中央发布对解放区新闻出版事业的政策指示和处理办法(三)建立全国性统一集中的出版领导机构(出版委员会)二、出版委员会的主要工作(1949、11建立出版总署,出版委员会→出版总署出版局)(一)出版工作1、政策性文件2、筹备《毛泽东选集》3、出版“干部必读”12本新华书店解放社→人民出版社(二)建立中私合营的出版社中小学教科书华北联合出版社上海联合出版社(三)统一华北书店工作(四)调研全国出版事业的概况(五)举办业务训练班(六)接收苏联赠书(对外交流的窗口)(七)筹备召开全国新华书店出版工作会议第二节:新中国成立初期出版事业的决策和措施一、1949年—1956年图书出版概况(一)马列主义、毛泽东著作大量翻译出版(二)学术研究著作成绩显著(三)中外文学作品(四)科学技术书籍(农业生产的发展)(五)古籍管理二、出版机构的成立与演变新闻总署和出版总署中央1954文化部出版事业管理局成立地方省市新闻出版局(处/室)【重点】三、新中国成立初期出版事业采取的重要措施(一)新华书店的统一(会议1949.10.3 《关于统一全国新华书店的决定》)1、在北京建立新华书店的总管理处2、在全国各大行政区建立新华书店总分店3、建立市分店4、建立县支店5、出版部、厂务部、发行部分工1951年全国新华书店的统一工作完成(二)出版发行印刷实行专业化分工(编印发)人民出版社(出版部)新华印刷厂(厂务部)新华书店(发行部)(三)对私营出版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三种经济成分:公有、集体、私营第一阶段(1950--1953)第一届全国出版会议(1951)第二阶段(1954--1956)第一个五年计划(四)加大建设国营出版社的力度公有80家公私合营17家(五)“一五”计划15年远景规划(六)处理反动的、淫秽的、荒诞的图书(七)重视提高出版物的质量1、重视书评工作的开展1951年《关于全国报纸期刊均应建立书报评论工作的指示》2、重视图书校对工作三审三校制度五审五校制度(一校样,二校样,清样)3、为提高出版物的质量而奋斗4、建立“三审制”(一稿二稿清样)四、图书发行工作的变化《关于加强农村图书发行工作的联合指示》第二章:出版事业在曲折的道路上前进(1957.1—1966.4)第一节: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中的出版事业1957.4.27《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反对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P54—P58 反右派斗争扩大化第二节:“大跃进”运动期间的出版工作一、出版界的“大跃进”运动从上海开始迅速推向全国P601957.5 反浪费反保守1958 “双反”运动上海人民出版社倡议书1958.3.10全国出版工作跃进会议“学先进、赶先进、比先进”二、出版数量大幅上升,出版质量大幅下降(一)追求数量指标(多、快)(二)图书质量低劣1、滥编书籍2、出版技术问题多3、图书装帧质量差(三)滥出丛书三、发行部门“放卫星”“夺冠军”,大搞群众运动(一)积压(二)强行摊派(三)四处建书店四、中共中央对书籍出版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一)制定每年度出版指标(二)制定正确的选题策划(三)加强图书组织、审稿工作(四)提高员工的知识业务水平(五)各出版社之间发挥共产主义精神,共同合作第三节:出版事业的全面调整一、整顿、精简中央一级出版社和刊物(一)合并出版社:把相同性质出版部门并为一家,由精干人员领导(二)严格执行书稿三审制(三)《关于中央一级机关精简刊物工作的报告》二、检查和处理内容有错误的图书有错误的图书做停售处理三、压缩和控制报刊书籍用纸(一)调整新闻出版用纸供应计划(二)一般图书用灰黑色纸印制(三)保证教科书、马列经典、毛泽东著作的图书用纸量四、缓和图书供应紧张状况七项措施:改进图书分配,加强计划发行,重印急需图书,挖掘存书潜力,收购旧书再售,开展租书业务,改善服务态度五、对历年出版的图书进行重点清理分四类清理:1、马恩列、斯大林、毛著作,党、国重要文件2、质量好,内容重要,有好评的书3、内容基本上好,有局部缺点但材料丰富的书4、内容错误,停售的书六、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订制改进出版工作的条例【重点】第四节:文化思想领域的错误批判文化思想领域“左倾”错误的发展对出版工作的影响1962年八届十中全会“阶级斗争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导火线:刘志丹第五节:1957年—1966年4月出版工作的主要成就一、图书出版(一)各类图书出版成绩显著1.马列毛著作2、文学著作《星火燎原》丛书《红旗飘飘》3古籍整理《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4、学术论著5辞书出版《辞海》中华书局《辞源》商务印书馆(二)中小学教材的分、合阶段第一阶段:分教科书地方化第二阶段:合教科书集中编制(12年制)(三)高等教育、材出版取得硕果二、出版教育与出版科研(一)出版教育与培训1、高等教育: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出版专业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文化学院2、员工培训(二)出版科研1949-1957翻译苏联图书1958-1966自主科研工作第三章:“文革”时期的出版事业【重点】第一节:“文革”发动的导火索导火索:对历史剧《海瑞罢官》的批判(1965)标志:1966.5.16 《五一六通知》《中共中央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十六条》【重点】第二节:出版系统的“文化大革命”一、“文化大革命”对出版事业的摧残(一)出版界成为被“彻底批判”的“五界”之一(二)出版机构遭到破坏,编辑人员遭批斗下放1966—1970(三)图书品种、数量锐减(四)大量图书被封存、销毁二、极左思潮下图书出版业的畸形发展(一)配合政治运动的图书大量出版1、毛泽东著作数量剧增(毛泽东著作、语录、画像)2、样板戏图书大量出版(二)批林批孔运动中的出版工作(三)评法批儒图书泛滥《论尊儒反法》(四)评水浒批宋江大量出版各种版本的水浒传三、文化大革命时期图书发行工作(一)破坏1、新华书店的破坏2、超量发行毛泽东著作(二)恢复1、业务恢复(新华书店统计工作)2、包扎机械化四、出版革命力量与极左思潮的斗争(一)周恩来纠正极左思潮,恢复出版工作的重要措施1、开始关注出版工作的恢复《新华字典》的修订出版2、1971年召开“全国出版工作座谈”(1)不要割断历史(2)“否定一切”就是极左思潮(3)封存图书就是搞思想垄断(4)多出书,广开言路3、宣传毛泽东思想要讲究时效4、从推动《新华字典》的修订到批准中外语文词典十年出版规划邓小平三项指示为纲理论指示,反修防修;保证人民安定团结;发展好国民经济十六字方针: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
左恭先生对我国图书馆事业的贡献
左恭先生对我国图书馆事业的贡献关键词:左恭;图书馆学家;图书馆事业;馆际协作在中国图书馆事业的草创时期,有一大批献身于图书馆事业,以图书馆事业为终身志业的图书馆学家,由于他们大多没有著作传世,所以在后世声名不彰。
但是,他们对图书馆事业的开创之功,仍然值得我们铭记。
左恭先生就是其中的代表。
左恭先生从事图书馆行业只有十几年,相较其他图书馆学家从事的年限是短暂的,但是在这十几年中,左恭先生为图书馆事业所付出的努力及其做出的贡献,同样值得后人敬仰纪念。
本文将系统的介绍图书馆学家左恭为图书馆事业做出的贡献,尤为突出其对图书馆界协作所做的努力。
1左恭生平简介左恭字胥之,1905年出生于湖南省湘阴县,1921年就读于长沙协均学校,在此期间经常到毛泽东同志创办的文化书社阅读进步书刊。
在抵制日货运动、反对赵恒惕等活动中,结识了夏明翰,经其推荐加入了夏曦主编的《湖南学生联合会周刊》编委会。
1924年左恭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在陶行知的中华教育改进社担任助理员,同年考入北京大学开始半工半读的生活。
1927年,左恭到南京国民党宣传委员会征集科任职,先后担任干事、总干事和主任等职,正式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
1930年,国民党内酝酿“反蒋援胡”运动,他去广州与孙科联系,参加国民党非常委员会,任宣传委员会设计委员;反蒋失败后,1932年秋去日本避难,在东京自修学习。
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次年回国,任中山文化教育馆《季刊》主编。
从此在白区从事党的秘密工作。
1935年以中央通讯社征集部主任的公开身份,为中共党组织搜集了很多情报。
1936年,受国民党左派委托并请示组织同意,从中穿针引线,为国共联合抗日进行前期接触。
1937年,叶剑英、李克农等抵达南京,与左恭会面后,指示其去广东设法打入国民党军界。
1938年抵达广东后,出任余汉谋的第四战区政治部上校主任秘书。
1939年,任少将参议兼惠阳、东江游击指挥所政治特派员。
1941年“皖南事变”发生,左恭受共产党委派向两广上层人士说明事实真相。
中国古代编辑史的划分
其三, 实 施 纸 质 内容 和 数 字 内容 的双 向 转化 战
略。 数 字 出版对 传统 出版 产业链 形成 了巨大 冲击 , 但 数字 出版也为传 统企 业 提 供了机 遇 。 一方面 , 传统 出 版社可 以将 自身优 秀的纸 质出版物数 字 化 , 实现 二次 销 售, 在 更 广 泛地 传 播 这 些优 秀 阅读 内容 的 同时获 取 更 多 的利益 。 另一方 面 , 传统 出版社 也可密切 关注 互联 网上优 秀 的数 字 内容 , 特 别 是 经过 读 者检 验 的 数 字 内容加 以纸 质化 , 从而强化 自身的盈利能力 和竞
中国古代编 辑史 的划 分
中国古代编辑 史划 分为四个 时期 : 萌茅时期 ( 上古至商) 、 形成时期 ( 殷 至春 秋) 、 发展时期 ( 战
国至隋) 、 繁 荣时期 ( 唐至清) 。
( 摘 自靳青万5《 中国古代编辑史论稿》, 河南大学出版社1 9 9 2 年版 )
新 中国成立 以前的中国编辑 出版 史划分为九个 时期 : 萌芽时期 ( 上古至西周) 、 草创时期 ( 春秋 战 国) 、 奠基 时期 ( 秦汉 ) 、 初兴 时期 ( 魏晋 南北朝) 、 发展 时期 ( 隋唐五 代) 、 壮 大时期 ( 宋辽金 元) 、 兴 盛时期 ( 明及清前期 ) 、变革 时期 ( 清后期 ) 、 斗争时期 ( 中华民国) 。
中国成立之 前) 、 发展 阶段 ( 新 中国成立 以后) 。
( 摘自 周晓燕、 马国柱:《 学报编辑与编辑学》,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 9 9 7 年版 )
( 摘 自肖东 发主编 : 中国编 辑 出版 史》, 辽宁教育 出版 社1 9 9 6 年版 )
编辑概 念 的界定不能只依据 古籍中的 “ 编辑” 含 义, 要 以社会 分工意义上的编辑活 动为依据 。 中
第二章鲁迅——精选推荐
第二章鲁迅学习提示:本章为整个课程的重点。
要系统了解鲁迅的生平和创作,重点学习《呐喊》、《彷徨》,理解为什么说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的标志。
重点研读《阿Q正传》。
鉴赏了解《野草》和《朝花夕拾》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风格。
第一节鲁迅的创作道路一、鲁迅的生平1、家世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樟寿,字豫山。
1892年进三味书屋读书时改为豫才,1898年去南京求学时取学名周树人。
鲁迅在《我的第一个师父》中说:“我生在周氏是长男,父亲怕我出息,因此养不大,不到一岁,便领到长庆寺里去,拜了一个和尚为师了。
……只知道我却由此得到一个法名叫作‘长庚’,后来我也偶尔用作笔名。
”鲁迅,是1918年5月在《新青年》上发表《狂人日记》时开始用的笔名。
他出身于没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
1861年,太平军克绍兴,周家曾作为王府。
第二年,清军与英法联军占绍兴,周家才开始衰落。
少年时代,正值家道式微,祖父周介孚因科场案入狱,父亲患病不起,家道从小康进入困窘境况,这使他深深领略了社会的世态炎凉。
他母亲娘家在农村,使他从小有机会接触和了解农村与农民。
1898年,他到南京进了江南水师学堂,第二年又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
此间,他接触到了宣传变法维新的《时务报》和当时翻译过来的科学和文艺的书籍,受到很大影响,特别是阅读了严复翻译的《天演论》,接受了进化论思想。
2、日本留学时期:1902年3月,鲁迅考取官费到日本留学,先在东京弘文学院。
当时的东京是中国革命党人在海外活动的中心,留学生受其感染,展开反清爱国运动,鲁迅曾参与这些活动。
与此同肘,鲁迅阅读了大量进步书刊,如梁启超在东京出版的《清议报》、《新小说》、《新民丛报》等,其时鲁迅比较关注的是三个相互关联的问题:“-,怎样才是最理想的人性?二,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三,它的病根何在?”这一时期,鲁迅的注意力主要在科学方面,除了详述爱国主义小说《斯巴达之魂》外,先后写了《中国地质略论》等文章,分别介绍了居里夫人新发现的镭和研究了中国的地质矿产等。
清末民国时期江苏地区中小学数学教科书与教学史论
清末民国时期江苏地区中小学数学教科书与教学史论作者:汤雪峰来源:《江苏教育》2014年第16期世纪百年,见证了我国数学课程从牙牙学语、蹒跚学步走向独立言说、自主行进的曲折历程。
历史给人以经验,给人以教训,给人以启迪。
清末民国时期江苏地区的数学教科书与数学教学的发展对于全国数学教育发展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这里试图通过对清末民国时期江苏地区的中小学数学教科书编纂与数学教学情况的理性审视,以梳理过去、明晰走向,为“苏派”数学教科书建设与数学教学研究提供历史基础与思想基础。
一、主要背景1.本研究关注的时间跨度为1902年至1949年,共近50年。
1902年8月15日,清政府公布了张百熙拟定的一系列“学堂章程”,即《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
这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个法定的学制,虽由于清政府内部对该章程意见不统一,使得这个学制未能付诸实施,却奠定了中国近代新式教育的基础,新式教科书应运而生。
以1949年作为终点,则是因为我们对于新中国成立前的近现代数学课程与教学的研究比较缺乏。
2.根据一些标志性历史事件并结合数学教育自身发展的特点,我们将清末民国时期江苏数学教科书和教学发展演变划分为四个阶段:①草创时期(1902-1911);②因袭时期(1912-1919);③改造时期(1919-1928);④革新时期(1928-1949)。
以上各阶段的主要教育背景如下。
草创时期:我国在实施“教育新政”的历史背景下积极向西洋(欧美)、东洋(日本)学习,进行了有效的实地考察,并翻译了大量学术专著及教科书;最后又结合我国实际,颁布了我们自己的学堂章程,自编了大量教科书和相关教学法专著,初步形成了我国近代课程特色。
这段时期,我国建立了近代数学课程制度,制定了数学教科书的审查制度,初步建立了近代数学教学理论体系。
因袭时期:民国的建立,以资本主义制度取代落后的封建制度,随之国家教育宗旨也取得相应的革新。
然而,此时我国数学课程体系与清末相比尚未有大的发展。
小谈《绪论》的内容和学后感受
小谈《绪论》的内容和学后感受大二刚开始我们的编辑出版史课一直都没开始上,直到开学一个月后这门课才在我们的期待中开始正式登场。
所以对绪论有着不同一般的感觉。
导论包括五个部分,从涉及的概念到本课程的学科体系,从研究史到研究现状,以及对中国编辑出版史总体特征和中国编辑出版史阶段的分析。
它涉及多个方面,教会我们从整体上把握中国编辑出版史的学科。
第一节说的是编辑、出版、图书的概念。
从浅显开始教我们入门,让我们把握编辑出版史的沧海中的那一粟,例如编辑、出版、图书的词源和词义。
而且还在其中穿插一定的史实,例如《熹平石经》是儒家经典最早的官定本。
第二部分是中国编辑出版史学科体系。
介绍了中国编辑出版史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学科地位、研究目的和意义。
通过学习,我对编辑出版史的学科地位有了更清晰的界定。
它是编辑、出版和历史的交叉学科。
编辑出版与编辑出版史有着相同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它们都需要研究编辑出版活动及其规律;而不同的编辑出版史的研究范围更窄、更专业,侧重于历史,更多的研究编辑出版的发生和发展。
编辑出版史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是一部特殊的历史,是中国社会发展史和文化史的组成部分。
该学科包括许多附属学科——编纂史、编辑史、出版史、印刷史、发行史、藏书史、目录学史等。
同时,它与目录学、编辑学、编纂学、校勘学、文献学等也有交叉关系。
第三节将的则是中国编辑出版史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从清末至今的出版史研究被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世纪末至1949年,奠基之作是叶昌炽的《藏书记事诗》和叶德辉的《书林清话》;第二个阶段是1950至1979年;第三个阶段是从1980年至今,虽然只有二十余年的时间,但成就很大。
对现实的分析也很到位,尤其是对现实问题的分析:一是指出编辑出版动作的环节有所缺陷,即有关图书发行史的研究的系统著作还是一个大大的空白。
二是对历史时期发面的缺陷的指出——近现代编辑出版史的研究是一个薄弱环节。
三是编辑出版工作的产品以往研究的对是物质形态,而对思想内容和社会作用的研究很少。
中国现代文学名词解释完整详细版
《新青年》:中国现代文学史、文化思想上最重要的刊物。
1915年创刊于上海,原名《青年杂志》,陈独秀主编。
"五四"前后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同时进行了新文化运动和文学改革运动。
创刊号发表的《敬告青年》提出了民主、科学的反封建思想的革命主张,1917年初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正式掀起文学革命。
1918年5月,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发表于其上。
该刊还广泛译介外国文学。
1920年9月,它成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机关刊物,1926年终刊。
学改良刍议:1917年发表于《新青年》,是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理论文章,对文学革命在理论上作出了重要贡献。
提出文学改良应从"八事"入手: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
文章宣扬的是一种反拟古主义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想,从不同角度针贬了旧文坛的复古主义和形式主义流弊,粗浅的触及了文学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文学的时代性与社会性以及语言变革等问题,初步阐明了新文学的要求和推行白话文的立场。
文学革命论:1917年2月发表于《新青年》,表明了更坚定的文学革命的立场,明确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新文学的征战目标。
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平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从内容到形式对封建旧文学持批判否定态度,主张以革新文学作为革新政治、改造社会之途。
"人的文学":1918年12月,《新青年》刊登了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对当时的文学革命影响很大。
周作人从个性解放的要求出发,充分肯定人道主义,强调一种"利己而利他,利他即是利己"的"理想生活",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便谓之人的文学",认为新文学即人的文学,应充分表现"灵肉一致"的人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物可证实的学校最早为商代,因为殷墟甲骨文有“痒、序、学、宗”记载。 甲骨文中“教”写作“ ”
西周的学校:构成比较完备的学制体系,高度垄断,“学在官府”、 “官守学业” 国学专为奴隶主贵族子弟而设,按年龄程度分为大学、小学两级,官 吏兼做教员 乡学只有小学一级,教员由地方各级行政官员兼任
先秦诸子 儒家:创始人——孔子,《论语》、《孟子》、《荀子》等 道家:创始人——老子,宣传无为,主张小国寡民,辩证思想 《老子》、《庄子》 墨家:创始人——墨子,主张兼爱、非攻、节葬,《墨子》 法家:以刑法治理国家,加重国君的权势,《管子》、《韩非子》 纵横家:苏秦、张仪,《战国纵横家书》 杂家:观点“兼儒、墨、合名、法”而不主一家,《吕氏春秋》
诸子书存在的问题:伪作 书籍编辑不是一次性的,传播过程中传抄者不断编辑。
吕氏春秋的编辑特点
兼收并蓄,集众家之长,诸子之说兼而有之,超出学派的门户之见,独立 性强 有所取舍,形成了新的思想体系(编选标准:取现实主义态度,不尚空言) 编排有序,体系严谨,结构完整(使用两级分目法)
为此后大部头书籍的编辑提供了技术上的重要参考和保证。 《吕氏春秋》达到了战国时期书籍编辑的最高水平,标志书籍编辑走向成熟
帛书与帛卷
何为帛书? 写在绢、缯、缣、帛上的文字为帛书,亦称素书。(新石器时代 发现人工整治蚕茧,殷商时代,甲骨文中常见丝、蚕、帛、桑等 字。。。)
帛书的时代与发现
王国维《简牍检署考》中认为
“以帛写书,至迟亦当在周 季”,《晏子春秋》、《论语》、《墨子》 发现最早的帛书实物是战国中晚期之交的遗物,长沙子弹 库战国“楚缯书”
官学的衰落与私学的勃兴
原始状态的教育:文字发明之前,主要以传授如何制造和使用工具以及生产 生活经验为主。 如:燧人氏教授钻木取火、伏羲氏教授结网捕鱼,神龙氏教授制类耕作 特点:无特定组织与形式、尚未形成制度、与生产结合密切。
奴隶社会以后:生产力发展、社会分工扩大、文字和书籍产生,出现了知识 阶层。 知识阶层特点:属奴隶主贵族(垄断)、有足够的财富和时间、专门培养贵 族子弟
实践近50年,弟子3000人之多,孔门弟子将其言行汇编为 《论语》,保存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活动。 少正卯、墨子(墨家学派,科技教育、逻辑思维、道德意志)
孔子之后:官学与私学并重,形成中国古代教育的“双轨制”
战国时代:私学繁盛,弃商贾而学为士已成社会风气
私学教学管理逐步完善,如:“稷下学宫”(私学联合 体),设有管理和组织学术活动领导人员“祭酒”(相当于大学校 长),荀子曾任“祭酒”(《劝学篇》) 齐湣王前期,学宫人数多达数万人 “有教无类”的教育形式取代了“学在官府”,为学术的广泛论争 提供了可能
“诗亡然后春秋作” “诗” 随周王室衰微走向衰弱,到春秋之际,各诸侯国有自己纪年和史官从事历史记载。 出现了晋《乘》、楚《祷杌》、鲁《春秋》等编年记事形式的文献。
春秋时期,著书立说之风初起
如何继承和利用前代文献? (典籍内容失实,文字需校正、错误内容需考辨)
原因:文字产生之初,部分神话当做史实写进形成的典籍里 朝代更替,后朝对前朝极力诋毁,歪曲历史真相 好古思想十分浓重,把远古社会描绘成理想的黄金时代
史官垄断制度的崩溃及私人著述的兴起
上古时代:史官垄断文献档案工作、参与统治阶层咨询与决策与决 策活动 殷商时期,史官兼做卜、巫、祀官员,充当人与神之间的 沟通角色 地位高、掌握部分军政、司法、外事大权
春秋时期:生产力发展、平民及奴隶反抗、天子地位衰落、神权动摇 宗教祭祀管不再参与军政大事、史官职守仅限于掌握立法、 记载国事、搜集整理文化典藏,典藏编辑任务突出了
学术下移与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时期,思想解放、文化普及,其中的一个反映为“打破宗教迷信” “国将兴,听于民,国将亡,听于神”(《左传・庄公三十二年》) “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灶焉知天道,是亦多言矣” (《左传・ 昭公十八年》)。。。 《小雅・ 节南山》、《左传・桓公六年》 孔子倡导自由讲学之风,以“有教无类”为宗旨,中国的知识开始向平民 普及 战国后期出现了“诸子峰起,百家争鸣”的局面。这是中国古代文化第一 次发展高潮: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名家、医学、天文历法等
孔子的编辑特点
有明确的编辑意图
通过教材的编选,文ຫໍສະໝຸດ 加工,传播 科学的编辑方法
多闻阙疑、无征不信、排斥虚妄
第三节 战国时期图书编辑活动
战国时期的图书文献 战国时期的文献编辑 《吕氏春秋》的编辑特点
战国时期的图书文献
背景:春秋末期,百家争鸣,政治环境宽松,言论相对自由 战国时期各家学说充分发展、学术繁盛 战国时期的文献在类型、数量上有较大增长
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生产关系转向封建制生产关系,官学衰落、私 学兴起 原因:王室、诸侯忙于战争、无暇顾及学校 统治阶级的奴隶主贵族政治上没落,丧失进取精神,失去学习的兴趣
官学衰落,私学兴起 《左传・昭公十七年》载“天子失官,学在四夷” 孔子是首倡私学,开创私人讲学的第一位大教育家,从事教学
文学体裁
楚辞:作者在战国主要为楚国的屈原、宋玉
战国时期的文献编辑
创造性著作超过资料性汇编 对近人或同时代人作品编辑大大超过对古人作品编辑 编辑周期较以前大大缩短
春秋末期~战国初期:诸子书由弟子及再传弟子编辑而成,记录型著作 (先师的言谈记录),《论语》章与章之间不连贯,无固定主题,分篇并 非人为归纳。 战国初期~中期:诸子书在编辑成书之前,将自己的语言进行了初步加工, 连贯性强,《孟子》的《梁惠王》,分篇只限于长度,未进行有意识的归 纳。 战国中后期:诸子在生前将其作品以篇为单位进行编辑传播,待去世后由 其弟子将单行的篇什编辑成书,类似于后世编纂的“大全集”,《韩非子》
第二节、春秋时期的图书编辑活动
图书的编纂、考辨与校勘 孔子的编辑活动 孔子的编辑特点
图书的编纂、考辨与校勘
“王者之迹熄而诗亡” 《诗》是西周时期的一种重要的文献形式,文学作品,记录 历史的资料。 诸侯国的乐官搜集诗歌 王朝 王朝乐官编辑 编出我 国最早的诗集 春秋时,周王势力大减 诸侯不常来朝拜、祭祀 对周王 歌功颂德的诗锐减
竹木简牍的影响
简牍制度是我国最早的书籍制度。 与甲骨、金石相比,取材容易、整治工艺简单、方便书写修改、编连 成册容量大,利于文化普及与学术发展 现如今,图书的计量单位仍为“册”,文章的计量单位为“篇”,许 多从竹从木的字都与书籍有关 相当长的一个时期,中国的书籍都是由上至下的书写,由右至左书写, 卷轴制度与册页制度形成后也要在纸上打印出与竹简差不多的行格。 另外,“赘简”制与衬页和环衬也有一定的渊源。
第二章 编辑出版的草创时期(春秋战国)
第一节、史官制度的打破与私人著作的兴起 第二节、春秋时期的图书编辑活动 第三节、战国时期的图书编辑活动
第四节、竹帛并行与简牍制度
第一节 史官制度的打破与私人著作的兴起
史官垄断制度的崩溃及私人著述的兴起 官学的衰落与私学的勃兴 学术下移与百家争鸣
史辑形式
《春秋左氏传》:先秦作品,相传为左丘明所作,纪事自公元前722 年起至公元前454年止,共269年,比春秋篇幅长,是当时重要的一 部史籍。 《国语》:分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语,共21篇,记 事下至公元前454年,与《左传》相同,记载的都是一些历史事件当 事人的言论和思想。传为左丘明所作。
帛书的种类
何为帛?
丝织物的通称,其中可供书写的仅数种(《释帛》),
平实无华的白帛称为“素”,是书写所用缣帛的统称,由生
丝造成,不经漂染 生丝造成的“絹”,轻薄如纱,常用于书写,特别是绘画 “纨”生丝所制,洁白轻薄,极似“绢” “缯”由粗丝加工织成,,或为野蚕丝成品,厚而暗,较其 他各种素帛经久耐用
竹木简牍的时代
简策的使用可追溯至上古三代,与甲骨、金石同时 能见得简牍实物最早是战国时期的,于本世纪50年代发现。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编辑六经,诸子百家著书立说都是写在简策上; 秦汉时,秦始皇批阅竹简奏章;东方朔给汉武帝上书,用3000根简写奏议; 西汉末刘向等编辑整理政府藏书,多数也写在竹木简牍上,造纸术发明后很长一段时间, 竹简、帛书与纸并行; 三国时,已有纸书帛书,但官府的文采仍采用竹简和木牍; 东晋末,开始用旧麻布为原料制成的黄纸。至此,简牍使用历史已有数千年。
春秋时代后期:宗法世袭的社会制度被打乱,弱小国家被大国吞并 许多史官不能保持原有的禄位,图集文献流散在外 如:畴人、鲁国乐官 分化出来的贵族、上升起来的知识阶层使“士”人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 发生了变化 从新兴地主阶级利益出发,提出不同主张、谁服他人、争取民众 纷纷著书立说,私人著作兴起,教育向平民普及,“学术下移”
竹木简牍的内容
祭悼记录:1961年和1981年出土的属祭悼和卜筮文
遗策:1978年出土的简策为殉葬器物的目录 书籍:包括儒家经典、编年体历史书、地理书、科技书、秦
汉时的法律书、兵书、历谱等,如1957年出土的简策内容 是书籍,记录有周公的言辞。
竹木简牍的形制
刮削整治:“截竹为简,破以为牒”,“断木为椠,析之 为板,力加刮削,乃成奏牍”,“汗青”(汗简、杀青) 编简成策:单根竹片为“简”,编连诸简为“策(册)”; 缥丝绳编,素丝绳编,青丝绳编; 长度内容:简册的长度与所载内容相关,长短有所区别: “三尺律令”、“一尺半”《孝经》、“八寸”《论语》 等诸子传记;版牍用于公私文书、信件:“二尺之牍”写 檄书诏令、“一尺五寸”的牍多用来传信公文、“一尺” 多用来写书信(尺牍)、“五寸”多为通信证,“检”、 “署”、“封”、“封泥”、“斗检封”
第四节 竹帛并行与简牍制度
简牍与简牍制度
竹木简牍的时代 竹木简牍的内容 竹木简牍的形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