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甘薯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南省甘薯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1 海南省甘薯产业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1 种植历史悠久,生产条件适宜,

甘薯原产于南美洲,最早记载海南种植甘薯的史书是清初编纂的《琼州府志》。据记载,甘薯是在明末清初传入海南,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1]。20世纪80年代以前是本省人民的主要粮食之一,多数农村以它作为口粮补充,有“甘薯半年粮”之称。1961年海南甘薯种植面积达304.55万亩。其后随着水浇面积的扩大、生产条件的改善和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其它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急剧扩展,而甘薯因生产不便于机械化操作,在长期的无性繁殖过程中,品质退化,经济效益低,且居民口粮逐步向以细粮为主转变,其种植面积大幅缩减,2007年全省种植面积只有40万亩。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甘薯的保健功能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甘薯由传统概念上解决饥饿的粗粮转变为营养具有抗癌作用的保健食品,种植上从一家一户粗放种植向规模化、标准化栽培,2011年甘薯种植面积达100多万亩。

海南属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年均降水量为1500-2600毫米。年均太阳辐射总量为4600-5800兆焦耳/平方米,年均日照时数为1832-2558小时,绝大部分地区的全年积温在8300℃以上。年平均气温为23.9℃-26℃,最热8月平均气温28.2℃,最冷的1月份日平均气温18.5℃。气候条件优越,全年可以种植甘薯。

1.2 海南省甘薯的产业化前景可观

1.2.2 生态效益

甘薯是匍匐植物,覆盖地表,能减少地表水分的无效蒸发。降雨时,雨水缓慢经过叶片到达地面,避免了雨滴直接冲击地表,而且薯垄起拦截和减缓流水的作用,能减轻对表土地冲刷,有利于雨水在土壤中的渗入和保存,对保持水土起到较好的作用。甘薯抗灾力强,耐旱,耐贫瘠,水田、丘陵和沿海沙滩地,甚至在其它作物很难生长的地方,甘薯也能获得较好的产量,能够起到改良土壤的作用。此外,甘薯病虫害少,较少有农药污染,是很好的环保作物。

1.2.2 鲜薯效益

甘薯投入少,产出多,单位面积可食用的干物质居各种作物之首,除了用作粮食和饲料外,还有能源、食品加工、保健和药用、出口创汇等功用,用途广泛,有良好的增值潜力和市场前景。特别是发展冬种甘薯,用于供应北方或者出口日本和韩国等地,具有很大的反季节生产的产业优势。随着经济的发展,世界石油供给形势将日趋严峻,甘薯的淀粉是生产燃料乙醇的理想原料,甘薯作为新型能源植物已经引起许多国家的高度重视,它将在我国能源

项目基金:海南省星火产业带专项资金项目(2011)(番薯脱毒苗产业化生产与示范推广,116)

作者简介:朱红林(1973-),女,湖南益阳人,硕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甘薯脱毒产业化和甘薯育种研究

安全中扮演重要角色。

1.2.3 嫩茎尖效益

甘薯的茎叶营养丰富,与菠菜等14种蔬菜相比较,不但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且其蛋白质、钙、磷、铁、胡罗卜素和维生素C等13项营养成分含量均居首位,日本称其为“长寿菜”,美国把它列为“航天食品”,香港誉其为“蔬菜皇后”,医学界将其列为抗癌蔬菜之一。在国外不仅直接食用甘薯嫩尖,还可加工成脱水蔬菜、茎尖罐头、挂面、保健茶和饮料等。在海南等沿海多台风地区,甘薯抗风耐涝,经狂风暴雨后,仍可正常生长和供应嫩尖,从而缓解台风后的蔬菜供应紧张,稳定人民生活。冬季,甘薯的嫩尖可以作为北运蔬菜供应市场。

2 海南省甘薯产业发展现状

2.1甘薯脱毒苗产业化生产技术成熟

甘薯是无性繁殖的作物,在长期的栽培过程中,因病毒的感染,种性退化,产量和品质严重受损。尽管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的甘薯脱毒技术已经十分普遍,但海南还没有适合本地的生产甘薯脱毒种苗技术,海南从日本进口昂贵的脱毒种苗,但苗源数量有限,限制了海南甘薯产业的发展。

为了解决海南省甘薯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海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2009年开始甘薯脱毒技术的研究, 2011年获国家发明专利:“甘薯茎尖培养脱毒苗的方法”(专利号: 2009101406844)。并在此基础上开发了甘薯脱毒苗产业化生产体系。拥有甘薯脱毒苗产业化生产和技术研发的雄厚实力,具有先进的组培厂、扩繁基地和研发实验室,有一支创新、奋进、求实的专业技术团队。2011年,生产1亿株甘薯脱毒苗,示范推广种植2万多亩。

2.2 甘薯种植开始实行规模化

农村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后,海南农户种植甘薯都是一家一户的小生产经营格局,生产规模小而且分散,大都是传统落后的种植管理模式,生产的甘薯产量低、品质差,经济效益低,农民增收比较困难。2007年7月1日我国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后,海南甘薯开始以合作社的形式实行规模化生产。澄迈桥头2008年成立了绿丰然甘薯专业合作社,2009年成立了澄迈桥头沙土甘薯专业合作社,之后,屯昌、定安等市县也相继成立了甘薯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为农户统一购买优质种苗,邀请专家培训农民标准化栽培技术,最后统一收购、包装和销售,提高了甘薯的质量,降低了生产和交易成本,大幅增加农民的收入。

2.3 品牌意识增强,创造了自己的品牌

树立品牌意识,发展品牌农业,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条重要途径。2009年澄迈县桥头镇沙土甘薯专业合作社成立后,将“桥沙甘薯”正式注册成商标,打造出来了富硒沙土甘薯的品牌,2010年,桥头甘薯的地头收购价由以前的每斤0.8元涨到1.5元的,每亩增加农民收入2000多元。

3 目前甘薯产业中存在的问题

3.1甘薯老品种种性退化,新品种推广不力

海南农户种植甘薯老品种较多,因种植多年,品种混杂,出现种性退化、易感病、适应性不广、品质类型单一等缺点。生产上急需推出一批专用型的新品种,如食品加工用的高糖、高胡萝卜素品种,工业加工用的高淀粉、抗糖化、抗褐变品种,菜用品种,饲用品种等。目前海南省从日本引进的高系14号和山川紫两个品种主要是用于鲜食和食品加工,而且由于以前脱毒种苗的缺乏,推广种植面积规模也不大。虽然海南省在培育新的甘薯品种方面进行了不少研究,但培育出的甘薯新品种少,且缺乏推广应用。因此,甘薯老品种的种性退化、优质品种的推广不力以及加工专用型品种的缺乏,较大程度限制了海南甘薯产业的发展。

3.2 甘薯种植管理粗放,病害严重

20世纪60年代以解决温饱为主,海南大面积发展甘薯种植,“甘薯半年粮”,甘薯成为人们一日三餐的主食,随着社会的发展,甘薯被人们用作饲料,因而农民觉得甘薯是极不值钱的、以饲料为主的作物,所以多选择在山沟坡地、旱地和瘠薄地种植,更不注重土壤的深耕、深翻和起垄工作,不施或很少施化肥和有机肥,对于栽植甘薯要求的先进技术更是不加理会,到收获时收多少算多少。由于连作和缺乏管理,致使病毒病、茎线虫、和地下害虫危害日益严重,减产达50%,而且商品果率很低,严重影响了农民种植甘薯的经济效益。

3.3 脱毒种苗供不应求

海南全岛适合种甘薯的沙土地超过200万亩,2011年种植了100万亩。2011年以前澄迈县桥头镇每年从日本进口1000个脱毒种茎,经扩繁后,只能供应桥头2000亩左右的脱毒种苗。2011年海南省农科院生产1亿株脱毒种苗,供应种植2.5万亩,脱毒种苗数量严重不足,限制了海南甘薯产业的发展。

3.4 甘薯加工技术落后,加工产品单一

目前海南甘薯产业以销售鲜薯为主,甘薯加工企业只有四家,其中海南新天久食品有限公司、海南绿好现代农业有限公司和海南东洋水产有限公司加工的主要产品是薯蓉,年加工能力仅2500吨,且海南东洋水产和新天久的薯蓉全部销往日本。海南居轩酒业有限公司生产紫色甘薯酒,现在还没有大规模生产,只是试生产阶段。这些加工企业规模小,在品种、质量、产品层次、产品加工技术上均尚处于初级加工阶段,不能满足消费需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