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古文字材料分析《说文解字》中的形训
用“形训”法搭建学习文言文的桥梁
用“形训”法搭建学习文言文的桥梁一、研究背景汉字是智慧的符号,字字有涵义,由汉字组成的文言文言简意赅,是最优美的书面语言。
在新疆内高班语文教学中,学习汉字不仅能丰富学生的词汇,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学习汉字,能读懂文言文,能更好地了解中华文化。
但由于文言文特有的古汉语语法及文化性等特点使其成为新疆内高班汉语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
二、影响新疆内高班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因素由于历史文化、自然环境、宗教文化、生活习俗等差异,新疆内高班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存在较多的障碍。
(1)历史文化的差异维吾尔族和汉民族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保存了大量典故、神话传说、寓言及历史人物的轶事,这一切都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的文化个性。
文言文中不但有离我们久远的文化常识,如与科考有关的:贡举、第、状元、解元、乡试等;有读音与含义特殊的通假字,如“详”通“佯”;“蚤”通“早”等;还有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前置、词类活用、固定搭配等一系列特殊语法结构。
这对于汉族学生来说都有难度,对于不了解汉族文化的少数民族学生更是难上加难了。
(2)自然環境的不同而引起的差异新疆有许多维吾尔谚语都和牛、羊、马、骆驼、草原、沙漠、戈壁有关,具有浓郁的塞外特色。
然而,汉民族根据自身特定的地理环境创造出了具有独特文化气息的文言文词汇,如五湖四海、沧海桑田、庐山真面、泾渭分明、百川归海、雨后春笋……这些来自文言文的成语都具有着浓厚的汉民族特色。
正如维吾尔族的成语“沙子开花”就与汉语中的“铁树开花”是一个意思,自然环境的不同造成新疆内高班学生在理解文言文时困难重重。
(3)宗教文化的差异宗教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维吾尔语受伊斯兰教的影响很大,维吾尔语中的不少谚语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涉及到伊斯兰教的观念、习俗及宗教活动。
而汉语受儒家思想、佛教、道教的深远影响,汉语里有很多来自佛教的文言文,如“五体投地”、“看破红尘”、“借花献佛”、“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等,这类文言文是维吾尔族学生学习汉语的难点。
浅谈训诂之形训
浅谈训诂之形训摘要:汉字属于形意文字,分析汉字的形体结构对于理解这个汉字的所表示的意义非常重要。
远在春秋战国时代,汉字形体结构的分析就开始了。
东汉时,许慎在这方面做了创造性的劳动,编纂了《说文解字》,今天我们要分析汉字形体结构来了解词义的训诂学方法,也是在利用《说文》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
形训把字形和字义结合起来来研究,对于探求词的本义,弄清本义引申义的关系,辨别义类都有重要的作用,但是使用不当会产生一些问题且应当引起我们的注意。
关键词:形训;古文字分析;《说文》文章编号:978—7—80712—971—4(2012)01—055—02形训,又称为以形索义,就是通过分析汉字的形体结构来解释字义,从而探索这个字所表示的词的意义,它是根据汉字的特点而建立起来的一种训诂方法。
汉字是一种特殊的文字,它和日本的假名音节文字不同,也与拉丁字母的因素文字不同,它属于形意文字,大多数情况下,一个符号表示一个意义。
有些字由一个符号组成,有些字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符号组成,由几个符号组成的字,有的几个符号都表示意义,有的几个符号中有的表义,有的表音。
例如:“囚”字是一个“人”在“囗”中,人禁锢在囗里,表示拘禁的意思,而“柏”字,它由“木”和“白”两个符号组成,“木”表示意义,说明它是一种树木,“白”用来注音。
这样就使人能够根据汉字的形体结构来了解它们的意义。
分析汉字的形体结构对于理解这个汉字的所表示的意义非常重要。
东汉时期,许慎在这方面做了创造性的劳动,编纂了《说文解字》,收录了“止戈为武”、“反正为乏”、“皿虫为蛊”等说法。
今天我们要分析汉字形体结构来了解词义的训诂学方法,也是在利用《说文》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
一、小篆分析与形训许慎的《说文》是为解释小篆而作的,它的最大特点就是通过字形结构的分析来探索字的意义,而且汉字由篆而隶,由隶而楷,图画性减弱符号性增强,认识汉字的本义就会越来越困难,《说文》的价值也越大。
许慎也是六书理论的集大成者,他把六书理论系统化了,六书里面的象形、指事、会意和形声都是讲造字法的,形训主要在于分析这四种方法。
运用古文字材料分析《说文解字》中的形训
“ 公 ” ,甲 骨 文 作台 ( 1  ̄ ] 3 6 7 ) , 构形 不明 。 金 文作 ( 盂 鼎) 。 战 国 文 字 承 袭 商 周文 字 。 或 作公 , 趁隙 加
点。齐 系文字 ,燕系文字
一
,均呈地域特点。或加 二、
为饰。 《 说文》: “咎 ,平分也。从八,从厶。 八,
切 )”
同形 。金 文 作
( 貉子 卣 )。战 国文字承 袭商 周文字 。
“ 庶 ” , 甲骨 文 从 火 , 从 石 ,会 以 火 烧 石 烙 食 物 ( 或
《 说文》: “苦 ,脊骨也。象形。 ( 力举切)。” 《 说
形中间加竖笔相连,可与 “ 宫”字区分。
以烧 热 的石 头投 于 盛 水 器 而 煮 熟 食 物 )之 义 。石 亦 声 。煮 文》 吕作 之初文 。 《 周礼 ・ 春官・ 序 官》 “ 庶 氏 ”注 “ 庶 读 如 蕖 煮 之
犹 背也。 《 韩非 》日,背厶为公 。 ( 古红 切 ) ” 甲骨 、金
文 、战国文字均 个 解 释没 有 错 ,只 是 在 字 形上 难 以 说通 。
“ 章 ” , 商 代 金 文 作蚕 ( 乙 亥 簋) 。 从 辛, 从田 , 会
作
( 沈子簋) 。《 说文》小篆 “ 同, 合会也。 从同,从
“ 黑 ”, 甲骨 文 的 写 法 从 天 ( 颠 之 初 文 ) ,头 中 竖 笔
“ 长 ” , 甲 骨 文 作
( 林2 ・2 6 ・ 7 )象 长 发 人 手 持 杖 ( 艚盘 ), 《 说
口( 徒红切) ”。 表示施 以黑色 。疑为墨刑之墨 的初文 。 《 白虎通 ・ 五刑》 :
略论古汉语教学中汉字形训问题
略论古汉语教学中汉字形训问题作者:杨荫冲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3年第07期摘要:古汉语词汇知识的欠缺是文言文学习的制约因素之一。
在教学中可以利用古代汉语以单音节单纯词为主以及汉字字符的表意性特点,通过古文字形体的分析,探索形与义之间的联系,即传统训诂学中的形训方法。
实践证明,这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对词义的把握,加深相关内容的理解。
关键词:古代汉语教学汉字形训我们自中学《语文》就开始接触文言文,直到大学中文专业把《古代汉语》作为一门基础必修课开设,其间学生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学习这门课程,但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很多同学仍视此为畏途。
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结合课堂教学,就如何把握古汉语词汇问题,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做一些初步探讨。
一词汇是语言的基本单位,缺少这个建筑材料,就无法构筑语言大厦。
在古汉语学习中,相对于语音和语法,词汇知识的贫乏是理解文言文的最大障碍。
词汇由一个个鲜活的词所组成,而对汉语词汇的学习必须落实到每个词的具体词义把握上。
词的意义是由语言社团在对客观事物或现象进行认识和评价的基础上概括而来的。
从词义所反映的对象上看,是一种客观存在;而从认识评价的主体上看,又带有主观性特点。
词可以用来组成句子,其根本目的在于表达感情、交流思想,这又决定了它必须接受特定社会的制约,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否则就无法传情达意。
然而,正是由于词义指向对象的客观性,除了部分基本词汇外,其组成内容处于变动不居的状态。
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一些存在于特定时期的事物和现象逐渐成为历史陈迹;另一方面,新生事物和现象又不断地涌现。
与之相应,汉语的部分词汇在失去了现实基础而淡出历史舞台的同时,也大量产生着新词,或是以旧词的形式承载着新的词义。
如果考虑到我国古代如此长久的历史跨度,进入古语词之列的历史词汇的总量不容忽视。
它们虽从当前的语言实践中消亡,却还留存在海量的古代典籍当中。
当我们学习文言文时首先遇到的困难往往不是语音、语法,而是没有现实生活作支撑的词汇,或者难以索解,或者以自己所熟悉的现代汉语词义替代古汉语词义,导致文意扞格不通,或理解偏差。
论《说文解字》的训释优化
《说文解字》是一部中国古代文字学著作,由西汉末年学者高邮阳春所著。
它是中国最早的文字学著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字学的起源,对中国文字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说文解字》从语言学角度,以汉字的形音义三者为中心,总结了汉字的分类、构成、读音、训释等内容,让中国古代的汉字系统化、规范化。
在《说文解字》的训释优化方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加强汉字的系统性研究,将汉字的形音义三者结合起来,对汉字的构成、读音、训释等进行系统性的研究,从而使汉字的训释更加科学准确。
二是加强汉字的历史性研究,深入研究古代汉字的发展变化,从而更好地了解古代汉字的训释,更好地把握汉字的历史发展趋势。
三是加强汉字的文化性研究,深入研究古代汉字的文化内涵,从而更好地理解汉字的训释,更好地发掘汉字的文化价值。
四是加强汉字的比较性研究,研究不同时期的汉字的训释,从而更好地理解汉字的发展变化,更好地把握汉字的发展趋势。
以《说文解字》为例浅论“以形索义”
以《说文解字》为例浅论“以形索义”作者简介:王璐,(1989-),甘肃天水人。
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院,专业汉语言文字学,研究方向古代汉语。
摘要:东汉许慎编撰的《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自成体系,合乎科学精神的字典。
而且,它也是一部训话名著,它集周秦文献词义训释之大成,保存了字的古义,对释字方式及其条例也有多項发明,影响极为深远。
以形索义,是一种通过分析文字的形体结构来解释词义的训诂方法。
本文将以《说文解字》为例,浅析训诂之形训。
主要论述什么是形训,《说文解字》对形训的运用,形训的作用和局限进行讨论。
关键词:形训;《说文解字》之形训;形训的作用和局限一、引言汉字在世界文字体系中属于表意文字,象形、指事、会意等造字方式都与图画有关。
虽然它已成为一些固定的符号而不是图画,但是图画的意义仍十分明显,早期创制的汉字,就是根据词义而绘出的一个形体,通过这个带图画意味的符号而体现它所代表的具体意义,因此字的形与义是密切相关的。
使用汉字的人,可以通过字形而了解其含义。
由字形而推知本义,是人们读古书时掌握词义的重要方法。
二、关于形训书面的古代汉语是用汉字记录的,几千年以后,口语早已消失,而汉字便成为人们了解古代汉语的主要方式之一。
我国的汉字大部分都是表意文字,最早的汉字也是按照字义来绘形的。
所以,字形和字义往往存在一定的联系。
由此可看出,以形索义是训诂学中一种重要手段。
那么,何谓“形训”呢?形训是训释者从训释的手段出发,主要分为形训,声训和义训三种情况。
而形训主要是指以说形来训义。
但是,从训义的内容来讲,形训主要是指训释出某字最初的造意。
因此,以形释义便成为训诂学最早提出的一个重要方法。
在传统的语言文字学中,“形义统一”被看作研究古文字和古代文献词义的一个重要原则,也是由字及词的一个重要途径,同时是最早的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的原则之一。
全面系统的贯彻这个原则的是东汉年间许慎的《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就其编排的体例来说,是一部文字专书,事实上,许慎著《说文解字》的目的却是为了传播和解释经典。
训诂学中形训的理据和实际应用的理论
训诂学中形训的理据和实际应用的理论
训诂学中形训是基于字形的训诂方法,它是通过分析字形、构成和组合等来研究字义和字音的。
字形分析:形训根据字形的特点和构成来推测字义和字音。
例如,一些字的字形与其含义有一定的关联,比如“水”字的字形形似水的流动;另外,一些字的字形构成可以提供一些关于字义和字音的线索。
朴素认知:形训还依赖于朴素认知,即人们对于事物的直观认识和联想能力。
通过观察和思考,人们可以从字形中联想出一些相关的意义和音韵,从而推测字义和字音。
字义转化:形训中还存在字义转化的思想,即通过类推和引申来解释字义。
比如,一些字通过与相关字的形状相似或者类似的构造,来推测它的字义。
这种方法在许多古代文字中被广泛应用。
形训在实际应用中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理论基础:
字形解析:形训的核心是对字形的解析和理解。
通过对字形的分析和研究,可以推测出字义和字音。
这对于古代文字的解读和文献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口耳相传:形训在古代常常依赖于口耳相传的方式,即通过师徒传承和学习经验来实践和应用形训的理论。
这种方式在古代学术中非常常见,
形成了一定的学术体系和方法论。
文献校勘:形训在文献校勘中也起到重要作用。
通过对字形的分析和比对,可以判断文献中字义和字音的准确性,纠正错误,从而提高文献的质量和可靠性。
形训作为训诂学的一种方法,通过对字形的分析和推测来研究字义和字音,具有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实际应用价值。
在实践中,形训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和学术传统,通过综合分析和多方验证来得出准确的结论。
训诂之形训
训诂之形训训诂学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大致分为:互训、声训、形训、义训、反训和递训。
汉字是古老的表意文字,字形和字义有着密切的关联。
因此,古人很早就开始注意到通过分析字形来推求字义这种方法。
“以形求义”这种训诂方法早在先秦就出现了,形训是以形说义的方法,即通过对字的形体结构的分析来寻求解释词义的释词方法。
汉字是表意文字,它最原始的象形字是用笔画简单的图形、记号来代替语言中的一个词,字的形体结构和造字时词的本义或常用义是一致的。
后来造字的方法有了很大的发展,不局限于象形、指事,出现了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即所谓六书)。
商周以后,以记录语音为主的形声字逐步占了统治地位,但汉字至今仍未发展成为表音文字,字的形体结构与字义仍有不同程度的联系,许慎所谓:“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会意者,比类合宜,…”此三者不是象形,就是象意,都有象可寻。
至于形声字,它的声符,往往是字义的承担者,它的形符则指出字义的归属,凡此种种都说明字形与字义有密切的联系。
这样我们就有可能通过对字形的分析来寻求字义。
这就是形训的理论依据。
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形训”之说,如《左传·宣公十二年》:“夫文,止戈为武”,汉代以后,经师的解经,《说文》等书的释义,也常用这种形训的方法。
早期汉字有形义统一的特点,使通过古文字字形分析而推求字义成为可能,形训,以形索义便因此成为训诂学最早提出的一个重要方法。
形义统一是研究古文字和古文献词义的重要原则。
全面系统地贯彻这一原则的实践著作是许慎的《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就是形训的专著,凡是讲形训就没有能够越过《说文解字》的。
陆宗达在《训诂简论》中说:“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是我国语言学史上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辨识声读的专书,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有自己体系的、合乎科学精神、具有独创的民族风格的字典。
我们阅读古书、研究训诂,往往离不开这部书的帮助。
三、《说文解字》形训的方式有以下几类;1、用指明是象形、指事或说明象某某之形的方法解释字义。
运用古文字材料分析《说文解字》中的形训
运用古文字材料分析《说文解字》中的形训作者:刘秋瑞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3年第07期摘要:《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通过对汉字字形结构的分析来探索汉字的意义,受条件所限,《说文》对字形的说解没有充分利用古文字的研究成果,有些字义解释欠妥当。
本文运用古文字材料分析《说文》字义解释欠妥之处。
关键词:古文字材料《说文》形训一、引言以形索义又称形训,它通过分析汉字的形体结构去了解字、词的意义。
这是根据汉字的特点而建立起来的训诂方法(赵振铎,2003:80)。
《说文》是一部形书,其中对字形的说解大部分采用了以形索义的方法。
许慎在作《说文》的时候也曾参考了一些古文字资料。
由于当时没有大量发现古文字材料,许慎对字义的分析难免有不妥当甚至错误的地方。
裘锡圭(1988:62)指出:“《说文》成书于东汉中期,当时人所写的小篆的字形,有些已有讹误。
此外,包括许慎在内的文字学者,对小篆的字形结构免不了有些错误的理解。
这种错误的理解有时也导致对篆形的篡改。
《说文》成书之后,曾经传抄刊刻,书手、刻工以及不高明的校勘者,又造成了一些错误。
因此《说文》中有一部分字形是靠不住的,需要用秦汉金石等实物数据上的小篆来加以校正。
”詹鄞鑫(1996)指出:“《说文》篆文中有一些形体,上不承周代至战国的秦系文字,中不同于出土的秦代或秦统一之前的文字,下不启秦汉魏晋古隶和八分书(成熟的隶书),这类文字的写法大抵是错误的。
”近些年来,随着古文字材料的大量出土,很多古文字形体呈现出它本来的面貌。
本文试用古文字材料分析许慎《说文》中字义解释欠妥之处。
二、古文字构形不明,小篆根据变化了的字形解释字义所谓“古文字”,指汉代以前的古汉字,包括商周甲骨文、商和西周金文及战国文字(包括春秋时期文字),还包括秦汉时期的小篆和保留有早期构形的篆隶文字(刘钊,2006:1)。
有些古文字形体在产生的时候,其形体构成不是特别清楚,《说文》根据变化了的篆形对字形强加说解。
试论《说文解字》的声训方式
试论《说文解字》的声训方式
《说文解字》的声训方式是指《说文解字》以声训的方式来记忆、传播法文,即中国古代字书经济运用声音谱写各字的音记读法,以便于法文发展及帮助大家在使用文体时能够正确使用字义单词。
《说文解字》还开创了将字型翻折应用到字书上的新内容,即用翻折反复形成汉字字形来记忆字义,用这种办法促进汉字的发展,被称为“字书发展”或“声训发展”。
声训是现在汉语字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字书的最大特色之一。
《说文解字》的声训方式并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而是在不断探索、实验、进行留存,并以实践为主的活动。
其中,重要的一点是它需要充分的练习,即任何字义把握起来之前,就要以声训形式仔细练习。
这样,不仅能加深了解汉字,而且反复读读,背背字义,可以提高汉字识别能力,有助于迅速记忆字义,从而不断提高汉字水平。
《说文解字》的声训方式有很多优点,它尤其适合在中国古代的习字文化中得到充分的发挥。
它与实践相结合,使汉字从口头得以传承,在快速传播字义方面,它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另外,声训也是在实践中培养语文能力,促进中文文字素养的重要方式,激发了传播字义的热情以及汉字表达的灵活性。
总之,《说文解字》的声训方式在汉字字义传播、提高汉字能力以及培养文字素养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是一种最具有传统特色的字书方式。
“形训”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
中有这样 一 句话 ,“ 免 胄入 狄师 , 死焉 。 . 绵 词 常常 被学 生认 为 是有 意义 的词 , 以 至 于学 生在理 解文 言文 的内容 时常常 出
现错 误 。
是教 师 过分重 视学 生对 文 言文 的学 习, 反而忽 视了对 学生 文言 文基 础 的训练 ; 第二, 教师在 文言 文教学 中, 常常只重视 语 法教 学 , 而忽视 了词 汇 教学 ; 第三 , 即 便 是 教 师 注 重词 汇教 学 , 也仅仅 只 是注 重 词 汇 的单 义 教学 , 在 系统 教学上 有所 忽视 。 而“ 形训 ” 作为我 国传统训 诂方 法
“ 形训” 在文言文教学 中的应用
口来宾市 肝城县 高级中学 奠佳曲
【 摘 要】 本文论述 “ 形训” 在 文言
文教 学 中的作用 , 详 述 在 文 言文教 学 中
因形 求 义 、因音 求 义 两 种 “ 形 训 ”方 法 的
应 用。
越 多的学 生对 汉字 的正 确书 写方式 产生 了混淆 。 而有 效地将 “ 形训 ” 应用 在文言 文教学 当中, 能够帮助学生 区分文言文 中 的字 体 、 字义 , 也 能够进 一步加深学 生对
狄人 归其元 , 面如生 ” 。不少学 生在阅读 该 句 的时候 , 都认 为句子 中的 “ 元 ”字是 理 解 最 主要 的障 碍和 难点 。 但 事 实上 , 教 师只需要 运用 因形求 义 的教学 方法 , 便 可 以让学 生 理解 这句话 的 意思 。 笔 者 是这 样使 用因形求义的方法 对 “ 元” 字进
天学 生 又不 记得 该 文言 文 的意思 。再
加 上语 文 教师 在 教授 文 言 文时 , 课 堂 学 习氛围枯燥 , 学生的学习兴 趣普遍较低 , 课 堂 上不认 真 听讲 的学生 较多 。 之 所 以
朱熹训诂中的形训浅析
朱熹训诂中的形训浅析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形训是一种通过字形分析来了解汉字所记录的词的本义,即体现在造字意图中的基本词义的训话方法。
因为汉字是一种象形意味很重的、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最早的汉字是根据所要表达的意义来设计字形的,直接寓义于形中,所以相当一部分汉字的字形是和字义有密切关系的,这就决定了分析字形对了解字义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最先使用据形求义方法的是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其后,通过说解字形来探求词义一直被作为传统训话学的一种重要方法而被广泛使用,朱熹在注解古籍的过程中,不仅对传统的形训方法有所继承,而且对相关的理论问题都有一些探讨,下而将分别对此进行论述。
一、朱熹对汉字本体的认识首先,朱熹对于造字的缘起有自己的认识,例如有学生向他请教关于仓领造字的说法,朱熹回答说:“此亦非自撰出,自是理如此。
如‘心’、‘性’等字,未有时,如何撰得?只是有此理,自流出。
朱熹从理学的角度出发,认为即使仓领“亦非细人”,他在造字时也不是凭空杜撰的,而是说只要“理如此”,便可自然而然地造出字来。
至于汉字的结构类型,朱熹亦有自己的见解:“大凡字,只声形二者而已。
如‘榻’字,‘木’是形,’易’是声,其余多有只从声者。
) “凡字,如‘榻、柳’字,‘木’是文,‘易、卯’是字;如‘江、河’字,‘水’是文,‘工、可’是字。
字者,滋也,谓滋添者是也。
”[I] 3335这里朱熹分析了占汉字数量绝大多数的形声字的构成,在上例中,朱熹正确区分了形声字的形符和声符,只是又将形符称作“文”,将声符称作“字”,这与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为“文”与“字”所下的定义不同(按:《说文解字·叙》:“仓领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
”),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术语的混乱。
又如:“因说叶韵,先生曰:‘此谓有文有字。
《说文解字》形训研究
《说文解字》形训研究
说文解字,是一本以汉字为主题的重要汉藏文献,由唐代燕人高鹗及其继承者、学生编写,最初版本于唐朝805年发行。
《说文解字》是古代汉藏语言学文献中极具价值的经典,也是中国文字研究史上独一无二的文字普及手册,受到了近两千年来中国学术界的追捧,其
影响已超越字书学界,蔚然成风,成为改变人们文字理解方式的重要篇章。
《说文解字》的结构采用记录形训的研究方法,把汉字分成214类,每类写出统一解释或形讘,汉字全书有十六个部分,但也有一些异端版本的多达二十九册,个别字的字书分类
不去。
如果我们按照十六册的分类来看,将汉字分为說什麼,什麼事物,什麼文字,什麼动作,什麼态度,什麼BUG,什麼聲音,什麼时间,什麼抽象,什麼地方,什麼抽象,什麼变化。
什麼聯想,什麼方法,什麼本源和什麼其他。
这三十二类的汉字,也给了我们文
字的注释和日常使用,从而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使用汉字,而《说文解字》是十三世纪之
前关于汉字最为有影响力的文献。
《说文解字》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古代汉语词汇的造词原则和及汉字发展变化模式,为我们探讨古代汉字谋求准确而深入的角度,使人们能够识别汉字的本质和发展特征,更重要的是它传授给我们的方法是学习,从而促进人们更加熟练掌握汉字,并更好的使用汉字进行交流和书写。
《说文解字》的形训研究,对中国的教育和文化历史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也是文字学和语言学研究者把握文字变化趋势的重要参照,是中国文字研究史上有意义的篇章。
《说文解字》形训研究
《说文解字》形训研究“形训”是训诂学上最早提出的一种训诂方法,形训即“以形求义”,指通过对字形结构的分析来探求其意义。
《说文解字》就是一部不可或缺的形训总集,被后世视为形训的典范。
《说文解字》按照偏旁部首编排,主要根据小篆的字形解说本义和汉字造字模式,运用六书理论来研究、分析汉字的形体构造,释义以形为主,因形说义,说义以名本义为主,旁及引申义与假借义,通过以形索义,因声求源的义训和声训两种方法,训古语,释方言,明典章。
因此,本论文试围绕许慎的《说文解字》这一著作,依据和运用形训的理论知识,试从整体出发,全面地、系统地、细致地分析和探讨《说文解字》的形训理论。
对《说文解字》的形训进行分析和研究,不仅可以更好地、更系统地把握和了解《说文解字》,而且对运用和研究形训理论有着积极的作用。
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相关的定义和缘起、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概况等。
第二章阐述和分析了《说文解字》形训体例情况。
本章节分为四个部分:第一节主要论述《说文解字》象形类的情况;第二节主要论述《说文解字》指事类的情况;第三节主要论述《说文解字》会意类的情况;第四节主要论述《说文解字》形声类的情况。
第三章阐述和分析了《说文解字》形训的功能。
本章节分为三个部分:第一节主要论述《说文解字》确定本义的形训功能情况;第二节主要论述《说文解字》确定语源的形训功能情况;第三节主要论述《说文解字》确定读音的形训功能情况。
第四章分析和列举了《说文解字》形训的失误情况。
本章节分为四个部分:第一节主要分析和列举了《说文解字》不明古文字形体的失误情况;第二节主要分析和列举了《说文解字》不明结构的失误情况;第三节主要分析和列举了《说文解字》受思想认识的影响的失误情况;第四节主要分析和列举了《说文解字》其他类型的失误情况。
第五章结语对全文进行总结。
……。
形训实用例谈
形训实用例谈作者:罗发祥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19年第08期形训,也称“以形索义”“以形说义”“据形说义”,它是古代一种通过对汉字形体结构的分析来解释词义的训诂方法(训诂是全面解释文献语言以沟通古今语言隔阂的工作,从狭义上讲,就是解释词义)。
如许慎《说文解字》(下文简称《说文》)《男部》:“男,丈夫也。
从田力,言男子力于田也。
”汉字是表意文字,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和形声字的义符,与字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属于纯表意文字,可以直接通过它们的形象来辩识词义,如《鱼我所欲也》“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中的“豆”是古代盛肉或其他食品的器皿,《说文》:“豆,古食肉器也。
从口,象形”。
形声字的义符,在表达词义方面虽然不够清晰,但义符的意义都和词义有关,能标示词义类属,判定词义范围,启示思考方向,如《孟子·梁惠王上》“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中的“领”的义符是“页”,标示“领”的词义与頭的部位有关,指“脖子”,“引领”不是带路,而是伸长脖子。
可见,形训是一种科学的释词方法。
形训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已开始使用它解释词义,如《左传·宣公十二年》:“夫文,止戈为武”。
《书非子·五蠹》:“古者仓颉之作书也,自环着谓之厶,背厶谓之公。
”其后,经学大师用它来解释经文(儒家尊奉的古代典籍)。
《说文》则以形训作为训释词义的基本方式,它的部首,就是表示义类的义符,540个部首,表示着540个义类。
如“页”是头,凡以“页”为义符的宇,都和头的部位其行为或头部疾患有关,“题”,从页是声,本义是人的前额,司马相如《上林赋》“赤首园题”是说猛兽长着红脑袋,圆额头。
因为额在头的前部,所以文章的标题也称“题”。
“颠”,从页真声,本义是头顶,《诗经·秦风·车邻》:“有马白颠”是说马脑门正中有块白毛。
“颇”,从页皮声,本义是头偏,《说文》:“颇,头偏也。
论古汉语教学中汉字形训问题
论古汉语教学中汉字形训问题我们自中学《语文》就开始接触文言文,直到大学中文专业把《古代汉语》作为一门基础必修课开设,其间学生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学习这门课程,但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很多同学仍视此为畏途。
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结合课堂教学,就如何把握古汉语词汇问题,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做一些初步探讨。
一词汇是语言的基本单位,缺少这个建筑材料,就无法构筑语言大厦。
在古汉语学习中,相对于语音和语法,词汇知识的贫乏是理解文言文的最大障碍。
词汇由一个个鲜活的词所组成,而对汉语词汇的学习必须落实到每个词的具体词义把握上。
词的意义是由语言社团在对客观事物或现象进行认识和评价的基础上概括而来的。
从词义所反映的对象上看,是一种客观存在;而从认识评价的主体上看,又带有主观性特点。
词可以用来组成句子,其根本目的在于表达感情、交流思想,这又决定了它必须接受特定社会的制约,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否则就无法传情达意。
然而,正是由于词义指向对象的客观性,除了部分基本词汇外,其组成内容处于变动不居的状态。
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一些存在于特定时期的事物和现象逐渐成为历史陈迹;另一方面,新生事物和现象又不断地涌现。
与之相应,汉语的部分词汇在失去了现实基础而淡出历史舞台的同时,也大量产生着新词,或是以旧词的形式承载着新的词义。
如果考虑到我国古代如此长久的历史跨度,进入古语词之列的历史词汇的总量不容忽视。
它们虽从当前的语言实践中消亡,却还留存在海量的古代典籍当中。
当我们学习文言文时首先遇到的困难往往不是语音、语法,而是没有现实生活作支撑的词汇,或者难以索解,或者以自己所熟悉的现代汉语词义替代古汉语词义,导致文意扞格不通,或理解偏差。
如:《说文·火部》:烛,庭燎,火烛也。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烛,蜡烛。
据考证,上古时期的烛是把油脂涂在苇薪上燃烧照明,略似火把,而非后代以蜂蜡或石蜡为原料做成的蜡烛。
如果以烛的现代概念去理解“质明灭烛”(《仪礼·既夕礼》)或“童子隅坐而执烛”(《礼记·檀弓上》),都违背了文本原义。
形训名词解释古代汉语
形训名词解释古代汉语
形训是古代汉语中一种重要的注音方式,指的是通过给汉字添加偏旁部首或者笔画来注音。
形训名词解释:
形训是指通过给汉字添加偏旁部首或者笔画来注音,是古代汉语中一种重要的注音方式。
例如,“婴”字可以添加“讠”部来注音,写成“讠婴”,表示“婴”字的读音是通过“讠”部来注音的。
形训在古代汉语中使用广泛,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汉字的含义和用法。
同时,形训也具有一定的语言学价值,可以为我们研究古代汉语的语音、语法等方面的问题提供重要的依据。
拓展:
形训是中国古代汉语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注音方式。
在《诗经》中,就已经出现了大量的形训。
例如,“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中的“葵”字,就通过添加“日”部来注音,写成“日葵”,表示“葵”字的读音是通过“日”部来注音的。
到了唐代,形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唐代的小学家颜元孙在《干禄字书》中提出了“部首形训”的概念,即将汉字的偏旁部首与相应的声母、韵母、声调结合起来,进行注音。
例如,“豕”字可以通过添加“虫”部来注音,写成“虫豕”,表示“豕”字的读音是通过“虫”部来注音的。
到了宋代,形训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应用。
宋代的小学家如郑樵、朱熹等人,都将形训作为汉字教学的重要手段。
例如,朱熹在《小学》中提出,“凡字有义,有音,有义则书之,音则歸之。
书者所以明其义,歸者所以定其音”。
形训是中国古代汉语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注音方式,它在古代汉语教学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于研究古代汉语的语音、语法等方面的问题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从《说文解字》看古代汉字的形义关系
从《说文解字》看古代汉字的形义关系摘要:《说文解字》是我国最早、影响最大的字典,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
它完整地保存了小篆和部分先秦古文字的形体,反映了上古汉语词汇的面貌。
而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字形与字义有着密切的联系。
所以我们将以《说文》中的字形为基础去探求古代汉字的形义关系,使我们进一步加深对汉字的理解。
关键词:说文解字汉字字形字义一、从《说文》看古代汉字表达字义的方式《说文解字》是一部关于形训的语言文字学著作,540部首的首创给人们提供了归纳认识汉字形音义关系的门径。
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形体和意义有密切的关系。
总体来说,汉字形义一致,它所具有的意义是通过形体表现出来的。
在汉字形体如何表现意义的问题上,《说文》中的“六书说”给出了很好的回答。
“六书”是分析汉字造字结构的基本方法,也是分析汉字结构的造字理论。
许慎的“六书说”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
其中,象形、指事、会意和形声是从汉字的造字角度说的,这四种从汉字形义关系的角度我认为可以分为三大类:象形说阐述了个体的字形直接表现意义的方式,指事和会意说阐述了个体字形间接表现意义的方式,形声说阐述了个体的字形曲折表现意义的方式。
下面我将以《说文》中的字形为蓝本,并参考甲骨文和金文的字形来简要分析一下古代汉字的形义关系。
象形字的字形直接表达字义,我们并不难理解。
在造字之初,人们是据义而构形,也就是根据语词义来构造字形,其形体与意义的关系应该是很简单的、直观的。
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也说:“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
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
”由此看来,象形字是最早的汉字构造类型,是汉字发展的基础。
所谓象形,就是用图画的方式将想要表达事物的外部轮廓用线条描绘出来。
象形字最本质最突出的特征是象形,其中实物象形占据了很大的比例。
例如:“山”,甲骨文作,金文作,小篆作;“禾”,甲骨文作,金文作,小篆作。
《说文解字》第394课:为什么古书上解释一个字叫“训”
《说文解字》第394课:为什么古书上解释一个字叫“训”接着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本课讲“言”部的一个汉字:“訓”,“訓”在现代汉语简化为“训”,是现代汉语常用字(收入在1988年国家语委颁布的《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中),因此要强化记忆。
标题中的问题请见第(4)条。
訓(训)。
读xùn。
《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训,说教也。
从言,川声。
”形声字。
本义是教导;教诲。
这里的“川”声,也包含字义。
因为“川”有贯通,理顺之意,用言语让人或事变得通顺、合理,称为“训”。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说教者说释而教之,必顺其理。
”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教诲)《左传·桓公十三年》:“训诸司以德。
”以德义来教导官员。
“训”在楚简,楚玺中常见,“川”旁多省支中间一竖(作一撇一竖),异体很多,辞例中大都读“顺”,隶、楷的“顺”字源自秦文字。
楚国“训”字的各种写法在秦始皇统一文字的过程中都消亡了。
训字在本义之外,还有很多用法,常用的有:(1)告诫;申斥。
《玉篇·言部》:“训,诫也。
”清代俞正燮《癸巳存稿》之一:“训者,上下相戒。
”(2)训练。
《宋史·张浚传》:“训新集之兵,当方张之敌。
”就是训练新征集的士兵。
(训练)(3)典范;准则。
《正字通·言部》:“训,古言可为法也。
”《诗·大雅·烝民》:“古训是式,威仪是力。
”郑玄笺:“故训,先王之遗典也。
式法也。
”遵循古代的典范没差错,尽力做到礼节相合。
近现代汉语仍然有这样的用法,《镜花缘》第七十九回:“但这样射去,纵箭箭皆中,也不可为训。
”“不足为训”后发展为汉语成语,意思是指不能当作典范或准则。
(4)解说。
比如:训诂。
《尔雅·释训》陆德明释文:“训者,谓字有意义也。
”《字汇·言部》:“训,释也。
”因此,古籍中解释一个字叫“训”,把解说文字,研究古汉语词义的学科叫“训诂学”。
(训诂学图书《经籍纂诂》)曹操《<孙子>序》:“而但世人未之深亮训说,况文繁富,行于世者,失其旨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用古文字材料分析《说文解字》中的形训-汉语言文学
运用古文字材料分析《说文解字》中的形训
□刘秋瑞
摘要:《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通过对汉字字形结构的分析来探索汉字的意义,受条件所限,《说文》对字形的说解没有充分利用古文字的研究成果,有些字义解释欠妥当。
本文运用古文字材料分析《说文》字义解释欠妥之处。
关键词:古文字材料《说文》形训
一、引言
以形索义又称形训,它通过分析汉字的形体结构去了解字、词的意义。
这是根据汉字的特点而建立起来的训诂方法(赵振铎,2003:80)。
《说文》是一部形书,其中对字形的说解大部分采用了以形索义的方法。
许慎在作《说文》的时候也曾参考了一些古文字资料。
由于当时没有大量发现古文字材料,许慎对字义的分析难免有不妥当甚至错误的地方。
裘锡圭(1988:62)指出:“《说文》成书于东汉中期,当时人所写的小篆的字形,有些已有讹误。
此外,包括许慎在内的文字学者,对小篆的字形结构免不了有些错误的理解。
这种错误的理解有时也导致对篆形的篡改。
《说文》成书之后,曾经传抄刊刻,书手、刻工以及不高明的校勘者,又造成了一些错误。
因此《说文》中有一部分字形是靠不住的,需要用秦汉金石等实物数据上的小篆来加以校正。
”詹鄞鑫(1996)指出:“《说文》篆文中有一些形体,上不承周代至战国的秦系文字,中不同于出土的秦代或秦统一之前的文字,下不启秦汉魏晋古隶和八分书(成熟的隶书),这类文字的写法大抵是错误的。
”近些年来,随着古文字材料的大量出土,很多古文字形体
呈现出它本来的面貌。
本文试用古文字材料分析许慎《说文》中字义解释欠妥之处。
二、古文字构形不明,小篆根据变化了的字形解释字义
所谓“古文字”,指汉代以前的古汉字,包括商周甲骨文、商和西周金文及战国文字(包括春秋时期文字),还包括秦汉时期的小篆和保留有早期构形的篆隶文字(刘钊,2006:1)。
有些古文字形体在产生的时候,其形体构成不是特别清楚,《说文》根据变化了的篆形对字形强加说解。
古文字材料在分析以形索义方面有重要作用,古文字的研究,使我们逐渐认识到《说文》释义有的并不是字的本义,而是引申义。
正确运用古文字的研究成果,不仅可以探究出字的本义,还可以纠正《说文》中字义解释不妥当的地方。
重视古文字的研究成果,将它和训诂学内容结合起来,有利于更好地学习古汉语。
(本文为2 0 1 2 年度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2CYY016]、
2011年度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项目号:2011FWX020]、郑州轻工业学院博士科研启动基金[2011BSJJ025]。
)
(刘秋瑞河南郑州郑州轻工业学院中韩文化研究所45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