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生物学课程第6章线粒体与细胞的能量代谢(医学院) 厦门大学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特定细胞器(主要是线粒体)内,在 O2的参与下,分解各种大分子物质,产生 CO2;同时,分解代谢释放的能量储存于ATP 中的过程,称为细胞呼吸,也称生物氧化 或细胞氧化。
(一)细胞呼吸的特点
(二)细胞的能量转换
(三)有氧呼吸三个阶段的比较
有氧呼吸 场 所 反应物 产 物 释能
第一阶段
(糖酵解)
(一)形状
形状: 以线状和颗粒状较为常见,也可见哑铃形等其它形状。
(二)分布
❖ 线粒体在细胞中的分布往往靠近ATP用量高的位置,例如:
➢ 心肌细胞中,线粒体位于靠近收缩器的部位,提供收缩所需的ATP. ➢ 精子中线粒体位于尾部,围绕鞭毛的中轴,鞭毛运动需要ATP.
(三)超微结构
线粒体是由双层单位膜套叠形成的封闭性膜囊结构。线粒体的超
的特征。
(二)内共生假说的不足之处
➢从进化角度,不能解释在代谢上明显占优势的共生体 反而将大量的遗传信息转移到宿主细胞中?
➢线粒体基因组中存在内含子,而真细菌原核生物基因 组中不存在内含子,如果同意内共生起源学说的观点, 那么线粒体内含子从何发生?
第二节 细胞呼吸与能量转换
一、细胞呼吸
细胞呼吸的概念:
五、线粒体的生物发生
线粒体的增殖具有不同的观点,现在普 遍接受的观点是:
原来的线粒体分裂或出芽而来。
(一)线粒体分裂增殖图像
(二)线粒体另Leabharlann Baidu种增殖方式
六、线粒体的起源
目前普遍接受的假说为内共生学说:线粒体可 能起源于与古老的厌氧真核细胞共生的好氧的早期 细菌。
(一)内共生起源学说的主要论据
➢ 外膜(outer membrane):含孔蛋白(porin),允许10000以下的分子通 过,通透性较高。
➢ 内 膜 (inner membrane ) : 高 度 不 通 透 性 , 向 内 折 叠 形 成 嵴 (cristae),含有与能量转换相关的蛋白。
➢ 膜间隙(intermembrane space):含许多可溶性酶、底物及辅助因子, 利用ATP使其他核苷酸磷酸化。
朗棘轮模型) ➢ 线粒体内的基质作用蛋白酶(MPP)切除前导肽序列,肽段在hsp70和hsp10及hsp60的协助
下重新折叠成有活性的蛋白。
(二)核编码蛋白向线粒体其他部位的转运
进入线粒体其他部位(膜间隙、内膜 和外膜)的蛋白质,除了具有基质导入序 列(MTS)外,一般还有第二类信号序列, 它们通过与进入线粒体基质类似的机制进 入线粒体其它部位。
➢ 基质(matrix):含三羧酸循环酶系、线粒体基因表达酶系等以及线 粒体DNA, RNA,核糖体。
1.外膜
❖ 膜厚约5-7nm,含 50%的脂类和50%的 蛋白质,具有多种 转运蛋白,孔蛋白 (porin)构成的 亲水通道,允许分 子量为5KD以下的 分子通过,1KD以 下的分子可自由通 过。标志酶为单胺 氧化酶。
2.进入线粒体外膜
❖ 进入外膜的蛋白具有不被切除的N端信号序 列,其后还有疏水性序列作为停止转移序 列,然后蛋白质被TOM复合体安装到外膜上, 如线粒体的各类孔蛋白。
3.进入线粒体内膜
❖ 驻留内膜的蛋白前体从Tom复合物出来后与膜间隙的 Tim9/Tim10或Tim8/Tim13复合物结合,然后在TIM22复合物 (由Tim10、Tim12、Tim18、Tim22和Tim54构成)的催化下 插入内膜。
➢ 线粒体内、外膜之间存在着接触点,信号肽(导肽)牵引 蛋白质前体运送时,可通过内外膜的接触点,一步进入基 质。
(一)核编码蛋白向线粒体基质中的转运
需要条件:
(1)基质导入序列(MTS):
所有在细胞质合成的前体蛋白输入到线粒体 基质的N-端一段序列,富含精氨酸、赖氨酸、丝 氨酸和苏氨酸的。
(2)分子伴侣:保持前提蛋白的非折叠状态
2.内膜
➢ 厚约4.5nm,含100种以上的多肽,蛋白质和脂类的比例高 于3:1。
➢ 心磷脂含量高(达20%)、缺乏胆固醇,类似于细菌。 ➢ 通透性很低,仅允许不带电荷的小分子物质通过,大分子
和离子通过内膜时需要特殊的转运系统。 ➢ 线粒体氧化磷酸化的电子传递链位于内膜,内膜的标志酶
为细胞色素C氧化酶。 ➢ 线粒体膜上与能量转换相关的蛋白:
1.线粒体DNA特点
➢ 无组蛋白结合,DNA裸露。 ➢ mtDNA分子为环状双链DNA分子,外环为重链(H),内环为轻
链(L)。 ➢ 动物mtDNA的周长约5μm,约16.5kb,酵母mtDNA较大;人的
mtDNA共编码37个基因。 ➢ 每个线粒体中约5-10个mtDNA。主要编码线粒体的tRNA、rRNA
◆线粒体基因组在大小、形态和结构方面与细菌相似。 ◆有自己完整的蛋白质合成系统,蛋白质合成机制有很多类似细菌而不同于真
核生物。 ◆两层被膜有不同的进化来源,外膜与细胞的内膜系统相似,内膜与细菌
质膜相似。 ◆以分裂的方式进行繁殖,与细菌的繁殖方式相同。 ◆能在异源细胞内长期生存,说明线粒体和叶绿体具有的自主性与共生性
➢ 基质内的三羧酸循环酶 系、内膜上的电子传递 链蛋白都是胞质合成。
四、核编码蛋白质的线粒体转运
➢ 线粒体DNA编码37个基因,其它约1000个基因产物需由核基 因编码并在胞质中合成后转运到线粒体。
➢ 翻译后转运,胞质合成的线粒体蛋白质由游离的核糖体合 成。在转运前,以非折叠的前体形式(N端的导肽+ 成熟蛋 白)存在。
二、线粒体的化学组成
(一) 线粒体组分分离方法 (二)线粒体的化学组成 (三)线粒体酶的定位
(一)线粒体组分分离方法
低渗溶液中,水引 起外膜崩裂,释放 出膜间隙物质。
离心得到不能沉 淀的部分为膜间 隙物质
膜间隙物质
沉淀转移到高渗溶 液中引起收缩。
密度梯度离心分 离出外膜
内膜形成的囊泡
基质物质
裂解并离心分离 出内膜和基质。
(一)线粒体有自己的基因组 ——线粒体DNA
线粒体DNA(mtDNA)形状、大小、数量等特征: ◆双链环状(除绿藻mtDNA,草履虫mtDNA)
◆mtDNA大小在动物中变化不大,但在植物中变化较大(高等植 物:120kbp~200kbp)
◆ 人 mtDNA : 16,569bp , 37 个 基 因 ( 编 码 12S,16S rRNA ; 22 种 tRNA;13种多肽:NADH脱氢酶7个亚基,cyt b-c1复合物中1 个cytb,细胞色素C氧化酶3个亚基, ATP合成酶2个Fo亚基)
基质
柠檬酸合成酶、苹果酸脱氢酶 延胡索酸酶、异柠檬酸脱氢酶 顺乌头酸酶、谷氨酸脱氢酶 脂肪酸氧化酶系、 天冬氨酸转氨酶、 蛋白质和核酸合成酶系、 丙酮酸脱氢酶复合物
三、线粒体的遗传与表达体系
❖ 线粒体是半自主性的细胞器: 自身含有遗传表达系统(自主性);但编码的遗
传信息十分有限,其RNA转录、蛋白质翻译、自身构 建和功能发挥等必须依赖核基因组编码的遗传信息 (自主性有限)。
基,NADH脱氢酶的7个亚基和细胞色素b等13条多肽。
酵母线粒体主要酶复合物的生物合成
2.线粒体蛋白的合成对核基因具有依赖性
➢ 复制与转录需胞质提供 核基因编码的多聚酶。
➢ 翻译需要胞质提供核糖 体大亚单位和小亚单位 的大部分蛋白质与氨基 酸。
➢ tRNA上氨基酸的连接需 要的氨酰化合成酶也是 由胞质提供。
❖执行氧化反应的电子传递链
❖ATP合成酶
❖线粒体内膜转运蛋白
(1)线粒体内膜嵴上的亚单位
➢ 内膜向线粒体基质褶入形成嵴(cristae),嵴有两种类型:①板层 状、②管状,但多呈板层状。
➢ 嵴上覆有基粒(elementary particle),基粒由头部(F1偶联因子) 和基部(F0偶联因子)构成,F0嵌入线粒体内膜。基粒又称为ATP合 成酶
(2)转位接触点
在线粒体内外膜上存在一些相互接触的位点,称为转位 接触点,主要用于蛋白质等物质进出线粒体的通道。
外膜转位子(Tom):受体蛋白 内膜转位子(Tim):通道蛋白
3.基质
➢ 多种酶类: 三羧酸循环、脂肪酸氧化、氨基酸分解、蛋白质合
成的酶系。
➢ 遗传系统: 线粒体基因表达酶系、线粒体双链环状DNA, RNA, 核糖体。
线粒体在生活细胞中具有多形性、易变性、运动性和适应性等特点。 ◆形状: 以线状和颗粒状较为常见,也可见哑铃形等其它形状。 ◆大小:一般直径0.5-1μm,长1.5-3.0μm,在胰脏外分泌细胞中可 长达10-20μm,称巨线粒体。 ◆数量:从一个至数百个到数千个不等。单细胞鞭毛藻仅1个,酵母 细胞具有一个大型分支的线粒体,巨大变形虫达50万个;许 多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中无线粒体。 线粒体数目还与细胞的生理功能与代谢状态有关。 ◆分布:以有利于细胞需能部位的能量供应的方式进行。
及一些线粒体蛋白质。 ➢ mtDNA以半保留方式进行自我复制。复制方式类似原核细胞。 ➢ mtDNA复制的时间主要在细胞周期的S期及G2期,但并不受周期
的影响。DNA先复制,随后线粒体分裂。复制仍受核控制。
2.线粒体具有与核基因不同的遗传密码
(二)线粒体蛋白质合成
●线粒体合成蛋白质的种类十分有限 ●线粒体蛋白质合成体系对核基因组具有依赖性 ●不同来源的线粒体基因,表达产物既有共性,也存在差异
细胞质 基质
葡萄糖
丙酮酸 [H]
少量
第二阶段
(三羧酸循环)
第三阶段
(氧化磷酸化)
线粒体 线粒体
丙酮酸 CO2、[H] 少量 [H]、O2 H2O 大量
(四)第一阶段——糖酵解
➢ 细胞质中,葡萄糖经糖酵解途径分解生成2分子丙酮酸, 形成2分子NADH+H+,并通过底物水平磷酸化方式净生成2个 ATP分子。
外膜形成的囊泡
(二)线粒体的化学组成
◆蛋白质(线粒体干重的65~70%)-内膜和基质上 ◆脂类(线粒体干重的25~30%):
·磷脂占3/4以上,外膜主要是卵磷脂,
内膜主要是心磷脂。
·线粒体脂类和蛋白质的比值:
内膜 0.3 : 1 外膜 1 : 1 ◆DNA、RNA、维生素和各类无机离子
(三)线粒体酶的定位与标志酶
线粒体是含酶最多的细胞器:120多种,分布不同的部位。
部位酶的名称
外膜
单胺氧化酶 NADH-细胞色素c还原酶(
对鱼藤酮不敏感) 犬尿酸羟化酶 酰基辅酶A合成酶
膜间隙 腺苷酸激酶 二磷酸激酶 核苷酸激酶
部 酶的名称 位
内膜
细胞色素b,c,c1,a,a3氧化酶 ATP合成酶系 琥珀酸脱氢酶 β-羟丁酸和β-羟丙酸脱氢酶 肉毒碱酰基转移酶 丙酮酸氧化酶 NADH脱氢酶(对鱼藤酮敏感)
1.底物水平磷酸化
➢ 底物水平磷酸化:由高能底物水解放能,直接将高能磷酸键 从底物转移到ADP上生成ATP。
2. NADH+H+通过穿梭机制进入线粒体
糖酵解过程产生的还原当量(NADH+H+)本身不能通过线 粒体内膜,必须借助线粒体内膜上的特异性穿梭系统进入线 粒体。(图中显示了NADH的穿梭机制:苹果酸——天冬氨酸 穿梭和a-磷酸甘油穿梭系统(存在于脑和昆虫肌肉))
1.进入线粒体膜间隙
进入线粒体膜间隙的多肽, 有三种情况:
➢ 具有膜间隙导入序列 (ISTS), 在基质导入序 列MTS引导下进入基质后, 再在ISTS引导下进入膜间 隙。
➢ ISTS作为转移终止序列, 蛋白前体侧向运动插入内 膜后切除终止序列进入膜 间隙。
➢ 直接通过外膜上的特定通 道进入膜间隙(如细胞色 素C通过外膜上的类孔蛋白 P70进入膜间隙。
第六章 线粒体与细胞的能量代谢
第一节 线粒体的基本特征
一、线粒体的形态、数量和结构 二、线粒体的化学组成 三、线粒体的遗传体系 四、核编码蛋白质的线粒体转运 五、线粒体的起源
一、线粒体的形态、数量和结构
线粒体的形态、大小、数量和分布,在不同细胞内变化很大,就是 同一细胞在不同的生理状态下也不一样。
1.线粒体合成蛋白质的种类十分有限
❖ 线粒体的蛋白质来源两部分: ➢ 绝大部分(1000多种蛋白质)是由核DNA编码,在细胞质基质的核糖
体上合成,再转运到线粒体各部分; ➢ 少数是由mtDNA编码,在线粒体的核糖体上合成(仅十余种)。 ➢ 人的线粒体DNA编码的多肽为细胞色素c氧化酶的3个亚基,F0的2个亚
➢ NAC:新生多肽复合物,与少数前体蛋白相互作用,增加蛋 白质转运的准确性。
➢ hsp70:热休克蛋白70,和大多数前体蛋白结合,打开折 叠,防止聚集。
1.转运过程
➢ 前体蛋白合成后与胞质hsp70蛋白结合,然后结合到线粒体受体蛋白上。 ➢ 前体蛋白在受体帮助下前导序列进入内外膜连接处的蛋白通道内。 ➢ 线粒体内的hsp70蛋白与进入线粒体腔的前导肽链交联结合,阻止了肽链退回细胞质(布
(一)细胞呼吸的特点
(二)细胞的能量转换
(三)有氧呼吸三个阶段的比较
有氧呼吸 场 所 反应物 产 物 释能
第一阶段
(糖酵解)
(一)形状
形状: 以线状和颗粒状较为常见,也可见哑铃形等其它形状。
(二)分布
❖ 线粒体在细胞中的分布往往靠近ATP用量高的位置,例如:
➢ 心肌细胞中,线粒体位于靠近收缩器的部位,提供收缩所需的ATP. ➢ 精子中线粒体位于尾部,围绕鞭毛的中轴,鞭毛运动需要ATP.
(三)超微结构
线粒体是由双层单位膜套叠形成的封闭性膜囊结构。线粒体的超
的特征。
(二)内共生假说的不足之处
➢从进化角度,不能解释在代谢上明显占优势的共生体 反而将大量的遗传信息转移到宿主细胞中?
➢线粒体基因组中存在内含子,而真细菌原核生物基因 组中不存在内含子,如果同意内共生起源学说的观点, 那么线粒体内含子从何发生?
第二节 细胞呼吸与能量转换
一、细胞呼吸
细胞呼吸的概念:
五、线粒体的生物发生
线粒体的增殖具有不同的观点,现在普 遍接受的观点是:
原来的线粒体分裂或出芽而来。
(一)线粒体分裂增殖图像
(二)线粒体另Leabharlann Baidu种增殖方式
六、线粒体的起源
目前普遍接受的假说为内共生学说:线粒体可 能起源于与古老的厌氧真核细胞共生的好氧的早期 细菌。
(一)内共生起源学说的主要论据
➢ 外膜(outer membrane):含孔蛋白(porin),允许10000以下的分子通 过,通透性较高。
➢ 内 膜 (inner membrane ) : 高 度 不 通 透 性 , 向 内 折 叠 形 成 嵴 (cristae),含有与能量转换相关的蛋白。
➢ 膜间隙(intermembrane space):含许多可溶性酶、底物及辅助因子, 利用ATP使其他核苷酸磷酸化。
朗棘轮模型) ➢ 线粒体内的基质作用蛋白酶(MPP)切除前导肽序列,肽段在hsp70和hsp10及hsp60的协助
下重新折叠成有活性的蛋白。
(二)核编码蛋白向线粒体其他部位的转运
进入线粒体其他部位(膜间隙、内膜 和外膜)的蛋白质,除了具有基质导入序 列(MTS)外,一般还有第二类信号序列, 它们通过与进入线粒体基质类似的机制进 入线粒体其它部位。
➢ 基质(matrix):含三羧酸循环酶系、线粒体基因表达酶系等以及线 粒体DNA, RNA,核糖体。
1.外膜
❖ 膜厚约5-7nm,含 50%的脂类和50%的 蛋白质,具有多种 转运蛋白,孔蛋白 (porin)构成的 亲水通道,允许分 子量为5KD以下的 分子通过,1KD以 下的分子可自由通 过。标志酶为单胺 氧化酶。
2.进入线粒体外膜
❖ 进入外膜的蛋白具有不被切除的N端信号序 列,其后还有疏水性序列作为停止转移序 列,然后蛋白质被TOM复合体安装到外膜上, 如线粒体的各类孔蛋白。
3.进入线粒体内膜
❖ 驻留内膜的蛋白前体从Tom复合物出来后与膜间隙的 Tim9/Tim10或Tim8/Tim13复合物结合,然后在TIM22复合物 (由Tim10、Tim12、Tim18、Tim22和Tim54构成)的催化下 插入内膜。
➢ 线粒体内、外膜之间存在着接触点,信号肽(导肽)牵引 蛋白质前体运送时,可通过内外膜的接触点,一步进入基 质。
(一)核编码蛋白向线粒体基质中的转运
需要条件:
(1)基质导入序列(MTS):
所有在细胞质合成的前体蛋白输入到线粒体 基质的N-端一段序列,富含精氨酸、赖氨酸、丝 氨酸和苏氨酸的。
(2)分子伴侣:保持前提蛋白的非折叠状态
2.内膜
➢ 厚约4.5nm,含100种以上的多肽,蛋白质和脂类的比例高 于3:1。
➢ 心磷脂含量高(达20%)、缺乏胆固醇,类似于细菌。 ➢ 通透性很低,仅允许不带电荷的小分子物质通过,大分子
和离子通过内膜时需要特殊的转运系统。 ➢ 线粒体氧化磷酸化的电子传递链位于内膜,内膜的标志酶
为细胞色素C氧化酶。 ➢ 线粒体膜上与能量转换相关的蛋白:
1.线粒体DNA特点
➢ 无组蛋白结合,DNA裸露。 ➢ mtDNA分子为环状双链DNA分子,外环为重链(H),内环为轻
链(L)。 ➢ 动物mtDNA的周长约5μm,约16.5kb,酵母mtDNA较大;人的
mtDNA共编码37个基因。 ➢ 每个线粒体中约5-10个mtDNA。主要编码线粒体的tRNA、rRNA
◆线粒体基因组在大小、形态和结构方面与细菌相似。 ◆有自己完整的蛋白质合成系统,蛋白质合成机制有很多类似细菌而不同于真
核生物。 ◆两层被膜有不同的进化来源,外膜与细胞的内膜系统相似,内膜与细菌
质膜相似。 ◆以分裂的方式进行繁殖,与细菌的繁殖方式相同。 ◆能在异源细胞内长期生存,说明线粒体和叶绿体具有的自主性与共生性
➢ 基质内的三羧酸循环酶 系、内膜上的电子传递 链蛋白都是胞质合成。
四、核编码蛋白质的线粒体转运
➢ 线粒体DNA编码37个基因,其它约1000个基因产物需由核基 因编码并在胞质中合成后转运到线粒体。
➢ 翻译后转运,胞质合成的线粒体蛋白质由游离的核糖体合 成。在转运前,以非折叠的前体形式(N端的导肽+ 成熟蛋 白)存在。
二、线粒体的化学组成
(一) 线粒体组分分离方法 (二)线粒体的化学组成 (三)线粒体酶的定位
(一)线粒体组分分离方法
低渗溶液中,水引 起外膜崩裂,释放 出膜间隙物质。
离心得到不能沉 淀的部分为膜间 隙物质
膜间隙物质
沉淀转移到高渗溶 液中引起收缩。
密度梯度离心分 离出外膜
内膜形成的囊泡
基质物质
裂解并离心分离 出内膜和基质。
(一)线粒体有自己的基因组 ——线粒体DNA
线粒体DNA(mtDNA)形状、大小、数量等特征: ◆双链环状(除绿藻mtDNA,草履虫mtDNA)
◆mtDNA大小在动物中变化不大,但在植物中变化较大(高等植 物:120kbp~200kbp)
◆ 人 mtDNA : 16,569bp , 37 个 基 因 ( 编 码 12S,16S rRNA ; 22 种 tRNA;13种多肽:NADH脱氢酶7个亚基,cyt b-c1复合物中1 个cytb,细胞色素C氧化酶3个亚基, ATP合成酶2个Fo亚基)
基质
柠檬酸合成酶、苹果酸脱氢酶 延胡索酸酶、异柠檬酸脱氢酶 顺乌头酸酶、谷氨酸脱氢酶 脂肪酸氧化酶系、 天冬氨酸转氨酶、 蛋白质和核酸合成酶系、 丙酮酸脱氢酶复合物
三、线粒体的遗传与表达体系
❖ 线粒体是半自主性的细胞器: 自身含有遗传表达系统(自主性);但编码的遗
传信息十分有限,其RNA转录、蛋白质翻译、自身构 建和功能发挥等必须依赖核基因组编码的遗传信息 (自主性有限)。
基,NADH脱氢酶的7个亚基和细胞色素b等13条多肽。
酵母线粒体主要酶复合物的生物合成
2.线粒体蛋白的合成对核基因具有依赖性
➢ 复制与转录需胞质提供 核基因编码的多聚酶。
➢ 翻译需要胞质提供核糖 体大亚单位和小亚单位 的大部分蛋白质与氨基 酸。
➢ tRNA上氨基酸的连接需 要的氨酰化合成酶也是 由胞质提供。
❖执行氧化反应的电子传递链
❖ATP合成酶
❖线粒体内膜转运蛋白
(1)线粒体内膜嵴上的亚单位
➢ 内膜向线粒体基质褶入形成嵴(cristae),嵴有两种类型:①板层 状、②管状,但多呈板层状。
➢ 嵴上覆有基粒(elementary particle),基粒由头部(F1偶联因子) 和基部(F0偶联因子)构成,F0嵌入线粒体内膜。基粒又称为ATP合 成酶
(2)转位接触点
在线粒体内外膜上存在一些相互接触的位点,称为转位 接触点,主要用于蛋白质等物质进出线粒体的通道。
外膜转位子(Tom):受体蛋白 内膜转位子(Tim):通道蛋白
3.基质
➢ 多种酶类: 三羧酸循环、脂肪酸氧化、氨基酸分解、蛋白质合
成的酶系。
➢ 遗传系统: 线粒体基因表达酶系、线粒体双链环状DNA, RNA, 核糖体。
线粒体在生活细胞中具有多形性、易变性、运动性和适应性等特点。 ◆形状: 以线状和颗粒状较为常见,也可见哑铃形等其它形状。 ◆大小:一般直径0.5-1μm,长1.5-3.0μm,在胰脏外分泌细胞中可 长达10-20μm,称巨线粒体。 ◆数量:从一个至数百个到数千个不等。单细胞鞭毛藻仅1个,酵母 细胞具有一个大型分支的线粒体,巨大变形虫达50万个;许 多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中无线粒体。 线粒体数目还与细胞的生理功能与代谢状态有关。 ◆分布:以有利于细胞需能部位的能量供应的方式进行。
及一些线粒体蛋白质。 ➢ mtDNA以半保留方式进行自我复制。复制方式类似原核细胞。 ➢ mtDNA复制的时间主要在细胞周期的S期及G2期,但并不受周期
的影响。DNA先复制,随后线粒体分裂。复制仍受核控制。
2.线粒体具有与核基因不同的遗传密码
(二)线粒体蛋白质合成
●线粒体合成蛋白质的种类十分有限 ●线粒体蛋白质合成体系对核基因组具有依赖性 ●不同来源的线粒体基因,表达产物既有共性,也存在差异
细胞质 基质
葡萄糖
丙酮酸 [H]
少量
第二阶段
(三羧酸循环)
第三阶段
(氧化磷酸化)
线粒体 线粒体
丙酮酸 CO2、[H] 少量 [H]、O2 H2O 大量
(四)第一阶段——糖酵解
➢ 细胞质中,葡萄糖经糖酵解途径分解生成2分子丙酮酸, 形成2分子NADH+H+,并通过底物水平磷酸化方式净生成2个 ATP分子。
外膜形成的囊泡
(二)线粒体的化学组成
◆蛋白质(线粒体干重的65~70%)-内膜和基质上 ◆脂类(线粒体干重的25~30%):
·磷脂占3/4以上,外膜主要是卵磷脂,
内膜主要是心磷脂。
·线粒体脂类和蛋白质的比值:
内膜 0.3 : 1 外膜 1 : 1 ◆DNA、RNA、维生素和各类无机离子
(三)线粒体酶的定位与标志酶
线粒体是含酶最多的细胞器:120多种,分布不同的部位。
部位酶的名称
外膜
单胺氧化酶 NADH-细胞色素c还原酶(
对鱼藤酮不敏感) 犬尿酸羟化酶 酰基辅酶A合成酶
膜间隙 腺苷酸激酶 二磷酸激酶 核苷酸激酶
部 酶的名称 位
内膜
细胞色素b,c,c1,a,a3氧化酶 ATP合成酶系 琥珀酸脱氢酶 β-羟丁酸和β-羟丙酸脱氢酶 肉毒碱酰基转移酶 丙酮酸氧化酶 NADH脱氢酶(对鱼藤酮敏感)
1.底物水平磷酸化
➢ 底物水平磷酸化:由高能底物水解放能,直接将高能磷酸键 从底物转移到ADP上生成ATP。
2. NADH+H+通过穿梭机制进入线粒体
糖酵解过程产生的还原当量(NADH+H+)本身不能通过线 粒体内膜,必须借助线粒体内膜上的特异性穿梭系统进入线 粒体。(图中显示了NADH的穿梭机制:苹果酸——天冬氨酸 穿梭和a-磷酸甘油穿梭系统(存在于脑和昆虫肌肉))
1.进入线粒体膜间隙
进入线粒体膜间隙的多肽, 有三种情况:
➢ 具有膜间隙导入序列 (ISTS), 在基质导入序 列MTS引导下进入基质后, 再在ISTS引导下进入膜间 隙。
➢ ISTS作为转移终止序列, 蛋白前体侧向运动插入内 膜后切除终止序列进入膜 间隙。
➢ 直接通过外膜上的特定通 道进入膜间隙(如细胞色 素C通过外膜上的类孔蛋白 P70进入膜间隙。
第六章 线粒体与细胞的能量代谢
第一节 线粒体的基本特征
一、线粒体的形态、数量和结构 二、线粒体的化学组成 三、线粒体的遗传体系 四、核编码蛋白质的线粒体转运 五、线粒体的起源
一、线粒体的形态、数量和结构
线粒体的形态、大小、数量和分布,在不同细胞内变化很大,就是 同一细胞在不同的生理状态下也不一样。
1.线粒体合成蛋白质的种类十分有限
❖ 线粒体的蛋白质来源两部分: ➢ 绝大部分(1000多种蛋白质)是由核DNA编码,在细胞质基质的核糖
体上合成,再转运到线粒体各部分; ➢ 少数是由mtDNA编码,在线粒体的核糖体上合成(仅十余种)。 ➢ 人的线粒体DNA编码的多肽为细胞色素c氧化酶的3个亚基,F0的2个亚
➢ NAC:新生多肽复合物,与少数前体蛋白相互作用,增加蛋 白质转运的准确性。
➢ hsp70:热休克蛋白70,和大多数前体蛋白结合,打开折 叠,防止聚集。
1.转运过程
➢ 前体蛋白合成后与胞质hsp70蛋白结合,然后结合到线粒体受体蛋白上。 ➢ 前体蛋白在受体帮助下前导序列进入内外膜连接处的蛋白通道内。 ➢ 线粒体内的hsp70蛋白与进入线粒体腔的前导肽链交联结合,阻止了肽链退回细胞质(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