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生物学课程第6章线粒体与细胞的能量代谢(医学院) 厦门大学

合集下载

医学细胞生物学-6 线粒体

医学细胞生物学-6 线粒体

第六章线粒体与细胞的能量转换1化学组成和遗传体系。

2第一节线粒体的基本特征●一、线粒体的形态、数量和结构●二、线粒体的化学组成●三、线粒体的遗传体系●四、线粒体核编码蛋白质的转运●五、线粒体的起源●六、线粒体的分裂与融合●七、线粒体的功能 3一、线粒体的形态、数量和结构1.线粒体的形态、数量与细胞的类型和生理状态有关形态:光镜下,线状、粒状、短杆状;有的圆形、哑铃形、星形;还有分枝状、环状等●低渗情况下,膨胀如泡状;高渗情况下,伸长为线状●胚胎肝细胞线粒体:发育早期短棒状,发育晚期长棒状●酸性环境下膨胀,碱性环境下粒状4大小:细胞内较大的细胞器。

一般直径:0.5—1.0um;长度:3um。

骨骼肌细胞中可见巨大线粒体,长达7—10微米数目:不同类型的细胞中差异较大。

最少的细胞含1个线粒体,最多的达50万个。

正常细胞中:1000—2000个。

●单细胞鞭毛藻中1个线粒体●巨大变形虫中约50万个线粒体●哺乳动物肝细胞中约2000个线粒体,肾细胞中约300个5分布:因细胞形态和类型的不同而存在差异。

通常分布于细胞生理功能旺盛的区域和需要能量较多的部位。

●精细胞中,沿鞭毛紧密排列;肌细胞中,包装在邻近肌原纤维中间●细胞内线粒体分布可因细胞的生理状态改变产生移位现象●肾小管细胞内交换功能旺盛时,线粒体集中于质膜近腔面内缘;●有丝分裂过程中线粒体均匀分布在纺锤丝周围。

总之:线粒体的形态、大小、数目和分布在不同形态和类型的细胞可塑性较大。

67 2. 超微结构:线粒体是由双层单位膜套叠而成的封闭性膜囊结构☆内膜与外膜套叠形成囊中之囊☆内、外囊膜不相通☆内外膜组成线粒体的支架 8(1) 外膜(outer membrane ):包围在线粒体外表面的一层单位膜,厚5—7nm ,平整、光滑。

外膜的1/2为脂类,1/2为蛋白质。

外膜含有多种转运蛋白,形成较大的水相通道跨越脂质双层,φ:2-3nm ,允许分子量为10 K 以内的物质可以自由通过。

线粒体与细胞能量代谢的关系探究

线粒体与细胞能量代谢的关系探究

线粒体与细胞能量代谢的关系探究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而细胞能量代谢则是维持细胞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过程。

线粒体作为细胞内能量合成的主要场所,与细胞能量代谢密切相关。

本文将探讨线粒体在细胞能量代谢中的作用,并介绍线粒体与细胞能量代谢之间的关系。

首先,线粒体是细胞内能量合成的中心。

细胞能量代谢主要通过三个途径进行:糖酵解、三羧酸循环和氧化磷酸化。

其中,糖酵解和三羧酸循环发生在细胞质中,而氧化磷酸化则发生在线粒体内。

在糖酵解和三羧酸循环中,葡萄糖和其他有机物被分解为乙酸和二氧化碳,并释放出少量的ATP。

而在氧化磷酸化过程中,线粒体内的乙酰辅酶A与氧化剂结合,产生大量的ATP。

可以说,线粒体是细胞能量代谢的“发电厂”,为细胞提供了丰富的能量。

其次,线粒体还参与脂肪酸代谢。

脂肪酸是细胞内重要的能量储存物质,其代谢过程也与线粒体密切相关。

脂肪酸在细胞质中被分解为乙酰辅酶A,并通过载体蛋白转运进入线粒体内。

在线粒体内,乙酰辅酶A进入三羧酸循环,通过氧化反应产生ATP。

此外,线粒体还能合成一种称为胆固醇的脂质物质,胆固醇在细胞内发挥重要的结构和功能作用。

线粒体还参与氨基酸代谢。

氨基酸是构建蛋白质的基本单元,其代谢也需要线粒体的参与。

氨基酸在细胞内被分解为α-酮酸和氨基基团,其中α-酮酸进入线粒体内,通过氧化反应产生ATP。

此外,线粒体还参与氨基酸的合成和转化过程,对细胞的蛋白质合成和代谢起到重要作用。

除了以上功能,线粒体还参与细胞内钙离子的调节。

钙离子是细胞内重要的信号分子,调节多种细胞生理功能。

线粒体内存在一种称为钙离子通道的蛋白质,能够调节线粒体内外钙离子的平衡。

当细胞内钙离子浓度过高时,钙离子通道会打开,将钙离子从细胞质中转运到线粒体内,维持细胞内钙离子的稳定。

综上所述,线粒体与细胞能量代谢密切相关,是细胞内能量合成的主要场所。

线粒体不仅参与糖酵解、三羧酸循环和氧化磷酸化等能量代谢途径,还参与脂肪酸和氨基酸的代谢,以及细胞内钙离子的调节。

线粒体与细胞的能量转换 ppt课件

线粒体与细胞的能量转换  ppt课件

第一节 线粒体的生物学特征
一、线粒体的结构 二、线粒体的化学组成(自学) 三、线粒体的遗传体系 四、核编码蛋白质的线粒体转运
五、线粒体的起源与发生(自学)
PPT课件
5
一、线粒体的结构
形态、数量、分布
超微结构:电镜下,线粒 体是由双层单位膜套叠而 成的封闭性膜囊结构。
外膜 内膜 膜间腔 基质
PPT课件
--线粒体基质
氧化磷酸化
( 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
PPT课件
21
能量传递中的辅酶
PPT课件
22
一、糖酵解(glycolysis)
糖酵解过程中,每个葡萄糖分子将通过底物磷酸化产生2个丙酮 酸,2个ATP分子,2个NADH。
PPT课件
23
Glucose + 2 ADP + 2 NAD+ + 2 Pi 2 Pyruvate + 2 ATP + 2 NADH + 2 H+
底物水平磷酸化:由高能底物水解放能,直 接将高能磷酸键从底物转移到ADP上,使ADP 磷酸化生成ATP的作用,称为底物水平磷酸化 (substrate-level phosphorylation).
PPT课件
24
二、三羧酸循环
氧化的本质:
是将生物大分子中的C、 H原子氧化成CO2、H2O。 而释放出来的能量用于 合成ATP。
PPT课件
10
线粒体基因组与医学
帕金森病 早老痴呆症 线粒体脑肌病
PPT课件
11
四、核编码蛋白质的线粒体转运
1、前体蛋白在线粒体外去折叠 2、肽链穿越线粒体膜 3、肽链在线粒体基质内重新折叠

细胞生物学 第6章 细胞的能量转换:线粒体和叶绿体 图文

细胞生物学 第6章 细胞的能量转换:线粒体和叶绿体 图文
• 标志酶为细胞色素C氧化酶。
3、膜间隙(intermembrane space)
• 宽6-8nm,含大量可溶性酶、底物和 辅助因子
• 标志酶为腺苷酸激酶,催化ATP分子 的末端磷酸基团转移到AMP
4、基质(matrix)
• 除糖酵解外,其它参与生物氧化的酶均在线 粒体基质中:TCA循环、脂肪酸和丙酮酸氧 化的酶。标志酶为苹果酸脱氢酶。
• 通透性低,仅让不带电荷小分子通过,大 分子和离子通过内膜需特殊转运系统。
• 内膜向基质褶入形成嵴(cristae),嵴多 呈板层状,也有少数呈管状。
• 嵴上有基粒,基粒由头部(F1)和嵌入内膜 的基部(F0)构成。
板层状结构
管状嵴线粒体
• 内膜具丰富的蛋白质和酶类,主要有参与 氧化磷酸化电子传递的蛋白质复合体及 ATP合成的酶类,以及其它一些参与物质 运输与合成的酶类。
第六章 细胞的能量转换: 线粒体和叶绿体
Chapter Seven Mitochondria and
Chloroplast
第一节 线粒体与氧化磷酸化
• 线粒体被称为细胞内的能量工厂。人体内 的细胞每天要合成几千克的ATP,95%是 由线粒体通过氧化磷酸化机制所产生。
一、线粒体的形态结构
• (一)形态和分布 • 1.形态:一般呈粒状或杆状,也有环
• 含一套完整的转录和翻译体系:mtDNA, 70S核糖体,tRNA 、rRNA、DN是细胞进行生物氧化的主要场所,糖类、脂 肪和氨基酸最终的氧化均发生在线粒体。并 将氧化与磷酸化偶联,合成ATP
• 具体过程:物质先在胞质中经一系列降解形 成丙酮酸和脂肪酸,进入线粒体,再经一系 列分解形成乙酰辅酶A,进入三羧酸循环。
• 线粒体内α酮戊二酸的补充:在转氨酶作用 下,由谷氨酸与草酰乙酸进行转氨基反应, 生成α酮戊二酸和天冬氨酸。

线粒体与细胞能量代谢

线粒体与细胞能量代谢

线粒体与细胞能量代谢在细胞内部,能量的生成和转化是维持生命运行所必需的过程。

线粒体作为细胞内的能量工厂,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围绕线粒体与细胞能量代谢展开讨论,并从结构和功能、氧化磷酸化过程、线粒体疾病以及维护线粒体健康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线粒体是一种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其外层膜为光滑而内层膜则形成了众多褶皱,形成了许多称为脊的结构。

线粒体内部存在着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间腔,这两者之间由内膜形成。

线粒体外层膜和内膜之间形成了线粒体间隙。

这种特殊的结构有助于线粒体完成其功能。

线粒体主要参与细胞内的氧化还原反应和三磷酸腺苷(ATP)的合成过程。

线粒体还具有一定数量的DNA,能自主复制和合成特定蛋白质。

此外,线粒体还参与钙离子的调节、参与新陈代谢物的合成等重要生理功能。

二、氧化磷酸化过程线粒体的主要功能之一是通过氧化磷酸化过程生成能量。

氧化磷酸化是指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将有机物质在线粒体内转化为ATP的过程。

这个过程包括三个阶段:糖解、三羧酸循环和电子传递。

糖解是指葡萄糖分子的分解过程,产生二磷酸腺苷(ADP)。

接下来,三羧酸循环通过将左旋酸三羧酸(Acetyl-CoA)氧化分解,并释放出高能电子,用于产生还原型辅酶NADH和FADH2。

最后,在线粒体内的电子传递链中,高能电子从NADH和FADH2通过一系列的蛋白质复合物传递,形成电子梯度。

该电子梯度驱动氢离子转运,最终驱动ATP合成酶合成ATP。

三、线粒体疾病线粒体疾病是一类涉及线粒体功能异常的疾病,这些异常可以是由线粒体DNA或细胞核DNA的突变引起的。

线粒体疾病可导致能量代谢障碍和氧化应激增加,进而影响到身体各个系统的功能。

线粒体疾病的症状各异,常见的包括肌无力、心肌病、神经系统障碍等。

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线粒体疾病的预后至关重要,并且在临床实践中,常采用辅酶Q10和抗氧化剂治疗来维护线粒体健康。

四、维护线粒体健康维护线粒体健康对细胞功能和整体健康至关重要。

细胞生物学之笔记--第6章

细胞生物学之笔记--第6章

第六章线粒体mitochondion与细胞的能量转换第一节线粒体的基本特征一、线粒体的形态、数量&结构(一)线粒体的形态、数量与细胞的类型和生理状态有关线状、粒状、杆状etc 直径0.5~1.0μm。

(二)线粒体是由双层单位膜套叠而成的封闭性膜囊结构1.外膜是线粒体外层单位膜outer membrane5~7nm厚,50%脂类、50%蛋白(重量)外膜蛋白多为转运蛋白,形成跨膜水相通道(直径2~3μm),允许分子量10kD以下分子通过,包括小分子多肽(氨基酸平均分子量128D)2.内膜的内表面附着许多颗粒inner membrane4.5nm厚,20%脂类、80%蛋白✧内腔/基质腔(matrix space)由内膜包裹的空间✧外腔/膜间腔(intermembrane space)内、外膜之间的空间✧嵴(cristae)内膜大量向内腔突起性折叠形成✧嵴间腔(intercristae space)嵴与嵴之间的内腔部分✧嵴内空间(intracristae space)由于嵴向内腔突起,造成的外腔向内伸入的部分内膜通透性很小,分子量大于150D,就不能通过内膜有高度的选择通透性,膜上转运蛋白控制内外腔的物质交换内膜内表面附着许多颗粒,数目:104~105个/线粒体,称基粒elementary particle =A TP合酶复合体(A TP synthase complex)3.内外膜相互接近所形成的转位接触点是物质转运到线粒体的临时性结构转位接触点translocation contact site 电镜观察揭示内外膜有些接触点转位接触点分布有蛋白质等物质进出线粒体的通道蛋白和特异性受体,称内膜转位子translocon of the inner membrane, Tim; 和外膜转位子translocon of the outer membrane, Tom4.基质是氧化代谢的场所✧基质matrix 内腔中充满的电子密度较低的可溶性蛋白质和脂肪等成分✧基质中含各种酶:三羧酸循环、脂肪酸氧化、氨基酸分解、蛋白质合成✧基质中含有双链环状DNA、70S核糖体有1~多个DNA拷贝,有独立遗传物质复制、转录、翻译5.基质的化学本质是ATP合酶基粒,又称A TP合酶复合体,头部直径9nm,柄部长5nm,宽4nm二、线粒体的化学组成三、线粒体的遗传体系(一)线粒体DNA构成了线粒体基因组mtDNA(mitochondrial DNA) 裸露、不与组蛋白结合,基质内一个线粒体平均5~10个DNA分子,编码线粒体的t RNA、rRNA及一些线粒体蛋白质但大多数酶和蛋白质仍由细胞核DNA编码,在细胞质中合成,转送到线粒体中线粒体基因组共16 569 bp,双链环状DNA,一条重链,一条轻链。

线粒体与细胞的能量转换ppt-细胞生物学课件

线粒体与细胞的能量转换ppt-细胞生物学课件

++++++++++++++++
-----------------
膜电位
低质子浓度 基 质 ADP+Pi
NADH
2H+ ATP 1/2O2
2e2e-
2e-
2H+ 呼吸作用
2H+
2H+ 膜间腔
F1-F0 -----------------
++++++++++++++++
氧化磷酸化作用
高质子浓度
化 学 渗 透 假 说

12、人乱于心,不宽余请。2021/5/152021/5/152021/5/15Saturday, May 15, 2021

线粒体与细胞的能量转换
线粒体化学组成
线粒体的标志酶
✓ 线粒体各部分都具有特定的功能
✓ 线粒体是细胞内酶含量最高的细胞器之一
✓ 线粒体的标志酶 • 外 膜:单胺氧化酶 • 内 膜:细胞色素氧化酶 • 膜间腔:腺苷酸激酶 • 基 质:苹果酸脱氢酶
线粒体与细胞的能量转换
线粒体与基因表达
线粒体与基因表达
第六章 线粒体与细胞的能量转换
➢ 线粒体的概述 ➢ 线粒体的形态结构 ➢ 线粒体的化学组成 ➢ 线粒体与细胞呼吸 ➢ 线粒体与基因表达 ➢ 线粒体的生物发生
线粒体与细胞的能量转换
线粒体概述
线粒体概述
❖ 真核细胞内一种特殊细胞器 ❖ 内膜成分,但非内膜系统成员 ❖ 具备独特的遗传信息表达系统 ❖ 真核细胞重要的能量“器官” ❖ 直接或间接参与了细胞凋亡进程

细胞生物学--线粒体与细胞的能量代谢 ppt课件

细胞生物学--线粒体与细胞的能量代谢  ppt课件
❖执行氧化反应的电子传递链
❖ATP合成酶
❖线粒体内膜转运蛋白
(1)线粒体内膜嵴上的亚单位
➢ 内膜向线粒体基质褶入形成嵴(cristae),嵴有两种类型:①板层 状、②管状,但多呈板层状。
➢ 嵴上覆有基粒(elementary particle),基粒由头部(F1偶联因子) 和基部(F0偶联因子)构成,F0嵌入线粒体内膜。基粒又称为ATP合 成酶
线粒体是含酶最多的细胞器:120多种,分布不同的部位。
部位酶的名称
外膜
单胺氧化酶 NADH-细胞色素c还原酶(
对鱼藤酮不敏感) 犬尿酸羟化酶 酰基辅酶A合成酶
膜间隙 腺苷酸激酶 二磷酸激酶 核苷酸激酶
部 酶的名称 位
内膜
细胞色素b,c,c1,a,a3氧化酶 ATP合成酶系 琥珀酸脱氢酶 β-羟丁酸和β-羟丙酸脱氢酶 肉毒碱酰基转移酶 丙酮酸氧化酶 NADH脱氢酶(对鱼藤酮敏感)
朗棘轮模型) ➢ 线粒体内的基质作用蛋白酶(MPP)切除前导肽序列,肽段在hsp70和hsp10及hsp60的协助
下重新折叠成有活性的蛋白。
(二)核编码蛋白向线粒体其他部位的转运
进入线粒体其他部位(膜间隙、内膜 和外膜)的蛋白质,除了具有基质导入序 列(MTS)外,一般还有第二类信号序列, 它们通过与进入线粒体基质类似的机制进 入线粒体其它部位。
1.底物水平磷酸化
➢ 底物水平磷酸化:由高能底物水解放能,直接将高能磷酸键 从底物转移到ADP上生成ATP。
2. NADH+H+通过穿梭机制进入线粒体
糖酵解过程产生的还原当量(NADH+H+)本身不能通过线 粒体内膜,必须借助线粒体内膜上的特异性穿梭系统进入线 粒体。(图中显示了NADH的穿梭机制:苹果酸——天冬氨酸 穿梭和a-磷酸甘油穿梭系统(存在于脑和昆虫肌肉))

线粒体与细胞能量代谢

线粒体与细胞能量代谢

线粒体与细胞能量代谢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它们通过各种代谢过程维持着生命的正常运行。

而细胞能量代谢则是细胞生存和功能维持的基础。

线粒体作为细胞内的重要器官,在细胞能量代谢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线粒体是一种双膜结构的细胞器,其内部含有DNA和RNA等遗传物质,具有自主复制和自主分裂的能力。

线粒体的主要功能是产生细胞所需的能量,这是通过线粒体内的呼吸链和三羧酸循环来实现的。

呼吸链是线粒体内的一系列蛋白质复合物,它们通过电子传递的方式将氧气与来自葡萄糖等有机物的氢离子结合,产生水和能量。

这一过程中,电子从一个复合物传递到另一个复合物,最终与氧气结合,产生水。

同时,这一过程中释放出的能量用于合成三磷酸腺苷(ATP),这是细胞内的主要能量储存分子。

三羧酸循环是线粒体内的另一个重要代谢途径。

它将来自葡萄糖等有机物的碳骨架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

这一过程中,碳骨架进入三羧酸循环,经过一系列化学反应,最终生成二氧化碳和还原辅酶NADH和FADH2。

这些还原辅酶进一步参与呼吸链,产生更多的能量。

线粒体的能量代谢不仅仅是为了细胞的生存和功能维持,还与许多重要的生理过程密切相关。

例如,线粒体的功能障碍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关。

线粒体DNA的突变和线粒体功能的异常会导致线粒体疾病,如线粒体脑肌病和线粒体代谢异常症等。

这些疾病会影响细胞能量代谢和其他重要的生理过程,导致多种症状和疾病的发生。

此外,线粒体的能量代谢还与细胞的老化和死亡有关。

研究发现,线粒体的功能下降和DNA的损伤与细胞老化和衰老有关。

线粒体的能量代谢也与细胞凋亡(程序性死亡)密切相关。

细胞在受到损伤或遭受到某些刺激时,会通过激活线粒体的凋亡通路来引发细胞凋亡。

这一过程中,线粒体释放出细胞内的细胞色素c等蛋白质,触发一系列的反应,最终导致细胞死亡。

线粒体与细胞能量代谢的关系是一个复杂而精密的系统。

线粒体通过呼吸链和三羧酸循环等代谢途径产生能量,并参与细胞的生存和功能维持。

细胞生物学第六章线粒体

细胞生物学第六章线粒体
脂类
蛋白质:酶系
核酸:环状DNA分子、mRNA、tRNA
核糖体
基质颗粒:调节线粒体内的离子环境
(三羧酸循环、脂肪酸氧化、氨基酸分解)
30~50nm的电子致密颗粒, 含Ca2+、Mg2+等二价阳离子和磷等无机物,多见于转运大量水和无机离子的细胞中,如肠上皮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成骨细胞等。
当组织钙化时,基质颗粒显著增大,造成线粒体破裂。在成骨细胞和软骨细胞线粒体中含有细胞总钙量的90%以上,线粒体破裂导致钙释放形成钙化中心。
Lamellar cristae
Tubular cristae
Models of mitochondrial membrane structures
基粒(elementary particle): 又称ATP酶复合体
在内膜和嵴膜的基质面上有许多
带柄的小颗粒 。氧化磷酸化关键装置
头部:球形,含有可溶性ATP酶/偶联因子F1。功能是合
脂类含量占线粒体干重的25%~30%。以磷脂为主,其中以磷脂酰胆碱(卵磷脂)和磷脂酰乙醇胺(脑磷脂)为主,还含有一定量的心磷脂(内膜)和较少的胆固醇(外膜)。
四、脂类
如辅酶Q、黄素单核苷酸(FMN)、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FAD)以及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等。这些物质均参与电子传递的氧化还原过程,它们与内膜密切关联。
01
mtDNA的复制:mtDNA具有自我复制的能力,而且也是半保留复制,mtDNA复制在间期进行,甚至整个细胞周期都可复制。
02
编码的基因:两条链共编码37个基因,编码22种tRNA,2种rRNA,13种蛋白质。线粒体基因所编码的蛋白质都参与线粒体的组成或与线粒体的功能有关。
线粒体的蛋白质合成系统

第六章 细胞的能量转换—线粒体和叶绿体 南开大学细胞生物学课件

第六章 细胞的能量转换—线粒体和叶绿体 南开大学细胞生物学课件
2. 电子载体排列顺序
1. 电子载体
电子传递链是由一系列特殊的电子载体构成的。 在电子传递过程中,与释放的电子结合并将电子传递 下去的化合物称为电子载体(electron carrier)。
电子载体有五种: 黄素蛋白(flavoprotein) 细胞色素(cytochrome) 泛醌(ubiquinone, UQ) 铁硫蛋白(iron-sulfur protein) 铜原子(copper atom)
Fis1和Mdv1 2. 参与作用
endophilin B1 Mff(mitochondrial fission factor) GDAP1(ganglioside-induced
fifferentiation associated protein 1)
2. 线粒体融合与分裂的细胞生物学基础
二、线粒体的超微结构
复合物Ⅱ
复合物Ⅲ
复合Ⅳ
在电子传递过程中,有几点需要说明
◆ 五种类型电子载体:黄素蛋白、细胞色素(含血红素辅基)、 Fe-S中心、铜原子、辅酶Q。前四种与蛋白质结合,辅 酶Q为脂溶性醌。
◆ 电子传递起始于NADH脱氢酶催化NADH氧化,形成高 能电子(能量转化), 终止于O2形成水。
◆ 电子传递方向按氧化还原电势递增的方向传递 (NAD+/NAD最低,H2O/O2最高)
叶肉细胞
维管束 维管束鞘细胞
第三节 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半自主性及其起源
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功能主要受细胞核 基因组调控,但同时又受到自身基因组的 调控,被称为半自主性细胞器。
线粒体和叶绿体以非孟德尔方式遗传。
一、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半自主性 二、线粒体和叶绿体的起源
一、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半自主性
(一)线粒体和叶绿体DNA (二)线粒体和叶绿体中的蛋白质 (三)线粒体和叶绿体基因组与细胞核

细胞生物学 第六章

细胞生物学 第六章

第六章能量转换的两个细胞器一、线粒体与氧化磷酸化线粒体mitonchodrion,是真核细胞中糖类、脂类和蛋白质最终氧化放能的场所,是将有机物质高效转换为细胞生命活动直接能源ATP的细胞器,在细胞能量代谢上有独特的重要功能作用。

(一)线粒体的形态和分布其形态、大小和数量等,都具有多样性和易变性的特点。

1、形态大小:通常呈棍棒状或长粒状,直径为0.5-1μm,长1.5-3μm。

但在不同类型细胞和不同生理状态下,亦有呈叉状、哑铃状、环状和球状等,最长可达40μm。

形态大小能随细胞内渗透压和pH值的改变而变动。

2、数量:差别较大。

少的仅1个(例如鞭毛藻),多的高达50万个(例如大变形虫)。

一般而言,动物细胞中的比植物细胞多,生理活跃的细胞(例如运动神经元、肌细胞、分泌细胞等)比普通细胞的多,而正常细胞中的比病态的多。

3、分布:一般是不均匀分布的,还会自动位移集中到代谢旺盛部位,就近提供能量。

例:肌细胞的线粒体多位于肌原纤维旁边;肾小管细胞的线粒体集中在细胞基部,靠近微血管;而在有丝分裂时,则有大量线粒体围绕在纺锤体四周。

线粒体的这种定位移动现象与微管协助有关。

(二)线粒体的超微结构由双层(不相连的)单位膜套叠围成,其空间构型分四部分:1.外膜outer membrane,厚6nm,膜上有2-3nm直径的孔道(孔蛋白通道),能可逆性开关,<10KD小分子可穿过。

2、内膜inner membrane,厚6nm,对物质通透性低,例如对H+、ATP和丙酮酸等都需载体蛋白或通透酶协助才能过膜。

内膜向内褶叠形成嵴cristae,扩大了内膜表面积,增加了生理功能。

嵴的形态通常呈板层状和管状,具多变性,嵴数与细胞能量代谢水平呈正相关。

内膜内侧表面附有大量带柄的球状小体,称为基粒(或F0-F1因子、ATP酶复合体)。

3、膜间隙:是内、外膜之间约6-8nm宽的封闭空间(包括嵴内空间)。

4、基质:由内膜密封的内部空间(故称内室),充满可溶性蛋白质等胶状物质,含多种酶、核糖体、环状DNA、RNA 及含磷酸钙的颗粒,具有一定的渗透压和pH值。

医学细胞生物学(中山大学)第六章线粒体与细胞的能量转换

医学细胞生物学(中山大学)第六章线粒体与细胞的能量转换

第六章线粒体与细胞的能量转换第一节线粒体的基本特征一、线粒体的形态、数量和结构(一)线粒体的形态、数量与细胞的类型和生理状态有关(细胞类型、生理状态、代谢需求)1.光镜下的线粒体成线状、粒状或杆状。

2.在低渗环境下,线粒体膨胀如泡状,在高渗环境下,线粒体又伸长为线状3.酸性时线粒体膨胀,碱性时线粒体为粒状(二)线粒体是由双层单位膜套叠而成的封闭性膜囊结构1.外膜是线粒体外层单位膜在组成上,外模的1/2为脂类,1/2位蛋白质,外膜上镶嵌的蛋白质包括多种转运蛋白,允许通过分子量在10000以下的物质(通透性大)2.内膜的内表面附着许多颗粒①内膜直接包围的空间称内腔,含有基质,也称基质腔;内膜与外膜之间的空间称为外腔,或膜间腔。

②嵴的形成大大扩大了内膜的面积,提高了内膜的代谢效率③内膜的化学组成中20%是脂类(心磷脂占20%),80%是蛋白质④内膜的通透性很小,但内膜有高度的选择通透性⑤基粒分为头部、柄部、基片三部分,由多种蛋白质亚基组成。

机理头部具有酶活性,能催化ADP磷酸化生成ATP,因此,基粒又称ATP合成酶或ATP合酶复合体3.内外膜相互接近所形成的转为接触点是物质转运到线粒体的临时性结构线粒体的内外膜上存在着一些内膜与外模相互接触的地方,在这些地方膜间隙变狭窄,称为转位接触点4.基质是氧化代谢的场所线粒体中催化三羧酸循环、脂肪酸氧化、氨基酸分解、蛋白质合成等有关的酶都在基质中,参与物质的代谢5.基粒的化学本质是ATP合成酶二、线粒体的化学组成1.线粒体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且多数分布于内膜和基质,分为两类:可溶性蛋白和不可溶性蛋白或膜镶嵌酶蛋白(线粒体是细胞中含酶最多的细胞器)2.线粒体内外膜的标志酶分别是细胞色素氧化酶和单胺氧化酶等;基质和膜间腔的标志酶分别为苹果酸脱氢酶和腺苷酸激酶三.线粒体的遗传体系(一)线粒体DNA构成了线粒体基因组1.线粒体基因组序列(也称剑桥序列)共16569个碱基对,为一条裸露的,不与组蛋白结合的双链环状的DNA分子。

细胞生物学第六章 细胞的能量转换-线粒体和叶绿体

细胞生物学第六章 细胞的能量转换-线粒体和叶绿体

线粒体的形态结构
线粒体的形态与分布
动态细胞器 外形:线状、粒状、哑铃状、环状、圆柱状等 大小:直径0.5-1.0μm,长为2-3μm,可达1020μm 数目:动物细胞植物细胞 人成熟红细胞中无线粒体 代谢旺盛的细胞 分布:细胞功能旺盛区域;定位与迁移与微管相关
线粒体可塑性
心肌
状如蘑菇,属F型质子泵。 分为球形的F1(头部)和嵌入膜中的F0(基部)。 F1由5种多肽组成α3β3γδε复合体,具有三个ATP合成 的催化位点(每个β亚基具有一个)。 F0由三种多肽组成ab2c12复合体,嵌入内膜,12个c亚基组 成一个环形结构,具有质子通道。
F1 particle is the catalytic subunit; The F0 particle attaches to F1 and is embedded in the inner membrane. F1: 5 subunits in the ratio 3:3:1:1:1 F0: 1a:2b:12c
2、复合物II:琥珀酸脱氢酶
组成:至少由4条肽链,含有一个FAD,2个铁硫蛋白。 作用:催化琥珀酸的低能量电子转至辅酶Q,但不转移质子。
琥珀酸→FAD→Fe-S→Q。 琥珀酸+Q→延胡索酸+QH2
3、复合物III:细胞色素c还原酶。 组成:至少11条不同肽链,以二聚体形式存在,每个单体包 含两个细胞色素b(b562、b566)、一个铁硫蛋白和一个 细胞色素c1 。 作用:催化电子从辅酶Q传给细胞色素c,每转移一对电子, 同时将4个质子由线粒体基质泵至膜间隙。 2还原态cyt c1 + QH2 + 2 H+M→2氧化态cyt c1 + Q+ 4H+C

细胞生物学[第六章细胞的能量转换—一线粒体和叶绿体]课程预习

细胞生物学[第六章细胞的能量转换—一线粒体和叶绿体]课程预习

第六章细胞的能量转换—一线粒体和叶绿体线粒体和叶绿体是细胞内的两种产能细胞器。

它们最初的能量来源有所不同,但却有着相似的基本结构,而且以类似的方式合成ATP。

线粒体是一种高效地将有机物转换为细胞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ATP的细胞器。

叶绿体通过光合作用把光能转换为化学能,并储存于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等大分子有机物中。

线粒体和叶绿体都具有环状DNA及自身转录RNA与翻译蛋白质的体系。

线粒体和叶绿体都是半自主性的细胞器。

一、线粒体和氧化磷酸化线粒体通过氧化磷酸化作用,进行能量转换,为所需要的细胞进行各种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一)线粒体的形态结构1.线粒体的形态与分布线粒体一般呈粒状或杆状,但因生物种类和生理状态而异,可呈环形、哑铃形、线状、分权状或其他形状。

主要化学成分是蛋白质和脂类,其中蛋白质占线粒体干重的65%~70%,脂类占25%~30%。

一般直径0.5~1μm,长1.5~3.0μm,在胰脏外分泌细胞中可长达10~20μm,称巨线粒体。

数目一般数百到数千个,植物因有叶绿体的缘故,线粒体数目相对较少;肝细胞约1300个线粒体,占细胞体积的20%;单细胞鞭毛藻仅1个,酵母细胞具有一个大型分支的线粒体,巨大变形中达50万个;许多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中无线粒体。

通常结合在维管上,分布在细胞功能旺盛的区域。

线粒体在细胞质中可以向功能旺盛的区域迁移,微管是其导轨,由马达蛋白提供动力。

2.线粒体的结构与化学组成线粒体的超微结构在电镜下观察到线粒体是由两层单位膜套叠而成的封闭的囊状结构。

主要由外膜(outer membrane)、内膜(inner membrane)、膜间隙(intermembrane)、基质(matrix)或内室(inner chamber)四部分组成。

(1)外膜是包围在线粒体最外面的一层单位膜,光滑而有弹性,厚约6μm。

外膜上有排列整齐的筒状圆柱体,其成分为孔蛋白(porin),圆柱体上有小孔。

(2)内膜位于外膜内侧,把膜间隙与基质(内室)分开。

线粒体DNA和细胞能量代谢的关系研究

线粒体DNA和细胞能量代谢的关系研究

线粒体DNA和细胞能量代谢的关系研究人体内的每一个细胞都有一个重要的器官,那就是线粒体。

线粒体具有制造细胞所需能量的重要功能。

线粒体DNA (mtDNA) 是线粒体内的一个小环状分子,它不能独立于细胞核DNA存在。

线粒体DNA负责控制线粒体内能量代谢反应、氧化磷酸化和呼吸链反应的启动和调节,从而影响细胞和整个生物体的健康发展。

mtDNA的遗传和突变mtDNA是从母亲那里遗传下来的,而不是像普通DNA遗传方式一样来自双亲。

这与线粒体的特殊生物学结构相关,因为线粒体是通过走漏互补而不通过交叉互换来复制的。

mtDNA与诸如新陈代谢紊乱、产生大量自由基等相关的突变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

事实上,mtDNA突变已经与许多疾病的发生有着紧密的联系,包括糖尿病、帕金森氏症、退行性眼病等。

mtDNA和能量代谢能量代谢指的是生物体如何利用食物和氧气来产生ATP能量分子。

线粒体是能量代谢的中心,呼吸链是产生ATP过程的最后步骤。

这个过程的一部分涉及mtDNA编码的蛋白质和核DNA编码的蛋白质的相互作用。

另一方面,线粒体存在于细胞的各个部分中,包括胞质和细胞核。

它也负责其他代谢活动,例如胆固醇生物合成。

因此,线粒体和其DNA的缺陷和损伤,会对细胞的许多功能造成毒性作用。

例如,线粒体DNA 突变会导致衰老、肥胖、肌肉萎缩和心血管疾病。

不仅如此,线粒体对身体内的心血管健康有着特殊的作用。

因为它们不仅需要足够的ATP,还释放出重要的信号分子。

mtDNA和疾病几十年来,研究人员一直在研究由于mtDNA缺陷和突变引起的健康问题,特别是线粒体病。

线粒体病是一种影响细胞能量代谢的疾病。

它从出生时就影响人的能量来源并且具有变异性和遗传性。

线粒体病症状非常广泛,包括肌无力、耳聋、视力问题、糖尿病等等。

某些突变也可能导致疾病的早期发生和严重的疾病表现。

确保患者获得正确的诊断对于治疗线粒体病至关重要,人们正在努力研究发现线粒体病的早期诊断方法。

细胞线粒体与能量代谢的关系研究

细胞线粒体与能量代谢的关系研究

细胞线粒体与能量代谢的关系研究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要维持生命,细胞需要源源不断的能量供应。

细胞不仅需要能量生成的过程,还需要通畅的物质代谢过程,这些过程需要细胞线粒体来完成。

在细胞线粒体与能量代谢方面的研究,引起了科学家们的广泛关注。

细胞线粒体是一个独立的细胞器,在细胞内大约占据了20%的体积。

细胞线粒体是发生呼吸作用的地方,主要负责细胞内的氧化磷酸化过程。

细胞内的某些物质在经过一系列的反应之后,最终被线粒体呼吸链的电子传递系统所氧化,这种氧化过程导致氢离子在线粒体内流动。

这个过程中产生的静电场驱动ATP合成酶转动,产生能量,使ATP的合成能够完成。

线粒体的能量代谢是整个人体内能量代谢的基础。

除了维持生命的代谢过程外,人体运动、生长发育等一系列生命现象都离不开能量代谢。

当人体吸入氧气后,氧气流入线粒体内,在线粒体内发生氧化酶作用,产生ATP合成,这些ATP合成可以供能使用,使细胞不断地保持活力,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线粒体的结构多变,形状既有球形,也有弯曲的线形和棒形的形态。

在某些情况下,线粒体之间还形成了连接。

这种线粒体的多变,使得线粒体能够更好地适应细胞各种状态,从而使细胞能够更好地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线粒体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在细胞内,线粒体维持能量代谢和物质代谢,同时还承担着细胞自我保护、细胞凋亡等多种功能。

线粒体功能失调将导致人体调节机制紊乱,进而影响身体健康。

线粒体的研究,对于了解慢性疾病、代谢性疾病等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机制有着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有很多新的线粒体研究方向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比如,有科学家借助线粒体的特殊性质,研究了线粒体的发育过程。

线粒体不仅在分裂和融合中发挥作用,同时还参与了一系列的发育过程,研究线粒体在这些过程中的作用,有助于揭示出线粒体与细胞发育之间的内在联系。

当代科学家通过对线粒体功能的研究,发现线粒体功能异常与许多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一定的关系。

糖尿病、肥胖症、心脏病等疾病,都与线粒体的能量代谢异常相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进入线粒体膜间隙
进入线粒体膜间隙的多肽, 有三种情况:
➢ 具有膜间隙导入序列 (ISTS), 在基质导入序 列MTS引导下进入基质后, 再在ISTS引导下进入膜间 隙。
➢ ISTS作为转移终止序列, 蛋白前体侧向运动插入内 膜后切除终止序列进入膜 间隙。
➢ 直接通过外膜上的特定通 道进入膜间隙(如细胞色 素C通过外膜上的类孔蛋白 P70进入膜间隙。
➢ 外膜(outer membrane):含孔蛋白(porin),允许10000以下的分子通 过,通透性较高。
➢ 内 膜 (inner membrane ) : 高 度 不 通 透 性 , 向 内 折 叠 形 成 嵴 (cristae),含有与能量转换相关的蛋白。
➢ 膜间隙(intermembrane space):含许多可溶性酶、底物及辅助因子, 利用ATP使其他核苷酸磷酸化。
二、线粒体的化学组成
(一) 线粒体组分分离方法 (二)线粒体的化学组成 (三)线粒体酶的定位
(一)线粒体组分分离方法
低渗溶液中,水引 起外膜崩裂,释放 出膜间隙物质。
离心得到不能沉 淀的部分为膜间 隙物质
膜间隙物质
沉淀转移到高渗溶 液中引起收缩。
密度梯度离心分 离出外膜
内膜形成的囊泡
基质物质
裂解并离心分离 出内膜和基质。
➢ 线粒体内、外膜之间存在着接触点,信号肽(导肽)牵引 蛋白质前体运送时,可通过内外膜的接触点,一步进入基 质。
(一)核编码蛋白向线粒体基质中的转运
需要条件:
(1)基质导入序列(MTS):
所有在细胞质合成的前体蛋白输入到线粒体 基质的N-端一段序列,富含精氨酸、赖氨酸、丝 氨酸和苏氨酸的。
(2)分子伴 进入外膜的蛋白具有不被切除的N端信号序 列,其后还有疏水性序列作为停止转移序 列,然后蛋白质被TOM复合体安装到外膜上, 如线粒体的各类孔蛋白。
3.进入线粒体内膜
❖ 驻留内膜的蛋白前体从Tom复合物出来后与膜间隙的 Tim9/Tim10或Tim8/Tim13复合物结合,然后在TIM22复合物 (由Tim10、Tim12、Tim18、Tim22和Tim54构成)的催化下 插入内膜。
及一些线粒体蛋白质。 ➢ mtDNA以半保留方式进行自我复制。复制方式类似原核细胞。 ➢ mtDNA复制的时间主要在细胞周期的S期及G2期,但并不受周期
的影响。DNA先复制,随后线粒体分裂。复制仍受核控制。
2.线粒体具有与核基因不同的遗传密码
(二)线粒体蛋白质合成
●线粒体合成蛋白质的种类十分有限 ●线粒体蛋白质合成体系对核基因组具有依赖性 ●不同来源的线粒体基因,表达产物既有共性,也存在差异
(一)形状
形状: 以线状和颗粒状较为常见,也可见哑铃形等其它形状。
(二)分布
❖ 线粒体在细胞中的分布往往靠近ATP用量高的位置,例如:
➢ 心肌细胞中,线粒体位于靠近收缩器的部位,提供收缩所需的ATP. ➢ 精子中线粒体位于尾部,围绕鞭毛的中轴,鞭毛运动需要ATP.
(三)超微结构
线粒体是由双层单位膜套叠形成的封闭性膜囊结构。线粒体的超
基质
柠檬酸合成酶、苹果酸脱氢酶 延胡索酸酶、异柠檬酸脱氢酶 顺乌头酸酶、谷氨酸脱氢酶 脂肪酸氧化酶系、 天冬氨酸转氨酶、 蛋白质和核酸合成酶系、 丙酮酸脱氢酶复合物
三、线粒体的遗传与表达体系
❖ 线粒体是半自主性的细胞器: 自身含有遗传表达系统(自主性);但编码的遗
传信息十分有限,其RNA转录、蛋白质翻译、自身构 建和功能发挥等必须依赖核基因组编码的遗传信息 (自主性有限)。
第六章 线粒体与细胞的能量代谢
第一节 线粒体的基本特征
一、线粒体的形态、数量和结构 二、线粒体的化学组成 三、线粒体的遗传体系 四、核编码蛋白质的线粒体转运 五、线粒体的起源
一、线粒体的形态、数量和结构
线粒体的形态、大小、数量和分布,在不同细胞内变化很大,就是 同一细胞在不同的生理状态下也不一样。
➢ 基质内的三羧酸循环酶 系、内膜上的电子传递 链蛋白都是胞质合成。
四、核编码蛋白质的线粒体转运
➢ 线粒体DNA编码37个基因,其它约1000个基因产物需由核基 因编码并在胞质中合成后转运到线粒体。
➢ 翻译后转运,胞质合成的线粒体蛋白质由游离的核糖体合 成。在转运前,以非折叠的前体形式(N端的导肽+ 成熟蛋 白)存在。
1.线粒体合成蛋白质的种类十分有限
❖ 线粒体的蛋白质来源两部分: ➢ 绝大部分(1000多种蛋白质)是由核DNA编码,在细胞质基质的核糖
体上合成,再转运到线粒体各部分; ➢ 少数是由mtDNA编码,在线粒体的核糖体上合成(仅十余种)。 ➢ 人的线粒体DNA编码的多肽为细胞色素c氧化酶的3个亚基,F0的2个亚
➢ 基质(matrix):含三羧酸循环酶系、线粒体基因表达酶系等以及线 粒体DNA, RNA,核糖体。
1.外膜
❖ 膜厚约5-7nm,含 50%的脂类和50%的 蛋白质,具有多种 转运蛋白,孔蛋白 (porin)构成的 亲水通道,允许分 子量为5KD以下的 分子通过,1KD以 下的分子可自由通 过。标志酶为单胺 氧化酶。
朗棘轮模型) ➢ 线粒体内的基质作用蛋白酶(MPP)切除前导肽序列,肽段在hsp70和hsp10及hsp60的协助
下重新折叠成有活性的蛋白。
(二)核编码蛋白向线粒体其他部位的转运
进入线粒体其他部位(膜间隙、内膜 和外膜)的蛋白质,除了具有基质导入序 列(MTS)外,一般还有第二类信号序列, 它们通过与进入线粒体基质类似的机制进 入线粒体其它部位。
2.内膜
➢ 厚约4.5nm,含100种以上的多肽,蛋白质和脂类的比例高 于3:1。
➢ 心磷脂含量高(达20%)、缺乏胆固醇,类似于细菌。 ➢ 通透性很低,仅允许不带电荷的小分子物质通过,大分子
和离子通过内膜时需要特殊的转运系统。 ➢ 线粒体氧化磷酸化的电子传递链位于内膜,内膜的标志酶
为细胞色素C氧化酶。 ➢ 线粒体膜上与能量转换相关的蛋白:
在特定细胞器(主要是线粒体)内,在 O2的参与下,分解各种大分子物质,产生 CO2;同时,分解代谢释放的能量储存于ATP 中的过程,称为细胞呼吸,也称生物氧化 或细胞氧化。
(一)细胞呼吸的特点
(二)细胞的能量转换
(三)有氧呼吸三个阶段的比较
有氧呼吸 场 所 反应物 产 物 释能
第一阶段
(糖酵解)
❖执行氧化反应的电子传递链
❖ATP合成酶
❖线粒体内膜转运蛋白
(1)线粒体内膜嵴上的亚单位
➢ 内膜向线粒体基质褶入形成嵴(cristae),嵴有两种类型:①板层 状、②管状,但多呈板层状。
➢ 嵴上覆有基粒(elementary particle),基粒由头部(F1偶联因子) 和基部(F0偶联因子)构成,F0嵌入线粒体内膜。基粒又称为ATP合 成酶
细胞质 基质
葡萄糖
丙酮酸 [H]
少量
第二阶段
(三羧酸循环)
第三阶段
(氧化磷酸化)
线粒体 线粒体
丙酮酸 CO2、[H] 少量 [H]、O2 H2O 大量
(四)第一阶段——糖酵解
➢ 细胞质中,葡萄糖经糖酵解途径分解生成2分子丙酮酸, 形成2分子NADH+H+,并通过底物水平磷酸化方式净生成2个 ATP分子。
(一)线粒体有自己的基因组 ——线粒体DNA
线粒体DNA(mtDNA)形状、大小、数量等特征: ◆双链环状(除绿藻mtDNA,草履虫mtDNA)
◆mtDNA大小在动物中变化不大,但在植物中变化较大(高等植 物:120kbp~200kbp)
◆ 人 mtDNA : 16,569bp , 37 个 基 因 ( 编 码 12S,16S rRNA ; 22 种 tRNA;13种多肽:NADH脱氢酶7个亚基,cyt b-c1复合物中1 个cytb,细胞色素C氧化酶3个亚基, ATP合成酶2个Fo亚基)
的特征。
(二)内共生假说的不足之处
➢从进化角度,不能解释在代谢上明显占优势的共生体 反而将大量的遗传信息转移到宿主细胞中?
➢线粒体基因组中存在内含子,而真细菌原核生物基因 组中不存在内含子,如果同意内共生起源学说的观点, 那么线粒体内含子从何发生?
第二节 细胞呼吸与能量转换
一、细胞呼吸
细胞呼吸的概念:
(2)转位接触点
在线粒体内外膜上存在一些相互接触的位点,称为转位 接触点,主要用于蛋白质等物质进出线粒体的通道。
外膜转位子(Tom):受体蛋白 内膜转位子(Tim):通道蛋白
3.基质
➢ 多种酶类: 三羧酸循环、脂肪酸氧化、氨基酸分解、蛋白质合
成的酶系。
➢ 遗传系统: 线粒体基因表达酶系、线粒体双链环状DNA, RNA, 核糖体。
◆线粒体基因组在大小、形态和结构方面与细菌相似。 ◆有自己完整的蛋白质合成系统,蛋白质合成机制有很多类似细菌而不同于真
核生物。 ◆两层被膜有不同的进化来源,外膜与细胞的内膜系统相似,内膜与细菌
质膜相似。 ◆以分裂的方式进行繁殖,与细菌的繁殖方式相同。 ◆能在异源细胞内长期生存,说明线粒体和叶绿体具有的自主性与共生性
线粒体在生活细胞中具有多形性、易变性、运动性和适应性等特点。 ◆形状: 以线状和颗粒状较为常见,也可见哑铃形等其它形状。 ◆大小:一般直径0.5-1μm,长1.5-3.0μm,在胰脏外分泌细胞中可 长达10-20μm,称巨线粒体。 ◆数量:从一个至数百个到数千个不等。单细胞鞭毛藻仅1个,酵母 细胞具有一个大型分支的线粒体,巨大变形虫达50万个;许 多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中无线粒体。 线粒体数目还与细胞的生理功能与代谢状态有关。 ◆分布:以有利于细胞需能部位的能量供应的方式进行。
1.线粒体DNA特点
➢ 无组蛋白结合,DNA裸露。 ➢ mtDNA分子为环状双链DNA分子,外环为重链(H),内环为轻
链(L)。 ➢ 动物mtDNA的周长约5μm,约16.5kb,酵母mtDNA较大;人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