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建筑发展趋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智能建筑发展趋势
作者:李声祥
来源:《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年第09期
[提要]本文分析智能建筑的类别、优势、效益,阐述智能建筑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和发展趋势,并表明其正在向高速度、高集成度、高性能价格比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智能;建筑;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F293.3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浅谈智能建筑及其发展
收录日期:2012年3月12日
智能建筑是以建筑物为平台,将设备自动化、通信自动化和办公自动化等系统集成和服务管理进行优化组合,从而形成舒适、高效、便利的有机整体。它是现代建筑技术与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通信技术及图像显示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具有投资合理、管理科学、服务高效、使用方便、环境舒适等特点,是一种能够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需要的现代化新型建筑。
一、智能建筑划分的类别
智能建筑的发展已经并将继续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从摩天大楼到家庭住宅,从集中布局的楼房到规划分散的住宅小区,都被统称为智能建筑。智能建筑能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实现零距离的即时交流。大致可分如下几个层次:
(一)智能大楼。主要是指将单幢大楼建成为综合性的智能化大楼,基本的构造框架是把办公自动化、楼宇控制、通信和网络三个子系统结合成为完善的整体,使之成为理想的现代办公和生活场所。
(二)智能住宅。通过家庭总线将住宅内各种与信息相关的通信设备、家用电器和家庭保安装置全部并入网络,进行集中或异地监控以及家庭事务性管理,并使家庭设施与住宅环境相协调,打造出多功能信息化居住空间。
(三)智能小区。智能小区被定义为“生活信息化、管理智能化、IC卡通用化”。小区内建筑物除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外,还考虑到安全、健康、节能、便利、舒适五大因素,以便创造出回归自然的绿色环境、信息共享的多媒体环境、优秀舒适的人文环境。
(四)智能广场。未来的智能建筑开发会从单幢转变为成片,会向公寓、酒店、商场、医院、学校等建筑物种类扩展,形成位置相对集中的建筑群,我们将这类建筑群称之为智能广场。智能广场相比于智能大楼,具有系统功能更强大、结构更复杂的特点。一般应安装智能建筑集成管理系统,对广场中的所有楼宇进行全面、综合管理。
(五)智能城市。在楼宇和小区实现智能化后,城市的智能化程度也进一步被强化,并将会呈现以信息化为特征的智能城市。智能城市的主要标准:一是通信发达化。光纤到路边、到楼宇、到小区、到家庭、到办公室;二是城际网络化。计算机网絡将更加主宰城市人群的生活、工作、学习、购物、投资、休闲等各种领域,并将出现在诸多方面实行统一的“统一网络”。
二、智能建筑具备的优势
(一)优化环境。目前,不少高层建筑的中央空调系统不符合环境卫生要求,使得用户精神萎靡不振,甚至频繁生病,已经成为传染疾病的一大杀手。然而,智能建筑中的消防报警自动化、保安自动化系统可确保楼内人员的人身和财产安全;空调系统能够检测出空气中有害污染物含量并且自动消毒。智能楼宇对湿度、温度、照度以及空气中的含氧量都能够自动调节,甚至能够控制色彩、音响。
(二)节省能耗。节能是智能建筑高效率、高回报的具体体现,发达国家的建筑物耗能占全国总耗能的30%~40%,在这其中,空调、采暖和通风设备的耗能为65%,占主导地位;厨房耗能占6%;照明、电梯及电视耗能占14%;生活热水耗能占15%;。在满足使用者要求的前提下,智能建筑可以通过高科技手段,尽可能利用大气冷热量和自然光调节室内的环境,在最大限度上减少能耗,并按照事先编好的程序,通过区分开工作、非工作时间,对室内湿度、温度进行不同标准的自动控制。
(三)信息服务。在智能建筑中,用户可以通过直拨电话、电视会议、电子邮件、卫星接收、信息检索、分析统计等各种方法,及时获取全世界最新动态的商业情报、科技情报和金融资讯。并且,可以借助国际互联网,及时对外发布信息,随时与世界各地企业进行电子商贸往来。
(四)综合管理。因为智能建筑内的各系统需要同时运行,所以管理起来具有一定难度。而“智能建筑综合管理系统”可以进行整个楼宇的高度集成实时监控和全方位的物业管理,是一种先进、科学的楼宇综合管理系统,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用户更加方便。
(五)功能完善。一般的建筑物都是根据事先设定的功能需求完成建筑和结构设计,但是智能建筑要求建筑结构设计必须具备多种功能,除支持3A功能的实现外,还必须具有大跨度、开放式的框架结构,允许用户方便、迅速改变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办公、生活所需的通信与电力供应也有很大的灵活性,通过结构化综合布线系统,合理分布多种标准化的弱电与强电插座,只要改变跳接线,便能方便插座的使用。
三、智能建筑产生的效益
(一)经济效益
1、能源节约。智能建筑的中枢是以计算机为主的管理控制中心,它通过结构化综合布线系统,与电话、传真、数据采集等通信终端和烟雾、压力、温度、湿度等传感终端相连接,从而感知和触摸建筑物内各种信息,并通过计算机处理给出对策,再通过通信终端或控制终端作出相应回应,提高大楼的管理和使用效率,降低能耗。
2、降低成本。根据有关数据统计,智能建筑中的智能系统投资回收期是3年左右,远远低于建筑中的其他部分;运行费和能耗比普通建筑要低30%~45%,但出售比率和出租比率却高出常规建筑15%。使用建筑智能体系,还可以使各设备成本降低20%~30%,工程造价成本节约30%,劳动力成本节省60%。
(二)社会效益。智能建筑改变了传统建筑物的建造方式,克服了技术不规范、投资不合理、实用性不强、建筑市场混乱等不良现象,推动了建筑行业朝着有序、健康的方向发展,在整体上更加有利于建筑行业的科技进步。通过智能建筑工程的建设,也将逐步形成一个科学、实用、完整的智能化信息网,这对建立和完善城市的现代化管理体系,促进建筑业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在智能建筑建设的过程中,还可以形成一定数量的工程技术研究成果,对于有关部门制定智能建筑建设的各项行业政策、法规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环境效益。总的来说,智能建筑的环境效益可以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对内而言,自动控制的温度、湿度及新风量,能够提供安全舒适的办公和居住环境,通信设施的现代化也可以提高办公效率和方便生活;二是对外而言,智能建筑的节能性可直接减少能耗,从而为减轻环境污染作出贡献。
四、智能建筑发展趋势
在我国,智能建筑真正形成规模的发展是在1992年前后。在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的鼓舞和鼓励之下,各地兴建了若干开发区,特别是房地产市场的开放。在这样的大气候下,建设规模空前扩大,建设标准和设施规格逐步与国外接轨。当时一些国际上有关智能建筑的先进产品和品牌也先后进入我国,带来了最新的技术,由此便一发不可收地发展起来。可以说,我国智能建筑的发展可谓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三方面的优越条件。所谓“天时”,便是改革开放的大环境,加上当时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所谓“地利",便是我国这一块原属“一穷二白”,正好绘制最新最美的图画;所谓“人和”,便是我国人民对改革开放的渴望与需求。1989年建设的北京发展大厦是我国第一栋智能大厦。20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后,由于我国经济建设的规模异常宏大,速度异常迅猛。事实上,我国已形成了全球最大、最快的智能建筑市场,相关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出,国外一些知名品牌产品及与之配套的软硬件系统蜂拥而至,抢滩这一肥沃的市场。随着电脑和网络在家庭中的普及,智能建筑的类型由早期的办公楼和酒店转向了智能住宅及智能小区,并且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生物电子工程、仿生学、生态学等多学科、多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