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思维 与成人有大差别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
14级云南师范大学成人继续教育学院《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复习资料一、单选题1.作为一种知识体系的科学知识区别于其他知识的特点不包括()A.真理性B.艺术性C.实证性D.可重复性2.下列对儿童的科学认识说法错误的是()A.儿童的科学认识具有朴素性、主观性B.儿童的科学认识具有经验性、试误性C.儿童的科学认识具有发展性、建构性D.儿童的科学认识具有客观性、固定性3.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必须具有年龄层次性,这是因为儿童的发展具有()A.整体性B.阶段性C.连续性D.个体差异性4. “帮助幼儿了解部分科技产品在生活中的应用”这一目标属于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体系中的()A.知识能力方面B. 情感态度方面C.方法技能方面5.某大班上学期科学教育内容是“秋天的树叶、秋天的花卉、秋天的动物、冬天里的雪、怎样保暖……”这是属于什么选编方法()A.以季节为主线选编B.单元式选编C.以幼儿园科学教育内容范围为依据选编6.关于儿童科学活动的组织形式,错误的看法是A.集体活动形式不能放弃而要加以完善B.要灵活采用不同的组织形式C.应以小组活动形式替代集体活动形式D.各种组织形式都不要相互排斥7.适合学前儿童学习的科学内容是( )A.了解风形成的原因B.观察并记录不同种类的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C.观察和探索常见的天气现象:冰、雪、雾、雨等D.了解雨的成因8.有关“光”的内容,适合学前儿童学习的是A.探索光的折射现象B.探索光的折射过程C.探索光的折射原理D.探索光的折射条件9.关于学前儿童科学游戏规则的说法,错误的是()A.规则应服从于科学教育要求和游戏展开的需要B.规则应有利于儿童的操作和智力活动C.规则应限制儿童的活动D.规则应简单,便于儿童执行10.科学区投放的模型、挂图、画册及音像资料这些属于什么类型的材料()A.制作创造类B.科学玩具类C.科学实验类D.观察认知类11.下列对科学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科学是反应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体系B.科学是探索世界、获取知识的过程C.科学是看待世界的方法和态度D.科学就是科学知识12.学前儿童学习科学的特点不包括()A.以具体形象为主B.是主动建构的过程C.建立在成人的生活经验基础上D.有赖于他人的支持13.“激发幼儿好奇心”这一目标属于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体系中的()A.知识能力方面B. 情感态度方面C.方法技能方面14.“初级科学概念”的含义是指()A.儿童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处于初级的水平B.儿童对科学概念的定义还没有牢固掌握C.儿童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建立在具体事物基础上D.儿童还不会用文字来表述科学概念15.在“沉浮”的活动中,学前儿童在教师指导下能够获得的科学探索结果是( )A.物体沉浮的现象B.物体沉浮的原因C.浮力的概念D.比重的概念16.在人为条件下利用材料和仪器或设备,通过演示或操作对科学现象加以验证的方法是()A.观察法B.实验法C.制作法D.讨论法17.关于学前儿童教育评价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教育评价是一种纯客观的活动B.教育评价要排除主观因素的干扰C.教育评价是一种纯主观的活动D.教育评价是建立在客观资料基础上的主观判断过程18.不适合在自然角饲养的动物是()A.猫B.乌龟C.蚕D.金鱼19.在“有趣的磁铁”中,幼儿探索磁铁的特性,教师提供的材料有磁铁、大头针、别针、发卡、积木、硬币、钥匙、纽扣、木块等,既有能被磁铁吸起的材料,又有不能被吸起的材料,这体现了材料投放的()A.结构性B.层次性C.趣味性D.多样性20.“辨别不同的声音”适合设计成什么类型的科学活动()A.科学观察类B.操作实验类C.制作设计类D.谈话讨论类二、填空题1.19世纪科学的发展、相关思想的进步和______制度的变革,最终推动了科学教育的诞生。
关于儿童自我中心理论的赏析
关于儿童“自我中心”理论的赏析施建萍教师进修学校摘要:“自我中心”与“去自我中心”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之一。
虽然有人试图或已得出否定的结论,但从总的趋势来看,儿童的这一心理发展规律的存在还是毋庸置疑的。
年幼儿童思维与成人的思维之间存在着质的差别,儿童认识上的自我中心与自私自利的利己主义同样存在质的差别。
正确认识和对待儿童的自我中心是成人的重要责任,去自我中心又是成人和儿童的共同任务。
关键词:自我中心、道德品质、去自我中心策略与《儿童心理发展理论》的结缘:98年我有幸再次来到课堂接受教育,坐在最前排,异常专注地获取着各种知识和信息。
这是我进入幼教这个行后的一次较为系统的、全面的、对《儿童心理发展理论》的学习。
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幼师生,学习的都是些百废待兴的、或比较传统的、“苏式”的革命性幼儿教育理论和知识,对儿童究竟是怎么一点一点发展的,即使自己的孩子已长大成人,还是一知半解或所知甚少。
认真聆听教授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理论》的演讲,心理学大师们以自己的实验和研究一一揭开着儿童究竟是怎样发展的谜底,也唤醒了自己童年的桩桩件件,虽然自己年过四十,却依然清晰地记得年幼时月光下玩耍的情景:月亮当空,我走得慢它也慢,我快它也快,当我从外宅跑到内宅,月亮依然在我头顶,我又跑回去,它还在我头顶。
我想不明白,我有腿,它也有腿?它是怎么跑的?为什么月亮会老跟着我走?百思不得其解。
长大后还常常自责:小时候怎么那么笨!到今天才明白,这就是自己当时的思维形式和水平。
2003年和2007年,我县与华师大两度合作举办学前教育专业的网络本科班。
承蒙领导的信任,我承担了《儿童心理发展理论》课程的导读任务,两度重温《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使我对此有了新的认识和感想。
其中最让我回味的是:有关“儿童思维的‘自我中心’特性”。
一、“自我中心”的由来和概念“自我中心”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在对儿童思维作了长期的精心的研究后发现的儿童思维发展阶段的一大特质。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小资料:什么是动物?
老师带孩子们去动物园,一边看猴子、老虎、大象等,一边 告诉他们这些都是动物。回到班上,老师问孩子们“什么是 动物”时,很多幼儿都回答“是动物园里的,让小朋友看 的。”“是狮子、老虎、大象....”老师又告诉孩子们“蝴 蝶、蚂蚁也是动物”。很多孩子觉得奇怪,老师又告诉他 们:“人也是动物。”孩子们更难理解,甚至有的孩子争辩 说:“人是到动物园看动物的,人怎么是动物呢?哪有把人关 在笼子里让人看的!”
当我们碰到一些无法解决的问题时会“想一想”或 “考虑一下”,当幼儿发现问题时会提出并思考‘是 什么”或“为什么”,都是思维的表现。
(二)思维与感知觉
感知觉(直接反映):颜色,形状 思维 (间接反映) :概念
(三)思维的特性
1.思维的间接性 思维的间接性是指人能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或其他 事物作媒介,理解和把握那些没有直接感知或根本 不可能有直接感知的事物、事物间的关系及事物发 展的进程。 2.思维的概括性 思维的概括性是指将同一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特征 以及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抽取出来,概括,得出 结论。
三、幼儿思维的发展 (一)幼儿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
1.婴儿期和幼儿初期的思维具有一定的直观行动性 (1)思维依赖直观的事物和情境 (2)思维离不开儿童自己的动作 2.幼儿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3.幼儿晚期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
(二)幼儿对概念的初步掌握和分类能力的发展
1.幼儿对概念的初步掌握 (1)幼儿概括的特点与对概念的掌握 幼儿概括能力有以下两个特点: ①概括的内容比较贫乏; ②概括的特征很多是外部的、非本质的。 对概念的掌握: ①内涵与外延不准确; ②大多数是具体实物概念,不易掌握抽象性质概念、关系 概念、道德概念。
4.主次不分
• 一个妈妈对儿童说:“留神别吃下苹果里的虫子。”宝宝 说:“为什么我要留神呢?该让它留神我才是。”这也是 儿童的可爱之处,所以,幼儿说话抓不住问题的关键,家 长要保持足够的耐心来倾听。
把握不同阶段儿童的思维特点
把握不同阶段儿童的思维特点思维力是孩子智力活动的核心,也是智力结构的核心,而人的智力因素都是从孩提时代开头进展的。
要让孩子更聪慧、更胜人一筹,父母就应从小就培育孩子的思维力气。
什么是思维?心理学一般把思维定义为: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和概括的熟识过程,并且通过这种熟识,可以把握事物的一般属性和本质属性。
为了提出和解决生活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孩子们在思维活动中进行着各种心智操作,这个过程布满了思索与推断,也体现了孩子在不同阶段所表现出的心理活动,主要包括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具体化。
·分析: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成各个部分、个别方面和个别特性,并加以熟识的过程。
·综合:是指把个别属性、个别方面结合成为某个整体。
·比较:是确定事物之间相同与不同之处的过程。
·抽象:是在比较基础上分别出事物共同的本质的特征。
·概括:是将抽象的部分事物共有的本质特征结合起来,并推广到同类其他事物上的过程。
·具体化:是在概括的基础上,将对事物的一般熟识,应用到相应的个别事物上去。
一、思维力的进展培育和训练孩子的思维力气,必需先了解人的思维进展的过程。
思维的进展总趋势是:有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即由动作思维进展到形象思维,再依次进展到抽象规律思维。
·0~3岁:最早的思维活动——动作思维这一阶段,婴幼儿的思维是依靠感知和动作来完成的。
他们在听、看、玩的过程中,才能进行思维。
比如,婴幼儿常常边玩边想,但一旦动作停止,思维活动也就随之停止。
·4岁:从动作思维向形象思维过渡3岁后,幼儿的思维就可以依靠头脑中的表象和具体事物的联想开放,他能摆脱具体行动,运用已经知道的、见过的、听过的学问来思考问题。
虽然这时动作思维仍占相当大的部分,但形象思维仍占据了很大比例。
他的思维活动必需依托一个具体形象来开放。
·5~6岁: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但已经初步消逝抽象规律思维。
浅析0-18岁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
浅析0-18岁不同年龄阶段学⽣的认知发展特点教育是国之⼤计,也是党之⼤计。
使命、责任、追求全落在了每⼀位⼈民教师的肩上,如何让孩⼦教育好、发展好、成长好则是每⼀位⼈民教师所要不断探索研究的。
研究表明,理解并掌握学⽣不同的年龄阶段发展特点才能对症下药,才能根本上解决如何教如何学的问题。
经过查阅资料,我总结了从幼⼉到⾼中不同年龄阶段的认知发展特点,如下:⼀、学前⼉童阶段认知发展阶段特点针对幼⼉阶段的认知发展特点,著名的⼼理学家⽪亚杰将学前⼉童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学前⼉童阶段主要处于前两个阶段,其特点如下:1、感知运动阶段(感觉-动作期,0-2岁)此阶段⼉童的主要认知结构是感知运动图式,⼉童借助这种图式可以协调感知输⼊和动作反应,从⽽依靠动作去适应环境。
通过这⼀阶段,⼉童从⼀个仅仅具有反射⾏为的个体逐渐发展成为对其⽇常⽣活环境有初步了解的问题解决者。
感知运动阶段是幼⼉思维发展的萌芽阶段。
a.⼉童视觉的发展:视敏度的发展、颜⾊视觉的发展;b.⼉童听觉的发展:听觉的感受性与⾔语听觉逐渐完善;c.⼉童触觉的发展:视触觉的协调,动觉发展;d.⼉童的知觉发展主要特征:对⽅位知觉、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距离知觉、形状知觉不断发展等。
2、前运算阶段(前运算思维期,2-7岁)⼉童将感知动作内化为表象,建⽴了符号功能,依据表象进⾏思维,从⽽使思维有了质的飞跃。
⼆、⼩学⽣认知发展阶段特点(⼀)感知觉的发展在整个⼩学阶段,⼩学⽣的感知觉发展很快。
低年级⼩学⽣感知事物时较笼统,往往只注意表⾯现象和个别特征,时、空特性的知觉也不完善。
随着教学过程的深⼊,⼩学⽣的感知能⼒有了很⼤提⾼,知觉的有意性和⽬的性明显发展。
他们已能从知觉对象中区分出基本的特征和所需要的东西,对于时间单位和空间关系的辨别能⼒也逐渐增强,其准确性、系统性都不断地提⾼。
(⼆)注意的发展⼩学⽣的注意⼒发展表现在注意的⽬的性和注意品质的发展两⽅⾯。
简述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
简述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学前儿童指的是3岁到6岁之间的儿童,这个阶段是儿童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
学前儿童的思维发展具有一般特点,下面将对这些特点进行详细描述。
1. 意象思维的主导学前儿童的思维活动主要依赖于感觉和形象表象,他们的思维活动以感知、形象思维和想象为主。
他们往往通过观察和操作来获取和处理信息,通过感觉和形象来思考问题。
他们的思维活动还不够抽象,不能进行抽象的逻辑推理。
2. 单一分类的思维方式学前儿童的分类思维还比较简单,他们往往采用单一分类的思维方式,即将事物按照某种共同特征进行分类。
例如,他们可能将所有的动物都归类为“猫”,或将所有的车都归类为“汽车”。
这种分类方式还不够灵活,缺乏细致的差别。
3. 中心思维的显著特点学前儿童的思维活动往往以中心思维为特点,即将一个事物或一个观点作为中心,围绕这个中心进行思考和表达。
他们的思维活动还较为片面,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和影响。
例如,当他们围绕一个中心思考问题时,往往会忽视其他与之相关的信息。
4. 逆向思维的困难学前儿童的逆向思维能力较弱,他们往往不能从结果反推出原因。
例如,当他们看到一只破碎的杯子时,他们往往只能说“它破了”,而不能说“它摔了”。
他们缺乏对因果关系的理解和推理能力。
5. 形象符号的使用学前儿童的思维活动还主要依赖于形象符号的使用。
他们往往通过观察、模仿和操作来获取和处理信息,通过视觉、听觉和触觉来认识和表达事物。
他们还喜欢使用形象符号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如画画、玩具等。
6. 动态思维的特点学前儿童的思维活动具有较强的动态性和变化性。
他们的思维活动往往是多样化的,随着情境和需求的变化而变化。
他们的思维活动还较为具体和直观,缺乏抽象和逻辑推理的能力。
他们喜欢通过实践和体验来认识和理解事物。
7. 意识和自我意识的逐渐发展学前儿童的意识和自我意识逐渐发展。
他们能够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具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他们开始表达自己的意愿和需求,开始关注自己和他人的情感和需要。
儿童思维发展阶段
儿童思维发展阶段儿童早期的思维以直觉行动思维为主,幼儿中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幼儿末期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有着三个阶段。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儿童思维发展阶段相关资料,一起来看看吧!儿童思维发展阶段1.直觉行动思维0~2岁幼儿的思维主要是直觉行动思维。
直觉行动思维是指主要利用直观的行动和动作解决问题的思维。
直觉行动思维离不开幼儿对客体的感知和动作,是幼儿早期出现的萌芽状态的思维。
皮亚杰认为这个阶段幼儿思维的发展有两个明显的标志:一是幼儿有时不用明显的外部尝试动作就能解决问题;二是产生了延迟性模仿能力。
所谓延迟性模仿是指模仿的对象或动作在眼前消失一段时间后对行为或动作的模仿。
在皮亚杰看来,这一阶段的幼儿思维发展的最大成就之一就是获得了“客体永久性”的概念,即幼儿明白了消失在眼前的物体仍将继续存在。
皮亚杰认为,幼儿在没有直接感知物体时却相信物体仍然存在是一个逐步学习的过程,贯穿整个感知运动阶段,其典型的表现就是婴儿出现藏猫猫的游戏行为。
直觉行动思维是贯穿人的一生的思维方式。
幼儿的直觉行动思维离不开幼儿对实际物体的感知和动作,因而缺乏行动的计划性和对行为结果的预见性,思维具有明显的狭隘性。
2. 具体形象思维2至6、7岁幼儿思维的主要形式是具体形象思维。
具体形象思维是利用事物的形象以及事物形象之间关系解决问题的思维。
这一阶段的幼儿虽然摆脱了对动作同步性的依赖,但仍受到具体事物的形象和动作的影响。
皮亚杰将这一阶段幼儿的思维称为前运算阶段。
皮亚杰又进一步将这一阶段分为两个阶段:前概念阶段和直观阶段。
前概念阶段幼儿思维的特点表现为幼儿普遍存在的泛灵论和自我中心主义。
幼儿的泛灵论是指幼儿将一切物体都赋予生命的色彩。
例如,幼儿认为在采摘植物时植物会受到伤害,植物也会感到疼痛。
‚自我中心主义的幼儿完全以自己的身体和动作为中心,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去认识事物,不能认识到自己的思想可能与别人的思想不同,因而不能从客观的、他人的立场去认识事物。
学前儿童的思维与敏感期
05
如何利用学前儿童的思维与敏感期
培养语言能力
总结词
通过丰富多样的语言环境,激发学前儿童的语言潜能。
详细描述
提供良好的语言环境,多与孩子交流,鼓励他们表达自 己的想法和感受。利用故事、儿歌、绘本等资源,培养 孩子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
培养动手能力
总结词
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学前儿童的精细动 作和创造力。
加强家庭教育指导
在教育实践中,应充分尊重儿童的个 体差异,根据不同儿童的特点和需求, 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
家长在学前儿童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应 加强对家长的指导,帮助家长了解敏感期的 发展特点,提供科学的教育方法和策略。
创设丰富的学习环境
为学前儿童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环境, 提供多种感官刺激和学习机会,激发 儿童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的绘画创作。
形象思维的发展有助于学前儿童 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想法, 促进其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发展。
逻辑思维
逻辑思维是指学前儿童通过概念、判断和推理等思维活动来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思维 方式。
在逻辑思维阶段,学前儿童开始能够进行较为复杂的思考和推理,如进行简单的数 学运算或理解较为抽象的概念。
逻辑思维的发展有助于学前儿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为其后续的学习和发展打 下基础。
研究目的与意义
研究目的
探讨学前儿童的思维发展特点和敏感 期,为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提供科学的 教育方法和指导。
研究意义
了解学前儿童的思维与敏感期有助于 促进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提高教育 质量,为未来的学习和成长打下坚实 的基础。
02
学前儿童的思维发展
感知思维
感知思维是指学前儿童通过感觉器官来认识 和了解周围事物的思维方式。
1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概述
目标3 在探究中认识周围事物和现象
3~4岁
1. 认识常见的动植物,能注 意并发现周围的动植物是多 种多样的。 2. 能感知和发现物体和材料 的软硬、光滑和粗糙等特性 。 3. 能感知和体验天气对自己 生活和活动的影响。 4. 初步了解和体会动植物对 人类的贡献。
例:
白天热还是晚上热?
早晨,两位小朋友在街心公园跑步,树枝、草叶上挂满了露珠,长椅上也是湿漉漉的。
幼儿A忽然想到一个问题,问幼儿B:“你说是白天热还是夜里热?” “当然是白天比夜里
热?” 幼儿B回答。 “我认为正好相反。你看,昨天晚上热得树木、花草出了那么多汗。”
例:
一天,女儿忽闪着眼睛问我:“爸爸,人是怎么来的呢?”我想了想,就尽量用通俗明了 的语言说道:“青青,是这样的,人的爷爷的爷爷的爷爷,就是人的祖先,就是猴子……” 女儿咯咯笑着说:“爸爸说话好啰嗦呀!”我笑着继续说:“猴子很聪明,又特别喜欢干活, 过了很久很久,猴子学会了站着走路,也学会了说话,然后就变成了我们现在的人,懂了 吗?”
半天,女儿点点头说:“噢,怪不得猴子越来越少了,原来都变成人了。”啊?我吃惊
得张大了嘴巴。她扫了我一眼,继续补充说:“爸爸,我明白了,动物园里的猴子都是懒猴
子,我们和妈妈都是聪明的猴子。”
通过以上案例,你认为儿童有科学吗? 如果儿童有科学,那么儿童的科学又是什么样子呢? 学前儿童是怎么来学习科学的呢?
狭义:指学前儿童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身的活动,对周围的自然界(包括人造自然)进 行感知、观察、操作、发现,以及提出问题、寻找答案的探索过程。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实质是儿童的科学探索活动。
四、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价值
(一)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与社会发展 (二)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与个体发展 对幼儿而言: 1、科学教育有助于幼儿获得科学知识、探究技能以及培养科学态度 2、科学教育能够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科学知识、好奇心、科学兴趣、态度等 有利于儿童主动性、自信心、独立性、创造性等品质的发展。 3、科学教育能够启迪儿童的心智,影响一生发展 给儿童的一生带来深刻影响。 爱因斯坦、爱迪生、对诺贝尔奖获得者的调查:幼儿园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人类的许多学科分支各自从不同的角度研究思维。
儿童心理学从思维发生的角度,研究思维是怎样从直觉行动思维发展成具体形象思维而又怎样最终到达抽象逻辑思维。
儿童思维的不同发展层次,分别称为直觉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
这三种水平的思维反映了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
一、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一)直觉行动思维儿童与成人一样,都在积极的活动中反映着现实。
婴儿的活动单位是动作。
婴儿的动作是构造智力大厦的砖瓦,动作发展与心理发展的关系非常密切。
儿童早期动作的发展水平在某种程度上标志着心理发展的水平,同时,动作的发展又促进着心理的发展。
那么,儿童初期动作的发展水平又如何呢?新生儿具有先天性的反射动作,主要有吸吮反射、抓握反射、拥抱反射、踏步反射等。
这些先天反射到一定时期便自行消失。
新生儿的双手呈握拳状。
出生后12周,手指才松而屈,16~20周开始有真正的抓握,即一种以触—视觉为线索的自觉抓握。
婴儿从16周起,粗糙的手臂活动按发育成熟的程序,逐渐出现类似于捋、抓握、操纵和探索等精细动作。
因此,格塞尔把16周看做婴儿动作发展的转折阶段。
此外,16周的婴儿其头、眼、手的协调也迅速发展,颈部肌肉得到了充分发育,在别人的扶持下,可以不太稳地保持坐姿。
28周的婴儿能坐在椅子上,双手能灵活地活动,不但能伸出一只手去抓握物体,还会把物体从一只手递交到另一只手。
40周的婴儿能伸出食指作戳拨、撬动和抚摸,他们能成功地拉住线,并能在不抬高腕部的情况下用拇指指端与食(中)指指端拿起一粒小糖丸(儿科临床上称为平指摘)。
从40周婴儿的动作表现上我们可以看出他们的指端、舌尖、足和足趾正在逐渐成熟起来。
52周的婴儿能精确地抓起小糖丸或细线,但握住后再松开的能力控制较差。
60周(15个月)的儿童一般能独立行走,能叠两块方木,并能用手表示意图。
72周(18个月)的儿童开始能对各方面的动作进行协调,走路不摔跤,甚至能够开始跑动。
24个月的儿童能用蜡笔画一竖,能叠6块方木,能用3块方木排成一行,这表明他们对垂直和水平方向的动作已掌握了一部分。
学前儿童认知发展(二) - 学前教育学院
学前儿童认知发展主题(二)思维与想象一、思维发展概述1.思维的界定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是以词为中介,通过概念、判断和推理的形式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律。
学前儿童心理学里面思维的概念要比上面的定义宽泛,不仅包括上述定义讲的抽象逻辑思维,还包括思维的萌芽以及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过程中的各种过渡形态。
思维的发展是一个从无到有,从萌芽到成熟的发展过程,抽象逻辑思维只是思维的一种形式,也是最高级的思维形式,其间经历了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一系列演变。
演变的历程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从思维工具的变化来看,从主要借助于感知和动作,到主要借助于表象,再过渡到借助于概念;●从思维方式的变化来看,从直觉行动性思维,到具体形象性思维,再过渡为抽象逻辑思维;●从思维反映的内容来说,从反映事物的外部联系、现象到反映事物的内在联系、本质;从反映当前事物到反映未来事物。
以上不是三个发展过程,而是从三个角度来描述同一个发展过程。
2.思维的概括性、间接性和问题解决概括性和间接性是思维的两个基本特性。
概括:指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共同属性或规律提取出来。
儿童的概括水平是衡量儿童思维发展的重要指标。
间接:指借助一定的媒介或一定的知识经验对事物进行间接的反映。
正是由于思维具有间接性,所以人才能反映不在眼前的事物、未曾经历的事物,才能超越感知觉,认识看不到的事物,才会扩大认识的范围和深度。
解决问题:是指人们在活动中面临新情境与新课题,又没有现成的有效对策时,所引起的一种积极寻求问题答案的心理活动过程。
思维产生于问题,表现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思维的主要作用在于问题的解决。
3. 思维的种类根据思维发展过程划分为:感觉运动思维、前运算思维、具体运算思维、形式运算思维。
根据思维的内容划分为:直观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语词逻辑思维。
根据思维的创新程度划分为:常规思维、创造性思维。
4.思维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意义思维的产生使儿童的认识过程发生重要质变。
第七章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第七章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第七章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第一节思维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重大意义一、思维的发生标志着儿童的各种认识过程已经齐备儿童的各种认识过程并不是在出生时都已具备的,而是在以后的生活中逐渐发生发展的。
思维是复杂的心理或动,在个体心理发展中出现较晚,他是在感觉、知觉、记忆、想象等心理过程的基础上形成的,所以,思维的发生,说明儿童已经具备了人类的各种认识过程。
二、思维的发生发展使其他认识过程产生质变思维发生以后,不是孤立的进行活动,它参与感知和记忆等认识过程,使这些认识过程发生质变。
由于思维的参加,知觉已经不是单纯的反应事物的表面特征,而成为在思维指导下的理解了的知觉,儿童的知觉也就变得复杂化。
同样,思维的参与使儿童的机械记忆发展成为意义记忆。
三、思维的发生发展使情绪、意志、社会性行为得到发展思维好似儿童的情绪或动越来越复杂,出现了恐惧情绪、关爱情感、道德情感等高级情感,这些情绪和情感都与对事物的理解密切相关。
思维的发生是儿童出现了意志行动的萌芽,也使儿童开始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理解自己的行为所产生的社会性后果。
四、思维的发生标志着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出现思维的发生使儿童具备了对事物进行概括、间接反映的可能,从而出现了一时特征的初级形态,开始出现不同于动物的心理特征。
儿童通过思维活动,在理解自己和别人的关系中,逐渐的认识自己。
第二节思维的发生及发展趋势一、思维发生的时间及标志:儿童的思维在2岁左右发生,发生的标志是出现最初的语词概括。
儿童的概括能力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直观的概括:儿童最初对物体最鲜明、最突出的外部特征(主要是颜色)进行的概括。
这时的语词只是代表某一物体的名称,没有概括的功能。
比如,小孩说的“灯”只是代表他自己房间里的那盏灯,而不是代表所有的“灯”。
第二阶段:动作概括阶段:儿童学会了用物体进行各种动作,逐渐掌握各种物体的用途。
儿童使用物体的动作,使儿童的概括方式发生显著的改变,儿童不再根据颜色来概括各种不同的实物,开始根据形状来概括。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六章-思维
在广阔的草地上,有一头牛在吃草。 这头牛一年才吃了草地上一半的草。问,它要把草地上的草全部吃光,需要几年?
牛永远也不会把草吃光, 因为草会 不断的生长。
人类至今只有几百万年的历史,但是为什么可以知道地球已经存在了46亿年之久?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内部规律的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 属于认知的高级阶段。
感觉 颜色鲜艳、芳香扑鼻 知觉 鲜花非常美丽 思维 根据记忆推断春天来了
间接性
(直接反映)
(间接反映)
◈ 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 是认知活动的高级形式。 “让我想一想”“请你考虑考虑”。这种“想”和“考虑”, 就是指人的思维活动。
◈ 思维的发生时儿童心理发展的重大质变。
六、思维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思维的发生标志着儿童的各种认识过程已经齐全
◈ 儿童的认识过程是在出生以后的生活中逐渐发生的。思维是复杂的心理活动, 在个体心理发展中出现较晚。它是在感觉、知觉、记忆等心理过程的基础上形成的。 思维的发生, 说明儿童已具备了人类的各种认识过程。
不久, 在我国某研究单位和一些农民用发霉花生长期喂养鸡和猪等家畜, 也产生了上述结果。
1963年澳大利亚又有人用霉花生喂养大白鼠、鱼、雪貂等动物, 结果被喂养的动物也大都患癌症死了。
霉花生有毒
【例】从下面的事实中概括观点 (1)贝多芬弹钢琴的时间长了,手指发热,就在凉水里浸泡。 (2)作家杰克·伦敦在房子里的窗帘、衣架、橱柜、镜子上挂满写有词语、资料的长纸条,以便随时看到、记忆。 (3)居里夫人在巴黎大学时,晚上在图书馆用功,经常到后半夜两点多,有时饿得竟晕倒了。 三人的共同点: 一是都在自己的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二是都具有一种勤奋刻苦的精神。 于是可以概括出以下结论: 在事业上取得伟大成就的人,大都具有勤奋刻苦的精神。
0303-《学前心理学》作业答案
判断分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1.对学前儿童来说,他们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个性。
2.可以利用各种刺激物对婴幼儿的感觉进行刺激,以开发其早期智力。
3.皮亚杰认为,儿童是对环境的积极主动的探索者。
4.3岁幼儿相信一个人同时有两种不同的情绪,如一边哭一边笑。
5.刚出生不久的新生儿已经具有自我。
6.3-4岁儿童身上存在明显的双人或集体独白。
7.儿童的依恋一般要在2.5岁以后才能真正形成。
8.到1岁大时,婴儿已经能够"以貌取人”了。
9.尊重儿童的关键是尊重儿童的游戏权。
答案:1.错。
儿童的个性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对学前儿童来说,他们的个性远没有形成。
2.错。
感觉轰炸会让婴幼儿退却,并会对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乐趣构成威胁。
3.对。
儿童不是简单地对外部刺激作出反应,而是积极主动的探索者和实践者。
4.错。
由于受认识水平的限制,年幼儿童很难相信一个人同时有两种不同的情绪。
5.错。
刚出生的新生儿没有自我,他们的第一个任务是将自己与周围环境区别开来。
‘6.对。
这一年龄的儿童,相互之间说话,但并不构成沟通思想或传递信息的功能。
7.错。
儿童依恋的形成一般在6个月至2.5岁。
8.对。
婴儿很早就具有视觉偏好,能长时间注视漂亮的面孔。
9.对。
游戏是儿童的工作,游戏是儿童的生命,也是儿童的权利。
简答题:1.简述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几大主题。
2.如何理解婴儿的微笑。
3.简述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
4.简述爱斯沃斯的依恋类型。
5.阐述父母鼓励对孩子同伴关系的作用。
6.简述儿童早期依恋发展的阶段。
7.如何理解儿童早期词使用的扩张与缩小倾向。
8.简述学前儿童自我评价的发展。
9.如何理解幼儿的愤怒情绪。
10.简述婴儿记忆形成的条件。
11.简述心理过程的内容。
12.简述皮亚杰关于语言与儿童思维的关系。
13.简述加拿大布里奇斯情绪的观点。
14.简述儿童语言发展的准备阶段。
15.影响依恋安全性的因素有哪些?16.简述幼儿具体形象思维的特点。
17.试比较两类不同性质同伴关系。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是指学龄前阶段(3-6岁)儿童理解事物、运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发展过程。
在这个阶段,儿童的思维正逐渐从感知向概念过渡,从单纯形象思维向具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发展。
下面将详细探讨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学前儿童的思维发展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感知思维:3-4岁的学龄前儿童主要通过感知来认识世界。
他们将注意力集中在感官经验中,通过观察、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来获得信息。
例如,他们会触摸、闻、尝、听火车,通过感官体验来认识火车。
2.形象思维:4-5岁的学前儿童开始具备形象思维的能力。
他们可以通过想象力和符号的使用来思考和表达。
例如,他们可以通过玩具模型或绘画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或想象,可以用玩具车模拟驾驶。
3.具象思维:5-6岁的学前儿童开始具备具象思维的能力。
他们可以通过观察、分类和比较来理解事物。
例如,他们可以将玩具按照颜色、形状或尺寸进行分类,可以比较两个物体的大小、重量或高低。
4.抽象思维:6岁及以上的学前儿童开始具备抽象思维的能力。
他们可以进行逻辑思维,进行推理和解决问题。
例如,他们可以通过观察和分析来解决数学问题,可以进行简单的推理和判断。
除了上述几个思维发展方面,学前儿童的思维还有以下几个特点:1.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学前儿童倾向于将事物看作整体,而不是关注细节或部分。
例如,他们可能会将一个完整的人形认为是一个大头和一个身体的组合,而不是由头部、手臂、腿部等部分构成。
2.可逆性的缺乏:学前儿童缺乏逆向思维的能力,即不能理解反方向或逆过程。
例如,他们可能不能理解衣服穿反的概念,认为只要穿上就可以了。
3.过度一般化:学前儿童倾向于将自己的经验一般化到所有类似的事物上,缺乏具体化和个性化的思维。
例如,他们可能认为所有狗都会咬人,或者认为所有红色的东西都是苹果。
4.智力发展不平衡:学前儿童的智力发展不均衡,他们在不同领域的思维能力可能存在差异。
例如,他们可能在语言表达方面较强,但在数学思维方面相对较弱。
皮亚杰认为,学前儿童的思维是一种_论皮亚杰的儿童自我中心理论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启示
皮亚杰认为,学前儿童的思维是一种_论皮亚杰的儿童自我中心理论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启示1 皮亚杰的儿童“自我中心”理论概述儿童的“自我中心”是由瑞士的早期教育专家皮亚杰在他的《儿童的语言和思维》中提出,指儿童不能区别自己的观点和别人的观点,不能区别自己的活动和对象的变化,把一切都看作与自己有关,是自己的一部分。
①儿童的自我中心主义发生在儿童的两个阶段:首先是0~2岁的感知运动阶段,儿童还没有把主体和客体区分开,把自己和外界区分开,儿童和世界是混沌一体的,婴儿没有世界和自我的概念,儿童是“自我中心”的;第二个阶段是出现在2~7岁的前运算阶段,儿童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和他人的观点区分开来,认为自己的观点就是他人的观点,分不清自己的观点与其他人观点之间的差别,在这个意义上又表现出“自我中心”。
儿童的自我中心是儿童认知过程中的发展规律,它的本质在于儿童的思维缺乏可逆性。
直观表现是:儿童以自己的感知动作、情绪情感、主观意愿等为中心,从自己的观点和立场看待周围世界中的一切。
儿童的“自我中心”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儿童泛灵论背后的实在主义,道德发展阶段中的他律阶段都根源于儿童认知发展过程中的自我中心。
2 去中心化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性2.1 去中心化有利于儿童自我的形成和发展在感知运动阶段,儿童还没有形成自我意识,还不具备“我”的概念,儿童还没有意识到自己是主体,外部世界是客体。
儿童除了自己的动作,对外界一无所知,还没有把自己从混沌的世界中分离出来。
这个阶段的去中心化能帮助儿童认识到自己和对象是有区别的,是独立于客体之外的存在,是不依赖于外部世界的主体。
去自我中心有利于儿童自我意识的形成,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基础。
儿童以一个独立的主体作用于社会,也是日后儿童自尊自信等品质形成的必要条件。
2.2 去中心化有利于儿童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形成良好的社会交往技能儿童之间的纷争和矛盾往往在于儿童不能换位思考,即不明白对方可能具有和自己不同的观点,不能站在对方的立场上看待问题,把自己的观点和要求作为评判一切的标准。
国家开放大学《儿童心理学》章节自测参考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儿童心理学》章节自测参考答案第一章绪论1.参照我国学制对儿童发展阶段的划分,学前儿童是指进入小学阶段学习前的儿童的统称。
其中幼儿阶段是指____的儿童。
A.4-6岁B.3-6岁C.受精卵形成到3岁2.学前儿童的发展是一个系统的整体。
但在研究和学习中,我们会可以将儿童的发展划分为生理发展、认知发展、____发展三大领域。
A.情感和社会性B.游戏C.感知觉D.道德3.中世纪以前,人们多半认为儿童是成人的雏形,是____A.成人的翻版B.环境的产物C.有自己特点的成长中的个体D.“小型成人”4.系统地对儿童进行研究开始于____。
A.十九世纪末期B.中世纪C.中世纪以前D.上世纪六十年代5.____提出了“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在出生时就如一块白板,一切知识和观念及行为模式都是从经验中获得的。
他强调要培养儿童的兴趣、发展儿童的独立能力,并认为良好习惯的培养应从小开始。
A.法国思想家卢梭B.英国哲学家洛克D.达尔文6.科学儿童心理学的产生,以1882年德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的____《儿童心理》一书的出版为标志。
A.普莱尔B.弗洛伊德C.皮亚杰D.华生7.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____用学习理论进行了一些开创性的实验,____提出了精神分析理论及早期经验重要性的假设,____在瑞士开始了他对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这三个理论最后成为现代儿童心理学的支柱。
A.皮亚杰、埃里克森、华生B.华生、弗洛伊德、皮亚杰、埃里克森C.弗洛伊德、皮亚杰、埃里克森D.华生、弗洛伊德、皮亚杰8.强调教育必须贯彻适应自然的原则,遵循自然界的“秩序”的是____。
A.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B.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C.英国哲学家洛克D.法国思想家卢梭9.认为儿童是“高贵的野蛮人”,他们生来就被赋于了一套有序、健康成长的普遍进程表的是____。
A.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B.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C.英国哲学家洛克D.法国思想家卢梭10.不同学术背景的研究者开始观察、记录自己子女的发展,并以婴儿传记的形式出版,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婴儿传记作者是____。
学前教育学和心理学简答题答案
简答题简述儿童发展的特征。
(1)个体发展是有规律的进行(2)发展具有个别差异(3)发展具有阶段性陶行知提出的解放儿童创造力的六个解放是什么?陶行知在了解儿童身心特点的基础上,要解放儿童的创造力,他主张“六解放”:(1)解放儿童的头脑。
(2)解放儿童的双手。
(3)解放儿童的眼睛。
(4)解放儿童的嘴。
(5)解放儿童的空间。
(6)解放儿童的时间。
谈谈游戏对儿童情绪发展的作用。
游戏对儿童情绪发展的作用是:(1)游戏是儿童表现情感的一种重要方法;(2)游戏是儿童克服情绪紧张的一种手段。
孩子们可以在游戏中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
(3)游戏有助于消除孩子愤怒的心情。
对幼儿实施批评法应注意哪些问题?实施批评法时应注意的事项有:(1)要根据不良行为的性质选用不同的批评方法。
(2)批评要有针对性,实事求是,注重事实和儿童的态度。
(3)批评必须做到公正合理,以促进儿童身心发展为原则。
(4)批评要考虑儿童的年龄特点和个性特点。
(5)批评要注重实效。
学前教育面临的社会发展需求是什么?学前教育面临的社会发展需求是:(1)培养全面素质(2)重视培养竞争意识、竞争道德、竞争能力。
(3)重视培养幼儿开阔的眼界、宽阔的胸怀、开放性的思维习惯。
(4)重视培养创新精神简述幼儿园应担负的教育幼儿的责任。
幼儿园担负教育幼儿的责任有:(1)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全面发展。
(2)早期发现幼儿的身心障碍,进行早期治疗。
(3)对处境不利的幼儿进行补偿性教育,使广大幼儿接受教育。
怎样帮助幼儿处理好同伴关系?(1)教给幼儿必要的社会交往技能(2)纠正幼儿的不良行为,解决幼儿之间的冲突。
①正确引导幼儿的竞争行为②对幼儿的攻击行为的矫正③对幼儿说谎行为的纠正④对幼儿告状行为的纠正家庭教育有哪些特点?家庭教育的特点有:(1)家庭教育的率先性。
(2)家庭交往的密切性。
(3)家庭教育内容的丰富性和生活性。
(4)家庭对受教育者的控制方式具有多样性。
(5)家庭教育的终身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众所周知,新生儿从一个毫无生活能力的弱者成长为一个改造自然与社会的强者,需要经历漫长的发展过程,而认识世界的抽象思维能力更是人类文化发展中的一项极其重要的能力,正因为拥有这样的能力,人才成其为人。
思维是复杂的心理活动,是一种人类将周遭生活经验与知识的累积做出理解的反应。幼儿思维的发展,表现在幼儿出现意志行动的企图,幼儿开始确立自己的行动目的,理解行动的意义,继而能够按一定的目的去实现行动意图的思维最初是直观行动,然后出现具体形象,最后发展成抽象逻辑推理的思维。学前幼儿的思维发展主要是直观行动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属于高级的思维方式,学前幼儿大多还没有具备这种思维能力,只能说是处于抽象逻辑思维方式的萌芽期。
1、直观行动思维
动手玩科学促进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学前幼儿的思维方式,在直觉行动思维的基础上,具体形象思维逐渐发展,成为幼儿思维的主要形式。具体形象思维的特点是具体性和形象性,表现在幼儿依靠事物在脑海中的形象来思维。幼儿的脑中充满颜色、形状、声音等生动的形象,幼儿在思维时就是运用这些形象进行运算、解决问题。
又称“直觉行动思维”,主要是以直观的行动方式进行。直观行动思维是最低水平的思维。这种思维的概括能力水平低,而更多依赖感知和动作的概括。这种思维方式在2~3岁的儿童身上表现最为突出。在3~4岁儿童身上也常有表现。这些幼儿离开了实物就不能解决问题,离开了玩具就不会游戏。年龄更大一些的幼儿,在遇到困难的问题时,也要依靠这种思维方式。
2、具体形象思维
具体形象思维是依靠事物的具体形象的联想进行的。幼儿开展游戏,扮演角色,遵守规则,并按照主题来行动,就是依靠在脑海中的相关角色、游戏规则和行动计划的表象进行思维和解决问题。思维的具体形象性是在直观行动性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是幼儿思维的典型方式。
3~6岁的幼儿期是思维开始发展的时期,幼儿时期思维的主要特点是具体形象,它是在直觉行动思维的基础上演化而来,在幼儿末期,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
3、抽象逻辑思维
抽象逻辑思维是人类思维高层次的方式,幼儿后期(5岁以后),是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阶段,发展得早的幼儿表现在概念的掌握、判断和推理的形成,以及理解能力等方面。因此针对幼儿的思维特点,鼓励孩子动手操作科学活动,是激发幼儿发展逻辑推理思维能力的一种很好方式。
幼儿从亲手操作、亲眼目睹、亲身体验实验结果的过程中,以具体的形象思维建立科学概念,建立事物发生变化的因果关系,建立验证猜测的实证态度,除了能激发幼儿对科学概念与科学概念之间的连结,帮助幼儿达到比较、分析、概括和综合等思维基本过程的发展之外,无形中已经培养了孩子的科学技能与科学态度。
对幼儿的科学教育,旨在激发幼儿对自然科学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以扩展领悟自然世界的能力,使孩子成为一个具有科学素养的现代化公民。
事实上,孩子天生就像个科学家,对生活周遭的事物都具有高度的兴趣,喜欢动手操弄,观察事物的变化,这些天生的特质,只要适当地加以引导和鼓励,让孩子保持高度的好奇心和主动学习的兴趣,让孩子的想象力自由发挥,他的心智和思维的发展就能得到快速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