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学案第二专题 第7课 日喻
高中语文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进学解2 学案
曲--工:细致,巧妙;异:不同的。不同的曲调演得同样好。比喻说 法不一而用意相同,或做法不同都巧妙地达到目的。 (8) .动辄
得咎--咎:过失,罪责。动不动就受到指摘或责难。 (9) .焚膏继 晷(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点上油灯,接续日光。形容勤 奋地工作或读书。 (10) .力挽狂澜(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 比喻尽力挽回危险的局势。 我的收获
本文“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等语,是凝聚着作者 治学、修德的经验结晶;从“沉浸酞郁”到“同工异曲”一段,生动表现 出他对前人文学艺术特点兼收并蓄的态度。韩愈作为散文家,也很 推重汉代扬雄的辞赋。本文的写作即有所借鉴于扬雄的《解嘲》 《解 难》等篇,辞采丰富.音节铿锵,对偶工切,虽属赋体,然而气势 奔放,语言流畅,摆脱了汉赋、骈文中常有的艰涩呆板,堆砌辞藻 等缺点。林纾所谓“浓淡疏密相问,错而成文,骨力仍是散文”,故 应说是韩愈特创的散文赋, 为杜牧的 《阿房宫赋》 、 苏轼的 《赤壁赋》 的前驱。文中有许多创造性的语句,如“纂言者必钩其玄“‘焚膏油以 继晷…‘回狂澜于既倒”“年丰而妻啼饥”等到后代压缩为成语, “贪多务 得-一-‘细大不捐…‘含英咀华”“佶屈聱牙”“同工异曲”“跋前踬后” “动 辄得咎”等直接引用为成语。“惟陈言之务去”,吸取古语,熔铸新词, 于本篇尤显。
(1) 以成功在于反复思考分析。 (3 ) .贪多务得--原指学习上务 求尽多地获得知识。后亦指贪心很大,定要满足欲望。 (4) .细大 不捐 -- 原指各方面的内容兼收并蓄。现多指小的大的都不放弃。 ( 5) .含英咀华--比喻仔细体会文章中的精华。 ( 6) .佶屈聱牙--佶 屈:曲折;聱牙:不顺口。指文章读起来不顺口。 (7) .同工异
2.第二段中,“诸生”是从哪几方 l 卣对“国子先生”给予高度评价的?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从治学之勤恳、对于儒学的功绩、文章的境界、为人的成功等 四个方面对先生进行高度评价。这样写是为了表现作者大材小用的 处境,含蓄但是却有力地指斥有司之不明。
高中语文苏教版精品教案《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 日喻》
《日喻》教学设计案【教学目标】1、参照课文注释,借助词典阅读课文。
2、理解作者运用准确、形象的比喻增强文章说服力的方法,理解“道可致而不可学”的含义。
3、鉴赏苏轼杂说的妙处。
【教学重点】比喻的寓意。
【教学难点】品味苏轼杂说夹叙夹议、娓娓道来、深入浅出的语言风格。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整体感知根据课下注释第一条,我们知道这篇文章的标题还有一种:《日喻赠吴彦律》。
即写《日喻》的文章,赠送给吴彦律。
请同学们齐读课文,并且思考苏轼为什么会写这封信呢?(1)齐读课文。
(2)写作缘由交代的很清楚,在最后一段。
“渤海吴君彦律,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部,作《日喻》以告之。
”(3)写作背景及用意,篇末也有说明。
“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
今者以经术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务学。
”引入【写作背景】●据傅藻《东坡纪年录》,此文作于元丰元年(1078),时苏轼任徐州知州。
“经术取士”,指神宗熙宁、熙丰时期,王安石专以经术取士的科举改革、实施青苗法的经济改革等一整套改革方案和实施措施中的内容。
●王安石主持变法(自熙宁二年[1069年]开始,至元丰八年[1085年]结束),考试上“罢贡举词赋科,以经术取士”。
旧日科场以赋取人,读书人“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
今者科场以大意取人,故学者只务空言高谈,而无实学。
再加上考试将王安石与其子王雱编辑训释的《诗经》、《书经》与《周礼》(“三经新义”)作为学校及科考的范本,一般士子为求功名,只拘泥在“新义”上,或囫囵吞枣地背诵陈言死句,或不求甚解地学习经文,或陈义过高地空谈义理,以致于学识、道理浮华不实。
王安石以经术取士,导致士子们在读书时出现了一些问题。
苏轼针对这些问题,劝勉吴彦律学习儒家思想应该坚持的方法。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是如何劝勉的。
二、文本探究1、翻译课文第1至4自然段。
重点解读(1)眇人识日。
以一个盲人识日的生动事例来作比喻,说明要亲自观察,获得直接经验的重要性,勉励人们要脚踏实地的求学论道;不要以耳代目,了解知识要全面,这样才能获得完整的知识。
进学解-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案
进学解-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案一、课程概述本教案是针对高中文言文课程中的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一册中的文本《进学解》进行的教学设计。
本教案旨在通过对《进学解》的解读和分析,对学生进行古文阅读与理解的训练,同时通过该文章的内涵启发学生思考成长和学习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唐代文学的发展历程•掌握《进学解》的阅读方法及其内涵•熟悉典型的唐宋八大家散文的特点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和理解古文的能力;•帮助学生提高写作和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启发学生思考自我成长和学习的多样化和重要性;•唤醒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三、教学重点•掌握《进学解》的意义和文学价值;•理解文章所表达的学习和成长的观念;•培养学生分析和理解古文的能力。
四、预习导学1.课前预习在课前,需要学生自主阅读《进学解》全文,注重以下几点:•确定散文文章的基本体裁和文体特点;•了解文章作者载体、生平和文化背景;•理解文章选材原因和文章写作目的;•分析文章的结构、文本内容及其内涵。
2.预习问答在阅读和理解文章之后,学生需要通过以下问题进行思考和回答:•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本文为什么被称为“进学解”?有什么内涵?•你认为这篇文章有哪些特点?五、教学内容1.文本解析•文学体裁:古文散文•作者背景:欧阳修,字永叔,宋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散文家。
•文章主旨:阐述进学学习的重要性和难点,鼓励人们克服困难,勇往直前,不断提高自身的学业水平。
•分析内容:文章从“正心诫勉”、“为学使人”、“学若不优”、“治学之方”、“学习的阶段”、“划一方便”、“求师心切”、“勤学为良伴”等方面进行论证与阐述。
•文章特点:内容充实生动,层次分明,语言简练明了。
适合初学者阅读,让人理解和接受。
2.重要难点•把握主旨,理解进学的内涵;•熟悉古文的写作方法和阅读技巧。
3.教学策略•师生对话: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讨论和对话,有助于加深学生的理解和思考。
高中语文苏教版精品教案《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 留侯论》7
编制:孙静娴审核:卓爱华审批:日期:
【学习目标】
1通过“五读”教学法,提升学生自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分析文章以“忍”字贯串全篇,层层议论,逐步深化的说理思路。
3学会辩证看待“忍”。
学生活动
一、【检查预习】
(一)、全读:读准读顺读通。
(二)、解读:对文言知识点的落实。
1、请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
3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
二、【质疑探究】【成果展示】
字读
1、请用简短的语言,概括文中写了哪些关于留侯的哪些事情?其中有什么内在联系呢?
2、本文还提到了哪些人物?他们又分别从什么论证角度,用什么论证方法来论证中心论点的?
பைடு நூலகம்想读
郑之惠评价本文“一意反复到底,中间生枝生叶,愈出愈奇。”苏轼的写作思路,对我们的议论文写作有什么启发?
三、【点评提升】
情读
文如其人,言为心声,如何理解苏轼的“忍”?
在漫漫的人生征途上,我们是不是一味的的忍耐退让呢?
四、【检测反馈】
学习运用《留侯论》严谨的论证思路和多样化的论证方法、论证角度,继续把你对“忍”的思考写在周记本上。
学生笔记/
教师备课
学生笔记/
教师备课
1郑伯肉袒牵羊以逆
2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
3其平居无罪夷灭者
4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
5状貌乃如妇人女子,
6不称其志气
7臣妾于吴者
8此固秦皇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9必能信用其民矣
2、请对下列句子设置得分点并进行翻译。
1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2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
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寓言类)教案(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寓言类)教案(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课题:毛颖传教学目标:1、了解写作背景,进而理解寓言主题;2、认识文章通过嬉笑诙谐的寓言形式体现严肃而重大主题的寓庄于谐的写法;3、领会作者善于把握人与物之间的相似点,达到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构思艺术。
教学重点:把握人与物之间的相似点。
教学难点:寓言主题的理解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指导学生读懂文句,理请作者谋篇思路教学进程:一、简介1、学生简介作者2、寓言:一种带有劝喻性或讽刺性的小故事,常用夸张手法描写人物,或把动植物与微生物拟人化,使深奥的生活哲理和道德教训,从简单而又明白易懂的故事中体现出来。
先秦时代,诸子著作中就包含了大量寓言。
唐宋时期,寓言创作进入繁盛阶段。
八大家中柳宗元、韩愈、苏轼为高手。
本文看似传记,但实际上是寓言。
二、自读、理解文句1、提示各段重点词句:第一段:果实使物醢佐匿第二段:次以惧趺居简牍是资其遂兼诸侯乎日见亲宠任事第三段:便敏悉重累拜狎以衡石自程推致见请亦时往第四段:因冠免谢谓君中书,君今不中书邪?所谓尽心者第五段:本其所出《春秋》之成,见绝于孔子,而非其罪2、朗读,讨论疑难,翻译全文。
三、理请作者谋篇思路1、思考:文章各段分别写什么内容?可分为几部分?2、讨论明确:全文五段,可分为三部分:(一)(1-2)写毛颖的家世。
(二)(3-4)写毛颖被皇上重用与抛弃。
(三)(5)作者对毛颖一生的评论。
3、思考:文章以什么谋篇构思?A 感情变化 B 事件 C 时间变化作业:第二课时教学要点:深入理解把握人与物之间的相似点,理解主题。
教学进程:一、阅读探讨1、文章看似为人写的传记,实是以笔写人的寓言,许多句子一语双关,既像写人,又是写笔;既是写笔,又是写人。
妙不可言。
找出这些句子,理解文意,品味其妙处(文后练习一)举例提示:为人强记而便敏自结绳之代以及秦事,无不纂录九流百家皆所详悉日见亲宠任事通于当代事务善随人意虽见废黜终默不泄2、简介写作背景本文作于韩愈三十六至四十七岁间,韩愈仕途坎坷,早年四度应试,才中进士。
活动专题-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案
活动专题-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案一、散文选读教学目的散文作为文言文中的一种重要文体,是学生文化素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对唐宋八大家的散文选读,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还可以启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二、适用对象本教案适用于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以上学生,同时也适用于对唐宋文化和古代文学感兴趣的读者。
三、教学内容本教案主要选取了唐宋八大家的代表性散文作品,包括:1.韩愈《进孔岩覆没殉难者墓志铭》2.柳宗元《与众僧谈禅》3.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4.韩愈《师说》5.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州》6.白居易《大林寺桃花》7.欧阳修《醉翁亭记》8.王安石《临江仙·滟滟随波千万里》通过阅读、分析和讨论这些作品,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唐宋八大家的文学成就,理解他们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影响,同时加深学生对古代文学和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四、教学方法1.阅读和讨论学生可以先阅读散文原文,并对其中的生僻字和句式进行学习和掌握。
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析文稿中的主题、寓意、修辞手法和结构等,进一步理解每篇文章的含义和意义。
2.课外拓展教师可以在教学之外,组织学生进行互动讲解、演讲、诗歌创作等活动,继续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和创造力。
五、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应综合考虑学生的各方面水平,包括阅读理解能力、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等。
同时也应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教师可以通过阅读、写作或小组讨论等形式,对学生进行考评,以检验教学成果。
六、教学建议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和需求,掌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
同时还应注意调整教学节奏和难度,让教育更加人性化和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七、教学成果经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进一步掌握文言文基本阅读能力,理解唐宋八大家散文的文学价值和深层含义,增强阅读说理能力和文化素养,为其未来的学习和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精品教学案:专题七 奏议(2课时)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精品教学案专题七第1课本朝百年无事札子[专题概说]本专题共有两篇文章。
《本朝百年无事札子》中,王安石阐述了自己的变法主张;《教战守策》中,苏轼阐述了教民习武、智战能守以备外患的主张。
《本朝百年无事札子》是王安石呈给宋神宗的一篇奏议。
文章巧妙地采取了旁敲侧击的方法,在论述北宋历代君主功过中总结经验教训,自然则又巧妙地推出了自己的变法主张。
作者以仁宗朝为重点,论述自太祖至英宗五朝的政治,于肯定中提出批评,说理透辟,措辞委婉,富有煽动力,对神宗产生了重要影响,为变法提供了理论准备。
学习本文,重点是理解作者的改革思想及其积极意义,学习文章借题发挥、旁敲侧击、欲抑先扬、寓抑于褒的写法。
《教战守策》是苏轼在应制科考试时所写的一篇“进策”。
文章围绕“教战守”这个中心,援引史实,浅近设喻,正反论证。
在分析北宋形势的基础上,提出了教民习武、能战能守以备外患的主张,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学习本文,重点是理解作者的主张及其意义,学习文章的说理方法。
第1课*本朝百年无事札子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滕文公下》2.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孟子·尽心上》3.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庄子·山木》4.人无礼义则乱,不知礼义则悖。
——《荀子·性恶篇》5.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礼记·中庸》一、字词积累1.字音日晷.(ɡuǐ) 诚悫.(què) 骁.(xiāo)雄奸慝.(tè) 亟.(qì) 繇.(yáo)役申敕.(chì) 疆埸.(yì) 累.(lěi)圣2.通假字农民坏于繇.役繇,同“徭”3.一词多义(1)先⎩⎪⎨⎪⎧①躬以简俭为天下先.名词,表率②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动词,抢先③果不如先.愿形容词,从前的(2)委⎩⎪⎨⎪⎧①虽有文籍,委.之府史动词,交给②委.身为贾人妇动词,托付③花钿委.地无人收动词,散落(3)特⎩⎪⎨⎪⎧①而特.恶吏之残扰 副词,特别②公车特.征拜郎中 副词,特地③胡瞻尔庭有县特.兮 名词,三岁或四岁的兽④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 副词,只是 (4)逸⎩⎪⎨⎪⎧①无有逸.德 动词,失②逸.豫可以亡身 形容词,安闲③鸟起马惊,疾逸.道左 动词,奔跑④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动词,隐逸 (5)以⎩⎪⎪⎨⎪⎪⎧①太宗承之以.聪武 介词,凭借②擅有调发以.伤百姓 连词,相当于“而”③非有良将以.御之 连词,表目的,来④以.科名资历叙朝廷之位 介词,按照⑤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连词,表因果,因为4.词类活用①一以安利..元元为事 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安定;利,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得利②断狱务在生.之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活 ③赏重而信.名词作动词,讲信用 ④拔举疏远..形容词作名词,疏远的人 ⑤君子非不见贵.形容词作动词,尊重 5.古今异义①内以平中国..古义:中原地区。
2022年高中语文苏教版精品教案《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 唐宋八大家小传》
文言文之“翻译句子,分析概括〞导学案【课标导读】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含义2、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并翻译文中的句子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4、分析作品中的形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的观点态度【错因导思】一、文言文句子翻译1、汝那么已矣,还教子读书,以期不坠先业。
生:你就这么要求自己啊,还教孩子读书,到时候不要使祖先的功业堕落。
答案:你就算了,回去后教育〔教〕儿子读书,希望能保持住先人的事业。
错因分析:2、会太原孙传庭调商丘令,知贾生,下车引见,日往谒。
〔5分〕生:适逢太原孙传庭调派到商丘担任县令,得知贾生,下车邀请相见,每天往来。
答案:恰逢太原的孙传庭调任商丘令,了解贾生,到任就引见贾生,每天前往拜谒。
错因分析:3、且天下锐精持锋欲为陛下所为者甚众,顾力不能耳。
〔3分〕生:况且天下有很多拿着锋利兵器的精锐士兵想要被陛下任用的人,只是力不从心罢了。
答案:况且天下磨利兵器、手执利刃想要做陛下所做的事的人很多,只是力量不能到达而已。
错因分析:4、友人以经书题相商,入耳文立就,后有言及者,辄塞耳不敢听。
生:友人用经书相互切磋,听进耳朵了文章立刻完成,又有说到这个的人就塞住耳朵不听。
答案:朋友用经书考题和他商量,考题一传入他耳中文章马上就形成了,后来再有谈到考题的,他就堵住耳朵不敢听了。
错因分析:二、分析概括简答题1贾生生性“落拓不羁〞,请具体举四例说明〔用自己的话表述〕。
〔4分〕生:老年买舟泛游各地,隐居他乡;不顾儿童嘲笑,放歌过街答案:①学习击剑弹琴,喜欢远游。
②除去学籍,与闾里的年轻人为伍。
③仿效阮籍豪饮六十天,射箭击鼓。
④取司马氏银瓢不留姓名。
⑤衣衫不整,歌唱不辍。
错因分析:9根据文中张汝霖的科举经历,概括当时科举考试的相关特点。
4分生:有客观硬性要求;不易考中;内容死板;考官昏聩无能答案:①考生书法的优劣对考试成绩有影响〔字要好〕;②可捐纳财货进入太学;③考题出自经书④考官的喜好直接决定考试结果〔主观〕或考试相对公平。
高中语文《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案全集 苏教版选修
《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案全集进学解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与句子。
2.理解文章"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观点及其对我们修业进德的现实意义。
3.学习本文反话正说,巧于避忌,机智得体的表达技巧。
4.理解文义,并积累出自文中的成语。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与句子。
2.理解文章"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观点及其对我们修业进德的现实意义。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反话正说,巧于避忌,机智得体的表达技巧教学方法:自学与讨论一、文章简析本文写于元和八年(813)。
《旧唐书·韩愈传》:"(愈)复为国子博士,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嘲。
执政览其文……以其有史才,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
""进",即长进、进步。
"学",包括"业"与"行"。
"业"指学业、事业,"行"指德行、品第。
"解",辩解,论析。
"进学解",意谓对增进业、行问题的辨析。
作者指出增进业、行的方法在于"勤"与"思",目的是"业精""行成"。
作者假托向学生训话,勉励他们在学业、德行方面取得进步,学生提出质问,他再进行解释,故名"进学解"。
作者反复强调学子要埋头进德修业,不必考虑有司的明不明、公不公以及自己今后的遇不遇,从而曲折地抒发自己怀才不遇、仕途坎坷不得意的牢骚,也暗寓着对当时执政者不以才德取人,用人不公不明的讽刺。
二、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一)第一部分(第1段):写先生训示。
1、了解文章中的重点词语。
行成于思毁于随治具毕张占小善率以录庸扬有司2、翻译句子行成于思毁于随盖有幸而获选,熟云多而不扬3、分析课文作者先提出一个观点:"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高中语文苏教版精品教案《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 送董邵南序》7
《送董邵南序》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文体“序”,把握重点字词2、理解文章含蓄的表现手法以及所要表达的真正用意二、教学重难点:认识本文名送实留,委婉含蓄的表达方式三、教学时数:一课时四、教学方法:合作探究引导五、教学过程:一解题导入1、序,赠序。
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于临别赠言,即朋友要走了,说一番话送他。
初中学过《送东阳马生序》2、董邵南送别的对象通过《嗟哉董生行》了解他的具体情况寿州属县有安丰,唐贞元时,县人董生邵南隐居行义于其中。
嗟哉董生朝出耕,夜归读古人书,尽日不得息。
或山而樵,或水而渔。
入厨具甘旨,上堂问起居。
父母不戚戚,妻子不咨咨。
明确:一个耕读持家、奉养双亲的传统的读书人形象。
(二)重点句子翻译1、董生举进士,连不得志于有司,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
2、吾知其必有合也。
董生勉乎哉!3、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4、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
董生勉乎哉!5、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三)文本研习1、古代的读书人最终是要学而优则仕,做官通过什么方式?董生有没有参加考试?顺不顺利呢?生齐读第1段明确:“董生举进士,连不得志于有司”连续多次都没考中2、没考中的话,董生做何打算呢?明确:“郁郁适兹土”打算去河北藩镇3、现在的河北是怎样的状况?明确:插入地图介绍小结:在多次在多次没有考中的情况下,董邵南面临着人生的重大抉择,要么继续留在长安复习考试;要么回家乡耕读持家、奉养双亲;要么北上去河北,董生究竟选择哪条路了?4、面对董生要去河北,韩愈的态度是怎样的呢?生自读文章明确:对于韩愈的态度,无非有两种:一种是支持他去;一种是反对他去。
5、在第1段中韩愈的态度是怎样的呢?生齐读第一段明确:吾知其必有合也。
董生勉乎哉!6、为什么韩愈肯定董生去河北一定会“有合”呢?明确:怀抱利器7、结尾“董生勉乎哉”的含义是什么?明确:翻译成现代汉语“小董,你加油哦“小结:在第一段中韩愈用了一个合字,看上去还是蛮支持董生去河北的8、夫以子之不遇时,()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吾()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以吾子之行卜之也。
高中语文(进学解)教案 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案 教案
专题一论说进学解韩愈班级某某学号一、学习目标:1.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与句子。
2.理解文章“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观点及其对我们修业进德的现实意义。
3.学习本文反话正说,巧于避忌,机智得体的表达技巧。
4.理解文义,并积累出自文中的成语。
二、资料连接(一)作者介绍韩愈(768~824)、。
字退之。
河阳(今孟县)人,祖籍某某昌黎,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因官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在文学成就上,同齐名,称为""。
他是唐代的倡导者,世盛称其“文起八代之衰”。
是之首。
其散文作品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①论说文,如最有代表性的《师说》、《马说》。
②杂文,如《进学解》通过设问设答的方式,反话正说,全文多用辞赋铺陈的手法排比对偶,行文轻松活泼。
③序文(即赠序),大都言简意赅,别出心裁,表现对现实社会的各种感慨,如《X 中丞传后叙》、《送李愿归盘谷序》、《送孟东野序》等。
韩愈的思想渊源于,但亦有离经叛道之言。
他以儒家正统自居,反对的清净寂灭、神权迷信,但又相信天命鬼神;他盛赞辟排杨朱、,认为杨、墨偏废正道,却又主X孔墨相用;他提倡宗孔氏,贵王道,贱霸道;而又推崇、的事功。
他抨击二王集团的改革,但在反对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等主要问题上,与二王的主X并无二致。
这些复杂矛盾的现象,在其作品中都有反映。
(二)韩愈传世名言(1)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崖苦作舟。
(2)亲之割之不断,疏者属之不坚。
(3)少年乐相知,衰暮思故友。
(4)事业无穷年。
(5)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
(6)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7)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8)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9)圣人无常师。
(10)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
(11)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12)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13)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14)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高中语文苏教版精品教案《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 送董邵南序》07
送董邵南序兴化市第一中学王媛媛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文体序,把握重点字词。
(2)结合本文背景揣摩作者写作意图。
(3)认识本文错综变化的写法及委婉含蓄的艺术表达手法。
2、能力目标:比较《送东阳马生序》与此文的异同。
3、情感目标:为古人才不得用鸣不平,珍惜今天才尽其能的好时机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设疑导拨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是人才实现自身价值的理想境界。
但在很多时候,特别是古代封建社会,很多人才常哀叹怀才不遇、生不逢时。
一方面人才受压制,不能施展自己的抱负,甚至被扼杀,是一种经常性的社会悲剧;另一方面,人才如何施展自己的抱负,才能用在什么地方、为谁所用也是一个不能不重视的大问题。
韩愈在本文中表达了他的见解和主张,值得我们深思。
二、展示目标1了解文体序,把握重点字词。
2结合本文背景揣摩作者写作意图。
3认识本文错综变化的写法及委婉含蓄的艺术表达手法。
三、文体知识书序:陈述著作之旨趣(如《太史公自序》、《指南录后序》)赠序:是为送别亲友而写的,内容多是对于所赠亲友的赞许、推重或勉励之辞,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体。
从文章题目看,本文应是为送董邵南写的送别赠序。
三、诵读指导1、教师范读,正音正调,明句读。
提示语气:序——恳切而意长。
2、诵读,读出语气。
(学生自由诵读,教师以提问的方式加以指导。
)吾知其必有合也。
——读出肯定的语气。
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读出感叹的语气。
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读出反问的语气。
3、解决字词四、具体研习(学生分小组讨论。
师在鼓励性、肯定性的原则下,让学生自由发挥,畅所欲言。
)小组讨论问题:1、董邵南要到哪里去?他为什么要走?2、开头的“古称”二字能否省略?如今的燕赵是不是还多“感慨悲歌之士”呢?3、文中两处“董生勉乎哉!”表达的意思是否一样,为什么?4、作者委托董生做哪两件事?由此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意图?明确:1(1)燕赵之地——河北教师介绍燕赵地区的形势。
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材
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 材 汇报人:
目录
• 教材简介 • 教材内容 • 教材使用方法 • 教材价值与意义 • 教材问题与改进 • 教材影响与展望
01
教材简介
教材背景
适应新课改要求
本教材的编写是为了适应新的课程改革的需要,提高中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 能力。
经典文学作品
唐宋八大家散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
改进方向
01
优化内容安排
对教材中的文章选择和编排顺序进行重新审视和调整,确保内容安排的
合理性和科学性。
02
增加注释和导读
针对教材中较为难懂的文章,增加必要的注释和导读,帮助学生更好地设计
重新设计练习题,使其更具针对性和层次性,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理解和
掌握所学知识。同时,增加一些具有启发性和拓展性的练习题,激发学
学习建议
注重积累
01
积累唐宋八大家散文中的经典名句、段落和词汇,提高语言素
养和表达能力。
主动探究
02
结合单元主题和教学重点,主动探究唐宋八大家散文的内涵和
艺术特点,形成自己的见解和思考。
多角度学习
03
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如朗读、背诵、鉴赏、写作等,多角度
学习唐宋八大家散文,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
文化意义
传承优秀文化遗产
唐宋散文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选读经典唐宋散文有助 于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激发文化自信与认同
通过学习唐宋散文,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自信与认同,培养民族 自豪感和家国情怀。
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
唐宋散文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有助于促进国际文化交流与融 合,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学案专题二第7课日喻(自读课)
第7课日喻(自读课)走近作者苏轼(见?留侯论?)相关背景依据傅藻?东坡纪年录?记载本文作于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十月十二日,?乌台诗案?作于“十三日〞。
其写作缘由,末尾交代得很清晰:“渤海吴君彦律,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部,作?日喻?以告之。
〞写作背景及用意,篇末也有说明:“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
今者以经术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务学。
〞“经术取士〞,指神宗熙宁四年(1071)二月,依据王安石的建议,下诏罢诗赋及明经诸科,改用经义、策论试进士。
于是,一般士子都在经传中讨生活。
八年三月,王安石的?三经新义?(“三经〞指?诗经??尚书??周礼?)颁行以后,“士趋时好,专以王氏?三经新义?为捷径,非不观史,而于所习经外,他经及诸子无复有读者,故于古今人物及世治乱兴衰之迹,亦漫不省〞。
在苏轼看来,“以声律取士〞和“以经术取士〞都不是正路。
因此,他才以日为喻,提出自己的见解。
文意感知文章以寓言故事昭示人们:要想学有所得,必需亲身实践、日积月累,方能水到渠成。
假如没有或不愿下苦功,只是拾人牙慧、道听途说,再加上主观臆测,那么必定闹笑话、出偏差,甚至造成无可弥补的损失。
思维导图一、古今异义1.有志于学者..也 古义:学,学习;者,……的人 今义:指在学术上有肯定成就的人 2.而求其所以..没 古义:……的方法 今义:连词,表因果关系 二、一词多义1.识⎩⎪⎨⎪⎧①生而眇者不识.日 熟悉②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论语?) 记住2.达⎩⎪⎨⎪⎧①而人之未达.也 明白②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 得志③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滕王阁序?) 豁达3.既⎩⎪⎨⎪⎧①岂有既.乎 尽,完②始皇既.没(?过秦论?) 已经4.过⎩⎪⎨⎪⎧①皆求道之过.也 过失②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阿房宫赋?) 经过③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犯错④闻大王有意督过.之(?鸿门宴?) 责怪5.之⎩⎪⎨⎪⎧①自盘而之.钟 动词,到②故世之.言道者 助词,的③或即其所见而名之.代词,它6.于⎩⎪⎪⎨⎪⎪⎧①道之难见也甚于.日 介词,比②问于.没人 介词,向③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 介词,被④渤海吴君彦律,有志于.学者也介词,对于⑤青,取之于.蓝(?劝学?) 介词,从⑥赵尝五战于.秦(?六国论?) 介词,和,与三、词类活用 名词活用 (1)名词作状语日.与水居也 每天 (2)名词作动词①或即其所见而名.之 解释 ②或莫之见而意.之 揣测 四、文言句式 1.推断句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学案:专题二 第7课 日 喻(自读课) Word版含答案
第7课日 喻(自读课)(对应学生用书P19)走近作者苏轼(见《留侯论》)相关背景根据傅藻《东坡纪年录》记载本文作于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十月十二日,《乌台诗案》作于“十三日”。
其写作缘由,末尾交代得很清楚:“渤海吴君彦律,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部,作《日喻》以告之。
”写作背景及用意,篇末也有说明:“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
今者以经术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务学。
”“经术取士”,指神宗熙宁四年(1071)二月,根据王安石的建议,下诏罢诗赋及明经诸科,改用经义、策论试进士。
于是,一般士子都在经传中讨生活。
八年三月,王安石的《三经新义》(“三经”指《诗经》《尚书》《周礼》)颁行以后,“士趋时好,专以王氏《三经新义》为捷径,非不观史,而于所习经外,他经及诸子无复有读者,故于古今人物及世治乱兴衰之迹,亦漫不省”。
在苏轼看来,“以声律取士”和“以经术取士”都不是正路。
因此,他才以日为喻,提出自己的见解。
生而眇 者不 识 日, 问 之有目者,有一个生来失明的人不认识太阳,就(向)明眼人请教,或 告 之曰:“日 之 状如铜盘。
” 扣 盘 而有人告诉他说:“太阳的形状像铜盘。
”说着敲击盘子使瞎子得其声。
听到声音。
⎣⎡⎦⎤眇(miǎo )者:盲人。
或:有人,代词。
第一个之:代词,指“眇者”。
第二个之:主谓之间,取独,无实义。
他有日闻 钟, 以为 日 也。
或 告 之曰:一天听到钟声,(瞎子)认为那就是太阳了。
有人告诉他说:“日 之光 如 烛。
” 扪 烛而得其形。
他日“太阳的光亮像蜡烛。
”(瞎子)摸了摸蜡烛知道了形状。
有一天揣 籥, 以为 日 也。
瞎子摸到了管乐器籥,又认为是太阳了。
⎣⎡其:代指“日”。
揣籥(yuè):揣,⎦⎤摸。
籥,形状略如笛子的竹制管乐器,有三孔、六孔两种。
又吹火的竹筒也叫籥。
日之与钟、籥亦 远矣,太阳与钟、籥差得太远了 ,而眇者 不知 其 异, 以 其 未尝见而瞎子(却)不知道这三者的区别,这是因为瞎子从未见过(太阳)而 求之人也。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学内容
拓展阅读范围
推荐与唐宋八大家散文相关的其 他作品,引导学生拓展阅读范围 ,加深对文学流派和风格的பைடு நூலகம்解
。
深化教学内容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深 化某些重点内容的教学,如对某 些散文作品的深入解读和比较分
析。
谢谢您的聆听
THANKS
学生阅读指导与评估
阅读指导
在指导学生阅读唐宋八大家散文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习惯,教授阅 读方法,如泛读、精读、跳读等,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章。
评估方式
对学生的阅读评估应注重评价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阅读成果,可以通过课堂讨 论、书面作业、阅读笔记等方式进行评估和反馈,以帮助学生及时发现不足并改 进阅读方法。
《秋声赋》选读与分析
总结词
传统赋体的典范之作
详细描述
欧阳修的《秋声赋》是一篇以描写秋天景色 为主题的传统赋体散文。该文通过对秋声的 细腻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和生命的感悟 。其语言优美,韵律和谐,具有很高的艺术 价值。
05
课程评价与教学反思
学生学业评价方案
课堂参与度
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提问 、讨论、演示等环节的参与程度。
选读建议与教学策略
选读建议
在选择唐宋八大家散文时,应根据学生的语文基础、兴趣爱好和阅读需求进行 挑选,同时注重选取不同作者、不同风格、不同主题的作品,以帮助学生全面 了解唐宋八大家散文的特点和风格。
教学策略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语言 表达特点,同时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通过讨论、交流等方式深化对 唐宋八大家散文的理解和认识。
04
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分析
日喻-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案
日喻-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案一、教学对象本教案适用于高中语文老师教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的课程,适用于所有高一至高三学生群体。
二、教学目标1.通过本次课程,学生将学习到唐宋八大家散文的精华内容,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
2.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考察学生对文章的细致分析能力。
3.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与创新思维,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见解的探讨。
三、教学内容本次课程将选择苏教版的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作为教学材料,具体内容如下:1.《木心:写给自己的母亲》2.《欧阳修: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3.《王安石:牡丹亭·世情薄》4.《苏轼:东坡老翁》5.《辛弃疾: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6.《柳宗元:江雪》7.《韩愈:师说》8.《刘禹锡:杨柳枝词》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让学生了解每个作者的背景、创作特点和时代背景,分析与评价文章的优点和缺点,引导学生理性思考并进行个性化见解探讨。
2.阅读法:以透彻的阅读与深刻的思考来解读唐宋八大家散文,培养学生阅读文章的能力和理解能力。
3.分组讨论法:将学生分成小组,给每个小组划分不同的课文,让学生们深入讨论文章中的文学思想和表达特色,以及对学生个人发展的启示。
五、教学流程•第1课时:介绍唐宋八大家散文的背景和概要。
•第2课时-第9课时分别对每篇文章进行分析与探讨,每一文化课时探讨1篇文章。
•第10课时:总结与复习,让学生分享对本次授课的体验及学习成果。
六、教学评价通过平时评分、期末考试以及作业完成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对教学方法与流程进行优化。
同时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估与反思,激发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
七、教材推荐1.苏教版文言文教材,李时中等编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2.《唐宋八大家散文选》鉴赏与泛读,高耘著,浙江文艺出版社。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精品教学案:专题二 杂说(3课时)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精品教学案专题二第1课进学解[专题概说]本专题共有三篇文章。
《进学解》是作者的感叹怀才不遇、自抒愤懑之作。
《名二子说》表达对爱子的劝诫与勉励。
《日喻》阐述了作者的内心感悟和思想感受。
《进学解》假托向学生训话,勉励他们在学业、德行方面取得进步,学生提出质问,先生解释,借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仕途坎坷的牢骚,字里行间饱含抑郁,也反映了对社会的批判。
文中不少成语、名句值得细细品味。
《名二子说》这篇文章苏洵通过对为二子命名的解说,说明了苏轼、苏辙两兄弟不同的性格特征,对他们的一生做了十分准确的预言,表现了对儿子的担心和希望。
《日喻》运用两个内容相近但又有连续性、发展性的寓言故事构成富有变化的结构,使寓言的主旨更趋深入,丝丝入扣,环环相接,体现了苏轼在散文创作方面的创新精神。
第1课进学解1.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进学解》2.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进学解》3.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栀子肥。
——《山石》4.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
——《山石》5.纤云四卷天无河,清风吹空月舒波。
——《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一、字词积累1.字音爬罗剔.(tī)抉.(jué) 纂.(zuǎn)言继晷.(ɡuǐ)补苴.(jū)罅.(xià)漏幽眇.(miǎo) · (nónɡ)郁佶.(jí)屈聱.(áo)牙正而葩.(pā) 闳.(hónɡ)其中跋.(bá)前踬.(zhì)后何裨.(bì) 侏.(zhū)儒.(rú) 岁靡.(mí)廪.(lǐn)粟纡.(yū)余卓荦.(luò)玉札.(zhá) 崇庳.(bēi) 瑕疵.(cī)訾.(zī)2.通假字①登崇畯.良畯,同“俊”,优秀②校.短量长校,同“较”,比较③冗不见.治见,同“现”,表现④今先生学虽勤而不繇.其统繇,同“由”,遵循⑤若夫商财贿之有亡.亡,同“无”,没有⑥计班资之崇庳.庳,同“卑”,低下3.一词多义(1)具⎩⎪⎨⎪⎧①治具.毕张 名词,工具②左右具.宜 副词,都,全③故人具.鸡黍 动词,准备饭食或酒席④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动词,准备,备办 (2)行⎩⎪⎨⎪⎧①行.成于思毁于随 名词,德行②卒老于行. 名词,道路 (3)披⎩⎪⎨⎪⎧①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 动词,翻阅②披.草而坐 动词,分开③披.心腹,见情素 动词,剖开,披露④予披.宫锦还家,汝从东厢扶案出 动词,披上,穿上 (4)方⎩⎪⎪⎨⎪⎪⎧①长通于方. 名词,礼法②宰相之方.也 名词,治国方术③有朋自远方.来 名词,地方④今齐地方.千里 名词,方圆⑤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形容词,方正,正直⑥方.急时,不及召下兵 介词,当……时 (5)竟⎩⎪⎨⎪⎧①竟.死何裨 动词,完毕,终了②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副词,竟然③何竟.日默默在此 形容词,全,整④道竟.何为邪 副词,究竟(6)要⎩⎪⎨⎪⎧①言虽多而不要.其中 动词,求,要y āo ②记事者必提其要.名词,纲要③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 动词,总归,总括④张良出,要.项伯 动词,同“邀”,邀请 (7)于⎩⎪⎨⎪⎧①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 介词,引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不译②有笑于.列者曰 介词,在③私不见助于.友 介词,被动句中引出动作发出者④逃谗于.楚 动词,到 4.词类活用①国子先生晨.入太学 名词作状语,在早晨 ②犹且月.费俸钱,岁靡廪粟 名词作状语,每月 ③补苴.罅漏 名词活用作动词,填补 ④踵.常途之促促 名词活用作动词,走,跟随 ⑤细大..不捐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小的事物;大的事物 ⑥拔去凶邪..,登崇畯良..形容词作名词,凶险邪恶的人; 优秀的人⑦乘马从.徒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跟从 ⑧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 ……止;使……回⑨名.一艺者无不庸 名词作动词,名一艺,指能治一种 经书5.古今异义①作为..文章古义:写作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7课日喻从文章结尾“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
今者以经术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务学……作《日喻》以告之”来看,苏轼此文显然带有针对王安石“以经术取士”做法的不满与批评之意在内。
在苏轼看来,北宋前期以“声律(诗赋)取士”的做法固然有导致士人“不志于道”的弊病,而自王安石变法,改为“以经术取士”的做法以后,却又导致了另一种空谈“道”而不讲求实际学问,亦即“不务学”的弊病。
因此本文的主旨,即在于纠正后一种“不学而务求道”的倾向。
苏轼之文长于说理,往往“昭晰无疑”(《艺概·文概》),长篇论说文是这样,短小精悍的杂说也莫不如此。
而且杂说较之正式的议论文更灵活,笔调更从容,“能道意所欲言”(《答王庠书》),充满了诗一样的情趣和哲理,愈加耐人寻味咀嚼。
本文就是其杂说中的代表作。
本文继承了战国议论文的优点,以寓言作为论据,使行文简洁明了,形象生动。
正如王文濡所评:“文以道与学并重,而譬喻入妙,如白香山诗,能令老妪都解。
”(《评校音注古文辞类纂》卷三十二)此文作于元丰元年(1078),时苏轼任徐州知州。
文章旨在说明求知不可像眇者猜日,脱离实际,自以为是,而应像南方弄潮儿与水居那样,从学习和实践中求得真知。
“日喻”说明本文拿“眇者猜日”作比喻,使说理深入浅出。
文章昭示人们:要想学有所得,必须亲身实践,日积月累,水到渠成,如其没有或不肯下苦功,只是拾人牙慧,道听途说,再加上主观臆测,则必然闹笑说,出偏差。
这些对今天的读者也还是有启发意义的。
1.读准字音(1)扪.烛而得其形(mén)(2)他日揣籥.(yuè)(3)巧譬.善导(pì) (4)转而相.之(xiànɡ)(5)百工居肆.(sì) (6)南方多没.人(mò)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1)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名,解释;意,揣测(2)南方多没人..,日与水居也:能潜水的人(3)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步行渡水(4)今者以经术..取士:对儒家经典的理解和解释技巧,这里指经义文 (5)转而相.之,岂有既.乎:相,同“像”,作比;既,尽、完 3.解释下列多义词的意思(1)经⎩⎪⎨⎪⎧今者以经.术取士:名词,经义经.乎上世而来者也:动词,经过(2)闻⎩⎪⎨⎪⎧他日闻.钟,以为日也:动词,听到闻.道有先后:动词,知道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动词,听说;名词,学识, 见闻(3)过⎩⎪⎨⎪⎧皆求道之过.也:名词,弊病况才之过.于余者乎:动词,超过(4)之⎩⎪⎨⎪⎧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代词,代指“日”或告之.曰:代词,代指“眇者”日之.状如铜盘:助词,的自盘而之.钟:动词,到,至(5)以⎩⎪⎨⎪⎧他日闻钟,以.为日也:动词,认为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介词,因为今者以.经术取士:介词,用,凭借作《日喻》以.告之:连词,来(6)也⎩⎪⎨⎪⎧道之难见也.甚于日:句中助词,表停顿而人之未达也.:句末语气词,表陈述渤海吴君彦律,有志于学者也.:判断句标志4.说出下列古今异义词的古义和今义 (1)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 古义:用来……的办法。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关联词语。
(2)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 古义:指诗赋。
今义:诗、词、歌、赋在语音上的要求,格律。
5.说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并解释其义(1)或即其所见而名.之:名词用作动词,解释 (2)或莫之见而意.之:名词用作动词,揣测 (3)善战者致.人: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致 (4)日.与水居也:名词作状语,每天 (5)故凡不学而务.求道:名词用作动词,致力于 6.说出下列文言句式的类型(1)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者也”表判断的判断句 (2)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于”表被动的被动句(3)或莫之见而意之,皆求道之过也:宾语前置句,“莫之见”应为“莫见之”,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要前置(4)问于没人:介词结构后置句,应为“于没人问”日喻⎩⎪⎨⎪⎧一、(第1段)写眇者识日的故事二、(第2段)说明“道可致而不可求”的道理三、(第3段)进一步证明实践对认识真理的重要四、(第4段)点明写作目的1.《日喻》是一篇赠言,但不仅仅是一篇赠言,而是另有深意。
请你结合文章内容说明。
答: 答案 作者写此文,除正面鼓励吴彦律外,另有两层意思。
一是告诉吴彦律“道可致而不可求”,即希望他注意两点:(1)求学必须有目的,这目的就是“求道”;(2)自己要下真功夫,下苦功夫,要有真才实学,要亲自实践。
二是批评当时科举“以经术取士”之弊和当时社会“士知求道而不务学”的风气。
2.《日喻》中运用了哪两个寓言故事?用课文中的语句分别概括这两个寓言故事所说明的道理。
答: 答案 “盲人识日”和“北人学没”。
“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皆求道之过也。
”“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3.作者举“南方多没人”与“眇者”的例子是否说明了同一个问题?该如何理解? 答:答案 是为了说明同一个问题,但“南方多没人”这一段的道理又深入一层。
苏轼告诉我们:所谓“学”要有实际经验。
我们现在叫做实践。
“没人”能潜入水里是怎么练的呢?天天同水在一起生活。
一个人能长时间潜在水里,这哪儿是随随便便就做得到的,一定得对水的规律有所了解、有所掌握才行。
一个北方的勇士只靠向南方的“没人”打听到一些空洞的理论,真要按照他的话去河里试试,那非淹死不可。
这样,作者又得出一个结论:“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意思是:一个人不踏踏实实做学问而专门好高骛远去寻求什么高深的抽象的“道”,那就跟北方学“没”的人一样,早晚是要吃亏的。
4.“道可致而不可求”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致”与“求”有怎样的区别?答: 答案 其意是:道可以循序渐进,自然获得,而不可以不学而强求。
这里的“致”是一种循序渐进,平时积学,学至而道自致;“求”是一种不经过“学”的强求,一种靠捷径、投机取巧的追求。
本文善于运用比喻说明道理,使文章能深入浅出,生动形象。
请找出文中所用的四个比喻,分别说说其作用。
答: 答案 第一个比喻是“盲人识日”,从反面着笔,引出了下文的“道”。
第二、三个比喻是借用古人(孙武、子夏)的话作比,显得经济、准确,使古人现成材料为自己的观点服务。
第四个比喻是“北人学没”,从正反两面着笔,夹叙夹议,即在故事性比喻中夹以作者的论断。
第一、四个比喻是作者创造的,形象性强,有感染力。
生 而 眇 者 不 识 日,有一个生来失明的人不认识太阳,⎣⎢⎡⎦⎥⎤眇者:盲人。
问 之 有目者,就向明眼人请教, 或 告 之曰:“日 之 状如铜盘。
” 扣 盘 而 得有人告诉他说:“太阳的形状像铜盘。
”说着敲击铜盘使盲人听其 声。
他 日 闻 钟,以 为 日也。
或 告到声音。
有一天盲人听到钟声响,认为那就是太阳了。
有人告诉之曰:“日 之光 如烛。
” 扪 烛 而 得 其 形。
他 日他说:“太阳的光亮像蜡烛。
”盲人摸了蜡烛知道了形状。
有一天,揣 籥, 以 为 日 也。
盲人摸到了管乐器籥,又以为是太阳了。
⎣⎢⎡⎦⎥⎤籥:古代一种笛子状的管乐器。
日之与钟、籥亦远矣,而眇 者不知 其 异,太阳与钟、籥差得远呢,而盲人却不知道这三者的区别,⎣⎢⎡⎦⎥⎤亦:也。
异:差异。
以其 未尝见 而 求 之 人 也。
这是由于盲人从未见过太阳而只是听人说的缘故。
⎣⎢⎡⎦⎥⎤以:因为。
未尝:不曾。
道 之 难 见 也 甚 于 日,抽象的道理比起太阳来要难见得多了,⎣⎢⎡⎦⎥⎤道:道理。
此专指儒家的学术思想。
而 人 之 未 达 也,无 以 异 于 眇。
而普通人尚未明白它,也与盲人不知道太阳没有什么两样。
⎣⎢⎡⎦⎥⎤达:明白。
达 者 告 之, 虽 有 巧 譬解道的人要告诉别人什么是道,即使用巧妙的譬喻去善 导,亦无 以 过 于 盘 与烛也。
很好地开导,也并不比铜盘与蜡烛的比喻更形象。
⎣⎢⎡虽:即使。
巧譬:巧妙设喻。
⎦⎥⎤善导:善于引导。
过:超过。
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籥,转 而从铜盘到钟,从蜡烛到籥,一个譬喻接着一个相 之,岂 有 既 乎!譬喻地形容变化,难道还有尽头吗!⎣⎢⎡⎦⎥⎤之:到。
既:完。
故世之言道所以世上讲道 者, 或 即 其所 见 而名之,或 莫 之 见 而 意的人,有的是就其看到的来解释道,有的是没有见过道而主观之, 皆 求道 之 过 也。
猜想它,这两者全都是求道的弊病。
⎣⎢⎡⎦⎥⎤意:揣测。
过:过错。
然则道 卒然而道是永远 不可 求 欤?不可求得的吗?⎣⎢⎡⎦⎥⎤卒:最终。
欤:语末助词。
苏子曰:“道 可 致我说:“道是可以自然而然地而 不 可 求。
” 何 谓 致?孙武曰:“善得到却不可以强求的。
”什么叫自然而然地得到?孙子说:“善于战 者 致 人, 不 致 于 人。
”打仗的人能使敌人自投罗网,而不受敌人的牵制。
”⎣⎢⎡⎦⎥⎤致:使……致。
子夏曰:“百 工 居 肆 以 成 其 事,子夏说:“各行各业的手工艺人在作坊里来完成他们的工作,君子 学 以致其 道。
”君子通过学习而得到道。
”⎣⎢⎡⎦⎥⎤居肆:居住在作坊里。
致:达到。
莫之求 而自不去强求而自然 至, 斯以为致也 欤?地得到,这就是致的意思吧!南方多 没 人, 日 与 水 居 也。
南方多善于潜水的人,这是因为天天与水为伴的缘故。
⎣⎢⎡⎦⎥⎤没人:能潜水的人。
七 岁 而 能 涉,十岁而 能浮,十五而他们七岁就能趟着水走,十岁就会游泳,十五岁能 没 矣。
就会潜水了。
⎣⎢⎡⎦⎥⎤涉:趟着水走。
夫 没 者,岂 苟 然 哉?那潜水的人难道是随便学会潜水的吗? 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
日与水居, 则十五而得一定是掌握了水的规律。
天天与水打交道,那么十五岁就可以其 道;生 不 识 水, 则 虽 壮, 见熟悉水性;从小不接触江河湖水的人,即使过了三十岁,连看到舟 而 畏之。
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舟船也会害怕。
所以北方的勇士,向会潜水的人请教了怎样潜以没, 以 其 言 试之河,未 有水的方法,照着潜水人的讲解而到河里去试着游水,却没有不 溺 者 也。
一个不遭没顶之灾的。
⎣⎢⎡⎦⎥⎤言:话语。
故 凡 不 学 而 务所以凡是不想学习却一 求 道, 皆 北方 之 学 没者也。
心求道的,其实都像北方人学潜水一样。
⎣⎢⎡⎦⎥⎤务:致力于。
昔者 以 声 律 取 士, 士 杂学 而 不志于过去国家以诗赋考试录取士人,士人所学繁杂却不崇尚道。
今 者 以 经术 取士, 士 知 求 道而不儒道。
现在用经义文考试录取士人,士人明白要追求儒道却不肯务 学。
渤海吴君彦律,有志于学 者 也,方求举于礼部,专心学习。
渤海人吴彦律,是立志于学习道的人,将参加进士作《日 喻》以 告 之。
考试,我写了《日喻》以勉励他。
东坡月 蔡尚伟中国最圆的月亮属于中秋,中秋最圆的月亮属于东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