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的知识综合应用A

合集下载

圆的综合应用.完整版PPT资料

圆的综合应用.完整版PPT资料

解:(1)证明:连接 OC,
∵OD⊥BC, 正多边形和圆的关系( 增加的必学 )
(2)无交点,作垂直,证半径.当此线与圆无交点时,过圆心向此线作垂线段,证明此垂线段长等于半径.
∴OC=OB,CD=BD, 圆的切线的判定为中考常考的考点之一,证明思路为:
②证明一角为90°,经常通过证明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或是利用平行的性质得到.
考点变化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删减内容) 正多边形和圆的关系( 增加的必学 )
三年考点分析
年份 2010
题号
考点
①切线的性质定理 ②相似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 ③勾股定理
①圆周角定理;
2011
②切线的性质定理 23 ③三角形函数
2012
①矩形的性质与判定 ②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 ③切线的性质定理 ④勾股定理
尝试用列方程的思想方法解决几何的计算问题 是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
独立 作业
1.对圆的综合应用知识进 一步完善,做到查漏补缺.
2.完成《中考内参》
P123 3 ,4,5题
圆的切线的判定为中考常考的考点之一,证明思路为: (1)有交点,连半径,证垂直.这是最常见的类型,这 类证明又常分为两种情况: ①证明两个以上的角之和为90°,经常利用圆的有关 性质(半径相等,圆周角定理等)进行等角代换; ②证明一角为90°,经常通过证明两个直角三角形全 等或是利用平行的性质得到. (2)无交点,作垂直,证半径.当此线与圆无交点时, 过圆心向此线作垂线段,证明此垂线段长等于半径.
∴△CDO≌△BDO, ②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
①证明两个以上的角之和为90°,经常利用圆的有关性质(半径相等,圆周角定理等)进行等角代换;
∴∠COD=∠BOD. ①证明两个以上的角之和为90°,经常利用圆的有关性质(半径相等,圆周角定理等)进行等角代换;

2020-2021中考数学圆的综合(大题培优 易错 难题)含答案

2020-2021中考数学圆的综合(大题培优 易错 难题)含答案

2020-2021中考数学圆的综合(大题培优 易错 难题)含答案一、圆的综合1.如图,△ABC 是⊙O 的内接三角形,点D 在BC uuu r 上,点E 在弦AB 上(E 不与A 重合),且四边形BDCE 为菱形.(1)求证:AC=CE ;(2)求证:BC 2﹣AC 2=AB•AC ;(3)已知⊙O 的半径为3.①若AB AC =53,求BC 的长; ②当AB AC为何值时,AB•AC 的值最大?【答案】(1)证明见解析;(2)证明见解析;(3)2;②32【解析】 分析:(1)由菱形知∠D=∠BEC ,由∠A+∠D=∠BEC+∠AEC=180°可得∠A=∠AEC ,据此得证;(2)以点C 为圆心,CE 长为半径作⊙C ,与BC 交于点F ,于BC 延长线交于点G ,则CF=CG=AC=CE=CD ,证△BEF ∽△BGA 得BE BG BF BA =,即BF•BG=BE•AB ,将BF=BC-CF=BC-AC 、BG=BC+CG=BC+AC 代入可得; (3)①设AB=5k 、AC=3k ,由BC 2-AC 2=AB•AC 知6k ,连接ED 交BC 于点M ,Rt △DMC 中由DC=AC=3k 、MC=126k 求得22CD CM -3,可知OM=OD-3,在Rt △COM 中,由OM 2+MC 2=OC 2可得答案.②设OM=d ,则MD=3-d ,MC 2=OC 2-OM 2=9-d 2,继而知BC 2=(2MC )2=36-4d 2、AC 2=DC 2=DM 2+CM 2=(3-d )2+9-d 2,由(2)得AB•AC=BC 2-AC 2,据此得出关于d 的二次函数,利用二次函数的性质可得答案. 详解:(1)∵四边形EBDC 为菱形,∴∠D=∠BEC ,∵四边形ABDC 是圆的内接四边形,∴∠A+∠D=180°,又∠BEC+∠AEC=180°,∴∠A=∠AEC ,∴AC=CE;(2)以点C为圆心,CE长为半径作⊙C,与BC交于点F,于BC延长线交于点G,则CF=CG,由(1)知AC=CE=CD,∴CF=CG=AC,∵四边形AEFG是⊙C的内接四边形,∴∠G+∠AEF=180°,又∵∠AEF+∠BEF=180°,∴∠G=∠BEF,∵∠EBF=∠GBA,∴△BEF∽△BGA,∴BE BGBF BA=,即BF•BG=BE•AB,∵BF=BC﹣CF=BC﹣AC、BG=BC+CG=BC+AC,BE=CE=AC,∴(BC﹣AC)(BC+AC)=AB•AC,即BC2﹣AC2=AB•AC;(3)设AB=5k、AC=3k,∵BC2﹣AC2=AB•AC,∴6k,连接ED交BC于点M,∵四边形BDCE是菱形,∴DE垂直平分BC,则点E、O、M、D共线,在Rt△DMC中,DC=AC=3k,MC=126k,∴223CD CM k-=,∴OM=OD﹣DM=33k,在Rt△COM中,由OM2+MC2=OC2得(33)2+6k)2=32,解得:k=33或k=0(舍),∴62;②设OM=d,则MD=3﹣d,MC2=OC2﹣OM2=9﹣d2,∴BC2=(2MC)2=36﹣4d2,AC2=DC2=DM2+CM2=(3﹣d)2+9﹣d2,由(2)得AB•AC=BC2﹣AC2=﹣4d2+6d+18=﹣4(d﹣34)2+814,∴当d=34,即OM=34时,AB•AC最大,最大值为814,∴DC2=272,∴AC=DC=362,∴AB=964,此时32ABAC=.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圆的综合问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圆的有关性质、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及菱形的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二次函数的性质等知识点.2.如图,⊙O的半径为6cm,经过⊙O上一点C作⊙O的切线交半径OA的延长于点B,作∠ACO的平分线交⊙O于点D,交OA于点F,延长DA交BC于点E.(1)求证:AC∥OD;(2)如果DE⊥BC,求»AC的长度.【答案】(1)证明见解析;(2)2π.【解析】试题分析:(1)由OC=OD,CD平分∠ACO,易证得∠ACD=∠ODC,即可证得AC∥OD;(2)BC切⊙O于点C,DE⊥BC,易证得平行四边形ADOC是菱形,继而可证得△AOC是等边三角形,则可得:∠AOC=60°,继而求得弧AC的长度.试题解析:(1)证明:∵OC=OD,∴∠OCD=∠ODC.∵CD平分∠ACO,∴∠OCD=∠ACD,∴∠ACD=∠ODC,∴AC∥OD;(2)∵BC切⊙O于点C,∴BC⊥OC.∵DE⊥BC,∴OC∥DE.∵AC∥OD,∴四边形ADOC 是平行四边形.∵OC=OD,∴平行四边形ADOC是菱形,∴OC=AC=OA,∴△AOC是等边三角形,∴∠AOC=60°,∴弧AC的长度=606180π⨯=2π.点睛:本题考查了切线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菱形的判定与性质以及弧长公式.此题难度适中,注意掌握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3.图 1 和图 2 中,优弧»AB纸片所在⊙O 的半径为 2,AB=23,点P为优弧»AB上一点(点P 不与A,B 重合),将图形沿BP 折叠,得到点A 的对称点A′.发现:(1)点O 到弦AB 的距离是,当BP 经过点O 时,∠ABA′=;(2)当BA′与⊙O 相切时,如图 2,求折痕的长.拓展:把上图中的优弧纸片沿直径MN 剪裁,得到半圆形纸片,点P(不与点M, N 重合)为半圆上一点,将圆形沿NP 折叠,分别得到点M,O 的对称点A′, O′,设∠MNP=α.(1)当α=15°时,过点A′作A′C∥MN,如图 3,判断A′C 与半圆O 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2)如图 4,当α= °时,NA′与半圆O 相切,当α= °时,点O′落在»NP上.(3)当线段NO′与半圆O 只有一个公共点N 时,直接写出β的取值范围.【答案】发现:(1)1,60°;(2)3;拓展:(1)相切,理由详见解析;(2)45°;30°;(3)0°<α<30°或45°≤α<90°.【解析】【分析】发现:(1)利用垂径定理和勾股定理即可求出点O到AB的距离;利用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及轴对称性就可求出∠ABA′.(2)根据切线的性质得到∠OBA′=90°,从而得到∠ABA′=120°,就可求出∠ABP,进而求出∠OBP=30°.过点O作OG⊥BP,垂足为G,容易求出OG、BG的长,根据垂径定理就可求出折痕的长.拓展:(1)过A'、O作A'H⊥MN于点H,OD⊥A'C于点D.用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可得OD=A'H=12A'N=12MN=2可判定A′C与半圆相切;(2)当NA′与半圆相切时,可知ON⊥A′N,则可知α=45°,当O′在»PB时,连接MO′,则可知NO′=12MN,可求得∠MNO′=60°,可求得α=30°;(3)根据点A′的位置不同得到线段NO′与半圆O只有一个公共点N时α的取值范围是0°<α<30°或45°≤α<90°.【详解】发现:(1)过点O作OH⊥AB,垂足为H,如图1所示,∵⊙O的半径为2,AB=23,∴OH=22OB HB-=222(3)1-=在△BOH中,OH=1,BO=2∴∠ABO=30°∵图形沿BP折叠,得到点A的对称点A′.∴∠OBA′=∠ABO=30°∴∠ABA′=60°(2)过点O作OG⊥BP,垂足为G,如图2所示.∵BA′与⊙O相切,∴OB⊥A′B.∴∠OBA′=90°.∵∠OBH=30°,∴∠ABA′=120°.∴∠A′BP=∠ABP=60°.∴∠OBP=30°.∴OG=12OB=1.∴3.∵OG⊥BP,∴3.∴3.∴折痕的长为3拓展:(1)相切.分别过A'、O作A'H⊥MN于点H,OD⊥A'C于点D.如图3所示,∵A'C∥MN∴四边形A'HOD是矩形∴A'H=O∵α=15°∴∠A'NH=30∴OD=A'H=12A'N=12MN=2∴A'C与半圆(2)当NA′与半圆O相切时,则ON⊥NA′,∴∠ONA′=2α=90°,∴α=45当O′在»PB上时,连接MO′,则可知NO′=12 MN,∴∠O′MN=0°∴∠MNO′=60°,∴α=30°,故答案为:45°;30°.(3)∵点P,M不重合,∴α>0,由(2)可知当α增大到30°时,点O′在半圆上,∴当0°<α<30°时点O′在半圆内,线段NO′与半圆只有一个公共点B;当α增大到45°时NA′与半圆相切,即线段NO′与半圆只有一个公共点B.当α继续增大时,点P逐渐靠近点N,但是点P,N不重合,∴α<90°,∴当45°≤α<90°线段BO′与半圆只有一个公共点B.综上所述0°<α<30°或45°≤α<90°.【点睛】本题考查了切线的性质、垂径定理、勾股定理、三角函数的定义、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翻折问题等知识,正确的作出辅助线是解题的关键.4.如图,在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点A(-8,0),B(0,6),点M在线段AB上。

第24章圆-圆的综合应用拓展课件 22--23学年沪科版数学九年级下册

第24章圆-圆的综合应用拓展课件 22--23学年沪科版数学九年级下册

四种四点共圆的情况.
A
E
D
F
MH B
C
A E ND
F H B
A
E
D
CB
H
A
D E
F
CB
HG
C
四点共圆的判定方法总结: 1.若四个点到一定点的距离相等,则这四个点在同一个圆上(即这四点共圆);
2.如果两个直角三角形具有公共斜边,那么这两个直角三角形的四个顶点共圆; 3.如果两个三角形有公共底边,公共底边所对的角相等,并且这两个角位于底边的同侧, 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的四个顶点共圆;
B A
C
D
例8 已知AB=AC=AD,∠CBD=2∠BDC,∠BAC=44°,则∠CAD的度数为___8_8_°_____.
分析 点B,C,D在以A为圆心,AB长为半径的圆上
根据同弧所对的圆周角和圆心角的数量关系求解
A D
B
解答 因为AB=AC=AD, 所以B,C,D在以A为圆心,AB长为半径的圆上,
O
B
O
A
P
定圆上的点到定线的最值问题 依据:圆上的点与圆外直线上各点的连线中,垂线段最短.
如图,l为圆O外的一条直线,点P为圆上一点,则点P到直线l的最短距离是什么?
①如点P为圆O上的一个定点;
根据垂线段最短,可知最短距离为垂线段PB的长度
O
②如点P为圆O上的一个动点;
P P
过圆心O作直线l的垂线交直线l于点A,与圆交于点P
例5 O是平行四边形ABCD内部的一点,∠ABO =∠ADO,求证:∠BAO =∠ABCO.
D
分析 四边形AFOD是平行四边形
F
O
B
C
A、F、B、O四点共圆

2020中考数学 培优专题:圆的综合应用(解析版)

2020中考数学 培优专题:圆的综合应用(解析版)

2020中考数学培优专题:圆的综合应用(解析版)【例题1】如图,∠BAC的平分线交△ABC的外接圆于点D,∠ABC的平分线交AD于点E,(1)求证:DE=DB;(2)若∠BAC=90°,BD=4,求△ABC外接圆的半径.【分析】(1)由角平分线得出∠ABE=∠CBE,∠BAE=∠CAD,得出,由圆周角定理得出∠DBC=∠CAD,证出∠DBC=∠BAE,再由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得出∠DBE=∠DEB,即可得出DE=DB;(2)由(1)得:,得出CD=BD=4,由圆周角定理得出BC是直径,∠BDC=90°,由勾股定理求出BC==4,即可得出△ABC外接圆的半径.【解答】(1)证明:∵BE平分∠BAC,AD平分∠ABC,∴∠ABE=∠CBE,∠BAE=∠CAD,∴,∴∠DBC=∠CAD,∴∠DBC=∠BAE,∵∠DBE=∠CBE+∠DBC,∠DEB=∠ABE+∠BAE,∴∠DBE=∠DEB,∴DE=DB;(2)解:连接CD,如图所示:由(1)得:,∴CD=BD=4,∵∠BAC=90°,∴BC是直径,∴∠BDC=90°,∴BC==4,∴△ABC外接圆的半径=×4=2.【点评】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外接圆的性质、圆周角定理、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勾股定理等知识;熟练掌握圆周角定理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例题2】如图,在△ABC中,AB=AC,以AB为直径的⊙O交BC于点D,过点D作⊙O 的切线DE,交AC于点E,AC的反向延长线交⊙O于点F.(1)求证:DE⊥AC;(2)若DE+EA=8,⊙O的半径为10,求AF的长度.【分析】(1)欲证明DE⊥AC,只需推知OD∥AC即可;(2)如图,过点O作OH⊥AF于点H,构建矩形ODEH,设AH=x.则由矩形的性质推知:AE=10﹣x,OH=DE=8﹣(10﹣x)=x﹣2.在Rt△AOH中,由勾股定理知:x2+(x﹣2)2=102,通过解方程得到AH的长度,结合OH⊥AF,得到AF=2AH=2×8=16.【解答】(1)证明:∵OB=OD,∴∠ABC=∠ODB,∵AB=AC,∴∠ABC=∠ACB,∴∠ODB=∠ACB,∴OD∥AC.∵DE是⊙O的切线,OD是半径,∴DE⊥OD,∴DE⊥AC;(2)如图,过点O作OH⊥AF于点H,则∠ODE=∠DEH=∠OHE=90°,∴四边形ODEH是矩形,∴OD=EH,OH=DE.设AH=x.∵DE+AE=8,OD=10,∴AE=10﹣x,OH=DE=8﹣(10﹣x)=x﹣2.在Rt△AOH中,由勾股定理知:AH2+OH2=OA2,即x2+(x﹣2)2=102,解得x1=8,x2=﹣6(不合题意,舍去).∴AH=8.∵OH⊥AF,∴AH=FH=AF,∴AF=2AH=2×8=16.【点评】本题考查了切线的性质,勾股定理,矩形的判定与性质.解题时,利用了方程思想,属于中档题.【例题3】如图,AC为⊙O的直径,B为⊙O上一点,∠ACB=30°,延长CB至点D,使得CB=BD,过点D作DE⊥AC,垂足E在CA的延长线上,连接BE.(1)求证:BE是⊙O的切线;(2)当BE=3时,求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分析】(1)连接BO,根据△OBC和△BCE都是等腰三角形,即可得到∠BEC=∠OBC=∠OCB=30°,再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即可得到∠EBO=90°,进而得出BE是⊙O的切线;(2)在Rt△ABC中,根据∠ACB=30°,BC=3,即可得到半圆的面积以及Rt△ABC的面积,进而得到阴影部分的面积.【解答】解:(1)如图所示,连接BO,∵∠ACB=30°,∴∠OBC=∠OCB=30°,∵DE⊥AC,CB=BD,∴Rt△DCE中,BE=CD=BC,∴∠BEC=∠BCE=30°,∴△BCE中,∠EBC=180°﹣∠BEC﹣∠BCE=120°,∴∠EBO=∠EBC﹣∠OBC=120°﹣30°=90°,∴BE是⊙O的切线;(2)当BE=3时,BC=3,∵AC为⊙O的直径,∴∠ABC=90°,又∵∠ACB=30°,∴AB=tan30°×BC=,∴AC=2AB=2,AO=,∴阴影部分的面积=半圆的面积﹣Rt△ABC的面积=π×AO2﹣AB×BC=π×3﹣××3=﹣.【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切线的判定以及扇形面积的计算,解题时注意:经过半径的外端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例题4】如图,菱形ABCD中,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AC=12cm,BD=16cm,动点N从点D出发,沿线段DB以2cm/s的速度向点B运动,同时动点M从点B出发,沿线段BA以1cm/s的速度向点A运动,当其中一个动点停止运动时另一个动点也随之停止,设运动时间为t(s)(t>0),以点M为圆心,MB长为半径的⊙M与射线BA,线段BD分别交于点E,F,连接EN.(1)求BF的长(用含有t的代数式表示),并求出t的取值范围;(2)当t为何值时,线段EN与⊙M相切?(3)若⊙M与线段EN只有一个公共点,求t的取值范围.【分析】(1)连接MF.只要证明MF∥AD,可得=,即=,解方程即可;(2)当线段EN与⊙M相切时,易知△BEN∽△BOA,可得=,即=,解方程即可;(3)①由题意可知:当0<t≤时,⊙M与线段EN只有一个公共点.②当F与N重合时,则有t+2t=16,解得t=,观察图象即可解决问题;【解答】解:(1)连接MF.∵四边形ABCD是菱形,∴AB=AD,AC⊥BD,OA=OC=6,OB=OD=8,在Rt△AOB中,AB==10,∵MB=MF,AB=AD,∴∠ABD=∠ADB=∠MFB,∴MF∥AD,∴=,∴=,∴BF=t(0<t≤8).(2)当线段EN与⊙M相切时,易知△BEN∽△BOA,∴=,∴=,∴t=.∴t=s时,线段EN与⊙M相切.(3)①由题意可知:当0<t≤时,⊙M与线段EN只有一个公共点.②当F与N重合时,则有t+2t=16,解得t=,关系图象可知,<t<8时,⊙M与线段EN只有一个公共点.综上所述,当0<t≤或<t<8时,⊙M与线段EN只有一个公共点.巩固练习一、选择题:1.如图,AB是⊙O的直径,CD是⊙O的弦,∠ACD=30°,则∠BAD为()A.30°B.50°C.60°D.70°【分析】连接BD,根据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得∠ADB=90°,根据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得∠ABD=∠ACD,从而可得到∠BAD的度数.【解答】解:连接BD,∵∠ACD=30°,∴∠ABD=30°,∵AB为直径,∴∠ADB=90°,∴∠BAD=90°﹣∠ABD=60°.故选C.2.如图,AB是⊙O的直径,PA切⊙O于点A,连结PO并延长交⊙O于点C,连结AC,AB=10,∠P=30°,则AC的长度是()A.B.C.5 D.【分析】过点D作OD⊥AC于点D,由已知条件和圆的性质易求OD的长,再根据勾股定理即可求出AD的长,进而可求出AC的长.【解答】解:过点D作OD⊥AC于点D,∵AB是⊙O的直径,PA切⊙O于点A,∴AB⊥AP,∴∠BAP=90°,∵∠P=30°,∴∠AOP=60°,∴∠AOC=120°,∵OA=OC,∴∠OAD=30°,∵AB=10,∴OA=5,∴OD=AO=2.5,∴AD==,∴AC=2AD=5,故选A.3.如图,圆内接四边形ABCD的边AB过圆心O,过点C的切线与边AD所在直线垂直于点M,若∠ABC=55°,则∠ACD等于()A.20°B.35°C.40°D.55°【分析】由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求出∠ADC=180°﹣∠ABC=125°,由圆周角定理求出∠ACB=90°,得出∠BAC=35°,由弦切角定理得出∠MCA=∠ABC=55°,由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得出∠DCM=∠ADC﹣∠AMC=35°,即可求出∠ACD的度数.【解答】解:∵圆内接四边形ABCD的边AB过圆心O,∴∠ADC+∠ABC=180°,∠ACB=90°,∴∠ADC=180°﹣∠ABC=125°,∠BAC=90°﹣∠ABC=35°,∵过点C的切线与边AD所在直线垂直于点M,∴∠MCA=∠ABC=55°,∠AMC=90°,∵∠ADC=∠AMC+∠DCM,∴∠DCM=∠ADC﹣∠AMC=35°,∴∠ACD=∠MCA﹣∠DCM=55°﹣35°=20°;故选:A.4. 如图,AB是⊙O的直径,BT是⊙O的切线,若∠ATB=45°,AB=2,则阴影部分的面积是()A.2 B.﹣πC.1 D.+π【分析】设AC交⊙O于D,连结BD,先根据圆周角定理得到∠ADB=90°,则可判断△ADB、△BDC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所以AD=BD=CD=AB=,然后利用弓形AD的面积等于弓形BD的面积得到阴影部分的面积=S.△BTD【解答】解:∵BT是⊙O的切线;设AT交⊙O于D,连结BD,∵AB是⊙O的直径,∴∠ADB=90°,而∠ATB=45°,∴△ADB、△BDT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D=BD=TD=AB=,∴弓形AD的面积等于弓形BD的面积,∴阴影部分的面积=S=××=1.△BTD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切线的性质,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解决本题的关键是利用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把阴影部分的面积转化为三角形的面积.二、填空题:5.如图,在直角坐标系中,⊙A的圆心A的坐标为(﹣1,0),半径为1,点P为直线y=﹣x+3上的动点,过点P作⊙A的切线,切点为Q,则切线长PQ的最小值是2.【分析】连接AP,PQ,当AP最小时,PQ最小,当AP⊥直线y=﹣x+3时,PQ最小,根据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得到AP=3,根据勾股定理即可得到结论.【解答】解:连接AP,PQ,当AP最小时,PQ最小,∴当AP⊥直线y=﹣x+3时,PQ最小,∵A的坐标为(﹣1,0),y=﹣x+3可化为3x+4y﹣12=0,∴AP==3,∴PQ==2.6.如图,BD是⊙O的切线,B为切点,连接DO与⊙O交于点C,AB为⊙O的直径,连接CA,若∠D=30°,⊙O的半径为4,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为.【分析】由条件可求得∠COA的度数,过O作OE⊥CA于点E,则可求得OE的长和CA的长,再利用S阴影=S扇形COA﹣S△COA可求得答案.【解答】解:如图,过O作OE⊥CA于点E,∵DB为⊙O的切线,∴∠DBA=90°,∵∠D=30°,∴∠BOC=60°,∴∠COA=120°,∵OC=OA=4,∴∠OAE=30°,∴OE=2,CA=2AE=4∴S阴影=S扇形COA﹣S△COA=﹣×2×4=π﹣4,故答案为:π﹣4.7.如图,AB与⊙O相切于点B,线段OA与弦BC垂直,垂足为D,AB=BC=2,则∠AOB= 60°.【分析】由垂径定理易得BD=1,通过解直角三角形ABD得到∠A=30°,然后由切线的性质和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的性质可以求得∠AOB的度数.【解答】解:∵OA⊥BC,BC=2,∴根据垂径定理得:BD=BC=1.在Rt△ABD中,sin∠A==.∴∠A=30°.∵AB与⊙O相切于点B,∴∠ABO=90°.∴∠AOB=60°.故答案是:60.8.如图,AB是半圆直径,半径OC⊥AB于点O,D为半圆上一点,AC∥OD,AD与OC 交于点E,连结CD、BD,给出以下三个结论:①OD平分∠COB;②BD=CD;③CD2=CECO,其中正确结论的序号是①②③.【分析】①由OC⊥AB就可以得出∠BOC=∠AOC=90°,再由OC=OA就可以得出∠OCA=∠OAC=45°,由AC∥OD就可以得出∠BOD=45°,进而得出∠DOC=45°,从而得出结论;②由∠BOD=∠COD即可得出BD=CD;③由∠AOC=90°就可以得出∠CDA=45°,得出∠DOC=∠CDA,就可以得出△DOC∽△EDC.进而得出,得出CD2=CECO.【解答】解:①∵OC⊥AB,∴∠BOC=∠AOC=90°.∵OC=OA,∴∠OCA=∠OAC=45°.∵AC∥OD,∴∠BOD=∠CAO=45°,∴∠DOC=45°,∴∠BOD=∠DOC,∴OD平分∠COB.故①正确;②∵∠BOD=∠DOC,∴BD=CD.故②正确;③∵∠AOC=90°,∴∠CDA=45°,∴∠DOC=∠CDA.∵∠OCD=∠OCD,∴△DOC∽△EDC,∴,∴CD2=CECO.故③正确.故答案为:①②③.【点评】本题考查了圆周角定理,平行线的性质,圆的性质,圆心角与弦的关系定理的运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熟练掌握圆周角定理和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是解决问题的关键.9.如图,在△ABC中,∠ACB=90°,AC=1,AB=2,以点A为圆心、AC的长为半径画弧,交AB边于点D,则弧CD的长等于.(结果保留π)【分析】先根据ACB=90°,AC=1,AB=2,得到∠ABC=30°,进而得出∠A=60°,再根据AC=1,即可得到弧CD的长.【解答】解:∵∠ACB=90°,AC=1,AB=2,∴∠ABC=30°,∴∠A=60°,又∵AC=1,∴弧CD的长为=,故答案为:.三、解答题:10.如图,点A是直线AM与⊙O的交点,点B在⊙O上,BD⊥AM垂足为D,BD与⊙O交于点C,OC平分∠AOB,∠B=60°.(1)求证:AM是⊙O的切线;(2)若DC=2,求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结果保留π和根号).【分析】(1)由已知条件得到△BOC是等边三角形,根据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得到∠1=∠2=60°,由角平分线的性质得到∠1=∠3,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得到∠OAM=90°,于是得到结论;(2)根据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得到∠OAC=60°,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得到∠CAD=30°,根据勾股定理得到AD=2,于是得到结论.【解答】解:(1)∵∠B=60°,∴△BOC是等边三角形,∴∠1=∠2=60°,∵OC平分∠AOB,∴∠1=∠3,∴∠2=∠3,∴OA∥BD,∴∠BDM=90°,∴∠OAM=90°,∴AM是⊙O的切线;(2)∵∠3=60°,OA=OC,∴△AOC是等边三角形,∴∠OAC=60°,∵∠OAM=90°,∴∠CAD=30°,∵CD=2,∴AC=2CD=4,∴AD=2,∴S阴影=S梯形OADC﹣S扇形OAC=(4+2)×2﹣=6﹣.。

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二课件:圆的方程的综合应用 (共49张PPT)

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二课件:圆的方程的综合应用 (共49张PPT)
点A29, 0.
1 求圆弧C2的方程; 2曲线C上是否存在点P,满足PA 30PO?若存
在,指出有几个这样的点;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3已知直线l:x my 14 0与曲线C交于E、F两
点,当EF 33时,求坐标原点O到直线l的距离.
解析:(1)圆弧C1所在圆的方程为x2 y2 169,
5
解:令圆心坐标为( a,b),半径为 r,
y
则r2 12 a2 ①
由(2)知 ACB 90 r 2 b ②
由(3)
a 2b 12 (2)2
5 5
a 2b 1 ③
. 1 r C
|a| |b| r
oA
Bx
联立①②消去 r 2b2 a2 1 ④
③④
a 2b2
2b a2
1
2 方法1:当t=0时,圆C:x 2+y 2=4;
当t=1时,圆C:x2+y2-2x-2y=0.
解方程组
x 2
x2
y2 y2
4 2x
2
y
, 解得 0
x
y
0或 2
x
y
2 0

x y
0 2
代入圆C的方程,左边=-4t
2+4t不恒等于0;

x
y
2 0
代入圆C的方程,左边=0=右边,
故圆C过定点2, 0.
方法2:将圆C的方程整理为( x 2+y 2-4)
+(-2x+4)t+(-2y)t 2=0.
x2 y2 4 0
令 2x 4 0 2 y 0
,
解得
x
y
2 0
.
故圆C过定点2, 0.
动圆过定点问题有两种解法: 一是先从动圆系中取出两个已知圆,求出它们 的交点坐标,再将求得的坐标代入动圆中验证; 二是将动圆方程改写为关于参数t的等式,再 利用多项式恒等理论列出关于x,y的方程组,解得 定点坐标.

华东师大初中数学中考总复习:圆综合复习--知识讲解(基础)

华东师大初中数学中考总复习:圆综合复习--知识讲解(基础)

中考总复习:圆综合复习—知识讲解(基础)【考纲要求】1.圆的基本性质和位置关系是中考考查的重点,但圆中复杂证明及两圆位置关系中证明定会有下降趋势,不会有太复杂的大题出现;2.今后的中考试题中将更侧重于具体问题中考查圆的定义及点与圆的位置关系,对应用、创新、开放探究型题目,会根据当前的政治形势、新闻背景和实际生活去命题,进一步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知识网络】【考点梳理】考点一、圆的有关概念1. 圆的定义如图所示,有两种定义方式:①在一个平面内,线段OA绕它固定的一个端点O旋转一周,另一个端点A随之旋转所形成的图形叫做圆.固定的端点O叫做圆心,以O为圆心的圆记作⊙O,线段OA叫做半径;②圆是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要点诠释:圆心确定圆的位置,半径确定圆的大小.2.与圆有关的概念①弦:连接圆上任意两点的线段叫做弦;如上图所示线段AB ,BC ,AC 都是弦.②直径:经过圆心的弦叫做直径,如AC 是⊙O 的直径,直径是圆中最长的弦.③弧:圆上任意两点间的部分叫做圆弧,简称弧,如曲线BC 、BAC 都是⊙O 中的弧,分别记作BC ,BAC .④半圆:圆中任意一条直径的两个端点分圆成两条弧,每一条弧都叫做半圆,如AC 是半圆. ⑤劣弧:像BC 这样小于半圆周的圆弧叫做劣弧.⑥优弧:像BAC 这样大于半圆周的圆弧叫做优弧.⑦同心圆:圆心相同,半径不相等的圆叫做同心圆.⑧弓形:由弦及其所对的弧组成的图形叫做弓形.⑨等圆:能够重合的两个圆叫做等圆.⑩等弧:在同圆或等圆中,能够互相重合的弧叫做等弧.⑪圆心角:顶点在圆心的角叫做圆心角,如上图中∠AOB ,∠BOC 是圆心角.⑫圆周角:顶点在圆上,两边都和圆相交的角叫做圆周角,如上图中∠BAC 、∠ACB 都是圆周角.考点二、圆的有关性质1.圆的对称性圆是轴对称图形,经过圆心的直线都是它的对称轴,有无数条.圆是中心对称图形,圆心是对称中心,又是旋转对称图形,即旋转任意角度和自身重合.2.垂径定理①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这条弦,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②平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如图所示:要点诠释:在图中(1)直径CD ,(2)CD ⊥AB ,(3)AM =MB ,(4)C C A B =,(5)AD BD =.若上述5个条件有2个成立,则另外3个也成立.因此,垂径定理也称“五二三定理”.即知二推三.注意:(1)(3)作条件时,应限制AB 不能为直径.3.弧、弦、圆心角之间的关系①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也相等;②在同圆或等圆中,两个圆心角、两条弧、两条弦中有一组量相等,它们所对应的其余各组量也相等.4.圆周角定理及推论①圆周角定理:在同圆或等圆中,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都等于这条弧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②圆周角定理的推论: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 要点诠释:圆周角性质的前提是在同圆或等圆中.考点三、与圆有关的位置关系1.点与圆的位置关系如图所示.d表示点到圆心的距离,r为圆的半径.点和圆的位置关系如下表:点与圆的位置关系d与r的大小关系点在圆内d<r点在圆上d=r点在圆外d>r要点诠释:(1)圆的确定:①过一点的圆有无数个,如图所示.②过两点A、B的圆有无数个,如图所示.③经过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不能作圆.④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如图所示.(2)三角形的外接圆经过三角形三个顶点可以画一个圆,并且只能画一个.经过三角形三个顶点的圆叫做三角形的外接圆.三角形外接圆的圆心叫做这个三角形的外心.这个三角形叫做这个圆的内接三角形.三角形的外心就是三角形三条边的垂直平分线交点.它到三角形各顶点的距离相等,都等于三角形外接圆的半径.如图所示.2.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①设r为圆的半径,d为圆心到直线的距离,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如下表.②圆的切线.切线的定义:和圆有唯一公共点的直线叫做圆的切线.这个公共点叫切点.切线的判定定理:经过半径的外端.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友情提示:直线l是⊙O的切线,必须符合两个条件:①直线l经过⊙O上的一点A;②OA⊥l.切线的性质定理:圆的切线垂直于经过切点的半径.切线长定义:我们把圆的切线上某一点与切点之间的线段的长叫做这点到圆的切线长.切线长定理:从圆外一点可以引圆的两条切线,它们的切线长相等,这一点和圆心的连线平分这两条切线的夹角.③三角形的内切圆:与三角形各边都相切的圆叫三角形的内切圆,三角形内切圆的圆心叫做三角形的内心,这个三角形叫做圆的外切三角形,三角形的内心就是三角形三个内角平分线的交点.要点诠释:找三角形内心时,只需要画出两内角平分线的交点.三角形外心、内心有关知识比较3.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在同一平面内两圆作相对运动,可以得到下面5种位置关系,其中R、r为两圆半径(R≥r).d为圆心距.要点诠释:①相切包括内切和外切,相离包括外离和内舍.其中相切和相交是重点.②同心圆是内含的特殊情况.③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可以从两个圆的相对运动来理解.④“r 1-r 2”时,要特别注意,r 1>r 2.考点四、正多边形和圆1.正多边形的有关概念正多边形的外接圆(或内切圆)的圆心叫正多边形的中心.外接圆的半径叫正多边形的半径,内切圆的半径叫正多边形的边心距,正多边形各边所对的外接圆的圆心角都相等,这个角叫正多边形的中心角,正多边形的每一个中心角都等于360n°. 要点诠释:通过中心角的度数将圆等分,进而画出内接正多边形,正六边形边长等于半径.2.正多边形的性质任何一个正多边形都有一个外接圆和一个内切圆,这两圆是同心圆.正多边形都是轴对称图形,偶数条边的正多边形也是中心对称图形,同边数的两个正多边形相似,其周长之比等于它们的边长(半径或边心距)之比.3.正多边形的有关计算定理:正n 边形的半径和边心距把正n 边形分成2n 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正n 边形的边长a 、边心距r 、周长P 和面积S 的计算归结为直角三角形的计算.360n a n =°,1802sin n a R n =°,180cos n r R n=°, 2222n n a R r ⎛⎫=+ ⎪⎝⎭,n n P n a =,1122n n n n n S a r n P r ==.考点五、圆中的计算问题1.弧长公式:180n R l π=,其中l 为n °的圆心角所对弧的长,R 为圆的半径. 2.扇形面积公式:2360n R S π=扇,其中12S lR =扇.圆心角所对的扇形的面积,另外12S lR =扇. 3.圆锥的侧面积和全面积: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是扇形,这个扇形的半径等于圆锥的母线长,弧长等于圆锥底面圆的周长. 圆锥的全面积是它的侧面积与它的底面积的和.要点诠释:在计算圆锥的侧面积时要注意各元素之间的对应关系,千万不要错把圆锥底面圆半径当成扇形半径.考点六、求阴影面积的几种常用方法(1)公式法;(2)割补法;(3)拼凑法;(4)等积变形法;(5)构造方程法.【典型例题】类型一、圆的有关概念及性质1. (2015•石景山区一模)如图,A ,B ,E 为⊙0上的点,⊙O 的半径OC ⊥AB 于点D ,若∠CEB=30°,OD=1,则AB 的长为( )A .B .4C .2D .6【思路点拨】 连接OB ,由垂径定理可知,AB=2BD ,由圆周角定理可得,∠COB=60°,在Rt △DOB 中,OD=1,则BD=1×tan60°=,故AB=2.【答案】C ;【解析】连接OB ,∵AB 是⊙O 的一条弦,OC ⊥AB ,∴AD=BD ,即AB=2BD ,∵∠CEB=30°,∴∠COB=60°,∵OD=1, ∴BD=1×tan60°=,∴AB=2,故选C .【总结升华】弦、弦心距,则应连接半径,构造基本的直角三角形是垂径定理应用的主要方法.举一反三:【变式】如图,⊙O 的直径CD=5cm ,AB 是⊙O 的弦,AB ⊥CD ,垂足为M ,OM :OD=3:5.则AB 的长是( )A 、2cmB 、3cmC 、4cmD 、221cm【答案】 解:连接OA ,∵CD 是⊙O 的直径,AB 是⊙O 的弦,AB ⊥CD ,∴AB=2AM ,∵CD=5cm ,∴OD=OA=12CD=12×5=52cm , ∵OM :OD=3:5,∴OM=35OD=×=, ∴在Rt △AOM 中,AM =22OA OM -=2253()()22-=2,∴AB=2AM=2×2=4cm.故选C .类型二、与圆有关的位置关系2.如图所示,已知AB 为⊙O 的直径,直线BC 与⊙O 相切于点B ,过A 作AD ∥OC 交⊙O 于点D ,连接CD .(1)求证:CD 是⊙O 的切线;(2)若AD =2,直径AB =6,求线段BC 的长.【思路点拨】要证明DC 是⊙O 的切线,因为点D 在⊙O 上,所以连接交点与圆心证垂直即可.【答案与解析】(1)证明:如图(2),连接OD .∵ AD ∥OC ,∴ ∠1=∠3,∠2=∠A ,∴ OA =OD ,∴ ∠3=∠A ,∴ ∠1=∠2.∵ OD =OB ,OC =OC .∴ △COD ≌△COB ,∴ ∠CDO =∠CBO =90°,∴ CD 是⊙O 的切线.(2)解:连接BD ,∵ AB 是⊙O 的直径,∴ ∠ADB =90°.在△DAB 和△BOC 中,∵ ∠ADB =∠OBC ,∠A =∠2,∴ △DAB ∽△BOC ,∴AD BD OB BC =, ∴ OB BD BC AD =. 在Rt △DAB 中,由勾股定理得22226242BD AB AD =-=-=.∴ 342622BC ⨯==.【总结升华】如果已知直线经过圆上一点,那么连半径,证垂直;如果已知直线与圆是否有公共点在条件中并没有给出,那么作垂直,证半径.举一反三:【变式】如图所示,已知CD 是△ABC 中AB 边上的高,以CD 为直径的⊙O 分别交CA 、CB 于点E 、F ,点G 是AD 的中点.求证:GE 是⊙O 的切线.【答案与解析】证法1:连接OE 、DE(如图(1)).∵ CD 是⊙O 的直径,∴ ∠AED =∠CED =90°.∵ G 是AD 的中点,∴ EG =12AD =DG . ∴ ∠1=∠2.∵ OE =OD ,∴ ∠3=∠4.∴ ∠1+∠3=∠2+∠4,即∠OEG =∠ODG =90°.∴ GE 是⊙O 的切线.证法2:连接OE 、ED(如图(2)).在△ADC 中,∠ADC =90°,∴ ∠A+∠ACD =90°.又∵ CD 是⊙O 的直径,∴ ∠AED =∠CED =90°.在△AED 中,∠AED =90°,G 是AD 中点,∴ AG =GE =DG ,∴ ∠A =∠AEG .又∵ OE =OC ,∴ ∠OEC =∠ACD .又∵ ∠A+∠ACD =90°,∴ ∠AEG+∠OEC =90°.∴ ∠OEG =90°,∴ OE ⊥EG .∴ GE 是⊙O 的切线.类型三、与圆有关的计算3.在一节数学实践活动课上,老师拿出三个边长都为5cm 的正方形硬纸板,他向同学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若将三个正方形纸板不重叠地放在桌面上,用一个圆形硬纸板将其盖住,这样的圆形硬纸板的最小直径应有多大?问题提出后,同学们经过讨论,大家觉得本题实际上就是求将三个正方形硬纸板无重叠地适当放置,圆形硬纸板能盖住时的最小直径.老师将同学们讨论过程中探索出的三种不同摆放类型的图形画在黑板上,如下图所示:(1)通过计算(结果保留根号与π).(Ⅰ)图①能盖住三个正方形所需的圆形硬纸板最小直径应为 cm;(Ⅱ)图②能盖住三个正方形所需的圆形硬纸板最小直径为 cm;(Ⅲ)图③能盖住三个正方形所需的圆形硬纸板最小直径为 cm;(2)其实上面三种放置方法所需的圆形硬纸板的直径都不是最小的,请你画出用圆形硬纸板盖住三个正方形时直径最小的放置方法,(只要画出示意图,不要求说明理由),并求出此时圆形硬纸板的直径.【思路点拨】(1)(Ⅰ)连接正方形的对角线BD,利用勾股定理求出BD的长即可;(Ⅱ)利用勾股定理求出小正方形对角线的长即可;(Ⅲ)找出过A、B、C三点的圆的圆心及半径,利用勾股定理求解即可;(2)连接OB,ON,延长OH交AB于点P,则OP⊥AB,P为AB中点,设OG=x,则OP=10-x,再根据勾股定理解答.【答案与解析】解:(1)(Ⅰ)如图连接BD,∵ AD=3×5=15cm,AB=5cm,∴ BD==cm;(Ⅱ)如图所示,∵三个正方形的边长均为5,∴ A、B、C三点在以O为圆心,以OA为半径的圆上,∴ OA==5cm,∴能盖住三个正方形所需的圆形硬纸板最小直径为10cm;(Ⅲ)如图所示,连接OA,OB,∵ CE⊥AB,AC=BC,∴ CE是过A、B、C三点的圆的直径,∵ OA=OB=OD,∴ O为圆心,∴⊙O的半径为OA,OA==5cm,∴能盖住三个正方形所需的圆形硬纸板最小直径为5×2=10cm;(2)如图④为盖住三个正方形时直径最小的放置方法,连接OB,ON,延长OH交AB于点P,则OP⊥AB,P为AB中点,设OG=x,则OP=10-x,则有:,解得:,则ON=,∴直径为.【总结升华】此题比较复杂,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找出以各边顶点为顶点的圆的圆心及半径,再根据勾股定理解答.举一反三:【变式】如图,图1、图2、图3、…、图n分别是⊙O的内接正三角形ABC,正四边形ABCD、正五边形ABCDE、…、正n边形ABCD…,点M、N分别从点B、C开始以相同的速度在⊙O上逆时针运动.(1)求图1中∠APN的度数是;图2中,∠APN的度数是,图3中∠APN的度数是.(2)试探索∠APN的度数与正多边形边数n的关系(直接写答案).【答案】 解:(1)图1:∵点M 、N 分别从点B 、C 开始以相同的速度在⊙O 上逆时针运动,∴∠BAM=∠CBN ,又∵∠APN=∠BPM ,∴∠APN=∠BPM=∠ABN+∠BAM=∠ABN+∠CBN=∠ABC=60°;同理可得:图2中,∠APN=90°;图3中∠APN=108°.(2)由(1)可知,∠APN=所在多边形的内角度数,故在图n 中,.4.如图所示,半圆的直径AB =10,P 为AB 上一点,点C ,D 为半圆的三等分点,则阴影部分的面积等于________.【思路点拨】观察图形,可以适当进行“割”与“补”,使阴影面积转化为扇形面积.【答案】256π; 【解析】连接OC 、OD 、CD .∵ C 、D 为半圆的三等分点,∴ ∠AOC =∠COD =∠DOB =180603=°°. 又∵ OC =OD ,∴ ∠OCD =∠ODC =60°,∴ DC ∥AB ,∴ PCD OCD S S =△△,∴ 2605253606S S ππ===阴影扇形OCD. 答案:256π. 【总结升华】用等面积替换法将不规则的图形转化为简单的规则图形是解本类题的技巧.类型四、与圆有关的综合应用5.(2014•黄陂区模拟)如图,在△ABC中,以AC为直径的⊙O交BC于D,过C作⊙O的切线,交AB的延长线于P,∠PCB=∠BAC.(1)求证:AB=AC;(2)若sin∠BAC=35,求tan∠PCB的值.【思路点拨】(1)连接AD,根据圆周角定理求得∠ADC=90°,根据弦切角定理求得∠PCB=∠CAD,进而求得∠CAD=∠BAD,然后根据ASA证得△ADC≌△ADB,即可证得结论.(2)作BE⊥AC于E,得出BE∥PC,求得∠PCB=∠CBE,根据已知条件得出=,从而求得=,根据AB=AC,得出tan∠CBE===,就可求得tan∠PCB=.【答案与解析】解:(1)连接AD,∵AC是⊙O的直径,∴∠ADC=90°,∴AD⊥BC,∵PC是⊙O的切线,∴∠PCB=∠CAD,∵∠PCB=∠BAC,∴∠CAD=∠BAD,在△ADC和△ADB中,,∴△ADC≌△ADB(ASA),∴AB=AC.(2)作BE⊥AC于E,∵PC是⊙O的切线,∴AC⊥PC,∴BE ∥PC ,∴∠PCB=∠CBE ,∵sin ∠BAC==, ∴=, ∵AB=AC ,∴tan ∠CBE===,∴tan ∠PCB=.【总结升华】本题考查了圆周角定理,切线的性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和性质,直角三角函数等,作出辅助线构建直角三角形是解题的关键.举一反三:【高清课堂:圆的综合复习 例2】【变式】已知:如图,⊙O 是Rt △ABC 的外接圆,AB 为直径,∠ABC=30°,CD 是⊙O 的切线,ED ⊥AB 于F .(1)判断△DCE 的形状并说明理由;(2)设⊙O 的半径为1,且213-=OF ,求证△DCE ≌△OCB .【答案】(1)解:∵∠ABC=30°,∴∠BAC=60°.又∵OA=OC,∴△AOC 是正三角形.又∵CD 是切线,∴∠OCD=90°,∴∠DCE=180°-60°-90°=30°.而ED ⊥AB 于F ,∴∠CED=90°-∠BAC=30°.故△CDE 为等腰三角形.(2)证明:在△ABC 中,∵AB=2,AC=AO=1,∴BC=2212-=3.OF=213-,∴AF=AO+OF=213+.又∵∠AEF=30°,∴AE=2AF=3+1.∴CE=AE-AC=3=BC .而∠OCB=∠ACB-∠ACO=90°-60°=30°=∠ABC,故△CDE ≌△COB.6.如图,已知⊙O 的直径AB =2,直线m 与⊙ O 相切于点A ,P 为⊙ O 上一动点(与点A 、点B 不重合),PO 的延长线与⊙ O 相交于点C ,过点C 的切线与直线m 相交于点D .(1)求证:△APC ∽△COD .(2)设AP =x ,OD =y ,试用含x 的代数式表示y .(3)试探索x 为何值时, △ACD 是一个等边三角形.【思路点拨】(1)可根据“有两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来说明 △APC ∽△COD ; (2)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找出x 与y 的关系;(3)若△ACD 是一个等边三角形,逆推求得x 的值.【答案与解析】解 (1)∵PC 是⊙O 的直径,CD 是⊙O 的切线, ∴∠PAC =∠OCD =90°.由△DOA ≌△DOC ,得到∠DOA =∠DOC , ∴∠APC =∠COD , ∴△APC∽△COD.(2)由△APC∽△COD,得AP OC PC OD = , ∴y x 12= 则 xy 2= (3)若ACD △是一个等边三角形,则6030ADC ODC ∠=∠=,于是2OD OC =,可得2y =,从而1=x ,故当1x =时,ACD △是一个等边三角形.【总结升华】本例是一道动态几何题.(1)考查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证三角形相似有:两个角分别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两条边分别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三条边分别对应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2)考查了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利用第一问的结论,得出对应边成比例,找出y 与x 间的关系.(3)动点问题探求条件.一般运用结论逆推的方法找出结论成立的条件.本题应从ACD △是一个等边三角形出发,逆推6030ADC ODC ∠=∠=,,于是2OD OC =,可得2y =,从而1=x , 故当1x =时,ACD △是一个等边三角形.举一反三:【高清课堂:圆的综合复习 例1】【变式】如图,MN 是⊙O 的直径,2MN =,点A 在⊙O 上,30AMN =∠,B 为弧AN 的中点,P 是直径MN 上一动点,则PA PB +的最小值为( ) A.22 B.2 C.1 D.2【答案】选B ;解:过B 作BB ′⊥MN 交⊙O 于B ′,连接AB ′交MN 于P ,此时PA+PB =AB ′最小.连AO 并延长交⊙O 于C ,连接CB ′,在Rt △ACB ′中,AC =2,∠C =190452⨯=°°, ∴ 2sin 45222AB AC '==⨯=°.。

圆综合题技巧大全

圆综合题技巧大全

圆综合题技巧大全圆综合题,是指在几何题中涉及到圆的性质和定理的题目。

掌握圆综合题的解题技巧对于提高几何解题的能力至关重要。

下面是一些解圆综合题的技巧和方法,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1.学习圆的性质和定理:在解圆综合题之前,首先要掌握圆的基本性质和定理,比如切线定理、割线定理、弧长公式等。

只有了解了这些基本知识,才能够更好地应用到实际题目中去。

3.运用相似性质:在解圆综合题时,经常需要用到相似性质。

要注意观察图形中的相似三角形,利用它们之间的比例关系解题。

有时候可以构造相似三角形,利用已知条件来求解未知量。

4.利用轴对称性:圆具有轴对称的性质,这个特点在解题中是非常有用的。

当题目中涉及到对称图形时,可以利用轴对称性来简化计算过程,缩小解题的范围。

5.利用切线和弦的性质:圆的切线和弦都有一些特殊的性质,掌握了这些性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解题。

比如圆内切四边形的特点是两对对边互补,圆内接三角形切线长的平方等于切点到圆心的距离乘以切点到切线的距离等。

6.利用角度关系:圆综合题中也经常涉及到角度的计算。

要注意观察图形中的各种角度,利用它们之间的关系来解题。

比如垂径定理可以用来求解圆中的角度,交角平分线定理可以用来证明两条弦相等等。

7.画图辅助:在解题过程中,画图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通过画图可以更好地理解题目中的条件和要求,有助于找到解题的思路。

在画图时要准确地表示出各个线段的长度和各个角度的大小,这样可以更方便地进行计算和推理。

8.多角度思考:解题时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尝试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有时候,一个问题可以有多种解法,通过多角度思考可以找到最简单和最直观的解法。

以上是解圆综合题的一些技巧和方法,希望能对大家在解题过程中有所帮助。

通过多做练习和总结,相信你会逐渐掌握解圆综合题的技巧,提高几何解题的能力。

六年级《圆的认识》教案(详案)

六年级《圆的认识》教案(详案)

六年级《圆的认识》教案(详案)第一章:课程引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初步了解圆的形状,并能够描述圆的基本特征。

激发学生对圆的兴趣,培养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1.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圆的定义和基本特征。

难点:理解圆的周长和面积的概念。

1.3 教学准备准备一些圆形物品,如硬币、圆桌等,供学生观察。

1.4 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圆形物品,让学生注意到圆形的特征。

提问学生对圆形的理解和认识,引导学生思考圆形的特点。

讲解圆的定义和基本特征,如圆心、半径等。

第二章:圆的周长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圆的周长的概念,并能够计算圆的周长。

2.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圆的周长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圆周率的概念。

2.3 教学准备准备一些圆形物品,如硬币、圆桌等,供学生测量周长。

引导学生观察圆形物品,并提出测量周长的问题。

讲解圆的周长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如周长=2πr。

让学生分组合作,测量圆形物品的周长,并进行记录和交流。

第三章:圆的面积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圆的面积的概念,并能够计算圆的面积。

3.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圆的面积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3.3 教学准备准备一些圆形物品,如硬币、圆桌等,供学生测量面积。

3.4 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圆形物品,并提出测量面积的问题。

讲解圆的面积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如面积=πr²。

让学生分组合作,测量圆形物品的面积,并进行记录和交流。

第四章:圆的运用4.1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运用圆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运用圆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3 教学准备准备一些与圆形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圆形花园的面积计算等。

提出一些与圆形相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解决。

引导学生运用圆的知识和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让学生分组合作,进行实际问题的解决,并进行记录和交流。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5.1 教学目标让学生总结圆的认识的学习内容,并能够进行拓展思考。

5.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总结圆的认识的学习内容。

高考数学复习:直线与圆综合应用与答案

高考数学复习:直线与圆综合应用与答案

D.[ 3,2 2)
6.已知点 A(-5,0),B(-1,-3),若圆 C:x2+y2=r2(r>0)上恰有两点 M,N,使得△MAB
和△NAB 的面积均为 5,则 r 的取值范围是( )
A.(1, 5)
B.(1,5)
C.(2,5)
D.(2, 5)
二、多项选择题
7.已知直线 ax+y-2=0 与圆心为 C 的圆(x-1)2+(y-a)2=4 相交于 A,B 两点,且△ABC
A.9 5
B.18 5
C.29 10
D.29 5
3.圆 x2+y2+4x-12y+1=0 关于直线 ax-by+6=0(a>0,b>0)对称,则2+6的最小值是 ab
()
A.2 3
B.20 3
C.32 3
D.16 3
4.若直线 y=x+b 与曲线 y=3- 4x-x2有公共点,则 b 的取值范围是( )
例 2-7.已知 t∈R,圆 C:x2+y2-2tx-2t2y+4t-4=0. (1) 若圆 C 的圆心在直线 x-y+2=0 上,求圆 C 的方程; (2) 圆 C 是否过定点?如果过定点,求出定点的坐标;如果不过定点,说明理由.
3
考点三、与实际结合考察 例 3-1.“圆材埋壁”是《九章算术》中的一个问题:“今有圆材,埋在壁中,不知大小,以锯 锯之,学会一寸,锯道长一尺,问径几何?”其意为:今有一圆柱形木材,埋在墙壁中,不 知道大小,用锯取锯它,锯口深一寸,锯道长一尺,问这块圆柱形木材的直径是多少?现有 圆柱形木材一部分埋在墙壁中,截面如图所示,已知弦 AB 1尺,弓形高 CD 1寸,则阴影 部分面积约为(注: 3.14 , sin 22.5 5 ,1 尺=10 寸)

人教A版高中同步学案数学选择性必修第一册精品课件 第二章 习题课 直线与圆、圆与圆位置关系的综合应用

人教A版高中同步学案数学选择性必修第一册精品课件 第二章 习题课 直线与圆、圆与圆位置关系的综合应用

所以圆的方程为( + 3)2 + 2 = 9或( − 3)2 + 2 = 9.
(2)若圆与圆的切点在第一象限,过原点的两条直线与圆分别交于,两点,且
两直线互相垂直,求证:直线过定点,并求出该定点坐标.
证明由题意知圆: ( − 3)2 + 2 = 9,设所在直线方程为 = ( ≠ 0),( , ),
+ ||为定值2.
规律方法 直线与圆的实际应用问题求解流程
变式训练3如图,为了保护河上古桥,规划建一座新桥
,同时设立一个圆形保护区.经测量,点位于点正北方
向60 m处,点位于点正东方向170 m处(为河岸).
规划要求:新桥与河岸垂直,保护区的边界为以
(在线段上)为圆心与相切的圆.建立如图所示的
|| = × − = ,故最小半径为 ,所以以线段为直径的圆的面积的最
小值为,故B正确;
四边形的面积 = || ⋅ || = || = || − ,|| = ,故
= × − = ,故C正确;
||
的距离为

由圆的性质,切线长|| =


= ,而 − < < + ,故A错误;
|| − =
|| − ,
∴当||最小时,||有最小值,又|| = ,则|| = ,故B错误;
∵四边形的面积为|||| = ||,
度),与相交于点.过点继续建造直线木桥与小岛边缘相
切,与中轴线交于点,点与点也以木桥直线相连.
(1)当|| = 1千米时,求木桥的长度(单位:千米).
解以为原点,所在直线为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如图
(单位:千米).
圆的方程为( − 2)2 + ( − 2)2 = 1,(1,0),设直线的方程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初三上册 中考复习圆的综合题 名师教学教案 教学设计反思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初三上册 中考复习圆的综合题 名师教学教案 教学设计反思

《中考复习圆的综合题》微课敎學设计玉州区名山中学庞业献敎學过程∠B.(1)求证:AC是⊙O的切线;(2)点E是AB上一点,若∠BCE=∠B,tan∠B= ,⊙O的半径是4,求EC 的长.(1)证明:∵AB是直径,∴∠ADB=90°,∴∠B+∠BAD=90°,∵∠DAC=∠B,∴∠DAC+∠BAD=90°,∴∠BAC=90°,∴BA⊥AC,∴AC是⊙O的切线.(2)解:∵∠BCE=∠B,∴EC=EB,设EC=EB=x,在Rt△ABC中,tan∠B==,AB=8,∴AC=4,在Rt△AEC中,∵EC2=AE2+AC2,∴x2=(8﹣x)2+42,解得x=5,∴CE=5.四、玉林中考23题总结满分技法1.解有关切线问题的基本思路:抓“相切”,连接圆心与切点2.证明切线的方法:①若已知直线与圆的公共点,则连接圆心与公共点,证出所连半径垂直于已知直线即可.即“连半径,证垂线”;②若未给出直线与圆的公共点,则过圆心作已知直线的垂线段,证出所作垂线段的长度与圆的半径相等即可,即“作垂直,证半径”3.证明两角相等的方法①在两个直角三角形中通过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来证明②利用半径相等,转化到等腰三角形中利用等边对等角来证明4.证明两线段相等的方法:敎學过程①若所证两线段相连不共线,则可以考虑将两条线段放到一个三角形中,利用等腰或等边三角形等角对等边来证明;②若所证两线段相连共线,则可以考虑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或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半来证明;③若所证两线段平行,则可以考虑特殊四边形对边相等来证明5.求线段长时②题干中出现三角函数时,一般考虑用三角函数解题;②若题于中不含三角函数,一般考虑用相似三角形或勾股定理解题。

五、玉林中考23题练习(2019.玉林)如图,在△ABC中,AB=AC=5,BC=6,以AB为直径作⊙O 分别交于AC,BC于点D,E,过点E作⊙O的切线EF交AC于点F,连接BD.(1)求证:EF是△CDB的中位线;(2)求EF的长.敎學过程让学生先做后点评。

高中数学第二章直线和圆的方程2.5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2.5.2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课件新人教A版选

高中数学第二章直线和圆的方程2.5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2.5.2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课件新人教A版选
=r.
2
解由①②③组成的方程组得 a=4,b=0,r=2 或 a=0,b=-4√3,r=6.
故所求圆的方程为(x-4)2+y2=4 或 x2+(y+4√3)2=36.

变式探究1
将本例变为“求与圆x2+y2-2x=0外切,圆心在x轴上,且过点(3,- √3 )的圆的方
程”,如何求?
解 因为圆心在x轴上,
所以可设圆心坐标为(a,0),设半径为r,
则所求圆的方程为(x-a)2+y2=r2,
又因为与圆 x2+y2-2x=0 外切,且过点(3,-√3),
= 4,
(-1)2 + 02 = + 1,
所以
解得

=
2,
2
2
(3-) + (-√3) = 2 ,
所以圆的方程为(x-4)2+y2=4.
变式探究2
所以所求圆的方程为(x-3)2+(y+1)2=16.
规律方法 (1)当经过两圆的交点时,圆的方程可设为
(x2+y2+D1x+E1y+F1)+λ(x2+y2+D2x+E2y+F2)=0(λ≠-1),然后用待定系数法求
出λ即可.
(2)对于此类问题首先要理解运算对象,然后选择好运算方法,设计好运算
程序,最后求得运算结果.
义不清晰.
学以致用•随堂检测全达标
1.两圆x2+y2-1=0和x2+y2-4x+2y-4=0的位置关系是(
)
A.内切 B.相交
C.外切 D.外离
答案 B
解析 圆x2+y2-1=0表示以O1(0,0)点为圆心,以R1=1为半径的圆.

圆的面积综合知识应用

圆的面积综合知识应用

圆的面积综合知识应用专题分析: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是:S=πr2,其中S代表面积,r代表半径。

扇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S=nπr2/360,其中其中S代表面积,n代表圆心角的度数,r代表半径。

在有关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中,组合图形的面积是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

对于求一些比较复杂的组合图形的面积时,有时直接进行分割求解有一定的困难,那么可以通过把其中的部分图形进行平移、翻折或旋转进行割补,利用重叠思想化难为易,或者利用两个规则图形的差来求。

例题1:图中的三角形是等腰直角三角形,那么阴影部分的面积是多少?(π取近似值3.14)练习1:(1)根据图中所给的数据求阴影部分面积。

(2)如下图,△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直角边AB=2厘米,求阴影部分的面积。

例题2:如下图,直角三角形ABC 中,AB 是圆的直径,且AB=20厘米,如果阴影(1)的面积比阴影(2)的面积大80平方厘米,求BC 长。

(π取3): 练习2:(1)图中有一个矩形和两个半径分别为5和2的直角扇形.两个阴影部分的面积之差是多少?(π近似取3)(2)图中甲区域比乙区域的面积大57,且半圆的半径是10.其中直角三角形竖直的直角边的 长度是多少?(π取近似值3.14)例题3:如图,一只小狗被拴在建筑物的一角,四周都是空地.建筑物是一个边长为4米的等边三 角形,绳长是6米,那么小狗的活动范围是多少平方米? (建筑外墙不可逾越,小狗身长忽略不计,π取3)(2)(1)C(1)如图所示,一只小狗被拴在建筑物的一角,四周都是空地.建筑物是个边长为10米的正方形,绳长是20米,那么小狗的活动范围能有多少平方米?(建筑外墙不可逾越,小狗身长忽略不计,π取3)(2)如图,一只小狗被拴在一个边长为4米的正五边形的建筑物的一个顶点处,四周都是空地,绳长刚好够小狗走到建筑物外墙边的任一位置,小狗的活动范围是多少平方米?(建筑外墙不可逾越,小狗身长忽略不计,π取3)例题4:如图所示,一个半径为1的圆绕着边长为4的正方形滚动一周又回到原来的位置,扫过的面积是多少?(π取3.14)(1)如图所示,一个半径为1的圆绕着边长为4的等边三角形滚动一周又回到原来的位置,扫过的面积是多少?(π取3.14)(2)如图所示,一个半径为1的圆绕着边长为4的正六边形滚动一周又回到原来的位置,扫过的面积是多少?(π取3.14)趣味数学:面上有7个大小相同的圆,位置如图所示.如果每个圆的面积都是10,那么阴影部分的面积是多少?(π取3.14)。

2020年中考数学二轮专项特训——圆的综合应用(含详细解答)

2020年中考数学二轮专项特训——圆的综合应用(含详细解答)

2020年中考数学二轮专项特训——圆的综合应用专训1圆中常见的计算题型名师点金:与圆有关的计算主要涉及圆与其他几何图形结合,利用圆周角定理求角度,利用垂径定理构造直角三角形并结合勾股定理,已知弦长、弦心距、半径三个量中的任意两个量时,可求出第三个量,利用弧长、扇形面积公式计算弧长、扇形面积等.有关角度的计算1.如图,⊙I是△ABC的内切圆,D,E,F为三个切点.若∠DEF=52°,则∠A的度数为()A.76°B.68°C.52°D.38°(第1题)(第2题) 2.如图,有一圆经过△ABC 的三个顶点,且弦BC 的中垂线与AC ︵相交于D点.若∠B =74°,∠C =46°,则AD ︵所对圆心角的度数为( )A .23°B .28°C .30°D .37°3.(中考·娄底)如图,在⊙O 中,AB ,CD 是直径,BE 是切线,B 为切点,连接AD ,BC ,BD.(1)求证:△ABD ≌△CDB ;(2)若∠DBE =37°,求∠ADC 的度数.(第3题)半径、弦长的计算4.(中考·南京)如图,在⊙O中,CD是直径,弦AB⊥CD,垂足为E,连接BC,若AB=2 2 cm,∠BCD=22°30′,则⊙O的半径为________.(第4题)(第5题)5.如图,AB 为⊙O 的直径,延长AB 至点D ,使BD =OB ,DC 切⊙O 于点C ,点B 是CF ︵的中点,弦CF 交AB 于点E.若⊙O 的半径为2,则CF =________.6.如图,在⊙O 中,直径AB 与弦AC 的夹角为30°,过点C 作⊙O 的切线交AB 的延长线于点D ,OD =30 cm .求直径AB 的长.(第6题)面积的计算7.(2015·丽水)如图,在△ABC中,AB=AC,以AB为直径的⊙O分别与BC,AC交于点D,E,过点D作⊙O的切线DF,交AC于点F.(1)求证:DF⊥AC;(2)若⊙O的半径为4,∠CDF=22.5°,求阴影部分的面积.(第7题)专训2圆中常用的作辅助线的方法名师点金:在解决有关圆的计算或证明题时,往往需要添加辅助线,根据题目特点选择恰当的辅助线至关重要.圆中常用的辅助线作法有:作半径,巧用同圆的半径相等;连接圆上两点,巧用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作直径,巧用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证切线时“连半径,证垂直”以及“作垂直,证半径”等.作半径,巧用同圆的半径相等1.如图,两正方形彼此相邻,且大正方形ABCD的顶点A,D在半圆O上,顶点B,C在半圆O的直径上;小正方形BEFG的顶点F在半圆O上,E点在半圆O的直径上,点G在大正方形的边AB上.若小正方形的边长为4 cm,求该半圆的半径.(第1题)连接圆上两点,巧用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2.如图,圆内接三角形ABC的外角∠ACM的平分线与圆交于D点,DP⊥AC,垂足是P,DH⊥BM,垂足为H,求证:AP=BH.(第2题)作直径,巧用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3.如图,⊙O的半径为R,弦AB,CD互相垂直,连接AD,BC.(1)求证:AD2+BC2=4R2;(2)若弦AD,BC的长是方程x2-6x+5=0的两个根(AD>BC),求⊙O的半径及点O到AD的距离.(第3题)证切线时辅助线作法的应用4.如图,△ABC内接于⊙O,CA=CB,CD∥AB且与OA的延长线交于点D.判断CD与⊙O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第4题)遇弦加弦心距或半径5.如图,在半径为5的⊙O中,AB,CD是互相垂直的两条弦,垂足为P,且AB=CD=8,则OP的长为()A.3 B.4 C.3 2 D.4 2(第5题)(第6题)6.(中考·贵港)如图,AB是⊙O的弦,OH⊥AB于点H,点P是优弧上一点,若AB=23,OH=1,则∠APB=________.遇直径巧作直径所对的圆周角7.如图,在△ABC中,AB=BC=2,以AB为直径的⊙O分别交BC,AC 于点D,E,且点D是BC的中点.(1)求证:△ABC为等边三角形.(2)求DE的长.(第7题)遇切线巧作过切点的半径8.如图,⊙O是Rt△ABC的外接圆,∠ABC=90°,点P是圆外一点,PA 切⊙O于点A,且PA=PB.(1)求证:PB是⊙O的切线;(2)已知PA=3,∠ACB=60°,求⊙O的半径.(第8题)巧添辅助线计算阴影部分的面积9.(中考·自贡)如图,点B ,C ,D 都在⊙O 上,过点C 作AC ∥BD 交OB 的延长线于点A ,连接CD ,且∠CDB =∠OBD =30°,DB =6 3 cm .(1)求证:AC 是⊙O 的切线;(2)求由弦CD ,BD 与BC ︵所围成的阴影部分的面积(结果保留π).(第9题)专训3圆的实际应用名师点金:与圆有关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从实际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并运用圆的相关知识解决这些问题,可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利用垂径定理解决台风问题1.如图,台风中心位于点P,并沿东北方向PQ移动,已知台风移动的速度为30 km/h,受影响区域的半径为200 km,B市位于点P北偏东75°的方向上,距离P点320 km处.(1)试说明台风是否会影响B市;(2)若B市受台风的影响,求台风影响B市的时间.(第1题)利用圆周角知识解决足球射门问题(转化思想)2.如图,在“世界杯”足球比赛中,队员甲带球向对方球门PQ进攻,当他带球冲到A点时,同伴队员乙已经助攻冲到B点,现有两种射门方式:一是由队员甲直接射门;二是队员甲将球迅速传给队员乙,由队员乙射门.从射门角度考虑,你认为选择哪种射门方式较好?为什么?(第2题)利用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解决范围问题3.已知A,B两地相距1 km.要在A,B两地之间修建一条笔直的水渠(即图中的线段AB),经测量在A地的北偏东60°方向,B地的北偏西45°方向的C处有一个以C为圆心,350 m为半径的圆形公园,则修建的这条水渠会不会穿过公园?为什么?(第3题)利用圆锥侧面展开图解决材料最省问题4.如图,某工厂要选一块矩形铁皮加工成一个底面半径为20 cm,高为40 2 cm的圆锥形漏斗,要求只能有一条接缝(接缝忽略不计),请问:选长、宽分别为多少厘米的矩形铁皮,才能使所用材料最省?(第4题)专训4与圆有关的动态问题名师点金:对于与圆有关的运动情形下的几何问题,在探究求值问题时,通常应对运动过程中所有可能出现的不同情形进行分析,如果符合某些条件的点、线等几何图形不唯一,要注意分类讨论,在探究确定结论成立情况下的已知条件时,可以把确定结论当作已知用.利用圆探究运动中形成的特殊几何图形问题1.如图,AB是半圆O的直径,BC是弦,点P从点A开始,沿AB向点B以1 cm/s的速度移动,若AB长为10 cm,点O到BC的距离为4 cm.(1)求弦BC的长;(2)经过几秒△BPC是等腰三角形?(PB不能为底边)(第1题)2.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以坐标原点O为圆心,2为半径画⊙O,P 是⊙O上一动点,且P在第一象限内,过点P作⊙O的切线与x轴相交于点A,与y轴相交于点B.(1)点P在运动时,线段AB的长度也在发生变化,请写出线段AB长度的最小值,并说明理由;(2)在⊙O上是否存在一点Q,使得以Q,O,A,P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若存在,请求出Q点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第2题)利用圆探究运动中的特殊位置关系问题3.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D∥BC,∠ABC=90°,AB=12 cm,AD =8 cm,BC=22 cm,AB为⊙O的直径,动点P从点A开始沿AD边向点D以1 cm/s的速度运动,动点Q从点C开始沿CB边向点B以2 cm/s的速度运动,P,Q分别从点A,C同时出发.当其中一动点到达终点时,另一个动点也随之停止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 s.当t为何值时,PQ与⊙O相切?(第3题)利用圆探究运动中的面积问题4.如图,在⊙O中,AB为⊙O的直径,AC是弦,OC=4,∠OAC=60°.(1)求∠AOC的度数;(2)如图,一动点M从A点出发,在⊙O上按逆时针方向运动,当S△MAO=S△CAO时,求动点M所经过的弧长.(第4题)专训5几种常见的热门考点名师点金:圆的知识是初中数学的重点内容,也是历年中考命题的热点.本章题型广泛,主要考查圆的概念、基本性质以及圆周角定理及其推论,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切线的性质和判定,正多边形与圆的计算和证明等,通常以这些知识作为载体,与函数、方程等知识综合考查.垂径定理及其推论的应用1.如图所示,在Rt△ABC中,∠ACB=90°,AC=3,BC=4,以点C为圆心,CA为半径的圆与AB交于点D,则AD的长为()A.95B.245C.185D.52(第1题)(第2题)2.如图是一圆柱形输水管的横截面,阴影部分为有水部分.如果水面AB 的宽为8 cm,水的最大深度为2 cm,那么该输水管的半径为() A.3 cm B.4 cm C.5 cm D.6 cm圆心角与圆周角3.如图所示,AB是⊙O的直径,AB⊥弦CD于点E,∠BOC=70°,则∠ABD =()A.20°B.46°C.55°D.70°(第3题)(第4题)4.如图,A ,B ,C ,D 四个点均在⊙O 上,∠AOD =70°,AO ∥DC ,则∠B 的度数为( )A .40°B .45°C .50°D .55°5.如图所示,C 为半圆上一点,AC ︵=CE ︵,过点C 作直径AB 的垂线CP ,P 为垂足,弦AE 交PC 于点D ,交CB 于点F.求证:AD =CD.(第5题)点、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6.已知⊙O的半径为4 cm,A为线段OP的中点,当OP=7 cm时,点A 与⊙O的位置关系是()A.点A在⊙O内B.点A在⊙O上C.点A在⊙O外D.不能确定7.在Rt△ABC中,∠C=90°,AC=3 cm,BC=4 cm,以点C为圆心,r 为半径作圆,若⊙C与直线AB相切,则r的值为()A.2 cm B.2.4 cm C.3 cm D.4 cm8.设⊙O的半径为2,圆心O到直线l的距离OP=m,且m使得关于x的方程2x2-22x+m-1=0有实数根,则直线l与⊙O()A.相离或相切B.相切或相交C.相离或相交D.无法确定切线的判定与性质(第9题)9.(中考·哈尔滨)如图,AB是⊙O的直径,AC是⊙O的切线,连结OC交⊙O于点D,连结BD,∠C=40°,则∠ABD的度数是()A.30°B.25°C.20°D.15°10.如图,已知AB是⊙O的直径,BC是⊙O的切线,OC与⊙O相交于点D,连结AD并延长,与BC相交于点E.(1)若BC=3,CD=1,求⊙O的半径;(2)取BE的中点F,连结DF,求证DF是⊙O的切线.(第10题)与圆有关的计算11.如图,菱形ABCD的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AC=8,BD=6,以AB为直径作一个半圆,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为()(第11题) A.25π-6B.252π-6C.256π-6D.258π-612.(2015·兰州)如图,在Rt△ABC中,∠C=90°,∠BAC的平分线AD交BC边于点D.以AB上一点O为圆心作⊙O,使⊙O经过点A和点D.(1)判断直线BC与⊙O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2)若AC=3,∠B=30°,①求⊙O的半径;②设⊙O与AB边的另一个交点为E,求线段BD,BE与劣弧DE所围成的阴影部分的面积.(结果保留根号和π)(第12题)圆与其他知识的综合类型1:圆与三角形的综合13.(2015·成都)如图,在Rt △ABC 中,∠ABC =90°,AC 的垂直平分线分别与AC ,BC 及AB 的延长线相交于点D ,E ,F ,且BF =BC.⊙O 是△BEF 的外接圆,连结BD.(1)求证:△ABC ≌△EBF ;(2)试判断BD 与⊙O 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第13题)类型2:圆与四边形的综合14.(2015·天津)已知A ,B ,C 是⊙O 上的三个点,四边形OABC 是平行四边形,过点C 作⊙O 的切线,交AB 的延长线于点D.(1)如图①,求∠ADC 的大小;(2)如图②,经过点O 作CD 的平行线,与AB 交于点E ,与AB ︵交于点F ,连结AF,求∠FAB的大小.(第14题) 类型3:圆与函数的综合15.如图,直线y=-34x+3与x轴相交于点A,与y轴相交于点B,点C是第二象限内任意一点,以点C为圆心的圆与x轴相切于点E,与直线AB相切于点F.(1)如图①,当四边形OBCE是矩形时,求点C的坐标;(2)如图②,若⊙C与y轴相切于点D,求⊙C的半径r;(3)在⊙C的移动过程中,能否使△OEF是等边三角形?(只回答“能”或“不能”)(第15题)专训6圆与二次函数的综合名师点金:圆与二次函数的综合,一般会涉及勾股定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求二次函数的表达式、求直线对应的函数表达式、切线的判定与性质,综合考察的知识点较多,同学们注意培养自己解答综合题的能力,关键还是基础知识的掌握,要能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有的问题的解法不止一种,同学们可以积极探索其他解法.二次函数中利用全等证明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1.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与x轴相交于C(-2,0),D(-8,0)两点,与y轴相切于点B(0,4).(1)求经过B、C、D三点的抛物线对应的函数表达式;(2)设抛物线的顶点为E,证明:直线CE与⊙A相切.(第1题)利用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求直线对应的函数表达式2.如图,抛物线y=ax2+bx+c(a≠0)与x轴交于A(-4,0),B(2,0),与y轴交于点C(0,2).(1)求抛物线对应的函数表达式;(2)以AB为直径作⊙M,一直线经过点E(-1,-5),并且与⊙M相切,求该直线对应的函数表达式.(第2题)利用圆的有关性质求抛物线对应的函数表达式3.(2015·烟台节选)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抛物线y=ax2+bx+c与⊙M相交于A、B、C、D四点,其中A、B两点的坐标分别为(-1,0),(0,-2),点D在x轴上且AD为⊙M的直径.点E是⊙M与y轴的另一个交点,过劣弧ED上的点F作FH⊥AD于点H,且FH=1.5.(1)求点D的坐标及该抛物线对应的函数表达式;(2)若点P是x轴上的一个动点,试求出△PEF的周长最小时点P的坐标.(第3题)二次函数中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证明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4.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圆D与y轴相切于点C(0,4),与x轴相交于A、B两点,且AB=6.(1)求D点的坐标和圆D的半径;(2)求sin∠ACB的值和经过C、A、B三点的抛物线对应的函数表达式;(3)设抛物线的顶点为F,证明直线AF与圆D相切.(第4题)答案专训1 1.A2.B 点拨:∵有一圆经过△ABC 的三个顶点,且弦BC 的中垂线与AC ︵相交于D 点,∴AB ︵所对的圆心角的度数=2∠C =2×46°=92°,ADC ︵所对的圆心角的度数=2∠B =2×74°=148°=AD ︵所对的圆心角的度数+DC ︵所对的圆心角的度数=AD ︵所对的圆心角的度数+BAD ︵所对的圆心角的度数=AD ︵所对的圆心角的度数+AB ︵所对的圆心角的度数+AD ︵所对的圆心角的度数,∴AD ︵所对的圆心角的度数=12(148°-92°)=28°.故选B .3.(1)证明:∵AB ,CD 是直径,∴∠ADB =∠CBD =90°. 在Rt △ABD 和Rt △CDB 中, ⎩⎨⎧AB =CD ,BD =DB ,∴Rt △ABD ≌Rt △CDB(HL ).(2)解:∵BE 是切线,∴AB ⊥BE.∴∠ABE =90°. ∵∠DBE =37°,∴∠ABD =53°.∵OD =OA ,∴∠ODA =∠BAD =90°-53°=37°, 即∠ADC 的度数为37°.4.2 cm 点拨:连接OB ,∵∠BCD =22°30′,∴∠BOD =2∠BCD =45°.∵AB ⊥CD ,∴BE =AE =12AB =12×22=2(cm ),△BOE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OB =2BE =2 cm ,故答案为2 cm .5.2 36.解:连接OC.∵∠A =30°,∴∠COD =60°. ∵DC 切⊙O 于C ,∴∠OCD =90°.∴∠D =30°.∵OD =30 cm ,∴OC =12OD =15 cm . ∴AB =2OC =30 cm .(第7题) 7.(1)证明:如图,连接OD,∵OB=OD,∴∠ABC=∠ODB.∵AB=AC,∴∠ABC=∠ACB.∴∠ODB=∠ACB.∴OD∥AC.∵DF是⊙O的切线,∴DF⊥OD.∴DF⊥AC.(2)解:如图,连接OE,∵DF⊥AC,∠CDF=22.5°,∴∠ABC=∠ACB=67.5°,∴∠BAC=45°.∵OA=OE,∴∠AOE=90°.∵⊙O的半径为4,∴S扇形AOE =4π,S△AOE=8.∴S阴影=S扇形AOE-S△AOE=4π-8.专训2(第1题)1.解:连接OA ,OF ,如图.设OA =OF =r cm ,AB =a cm .在Rt △OAB 中,r 2=⎝ ⎛⎭⎪⎫a 22+a 2,在Rt △OEF 中,r 2=42+⎝ ⎛⎭⎪⎫4+a 22,∴a 24+a 2=16+16+4a +a24,解得a 1=8,a 2=-4(舍去).∴r 2=⎝ ⎛⎭⎪⎫822+82=80,∴r 1=45,r 2=-45(舍去),即该半圆的半径为4 5 cm .点拨:在有关圆的计算题中,求角度或边长时,常连接半径构造等腰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利用特殊三角形的性质来解决问题.2.证明:连接AD ,BD.∵∠DAC ,∠DBC 是DC ︵所对的圆周角. ∴∠DAC =∠DBC.∵CD 平分∠ACM ,DP ⊥AC ,DH ⊥CM ,∴DP =DH. 在△ADP 和△BDH 中, ⎩⎨⎧∠DAP =∠DBH ,∠DPA =∠DHB =90°,DP =DH ,∴△ADP ≌△BDH ,∴AP =BH.点拨:本题通过作辅助线构造圆周角,然后利用“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得到∠DAC =∠DBC ,为证两三角形全等创造了条件.3.(1)证明:过点D 作⊙O 的直径DE ,连接AE ,EC ,AC. ∵DE 是⊙O 的直径,∴∠ECD =∠EAD =90°. 又∵CD ⊥AB ,∴EC ∥AB , ∴∠BAC =∠ACE. ∴BC ︵=AE ︵.∴BC =AE.在Rt △AED 中,AD 2+AE 2=DE 2, ∴AD 2+BC 2=4R 2.(2)解:过点O作OF⊥AD于点F.∵弦AD,BC的长是方程x2-6x+5=0的两个根(AD>BC),∴AD=5,BC=1.由(1)知,AD2+BC2=4R2,∴52+12=4R2,∴R=26 2.∵∠EAD=90°,OF⊥AD,∴OF∥EA.又∵O为DE的中点,∴OF=12AE=12BC=12,即点O到AD的距离为12.点拨:本题作出直径DE,利用“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构造了两个直角三角形,给解题带来了方便.4.解:CD与⊙O相切,理由如下:如图,作直径CE,连接AE.∵CE是直径,∴∠EAC=90°.∴∠E+∠ACE=90°.∵CA=CB,∴∠B=∠CAB.∵AB∥CD,∴∠ACD=∠CAB.∵∠B=∠E,∴∠ACD=∠E,∴∠ACE+∠ACD=90°,即OC⊥DC.又OC为⊙O的半径,∴CD与⊙O相切.(第4题)(第7题) 5.C 6.60°7.(1)证明:连接AD,∵AB是⊙O的直径,∴∠ADB=90°.∵点D是BC 的中点,∴AD是线段BC的垂直平分线,∴AB=AC.∵AB=BC,∴AB=BC=AC,∴△ABC为等边三角形.(2)解:连接BE.∵AB是直径,∴∠AEB=90°,∴BE⊥AC,∵△ABC是等边三角形,∴AE=EC,即E为AC的中点.∵D是BC的中点,故DE为△ABC的中位线.∴DE=12AB=12×2=1.8.(1)证明:连接OB,∵OA=OB,∴∠OAB=∠OBA.∵PA=PB,∴∠PAB=∠PBA.∴∠OAB+∠PAB=∠OBA+∠PBA,即∠PAO=∠PBO.又∵PA是⊙O的切线,∴∠PAO=90°.∴∠PBO=90°.∴OB⊥PB. 又∵OB是⊙O的半径,∴PB是⊙O的切线.(2)解:连接OP,∵PA=PB,∴点P在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上.∵OA=OB,∴点O在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上.∴OP为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又∵BC⊥AB,∴PO∥BC.∴∠AOP=∠ACB=60°.∴∠OPA=30°. 在Rt△APO中,AO2+PA2=PO2,即AO2+3=(2AO)2.又∵AO>0,∴AO=1.∴⊙O的半径为1.(第8题)(第9题) 9.(1)证明:如图,连接CO,交DB于点E,∴∠O=2∠CDB=60°.又∵∠OBE=30°,∴∠BEO=180°-60°-30°=90°.∵AC∥BD,∴∠ACO=∠BEO=90°,即OC⊥AC.又∵点C在⊙O上,∴AC是⊙O的切线.(2)解:∵OE⊥DB,∴EB=12DB=3 3 cm.在Rt△EOB中,∵∠OBE=30°,∴OE=12OB.∵EB=3 3 cm,∴由勾股定理可求得OB=6 cm. 又∵∠D=∠DBO,DE=BE,∠CED=∠OEB,∴△CDE≌△OBE,∴S△CDE =S△OBE,∴S阴影=S扇形OCB=60360π·62=6π(cm2).专训31.解:(1)如图,过B作BH⊥PQ于H,在Rt△BHP中,由条件易知:BP=320 km,∠BPQ=30°.∴BH=12BP=160 km<200 km.∴台风会影响B市.(2)如图,以B为圆心,200 km为半径作圆,交PQ于P1,P2两点,连接BP1,由垂径定理知P1P2=2P1H.在Rt△BHP1中,BP1=200 km,BH=160 km,∴P1H=2002-1602=120(km).∴P1P2=2P1H=240 km.∴台风影响B市的时间为24030=8(h).点拨:本题在图形中画出圆,可以非常直观地构造数学模型,然后利用垂径定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第1题)(第2题) 2.解:选择射门方式二较好,理由如下:设AQ与圆的交点为C,连接PC,如图所示.∵∠PCQ是△PAC的外角,∴∠PCQ>∠A.又∵∠PCQ=∠B,∴∠B>∠A.∴在B点射门比在A点射门好.∴选择射门方式二较好.点拨:本题运用转化思想,将射门角度大小的问题,建模转化到圆中,根据圆周角的相关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3.解:修建的这条水渠不会穿过公园.理由:过点C作CD⊥AB,垂足为D.∵∠CBA=45°,∴∠BCD=45°,CD=BD.设CD=x km,则BD=x km.易知∠CAB=30°,∴AC=2x km,AD=(2x)2-x2=3x km.∴3x+x=1,解得x=3-1 2,即CD=3-12km≈0.366 km=366 m>350 m,也就是说,以点C为圆心,350 m为半径的圆与AB相离.即修建的这条水渠不会穿过公园.4.解:∵圆锥形漏斗的底面半径为20 cm,高为40 2 cm,∴圆锥的母线长为202+(402)2=60(cm).设圆锥的侧面展开图的圆心角为n°,则有nπ×60180=2π×20,解得n=120.方案一:如图①,扇形的半径为60 cm,矩形的宽为60 cm,易求得矩形的长为60 3 cm.此时矩形的面积为60×603=3 6003(cm2).方案二:如图②,扇形与矩形的两边相切,有一边重合,易求得矩形的宽为60 cm,长为30+60=90(cm),此时矩形的面积为90×60=5 400(cm2).∵3 6003>5 400,∴方案二所用材料最省,即选长为90 cm,宽为60 cm的矩形铁皮,才能使所用材料最省.(第4题)专训41.解:(1)作OD⊥BC于D.由垂径定理知,点D是BC的中点,即BD=12BC,∵OB=12AB=5 cm,OD=4 cm,由勾股定理得,BD=OB2-OD2=3 cm,∴BC=2BD=6 cm.(2)设经过t s,△BPC是等腰三角形.①当PC为底边时,有BP=BC,即10-t=6,解得t=4;②当BC为底边时,有PC=PB,此时P点与O点重合,t=5.∴经过4 s或5 s△BPC是等腰三角形.2.解:(1)线段AB长度的最小值为4.理由如下:连接OP.∵AB切⊙O于P,∴OP⊥AB.取AB的中点C,则AB=2OC,当OC=OP时,OC最短,即AB最短,此时AB=4.(2)存在.假设存在符合条件的点Q.如图①,设四边形APOQ为平行四边形,∵∠APO=90°,∴四边形APOQ为矩形.又∵OP=OQ,∴四边形APOQ为正方形,∴OQ=QA.∴∠QOA=45°,在Rt△OQA中,根据OQ=2,∠AOQ=45°,得Q点的坐标为(2,-2).(第2题)如图②,设四边形APQO为平行四边形,连接OP,∵OQ∥PA,∠APO=90°,∴∠POQ=90°.又∵OP=OQ,∴∠PQO=45°,∵PQ∥OA,∴PQ⊥y轴.设PQ交y轴于点H,在Rt△OHQ中,根据OQ=2,∠HQO=45°,得Q点的坐标为(-2,2).∴符合条件的点Q的坐标为(2,-2)或(-2,2).3.解:如图,设PQ与⊙O相切于点H,过点P作PE⊥BC,垂足为E.(第3题)∵在四边形ABCD中,AD∥BC,∠ABC=90°,∴PE=AB.由题意可知:AP=BE=t cm,CQ=2t cm,∴BQ=BC-CQ=(22-2t) cm,EQ=BQ-BE=22-2t-t=(22-3t) cm.∵AB 为⊙O 的直径,∠ABC =∠DAB =90°, ∴AD ,BC 为⊙O 的切线.∴AP =PH ,HQ =BQ. ∴PQ =PH +HQ =AP +BQ =t +22-2t =(22-t) cm . 在Rt △PEQ 中,PE 2+EQ 2=PQ 2, ∴122+(22-3t)2=(22-t)2,即 t 2-11t +18=0,解得t 1=2,t 2=9.∵P 在AD 边运动的时间为AD 1=81=8(s ),而t =9>8,∴t =9(舍去). ∴当t =2 s 时,PQ 与⊙O 相切.4.解:(1)∵在△ACO 中,∠OAC =60°,OC =OA , ∴△ACO 是等边三角形. ∴∠AOC =60°. (2)如图,(第4题)①作点C 关于直径AB 的对称点M 1,连接AM 1,OM 1. 易得S △M 1AO =S △CAO ,∠AOM 1=60°,∴AM 1︵=4π180×60=43π.∴当点M 运动到M 1时,S △MAO =S △CAO ,此时动点M 经过的弧长为43π.②过点M 1作M 1M 2∥AB 交⊙O 于点M 2,连接AM 2,OM 2,易得S △M 2AO =S △CAO ,∴∠OM 1M 2=∠AOM 1=60°.又∵OM 1=OM 2,∴∠M 1OM 2=60°,∴∠AOM 2=120°.∴AM 2︵=4π180×120=83π.∴当点M 运动到M 2时,S △MAO =S △CAO ,此时动点M 经过的弧长为83π. ③过点C 作CM 3∥AB 交⊙O 于点M 3,连接AM 3,OM 3,易得S △M 3AO=S △CAO ,∠AOM 3=120°.∴AM 2M 3︵=4π180×240=163π.∴当点M 运动到M 3时,S △MAO =S △CAO ,此时动点M 经过的弧长为163π. ④当点M 运动到C 时,M 与C 重合,S △MAO =S △CAO ,此时动点M 经过的弧长为4π180×300=203π.综上所述,当S △MAO =S △CAO 时,动点M 所经过的弧长为43π或83π或163π或203π.专训51.C 2.C 3.C 4.D(第5题)5.证明:如图,连结AC. ∵AB 为⊙O 的直径, ∴∠ACB =90°,∴∠ACD +∠DCB =90°. ∵CP ⊥AB 于点P , ∴∠B +∠DCB =90°, ∴∠ACD =∠B.又∵AC ︵=CE ︵,∴∠B =∠CAD =∠ACD ,∴AD =CD. 6.A 7.B 8.B 9.B(第10题)10.(1)解:设⊙O 的半径为r ,∵AB 是⊙O 的直径,BC 是⊙O 的切线, ∴AB ⊥BC ,在Rt △OBC 中,∵OC 2=OB 2+CB 2, ∴(r +1)2=r 2+(3)2,解得r =1,∴⊙O 的半径为1. (2)证明:连结OF , ∵OA =OB ,BF =EF , ∴OF 是△BAE 的中位线, ∴OF ∥AE ,∴∠A =∠2,∠1=∠ADO , 又∵∠ADO =∠A ,∴∠1=∠2,在△OBF 和△ODF 中,⎩⎨⎧OB =OD ,∠2=∠1,OF =OF ,∴△OBF ≌△ODF , ∴∠ODF =∠OBF =90°,即OD ⊥DF ,又OD 是⊙O 的半径, ∴FD 是⊙O 的切线. 11.D(第12题)12.解:(1)相切,理由如下: 如图,连结OD , ∵AD 平分∠BAC , ∴∠1=∠2.∵OA =OD ,∴∠1=∠3, ∴∠2=∠3,∴OD ∥AC. 又∠C =90°,∴OD ⊥BC , ∴BC 与⊙O 相切. (2)①设⊙O 的半径为r. ∵AC =3,∠B =30°,∴AB =6. 又OA =OD =r ,∴OB =2r.∴2r +r =6,解得r =2,即⊙O 的半径是2.②由①得OD =2,则OB =4,BD =23,S 阴影=S △OBD -S 扇形ODE =12×23×2-60π×22360=23-2π3.13.(1)证明:在Rt △CED 中,∠C +∠CED =90°,在Rt △BFE 中,∠EFB +∠BEF =90°.∵∠CED =∠BEF ,∴∠C =∠EFB.在Rt △ABC 和Rt △EBF 中, ⎩⎨⎧∠C =∠EFB ,BC =BF ,∠ABC =∠EBF ,∴△ABC ≌△EBF.(2)解:BD 与⊙O 相切,理由如下: 连结BO ,∵OB =OF , ∴∠OBF =∠OFB.∵FD 垂直平分AC ,∴D 为AC 的中点,又∵△ABC 为直角三角形. ∴BD =CD ,∴∠DCB =∠DBC.由(1)知∠ACB =∠EFB , ∴∠DBC =∠DFB =∠OBF.∵∠CBF =∠CBO +∠OBF =90°, ∴∠DBO =∠CBO +∠DBC =90°, ∴BD 为⊙O 的切线.14.解:(1)∵CD 是⊙O 的切线,C 为切点, ∴OC ⊥CD ,即∠OCD =90°. ∵四边形OABC 是平行四边形,(第14题)∴AB ∥OC ,即AD ∥OC. ∴∠ADC +∠OCD =180°, ∴∠ADC =180°-∠OCD =90°.(2)如图,连结OB ,则OB =OA =OC. ∵四边形OABC 是平行四边形, ∴OC =AB , ∴OA =OB =AB.即△AOB 是等边三角形. 于是,∠AOB =60°.由OF ∥CD ,又∠ADC =90°,得∠AEO =∠ADC =90°.∴OF ⊥AB ,有BF ︵=AF ︵.∴∠FOB =∠FOA =12∠AOB =30°.∴∠FAB =12∠FOB =15°.15.解:(1)∵直线y =-34x +3与x 轴交于点A(4,0),与y 轴交于点B(0,3),∴OA =4,OB =3,∴AB =32+42=5.连结CF ,∵四边形OBCE 是矩形,∴CE =OB =3.设OE =x ,则由切线长定理知AF =AE =x +4,∴BF =x +4-5=x -1.在Rt △CBF 中,∵BC =OE =x ,CF =CE =3,BF =x -1,BC 2=CF 2+BF 2,∴x 2=32+(x -1)2,解得x =5,即OE =5,∴点C 的坐标为(-5,3).(2)连结CE ,CD ,易知四边形CEOD 是正方形,∴OE =OD =r.由切线长定理知BF =BD =3-r ,AE =AF ,又∵AE =AO +OE =4+r ,AF =AB +BF =5+3-r =8-r ,∴4+r =8-r ,∴r =2.(3)不能.专训61.(1)解:设过点B 、C 、D 三点的抛物线对应的函数表达式为y =ax 2+bx+c ,则⎩⎨⎧4=c ,0=4a -2b +c ,0=64a -8b +c ,解得⎩⎪⎨⎪⎧a =14,b =52,c =4.∴经过B 、C 、D 三点的抛物线对应的函数表达式为y =14x 2+52x +4. (2)证明:∵y =14x 2+52x +4=14(x +5)2-94,∴E ⎝ ⎛⎭⎪⎫-5,-94. 设直线CE 对应的函数表达式为y =mx +n ,直线CE 与y 轴交于点G ,则⎩⎪⎨⎪⎧0=-2m +n ,-94=-5m +n ,解得⎩⎪⎨⎪⎧m =34,n =32,∴直线CE 对应的函数表达式为y =34x +32. 在y =34x +32中,当x =0时,y =32,∴点G 的坐标为⎝ ⎛⎭⎪⎫0,32.如图,连结AB 、AC 、AG ,则BG =OB -OG =4-32=52,CG =OC 2+OG 2=22+⎝ ⎛⎭⎪⎫322=52,∴BG =CG.又∵AB =AC ,AG =AG , ∴△ABG ≌△ACG , ∴∠ACG =∠ABG.∵⊙A 与y 轴相切于点B(0,4), ∴∠ABG =90°,。

六年级上册圆的知识点总结

六年级上册圆的知识点总结

六年级上册圆的知识点总结
六年级上册圆的知识点总结如下:
1. 圆的基本性质:
圆的定义:在一个平面内,线段OA绕它固定的一个端点O旋转一周,另一个端点A所形成的图形叫做圆。

固定的端点O叫做圆心,线段OA叫做半径。

直径与半径:连接圆上任意两点的线段叫做弦,经过圆心的弦叫做直径。

半径是连接圆上一点和圆心的线段。

圆心角与圆周角:顶点在圆心的角叫做圆心角,顶点在圆上,两边与圆相交的角叫做圆周角。

垂径定理: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这条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2. 圆的计算:
圆的周长公式:C = 2πr,其中r是圆的半径。

圆的面积公式:S = πr^2,其中r是圆的半径。

扇形面积公式:扇形面积= (n/360)πr^2,其中n是扇形的圆心角(单位是度)。

3.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有五种:相离、相切(内切和外切)、相交、内含和重合。

4. 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
圆与直线有三种位置关系:相离、相切(直线与圆相切)和相交。

5. 圆的综合应用:
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常常需要综合运用圆的性质和定理,如计算圆的周长、面积、扇形面积等。

希望以上内容对你有帮助,如需更多信息,可以查阅教育部门发布的课程大纲或相关教辅资料。

中考数学圆的综合综合经典题含详细答案

中考数学圆的综合综合经典题含详细答案

中考数学圆的综合综合经典题含详细答案一、圆的综合1.如图,⊙O是△ABC的外接圆,点E为△ABC内切圆的圆心,连接AE的延长线交BC于点F,交⊙O于点D;连接BD,过点D作直线DM,使∠BDM=∠DAC.(1)求证:直线DM是⊙O的切线;(2)若DF=2,且AF=4,求BD和DE的长.【答案】(1)证明见解析(2)23【解析】【分析】(1)根据垂径定理的推论即可得到OD⊥BC,再根据∠BDM=∠DBC,即可判定BC∥DM,进而得到OD⊥DM,据此可得直线DM是⊙O的切线;(2)根据三角形内心的定义以及圆周角定理,得到∠BED=∠EBD,即可得出DB=DE,再判定△DBF∽△DAB,即可得到DB2=DF•DA,据此解答即可.【详解】(1)如图所示,连接OD.∵点E是△ABC的内心,∴∠BAD=∠CAD,∴BD CD=,∴OD⊥BC.又∵∠BDM=∠DAC,∠DAC=∠DBC,∴∠BDM=∠DBC,∴BC∥DM,∴OD⊥DM.又∵OD为⊙O半径,∴直线DM是⊙O的切线.(2)连接BE.∵E为内心,∴∠ABE=∠CBE.∵∠BAD=∠CAD,∠DBC=∠CAD,∴∠BAD=∠DBC,∴∠BAE+∠ABE=∠CBE+∠DBC,即∠BED=∠DBE,∴BD=DE.又∵∠BDF=∠ADB(公共角),∴△DBF∽△DAB,∴DF DBDB DA=,即DB2=DF•DA.∵DF=2,AF=4,∴DA=DF+AF=6,∴DB2=DF•DA=12,∴DB=DE=23.【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三角形的内心与外心,圆周角定理以及垂径定理的综合应用,解题时注意:平分弦所对一条弧的直径,垂直平分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另一条弧;三角形的内心到三角形三边的距离相等;三角形的内心与三角形顶点的连线平分这个内角.2.如图,AB是⊙O的直径,弦CD⊥AB,垂足为H,连结AC,过BD上一点E作EG∥AC 交CD的延长线于点G,连结AE交CD于点F,且EG=FG,连结CE.(1)求证:∠G=∠CEF;(2)求证:EG是⊙O的切线;(3)延长AB交GE的延长线于点M,若tanG =34,AH=33,求EM的值.【答案】(1)证明见解析;(2)证明见解析;(3)253 8.【解析】试题分析:(1)由AC∥EG,推出∠G=∠ACG,由AB⊥CD推出AD AC=,推出∠CEF=∠ACD,推出∠G=∠CEF,由此即可证明;(2)欲证明EG是⊙O的切线只要证明EG⊥OE即可;(3)连接OC.设⊙O的半径为r.在Rt△OCH中,利用勾股定理求出r,证明△AHC∽△MEO,可得AH HCEM OE=,由此即可解决问题;试题解析:(1)证明:如图1.∵AC∥EG,∴∠G=∠ACG,∵AB⊥CD,∴AD AC=,∴∠CEF=∠ACD,∴∠G=∠CEF,∵∠ECF=∠ECG,∴△ECF∽△GCE.(2)证明:如图2中,连接OE.∵GF=GE,∴∠GFE=∠GEF=∠AFH,∵OA=OE,∴∠OAE=∠OEA,∵∠AFH+∠FAH=90°,∴∠GEF+∠AEO=90°,∴∠GEO=90°,∴GE⊥OE,∴EG是⊙O的切线.(3)解:如图3中,连接OC .设⊙O 的半径为r .在Rt △AHC 中,tan ∠ACH =tan ∠G =AH HC =34,∵AH =33,∴HC =43,在Rt △HOC 中,∵OC =r ,OH =r ﹣33,HC =43,∴222(33)(43)r r -+=,∴r =2536,∵GM ∥AC ,∴∠CAH =∠M ,∵∠OEM =∠AHC ,∴△AHC ∽△MEO ,∴AH HC EM OE =,∴33432536EM =,∴EM =2538. 点睛:本题考查圆综合题、垂径定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锐角三角函数、勾股定理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学会添加常用辅助线,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正确寻找相似三角形,构建方程解决问题吗,属于中考压轴题.3.如图,AB 为O 的直径,弦//CD AB ,E 是AB 延长线上一点,CDB ADE ∠=∠. ()1DE 是O 的切线吗?请说明理由;()2求证:2AC CD BE =⋅.【答案】(1)结论:DE 是O 的切线,理由见解析;(2)证明见解析.【解析】【分析】(1)连接OD ,只要证明OD DE ⊥即可;(2)只要证明:AC BD =,CDB DBE ∽即可解决问题.【详解】()1解:结论:DE 是O 的切线.理由:连接OD .CDB ADE ∠=∠,ADC EDB ∴∠=∠,//CD AB ,CDA DAB ∴∠=∠,OA OD =,OAD ODA ∴∠=∠,ADO EDB ∴∠=∠, AB 是直径,90ADB ∴∠=,90ADB ODE ∴∠=∠=,DE OD ∴⊥,DE ∴是O 的切线.()2//CD AB ,ADC DAB ∴∠=∠,CDB DBE ∠=∠,AC BD ∴=,AC BD ∴=,DCB DAB ∠=∠,EDB DAB ∠=∠,EDB DCB ∴∠=∠,CDB ∴∽DBE ,CD DB BD BE∴=, 2BD CD BE ∴=⋅,2AC CD BE ∴=⋅.【点睛】本题考查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圆周角定理、切线的判定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学会添加常用辅助线,准确寻找相似三角形解决问题,属于中考常考题型.4.如图,已知四边形ABCD是矩形,点P在BC边的延长线上,且PD=BC,⊙A经过点B,与AD边交于点E,连接CE .(1)求证:直线PD是⊙A的切线;(2)若PC=25,sin∠P=23,求图中阴影部份的面积(结果保留无理数).【答案】(1)见解析;(2)20-4π.【解析】分析:(1)过点A作AH⊥PD,垂足为H,只要证明AH为半径即可.(2)分别算出Rt△CED的面积,扇形ABE的面积,矩形ABCD的面积即可.详解:(1)证明:如图,过A作AH⊥PD,垂足为H,∵四边形ABCD是矩形,∴AD=BC,AD∥BC,∠PCD=∠BCD=90°,∴∠ADH=∠P,∠AHD=∠PCD=90°,又PD=BC,∴AD=PD,∴△ADH≌△DPC,∴AH=CD,∵CD=AB,且AB是⊙A的半径,∴AH=AB,即AH是⊙A的半径,∴PD是⊙A的切线.(2)如图,在Rt△PDC中,∵sin∠P=23CDPD,5,令CD=2x,PD=3x,由由勾股定理得:(3x)2-(2x)252,解得:x=2,∴CD=4,PD=6,∴AB=AE=CD=4,AD=BC=PD=6,DE=2,∵矩形ABCD的面积为6×4=24,Rt△CED的面积为12×4×2=4,扇形ABE的面积为12π×42=4π,∴图中阴影部份的面积为24-4-4π=20-4π.点睛: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圆的切线证明,三角形的面积,扇形的面积,矩形的面积.5.如图,已知⊙O 的半径为1,PQ 是⊙O 的直径,n 个相同的正三角形沿PQ 排成一列,所有正三角形都关于PQ 对称,其中第一个△A 1B 1C 1的顶点A 1与点P 重合,第二个△A 2B 2C 2的顶点A 2是B 1C 1与PQ 的交点,…,最后一个△A n B n C n 的顶点B n 、C n 在圆上.如图1,当n=1时,正三角形的边长a 1=_____;如图2,当n=2时,正三角形的边长a 2=_____;如图3,正三角形的边长a n =_____(用含n 的代数式表示).38313 24313n+ 【解析】 分析:(1)设PQ 与11B C 交于点D ,连接1B O ,得出OD=1A D -O 1A ,用含1a 的代数式表示OD ,在△O 1B D 中,根据勾股定理求出正三角形的边长1a ;(2)设PQ 与2B 2C 交于点E ,连接2B O ,得出OE=1A E-O 1A ,用含2a 的代数式表示OE ,在△O 2B E 中,根据勾股定理求出正三角形的边长2a ;(3)设PQ 与n B n C 交于点F ,连接n B O ,得出OF=1A F-O 1A ,用含an 的代数式表示OF ,在△O n B F 中,根据勾股定理求出正三角形的边长an . 本题解析:(1)易知△A 1B 1C 1的高为323 ∴a 13.(2)设△A 1B 1C 1的高为h ,则A 2O =1-h ,连结B 2O ,设B 2C 2与PQ 交于点F ,则有OF =2h -1. ∵B 2O 2=OF 2+B 2F 2,∴1=(2h -1)2+2212a ⎛⎫ ⎪⎝⎭. ∵h 32,∴1=32-1)2+14a 22, 解得a 283 . (3)同(2),连结B n O ,设B n C n 与PQ 交于点F ,则有B n O 2=OF 2+B n F 2,即1=(nh -1)2+212n a ⎛⎫ ⎪⎝⎭ . ∵h =32 a n ,∴1=14a n 2+2312n na ⎛⎫- ⎪ ⎪⎝⎭, 解得a n =24331n n + .6.如图1,已知AB 是⊙O 的直径,AC 是⊙O 的弦,过O 点作OF ⊥AB 交⊙O 于点D ,交AC 于点E ,交BC 的延长线于点F ,点G 是EF 的中点,连接CG(1)判断CG 与⊙O 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2)求证:2OB 2=BC •BF ;(3)如图2,当∠DCE =2∠F ,CE =3,DG =2.5时,求DE 的长.【答案】(1)CG 与⊙O 相切,理由见解析;(2)见解析;(3)DE =2【解析】【分析】(1)连接CE ,由AB 是直径知△ECF 是直角三角形,结合G 为EF 中点知∠AEO =∠GEC =∠GCE ,再由OA =OC 知∠OCA =∠OAC ,根据OF ⊥AB 可得∠OCA +∠GCE =90°,即OC ⊥GC ,据此即可得证;(2)证△ABC ∽△FBO 得BC AB BO BF =,结合AB =2BO 即可得; (3)证ECD ∽△EGC 得EC ED EG EC =,根据CE =3,DG =2.5知32.53DE DE =+,解之可得.【详解】解:(1)CG 与⊙O 相切,理由如下:如图1,连接CE ,∵AB 是⊙O 的直径,∴∠ACB =∠ACF =90°,∵点G 是EF 的中点,∴GF =GE =GC ,∴∠AEO =∠GEC =∠GCE ,∵OA =OC ,∴∠OCA =∠OAC ,∵OF ⊥AB ,∴∠OAC +∠AEO =90°,∴∠OCA +∠GCE =90°,即OC ⊥GC ,∴CG 与⊙O 相切;(2)∵∠AOE =∠FCE =90°,∠AEO =∠FEC ,∴∠OAE =∠F ,又∵∠B =∠B ,∴△ABC ∽△FBO , ∴BC AB BO BF=,即BO •AB =BC •BF , ∵AB =2BO ,∴2OB 2=BC •BF ;(3)由(1)知GC =GE =GF ,∴∠F =∠GCF ,∴∠EGC =2∠F ,又∵∠DCE =2∠F ,∴∠EGC =∠DCE ,∵∠DEC =∠CEG ,∴△ECD ∽△EGC , ∴EC ED EG EC=, ∵CE =3,DG =2.5, ∴32.53DE DE =+,整理,得:DE2+2.5DE﹣9=0,解得:DE=2或DE=﹣4.5(舍),故DE=2.【点睛】本题是圆的综合问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圆周角定理、切线的判定、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及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等知识点.7.如图,△ABC内接于⊙O,∠BAC的平分线交⊙O于点D,交BC于点E(BE>EC),且BD=23.过点D作DF∥BC,交AB的延长线于点F.(1)求证:DF为⊙O的切线;(2)若∠BAC=60°,DE=7,求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答案】(1)详见解析;(2)32π.【解析】【分析】(1)连结OD,根据垂径定理得到OD⊥BC,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得到OD⊥DF,根据切线的判定定理证明;(2)连结OB,连结OD交BC于P,作BH⊥DF于H,证明△OBD为等边三角形,得到∠ODB=60°,3PE,证明△ABE∽△AFD,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求出AE,根据阴影部分的面积=△BDF的面积-弓形BD的面积计算.【详解】证明:(1)连结OD,∵AD平分∠BAC交⊙O于D,∴∠BAD=∠CAD,∴BD CD,∴OD⊥BC,∵BC∥DF,∴OD⊥DF,∴DF为⊙O的切线;(2)连结OB,连结OD交BC于P,作BH⊥DF于H,∵∠BAC=60°,AD 平分∠BAC ,∴∠BAD=30°,∴∠BOD=2∠BAD=60°,∴△OBD 为等边三角形,∴∠ODB=60°,3 ,∴∠BDF=30°,∵BC ∥DF ,∴∠DBP=30°,在Rt △DBP 中,PD=123 ,3, 在Rt △DEP 中,∵37∴22(7)(3)- =2,∵OP ⊥BC ,∴BP=CP=3,∴CE=3﹣2=1,∵∠DBE=∠CAE ,∠BED=∠AEC ,∴△BDE ∽△ACE ,∴AE :BE=CE :DE ,即AE :5=17 ,∴AE=577∵BE ∥DF , ∴△ABE ∽△AFD , ∴BE AE DF AD= ,即5757125DF = , 解得DF=12,在Rt △BDH 中,BH=123, ∴阴影部分的面积=△BDF 的面积﹣弓形BD 的面积=△BDF 的面积﹣(扇形BOD 的面积﹣△BOD 的面积)=22160(23)3123(23)23604π⨯⨯-3﹣2π.【点睛】考查的是切线的判定,扇形面积计算,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圆周角定理的应用,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掌握切线的判定定理,扇形面积公式是解题的关键.8.如图,在Rt △ABC 中,90C ∠=︒,AD 平分∠BAC ,交BC 于点D ,点O 在AB 上,⊙O 经过A 、D 两点,交AC 于点E ,交AB 于点F .(1)求证:BC 是⊙O 的切线;(2)若⊙O 的半径是2cm ,E 是弧AD 的中点,求阴影部分的面积(结果保留π和根号)【答案】(1)证明见解析 (2)233π- 【解析】【分析】 (1)连接OD ,只要证明OD ∥AC 即可解决问题;(2)连接OE ,OE 交AD 于K .只要证明△AOE 是等边三角形即可解决问题.【详解】(1)连接OD .∵OA =OD ,∴∠OAD =∠ODA .∵∠OAD =∠DAC ,∴∠ODA =∠DAC ,∴OD ∥AC ,∴∠ODB =∠C =90°,∴OD ⊥BC ,∴BC 是⊙O 的切线.(2)连接OE ,OE 交AD 于K .∵AE DE =,∴OE ⊥AD .∵∠OAK =∠EAK ,AK =AK ,∠AKO =∠AKE =90°,∴△AKO ≌△AKE ,∴AO =AE =OE ,∴△AOE是等边三角形,∴∠AOE =60°,∴S 阴=S 扇形OAE ﹣S △AOE 260233604π⋅⋅=-⨯22233π=. 【点睛】本题考查了切线的判定、扇形的面积、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学会添加常用辅助线,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属于中考常考题型.9.如图,已知AB 是⊙O 的直径,P 是BA 延长线上一点,PC 切⊙O 于点C ,CD ⊥AB ,垂足为D .(1)求证:∠PCA =∠ABC ;(2)过点A 作AE ∥PC 交⊙O 于点E ,交CD 于点F ,交BC 于点M ,若∠CAB =2∠B ,CF =3,求阴影部分的面积.【答案】(1)详见解析;(2)6334π-. 【解析】【分析】(1)如图,连接OC ,利用圆的切线的性质和直径对应的圆周角是直角可得∠PCA=∠OCB ,利用等量代换可得∠PCA=∠ABC.(2)先求出△OCA 是等边三角形,在利用三角形的等边对等角定理求出FA=FC 和CF=FM,然后分别求出AM 、AC 、MO 、CD 的值,分别求出0A E S ∆、BOE S 扇形 、ABM S ∆ 的值,利用0A E ABM BOE S S S S ∆∆=+-阴影部分扇形,然后通过计算即可解答.【详解】解:(1)证明:连接OC ,如图,∵PC 切⊙O 于点C ,∴OC ⊥PC,∴∠PCA+∠ACO=90º,∵AB 是⊙O 的直径,∴∠ACB=∠ACO+OCB=90º∴∠PCA=∠OCB,∵OC=OB,∴∠OBC=∠OCB,∴∠PCA=∠ABC ;(2)连接OE ,如图,∵△ACB 中,∠ACB =90º,∠CAB =2∠B,∴∠B =30º,∠CAB =60º,∴△OCA 是等边三角形,∵CD ⊥AB,∴∠ACD+∠CAD =∠CAD +∠ABC =90º,∴∠ACD =∠B =30º,∵PC ∥AE,∴∠PCA =∠CAE =30º,∴FC=FA,同理,CF =FM,∴AM =2CF=23,Rt △ACM 中,易得AC=23×32=3=OC, ∵∠B =∠CAE =30º,∴∠AOC=∠COE=60º,∴∠EOB=60º,∴∠EAB=∠ABC=30º,∴MA=MB,连接OM,EG ⊥AB 交AB 于G 点,如图所示,∵OA=OB,∴MO ⊥AB,∴MO =3∵△CDO ≌△EDO(AAS),∴332 ∴1332ABM S AB MO ∆=⨯= 同样,易求93AOE S ∆=, 260333602BOE S ππ⨯==扇形 ∴0A E ABM BOE S S S S ∆∆=+-阴影部分扇形933633332ππ-+-=. 【点睛】本题考查了切线的性质、解直角三角形、扇形面积和识图的能力,综合性较强,有一定难度,熟练掌握定理并准确识图是解题的关键.10.如图1,等腰直角△ABC 中,∠ACB=90°,AC=BC ,过点A ,C 的圆交AB 于点D ,交BC于点E ,连结DE(1)若AD=7,BD=1,分别求DE ,CE 的长(2)如图2,连结CD ,若CE=3,△ACD 的面积为10,求tan ∠BCD(3)如图3,在圆上取点P 使得∠PCD=∠BCD (点P 与点E 不重合),连结PD ,且点D 是△CPF 的内心①请你画出△CPF ,说明画图过程并求∠CDF 的度数②设PC=a ,PF=b ,PD=c ,若(a-2c )(b-2c )=8,求△CPF 的内切圆半径长.【答案】(1)DE=1,CE=32;(2)tan ∠BCD=14;(3)①135°;②2. 【解析】【分析】 (1)由A 、C 、E 、D 四点共圆对角互补为突破口求解;(2)找∠BDF 与∠ODA 为对顶角,在⊙O 中,∠COD=2∠CAD ,证明△OCD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从而得到∠EDC+∠ODA=45°,即可证明∠CDF=135°;(3)过点D 做DH CB ⊥于点H ,以D 为圆心,DH 为半径画圆,过点P 做D 切线PF 交CB 的延长线于点F ,结合圆周角定理得出∠CPD=∠CAD=45°,再根据圆的内心是三角形三个内角角平分线的交点,得出∠CPF=90°,然后根据角平分线性质得出114522DCF CFD PCF PFC ∠+∠=∠+∠=︒,最后再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即可求解;证明∠DCF+∠CFD=45°,从而证明∠CPF 是直角,再求证四边形PKDN 是正方形,最后以△PCF 面积不变性建立等量关系,结合已知(a-2c )(b-2c )=8,消去字母a ,b 求出c 值,即求出△CPF 的内切圆半径长为22c . 【详解】(1)由图可知:设BC=x .在Rt △ABC 中,AC=BC .由勾股定理得:AC 2+BC 2=AB 2,∵AB=AD+BD ,AD=7,BD=1,∴x 2+x 2=82,解得:x=42. ∵⊙O 内接四边形,∠ACD=90°,∴∠ADE=90°,∴∠EDB=90°,∵∠B=45°,∴△BDE 是等腰直角三形.∴DE=DB ,又∵DB=1,∴DE=1,又∵CE=BC-BE ,∴CE=42232-=.(2)如图所示:在△DCB 中过点D 作DM ⊥BE ,设BE=y ,则DM=12y , 又∵CE=3,∴BC=3+y ,∵S △ACB =S ACD +S DCB , ∴()1114242103y y 222⨯=+⨯+⨯, 解得:y=2或y=-11(舍去).∴EM=1,CM=CE+ME=1+3=4,又∵∠BCD=∠MCD ,∴tan ∠BCD=tan ∠MCD , 在Rt △DCM 中,tan ∠MCD=DM CM =14, ∴tan ∠BCD=14. (3)①如下图所示:过点D 做DH CB ⊥于点H ,以D 为圆心,DH 为半径画圆,过点P 做D 切线PF 交CB的延长线于点F .∵∠CAD=45°,∴∠CPD=∠CAD=45°,又∵点D 是CPF ∆的内心,∴PD 、CD 、DF 都是角平分线,∴∠FPD=∠CPD =45°,∠PCD=∠DCF ,∠PFD=∠CFD∴∠CPF=90°∴∠PCF+∠PFC=90° ∴114522DCF CFD PCF PFC ∠+∠=∠+∠=︒ ∴∠CDF=180°-∠DCF-∠CFD F=90°+45°=135°,即∠CDF 的度数为135°.②如下图所示过点D 分别作DK ⊥PC ,DM ⊥CF ,DN ⊥PF 于直线PC ,CF 和PF 于点K ,M ,N 三点, 设△PCF 内切圆的半径为m ,则DN=m ,∵点D 是△PCF 的内心,∴DM=DN=DK ,又∵∠DCF+∠CFD+∠FDC=180°,∠FDC=45°,∴∠DCF+∠CFD=45°,又∵DC ,DF 分别是∠PCF 和∠PFC 的角平分线,∴∠PCF=2∠DCF ,∠PFC=2∠DFC ,∴∠PCF+∠PFC=90°,∴∠CPF=90°.在四边形PKDN 中,∠PND=∠NPK=∠PKD=90°,∴四边形PKDN 是矩形,又∵KD=ND ,∴四边形PKDN 是正方形.又∵∠MBD=∠BDM=45°,∠BDM=∠KDP ,∴∠KDP=45°.∵PC=a ,PF=b ,PD=c ,∴PN=PK=C 2,∴NF=b c 2-,CK=a c 2-, 又∵CK=CM ,FM=FN ,CF=CM+FM ,∴CF=a b +,又∵S △PCF =S △PDF +S △PDC +S △DCF ,∴1111ab a c b c (a b 222222=⨯+⨯++-)×c 2,化简得:)2a b c c +-------(Ⅰ),又∵若(c )(c )=8化简得:()2ab a b 2c 8++=------(Ⅱ), 将(Ⅰ)代入(Ⅱ)得:c 2=8,解得:c =c =-∴2==, 即△CPF 的内切圆半径长为2.【点睛】本题考查圆的内接四边形性质,圆的内心,圆心角、圆周角,同弧(或等弧)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也考查直角三角形,勾股定理,同角或等角的三角函数值相等和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正方形,对顶角和整式的运算等知识点;难点是作辅助线和利用等式求△CPF 的内切圆半径长.11.如图,已知AB 是⊙O 的直径,BC 是弦,弦BD 平分∠ABC 交AC 于F ,弦DE ⊥AB 于H ,交AC 于G .①求证:AG =GD ;②当∠ABC 满足什么条件时,△DFG 是等边三角形?③若AB=10,sin∠ABD=35,求BC的长.【答案】(1)证明见解析;(2)当∠ABC=60°时,△DFG是等边三角形.理由见解析;(3)BC的长为145.【解析】【分析】(1)首先连接AD,由DE⊥AB,AB是O的直径,根据垂径定理,即可得到AD AE=,然后根据在同圆或等圆中,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证得∠ADE=∠ABD,又由弦BD平分∠ABC,可得∠DBC=∠ABD,根据等角对等边的性质,即可证得AG=GD;(2)当∠ABC=60°时,△DFG是等边三角形,根据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与三角形的外角的性质,易求得∠DGF=∠DFG=60°,即可证得结论;(3)利用三角函数先求出tan∠ABD34=,cos∠ABD=45,再求出DF、BF,然后即可求出BC.【详解】(1)证明:连接AD,∵DE⊥AB,AB是⊙O的直径,∴AD AE=,∴∠ADE=∠ABD,∵弦BD平分∠ABC,∴∠DBC=∠ABD,∵∠DBC=∠DAC,∴∠ADE=∠DAC,∴AG=GD;(2)解:当∠ABC=60°时,△DFG是等边三角形.理由:∵弦BD平分∠ABC,∴∠DBC=∠ABD=30°,∵AB是⊙O的直径,∴∠ACB=90°,∴∠CAB=90°﹣∠ABC=30°,∴∠DFG=∠FAB+∠DBA=60°,∵DE⊥AB,∴∠DGF=∠AGH=90°﹣∠CAB=60°,∴△DGF 是等边三角形;(3)解:∵AB 是⊙O 的直径,∴∠ADB =∠ACB =90°,∵∠DAC =∠DBC =∠ABD ,∵AB =10,sin ∠ABD =35, ∴在Rt △ABD 中,AD =AB•sin ∠ABD =6,∴BD =22AB BD -=8,∴tan ∠ABD =34AD BD =,cos ∠ABD =4=5BD AB , 在Rt △ADF 中,DF =AD•tan ∠DAF =AD•tan ∠ABD =6×34=92, ∴BF =BD ﹣DF =8﹣92=72, ∴在Rt △BCF 中,BC =BF•cos ∠DBC =BF•cos ∠ABD =72×45=145. ∴BC 的长为:145.【点睛】此题考查了圆周角定理、垂径定理、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函数的性质以及勾股定理等知识.此题综合性较强,难度较大,解题的关键是掌握数形结合思想与转化思想的应用,注意辅助线的作法.12.如图,AB 是O 的直径,弦CD AB ⊥于点E ,过点C 的切线交AB 的延长线于点F ,连接DF .(1)求证:DF 是O 的切线;(2)连接BC ,若30BCF ∠=︒,2BF =,求CD 的长.【答案】(1)见解析;(2)3【解析】【分析】(1) 连接OD,由垂径定理证OF为CD的垂直平分线,得CF=DF,∠CDF=∠DCF,由∠CDO=∠OCD,再证∠CDO +∠CDB=∠OCD+∠DCF=90°,可得OD⊥DF,结论成立.(2) 由∠OCF=90°, ∠BCF=30°,得∠OCB=60°,再证ΔOCB为等边三角形,得∠COB=60°,可得∠CFO=30°,所以FO=2OC=2OB,FB=OB= OC =2,在直角三角形OCE中,解直角三角形可得CE,再推出CD=2CE.【详解】(1)证明:连接OD∵CF是⊙O的切线∴∠OCF=90°∴∠OCD+∠DCF=90°∵直径AB⊥弦CD∴CE=ED,即OF为CD的垂直平分线∴CF=DF∴∠CDF=∠DCF∵OC=OD,∴∠CDO=∠OCD∴∠CDO +∠CDB=∠OCD+∠DCF=90°∴OD⊥DF∴DF是⊙O的切线(2)解:连接OD∵∠OCF=90°, ∠BCF=30°∴∠OCB=60°∵OC=OB∴ΔOCB为等边三角形,∴∠COB=60°∴∠CFO=30°∴FO=2OC=2OB∴FB=OB= OC =2在直角三角形OCE中,∠CEO=90°∠COE=60°CE3∠==sin COEOC2∴CF3==∴CD=2 CF23【点睛】本题考核知识点:垂径定理,切线,解直角三角形. 解题关键点:熟记切线的判定定理,灵活运用含有30°角的直角三角形性质,巧解直角三角形.13.如图,AB是半圆⊙O的直径,点C是半圆⊙O上的点,连接AC,BC,点E是AC的中点,点F是射线OE上一点.(1)如图1,连接FA,FC,若∠AFC=2∠BAC,求证:FA⊥AB;(2)如图2,过点C作CD⊥AB于点D,点G是线段CD上一点(不与点C重合),连接FA,FG,FG与AC相交于点P,且AF=FG.①试猜想∠AFG和∠B的数量关系,并证明;②连接OG,若OE=BD,∠GOE=90°,⊙O的半径为2,求EP的长.【答案】(1)见解析;(2)①结论:∠GFA=2∠ABC.理由见解析;②PE=36.【解析】【分析】(1)证明∠OFA=∠BAC,由∠EAO+∠EOA=90°,推出∠OFA+∠AOE=90°,推出∠FAO=90°即可解决问题.(2)①结论:∠GFA=2∠ABC.连接FC.由FC=FG=FA,以F为圆心FC为半径作⊙F.因为AG AG,推出∠GFA=2∠ACG,再证明∠ACG=∠ABC.②图2﹣1中,连接AG,作FH⊥AG于H.想办法证明∠GFA=120°,求出EF,OF,OG即可解决问题.【详解】(1)证明:连接OC.∵OA=OC,EC=EA,∴OF⊥AC,∴FC=FA,∴∠OFA=∠OFC,∵∠CFA=2∠BAC,∴∠OFA=∠BAC,∵∠OEA=90°,∴∠EAO+∠EOA=90°,∴∠OFA+∠AOE=90°,∴∠FAO=90°,∴AF⊥AB.(2)①解:结论:∠GFA=2∠ABC.理由:连接FC.∵OF垂直平分线段AC,∴FG=FA,∵FG=FA,∴FC=FG=FA,以F为圆心FC为半径作⊙F.∵AG AG,∴∠GFA=2∠ACG,∵AB是⊙O的直径,∴∠ACB=90°,∵CD⊥AB,∴∠ABC+∠BCA=90°,∵∠BCD+∠ACD=90°,∴∠ABC=∠ACG,∴∠GFA=2∠ABC.②如图2﹣1中,连接AG,作FH⊥AG于H.∵BD=OE,∠CDB=∠AEO=90°,∠B=∠AOE,∴△CDB≌△AEO(AAS),∴CD=AE,∵EC=EA,∴AC=2CD.∴∠BAC =30°,∠ABC =60°,∴∠GFA =120°,∵OA =OB =2,∴OE =1,AE =,BA =4,BD =OD =1, ∵∠GOE =∠AEO =90°,∴OG ∥AC , 323DG OG ∴==, 22221AG DG AD ∴=+=, ∵FG =FA ,FH ⊥AG ,∴AH =HG 21∠AFH =60°, ∴AF =27sin 603AH ︒=, 在Rt △AEF 中,EF 2213AF AE -=, ∴OF =OE +EF =43 , ∵PE ∥OG , ∴PE EF OG 0F=, ∴134233=, ∴PE 3. 【点睛】圆综合题,考查了垂径定理,勾股定理,圆周角定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学会添加常用辅助线,构造直角三角形解决问题.14.设C 为线段AB 的中点,四边形BCDE 是以BC 为一边的正方形,以B 为圆心,BD 长为半径的⊙B 与AB 相交于F 点,延长EB 交⊙B 于G 点,连接DG 交于AB 于Q 点,连接AD .求证:(1)AD 是⊙B 的切线;(2)AD =AQ ;(3)BC 2=CF×EG .【答案】(1)证明见解析;(2)证明见解析;(3)证明见解析.【解析】【分析】()1连接BD ,由DC AB ⊥,C 为AB 的中点,由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可得AD BD =,再根据正方形的性质,可得90ADB ∠=;()2由BD BG =与//CD BE ,利用等边对等角与平行线的性质,即可求得122.52G CDG BDG BCD ∠=∠=∠=∠=,继而求得67.5ADQ AQD ∠=∠=,由等角对等边,可证得AD AQ =; ()3易求得67.5GDE GDB BDE DFE ∠=∠+∠==∠,90DCF E ∠=∠=,即可证得Rt DCF ∽Rt GED ,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即可证得结论.【详解】证明:()1连接BD ,四边形BCDE 是正方形,45DBA ∴∠=,90DCB ∠=,即DC AB ⊥,C 为AB 的中点,CD ∴是线段AB 的垂直平分线,AD BD ∴=,45DAB DBA ∴∠=∠=,90ADB ∴∠=,即BD AD ⊥,BD 为半径,AD ∴是B 的切线;()2BD BG =,BDG G ∴∠=∠,//CD BE ,CDG G ∴∠=∠,122.52G CDG BDG BCD ∴∠=∠=∠=∠=, 9067.5ADQ BDG ∴∠=-∠=,9067.5AQB BQG G ∠=∠=-∠=, ADQ AQD ∴∠=∠,AD AQ ∴=;()3连接DF ,在BDF 中,BD BF =,BFD BDF ∴∠=∠,又45DBF ∠=,67.5BFD BDF ∴∠=∠=,22.5GDB ∠=, 在Rt DEF 与Rt GCD 中,67.5GDE GDB BDE DFE ∠=∠+∠==∠,90DCF E ∠=∠=,Rt DCF ∴∽Rt GED ,CF CD ED EG∴=, 又CD DE BC ==,2BC CF EG ∴=⋅.【点睛】本题考查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切线的判定与性质、正方形的性质以及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解题的关键是注意掌握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注意辅助线的作法.15.如图1,D 是⊙O 的直径BC 上的一点,过D 作DE ⊥BC 交⊙O 于E 、N ,F 是⊙O 上的一点,过F 的直线分别与CB 、DE 的延长线相交于A 、P ,连结CF 交PD 于M ,∠C =12∠P . (1)求证:PA 是⊙O 的切线;(2)若∠A =30°,⊙O 的半径为4,DM =1,求PM 的长;(3)如图2,在(2)的条件下,连结BF 、BM ;在线段DN 上有一点H ,并且以H 、D 、C 为顶点的三角形与△BFM 相似,求DH 的长度.【答案】(1)证明见解析;(2)PM =43﹣2;(3)满足条件的DH 的值为632- 或122311+. 【解析】【分析】(1)如图1中,作PH ⊥FM 于H .想办法证明∠PFH=∠PMH ,∠C=∠OFC ,再根据等角的余角相等即可解决问题;(2)解直角三角形求出AD ,PD 即可解决问题;(3)分两种情形①当△CDH ∽△BFM 时,DH CD FM BF =. ②当△CDH ∽△MFB 时,DH CD FB MF=,分别构建方程即可解决问题; 【详解】(1)证明:如图1中,作PH ⊥FM 于H .∵PD ⊥AC ,∴∠PHM =∠CDM =90°,∵∠PMH =∠DMC ,∴∠C =∠MPH ,∵∠C =12∠FPM ,∴∠HPF =∠HPM , ∵∠HFP+∠HPF =90°,∠HMP+∠HPM =90°,∴∠PFH =∠PMH ,∵OF =OC ,∴∠C =∠OFC ,∵∠C+∠CMD =∠C+∠PMF =∠C+∠PFH =90°,∴∠OFC+∠PFC =90°,∴∠OFP =90°,∴直线PA 是⊙O 的切线.(2)解:如图1中,∵∠A =30°,∠AFO =90°,∴∠AOF =60°,∵∠AOF =∠OFC+∠OCF ,∠OFC =∠OCF ,∴∠C =30°,∵⊙O 的半径为4,DM =1,∴OA =2OF =8,CD =3DM =3 ,∴OD =OC ﹣CD =4﹣3 ,∴AD =OA+OD =8+4﹣3 =12﹣3 ,在Rt △ADP 中,DP =AD•tan30°=(12﹣3 )×33 =43 ﹣1, ∴PM =PD ﹣DM =4 3﹣2.(3)如图2中,由(2)可知:BF =12BC =4,FM 3BF =3,CM =2DM =2,CD 3 , ∴FM =FC ﹣CM =3﹣2, ①当△CDH ∽△BFM 时,DH CD FM BF = , ∴34432=- ,∴DH =632 ②当△CDH ∽△MFB 时,DH CD FB MF =, ∴34432DH =-,∴DH 1223+ , ∵DN ()22443833--=-,∴DH <DN ,符合题意,综上所述,满足条件的DH 的值为62- 或1211+. 【点睛】 本题考查圆综合题、切线的判定、解直角三角形、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基本知识,学会用分类讨论的思想思考问题.。

中考数学——圆的综合的综合压轴题专题复习附答案解析

中考数学——圆的综合的综合压轴题专题复习附答案解析

一、圆的综合真题与模拟题分类汇编(难题易错题)1.如图,在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点A(-8,0),B(0,6),点M在线段AB上。

(1)如图1,如果点M是线段AB的中点,且⊙M的半径等于4,试判断直线OB与⊙M 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2)如图2,⊙M与x轴,y轴都相切,切点分别为E,F,试求出点M的坐标;(3)如图3,⊙M与x轴,y轴,线段AB都相切,切点分别为E,F,G,试求出点M的坐标(直接写出答案)【答案】(1)OB与⊙M相切;(2)M(-247,247);(3)M(-2,2)【解析】分析:(1)设线段OB的中点为D,连结MD,根据三角形的中位线求出MD,根据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得出即可;(2)求出过点A、B的一次函数关系式是y=34x+6,设M(a,﹣a),把x=a,y=﹣a代入y=34x+6得出关于a的方程,求出即可.(3)连接ME、MF、MG、MA、MB、MO,设ME=MF=MG=r,根据S△ABC=12AO•ME+12BO•MF+12AB•MG=12AO•BO求得r=2,据此可得答案.详解:(1)直线OB与⊙M相切.理由如下:设线段OB的中点为D,如图1,连结MD,∵点M是线段AB的中点,所以MD∥AO,MD=4,∴∠AOB=∠MDB=90°,∴MD⊥OB,点D在⊙M上.又∵点D在直线OB上,∴直线OB与⊙M相切;(2)如图2,连接ME,MF,∵A(﹣8,0),B(0,6),∴设直线AB的解析式是y=kx+b,∴806k bb-+=⎧⎨=⎩,解得:k=34,b=6,即直线AB的函数关系式是y=34x+6.∵⊙M与x轴、y轴都相切,∴点M到x轴、y轴的距离都相等,即ME=MF,设M(a,﹣a)(﹣8<a<0),把x=a,y=﹣a代入y=34x+6,得:﹣a=34a+6,得:a=﹣24 7,∴点M的坐标为(﹣242477,).(3)如图3,连接ME、MF、MG、MA、MB、MO,∵⊙M与x轴,y轴,线段AB都相切,∴ME⊥AO、MF⊥BO、MG⊥AB,设ME=MF=MG=r,则S△ABC=12AO•ME+12BO•MF+12AB•MG=12AO•BO.∵A(﹣8,0),B(0,6),∴AO=8、BO=6,AB=22AO BO=10,∴12r•8+12r•6+12r•10=12×6×8,解得:r=2,即ME=MF=2,∴点M的坐标为(﹣2,2).点睛:本题考查了圆的综合问题,掌握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用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的应用,能综合运用知识点进行推理和计算是解答此题的关键,注意:直线和圆有三种位置关系:已知⊙O的半径为r,圆心O到直线l的距离是d,当d=r时,直线l和⊙O 相切.2.如图,已知AB是⊙O的直径,点C为圆上一点,点D在OC的延长线上,连接DA,交BC的延长线于点E,使得∠DAC=∠B.(1)求证:DA是⊙O切线;(2)求证:△CED∽△ACD;(3)若OA=1,sinD=13,求AE的长.【答案】(1)证明见解析;(2)2【解析】分析:(1)由圆周角定理和已知条件求出AD⊥AB即可证明DA是⊙O切线;(2)由∠DAC=∠DCE,∠D=∠D可知△DEC∽△DCA;(3)由题意可知AO=1,OD=3,DC=2,由勾股定理可知AD=2,故此可得到DC2=DE•AD,故此可求得DE的长,于是可求得AE的长.详解:(1)∵AB为⊙O的直径,∴∠ACB=90°,∴∠CAB+∠B=90°.∵∠DAC=∠B,∴∠CAB+∠DAC=90°,∴AD⊥AB.∵OA是⊙O半径,∴DA为⊙O的切线;(2)∵OB=OC,∴∠OCB=∠B.∵∠DCE=∠OCB,∴∠DCE=∠B.∵∠DAC=∠B,∴∠DAC=∠DCE.∵∠D=∠D,∴△CED∽△ACD;(3)在Rt△AOD中,OA=1,sin D=13,∴OD=OAsinD=3,∴CD=OD﹣OC=2.∵AD=22OD OA-=22.又∵△CED∽△ACD,∴AD CDCD DE=,∴DE=2CDAD=2,∴AE=AD﹣DE=22﹣2=2.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切线的性质、圆周角定理、勾股定理的应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证得△DEC∽△DCA是解题的关键.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点M的坐标为(x1,y1),点N的坐标为(x2,y2),且x1≠x2,y1≠y2,以MN为边构造菱形,若该菱形的两条对角线分别平行于x轴,y轴,则称该菱形为边的“坐标菱形”.(1)已知点A(2,0),B(0,23),则以AB为边的“坐标菱形”的最小内角为;(2)若点C(1,2),点D在直线y=5上,以CD为边的“坐标菱形”为正方形,求直线CD 表达式;(3)⊙O的半径为2,点P的坐标为(3,m).若在⊙O上存在一点Q,使得以QP为边的“坐标菱形”为正方形,求m的取值范围.【答案】(1)60°;(2)y=x+1或y=﹣x+3;(3)1≤m≤5或﹣5≤m≤﹣1【解析】分析:(1)根据定义建立以AB为边的“坐标菱形”,由勾股定理求边长AB=4,可得30度角,从而得最小内角为60°;(2)先确定直线CD与直线y=5的夹角是45°,得D(4,5)或(﹣2,5),易得直线CD的表达式为:y=x+1或y=﹣x+3;(3)分两种情况:①先作直线y=x,再作圆的两条切线,且平行于直线y=x,如图3,根据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分别求P'B=BD=1,PB=5,写出对应P的坐标;②先作直线y=﹣x,再作圆的两条切线,且平行于直线y=﹣x,如图4,同理可得结论.详解:(1)∵点A(2,0),B(0,3∴OA=2,OB3.在Rt△AOB中,由勾股定理得:AB22(),∴∠ABO=30°.223∵四边形ABCD是菱形,∴∠ABC=2∠ABO=60°.∵AB∥CD,∴∠DCB=180°﹣60°=120°,∴以AB为边的“坐标菱形”的最小内角为60°.故答案为:60°;(2)如图2.∵以CD为边的“坐标菱形”为正方形,∴直线CD与直线y=5的夹角是45°.过点C作CE⊥DE于E,∴D(4,5)或(﹣2,5),∴直线CD的表达式为:y=x+1或y=﹣x+3;(3)分两种情况:①先作直线y=x,再作圆的两条切线,且平行于直线y=x,如图3.∵⊙O2,且△OQ'D是等腰直角三角形,∴OD2OQ'=2,∴P'D=3﹣2=1.∵△P'DB是等腰直角三角形,∴P'B=BD=1,∴P'(0,1),同理可得:OA=2,∴AB=3+2=5.∵△ABP是等腰直角三角形,∴PB=5,∴P(0,5),∴当1≤m≤5时,以QP为边的“坐标菱形”为正方形;②先作直线y=﹣x,再作圆的两条切线,且平行于直线y=﹣x,如图4.∵⊙O的半径为2,且△OQ'D是等腰直角三角形,∴OD=2OQ'=2,∴BD=3﹣2=1.∵△P'DB是等腰直角三角形,∴P'B=BD=1,∴P'(0,﹣1),同理可得:OA=2,∴AB=3+2=5.∵△ABP是等腰直角三角形,∴PB=5,∴P(0,﹣5),∴当﹣5≤m≤﹣1时,以QP为边的“坐标菱形”为正方形;综上所述:m的取值范围是1≤m≤5或﹣5≤m≤﹣1.点睛:本题是一次函数和圆的综合题,考查了菱形的性质、正方形的性质、点P,Q的“坐标菱形”的定义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理解题意,学会利用图象解决问题,学会用分类讨论的思想思考问题,注意一题多解,属于中考创新题目.4.如图所示,以Rt△ABC的直角边AB为直径作圆O,与斜边交于点D,E为BC边上的中点,连接DE.(1)求证:DE是⊙O的切线;(2)连接OE,AE,当∠CAB为何值时,四边形AOED是平行四边形?并在此条件下求sin∠CAE的值.【答案】(1)见解析;(2)1010. 【解析】分析:(1)要证DE 是⊙O 的切线,必须证ED ⊥OD ,即∠EDB+∠ODB=90°(2)要证AOED 是平行四边形,则DE ∥AB ,D 为AC 中点,又BD ⊥AC ,所以△ABC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所以∠CAB=45°,再由正弦的概念求解即可. 详解:(1)证明:连接O 、D 与B 、D 两点, ∵△BDC 是Rt △,且E 为BC 中点, ∴∠EDB=∠EBD .(2分) 又∵OD=OB 且∠EBD+∠DBO=90°, ∴∠EDB+∠ODB=90°. ∴DE 是⊙O 的切线. (2)解:∵∠EDO=∠B=90°,若要四边形AOED 是平行四边形,则DE ∥AB ,D 为AC 中点, 又∵BD ⊥AC ,∴△ABC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C AB=45°. 过E 作EH ⊥AC 于H , 设BC=2k ,则EH=2k ,AE=5k , ∴sin ∠CAE=10EH AE.点睛:本题考查的是切线的判定,要证某线是圆的切线,已知此线过圆上某点,连接圆心和这点(即为半径),再证垂直即可.5.如图,A 是以BC 为直径的⊙O 上一点,AD ⊥BC 于点D ,过点B 作⊙O 的切线,与CA 的延长线相交于点E ,G 是AD 的中点,连结CG 并延长与BE 相交于点F ,延长AF 与CB 的延长线相交于点P . (1)求证:BF =EF :(2)求证:PA 是⊙O 的切线;(3)若FG=BF,且⊙O的半径长为32,求BD的长度.【答案】(1)证明见解析;(2) 证明见解析;(3)22【解析】分析:(1)利用平行线截三角形得相似三角形,得△BFC∽△DGC且△FEC∽△GAC,得到对应线段成比例,再结合已知条件可得BF=EF;(2)利用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的性质和等边对等角,得到∠FAO=∠EBO,结合BE是圆的切线,得到PA⊥OA,从而得到PA是圆O的切线;(3)点F作FH⊥AD于点H,根据前两问的结论,利用三角形的相似性质即可以求出BD 的长度.详解:证明:(1)∵BC是圆O的直径,BE是圆O的切线,∴EB⊥BC.又∵AD⊥BC,∴AD∥BE.∴△BFC∽△DGC,△FEC∽△GAC,∴BFDG=CFCG,EFAG=CFCG,∴BFDG=EFAG,∵G是AD的中点,∴DG=AG,∴BF=EF;(2)连接AO,AB.∵BC是圆O的直径,∴∠BAC=90°,由(1)得:在Rt△BAE中,F是斜边BE的中点,∴AF=FB=EF,可得∠FBA=∠FAB,又∵OA=OB,∴∠ABO =∠BAO , ∵BE 是圆O 的切线, ∴∠EBO =90°, ∴∠FBA +∠ABO =90°, ∴∠FAB +∠BAO =90°, 即∠FAO =90°, ∴PA ⊥OA , ∴PA 是圆O 的切线;(3)过点F 作FH ⊥AD 于点H ,∵BD ⊥AD ,FH ⊥AD , ∴FH ∥BC ,由(2),知∠FBA =∠BAF , ∴BF =AF . ∵BF =FG , ∴AF =FG ,∴△AFG 是等腰三角形. ∵FH ⊥AD , ∴AH =GH , ∵DG =AG , ∴DG =2HG . 即12HG DG =, ∵FH ∥BD ,BF ∥AD ,∠FBD =90°, ∴四边形BDHF 是矩形, ∴BD =FH , ∵FH ∥BC ∴△HFG ∽△DCG , ∴12FH HG CD DG ==, 即12BD CD =,∴23 2.15,3∵O的半径长为32,∴BC=62,∴BD=1BC=22.3点睛:本题考查了切线的判定、勾股定理、圆周角定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结合已知条件准确对图形进行分析并应用相应的图形性质是解题的关键.6.如图1,等边△ABC的边长为3,分别以顶点B、A、C为圆心,BA长为半径作AC、CB、BA,我们把这三条弧所组成的图形称作莱洛三角形,显然莱洛三角形仍然是轴对称图形,设点l为对称轴的交点.(1)如图2,将这个图形的顶点A与线段MN作无滑动的滚动,当它滚动一周后点A与端点N重合,则线段MN的长为;(2)如图3,将这个图形的顶点A与等边△DEF的顶点D重合,且AB⊥DE,DE=2π,将它沿等边△DEF的边作无滑动的滚动当它第一次回到起始位置时,求这个图形在运动过程中所扫过的区域的面积;(3)如图4,将这个图形的顶点B与⊙O的圆心O重合,⊙O的半径为3,将它沿⊙O的圆周作无滑动的滚动,当它第n次回到起始位置时,点I所经过的路径长为(请用含n的式子表示)【答案】(1)3π;(2)27π;(3)3.【解析】试题分析:(1)先求出AC的弧长,继而得出莱洛三角形的周长为3π,即可得出结论;(2)先判断出莱洛三角形等边△DEF绕一周扫过的面积如图所示,利用矩形的面积和扇形的面积之和即可;(3)先判断出莱洛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和O重合旋转一周点I的路径,再用圆的周长公式即可得出.试题解析:解:(1)∵等边△ABC的边长为3,∴∠ABC=∠ACB=∠BAC=60°,AC BC AB ==,∴AC BC l l ==AB l =603180π⨯=π,∴线段MN 的长为AC BC AB l l l ++=3π.故答案为3π;(2)如图1.∵等边△DEF 的边长为2π,等边△ABC 的边长为3,∴S 矩形AGHF =2π×3=6π,由题意知,AB ⊥DE ,AG ⊥AF ,∴∠BAG =120°,∴S 扇形BAG =21203360π⨯=3π,∴图形在运动过程中所扫过的区域的面积为3(S 矩形AGHF +S 扇形BAG )=3(6π+3π)=27π;(3)如图2,连接BI 并延长交AC 于D .∵I 是△ABC 的重心也是内心,∴∠DAI =30°,AD =12AC =32,∴OI =AI =3230AD cos DAI cos ∠=︒=3,∴当它第1次回到起始位置时,点I所经过的路径是以O 为圆心,OI 为半径的圆周,∴当它第n 次回到起始位置时,点I 所经过的路径长为n •2π•3=23n π.故答案为23n π.点睛:本题是圆的综合题,主要考查了弧长公式,莱洛三角形的周长,矩形,扇形面积公式,解(1)的关键是求出AC 的弧长,解(2)的关键是判断出莱洛三角形绕等边△DEF 扫过的图形,解(3)的关键是得出点I 第一次回到起点时,I 的路径,是一道中等难度的题目.7.在O 中,AB 为直径,C 为O 上一点.(Ⅰ)如图①,过点C 作O 的切线,与AB 的延长线相交于点P ,若28CAB ∠=︒,求P ∠的大小;(Ⅱ)如图②,D 为弧AC 的中点,连接OD 交AC 于点E ,连接DC 并延长,与AB 的延长线相交于点P ,若12CAB ∠=︒,求P ∠的大小. 【答案】(1)∠P =34°;(2)∠P =27°【解析】【分析】(1)首先连接OC,由OA=OC,即可求得∠A的度数,然后由圆周角定理,求得∠POC的度数,继而求得答案;(2)因为D为弧AC的中点,OD为半径,所以OD⊥AC,继而求得答案.【详解】(1)连接OC,∵OA=OC,∴∠A=∠OCA=28°,∴∠POC=56°,∵CP是⊙O的切线,∴∠OCP=90°,∴∠P=34°;(2)∵D为弧AC的中点,OD为半径,∴OD⊥AC,∵∠CAB=12°,∴∠AOE=78°,∴∠DCA=39°,∵∠P=∠DCA﹣∠CAB,∴∠P=27°.【点睛】本题考查切线的性质以及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注意准确作出辅助线是解此题的关键.8.如图,在△ABC中,AB=AC,以AB为直径的⊙O与边BC交于点D,DE⊥AC,垂足为E,交AB的延长线于点F.(1)求证:EF是⊙O的切线;(2)若∠C=60°,AC=12,求BD的长.(3)若tan C=2,AE=8,求BF的长.【答案】(1)见解析;(2) 2π;(3)103. 【解析】 分析:(1)连接OD ,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边对等角,得∠ABC=∠C ,∠ABC=∠ODB ,从而得到∠C=∠ODB ,根据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得到OD ∥AC ,从而得证OD ⊥EF ,即 EF 是⊙O 的切线;(2) 根据中点的性质,由AB=AC=12 ,求得OB=OD=12AB =6,进而根据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得到△OBD 是等边三角形,即∠BOD=600,从而根据弧长公式七届即可; (3)连接AD ,根据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由在Rt △DEC 中, tan 2DE C CE == 设CE=x,则DE=2x ,然后由Rt △ADE 中, tan 2AE ADE DE ∠== ,求得DE 、CE 的长,然后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求解即可.详解:(1)连接OD ∵AB=AC ∴∠ABC=∠C∵OD=OB ∴∠ABC=∠ODB∴∠C=∠ODB ∴OD ∥AC又∵DE ⊥AC ∴OD ⊥DE ,即OD ⊥EF∴EF 是⊙O 的切线(2) ∵AB=AC=12 ∴OB=OD=12AB =6 由(1)得:∠C=∠ODB=600∴△OBD 是等边三角形 ∴∠BOD=600∴BD =6062180ππ⨯= 即BD 的长2π (3)连接AD ∵DE ⊥AC ∠DEC=∠DEA=900在Rt △DEC 中, tan 2DE C CE == 设CE=x,则DE=2x ∵AB 是直径 ∴∠ADB=∠ADC=900 ∴∠ADE+∠CDE=900 在Rt △DEC 中,∠C+∠CDE=900∴∠C=∠ADE 在Rt △ADE 中, tan 2AE ADE DE ∠== ∵ AE=8,∴DE=4 则CE=2∴AC=AE+CE=10 即直径AB=AC=10 则OD=OB=5∵OD//AE ∴△ODF ∽△AEF∴ OF OD AF AE = 即:55108BF BF +=+ 解得:BF=103 即BF 的长为103. 点睛:此题考查了切线的性质与判定、圆周角定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直角三角形以及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此题难度适中,注意掌握辅助线的作法,注意掌握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9.如图,已知AB 是⊙O 的直径,BC 是弦,弦BD 平分∠ABC 交AC 于F ,弦DE ⊥AB 于H ,交AC 于G .①求证:AG =GD ;②当∠ABC 满足什么条件时,△DFG 是等边三角形?③若AB =10,sin ∠ABD =35,求BC 的长.【答案】(1)证明见解析;(2)当∠ABC =60°时,△DFG 是等边三角形.理由见解析;(3)BC 的长为145. 【解析】【分析】(1)首先连接AD ,由DE ⊥AB ,AB 是O 的直径,根据垂径定理,即可得到AD AE =,然后根据在同圆或等圆中,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证得∠ADE =∠ABD ,又由弦BD 平分∠ABC ,可得∠DBC =∠ABD ,根据等角对等边的性质,即可证得AG=GD ;(2)当∠ABC=60°时,△DFG 是等边三角形,根据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与三角形的外角的性质,易求得∠DGF=∠DFG=60°,即可证得结论;(3)利用三角函数先求出tan ∠ABD 34=,cos ∠ABD =45,再求出DF 、BF ,然后即可求出BC.【详解】(1)证明:连接AD ,∵DE ⊥AB ,AB 是⊙O 的直径,∴AD AE =,∴∠ADE =∠ABD ,∵弦BD 平分∠ABC ,∴∠DBC =∠ABD ,∵∠DBC =∠DAC ,∴∠ADE =∠DAC ,∴AG =GD ; (2)解:当∠ABC =60°时,△DFG 是等边三角形.理由:∵弦BD 平分∠ABC ,∴∠DBC =∠ABD =30°,∵AB 是⊙O 的直径,∴∠ACB =90°,∴∠CAB =90°﹣∠ABC =30°,∴∠DFG =∠FAB+∠DBA =60°,∵DE ⊥AB ,∴∠DGF =∠AGH =90°﹣∠CAB =60°,∴△DGF 是等边三角形;(3)解:∵AB 是⊙O 的直径,∴∠ADB =∠ACB =90°,∵∠DAC =∠DBC =∠ABD ,∵AB =10,sin ∠ABD =35, ∴在Rt △ABD 中,AD =AB•sin ∠ABD =6,∴BD8,∴tan ∠ABD =34AD BD =,cos ∠ABD =4=5BD AB , 在Rt △ADF 中,DF =AD•tan ∠DAF =AD•tan ∠ABD =6×34=92, ∴BF =BD ﹣DF =8﹣92=72, ∴在Rt △BCF 中,BC =BF•cos ∠DBC =BF•cos ∠ABD =72×45=145.∴BC的长为:145.【点睛】此题考查了圆周角定理、垂径定理、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函数的性质以及勾股定理等知识.此题综合性较强,难度较大,解题的关键是掌握数形结合思想与转化思想的应用,注意辅助线的作法.10.已知Rt△ABC,∠BAC=90°,点D是BC中点,AD=AC,BC=43,过A,D两点作⊙O,交AB于点E,(1)求弦AD的长;(2)如图1,当圆心O在AB上且点M是⊙O上一动点,连接DM交AB于点N,求当ON 等于多少时,三点D、E、M组成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3)如图2,当圆心O不在AB上且动圆⊙O与DB相交于点Q时,过D作DH⊥AB(垂足为H)并交⊙O于点P,问:当⊙O变动时DP﹣DQ的值变不变?若不变,请求出其值;若变化,请说明理由.【答案】(1)23(2)当ON等于13﹣1时,三点D、E、M组成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3)不变,理由见解析【解析】【分析】(1)根据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即可得到AD的长;(2)连DE、ME,易得当ED和EM为等腰三角形EDM的两腰,根据垂径定理得推论得OE⊥DM,易得到△ADC为等边三角形,得∠CAD=60°,则∠DAO=30°,∠DON=60°,然后根据含30°的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得DN=123ON=33DN=1;当MD=ME,DE为底边,作DH⊥AE,由于3∠DAE=30°,得到3,∠DEA=60°,DE=2,于是OE=DE=2,OH=1,又∠M=∠DAE=30°,MD=ME ,得到∠MDE=75°,则∠ADM=90°-75°=15°,可得到∠DNO=45°,根据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得到;(3)连AP 、AQ ,DP ⊥AB ,得AC ∥DP ,则∠PDB=∠C=60°,再根据圆周角定理得∠PAQ=∠PDB ,∠AQC=∠P ,则∠PAQ=60°,∠CAQ=∠PAD ,易证得△AQC ≌△APD ,得到DP=CQ ,则DP-DQ=CQ-DQ=CD ,而△ADC 为等边三角形,DP-DQ 的值.【详解】解:(1)∵∠BAC =90°,点D 是BC 中点,BC =∴AD =12BC = (2)连DE 、ME ,如图,∵DM >DE ,当ED 和EM 为等腰三角形EDM 的两腰,∴OE ⊥DM ,又∵AD =AC ,∴△ADC 为等边三角形,∴∠CAD =60°,∴∠DAO =30°,∴∠DON =60°,在Rt △ADN 中,DN =12AD ,在Rt △ODN 中,ON =3DN =1, ∴当ON 等于1时,三点D 、E 、M 组成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当MD =ME ,DE 为底边,如图3,作DH ⊥AE ,∵AD =∠DAE =30°,∴DH ∠DEA =60°,DE =2,∴△ODE 为等边三角形,∴OE =DE =2,OH =1,∵∠M =∠DAE =30°,而MD =ME ,∴∠MDE =75°,∴∠ADM =90°﹣75°=15°,∴∠DNO =45°,∴△NDH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NH=DH∴ON ﹣1;综上所述,当ON 等于11时,三点D 、E 、M 组成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3)当⊙O变动时DP﹣DQ的值不变,DP﹣DQ=23.理由如下:连AP、AQ,如图2,∵∠C=∠CAD=60°,而DP⊥AB,∴AC∥DP,∴∠PDB=∠C=60°,又∵∠PAQ=∠PDB,∴∠PAQ=60°,∴∠CAQ=∠PAD,∵AC=AD,∠AQC=∠P,∴△AQC≌△APD,∴DP=CQ,∴DP﹣DQ=CQ﹣DQ=CD=23.【点睛】本题考查了垂径定理和圆周角定理:平分弧的直径垂直弧所对的弦;在同圆和等圆中,相等的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也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以及含30°的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中考数学圆的综合(大题培优 易错 难题)含详细答案

中考数学圆的综合(大题培优 易错 难题)含详细答案

中考数学圆的综合(大题培优易错难题)含详细答案一、圆的综合1.在平面直角坐标中,边长为2的正方形OABC的两顶点A、C分别在y轴、x轴的正半轴上,点O在原点.现将正方形OABC绕O点顺时针旋转,当A点一次落在直线y x=上时停止旋转,旋转过程中,AB边交直线y x=于点M,BC边交x轴于点N(如图).(1)求边OA在旋转过程中所扫过的面积;(2)旋转过程中,当MN和AC平行时,求正方形OABC旋转的度数;(3)设MBN∆的周长为p,在旋转正方形OABC的过程中,p值是否有变化?请证明你的结论.【答案】(1)π/2(2)22.5°(3)周长不会变化,证明见解析【解析】试题分析:(1)根据扇形的面积公式来求得边OA在旋转过程中所扫过的面积;(2)解决本题需利用全等,根据正方形一个内角的度数求出∠AOM的度数;(3)利用全等把△MBN的各边整理到成与正方形的边长有关的式子.试题解析:(1)∵A点第一次落在直线y=x上时停止旋转,直线y=x与y轴的夹角是45°,∴OA旋转了45°.∴OA在旋转过程中所扫过的面积为24523602ππ⨯=.(2)∵MN∥AC,∴∠BMN=∠BAC=45°,∠BNM=∠BCA=45°.∴∠BMN=∠BNM.∴BM=BN.又∵BA=BC,∴AM=CN.又∵OA=OC,∠OAM=∠OCN,∴△OAM≌△OCN.∴∠AOM=∠CON=12(∠AOC-∠MON)=12(90°-45°)=22.5°.∴旋转过程中,当MN和AC平行时,正方形OABC旋转的度数为45°-22.5°=22.5°.(3)在旋转正方形OABC的过程中,p值无变化.证明:延长BA交y轴于E点,则∠AOE=45°-∠AOM,∠CON=90°-45°-∠AOM=45°-∠AOM,∴∠AOE=∠CON.又∵OA=OC,∠OAE=180°-90°=90°=∠OCN.∴△OAE≌△OCN.∴OE=ON,AE=CN.又∵∠MOE=∠MON=45°,OM=OM,∴△OME≌△OMN.∴MN=ME=AM+AE.∴MN=AM+CN,∴p=MN+BN+BM=AM+CN+BN+BM=AB+BC=4.∴在旋转正方形OABC的过程中,p值无变化.考点:旋转的性质.2.如图,A、B两点的坐标分别为(0,6),(0,3),点P为x轴正半轴上一动点,过点A作AP的垂线,过点B作BP的垂线,两垂线交于点Q,连接PQ,M为线段PQ的中点.(1)求证:A、B、P、Q四点在以M为圆心的同一个圆上;(2)当⊙M与x轴相切时,求点Q的坐标;(3)当点P从点(2,0)运动到点(3,0)时,请直接写出线段QM扫过图形的面积.【答案】(1)见解析;(2) Q的坐标为(32,9);(3)63 8.【解析】(1)解:连接AM、BM,∵AQ⊥AP,BQ⊥BP∵△APQ和△BPQ都是直角三角形,M是斜边PQ的中点∴AM=BM=PM=QM= 12 PQ,∴A、B、P、Q四点在以M为圆心的同一个圆上。

中小学《圆单元和复习》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案例测试练习卷题

中小学《圆单元和复习》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案例测试练习卷题

中小学《圆单元整理和复习》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案例测试练习卷题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圆的基本概念、性质和运算方法,能够运用圆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总结归纳等方法,提高学生整理和复习圆的相关知识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圆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圆的定义、性质、运算方法和实际应用。

2. 教学难点:圆的面积和周长的计算,以及圆在实际问题中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1.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复习圆的基本概念、性质和运算方法,为课堂讨论做好充分准备。

2. 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复习圆的知识点,分享学习心得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3. 总结归纳: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圆的基本概念、性质、运算方法和实际应用,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4. 案例分析:教师展示与圆相关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圆的知识解决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5. 练习巩固:学生完成练习卷,检测自己对圆的知识掌握程度,教师及时批改并给予反馈。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团队协作能力。

2. 练习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圆的知识点掌握程度,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学生自评: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反思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提高自我调整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学课件:展示圆的基本概念、性质、运算方法和实际应用。

2. 练习卷:检测学生对圆的知识掌握程度,巩固所学知识。

3. 教学素材:提供与圆相关的实际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圆的知识。

4. 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与圆相关的学习资料,拓展知识视野。

六、教学内容与安排1. 第七章:圆的周长与面积1.1 圆的周长公式:C = 2πr1.2 圆的面积公式:A = πr²2. 第八章:圆的性质与应用2.1 圆的直径与半径2.2 圆的弧与弦2.3 圆的相交与相切2.4 圆的实际应用问题3. 第九章:圆的特殊性质9.1 圆周率的概念与意义9.2 圆的等距性质9.3 圆的旋转对称性4. 第十章:圆与其他几何图形的关联10.1 圆与直线的关系10.2 圆与多边形的关系10.3 圆与圆的关系七、教学方法与策略1.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圆相关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圆的性质和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填空题: 1.圆是( )图形,它有( )条对称轴。

( )确定圆的位置,( )确定圆的大小。

2.圆周长和直径的比值叫做( ),用字母( )表示,它是一个( )小数。

3.甲圆的半径是乙圆的直径,甲圆和乙圆的直径比是( ),乙圆的面积是甲圆的( )。

4.如果要画一个周长是37.68厘米的圆,那么圆规两脚间的距离是( )。

5.在一个边长是6厘米的正方形内画一个最大的圆,这个圆的周长是( )厘米。

6.在一个长8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内画一个最大的圆,这个圆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

7.如果圆的半径扩大a 倍,则圆的直径扩大( )倍,周长扩大( )倍,面积扩大( )倍。

8.两个圆的直径比是2:5,这两个圆的周长比是( ),面积比是( )。

9.小圆的直径是大圆的12 ,则大圆的周长是小圆的( )倍,小圆的面积是大圆的( )。

10.一个圆的半径是6厘米,这个圆内的最大正方形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

二、综合应用:
1.地球赤道的半径约是0.64万千米,绕赤道5周大约有多少万千米?
2.一辆自行车的轮胎的外直径是1.2米,每分钟转30周,这辆自行车每分钟行驶多少米?
3.一个挂钟的分针长20厘米,这个挂钟的分针转动1小时后,它扫过的面积是多少?
4.一棵大树横截面的周长约是3.14米,这棵大树的横截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5.一个圆形花圃的直径是12米,花圃的外面筑了一条宽4米的环形小路,这条小路的面积是多少?
6. 一辆自行车轮胎的外直径约是60厘米,若每分钟转200圈,通过一座长2000米的桥,大约需要多 少分钟?(得数保留整数)
六上数学练习题——圆的知识
7.一个圆形花圃的周长是100.48米,在它的里面留出3
8
的面积种花苗,还余下多少平方米的花圃?
8. 用一个圆形纸片剪了一个最大正方形,已知这个正方形的对角线是20厘米,则这个圆的面积是多
少平方厘米?正方形的面积比四周废料的面积多多少平方厘米?
9.一个长方形的周长和一个圆、一个正方形的周长正好相等,已知长方形的长是204厘米,宽是110
厘米,则长方形、圆和正方形的面积各是多少平方厘米?通过计算你发现了什么?
三、求下面阴影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四、求下面阴影图形的面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