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社课的教学反思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优秀5篇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优秀5篇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篇一新课程背景下的品德课教学整体上进步显着,成绩突出,但局部问题逐渐显露,特别是大多数的兼职教师,在精力和时间上得不到保证的情况下,如何深化新课程改革,怎样改进自己的教学,提高德育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索,在此,我就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现象进行了粗略的反思。
一、盲目奉行“拿来主义”,课堂教学生死搬硬套新的《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给德育课程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带来了新气象,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但是,随着新课程改革实验的深入,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随之出现,比较典型的是在课堂教学实施中生搬硬套,其表现如下:1、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倡导活动化教学,注重相互沟通、与生活的联系以及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但不少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种他人田,荒自家园”的现象却屡见不鲜。
在探讨某一个话题时,把很多时间花在唱歌、跳舞、绘画、游戏上,一节课下来,学生兴奋过度,课堂倒是热热闹闹,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和体会方面的收获却令人怀疑。
笔者认为,课堂活动不等于课堂活力,学生参与活动的多少并不是活动化教学的精髓,品德与生活课也不应是完全的“唱游”课、“游戏”课、“美术”课、“舞蹈”课。
我国第八次新课程改革之所以有不同学科的课程设置,就在于学科之间有相对的独立性,每一门学科有自己的教学任务。
2、学习培训中的一些案例和套路原本只是一种示范,个别教师“照葫芦画瓢”,原封不动地搬到自己的课堂上,失去了原来特定环境下的幽默与风趣。
品德课十分强调回归儿童的生活,教学一定要结合不同环境、不同地区、不同年龄的学生实际。
教学的活力来自于每位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和依据自己的真实体验对课堂教学的重构与创新。
二、刻意追求“师生民主”,主体主导主次不分新课程强调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体现师生民主。
可是,不少教师为了展示师生民主气氛,走向了极端,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反思和引起重视。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精选8篇)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精选8篇)《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篇一这节课通过介绍祖国--些不同区域人们住房的特点,让学生了解不同的人们住房与当地自然环境、自然条件的关系。
感受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才能,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
我在教学时,首先从学生的生活入手,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对比,体会与自己家乡自然环境的异同。
既引导学生回顾前面的学习内容,又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接着我从教材图片导入,介绍住房的起源。
在通过图文对照、学生介绍等形式,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说说某种住房的建筑特色及地域等。
一方面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起他们的情感共鸣,另一方面是把区域的。
差异具体化、形象化,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亲身体验,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
效果不错。
这节课的不足之处是有的学生参与不够积极。
对少数学生要降低学习难度。
加强教师的引导。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篇二在本节课教学中,我先引导学生自己看书,然后举例说明,在此基础上,请学生分组讨论,谈感受。
不仅重视了“知识和技能”,而且注重“过程和方法”的引导,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领悟思考问题的能力和方法,并在师生互动中,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真正得到提升。
在本堂课中我重点引导学生了解了弱势群体的生活困难,学习弱势群体自强不息的。
精神。
对学生来说,弱势人群一般难以成为他们的关注对象,通过教学使他们做一个有爱心的人,对弱势群体的关爱不再是出于同情,而是出于尊重,再为他们喝彩的同时,给予关爱。
学生通过搜集和了解弱势人群顽强奋争、自强不息的典型事例,了解他们每一点成绩的来之不易,激发敬佩之情,学会尊重和关爱弱势群体。
为他们喝彩。
《我是中国人》教学反思篇三《我是中国人》教学反思新课标提出:“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
音乐课应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思想品德优秀教学反思
小学思想品德优秀教学反思小学思想品德优秀教学反思(精选10篇)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思想品德优秀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思想品德优秀教学反思 1品德与生活是一门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回想我教学的《新朋友新伙伴》一课,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尝试:1、激发其好奇心,诱发学习动机。
一开始,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诱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我设计了“找朋友”的游戏,看见学生们高兴的样子,于是,我就让他们边做游戏边自我介绍。
看着他们的表现,我知道,第一步目标我已经达到了。
2、安排合作学习,启发学生倾听。
低年级的学生有一种这样的特点,当他们的说话欲望被激起时,他们的第一反应是迫不及待地向别人诉说,哪怕别人没在听他说话也无所谓。
这次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时,我特地向学生们介绍了倾听的重要性以及学会倾听的必要性。
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已经在尝试怎样倾听了,这点让我兴奋不已。
3、创设说话情境,体会交际方法。
我认为,学会交际,最重要、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多参加实践活动。
所以,我又设计了上讲台自我介绍并表演一个小节目的活动,鼓励学生上讲台,让其它同学记住自己。
目的是让学生再次体会交际的方法,锻炼交际的能力。
4、营造良好氛围,鼓励大胆活动。
《品德与生活》这门课程最突出的特点是活动性。
在最后一个环节里我设计了一个这样的活动,让学生听着美妙的音乐,在班中做流动性交际活动,让他们运用刚刚学会的交际方法,大胆地去实践一下。
小学思想品德优秀教学反思 2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以往旧教材在知识内容安排上注重于知识体系上的完整性,顺序性,对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重视不够,教学完全按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教师以教材为根本。
课堂上以教师为核心,学生围着老师转,检测评价学生学习手段单一、以考试来定“乾坤”。
品社教学反思
品社教学反思一、引言品社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环节,通过反思品社教学的过程和效果,可以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本文将对品社教学进行反思,并提出一些改进的建议。
二、教学目标品社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品德素质、社会责任感和批评思维能力。
通过品社教学,学生应该能够理解社会价值观念,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提高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并能够运用批评性思维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
三、教学内容品社教学的内容应包括道德教育、公民教育和社会实践等方面。
道德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道德判断能力,通过教授道德原则和道德范例,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
公民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公民责任感,通过教授法律法规和公民权利义务,引导学生了解和履行自己的社会角色。
社会实践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批评性思维能力,通过参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社会问题,并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品社教学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
讲授是传授知识和道德原则的主要方法,可以通过讲解故事、引用名人名言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
讨论是培养学生批评性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重要方法,可以通过提出问题、组织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思量和交流。
案例分析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方法,通过分析真实案例,让学生学会运用道德原则和法律法规解决问题。
角色扮演是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和情感体验能力的重要方法,通过扮演不同角色,让学生亲身体验社会问题并学会应对方法。
五、教学评价品社教学的评价应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习过程的评价。
综合素质评价应包括学生的道德情感、道德判断能力、社会责任感和批评思维能力等方面。
学习过程评价应注重学生的参预程度、表达能力、思量深度和团队合作能力等方面。
评价方法可以包括问答、作业、小组讨论、实践报告等多种形式,通过综合评价学生的表现,提供有针对性的反馈和改进意见。
小学品社教学反思模板
【标题】:小学品社课程教学反思——以《我们的社会》为例【正文】:一、教学背景本节课是小学品社课程《我们的社会》中的一个教学单元。
本单元旨在帮助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现象,培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实践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升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社会的基本构成,掌握社会现象的基本概念,提高学生的社会认知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社会现象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社会?社会由哪些部分组成?2. 课堂活动: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围绕以下问题进行讨论:(1)社会由哪些部分组成?(2)社会现象有哪些?(3)我们如何适应社会?3. 小组汇报: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全班同学共同总结。
4. 实践环节: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场景,让学生亲身体验社会。
5. 总结与反思: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反思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表现。
四、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社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了他们的社会认知能力。
在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环节,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得到了锻炼。
2. 教学不足:(1)在导入新课环节,图片展示过于简单,未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课堂活动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讨论不够深入。
(3)实践环节时间较短,未能充分展示学生的表现。
3. 改进措施:(1)在导入新课环节,选择更具吸引力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课堂活动环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
(3)增加实践环节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表现。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系列11篇)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系列11篇)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篇1这一教学内容从“爱”字着眼,教材的内容决定了这是一种情感教学,一种体验教学。
为达到本节课活动目标,我精心设计每个环节。
从学生生活切入,以学生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情感为纽带,以多种多样的课...这一教学内容从“爱”字着眼,教材的内容决定了这是一种情感教学,一种体验教学。
为达到本节课活动目标,我精心设计每个环节。
从学生生活切入,以学生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情感为纽带,以多种多样的课程资料为手段,以学生直接参与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
为了达到让学生感受爱的目的,我运用影视文件、歌曲欣赏、配乐诗朗诵等多媒体手段,不断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
在强烈的感官刺激下,学生身临其境,自然而然得到爱的体验。
为了突破难点,我引导学生以从生活中发现的问题为载体,展开讨论、合作探究,充分发挥其主体意识,在探究中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篇2学生们认为《品德与社会》是一门副课,没必要认真学习,再说课文中的许多知识他们也不感兴趣,还不如腾出时间学语文数学呢。
听了学生们的话,我连续几天陷入沉思,《品德与社会》是一门很好的学科,为什么会陷入如此困境?怎样才能使学生喜欢这门课程?经过思考,我认为《品德与社会》学科陷入困境有以下几点原因:一、《品德与社会》学科不受重视。
素质教育已经提出了多年,但在应试教育模式没有真正改变的情况下,社会、学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重视这门课程而使它微乎其微,所谓的副科,学生认为是可上可不上,可有可无的课程。
二、学生上课偷写作业。
教师们布置作业,学生不按时交会受到批评,他们课余时间写不完,只能在所谓的副科上偷着写,而比起音乐、美术、体育课来说《品德与社会》课又是他们最不感兴趣的课程,于是《品德与社会》课堂成为他们偷写语数作业的最佳选择。
三、教师的身教作用发挥不好。
教学方法较单一,对学生缺乏深入了解情况,学生不能得到良好的身心辅导,其生理、心理健康不能得到应有的重视。
小学品社教学反思范文
小学新课程标准教材教学设计(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学校:年级:任课教师:教学反思 / 小学教学反思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小学品社教学反思范文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学习教案中的内容,提升自我能力、提升个人素质、提升德智体美劳等作用,本教学反思资料适用于小学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小学品社教学反思范文一为了很好的教育好学生,上好每一节课,我特制订了如下教学反思,以便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更好的发挥出全部的能量。
一、明确课程标准,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本学科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定为总目标,实现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知识技能培养的内在统一,尤其关注正确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行为规范的养成,使学生既学会做事,更学会做人,在做事中学做人,在做人的指导下学做事。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能全面把握目标,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
二、让品德与社会教育回归生活,突出课程的经验性。
道德不是抽象的概念,它存在于生活之中,由于社会生活中处理人们相互关系的需要才产生道德。
同时,社会常识和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也只有在社会生活中获得。
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儿时的生活经验会给人的一生带来深远的影响。
因此,我们在上课时都特别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以贴近儿童生活,反映儿童需要为根本。
让儿童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感受社会生活的美好,懂得社会生活的规范,掌握参与社会生活的知识和能力。
品社教学反思
品社教学反思一、引言在社会科学教学中,品社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对品社教学进行反思,探讨其优点和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二、优点分析1.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品社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通过开展各种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综合素质。
2.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品社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开展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等活动,使学生能够关注社会问题,并主动参与解决。
3.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品社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资源,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三、不足之处1. 教学资源不足:由于学校条件的限制,品社教学中存在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如图书馆藏书有限、实践活动场地不足等,影响了教学效果。
2. 教师培训不足:部分教师在品社教学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不足,导致教学方法和策略的选择不够科学和有效。
3. 评价体系不完善:品社教学的评价体系相对不完善,缺乏科学的评价标准和方法,难以客观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四、改进建议1. 加强教学资源建设:学校应加大对品社教学资源的投入,提供更多的图书和实践活动场地,为品社教学提供更好的条件。
2. 提高教师培训水平:学校应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升其品社教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指导学生。
3. 完善评价体系:学校应建立科学的品社教学评价体系,制定明确的评价标准和方法,以客观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五、结论品社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但目前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通过加强教学资源建设、提高教师培训水平和完善评价体系,可以进一步提升品社教学的效果。
希望学校和教师能够共同努力,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品社教学环境和教学质量。
品社教学反思
品社教学反思一、引言品社教学是中小学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和社会意识。
本文将对品社教学进行反思,探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二、教学目标品社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通过品社教学,学生应该能够:1. 理解并尊重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2. 培养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道德品质;3.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4. 培养学生的社交技能和合作精神;5.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学内容品社教学内容应包括以下方面:1. 道德与礼仪:包括道德规范、社交礼仪、公共场合行为规范等;2. 公民教育:包括国家法律法规、公民权利和义务、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等;3. 家庭教育:包括家庭关系、家庭责任、家庭价值观传承等;4. 社会问题与解决:包括环境保护、贫困救助、人权问题等。
四、教学方法品社教学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理论知识,引导学生理解道德准则和社会规范;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3. 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社会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4. 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体验社会问题和解决方法;5.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培养社会责任感。
五、教学评价品社教学评价应综合考虑学生的知识、能力和品德素养。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评价方法:1. 作业评价:通过书面作业评价学生对道德准则和社会规范的理解;2. 项目评价:评价学生参与社会公益项目的表现和贡献;3. 个人陈述:学生可以通过个人陈述表达对品社教学的感受和收获;4. 角色扮演评价:评价学生在角色扮演中的表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 综合评价:综合考虑学生在课堂表现、小组讨论、个人作业等方面的表现。
六、问题与建议在品社教学过程中,我们也面临一些问题,需要加以改进。
以下是一些常见问题和改进建议:1. 缺乏实践环节:品社教学应该注重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社会问题和解决方法;2. 教材内容单一:教材内容应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参与;3. 缺乏互动和合作: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学生互动和合作,培养他们的社交技能和合作精神;4. 评价方式单一:评价方式应多样化,综合考虑学生的知识、能力和品德素养;5. 缺乏跨学科融合:品社教学应与其他学科进行融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优秀6篇)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优秀6篇)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篇一新课程为德育课堂注入了活力。
我们以先进的教育理念,高涨的热情投身于教学改革的研究中,使课堂出现了可喜的变化。
但在实际的教学中也存在着“形似而神异”的现象,甚至在某些地方也步入了误区,这些现象值得我们去关注思考。
课程改革后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内的教与学,而是体现在课前任务、课堂的活动、课后的延续和知识的连续这样一个完整过程。
使自己的教育理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传统的课程中,课堂是教师表演的舞台,只有教师讲学生听,没有学生的天地,而如今课程的改革也推动了课堂教学的改革,这种一个在上,多人端坐的满堂灌已不复存在,让学生走进课堂,成为课堂主人,在活动中体验,在动手操作的环境中做到师生交融,生生互动。
强调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入手,从班集体中的小事入手,紧抓集体中常见的不良现象,如在《我们的班集体》一课中,我们召开了“我的心里话”发布会,事先要求学生搜集各自的心里话,以便于活动的顺利进行,目的在于提升学生在集体中与人交流、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儿童的生活是丰富多采的,教师应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让学生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
通过《品德与社会》的教学,通过一系列的生活体验,生活探究,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具有学会做人的初步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把学生培养成为自律、自信,有社会责任感的合格公民。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我认为要扎实的上好这门课程,首先应了解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的性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发展的综合课程。
根据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形成的需要,要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行为规范,法制教育,爱国,集体和社会教育,国情,历史文化教育等有机的结合起来,并在此基础上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为他们的成长奠定基础。
体验产生理解,体验产生情感。
体验是对具体的社会事物或情境的亲身经历,它不仅仅发生在活动的过程中,还会作为活动的结果而存在,并且作为活动追求的结果。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精选21篇)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篇15月30日虞校听了我的一节《品德与社会》课,内容是第12课《可爱的家乡人》。
课始我便用讲解加讨论的方式让孩子们明白“家乡人”这一概念的外延是变化的:一个村一个乡的是家乡人,一个市的是家乡人,在外地求学碰到同一省就是碰到家乡人。
嘿!一个小家伙按奈不住了,还没举手站起来就说,同一个国家的也是家乡人,如果在国外碰到就算啦……真不错!虽然课前做了一些布置:让他们收集家乡名人、身边可爱人之例,也的确有些孩子如此完成了,但课堂上教学资源仍显匮乏,所以也未能营造出那种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氛围来。
在读“家乡美丽的传说”时,不谋而合竟有三个孩子都质疑“既然济公和尚法力无边,为什么不直接把飞来峰搬走呢?”倏地有三五人抢着作答,有的回答还颇有几分道理,搬到另一处去另一处不也要遭殃吗?……最终我没有作出所谓的正确答案(说实话,我也无法作答),只是大加赞赏了这三个提问的孩子,还有那三五个抢着作答的孩子,前者和后者都是边看书边思考的孩子,告诉他们“善于思考”对于学任何一门科、做任何一件事都很重要。
我想,此刻答案的正确与否已索然无味,我们需要咀嚼品尝的是这一份难能可贵的学习品质。
“我是小小家乡人”本来是要激发学生的小主人翁意识的,但课堂上显然很“冷清”,近乎冷场了,一方面有客观原因——30分钟的铃声响了,但另一方面也折射出孩子们主人翁意识的薄弱。
家乡是可爱的,家乡人也是可爱的,带领孩子们发现真善美是我——一个教师的本意。
从教近十年还是第一次执教《品德与社会》,教材资源的开发真的不那么得心应手,有时面对着书上一页仅两三幅图、两三句话甚是苦恼,但没有捷径只有摸索。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篇一自20世纪80~90年代起,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普遍趋向是课程的融和与综合化。
综合化的课程是把若干相邻学科内容加以筛选充实后,按照新的课程体系,根据基础教育的特殊功能、现代素质教育要求以及儿童的认知特点将多学科合而为一的课程形式。
综合课程具有三方面的教育价值取向:1、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
杜威认为,“儿童世界是一个他们个人兴趣的人的世界,而不是一个事实和规律的世界。
”他还提出,“儿童的生活是一个整体,一个总体,儿童一到学校,多种多样的科学把他们的世界加以分割和肢解。
”儿童的认知与兴趣直接相关,综合课程在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和主题方面比分科课程更有利。
2、有利于学生的整体协调发展。
分科课程往往专注于一定领域知识的掌握,把学生定格在书本世界里,成了“书呆子”,断绝了和生活世界的联系,忽视学生个体对客观世界的体验、感悟,使课程远离学生生活实际,学生不知知识从哪里来,更不知用到哪里去,而综合课程强调的是学生整体素质的协调发展,强调学生的学习要面向真实生活,真正让学生学会解决各种实际问题。
现实生活和社会中的许多问题靠单科知识很难解决,综合课程发挥多视角、多学科优势,利于培养复合型人才,符合时代对人才的要求。
3、有利于减少课程门类,精选教学内容,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
分科设置课程,必须按照学科体系考虑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
从学生需要出发设置综合课程,就会精选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知识,培养学生必备的机能、态度、情感和价值观。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融合性、综合性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课程内容的综合性。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根据“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形成的需要,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融合。
”绝不是原小学《思想品德》课和《社会》课的简单相加,而是在更大范围和更广阔背景下的有机融合。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通用6篇)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通用6篇〕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通用6篇〕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篇1本人从事小学三年级《思想品德与生活》教学以来,感受颇丰。
三年级思想品德着重强调品德生活之间的关系,在生活中反映品德,在品德中浸透生活,针对小学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
教科书中图画比拟多,语言较少,让学生从图画中来受教育。
针对教科书的特点,我试着将品德与语文、品德与网络相联络,收效较好。
一、思品与语文相结合本科教材图片较多,学生看教材学习的同时,让学生说说图片内容,从中明白了什么,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老师适当引导,到达本堂课的教学目的,特别注意的是,这是品德教学,不是语文看图说话,主要是让学生明白做事的道理,而不是简单的描绘图画内容。
授课完成后,根据本课的重难点,安排学生课外阅读,或采取老师讲故事的形式,稳固学生所学到的内容〔课外阅读或讲故事的内容一定要结合本课内容,故事所说的道理一定不能脱离本课重难点〕。
学过一课后,可适当让学生写写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加深学生印象。
二、思品与网络相结合在当今社会网络已经普及到千家万户。
人们利用网络可以查找资料、可以休闲娱乐。
同样,我们也可以利用网络来为教学效劳。
课前,我利用网络来找一些和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比方在教“我们的学校时”,学生在理解了书上的各个地方的学校后,我又让学生观看了世界各地的学校,学生看的很认真,既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又进步了学生的积极性,整堂课气氛活泼。
假如课堂内容较多,当堂课完成不了,我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网上看相关的资料,下堂课来集体交流,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变得爱学思品了。
综上所述,思品从外表上看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其实它与其他学科是有着联络的,与社会生活更是严密联络,我们在教学时一定要多种渠道,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阔学生的眼界,使学生爱学思品,真正从思品中受到教育。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篇2《品德与社会》作为综合性学科,主要将学生置身于社会生活中,认识、理解社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优秀的品质,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让学生走进历史,在认识祖国辉煌历史的根底上,理解祖国遭受屈辱和人民顽强____,进一步增进爱国情感。
品社教学反思
品社教学反思一、引言品社教学是指以品德与社会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活动。
通过品社教学,学生可以培养良好的品德素养,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综合素质。
本文将对品社教学进行反思,探讨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并提出改进措施,以期提高品社教学的效果。
二、教学过程回顾在品社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讨论、案例分析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在课堂上,我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意识,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思考问题。
同时,我也注重与学生的互动,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优点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引入生动的案例和故事,我成功地激发了学生对品德与社会的兴趣。
学生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展示了对品德问题的思考和理解。
2.培养学生思辨能力:我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通过提出问题和引导讨论,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学生们在课堂上能够提出深入的问题,并能够通过分析和归纳得出自己的结论。
3.提高学生合作能力:在课堂上,我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学生们通过互相讨论和交流,共同解决问题,提高了团队合作能力。
4.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我注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行个性化教学。
通过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和资源,我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不足1.缺乏足够的实践环节:在品社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存在一定的困难。
这主要是因为我在教学中缺乏足够的实践环节,没有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不够理想。
2.课堂时间管理不当:在一些课堂中,我发现时间管理存在问题。
有时候我会花费过多的时间在某个知识点上,导致其他内容的讲解不充分。
这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扰,也影响了教学效果。
3.评价方式不全面:在品社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书面测试的方式进行评价。
然而,这种评价方式只能测试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无法全面评价学生的品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小学品社教学反思
小学品社教学反思2017年小学品社教学反思范文2017年小学品社教学反思范文【1】在小学阶段,低段1-2年级是《品德与生活》,它主要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性综合课程。
中高段3-6年级是《品德与社会》,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很显然,它们来源于生活,知识目标的侧重点不同、要求提高了。
一、提高重视度《品德与社会》虽然列入了考试科目,但是远远不如语文、数学用的功夫多。
《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学科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工具。
老师都不重视,上课没精神,学生怎能喜欢?因此,对品社这门课程一定要提高认识,就要从思想上重视,加强这门学科的教学工作,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让品德与社会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影响他们的心灵。
二、用好教材教材中蕴含的道理都是要通过生活实践才能体现出来的,单纯枯燥的说教,强行学生接受,效果是不好的。
“用教材”不是“教教材。
《品德与社会》课加强爱学校、爱家庭、爱劳动的教育。
结合实际、回归生活、亲近社会。
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仅仅停留在说教上显然是不行的,还需要我们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结合实际采取看一看、查一查、找一找、访问与调查、参观与考察、想与做等多种活动方式,在体验中让学生得到启迪,在总结中受到感染,使学生正确树立人生观、价值观。
三、开放的课堂教学内容上的开放,从教材扩展到学生感兴趣的题材;空间上的开放,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等生活空间;时间上的开放,时间可以与学校活动或其他学科的配合中弹性地延展。
资源的开放,现在小学高年级品德与社会课,地理、历史内容很多,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共享,以这些内容为载体,使学生在学习中,领悟到对祖国的爱,对党的爱、对人民的爱,对父母的爱。
开放式的环境,课堂时间可采用自主探究法,问题讨论法,合作表演法等,创设利用多边交往方式,给学生自学、互学和师生共学提供了多向选择形式,从而提供了让学生自由思考、互相促进的交往氛围,促进个性充分发展,培养人与人合作的精神以及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优秀7篇)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优秀7篇)《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优秀7篇)《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篇一《吃穿住话古今(一)》是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二个主题《吃穿住话古今》中的一个话题。
本课通过讲述“食”,透过历史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积淀,引导学生探究历史,探究我们生活中许多事情的来龙去脉,同时体验和感悟我们祖先的智慧和创造。
反思本课的教学,我有以下收获:一、创设情境,拉近现实和历史的距离。
《中华食文化》是个比较大的话题。
吃不仅仅是为了充饥、品尝美味,吃中还有人的智慧,吃中还有故事,如何上升到“食文化”的高度还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中,我采用小切口,大深入的方式,以儿童的生活经验作为历史教学的基础。
学生身边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都是生活中进行历史教育的“活教材”。
只有让学生从对身边事、身边物的历史追溯与关心了解中,学生才能尊重历史,尊重地方的文化与传统,萌发对历史的感性认识,丰富对民族及国家的爱国主义情感。
所以,教学时,我就从现实生活出发,了解了现代社会的“食”之后,再追根寻源,引发学生对于人类在几千年前的生活的思考。
这样一来,就拉近了现实和历史的距离,不会显得很脱节。
二、活动多样,发现食文化的智慧与魅力三、探究历史,体验学习历史的方法。
历史总是以一种过去时的姿态呈现在我们面前,它讲述的是离学生生活久远的时代发生的事件。
那么人类是怎样了解历史的呢?在这里,我也渗透探究历史的方法。
例如:在《吃穿住话古今(一)》这课中,教材就设置了一个问题“最初的人类,还不能把自己的历史记载下来。
人们是怎样知道他们当时的生活的?”在这里,我引导学生思考、猜测远古时代人们是怎样生活的,从而得出结论:我们可以通过史书、成语、图片、出土文物、历史遗址等方面了解当时的历史。
四、课后留白,培养学生历史探究能力。
“品德与社会”教材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精彩的对话文本。
为学生的创造性发挥留有许多弹性空间。
它尊重不同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思想观点,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与处理信息、分析与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品社课程教学反思
品社课程教学反思品社课程教学反思篇一:品社教学反思《品德与社会》学科,通过参加听课和评课一系列活动,使自己的教育理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传统的课程中,课堂是教师表演的舞台,只有教师讲学生听,没有学生的天地,而如今课程的改革也推动了课堂教学的改革,这种一个在上,多人端坐的满堂灌已不复存在,让学生走进课堂,成为课堂主人,在活动中体验,在动手操作的环境中做到师生交融,生生互动,教学活动应是一种相互交往,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的动态信息。
使学生在观察,活动中得到情感的体验,正好符合新课程中的探究思想——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验、探究和领悟。
课堂中的活动应是教师在指导或参与下的学生的自主活动,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情感,指导其行为,给学生更多的思考和自我感悟的空间,教师真正地成为引导者,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
课程改革后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内的教与学,而是体现在课前任务、课堂的活动、课后的延续和知识的连续这样一个完整过程。
强调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入手,从班集体中的小事入手,紧抓集体中常见的不良现象,如在《我们的班集体》一课中,我们召开了“我的心里话”发布会,事先要求学生搜集各自的心里话,以便于活动的顺利进行,目的在于提升学生在集体中与人交流、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品德与社会》作为人们综合性的学科,主要将学生置身于社会生活中,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同时形成良好的习惯品质,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它更是让学生走进历史,在认识祖国辉煌历史的基础上,了解祖国遭受屈辱和人民顽强抗争,进一步增进爱国主义情感。
但有的时候我还在以我的想法代替学生的思考,自己的教学思路还不够开阔,没有多渠道收集资料、信息,课堂上贴近学生的生活不够。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学习,加强理论修养,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真正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总而言之,通过课后反思把教学实践中的"得"与"失"加以总结,变成自己的教学经验,这是十分珍贵的财富。
六年级品社教学反思(2篇)
六年级品社教学反思这学期我承担了六年级___个班的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工作,本册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奠定基础。
现就教学中的经验和不足做如下反思:第一,围绕教学目标,平衡知识点在教学过程当中,把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既注重知识的学习,也不忽略能力和情感、个性的培养,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
第二,把课本知识融入到生活经验中在现实生活中,学生有自己的行为习惯,有一定的社会生活经验能力。
在教学时有目的的激发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当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第三,自主学习为主,教师点拨为辅在教学中,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分的空间。
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
总之,我依据教学特点和学生实际,利用教材中的激发学生情感的因素,力求把课导得巧妙、新颖、有趣,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使学生的学习情绪不断高涨。
在轻松愉快中获得知识,悟出道理!六年级品社教学反思(2)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六年级品社教学也在不断改进与完善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然而,在我担任六年级品社教学工作后,我认为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行反思与改进。
首先,教学内容设置过于单一。
在六年级品社教学中,多数学校将重点放在了道德与法治教育上,忽略了其它品社方面的内容。
品社教育应该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社会责任感的综合课程,而不仅仅是道德与法治教育。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以德育为重点,同时兼顾社会知识与文化知识的教育。
其次,教学方法过于传统。
在六年级品社教学中,多数老师还是采用传统的讲授方法,缺少互动与实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品社课的教学反思
小学品社课的教学反思
小学品社教学反思篇1
(一)开放性的教学处理。
我在教学中重视用开放的视觉处理教学。
其一,课程内容的开放。
我根据实际需要,灵活运用教材,通过师生共同收集与主题相关的信息资料,丰富了课程资源,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有利于教育目标,有实效性,符合孩子的心理特征。
其二,学习方式的开放,学生的学习没有局限在课堂的40分钟,学生的学习更多地来自于课外,来自于自己的生活经验。
课堂为学生提供展示信息、才能的平台,课堂气氛自由、开放。
(二)多样性地选用教学活动形式。
我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引导他们听一听、看一看、说一说、想一想、画一画、演一演、跳一跳,在多种活动体验中不断深化学习主题。
童话的故事情节把课堂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充满了童趣。
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参与活动的愿望。
加上一首首悠扬的春天乐曲,一幅幅美丽的春景图,多媒体手段使学生愉快地融入春之旅程。
学生以手工制作、唱歌、舞蹈、弹奏、快板、朗诵和种植等各种形式的表演赞美春天,寓教于乐,丰富有趣,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也是课程综合性的体现。
(三)学生参与的自主性突出。
新的教材,注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鼓励学生自主参与,自觉实践。
我在教学中很注意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教育的主人自主探究。
教学中,学生学习
方式的转变——不是通过听讲来学习,而是直接参与的,以调查、观察、讨论、制作、表演等多种方式进行学习,积累直接经验。
在各个环节中舞台的主人是学生,我只作为一名引导者和组织者。
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实践、探究搭建一个广阔的舞台。
小学品社教学反思篇2
为了很好的教育好学生,上好每一节课,我特制订了如下教学反思,以便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更好的发挥出全部的能量。
一、明确课程标准,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本学科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定为总目标,实现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知识技能培养的内在统一,尤其关注正确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行为规范的养成,使学生既学会做事,更学会做人,在做事中学做人,在做人的指导下学做事。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能全面把握目标,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
二、让品德与社会教育回归生活,突出课程的经验性。
道德不是抽象的概念,它存在于生活之中,由于社会生活中处理人们相互关系的需要才产生道德。
同时,社会常识和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也只有在社会生活中获得。
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形成
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儿时的生活经验会给人的一生带来深远的影响。
因此,我们在上课时都特别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以贴近儿童生活,反映儿童需要为根本。
让儿童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感受社会生活的美好,懂得社会生活的规范,掌握参与社会生活的知识和能力。
如:在教学《社会生活中的民主》这一课时,我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在我们的生活中都有哪些规则,以及这些规则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方便。
在学生列举社会生活事实的基础上,我们又适当帮助学生归类,以使学生对生活中的规则有一个总体认识,并自觉遵守这些规则。
三、追求教学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础。
新的教学目标观告诉我们,培养一个人的品德不在于告诉他遵守多少道德规范、规则,最根本的是要让学生通过这些社会知识、规范和准则形成一定的、基本的待人做事的观念和态度,以及思考问题的取向,如换位观(尝尝苦滋味)、双赢观(我们的国粹)、依存观(我们的地球村)、分享观(拥有好心情)等等。
这些都是一个具有共生性特点的现代人必须具有的基本观点、基本态度,是他能够融入社会,立足社会,并能在社会生活中不断获得发展的必要条件。
因此,我在教学中有机地结合校本教材《生活中的快乐》和《生活在地球村的人们》,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走进社会,真正学会生活、感悟生活。
小学品社教学反思篇3
小学五、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这两本书,涵盖的知识面太广了,学校、家庭、班级、个人、国家、历史、地理、自然、人文、生物科技、生态环保等相关知识都有涉及。
通过大半学期的教学和参加听课、评课等一系列活动,有很多感悟和体会,使自己的教育理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收获颇多,现作如下反思。
传统的课程教学中,课堂是教师表演的舞台,只有教师讲学生听,没有学生的天地,而如今课程的改革也推动了课堂教学的改革,这种一个人在上,多人端坐的满堂灌已不复存在,让学生走进课堂,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活动中体验,在动手操作的环境中做到师生交融,生生互动,教学活动应是一种相互交往,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的动态信息。
使学生在观察、活动中得到情感的体验,正好符合新课标中的探究思想--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验、探究和领悟。
教育理念的转变,也体现在课前的任务、课堂的活动、课后的延续和知识的连续这样一个完整过程中。
课堂中的活动应是在教师指导或参与下的学生的自主活动,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情感,指导其行为,给学生更多的思考和自我感悟的空间,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
如在《幅员辽阔的祖国》这一课,我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了我国三十四个省级行政区的卡片,并让他们自己拼成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地图,这项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让他们记住了各省区的名字,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培养了他们的爱国思想,这正是《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
教材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熟悉的
生活中挖掘和提炼有教育意义的素材,在学生最熟悉、最普通的生活情境中呈现问题,强调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入手,从班集体中的小事入手,紧抓集体中常见的不良现象,如在《我们的班集体》一课中,我们召开了"我的心里话"发布会,事先要求学生搜集各自的心里话,以便于活动的顺利进行,目的在于提升学生在集体中与人交流、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所以,"我们选择一种什么样的教育,就为孩子选择了一种什么样的生活"。
《品德与社会》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主要将学生置身于社会生活中,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同时形成良好的习惯品质,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它更是让学生走进历史,在认识祖国辉煌历史的基础上,了解祖国遭受屈辱和人民顽强抗争的史实,进一步增进爱国主义情感。
但有的时候我还在以我的想法代替学生的思考,自己的教学思路还不够开阔,没有多渠道收集资料、信息,课堂上贴近学生的生活不够。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自觉提高自身素质,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真正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打铁先要自身硬",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提高老师的自身素质,老师的素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身的专业知识要扎实,更新,业务能力要提高;二是老师的言行、修养、道德觉悟要提高。
这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也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先决条件,要提高老师素质,必须扎扎实实地做到:
1、坚持学习。
不但要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还要丰富其他学科知识。
2、勇于反思。
老师不但要有渊博深厚的学科知识,还要用于反思,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这就要求老师积极参与教学研究,结合实际,因材施教,勇于实践,善于总结,不断探索和掌握品社学科教学的规律和方法,有效地推行素质教育。
3、为人师表。
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觉悟水平,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首先做到,如:不迟到,不早退等。
二、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逐步完善"读、议、讲、演、评"的有效教学方法,向课堂40分钟要效率。
三、利用好社会大课堂,与社会生活相结合
理论联系实际,校园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是小学品社课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可以有组织地去校外调查、采访、参观、询问,然后作汇报交流。
总而言之,通过课后反思把教学实践中的"得"与"失"加以总结,变成自己的教学经验,这是十分珍贵的财富。
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争取努力上好每一节《品德与社会》课,让孩子们在娱乐中学到知识,在轻松中感到学习的快乐。
使我们每位教师都能从"教书匠"变成"教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