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体管代替了电子管
计算机基础考试-简答题
计算机基础知识2.计算机有哪些基本特点?答:1.运算速度快 2.存储容量大 3.计算精度高 4.逻辑判断力强 5.自动化程度高3.简述计算机的四个发展阶段?答:第一代 1946年-1953年电子管第二代 1954年-1964年晶体管第三代 1965年-1970年集成电路第四代 1971年至今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简述计算机的发展情况。
答:1946年2月,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大学研制成功了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ENIAC至今,按计算机所采用的电子元件的变化来划分计算机的发展阶段,大致可分为四代:第一代为电子管计算机(1946——1958)计算机所采用的主要电子元件是电子管。
第二代为晶体管计算机(1959——1964)计算机所采用的主要电子元件是晶体管,这一时期了出现了管理程序及某些高级语言。
第三代为集成电路计算机(1965——1970)计算机所采用的主要电子元件是中小规模集成电路,出现操作系统,出现了分时操作系统和实时操作系统等。
第四代为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1971至今)计算机所采用的主要电子元件是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出现了微型计算机及巨型计算机等多种类型的计算机,并向微型化、巨型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方向发展。
简述计算机的发展过程以及各阶段所采用的元器件和主要特点、作用。
答:计算机的发展过程主要有如下四代:第一代(1946-1957)电子管计算机,主要特点:以电子管为基本电子器件。
主要作用:用于科学计算;第二代(1958年~1963年)是晶体管计算机,主要特点:主要元件由晶体管代替了电子管。
主要作用:用于工业自动化控制;第三代(1964年~1971年)是小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主要特点:逻辑元件采用小规模集成电路,这种电路器件是把几十或几百个独立的电子元件集中做在一块几平方毫米的硅芯片上。
主要作用:文字、图像、通信;第四代(1971年~至今)是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主要特上集成1000到10万个电子器件。
电子管的发展历史
电子管的发展历史电子管简介:电子管,是一种最早期的电信号放大器件。
被封闭在玻璃容器(一般为玻璃管)中的阴极电子发射部分、控制栅极、加速栅极、阳极(屏极)引线被焊在管基上。
利用电场对真空中的控制栅极注入电子调制信号,并在阳极获得对信号放大或反馈振荡后的不同参数信号数据。
早期应用于电视机、收音机扩音机等电子产品中,近年来逐渐被半导体材料制作的放大器和集成电路取代,但目前在一些高保真的音响器材中,仍然使用低噪声、稳定系数高的电子管作为音频功率放大器件(香港人称使用电子管功率放大器为“胆机”)。
电子管发展历史:1883年,发明大王托马斯·爱迪生正在为寻找电灯泡最佳灯丝材料,曾做过一个小小的实验。
他在真空电灯泡内部碳丝附近安装了一小截铜丝,希望铜丝能阻止碳丝蒸发。
但是他失败了,他无意中发现,没有连接在电路里的铜丝,却因接收到碳丝发射的热电子产生了微弱的电流。
当时爱迪生正潜心研究城市电力系统,没重视这个现象。
但他为这一发现申请了专利,并命名为“爱迪生效应”。
1904年,世界上第一只电子二极管在英国物理学家弗莱明的手下诞生了,这使爱迪生效应具有了实用价值。
弗莱明也为此获得了这项发明的专利权。
1907年,美国发明家德福雷斯特(De Forest Lee),在二极管的灯丝和板极之间巧妙地加了一个栅板,从而发明了第一只真空三极管。
1947年,美国物理学家肖克利、巴丁和布拉顿三人合作发明了晶体管——一种三个支点的半导体固体元件。
1904年,世界上第一只电子管在英国物理学家弗莱明的手下诞生了。
弗莱明为此获得了这项发明的专利权。
人类第一只电子管的诞生,标志着世界从此进入了电子时代。
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用1.8万只电子管,占地170m*2,重30t,耗电150kW。
说起电子管的发明,我们首先得从“爱迪生效应”谈起。
爱迪生这位举世闻名的大发明家,在研究白炽灯的寿命时,在灯泡的碳丝附近焊上一小块金属片。
结果,他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金属片虽然没有与灯丝接触,但如果在它们之间加上电压,灯丝就会产生一股电流,趋向附近的金属片。
计算机发展的四个阶段的特点
计算机发展的四个阶段的特点计算机发展的四个阶段分别是电子管时代、晶体管时代、集成电路时代和微电子时代。
每个时代都有其特定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第一阶段:电子管时代电子管时代指的是20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初期,计算机主要使用电子管作为核心元件。
这个时代的计算机体积庞大,能耗高,速度慢,且易受到热量影响。
由于电子管的可靠性较低,计算机的故障率较高,运行稳定性差。
此时计算机的应用范围主要局限在科研、军事和大型企业领域。
第二阶段:晶体管时代随着晶体管的发明和应用,计算机进入了晶体管时代。
晶体管相比于电子管,体积小、速度快、可靠性高,同时功耗也较低。
这促使计算机的体积逐渐缩小,性能得到提升,价格也逐渐下降。
在这个时代,计算机开始进入商业领域,被广泛应用于数据处理、科学计算、工业控制等领域。
第三阶段:集成电路时代集成电路时代是指20世纪60年代开始,计算机开始采用集成电路作为核心元件。
集成电路将多个晶体管、电阻、电容等元件集成在一片硅片上,大大提高了计算机的集成度和性能。
计算机在这个时代进一步缩小体积,功耗进一步降低,性能也有了显著提升。
而且,由于集成电路的生产成本低,计算机开始进入大众市场,普及率大幅提高。
此时计算机开始出现个人计算机的雏形,为后来的微电子时代奠定了基础。
第四阶段:微电子时代微电子时代是指20世纪70年代以后,计算机进一步发展为微型计算机和个人计算机。
微电子技术的发展使得计算机的体积进一步缩小,性能进一步提升,功耗进一步降低。
计算机开始普及到家庭和个人用户,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工具。
此时计算机开始具备图形界面、网络连接、多媒体等功能,应用范围更加广泛。
微电子时代也见证了计算机领域的诸多创新,如个人电脑、移动设备、云计算等。
总结来看,计算机发展的四个阶段都有各自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从体积、速度、功耗、可靠性等方面来看,计算机越来越小巧、快速、节能和稳定。
从应用范围来看,计算机从最初的科研、军事领域逐渐普及到商业、家庭和个人用户中。
第1章 计算机基础知识 习题
一、填空题:1.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是年问世的。
答案: 19461946年2月第一台计算机ENIAC(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alculator)诞生了。
2.第一代计算机是使用______作为逻辑开关元件的。
答案:电子管第一代(1946-1958)计算机被称为电子管计算机,它们是采用电子管作为电路元件的,计算机还没有系统软件,只能使用机器语言和汇编语言编程,第一代计算机是计算机发展的初级阶段。
3.第二代计算机是采用作为逻辑开关元件的。
答案:晶体管计算机发展到第二代(1958-1964)时,逻辑元件由晶体管代替了电子管,也被称为晶体管计算机。
4.第三代计算机采用为主要逻辑部件。
答案: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发展进入第三代(1965-1972),它的硬件电路中使用了中小规模的集成电路,并且磁芯存储器由半导体存储器代替,存储容量大大提高。
5.第四代计算机采用为主要逻辑部件。
答案: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发展进入第四代(1972-),它的硬件电路中使用了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6.在计算机内部,使用的是______进制的数据形式。
答案:二在计算机内部,无论是数据表示,还是数据的存储、处理和传送,都是以二进制的形式进行的。
计算机的硬件技术也是建立在二进制的基础上的。
7.4个二进制位可表示________种状态。
答案: 16对于4个二进制的数,可以表示24 =16种状态。
8.在计算机中,最小的数据单位是______。
答案:位/BIT/Bit/bit位是计算机中最小的数据单位,英文名称为bit,位指的是二进制位中的一位,它只有0和1两种状态。
9.微机的存储容量单位有KB,MB和GB,其中1KB= Byte;1MB= Byte;1GB= B。
答案:1KB= 210=1024 Byte;1MB= 220 Byte;1GB= 230 Byte1KB= 1024B=210 Byte;1MB=1024KB=220 Byte;1GB=1024MB=230 Byte10.微型计算机的主机由______组成。
计算机基础
计算机概述1.1946年2月14日,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莫尔电机学院,世界上第一台现代电子计算机“埃尼阿克”(ENIAC)诞生,它占地面积达170m2,重达30t,在1s内能进行5 000次加法运算和500次乘法运算。
2计算机于1946年问世以来,经过了4个重要的历史阶段。
第一代是电子管计算机(1945—1956年),它的特点是采用电子管作为原件。
第二代是晶体管计算机(1956—1963年),晶体管代替了体积庞大的电子管,电子设备的体积不断减小。
第三代是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1964—1971年),使更多的元件集成到单一的半导体芯片上,计算机变得更小,功耗更低,速度更快。
第四代是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1971年—现在),其最显著特点是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运用。
3计算机的应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数值计算、数据处理、实时控制、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教学CAI和计算机辅助制造CAM等。
CIMS是计算机/现代集成制造系统。
4算机的应用领域有科学计算、信息处理、实时控制、计算机辅助设计等。
办公自动化包括网络化的大规模信息处理系统。
信息的表示与存储1 ASCII码是美国标准信息交换码的英文缩写,它是使用最多和最普遍的西文字符编码。
它用7位二进制表示一个字符(或用一个字节表示,最高位为“0”),由于27=128,所以共有128种不同组合,表示128个不同的字符。
其中在字符的排序中,大写字母靠前,小写字母靠后,也就是大写英文字母的ASCII 码值都小于小写英文字母的ASCII码值。
其排列先后顺序为:空格字符<数字符<大写字母<小写字母。
在计算机内部用一个字节(8位二进制位)存放一个7位ASCII码,正常情况下,最高位(最左一位)为0。
ASCII编码表中包括:10个阿拉伯数字(0~9)、26个大写字母、26个小写英文字母,以及各种运算符号、标点符号和控制字符等。
其中26个大写英文字母是依次按顺序存放的。
简述计算机发展的历程
简述计算机发展的历程计算机发展的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人们使用的计算工具,如原始的算盘和手指计数法。
然而,真正的计算机的概念是在20世纪诞生的,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计算机逐渐变得越来越强大和智能。
20世纪初,机械计算机成为人们开始研究的对象。
机械计算机使用一系列的齿轮、滑轨和杠杆等机械结构来处理和存储数据。
美国的赫尔曼·何乐礼(Herman Hollerith)在1884年发明了一种用于处理人口普查数据的机械计算机,这使美国人口普查的工作大大简化。
随后,一系列机械计算机被发明出来,例如德国的兹茅斯曼·菲尔茨(Konrad Zuse)在1936年设计的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计算机的发展得到了巨大的推动。
战争需要大量的计算来处理军事战略和科学研究,于是人们开始研制更快、更强大的计算机。
美国的阿兰·图灵(Alan Turing)在1945年设计了一台电子计算机“ACE”,并提出了著名的图灵机模型,为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二战结束后不久,计算机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个阶段被称为「第一代计算机」。
第一代计算机主要使用电子管作为运算元件,其中最著名的是美国的ENIAC计算机,这是世界上第一台通用电子计算机。
然而,电子管面临着高能耗、易烧坏和体积庞大的问题,于是人们开始尝试使用晶体管来代替电子管。
随着半导体技术的发展,于1960年代晶体管逐渐取代了电子管,这标志着「第二代计算机」的诞生。
晶体管比电子管更小巧、更强大,并且耗电更少。
在这个时期,IBM(国际商用机器公司)成为主导计算机市场的公司,他们研制出了一系列的大型计算机和小型计算机,大大拓宽了计算机的应用领域。
1970年代,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计算机的发展进入「第三代计算机」。
集成电路将数千个晶体管集成在一起,大大提高了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和性能。
同时,个人电脑开始出现,如苹果公司的Apple II和IBM的个人电脑。
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和趋势
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和趋势我们现在的社会越来越离不开电脑,各种社会人员,总是时不时的打开电脑。
在我们感受计算机带给我们的方便时候,我们也更要了解计算机的历程,下面就简单地介绍我们的先辈如何通过努力将我们带进一个信息数字化的时代。
一、计算机发展历程1946年2月,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了一台被称为ENIAC的庞然大物,从此便开启了计算机时代的大门。
从此计算机技术已经成为20世纪发展最快的一门学科,尤其是微型计算机的出现和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使计算机的应用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有力地推动了信息社会的发展。
一直以为,人们都以计算机物理器件的变革作为标志,故而把计算机的发展分为四代。
第一代(1946-1958年):电子管计算机时代。
第一代计算机的内部元件使用的是电子管,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数字积分式计算机内装了18000个电子管,重达30吨,占地170平方米,但运行速度比当时最好的台式计算机快1000倍。
第二代(1959-1964年):晶体管计算机时代。
晶体管计算机是第二代电子计算机。
计算机都采用电子管作元件,采用晶体管代替电子管,使得第二代计算机体积减小,寿命大大延长,价格降低,为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创造了条件。
第三代(1965-1970年):中小规模集成电路时代。
半导体工艺的发展,成功制造了集成电路,计算机也开始采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作为计算机的主要元件,同时主存储器开始采用半导体存储器,处存储器有磁盘和磁带。
并且还产生了标准化程序设计语言和人机会话式的BASIC语言。
操作系统逐步完善,同上两代相比,采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使得计算机的体积和功耗进一步减小,可靠性和运算速度进一步提高,不仅用于科学计算,还用于企业管理、自动控制、辅助设计和辅助制造等领域。
第四代(1971年至今):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时代。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是一种将大量晶体管组合到单一芯片的集成电路,其集成度大于大规模集成电路。
集成的晶体管数在不同的标准中有所不同。
计算机四代产品的划分标准
计算机四代产品的划分标准四代计算机产品划分标准1. 第一代计算机:电子管时代第一代计算机是在1940年代末至1950年代初期出现的,使用的是真空电子管作为计算元件。
这些计算机体积庞大,耗电量大,信道间隔较远,性能有限。
首要特点是使用机器语言进行编程,并使用纸带或卡片作为输入输出设备。
第一代计算机最著名的代表是ENIAC(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omputer),它于1946年问世。
第一代计算机的主要应用领域是科学计算。
2. 第二代计算机:晶体管时代第二代计算机出现在1950年代中期至1960年代末期,使用了晶体管代替了电子管。
晶体管计算机相比第一代计算机,体积更小、功耗更低、运算速度更快。
第二代计算机仍然使用机器语言编程,但出现了汇编语言的概念,使程序编写更加简便。
此外,磁带和磁盘也被广泛应用作为存储介质。
第二代计算机的主要应用领域扩展到了商业和政府。
3. 第三代计算机:集成电路时代第三代计算机出现在1960年代末至1970年代中期,应用了集成电路技术。
集成电路是将多个晶体管和电子元件集成到同一芯片上,极大地提高了计算机性能和可靠性。
第三代计算机不仅具备了第二代计算机的优点,还引入了高级语言编程,如COBOL和FORTRAN等。
高级语言使程序员能够更加方便地编写程序,提高了生产效率。
第三代计算机的应用领域进一步扩展,计算机开始应用于各个行业和领域。
4. 第四代计算机:集成电路微电子时代第四代计算机出现在1970年代后期至今,应用了微电子技术。
微电子技术将大量的晶体管集成到芯片上,大幅度提高了计算机的性能和可靠性。
第四代计算机使用个人计算机(PC)作为典型代表,其体积小,价格低廉,广泛应用于个人办公和家庭娱乐领域。
同时,第四代计算机的操作系统也逐渐发展完善,如Windows和Linux等。
此外,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进一步拓展了计算机的应用领域,如电子商务、社交媒体等。
北语 17秋《计算机科学导论》作业1234
17秋《计算机科学导论》作业_1一、单选题( 每题4分, 共15道小题, 总分值60分)1.计算机的性能指标主要是()。
A. 操作系统、磁盘容量、内存容量、主频B. 字长、运算速度、存储容量、软硬件配置C. 运算速度、显示器分辨率、打印机的配置D. 配置语言、操作系统、外部设备、运算速度答案B 答、案:8050092612.在计算机中,()子系统存储数据和程序。
A. 算术逻辑单元B. 输入/输出C. 存储器D. 控制单元答案C3.()是文件传输协议。
A. FTPB. SMTPC. TELNETD. HTTP答案A4.在计算机中表示图像的()图像方法中,重新调整图像尺寸可能导致图像粗糙。
A. 位图B. 矢量图C. 二进制D. 量化答案A5.CPU中的寄存器可以保存()。
A. 数据B. 指令C. 程序计数值D. 以上都是答案D6.二元运算符()两个输入为0,输出也为0。
A. ANDB. ORC. XORD. 前三项7.在基于冯·诺依曼模型建造的计算机中用来进行计算和逻辑运算的地方是()。
A. 存储器B. 算术逻辑单元C. 控制单元D. 输入/输出单元8.根据冯·诺伊曼模型,()被存在存储器中。
A. 只有数据B. 只有程序C. 数据和程序D. 以上都不是9.当条件P成立时,则执行A语句,否则执行B语句。
这种程序结构被称为()。
A. 顺序结构B. 跳转结构C. 判断结构D. 循环结构10.()是电子邮件服务的协议。
A. HTTPB. FTPC. POP3D. Telnet11.()存储设备可以进行多次擦写。
A. CD-ROMB. CD-RC. CD-RWD. 以上都可以12.网络操作系统的英文缩写是()。
A. TSOSB. iOSC. RTOSD. NOS13.E-R图是数据库设计的工具之一,它适用于建立数据库的()模型。
A. 概念B. 逻辑C. 物理D. 结构14.目前使用的可移动硬盘是通过()接口与主机相连。
信息传递的发展史
信息传递的发展史信息传递的发展如下:1、远古时期,人们就通过简单的语言、壁画等方式交换信息。
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在用语言、图符、钟鼓、烟火、竹简、纸书等传递信息,古代人的烽火狼烟、飞鸽传信、驿马邮递就是这方面的例子。
现在还有一些国家的个别原始部落,仍然保留着诸如击鼓鸣号这样古老的通信方式。
在现代社会中,交通警的指挥手语、航海中的旗语等不过是古老通信方式进一步发展的结果。
这些信息传递的基本方都是依靠人的视觉与听觉。
2、19世纪中叶以后,随着电报、电话的发有,电磁波的发现,人类通信领域产生了根本性的巨大变革,实现了利用金属导线来传递信息,甚至通过电磁波来进行无线通信,使神话中的“顺风耳”、“千里眼”变成了现实。
从此,人类的信息传递可以脱离常规的视听觉方式,用电信号作为新的载体,同此带来了一系列铁技术革新,开始了人类通信的新时代。
3、1837年,美国人塞缪乐.莫乐斯(Samuel Morse)成功地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电磁式电报机。
他利用自己设计的电码,可将信息转换成一串或长或短的电脉冲传向目的地,再转换为原来的信息。
1844年5月24日,莫乐斯在国会大厦联邦最高法院会议厅进行了“用莫尔斯电码”发出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份电报,从而实现了长途电报通信。
1864年,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J.c.Maxwel)建立了一套电磁理论,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说明了电磁波与光具有相同的性质,两者都是以光速传播的。
1875年,苏格兰青年亚历山大.贝尔(A.G.Bell)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电话机。
并于1876年申请了发明专利。
1878年在相距300公里的波士顿和纽约之间进行了首次长途电话实验,并获得了成功,后来就成立了著名的贝尔电话公司。
1888年,德国青年物理学家海因里斯.赫兹(H.R.Hertz)用电波环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发现了电磁波的存在,他用实验证明了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
这个实验轰动了整个科学界,成为近代科学技术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导致了无线电的诞生和电子技术的发展。
计算机逻辑元件发展顺序
计算机逻辑元件发展顺序计算机逻辑元件的发展顺序可以按照以下几个阶段来进行分类:1. 电子管时代(第一代计算机):1940年代到1950年代初,计算机主要使用电子管作为逻辑元件。
电子管是一种用来放大和控制电流的装置,可以实现逻辑运算。
但是电子管体积大、发热量大且可靠性低,因此限制了计算机的发展。
2. 晶体管时代(第二代计算机):1950年代中期到1960年代,晶体管开始取代电子管作为计算机的逻辑元件。
晶体管是半导体材料制成的电子器件,具有体积小、功耗低、速度快和可靠性高的优点。
晶体管的发明和广泛使用推动了计算机的发展。
3. 集成电路时代(第三代计算机):1960年代中期到1970年代,集成电路开始应用于计算机的制造。
集成电路是将多个晶体管、电容、电阻等元件集成在一块半导体材料上制成的电子器件。
集成电路的出现使得计算机变得更小、更快、更可靠,并且降低了成本。
4. 大规模集成电路时代(第四代计算机):1970年代中期到1980年代,随着集成电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开始应用于计算机的设计和制造。
VLSI技术使得成千上万个晶体管集成到一个芯片中,大大提高了计算机的性能和集成度。
5.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时代(第五代计算机):1980年代中期至今,超大规模集成电路(ULSI)开始应用于计算机的制造。
ULSI技术使得数十亿个晶体管集成到一个芯片中,进一步提高了计算机的性能和集成度,实现了更小、更快、更强大的计算机系统。
除了以上几个阶段,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计算机逻辑元件的发展仍在持续进行,如纳米技术、量子技术等。
未来的计算机可能会有更快、更小、更高效的逻辑元件。
计算机的发展史
计算机的发展史第一台众所周知的第一台计算机是美国军方定制,专门为了计算弹道和射击特性表面而研制的,承担开发任务的“莫尔小组”由四位科学家和工程师埃克特、莫克利、戈尔斯坦、博克斯组成。
1946年这台计算机主要元器件采用的是电子管。
该机使用了1500ENIAC个继电器,18800个电子管,占地170m2,重量重达30多吨,耗电150KW,造价48万美元。
开机时让周围居民暂时停电。
这台计算机每秒能完成5000次加法运算,400次乘法运算,比当时最快的计算工具快300倍,是继电器计算机的1000倍、手工计算的20万倍。
用今天的标准看,它是那样的“笨拙”和“低级”,其功能远不如一只掌上可编程计算器,但它使科学家们从复杂的计算中解脱出来,它的诞生标志着人类进入了一个崭新的信息革命时代。
然而,英国在二战期间研制的用于破解密电的电子计算机巨人(Colossus)却要比ENIAC 早两年(1943年12 ),巨人计算机是第一部全然电子化的电脑器件,使用了数量庞大的真空管,以纸带作为输入器件,能够执行各种布林逻辑的运算,但仍未具备图灵完全的标准。
巨人计算机建造到第9部“马克二号”4,但是其实体器件、设计图样和操作方法,直到1970年代都还是一个谜。
后来温斯顿·丘吉尔亲自下达一项销毁命令,将巨人计算机全都拆解成巴掌大小的废铁,巨人计算机才因此在许多计算机历史里都未留下一纸纪录。
英国布莱切利园目前展有巨人计算机的重建机种。
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1946-1957)这一阶段计算机的主要特征是采用电子管元件作基本器件,用光屏管或汞延时电子管计算机电路作存储器,输入与输出主要采用穿孔卡片或纸带,体积大、耗电量大、速度慢、存储容量小、可靠性差、维护困难且价格昂贵。
在软件上,通常使用机器语言或者汇编语言,来编写应用程序。
因此这一时代的计算机主要用于科学计算。
[1]这时的计算机的基本线路是采用电子管结构,程序从人工手编的机器指令程序,过渡到符号语言,第一代电子计算机是计算工具革命性发展的开始,它所采用的二进位制与程序存贮等基本技术思想,奠定了现代电子计算机技术基础。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程课后习题答案(大一)
一、思考题1.计算机经历了电子管、晶体管、中小规模集成电路和大、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等4个阶段。
电子管计算机的特征是:采用电子管作为计算机的逻辑元件,内存储器采用水银延迟线,外存储器采用磁鼓、纸带、卡片等,运算速度只有每秒几千次到几万次基本运算,内存容量只有几千个字节,使用二进制表示的机器语言或汇编语言编写程序。
晶体管计算机的特征是:用晶体管代替了电子管,大量采用磁芯作为内存储器,采用磁盘、磁带等作为外存储器。
采用了中小规模集成电路的计算机的特征是:用集成电路代替了分立元件。
集成电路是把多个电子元器件集中在几平方毫米的基片上形成的逻辑电路。
采用了大、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计算机的特征是:以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来构成计算机的主要功能部件,主存储器采用集成度很高的半导体存储器,目前计算机的最高速度可以达到每秒几十万亿次浮点运算。
2.计算机的发展更加趋于巨型化、微型化、网络化和智能化。
3.计算机具有运算速度快、运算精度高、存储容量大、工作自动化、具有逻辑判断能力、可靠性高和通用性强等特点。
4.计算机主要应用在科学和工程计算、信息和数据处理、过程控制、计算机辅助系统及人工智能等领域。
5.信息具有普遍性、无限性、客观性、共享性、可传递性、可存储性、可转换性、可处理性、超前性和滞后性等特征。
6.(1)信息化加速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2)信息化已成为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动力(3)信息化程度体现了综合竞争力7.信息技术主要包括信息基础技术、信息系统技术、信息应用技术三个层次。
8.信息产业是指从事信息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利用,信息设备与器件的制造以及为经济发展和公共社会的要求提供信息服务的综合性生产活动和基础设施,主要包含信息系统设备制造业、通信网络运营业、软件业和信息服务业等。
二、选择题(1)A (2)B (3)D (4)A (5)B三、填空题(1)1946(2)科学和工程计算、信息和数据处理(3)电子元器件(4)作用和联系(5)信息高速公路(6)计算机、微电子、通信、传感四、判断题(1)×(2)√(3)×(4)√(5)×(6)√(7)√(8)√第2章计算机基础知识一、思考题1.计算机系统由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两大部分组成。
计算机发展的四个阶段的技术特点
计算机发展的四个阶段的技术特点计算机发展的四个阶段的技术特点主要包括:电子管阶段、晶体管阶段、集成电路阶段和微处理器阶段。
一、电子管阶段电子管阶段是计算机发展的最初阶段,从20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初期。
技术特点如下:1. 使用电子管作为计算机的主要元件。
电子管是一种电子设备,用于放大和开关电信号。
2. 体积庞大、功耗高、可靠性低。
电子管比较大且易受损,因此计算机体积庞大,且需要散热设备来降低温度。
3. 运算速度慢。
电子管的开关速度较慢,计算速度相对较低。
4. 程序设计困难。
由于电子管计算机没有存储程序的能力,程序需要以硬件方式实现,编写和修改程序非常困难。
5. 成本高昂。
电子管的制造成本较高,导致电子管计算机价格昂贵,普通用户难以承受。
二、晶体管阶段晶体管阶段是计算机发展的第二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期。
技术特点如下:1. 采用晶体管代替电子管。
晶体管是一种半导体器件,比电子管更小、更可靠、功耗更低。
2. 体积缩小、功耗降低。
晶体管的体积较小,功耗也相对较低,从而使计算机体积更小、性能更稳定。
3. 运算速度提升。
晶体管的开关速度比电子管快,因此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得到了显著提升。
4. 存储容量扩大。
晶体管计算机采用了磁芯存储器,存储容量较大,且数据读取速度更快。
5. 成本逐渐下降。
晶体管的制造成本较电子管低,使得晶体管计算机的价格逐渐降低,更多人可以购买使用。
三、集成电路阶段集成电路阶段是计算机发展的第三阶段,从20世纪60年代末期到70年代末期。
技术特点如下:1. 采用集成电路取代离散元件。
集成电路是将多个电子元件集成在一块芯片上的技术,使得计算机更小巧、功耗更低。
2. 体积进一步缩小。
集成电路的体积相比晶体管进一步缩小,从而使计算机的体积更小。
3. 功耗继续降低。
集成电路的功耗较晶体管更低,使得计算机的能耗更少,更加节能。
4. 运算速度进一步提升。
集成电路的开关速度更快,使得计算机的运算速度进一步提升。
第二代电子计算机
第二代电子计算机第二代电子计算机于20世纪50年代中斯问世,以晶体管代替电子管,并增加浮点运算第二代电子计算机是用晶体管制造的计算机。
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计算机都采用电子管作元件。
电子管元件有许多明显的缺点。
例如,在运行时产生的热量太多,可靠性较差,运算速度不快,价格昂贵,体积庞大,这些都使计算机发展受到限制。
于是,晶体管开始被用来作计算机的元件。
晶体管不仅能实现电子管的功能,又具有尺寸小,重量轻,寿命长,效率高,发热少,功耗低等优点。
使用了晶体管以后,电子线路的结构大大改观,制造高速电子计算机的设想也就更容易实现了。
1954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研制成功第一台使用晶体管线路的计算机,取名“催迪克”(TRADIC),装有800个晶体管。
1955年,美国在阿塔拉斯洲际导弹上装备了以晶体管为主要元件的小型计算机。
10年以后,在美国生产的同一型号的导弹中,由于改用集成电路元件,重量只有原来的1/100,体积与功耗减少到原来的1/300。
1958年,美国的IBM公司制成了第一台全部使用晶体管的计算机RCA501型。
由于第二代计算机采用晶体管逻辑元件,及快速磁芯存储器,计算速度从每秒几千次提高到几十万次,主存储器的存储量,从几千提高到10万以上。
1959年,IBM公司又生产出全部晶体管化的电子计算机IBM 7090。
1958~1964年,晶体管电子计算机经历了大范围的发展过程。
从印刷电路板到单元电路和随机存储器,从运算理论到程序设计语言,不断的革新使晶体管电子计算机日臻完善。
1961年,世界上最大的晶体管电子计算机ATLAS安装完毕。
1964年,中国制成了第一台全晶体管电子计算机441—B型。
第一代电子计算机使用的是“定点运算制”,参与运算的绝对值必须小于1;而第二代电子计算机则增加了浮点运算,使数据的绝对值可达到2的几十次方或几百次方,使电子计算机的计算能力实现了一次飞跃。
同时,用晶体管取代了电子管使第二代电子计算机的体积大大减小,寿命延长,价格降低,为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创造了条件。
计算机变化史
计算机变化史
计算机的发展史可以大致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代计算机、第二代计算机、第三代计算机和第四代计算机。
每个阶段都以不同的电子元件为主要计算设备,并带来了性能和应用的改进。
第一代计算机是电子管计算机,出现在20世纪40年代,主要用于军事和科学计算。
这一代计算机体积庞大、耗电量大、运算速度慢且价格昂贵。
第二代计算机是晶体管计算机,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
晶体管代替了电子管,使得计算机体积变小、功耗降低、运算速度提高,并且成本也降低了。
这一时期还出现了程序设计语言。
第三代计算机是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
集成电路的应用使得计算机变得更小、更可靠、运算速度更快,并且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第四代计算机是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
这一代计算机采用了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使得计算机变得更小、功耗更低、运算速度更快,同时产生了许多新的应用领域,如人工智能、互联网等。
除了这四个阶段,计算机技术还在不断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技术和趋势,如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
未来,计算机技术将继续发展,带来更多的创新和变革。
各个阶段计算机的特点
各个阶段计算机的特点计算机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功能。
下面将逐个阶段进行详细描述。
1. 电子管计算机阶段:电子管计算机是计算机发展的最早阶段,主要使用电子管实现计算和存储功能。
其特点是体积庞大、耗电量大、散热问题严重,运算速度相对较慢。
由于电子管易损坏,可靠性较低,故常需要维修和更换。
此时计算机运算能力有限,主要用于科学计算、军事计算等领域。
2. 晶体管计算机阶段:晶体管计算机是计算机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取代了电子管计算机。
与电子管相比,晶体管更小巧、耗电更少、散热问题更小,运算速度也更快。
晶体管计算机的出现使计算机的体积大大减小,可靠性提高,运算速度也有了较大的提升。
此时计算机开始应用于商业和科学领域,实现了大规模数据的处理和存储。
3. 集成电路计算机阶段:集成电路计算机是计算机发展的第三个阶段,采用了集成电路技术,将多个晶体管集成在一个芯片上。
与晶体管相比,集成电路计算机更小巧、功耗更低、可靠性更高、运算速度更快。
此时计算机的体积大大减小,价格也大幅下降,使得计算机逐渐普及,应用领域进一步扩展。
4. 微型计算机阶段:微型计算机是计算机发展的第四个阶段,也称为个人计算机。
微型计算机采用了微处理器技术,具有更高的集成度和更强的计算能力。
其特点是体积小巧、价格低廉、易于使用。
微型计算机的出现使得计算机真正走进了家庭和办公场所,成为人们进行各种计算和处理工作的必备工具。
5. 网络计算机阶段:网络计算机是计算机发展的第五个阶段,也称为互联网时代。
网络计算机基于互联网技术,实现了计算机之间的通信和数据交换。
其特点是高度互联、共享资源、分布式处理。
网络计算机的出现使得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信息检索、在线交流、远程办公等活动,实现了全球范围内的信息共享和协作。
6. 人工智能计算机阶段:人工智能计算机是计算机发展的当前阶段,也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人工智能计算机基于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等技术,能够模拟人类的智能行为和思维过程。
电子管和晶体管区别
相信现在每个家庭都少了几件电子设备,在这些电子设备中也少不了一些必要的零件,其中电子管就是众多零件中的一种,而随着时代以及科技的进步电子管也在不断的发展中,也是受到了众多消费者青睐。
而电子管和晶体管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经常用到的元件,而且它们的外观极为相似,功能也比较的相近。
那么电子管和晶体管究竟有什么区别呢?赶紧跟着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
一、什么是电子管?所谓的电子管其实就是一种信号的放大器,一般会被用在密封的玻璃管内,它可以利用电场对真空中的控制栅对电子调制器发出信号,它能够使音响等器材保持一定的音质,从而扩大音频的功率。
而电子管的种类其实也有着很多种,不同种类的电子管它的功能也是不一样的,但是电子管的体积大,功耗一般都会比较的高,因此在正常情况下它的寿命会比较的短,现在已经被新的产品逐渐的代替了,不过在大功率的无线设备中仍然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什么是晶体管?晶体管其实就是一种固体半导体器件,晶体管作为一种可以变化电流的开关,可以基于输入电压的控制输出电流。
集栓波、整流、放大、开关、稳压以及信号调制等多种功能于一身,而它与普通的机械开关有所不同的是晶体管是利用电讯中与来控制自身的开启工作,开关速度也是非常的快。
三、电子管和晶体管的区别有哪些?1、电子管放大器的工作条件是高电压以及低电流,它的电压值一般会很高可以达到500伏,而电流值相对来说却很低。
而晶体管放大器的工作条件是同时存在的低电压以及大电流,它的功效电压不能超过一定的数值,而电流数值可以达到数十安。
而晶体管的电路结构是直藕式的设计,没有变压器电路的输出设计。
因此它们的工作特点和电路结构是有一定区别的。
2、电子管功效的声音音质要比昌体管功效的声音音质要优越的多,一般晶体管所发出的声音听起来会感觉非常生硬,尤其是低频时没有柔和的感觉,高频以及中频却会感到非常的刺耳,电子管功效的声音音质听起来则会柔和许多,也非常的动听,所使得的电子管功效所播放的声音不管是高频还是低频的声音都会比较动听,也十分清晰。
晶体管计算机特点
晶体管计算机特点
晶体管计算机是第二代计算机,1947年诞生,晶体管取代了发明于1941年的电子管,在技术上,晶体管计算机明显比电子管更新鲜、更稳定,而且更为可靠。
晶体管计算机具有以下特点:
(1)功率小:晶体管采用小信号和低瓦特功率,与电子管的大信号和较高的瓦特功率相比,晶体管的耗电更少,造价更低;
(2)运算速度快:晶体管的运算速度比电子管快几十倍,可以更快的处理大量的数据,因此被称为“快速计算机”;
(3)具有良好的可靠性:晶体管在特定的温度、湿度等情况下,可以持续正常运作长达50年之久;
(4)计算能力强:晶体管计算机不仅能够运算,而且还能够存储和控制数据,使得计算机更加强大;
(5)小型化:晶体管计算机尺寸比较小,不仅体积小,而且重量也比较轻,易于携带和移动,为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计算机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它的普及之广、传播之快,是...
计算机的发展过程教学案例【案例主题】:计算机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它的普及之广、传播之快,是任何媒体都无法比拟的。
随着新技术的变革,计算机的发展呈现日新月异、突飞猛进的趋势。
现在,计算机的使用已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我们享受计算机给我们带来的便捷的同时,我们有必要对计算机的发展过程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
【背景材料】:计算机从诞生到其发展,是一次社会的变革,对人类历史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个又一个科学家为把计算机能进入人类自由王国而不懈努力、前赴后继。
自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问世至今,不过短短的几十年,已经走过了四代历程,各代产品是以构成电子计算机的物理器件的变化划分的。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计算机的产生和发展。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分析、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探索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计算机在生活、工作、学习中的重要性。
对计算机发展历程有大致了解,感受人类智慧的伟大。
教学重点:计算机发展过程中每一阶段的主要电子元件和计算机具体应用的不同领域。
教学难点:每代计算机的主要特点。
【教学方法】:讲授法、任务驱动法。
【课前准备】:1、多媒体教室,能够进行网络教学。
2、相关教学资源与素材(搜集学校保存的苹果机、一台X86的主机、每一阶段的电子元件图片、计算机应用领域的图片、本节内容的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提出本节课的任务同学们,科学技术的发展,使计算机得到广泛应用,现在社会上还有那个单位没有计算机吗?家庭购买计算机已经很普遍了,计算机对我们的生活、学习都有很大的帮助,那你知道计算机是什么时候发明的吗?从发明到现在经历了哪些变化吗?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了解计算机的发展过程。
二、学习新知1、计算机发明的历史意义60多年前的计算机的发明,是一次重大的社会变革,计算机的出现代替的是人的脑力,可以计算数据,判断分析问题,模拟设计等,带动了信息技术的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