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体现的传记文学艺术风格

合集下载

张扬·困境·语言的理性与美——《战国策》语言艺术风格别解

张扬·困境·语言的理性与美——《战国策》语言艺术风格别解

《战国策》语言艺术风格别解《战国策》语言表现出纵横驰骋,引喻谐调;词藻富丽,准确传神;巧用寓言,《战国策》散文艺术成就很高,前人称它为“辩丽横肆,亦为文辞之最”,辞令引人注目,其中策士廷说诸侯之辞,臣讽君主之辞,用不同意见的辩难,都反映出春秋时期从容不迫的行人辞令,已演化为议论纵横的游说之辞,不愧前人所概括的“辩丽横肆”。

下面来浅析《战国策》语言艺术方面的显著风格:一、《战国策》说辞纵横驰骋,辩丽姿肆而又浅显生动,形象生动,引喻谐调,气势充沛,说理充分《战国策》在分析利害时或抓住一点,尽力发挥,诱使对方上钩;或虚张声势,极力渲染对方的不利地位,使其听从安排;或故作惊人之语,先在气势上压倒对方,再详加辩析。

如“鲁仲连义不帝秦”(《赵策三》),秦围邯郸,赵国危急,形势严峻。

鲁仲连力主抗战,反对投降,同魏国派来劝降的辛垣衍作面对面的斗争。

他用层层削笋的办法,首先晓以大义,继而动以利害,中间有许多地方竟是短兵相接。

如辛垣衍把尊秦为帝的媚敌行为比作仆人对主人不得已的服从,鲁仲连立即逼他承认“梁之比秦若仆耶?”紧接着单刀直入,“吾将使秦王烹醢梁王”。

使对方突然感到问题的严重性。

然后鲁仲连接着论证,历史上殷纣王曾醢鬼侯,脯鄂侯,拘文王,说明暴君对臣下极其残忍。

再举过去鲁国和邹国都坚决不承认齐王自称天子,齐王终不能使之屈服。

今天三晋之大臣,难道还不如邹鲁之仆妾吗?最后指出,如真的帝秦,不但梁王不得安然,你辛垣衍也将失去现有的地位。

在大量的道理面前,辛垣衍只好认输。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鲁仲连高明的见识,无畏的气概和无私的品质。

二、《战国策》辞令在语言上词藻富丽,准确传神,句式错综变化文中常常综合运用铺陈、排比及夸张、比喻等手法,造成淋漓酣畅的气势和铿锵有力的节奏。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铺陈扬厉”、“纵横捭阖”、“辩丽恣肆”;铺陈夸张等修辞在《战国策》中几乎成为一种经常而普遍的修辞了,书中著名的辩士如苏秦、张仪、陈轸等的游说之辞,述其地理,涉及东西南北山河湖海;追溯历史则必谈三王五霸,贯及古今;说政治,定是君臣内外,法术权势;论军事,又攻守进退,固险扼赛等等,不一而足,真的把各种形势强调到了极致。

《战国策》语言艺术特色分析

《战国策》语言艺术特色分析

《战国策》语言艺术特色分析以《战国策》语言艺术特色分析》为标题,写一篇3000字的中文文章《战国策》是一部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和文化值的佳作。

它不仅记录了战国时期的外交、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历史,而且提出了许多深刻而充智慧的洞察力,展示了当时战国诸侯的聪明才智,为后世建立国家、定政策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战国策》的语言艺术以其独特的形式来展示和表达文本的信息,这种特殊的表达方式充了丰富的艺术气息,为解读文本内容提供了令人回味的艺术内涵。

一、文本语言的锦上添花《战国策》中的文字语言艺术很丰富,它以简洁、朴素的语言转换了历史信息,又以精彩的词句代表历史信息,把文本表达得生动形象。

其中,《战国策》极具特色的乡土气息体现在文本语言艺术上,它丰富了文本的艺术性,增加了文本的表现力和生动性,增强了文本的辨识度和理解度。

比如,书中提到“天下之难者,唯独不二”,以此形容西楚霸王项羽的仁智和令人敬畏的威力,以此形容其外交政策的强大,同时也显示了项羽无可匹敌的能力,体现出书中深刻的思想意义。

二、结构上的考究《战国策》中文本结构很有讲究,采取“提与议”式的结构模式,在结构上做了很好的设计,以文本的结构表现出议论的思想把握。

比如,书中告诉宣言应该严格遵守当时的法则和道德,通过言词的结构表达出其在外交和政治上的苦心细致,同时也可以表达他的智慧和深刻的思想,告诉后世人应该尊重法则,懂得得违背规矩,这些思想都藏在文本结构中,为读者所知。

三、形式上的新颖《战国策》中,作者结合汉语习惯,使用了众多古代文学形式,如九律、歌诀、诗词、祭文等,以生动的形式向我们展示了不同的历史信息,表达了不同的思想观念。

比如,当时关于政治观念的阐述,用推阖表现出来,使人领略到诸葛亮高深的思想,当时关于军事机动的说明,用九律形式展现出来,让人赞誉不已。

综上所述,《战国策》的语言艺术是十分独特多样的,既有文本语言的锦上添花,又有结构上的考究,而且还有富有形式上的新颖,它不仅丰富了文本的艺术性,而且更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当时战国的文化和政治的彩色,探究历史的真实之魅。

战国策的文学成就简答

战国策的文学成就简答

战国策的文学成就简答
《战国策》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物塑造:《战国策》在人物塑造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特别是对“士”的形象的塑造,如纵横之士、勇毅之士、高节之士等,都个性鲜明,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这些形象栩栩如生,光彩照人,显示了作者高超的塑造能力。

2.情节安排:《战国策》的情节跌宕起伏,一波三折,引人入胜。

作者善于把握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以生动的情节和个性化的言行来展现人物性格,使人物形象立体丰满。

3.语言艺术:《战国策》的语言艺术也是其文学成就的重要方面。

策士廷说诸侯之辞、臣讽君主之辞以及不同意见的辩难,都反映出春秋时期从容不迫的行人辞令,已演化为议论纵横的游说之辞。

说辞往往引类譬喻,借动物、植物或人们生活中习见的其他事物为喻,循序渐进地达到辩说的目的。

其文章艺术风格,前人概括为“辩丽横肆”。

4.叙事风格:《战国策》在叙事上也有其独特之处。

它打破了“编年”限制,以人物游说活动为中心,并以此统率记言、叙事,安排情节结构,描写人物,开了人物传记的先河。

叙事生动曲折,善于夸张渲染,带有传奇色彩。

5.修辞手法:《战国策》还善于运用比喻和寓言说理,语言通俗浅显。

同时,它还大量使用寓言故事和佚闻掌故来增强辩词的说服力,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等。

这些修辞手法都使得《战国策》的语言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总之,《战国策》的文学成就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也是一部具有很高文学价值的作品。

《战国策》艺术成就简析

《战国策》艺术成就简析

浅谈《战国策》艺术成就10涉外二班孙亚伟20101004228摘要:《战国策》的艺术成就, 首先在于它创造和体现了战国时代特有的散文风格,其次, 《战国策》的出现, 标志着各种散文文体的日趋成熟。

运用各种艺术手法, 创造出众多各不相同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也是《战国策》的重大艺术成就之一。

《战国策》为我们保存下来的这些离言故事, 丰富了我国的语言宝库, 对我国的文学发展也是有所贡献的。

关键词:《战国策》艺术成就散文风格散文体的逐渐成熟艺术手法一:《战国策》简介《战国策》凡三十卷,杂记东周、西周、秦、齐、楚、魏、韩、赵、燕、宋、卫、中山诸国军政大事。

时代上接春秋,下迄秦并六国。

主要记载了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

其中文章不是一个人所作,作者大多是战国后期的纵横家,也可能有若干篇章是秦汉间人所作。

最后由西汉刘向编校整理成书,定名为《战国策》。

二:艺术成就简析历代封建文人对《战国策》的思想内容持否定态度, 但对它的写作技巧、艺术成就却是赞扬备至的, 甚至把它作为典范文章进行学习和鉴赏。

下面我们浅谈下《战国策》的艺术成就。

1、创造和体现了战国时代特有的散文风格《战国策》的艺术成就, 首先在于它创造和体现了战国时代特有的散文风格。

这种风格当是那些思想活跃、政治经验丰富的士人们在游说活动中, 适应巧设机谋、互相辩难的特殊需要而创造出来的, 是他们精神风貌的体现。

这种风格是通过语言的运用而表现出来的,其特点是铺张扬厉、雄辩态肆、刚健雄浑、气势磅礴。

它的叙述多能作到简洁明快, 流利酣畅, 它的论述和辩驳更是旁征博引, 条分绒析。

其行文或曲折迁回, 婉转含蓄, 或单刀直入, 准确犀利。

至于其词汇的丰富性、叙述的条理性、说理的鼓动性、辩论的逻辑性、悄节的曲折性、结构的完整性以及修辞的巧妙性, 都是它前代和同时代的其它作品所不可企及的。

2、标志着各种散文文体的日趋成熟其次, 《战国策》的出现, 标志着各种散文文体的日趋成熟。

《战国策》的艺术特色

《战国策》的艺术特色

《战国策》的艺术特色从文学上看,《战国策》的特色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富于文采。

《左传》也是以文采著称的,但两者相比照,能够看到《战国策》的语言更为明快流畅,纵恣多变,委曲尽情。

不管叙事依旧说理,《战国策》都常常使用铺排和夸张的手法,绚丽多姿的辞藻,出现酣畅淋漓的气概。

在那个地点,语言不仅是作用于理智、说明事实和道理的工具,也是直截了当作用于感情以打动人的手段。

如《苏秦始将连横》、《庄辛说楚襄王》等篇,差不多上显著的例子。

第二,《战国策》描写人物的性格和活动,更加具体细致,也就更显得生动爽朗。

《左传》描写人物,大抵是简笔的勾勒。

如前面举出的重耳向怀赢陪罪的例子,尽管也能传神,如何说过于简单。

而《战国策》中,如《齐策》写冯谖,一开始,描画他三次弹铗而歌、有意索求更高物质待遇的奇特行为,初步刻画了他的不同凡响而又故弄玄虚的性格。

接着,展开了“冯谖署记”、“矫命焚卷”、“市义复命”、“复谋相位”、“请立宗庙”等一系列波澜起伏的情节,将这位有胆识、有策略、有手段,同时也是恃才自傲、多辞善辩的“奇士”风采,表现得淋漓尽致。

闻名的《荆柯刺秦王》一篇,更是杰出纷呈,兴奋人心。

易水送别的一节如此描写:太子及来宾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徽之声,士皆垂泪涕泣。

又前而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复为羽声大方,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因此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这段描写力极强。

文章大师司马迁作《史记·刺客列传》,对有关荆轲的部分,也大量抄录了《战国策》的原文。

“燕赵多大方悲歌之士”的美名,也由此传闻天下。

第三,《战国策》所记的策士说辞,常常引用生动的寓言故事,这也是以文学手段关心说理。

这些寓言,形象鲜亮,寓意深刻,又浅显易明白,独立地看,也是中国文学宝库中辉煌的明珠。

诸如“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画蛇添足”、“狐假虎威”、“亡羊补牢”、“南辕北辙”等,历来家喻户晓。

浅析《战国策》中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容

浅析《战国策》中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容

浅析《战国策》中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容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历史时期之一,这一时代母子反目、兄弟相残、群臣篡权、生灵涂炭,是华夏历史上分裂对抗最严重且最持久的朝代之一。

东周末年,周王室日益衰微,失去了往日的威信,各国混战不休,故被后世称为“战国”。

战国承春秋乱世,启帝秦发端,中续百家争鸣的文化潮流,中原经济技术的新发展与各国相继图强而展开的举国变法,名士的纵横捭阖,宿将的战场争锋,涌现出了大量为后世传诵的典故。

塑造了帝制中国的雏形。

《战国策》是我国古代记载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

它实际上是当时纵横家游说之辞的汇编,而当时七国的风云变幻,合纵连横,战争绵延,政权更迭,都与谋士献策、智士论辩有关,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分为12策,共33卷,共497篇。

所记载的历史,上起前490年智伯灭范氏,下至前221年高渐离以筑击秦始皇,约12万字。

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常用寓言阐述道理,著名的寓言就有“画蛇添足”“亡羊补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

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战国策》主要记述了战国时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其文章长于说事,无论个人陈述或双方辩论,都喜欢渲染夸大,充分发挥,畅所欲言,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此外,描写人物形象极为生动,而且善于运用巧妙生动的比喻,通过有趣的寓言故事,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战国策·秦策三·齐助楚攻秦》中,张仪就完美演绎了一个说客足以扭转乾坤的能力。

话说齐国援助楚国打秦国,占领了曲沃。

秦王想要讨伐齐国,可是齐楚邦交友善,无从下手。

于是张仪自告奋勇前去楚国游说。

战国策的文风特点

战国策的文风特点

战国策的文风特点
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文化繁荣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卓越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们的文章流传至今,在我国文化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而战国策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学形式,更是成为了该时期文学的代表之一。

战国策的文风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语言简练而富有韵律感
战国策的文风与其他文学形式相比,最为鲜明的特点是其语言简练而富有韵律感。

每篇文章都要在很短的篇幅内,通过简练的文字表达出深刻的思想。

同时,战国策主要运用对仗、排比、双声等修辞手法,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二、批判性思维与儒家思想的融合
战国策的作者虽然有不同的立场和观点,但统一的特点是对时事热点问题持有批判性思维,将自身的见解和儒家思想融合在一起,表现出一种独特的章法和思考方式。

这种不局限于一种思想体系的写作风格,透露出了一种宽容、开放的文化气息。

三、注重趣味性和说服力
战国策的文风具有强烈的说服力和趣味性。

在叙述事件的同时,作者格外注重文学趣味,使文章更加生动、活泼。

通过讲述有趣的故
事或引用形象的比喻,让读者能够获得更深刻的理解和体验,令人兴味盎然。

四、文化渊博而贯通古今
战国策的作者对当时的历史、经济、政治等重要领域有着广博的知识,笔下所展现出来的文章不仅能够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而且也能够贯通古今,展现文化的渊博与深邃。

总之,战国策的文风独具特色,优美而富有感染力,透露出了战国时期的文化气息与风貌。

在今天,它仍然对我们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提振着我们对文化传承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鼓励我们发扬传统文化精神,为中华文化的繁荣复兴做出更大的贡献。

战国策的行文风格

战国策的行文风格

战国策的行文风格
《战国策》的行文风格主要有以下特点:
铺张辩丽,夸饰恣肆。

这种风格是《战国策》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

策士们为了说服君王,往往采用大量的排比、夸张、对比等手法,极力渲染气氛,让整个文章显得气势磅礴,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善于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以情理服人。

策士们在进行游说时,十分注重对方的心理状态,通过揣摩对方的意图和心理,采用有针对性的言辞和手段,从而达到说服对方的目的。

同时,他们还善于运用情感因素,以情感人,使对方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更容易接受自己的观点。

引譬设喻、善用寓言。

策士们在游说时,常常采用一些生动形象的比喻和寓言,以形象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使对方更容易理解。

这些比喻和寓言往往具有幽默、机智的特点,让人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领悟到策士们的意图和智慧。

语言生动、形象、有力。

策士们的语言不仅简洁明快,而且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他们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排比、对仗、反复等,使语言更加优美、有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结构严谨、紧凑。

《战国策》中的文章结构严谨、紧凑,思路清晰、严密。

策士们在游说时,往往能够紧扣主题,层层深入,逻辑严密地展开论述,使整个文章显得非常有力量。

《战国策》的行文风格独具特色,气势磅礴、文采飞扬,是先秦历史散文的代表作之一。

战国策的发展由来和艺术特色

战国策的发展由来和艺术特色

战国策的发展由来和艺术特色《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历史文献,主要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其发展由来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当时各国之间政治形势错综复杂,战争频繁,社会矛盾激化。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策士和学者开始活跃于政治舞台,他们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和谋取个人利益,开始编写有关战国时期的历史著作。

《战国策》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语言生动优美,文笔恣肆流畅。

《战国策》的作者充分利用了当时的语言资源,运用了许多形象生动的词汇和修辞手法,使得文章读起来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

同时,作者还善于运用各种文学手法,如寓言、比喻、夸张等,使得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2.内容丰富多样,思想深邃。

《战国策》所记载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政治、军事、文化、社会等方面,反映了战国时期社会的各个方面。

同时,作者在编写过程中还融入了自己的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使得文章具有很高的思想性。

3.人物形象鲜明,刻画细腻。

《战国策》在描绘历史人物时,往往注重细节描写和心理刻画,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同时,作者还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为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思想观念,使得读者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历史人物。

4.结构严谨,逻辑性强。

《战国策》在编写过程中注重篇章结构的安排和逻辑关系的处理,使得文章思路清晰、条理分明。

同时,作者还通过各种手法来加强文章的逻辑性和说服力,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和发展。

总之,《战国策》作为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历史文献,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

它不仅反映了战国时期社会的各个方面,还体现了当时文学的最高水平。

《战国策》的艺术特点分析

《战国策》的艺术特点分析

《战国策》的艺术特点分析
第二,人物形象的塑造。

《战国策》的叙事风格多以逐条记述的形式,对其中的人物形象刻画相对简单,但通过战略策略的描写,能够揭示出不
同人物的智谋、胆识和个性特点。

例如《战国策·魏策一》中,通过还原
当时魏国权臣韩非的一系列政治斗争,展现了他的谋略和智慧,使人物形
象更加鲜活。

第四,历史与现实的关系。

《战国策》是一部历史著作,但其艺术特
点之一是述而不作,它以平铺直叙的方式描写了当时的历史事件,而不对
战国时期的问题做出评论或评价。

同时,也通过战争的描写反应出当时战
国时期的社会现实。

《战国策·齐策二》中对战争的描写,对战争的残酷
性和无情性表露无遗,一方面体现出了当时战国时期的动荡和血腥的一面,另一方面也暗含了对和平的向往和呼吁。

总之,《战国策》是一部以战争策略为主线的史书,它以自然主义的
风格描写了当时的历史事件、人物形象和战争场景,通过对战争策略的详
细叙述,展示了当时战国时期的政治军事风貌,同时也对智谋、胆识和人
性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这些艺术特点使得《战国策》成为了一部具有高度
艺术价值的文学作品。

《战国策》评述艺术赏析

《战国策》评述艺术赏析

《战国策》评述艺术赏析《战国策》叙事多以对话出现,其文约而事丰,叙事者常常将观点隐没在语言或是故事的讲述过程中,其中包含有自己的态度和评判,这些评述性文字以一个人局外人的视角,或是一个哲人视角一语中的戳透本质,其中的纵横家或士人的游说进谏都有哲学定论。

《策》寓言类型丰富,通过使用寓言,战国策士们将论断不动声色地传递给国君,促使其理论主张的实现。

其中也不乏评述性质的文字,这些文字准确生动的总结了策士谋略的技巧以及其说理的结果,对其文学性的研究确有必要。

“寓言”最早见于《庄子·天下篇》:“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寓言篇》说:“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

”[1]此“寓言”泛指寄托理想的作品,在此“寓言”范围限定为有情节借用比喻类比的故事,根据这一标准我们抽出《策》文中具有代表性的篇章对评述语的文学性进行探析。

一、叙述者身份话语虽然《战国策》篇章虚构较多但却极富文学性,尤其其中评述类文字多有一语中的石破天惊之感。

在叙事手段方面,评述文字的部分显然是文本的隐含作者、公开叙事者或者是隐蔽叙事者,他通过叙事者特有的叙事视角来进行叙述从而“陈其势,言其方”。

例如楚国军队攻伐孟尝君的封地薛,在万分危机之中,孟尝君恳请淳于髡谋解薛之危。

淳于髡面见齐闵王说了下面一段话:“王曰:“何见于荆?”对曰:“荆甚固,而薛亦不量其力。

”王曰:“何谓也?”对曰:“薛不量其力,而为先王立清庙。

荆固而攻之,清庙必危。

故曰薛不量力,而荆亦甚固。

”齐王和其颜色曰:“嘻!先君之庙在焉!”疾兴兵救之。

”[2]叙事者显然是站在一个全知视角下,对即将发生的事做了一个全面的分析评价尤其是对齐王的评价善用人而听陈言。

《齐策三》评述:“善说者,陈其势,言其方,人之急也,若自在隘窘之中,岂用强力哉?”叙述者仿佛就在现场,对事情的发展以及淳于髡的反应都了如指掌,淳于髡对与形势的了解以及做出的决策都对齐国产生了极大影响在稳定局势的前提下,得到叙述者的赞扬,并给予掌局者般中肯的评价。

《战国策》体现的传记文学艺术风格

《战国策》体现的传记文学艺术风格

《战国策》主要记述战国时代谋臣策士游说各国或互相辩论时所提出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反映当时各诸侯、各阶级、阶层之间尖锐复杂的矛盾和斗争,是研究先秦史的重要资料。

它不仅是一部历史著作,而且是一部非常好的传记文学,是历史与文学结合的产物。

本文仅从传记文学角度谈谈它体现的传记文学艺术风格。

一是叙事生动形象,有不少完整而富于戏剧性的故事,所写的人物生平经历具有相当的完整性,明显有别于只写人物一事数事突出性格某一方面的报告文学人物特写等;二是文笔多彩,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写出较鲜明的人物形象较生动的情节和语言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明显有别于普通的人物传。

三是说理论辩,言辞犀利、精辟,明显有别于普通政论文。

四是善用丰富多彩的修辞手段和寓言故事,增强人物传记的表达效果,对后世传记文学的发展影响深远。

一、叙事生动形象,有不少完整而富于戏剧性的故事。

《战国策》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叙事生动形象,有不少完整而富于戏剧性的故事,人物生平经历具有相当的完整性,文章更富于生机和趣味。

如《战国策》卷3(秦策一)“苏秦始将连横”章,是一则写纵横家发奋图强、锐意进取的好故事。

这一章里说苏秦起初以连横术游说秦王未果,穷困潦倒,受辱于妻嫂,后来努力揣摩纵横之术,以合纵术游说赵国成功,功成名就,不可一世。

又如《齐策?邹忌讽齐王纳谏》,从家庭说到朝政,从“群臣进谏,门庭若市”写到“虽欲言,无可进者”,阐明了纳谏除弊的道理,遣词用语生动而又耐人寻味。

又如《燕策?荆轲刺秦王》中“易水送别”一段,描写了“白衣素冠”的人物形象,并用“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歌声,渲染悲壮气氛,读来令人极受感动。

还有《齐策?冯谖客孟尝君》、《赵策?鲁仲连义不帝秦》、《魏策?唐且不辱使命》等名篇,叙事生动具体,将诸般情节细细写来,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相互穿插,便构成了惊心动魄的故事。

这种模式代表了《战国策》的最高叙事水平,都受到了历代读者的赞赏。

二、文笔多彩,刻画人物栩栩如生。

战国策的写作特点

战国策的写作特点

战国策的写作特点
战国策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种重要文体,主要流传于战国时期(公元
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其主要内容是针对各个国家的实际情况提出
具体的国家管理建议和对策,以期为国家稳定和发展提供参考。

战国策的
写作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小说化叙述:战国策中的叙述手法借鉴了小说的艺术手法,采用
了小说化的叙述方式,如情节复杂、人物塑造鲜明等。

例如《战国策·魏
文侯世家》中描述魏文侯与魏国宰相至子的争斗,情节曲折,人物性格描
写生动,读起来极具叙事性和戏剧性,增加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综上所述,战国策作为一种古代文学作品,具有小说化叙述、思想性
和理论性的兼具、具体性和实用性的结合以及语言简练明了的特点。

这些
特点使其在当时成为一种重要的政治文化工具,对于战国时代的国家稳定
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为后世的文学和历史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古代文学】简述《战国策》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古代文学】简述《战国策》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古代文学】简述《战国策》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战国策》杂记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诸国军政大事,时代上接春秋,下迄秦并六国。

主要记载了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

后经西汉刘向编校整理成书,定名为《战国策》。

表现了纵横家思想。

其文章艺术风格,前人概括为“辩丽横肆”。

㈠思想内容⑴间杂儒、墨、道、法、兵诸家而倾向于纵横家。

⑵政治观:崇尚计谋策略,尊奉机巧权变。

春秋时期所讲的礼法信义与从容辞令变成权谋谲诈与剧谈雄辩。

⑶人生观:公开宣扬追求“势位富贵”,争名逐利,赞美以个人奋斗改变社会地位。

⑷进步思想:民本思想;“贵士”倾向;嘉言善行;肯定锐意改革、励精图治的国君。

㈡艺术特色⑴(叙事)富于传奇色彩的故事:情节曲折,腾挪跌宕;场景描写,绘声绘色,如叙述苏秦的生平。

⑵(人物)生动形象的人物刻画:首先,所描写的对象由以诸侯卿相为主转为以平民精英为主,如苏秦、张仪、冯谖。

其次,以虚构和想象进行文学性描写,如“邹忌讽齐王纳谏”。

再次,以波澜起伏的情节、个性化的言行、传神的形态和细节来描写人物,如“苏秦始将连横”。

最后,一个人物的事迹有机集中在一篇的文章,塑造了策士形象:追求功名的巧辩之士、为人解难的高义之士、知恩图报的重情之士,以苏秦、张仪、冯谖等最为著名。

⑶(语言·语风、修辞)铺张扬厉的游说辞令:首先,辩丽横肆,铺张扬厉,气势纵横,大量运用对偶排比、长于铺张渲染,如“苏秦始将连横”;中国古代散文辞赋化倾向由《战国策》开始。

其次,引譬设喻,用大量的寓言故事、佚闻掌故来增强辩辞的说服力。

“画蛇添足”、“狐假虎威”、“狡兔三窟”等均为策士游说所用。

㈢句摘⑴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⑵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㈣事例⑴冯谖客孟尝君。

⑵赵威后问齐使。

⑶鲁仲连义不帝秦。

⑷庄辛说楚襄王。

⑸触詟说赵太后。

⑹荆轲刺秦王。

⑺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语言艺术特点

战国策语言艺术特点

战国策语言艺术特点
1. 战国策的诞生
战国策诞生于战国时期,是战国时期那些杰出的政治家、军事策略家及文人所处理国家大事所使用的政治文体。

战国策最早是由楚国项羽士兹录下。

士兹录对项羽不但记录了他攻占九鼎、击败齐国乃至出走楚国的详细步骤,还将与楚越等诸侯的外交手腕记录于他的著作中。

2. 战国策的特点
战国策的精髓在于前后结构分明,把文章结构化,有一定的层次感。

以叙述性文字为主,叙述的方式异于古代的史论文,没有明显的言而无信的虚构,而是言必信,行必果的真实描写,人物评价市同样清楚了。

这种着重事件分析,发挥文辞丰富手段,以实务为准则,詮释军事思想,是战国策一大特色。

3. 战国策的语言艺术
战国策一方面按国家智慧—民间知识发展趋势总结、收集、记录了当时一些纶密聪慧的思想,另一方面则赋予战国策诸多特殊的文学艺术美化。

其中便包括灵动的排比、以及将韵脚的音律与语调运用到夸张形象的借物语中,从而新增加表现力,达到说服读者的效果。

此外,还有喻、设、拟、夸等比喻性的语言,尤其的以引经和结句而尽量连贯音律,表示了至高的文学艺术美感。

4. 战国策的历史价值
战国策不仅仅是政治家、军事家用来处理国家大事的手段,也具有很高的历史和研究价值。

从战国策书可以了解到当时武将、军师是如何判断形势及实施攻略的,可以见识他们的智慧构思以及政治和军事规律性的深刻认识。

不仅对对古代战国社会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同样还为当代战略政策的研究所提供非常重要的材料与思路。

《战国策》艺术特点

《战国策》艺术特点

《战国策》艺术特点
《战国策》的艺术特点首先表现在长于说辞。

其文多为策士游说之辞,善于权衡利弊,根据不同对象的不同身份地位,揣摩其不同个性心理,或投其所好,避其所忌,以情感人,迂回而谏;或以小喻大,由远而近,因情入理,发人深思;或策士平视,互相驳难,唇枪舌剑,锋芒毕露,气势凌厉。

对象不同,说谏有异,风格多变。

其次是善于写人。

它所写人物涉及面超过先秦任何史籍。

其表现的人物以谋臣策士为主,刻划非常成功,或表现血气方刚,或表现老谋深算,或奇异常人,或重恩怨报施等,大都形象生动,个性鲜明,符合人物的生活经历。

其刻划人物的突出特点是,善于把写人叙事紧密有机地结合起来。

或以人物性格发展为中心,组织情节,安排结构,写出人物系列完整的生动事迹,如“齐人有冯谖者”对冯谖的刻划;或以事件为中心,穿插人物,推动情节,在完整的事件发展叙述中,表现人物的形象和性格,如“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写燕丹养士谋刺秦王一事。

其刻划人物的手法也灵活多样,有时以语言谈吐,有时用动作行事,有时放在复杂矛盾纠葛中,有时在具体的场面描写中,有时通过对比、映衬,有时通过心理自白,灵活多变,运笔神妙。

而大多人物,作者是运用综合手法来刻划的。

再次是善于运用丰富多彩的修辞手段和寓言故事。

文中熟练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对偶、比喻、铺陈、夸张等修辞手法,从而使其文辞彩绚烂,声调铿锵,感情充沛,富于气势,活泼生动,委婉入情。

最值得注意的是其对铺陈和夸张的运用,直接影响了汉赋及汉代政论
文。

至于《战国策》中的寓言,亦丰富多彩,或为动物寓言,或为社会寓言,或为历史寓言,如“狐假虎威”、“画蛇添足”、“惊弓之鸟”等,写来生动形象,言短意长,文学性极强。

战国策的写作特点

战国策的写作特点

战国策的写作特点
战国策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类独特体裁,其写作特点具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以史为本:战国策的写作素材主要来源于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记录,因此在内容上具有极强的历史性和事实性。

2. 突出战争元素:战国策的主题多以战争为主,因此在表现方式上常常采用宏大的战争场面和生动的战争描写,展现出战争的残酷和惨烈。

3. 言简意赅:战国策的文风清新简洁,注重言简意赅,不拖泥带水,使读者一目了然,留下深刻印象。

4. 独特的叙述方式:战国策的叙述方式不拘泥于时间和顺序,常常采用插叙、倒叙等手法,使文章更有层次感。

5. 集大成之作:战国策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集大成之作,它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对后世文学和历史研究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 1 -。

战国策全书体例特点

战国策全书体例特点

战国策全书体例特点
摘要:
1.《战国策》的背景和成书过程
2.《战国策》的文学特点和艺术手法
3.《战国策》的体例特点及其影响
4.《战国策》的价值和意义
正文:
《战国策》是我国古代一部极具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的国别体史书,描绘了战国时期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期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面貌。

全书共33 卷,包括东周策、西周策、秦策、齐策、楚策等部分。

在文学特点和艺术手法上,《战国策》善于运用夸张、比喻、寓言等手法,人物形象及故事都极具风趣。

语言风格纵横恣肆,善用排比句,造成语言强势,再加上辞采绚丽,生动传神,使得《战国策》在语言能力上比以前的历史散文有了新的提高和发展。

在体例特点上,《战国策》采用了国别体,即分国记载史事的史书。

这种体例使得书中的内容更加集中,便于读者理解和研究。

同时,《战国策》的体例特点也对后世的历史著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我国古代史书中一种重要的体例。

《战国策》的价值和意义在于,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战国时期的历史资料,而且还展现了战国时期的文化风貌和思想观念。

此外,《战国策》中的许多故事和智慧也深深地影响了后世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战国策》体现的传记文学艺术风格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战国策》主要记述战国时代谋臣策士游说各国或互相辩论时所提出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反映当时各诸侯、各阶级、阶层之间尖锐复杂的矛盾和斗争,是研究先秦史的重要资料。

它不仅是一部历史著作,而且是一部非常好的传记文学,是历史与文学结合的产物。

本文仅从传记文学角度谈谈它体现的传记文学艺术风格。

一是叙事生动形象,有不少完整而富于戏剧性的故事,所写的人物生平经历具有相当的完整性,明显有别于只写人物一事数事突出性格某一方面的报告文学人物特写等;二是文笔多彩,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写出较鲜明的人物形象较生动的情节和语言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明显有别于普通的人物传。

三是说理论辩,言辞犀利、精辟,明显有别于普通政论文。

四是善用丰富多彩的修辞手段和寓言故事,增强人物传记的表达效果,对后世传记文学的发展影响深远。

一、叙事生动形象,有不少完整而富于戏剧性的故事。

《战国策》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叙事生动形象,有不少完整而富于戏剧性的故事,人物生平经历具有相当的完整性,文章更富于生机和趣味。

如《战国策》卷3(秦策一)“苏秦始将连横”章,是一则写纵横家发奋图强、锐意进取的好故事。

这一章里说苏秦起初以连横术游说秦王未果,穷困潦倒,受辱于妻嫂,后来努力揣摩纵横之术,以合纵术游说赵国成功,功成名就,不可一世。

又如《齐策・邹忌讽齐王纳谏》,从家庭说到朝政,从“群臣进谏,门庭若市”写到“虽欲言,无可进者”,阐明了纳谏除弊的道理,遣词用语生动而又耐人寻味。

又如《燕策・荆轲刺秦王》中“易水送别”一段,描写了“白衣素冠”的人物形象,并用“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歌声,渲染悲壮气氛,读来令人极受感动。

还有《齐策・冯谖客孟尝君》、《赵策・鲁仲连义不帝秦》、《魏策・唐且不辱使命》等名篇,叙事生动具体,将诸般情节细细写来,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相互穿插,便构成了惊心动魄的故事。

这种模式代表了《战国策》的最高叙事水平,都受到了历代读者的赞赏。

二、文笔多彩,刻画人物栩栩如生。

《战国策》文笔多采,刻画人物栩栩如生,有鲜明的个性,有几种是特别具有代表性的。

一种是写
智谋出众的纵横家。

纵横家为了出人头地,免不了互相倾轧。

战国时代的纵横家,是凭借非凡智慧,以身家性命为赌注,博取功名的。

他们常常要只身出行不可测的敌国,进行谋略活动,稍有不慎,便会招来杀身之祸。

比如苏秦,显赫一时,但最终难逃杀身之祸。

一种是写有胆有识的纵横家,如唐且。

《战国策》卷25(魏策四)“秦王使人谓安陵君”章,写唐且为安陵君使于秦,与秦王论天子之怒与布衣之怒,威胁秦王以命相搏,使得秦王不得不屈服谢罪。

一种是写大义凛然、不畏生死的侠客。

“荆轲刺秦王”,大概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刺客故事。

荆轲自身未必是纵横家,但他是纵横谋略的一颗棋子。

燕太子丹派荆轲到秦国,目的是生擒秦王,逼他归还六国土地,或者杀了秦王,给秦国陷入内乱,是大谋略。

荆轲以樊将军头和燕国督亢地区图,骗取秦王信任,得以面见秦王,亦是谋略。

太子丹为求荆轲出手,对他尊重有加,事事奉承,亦可见战国时代统治者重士、贵士的风气。

聂政的勇猛、刚毅,和荆轲一样富有传奇色彩。

一种是写“知遇之恩”和报恩之“义”的义士。

《战国策》卷18(赵策一)“晋毕阳之孙豫让”章,更是直接说出了“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的至理名言。

豫让远不及荆轲、聂政神勇,但他刺杀赵襄子的决心,却足以令天地动容。

豫让的行为,告诉我们一个事实:战国游士极重知遇之恩。

豫让先后在范氏、中行氏和智伯手下做官。

智伯灭了范氏和中行氏,豫让并不为他们向智伯寻仇。

赵襄子质问豫让何以只为智伯寻仇,而不为范氏、中行氏寻仇,豫让说范氏、中行氏对自己与众人全无分别,智伯却是以国士之礼待自己,自己一定要报知遇之恩。

战国策士,时常于险恶政治环境中行非常之事,因此主上的信任对他们尤其重要,甚至高过于身家性命。

在许多篇章里,还成功描述了君王、后妃、谋臣、义士等不同类型人物,把他们的性格特征、身份、处境都刻画得入木三分。

这些手法对后世传记文学的写作很有影响。

三、说理论辩,言辞犀利、精辟。

《战国策》中说理论辩,言辞犀利、精辟。

战国时代,七雄并峙,此时外交之重要,甚至超过战争。

书中主要记谋臣策士的说辞,他们为使听者接受自己的政治主张,尽量把话讲得严密雄辩,无懈可击,并努力抓住对方最关心的点,一语破的。

如《赵策》记述触龙的说辞,他顺着赵太后的心思,从谈家常入手,然后引古论今,层层深入分析“位尊而无功,俸厚而无劳”的危害,终于使之心悦诚服地接受劝告,让她的幼子长安君到齐国去当人质。

又如《战国策》卷18(赵
策一)“知伯帅赵韩魏而伐范中行氏”章,有一段赵国谋臣张孟谈论智士之用的言论――“国家将要灭亡,而不能去保护它;国家有了危险,而不能去安定它,那何必敬重有才智的人呢?”这句话非常好。

该章记张孟谈力主赵襄子驻防晋阳抵抗智伯,又在危难之际,与韩、魏之君达成协议,结成联盟,最终联手消灭了知伯。

张孟谈充分发挥非凡的见识和智慧,使得相对弱小的赵国战胜了强大的智伯,为自己赢得了不朽名声。

苏秦与张仪是战国时代最伟大的纵横家,也是说理论辩中言辞最犀利、最精辟的代表人物。

苏秦为合纵山东六国而奔走,最终促使山东六国结成抗秦联盟。

张仪极力破坏合纵联盟,游说各国与秦之间的连横。

苏秦、张仪合纵、连横所进行的谋划和游说诸侯国君的说辞,占据了《战国策》相当的篇幅,言辞犀利、精辟的说理论辩始终贯穿其中。

四、善用丰富多彩修辞手段和寓言故事,增强人物传记的表达效果。

《战国策》中善用丰富多彩修辞手段和寓言故事,增强人物传记的表达效果。

如《楚策四》记庄辛说楚襄王,层层设喻,说明居安不思危之害。

《楚策四》通过伯乐识骥的故事,说明有千里马在,尚待伯乐去发现。

这类寓言和比喻,写得饶有风趣,常隐喻着深
刻的道理,耐人寻味,很多后来成了有名的典故,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惊弓之鸟、南辕北辙、鹬蚌相争等。

此外,《战国策》还多用工整的对偶和排比句法,使文章具有抑扬顿挫、气势贯通的特色。

总之,《战国策》在写人、叙事、说理、修辞四个方面都表现出与众不同的艺术风格。

写人方面,为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的成立开创了先例。

叙事方面,不满足于平铺直叙,有意追求行文的奇特惊人。

说理方面,从春秋时从容不迫的行人辞令,演化为议论纵横的游说之辞。

多样的修辞,大量寓言故事、逸闻掌故的有效运用,对后世传记文学的发展影响深远。

本文来自《传奇.传记文学选刊》杂志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