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腕足动物门(Brachiopoda)

合集下载

腕足动物门

腕足动物门

幼虫约有几天至几周的浮游期,其后产生胚壳并以肉 茎附着于海底生活。
37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生活方式

由一个肉茎固着在基质表面或基质内; 由一个贝壳胶结在基质表面(岩底或碎砾);

掘穴:生活在洞穴中或生活在砂质沉积物空隙的动 物群中(沙质底);
自由躺卧在海底上:营这种生活的是一些最大个体 类型,但现在已不存在(泥质海底)。
腕足动物背腹壳的外形有圆 形,近三角形、近五角形、长 卵形、舌形、半椭圆形等。
8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9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2、侧视:
从侧面观察,腕足动物两壳凸凹程度亦变化很大,按 两壳凸隆程度可分出以下几种类型:
双凸型、平凸型、凹凸型、背凸型、凸凹和双曲(双 凹型)
前一字指背壳,后一字指腹壳。 幼年期背壳凹而腹壳凸,成年期在壳体前部变为背壳 凸而腹壳凹,称为双曲

无腕骨类:只有腕基 具腕骨类:腕棒、腕环、腕螺
36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四、生态和地史分布
一)生态 现代具铰纲大多生活在潮间带以下比较稳定的环境中, 正常盐度、避光、安定的环境中,少数种类能忍受不 正常的盐度; 古生代的腕足类大多数生活在温暖浅海、盐度正常的 环境,但中生代以来发现其与某些深水生物共生;
有性生殖,幼虫约有几天至几周的浮游期,其后产生 胚壳并以肉茎附着于海底生活;也有的肉茎退化以次 生胶结物或壳刺固着于海底,或自由躺卧
3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腕足动物软体一般模式图,示软体各部分
4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二、硬体的基本特征 (一)、壳的外形及定向
一)、壳体定向和度量: A、壳的定向:
壳体是由大小不等的两壳组成, 一般茎孔所在的壳较大,称为腹 壳,另一个称背壳 最早分泌的硬体部分成鸟喙状, 称壳喙,壳喙的一方为后方,喙 旁边缘称后缘。相对的一方为前 方,其边缘称前缘

古生物复习资料2(头足纲)

古生物复习资料2(头足纲)

一一般特征及分类1、头足纲是软体动物门中最高级发育最完善的一纲,包括鹦鹉螺、杆石、菊石、箭石和现代章鱼、乌贼等,全为海生的肉食性动物,善于在水底爬行或水中游泳。

2、头在前方而显著,头部中央有口,两侧具发达的眼。

触腕的一部分环列于口的周围,用以捕食,另一部分则在靠近头部的腹侧构成排水漏斗。

一般认为触腕起源于足,因而名为头足类。

3、头足类身体两侧对称,并具比较发达的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和感觉器官。

鳃有四个或两个,前者具外壳,后者的壳体则被外套膜包裹而形成内壳或无壳。

根据壳的位置,头足纲可分为外壳亚纲和内壳亚纲。

4、外壳亚纲为多房室壳,一般几厘米-十余厘米,大的可达几十米。

壳体直-旋转。

5、早寒武世出现,O、D3、C2-P、T、J-K为其繁盛期,中生代被称为菊石的时代。

头足纲现只存一属一种(鹦鹉螺)。

二外部构造(一)壳形外壳类壳形多种多样,为多房室壳体,其形状主要有直形、弓形、环形和旋卷形,少数为其他形状。

旋卷壳—大多数为平旋,即围绕一根假想轴旋转,而且在同一平面上排列。

少数为其他方式旋转,如松旋形、螺旋形等。

平旋壳每旋转一周称为一旋环,最后旋成的环为外旋环,外旋环以内的所有旋环为内旋环。

平旋据旋卷程度,可以划分为四种:外卷—外旋环与内旋环接触或仅包围其一小部分称外卷。

内卷—外旋环完全包围内旋环或仅露出极少部分的为内卷。

半外卷—外旋环包围内旋环的侧面不超过一半。

半内卷—外旋环包围内旋环的侧面超过一半。

(二)壳的定向1、前后(1)胎壳所在部位为后方,开口部位为前方;(2)通常生长线向后弯曲;(3)在直壳或弯壳中,壳的尖端为后方,壳的口部为前方;(4)旋壳的中央为后,开口为前。

腹弯所在的一方为腹方,相对的一方为背方;体管靠近的一边为腹方,相对的一方为背方。

(1)直壳-体管偏向腹方,生长线在腹方向后弯曲。

(2)旋壳-旋环外侧为腹方,内侧为背方。

(三)壳饰1、横向—在壳的生长过程中形成平行壳口边缘的纹、线、肋称为生长纹、生长线、横肋。

古生物学9腕足动物门

古生物学9腕足动物门
3 腕螺:两个腕棒作螺旋状向前延伸。常见有3 种类型:石燕贝型、无窗贝型、无洞贝型
❖ 石燕贝型——腕螺顶指向主端
❖ 无窗贝型——腕螺顶指向两侧
❖ 无洞贝型——腕螺顶指向背部
5动•2物02门0/10/12
•(二)腕骨构造
6动•2物02门0/10/12
•(三)腕足动物背、腹壳的区别
❖ 腹壳、腹喙、腹铰合面大于背壳、背喙、背铰 合面
6动•2物02门0/10/12
7动•2物02门0/10/12
8动•2物02门0/10/12
•腕足类代表化石
9动•2物02门0/10/12
(四)壳饰
外 壳 壳 饰
•同心饰 •放射饰
•同心纹 细弱的线纹 •同心线 较粗线状 •同心层 明显且呈叠瓦状 •同心褶 粗而波状起伏
•放射纹 细线且多分叉 •放射线 粗线 •放射褶 粗大,已影响到内部
2 生活方式
❖ 肉茎固着:如Lingula
❖ 腹壳固着:如李希霍芬贝(Richtofenia)类的腹壳 特化成珊瑚状,并以根状刺固着
❖ 以腹壳自由躺卧,如扭月贝类
❖ 以腹壳的刺支撑,如长身贝类
1动•2物02门0/10/12
2动•2物02门0/10/12
八 腕足动物地史分布
❖ 始现于早寒武世 ❖ 三次大繁盛:奥陶纪、泥盆纪、石炭-二叠
(1)铰牙(齿):腹瓣内部三角 孔的前侧角各有一个显著的突起 。
(2)牙(齿)板:铰牙下的支板 ,以支持铰牙。
(3)匙形台——牙板相向弯曲并 联合在一起。
(4)中板——匙形台下的支板。
•匙形台
8动•2物02门0/10/12
9动•2物02门0/10/12
0动•2物02门0/10/12

古生物地层学第五章动物界3-6节

古生物地层学第五章动物界3-6节

地史分布: 出现:寒武纪(∈) 繁盛:古生代 减少:中生代起 ,至今约存仅百属。
腕足类外形图
第五章第三节
腕足动物门
腕足类横切面图
第五章第三节
腕足动物门 一、壳形基本特征和常见壳形
腕足动物壳形基本特征是: 两瓣外壳分为腹壳和背壳,两壳大小不等,腹壳 较大,背壳较小,但每瓣壳的本身是左右两侧对称的, 壳面有生长线。 腕足动物的壳形有正视和侧视之分。 正视:从背壳或腹壳方向观察外壳轮廓的形态。 侧视:从外壳的两侧方向观察两壳的凹凸方向和 程度。
软体动物门分为:单板纲、多板纲、无板纲、掘 足纲、腹足纲、双壳纲、头足纲、竹节石纲和软舌螺 纲等,其中腹足纲、双壳纲和头足纲最为常见。
第五章第四节
软体动物门
二、腹足纲(Gastropoda) 腹足类大多水生,少数陆生。有爬行、浮游和凿 穴等多种生活方式。其软体分为头、足、内脏团三部 分。头部发达,肌肉足位于腹部,主要用于爬行,故 名腹足类。水生类用鳃呼吸,陆生类用肺呼吸。身体 外面有一个螺旋形外壳。
第五章第三节
腕足动物门
四、壳外构造
腕足类壳后端的尖端部分是壳喙,壳喙附近壳面 凸起最大的部分称为壳顶。两壳开闭时的接触线称为 铰合线。铰合线的两端称为主端,主端圆或方,或伸 展成翼状。自壳喙向主端延伸的壳面称为壳肩,壳肩 呈棱角状或浑圆状。壳喙、壳肩与铰合线之间的三角 形壳面称为铰合面(基面)。铰合面中央的三角形肉 茎孔称为三角孔。腹壳上的壳喙、壳顶、铰合面和三 角孔等构造都比背壳上的要发育。
第五章第四节
软体动物门
韧带:起开壳作用,按其在壳上附着的位置,主要 可分外韧带和内韧带两类。 外韧带:在壳外附着在基面或盾纹面上,分别称为 全韧式和后韧式韧带; 内韧带:在壳内附着在弹体窝或内韧托中。 铰合构造:位于铰缘之下,由铰板上的铰齿和齿窝 所组成,铰齿与齿窝呈相间排列,两壳的铰齿和齿窝互 相嵌合,从而起到两壳开闭时铰合的作用。 铰齿分为主齿和侧齿。 主齿:位于喙下,较粗短,与铰缘呈大角度相交; 侧齿:远离喙,多呈片状,与铰缘近于平行。 铰齿的数目、形状和排列的不同,构成许多齿型:

古生物学-9-腕足动物门(Brachiopoda)

古生物学-9-腕足动物门(Brachiopoda)
无铰纲: 无铰合构造,主要依靠肌肉 联接两壳,壳质大部分为几丁磷灰质。
有铰纲: 具铰合构造,有各种支腕构 造,钙质壳。
2024/7/11
腕足动物门
38
六、演化方向
❖ 铰合: 无铰合构造 有铰合构造
❖ 支腕构造: 逐步复杂化
❖ 从腕棒
腕环 腕螺
❖ 壳质成分: 从几丁磷灰质
钙质
2024/7/11
腕足动物门
腕足动物门 腕足动物门
45 45
测验3:侧视外形的类型?
1
2
3
4
5
2024/7/11
腕足动物门
46
测验4:前视外形的类型?
1
前视
背壳 腹壳
2
3
4
5
6
7Hale Waihona Puke 2024/7/11腕足动物门
47
测验5:定向?
2024/7/11
腕足动物门
48
一 概述 二 外部构造 三 壳内构造 四 生态 五 双壳类与腕足类的区别 六 地史分布
2024/7/11
腕足动物门
15
2024/7/11
腕足动物门
16
2024/7/11
腕足动物门
17
2024/7/11
腕足类代表化石
18
腕足动物门
(四)壳饰
外 壳 壳 饰
2024/7/11
同心饰
同心纹 细弱的线纹 同心线 较粗线状 同心层 明显且呈叠瓦状 同心褶 粗而波状起伏
放射饰
放射纹 细线且多分叉 放射线 粗线 放射褶 粗大, 已影响到内部
腕棒
2024/7/11
腕足动物门
32
(二)腕骨构造

高中生物竞赛资料-动物学-第11章腕足动物门

高中生物竞赛资料-动物学-第11章腕足动物门

触手冠也叫总担:由体壁外突形成的,位 于口周围,呈圆形或马蹄形,其上有许多纤毛 和触手,因而又称触手冠。又由于都具有真体 腔,故又称触手冠体腔动物
触手冠是对固着生活的适应。
第一节 苔藓动物门(bryozoa) 该门动物大约有 5000种,绝大多数海产,少数为淡水产。
一、外部形态:该门动物为群体。每一个体与水螅体相似,也成为个员(个 体),非常小1mm,具有发达的触手冠(总担)。每个员与腔肠动物群体有许多不 同的地方,每个员包以自身分泌的角质或钙质的管状虫室,所以个员之间的消化腔 不相通。
也被认为是姐妹群。 胚胎学:既有原口类的某些特征;又有后口类的某些特征。腕足类
以辐射卵裂、肠腔法形成体腔和中胚层,这是后口类动物的 特征。但不被分子证据支持,分子序列表明属于原口类。
形态学新证据:
1、口上突的腔不是前体腔。说明触手冠动物的基本体制是 由两部分组成(二分体),这直接减弱腕足类是后口类的重要 依据。
2、腕足类和苔藓类的几丁质刚毛的超微结构与担轮幼虫、 环节动物、软体动物相似,几丁质是原口类所具有的结构,说 明他们与原口类的关系很近。
由此可见:1、触手冠动物既有原口类的特征,又有后口类 的特征,是介于原口和后口动物之间一个类群。
2、根据分子的证据,结合形态与胚胎学的研究结果,可以 认为触手冠动物是具有后口特征的原口动物。
6.发育:发育过程中
无铰类的幼虫像成体,基本无变态 发育为成体;
有铰类的幼虫不像成体,发育中有 变态,幼虫似担轮幼虫。
本门动物全部海产,种类大约有 350(260)种,固着生活在浅海中。分布甚 广,在我国沿海南北都有。如海豆芽、酸 酱贝。
海豆芽:肉茎甚长,形如豆芽,故此名。 由海豆芽从古生代到现代很少变化,故有 “活化石”之称。

9腕足

9腕足
三)壳的外形
3、前视: 前视:
中褶(隆): 壳面中央到前缘 的褶状隆起 中槽: 中槽 : 壳面中 央到前缘的槽状 凹陷
五、腕足动物门(Brachiopoda) 腕足动物门(Brachiopoda)
四)壳的纹饰
• 同心饰:同心纹、线、 层、皱(影响到壳内 部) • 放射饰:放射纹、线、 影响到壳内部) 褶(影响到壳内部) • 网状饰 • 剌、瘤等
腕足动物地史分布 腕足动物
• 始现于早寒武世 始现于早寒武世Early Cambrian • 三 次 大 繁 盛 : 奥 陶 纪 Ordovian 、 泥 盆 纪 Devonian 、 石 炭 - 二 叠 纪 Carboniferous-Permian • 二叠纪末急剧衰退 • 进入中生代 进入中生代Mesozoic,数量虽然还较多,但己明 ,数量虽然还较多, 显进入衰退期, 显进入衰退期,而软体动物却大发展 • 新生代Cenizoic, 腕足动物brachiopod面貌己接 新生代 , 腕足动物 面貌己接 近现代
腕足动物硬体基本构造
铰齿与齿板
腕足动物与双壳纲的比较
腕足动物 单瓣壳 双瓣壳 双瓣壳 对称面 固着构造 齿和槽 两侧对称 大小不等 分背、腹 分背、 垂直两壳接合面 肉茎孔 分别在不同壳 双壳动物 两侧不对称 大小相等 分左、右 分左、 位于两壳结合面上 足丝凹缺 在同一壳上间列
腕 足 动 物 生 活 方 式
腕足类横切面图
腕腔 内脏腔 壳、 外套膜
Food and water
腕足动物门(Brachiopoda) 腕足动物门(Brachiopoda)
腕 足 化 石 代 表
腕 足 化 石 代 表
腕足动物门(Brachiopoda) 腕足动物门(Brachiopoda)

动物学复习题

动物学复习题

《动物学》习题绪论(2)物种:物种是生物界发展的连续性与间断性统一的基本间断形式;在有性生物,物种呈现为统一的繁殖群体,由占有一定空间,具有实际或潜在繁殖能力的种群所组成,而且与其他这样的种群在生殖上是隔离的。

自然分类的最基本阶元。

五界系统:原核生物界(Monera)、原生生物界(Protista)、真菌界(Fungi)、植物界(Plantae)、动物界(Animalia) 。

(1)五界系统反映了生物进化的三个阶段:原核生物代表了细胞的初级阶段进化到原生生物代表了真核生物的单细胞阶段(细胞结构的高级阶段)再进化到真核多细胞阶段,即植物界、真菌界和动物界。

(2)五界系统反映了多细胞生物阶段的三个分支:植物、真菌和动物代表了进化的三个方向,即自养、腐生和异养。

第一章原生动物门(Protozoa)1、概念题(1)原生动物:是动物界最原始、结构最简单的一类单细胞生物及单细胞聚合形成的群体。

作为一种动物,它没有多细胞动物那样的器官和系统,但细胞质分化出能进行感应、运动、营养、呼吸、排泄、生殖等功能的各种细胞器。

(2)包囊:多数原生动物在环境恶化时,分泌形成厚壳将自身包裹起来,既不摄食也不运动,保护其度过干燥、严寒、酷暑等不良环境。

如眼虫等。

(3)伪足:变形运动时,体表任何部位形成的临时性细胞质突起。

既是运动器官,又有摄食功能。

根据形态不同可分为叶状、丝状、根状和轴伪足等。

(4)滋养体:指原生动物的摄食阶段,能活动、摄取养料、生长和繁殖,是寄生原虫的寄生阶段。

大小滋养体的结构基本相同。

大滋养体:个大,运动活泼,能分泌蛋白分解酶溶解肠壁组织。

小滋养体:个小,伪足短,运动迟缓,寄生肠壁,但不侵蚀肠壁,以细菌和霉菌为食。

2、问答题(1)原生动物门最基本、最重要的四个纲是什么?其主要代表动物是什么?答:鞭毛纲、肉足纲、孢子纲、纤毛刚。

鞭毛纲的主要代表动物是绿眼虫,肉足纲的主要代表动物是大变形虫,孢子纲的主要代表动物是间日疟原虫,纤毛刚的主要代表动物是大草履虫。

10第十章苔藓、腕足、帚虫

10第十章苔藓、腕足、帚虫

直到上世纪初叶之前,一直把它们列入软体动物门内。 与软体动物相似特点:具有两片外套膜及其分泌的两 枚壳,与软体动物的瓣鳃纲很相似。 与软体动物的区别显著:由软体动物中独立出来。 (1)壳均为背腹位而非两侧生长,且腹壳略大于背 壳, (2)常以腹壳或肉质柄附着 (3)特别是它们具有触手冠 (4)胚胎发育以体腔囊法形成中胚层和体腔
• 3、循环系统 • 帚虫类有发达的循环系统,包括一对纵行的 血管,一条位于背面,携带血液前流进入触手冠 及触手,另一条为腹血管,携带血液向后流到身 体末端。两条血管之间在前端有一对半环形血管 相连,后端在胃的周围也有一丛血管相连,没有 心脏,靠血管壁肌肉的收缩而推动血液的流动。 血液中包含有血球,其中含有血红蛋白,故血液 为红色。
• 6、神经与感官 • 神经系统主要位于上皮基部,在食道处形成一 个环,在食道的背面环膨大成一神经节,腹面也 形成一较大的神经节,由背面的节发出神经到触 手冠及触手,由腹面的节发出神经到背、腹、外 套叶、消化系统及柄部。 • 一般没有专门的感觉器官,但在海豆芽靠近 前闭壳肌两侧的体壁上有一对平衡囊,是其唯一 的感官,外套膜边缘及其附近的刚毛可能是其感 受刺激的部位。
• 4、排泄器官 • 排泄器官为一对U形后肾,内有纤毛,肾口通 体腔,外肾孔开口在肛门两侧,肾管也兼作配子 的排出管。 • 5、神经和感觉 • 在触手冠外嵴的基部有一神经环,是其主要 的神经结构,由它发出神经到触手及体壁纵肌。 此外,在身体左侧的上皮内还有一单个的巨大运 动纤维,称为侧神经。由侧神经发出分支到体壁 肌肉,可引起肌肉的迅速收缩。没有感官,只有 神经感觉细胞散布在触手及躯干的体表。
• 2、摄食与消化 • 帚虫动物为过滤取食者,触手上纤毛的摆动 在两嵴之间激起水流,嵴上的上皮细胞分泌粘 液,粘住浮游生物或沉渣,再靠纤毛作用输送到 两嵴末端的口处。不取食时口被口上片所遮盖。 • 消化道呈U形,包括口、口腔、食道、胃、肠 及肛门。胃膨大,位于躯干近后端。肠折行向 前,以肛门开口在前端腹面。胃与肠表面具纤毛 上皮,消化可能是在细胞内进行。

一、腕足类化石

一、腕足类化石

5、五房贝
• 古无脊椎动物。腕足纲的一属。壳瓣长卵 形或近于五状,腹壳有强烈弯曲的壳喙。 壳面平滑,无饰纹。
• 壳体呈长卵形或五边形。铰合线微弯曲, 主端圆。近等双凸形。中槽与中隆均不显。 壳面光滑或仅前部有微弱的同心线。
• 产于志留纪
• 寒武纪叫做“三叶虫时代”其次为腕足类 动物,发现腕足类动物化石的地方必有 “三叶虫”化石。
• 腕足动物门(Brachiopoda)海产底栖无 脊椎动物。外形似双壳类软体动物,但腕 足类的壳分背壳和腹壳,双壳类是左右两 片壳。下壳通常较大,在后端背侧有一喙 状突及一圆形开孔,其形状使人联想起古 罗马的灯,故英文原名意为「灯贝」。内 部结构与贝类的区别更显著。分布于海洋。 现存种类不多,约80属,300种。以前曾很 繁盛,化石约有30,000种,约从5亿7千万 年前的寒武纪演化至今
一、腕足类化石
(一)、概述
• 腕足类是古生代海洋中分布最广、最常 见数量也是最多的一种底栖动物。在我国 广西、湖南、云南等地的志留纪、泥盆纪 泥灰岩中的腕足类经风化后常一个个散落 在地表,几乎遍地皆是,因许多化石其外 形像一个个落地的石燕,所以老乡常称该 处为石燕坡、石燕沟。但由于现生的腕足 类数量极少、且罕见,所以1806年法国人 杜美露称这类化石为腕足类,即希腊文的 brachi(腕)加pod(足),即Brachiopod也就不 足为奇了。
• 4、到了泥盆纪,腕足类达到了顶峰,据过去统 计它的属高达480个,现已远不止这些,这时的 小嘴贝类、无洞贝类和石燕贝类得到空前的大发 展。
巅石燕
1、特点
• [巅石燕]拉丁文学名:Acrospirifer.生存年代: 早泥盆世至中泥盆世早期.生存地点:各地海 洋.壳体亚半圆形,主端翼状,但不十分横 长。双凸形。铰合面微凹,不高。中隆、 中槽显著,光滑。侧区壳褶粗强,脊顶浑 圆,数目不多。同心层显著,并饰以梳齿 状的细放射纹。主要产于广西,次为颠东 及东北地区。属于腕足动物门,石燕目的 一属。

帚虫动物门

帚虫动物门

大多数为雌雄同体,少数为雌雄异体。少数 聚集生活的种还可通过分裂或出芽行无性生 殖。
多数种类体外受精,也有的种触手冠的两腕之间形 成孵育室,在此受精。受精卵被内嵴分泌的粘液粘 着,并在此发育直到幼虫期。 大多数的帚虫动物受精卵经放射卵裂、肠腔法形成 中胚层及体腔、原肠以后发育成一圆形具纤毛的辐 轮幼虫,经数周的自由游泳生活之后,辐轮幼虫迅 速变态,沉入水底,并分泌虫管发育成成体。
苔藓动物没有视觉和听觉器官。控制虫体活 动的惟一中枢机构是位于虫体顶端、口和肛 门之间的类球形神经节。 苔藓动物群体为雌雄同体,个虫多数也为雌 雄同体。
所有苔藓虫的幼虫经长短不一的浮游期后都会在遇 到适宜的附着基后附着变态,进入生活史中最终的 附着或固着生活阶段。
幼虫变态后形成群体的起点,即初虫或初虫 群,群体其余部分的个虫均由初虫或初虫群 开始以无性出芽方式不断复制而成。
循环系统由背血管和若干膨大的心囊组成。 后肾2对,兼有排泄及生殖导管两种功能。 除体壁肌纤维外,还有发达的闭壳肌、开 壳肌和调节肉茎活动的肌束。 绝大多数为雌雄异体。少数种类有育卵习 性,但绝大多数行体外受精。 腕足动物有聚生现象,即1种或数种个体常 聚集在一起。 经触手纤毛运动摄取食物,通常的食物有 硅藻、放射虫、软体动物幼虫、海藻碎片 等
外肛动物门(Ectoprocta)
营群体固着生活,个 体长度小于0.5mm,过 去常与内肛动物一起 被称为苔藓动物。但 目前外肛动物和内肛 动物已经被认为是两 类在进化地位上不同 的动物。目前苔藓动 物用来专指外肛动物。
外肛动物广泛分布 在淡水和海洋中, 海产种类多分布在 潮间带,少数种类 可生活在6 000~8 000m的深海,附着 生活在固体表面, 目前发现近4 000 种,化石种约15 000种。

古生物学-9-腕足动物门(Brachiopoda)

古生物学-9-腕足动物门(Brachiopoda)

2019/11/19
腕足动物门
13
2019/11/19
腕足动物门
14
(三)壳的外形
3 前视:在壳的前端进行观察(背壳朝上) 直缘型——前缘接合线平直 单槽型——前缘接合线下凹 单褶型——前缘接合线上凸 中槽:壳面中央到前缘的槽状凹陷(一般为腹壳) 中隆/中褶:壳面中央到前缘的褶状隆起(一般为背壳)
39
七 腕足动物生态
1 生活环境 现代腕足动物以正常浅海为主,各种水深均能生存,
但在水深200m左右最多。 化石腕足类大多数生活在温暖、盐度正常的浅海环
境中,但中生代以来发现它们与某些深水类别共生。 2 生活方式
肉茎固着:如Lingula
腹壳固着:如李希霍芬贝(Richtofenia)类的腹壳 特化成珊瑚状,并以根状刺固着
2019/11/19
腕足动物门
4
一 概述——腕足动物的一般特征
4 大小一般3~8cm,最大可达40cm。
5 属滤食性生物,其摄食器官是纤毛腕。
6 现代生活的腕足类约有100多属,300余种。
腕足动物在古生代曾相当繁盛,其化石在确
定地质时代上有重要意义。
2019/11/19
腕足动物门
5
二 壳体定向和外部构造
分泌的硬体部分或鸟喙状部分称壳喙,喙附近的 边缘为后缘。与喙相对的一边即壳体增长的一方 为前方,其边缘称前缘。
2019/11/19
腕足动物门
8
二 壳体定向和外部构造
(一)壳的定向 3 两侧:壳的两侧边缘称为侧缘。
2019/11/19
腕足动物门
9

两侧
腹壳
2019/11/19
腕足动物门

动物学思考题级答案

动物学思考题级答案

动物学思考题一、动物的分类和系统发生1.物种〔species〕2.二名法,举例说明3.简述生物界的5界系统4.简述动物界的主要类群二、动物体的根本结构1.简述动物体的根本结构机制及其开展进化趋势动物的对称类型可分为;动物的体腔类型可分为;同律分节、异律分节、身体分部。

2.真体腔动物真体腔〔Eucoelomata〕;裂体腔法和肠腔法;原口动物与后口动物。

重要名词:物种,二名法,五界系统,侧生动物,分类阶元,分类方法,系统发生,个体发生3. 多细胞动物的胚胎发育3.1 动物的完全卵裂的2种主要形式和特点动物的完全卵裂有两种主要模式:即辐射卵裂和螺旋式卵裂。

卵裂方式的不同,往往会影响到胚胎后期的发育。

3.2 动物的早期胚胎发育的几个主要阶段及发育过程的特点囊胚〔blastula〕:囊胚层(blastoderm),囊胚腔〔blastocoel〕,原肠胚〔gastrula〕:原肠腔〔gastrocoel〕,中胚层和体腔(mesoderm and coelom) ,神经胚〔neurula〕。

3.3 动物的中胚层的发生中胚层的形成方式主要有2种:〔1〕体腔囊法〔2〕裂体腔法3.4 假体腔与真体腔3.5 简述神经胚的形成过程4.试比拟原口动物与后口动物的差异胚孔〔blastopore〕,原口动物〔Protostomia〕和后口动物(Deuterostomia)。

三、动物的系统与进化〔各门类的特征与进化关系〕1. 原生动物门2.海绵动物门3.腔肠动物门4.扁形动物门5. 原体腔动物6.环节动物门7.软体动物门8.节肢动物门9.棘皮动物10.脊索动物门〔其中包括尾索动物、头索动物和脊椎动物三个亚门〕四、各门动物的分述1. 原生动物门〔Protozoa〕1.1原生动物的主要生物学特征及其在生物系统进化中的地位1.2 区别纤毛虫纲、鞭毛虫纲、肉足虫纲原生动物要点特征1.3 简述纤毛和鞭毛的结构及其在原生动物生活中的作用1.4 原生动物的水分调节和排泄1.5 纤毛虫的接合生殖和无性生殖的过程1.6 原生动物的无性生殖方式1.7 昏睡病、黑热病是哪一类原生动物引起的疾病?〔我国人体五大寄生虫〕1.8 原生动物分布在那些环境中1.9原生动物在污水处理系统中所起的作用1.10 简述疟原虫的生活史,引起人类发病原因及病症〔1〕红细胞前期〔2〕红细胞外期〔3〕红细胞内期引起人发病的原因及病症:1.11 哪类原生物中的种类有外壳1.12 孢子虫纲与丝孢子虫纲的区别1.13 纤毛虫感受外界刺激和防御的结构2. 侧生动物—海绵动物门(Spongia)2.1 为什么说海绵动物是多细胞动物进化中的一个侧枝?2.2 描述海面动物的体壁结构2.3 海绵动物水沟系的结构和功能2.4 海绵动物水沟系是如何进化的?2.5 以钙质海绵为例,说明海绵动物早期胚胎发育的过程2.6 海绵动物分为哪纲及主要区别2.7 海绵动物的体制与其生活方式的适应关系3. 腔肠动物门3.1 比拟腔肠动物中水螅型和水母型的异同3.2 为什么说腔肠动物的细胞出现了初步的组织分化?3.3 举例说明世代交替和多态现象3.4 如何区分水螅纲水母和钵水母纲水母?3.5 腔肠动物门分纲和分纲的依据3.6 如何确定腔肠动物的进化地位?3.7 简述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3.8 如何看待栉水母动物的进化地位4. 三胚层无体腔动物4.1 扁形动物门(Platyhelminthes)的主要特征4.2 皮肤肌肉囊的结构4.3 形动物的中胚层分化的组织和器官4.4 扁形动物神经系统的特点4.5 原肾管型排泄系统的结构特点4.6 扁形动物门分纲及各纲的主要特征4.7 扁形动物高度适应寄生生活的特征4.8 寄生虫和寄主之间的相互关系及防止原那么4.9 为什么说三胚层无体腔动物是动物系统进化中的一个新阶段重要名词:原肾管,杆状体,囊尾幼虫,厌养呼吸,中间寄主,终末寄主,幼体生殖,假分节,不完全消化管,牟勒氏幼虫。

古生物典型化石拉丁文及简介

古生物典型化石拉丁文及简介

原生动物门(Protozoa)肉足虫纲,有孔虫亚纲,蜓目(Fusulinida)(1)Fusulinella小纺锤蜓:晚石炭;(2)Triticite麦蜓:晚石炭(3)Neoschwagerina新希瓦格蜓:早二叠腔肠动物门(coelenterata)珊瑚纲(anthozoa)(1)Kueichouphyllum贵州珊瑚:早石炭。

四射珊瑚亚纲(tetracorallia)(2)Wentzella文采珊瑚:晚石炭—早二叠(3)Syringopora笛管珊瑚:早石炭。

横板珊瑚亚纲(tabulata)腕足动物门(brachiopoda)具绞纲(1)Yangtzeela扬子贝:早奥陶。

共凸贝目,克拉克贝科(2)Dictyoclostus网格长身贝:石炭—二叠。

长身贝目,长身贝科(3)Acrospirifer巅石燕:早中泥盆。

石燕贝目,石燕贝亚目软体动物门(mollusca)(1)Claraia克氏蛤:早三叠。

双壳纲(bivalvia)翼蛤目(2)Sphaerium球见:早三叠。

双壳纲(bivalvia)帘蛤目(3)Michelinoceras米楔林角石:奥陶-三叠。

头足纲,直角石目(4)Altudoceras阿尔图菊石:二叠。

头足纲,菊石目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1)Coronocephalus王冠虫:志留。

三叶虫纲,镜眼虫目(2)Drepanura蝙蝠虫:晚寒武。

三叶虫纲,褶颊虫目(3)Redlichia莱得利基虫:早寒武。

三叶虫纲,莱得利基虫目(4)Eosestheria东方叶肢介:晚侏罗。

甲壳纲,鳃足亚纲,介甲目(5)Primitia原始介:侏罗。

介形虫纲,古足介目半索动物门(hemichordata)笔石纲(graptolithina)(1)Climacograptus栅笔石:早奥陶-早志留。

正笔石目,有轴亚目,双笔石科(2)Didymograptus对笔石:早中奥陶。

正笔石目,无轴亚目,对笔石科(3)Dendrograptus树笔石:晚寒武-早石炭。

腕足动物门(Brachiopoda)

腕足动物门(Brachiopoda)

重点掌握: 1 外部形态与构造 2 双壳类与腕足类的区别 3 地史分布
二、生活方式
肉茎固着:如Lingula
腹壳固着:如李希霍芬贝(Richthofenia)类 的腹壳特化成珊瑚状,并以根状刺固着 以腹壳自由躺卧:如扭月贝类 以腹壳的刺支撑:如长身贝类
第五节 地史分布
腕足动物始现于早寒武世,经历O、 D和C至P三大繁盛期之后,在P3繁衍急剧 衰退。
进入中生代,虽然还有一些类别数量 较多,但已明显进入衰退期 至新生代,腕足动物面貌已接近现代。
⑦三角孔——腹喙下的基面 中央有一个三角形孔。少数 情况下背壳也有,称为背三 角孔。
三角板——以一块板全 部或部分覆盖着三角孔。 三角双板——由两块相 互对称的板覆盖着三角孔。
三角孔
第三节 壳内铰合构造
一、腹瓣:
(1)铰牙(齿) (2)牙(齿)板
二、背瓣
(1)铰窝(齿槽) (2)铰板
腕足动物与双壳纲的比较
腕 足 类 横 切 面 图
(3)体外两瓣壳大小不等,成分为钙 质或几丁磷灰质。这两个壳不对称,但单 壳对称。
(4)大小一般3-8cm,最大可达40cm。
(5)现代生活的腕足类约有100多属, 300余种。腕足动物在古生代曾相当繁盛, 自寒武纪至第四纪均有化石记录。
第二节 外部构造
一、壳的定向及外形
第八章
腕足动物门 (Brachiopoda)
(Brachiopoda)
腕 足 动 物 门
45ຫໍສະໝຸດ 第一节 概述--一般特征(1) 腕足动物全为海生底栖,单
体群居。多数具有固着的肉茎。
腕 足 类 横 切 面 图
(2) 具体腔,不分节而两侧对称。体腔 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面的一个较大,称为腕 腔或外套腔。后面的一个较小,称为内脏腔。

古生物学-腕足

古生物学-腕足

一、壳体定向和特征
壳体由两瓣壳组成,茎孔所在壳较大称腹壳,较小为背壳 壳喙为后方,开口为前方
左右对称
壳体外形——正视
壳瓣描述——侧视



腕足类两瓣壳的凸度也差别很大。凸度指两壳的 凹凸情况,描述时先指背壳,后指腹壳。 两壳凸度相等称双凸型;背壳扁平而腹壳凸出称 平凸型;背壳凹而腹壳凸称凹凸型;背壳凸而腹 壳凹称凸凹型;少数种类两壳的凸度幼年期为凹 凸型,成年期变为凸凹型,共同组成双曲型。 有的腕足类背壳中部有一凸隆称中隆,沿腹壳中 央常有一凹槽称中槽。
末端的肛门或有或缺。肾管一对或两对,呈 漏斗状,兼司生殖管的作用。
一般特征

腕足动物雌雄异体,但两性的个体形态 差异不大。多数情况下,精卵排出体外, 在水中受精,形成幼虫。幼虫可在水中 自由浮游几个小时(有铰纲)和几周 (无铰纲)。

腕足动物的肌肉位于内脏腔,有铰纲的 肌肉系统比较简单。只有开壳肌、闭壳 肌和肉茎调整肌。
内部构造(略)



主基 是背壳后部,包括铰板、主突起和腕基 等构造的综合名称。 铰板 牙槽内缘向中间延伸的板状物称铰板。 铰板或在中央连合,或者分离。 腕基 在内铰板和外铰板之间各有一个伸向 前方的突出物,它是纤毛腕或腕骨的支撑点, 称为腕基。在铰板不发育的类别中,腕基位 于铰窝内脊的前端。腕基下有时有腕基支板。
七、与双壳类比较
七、与双壳类比较
五、生态



现代腕足动物在世界各个海域都有发现; 水深200米左右现生种数量最多;
无铰类的Lingula大都穴居在潮间带和水深小于 30米的滨海区; 具铰类大都生活在潮间带以下比较稳定的环境; 正常盐度(35‰)、避光、安定的环境。 根据化石保存的共生生物和古地理条件推测: 古生代的腕足类大多生活在温暖浅海、盐度正常 的环境; 中生代以来的发现与某些深水生物共存;有时保 存在深水的黑色页岩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6
测验4:前视外形的类型?
1
前视
背壳 腹壳
3
2
5
4
6
7
2013-7-8
腕足动物门
47
测验5:定向?
2013-7-8
腕足动物门
48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概述 外部构造 壳内构造 生态 双壳类与腕足类的区别 地史分布 重点掌握
1 硬体形态与构造 2 双壳类与腕足类的区别
2013-7-8 腕足动物门 49
铰牙
1 腹壳:
(1)铰牙(齿):腹瓣内部三角孔
的前侧角各有一个显著的突起。
(2)牙(齿)板:铰牙下的支板, 以支持铰牙。 (3)匙形台——牙板相向弯曲并联 合在一起。
牙板
(4)中板——匙形台下的支板。
26
三 壳内构造
匙形台
(一)铰合构造: 1 腹瓣:
(1)铰牙(齿):腹瓣内部三角 孔的前侧角各有一个显著的突起。
铰窝 铰板
2013-7-8
腕足动物门
30
三 壳内构造
2 背瓣
(3)主突起:喙下一个小突起,它附着开肌,供开壳之用。
(4)腕基:生长于铰板中部的突出物。是悬挂和附着纤毛腕
的构造,有各种形状:突起、棒状、环状、螺旋状等。

主突起
主基——背壳内部以上4种构造的合称。
2013-7-8
腕足动物门
31
腕基
(二)腕骨构造
腕足类代表化石
腕足动物门
18
(四)壳饰
同心纹 细弱的线纹 同心线 较粗线状
同心饰
同心层 明显且呈叠瓦状
外 壳 壳 饰
放射饰
同心褶 粗而波状起伏
放射纹 细线且多分叉 放射线 粗线 放射褶 粗大,已影响到内部
2013-7-8
腕足动物门
19
壳 饰
2013-7-8
腕足动物门
20
(五)茎孔附近的构造
1 喙:最早生成的部分,似鸟嘴。 2 茎孔:位于喙下方的一个圆孔,只在腹瓣上具有, 供肉茎伸出固着之用。 3 铰合线:壳体后部的接合缘称为铰合线或铰缘。一 般不分离,描述为长、短、直、弯等。
2013-7-8 腕足动物门 4
一 概述——腕足动物的一般特征
4 大小一般3~8cm,最大可达40cm。 5 属滤食性生物,其摄食器官是纤毛腕。 6 现代生活的腕足类约有100多属,300余种。 腕足动物在古生代曾相当繁盛,其化石在确 定地质时代上有重要意义。
2013-7-8 腕足动物门 5
二 壳体定向和外部构造
壳喙 三角孔 基面
三角孔
基面
主端
壳喙 2013-7-8
铰合线
主端
铰合线
23
(五)茎孔附近的构造
8 茎孔与三角孔之间的关系有3种: 三角孔

三角孔+茎孔
茎孔
腕足动物门 24

2013-7-8
三、壳内构造


铰合构造 主突起 支腕构造
腕基 腕棒 腕带 腕螺
三 壳内构造
(一)铰合构造:
三叶虫纲的回顾
1 三叶虫头甲的基本构造
2 三叶虫的面线的类型
2013-7-8 腕足动物门 1
第八章
腕足动物门 (Brachiopoda)
2013-7-8 腕足动物门 2
第八章 腕足动物门
一 概述 二 外部构造 三 壳内构造 四 生态
五 双壳类与腕足类的区别
六 地史分布
2013-7-8 腕足动物门 3


直缘型——前缘接合线平直
单槽型——前缘接合线下凹 单褶型——前缘接合线上凸 中槽:壳面中央到前缘的槽状凹陷(一般为腹壳) 中隆/中褶:壳面中央到前缘的褶状隆起(一般为背壳)
2013-7-8
腕足动物门
15
2013-7-8
腕足动物门
16
2013-7-8
腕足动物门
17
2013-7-8

有铰纲:具铰合构造,有各种支腕 构造,钙质壳。

2013-7-8 腕足动物门 38
六、演化方向

铰合:无铰合构造 支腕构造:逐步复杂化
从腕棒
有铰合构造
腕环
腕螺

2013-7-8
壳质成分:从几丁磷灰质
腕足动物门
钙质
39
七 腕足动物生态
1 生活环境 现代腕足动物以正常浅海为主,各种水深均能生存, 但在水深200m左右最多。 化石腕足类大多数生活在温暖、盐度正常的浅海环 境中,但中生代以来发现它们与某些深水类别共生。 2 生活方式 肉茎固着:如Lingula 腹壳固着:如李希霍芬贝(Richtofenia)类的腹壳 特化成珊瑚状,并以根状刺固着 以腹壳自由躺卧,如扭月贝类 以腹壳的刺支撑,如长身贝类
(2)牙(齿)板:铰牙下的支板, 以支持铰牙。 (3)匙形台——牙板相向弯曲并 联合在一起。 (4)中板——匙形台下的支板。
2013-7-8 腕足动物门 27
2013-7-8
腕足动物门
28
2013-7-8
腕足动物门
29
三 壳内构造
2 背壳 (1)铰窝(齿槽):与铰牙相对应的两个凹陷。 (2)铰板:支持铰窝两块板状构造,与牙板相似。
2013-7-8
腕足动物门
34
(二)腕骨构造
2013-7-8
腕足动物门
35
(三)腕足动物背、腹壳的区别

腹壳、腹喙、腹铰合面大于背壳、背喙、背铰
合面

腹中槽,背中隆


腹铰齿(牙),背铰窝
背壳有支腕(腕骨)构造

2013-7-8
主基在背壳上
腕足动物门 36
四 腕足动物与双壳纲的比较



2013-7-8
腕足动物门
11
(三)壳的外形

观察腕足类壳体的外
形可分正视、侧视和
前视。
1正视:正对背、腹壳方
向的视觉形态,常见 的有圆形,长卵形, 三角形,五角形,方 形,横椭圆形等。
2013-7-8 腕足动物门 12
2 侧视:因壳体两瓣凹凸程度的不同,一般可分为以 下几种形态:(背在前、腹在后)
腕足动物门 42

2013-7-8
九、腕足动物发展阶段性
201:构造?
1 2 3
5
4
2013-7-8
腕足动物门
44
测验2:腕螺类型?
1
2
3
2013-7-8 2013-7-8
腕足动物门 腕足动物门
45 45
测验3:侧视外形的类型?
1
2
3
4
5
2013-7-8
腕足动物门
一 概述—腕足动物的一般特征
1 腕足动物全为海生底栖,单体群居。多数用 肉茎固着生活。幼虫约有数天至两周的浮游 期,其后产生硬壳,以肉茎附着于海底营固 着生活。也有以次生胶结物或壳刺固着于海 底和自由躺卧类型。 2 具体腔,不分节而两侧对称。 3 体外披有两瓣大小不等的壳,为钙质或几丁 磷灰质。大壳为腹瓣,小壳为背瓣。两壳不 对称,但单壳对称:两侧对称。
是悬挂纤毛腕的构造:腕棒、腕环、腕螺 1 腕棒:腕基向前延伸呈棒状的构造。

腕棒
2013-7-8
腕足动物门
32
(二)腕骨构造
是悬挂纤毛腕的构造:腕棒、腕环、腕螺 2 腕环:两个腕棒向前延伸形成环状的构造。

腕环(带)
2013-7-8
腕足动物门
33
3 腕螺:两个腕棒作螺旋状向前延伸。常见有3 种类型:石燕贝型、无窗贝型、无洞贝型 石燕贝型——腕螺顶指向主端 无窗贝型——腕螺顶指向两侧 无洞贝型——腕螺顶指向背部

双凸型——两壳凸度近于相等时称为双凸型 平凸型——背壳近平而腹壳凸的称平凸型 凹凸型——背壳凹而腹壳凸称为凹凸型 凸凹型——背壳凸而腹壳凹 双曲型——幼年时为凹凸型,成年时变为凸凹型
2013-7-8
腕足动物门
13
2013-7-8
腕足动物门
14
(三)壳的外形
3 前视:在壳的前端进行观察(背壳朝上)
(一)壳的定向 1 背、腹:有肉茎的壳较大,称为腹壳,和它 相对较小的壳称为背壳。
2013-7-8
腕足动物门
6
二 壳体定向和外部构造
(一)壳的定向 1 背、腹:有肉茎的壳较大,称为腹壳,和它 相对较小的壳称为背壳。
2013-7-8
腕足动物门
7
二 壳体定向和外部构造
(一)壳的定向 2 前、后:有茎孔(或三角孔)的一边为后方,最早 分泌的硬体部分或鸟喙状部分称壳喙,喙附近的 边缘为后缘。与喙相对的一边即壳体增长的一方 为前方,其边缘称前缘。
腕足动物
双壳动物
单瓣壳:两侧对称
两瓣壳:大小不等
两侧不对称
大小相等
壳定向: 分背腹
固着构造:肉茎孔
分左右
足丝凹缺
对称面:垂直两壳结合面 位于两壳结合面 齿和窝:分别在不同壳上 在同一壳上间列
腕足动物门 37
2013-7-8
五、分类
主要依据铰合构造的有无、壳质成 分、支腕构造,分为二纲: 无铰纲:无铰合构造,主要依靠肌 肉联接两壳,壳质大部分为几丁磷灰质。
2013-7-8
腕足动物门
8
二 壳体定向和外部构造
(一)壳的定向
3 两侧:壳的两侧边缘称为侧缘。
2013-7-8
腕足动物门
9

两侧
腹壳
2013-7-8
腕足动物门

10
(二)壳的度量
1 长——从喙到前缘中间的距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